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时间:2023-09-15 17:32:21

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第1篇

一、普及普惠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面临的困境

已有研究显示普通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困难多集中在专业师资缺少、资金不足,缺少专用的康复设备以及最小限制的环境等方面。这些多从特殊教育机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普通幼儿园毕竟不同于特殊教育机构,缺少专业师资、缺少康复设备是极为自然的,我们需要站在普通幼儿园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当今普及普惠学前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融合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自我定位不明

很多关于普通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研究指出,普通幼儿教师不希望班上出现特殊儿童的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不知道怎样对这些幼儿进行教育。这种观点将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分隔开来,认为学前特殊儿童就必须用特殊教育的专业手段进行教育,普通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太适用于特殊需要儿童。这种定位,直接否定了幼儿园教师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特色进行教育的可能,使教师拒绝从学前教育的专业角度研究如何教育学前特殊儿童。

(二)幼儿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及经验

普通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缺乏了解,不具涠蕴厥庑枰儿童实施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相关经验是普通幼儿园难以实施融合教育的原因之一。有无专业知识直接影响了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以及教育行为。虽然普通幼儿园教师无需像特殊教育教师一样具备特殊教育的各类专业技能,但是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以及基本的筛查方法仍需有所掌握。一方面可以依此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家长进行建议,使有需要的学前特殊儿童可以接受更专业的康复。但现状是普通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职前职后培训不足

普通幼儿园教师在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普遍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例如,汪海萍曾对137所普通师范院校课程进行调查,发现仅有13.9%的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即使当今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有所调整,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课或者微型课的形式增设了诸如《特殊儿童筛查与诊断》《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但是覆盖面仍较小。

在职后教育阶段,除专门融合教育幼儿园外,普通幼儿园的教师在入职后接受的园内外各类培训或支持都是针对普通幼儿教育而进行,基本不会涉及特殊需要儿童。职前职后两个阶段的教育都没有能使教师获得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而也未能建立良好的融合教育的观念。

2.在普通幼儿园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教育可借鉴的资料不足

网络以及纸质平台中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等方面的资料很多,但是运用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内容尚少,幼儿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三)普通幼儿教师缺乏实施融合教育的意愿与动力

王婷婷于2012年对江苏省70所公办幼儿园的调查发现,60.4%的普通幼儿园对特殊需要儿童持拒绝接纳的态度。该项研究显示普通幼儿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多持排斥或消极态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普通幼儿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外,适应阶段或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以及教师收入低也是原因之一。

1.5年内教龄的新入岗教师比例大

普及普惠学前教育背景下,各地新增大量幼儿园,教龄5年以内年轻教师比例较大。这一阶段的教师一般处于学习教育教学情境下的具体规范,获取感性经验,慢慢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逐步联系起来的阶段,对于应对新情境或综合运用教学策略上尚显不足。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尚没有过多精力研究如何教育班级内的特殊需要儿童。

2.普通幼儿园教师收入低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

由于特岗教师拥有特殊教育岗位津贴,同地区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多低于特殊教育机构教师,尤其是编制内的公办机构教师。这其中,民办园教师的收入又普遍低于同地区公办园教师。普通幼儿园教师除了要研究如何组织教育活动,如何创设环境来对普通幼儿实施教育外,还需要学习并研究如何引导班内特殊需要儿童,工作难度以及强度皆明显提升。工作难度的提升,工作量的加大,却未带来收入的相应调整。高付出低回报这一反差,会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相对于公办园教师,更低收入的民办园教师这一问题更为明显。

二、普及普惠学前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对策

(一)普通幼儿园教师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特殊儿童,普通幼儿园主要面对普通幼儿。教育对象的不同造就了特殊教师与普通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多方面差异。普通幼儿园教师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门培训,无法从专业技能角度对特殊儿童实施干预。这在一些调查研究中早已得以证实。但是学前特殊儿童的发展也遵循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是某些方面有所滞后。用学前教育的方式也可以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干预,实践中也有运用游戏或音乐的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干预的实例。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特殊教育的很多干预疗法都具有学前教育的特点。作为经历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的幼儿教师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时应该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了解,以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研究如何通过创设环境、开展游戏活动艺术活动来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干预。当然若能将更专业的特殊教育干预手段、技能与自身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有效结合,制定出更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效果会更加理想。

(二)通过职前职后教育增加普通幼儿园教师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

现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应该“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和方法”。因此,当今学前教育师范类院校应该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诸如《特殊教育病理学与康复学》《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学》《个别教育计划》《特殊沟通技能》《感觉统合训练》等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让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职前阶段就对特殊教育有一定了解,在观念中建立融合教育的观念,以为职后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学习、研究特殊儿童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奠定前期基础。

相对于职前教育的打基础,职后教育更具提升意义,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需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反思自身工作的题,从而提升专业水平。鉴于普通幼儿园教师所获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机会较少,普通幼儿园教师入职以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普通幼儿园教师提供充分的特殊教育实践以及理论方面的培训,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园所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前者可以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普通幼儿园教育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可以是在“国培”“省培”“市培”等项目中增加特殊教育科目的内容。后者包含提供教师外出参加相关项目学习或参观的机会,鼓励教师在园内进行相关方面的研讨以及在园内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杂志。

(三)调整政府职能,鼓励相关机构与普通幼儿园合作

为增加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学习资源,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文件支持或规划课题等形式,鼓励高校以及其他特殊教育机构与普通幼儿园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在普通幼儿园利用本园资源以及教育特点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另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诸如师范类高校附属幼儿园、与特殊教育机构有密切联系的幼儿园,还需充分发挥以上特教专业资源的作用,利用日常的教研活动共同对园所内的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干预。例如,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授课,提升幼儿教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例如,师范院校特教专业的教师、学生可以以园所内某些特殊需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和班内的幼儿教师共同设定并且实施干预方案,既可以使幼儿教师学习到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可体现学前教育的特点。

(四)加大普惠幼儿园资金支持力度,调整幼儿教师工资结构,提升收入水平

自《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低的普惠性民办园”后,普惠幼儿园数量明显增加。普惠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资金扶持,尤其普惠性民办园。普惠性民办园收费基本与当地同层次公办幼儿园一致,但教师工资支出由幼儿园自行解决。若政府资助不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当前,多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从财政获得资金支持极为有限。例如,文思睿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府资助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N市的调查》中提到,当地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支持主要有:对困难儿童发放的“三儿资助”以及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专项资金。前者每园10%的比例,每期500元,后者按照生均100元发放公用资金以及一万元以内的租赁园舍补贴。捉襟见肘的资金支持,使这些幼儿园无法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用以提升各项专业素养。很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素养尚无法满足普通幼儿的发展需要,更何谈研究如何教育特殊儿童?另外,资金问题也造成教师低收入这一事实,低收入与高付出的反差制约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使教师缺乏研究特殊幼儿的动力。这一问题,在公办幼儿园也同样出现,一般教师是否接收特殊儿童在收入上没有变化。付出增多,收入未变,教师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无意愿学习或者研究如何教育特殊儿童。因此,除以上三方面外,加大普惠幼儿园的资金支持力度,调整幼儿教师工资结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理收入也是改善普通幼儿教师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并积极对其实施教育的必要措施。这可以通过提升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以及将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来进行调整。

(五)鼓励普通幼儿园招聘具有特殊教育学习或工作背景的教师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趋势,普通幼儿园除对本园已有幼儿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外,招聘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有特殊教育学习或工作背景的教师,作为园内资源教师与其他普通幼儿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融合教育,可以降低普通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难度,提升园所实施融合教育的水平。当然,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学具、教具、康复技术、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教室,由特殊教育教师或邀请的专家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评估诊断,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具体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7):13-17.

[2]虞洁,对家长、教师融合教育认识的调查及智障儿童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4):5.

[3]韩颖,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困境和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14(10):132-134.

