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时间:2023-08-15 17:23:35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昌盛,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果细细去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不仅仅可以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学习到古人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接触过历史,本文笔者就初中历史科目谈谈怎样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多而没有顺序性,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把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慢慢理顺,这样的学习方法会造成时间的过多浪费,还可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耐心。所以,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跨度大、涉及点多的历史知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学好初中历史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懂。只要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可以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历史知识,也会把知识记得更清楚、更完整。但是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方法正确就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

二、 学会比较,加深记忆

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对比记忆和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记混淆,张冠李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易弄错的知识点就是几个不平等的条约,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类似的条约进行对比,比如可以从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割据地点、造成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建立起逻辑结构从而了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教师的指导加上学生的比较分析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运用知识点回答问题获得高分,也使得学生把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更深刻。

三、 联想回忆提升能力

有些人认为学习历史很简单,不过就是背一背、记一记、看一看而已。可是,这样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记忆会不牢固不深刻,会造成学生厌倦记忆繁多、复杂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采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记忆。意思就是,学生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另一些与此有关联的知识点。比如,记忆某个时间的历史事件时可以联想下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与此类似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如斯大林进行社会改革的措施和中国初期社会发展采用的改革措施,这两种措施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的借鉴,但是两个国家的措施都不科学,从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学生通过联想后可以记忆更多的知识点,也理解到知识点的深层意义,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一个高度。

四、 归纳总结记忆法

归纳记忆比较适合总复习。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要做好笔记的整理、疏通。一段时间后再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出几个知识点的相同之处与区别,并做好笔记以便记忆起来更加清晰。如在学习苏联改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对几个不同的领导人采用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斯大林主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最大程度上造成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其他它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解体等等,学生可以围绕着改革的手段,社会当时的状况,个人思想等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在探索阶段采用苏联的改革方式进行的改革。

五、 时间线索记忆法

初中历史事件多,时间也同样多而杂,学生在记忆时会感到很苦恼如果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线索来记忆事件,弄清时间顺序,建立清晰的时间表来记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学习时间,记忆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比如,学生在记忆某一时间时可以向前或向后推移几年记忆另一个年生的事情,或者通过时间记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事件、发展状况、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

总之,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我这里只是就自己的经验探讨一些学习方法。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同,最后希望学生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增加疲劳感,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1历史故事激发

用心改变学生作为“被动者”简单参与学习的方式,用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环境,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程度和对学习的关切度,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规划与自我适应,从而到达教学的预期预期目标。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和兴趣。在历史课上,生动的历史故事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谈到商代的历史,试着结合《封神榜》”的故事,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倾听,课后学生们仍然感兴趣。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历史故事,让他们自己讲解,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2将历史人物合并讲解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内容杂乱、资料丰富、涉及时间多、历史地点多、个人事件多,不易把握。因此,在这一复杂的历史知识中,引导学生理清发展的线索,促进历史发展规律与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谈论思想流派时,例如:谁杀了韩非?是他嫉妒贤良的同学李斯。那么又是谁杀了李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赵高。又谁杀死了赵高呢?是子婴。谁杀死子婴?是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这样一个角色会引出另一个角色,学生们自然会对它着迷。

1.3比较研判分析

将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比较分析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方法,但大多数都是简单得就相同而论相同,学生听起来很无聊。如果有一个扩展效果,将有非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郑和和哥伦布比较,郑和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甚至航行次数上远远超越哥伦布。但哥伦布为什么比郑和更有影响力呢?因为郑和的朝贡贸易,不顾经济利益,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航行却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社会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快速的到来。

1.4从人性的角度谈历史人物

历史的某些偶然和主观因素往往会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如对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偷走的历史现象的解释。当然,这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的个人因素是什么呢?事实上,虽然当时孙中山对袁世凯心存戒备,但他仍然对袁世凯寄予厚望,而且孙中山一辈子都是诚实、善良、对名利漠不关心的。因为他对中国官僚主义者的权利完全不感兴趣,完全以热爱世界各地的难民为政治使命,以孙中山的人格和品格,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共和国”,他在建国仅两个月后就辞去临时总统的职务是很自然的。

