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

时间:2023-09-12 17:10:58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发展 商业银行运营 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后,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重心转向了资产负债化管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银行成本的运营效率,由此可见,利率的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人在云南富滇银行多年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经验,主要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欢迎批评和指正。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使其与宏观市场金融环境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宏观金融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提高,此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利率定价的过程中采用风险加成的方式,这便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倍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的长效稳定经营埋下隐患。

(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

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差值的减小,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效益降低,盈利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变革,使得银行无法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利润收益的提升,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利率差值的减小,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

(三)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调整,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不仅要在经营管理中着重强调风险控制,也要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断改善经营手段。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且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业务运营占主导地位,因此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加之商业银行始终将存款贷款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这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贷款规模与期限无法得到均衡的统一管理。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因此,为了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与期限实现协调与统一,就要进一步丰富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降低资产管理中的信贷资金比例,使其与资金业务、非利息业务等延伸业务相协调,提高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并有效的丰富其内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在强调存款数额增长和负债来源多样化的同时,针对市场宏观环境中的负债数额流动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保证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运营风险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资金市场定价不科学

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在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银行的资产总量及其负债总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管理。然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平衡管理资产总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总量管理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总和进行计量与平衡,从而更为全面的得知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而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逐渐改变,银行中的总量管理方式无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匹配,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动态化发展,都使得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手段逐渐落后。在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新形势的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无法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定价,加之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风险认知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的缺失。

(三)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过程中,由于利率管理风险多具备政策属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利率变化,开展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牵制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便使得银行无法主动及时的采取管理手段机对利率进行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从资产比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等保证资产总量的稳定,而这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比例不断减小,从而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加强,就要首先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应首先对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更多的融资内容导入至银行的总量管理计量中,从而通过市场融资数额的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为了促进资产结构内容的丰富,银行还可以深入开发储蓄存款等多种形式的资产负债活动,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为银行资金周转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渐丰富,不同资产内容的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作用,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均衡配比,促进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构建合理定价机制

为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就要注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提高。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手段进行分析,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在不同的体系内容中设立对应的指标,进而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负债结构风险性的降低,从而为定价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中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利率定价中,所以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首先对定价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算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利率定价下的金融市场运营效益,选定最佳的利率定价,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的利率定价优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和业务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效率,就要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采取对应的组合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银行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资产负债产品的组合管理中,为了实现资产负债产品的优化组合,必须强调对也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入剖析,在了解市场金融机制的管理特点后,对商业银行定量的资产进行组合调整,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产品能够更好的顺应金融市场实际发展,从而促进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产品管理能力的增强。为了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对自身的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创新性等创新手段,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存款,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流动提供动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警和决策管理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就要在当前总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机制的不断完善,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的风险。为了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要以资产网络信息为基础,针对授信风险进行全面的判断和预测,并通过分析和审批,最终确定授信风险管理手段。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中,为了有力的保障管理效率,还要强调管理手段和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有机结合,并从银行的实际总量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中,为了使预警和决策管理手段得到加强,要首先在银行的经营数据基础上创建信息库,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审批与计量,实现资产负债的量化管理,从而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有效的实现风险预警。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决策系统建设则是指在银行资产负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对负债管理决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加之金融市场在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达.现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09(7):20~32.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3

市委中心组这次“旅游兴市”战略课题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各位发言的同志做了充分的准备,效果较好。__总经理介绍了__旅游开发建设情况,深圳市锦绣时代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周志辉总监介绍了__开发设计规划情况,盛华、章荣、成波、泳海同志分别就江津旅游如何在渝川黔“金三角”中起主导作用、创造旅游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以及整合旅游资源等方面作了很好的发言,为进一步确立我市旅游产业定位,加快“旅游兴市”进程,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设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将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刚才,熊雪、德伟和树人同志也都讲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就如何推进“旅游兴市”战略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加快建设蜚声中外旅游胜地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也是关联度大、牵引性强的产业。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大家形成了共识:江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是江津的必然选择。为此,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战略思路,把旅游工作摆上了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__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作为与“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和谐江津”共同作为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把加大以__、中山古镇为主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作为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以过近一年来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天市委中心组召开旅游专题学习会,目的就是肯定成绩,分析形势,找准差距,坚定信心,动员各方力量,为把江津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工作。

(一)肯定成绩,找出差距

半年多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花了大量的精力调研、研究旅游工作;市委常委会也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完善服务,强化监管,为入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市人大、市政协积极为旅游建言献计、出谋划策。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__为重点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出现近年来少有的火爆景象,在旅游人次、门票收入、综合经济指标等方面都开创了历史新高,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文化旅游等各种旅游形态受到游客的青睐,实现了“六个”创新。

一是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体制是前些年制约江津旅游发展的主要矛盾。市委、市政府把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作为促进__旅游大发展的首要工作。在去年成立__风管委和__森管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体制,建立了__管委会特效机制;成立了重庆区县(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旅游监察执法大队。为营造全市上下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宣传旅游、服务旅游的发展氛围,向全市人民提出了“事事关系江津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号召,并发动市级部门开展“为江津旅游办一件实事”活动,基本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是创新景区开发运作模式,景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九易其稿艰苦细致谈判,与重庆新华集团成功联姻,实现了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根据合同约定,未来3年内,新华集团将在__投资2.2亿元,对景区游道、景点打造、宾馆等附属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未来50年内对__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新华集团进入后,精心组织,全力投入,认真履行合同。截止7月底,新华集团共投入资金5037万元。其中,按时拨付了首期合同资金20__万元,为__森管局偿还欠款1180万元。同时,投入1700万元,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力度,__旅游接待水平和档次明显提高,景区面貌焕然一新,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与新华集团的合作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这条路子比较成功。

三是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的前提,科学的发展规划则是推动景区开发健康有序的基础。3月,我们邀请了国际知名规划大师、原新加坡规划局长刘太格先生对__进行概念性规划指导。随后,我们开展了双福至__旅游观光线整治活动。双福至__旅游观光线概念性规划即将出台。重庆新华集团也聘请深圳锦绣时代旅游策划公司对__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调研、市场分析和目标定位,提出了千瀑

千姿、赤壁丹霞、先巴文化、原始森林的新__概念。在大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旅游局组织专门力量,吸纳多方意见,编制完成了《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6月,“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旅游发展规划在成都通过专家评审,__在“金三角”旅游开发处于龙头地位,区域旅游合作也将逐级纳入所涉及地区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3月,以聂帅陈列馆和聂帅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项目纳入了国家红色旅游100条旅游线路和重庆市“一地六区十线”。目前,重庆市红色旅游规划已全面启动,计划首期投入9.1亿元,重点打造纪念馆、红岩村纪念馆、歌乐山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以及赵世炎烈士故居等5大红色景区。

四是创新旅游投入体系,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了营造完善的硬环境,今年以来,市政府和新华集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对景区道路交通、宾馆、公厕进行了建设和改造,使景区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服务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打破__景区交通瓶颈,消除长期安全隐患,在经费缺、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望乡台至大洪海5.6公里景区公路改造,投入400万元安装了付四公路及景区公路“生命工程”。重庆新华集团新修了入山大门,维护了景区公路,修建了标准的游步道,对宾馆进行了维修。同时,积极引入重庆高投司投资我市旅游公路建设,目前,__至中山古镇、__至佛宝、习水以及付家至綦江中峰高等级公路正在规划测设,预计年底可动工修建。

五是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为积极宣传我市旅游产品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市委、市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将旅游发展资金从每年5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并以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递增,切实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江津电视台开办了“旅游兴市”栏目,《江津之窗》也重点关注旅游业发展和宣传我市旅游景区(点)。及时出台江津市民游__优惠办法和旅游企业招徕优惠政策,极大地激活了市民的宣传参与热情。“和谐奋进新重庆”启动仪式在江津举行,重庆新华集团在全国书市开展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效果都比较明显。同时,通过制作旅游风光片,在北京、解放碑等地设置户外广告,到重庆、成都等主要客源地宣传推介,召开新闻会等,进一步拓展了我市旅游市场。

六是创新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品位进一步提升。前段时间,盛华同志牵头开展的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课题工作,切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抓住了中山古镇发展的灵魂,点子很好。中山古镇主题形象口号和楹联征集活动效果也非常明显,受到网易、搜狐等国内外媒介的广泛关注,为推介中山古镇、宣传江津旅游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但是,与国内和周边其它发达旅游城市和景区相比,不管是旅游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我们的差距都很大。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不突出,形象定位不准确。存在着旅游思想认识、资源整合不够,形成大格局的合力不够,资源保护不力,景区开发建设滞后,旅游管理有待加强,服务质量特别是旅游从业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上半年,九寨沟接待游客万人,旅游综合收入万元,同比分别增长;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101.53万人次,同比增长73.9。

(二)总结经验,理清思路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各部门对旅游工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的结果,是创新模式、寻求突破的结果,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结果。面对国际国内旅游业激烈竞争的严峻态势,对照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只是阶段性的,是一个低水平的发展,纵比有进步,横比有差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旅游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坚定不移把我市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三)把握形势,坚定信心

江津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良好,形成了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重庆市最佳景区__、国家AAAA级景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为代表的自然和文化相映、历史与现代互补的独特旅游资源。通过10多年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前,旅游发展正面临大好机遇,我国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黄金时期”,即将步入“大众旅游时代”。20__年把旅游业打造成重庆市新兴支柱产业,20__年把重庆建设成中国旅游经济强市,这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开局前作的战略部署。在去年底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王鸿举指出:要把长寿湖和__打造成蜚声中外的部级景区。并提出了“川有九寨天堂,渝有四面风光”的殷切希望。作为重庆旅游资源富集地之一的江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在建设的绕城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渝滇高速公路、__出境公路以及付家至綦江中峰的高等级公路,将极大改善我市的交通现状和区位状况,大大提高我市旅游的可进入性。面对这催人奋进的形势和大好机遇,我相信不只是旅游业,每个部门、每个江津人都会感到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应该在这个旅游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舍我其谁,主动出击,轰轰烈烈干一番丰功伟业。这一点希望同志们形成共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等旅游开发要素都已具备,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旅游兴市”为已任,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二、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整合资源,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管理机制与投资体制