第2篇

关键词: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幼儿园教育

在传统的观念中,总以为特殊需要儿童是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所以将他们独立出来,并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可是这样的教学结果常常使特教班的学生“与世隔绝”,也让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以“普、特融合教育为主,加强个别训练为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最大限度地发展。

1 融合教育的理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幼儿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就是一种让特殊需要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中和普通幼儿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教育模式。

2 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

融合教育的目标

根据特殊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除了达到学前教育所应达成的目标外,更希望在这样一个融合教育式的环境中能培养特殊需要儿童正确的社交观念,提高自我行为技能。

3 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融合教育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教师融合教育理念,齐心协力承担教育重任

全园教师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普、特教研活动定期融合,定期结对,信息定期反馈,及时指导、分析,随时调整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共同负责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每位教师的融合教育的专业化知识。

3.2 宣传学前融合教育,消除家长心理顾虑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幼儿有很多机会成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小老师”,比如在生活自理技能、口头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交往、游戏活动参与等方面,能发挥同伴指导作用。融合教育的教养经历给学生,尤其是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种经验积累和互相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的交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3 巧借群体活动体验,健全儿童人格培养

通常是利用全园幼儿共同参加的现实性的情景活动,如“六一演出”“毕业典礼”等其他庆祝活动,让特殊儿童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体验参与这些整体活动的快乐。由健全儿童辅导特殊儿童。一方面,让有一定能力的孩子完全融入普班活动;另一方面,让部分特殊儿分不同时段进入普班学习,适应学前普通教育的环境,融合孩子之间的情感,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4 多元方法融合,促进特教发展

1)师生结对:幼儿园每位教师自愿与一位特殊需要的幼儿结对,在其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

2)生生结对:孩子们自愿与一位特教班的幼儿结对,在其学习、生活、运动、游戏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

3)班班结对:特教班与一个普教班结对,进行有主题的活动。

4)社区结对:利用周边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康复训练的场所及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4 特殊幼儿家长的教育联合及引导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孩子各方面的缺陷才会得到充分的补偿。

4.1 树立理性养育观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多还没有学会交往,像争抢玩具等事情时有发生,家长不要一见冲突就护驾、喝斥、埋怨老师,剥夺孩子完整的交往体验。其实,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从中明白自己的需求并不见得都能满足,这是他们学习交往、与小朋友和谐相处的好时机,有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平衡。

4.2 细心关注幼儿表现,与教师保持日常联系

宝宝上幼儿园以后,特殊幼儿的父母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应该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和宝宝沟通,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变化,认真聆听他的话语讲述,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同时,不要忘了与幼儿园教师积极沟通,让他们尽快了解你的宝宝。

4.3 参与互动活动,珍惜快乐体验

幼儿园开展的每次家长会、运动会以及各种家园互动活动,还有每学期的开放日等,家长要尽量想办法去参加这些活动,通过这些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学习生活的,对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与具体做法可与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

4.4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情动情理解宽容

在幼儿园里,跟教师的沟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也要处处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这才是交流的意义。

5 融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力发展最快的是社会能力的全面增强,让普通儿童对特殊需要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需要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

6 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训练

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关照差异,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针对不同个别差异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融合教育中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带来更多的学习交往机会,要给予他们最多的观察、最好的指导和最大的帮助,将健康、艺术、科学、语言、社会五大领域融入日常教学课程,实施丰富多元的特教活动实践,秉持“以爱为核心让爱活出来”的理念,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以“融合教育”为主轴思想,以“开拓创新”为发展特色,开展幼儿全人教育,涵泳幼儿人文情怀,推动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幼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伦 K E.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周念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朱迪斯.特殊需要婴幼儿评估的实践指导[M].钱文,刘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特殊儿童 学前融合教育 环境

新津县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开展融合教育的实验县,新津一小自2001年开始进行国家级课题《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建立与运作》的研究,并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县域融合教育观念与成功经验的支持,应特殊幼儿及其家长的需求,在新津一小特教资源室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我园也接纳了特殊幼儿进行随班就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津一小先后接收了听障、脑瘫、唐氏综合症宝宝,帮助这些特殊幼儿顺利适应普通班级学习和生活,探索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申报了新津县“十一五”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定位在对融合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上,通过行动的研究,在增加对特殊儿童教育服务的实效性与广泛性,形成更完备的教育服务观念下,推动了特殊儿童早期干扰实践,同时,满足特殊孩子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让特殊孩子在“爱心阳光家园”中快乐成长。

一、建立阳光家园规章制度,实施对特殊孩子的研究

随着资源室的建立,研究并制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室服务对象》《特殊教育资源室教师职责》《随班就读班级教师职责》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随读班级的教育教学指导,观察记录的检查和督促,并纳入考核中。

根据特殊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课题,在熟悉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的过程中,确立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科学、可行的课题方案。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分工合作,深入有序的开展研究工作。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探讨随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随读教师积极撰写观察记录和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设计了《家园联系册》和《家园联系本》,用以建立班级教师与特殊幼儿家长相互沟通,对特殊幼儿教育形成良好支持合作。深入进行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的支持服务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残障生家庭、社区支持研究;幼儿园行政管理研究;选择有实施听障生、智障、脑瘫儿童各一人进行学前融合教育以及转衔教育,个案支持服务研究。

二、创设良好环境,为特殊孩子营造温馨的阳光家园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师资培训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开展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同时,我园还加强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先后邀请了中央教科所杨希杰博士,台湾的洪教授、催博士、北京的陈云英博士、叶立言教授及四川省特殊教育专家曹照琪、蔡明尚,新津县教研室李宏、何小芳等专家来园培训、指导,并派资源室教师或相关教师到新津县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融合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

2.特殊教育资源室的建立与运作

2010年建立资源室,进行专业技术与资源室支持研究,不断完善资源室设施,设置资源室教师,开展特殊需要的教育支持服务。例如:

(1)教育诊断。即对特殊需求的学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测量、访谈、跟踪观察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为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教育安置提供依据。

(2)功能补偿。对特殊幼儿的缺失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如对聋儿进行听能和言语的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进行感统训练;对残障儿童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教育。

(3)咨询和培训。资源室承担组织教师、特殊幼儿家长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探讨帮助特殊幼儿成长的教育方法,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

三、精细管理,让阳光家园的成员共同发展

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在温馨的爱的阳光家园里具有浓浓研究的文化氛围,也初步达到一些成效。

1.幼儿园的发展

通过长期研究,幼儿园建立了融合教育的管理机制,将融合教育纳入到常规管理,建立了资源室,在资源室的有效运作下开展融合教育,通过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形成了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资源室支持服务流程。幼儿园先后承办了两次县“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究,并先后迎来多次上级领导、专家、同行的指导、参观,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工作氛围逐渐浓厚,老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提高。

(1)幼儿教师与资源教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认识有了提高,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信心提升,教师从最初不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涵,到能够自己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认识发生转变,从而提高了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不光是将幼儿单纯接纳到班级而是对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幼儿的未来有了负责任的规划。

(3)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资源教师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技术提高,在教学上老师会适时鼓励学生,随时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互动形式,也会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精神采用多元化的平凉方式,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4)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建立了相互认同,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明确分工,以普教教师为主,资源教师提供最大支持的合作方式。

(5)幼儿教师的角色参与意识提升,成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参与执行者、教学执行者、幼儿行为辅导者、幼儿学习的评量者。

(6)邹娟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中国新世纪幼教改革论坛》上发表;张红老师的《幼儿个案分析—唐氏综合症》获2008年成都市论文案例评选二等奖。

3.幼儿的发展

接纳的特殊幼儿开始增多,服务对象也开始拓展,从接纳听障儿童,扩展到脑瘫、智障、自闭症幼儿共计20余人。这些幼儿在我园的全面支持服务下,身心都获得了健康发展,其中90%以上的幼儿已经顺利进入当地普通小学。

在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中,开展伙伴互助的教育活动,不仅让有残障的孩子获得了快乐学习的空间,同时在互动中也让普通儿童获得互助学习的教育环境,提升了儿童宽容、大度、互助友爱的整体品质。

4.家长、社会的认可

第4篇

一、加强教师特教培训,承担教育重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刚开始,我园74.2%的教师不欢迎特殊儿童入班,即使勉强入班后,54.7%的教师会让班级保育员进行看护和照顾;15.8%的教师放任他们的行为和活动,忽视这些孩子与正常儿童的差异20.5%的教师会让他参与集体教学与游戏只有9%的教师会对特殊儿童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大多数往往把特殊儿童作为孤独体,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认为只要使其安全就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特殊儿童“与世隔绝”,孩子们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改变特殊儿童的现状,也就无法保证其接受适宜的教育,失去了随班就读本来的意义。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必须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必须齐心协力,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共同负责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探讨科学的教育法

