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学好有机化学

如何学好有机化学

时间:2023-08-16 17:28:26

如何学好有机化学

第1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 绪论课; 有机化合物;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14-002

《有机化学》一直以来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学的一门基础课,那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绪论课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了解开设本门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的必要性,并且设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激发其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1、2]和欲望。中学化学的教学相当重视绪论课,称之为目的性教学。医学院校的基础有机化学当然有必要上好绪论课,但是,上好绪论课又并非一件易事。因为任何学科都有它诞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想在两三节课时内,把它的精华和概貌介绍给学生,无论从学科发展的漫长历史、还是从涉猎的内容来看,难度都是很大的。如果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启迪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就必须认真对待,细心研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讲好绪论课,首先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熟悉整个教材内容及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安排绪论课的内容,这是讲好绪论课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本人的情感(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学生)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知识的力量,使绪论课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亲其师而重其课的思想,这样才起到了讲授绪论课的目的。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医学院校有机化学绪论课的目的及如何讲好绪论课,浅谈一点粗略的教学体会。

一、目的教学法

有人说:讲课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体现在讲授中教师表现出来的知识素养,驾驭教材的能力,富于启发、令人信服、流畅的科学论述。这种概述是恰如其分的。纵观国内有机化学教科书,其绪论一章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下列目的编写的。即说明什么是有机化学及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从而引出本课程的作用及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讲解时要紧扣课本,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与专业的联系进行适当的取舍。比如与绪论课无关的内容,但对学生今后学习有机化学非常密切的基础知识,如共价键理论、同分异构的一些具体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少讲,安排学生自学;如需要细讲,教师可以在绪论课后单独设章讲解。这样安排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讲清基本内容,有利于把绪论课变得比较精练。避免冗长、繁杂,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认为绪论课比较适宜的讲课内容为:

1.阐明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涵义及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

2.有机化学发展史(离现代社会较远,课堂讲解枯燥乏味,耽误时间,学生自学)。

3.初步介绍有机化学与医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介绍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二、身边事件引入法

许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要求较高,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随着硫酸毁容事件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新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如2012年的一个中学事件:强碱毁容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男中学生单相思的去喜欢一个女生,由于高考的压力比较大,女生并没有答应男生的追求,高考那天,男生拿了一瓶氢氧化钠的强碱水,趁女生一早下家属楼楼梯时泼向女生,人遇到惊吓时都会大声呼叫,碱水进入胃肠,造成脸部和胃肠道的严重灼伤,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饮食。这是情感事件引发的化学事件。通过身边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密切联系医学法

化学是我们学习医学的基础,我们可以将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医学上。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是我们化学课中基本的反应之一,我们可以将此应用到治疗胃酸过多。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我们就可以用氢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药品来抑制胃酸,还有维持我们人体内部血浆酸碱平衡的缓冲对碳酸/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工作原理也源于基本的酸碱中和反应。另外,为什么输液时要用0.9%的生理盐水,这就和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的渗透压的知识有关。因为0.9%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都是大致一样的,所以可以用作补液。于是,在奇妙的化学课堂上,我们认识到:原来好多医学上的问题是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的。拿有机化学来说,组成人体的物质除水和一些无机盐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例如构成人体组织的蛋白质,与体内代谢有密切关系的酶、激素和维生素,人体贮藏的养分――糖原、脂肪等。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也包括化学变化),以维持体内新陈代谢作用的平衡。为了防治疾病,除了研究病因以外,还要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它们的结构与药效、毒性的关系,这些都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但是,癌症和艾滋病仍令医生们束手无策,这两个重大难题,相信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能够解决的。

四、密切联系生活法。

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加大,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新的需求都与化学紧密相连。基因疗法、转基因食品、干细胞技术、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生物技术等,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洗衣粉和肥皂是家用去污的好产品,啤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蒸馒头时放些苏打,馒头蒸得美味又可口等。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变化,有利也有弊,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在警告我们,臭氧层空洞威胁着我们,环保成了化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五、多样化学习法[3]

有机化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各章内容互相衔接,前后联系密切,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抓住每一章的重点和关键,另一方面必须及时复习,力求融会贯通。否则会导致后面学了,前面忘了,或者对后面课程的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甚至难以继续学习下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习题和练习,这对加深理解有机化学的原理、概念及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将有所裨益。此外,有机化学规律性强,每一章的知识就好比项链的一环,要善于总结,把各章知识串成一条项链。只要大家认真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会把复杂结构式简单化。最后,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法,迎刃而解各种难题。