目前,我市旅游管理机制仍有不适应市场变化之处,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旅游理论知识来武装,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水平,管理上随意性较强;景区内仍然存在着多头管理,造成开发业主无所适从;管理触角浮与表面,没有深入基层,面上的管理多,细节管理跟不上,有权的管理不好,想管的没有管理权限。我们要创新旅游管理机制,__水利、文物保护等管理可以尝试采用__森管局的模式。由于旅游发展滞后,我市旅游投资业主构成单一,开发模式较为传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通常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保证,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引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集团进行投资开发,严格在规划的前提下经营。市委、市政府

对__管委会旅游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的目的,就是一方面要做好监管,对景区开发严格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一方面,对旅游开发项目实施营造旅游环境,做好优质服务,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步伐。(二)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

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战略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也是江津旅游正在借鉴的路子。要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发挥好在编制规划、资源控制、政策引导、行业管理、管理体制、安全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努力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行业、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型升级。既要防止缺位,又不能错位。突出企业在景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经营服务、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行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三权分离”,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属地化,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市场运作,不代表把旅游开发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就完全排斥在外。一切旅游活动都由企业随心所欲,政府就不再“干涉”,有了问题不能事后弥补,而事前一无所知的现象坚决不能出现。

(三)产业联动与统筹发展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消耗资源少、投入产出比高,劳动密集安置就业空间大,市场需求量大面广,是发展潜力巨大的综合性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涉及14个产业,间接影响47个行业,投入1元钱,就会带来7元钱的收益。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旅游商贸业等构成了现代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要素,不仅是行业的主体,而且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因此,要重视它们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交通运输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切实解决旅游的可进入性。要配套完善餐饮住宿业,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在延长旅游产业链中,关键是要发展壮大旅行社业。景区需要旅行社来宣传和推出,市场需要旅行社拓展和巩固。(大足石刻是我市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历来备受各路旅行社追捧。但是,6月份,市内十多家旅行社均称:改推别的线路,冷落大足石刻。并称“只要顾客不点名要求去大足石刻,一般都不推荐”。旅行社称,冷落的原因是该景点门票涨价60,而且涨价后给旅行社的回扣并不见涨。按照各旅行社提供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大足石刻的游览人数和去年同期比直线下降,这个现象要加以重视)。

(四)区域合作与交通建设

实施区域合作、共享旅游资源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不合作经营,江津将独木不成林。要按照区域旅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川黔渝其它省市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宣传促销、无障碍旅游措施。要加快区域合作,必须加快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相互通达,才能实现互相促进,资源共享。要做好与重庆高投司的衔接,抓紧完成中山至斑竹园、__至佛宝、__至贵州习水出境公路以及付家至綦江中峰江津段高等级公路的前期测设工作,确保在年底前能动工修建。另外,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__至重庆旅游专线车和整合交通收费。__至重庆一直无旅游专线车,重庆游客非常不便,请分管领导加以关注。江津至__途中138公里就有5个收费站,总共收费54元(小车),给游客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

(五)整合资源与资本运营

地区间、行业间资源整合共享,互惠互利;地区内、行业内将同类自然资源分散经营变为联合经营,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大旅游规模,加快建设旅游胜地的关键。江津旅游资源比较分散,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要按照创建旅游胜地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期建设,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政府可以采用拍卖、转让、租赁、承办、委托经营等方式,建立以“资源换资金”、“资金促发展”的资本运营模式,组建旅游发展公司,培育出江津自己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

(六)全民教育与环境优化

市民素质和形象、市民旅游服务意识、善待外来游客和投资者等方面,都是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搞旅游既要懂文化,又要会经营;既要长于策划,又要会宣传营销,还要善于协调。目前,我市存在着对旅游认识不够、从业队伍素质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安全仍有隐患以及开发建设滞后等影响旅游发展的软环境问题。从现象上看,是管理不善和投入不够的原因,其实质是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影响了全市旅游形象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峨眉山还是全国脏乱差景区,而现在成为了全国文明景区。他们的主要措施就是强化政府管理,努力实施交通便捷、景区质量品位高的“快旅慢游”,环境宽松、监管严格的“放活管严”。就要从政策、人才、投资、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在管理水平和服务上寻求突破,在旅游发展突出问题上寻求突破,在景区建设和配套功能上寻求突破,治理和优化旅游环境。

要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营造出真正让游客感到安全、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当前,已经进入伏旱天气时段,要重点抓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水上安全、森林防火、食品卫生等工作,确保安全度夏。各旅游镇(街)、旅游企业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积极、认真排查各种安全隐患,找准薄弱环节,突出重点进行整改;要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在危险地段及时设立和完善标志、标牌;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真正使安全工作取得实效。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大监管和督查力度,协调配合,打好总体战,全力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共同构筑牢固的安全防线。

三、系统研发,找准定位,精心策划,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一)突出特色与准确定位

摸清家底,了解资源,明确资源优势和劣势,是旅游策划与规划、开发建设与经营发展的基础。要突出特色,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就要研究江津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江津有“一山、一镇、两人、两联”,即__,中山古镇,聂荣臻元帅和陈独秀以及天下第一长联和天下第一奇联。__独特的自然资源,中山古镇的古镇文化和桫椤树群,两个伟人以及两幅长联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唯一或稀缺。(据柴民介绍,上周,他冒着生命危险发现了中山古镇成片集中的桫椤树群有三处,共有5万多株,分布面积达数平方公里,是继贵州赤水之后,中国较大的成片集中的桫椤树群,可谓“价值连城”,可策划中国侏罗纪公园)。因此,我们

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衔接,按照“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文化旅游”这“三大品牌”的产品结构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出精品的基本思路,以独特的文化特色融入渝川黔“金三角”和大三峡旅游经济圈,依托幽静原始的自然生态风光、古镇民风商德与民居建筑格局,营造文化特色、自然风光兼备的休闲度假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挖掘内涵与提升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江津古有尚书江渊、“联圣”钟云舫,近有荣臻几水、独秀鼎山,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先巴文化、宗教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资源更能反映江津市的旅游内涵和城市品位。将稀缺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交相辉映,才是江津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要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云南丽江:丽江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过10年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丽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形成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文化、三江并流、雪山高乐夫、世界遗产论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9大精品旅游产品?丽江既有古城魅力,又有现代气息;既大力发展了经济,又很好地保护了生态,其中的经验和做法是部级、国际级的。即在丽江先进的生态建设、城市经营、旅游开发理念,给了我很多启发,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三)科学规划与开发建设

强化旅游规划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关键。本月初,在永川市召开的重庆市区县(市)委书记、区县(市)长会上,重庆明确了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议题为“十一五”规划工作。本月底,重庆市区县(市)委书记片区会将在江津召开,镇东书记亲自主持开展“十一五”规划专题调研。作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首先要突出高水准,其次要充分体现特色,其三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其四要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现象。__、中山古镇、红色旅游等重要旅游资源的规划以及全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都必须尊重规划专家意见,着眼于高起点、高水准。不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越有特色,就越有竞争力,要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过目不忘,要做到“策划先行、规划发展”。旅游策划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策划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特性和旅游资源特色在逻辑上的合理延伸。(9月,香港迪斯尼世界公园将开业。迪斯尼世界公园既是大型的文化娱乐场所,又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一个几十万人的小镇短时间发展了38家大商场,16家医院,200多家大酒店,10000多家商店,经济增长高达41,旅游热了,文化活了,商业发达了,经济增长了,其核心是策划,启示是什么?创新思维思维创新,超越旅游发展旅游)。

(四)打造精品与市场营销

目前,国内外旅游形势正在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兼顾,精品打造与文化发掘相协调,加快产品体系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在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中,__占了“三山一林”自然生态游(__、綦江古剑山、金佛山、万盛石林)和“西部金三角”跨省周边游二个席位。打造精品,要做到依托资源,坚持市场主导,注重消费定位,注重旅游产品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突出特色,完善配套,形成规模,进一步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市场除了景区质量、服务质量及旅游基础设施外,还要靠吆喝。前些年,由于旅游景区景点多,资源差异性较大,且开发经营的公司不一,过去很长时间,我市旅游宣传促销处于分散作战、各自为阵的局面,实际效果很不理想。(武隆就在这种局面下寻求了新突破。近年来,武隆在实现统一促销上探索出了统一宣传促销的经费筹集、决策使用和市场营销机制。一是在管理机制上,成立了武隆旅游营销资金管理理事会和武隆旅游营销中心,实行决策与执行分离,具体负责资金的筹集和安排使用。二是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按一定比例在景区门票中提取宣传促销经费,同时,县财政配套了一部分资金。三是聘请专业策划公司与政府、旅游企业共同制定年度宣传促销方案,确保了宣传促销的科学性、前瞻性,解决多头促销、分散促销的问题。)

四、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旅游兴市”新局面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我们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强和改进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要强化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市场监管、督促检查、联系指导等管理职能,努力把全市旅游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都要牢固树立宣传旅游、服务旅游、发展旅游、支持旅游的观念,切实做到“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事事关系江津形象”。这一点,希望各位市级领导要带好头,从认识江津旅游做起。只有认识江津旅游,才能热爱江津旅游;只有热爱江津旅游,才能宣传、服务和发展好江津旅游。江津的旅游资源、人文历史了解多少,小至__景区128个景点知道多少,中山古镇的文化底蕴认识多少,天下第一长联背得几句;大至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旅游发展的市场规则……这些,都是我们宣传旅游、服务旅游、发展旅游的前提,是进一步理清旅游业发展思路,制定措施的基础和关键。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反对“全面开花”。要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田忌赛马”策略,选准突破口,培育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打造旅游精品的重点就是以__为主的“生态旅游”、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为主的“红色旅游”和以中山古镇为主的“古文化旅游”这“三大品牌”。旅游精品打造,要坚持政府导向性投入,落实促进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用好用活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要积极争取旅游结构、旅游国债、天然林保护、乡村公路、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后期扶持等专项资金对发展旅游业的投入,重点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开发。要整合社会资源,组建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扩大项目融资规模,鼓励社会投融资发展旅游。要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创造旅游发展环境。

(三)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要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也是政绩”。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让文物和古迹遗址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和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发与保护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发展旅游不能只看到两者对立的一面,实际上两者也有协调相融的一面。开发应基于生态环保来实施,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四川成立了遗产

办公室加强保护,“三江并流”叫停了27个小水电建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而为什么我们的景区有人说“山在哭泣!”(九寨沟先进经验)(四)以人为本,规范管理