(1)注意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也同样如此。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首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针对特殊儿童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发展层次不同目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例如,中班数学“点数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班上的正常儿童要求正确点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对特殊儿童,教师要求“数一数,这里有几个点”、“这个数字宝宝,你认识吗?是几呢”,引导他们认识实物个数和数字。当然,教育目标还要有全面性,对于特殊教育儿童来说,教师也很注重特殊儿童交往能力、合作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关注教育方法的差异性。教师应掌握特殊幼儿的特殊需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对肢体障碍的孩子让他多参加美术教学活动,因为美术活动中的画线条、涂色彩、剪纸拼贴,对特殊儿童有心理治疗的功效。美术创作中团、捏、撕、剪、搓、拼等等过程让幼儿手、眼、脑能充分协调,锻炼了幼儿肢体协调发展,让身心充分合作,从而促进肢体的发展。对于不喜欢用语言表达感受的特殊儿童,教师们让他们多玩沙盘游戏,通过触摸天然的细沙和沙具,让孩子在游戏中缓解不良情绪,缓和内心冲突。用科学教育法进行干预指导,行为异常孩子的效果最明显,达到76.1%,肢体障碍和其他障碍效果为53%,智力障碍的效果为41%。

(3)注重教案设计的差异性。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也要注意与正常孩子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根据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只要他们能达到活动的最低要求,能基本学会或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如儿歌教学中,正常儿童要求熟练朗诵儿歌,特殊儿童能学会就已经很好了,有的孩子只会说一两句,有的孩子只能说出几个词,说的时候口语还含糊不清,但只要开口说,就是进步。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多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如“对吗?好吗”,对于难的问题,要求他们学说答案“老师说一遍,你来学一学”,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的兴趣。

(4)注意游戏角色的差异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有效形式,游戏也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和发展。教师积极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创设和谐、良好、适宜的游戏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扮演简单的角色,融入正常儿童。例如在“理发店”的游戏中,让特殊儿童做“顾客”,配合“理发师”的要求在游戏“娃娃家”中,让他们扮演宝宝角色,请正常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共同参与游戏。特殊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交往,发展语言,内心充满愉悦和满足。教师努力为特殊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幼儿大胆游戏、放松身心。

二、帮助孩子相互融合,克服自我中心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融合,能让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后,班上80%的孩子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例如小班部的智障儿童文文,孩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喜欢笑,喜欢吐舌头,不会自己吃饭,坐在那里很乖。但是从来没有孩子说他“笨”、“傻”,所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歧视。教师鼓励班上的孩子主动与特殊儿童结对互助,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正常孩子喜欢成为特殊儿童的“小老师”。

三、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引导健康成长

第5篇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第6篇

昆明学院 陈 晓

【摘 要】文章结合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云南省190名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调研,了解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经分析研究提出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18-03

一、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学前融合教育,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二、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

从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以及“零拒绝”“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的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美国3~6岁的特殊儿童基本都在普通托幼机构接受教育。英国的Warnock Report、The Green Report、DFEE等法案、报告,为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调查结果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融合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已经关闭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国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部分幼儿园已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并逐渐实施。

三、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现状

1.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截止2011年,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共20132名。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4966名,占总人数74%,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远远落后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2013年以来,云南省在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开办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但因学前教育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且云南省多地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未把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直接导致残疾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模糊,招收残疾儿童无法教育。部分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不仅引起普通儿童家长的强烈反对,还会因不了解残疾儿童特点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综合多种因素许多幼儿园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园。

理念模糊、融合教育师资的短缺,成为剥夺特殊幼儿学习机会的理由,也成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

2.云南省幼儿教师问卷调查。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会遇到特殊儿童,是否需要掌握融合教育知识,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为详细了解这些情况,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6%。调查的对象来自于昆明、文山、临沧、德宏等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表1显示:调查对象,52%在26岁至35岁之间,47%教龄在5年以下,学历在大专、本科的均达45%左右,67%为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教师,具有年轻化、教龄短、学历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但其中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

图1显示,99%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60%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幼儿的经历,遇到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类型的儿童较多,遇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超常三类儿童的几率较小。46%的幼儿教师曾经被家长询问特殊幼儿教育问题。

一名合格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研究者就融合教育课程问题对190名在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教师对《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了解较多,而在职教师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四、云南省高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现状

1.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云南省师范类院校有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红河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等。通过调查显示,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教育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其课程设置中并未发现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尚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问卷调查情况。本文对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0个班级,其中包括六个本科班以及四个专科班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34份,有效回收512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调查内容相关情况如图3、图4所示。

调查显示,253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区别,225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二者占总人数的93%;285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教知识,217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非常需要具备特教知识,二者占总人数98%。

昆明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昆明市以及昭通、文山、临沧等各州市实习、见习机会较多。调查显示,昆明学院大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遇到特殊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其中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这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接触特殊教育相关课程较少,大学生希望接触、学习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五、讨论

纵观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推进教育公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关键。研究者通过调查190名在职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结论如下:第一,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其工作、实习、见习中,均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儿童的经历,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第二,在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均希望可以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特殊儿童;第三,无论在职教师还是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六、意见或建议

1.高等院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

(1)加大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然而,云南省各类师范类高校尚未把学前融合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建议云南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特殊教育专场讲座、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在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做义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提升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首先培养在校大学生对融合教育的积极态度与专业认知,使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儿童不会束手无策、冷漠,而是用专业的态度去关心、教育特殊儿童。

(2)开设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在对幼儿园教师、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中发现,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因此,各高校在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考虑将三门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大量的见习、实习机会,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早期疗育机构等,让学生对各类障碍儿童有更直观的认识。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例如:昆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临沧师专,可将两个专业资源整合,实验室资源共享,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实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此外,建议师范类院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一至二门融合教育课程,例如:《融合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概论》等,在师范类高校学生间普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相关内容,使未来的一线教师面对特殊儿童不再陌生,这对于推动云南省融合教育具有重要、长远意义。

2.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培训。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建议康复训练机构、早期疗育机构整合医疗与教育服务体系,在机构中开设学前班、早教班,在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为特殊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双管齐下,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师资问题,早期疗育机构可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康复训练知识,这样既可为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又可进行简单的摆位、语言训练、作业治疗等,教育康复整合使特殊儿童在与时间赛跑中看到曙光与希望。康复机构、早期疗育机构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缓解了特殊儿童入园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云南省融合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促进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亚,赵丽娜.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压力研究——以有融合教育经验的普幼教师为对象[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经验和启示[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4]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广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志成.云南省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报告[Z].2013.

[6]王建颖.在2012年度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 ynjy.cn /chn201010201505186.

[7]杭州市区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问卷[EB/OL]. sojump.com /jq/240387.aspx.

第7篇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九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省广大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省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苏南和大中城市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全省一类幼儿园从1997年的500所增加到2001年的1400所,接受一类园优质教育的幼儿从15.1万人增加到47.9万人;充分调动了社会举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举办的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特殊教育基本达到与当地普通儿童教育同等水平,7-15周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特殊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年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为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0多万人,1996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广大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者的爱心、智慧和汗水,离不开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者,向热情关心支持幼教特教事业和扫盲工作的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全省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才达到78%,与“十五”规划目标相距甚远,面广量大的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管理机构和人员薄弱,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亟待提高。不同地区特殊教育的规模和办学条件差距较大,特殊教育的层次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扫盲的基础不够牢固,文盲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新增文盲和复盲人数有所增加,扫盲课程和教学不能满足学习需要,扫盲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同属于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得不够,要花大力气抓。存在这些问题,固然与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增加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有的同志存有畏难情绪,抓落实不够。因此,当前首要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在基础教育和地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逐步扭转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差别,追求全面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和文盲是我们这个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一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和帮助,切实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题中之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共同推进的宏伟目标,教育发展的程度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阐述,使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有了更高、更完整的认识。小康是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与推进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完全一致。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都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或削弱这三块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将不够完整,小康社会的建设也不够全面。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的高水平是小康社会的必须内容。当前,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发展新阶段,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备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也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开创我省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加强幼儿教育,将为人的一生的充分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优生优育国策的贯彻落实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幼儿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希望幼儿能有机会入园,接受早期教育;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已不仅满足于孩子有机会入园,更迫切要求入好园,接受优质的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需要。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儿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对于他们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帮助都显得意义更为重大。使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对残疾人事业非常关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重视残疾人事业,理解、帮助残疾人,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文盲是当今文明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我省文盲大量产生于农村,主要集中于农民。扫除文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的基本前提,是传播科学文化技术、抵制各种社会歪风邪气的有效渠道,是消除农村贫穷落后现象、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彻底扫除文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做保障。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没有文化不行,不加强教育不行。

