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时间:2023-09-18 17:35:07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生 适应不良行为 心理辅导

适应,是一个反映个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情况,反映个体在环境中能否有效发挥其身心机制,从而有健全的个人生活的概念。不难发现,大多数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常、健康,有些小学生却表现出畏缩怕人、过分自卑、焦虑抑郁、打架滋事等问题。这里将这些反映个体适应不佳的行为称为适应不良。

我利用在杭州某小学实习三个月的机会,再根据统计常模、社会准则、生活适应,辅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判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19%的对象有心理适应问题,在征求家长及学生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一名患有社交恐惧的小女生作为辅导对象。在阅读有关小学心理辅导书籍、经过专门且系统的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得到专业的小学心理辅导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制订了合适的辅导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辅导后期继续对辅导对象进行观察、追踪。

一、辅导对象

小卓,杭州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性格胆怯,课堂上从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自己会回答的问题也不敢举手回答,有时课堂上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回答问题,轮到她回答时声音特别小,老师不走到她跟前根本听不清楚她的声音,而周围的同学只有同桌能听清她说了什么。据一周“事件取样”记录,平均每周回答次数4.3次(均非主动举手回答),在校平均每天回答0.86次(均非主动举手回答)。老师和家长都曾找她谈话,鼓励她大胆举手回答,但效果不佳。

二、矫正方案

(一)确定靶行为与目标行为

1.靶行为:上课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声音小。

2.目标行为:在课堂上可以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

(二)收集资料

1.了解情况:小卓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员,家庭和睦,对小卓的关心是十分到位的,小卓在家的表现很活泼,时常向父母撒娇;小卓的班主任和蔼亲切,从不责骂学生;小卓在班级温和少语,同学都很喜欢她。

2.诊断原因:通过了解得知,小卓在二年级时曾因回答错了一道题目而被全班同学嘲笑,虽然课堂上老师对大家提出了批评,但小卓自此开始害怕在课上回答问题,很怕出错被同学嘲笑,从此再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迫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很小。

3.寻找强化物:与小卓的交谈得知,小卓十分渴望得到班级DO都币(DO都币为该班推行的一种代币制度,可以用来购买班级小商店里自己喜欢的物品),所以以此作为一至四阶段的奖品(即一级强化物),小卓也喜欢红星,以红星作为第四阶段之后两周的奖品(即二级强化物)。

4.寻找切入点:通过了解得知,小卓很喜欢数学课,数学成绩也是几门科目里最好的,所以决定该矫正方案首先在数学课上开始实施。

(三)辅导程序

第一阶段(一周):数学课上非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声音变大,做到,奖一元DO都币;

第二阶段(二周):数学课上主动回答问题,并声音较大,做到,奖两元DO都币;

第三阶段(二周):上午上课主动回答问题,并且声音洪亮,做到,奖两元DO都币;

第四阶段(三周):全天上课主动回答问题,并且声音洪亮,做到,奖两元DO都币。

第四阶段持续三周后,取消DO都币奖品,改用二级强化物――红星,又持续观察两周,案主仍能做到上课大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并且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充满自信。

三、研究总结

小学生由于家庭、学校、个人等各种原因会产生某些适应不良行为,一旦小学生产生某些适应不良行为,老师、家长等就应主动关心他,耐心、正确地帮助其改正某不良行为。通过此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本文将观察的视角放在了处于小学高段的五年级学生身上,填补了小学生适应欠佳行为在小学高段研究的空白。同时,本文通过个别行为的具体观察指导应用并完善小学心理辅导方面的理论,以点带面,充实了教师、学者对小学高段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本文是在相关理论的思考、深研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充足的理论指导。同时,本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对相关理论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经过理论的指导、事实的考证后形成了更加完善、更具有针对性的小学心理辅导理论,为小学高段教师个别辅导小学生的适应欠佳行为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2]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19-04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和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平等性,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它具有前两种关系所不能代替的功能。了解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 促进社会化,提高社会能力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观摩和模仿的机会,提供了榜样和强化,学生通过与同伴交往来学习、练习、巩固与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皮亚杰在他早期的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技能的获得。沙利文在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反之,消极的同伴关系有时会导致青少年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2. 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学生的基本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同伴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群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地在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既可以从朋友关系中,也可以从同伴群体中获得;而归属感或包容感主要从一般的同伴群体中获得。朋友关系和同伴关系是稳定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和各种心理矛盾的加剧,学生的行为常常不能按照成人社会期待的模式发生,并引起与成人的冲突,从而使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分离加深。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同伴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年龄、发展水平和地位相近的伙伴关系,学生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其影响,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更大。

3.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同伴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所以,他们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孤独感的体验。很多研究也证实了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1]。

4. 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之间年龄相仿、阅历相似、感受相近,能满足学生自我认识的需要,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在这一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研究发现,被拒绝儿童一般是低自尊的。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平等关系,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同伴的反应无论是拒绝还是接受,都会使儿童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类型与发展特点