总之,在绪论课上,学生也会先入为主地对授课教师产生自己的印象和看法,从而影响其以后的听课态度,因此,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授课教师的讲课方式和风格,并认同教师的授课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对该课程的兴趣。绪论课位于该门课程之前,它的这一特殊地位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学好《有机化学》是我们学好其它医学课程的基础,让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身边的事物,更好的避免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们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吴爽,陈平.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学体系――大学有机化学的趣味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57-160

第2篇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组织机构在运作中不使用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在百货商店,带条形码扫描仪的计算机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结账;当我们去看足球比赛时,我们能够看到计算机控制的记分牌;汽车引擎系统和仪器面板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在课堂上逐步应用计算机,展现三维动画,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21世纪,计算机必须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本文将根据计算机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笔者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画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教师通过计算机创设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试探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另外,教师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例如,查表计算是否可以取消,是否要那么多偏难的四则运算,因式分解和解方程(组)是否要那么多的训练,三角函数的运算可否引入计算器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固然,这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也仅仅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应当将代数几何综合起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尽早地引入解析几何的思想。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在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编程的思想。学生掌握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一维推广到多维。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学生可以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多元方程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方法学习上,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运算技巧。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第3篇

围绕如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政府如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如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有教育工作经历、有较强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优秀干部担任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并把教育工作的实绩作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等。

如何完善和落实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年度考核评估制度,健全对中等及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切实转变职能,建立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制度,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制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执法监督,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坚持督政为主、督学为本,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如何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如何坚持依法治教,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

社会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如何形成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和相关部门如何重视与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维护稳定机制,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和高校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建立教育发展激励机制。新闻媒体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先进的教育观、科学的人才观,着力营造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如何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财政预算和决算时,如何做到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尤其是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省本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投入、新增政策性人员经费和国家规定省级配套的项目经费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比例能否达到20%,每年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能否按年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安排教育经费。能否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如何研究制定与落实教育债务化解办法,在严格制止新债的基础上,优先剥离并化解“普九”负债和高小负债。各级政府如何依法建立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等。

各级政府能否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能否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教育的比例;能否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能否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培训经费。能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捐资办学。能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

各级政府能否建立公平公开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调控和导向作用。能否公开政府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增加透明度。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金融信贷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能否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规范教育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能否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等。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方面

各地如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发达地区支援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城市支援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如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收费标准,制定合格学校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援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立中小学维修、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如何合理调配师资力量,稳妥调整学校布局,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依法将城区中小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学校配套建设办法,新建一批城镇中小学校。如何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扶持薄弱高中学校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调整高中布局。如何加快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城市以社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如何鼓励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何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如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制度,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何坚持依靠企业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形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各类企业如何加强对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

如何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在高等教育若干领域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如何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积极支持其他若干所骨干高校建设,使其整体水平或若干个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职业学校,使其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大力培养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快我省由人口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的转变,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能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各学科教学中。能否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良好品德、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地方文化常识教育;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健康第一”,深入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有关部门是否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积极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建立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的合作教育机制,帮助和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子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良好品格与行为习惯,并以身示范,构建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各地是否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

能否强化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学校及周边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情况。能否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各类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否积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出版、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凶杀、暴力及有色情倾向的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如何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构建符合我省教育发展需要的、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

实施高校“河南学者计划”、“高校优秀人才计划”情况如何,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遴选和培养工作是否扎实进行。实施高职院校“优秀骨干人才计划”,加快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情况如何。是否重视实施基础教育园丁工程,重点抓好特级教师、教坛新星、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及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

是否制订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是否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是否以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是否建设了教师培训基地。是否着力提高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语言文字的能力,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的重点。

是否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是否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是否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

是否依法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建立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教师特殊岗位津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制度。是否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否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新闻:高等教育如何围绕我省“中原崛起”战略计划的实施,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如何根据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积极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急需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政府和社会如何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如何支持高校研究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各级政府能否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资助比例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生助学贷款代偿机制,落实“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是否能够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能否引导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能否落实失业登记、创业扶持、小额贷款、档案托管等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顺利就业。