游客是旅游业将资源转化成资本的前置条件。没有游客就没有市场,再好的资源也转化不成资本。市人民医院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病人可以没有市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不能没有病人。“游客是上帝”,“游客是旅游行业的衣食父母”,这一点对旅游行业来说勿庸置疑。急游客所急,想游客所想,为每一位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亲情式服务,不仅是对旅游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旅游业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旅游业所有的经营决策、管理手段、服务措施都必须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要切实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形成长效机制,为游客提供一个宽松、舒适、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最近,__派出所在__“8.6”龙潭湖翻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出警迅速、处置及时得当,理赔公正合理,确保了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__景区的良好形象,深受广大游客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8月6日下午5时,__龙潭湖景区龙潭3号游船从卧龙沟景区载客返回距游船码头200米左右时,因相对而行的龙潭1号游船的浪花涌入游船内,引起游客惊慌,游客防备浪花向一边躲避,致使游船重心失去平衡,造成游船侧翻,18名游客全部落水。__派出所闻讯出动,立即组织全体干警奔赴现场开展营救和安抚工作,确保了全体落水游客的生命安全,并稳定了游客的情绪。当晚,为维护游客正当的合法权益,消除负面影响,__派出所全体干警连夜进行调查取证,积极协助开展理赔工作,直到凌晨3点。他们这种优良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五)密切配合,整体推进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4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生效实施,让人们似乎看到eHR软件的新机遇,纷纷推测eHR市场将达井喷。但为何一年半时间过去了,eHR软件市场还是比较平静?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刚刚走马上任的宏景世纪公司CEO展舸。

展舸于2009年6月加盟国内人力资源专业厂商北京宏景世纪软件公司,出任CEO。之前,他曾担任SAP(中国)副总裁、海尔集团副总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一直致力于通过管理软件帮助中国企业进行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之所以会投身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领域,是因为展舸非常看好中国人力资源信息化和人力资源服务的市场前景。从全球看,ERP市场中HR软件占了1/4;但在中国,HR软件的市场规模还不到5%――HR软件潜力巨大。同时,他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企业将由过去粗放的人力资源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降低人力成本、构建绩效导向的组织必将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良策之一。

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竞争格局也悄然形成。目前,eHR软件市场的竞争厂商有三类:一是SAP、Oracle(收购PeopleSoft)等国际软件巨头,二是用友、金蝶、东软、和勤等国内综合管理软件企业,三是宏景世纪、铂金、上海嘉扬、万古、朗新、金益康等国内专业eHR厂商。展舸认为,第三类厂商凭借其在产品、服务以及团队方面的专业优势,生命力更强,应该是未来eHR软件市场的主力军。但这些厂商要成为主力军,必须走产品化道路,而非定制化道路。因为只有产品化才能够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降低客户的总体成本,软件企业才能做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同时,未来竞争必然非常激烈,人才、渠道、客户都将整合聚集,形成行业领导者。

对宏景世纪的发展,展舸信心百倍。接下来,他会结合在SAP的多年经验,从三个方面改革提升宏景世纪的运营管理:一是继续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其产品的理念,强化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易用性、灵活性和性价比。展舸向记者透露,在决定来宏景世纪之前,他已经与业内的顶级权威一起做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并且走访了宏景世纪的一些行业用户,如中国建筑股份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北京首发集团、北京移动公司、北京高法等,对客户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其二是加强整个公司的营销能力,加强行业建设,注重政府、电信、电力、交通运输、金融、冶金等行业的深入推广。其三,宏景世纪倡导在eHR软件领域也形成一个包括软件提供商、咨询实施方甚至是运维服务商等各角色的生态系统,共生共赢。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5

关键词:旅游景区 治理模式 私人资本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39-02

中国旅游景区明显的综合效益决定了其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产业地位,而持续、多元化的需求变化趋势,对景区提出了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要求。当旅游饭店和交通的矛盾逐渐得到缓和后,旅游景区的瓶颈问题日渐突出。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即管理机构的多重化使景区治理低效,制约着景区的发展。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普遍存在机构重叠设置的问题,城建、文物、旅游、环保、林业等部门都有相应权利对同一部门进行管辖,由此经常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或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或对责任的相互推诿、对利益的相互争夺。当旅游需求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时,这种隐患性的弊端不突出,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迅速发育,景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低效的景区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供需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当景区的非营利性供给得不到国家财政、法律及其他制度上的保证时,营利性供给模式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便悄然发展起来,对景区制度安排与创新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1 当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目前,旅游景区资源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走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公园体系之路。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由美国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每个国家公园都是独立的管理单位,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直接任命,统一调配,直接对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二是走市场化道路,将市场资本引入景区的开发和治理,负责对景区的管理。

在我国,政府提供景区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灵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景区管委会作为行政机构缺乏竞争机制。市场竞争迫使私人企业设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而公共机构中没有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管委会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并不面临直接的竞争,即使低效率运作,仍然能够生存。

景区管委会机构和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经营权归属私人的景区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动机,其企业有创新激励机制,而作为行政机构的管委会没有这方面的机制。因此,管委会的目标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机构和人员规模的最大化。

另外,缺乏监督机制以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也是政府提供景区产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往往只从本部门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对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益,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各部门制定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往往与旅游业整体规划的目标背道而驰,结果造成开发项目重复建设或者相互冲突,降低了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无形中损失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2 私人资本进入景区开发的模式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私人资本进入景区开发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两权分离,政府控股

这种模式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经营权委托或转让给政府控股的企业。一般情况下,由政府方面负责制订景区的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审批和环境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企业负责景区维护与修缮、市场营销、游客服务等。该模式中,政府出面协调企业和景区相关者的利益纠纷,便于企业全面投入开发和经营景区。

但由于政府控股,可能会追逐经济上的利益而导致监管力度下降,或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使企业无法正常发挥其管理与经营优势。

2.2 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一种经营模式。因此减少了关于转让费用和经营方面的纠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问题在于,负责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相互依赖,有利则上,有难则退的情况。

2.3 部分转让

是指将景区的部分经营权转让给企业,企业只参与景区部分项目的开发和经营。

2.4 项目特许经营权转让

将景区内的经营项目如餐饮、住宿、购物等项目特许经营权出让给景区所属景区管理部门或地方政府以外的企业。

2.5 整体租赁

是指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景区外的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建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企业拥有景区门票的专营权和景区资源的有限开发权。

以上开发模式中,第一种模式运行较为规范,适用于部级重点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第二三四中模式中都有政府的参与,只是参与和监督程度有所不同;第五种模式市场化程度和灵活性最高,但评估难度和风险最大,没有政府的参与,企业协调能力有限,容易出现企业与政府、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也可能会因为企业的短期行为给环境造成影响。

3 结语

私人资本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开发模式,规避了原有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如使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与政府的行政优势相结合,解决投资主体过多,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等。但与此同时,引入私人资本也带来了景区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其实质体现在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景区环境的保护与污染等之间的矛盾。如掠夺性开发,即把旅游景区当做一般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或占用,如开山取石占地、采伐林木破坏植被、盗挖拆毁文物古迹等,这些现象在世界遗产旅游景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破坏性建设,即违反国家法规和有关批准程序,在景区内建设不应有的人工设施等;投机性圈地,即民营企业借开发景区名义,以优惠条件得到景区资源的经营权,但却不进行旅游开发,或挪作他用,或转手倒卖,从中谋取暴利。因此,在引入私人资本过程中,政府要严格谨慎,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明确其是否了解旅游产业,是否有科学可行的规划,在达成协议后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建立约束机制,加强行政监督。

参考文献

[1] 颜文华.产品整体概念视角下旅游景区产品开发研究[J].商业时代,2011(23).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6

跟国有大型景区相比,中小景区在市场竞争时,缺乏先天的资源优势。因此,要顺利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中小景区必须整合资源。对内,要对景区的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认识、有效组织和合理配置;对外,要研究景区跟周边其他资源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之间的内在关联。从大的方面讲,景区资源可分为两种:一是有形资源;二是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景区的山水建筑、历史遗存、人力资源和货币资本等等;无形资源包括景区的空间时间、知识经验、品牌价值和组织能力等等。

景区有形资源的整合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抓住关键有形资源比如景区内的某个重要景点,对其加以优化,形成对市场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核心景点;二是深入挖掘景区潜在的资源价值,对其进行文化创新,将其转化为有形产品。在这方面,无锡灵山大佛景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该景区通过对宗教资源的价值提炼和文化创新,以“如来诞生”的宗教故事为灵魂,以“九龙灌浴”的外在形象为载体,将宗教文化资源、景区产品建设和现代科技运用三者巧妙结合,使景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景区无形资源的整合方法,主要也有两点:一是开发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全面开发,是企业获得利润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二是激发个人潜能。企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经验知识的积累,往往沉淀在个人能力之中。比如,景区最初参与创业的老领导和老员工的经验知识,就是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善加利用的无形资源。这些老领导和老员工,大多对自己曾经参与开创的事业怀有极深的特殊情感。他们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人脉资源。并且,他们对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细节,对景区市场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对景区潜在的内外部危机,有着远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和深刻认知。后来者在实际掌握了景区管理权之后,应充分调动这批老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这些老领导的特殊作用。当景区面临严重困难时,情况更是如此。比如周庄景区在平安度过涨价风波引起的市场危机,重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作为周庄景区最初创业者之一的营销总监韩俭康先生所起的特殊作用,就是举足轻重和不可忽视的。

在整合景区的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景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并非相互割裂的。事实上,即使是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这样的有形资源,它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景区的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从实物形态角度看,它是有形的;另一方面,景区所在地域和人文环境所赋予的精神承载,却又是无形的。因此,中小景区在整合资源时,既要关注那些看得见的有形资源,又要深入挖掘隐藏在有形资源背后的无形资源。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不少著名的成功案例,值得中小景区学习和借鉴。比如九寨沟的夜间表演项目“藏王宴舞”,就是对九寨沟地区藏羌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度挖掘。去年四月我去九寨沟风景区,当地旅游管理局领导安排我们观看这场演出。应该说,节目实际投入并不大,但是票价却高达180元,接近九寨沟风景区220元的门票价格,投入产出比很高。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它通过对自然山水、人文传说以及演艺名人的资源整合,既丰富了夜间旅游项目,又以点带面扩展了阳朔城市旅游的品牌张力,取得极大的市场效应。

