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习方法

大学生学习方法

时间:2022-09-27 12:34:25

大学生学习方法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1

关键词:课堂 大学生 知识 实践创新 学习方法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5]吕傅茹,梁岩.浅谈大学生的学习方法[j].教学世界(下),2009(7).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2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不要满足于老师的思路,应多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讲你听,另一方面通过把你的反应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老师了解你现有的思维水平。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课文的要点、重点、难点,老师的解释、提示和见解,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灵敏的脑袋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消磨。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法,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大脑记忆的限制,提示你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做笔记不能成为对教师内容的机械复制,它同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做笔记一定要取舍得当,详略适中,重点是老师提示的重点和自己不会的难点。记笔记的过程必须科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针对科目的难易有所侧重:对于较难的科目,可以50%的时间听讲,50%的时间记笔记;对更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目,90%的时间听讲,10%的时间记下提纲就足够了。笔记必须要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才更有价值。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习结构 深度重复 高频联想 听力训练 阅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12

1 学习背景

对于大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已经有十年之久,但是很多学生仍然受到它的困扰。从四、六级考试到雅思、托福考试,几乎每项考试都会成为部分学生难以跨越的障碍,而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而导致自身发展受限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根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并不科学有效,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在0-30的分钟有52%,120分钟以上只有7%[1]。针对学习时间短的现象笔者也做了相应调查,发现课余活动多和课程任务重是导致英语学习时间较少的两大主要原因。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够高效,过度依赖市场上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机构的现象,笔者对自身经验以及采访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整理出了针对大学生的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并在对英语学习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学习建议。

2 学习结构

英语的学习结构分为积累和表达,这二者的关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积累的体现。

积累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听力和阅读上的能力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听力训练一般采用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法,只要选好素材用此方法认真练习,一定能增强听力水平;阅读能力则需要在单词和本土化素材上大量积累,可以通过背经典单词书和背诵《新概念》等经典教材提高。

表达是积累水平的体现,表达能力重点体现在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上。据统计显示,口语和写作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英语学习中最差的项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口语交际37%、听力27%以及写作17%[2]。但是表达能力既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生活中相比听力和阅读更实用的技能。口语是中国学生的普遍弱项,除了缺乏训练外,表达素材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但日常训练的听力原文中正存在着大量实际情景的对话,当学生们在听力上的积累发生质变时,口语一定也会得到提高。在写作上,当学生们在单词量和阅读素材上积累足够时,也不会再需要背套路背范文来针对应试,而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基于积累水平的提高的,学生应当从基本功开始训练,逐步进步,使分数自然提高。不宜因为针对考试得分而本末倒置,在缺乏积累的时候通过背记套路和模板来提高自己的分数。

3 学习方法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本文将重点讲述如何在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积累水平,提高学生们的单词量、听力能力以及阅读能力。

3.1 单词记忆

市场上的单词书种类繁多,以单词排列顺序即可分为顺序、倒序、乱序、分类等类别。学生在选择好适用于自身的单词书后,应按照深度重复配合高频联想的方法来记忆单词。

深度重复指的是滚动式记忆。关于背单词的宏观计划,笔者推荐采用滚动式多次记忆,一本单词书用时一月,反复记忆四遍,分别用时15天、7天、3天和2天。其中前两遍的背诵较为困难,各位学生在背第一本单词书的时候可以将这个时间适当延长,但要以完成为目的。以新东方的单词书为例,四、六级是30个单元,雅思和考研大概50个单元,按照每周背诵六天,每天记忆3至4个单元的计划,两周时间可以完成第一遍的背诵。关于背单词的具体方法,听写结合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方法。听力素材来源于书后的光盘,按照光盘的阅读速度先快速浏览一遍一个单元的单词,再通过反复抄写来记忆。这样会比阅读式记忆更快更深刻。关于这四遍背记总共一个月的学习时间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实际上是背单词的黄金时间。这个月学习任务不重,没有竞赛和其他大型课余活动,计划的可执行度很高。

高频联想指的是单词的联想式记忆,这个过程一般在背单词书的第三遍之后开始进行。当学生对一本书的大部分单词做到熟识之后,容易出现形近词相混的情况。很多词会因为词根相同,或者只是少数字母的顺序不同,对学生在背诵中造成非常严重的困扰。但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克服畏难心理,战胜困难,否则并不算掌握了单词书中的单词。联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利用单词书最后的单词列表不断地去追踪一个词的所有易混词,在书中来回翻阅,然后列成表帮助记忆。也可以自己在写出一个单词后联想所有与其意义相关或拼写相近的单词,最终目标是可以当别人提一个汉语时可以把英语书中所有对应这个意义的单词都列出来。

3.2 听力训练

听力在国内外的各项考试中均占有很高的比重,它的训练提高的过程应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精听,精听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从听力中快速提取信息、听关键词的能力,也是做听力题的基础。这一步的原则是一定要先听录音,听懂了再看原文。听不懂原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速太快导致信息缺失,二是因为没有掌握原文中单词的发音而导致信息缺失。对于一种情况,学生要训练自己的听力能力,就要反复听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如果听了三遍以上依然不懂,可以看原文素材寻找自己听不懂的地方。对于第二种情况,学生应重新温习单词,掌握单词发音,提高单词上的积累。听力的第二个提高阶段是泛听,这时需要广泛听取不同的题材,依靠长期积累培养出自然反应出听力原文含义的能力,而不再是培养自己听取关键词的能力。