1.5反置提问

教学目的明确,有些经典问题可以提出疑问,让学生主动思考阐释,如:如果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赢了,历史会是什么走向?为什么清政府会输?又如:戊戌变法成功后,清朝的君主立宪行得通吗?再如: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如果成功了会比清政府更开明吗?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只有当学生具有“爱”和“探索”的学习精神时,才能享受历史,努力学习历史。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持注意力,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品味”知识。他们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旦他们不感兴趣,他们就会心猿意马。显然,如果我们不重视兴趣教学,就很难帮助学生建立的学习兴趣。当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使用得当,效果必然就会很好。历史是所有学科当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学科,自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有历史出现,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推进和积累,历史学也随之发展。其实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本溯源。历史是人类创造的,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历史,才能追本溯源,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人类的演变。就像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2.1学习历史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启示

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学科体系,它涵盖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正如哲人所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以史为师,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2.2学习历史,可以揭示社会规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可见,历史乃治国之学,兴国之学。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培养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在历史的变化中窥视未来。

2.3对于历史的学习,可以塑造爱国精神

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史学者,爱国心之源泉也”。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来增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第3篇

初中历史教育多元化教学改革一、引言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初中历史教育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也开展了诸多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对于提升我国初中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弱,应试教育影响仍然成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在历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提供指导。

二、初中历史教育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改革,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如下:

1.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水平较弱

历史课程是典型的文科课程,教学中理论性较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难度较大,提升教学能力需要较多的努力和时间沉淀。然而,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这都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

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缺乏创新实践

历史教学理论是一直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教学指导理论中缺乏有效地研究成果,不能带动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历史教学创新实践较少,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较少,这就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学生自助学习能力较差

初中历史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然而,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初中教学仅限于课程是我国教学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阻碍。

三、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

初中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要求,提出创新模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借助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其他课程应用成熟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地教学指导。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第一,情景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定创建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增长;第二,探索式教学方法应用。按照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定制定探索式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第三,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应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课堂内核课堂外都能够进行历史学习,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和教师地位的平衡性,而在课堂外能够以学生主体,提供学生自我指导模式;第四,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借助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团队学习能力,在小组结合的模式下提升历史认识,并且在合作中交流历史学习经验。

2.多元化教学辅助工具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也就是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包括:第一,教材应用分析,将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能够在课堂中围绕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历史地图的应用分析,历史地图中包含丰富内容,通过历史地图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空间观的培养;第三,板图应用分析,板图是教师总结历史知识和框架所得出的图画,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第四,多媒体应用分析,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形象的历史学习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框架指导,为历史教学规划更加全面的教学方案。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构建中,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教师的教学意识的多元化,初中历史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能够丰富个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形成更加全面的教学观念;第二,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突破单纯的知识学习,将历史学习作为能力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的增长,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素质的发展;第三,考核的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要强化多元化的考核,不能仅仅以学生考试时间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且要以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更加强调学生的历史主观认识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提供反馈指导。

四、总结

初中历史多元化的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历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现宏.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2012,(06).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01).

[3]邱浪平.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以宁都中学《客家风情》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成功,2011,(05).

第4篇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高中课标;初中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22-02

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以下简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表述上,初看之下只是要求知识程度上的递进,如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表述的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不断积累”、“不断加深”等动词。但再仔细看时则会从中发现目标制定者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较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有质的变化,这正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有系列“过程与方法”①目标讨论文章,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笔者就初中与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同异,从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作几点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针对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一、从“结果”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异同

