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设计的形式

教学设计的形式

时间:2023-08-09 17:34:01

教学设计的形式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1

(一)当代艺术设计与设计师的素质

创意的能力是指具有敏锐地把握当下流行的元素,并将各种信息加以艺术综合和创造的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意活动,其不同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之处就在于创意性。创意性首先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个人观念,其次是在艺术设计产品中彰显出设计者独特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飞利浦(中国香港)设计公司创意总监肖恩•休斯曾说过,其设计哲学就是,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消费者、商业本身和工业科技这三大市场支柱,就不能生产出有意义的新产品。而对着三大支柱的综合考虑,如果不能增强产品结构的创新性,就会阻碍它的创新性。为了设计出有意义而又实用的产品,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并应对这些分散因素所带来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进行创新,即对设计者所面对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产品结构的作品。因此当代杰出艺术设计师,仅仅具有纯粹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谙熟当代艺术设计语境的素质以及综合创造的能力。当今是信息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是互融、交互的时代。艺术如此,艺术设计同样如此。正如新媒体艺术家阿斯科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走向融合的艺术,其反映和建设在现实中的融合的文化。融合思想的应用具有独特和积极的影响。它加速了技术智力的进化、消灭正统思想、挑战代表性、打破教条、直面唯物主义、要求参与、杂交身份、舒缓社会交往并重新排列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杰出的当代艺术设计师应适应当下融合时代的要求,将综合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加以重组,进而进一步创意,是为综合创意的能力,这就是当代艺术设计师所具有的素质。如何应对培养和提高未来艺术设计师素质的挑战,是每个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围绕着当代艺术设计特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的基本素养,着眼于培养对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或可以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产生设计大师的必由之路。

(二)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

开设不同课程,给学生建立了学习和掌握不同知识信息的平台。就美术欣赏课程而言,它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形式、观念、艺术思潮、社会、美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是艺术设计师具有的基本素养。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多种信息的组合体,这些信息包含着艺术家的观念、审美以及创作定式,同时还打上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注重对美术作品的信息解读,尤其强调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强调个人性情的陶冶,即便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包括近期出版的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欣赏的教材)也强调美术欣赏最后的共鸣,教学方法是着力于知识的把握、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解读、形式和技巧及表现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传授,是一种“述”的表达模式,是一种由作品到作品的解说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充其量只是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当前这个强调艺术创新的时代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师对于艺术设计基本素养和创新的要求。对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构建不同于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所谓“作”,即做、创造,即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重组信息、如何建立再创造的观念和方法。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将美术作品中所含的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并将自己的认识融入到美术作品中,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于这件美术作品的全新的艺术信息,即新的形式和评价,这种新的形式与评价是能与艺术设计建构起某种关联关系。学生能通过这种关联,将这个新的艺术形式和评价应用于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停留于“述”的层面上,不是仅仅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而是在“作”的层面上,这种“作”的方式就是重组与再创造,即对信息的重组和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是思想行为的方式,其教学方式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独立分析、解构的行为观念,养成重新组合艺术、观念、社会等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观点和方式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的主要要素是图像形式和媒材,这也是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要素。如果说纯艺术强调个体的主观表现,那么艺术设计更强调实用的原则。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观点是强调行为的观念,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自我创造的观念,具体到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将重组的艺术的信息,并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团队合作来解决如何将思考合议的结果,应用到他们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解构、比较、综合艺术的信息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发展的思想,以及创造包含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构”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解构,即对不同作品中点、线、面、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找出其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是比较,将作品包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艺术信息的关联性与延伸性,寻找反映这些信息的目的性。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构和比较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图像的形式和观念,理解艺术大师是如何综合艺术的信息。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曾研究过塞尚等大师的绘画,通过解构毕加索的作品,以及对比其他大师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毕加索修长人物的造型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不仅是改变人们艺术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式,而且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诠释艺术。毕加索几何化表现方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毕加索同样也吸收了黑人艺术的元素,他的艺术是在分析解构他人艺术信息的基础上,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进行了重组与再创造。美术欣赏教学中将各名家作品中所涵盖的信息加以比较,正如在欣赏毕加索的艺术时,可以将他与格列柯、塞尚等大师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找到艺术大师分析、综合信息的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重构艺术信息做好准备。

(二)重新建构艺术的信息,结合现代艺术观念,激发设计的灵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