1. 同伴关系的类型

按照同伴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以把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冲突型和疏远型。

友好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相容、互相接近、互相吸引,表现为融洽、信任、亲密、友好。

冲突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相容、相互排斥,表现为摩擦、冲突、反感或对抗,对抗是冲突的极端表现。

疏远型关系是同伴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忽视的关系,表现为情感淡薄、几乎不进行非正式交往,在情绪上既无积极体验,也无消极体验。一个班级中疏远型关系越多,凝聚力就越差。

2. 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朴实、纯净,但交往目的不太清晰,情境性强,关系不稳定,容易变化。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和朋友选择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空间距离。小学生的朋友往往是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的,例如彼此是邻居或同桌。第二,兴趣爱好。小学生倾向于选择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做朋友。第三,社会赞许。小学生倾向于选择学习、品行得到社会赞许的人做朋友,例如愿意和成绩好、能力强或经常受老师表扬的人做朋友。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也喜欢;老师批评的学生,他们就会疏远。在性别上,青春期以前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不过,这并不表明他们对异性同学不感兴趣。他们往往通过制造事端、欺负或争吵等方式表达对异性同学的兴趣和关注。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出现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非常需要有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的同伴,因此,他们比小学生有更强烈的友谊需要。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有了初步分层,开始根据亲密程度区分同伴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许多小型的非正式群体,同伴关系也相对稳定。初中生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感兴趣,但在交往中仍然“男女有别”。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开始趋于稳定、深刻,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对友谊意义的理解也更深了。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友谊往往是深厚、长久而牢固的。他们所理解的友谊不仅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包括共同的理想、观点和信念。他们对于朋友的相容、谅解能力比初中生更强,使得高中生的友谊更为深厚。男女同伴之间开始出现好感,甚至产生爱情。

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态。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男生倾向于发散式的关系网络,即男生的同伴群体较大,较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不高;而女生倾向于聚合式的关系网络,即女生的同伴群体较小,较集中,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另外,女生对同伴关系的感知比男生更敏锐。

三、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由于认知偏差、沟通不畅、个性缺陷、移情能力缺乏等原因,会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种:

1.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的行为。对同伴的攻击主要表现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用言语当面或者背后攻击,情节更严重的甚至与同伴发生肢体冲突,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学或比他幼小的儿童。打架现象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

2. 关系暴力

关系暴力是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它以伤害别人的关系为目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心理上的,具有隐蔽性。关系暴力按照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伤害自尊(如散播他人谣言;在群体或同伴面前当面羞辱他人);伤害关系(如有意排挤、拒绝他人;威胁说要中断友谊除非同伴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排斥他人以示报复);控制关系(如散播他人的谣言,并怂恿其他同伴排斥被受害者)。

3. 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由于担心和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而对他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在意、总是使用消极的解释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言行。人际敏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第一,过度自我封闭,总是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缺少知心的朋友。第二,小心翼翼,拘束多礼。第三,疑虑重重,反复从一些小事情中寻求别人对自己不友善的证据,爱钻牛角尖。第四,自尊心极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 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是指由于受到他人的排斥或不信任他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徘徊在集体之外,从而体验到强烈孤独感的一种人际问题。人际孤独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被动孤独,主要出现在被集体有意无意冷落和排挤的人身上。第二类是主动孤独,这类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游离在集体之外,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也厌恶别人的关心。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因而认为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而引起的嫉恨与不满。有嫉妒之心的人自己不肯作艰苦的努力,只想通过别人的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嫉妒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熟知的人,例如同学、朋友等,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却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彼此之间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之心是同伴关系中一种隐秘的不安定因素。

6.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起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虚伪的,因而总是对别人持不信任态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人们在议论自己,对他人言行极其敏感,因此而陷入无端的痛苦与焦虑之中。

四、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

1.认知疗法

艾利斯(Alice)的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这一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摒弃非理性信念,而代之以理性信念。例如:

小明在路上见到小江,和小江打招呼,小江没反应。(A)

“小江不喜欢我。”(B)

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回避小江。(C)

可以看出,导致小明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和回避小江的直接原因是小明的“小江不喜欢我”的看法和信念,而不是“小江没反应”这一刺激事件。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如下:(1)教导ABC的观念,即让学生清楚知道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找出非理性信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质疑来让学生发现自己信念中的不现实、不合逻辑之处。例如,“我的想法是来自事实还是假设?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呢?”“那一件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我真的不能忍受吗?”“是否别人都应该按照我想的那么去做?” (3)实证上的分析。提问的同时,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证据,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4)教师指出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自我陈述来代替非理性的自我陈述。常用的理性陈述句式包括:“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仍然……”,“虽然我碰到很多困难……,但是还不至于……”等等。(5)布置家庭作业,强化理性信念。例如,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所碰到的同伴交往的事件、想法及感受,要求他们做出理性的自我陈述。