“过程”与“结果”是相对应的一组词。按一般常理,在重视成绩、升学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结果”,这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升入好的高中或大学。为何反而把“过程”列为目标呢?事实上强调过程并非对结果的忽视,相反地,大家仍更注重的是学习结果,但是学习结果具有外显性,通过考试等手段,家长、教师、学生对此都可以对结果做出评价,对此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暂且不论。相反地,“过程”是内隐的,对学习的“过程”获得与否,教师传授是否得当,如果不加以强调,教师、学生对此都不会对其有所关注。但“过程”对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长远重要的影响,所以明确提出“过程”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地,之所以不提出“结果”目标,是因为大家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过程”目标的提出为“结果”的数字量化赋予一定的文字表述说明。下面笔者就试着从课程制定者所期待的“结果”来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异。

在21世纪来临之际,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时展的特征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观。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在此大时代背景下,我国课程目标制定者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其亮点之一,初中课标中对“过程”的表述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高中课标则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关于“方法”目标方面,初中“方法”目标表述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高中的“方法”目标的表述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比较发现,初中和高中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涉及历史观察、历史调查、历史比较、历史分析与综合、历史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具体表述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观点”的过程中“得”出方法目标。而高中“方法”目标,是学习历史学家们那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思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的目标。可见,“方法”目标是在考虑学生的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来的,同时,制定者希望通过制定过程、方法目标来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的发展任务。

二、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主体性的同异

同样地,通过对初中和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结合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都迅速的发展但其发展形式、发展水平都存在,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少年期和青年早期②的思维是不同的。“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个体又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国内的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可以看出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与内在学习思维过程,均成动态的,所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也呈现变化趋势。在初中阶段前期,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推测此时段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占主导地位,由教师作为主体引领着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但随着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初中阶段的中、后期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比重呈下降趋势。反观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们辩证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此时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则作为手段,从属于学生的“学”的“过程与方法”。当然“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也会随着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的经验、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等改变而改变。

综上所述,初中和高中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不同,正是因为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这同时也反映了新课改中设定“三维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如聂幼犁撰文中“三维目标与原来从任务角度作出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分类相比较,最大的优点是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在学科特征、心理特点与教学特性上的一致性、立体性和发展性,而且突出了学习主题的人格特征。

注释:

①相关文章如: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1);陈辉: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1);周仕德: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审视,历史教学,2009(1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3);朱继军:浅论“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2009(3);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5);朱煜: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历史教学问题,2009(3);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 7);林荣高: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6)。

②根据年龄的划分,“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P320-321).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3).

[2]周仕德.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审视[J].历史教学,2009.(11).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第6篇

一、认清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用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二)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等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二、明确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教育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独立地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对于初一学生,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种习惯。

对于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上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步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已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衔接;激发兴趣;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6-01

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是一门很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众多元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培养出怎样合格类型的人才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重中之重。

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人才,要求中小学生的方方面面素质要全面整齐的发展。笔者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联想到历史科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经过思考,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几点浅陋的看法。

1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现状

1.1教学环境令人堪忧:正因为目前中学的管理机制,中学普遍重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目,而轻视历史学科的教学。这种现状导致在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困惑重重、步履维艰,而这种困惑主要来自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薄弱的基础。由于中考进行开卷考试,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教师“越俎代疱”,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二是学习观念滞后或失误。学生初上高中在学习目标上仍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记忆一些过去年代的人和事,历史考试不过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记忆数量和程度,但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的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

1.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偏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种种原因,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那么,就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1.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就是死记硬背。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认为只要背好了书,就能把历史学好,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2在课改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曲折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教师要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2.1.1思维品质的差异:初中学生思维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即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生认知水平各方面技能远比高中生低,且知识迁移很少,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正视初高中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教学,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1.2学生学习品质存在的差异

(1)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等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这是由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接受、理解,也注重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

(2)初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比较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

2.2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的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须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其实,高一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2.3注意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学方法较多是采用灌输式的直接讲解法。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少。高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提倡启发、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或提示中理解、掌握知识的精髓,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创新。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存在的差别,因此高一年级的教学方法也要有一个与初中的衔接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尽量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现象。

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做好学习高中知识,完成高中学习任务的准备。高一年开始的前半学期直至整个高一年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目的。