首先是引导学生解构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空间等关系,其次是联想与重组。当一幅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观众需要融入其中,了解作品的建构,究其原因,延伸艺术作品的意义,从中寻找出可能激发学生设计创意的灵感,将零散的、不规整的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引入到艺术设计中的方法是现代艺术设计大师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西摩•切瓦斯特、冈特•兰堡还是福田繁雄,无不是将艺术信息、现代艺术观念加以综合与创造,进而成就自己的设计风格。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贵在对信息的综合与创造。现代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都给予人们许多启发,激发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通过描绘漩涡、循环、联系,以及色彩和线条的融合来模仿连接性,也为现代绘画带来了更高吸引力的网络世界中的形象。波洛克是第一个将牢牢固定在画框中的画从艺术馆的墙上摘下来的人,他开始关注的是大地艺术,为行动和交互提供场所,为全面的观察方式、想象和构筑奠定基础,并形成全新的艺术美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数字空间中的主要继承人和受益人。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对艺术设计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插图和版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时代已经打破了唯艺术至上的神秘光环,人人皆是艺术家,生活为艺术提供了所有的一切,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启发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分析艺术现象、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可以清晰地显现出艺术作品与艺术设计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分析综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对当代艺术观念有深层的认识,能够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艺术设计的灵感。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建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应围绕创造力的培养而设置。这种创造力是能创造出新的图像形式、观念的能力,对学生在设计专业实践中起到引导作用。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进过分析、综合、重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塞尚,他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之父,就在于他对以鲁本斯、德拉克罗瓦,以及威尼斯画派、巴洛克风格绘画,还有印象派的绘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挥其色彩的敏锐感,将分散于各派的形式、用色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延伸其中的艺术意义,构成了其独具个性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日本设计师谷口广树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时说:“大学时,我选择了造型设计的研究室,而不是可以直接学习平面设计的研究室。我们学过漆艺和型染,也学书法、铜版书和网板书(绢印)等课程。当时学习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成了我拓展表现领域的杀手锏。此外也受教于当时的新锐画家有元利夫先生,通过云繝彩色习得日本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有元利夫作品的方法论,而我在感受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创意的灵感来自主客观的契合,这些契合是在艺术设计方面为有意识和有行为的人准备的。有了创意的灵感,即可为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结语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2

关键词:新文化形式;艺术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71-02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设计教育才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的设计观念与理论,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艺术与设计教育才开始逐渐从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艺术教育的兴起是与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新文化形式下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迫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着必须的现代设计人才。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因此在新文化形式下大学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性策略。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实践能力,与市场脱节

当今的设计课程大多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满堂灌的输送给学生,却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实习课程极其短少,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实际脱节,对工艺及材料分析、工业生产流程、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了解,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直接导致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出的设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许多高校虽然现在开设了不少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却缺乏相应的综合训练,课程之间也缺乏系统性。许多学生一旦面临实际问题就捉襟见肘、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不会将自己在学生时代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实践能力的缺乏,已成为众多的毕业生的一大通病,并且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要求的提高,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课程设置趋于老化,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不连贯性、专业教学过于细分化的弊端。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已趋于老化,既定的、多年不变的课程设置、课程训练,迄今为止已经显示出严重弊端,其对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力人才存在严重的障碍。尽管教学大纲比较明确,但难以确保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思想的一致性。很多学生都在抱怨教学内容的老化、不完备和教学方法的僵化,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很没劲的课程或内容,于是只能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艺术教学设计课堂上需要讲授的知识更新速度也是极其快速的,而学校所订的教材未能满足当前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需要。例如,艺术设计课程安排,普遍表现为大学一年级进行基础课训练,大二转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大三才开始接触专业课,由于每一段课程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因此导致学生处于不连贯性的、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方法陈旧,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质量有所下降

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理应根据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学术梯队,以老、中、青相结合,并建立传、帮、带的机制,以便可持续发展,从知识结构方面要体现理论、实践、创新、综合的体系。但近年来,高等艺术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式的教育,这给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挑战与压力。并且目前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即术业无专攻,对待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对学生缺少爱心,对工作更是缺乏激情,没有将心力在提高教学、改进自身知识结构上。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是发展变化快,呈现日新月异的特征,这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国内外学科前沿接轨。而不少教师在自身的充电、学习上做得很不够。此外据调查显示,不仅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难以确保教学质量。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逐年下降,而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不断增加,扩招的压力使得高校招聘教师时不得不降低学历和年龄要求。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策