加强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是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江苏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新三片”分类要求,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占全国人口35%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必须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九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较大进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深入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今年我省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为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江苏基础教育目前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与困难,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事求是地说,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这三块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绝不能拖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后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加快发展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对策,切实加强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促进各块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第一、突出重点,解决事业发展不快的问题。“十五”期间,我省幼儿教育的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达到80%。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较低,在园幼儿数年递减15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苏北不少农村只有学前一年教育。“十五”期间我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尤其是苏北农村。农村的幼教事业上去了,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各地要本着积极进取、分区规划的原则,提出本地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具有良好机遇,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减轻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尤其要重视发挥乡镇政府举办幼儿教育的责任,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幼儿教育,同时调动村级兴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之后,闲置了一批校舍,可以通过就近合并、强弱联合、新建扩建等措施,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做大做强优质幼教资源。在政府办好骨干园的同时,要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要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实实在在的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的政策,根据教育成本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政府办园一视同仁,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强化管理,解决管理责任不明的问题。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快,很大程度是因为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不落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首先要明确管理责任。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主管幼儿教育的职责,具体负责拟订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动员并组织各方面资源举办幼儿园,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负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和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建立视导和评估监测制度,组织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实施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认定,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认定和指导社会力量举办的示范园等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自己承担的管理责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其次要配备和充实幼教管理人员,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配备幼教专职干部,教研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教研人员,乡镇也必须设有幼教辅导员,幼教辅导员可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担任。再次,要切实加强对改制幼儿园的管理。省级示范园和其他公办幼儿园是我省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全省其他各类幼儿园起着示范、辐射和实验作用,不得以出售、拍卖等方式转让。对已经改制的幼儿园,绝不能一改了之,不闻不问,教育行政部门同样要加强管理,跟踪调研,时刻关注这类幼儿园发展的趋向,要结合本地区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改制问题加强研究,及时汇报。今后,不管是政府办园,还是其他社会力量办园,不管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改制后的民办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否则就是严重失职。教育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职能部门,我们一定要怀着对民族未来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管好各类幼儿教育。

第三、遵循规律,解决保教质量不高的问题。当前,我省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内部管理不规范、教育不得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教育部门疏于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不够有很大关系。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今后一个时期幼儿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广大幼儿园园长、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并将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渗透在幼儿教育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指导广大教师的保教行为。要进一步端正办园指导思想,坚持按幼儿教育规律办园,坚持保教并重,着眼幼儿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本地各类实验幼儿园、示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观摩活动,具体指导其他各类幼儿园的教育行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要加强幼儿园日常管理和检查,重视安全、卫生和环境治理,特别要重视对幼儿园危房的检查,不得含糊。要充分挖掘幼儿园(班)室内外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提高环境育人的功能。要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国际幼教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探索符合江苏特色的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提高保教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幼儿教师是孩子权益的直接保护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专业化水平。要认真执行《教师资格条例》,严格幼儿园长持证上岗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切实把好幼儿教师“入口关”,及时清理不合格教师。要切实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新师资的培养层次,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各级政府和幼儿园主办单位要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发放和其他权益,当前要特别关注农村幼儿教师和因幼儿园改制而分流或转岗的幼儿教师的生活状况,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幼教师资队伍。

三、完善体系,深化改革,积极提升特殊教育层次

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充满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的光辉事业,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创建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为重要举措,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这些都为我省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考虑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坚持“特事特办”,给特殊教育以特别支持,促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尽管我省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较高,但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区特殊教育的规模和条件相差也较大。“十五”期间,我们仍然要着重抓好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要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特别重视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努力做到把每一位残疾儿童都送到学校。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充实特殊教育教学设备,积极创建一批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另一方面要加大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和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力度,强化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学校的业务指导,这是普及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的重要手段。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特教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残疾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要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层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断增长。特殊教育必须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在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对他们的学龄期教育乃至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五”期间,各市必须至少单独设立一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附设残疾儿童学前班,小学学前班、幼儿园不得拒绝残疾儿童入园,积极支持康复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要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各地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切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民政、残联部门的支持,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帮助解决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后的残疾职工培训、继续教育问题。

要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够得到适合自身需要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有条件地区和学校,除学科教师外,逐步配备专业课教师、心理康复教师、言语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工程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特殊教育师资更趋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江苏存在一定的优势,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已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更好地为我省培养特殊教育师资。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科研工作,认真开展分类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积极进行探索,以提高我省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和事业发展水平。

四、转变观念,综合治理,切实提高扫盲工作实效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两基”的内容之一。我省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很重,形势十分严峻,大量文盲的存在,与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特别是教育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各地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把扫盲工作的重点放在苏北和广大农村地区,不仅要扫除现有文盲,更要杜绝新增文盲,重点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扩大扫盲成果。

一是深化改革,树立新的扫盲教育观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以识字为主的扫盲内容和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盲也不感兴趣。目不识丁的文盲群众能够生活,不误农时耕耘劳作,他们不是不需要文化知识,他们需要提高生产的知识与技能,需要脱贫致富的门路,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性知识。因此,新时期的扫盲工作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以学习、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能满足文盲基本学习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逐渐从扫文字盲向扫文化盲、扫技术盲等功能性扫盲转变。要深化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基本文化知识、创业知识与技能、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公民生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扫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识字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生产劳动技术以及与农村的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扫盲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扫盲实效。近二十年来,扫盲工作没有停止,但巩固成就不显著,存在复盲现象,存在虚假报数现象,扫盲工作必须扎实,不能自欺欺人。

二是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一年堵不住,三年扫不完,实行严格的堵盲措施,从源头上杜绝新生文盲的产生至关重要。扫盲工作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将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作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工作目标责任,实行严格考核,与评优晋级等奖惩措施挂钩,防止因工作不力而造成学生辍学;要切实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女童、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制定扶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按时接受义务教育;要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学校布局调整、收费高、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歧视等原因造成流失,成为新的文盲。

三是建立制度,形成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有效工作机制。要自上而下实行“双线目标责任制”,逐级落实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扫盲工作责任。农村中小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人学校在扫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把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负责本施教区内的具体扫盲教学,文盲较多的地区,可以组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扫盲工作,把参加扫盲活动记入教师工作量,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和假期活动的内容;要利用科技服务站、农科所、示范户、专业户等多种渠道传播实用技术知识,让农民群众亲身体验实用技术带来的实惠,从中受到扫盲教育。居住分散和零星的文盲,难以组成扫盲班的,可以采取“包教包学”制度,通过签订扫盲包保合同的方式明确各方面的责任,把扫盲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扫盲达标制度、脱盲考试制度、扫盲工作复查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积极创建“无文盲村”活动,促进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持续深入地开展。

五、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发展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事关江苏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是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涉及许多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需要政府的统筹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推动这三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切实加强领导。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一定要从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自觉性、主动性,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大对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的领导力度,努力提高工作的组织程度,使三项工作都有新举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关于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的要求已经十分明确,《省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也对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作出了规定,这次会议上又印发了省有关部门关于“十五”期间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的意见,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也即将印发执行,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坚定不移地狠抓落实。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职能作用,恪尽职守,责无旁贷,把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工作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集中力量认真部署实施;深入实际开展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解决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每年为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办几件实事;要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定期表彰在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动和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配合,形成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农业、民政、文化、宣传、妇联、残联、科协等部门、团体要充分发挥本系统的优势,结合各自特点和工作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承担任务,落实措施,共同做好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

进一步增加投入,建立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是社会事业中涉及面广、需要确保经费投入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三增长,一优先”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特教和扫盲工作的经费投入,这是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应建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政府要继续安排幼儿教育的经费,并努力做到逐年增长。各级财政安排的经费主要用于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以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政策规定的待遇,同时,还用于培训教师、表彰奖励。幼儿园向入园幼儿的家长收取一定的保教费用,使其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是应该的,这也是幼儿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应根据生均教育成本、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及不同幼儿园类别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积极筹措幼儿教育经费,力所能及地支持农村幼儿教育,保障乡镇中心幼儿园必要的办园经费,包括修缮危房、改善办园条件等。教育部门要请其他部门协同合作,深入幼儿园调查研究,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财政对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的经费要保证专款专用。要积极争取全社会关心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扫盲工作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物价、财政等部门,加强对幼儿园、特教学校和扫盲教育机构的收费行为和所收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