3.3 阅读训练

当学生们单词积累发生质变后,阅读能力会有大幅提高。但是针对阅读专项训练,笔者也将提供具体的提高方法。阅读的训练提高也分两步,第一步要泛读,要涉猎不同题材的文章,对于大学生21世纪英文报是很好的选择。由于每一领域的文章都有相对固定的词汇库和表达方式,学生在熟悉分类之后就容易在各项考试中高效率地提取信息,快速阅读。第二步是精读,精读能力是在做题过程中训练的。无论先看题还是先看文章,同学们做题的时候都会需要针对性地理解一段内容或一句话,这时就是精读能力的体现。精读能力依靠单词、语法的掌握,对倒装、省略等语法技巧要熟练掌握。学生们可以通过针对性地挖掘各类考试的题型和侧重点来增强自己的精读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4

1、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计划进行学习,就能合理安排时间,得当分配精力(重点学科、难点学科重点投入,但绝对不能偏科)。只有按计划才能使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不会打乱仗,长此下去,可以使生活、学习规律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习能力。

2、掌握好高效的听课方法。课上集中精力听课,是掌握知识的捷径。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对事物是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听讲中,要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

3、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很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几个时间段有利于巩固记忆:一是学习后最初几分钟内,电生理活动引起蛋白质的合成;二是学习后在48小时内复习;三是一周之后脑突触发生永久性变化。根据人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生理变化,采用复习加强记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11-02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该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大学学习具有其独特性,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研究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从时展的要求来看,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应积极倡导终身学习,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及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是在该时代背景下对由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所构成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目标的研究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大学生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高校学风建设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迷失了方向,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远期目标,却无法将目标转换为实际行动;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也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由于没有学习目标进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导致了现在的大学里学习气氛不浓,学风有所下降。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得出A高校的学生学习目标情况如下:找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47.4%,找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8.2%,读研究生32.3%,出国留学3.4%,创业0.43%,参军0.43%,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47%,其他1.3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远期目标,并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作为首要目标。

可见,学习目标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如何指导大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而将远期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并转换为实际行动,从以下四个步骤实施:(1)制定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制定学习目标。(2)分解细化目标,学习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够促进大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细化为身心素质目标、科技基础知识目标、人文素质与政治品德素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并依据该目标体系对总的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学年的目标,并进入实施阶段。(3)调整实施目标,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最初建立的学习目标会逐渐暴露出某些欠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确定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调整并及时更新,对学习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状况应当经常检查和总结,若发现学习目标偏离正常的轨道,要立即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强化或充实学习目标内容,甚至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目标。(4)及时评估激励,根据完成的情况及时评价,并作为下一阶段目标和计划的一举,及时给自己以激励,让学生在达成阶段目标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增强完成下一阶段目标的信心。

二、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策略的研究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以“被动”、“受控”为主要特征,该特征下学生在学习上侧重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往往忽视接受有关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基本处于个体封闭式学习模式,学习场所为单一的课堂学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学习效果。

我们以问卷形式来调查A高校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问卷分为8个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焦虑控制策略、激励策略、努力管理、信息策略、交流/合作策略以及研究/创新策略。统计结果中,平均分高于3分则说明学生比较频繁地使用该策略,平均分低于3分则说明学生使用该策略的频率较高,平均分值越高说明学生使用相应策略的频率越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使用策略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3.5分、焦虑控制策略3.4分、信息策略3.4分、认知策略3.3分、努力管理3.4分、激励策略3.3分、交流/合作策略3.3分、研究/创新策略2.2分,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较高,八项策略使用的总平均分为3.2,但是学生在研究/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该引导大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转变,从单一形式的课堂学习向开放的网络学习转变,从局限的教材学习向全面体验学习转变,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网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选择设计师生间互动、双向沟通交流和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调动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造性,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独立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的构建

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注重结果并用来评价优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机械鉴定”和“粗略分等”,而应该将学习路径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其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学习路径上存在的问题,从目标、兴趣、学习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科学地考量自身学习状态,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成绩,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科学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先进性。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体系应以基本学习任务为基本标尺,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突出个性化的考量。(2)全面性。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要看静态成绩和动态变化。(3)完整性。评价方法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工作部门,各班级协调配合,形成评价网络。(4)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使之充分地体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并根据结果进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督促和帮助。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实施。

大一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探索期,其主要特征有:新环境的冲击;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大一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完成大学“四个转变”;(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3)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4)培养自身学习兴趣;(5)通过外语四级六级;(6)优秀学生奖学金;(7)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8)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9)参加学生科创活动;(10)制定完整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大一学年的策略指导:(1)向老师和高年级学长求教;(2)尽快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相关情况;(3)开始接触、初步进行职业规划。

大二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定向期,其主要特征有:人际关系的处理环境已经熟悉,但对未来依然迷茫;有了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大二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国家奖学金;(4)国家励志奖学金;(5)优秀学生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扎实专业英语学习;(8)至少参加一次学生科创活动并获奖;(9)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10)确定专业学习攻读及辅修课程学习方向。大二学年的策略指导:(1)全面分析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2)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3)学会放弃,以专注于目标。