二、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中小景区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身为领导者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营销战略是服从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如果企业战略目标不明,那么营销人员再怎样努力,也只能解企业一时之困,而不能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去年以来,在我所走过的几十个大小景区中,我发现大凡经营上出现较大困难的景区,表面看矛盾错综复杂,营销问题一大堆,诸如专业人才匮乏、内部管理无序、价格体系混乱以及市场推广不力等等,实际上,追寻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责任首先在老板。而老板最容易犯的一个主要毛病,就是“抓小放大”。一方面,景区事无巨细一把抓;另一方面,对事关景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却缺乏一种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在跟一些中小景区尤其是民营景区老板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往往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景区哪一天具体来了多少游客,他们非常关心景区里的哪颗树苗应该浇水哪条小路边上的杂草应该锄掉,但是,如果你问他景区的核心卖点究竟在哪里?景区三五年后打算发展成什么样?他却很难回答。

其实,景区无论规模大小,都应明确两个目标:一个是近期的经营目标,一个是远期的愿景目标。经营目标立足现在,所以要有市场可行性。它必须“体现增长”。企业一旦停止增长,将很快面临经营危机;愿景目标放眼未来,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是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具有战略远见的发展蓝图。

明确企业愿景,对中小景区的发展尤为重要。任何企业在创业初期,都存在规模较小、资金紧张、人才匮乏等问题。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企业员工有一种为了理想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事实上,任何企业都是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记得九十年代初我刚进入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工作时,收入不高,条件艰苦,满眼看去一片荒山野岭。但是,当时台领导一次次到无锡基地视察工作,并在各种会议上用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东方好莱坞”的宏伟目标激励大家,从而点燃了一批年轻人心中的青想和创业激情,使无锡基地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人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动物。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一定是具有使命感和精神感召力的。他会用一个令人鼓舞的愿景目标把人心凝聚起来,使员工们充满激情地忘我工作。而如果企业没有愿景,就会导致军心涣散。员工会觉得没有奔头,优秀人才会逐步流失。

在营销战略方面,中小景区要获得业绩增长,首先要做的是找准市场定位。什么是定位?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企业把针对目标细分市场开发出的产品特性,通过沟通传达给消费者”。如何才能找准定位?简单讲就是两句话:对内看资源,对外看市场。对内,要找出自己景区在“产品特性”方面的核心优势。对外,要分析区域市场内的“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并且找出自己景区跟其他景区之间的“关键差异”。然后,还要将这种核心优势和关键差异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

中小景区在市场定位方面的通常失误,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产品特性不突出;二是目标市场不集中;三是市场区隔不明显。其定位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人心态浮躁,盲目自信;二是管理者缺乏调研,乱拍脑袋。笔者在国内景区考察时发现,一些中小景区尤其是民营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老板的个人喜好出发的。老板喜欢花草,就自己画图设计一个园林;老板喜欢收藏,就在景区里显摆自己花巨资拍卖来的古董;老板喜欢文化,就索性建一个古代名人博物馆。

要重新调整这些景区的市场定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前期开发建设的种种失误,这些景区在总体格局方面往往存在重大缺陷。但是,真正的困难还是如何改变景区老板的固有思维。这些中小景区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过去大多在其他领域取得过辉煌业绩,甚至有着传奇般的成功故事和人生经历。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一时很难改变。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成功经验,既是一种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风险累积。一个人持续不断的成功,很容易导致经验依赖,使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某种幻觉,使人变得过于自信,甚至自我膨胀。而事实上,无论一个人曾经多么成功,他仍然可能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三、持续改良,创新产品

中小景区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业绩,产品创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我在国内景区考察的情况看,经营困难的中小景区,大多在产品形态方面存在某些不足,从而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感受,给景区的市场推广带来困难。但是,要对这些景区进行产品创新,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景区一旦建立起来,基本框架已经很难改变。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呢?关键是要对景区产品创新的基本概念,加以重新认识。

事实上,景区的产品创新,并不等于一切推倒重来,也不等于刻意追求新奇。“适度改良”是一种创新,“持续改良”也是一种创新。景区在前期建设完成之后,虽然在整体格局方面已经较难改变,但是通过适度改良和持续改良,实现景区产品的局部创新,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去年七月我应邀考察福建省的一个部级的风景名胜区。该景区的市场状况,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虽经多方努力,仍没有太大起色。那么,它在产品形态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有三点:一是景区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进入景区大门之后,就开始一路爬山。山路两边灌木丛生,既无景观又无视野。将近一个小时的登山过程除了辛苦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乐趣;二是道路设计很不安全。游客上下山的必经之路,好几处地方陡峭而逼仄,仅能容二人侧身通过。而且,山上许多路段没有防护栏,非常危险。这样旺季来临时就根本无法接待大规模进山的观光游客;三是景观布局不合理。山顶视野开阔之处,要么没有观光平台,要么亭台楼阁质量粗糙。尤为甚者,景区的票房竟然设在半山腰,全未考虑游客的需求和感受。

这样的景区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呢?当我走完景区全程之后,发现该景区的自然资源其实是十分优越的。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层峦叠嶂,奇特而壮观。山的另一面,湖水清澈,绕山而转。游客坐在船上,可以悠闲地欣赏湖上的白鹭群飞,可谓惬意之极。应该说,这个景区被评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绝非浪得虚名。如果我们对景区布局做些适当调整,比如,索性把景区大门改到山的另一面,将原有旅游线路做一个反向设计,让游客坐船从湖上进入景区,首先欣赏山水相连的丹霞风光,然后再开始登山旅行;在山顶风光佳绝处,重新设计和修建观光和休闲功能兼备的观景平台,配备必要的休闲服务设施;将原来狭窄的上下山之路,改为单行下山之路,并解决山路安全问题等等,那么可以想象,游客在景区内的旅游体验和环境感受,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景区投入改造所需的实际费用并不多。

所以,中小景区在产品创新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说到底,景区产品的持续改良,不在于投资大小,而是要迎合需求。应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体现人性化设计为基本原则。

四、抓住触点,提升服务

中小景区谋求业绩增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抓住触点,提升服务。所谓“触点”,是指企业运营过程中跟客户直接发生联系的、能够影响客户体验和购买决策的关键细节。比如携程模式,它的主营业务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主要是通过呼叫中心来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携程和客户之间最重要的直接联系,首先是电话接听。那么,电话接听就是一个触点。也是携程所有服务环节中的关键细节。而对于中小景区而言,根据景区特性和业务类型的不同,这样的关键细节也许是票房门检,也许是客服餐饮,也许是用具出租。比如滑雪场的专业雪具出租服务,就是一个关键细节。

触点服务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抓好关键的服务细节,不但能提高游客满意度,而且可以直接促进销售增长,刺激游客增加消费。比如,当游客掏钱准备购买门票时,售票人员如能态度友善地主动推荐一下景区套票或者园内某个游乐项目,就有可能在瞬间改变游客的购买决策行为。这里我举一个案例。两年前我在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工作时,曾经碰到过一件事。那是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发现长期以来一直很难销售的景区三城联票,忽然卖出去好几百张。细查之下,原来是我们无锡片区的营销经理王兰兰小姐在协助唐城票房工作人员卖票时,对游客进行了主动推荐。于是,我们立即对此做了专门研究,并且迅速形成规范化的服务标准,明确要求票房工作人员在售票时每次主动推荐一下三城联票,让游客多一种购买选择。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措,到年底为止,三城联票在七个月时间里一下子卖出去13380张,门票收入增加100多万元。

相反的情况是,如果我们忽视了服务细节,就很容易导致游客不满,甚至形成恶劣口碑。比如,当游客入园之际,如果检票人员在验票时态度生硬,或是在给半票儿童丈量身高时动作幅度过大,就很可能引起游客的强烈反感,引起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之间的争执,甚至导致游客愤而离去,从而给景区造成品牌和利益的双重损失。

景区要真正做好触点服务,管理者必须对景区服务的各个环节逐一分解,从中找出最具潜在价值的关键细节。在此基础上,还要重新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服务规范和标准。与此同时,景区管理者还要深入研究游客对景区产品的消费过程和消费心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游客对景区产品及其服务的消费欲望,既跟景区的产品品质有关,也跟游客在景区内的具体经历有关。事实上,导致游客强烈不满的,常常是一些小事,比如服务人员的一个脸色,或者一个动作。而对于游客的不满情绪,应当在第一时间加以消除。否则,不满就会迅速蔓延,从而直接影响游客在景区内的心情体验和实际消费。

引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国内许多景区宁愿每年花费上百万元广告费用,对景区进行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但是,对于已经主动找上门来的游客,却不愿意提供哪怕是最简单、最起码的人性化的细节服务。岂不知,跟景区的巨额广告宣传相比,游客更愿意相信他自己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的事情。一个游客对某个景区的认知评价,有时候也许是主观武断的和以偏概全的,但是我们却很难改变他的看法。因为

人对事物的认知判断,首先源于自己的经验。

五、简化流程,动态管理

中小景区在内部管理方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简化流程。我在国内景区考察时,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现象:许多景区规模不大,摊子却不小。一个年营收只有几百万元的小景区,直接面向市场的营销人员也许只有三四个甚至一两个,但是领导班子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干部和后勤人员一大堆。这一现象对于景区的市场发展是很不利的。它最主要的弊端有三点:一是管理成本升高;二是工作流程复杂;三是景区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下降。

中小景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管理现象呢?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跟景区老板追求“管理规范化”,希望藉此提升景区经营业绩的良好动机有关。

应当说,中小景区逐步走向管理规范化,本身并没有错。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规范化不能变成“管理复杂化”。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需要管理规范化,恰恰是为了通过工作流程的合理设计,使处理各种市场问题的复杂过程变得简单,而不是相反。但是,如果景区内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设置过多,就必然会导致工作流程的繁琐复杂,从而使办事效率降低。这样一来,我们就难以对客户的意见和要求,迅速而及时地做出积极响应,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管理部门设置过多,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市场危害,就是会使一线市场营销人员不得不面对多头管理的被动局面,疲于应付不同部门的各种要求,无暇顾及企业市场的客户需求。而如果管理人员冗余,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权力斗争。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每个部门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扩大本部门的职能范围。而管理人员为了充分体现自己的工作成绩,往往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将本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变得无比繁琐。我在国内某景区做营销培训时,曾经看过一份景区人事部门制定的营销业绩考核表,考核标准从总裁满意度、总经理满意度、部门领导满意度、相关部门满意度、渠道满意度直到顾客满意度,内容居然多达19条。面对这样的业绩考核制度,一线营销人员必定无所适从。