第8篇

关键词:台湾;早期疗育;特殊教育;发展迟缓儿童

一、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概况

1、早期疗育的概念界定

根据2004年公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指出早期疗育是指,“由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依未满六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及家庭之个别需求,提供必要之教育、咨询、治疗、转介安置与其它服务与照顾”。早期疗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对特殊儿童而言,减少障碍程度,防止二次障碍发生;对家长而言,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疗育水平和能力,增进家庭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有效地减少教育投资和社会负担。

2、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1991年台北政府委托心路文教基金会办理“心路儿童发展中心”,服务0-3岁的障碍儿童,台湾第一个早期疗育中心成立。1992年,中华民国智障者家长总会成立,积极倡导相关法律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早期疗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修正的《儿童福利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要求建立早期疗育的通报系统,规定由社会、教育及医疗系统结合民间团体共同执行“发展迟缓儿童疗育转介中心实验计划”,成立鉴定中心以及早期疗育转介中心。1997年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提出要将学前特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的。同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明确规定相关单位的分工、权利和职责。1999,台湾内政部儿童局成立,台湾早期疗育的工作开始朝向跨部门、多专业整合的服务模式。随后2003年颁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3、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流程

台湾早期疗育服务流程通常包括儿童发展筛检、发展迟缓的儿童通报与转介、评估与鉴定以及提供早期疗育等服务。

(1)发展筛检

儿童发展筛检是发展迟缓儿童进入早期疗育服务系统的起点,早期疗育的契机在于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因此及早发现是整个流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采用不同的发展筛检策略。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发展筛检主要由保健单位执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筛检工作就由幼儿园的保教员来执行,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候定期进行筛检。

(2)通报转介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22条规定:“各类儿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医疗机构,发现有疑似发展迟缓儿童或者身心障碍儿童及少年,应通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讲接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并视其需要提供、转介适当之服务”。通报转介中心在接受通报发展迟缓儿童以及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资料以后,社工人员首先建立个案资料库,其次,要与通报者确认家长是否同意通报,以及接受后续早期疗育服务的意愿,对于同意通报的个案主动走访其家庭,并开始个案服务,提供家长早期疗育的资料。对于不愿意通报的个案,提供通报者可行之策略与相关早期疗育讯息,让通报者在日常生活中,协助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家长了解早期疗育的服务和好处,进而提高早期疗育的意愿。

(3)评估鉴定

目前在台湾地区发展迟缓儿童的评估坚定工作,是由卫生署指定的“发展迟缓儿童联合评估中心”医院执行,参与联合评估的专业人员包括:小儿神经科医师、儿童心智科医师、儿童复健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眼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和特教人员,各专业人员根据多专业评估模式和跨专业评估模式进行评估鉴定。

4、台湾早期疗育的专业团队

台湾的早期疗育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医疗体系下的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听力治疗师、视力治疗师、临床心理师、护理师、专科医师,特殊教育体系的包括特殊教育师、普通教育师、特殊教育行政人员、特教巡回访视人员、教师助理等以及及社会福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辅导人员以及家长。专业人员之间往往采用多专业团队模式、专业间团队模式、跨专业团队模式和合作式团队模式。多专业团队模式是由一般的医疗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平行服务模式,各个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独立作业,分别对服务对象提供诊断、评量、制定服务计划;专业间团队模式重视团队各个专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协商和商讨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拟定服务计划;跨专业团队模式是以机构和家庭为中心,突出家庭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中会指定一个人成为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与个案和家庭共同讨论,执行服务计划;而合作式团队模式是根据儿童和家庭所面临疗育问题和需求采取弹性模式,兼具多专业团队模式和跨专业团队模式的特性,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台湾早期疗育发展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

受西方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影响,台湾在1993年、1994年通过修订《儿童福利法》、《儿童福利法实施细则》,1997年通过《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修订《特殊教育法》,2003年通过《儿童及少年福利法》、以及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在这些法律中,不但明确规定对未满6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提供早期疗育的服务,并针对早期疗育的服务方式、原则、团队合作的形式、乃至发展迟缓儿童的定义均给出了清楚的规范,同时更进一步将特殊教育学生的入学年龄向下延伸至2岁。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根据时代要求就尊重差异性以及融合教育等方面,《特殊教育法》被不断完善和修订。

2、专业的疗育团队

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团队由来自医疗体系、特教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个成员组成,通过专业不同的团队模式,让每个成员发挥其专业领域的职能共同致力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诊断康复和治疗。例如物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特殊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身体关节活动、神经肌肉和动作平衡等方面进行诊断和训练。职能治疗师主要对特殊幼儿进行日常生活、感官动作、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和调整。学前特殊教师是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合格者,或是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期间特殊教育修满一定学分的专业教师负责特殊儿童在幼稚园的教育活动。

3、规范的服务流程和多元的服务模式

台湾的早期疗育形成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流程,从发现、筛检、通报、转介,到评估鉴定,

早期治疗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台湾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在早期都可以及时被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模式大致分为时段、在宅服务、学前特教班、特教机构/早期疗育中心及融合式幼托机构服务。多元的服务模式可以让特殊儿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和障碍程度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最好的疗育效果。

三、台湾早期疗育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1、完善立法,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早期疗育在大陆被称作“早期干预”,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未对此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其中与早期干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条款主要是倡导性的、号召式的,其规定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应当增加对于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象等概念的界定,细化早期干预评估、鉴定等相关流程,明确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职责和具体程序。

2、加强早期疗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合作

大陆目前缺乏专业的早期疗育服务人员,尤其是缺乏大量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康复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老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大多数缺乏特殊教育背景和实践,专业能力不足。大陆特殊儿童总数、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都远远多于台湾地区,但是所培养的教师数量却要低很多,所以大陆应当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构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从质和量上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应当加强专业人员团队合作,针对大陆特殊儿童的家长缺乏社会和支持,幼儿园的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应当结合起医疗卫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

3、落实早期疗育服务流程,健全服务模式

大陆目前早期疗育缺乏规范的流程和体系,从特殊儿童的发现筛检到治疗,并未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落实。例如很多发展迟缓的儿童由于在早期表现症状不是特别明显,在缺乏专业筛检工具和评量工具的条件下,又未能落实在医疗单位尤其是幼托机构的发现及筛检,很加之多家长和老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很多特殊幼儿没能在早期得到发现和治疗,延误了疗育在最佳时期。此外,大陆应当借鉴台湾形成多元的早期疗育服务模式,政府应当进一步建设各类早期疗育机构、幼托机构,在幼儿园开设特教班,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万育伟、庄凤如.从医疗与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讨我国发展迟缓儿童之早期疗育制度之规划.社会发展季刊,72,48-61,1995

[2] 孙世恒.早期疗育发展迟缓儿童筛检模式之建立.中国医药大学研究计划报告,台北:中国医药大学

[3] 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4] 传秀媚等着.早期疗育.台中市:华格那企业,2009.02

[5] 周文丽、邓丽珍、慧芳.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文教新潮,2000,(4):7-12

[6] 曾红、雷江华.台湾地区特殊幼儿早期疗育的发展之路.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2-44

第9篇

2020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

“老师,早上好!”一句久违的问候,为原本沉寂的幼儿园增添了活力。

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高度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要求并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如下:

一、宣传活动目的

我园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的目标,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宣传家长和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带给幼儿不一样的成长体验,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多视角、多形式宣传呈现我园教师、幼儿及家长在特殊时期的真实情景和具体案例,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发展。

二、宣传活动主题

特殊的时光

不一样的陪伴

三、宣传月教育指导建议

1.幼儿园指导建议

(1)不要让假期夺走孩子的“自理能力”。

(2)“返园准备”致家长的一封信----幼儿开学前,需要家长积极配合。

2.家园共育

幼儿园将组织教师和家长线上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鼓励大家说想法,谈感想。家园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开学第一课

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成长体验。让幼儿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了解防疫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我为上学做准备

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是从学龄前向学龄期跨越的重要时期。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大班以“我为上学做准备”为主题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幼儿从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顺利的入学。

五、特别的“六一”

幼儿假期作品展(6月1日-5日)

1.

抗击疫情,画出信心,“艺”起行动——幼儿绘画作品展

2.