大三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准备期,其主要特征有:开始专注于个人的学习目标;专业课的学习迈进深入强化阶段;开始反思自己的道路,并进行调整。大三学年第一学期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优秀学生奖学金;(4)国家奖学金;(5)国家励志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参加学生科创活动并至少获奖一项;(8)扎实专业英语学习;(9)确定升学和就业方向并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10)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大三学年的策略指导:(1)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2)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3)在行动中反思;(4)抓住突破性机会。

大四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抉择期,其主要特征有:面对当前抉择,既有憧憬又有担心;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现实而理性化。大四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培养自身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2)优秀学生奖学金;(3)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4)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5)扎实专业英语学习;(6)顺利完成就业和考研工作。大四学年的策略指导:(1)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2)学习各种技巧(面试、制作简历);(3)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四、结语

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方式,学习内容专业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考核多样化。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构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学习路径指导方法,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和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路径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能,夯实坚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成长为国家的可靠顶用之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0-2

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增长,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特点。如大学生迷恋游戏、网络,逃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大部分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占用上课时间打工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造成学习质量的下滑,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

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在职业倦怠基础上开始研究的。因此,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是套用“倦怠”的概念,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关系冷漠疏远,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几个阶段

魏婷在“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是身心能量逐渐被耗尽的表现,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甜蜜期(大一开始时期)

2.资源耗竭期(大一下学期――大三上学期)

3.危机期(大三下学期――大四毕业)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查阅了与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形成《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共30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7%。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132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女168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6%;大一学生10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3.33%,大二学生8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67%,大三学生8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67%,大四及以上学生5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67%;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的统计中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以下几点较为突出的问题:(1)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2)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3)就业压力过大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特别复杂,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三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献身科学、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谋求好工作等。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四成被调查者从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谋求一份好的工作,其次是实现家庭的愿望,回报父母,占两成,而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所占比例最小,仅为一成。

2.专业兴趣。大学学习实质上是专业科目的学习,专业性不只决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还会进一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杨丽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去染发动力、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的专业承诺越高,学习倦怠则越低。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都是由家长或老师代劳的,他们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并不清楚自己所报专业的特色及前景,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或未被所报专业录取而调剂到另一个无认知的专业。从而导致进入大学后,丧失学习兴趣,荒废学业。

3.性格因素。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与还自身的人格特征有较大关联。

(二)学校因素

1.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狭义上被定义为校园内部环境;广义的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一。目前学校的学习环境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种学习环境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从而影响了后者学生学习的情绪,造成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产生了对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的心理。

2.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失调是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里,同伴关系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等情绪的大学生,情绪低落,对自我评价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逃避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的行为出现。

(三)社会因素

在这里我们提出的社会因素主要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农业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速增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为获得毕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考证、培训之中,从而无心学习学校的专业课,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引导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脑海中的反映,对学习活动有发动和维持的动力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习动机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状态,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习动机由学习的内部需求和学习的外部诱因共同构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短视和狭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的、紧迫感,使其能够继续保持对学习热情,能够站在民族、社会、时代的高度,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认识学习的意义,为其学习活动找到新的强有力的动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心态。

2.指导学生走出专业困境,让学习变为兴趣。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不了解自身的特点与爱好,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到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才发现所学的并非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又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对所学专业产生抵触、腻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陷入专业学习的困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可以使学生意志变的顽强,学习时心情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倦怠的心理。

对于这类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包括本专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前景,该专业从业人员的预期发展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该专业的学习方法等等,使学生明确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努力方向,增强专业归属感,进而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果符合转换专业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批准此类学生经过考核换专业,促进学生专业特长最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转换专业的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不能换专业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特点,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生理想职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景趋势的介绍,让学生明确从事某类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特点,避免他们由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而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外的事情上而荒废学业。

(二)关注心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处在青年初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现实问题时,心理冲突经常发生。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不同年学生处在不同阶段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形成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另外,社会因素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在校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为了毕业后能选择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就业岗位,在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不再做更多的关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分析,但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

五、结论

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走出专业困境,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以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Maslach C,Jackson S.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opational Behaviour,1981,(2).

[2]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5一60.

[3]杨柏芳.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7,(9):8一9.

[4]MeierSF,SehmeekRR. The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ADe-

seriptiveProfile[J].Journal of CollegeStudentPersonal,1985,(l).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7

论文摘要:根据健美操运动的特点,本文以健美操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教学特点来探究对女大学生的影响。

健美操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是女生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健美操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健美操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提高,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以6-8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教学。

一、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由身体协调性好、接收能力快的同学充当教师助手的角手来完成健美操规定动作的教学,这种“角色扮演”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辅导者和监督者,对小组和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当“老师”是一种角色上的转变,学生产生一定的新奇感和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是有利的促进因素。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了成就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对学生较差的学生,在她们取得进步时,首先要给予表扬,然后指出其主要缺点并帮助其改正。这样,也可以使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对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目前,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比向学生传播知识更为重要。学生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自己的亲身实践,完成了第三套全国健美操锻炼标准成人一级动作的改编。在原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按老师要求,学生添加自己的队形变化、造型、和动作改编,以及自编套路的实践中,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展开了广阔的思路,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编排出一组组具有独特风格的动作,并选配上适合动作特点的音乐。把简单的几何图形运用到队形变化中去,使队形变得更新更活。在加上瞬间的造型,使整套操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现代健美操教学应进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个立体教学中去,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三、对女大学生团队协作和能力的影响