根据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城区学校是否实现了教育网络“班班通”,农村学校是否实现了“校校通”。是否着力提高学生、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

是否能够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童、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第4篇

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美国,1994年底已经使用1810万台教育计算机,其中620万台直接进入了中小学,98%的中小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美小学、初中、高中在校人数与计算机的比率分别为15∶1、14∶1、10∶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在我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已有3~4万所配置了不同档次的计算机40万台,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愿意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本文将根据计算机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笔者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少,大多也只是讲一讲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另外,通过实验,寻找数学cai的切入点,也是发展数学cai所必须的。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的教学,利用cai,可以对圆周进行展开,同时跟踪测量圆周长和圆半径,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半径的比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学生很容易接受π的存在。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98全国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课例展评、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个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就是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其中有一个解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也未想到的。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david goldeheim和dan litchfiled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种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另外,教师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优势,它进入数学课堂后,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当考虑,有了计算机,学生应当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计算机图形学已有巨大进展,这些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能帮助学生数学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数学教育应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学校的数学教学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认识,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应当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的原则。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这样去做。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早在1980年就建议:在所有年级中,都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注重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1989年,nctm又出版了一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估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做数学的工具”的要求。在美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正在把计算机编程结合到数学课中去,新出版的每一套教材都有basic编程的内容,相当于代数课程的8%。因此,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目前许多软件包(如mathcad,marhematic,maple)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的运算,mathpert还能在每一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给出解答。这样,技术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删减、调整一些教学内容。例如,查表计算是否可以取消,是否要那么多偏难的四则运算,因式分解和解方程(组)是否要那么多的训练,三角函数的运算可否引入计算器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数学是讲授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欧氏几何战占据了很大的内容,学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欧氏几何,学习逻辑论证。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固然,这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也仅仅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应当将代数几何综合起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尽早地引入解析几何的思想。例如,我们可以在直线的概念上介绍数轴,可以用方程来讲直线的平行、垂直等。目前,在新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引入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现在学校的学生,将来必将走向一个更加信息化的社会,因此目前不仅要用现代技术来改进数学教育,而且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技术社会做好准备。 

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收集信息和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离散数学的知识(如统计、线性方程组、矩阵、图论、组合数学等),因此,应当将这些知识引入中学数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现在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使用。例如利用电子表格(如 excel)等可以完成许多数学任务,如建立方程去解决分组问题,进行估算以及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等。电子表格在帮助学生探讨数量关系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不同列的值,并总结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另外,许多电子表格还有加、减、乘、除、平方根、求和和求平均数等功能和绘直方图、曲线图、散点图、柱形图等绘图工具,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里的学习任务。 

在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编程的思想。学生掌握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一维推广到多维。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学生可以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多元方程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学习上,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运算技巧。 

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 文集》李克东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第5篇

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美国,1994年底已经使用1810万台教育计算机,其中620万台直接进入了中小学,98%的中小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美小学、初中、高中在校人数与计算机的比率分别为15∶1、14∶1、10∶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在我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已有3~4万所配置了不同档次的计算机40万台,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愿意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本文将根据计算机的优势及它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谈谈笔者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少,大多也只是讲一讲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另外,通过实验,寻找数学CAI的切入点,也是发展数学CAI所必须的。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解决传统教学做不好的事情,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的教学,利用CAI,可以对圆周进行展开,同时跟踪测量圆周长和圆半径,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半径的比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学生很容易接受π的存在。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98全国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课例展评、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个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就是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其中有一个解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也未想到的。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David Goldeheim和Dan Litchfiled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种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另外,教师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优势,它进入数学课堂后,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当考虑,有了计算机,学生应当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计算机图形学已有巨大进展,这些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能帮助学生数学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数学教育应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学校的数学教学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认识,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应当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的原则。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这样去做。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早在1980年就建议:在所有年级中,都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注重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1989年,NCTM又出版了一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估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做数学的工具”的要求。在美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正在把计算机编程结合到数学课中去,新出版的每一套教材都有BASIC编程的内容,相当于代数课程的8%。因此,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目前许多软件包(如mathcad,marhematic,maple)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的运算,mathpert还能在每一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给出解答。这样,技术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删减、调整一些教学内容。例如,查表计算是否可以取消,是否要那么多偏难的四则运算,因式分解和解方程(组)是否要那么多的训练,三角函数的运算可否引入计算器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数学是讲授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欧氏几何战占据了很大的内容,学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欧氏几何,学习逻辑论证。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固然,这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也仅仅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应当将代数几何综合起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尽早地引入解析几何的思想。例如,我们可以在直线的概念上介绍数轴,可以用方程来讲直线的平行、垂直等。目前,在新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引入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现在学校的学生,将来必将走向一个更加信息化的社会,因此目前不仅要用现代技术来改进数学教育,而且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技术社会做好准备。