那么,中小景区应该如何简化工作流程呢?关键是掌握两条基本原则:其一,管理层次越少越合理。其二,周转环节越少越合理。我们对工作流程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六个字:方便、快捷、简单。

中小景区在内部管理方面,还要防止出现另一种倾向,就是“管理本位化”。管理本位化,本质上是一种由于工作分工而客观造成的管理静态化现象,它通常出现于中小景区经过持续的市场扩张,逐步向大型景区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表现特征是:企业内部表面上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际上却是一盘散沙。每人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事情,无人真正关心客户和市场。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景区的基本管理方式,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其管理要点:一是要让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从眼光向内转为眼光向外,始终关注企业市场的客户需求,而不能只关心本人和本部门的具体事务;二是景区的组织结构应当尽可能地扁平化,防止企业内部因为机构重叠、层次过多而出现信号层层递减的现象;三是领导者的管理手段要富有弹性。要通过对关键节点的掌控,使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组织体系依然能保持一种快速反应能力。

六、引进外力,催化变革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和景区竞争不断加剧,中小景区尤其是企业历史较长的一些老景区,开始面临企业组织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应当说,老景区如何实现企业组织的创新变革,是一个艰难、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多年来,国内许多景区的经营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市场发展。而一些国有老景区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企业包袱过重,冗余人员过多,内部关系盘根错节。虽然景区业绩年年下滑,甚至已经到了死亡边缘,但是,推动企业变革的力量却很难从企业内部自动产生。

要改变这些老景区的经营面貌,必须引进外力。通过外来力量打破平衡,对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和权力体系,进行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决策人。

我在国内看到,中小景区尤其是国有老景区的经营变革,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当地政府成立景区管委会,委派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直接介入景区管理;二是委托某个单位或个人经营承包;三是引进投资商合作开发或者租赁经营。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这三种经营形式的实际市场效果,由于景区具体情况不同,很难下一个定论。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必须引进外来人才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而如何正确使用这些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是一个值得景区领导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景区引进的外来人才,无论是空降落地的职业经理人,还是直接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旦进入景区,通常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价值观如何跟企业的原有文化氛围相协调;二是执行中如何克服原有权力体系的巨大阻力。这两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结果,要么是职业经理人感觉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黯然退出企业舞台;要么是企业原有干部职工感觉自己面临生存危机,心理和行为两方面都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7

[关键词]投资价值投资风险国家政策旅游投资

中国旅游业发展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产业结构和新的增长点有所转变,新的投资热点正在形成。利用原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资源型景区已经成为土地开发的新的热点,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3年,外商可以在中国投资旅游景区景点,据估计,从2003年~2010年,将有80亿美元投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根据中国国际旅游投资网(省略/)近期公布的旅游招商项目的统计,在旅游业各分支行业中,景区的招商项目最多,也最为活跃,比例占总招商项目的54.71%。本文试就投资价值、国家地方政策和投资风险三个方面论述旅游土地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一、投资价值分析

1.获得高额利润

旅游景区属于资源稀缺型商品,一旦拥有景区经营权就可以形成资源垄断,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从资源来看,景区供给量过少导致资源紧缺。尽管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但是毕竟数量有限,而且时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我国资源型景区的局部稀缺。从2004年A级景区经营效益情况(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型景区级别越高,垄断性越强,效益也好。从需求来看,国内国外游客都对资源型景区需求很大。根据国际旅游组织的调查,74%的游客首选到资源型景区观光,尤其在旅游消费刚刚启动时这一比例更高。

供给不足,需求旺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供求缺口使的景区形成垄断性经营。而从国内黄金周旺盛的旅游消费,看这个供求缺口会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景区的垄断性经营也会长时间存在。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

2.衍生性延长产业链

旅游景区相对其他旅游行业而言可开发的旅游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衍生性强、可创新性强,这样就使景区的生命周期增长,获得利润的时间也随之增加。

由于旅游产品存在生命周期一旦产品进入停滞或衰退期就无利润可言。而这个时候产品能否复兴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再开发出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延长获利时间。而资源型景区依托自己的核心资源,开发的产品除了基础的观光产品外,还可以开发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这就使得景区可以开发的产品极大丰富。景区每年都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吸引老游客故地重游新游客慕名而来,从而将利润维持在较高水平。

由于资源型景区产品的多样性,开发的多层次性可以使企业的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企业获得景区经营权后,既可以自己开发核心产品,也可以将特定产品开发经营权出让以减少管理成本和难度,并分散风险。

3.获得核心竞争力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是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也是旅游产业群的辐射中心。投资资源型景区有利于旅游企业资源的整合,也有利于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旅游企业拥有景区资源,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方便、快捷与舒适,并且强有力的产业链条也是阻挡国外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二、政策分析

1.政策支持投资

(1)中央投资景区基建

我国进入2000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旅游发展,明确要求增加对资源型景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放宽对资源型景区开发项目的审核条件。另外国家还安排了67.2亿元国债资金进行景区建设,促进景区发展。

2001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通知强调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股票发行上市等方式融资。积极探索建立境内外旅游产业基金。

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放宽了对旅游项目的审批规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但将区别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国债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于2000年开始,重点支持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部级或省级旅游景区的项目。至2004年底国家累计投入67.2亿元国债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了一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景区环境,提高了景区的综合接待能力。

(2)地方立法促进景区发展

从各地政策看,为了加快开发资源型景区,很多省市明确提出资源型景区的经营权可以转让。而且很多省市设有旅游发展资金用于建设资源型景区的基础设施,并且在税收,土地政策上都有优惠。虽然国家并未出台《旅游法》,但是地方为了规范旅游发展,更为了促进当地旅游,纷纷出台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如湖北省,云南省,北京市等已经修订旧版旅游管理条例。

2.景区经营权出让――争论中前行

对于资源型景区的特许经营权出让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到大众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总体上,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是在各地进行。在很多省市制定的旅游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景区的经营权可以有偿出让。

(1)地方政府和旅游局――支持经营权出让

为了贯彻落实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湖北省、福建省、上海市、贵州省、浙江省、重庆市、山西省、云南省等省市在旅游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经营权,可以通过拍卖、招标方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有偿转让给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2)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经营权在探索中前行

建设部虽然多次出台文件要求风景名胜区不能将经营权转让,但是由于景区实际的控制权在地方政府手里,建设部的管理力相对薄弱。而且建设部对经营权的态度从文件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逐渐放宽经营权的出让,由绝对不允许经营权出让,到经营权出让有底线。

建设部依据国务院出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国家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加强风景区管理。

(3)其他部门――议论纷纷

林业部、国土资源部在积极探索将所属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招商引资。根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十条,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可以由森林公园经营管理者同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合资合作方式联合进行。国土资源部认为通过建立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文物部门作为代表全体人民保护管理文物的机构认为,文物保护属于社会性公益事业,应以保护为前提,利用只是

保护的一个方面,而且根据《文物法》的有关规定,文物遗址不得做其他商业用途。

三、风险分析

任何投资行为都是有风险存在的,同样资源型景区的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许多资源型景区项目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但也有不少项目投资失败, 损失巨大。投资者如果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还是可以规避风险取得成功的。

景区投资风险主要来自:政策风险,资金风险,开发风险,市场风险等。本报告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加以说明。

1.政策风险

自然资源是几千年不变的,变数大的是人为政策,对政策分析判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旅游法,各地旅游法规地方特色明显,这些法规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都很差。现在企业经营旅游产业,获得的只是部分权益,如经营权、管理权。企业和政府签订20至50年的协议,这些协议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省、市、县之间的法规是否冲突,而越基层制定的法规,修改越容易。景区内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法律、政策上有许多不连贯的地方,导致了景区开发的无所适从。所以说政策是旅游开发中最大的风险。

2.资金风险

我国景区开发并不是一般认为的“低投入,高产出”模式,而是“投入,投入,再投入”的模式。开发资源型景区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一定的现金流进行景区的后续投资。

景区开发初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营销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景区开发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因为景区面临竞争,面临游客需求的改变,所以景区需要创新旅游产品,而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再次,景区室外设施的耗损速度快,需要的维护更新经费也非常可观。很多景区投资失败就是在于没有后续资金投入景区开发,导致景区吸引力下降,收入达不到预期的原因。

3.开发风险

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水平的规划,使一些已经开发、利用起来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设施普遍存在档次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缺乏整体旅游概念,景区和景点布局不合理缺乏吸引力。许多景区由于对市场需求缺乏清楚的认识,导致市场定位泛化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景区主题不鲜明没有明确的旅游形象。

旅游区项目开发需要考虑其所依托的资源,强化资源特色,突出项目主题,同时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也要围绕主题展开。这样的项目一旦开发,其可变弹性较小。正常情况下,项目特色显然是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因为主题越突出,其生命力就越强。但是这恰恰也是项目的风险所在,因为越是有特色的项目,越是不易改变其内容与功能,或者改变内容与功能的成本代价过高,给风险转嫁带来困难。

4.市场风险

旅游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大小,与游客在某一特定环境、特定时期内的消费心理、消费偏好和这一时期内旅游消费的总趋势等密切相关,而游客的消费心理、偏好等是经常变化的,特别是随着游客群体的不断个性化,游客结构的不断多元化,旅游市场需求难以捉摸,某些特定旅游产品愈来愈难以同时满足游客群体中各个不同的需求,同时也使某些旅游产品很难实现所期望的游客云集的目的,旅游产品的有效生命周期也因此而大大缩短,这就直接影响到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产出效益比。

国内各地区全面大力开发旅游业,各类旅游产品蓬勃发展,旅游产品数量的快速增加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再加上政府对旅游市场调控、监管力度不够,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相当激烈,从而明显地加剧了旅游项目的投资经营风险,合理投资回报难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约翰・斯沃布鲁克著张文等译:《景点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保罗・伊格尔斯斯蒂芬・麦库尔克里斯・海恩斯著张朝枝罗秋菊等译:《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5]成伟光: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人文地理,2005,(1)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8