3努力克服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近视的做法

3.1太早瞄准高考。有些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早点接触高考题,才会引起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拿高考题做例子,随意加深教学难度。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历史能力的形成是一种“慢效应”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过程的重要性。“一位到位”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3.2过分强调应试。应试的表现在考试题型上高考什么题型就跟着做什么题型,以致于学生很擅长做选择题,而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很差。

3.3过分夸大课程难度。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跟学生生龙活虎地讲高中历史如何如何难,能力要求如何如何高。这无形中给学生背上了包袱。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信心不足。这对日后的历史学习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8期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科学建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3-03

初中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是全部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引导初中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能指导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意识和方向。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广延性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以便学生们能有效地把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整合为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能梳理出一个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以此来对各个历史事实和概念进行系统认知和识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们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一、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学中不断呈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和相应学习方法的传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使用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首先探讨该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初中生对零散历史事实和概念的系统化构建

与传统的历史知识教学方法相比较,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更加注重从纵横、时间发展等逻辑顺序构建系统的初中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背诵,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学习程度和记忆的长期保持。传统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各个具体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单纯对某个历史事实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的教科书式分析。基于历史教师的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其了解历史脉络的目标,其学习的方式通常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容易忘记的,而且是比较低效的。其根本原因是无法构建大量历史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忽视了发挥历史知识间的良好关联性的特点。

通常来说,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并不都直接注明在教材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聚合在一起,主动地寻找最具统帅意义的线索。这种线索可能是基本史实,可能在基本概念,也可能是基本规律。历史知识结构通常是以历史发展时间为基本线索,这样既能体现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又能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中心,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意义。学生们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方法,不仅能有助于他们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们有效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孤立掌握的现状,在他们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脉络。

(二)有助于初中生构建历史整体框架并形成大历史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们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历史观。在日常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对大量具体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学习,其根本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历史观而服务。本文提到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会沟通历史整体框架,提高学习质量的背景下,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大历史观。这样有助于初中生们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各种历史事实,分析各种历史事实。对学生而言,大脑中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历史观念、历史能力。另外,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哪怕学生们的具体历史知识遗忘后,其历史知识结构仍能清晰地深留下来,这种历史知识结构将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历史进程、历史事件重新构思起来,将彼此联系的构成的历史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的整体,这也是传统历史教学很难达到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要求学生背诵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们从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了解整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通过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大历史观的形成,引导学生们通过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基于自身特点的科学且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三)有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规律和准确记忆历史知识

前面提到,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引导学生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树立一种大历史观,这样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在构建完成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之后较好的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历史知识系统是由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结构框架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较好的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从而就能实现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掌握历史规律,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教学不仅仅立足于整体的历史知识教学,而且注意到如何宏观把握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概念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出来。只有建立一整套历史知识发展脉络图之后,各个零散的历史知识间就有了明确的联系,不再是单独的历史事件。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记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检索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心理学关于记忆过程的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部分相对应。基于上述理论,历史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的根本方法是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形成历史概念间的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科学准确的记忆历史知识。

二、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提出,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事实和技巧,还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为帮助初中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如何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课程都是学习质量都较好,引导学生们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如此,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历史教材的改进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历史教材的兴趣。对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抓住教材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教材改编,或者叫趣味性加工,从而在历史知识学习为开始之前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通常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增加历史故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历史知识手抄报和进行历史知识辩论赛等。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这种历史故事要与当前的历史课程内容相一致。通常来说,历史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的目的。历史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视频播放的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甲午战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将整个大战过程的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的辩论赛,通过设置相应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加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们掌握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

为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成效,需要引导学生们增加相应历史书籍的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们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老师们首先需要指导学生们如何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有效阅读,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读整本书的目录,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彩色的前引目录,认真地阅读前引目录有助于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历史课为例,在上册的第一单元之前的引目录是这样安排的,即侵略与反抗。小标题则是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甲午风云等。认真阅读前引目录就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史而贯穿其中的。