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收集信息和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离散数学的知识(如统计、线性方程组、矩阵、图论、组合数学等),因此,应当将这些知识引入中学数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现在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使用。例如利用电子表格(如 EXCEL)等可以完成许多数学任务,如建立方程去解决分组问题,进行估算以及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等。电子表格在帮助学生探讨数量关系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不同列的值,并总结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另外,许多电子表格还有加、减、乘、除、平方根、求和和求平均数等功能和绘直方图、曲线图、散点图、柱形图等绘图工具,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里的学习任务。

在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编程的思想。学生掌握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一维推广到多维。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学生可以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多元方程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学习上,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运算技巧。

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 文集》李克东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第6篇

(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我们的教学如果仍然延续老路就会走入“死胡同”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我所在的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比较早地提出机电专业课,课程改革,应该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让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其实质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下面我就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如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几个方面论述。

首先,要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硬件支持,否则就会沦为学式,成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所在的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比较齐全所以能在大部分的机电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清晰的认识,对其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否则难以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这种教学方法,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环节,或教师根本只做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那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三,如何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应该打破原有教学常规,不追求全面但求实用,够用为原则。把专业课教学分为“行模块”与“知模块”并且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工厂电控模块教学为例谈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

(一)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

1)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2)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3)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

4)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

5)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

6)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

7)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

1)教学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重点、难点处理。

4)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

5)教学时段安排。

最后,要想收到预期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很重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评价教学效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基本技能的获得程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的力度,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评价教学效果过程中,衡量的标准是“会”还是“不会”,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否获得初步的、准确的操作技能,而不是以技能是否“纯熟”作为衡量的标准。二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理实一体化”加大技能的培养力度,淡化理论教学,并不等于是抛弃了基本知识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技能培养并不矛盾。基于上述观点,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内容上,应由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定的比例。操作成绩的比例可稍大些,但不高于70%。

第7篇

空间观念其本质是几何直观。几何直观能力是利用图形生动形象地描述数学问题,直观地反映和揭示思考、讨论问题的思路,揭示丰富多彩的数学思想。“用图形说话”,用图形描述问题,用图形讨论问题,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是新教材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以下是本人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和几何直观的几点做法。

一、巧用多媒体,演示几何直观

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色是它的直观性,让学生突破视觉的限制。多媒体演示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由于它具有动态性,有利于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引导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空间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该点是CD所在直线与直线L的交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空间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数”与“形”结合,让抽象直观化

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数”与“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

几何直观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最好体现。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实现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渗透,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条重要的途径。

例如:公路MN和公路PQ在点

P处交汇,公路PQ上点A处有一所

学校,点A到公路MN的距离为80m

。现有一拖拉机在公路MN上以18

千米/小时的速度沿PQ方向行驶,拖

拉机行驶时周围100m以内都受到噪

声影响,试问该校受影响的时间为多少秒?

分析:(1)要判断拖拉机的噪音是否影响学校A,实质上是看A到公路的距离是否小于100m, 小于100m则受影响,大于100m则不受影响,并且影响学校的条件是在其周围100m以内。

(2)要求出学校受影响的时间,实质是要求拖拉机对学校A的影响所行驶的路程。因此必须找到拖拉机行至哪一点开始影响学校,行至哪一点后结束影响学校。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大体知道影响学校的区域是以A为圆心100m为半径的一个区域,对于拖拉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抽象成一个点,从而可以转化成一个“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个题目,由此画出几何图形。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把复杂的问题通过几何图形展示出来,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折叠图形,显现几何直观

在图形和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核心概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一种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图形和几何的教学中,以图形为核心,以问题为支撑,以思考为导向,可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

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折叠突出了轴对称的应用。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互相重合两点(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必被折痕垂直平分;对称两点与对称轴上任意一点连接所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对称线段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的夹角相等。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以上结论,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可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