2.角色书信疗法

角色书信疗法是日本学者春口德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创立的,其操作流程大致如下:让来访者给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写信”;信件写好后,并不要求其寄出去,而是让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给自己写“回信”。书信过程可以多次往复。来访者在书信往复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矛盾与困境,从而以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思索并解决问题。来访者可以借助书信将情感明确化,顺利地把郁积的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不用担心对方的批评和指责。角色书信疗法的角色转换,让个体在心里真正使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审视,可以让自己客观地面对实际的人际关系。随着角色书信疗法的不断推进,咨询师通常会看到出现在个体内部的对立状态逐渐向着接纳的、在心理上统和的方向迈进[2]。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强调通过实际的体会和行动达到认知、情感上的改变。角色扮演法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表演出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从而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培养移情能力,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可以让他扮演一个被攻击的孩子,表现那种被攻击之后的种种痛苦。这会使他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角色扮演技术主要有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角色互换、哑剧表演、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类型。这些技术目的都在于让来访者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4.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建立于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则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强化或模仿学习等手段,矫正异常或不良行为,获得正常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的同伴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导致的。这种学生要么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形成了不良的社交行为习惯,容易与他人起冲突;要么因为缺乏应对某种关系或沟通情景的适宜策略,一旦出现社交失败或挫折就容易遭受打击,形成社交退缩的心态。这就需要通过行为治疗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社交事件的策略和技能,并经过反复强化使之熟练。

5.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针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干预还应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团体中入手。例如,宋理玲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小组辅导和个体辅导等多种辅导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距离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态度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异性同学间的社交距离有效[4]。可见,一方面,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改进班级氛围,进而改善个体不良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辅导改善个体的同伴关系,促进整个班级的同伴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2]孙颖.角色书信疗法:一种新的助人自助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18.

第3篇

    一、学校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消费

    学校在引导小学生消费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小学生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小学生的消费完全要靠父母,小学生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往往不能体味父母挣钱的艰辛。父母维持一个家庭的经济运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学生不应该让自己的超限消费加重他们的负担。尽管一些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的小学生在消费时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也不能养成随便消费的坏习惯,应该教育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消费要适合自己的正常需要,如身体发育需要的饮食,增长智力需要的书籍,符合学生身份的必要衣着,为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去参加一些文艺和体育训练等。在享乐方面可以少消费一些,如不要为了追求时髦而去讲吃;讲穿、讲玩,互相攀比。

    2.在小学生当中宣传消费常识,进行消费咨询,使他们能自觉抵制错误消费

    现在有很多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不会合理地消费。

    有些小学生常常拿着钱到商店、书店胡乱地买一通,并不能考虑到所购商品的实用性和价值。这与学生缺乏消费知识有关。学校也要教给小学生生活方面的常识,让他们掌握一些消费知识。第一,饮食要注意结构合理。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小学生认识到不能偏食,不能乱吃零食和各种小食品。第二,流行不等于美观。小学生的衣着不宜赶时髦,流行的东西一般价格都比较高,而且不一定适合小学生健康、活泼的特点。第三,智力投资不能过于慷慨。小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和课外读物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选择,而不能随心所欲,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小学生进行消费咨询,使他们能把因为消费带来的困惑和烦恼告诉教师,教师及时地帮助他们排除因消费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3.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小学生在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中可以得到锻炼。亲身参加劳动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家庭要引导小学生合理消费

    家庭是小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小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态度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地都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盲目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要想教育小学生形成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必须首先从家长做起。

    1. 学会对孩子的频繁消费要求合理拒绝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也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许多家长一味地娇惯孩子,对他们的消费不加限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会形成孩子依赖心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应该拒绝孩子提出的过高消费要求,决不能任由孩子虚荣心的膨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孩子。

    2.公开经济收入,与孩子一起制定消费计划

    对于靠工资生活的家庭,每月的收入是基本稳定的。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消费水准应该是怎样的,从而掌握自己的消费尺度;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与孩子一道制定一个家庭财政计划,要求孩子按消费计划行事,月末进行总结。对于计划执行得好的要给予鼓励,而对于超出计划的消费要给予批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有助于他形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的习惯。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

第5篇

朋辈辅导工作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工作。如中国矿业大学已建立起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级为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三级为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实现了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的心理健康网络层层覆盖。

朋辈辅导的高校调查

1 调查研究的方法

(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调查普通同学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一份针对朋辈辅导工作人员,共200份。将设计好的问卷进行发放、收集、统计、分析。

(2)邀请朋辈辅导员参与小组访谈,通过聚焦小组访谈法进行调查,访谈提纲主要涉及朋辈辅导员个人对朋辈辅导工作情况及个人对辅导工作中问题的认识两方面,共10个题目。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采取记录员记录并录音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记录。

2 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分为部分。一部分调查对象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本科生,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机性,遍布本科各个年级,覆盖文法、经管、工科、理科、艺术几大类专业。