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女大学生们加强了感情交流,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集体的精神力量及合作带来的好处,培养了她们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小组活动,这样给学生自己体会团队精神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要求学生对规定动作的改编和自编实践活动后,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主动,从模仿练习变成对创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中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领整个小组,充分发挥她们自己的想象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利用所学过的健美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创造出一套健美操进行期末的考核和小组之间的评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传统健美操教学形式,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被动到主动,更适应于现代教育思想。在进行练习和考核中,队形的变化、动作的整齐性等都要靠集体力量来完成。全队队员必须齐心协力,个体必须服从团体,才能创造团队精神,获得比赛成功。在自编操考核中,学生们为了取得比赛成绩,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克服了自己的缺点;碰到困难,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团结向上。这种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集体争光的责任心。

四、对女大学生展现个性的能力的影响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对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及时反馈,尤其是对基础差但进步较快的学生,老师和小组成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从而提高小组学习效率和学生对自己的肯定。“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以指导者的身份来观察和纠正小组成员的技术动作,增加了学生的表现机会,并提高了其自信心和责任心。然后是通过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体会到健美操的动作力度、幅度、速度都充满着青春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经过这种练习能使体内分泌出一种激素进入血液,并随之在全身循环后使人心情轻松愉快。另外合作学习是以6-8人为小组参加活动,它需要队员之间的协助配合,团结友爱,凝聚在一起。因此,通过健美操合作学习,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尤其对那些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能克服其弱点,逐步培养活泼、开朗、合群的性格。

参考文献:

[1]衣忠哲.合作学习模式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2]胡海青.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健美操课中的应用及其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4.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8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校归属感 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探索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证明,学习动力和学校归属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学校归属感为切入点,以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学习有动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原因。

1 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212份,收回204份,收回比例96.2%。问卷调查显示,大一阶段,多数大学生对专业和大学课程充满了好奇,学习动力处于四年大学期间的最高强度;大二阶段,虽面临英语四级考试,但学习兴趣的下降致使学习动力减弱;大三阶段,多数学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后,大学生表现出放松、盲动和失落,学习动力减弱到大学四年中的最低;大四阶段,大学生面临就业,才感觉到知识的缺乏,学习动力略有提高,达到接近大二阶段的强度,这个结论和之前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学习动力较强(得分前30%)的学生中,有72.6%学校归属感得分较高;学习动力较差(得分后30%)的学生中有64.3%的学生学校归属感得分较低。通过对23名学生访谈也证实,学习动力较强的学生中,79.4%认为对学校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中,60.7%对学校和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

2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通过访谈中进一步的了解,引起学生学校归属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人方面

专业认同感较低。所访谈的学生中,32.5%的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了解较少,有一些是听从家长的选择,有一些是由于高分但第一志愿没能录取而调剂来的,尤其农村生源的学生,学生本人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兴趣,所以入校后感觉茫然,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适应期变长。

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关系不好。访谈中发现,与同学或老师交往较多、关系融洽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和学习动力较强。相反,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被孤立,缺少集体的归属感和与同学的信息沟通,学习动力也明显受影响。

自我管理能力差。当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不足: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个性较强,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应对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网络,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相比高中,课余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但不能很好地利用,而感到无聊等。

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以为通过高考就到达了终点,进入大学以后对孩子学业的关注程度降低;而有些则是家庭中出现变故,家庭不完整或者重组家庭,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学生学习动力下降。

2.2 学校方面

学校知名度。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产生的印象和自豪感,对于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和学习动力的强弱有重要的作用。访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学习动力受学校知名度的影响更大,外地生源学生对学校认可的程度较高。

校园生活环境。所有访谈对象都表示,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校园建设绿化非常漂亮,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便利,有助于产生好的心情,从而有助于产生更高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在大学生刚入校时影响较大,随着学生逐步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后,这一因素的影响力会逐渐变弱。

考试和考核方式陈旧,面对现行的考试方式,有些课程学生期末集中突击的效果并不比平时扎实学习取得的成绩差,这样,也助长了学生平时不学、临近考试“抱佛脚”突击的风气,大大影响了平时的学习动力。

2.3 教师方面

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相对滞后。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新科技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教师素质的提高显得相对滞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与大学教育有时不能相匹配,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实际水平也需要相应提高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授课吸引力不大。有些教师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下降。有些教师迫于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考试通过率、学生成绩的好坏以及教学评价考核时学生对教师的评分会影响到教师自己的考核成绩,对于学习不积极的学生,有的教师则对学生投其所好,降低授课的高度,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放宽考试评分标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这种放纵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增强学习动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访谈中了解到的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诸因素,逐步探索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途径和方法:

3.1 学校方面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近几年学校的发展也得到了师生的认可。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知名度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加强宣传的力度和手段。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学校,鼓励学校师生参加各种重大竞赛,让更多的人知道学校、了解学校,在公众中引起良好的反响,增强学校师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及荣誉感,提高学校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2)重视师资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大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千方百计培养和引进学科方面的领军人,师资力量加强了,科研的水平相应也会得到提高。(3)重视教学质量,输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培育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被认可的程度。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大学生入学首先了解到的就是基础设施和环境,这些反映了大学的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和归属感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强教学教务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校风。