例如:已知矩形纸片ABCD,AB=2,AD=1,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上的点E重合。

(1)如果折痕FG分别与AD、AB交于F、G(如图①),AF=■,求DE的长;

(2)如果折痕FG分别与CD、AB交于F、G(如图②),AED的外接圆与直线BC相切,求折痕FG的长。

本题须把折叠问题转化为轴对称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求出未知线段,最后把所求的线段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处理,抓住图形之间位置关系,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中变化的和不变的量,以及图形中的数量关系;把握折叠的变化规律,挖掘出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有序、全面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极为有效。

四、尺规作图,实践几何直观

图形是几何的灵魂,识图、作图更是学习几何最基本的素养。作图是促进图形直观化的手段之一。对于直观化,教育者往往走入误区:认为只要反复接触实物,反复揣摩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固定的空间映象,睹形而思物,依物而解形。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便捷的手段,过分地依赖实物,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尽快形成。而作图正是联系实物和图形的一道桥梁,通过作图实践,可使学生主动地体会实物和图形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直观地感知作图结果(图形)的内部结构及各元素的实际意义。当学生能把变形了的(平面)图形的内部结构读懂,并赋之以实际的空间意义以后,图形的直观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在∠MON内求一点P,使点

P到∠MON两边的距离相等,且PA=PB。

学生经分析易发现: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

点P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点P也在连接

A与B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由

此当然得到结论:∠MON的平分线与线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教学思考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的中学生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之前就或多或少接触过电脑,其中亦不乏电脑高手,某些男生甚至还是网吧常客。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研究。我通过这两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见解。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信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好这门课。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采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记忆牢固。

2.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不愿学,更不能强迫其练习。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我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打得又对又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学得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再玩这个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我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生生之间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我适时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自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完画图软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创作;在教学低年级“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如何操作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丁婧,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04).

[2]王佑镁.普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来自教师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06(08).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机应用改革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在逐步开展。但是CAI应用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数学课还比较少,大多只是应用于公开课,而缺乏大范围的、系统的实验。在数学CAI课中,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CAI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如何等问题,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回答。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以达到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特点,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1.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传统教学过程中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用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将这些资料整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仪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能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教师可以进行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理解困难。利用计算机,教师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教师可以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O,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O,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思想应发生转变: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教师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中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学生探索的学习氛围。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如在全国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课例展评、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个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该课安排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上,教师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学生在自我探索解答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新颖的解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教师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必须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计算机复习、作业。

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定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查。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进入数学课堂后,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考虑,有了计算机,学生应当学习什么样的数学。

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等,这些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数学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数学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应当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的原则。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早在1980年就建议:在所有年级中,都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注重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因此,如何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为一体,是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训练学生。目前许多软件包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的运算,如Mathcad、Marhematic等,还能在每一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解答。这样的技术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的重要性降低,这样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

数学是讲授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欧氏几何占据了很大的内容,学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欧氏几何和逻辑论证。教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虽然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只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将代数几何综合起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尽早地引入解析几何的思想。例如,可以在直线的概念上介绍数轴,可以用方程来讲直线的平行、垂直等。

2.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将来的社会必将更加信息化,因此教师不仅要用现代技术来改进数学教育,而且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为将来进入信息化社会做好准备。

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收集信息和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离散数学的知识(如统计、线性方程组、矩阵、图论、组合数学等),因此,教师应当将这些知识引入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例如利用电子表格(如Excel)等可以完成许多数学任务,如建立方程去解决分组问题、进行估算,以及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等。电子表格在帮助学生探讨数量关系方面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研究不同列的值,并总结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另外,许多电子表格还有加、减、乘、除、平方根、求和、求平均数等功能和绘直方图、曲线图、散点图、柱形图等绘图工具,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的学习任务。