另一部分是中国矿业大学各学院的朋辈辅导工作人员。主要集中集中在大一到大三各个专业的。朋辈辅导员。

(2)焦点小组成员为校心理自助中心朋辈辅导的12位成员。

3 调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朋辈辅导现状:包括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朋辈辅导活动状况、对现阶段朋辈辅导的改进意见。

(2)朋辈辅导员对朋辈辅导工作的认识和对朋辈辅导实践中的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调查结果

1 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

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多数心理委员和心理自助中心成员表示对朋辈辅导有所了解。

2 朋辈辅导的场所和专业素质

朋辈辅导员进行朋辈辅导的场所主要是图书馆、公教、户外场所、咨询室、宿舍。朋辈辅导员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讲座培训,书籍、网络,专业老师督导(老师面对面指导)。朋辈辅导员认为朋辈辅导应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平易近人,有责任心,善于交流。

3 朋辈辅导的开展状况

朋辈辅导员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及少量的个人辅导来进行朋辈辅导。40%的同学对朋辈辅导表示乐于接受,51%同学可以接受。60%以上朋辈辅导员认为现阶段自己的工作效果一般,20%朋辈辅导员认为工作效果显著。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1 朋辈辅导制度缺乏规范性

心理委员是离同学最近的朋辈辅导员,合格的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促进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班级的心理委员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程序产生,一些是按照一般班委选举方式产生,也存在少数班级心理委员有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不能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

在问卷调查中近六成同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没起到什么作用。可见对于心理委员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效绩评估制度。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开展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团辅没有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更像是普通的集体游戏,一些主题班会也常常是形式化过场。随着年级变化,大三、大四的心理委员由于考研、工作等事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针对以上的选举和管理部规范的情况,需要建立朋辈辅导员筛选标准。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对整个咨询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目前我们可以先批判地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从职业态度、本人的兴趣、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方面建立筛选标准。在筛选方法上,可以把他人推荐和自我推荐相结合,前者又可以分为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两种,但要遵循自愿原则。

2 朋辈辅导员专业性不足

调研中了解到本校每学期都会对大一心理委员进行为期一月的培训,主要采取讲座加团辅的形式。少数心理自助中心也会定期组织成员学习。但在问卷调查中有一半的朋辈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性。在访谈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反映自身缺乏实践训练,表示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可以使用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把培训的内容遗忘,很难运用。

虽然部分学院辅导站老师定期也会召开座谈会,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实际案例分享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学院和心理自助中心都缺乏专业老师的督导。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帮助他人的责任,但因此而产生的自身问题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这是极其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

对辅导员的培训要有计划地系统进行,要讲究时间和进度上的循序渐进,不能采用大满灌的方法。培训方式可以多样,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授课。可以针对某些主题开展培训,时间一般可持续一学年,主要分四个部分: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如性格测试、成长小组活动、对个人的辅导等),辅导知识和技能训练(如设训练营、开日间训练课程、组织小组研讨等),辅导实习(如开讲座、新生辅导、组织大型活动、人际关系辅导等),朋辈辅导员团队建立(如节日联欢、助人自助小组等),在经过培训的基础上再进行辅导员的最终招募。

作为专业的指导老师可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朋辈督导,朋辈督导可以以朋辈小组会议的形式开展,通过共享彼此辅导信念和技巧的交流、个人咨询分析、案例分析、朋辈评价和反馈等方法,并辅以录音回顾,来实施对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和指导,从而达到促进其成长的目的。另外,朋辈辅导员要有主动寻求督导的意识。及时与老师沟通,形成持续有效的督导关系。

3 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有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在回答“如果朋辈辅导效果不明显,你认为是什么原因?”60%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有所保留重要信息,导致交流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于朋辈辅导缺乏了解和信任。在最后建议一项多数同学填写了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朋辈辅导。

学校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同学只有在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信任,才能真正实现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建设中的作用。

结束语

第6篇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高度、精度和力度,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耕细作”的决心。当然,《指南》的颁布和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也是分不开的。《指南》既适应了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顺应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这是对《纲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领性和统领性政策的回应,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具体举措。

不可讳言,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辅导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投入不足,心理辅导人员待遇和培训仍是久拖不决的“老大难 ”问题,以及缺乏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检测的标准化测评工具等。有鉴于此,教育部在心理辅导室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基本设置和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规定是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把上述要求整合后划分为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软件要求和硬件要求。

《指南》中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软件建设而言,包括学生成长管理、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数量至少在1人以上;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工作量和业绩考核标准,各种待遇不低于班主任,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并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二,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辅导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第三,心理辅导室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学生成长信息,如心理辅导面谈记录、热线辅导记录、网络辅导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权威的心理测评系统和学生成长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网页,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辅导。