(一)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当前市场对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及实践环节必须加以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并且将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拓展到课堂外、企业、市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教学中,就应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加以调整,通过实践性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去解决问题,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同时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注入新鲜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学知识理念,拓宽专业知识的覆盖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使学生掌握设计知识的同时,熟悉印刷、制作等实践操作技能,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正确的设计方向,实现双赢。特别是在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过程中,学校协助企业单位解决设计难题,承担艺术设计、社会调研、人员培训等任务;教师则从科研的角度出发,从课题立项到产品研发都立足于市场,方向明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学生既可结合课堂教学,又参加设计生产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教学环境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素质。

(二)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建立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大师与名师为主导的团队合作精神引领学科领域研究,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教学。纵观世界各国著名的设计院校无不如此,当年格罗皮乌斯便是集结了美术、设计、制造等各类名师。随着近年“扩招”,大量青年教师的不断引进,也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训,提倡在职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鼓励他们多参与竞争、多进修,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逐步担任起学科建设的重任。同时,重视中老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定期举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了解、学习国内外设计最新动态。此外各高校也应从主观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师德、师能、师风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集体荣誉感。结合学科特点,推动实践与创新的潜能发挥,注重教师自身建设与知识的更新,向传统学习、向国外先进思想学习,支持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

(三)加强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

艺术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是改变生活方式的活动,既要涉及到物又要涉及到人,因此只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突出主体,带动全面发展,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学科交叉与互补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艺术设计教学思想和方法涵盖知识领域广、突出学科交叉知识的思维向导、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及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因此扎实的文字功底、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素养对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对人类生活方式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所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多涉猎交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激发其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陈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入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入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入,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入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入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4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已存在或不存在的世界,通过特殊的输入、输出装置,使用户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在航天与军事、产品设计、城市建筑、环境规划、虚拟样机、虚拟制造、医学、娱乐等领域已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果。 

VRML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可以在网络上创建逼真的三维场景。VRML用节点(node)来描述虚拟场景中的各个要素。每个节点有其相应的功能,由节点的域和值来保存该功能所需的参数和数值。VRML还支持纹理映射、背景、视频、音频、对象运动和碰撞检测等功能[1]。现在很多三维软件都支持以VRML 格式输出特定场景。 

 

2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系统的功能特点 

(1) 真实感 

该系统展示的是三维模型,比起网络课件常用的图片或文字,更具有真实感。系统展示的是运动模型,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解清楚的模型,都真实的表现出来。 

(2) 交互性 

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本系统的最大特点。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操作控制三维模型,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三维图形。 

2.2系统规划 

系统实现了4个功能:查询模型运动、查询模型、显示所有模型运动、按模型所属运动机构类别查看模型。系统规划如图1所示。 

2.3关键技术 

2.3.1建模技术 

建模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用VRML编程建模。这种方法所编写的模型数据量小,程序可重复利用。第二种方法是在其它建模软件中创建模型再转化为VRML格式。有些三维建模软件如Solid Edge、UG等可以直接输出为VRML文件格式,不能直接输出的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转化。本文所用的模型都是在AutoCAD 2004中建模,通过3ds Max转化为VRML文件格式,并通过3ds Max和VRML编辑器VrmlPad2.0进行优化。 

 

2.3.2场景组合技术 

场景组合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用VRML编程装配;二是在专业建模软件(如3ds Max)中装配[2],再转化为VRML文件格式。这两种方法对简单机构来说方便性差不多,后一种要直观一些。对需要编程添加运动的复杂机构,应用VRML编程装配[3]。 

2.3.3运动添加技术 

(1) 在3ds Max中设置运动 

在3ds Max设置的运动可以转化为VRML文件格式。对于物体的无规律运动,在3ds Max中设置后再输出为VRML文件格式较为方便。对于加速度、速度有规律变化的运动,3ds Max中实现这样的运动需要选取足够多的关键帧,并把各个位置的角度精确计算出来,才可以近似模拟运动过程。 

(2) 用VRML的时间传感器Timesensor、坐标内插器节点CoordinateInterpolator和方向内插器节点OrientationInterpolator来添加运动 

这种方法跟在3ds Max设置运动的方法相似,是利用Timesensor、CoordinateInterpolator、OrientationInterpolator,选取一个运动周期多个关键点,根据计算确定每一关键点每一个构件的坐标值和方向。这种方法对简单的有规律的运动比较方便,对于复杂运动,计算量特别大,而且每两个关键点之间的运动是直线性的,这对于曲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需要选很多个点才能将运动过程近似虚拟出来。如图4所示两个齿轮运动使用此法设置,代码如下: 