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10篇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 利用计算机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模式中的信息形态,是以语言形态为主,难以实现信息形态的即时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因为教师语言单调、手段单一而涣散注意力,尤其是几何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天天接触的是“几何语言”和几何图形,既单一又抽象,难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和兴趣,而我们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把图象、声音、文字、动画溶入课堂,把几何图形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型带入课堂,以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形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下子就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缩短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讲“垂线”时,引入砌墙时挂铅锤的场景;讲“弓形、圆弧”时,展示石拱桥的画面;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的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先给学生展示出几幅动画图片: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示意车轮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木工机床上的圆形锯片与机床平台(示意锯片与平台间的位置关系);从海面上图片以多媒体形式播出后,学生很感兴趣,因为这些都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实际。然后对具体问题再进行抽象:如车轮抽象成圆;地面抽象成直线等,这样,一个具体问题便抽象成为一个几何模型,而每一个几何模型又代表直线和圆的一种位置关系,学生看完了媒体演示后,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已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接着再由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动画)来进一步揭示三种位置关系的内涵及形成过程。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运用,学生触景生情,兴趣大增,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利用计算机分化难点,突破知识障碍

在几何课堂上,作为教师有时会觉得有些知识“不好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些知识“难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教学难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分化难点上有其独到之处。学生可通过观察启发性的演示来展开丰富想象,通过图形运动找出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图形的伸缩、旋转、变换来发现规律,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用电脑作一个二面角(立体图),然后用一个不平行于棱的平面去切这个二面角(切出的是平面角),可以看到:平面与棱所成的角度不同时,切出的角的大小也不同,当平面与棱呈垂直状态时,切出一个角,指出这个角有着特殊意义,它将表示两个相交平面的夹角,此时顺势引出二面角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演示,会轻松地接受这个概念。又如,空间图形的截面问题,学起来也比较抽象,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把立体图形中截出的部分移去广露出截面,然后通过旋转,把截面正对学生,这样空间截面问题已转化为一个平面问题来研究,从而突破了难点。再如初中几何中关于直线概念的教学,教科书中提到:“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着的”,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学生不好理解,但如果我们用计算机模拟出一条直线,在其上做许多小点,并让这些小点像流水灯一样向两方不停地运动,这种视觉效果无疑使学生对直线概念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3 利用计算机实现实时控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使学生及时获得自己学习的反馈信息,是强化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如果不使用计算机,很难在这方面得到满意的结果。在通常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下,大多数学生只能在作业批改后才能得到反馈信息,延时太长,错误不能及时发现,而计算机可使每个学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后(事先写一个小程序,使计算机能够自动判断任意给定的三个正数做边长时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给出几组数(三个数为一组),先让学生思考:若以每组数做边长时其中有几组可构成三角形?然后上机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马上可以得到正确与否的信息反馈。在讲“点的轨迹”时,可利用“几何画板”实时演示符合某一条件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几何图形。现在许多CAI软件都具有交互功能,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即时测试和反馈,这样,学生方便了解自己学习知识的程度,以便调整学习方法和训练难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辅导与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实践性很强,在训练教学环节,大家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人数多,教师辅导忙,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 EXCEL电子表格》的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数是48人,我一人既要讲课还要辅导,往往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后来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个小组我选出一名该门课程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重点的辅导对象就是这8个组长,这8个组长教会了,他们可以继续辅导他们的组员,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巩固,其他组员也会在他们组长的带领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能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指导很快的完成了训练任何,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参与意思、表现意识和群体意识。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复杂的几何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生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实践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计算机辅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我们应充分运用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以期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业不良的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95-02

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初中数学学业不良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己发生了数学学业不良,后来继续延伸到了初中的。另一种是在小学阶段并未发生学业不良,而是到了初中才发生学业不良的。但无论何种情况,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中时,在数学学业不良发生之前,加强预防,防止学业不良的产生,这才是解决学业不良的根本出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研究如何预防学业不良的发生。为此,笔者认为,要预防数学学业不良的发生至少要在以下诸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强小学、初中的衔接教学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上的一次大的转折。小学阶段(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注重模仿。进入初中之后,儿童(11-16岁)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渐渐提高了,特别是平面几何的学习,要求具备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升入初中之后,如何让学生很快适应这种变化就显得特别重要。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也是一个关键。我们随便询问一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他都会指出,学习平面几何是学生在数学上出现差异的开始,不及早预防,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而陷入学业不良。

从知识结构上看,初中数学是建立在小学已学知识基础之上,是小学知识的开拓和扩展,但是初中数学已 失去了小学数学中那种数的直观性、可塑性,已初步进入抽象化、概念化、逻辑条 理化的层次,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推理归纳都比小学有了较高的要求,已不再 是只要聪明就可以学会,只要勤奋就可以掌握,而是追求勤奋和思维、聪明和方法的结合。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