《指南》中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而言,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办公来访者接待区和心理测评区、自主自助活动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但不应少于3个区域。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法调节情绪,这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指南》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引导、规范、管理全国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学校差别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城乡之间学校差别也很大。为了确保《指南》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严格遵循《指南》中的共性问题与配置标准外,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性。心理辅导工作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枢纽。一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案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否则这项工作很容易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心理辅导过程有助于识别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提供专业支持或及时转介到专科医院,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向前移,减少危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果缺少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和接触学生的机会,一些需要得到特殊帮助的学生就有可能逐步走向严重的心理危机通道。然而,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通过让学生在真诚、安全和接纳的团体氛围中,感受来自同伴的关心和支持,在团体动力的影响下探索自我,发展适应的行为,重建理性的认知。

第二,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室的服务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心理辅导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有些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与校外的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个体心理辅导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个别辅导是心理辅导室最常见的工作形式,其优势是能够在较深的层面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团体或小组辅导,也是比较常用的形式,比较适合解决一些人际关系、新生适应或者学生具有相似问题的情况,其优势在于同时面对多人,并且团体创造的实际人际接触体验,尤其适用于人际适应障碍类的主题。另外,推进自主自助、同伴互助、朋辈辅导对于心理辅导室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如同伴互助、朋辈辅导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和适应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朋辈之间更容易理解和共鸣;朋辈辅导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拥有这样一份相对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具有心理上的积极意义。

第三,心理辅导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辅导室的场所、需要配备的设备、对环境的要求等,短期内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普及率。然而,如果要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愿意主动地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心理辅导室的软件建设。这反映出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人员配备、功能定位、专业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考量,制度建设、软件建设、评估制度、回访制度以及伦理规范和使用规则等。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与任务,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

(本文转载自教育部门户网站)

第7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院校;新生;心理课堂

一、团体辅导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亦称为小组辅导、集体辅导、团体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人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1]与个体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的开展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参与度高。团体辅导每一次的完整进行,通常都由相识、相熟、相知到结束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内容均是由团队小游戏和小活动组成。这些小游戏和小活动就是为团队而设计,需要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参与,缺一不可,这一初始设计保证了团队成员将近100%的参与率。

2.整体气氛活跃。团体辅导中的小游戏和小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它没有固定的位子让成员端坐,相反它需要每一位成员积极活动起来参与,寓教于乐,让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游戏活动中获取人生感悟。

3.交流广泛、感染力强。团体辅导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7-8个成员组成,每一个成员在活动过程中都能同时和多个成员进行交流、沟通。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的每一个成员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此外,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1]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欠缺,同时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都受到限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2.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求知欲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到课堂听课,一是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怕缺课受处分,二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或画漫画、讲话、听歌等的大有人在。

3.重技能轻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总共三年,比普通高校更早面临就业,同时,也由于高职教育本身以技能培养为主,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实用,对理论课程较为忽视,在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得情绪低迷。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课堂中的运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大部分高校新生的一门必修课,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关爱自己,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而现在普遍的授课方式无外乎教师理论式的讲授、填充,当中也许可以适当运用案例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式,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求知欲就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的此类授课方式难以接受,最终往往以瞌睡告终。若能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团体辅导,则能以其活跃的气氛、广泛的交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建立具有生命活力的心理课堂,而学生不注意听讲、上课睡觉、开小差等现象也就大大减少。具体做法参见表1。

四、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团体辅导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其作用在于丰富心理课堂,通过另一种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换句话说,团体辅导并不能代替知识讲授,而是帮助知识讲授环节的开展。因此,在运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无缝隙对接,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针锋相对”,根据每一次知识讲授的内容涉及团体辅导的活动内容,设计好团体辅导在心理课堂上开始的时机和结束后的起承转合,做到知识讲授为团体辅导打下铺垫、团体辅导为知识讲授锦上添花。

2.注意把握和控制团体辅导进行的时间。因团体辅导是在心理课堂上进行的,为确保团体辅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喧宾夺主,团体辅导就必须严格服从时间上的安排。一般而言,心理课堂的一次开展是两个课时总共90分钟,因此,团体辅导的时间安排通常不应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为达到此项要求,主讲教师就必须对团体辅导做充分准备,从活动的设计、活动过程的引导到活动过后的分享以及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必须做好完全的设计和应对,以便有效控制活动的开展。

3.注意小组安排的随机组成。团体辅导的运用是在刚入学新生的心理课堂上,因此团体辅导的开展除丰富、活跃心理课堂还兼具了另一项功能,就是加强新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同学之间的信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每一次团体辅导的进行都要注意小组组成的随机性,也即尽量让每一位成员在每次活动中都能面对新的面孔。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地源分组、乐趣分组、生日分组、报数分组、图形选择分组等办法,让每一个成员在心理课程结束时对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了解。

4.注意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团体辅导的成功开展离不开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因团体辅导是在心理课堂上开展,领导者不仅应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倾向,同时,还应紧密结合知识内容就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大学生爱情价值观拍卖过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买到、买到的东西又不是特别喜欢、没有那么多钱买想要的东西,此类问题就能和爱情求而不得、当爱已成往事、爱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相结合,从而让学生领悟活动中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团体辅导形式活跃、寓意深刻,对于高职院校心理课堂的开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新生的心理课堂中以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海,刘莉湘君.论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8-70.