DEF L1 Transform {………} #定义齿轮轴所在的节点L1 

DEF L2 Transform {……… } #定义大齿轮、轴、带轮所在的节点L2 

DEF t1 TimeSensor { #定义t1时间传感器 

cycleInterval 10 #定义小齿轮旋转一周的时间间隔为10 

loop TRUE} 

DEF t2 TimeSensor { #定义t2时间传感器 

cycleInterval 33 #定义大齿轮旋转一周的时间间隔为33 

loop TRUE} 

DEF o1 OrientationInterpolator {#定义o1方向内插器 

key [0, 0.125, 0.25, 0.375,0.5, 0.625, 0.75, 0.875,1 ] 

keyValue [ 1 0 00,1 0 0-0.785,1 0 0-1.57,1 0 0-2.355,1 0 0-3.14,1 0 0-3.925,1 0 0-4.71,1 0 0-5.495,1 0 0-6.28 ]} 

DEF o2 OrientationInterpolator {………} 

#定义o2方向内插器 

ROUTE t1.fraction_changed TO o1.set_fraction#将t1的时间变化传给o1 

ROUTE o1.value_changed TO L1.rotation 

#将角度变化传给L1 

ROUTE t2.fraction_changed TO o2.set_fraction#将t2的时间变化传给o2 

ROUTE o2.value_changed TO L2.rotation 

#将o2的角度变化传给L2 

(3) 用javascript、vrmlscript或java编写程序来控制运动 

对于复杂的运动模型必须借助Script节点来实现,Script节点支持javascript、vrmlscript和java编程,可编写程序来实现节点的功能。具体步骤为:首先通过分析计算出各模型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再用javascript或vrmlscript脚本语言在Script节点将表达式编写出来,用这些程序控制各构件的相应角度或位置,最后利用script节点和路由Route进行值的传递。这种方法适用于多个构件有规律的运动,具体方法请见参考文献[2][3]。也可用java编写程序对运动进行复杂控制。 

2.3.4虚拟运动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要在网络上展示大量的三维虚拟运动模型,须构建运动模型数据库。本文采用Access作为数据库开发平台。Access可以轻松的将数据表到Web服务器中,然后利用浏览器迅速获得数据库查询的结果。 

在Access中分别设计机构运动数据表和运动模型数据表。机构运动数据表有三个字段值:ID、机构运动名称、链接地址(url)。模型数据表有四个字段值:ID、模型名称、所属机构、url。数据库结构如图2所示: 

 

2.3.5网络环境构建与网页设计 

本文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搭建服务器,用FrontPage进行网页设计,网页效果如图4所示。IIS是Windows NT Server的一个组件, IIS结合使用了Windows NT Server内置的安全性以及NT文件系统(NTFS)来构建强大、灵活、安全的Internet和Internet站点。 

2.3.6Web数据库访问技术 

Web 数据库的访问技术有多种解决方式,实现技术包括:Internet数据库连接器(IDC),公共网关接口(CGI),应用编程接口API(ISAPI,NSAPI),活动服务器文档(ASP),Java 数据库链接(JDBC),基于Javascript或Visual J++的数据库访问等[4]。考虑到系统的数据库规模和信息访问量,本文选择了ASP 技术实现数据库访问[5]。ASP 技术的出现使动态交互式Web 主页设计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ASP支持基于IIS上的服务器端脚本并且完全支持VBScript和JavaScript,只要几行脚本语句,就能将后台的数据库信息发送到Internet上。ASP 提供了更方便、更简单的数据库访问方法。执行分类浏览的代码如下: 

<%set rs=conn.execute("select id,ssjg from ssjg order by id asc") 

if not rs.eof and not rs.bof then 

do while not rs.eof 

response.write "" 

rs.movenext 

loop 

end if 

set rs=nothing%> 

 

3实现效果 

 

在系统首页机构运动查询栏输入关键词,点击查询,会在右边一栏显示出所有符合要求的运动模型的名称,如图3。点击模型名称,会弹出一个新窗口显示模型的运动效果,运动截图如图4。其它栏的查询、显示步骤雷同,这些运动模型可以利用VRML编辑器Vrmlpad2.0下载到本地机。 

 

 