1、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防止学生陷入数学学业不良的重要方面。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呢?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数学名家们深信兴趣可以培养,并积极寻求培养的途径,他们从多方面论述了大量的技巧,如:引入问题要活泼、新鲜,有时还可诙谐些,或说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见解,让学生猜测,当他们表示出某种猜想以后,就会进一步追求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热心起来(波利亚);指导学生发现数学中有趣味的东西(如简便方法),领略数学的内在魅力,好像把学生带进花园,而不是在门外观花,鼓励学生攻钻难题,一旦成功,就会心怀喜悦,信心大增,兴趣也大增(华罗庚);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不断地有收获(苏步青)。 激发最佳动机的同时,不应忽略其他动机的效用,波利亚指出:“除了最佳动机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动机,比如为了赢得赞扬,避免处罚、追求升学、取悦家长等原因,在一定意义上也会促使学生认真学习”。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某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成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因学习成绩好而获得教师的称赞,不仅使学生感到自己处于优越地位,而且还会使他们与教师的交往中享有亲密的情感。相反,遭到责备、训斥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教师若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任务,那么这种相互间的交往就会增进感情,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进而引发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数学教学形式

优化数学教学形式是为避免数学学业不良创造客观条件。目前,我们采用的都是班级授课制,它的最大优点是经济高效。但是我国目前班级人数不断膨胀,特别是重点初中,班级学生人数达六、七十人,甚至更多,使教师无法有效进行因材施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从而造成学业不良的发生。为了避免数学学业不良的发生,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严格限定班级学生人数。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实行个别化教学,它既有别于班级教学,又不同于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以班级教学形式为主,辅之以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防止学业不良的发生上,取得了较好效果。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学校进行的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实验,如“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顾怜沉的“信息反馈,效果回授”,“目标教学”,“同级复式,分层递进”等,都是探讨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如何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学,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四、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

初中数学的学习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上。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主要问题也出现在不会解决问题,尽管他们知道一些相应的知识,却不能将知识运用到问题情境中去有效解答各种问题,因此,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预防数学学业不良的又一重要方面。问题解决策略包括自我检查技术、排列解决问题步骤、自我言语指导法等。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对学生怀有殷切的期望,进行耐心的教育,给予热情的帮助。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与学生打成一片。

五、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坚持勤奋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遇到问题努力寻找答案,直至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经常介绍科学家的成功的艰辛历程和持之以恒努力,鼓励学生以科学家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优秀人物为榜样,用他们坚持学习、钻研和创造发明的事迹,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为了应对学业不良问题的产生,我们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齐抓共管,争取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转化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在学生自身方面,重点改进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家庭方面,对于隔代教育的孩子,应要求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于那些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而言,也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要树立民主意识、榜样意识、规则意识、鼓励意识及营养意识,改进教育方法。在学校管理方面,主要是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针对学业不良学生建立档案资料,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社会环境方面,我们应当着力消除“脑体倒挂”现象,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相信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几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工具,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的作用发表以下粗浅的看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几何时感到比较困难,对几何学生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畏难情绪。是因为几何有它的独特规律,是学生从“数”到“形”的过渡,也是从“计算”到“推理”的过渡,其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对数学这门学科逐渐失去兴趣。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的一种有效的办法。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中,利用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两只蚂蚁分别沿着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100米的圆的路线爬行,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回到原出发点呢?课件上两只蚂蚁在慢慢地爬动着,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中,同时利用网上下载的关于圆周率的发展史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及对圆的内容显得更感兴趣了,在此,还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再如,《长方体》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几何画板,画了一个长方体,然后可以任意的拖动一个点改变长方体的大小及形状,并在网上下载了关于长方体的三维动画,使得学生对于长方体中的元素、棱与棱的位置关系、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而且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2 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变成“实验课”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作为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数字化教学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构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或文字阐述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化传统教学中的静为动,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我就以利用图形的运动画出美丽的图案为主线,让学生接触到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平移、旋转、翻折后,带着学生进入了学校的电脑房,结合课本,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画板的操作的教授,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构造出一些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的概念、性质、及相关作图掌握得比较扎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确实掌握得很好,本节课的教学也得到了区内前辈、及高研班同行的认可。

3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而且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某个题目可能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解法,那么通过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思维运用能力。或者有些方法学生们没想到的,教师课通过媒体展示,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就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较好的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

4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开放探索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