3.2 教师方面

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教师不仅要注重增加自身知识量,还要注意积累教学经验,知道如何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积极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方式相对于高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新生在刚入校时会很不适应,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接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喜欢老师,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加之有些学生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而产生心理落差,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关注,则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新生的学习动力。

3.3 个人方面

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增加对专业的认识。与专业课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交流,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了解专业的特点、毕业去向、适合的工作领域等,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经过对专业的了解和本人兴趣的分析,发现自己的确不适合本专业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转专业。条件不允许转专业时,也要认识到,本科教育主要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保证完成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后,可以试图发展一些业余爱好,探索一些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以为将来的职业提供多一些选择道路。

主动与人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想法,表现出不敢与人交往,造成与老师、同学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大学生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性格障碍,包容别人的个性,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交往能力,融入到群体中,从而增强了归属感,提高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方丽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5-127.

[2] 陈钢.大学生学习动因的调查及其学习动力激发途径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112-113.

[3] 赵联防.大学生学习动力状况以及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J].学园,2012(3):48-51.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9

一名女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两年时间内,通过调查和反复思考,发现女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方面和男生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和不足。为此,本人对女大学生计算机专业课学习的障碍及原因做了分析和研究,并由此做出了相应对策。主要因素表现为自身因素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则是由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一、女大学生对计算机学习障碍的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

(1)自我预期

自我预期是指人们对环境、事件、他人都会抱有的某种或好或坏的期待,这些期待会影响人们待人接物的行为,从而使这些期待变成现实。比如一个雇主觉得自己的雇员是无能且混吃等死的人,那雇员真的就会变成他想中的样子。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性别决定性格的理论,最常见的估计就是女生上高中学习就吃力了,男生头脑就是比女生聪明,大家大概都听过吧。所以当女生从事理科项目就会无意识地产生一种我是女生我不擅长这个的焦虑。

2012年,一项出版在《心理科学》的实验试图揭示实体理论(天分决定技能论)对小孩的影响,实验对象是144名4~7岁的儿童,他们将在接收指导后玩一个3D图像的连线游戏。

第一轮游戏期间,一位研究员告诉第一组:男生更会玩这个游戏;告诉第二组:其中一名女生已出色完成游戏;第三组没有任何提示。这些话在更加激烈的第二轮游戏中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组分数下降12.8%;第二组分数持平;第三组分数下降2.9%。

(2)感性胜于理性

女性在潜意识里认为追求理科学习会使自己缺乏浪漫因子,有时候女性对情感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学业,尤其进入了大学的姑娘们开始遵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理所应当地认为女人就应该优雅有女人味,如同男的就应该健壮有男人味一样,因此大部分女生的精力都集中关注在了塑造自己外形的美丽和性格的端庄上了。

2011年《今日心理学》曾指出,各类研究表明,女性普遍认为:工科女性缺少男人缘,而满脑子桃色念头的女生也的确不太关心理工学科的内容。

(3)对计算机的固有印象

当我们想到“计算机”三个字,脑子里就会蹦出一大堆看不懂的英文和数字,还有戴眼镜瘦瘦小小的IT男,年年都公布IT行业过劳死的人数,无不宣告着计算机的难与枯燥,所以本就感性偏爱艺术和语言的姑娘们就望而却步了,别说学好了,下决心学也寥寥无几。

2.客观因素

(1)传统观念影响

大家在网上能查到的最适合女性的职业排名,一定不会有IT。前几名大都是幼师、护士,甚至还有家庭主妇,现在很少会有女性选择从事计算机工作,因为这么多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理论,女性更擅长语言和文字的学习,相对于计算机这种枯燥的代码以及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适合男人,所以很少女性主动要求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既然认定了自己将来不从事IT专业的工作,能好好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的女生也就越来越少。

(2)教师的差别对待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心智,提供帮助学生成长,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然而好多教师也陷入了女生天生学习计算机能力就弱的这一固定思维定式。

《女生不喜欢数学的二十个理由》一文中提到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希安贝洛克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的数学教师会把这种忧虑传染给他们的女学生。教师越是对自己的数学能力缺乏信心,和她一样不自信的女学生就越多。

二、对策的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我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来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障碍的问题。

1.学校应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怀。学校应开设公开课,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的差异,尽可能地消除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降低男生对于计算机认知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2.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针对女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兴趣不大、浅尝辄止的特点,把计算机和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建立关系。兴趣对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产生兴趣,渐渐产生理智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指导:

(1)处理好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相对薄弱的环节,但实践是学好计算机必不可少的步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质量,教师尤其要注意强化疑难解答的过程,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好一节课实践和讲解的时间分配。有时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便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

(2)针对女生采取恰当教学方法。女大学生较男生思维更细腻,更加注重感性教材。比如建一个与服装搭配美白瘦身购物的软件,让她们参与其中产生兴趣,引发她们的好奇心。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10

关键词:普通师范院校;师范生;学习观;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143-08

一、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观的认识主要起源于国外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自Perry在20世纪70年代对哈佛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后,经Sehommer和Hofer等人的深入研究,在最近20年中已成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3]许多学者把学习观称作“认识论信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潜在的认识,涉及对知识经验及其掌握的本质、形式、过程、条件、结果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4]