论文摘要:旅游房地产是由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交叉而产生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旅游房地产作为一种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经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成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旅游房地产概述

1.旅游房地产概念。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景点、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住宅等产业为依托而进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其开发模式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常以景区或旅游接待作为其开发的功能,。旅游房地产是旅游与房地产两种行业以多种形式的结合,是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房地产业态。

2.旅游房地产分类。旅游房地产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物业形式可划分为:度假村、度假酒店、产权酒店、时权酒店、景区住宅、景观型房地产等;按照房地产项目在旅游景观中所承担的功能划分可分为:旅游景点房地产、旅游商务房地产、旅游度假房地产等。随着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很多种旅游房地产存在交叉领域,并不能单纯地归属于哪种类型。

二、成都旅游房地产开发现状

目前成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景观住宅。这类住宅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通过依靠旅游资源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成都景观住宅的项目开发主要集中在郊区,以为客户提供假日休闲居住功能为主要目的,偏重于房产功能的第二居所为主。目前成都景观住宅项目开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部分是借景。靠着处于景区或其他吸引人气的场所附近,比如天下青城、锦里等;另一部分是项目自建旅游地,如荚蓉古城、国色天乡等,此种旅游地产地价相对更便宜,获利更丰厚,但风险也更大。

2.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村。指发展商利用旅游开发区、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的优越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开发的具有观光、餐饮、娱乐、住宿等多种功能的住宅项目。成都休闲度假村的开发最大的特色就是“农家乐”占主导地位。“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成都市区周边兴起的一种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度假村形式。农家乐作为成都市乡村度假村的主要形式,现状是规模小而分散,产品形式趋于雷同。

3.产权酒店。产权酒店即将酒店的每一个单位分别出售给投资人,同时投资人委托酒店管理公司或分时度假网络管理,获取一定的投资回报。一般情况下,投资人均拥有该酒店每年一定对问段的免费居住权。成都的产权酒店仍基本属于新项目开发。有些采取了变相或不完全变相或打擦边球售后包租、返租返利的模式推向市场。这其中就会存在着短期行为、炒作行为甚至是欺诈行为。成都产权酒店的发展可仍存在投资陷阱等问题。

4.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成都主题公园的代表项目主要有:成都华侨城、国色天乡、海洋极地世界、大溪谷。从目前已经亮相的项目来看,成都主题公园式的投资策略、盈利模式及开发思路都已经非常清晰。投资商一般是先修主题公园和配套商业,当公园环境出来后再开发住宅,然后利用主题公园的环境和资源提升住宅的品质和价格。

5. 主题街区。主题街区是具有特定的主体及核心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及旅游者的特定需求的一定的城市区域空间。主题街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利用文化的作用,使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成都的仿古主题商业街主要有锦里、文殊坊、大慈寺片区商业街、宽窄巷子、金沙古蜀文化旅游街、水井坊酒街、熊猫文化一条街、青羊坊等。同时也有西式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如铜梓林欧洲风情街、平安桥西式风情特色商业区等。

三、成都旅游房地产发展对策

1.树立正确的旅游房地产的观念。旅游业的发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和刺激相关部门和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依赖着相关部门和行业。成都市在旅游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旅游房地产视为综合性产业,将其发展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之中。同时要把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旅游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全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经营。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应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旅游房地产。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房地产业必须找到可以发展的结合空间,找出新的开发题材。

2.开发与原有旅游资源保护相得益彰。旅游开发的前提必须是加强对作为旅游业基础的旅游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进行相关开发时,如措施不当,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资源遭受破坏后,有些资源如植被,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后,可以自然恢复,但有些资源,一经破坏便根本不可能恢复。比如说人文资源,即使重建,往往其历史价值已不复存在。因此,在进行旅游地产开发时,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只注重开发不注重保护。

3.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房地产项目管理人才。成都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旅游景区开发紧密相关,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往往只关联房地产商。房地产开发商虽然熟悉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运作,但缺乏旅游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没有把其作为一种旅游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未能积极参与旅游规划。为了成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要大力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为旅游房地产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营销人才

4.完善旅游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要完善宏观的旅游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就必须明确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责,摆正其地位,将原来的政府部门全包全管改交为政企分开,宏观调控,权责明确“政府宏观监管调控,市场主导开发经营”的新模式。政府部门主要不是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建立市场、规范秩序、加强监管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除了政府宏观监管和旅游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外,还应通过并发挥旅游证券金融体系、旅游者群体的反馈和能动作用来加强对旅游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王赞强:旅游房地产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9

关键词:房地产 融资市场 宏观调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逐步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日趋严格的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使房地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境。为了解决融资困难,房地产业开始探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诸如信托、基金、上市以及私募融资等形式开始频繁地出现,而房地产融资也成为业内最受关注的议题,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房地产业的主旋律。当前房地产融资市场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府政策背景和产业发展背景。认清融资市场格局的形成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房地产融资市场,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及时地把握地产融资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政策背景

政府政策背景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配合宏观调控,政府在房地产领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土地和信贷紧缩政策;二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做出了进一步的限制。诸如停止流动资金贷款、提高资本金比例、严格贷款审批,提高贷款利率等。

(一)紧缩信贷意在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风险:

第一,土地购置与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超过60%的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银行系统,房地产投资的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集中银行于一身。一方面,较低的融资成本与贷款门槛容易诱发企业利用银行信贷杠杆来进行高负债经营,这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贷款企业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由于市场过热而存在较高的市场投资风险,一旦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将会大幅度贬值。

第二,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经营不规范、管理不严格,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特别是信息共享程度很低。这突出表现在:贷款审查不严格、抵押物管理不规范等。与房地产业市场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金融业的垄断性,由于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经营机制、监管机制与激励机制,因而造成银行系统存在许多经营漏洞。

第三,由于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再加上银行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担保措施等问题,向政府土地储备中心发放的土地储备贷款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通常情况下,上述这些潜在的风险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强化管理以及改进经营机制等更加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化解,但由于近年来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过猛,金融资产规模与风险同步迅速累积。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便借助宏观紧缩调控的时机对房地产业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紧缩信贷政策。

(二)宏观调控政策仍将持续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近年来我国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尤其是房地产投资。2003年房地产贷款突破1万亿大关,同比增长29.7%。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3.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诸如信贷规模急剧膨胀,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产业结构失衡等方面的经济问题。为了抑制这种不正常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政府有计划地出台了相应的紧缩调控政策。具体到房地产业而言,政府将继续执行严格的土地与信贷政策,从土地和资金两个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尤其是接连出台的信贷紧缩政策更是有力地限制了银行系统对房地产业的资金支持。政府的紧缩政策将在一段时间内(3-5年)持续下去,而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将成为房地产融资市场的核心任务。

二、房地产产业发展背景

产业发展背景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由市场竞争引发的行业集中度提高,房地产企业在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对房地产融资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房地产行业运作模式的转变,使得房地产运营重心向金融运作倾斜。

(一)房地产行业运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房地产行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深化。传统的“开发商主导”运作模式正在逐步向“投资商+发展商+建筑商”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转变。在该运作模式下,投资商为项目提供资金但不参与具体项目的管理;发展商除了组织实施投资之外,还要负责项目的选择、评估、协调以及项目建成之后的运营管理;建筑商负责项目的规划与施工建造。如果不考虑资产证券化以及定向投资等其他因素,单从运作模式上看,这种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已经具备了不动产投资基金管理运作的基本雏形。行业运作模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房地产企业在行业竞争过程中走向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房地产金融职能将得到不断强化,房地产业的运营重心逐步由地产项目运营向金融运作倾斜,房地产业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一种金融运作。

(二)市场竞争引发行业集中度提高

据权威部门预计,今后5―10年,现有近3万家房地产公司将有90%以上在竞争中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逐步形成一批年销售规模过百亿元的跨区域经营的特大型房地产集团,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得融资主体对地产融资市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其影响意义更为深远。

三、当前房地产融资市场的主要特征

监管当局不断出台的金融紧缩政策削弱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在客观上带动了信托、地产基金等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而产业自身升级与分化则决定了未来房地产融资市场的新格局。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当前房地产融资市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二是其他融资渠道虽然总量不大,但是却代表了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发展方向。

(一)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

200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总额为17168.77亿元,同比增长29.9%,相应地,房地产融资总规模也在逐年攀升。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自筹资金、定金及预售款和其他资金。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信贷增长幅度一路下滑,2004年银行信贷只占开发资金总量的18.4%,自筹资金与定金及预售款增幅较快。分别占资金总量的30.3%和42%。由于预售款中大部分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总体上看至少有60%以上的资金是来自银行系统,融资渠道过分依赖商业银行。

(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趋活跃

其他资金来源尽管占开发资金总量的比例不到10%,但是它们对房地产融资市场的意义却是不容小

视。可以预见,随着《产业基金法》的出台,产业基金合法地位的确立。产业基金模式必将成为房地产融资市场的中流砥柱。资金信托计划是近年来最活跃的地产融资工具。虽然其融资额在整个房地产融资总量中仅约占1%,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灵活性与适应能力却让我们叹为观止。

四、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短期来看,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效并不理想,有可能继续出台不利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土地与金融政策,诸如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来平抑房价,提高首付比例限制投资性购房等等;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政府必然会适时地放松相关的调控政策以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仍然是极具活力与投资价值的行业,而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将非常乐观。

首先,房地产融资体系逐步健全。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房地产融资而构建的具有不同市场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二是构建提高房地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市场体系。就金融机构体系而言。除了原有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以及保险公司之外,还将出现专业化的房地产投资基金、抵押资产管理公司、互助储蓄银行以及储蓄贷款协会等金融机构。就构建市场体系而言。关键是要建立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市场体系。通过借助资产证券化、指数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房地产金融资产才能顺利地实现流通和交易,流通市场把本来集中于房地产信贷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效地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中。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10

一、林州市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一)林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林州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相对集中、结构完整。境内旅游资源单体1090个,数量占安阳市的53%,占河南省的3%。林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了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两个4A级景区为龙头,以黄华山、天平山、太行屋脊、万泉湖、洪谷山、五龙洞为侧翼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的绿色生态游和林虑山的蓝天滑翔游形成了林州市“一红一绿一蓝”三色旅游品牌。在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两个国家4A级景区的发展带动下,2006年至2014年间,林州市先后有黄华山、天平山、太行屋脊、万泉湖、洪谷山五个景区被评定为3A级景区。除已经定级的景区外,林州市还在规划发展着部分小规模景区和旅游资源,如冰冰背、猪队}石、仙台山、柏尖山、五龙洞等景区。