特殊假期,我有“话”说——童言趣语“话”疫情

“我是幼儿园教师”

坚持把幼儿教师作为办好学前教育的第一资源,把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数量充足、

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幼儿教师队伍作为核心任务。要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把好幼儿教师入口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扩大幼儿扩大幼儿教师培养规模。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园教育是这样,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用不一样的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思想体系;价值体系;行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4-0028-05

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融合了教师群体的价值观,是教师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是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生活风格和精神风貌,是幼儿园教师群体共享的文化形态,包括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与行为体系三个方面。其中,思想体系是根基,价值体系是动力,行为体系是实践表现。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建构和巩固的过程的。在本文中,笔者不打算去辨析不同类型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而是将幼儿园教师看作一个整体,重在厘清其文化上的共性,以帮助读者认识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特点。

一、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思想体系

文化是生活实践的积淀,也是生活实践的反映。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幼儿园教师慢慢建立起对职业生活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学前教育的基本信仰。这些认识与信仰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树立起专业自信和文化自尊。

1.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幼儿教育具有教育性、福利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性主要针对儿童而言,主张为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福利性主要针对家长而言,强调要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提供帮助,在接送时间、假期安排、收费标准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既是儿童的教师,也是家长的教师,既要提供保育、看护等生活服务,也要提供教育、引导等专业服务。

前几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政府越来越多地退出了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身份、专业地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民办幼儿园规模逐渐扩大。在这样一种公私不均的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原有的思想体系不断受到挑战。学前教育不再被认为是公益性事业和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受到严重影响,而服务家长的呼声则越来越被重视。在市场化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原来的文化身份变得越来越模糊,服务者角色代替了专业人角色,为家长服务被放到了幼儿园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家长的福利与需求取代了儿童的福利与需求,幼儿园教师不得不在专业人与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中紧张生活。文化自主性、专业自主性逐渐丧失,文化自尊、文化自信也不断遭遇危机,贬抑性文化生存方式取代了原有公办幼儿园体制下的褒奖性文化生存方式。伴随着专业权威的消解,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也不断受到挑战:一方面市场上各种流行的课程模式让幼儿园教师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家长的需求又五花八门,导致幼儿园教师经常疲于应付、无所适从。

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现实

与中小学的组织架构与班级构成不同,幼儿园通常由三位教师构成保教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级。两教一保的人员配备,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的合理分工,使得幼儿园教师必须认同合作性文化,抑制个体性文化。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三人同行既可能促使三人共同分担班级的管理责任和相关事务,也可能使三人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就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而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收入高低、责任大小与事务多寡的冲突。一般而言,主班教师的收入高、责任大,配班教师的收入低、责任小。为了班级事务,有时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之间会发生争执,如主班教师会分派班级任务,但配班教师会认为主班教师在逃避责任。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之间通常也是各尽其职,而很少互助。

由上可见,班级保教小组虽然是一个适合幼儿园保教工作需要的小群体,但如果教师自身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欠缺,三人小组最终会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组合,而非实质性的组合。但无论如何,三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空间,相互嵌入彼此的日常工作,其互动密度与交往的可能性都远远超过中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从其工作的第一天起通常就生活在三个社会交往圈子中:第一圈也是最小的圈子就是三人保教小组;第二圈是幼儿园设立的各种教研组,如游戏组、语言组、音乐组、美术组以及年级组等;第三圈也是最大的圈子是全园教师组成的小社会。三个圈子中最具意义的是三人保教小组,因为这是蕴育幼儿园教师合作文化的土壤。三人如何打破各自为政的交往惯习,形成一种立体互动的合作文化,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重要话题。

二、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价值体系

如果说思想体系更多突出了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认识、基本信仰,获得文化身份与职业认同的话,那么,价值体系则更多地激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热情,帮助教师准确地进行伦理定位。

1.幼儿园教师的伦理定位

在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对专业和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起对儿童、对幼教的热爱之情。毕业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伦理和信仰定位的过程,那些对儿童无特殊感情、对专业无特殊激情的学生很可能会放弃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那些爱儿童、爱专业的学生则会选择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并且在不断与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

与其他阶段的教师不同,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这些学前儿童不仅在生理需要上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在心理发展(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如果幼儿园教师缺少爱心和耐心,那对儿童的影响将是非常负面的。在现实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因为爱儿童才选择这份职业的,所以说,网络所曝光的某些幼儿园教师虐童现象只是很少发生的个案。

爱儿童,爱专业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的起点。没有对儿童、专业的热爱,幼儿园教师就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也不可能在专业上付出心力。爱是基于认知,并在认知中发展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知与情感常常是合二为一、相互交融的。因为爱,所以欣赏儿童,尊重儿童,对儿童抱有适度的期待。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

2.幼儿园教师的母性追求

客观地说,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是更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女性温柔、细腻的性格特点以及由生育催生的母性本能对年幼儿童来说更为合适,更能使其获得安全感。幼儿园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妈妈”,是儿童情感依恋的对象。

通常来说,一位已是妈妈的幼儿园教师与一位未生育过的幼儿园教师相比,前者对儿童的反应更敏感,情感的唤起更快速。

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教育必须首先是情感性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性教育。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情绪感应力与情绪反应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扮演其他理性的、专业的、多元的角色。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是表意性的、非制度化的,是以情感性角色为主的。

综合来看,幼儿园教师是一个情感性职业,无论是爱儿童情感的生成、蕴育还是发展,女性都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当然,男性教师也是需要的。如果以家庭为喻,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包含三位教师和几十位儿童。而我们知道。光有女性与儿童是不完整的,家庭中必须有男性的参与才能成为完整的家庭。因此,男性的加盟可以适当平衡幼儿园中的性别生态,创造一种刚柔相济的氛围。

三、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行为体系

相比复杂的社会生活而言,幼儿园是由教师与儿童构成的简单又纯真的小社会。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圈子里,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孩子气”“小家子气”“非理性”“活力四射”等是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行为方式的常见评价。教师文化行为层面的表现是由其日常生活与职业处境决定的,幼儿园教师生活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小儿童中,儿童的纯真、可爱、顽皮、好奇、依赖等都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幼儿园教师与其互动的方式。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与师幼互动中,幼儿园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与文化特点。具体而言,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行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幼儿园教师的生活方式、实践图式和文化焦虑。

1.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处境与生活方式

幼儿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既是女性聚集之地,又是幼小儿童集中之所,女性文化与慈幼文化成为幼儿园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景。

作为主要由女性组成的群体,幼儿园教师群体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情绪化、非理性、感性、追求细节与小节、特殊的生育文化、母性意识、是非多、爱唠叨等。在幼儿园,女性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具有对男性教师颠覆性的改造作用。从目前全球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构成看,女性仍然是这个职业的主体。作为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是很难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当然,在细腻、温柔之外,幼儿园教师同样需要具备勇气、果敢等其他品质。

除了女性特征外,幼儿园还是一个慈幼文化盛行的场所。为了符合慈幼文化的期待,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与幼小儿童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的特殊才能。因为教育对象年纪小,所以幼儿园教师得事无巨细,既管鸡毛蒜皮的小事,又管事关发展的大事。而且,为了当个好老师,幼儿园教师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文能武,能弹能唱,能画能跳。幼儿园教师常戏称自己既是研究者、一级演员,又是清洁工、艺术家,角色担当过多,角色转化非常快。一位教师在博客中这样形象地描述幼儿园教师。

刚刚还像个学者似的在搞研究,一眨眼就在给小孩子叠被子了,忽然又得演个小猫、小狗之类的故事角色;出去玩的时候是个义务清洁工,把一些废旧物品捡回来以备利用;回到家像个暴君,一肚子气有老公的撒在老公身上,有男朋友的撒在男朋友身上,都没有的就撒在食物上。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表现与儿童的需要、家长的社会期待之间会相互强化。对于儿童来说,那些具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儿童的教师通常都是受欢迎的教师。所以说,并非幼儿园教师不能够理性一些、粗放一些,而是其工作的职责迫使其更多发展起感性、精细的生活方式与师幼互动方式。

2.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表现与实践图式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体系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面对着幼小儿童,幼儿园教师有必要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对话,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启迪儿童思维。因此,幼儿园教师常常说的是“娃娃语”,唱的是“娃娃歌”,演的是“娃娃家”。一位幼儿园教师的丈夫在博客中所描述的妻子形象其实是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共性表现。

由于工作和性格的缘故,你天真、单纯,很有亲和力。当然,脾气也像小孩子一样,爱笑爱闹,来得快去得快。你会因为一点儿小事情悲伤,也会因为一些细节开心。我呢,就要调整我脆弱的神经,准备随时迎接你的变脸绝技。和你吃饭总不会冷场,因为每天幼儿园里的趣事让你如数家珍。今天谁哭了,谁尿床了,谁说了经典的话了,谁让你没辙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让你津津乐道半天。我对你们班级的小朋友也越来越熟悉。谁让你每天都要在我面前点名呢?不过,能分享你工作的快乐,当然,还有牢骚,就算我耳朵生老茧。也心甘情愿啊!