除此之外,在很多历史课文中,教材的编写者都设计了一些问题,需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每一个历史章节中的导入框架中,够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而设计了相应的导入环节,既有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引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编写者们设计的导入问题,设计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历史教材,探索重点历史事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指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坚持一种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注重对历史知识中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的获取,并且能用学习到的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对丰富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客观的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认识规律来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无论是哪种解释,关注的都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未来中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时的历史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模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修养对学生们都能产生较大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们历史意识的塑造。二是要继续深化对历史教材的改革力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对历史课程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需要的地方可以增加部分专题模块,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脉络,拓宽历史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在这两个主阵地中引导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框架,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

三、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

(一)以教材编写为抓手构建宏观历史知识结构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清楚把握脉络,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就需要认真研读教学标准,将初中阶段的课本进行通读,把握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并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寻找其根本联系,从几册课本的内容编排,中外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不同单元之间的架构分析,到不同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些方面入手,可以使学生超越原有课程的编排顺序,从总体上把握住教材。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世界近代史可以从三条线索来把握:一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美、法、英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工业革命阶段,日俄改革阶段,美国内战等。二是近代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亚洲革命风暴、拉美独立革命、民族民主运动等内容。三是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欧洲革命、巴黎公社、俄国革命等相关内容。这样的三条线索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逻辑框架。此外,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几个有标志性的事件串联起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样这些内容就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起到总体梳理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所谓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自主建构起知识结构,这样的能力能够便于学生把原有的零散的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历史更是如此,历史课程的特点是由许多零碎的历史事件,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就需要将这些内容加以梳理,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助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历史事件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类关系:涵盖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如,在把握因果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皖南事变的发生和正面战场形式的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转向反动,这样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清关系,正确把握。再如,在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几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大陆领土基本解放,这几件事情是属于并列关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总结,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从而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关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不同的历史事件区别开来,对于不同历史事件要能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如的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作用、外线作战的作用等都要有所把握。

(三)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积极运用图示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小组合作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等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积极使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点法是通过一个总体的图示的形式或者是表格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归纳概括,在图示上能够看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交错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对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达到多维度剖析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建构起较为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获得较为丰满的立体认识。图示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着眼于整体来把握和看待历史,不会出现孤立、静止看待历史的现象,也能够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增强自己思维中的条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发现内在联系。在图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运用图示的方法,来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在隋朝到清朝各朝代的更替这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示的形式,使历史知识更具有条理性。二是将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教学法巧妙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内容展现出来,动态的多媒体展示能够将历史知识结构变静为动。在不同的呈现方式中展现历史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发挥历史概念对增强基本史实联系的作用

基础概念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内容的基本点,这些基本概念就像是一张网上无数的点,能够串联起线、面、体,让学生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和有效的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基本的概念包括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历史史实的本质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历史概念是在对历史史实加以分析整理、分析史实之间的关系、将史实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后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对历史史实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基本的历史史实来进行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首先要把握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它们的各自概念,以及他们的演变过程,其次,要把握住其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的矛盾等。再次,要弄清楚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历史概念,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并且能够起到深化知识基础、加强知识结构系统化、完整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容体系是由无数个看似不想联系,而实际上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个内容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往往把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归纳为几个大的条条框框,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只是把各个零散的历史事实一一讲述,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无法解释历史事实的因果发展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和纵横关系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了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给予学生们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进行了探讨,虽然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但是不够全面系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不断丰富这个教学方法和完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星斗.延边地区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宫春燕.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邱延川.浅谈历史知识结构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76-77.

[4]李雁.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例[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03:32-34.

[5]吴能义.注重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J].中学历史教学,2003,10:10-12.