(二)林州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林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初始于90年代初,1998年后进人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开放的景区8家,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达到23个。全市现有旅行社14家,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宾馆14家,其他各类宾馆饭店近70家,农家乐291家,全市总接待床位近1.8万张,较大规模旅游购物娱乐场所近30家,直接从业人员4200余人,带动相关就业近2万人。201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2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人113亿元,分别增长8.2%和10.4% o韩国游客由2013年的6万人次增加到10.3万人次,被韩国观光协会评为“韩国游客最喜欢的中国名山”,成为继张家界、黄山之后接待韩国游客最多的山岳型景区。

二、林州市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景区规划不到位

目前,林州市大小景区(点)主要采用项目规划、单体设计,景区(点)之间各自为政,没有把景区开发纳人省、市乃至周边地区的旅游大格局中来考虑。按照景区规划要求,每一个景区必须具备总规、修规和详规,但我市一个景区完全具备这三类规划的少之又少。规划建设的不到位导致了景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现象,既浪费资金又破坏景区(点)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

(二)发展定位不明确,开发建设无特色

作为林州市的国家4A级景区,红旗渠的红色教育游与太行大峡谷的绿色生态游“红”“绿”交辉,形成定位明确、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但在全市旅游规划中,3A及3A级以下景区的发展定位及规划没有统筹考虑小规模景区发展定位和与大景区的互补协作关系,轻视了小规模景区是主体景区的有益补充的作用,导致我市小规模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无法形成自己的主打品牌和特色产品,故而缺少能有效、集中、生动地展示本景区旅游形象的载体,导致各种营销活动缺乏鲜明的主题而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三)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人,但从林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来看,资金的投人仍然不足,目前,林州市3A及3A以下景区小规模景区中,除了实行经营权出让的太行屋脊、万泉湖和股份制的天平山投资力度较大外,其它大部分是依靠政府投人,并且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投资力度很小。由于缺乏强大资金的支持,景区开发建设步伐缓慢,导致形成大部分小规模景区“网上查阅有听头,走到景区无看头”的尴尬境地。

三、林州市旅游景区的营销和管理策略

(一)明确景区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首先,明确景区发展方向。要树立主体景区观念,结合不同地理位置和与主体景区的关联度、贴近度,进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要素的整合,对景区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景区发展方向。其次,要明确空间布局,搞好景区线路的整合。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各景区要从自己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打造特色旅游区域,实现小景区和大景区的线路整合。同时要根据休闲度假游的客观要求,向南延伸拓宽红旗渠观光大道,将黄华山、天平山、洪谷山等景区与主景区连接一起,形成“6"字型旅游线路,构建全市旅游景区发展的新框架。

(二)景区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政府要重管理,要管方向、管规划、管产权,管就要管住管牢管好;市场要发挥好作用,搞好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商,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只有大投人,才能实现大发展。目前,林州市大部分景区已经将经营权转让给公司或个人,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总体上限制,并对已出让经营权的,在总体上维护现状的情况下,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提升景区品牌战略

要树立精品意识,以创A升A为抓手,加快景区的品牌战略建设与申报同。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提升景区品牌质量,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服务思想和品牌建设思想。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旅游总体规划要求,尽快完成小规模景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大小配合,有条不紊的发展方针。

(四)加强宣传,拓展市场

借助宣传促销活动打响景区知名度。各景区制定详细的宣传促销方案,明确自己的客源市场,利用多种营销渠道,把现有的景区整合在一起,做互补型宣传、协作型营销。一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在重点客源市场设立办事处和商,积极邀请旅行社和媒体来林采风踩线,进行旅游推介。二是采取常年促销和重点轰动相结合。在每年的旅游旺季,合理策划一些旅游项目,如旅游节庆、参加旅游联票等,开展经常性与重点时间段相结合的促销活动。三是开展区域合作,本市主体景区及周边地市景区战略合作,打造旅游联盟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共荣共赢。四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营销手段,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利用携程旅游网、驴妈妈旅游网、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开展集旅游景区形象与服务为一体的营销模式。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11

摘要:森林是现今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我国森林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到经营机制的限制,森林旅游业,尤其是地方性的森林旅游业发展出现了重重阻碍。本文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着手,对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资源定价、程序等进行了有益地探讨。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价格程序

自1982年我国第一处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至今,我国共有森林公园1540处,其家森林公园503处。自1990年始,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的高增长率。①2002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1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收入37亿元,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达850亿元。全国已涌现出张家界、千岛湖、太白山、瓦屋山等一批旅游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②

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指对森林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用益物权。广义的经营权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已进行一定程度开发或投入的的森林(主要表现为已建成的森林公园)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直接称为森林(或森林公园)经营权;另一种是对未来进行开发或投入的状态的森林(也即拟建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称为狭义的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但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经营权都是在资源国家所有下的占有权、在合同约束下资源的使用权和部分的收益权,以及受到严格限制的资源处置权的结合。

一、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法律性质上看,森林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中最典型的一种,作为近十年来旅游业兴起的全新领域,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力,但如开发不当,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从人类理性上讲,均能认识到森林旅游必须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并非纯粹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森林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必须包括当地居民和当地经济、未来居民和未来经济,这也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特别之处。

我国《宪法》是从物权的角度对森林资源的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我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依据宪法对森林资源的归属做出了具体规定。我国的森林旅游绝大多数也就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的十多年的发展,固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各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体现。

首先,由于森林旅游开发的投资大、回收慢,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已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而林业部门自身对森林公园的投入能力也相当有限,原有的体制也无法从市场上吸收资本进入,这就造成大批森林公园设施落后,对环境的维护、文化遗迹的修缮保护显得力不从心,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这制约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我国森林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低,多数林业部门仍然将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作为国有林场的多种经营项目来对待。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规模小、分布散、精品少、知名度低、服务管理质量差,在全球森林旅游业中的竞争力低,与我国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优势不相称。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就是目前我国森林旅游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森林公园主要是由管委会来经营和管理的,管委会作为行政单位,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偿使用资源,没有任何风险,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压力。此外,森林旅游资源管理的“婆婆”众多,地方政府、林业部、旅游局、建设部都有依进行行政管理的权力。对投入少收益快的项目,大家抢着管,都要管,对要找投资、收益期长的项目,大家互相推诿。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的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森林公园内乱批、乱占、乱建,破坏了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地方将森林公园划入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借招商引资之名,随意改变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原有的隶属关系,上述情况均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这已是一个为我国建设实践所证明的命题。我国土地资源二权分离改革首先在进行,实践证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没有影响到土地的国有,反而促进了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包括森林旅游资源在内的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实践也有七个年头了,虽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评鉴。

1997年,湖南省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出让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经营权。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二大景区均显示了勃勃生机。2000年安徽省旅游局也出让了歙县牌坊、安徽宏村等部分景区的经营权,目前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2月,四川省旅游局向海内外宣布出让包括九寨沟、三星堆遗址等的十大景区和100余个景点经营权,这使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市场化从小打小闹、悄悄推进发展到了有计划地、系统化的推广,在旅游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上述行为的合法性有待进一步探讨。2001年3月,国家建设部在《关于对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出让、转让经营权问题的复函》中指出,任何地区、部门都没有将“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整体或部分出让、转让给经营管理”的权利。2002年5月,国务院[2002]1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特别就风景区和文物保护问题作了严格规定,并指出“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土地也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换句说,在地方政府尤其是旅游部门大力推行经营权市场化的过程中,建设部门、林业部门所持的均为否定态度。建设部提出了两个反对理由:一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评估旅游景区无形资产的标准,经营权转让价格远远不及其潜在价值,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担心在出让经营权时过分注重眼前利益,介入的民间资本只顾逐利,对资源竭泽而渔,而忽略了对长远资源的维护和投资的限制。而实际上,前一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后一问题是个管理问题,可以通过立法进行规制。从实际情况看,并不见得国有资本开发经营就一定有利于保护资源,反面的例证不胜枚举,而四川、浙江的民营资本成功开发了4A级景区的先例也确实存在。

笔者认为,有关森林公园景区经营权是否可以分离只是问题的表面,因为在市场经济社会,由谁来经营是个市场问题,只要是符合市场的法律规定,谁都有权力来经营。目前有关争论的本质是因为森林公园的所有权不明晰、部门与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不清造成的。如前所述,从法律规定看,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属于国家所有,各级政府是国家这一所有人的人。从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到省政府这一级的所有权应该更集中的应表现为税收的收益权和立法权;而地方政府作为直接的人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将森林公园的经营权有偿出让本身就是其行使收益权的一种形式,这与其他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并无差异。当然基于森林公园的生态属性,政府应精心制订整体规划,对开发商人员的资格进行必要的限制,并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过程的必要监督。

此外,经营权的出让还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使知名旅游景区与知名企业强强联合,产生共振效应。企业在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开拓。更进一步讲,把经营权分离出来,容易消除政府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所有者的人)存在的弊端,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个具体体现,便于政府充分发挥监督与管理的职能。

我国政府在入世时对景区开放做出了承诺:外商可以在中国投资景区,景区景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包括森林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业的市场化步伐已迫近。采用合资、独资、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和出让开发权等方式,将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的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在相应的约定期内进行开发经营成了必然。当然针对不同的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资源资状况不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意识不同,对新思想、新观念接受能力不同,旅游资源市场化的步骤和具体方式应因地制宜。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托管方式也值得我们尝试,因为专业化的运作机构和运作方式更有利于森林公园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这里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无法举办这类微利或纯粹公益性质的运营机构,现阶段我国任何企业介入森林旅游资源的经营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营利的目的。

二、森林资源经营权的价格形成和确定

在情况下,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就是由于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及的评估机构,很容易导致经营权以低价的形式转让出去,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国家资产的流失。而且目前经营权的转让,通常的做法还多是与景区所在地方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不参与协议的商定,如此也很容易引发国有资源利益受损或寻租行为。

从学上说,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是其标的——森林旅游资源一定期间的资本化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价格的形成,符合一般价值的作用,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

1、森林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按照管理级别,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和市(县)级四种类型。上述类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品位的高低,是其价格形成的价值基础,是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