[3] 许雅滨.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6.

第8篇

关于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汇报

尊敬的领导:

自从负责学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以来,我做了以下一些事情:1,初步拟定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人员职责和规章制度;2,修正和确定了个人辅导和团体辅导的记录表;3,设计了面向学生的宣传海报;4,和相关领导和老师商量,制定了排班表;5,于3月22日将心理辅导室的开放与预约方式向辅导员与学生做了宣传。6,成立了学院的学生心理委员会,负责每个班级的心理情况监测与汇报。

在以上基础上,我还参观了其他学院的心理辅导室。结合本院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还有两个实际问题:

1,心理辅导室的陈设问题。现在辅导室里是小型办公室的形式,进门一看就不像个心理辅导室,更像是会议室。基本的陈设,我们可以配齐的,包括:一张接待桌,一台记录用的电脑;接待学生的小型沙发;基本的花卉摆设;小型书架;小桌子等。

2,心理辅导室的墙面布置。墙面上,进门左侧可以张贴关于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类;还可以张贴关于情绪疏导的图示,发泄情绪的方法的内容。

通过外观的布置,可以让心理辅导室真正的像是个辅导室;还可以给学生营造温馨的谈话氛围,促进其情绪的舒缓和释放。

鉴于之前心理辅导室被复试的学生占用,辅导工作暂时搁置,从下周一起,我们将正式将其投入使用,真正为学生心理排忧解难。

如果日后有相应检查,我们的心理辅导室设备不完备也是一个问题,所以相关事宜,特向领导请示。

2021.4.8

第9篇

Abstract: Most parents think that they can not let the child lose on the starting line, so extra coaching classes overspread unprecedentedly. Extra coaching makes the students feel overweigh in their studies,furthermore some students are even tired of the study and become a hooky. The author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the primary students’ attendence of extra coaching class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find m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ay in choosing extra coaching classes and give the child a happy childhood.

关键词: 小学生;课外辅导班;家长

Key words: primary students;extra coaching class;parents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50-02

0引言

小学生在参加学校学习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课外辅导上。课外辅导,是指拥有一定知识量的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个别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服务。课外辅导的主要功能有补缺、补差、拔尖和培养兴趣等。虽然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丰富其知识,增强其自身素质,但过多的课外辅导会造成孩子过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本文通过调查,了解蒲城县城区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一些更合理、更有效的选择辅导班的途径,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1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对课外辅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并持续繁荣至今,其研究文献比较丰富。Stevenson与Becker在对日本的教育研究中,首次提出课外辅导是一种“影子教育”。Bray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课外辅导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亚洲地区较高的教育私人收益率是家长热衷于让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重要原因。

1.2 国内研究现状卢阳通过对成都某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了旨在强化学校教育的辅导,学生参加辅导主要受家长决定的影响。彭湃与周自波在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区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66.2%)参加了课外辅导,参加辅导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成绩。

1.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针对辅导的特定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但缺少较全面的分析;二是大多数都是从学生自身出发,较少从家长方面去了解课外辅导。

2调查及对结果的分析

2.1 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2.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陕西省蒲城县城区古镇小学、尧山小学、北关小学、东街小学、南街小学、东槐院小学等7所学校学生的家长。

2.1.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3份。

2.1.3 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为蒲城县城区小学生(含学前班,下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规模、强度、家长给孩子报班时的态度以及孩子对辅导班的态度。

2.2 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2.2.1 蒲城县城区小学生参加辅导班的规模这次随机调查中蒲城县城区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例为76%,占绝大多数,具体比例和趋势见表1和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报课外辅导班的波动明显,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学前班学生上课时间少,报班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其才艺;从学前班到一年级,学生进行适应,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上辅导班;到三年级,学生的课程复杂化,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大多数报的是数学、英语之类的辅导班;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报辅导班的人数又明显上升。

2.2.2 蒲城县城区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强度以参加辅导的科目数和辅导的时间来衡量课外辅导的强度(见图2)。在所有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中,参加1门科目辅导的学生比重最高,占43%。在调查的学生当中,参加课外辅导最多的达到4门。学生每周辅导时间平均为2.39小时。

2.2.3 家长在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时的态度在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时,74%的家长对课外辅导班并不十分了解;65.8%的家长是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辅导班;仅有15.8%的家长是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辅导班。

2.2.4 孩子对上课外辅导班的态度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44.2%的学生不太喜欢上辅导班,26.1%的学生很不喜欢,18.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1.2%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班抱积极态度。而且,上辅导班使得55.4%的学生不堪重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建议

3.1 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选择课外辅导班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得更坦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教学中最现实、最直接的内在动力。在选择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们应当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孩子的特殊才能和潜力。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有34.2%和10.5%的家长在选择孩子对上课外辅导班的态度时,选择了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从中可以看出有2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参加课外辅导班之后没有什么效果。如前所述,兴趣可以激发人求知的欲望,丰富知识,开拓思路,强烈的兴趣会引导、促使人不懈的追求、奋斗。因此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应当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选择课外辅导班,以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潜能。