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5]学习观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先前经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和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策略以及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6]学习观是学习者对知识及知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及任务、学习者的作用等的理解和认识。[7]笔者所指的师范生学习观是指师范生对知识及知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及任务、学习者的作用等的理解和认识,并随着认识、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8]它主要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学习观主要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学业成绩等诸多学习要素。目前,国内对学习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中小学生的具体学科的学习观方面,对师范生学习观的探索则较少,在这较少的研究中,对学习观的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研究更是罕见。师范生肩负着实践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双重任务,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对象,只对师范生学习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个体本身因素的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根据学习观的含义和有关学者对学习观多维度及学习背景变量的探讨,[9-11]选择了山东省有代表性的两所师范大学和两所师范学院的大二和大三的部分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兴趣等方面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师范生的学习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师范生学习观现状分析

目前,普通师范院校师范生学习观究竟怎样?我们选择了大二和大三的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大一学生入校时间短,还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学习观;而大四学生虽然学习观已基本成熟,但受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学习心理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文科选了有代表性的文学、教育、外语专业,理科选了有代表性的数学、物理、化学专业。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式,某些项目结合了访谈。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首先,参考国内外大量有关学习观、数学观和科学观测量的问卷资料,结合访谈和初步调查,构建问卷的基本框架,编写题目。其次,在试测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完善,初步形成正式问卷。为方便统计和分析,问卷题目都以选择的形式设计。具体到每一个维度,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维度的题目选项为分类性质,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题目设计采用5点Likert量表形式:“完全不符合”、“少部分符合”、“一般”、“多数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分“1”、“2”、“3”、“4”、“5”。得分越高表示学习观念越理想。问卷信度系数采用Cronbach's Alpha计算,问卷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796,学习观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也都在0.70以上,这说明该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正式调查时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专业每年级发放问卷50份(男、女生各25份),文科800份,理科800份,共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2份,有效回收率为81.38%。调查研究的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由于调查问卷题目设计方式不同,因此,对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从总体上分为现状描述和推断分析两大部分。推断分析中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了X2检验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一)师范生学习观现状的描述分析

1 关于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的调查是单选题。师范生在回答“你现在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时(见表1),主要选择了“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基础”和“为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分别占38.2%和32.6%;另有20.6%的师范生选择了“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可见,绝大部分师范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仍有4.5%的师范生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方法主要调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学习方法(详见表1)。从统计的数据发现,有48.5%的学生选择“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还有24.7%和11.4%的学生认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勤学多思为主”,仅有6.2%的选择“以死记硬背为主”。可以看出师范生的学习方法各异,但大多数师范生并不青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2 关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

关于学习方式,主要调查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学习方式(见表2)。83.6%的师范生一般或经常采用自主学习方式,83.5%的师范生一般或经常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这表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在师范生的学习中已被普遍接受和运用;而采用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师范生分别只占64.5%和52.5%,说明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方式的运用较差。从访谈获知,较多师范生在中学阶段自主探究创新的机会不多。大学阶段自主探究创新的机会虽较多,但由于多年形成的思维惰性,大多还是浅尝辄止。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确实有较多增加,在课题研究、遇到问题时都会使用。

学习内容的调查是从对所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看法和对所学专业课程体系或结构的看法两个方面进行的(见表2)。对前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8.2%的师范生对高师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一般,不满意的人数占34.1%,很满意的仅占2,3%。对后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不满意(45%)和很不满意(38.4%),仅有0.5%的很满意和1.5%的较满意。可见,师范生对高师院校开设的课程和专业学习内容满意度较低。这与有关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12]

学习兴趣的调查是从对所学专业的感受和对当前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两个方面来进行(见表2)。在对“你所了解的你同桌对所学专业的感受”的调查结果显示:46.9%的同学感觉一般,非常热爱的仅有4.3%,还有8.7%的厌恶所学专业,28.9%的不热爱所学专业。对问题“你对当前所学专业知识的发展前景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很有前景的占1.2%,较有前景的占9.8%,一般的占41.2%,有点前景的占41.9%,没有前景的占5.7%。从访谈可知,许多师范生由于报考志愿时受到高考分数的限制、调剂和家长的于预等原因,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再加上就业困难,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一调查结果与有关研究的结论相一致。[13]

(二)师范生学习观现状的推断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题目设计方式不同,推断分析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维度,使用X2检验分析,而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维度,则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1 学习目的

对学习目的维度进行X2检验(见表3),结果表明:

男女高师生在学习目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目的更多地倾向于找工作,而男生则更多地倾向于“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差异可能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

文理科师范生在学习目的方面也有显著差异。文科和理科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倾向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基础”、“为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和“提高能力实现价值”,但是,前1项文科(41.9%)比理科(34.2%)更突出一些,后2项理科(33.5%、23.3%)比文科(31.9%、18.1%)略高一点(见表1)。

大二和大三师范生在学习目的方面也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倾向于“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大二学生更倾向于“为找到理想的工作”(见表1)。

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两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目的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2 学习方法

对学习方法维度进行X2检验(见表3),结果表明:

男女高师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差别显著。女生在学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明显高于男生。