2.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包括该资源的空间范围、地理位置、条件等,这直接决定了开发的前期投入和投资回报效果,是确定旅游资源价格的重要因素。这里还应考虑国家政策导向、旅游状况等动态条件。

3.投资者对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市场需求,也即在自由的市场上,投资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选择相类似的经营权,这将直接决定其交易价格。

4.现有收入,即资源目前的收益状况,这也是确定其经营权的价格的重要因素。现有收入的确定应从总收入中扣除周期内的实际经营成本,并合理地考虑到物价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

5.经营权的年限。经营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相关法规的规定,同时也与资源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关,一般从30年到50年不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某些地方的实践中采用经营权买断的方式,是不合法理的,这实际上变成了所有权的买卖。

森林旅游资源定价还有几个问题也需引起重视:一是目前相当部分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交易除进行公开拍卖的外,大部分表现为“点对点”方式,即分散的地方政府对具体的企业进行谈判的形式,或形式上的政府对若干企业的招标行为等实质上的非市场化运作,这在一些面积较小的地方性森林公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不利于国有森林资源的利益保护,也与入世后所要求的统一、透明和可预见的原则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在现有低效率经营的巨大财政压力和一哄而上急于出让经营权的激烈竞争下,过分压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甚至出现“零转让”,这显然是有违两权分离的基本出发点。三是森林资源作为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有长期与短期之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其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当地、企业等不同方面;保护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投入,而不同的利益主体投入的是不一样的,比如国家更注重社会大环境方面的投入,当地政府可能会在大的基础和公共设施比如道路等项目上投入,而企业则更注重于在可以直接赢利的缆车、饭店上投入,其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正确处理全社会、当地社群和开发商等利益群体的关系,部分经营权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前期投入对经营权价格的影响。

对森林资源经营权价格的确定,应由专业的评估机构按照法定的评估体系实行综合评估,以评估价计算市场价。林业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

三、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基本程序

由于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一方是代表着国家所有权的管理者,另一方是纯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因此,从制度层面上确立市场化的基本程序,建立省、市两级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市场,通过经营权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以市场价的形式实现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市场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1.明晰权属。拟进行两权分离的森林资源必须具有完备的林权证书。属于集体属于的森林资源应在经营权市场化前完成收归国有的基本手续,并给予原所有权人相应补偿;在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内及与待开发的森林旅游资源相毗邻可能影响开发的农田、农舍等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征用,避免经营者接受经营权后发生纠纷,导致无法继续顺利经营,拖延开发进度。由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在我国还是试行阶段,对于有世界文化遗产性质的景区,一方面由于其本身的影响力和收益能力基本不错,另一方面如发生决策错误,后果不堪设想,故应在对经营权出让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后,再考虑其市场化。

2.行政审批。根据森林公园或森林资源的管理级别和涉及到的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审批,以保证经营权的合法性。

3.资产评估。对经转让的经营权依据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评估,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结果要报集体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4.合理确定底价。凡采取招标承包、竞标拍卖和租赁经营方式的,要合理确定出售底价。底价应以评估价为依据,并考虑资源所有者收益、管理费用及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综合测算而定。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确定底价过程应予以公开。

5.坚持公开招标。不论采取何种具体经营方式,都必须坚持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招标要预先公示,广泛宣传。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全省、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公开招标。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6.签约。要制定详尽的经营权转让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报林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出让方要建立档案。为对全国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进行规范指导,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或旅游主管部门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起草经营权转让范本。合同内容中必须强调森林生态的保护。

7.合同履行与监管。经营者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以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法进行森林旅游资源的经营和建设,支付有关费用。如经营者有违反合同的行为,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制止,拒不改正的,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如经营者的行为损害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管理者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予以处罚,经营者不服的,应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应定期对森林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测评,如发现有生态恶化现象或其他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性保护情况,应及时提出,要求经营者作出说明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8.经营权的收回与延续。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后,经营权应当无偿收回,经营者应按现状移交相关财产,管理者应对相关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清理、盘查评估。再次转让经营权时,原经营者在前次经营无过错、无严重违约的情况下,有优先受让权。

如前所述,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并不会妨碍国家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的实现,相反,市场化的经营权是国家所有权得到实现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并不是说将经营权市场化了,所有者及其者只需坐享其成即可。作为所有者,科学编制完善的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严格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有步骤地推进森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全面确立,监督并协助经营者做好相关调研工作,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也是实现保障其所有权的根本途径。

[1]王小润、黄秋雨.旅游景区出让经营权是祸还是福[J].旅游管理,2003,(9).

资产管理市场前景范文12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考和解答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解答好这个课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坚持旅游业与经济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产业迅速壮大发展。

一、坚持搞好旅游业与发展区域经济相地合、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它涵盖了行、游、吃、住、购、娱等要素,是产业关联度极高的混合产业,旅游业与区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各地必须跳出旅游业仅仅是开发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的误区,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与其它产业相融合,形成各类旅游体系和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旅游农业体系。就襄樊市而言,重点开发以南、保、谷绿茶和枣阳汉光粮液,帝王泉等为主的绿色饮品;以枣阳、老河口等县(市)桃、梨、苹果为主的观光型农业;以襄阳肖湾、枣阳张湾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二是建立旅游工业体系。发挥现代工业文明优势,推动旅游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诸如东汽基地、高新科技开发区、福田汽车公司、金兰集团等企业堪称一流,过去接待的都是官方或国内外友好人士,现在要按市场化方式进行开发和运作,向广大游客开放。三是建立旅游交通体系。实行周五工作制以来,人们每年法定休息日就有120多天,占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为人们旅游休闲提供了时间保证。汽运、铁运、水运等交通部门要敏锐洞察旅游商机,不断延伸旅游链,强化管理和服务质量。四是不断强化城市品牌,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对能展示城市风采的文化、园林、休闲等项目要与历史遗迹开发利用相融合,相互辉映,比如,距今6000年前的枣阳雕龙碑古文化遗址、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刘秀故里白水寺的建设开发、文化底蕴深厚,使游客一到襄樊就能全身心感受到高水平的文化品位。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努力使襄樊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旅游经济强市。

二、坚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打响各地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保护的方针,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襄樊作为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古隆中、襄阳古城、白水寺、雕龙碑古文化遗址、米公祠、习家池、鱼梁洲等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是襄樊开发旅游的王牌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保护好,其次是充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辩证统一。

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精品名牌。当前,襄樊旅游景点多而分散,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形成在国内外打得响的品牌,要充分挖掘人文、自然资源、推出古隆中、襄阳古城、白水寺、雕龙碑古文化遗址等景区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精品和枣阳熊河风景区、谷城薤山、保康温泉、南漳水镜庄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精品,使各景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塑造精品名牌,构筑立体宣传促销模式,把具有襄樊特色的旅游精品名牌推向国内外。

三、坚持旅游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树立良好的旅游产业形象

旅游硬、软件建设是一个地区旅游综合水平的标志,是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重要体现。加强旅游硬件建设开发是树立产业形象的重中之重,务必要按多元化、市场化方式运作。当前,襄樊城区及各县(市)区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陆续出台,它是近一个时期指导旅游硬件建设的蓝图,重点抓好隆中标志塔楼、诸葛亮成才之路形象化建设,参与性、娱乐性项目,香水河七彩瀑布群建成休闲游乐区,薤山开发成一个综合性旅游度假游乐区等。襄樊市星级饭店比较多,但三星级以上的饭店不多,一定要抓住机遇,改造一批宾馆饭店,建设好对外窗口。同时,还要加大旅游商品、工艺品、食品饮料。纪念品的开发,立足本地市场,逐步向外地旅游市场扩展。

加强旅游软件建设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一是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市场型旅游产业人才。一方面要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高级业务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举办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培训班,加强专业化知识以及WTO有关规则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在实践中锻炼一批人才。二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要按照旅游管理条例等行业管理法规制度,对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市场、旅游从业人员等,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要以开展宾馆饭店升级达标、景区(点)升A级等活动为载体,克服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不到位等现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崭新的姿态和良好的形象与国际旅游服务接轨。

四、坚持中心景区(点)建设与分散景区(点)建设相 结合,大力构建完整的区域旅游体系

各地旅游总体规则、建设、开发、营销,要充分体现重点与一般、整体与局部的原则。就一个地区而言,中心景区(点)建设是龙头是重点,分散的景区(点)建设是龙身是一般;中心景区(点)建设是主要矛盾,分散的景区(点)建设是次要矛盾。必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住主要矛盾,妥善外理好次要矛盾,从而防止工作的片面性。襄樊市在旅游景区(点)的建设、开发过程中,把襄樊城区作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修复了昭明台、仿汉一条街、古城墙、诸葛亮文化广场等景点,这些景点的相继建成,为襄樊增添了光彩,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但各县(市)区的旅游景点建设显得滞后,长此以往,襄樊市景区建设也就只见龙头,不见龙身;只见皓月当空,不见繁星满天。相反,有了各地旅游景点的辉映、衬托,襄樊市才真正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航空母舰。

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一方面要把各地景点开发、建设,放在整个区域旅游的大格局中去统筹考虑,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另一方面,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在挖掘推销中心区历史人文资源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周边的旅游资源市场。襄樊市要把地处所属县(市)的刘秀故里白水寺、雕龙碑古文化遗址、佛教文化遗址白竹园寺、道教文化遗址、唐梓山等等,一并纳入襄樊市旅游热线之中,借国内大旅游线、大景区、逐步带热带活小旅游线、小景区,龙头带龙身,一活百活。

五、坚持利用内资与吸引外资相结合,多措并举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的产业,政府的投入十分有限,必须转变观念,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手段,既要重视向国外开放引进资金,也不要忽视国内特别是民间筹集资金,要贯彻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多措并举突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一是拓展市场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办旅游。要积极主动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国内资金。要利用股票上市,债券发行、项目融资、股权转换、产权置换等多种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兴办旅游产业。二是对小景区、景点项目采取卖断经营权,转让、租赁、资源折股等多种形式,加快盘活存量,整合资源。三是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进行开发,对大的旅游投资项目要采取参股控股,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吸引资金。四是推进各景区(点)公司化,实行景区(点)经营市场化。五是利用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各地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通过各种招商洽谈会和因特网等信息网络,招商引资信息,推介本地旅游招商项目,吸引外来投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抢抓机遇,加强与跨国公司、财团的联系,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