3.2 结合孩子的实际,有的放矢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有些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结果适得其反。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特长和思想,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受害的只能是孩子。反映在这次调查结果上,11.8%的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时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替孩子做出选择,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是不喜欢家长为他们所报的辅导班。因此,在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时,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有的放矢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

3.3 减少课外辅导,保证孩子睡眠睡眠不足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造成健康隐患,更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成绩。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一、二年级不宜少于10小时,三至六年级不宜少于9小时”。但是,现实情况却差强人意,安徽市场报2008年3月21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调查的100名小学生中,有5名学生称自己每天睡觉时间只有7小时,有83名学生称自己每天能睡8小时,另有12人说能保证9-10小时睡眠。也就是说,睡眠时间没有达到标准的接近九成。分析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除了学校课业负担重以外,与家长额外增加孩子的课外辅导有很大关系。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减少课外辅导的强度,以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

参考文献:

[1]张蕴哲.试论课外辅导概念的演变[J].希望月报,2007,(11).

[2]吴乔.假日补课与自主学习[J].北京教育,2005,(3).

[3]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

[4]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辅导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4).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74-275.

第10篇

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导思想

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在科学管理和专业指导下建设规范心理辅导室。

二、学校心理辅导室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室具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管理和心理辅导专业服务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管理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室担负有积极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社区提供咨询和服务的的职责功能;心理辅导专业服务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室担负有维护师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解决师生心理问题的职责功能。

1.定期采用测验和调查的方法,掌握本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师生心理档案。对于学校师生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制定长期预防和干预方案。

2.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橱窗、校园标语、校园网、信箱和刊物等媒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联合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师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活动。

3.指导教师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工作,开展师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

4.采用团体和个别的形式,对具有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依照专业规范和伦理,开展日常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对于需转介的学生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转介。

5.在新生入学、考试前后、升学择业以及突发危机等可能对师生心理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前后,及时开展针对性、适应性的干预工作。

6.为家长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教养指导建议。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基本要求

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标准主要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工作规划》与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建设功能完整的心理辅导室,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和心理阅览室等。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单独谈话,心理活动室主要用于心理测量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阅览室可在学校阅览室开辟专版。

心理咨询室的布置要求如下:

1.地点选择在学校安静、安全的位置,应有里外两间,进门外间为接待室,面积10平方米左右,用于了解来访者大体情况,登记来访者基本信息,安排面谈时间等事项;里间为谈话室,面积15平方米左右,与外界无可视玻璃,做到隔音保密,避免无关干扰,用于咨询活动。

2.接待室布置以简洁大方为主要风格。须张贴值班教师基本情况、悬挂《学校心理咨询须知》、《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道德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原则》等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介绍和须遵守的规章。接待室须配备用于接待来访者的桌椅和记录的文本。

3.谈话室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使用偏暖色窗帘和家具。家具包括带有锁具的文件柜、用于两至四人单独就坐的沙发椅、抱枕、一张高矮合适的茶几、饮水器具、面巾纸等。避免选用硬线条和多棱角的家具。适当的地方可摆置一至两盆中小型绿色植物或悬挂一至两张活泼的壁画。

4.心理咨询室档案完整齐备。包括来访者登记册、咨询承诺和协议书、咨询过程记录册、来访者心理测验档案等。档案可设两份,一份简档用于常规工作检查,一份详档用于督导研究。有条件的应配备录音机、摄象机、电脑等,在遵守职业道德条件下合理使用。

心理活动室一方面用于对来访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应具备常规心理测量量表,包括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大五人格量表、学习适应性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等。心理测量过程安静不受干扰,结果存档,遵循保密原则,对于结果的解释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心理活动室主要用于进行学生和教师团体辅导和训练。面积一般为25平方米左右,至少容纳20人。环境布置以偏暖色为主,配备木制地板或地毯、抱枕、坐椅、音响、录象机等。

学校阅览室的心理阅览区主要用于学生、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报刊,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关注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工作。心理辅导能否有效实施完成辅导目标,主要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准则、专业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道德准则:始终将来访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满足了谁的需求。严格遵循辅导的规定程序,保持辅导架构的稳定完整。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如感觉辅导有困难应及时转介。维护来访者的隐私,遵循保密原则,并向来访者说明保密限制。遵循知情同意准则,告知来访者教师资历、辅导次数、失约处理、辅导心理奉献以及辅导时间等内容。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障碍诊断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专业知识。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观察思考、言语表达、人际沟通、个案调查、解决问题等能力外,还应该具备面谈的技能,包括倾听、沉默、共情、同理、面质、引导、总结等;测量的技能,包括施测、控制误差、解释结果等;引导的技能,包括学习策略的建议、生活适应的辅导、职业选择的指导等;矫治的技能,包括鼓励、强化、解释、疏泄、暗示、说服、示范等。