文理科师范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显著差异在于:理科学生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而文科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勤学多思”等(见表1)。

大二和大三师范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区别比较显著。大三学生更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勤学多思”;大二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见表1)。

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两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师范大学学生(27.2%)比师范学院学生(21.7%)更倾向于综合运用方法;师范学院学生(53.4%)比师范大学学生(44.7%)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见表1),师范大学学生(7.5%)比师范学院学生(4.6%)更倾向于以死记硬背为主(见表1)。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受到学校文化风气和教化过程的影响。[5]

3 学习方式

以性别、文理科、年级、学校类型为自变量,以学习方式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师范生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不存在性别、文理科和年级差异。师范学院比师范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更为积极,尤其表现在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方面。

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显著,其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师范大学水平上年级和文理科的交互结果见图1。其中,年级在文科水平上的差异显著,F=5.054,p0.05。师范学院水平上年级和文理科的交互结果见图2。其中,年级在文科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F=4.642,p0.05。可以看出,两类学校中都是年级在文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理科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4 学习内容

以性别、文理科、年级、学校类型为自变量,以学习内容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对于学习内容,文理科、年级的主效应显著,理科比文科、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满意度较高。性别和学校的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和学校以及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显著,其它的交互作用则不显著。

关于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的效应大小不一。年级在师范大学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F=0.678,p>0.05;年级在师范学院水平上则有显著差异,F=9.666,p

关于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的效应。通过分析可知: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两类学校中都存在年级在文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大三比大二的学生都表现出对学习内容更满意。

5 学习兴趣

以性别、文理科、年级、学校类型为自变量,以学习兴趣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关于学习兴趣,文理科、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差别。理科比文科、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其它的交互作用则不显著。

这里,对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学校类型为师范大学的结果:年级在文科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F=0.060,p>0.05;年级在理科水平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F=19.561,p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师范生学习观现状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和差异分析可知:

1 绝大部分师范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虽然学习目的各有不同;男女生、文理科生、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多数师范生学习目的明确,对学习都有一定的驱动力,只是男女生、文理科生、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倾向于“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女生满足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种把学习作为谋生手段的学习价值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是一种合理、合法但缺乏境界的价值观,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树立造福社会、报效祖国的价值观。文科生的学习目的侧重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基础”,理科生学习的目的偏重于“为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和“提高能力实现价值”,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他们所学专业有关。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相比,大二学生学习目的更倾向于“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大三学生更倾向于“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可以看出,师范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是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增长而加深的,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受教育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师范生认识到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这一结论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相同。[11]

师范生学习目的和所在学校的关系不大,说明影响师范生学习目的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类型,而是学生个体因素和所学专业。

大部分师范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现实一些,有的理想一些。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注意启发引导,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只有少数师范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说明这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对于这部分学生,要特别注意给予关心、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教学中对他们要重点培养和引导,使其尽快从迷茫中走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 大部分师范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男女生、文理科生、不同年级和不同学校的师范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师范生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是正常的,可喜的是大部分师范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不赞成死记硬背、机械地接受知识,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只是男女生、文理科生、不同年级和不同学校的师范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别。女生在学习方法中明显优于男生,因此女生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男生。理科学生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而文科学生则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勤学多思”等。究其原因,理科的知识结构抽象性和逻辑性比文科更强一些,所以需要的学习方法应更综合一些。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勤学多思”;大二学生则倾向于死记硬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二与大三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同以及大学经历有别所致。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增强等特点,间接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仅靠一种简单的方法就能掌握的。

针对上述情况,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应该注意对师范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中,对于那些“以死记硬背为主”学习的学生,应注意对其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和运用,尽量避免采用死记硬背、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另外,要重视对男生和低年级学生(如大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

3 师范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运用较好,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运用较差;学校、年级因素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较大。

从描述统计分析可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师范院校运用较为普遍,而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的运用较差。说明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方式的培养。否则,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是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的。

从多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学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两类学校中都是年级在文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理科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学校因素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较大。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办学要注意综合考虑,全面发展。尤其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两类学校中文科专业学生的年级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文科专业要更加注意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

4 师范生对学习内容的满意度较低,年级、学科因素影响显著。

从描述统计分析看,师范生最不满意的是所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他们普遍认为课程结构不合理,当前所学内容比较陈旧,与社会、生活结合不够密切,跟不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进步。由此可见,改革普通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和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迫在眉睫。

从多因素方差分析看,年级的主效应最显著。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满意度要高。许多学校大二年级安排的专业课程较多,学生感觉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产生不满情绪的学生较多。三年级安排教学实践活动较多,如教育实习,专业课相对较少,所以学生感觉轻松充实,对学习内容比较满意。这说明需要重点考虑低年级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问题。其次是文理科的主效应显著,理科生比文科生对学习内容的满意度要高。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文理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不同和学科性质本身的差异等因素引起的,但也不能否认有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因素。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显著,年级在师范学院水平上差异显著;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明显,两类学校中都存在年级在文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这进一步佐证了上面的“低年级更需要考虑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的结论。

5 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年级、学科因素影响显著。

从描述统计分析看,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一般,动力不足,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不热爱和厌恶所学的专业。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较多,从本文的调查结果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学习内容的不满(上面已分析);二是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三是就业的困难。对于第二个原因,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要有前瞻性,设置的课程内容要注意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连接。另外,要重视师范生的思想教育,从师范生入学初期就要邀请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来做报告,让他们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明确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师必备素质,从内心激发起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对于问题三,建议高师院校既要强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其就业竞争力,[15]另一方面,社会也要重视师范生的就业。在招聘教师岗位时,优先选择师范生,这样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多因素方差分析看,年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些;文理科的主效应显著,理科生的学习兴趣高于文科生。因此,需要加强低年级和文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文理科、年级和学校的交互作用显著。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对学习兴趣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师范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多途径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责任,应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和教育教学改革,以此来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合理、积极的学习观,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Sehoramer M.. 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82) :498 -504.