第9篇

【摘 要】对高一新生来讲,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高中各方面都是全新的,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上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只有让学生迈过这个初高中衔接的“坎”,学生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过渡 差异

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感到历史课无论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难以适应,也常常会听到历史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思维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好,更主要的是部分学生感觉历史学习广度和深度太大,历史学习太难。下面浅谈一下自己个人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过渡的想法及做法。

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第一,课程容量的差异。高中课程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多,容量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加长,学习任务繁重,在课程的学习上要求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第二,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又加上对教法的不适应,从而一上高一便造成了掉队现象。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有程度不同的课内内容考查,许多教师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看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变,便感到明显不适应。第三,初高中课改践行的差异。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高中教学方式还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沉闷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第一,教师可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第二,教师应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近几年初中历史的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做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教学。第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历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过渡、转型到理性思维。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独立、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第四,多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对比初高中历史新课标能力目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不是脱节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是掌握诸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处理历史信息、陈述历史问题等基本的历史能力;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能力衔接的桥梁,是起始阶段教师应特别重视的方面。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日记》等前沿性的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向大家推荐的《旧制度和大革命》一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视野。第五,教师应耐心指导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

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都是全新的,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上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只有让学生迈过这个初高中衔接的“坎”,学生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其知识量大,涉及的方面广、领域多,近年来中高考对历史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需要加大力气想办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当然家长与社会的重视、教育政策的引导等方面都需积极配合。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学生才会顺其自然渡过。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

初中生学习历史,既可以使初中生了解我国中华文明的悠久发展过程,又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增加初中生的历史知识,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口说无凭,要依靠一定的证据加以佐证,即“史料”。在此对史料的运用作一简单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意义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激发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如果课堂教学单纯由老师讲授,即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前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会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单调、枯燥、无趣。史料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每堂历史课都充满期待,期待老师的讲授内容,期待历史的走向与发展。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将史料灵活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既是对老师讲授的历史知识的佐证,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产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教学中,老师除了对各国局势加以解说外,还可以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历史小故事,通过历史小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历史课堂也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存在的缺陷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在史料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史料运用意义认识不足;二是教师所选用的史料较为单一,不够全面。

1.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的意义认识不足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的有形化,是历史的表现形式,初中课堂中史料多表现为课本插图、文学典故、古人画像、文学作品摘录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追求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仅仅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数而教学,忽视了对史料的运用,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传授。由于初中以前,学生尚未对历史有过系统的学习,而教师这种仅为追求高分数的教学方法,只是对知识点的传授,并不能让学生对历史形成系统化的认知,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借助史料这一辅助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2.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的选用较单一

由于教师的课时有限,教学任务较重,因此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对课本知识进行传授,而不会进行相关的拓展。但是,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单纯地凭借一个史料就能反映出它的全部,仅仅依靠课本教材提供的史料,虽然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历史有一个形象的理解,但是会产生以偏概全或者对历史产生片面、错误的认知。因此,借助史料这一辅助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方法

1.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能脱离课本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要以历史课本为倚靠,史料的运用不能与历史课本的内容相脱离。史料是为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服务的,脱离课本历史知识谈史料,如同纸上谈兵一般,空洞无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史料与历史的有机结合,离开史料,无从谈历史,离开历史,史料便也没有意义,史料与历史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2.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要符合学生的理解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应注意选用的史料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初中生尚处于身心的发育阶段,各方面仍不健全,仍处于抽象思维的形成时期,又由于阅历不足,初中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选用历史史料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选择易于初中生理解的史料表现方式,如动画片、图画等。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搜索相应的影视作品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对学生而言,这种方式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史料是历史的依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需要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对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以历史课本为倚靠,将史料的运用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与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开卷考试 初高中衔接 历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以来,浙江省不少地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陆续实行了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初高中教学改革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有考试体制与教学环境下,开卷考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作为当前考试模式中的“另类”,在试行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对开卷考试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实行开卷考试是一次重大变革,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也有的认为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双基不“牢”,对高中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后续教学影响很大,浪费了时间,甚至个别地市出现了闭卷考试“复辟”的现象。

我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实际工作中,也觉得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后对高中的历史教学影响较大,有必要就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作一研究,扬长避短,以进一步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二、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试,是中考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我结合本人教学的体会,并在面向高中历史教师、高中学生以及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开展了相关调查后,认为这一变革对高中历史教学影响如下:

(一)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利因素。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个体、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有利于师生在执行《课程标准》时,创造性地学习历史,学以致用。

1.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思维能力、理解与分析能力增强。

开卷考试在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等方面负担的同时,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初高中教师均认为,开卷考试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摆脱应试教育的条框束缚,思想更加活跃,思维积极性更高。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有利于克服原来考试考条条、记条条、背条条等死记硬背的弊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挥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高中教师均认为,实行开卷考试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3.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

开卷考试,学生必须养成收集资料以及整理加工信息的习惯。经历了初中开卷考试的高中学生认为,初中时实行开卷考试,提高了自己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捕捉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有积极影响。

4.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学习方式有一定的改变。

实行开卷考试后,为初中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更民主、更开放的教学环境,这一环境直接引领初中课堂教学的变化,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有利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自主学习与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笔者认为,这对于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有现实意义。

5.实行开卷考试,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学生负担的减轻,有利于教师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的开展,这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从机械的记忆中解放出来,发展综合素质与能力(如语言表达、组织策划等),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利因素。

1.受初中“惯性”的影响,高中历史学科沦为“副课”。

初中《历史与社会》实行开卷考试后,不少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反正可以看书、翻资料,开卷考肯定比闭卷考容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不重视,这种影响会一定程度上迁移到高中阶段,使高中历史学科一开始就被置于不被重视的“副课”地位。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历史学不学无所谓,上课听不听不要紧的错误认识。

2.开卷考试导致学生不重视记忆,使学生双基不“牢”。

历史是一门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开卷考试导致了学生对记忆的不重视,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忽略了对一些基本历史事件与史实的熟记,使学生连一些基本史实都不清楚。初中《历史与社会》实行开卷考试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线索混乱,对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例如,笔者对高一新生作过一次基础知识检测,竟无一人能准确地把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写出来,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名字,更不知谁第一个到达美洲等等。这一现状无疑会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道本来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用自己的思路回答的试题,许多学生或者照搬教材,或者照抄资料,或者照填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答案,这影响了学生正常思维的发展,更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悖于开卷考试的宗旨。基础知识落实的不到位,增加了高中学习的负担,使高中教学又回到“补课”上来。进入高中之后,不少学生仍然不重视必要的记忆,不重视历史“双基”的落实,使高中历史教学困难重重。

3.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脱节”。

初中实行开卷考试,这批学生进入高中后,等待他们的却都是闭卷考试,以及教师为应对闭卷考试而采取的教学方式。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高中时“水土不服”,出现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在初高中衔接时的“脱节”,使初中阶段开卷考试的“成果”前功尽弃。高中教师认为,这批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出现严重的学习方法“错位”与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初高中教师都认为,开卷考试,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产生照搬照抄的习惯。试卷上密密麻麻的“长篇大论”,明明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答案,偏要用书本或资料上一大段文字来回答,因为抄抄方便,本来已经答对的题目,还要来个画蛇添足……有不少学生认为,初中的开卷使自己进入高中之后难以适应,压力突然变大。而面对这一现状,高中教师则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从“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开始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

三、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在处理初高中衔接问题时,在宏观上要突出以下三点“思想”:

首先,要体现“思想的一致性”。育人工作是一个整体,初高中的教学思想要体现一致性。

其次,要“扬长避短”。对初中实行开卷考试的正面影响要弘扬,负面影响要尽量避免。

第三,要突出高中教学的特点与重点。在体现一致性的前提下,要突出高中教学的特点与重点,使高中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具体做法上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地位。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要十分重视高一历史始业课,因为新生的第一节课,往往能对学科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在第一节课里,有必要告诉学生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不同,以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我引用了、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以及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如国际石油问题、巴以问题等时事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要向学生明确高一历史要参加会考,而且是采用闭卷形式,高中历史是高考文科必考科目之一,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中可以引用影视题材以及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了解史实以及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使学生领会历史的趣味性与“有用性”,使学生的学史欲望不断滋长起来,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尊重学生。高中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不良形象,重视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遇事多与学生商量,让学生在受尊重的环境里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重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与影响。因此,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对于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而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我没有采取学校规定的签黄卡制度,而是让大家共同制订“规则”,采取未完成作业的同学上台为大家讲历史故事、评点热点问题等作为“惩罚”。我还特地在课堂上专门为学生留出了5分钟的表演时间,有“惩罚”的先“惩罚”,没有“惩罚”的由事先指定的学生上,这种方式给我的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最精彩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更不能仅仅是教师!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把每一节课“讲”精彩,这本无可非议。但讲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服务的。教师讲得好,不是坏事,但教学不能因为所谓“精彩的讲解”而剥夺了学生本该拥有的获得学习方法和成为课堂主人的权利。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重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首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初中《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试很好地引领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笔者多次观摩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发现他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过初中三年的“磨合”,学生已不满足高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而是主张师生互动与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运用。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高中教师要积极作出改革,与初中教学接轨,与新课程接轨。

其次,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反映多数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法。例如,在学习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时,不妨以小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把它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任期、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方式、国家权力中心、立法权等方面加以对比,这样既落实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构建多元化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自身所特有的潜能和发展优势。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必须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程化。

在评价方法上,除了常用的纸笔书面检测外,还可以综合采用观察法、活动法(如辩论、演讲、制作、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历史考察等)、个人成长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等等。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采取开放式、分层式、自主选择式等等。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如每次考试都会出几道题让学生选做。多拟几道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学生自主判断、自主体验、自主评价的个体差异性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对试题的选择,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清楚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较好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在评价内容上,应将学习表现、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开放式考试这一问题,高中教师、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历史可以采取开闭卷结合或以开闭卷结合方式作为初高中衔接的过渡。

(五)互相沟通,整合资源,共同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应互相沟通,整合资源,共同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应研读初中的教材,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尽量避免简单重复,从深度、广度挖掘教材内容。但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这显然不符合教育的“整体性”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初中教师要为高中的教学打好基础,高中教师则要为学生的高考和今后的成长奠基。因此,初高中教师应加强沟通、教研,互相听课,了解初高中教材的特点、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必要时要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以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必须有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为学生补充。

调查中发现,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1.要通过活动、竞赛、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

2.开卷设计的题目应该开放一些,关注现实,锻炼学生能力,尽量少出可以照抄照搬的试题;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初中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课程,从现代社会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从中可以学到各王朝的兴衰变化、人类的工业革命,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讲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扩充新的历史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易掌握和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教学目标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严重阻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剖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从而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通过多年来研究和调查发现,初中历史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历史课堂上以老师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学习,大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注重重点知识学习和积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不利。

2.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把课本上的考试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记忆为主,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发展,部分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使用插图的落后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应用和加强,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致使我们很难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3.不重视课堂外的学习和积累。

初中历史作业一般较少,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由于历史学科不是主要学科,因此课下同学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兴趣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需要日常学习和积累,课堂上的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课外思考和学习,势必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果[1]。

二、解决初中历史现状的实施措施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筑建和谐教学环境。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时事政治、历史大事、社会新闻引入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新闻、热爱历史的兴趣。

2.学会看书,从书中找出答案。

初中历史课本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课本上的内容从古至今涉及广泛,学生应该学会看书,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把握,这样做事半功倍,有利于历史学习。首先,看标题,目的是了解每一章节讲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其次,看标题注释,了解每章内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再次,看文章最后的问题,通读课本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边阅读边做标记,将文中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

3.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网络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课堂上。历史老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擅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播放影音资料的形式,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3]。

4.扩展历史教学空间。

历史来源于生活,历史是在人类长期生活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如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与我国都将举行大型阅兵活动,通过阅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牢记光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学科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整改措施有效解决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羽明.挖掘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