五、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使用与管理

学校心理辅导室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机构,接受*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业务指导和检查。*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将定期组织专家,按照本指导意见对各类学校心理辅导室实施检查评估。评选出优秀和合格心理辅导室,进行总结表彰活动,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学校,将在申报省市级德育系列评优等活动方面加以限制。

学校心理辅导室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中,由学校分管校长的领导,专人负责管理,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心理辅导室的使用严格遵循《*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例,值班教师至少具备心理健康教师上岗B级证书,持有C级证书的教师可在A级证教师指导下从事实习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心理档案建设实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辅导室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配备基本的设施。不强迫学生进行任何心理测验,所有测验之前需征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并如实告知心理风险。心理辅导教师不得在心理辅导室办理私事,不得将心理辅导室设备、资料等挪作私用,不得接受和索取报酬,不得以来访者作试验。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34-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来实施,并逐步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特色。心理辅导站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站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下面,笔者着重谈谈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归结为“一、二、三、四”,即:一个有特色的心理辅导室;两点依托(校本教研和科研);三级预防机制;四大教育平台。

一、创建一个有特色的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给心理辅导室命名时,应该突出爱心。例如,可以把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命名叫“舒心园”,将“舒心园”中的“心灵小屋”设计成暖色调的、温馨的个别辅导室。利用心理辅导室,可以开展以下几类辅导。

1. 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有四种方法:面谈、写信、电话谈心、网络在线辅导。面谈: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分~4:30开放辅导室接受学生咨询,辅导员本着“真诚、平等、共情”的辅导原则和“一切为了来访者”的服务宗旨,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写信:“心语信箱”每天开箱1次,及时分类回复学生来信。假如来信反映的是普遍性问题,就通过“心灵港湾”广播进行讨论、解答。“心灵港湾”广播每单周一中午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学生所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解答。假如学生反映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就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电话谈心:在心理辅导室,每天都有心理辅导员值班接听电话,对学生咨询的问题进行解答。网络在线辅导:建设心理辅导网站,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调适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青春期的困惑等)进行网络在线辅导。

2. 团体辅导。学校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着眼点,坚持以团体辅导为主力,确立以心理辅导课为团体辅导的主要途径。①配置适应的教材。目前,心理辅导教材百家争鸣,可以采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增强主编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小学共2册)。还应购置相应的教师参考用书、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自助手册等配套用书。②定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每月第一周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可以定为全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固定时间。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结合

在校本培训中,要以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为依托,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当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来源于学科教师,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校要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内教研活动,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校本培训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相结合,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开展,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增强校本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突出校本培训的超前作用,使校本培训更科学、更规范、更超前。

三、形成学校三级预防机制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先,教育为主,发展为重”的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三级预防机制,其具体内容为:

为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每一层参与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区分和规定,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构建四大教育平台

1. 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加强心理卫生的科普宣传。学校通过心灵橱窗、手抄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心灵港湾”广播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报纸、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多种途径,多形式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师生、家长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营造良好的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

2.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接触最为密切、言行最有威信的人,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可每年组织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年轻、骨干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能逐渐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如:通过周记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对问题学生,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家庭教养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除教材内容的自然联系外,可着重进行“学习辅导”,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情绪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等。而“生活辅导”、“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的某些层面则可融入思想品德课、体育与保健课和地方课程等。平时,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辅导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渠道,多管齐下,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长。①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由在社会上有威望、有号召力,重视家教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家长会,由各班班主任发出书面通知,会场实行签到制度,请有关专家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学知识,指导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②使用“家长联系卡”,发送获奖喜报。为了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日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可制作“家长联系卡”。学生在校取得一点成绩,有一点进步,或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出现一点问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马上填写“家长联系卡”向家长反馈,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或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③利用家访双向联系。家访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重要方法。家访主要由班主任完成,可以在开学后分发家访登记本,内容包括家访日期、地点、学生姓名、家长姓名、交流内容、效果等,每个学期的家访次数应有规定。此外,教师还可运用电话、QQ等与家长取得联系,解决一些忙于工作的家长的后顾之忧。④家长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让家长能走近学校的工作,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学校工作。学校可以评选“先进家长”。请先进家长参加表彰大会,与学生一起领取“先进家长”奖状。在成果汇报会上,请家长坐在台下观看,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上台领奖会欣喜万分,没得奖的学生的家长也会因此对孩子加大教育力度。

第12篇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目标、功能、规格、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和建议。《指南》的,对于规范和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各地、各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指南》的重要意义,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心理辅导室更多的支持,尤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但要培训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还要对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训,努力让广大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学校应以《指南》为指导,把心理辅导室建设好、使用好。刚起步时,可以先从基础做起,为学生建立成长信息记录,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辅导记录等,只有多了解学生的这些基础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和每一位教师也应以《指南》为指导,细心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