[2] Hofer B. K..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 :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 J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 ( 13 ) :353 - 383.

[3] Schraw, G. &Sinatra, G. M.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ts impact on cognition in academic do main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 (2) :95 -102.

[4] Buehl M.M.& Alexander P.A..Beliefs about academic knowledge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1 (4) : 385 -418.

[5]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4):74—78

[6]刘儒德,宗敏,刘治刚,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20

[7]毛晋平,论新世纪高师生学习观的构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3,24—27

[8]苗深花,论师范生“为教而学”学习观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2,(5):90—94

[9]范起东,曾明友,当代大学生学习观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8):65—67

[10]伍志鹏,吴庆麟,初中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26—29

[11]严丽纯,当代大学生学习观现状与改善途径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85—87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11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对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各个专业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15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了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出提升策略。

关键词: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关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涵义,目前仍众说纷纭,国内外多个学者都对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本研究中采用周倩、吴涵在《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的概念:学习能力是学生用以指导自己学习活动的策略和技能的总和,这些策略和技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得和形成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的逐渐转变过程。针对这一概念该研究将从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4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

一、学习能力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各个专业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学生。采用的工具是自制问卷,问卷发放165份,回收157份,回收率为95.2%,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5.5%。该问卷涉及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4个方面,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该问卷旨在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针对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4个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在学习中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就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方式、程序和手段。调查中74.0%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仍有26.0%的大学生并无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学习方法重要性的意识,贯彻原则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选择解决问题最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根据所学专业、学科、教材的不同特点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效果最佳的学习方法,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本人知识基础、年龄、个性、爱好和思维特征的学习方法,总之根据原则并勇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现还有人提出应将学习方法作为一门课程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

2.在学习中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大学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教学模式都有较大变化,因此大学生要逐渐学会转型,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改变基础教育领域完全依赖老师的现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所谓学习计划,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人根据课程或者教学计划而制定的长期或中期或短期的计划。调查中69.3%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制定学习计划,而30.7%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并无自己的学习计划,古人常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大学生应明确意识到制定计划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应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清晰具体合理便于实施,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乃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3.学习态度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心理学中态度指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那么学习态度即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稳定的心理稳定趋向。调查中显示35.3%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平常不努力完全可以,只要考前复习一下就可以,18.0%的大学生处于模糊状况,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乐观,存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良好学习态度,学习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方面出发,积极改变错误观念,反对临时抱佛脚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帮助学生转变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2)41.3%、49.3%、8.7%的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偶尔、一直会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现状堪忧,要求大学生严格自律,自制,可以通过组成小组起到相互约束制约的作用,并可以适当有奖励或惩罚措施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4.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所谓的学习兴趣,就是指在学习中积极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调查中47.4%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感到乏味、毫无兴趣,9.3%的大学生处于模糊状况,说明存在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学业感到乏味、毫无兴趣,情况有待提升,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于提升学习能力起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明确学习的意义从而培养间接兴趣达到改变目前现状的目的。

三、学习能力的展望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示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亟待转变,该研究的策略仅从大学生自身来改变,包括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学习方法重要性的意识;要求大学生应明确意识到制定计划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应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清晰具体合理便于实施;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方面出发,积极改变错误观念,反对临时抱佛脚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帮助学生转变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组成小组起到相互约束制约的作用,并可以适当有奖励或惩罚措施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明确学习的意义从而培养间接兴趣达到改变目前现状的目的。通过实施以上解决策略,相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不断提升,从“不会学”到“会学”,更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最终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丹琳.泉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及策略[J].厦门大学,2008-10-01.

[2]高燕.Learning2.0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

大学生学习方法范文12

    (-)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四)学习动机缺乏

    (五)意志薄弱

    (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有的学生说:“上小学时,我的成绩挺好。可刚上初中,就感到学习很吃力,成绩上不去,心中很着急,该怎么办呢?”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还有的学生发愁:“我其他成绩都不错,可为什么就学不好外语呢?”原因也可能在于他没有认识到外语学习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使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活动。

    较大的变化小学生的课程内容简单、门类集中,进入中学以后,学科门类大大分化,所学知识更加抽象;小学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议记,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如果学生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的话,则很可能造成方法不当,因为正确的方法首先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对自身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在学习方法上就很有可能盲目模仿别人,强己所难,身心棋疲。所以,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前提。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别人的方法仅是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个学习成功的人就有多少种成功学习的方法。有的人喜欢呆在空旷的大房间里看书,有的人喜欢缩在狭小的房间里看书,而有的人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书,只要学习效果好,这些方式本身都无可厚非。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同的,应该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然后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