在幼儿园里,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时间长了,幼儿园教师往往会形成“唠叨”“喋喋不休”“儿童化”等语言习惯。一位幼儿园教师在博客中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天要对着二三十个孩子。孩子们年纪小,自理能力差,所以事无巨细都要向教师汇报请示。我要喝水,我要小便,我要回家,某某打我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对这些事情都要一一亲自回答和处理。二三十住幼儿的问题。教师每人回答一句,一天就得二三十句,更何况有的孩子的问题还得回答上三四句呢。工作需要教师们每天上百遍地重复说同样的话,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喋喋不休。

不光是语言上的喋喋不休,幼儿园教师在行为层面还有一个特殊偏好,即收集破烂,变废为宝。纸箱、饮料瓶等都是幼儿园教师心仪的宝贝。在幼儿园教师的巧手下,废品常会变成儿童爱不释手的玩具。

其实,不仅是幼儿园教师群体自身,绝大多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永远有一颗童心。职业生活造就了不同职业人能特殊文化气质。学前教育是一个让人年轻、阳光、充满朝气的职业。每天与幼小的儿童在一起,看到的永远是笑脸和希望。与幼小儿童的无限接近塑造了幼儿园教师语言上的儿童化、表情上的夸张化、思维上的幼稚化和心态上的年轻化。

3.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烦恼与竞争焦虑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年轻人的职业,一方面因为与幼小儿童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年轻人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因为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更适合年轻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有与儿童一起玩的活力,要能跑、能跳、能唱,没有充沛的体力是不行的。从下文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其日常工作的描述可见一斑。所以在幼儿园里,45岁以上的一线教师是很少见的,许多教师到了这个年纪要么转岗,要么选择下岗。

赶上带小班吧,第一个月新生刚入园时的场面,那是相当壮观!二三十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教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拽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你没有三头六臂哄不了这么多孩子,得,你也哭吧!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教师还得哄家长。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也许看暴力动画片多了,像奥特曼之类的,所以多少有点暴力倾向,往往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没有体力真干不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行。所以教师光荣负伤是常事。赶上带大班吧,一大群孩子跟孙悟空似的上窜下跳、东奔西跑、大喊大叫,弄得整个活动室鸡飞狗跳。可怜原本一个个细声细气、温婉娴静的教师。半年下来往往都变成了大嗓门。声音小点儿谁理你呀!

第11篇

【关键词】德国;运动幼儿园;精神运动学;运动治疗法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2-0048-04

1996年,德国最早的一批运动幼儿园在北威州体育协会的指导下成立。1999年,北威州体育协会颁发了“运动幼儿园”资格认证书。随后,德国各州形成了一种政府发文授牌,体育协会主持,高校、学前教育研究所、医疗机构、家长多方参与创建运动幼儿园的热潮。2005年,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政府甚至把创建运动幼儿园视为建设“热爱儿童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重要举措之一。德国的运动幼儿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州都发文号召幼儿园积极申办运动幼儿园,并为幼儿园提供相应的科研资金。大量的高校、学前教育研究所和体育协会的科研人员以及医疗机构和特殊教育促进协会的治疗专家也会为运动幼儿园中儿童的一般发展和特殊促进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指导和实践陪同等服务,从而使得运动幼儿园既能获得理论上的最新科研成果,又能在实践中时刻得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指导。另外,家长一方面分享幼儿园有关运动教育的理论信息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也在幼儿园的指导下与幼儿园合作开展运动教育,共同培养儿童的良好运动习惯。德国运动幼儿园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运动与游戏课程的设置等值得我们借鉴。

一、创设运动幼儿园的原因

德国之所以如此重视儿童在幼儿园的运动,并投入力量建设运动幼儿园,主要是因为德国小学生入学检查评估和早期问题检查分析显示,许多德国儿童在身体力量和协调能力方面发展异常,身体运动能力较差,行为缺陷日益严重,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普遍存在体重过重或过轻的问题,错误饮食习惯的不良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明显;语言能力发展滞后、行为异常和注意力障碍等心理、健康障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普遍存在。〔1〕其中许多问题都可以归因于儿童在学前期缺乏运动。

大量实践证明,运动可以促进儿童感官、智力、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2〕随着全纳教育理念以及运动治疗法(又称为精神运动学)的发展,在幼儿园里通过运动促进儿童发展逐渐成为德国学前教育的潮流。运动治疗法是通过运动治疗行为异常、发育缓慢和障碍的方法。〔3〕它一方面可以通过运动经历帮助个体形成稳定的人格,即强化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对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解决儿童的运动缺陷或行为障碍等问题。〔4〕

二、运动幼儿园的教学论和方法论原则

1.整体性:运动空间的创设既要考虑到运动游戏课程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2.适宜性:环境创设一般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来决定。运动游戏课程应该考虑到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运动需求并具有游戏特征。

3.开放性:在运动游戏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吸收儿童的想法,有意识地让儿童参与游戏的设计过程。

4.自愿性:教师要与不愿意参加运动的儿童沟通,鼓励但不强迫他们参加运动。教师首先要找出儿童不愿意参加运动的原因,然后寻找对策。

5.儿童有自己作决定的自由: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如何安排运动器材以及选择何种游戏角色。

6.儿童可以采取主动的行为:教师支持儿童去实施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儿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5〕

三、运动幼儿园的运动游戏课程

德国运动幼儿园的运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弥补运动不足、促进儿童发展的一般运动,包括奔跑―跳跃―投掷运动、器械运动、滑行―骑行―滚动运动、水中运动等内容。〔6〕第二类是由教师引导的针对儿童发育、发展障碍开展的早期促进运动,包括基本的感官体验、基本运动形式训练、社交自主性训练(通过游戏让儿童彼此间建立联系)、自我效能感体验(让儿童自己动手改变、影响、控制一些东西,培养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自觉意识)等内容。〔7〕根据教学和儿童发展的需要,以上两类运动既可以在某个教学时间里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其他课程结合进行。

运动游戏课程属于运动幼儿园的核心要素。运动幼儿园的日计划和周计划包含以下内容。

1.运动的每一天:运动幼儿园每天为儿童的运动和游戏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教师在这些时间里非常仔细地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计划。

2.教师引导的运动游戏课:每周至少在运动室、户外场地、大自然或游泳池里开展一次教师引导的运动游戏课,每次至少45分钟。这些课的目标设置可以多样化,根据故事做游戏、边唱边跳等活动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攀爬、悬挂和保持平衡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大肌肉的发育,不同大小和材质的骰子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小肌肉的发育。

3.每天15分钟教师引导的运动游戏:每个班级每天应该进行15分钟教师引导的运动游戏。跳圆圈、跳绳等小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感知能力,还可以为儿童日后进行体育游戏培养基本的运动能力。

除了单独设置运动游戏课外,运动幼儿园还提倡在其他教育领域里增加运动元素。

另外,在德国,几乎每个幼儿园里都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运动技能不熟练,或者特别胆小或冲动,或者语言发展异常。这些儿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得到额外的、具有针对性的运动游戏课程的支持。运动幼儿园每周特别为这类有发展困难的儿童提供1~2次的促进课程,并专门配备一名受过精神运动学专业培训的教师负责这些儿童的发展促进工作。同时幼儿园还积极与从事精神运动学工作的体育协会合作,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在德国,一旦儿童被确认为有特殊的发展需求,经过当地青少年局、卫生局和劳动社会局的确认后,政府会免费为其提供发展促进服务。

为了保证运动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每个班级必须有一名教师参加过至少60个课时的关于通过运动促进儿童发展的专门培训。目前被承认的教师培训机构有州体育青年协会、体操协会、联邦行为与运动促进工作委员会、州体育联合会、运动教育与运动矫治学院、社会专科学院、护士学院等。

四、运动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及器材要求

运动幼儿园的空间设计着重突出游戏和运动的特色。教室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建造通过台阶、爬绳可以登上去的第二层空间,放置短凳、长凳、泡沫方块等不同样式的座位,在家具背面钉上运动小器材,设置休息区和嬉闹区,安装供儿童放松的吊椅或吊床等。运动室配备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箱子、体操垫、长短凳、圆蹦床、韵律操或体操的材料(如球、绳子、体操圈)等基本运动器材,在天花板的夹板上或者横杆上还固定着缆绳、吊环、吊床等器材。休息室里光线比较暗,尽可能不受外界声音的干扰。走廊区域作为“开放的幼儿园教室”,全天供儿童运动。走廊区域通常使用触摸墙、滚球轨等节省空间并能固定在墙上的感官训练器材。走廊上也可以用不同材料布置出游戏角落。运动工地需要的材料有汽车的内外轮胎、梯子、饮料箱、木箱、木板、木块、泡沫板等。在运动工地上,儿童可以自主设计自己的活动世界。室外的运动空间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周边的绿地或游戏广场、树林、人行道、露天台阶、小花园等。配备滑梯和隧道的土坡、沙池、水源等可以把室外场地变成一个充满挑战并且极富吸引力的运动场地。儿童可以在这里嬉闹、奔跑、跳跃、翻滚,还可以玩水或建造水渠。室外运动空间还需要安装秋千、跷跷板、吊桥、滑梯等固定的游戏器材。

运动幼儿园中为儿童提供的活动器材要能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在使用中很少需要讲解,活动形式多样并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可以改变使用用途,适合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儿童彼此之间的合作。并非所有的活动器材都需要购买,教师可以设法改造和使用废旧材料,如汽车的内外轮胎、建筑工地的废旧木料等。儿童可以参与活动器材的制作、组装、改建,这有利于更好地唤起儿童的运动兴趣。

五、运动幼儿园的社会工作

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这对运动幼儿园非常重要。运动幼儿园要向家长解释运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展示幼儿园的特色。幼儿园有义务每年至少一次向家长通报运动对儿童健康发展和教育的意义。为了打消家长对儿童在幼儿园里运动的安全顾虑,幼儿园可以向家长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研究证明,额外提供的运动课程不会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相反,由此带来的身体运动能力、运动技巧、定位能力和熟练性的改善反而会显著降低事故的数量。〔8〕幼儿园还会通过半日游戏、运动会、亲子项目、郊游等让家长亲身体验儿童在幼儿园的运动情况。一旦家长了解了运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能把家庭生活设计得更有运动性。

运动幼儿园还与当地的体育协会、精神运动学协会、小学、卫生局、医疗保险公司、教育咨询中心、早期促进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帮助委员会、医生、外科矫形师、语言矫治师、运动治疗师等建立网络联系,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在儿童出现发展异常时为儿童提供个别的、符合儿童需要的运动促进措施。德国政府明确要求运动幼儿园必须与当地的卫生、教育机构合作。

运动幼儿园通过制作信息材料、对外开放运动活动、《在家里为儿童提供运动》手册、做“运动对健康与教育的意义”报告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唤起公众对运动意义的认识,同时也致力于让公众更加关注基础教育的意义。

德国运动幼儿园的经验证明,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每天能坚持定量的运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借鉴德国运动幼儿园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大体育活动的比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同时,幼儿园要做好家长沟通工作,降低其对儿童运动安全的忧虑,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这样做既可以弥补儿童在家里缺乏运动的不足,又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BUNDESZENTRALE FUR GESUNDHEITLICHE AUFKLARUNG.(Hrsg.) Gesundheit von kindern-epidemiologische grundlagen〔M〕. 2 Aufl . Koln,1998: 27.

〔2〕BALSTER KLAUS.Kinderwelt:Bewegungswelt-oder nicht〔M〕.Begleitheft zur Ausstellung:Duisburg,2002:41.

〔3〕SCHLING F.Ansatze zu einer konzeption der mothotherapie〔J〕.Motorik,2007,(9):728.

〔4〕〔7〕齐默尔.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36.

〔5〕ZIMMER RENATE.Handbuch der bewegungserziehung:Didaktisch-methodische grundlagen und Ideen fur die praxis〔M〕.Freiburg:Herder,2001:164.

〔6〕RUDIGER HEIM.Bildung durch bewegung in kindertagesstatten:Programmentwurf und arbeitspapier〔M〕.Magdeburg,2004:13-26.

〔8〕TORSTEN KUNZ.Weniger unfalle durch bewegung〔M〕.Schorndorf:Hofmann,1993:25.

On Sport Kindergarten in Germany

Hu Yiju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Education College, Hangzhou, 310012)

Wang Danqin

(College of Arts, Zhejiang Education College, Hangzhou, 310012)

第12篇

论文摘要:幼儿全纳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了实施幼儿全纳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全纳的幼儿观;民主的教育观;全纳的课程与教学观;普通教育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技能。

教育问题的改革首先是教师的改革。任何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它的内涵是指“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其核心理念是:“加强参与,减少排斥。”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从人权的角度、从公正平等的角度来看待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所有儿童。随着各国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全纳教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许多国家开始把全纳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全纳教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全纳教育的起点。而幼儿全纳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了实施幼儿全纳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全纳的幼儿观

全纳教育哲学观认为全纳是一种态度、价值和信仰,它强调尊重每个儿童特殊的禀赋和需要,努力使每个儿童都感到被接纳、安全及成功。它以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有权与同龄儿童一起在自然的、正常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为前提,强调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所有学校活动的机会。《萨拉曼卡宣言》中倡导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广泛的差异;学校要善待有接受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因此,幼儿教师要树立全纳的幼儿观。

首先,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全体幼儿,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真诚地欢迎每一个幼儿,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需求。

其次,在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这些孩子逐步地适应环境,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给其他幼儿做出表率,用行动告诉幼儿:所有的孩子都属于这个班集体;老师爱每一个孩子,不管其家庭背景、性别、容貌、能力等如何。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而不是同情、可怜。

二、民主的教育观

1.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即教育机会均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予每个幼儿同等的教育机会是全纳型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幼儿教师不具有这种优良的教育品质,没有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就会导致教育的不公正。

2.合作的教育过程观

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全纳型幼儿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活动过程、建立班级的奖励制度时,也应按照合作学习的理念来执行。把目标、奖励面向小组,而不是仅仅面向幼儿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幼儿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帮助幼儿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小组在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有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并提出指导性的改进建议。

合作不仅仅是幼儿之间的合作,同时,教师之间、教师和保育员之间也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3.发展性的评价观

全纳型幼儿教师必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儿童评价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多元化评价,即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要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能是多元豹,每种智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要尊重幼儿智能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幼儿智能组合的差异和特色。评价的主体也应多元化,既包括教师评价,也包括幼儿评价和家长评价等;②多样化评价,即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应贯彻全纳教育的理念,不要用单一的、绝对的方式来评价幼儿,要力求将发展性评价法引进幼儿评价中,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标准要灵活,评价语言要中肯、温和。评价方法要多样,追求使每个孩子产生积极的变化,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更应如此。③全息化评价,即利用全面、全员、全程(课堂内外、幼儿园内外、家庭内外)的信息来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优势和不足,全纳教育中,教师要尽量多地收集、掌握幼儿的信息,同时也要鼓励家长收集和提供尽量多的信息,从而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动态的和过程的评价体系;

民主的、发展性的评价既要考虑幼儿的过去,重视幼儿的现在,更着眼于幼儿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幼儿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幼儿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求。“每个孩子都重要”是我们评价的基础,“为了每个孩子的变化”或者说“积极的变化”是我们的方向。

三、全纳的课程与教学观

全纳教育的课程观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课程,它能够适应所有幼儿的需要,而不是让幼儿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以全纳理念和价值观为导向的幼儿园课程,着重于指导幼儿对核心课程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培养幼儿实际应用知识和解决闷题的能力,使所有的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全纳课程和教学的框架应该包括所有的幼儿,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以同样的进度、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有时根据个体的需求,全纳型幼儿教师还需要将课程设置个人化,以使学习者能够成功地学习,这称为课程调整和修改。全纳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全纳课堂是个独特、多元、复杂、充满差异的课堂,它面向所有幼儿,包括普通幼儿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是普通课堂与特殊教育课堂的有机融合。全纳课堂中的幼儿整体情况复杂多样,既有普通幼儿又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在全纳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多元性,满足所有幼儿的不同需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也要多样化,能够根据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合适的调整,鼓励幼儿的参与,形成符合全纳教育理念的教学观。

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从特殊儿童的评估鉴定到制订和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计划都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幼儿园内的教育、训练和辅导,还是家园的合作服务都需要一批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专业人员。全纳教育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真正有效地接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智力或不同的身体特征的儿童。如果仅仅是将有障碍或无障碍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室,并不是真正的融合。因此,实行全纳教育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尤其是懂得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全纳教育中担起自己的责任,运用特定的技能来促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成功的互动。

五、全纳观察、评价幼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