VRML文件的浏览需要相关的浏览器,系统提供浏览器下载。VRML是在SGI公司OPEN Inventor文件格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5],目前使用最多的一个浏览器是原SGI公司的一个子公司COMSO公司开发的Cosmo Player浏览器[6]。Internet Explorer 5.0以上版本自带了插件World View 2.0浏览器,Netscape带有Cosmo Player,不必另行安装。 

 

4总结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5

关键词: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服装表演专业是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模特学校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百余所院校招生,对于如此众多的高校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表演人才,如何提高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要从教学抓起,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顺应时代的新形式和新要求。《人物形象设计》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新的学科,构建和规范课程体系将为形象设计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证,也将为中国形象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思路和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服装表演专业必修课之一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并着重对其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

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其教学大纲入手,按照2010年服装表演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了《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综合较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化妆》《发型》《色彩》《服装设计》《礼仪》《绘画》等专业课程后才能讲授的,且学生具备了一定化妆等方面的技能,所以此课程要在第五学期以后开设较好。原在第五学期增加至五、六两个学期,考虑到第五学期是冬季,所以对于北方来说,在着装变换时相对比较麻烦,所以又增加到第六学期,可以解决此问题。课时同时增加到60学时,每个学期分别为30学时。第五学期以理论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了解掌握形象设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第六学期以实践为主,设计多种人物形象,也是对于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并以具体的形象进行动手创作的过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章形象设计的概述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过程及构成要素

第二章形象设计的设计要素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肌理要素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色彩要素

第三章形象设计的构成

第一节头部形象设计

第二节形体形象设计

第三节服装服饰形象设计

第四章形象设计风格

第一节自然风格

第二节国际风格

第三节浪漫风格

第四节艺术风格

第五节戏剧风格

第六节经典风格

第五章形象设计的TPO原则

第一节时间与形象设计

第二节地点与形象设计

第三节目的与形象设计

第六章服装搭配

第一节单品搭配

第二节点睛搭配

第三节交叉搭配

第四节个性搭配

第七章形象设计的程序

第一节形象设计的构思

第二节形象设计的定位

第三节形象设计的立体实施

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授课方式的变化

根据该专业时尚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五学期的理论讲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PPT演示文稿,多给学生观看图片,以广阔视野、广泛视角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阶段上升到感性阶段的过程,多媒体最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功能,使知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把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从课堂走向市场,真正的运用平台的理念。在利用演示文稿进行讲授时,就要求在备课时教师查找大量的实例、范图运用丰富生动且具有指导作用的作品穿插其中,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身和他人的形象设计,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为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专业比赛上的形象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部分,可谓课程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景、动物、植物,或是周围发生的事,见到的人等等都可作为每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把生活的情景作为背景,以此把无形的想法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得以展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教授大学生时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有目的地在“教”,学生就是有义务地在“学”,怎样教能更好,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尤其是艺术类专业教师要明确的首要任务。凭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讲,教师要充分了解此课程,并在课堂上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要只对书本上的内容,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无论怎样,学得好的同学还是稍差的学生,我觉得通过赞扬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目前的大学生个性很强,且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直接批评,我们可以运用尊重和赞赏,不要轻易戳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受到重视和尊重的前提下重新认识该课程,我相信,任何学生都会在不断鼓励下继续努力的。

三、《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授课的考核方式

第五学期理论内容的考核主要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吸收所学的知识,并能够把知识上升到一定理论层面,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学会归纳并用文字进行总结。实践考核以作业的形式和汇报演出的形式,即在第六学期,每两周完成一个造型,如生活形象、职场形象、舞台形象、影视形象、公众人物形象等等,并拍成照片做成A3尺寸作业集,共完成5张作业利用1-10周的时间,还要要求学生设计完造型后期的电脑制作也要由自己动手完成。剩下四周组织汇报演出内容,把每位学生的优秀作品采用动态演出的形式,结合服装、化妆、发型等多种元素进行展示。最后一周作为课程总结和布置作业展览。通过此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考核每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按照本班百分之二十百分比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留院收藏。

四、《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的创新点

一定要结合服装表演专业来讲授此课程,注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展示能力。根据我校“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找出讲授和实训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创新点在于:

(一)“一合二分”式

本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每学年有两个班级,第五学期理论采取两个班级集体授课,在多媒体合班教室进行。实践部分分两个班级授课,在形象设计工作室和表演厅进行。把这种教学体系称为“一合二分”的形式。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内容可集体讲授,学生多学习氛围较好,教师也不用相同内容重复讲授,但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听课的状态和听课纪律,此类专业课不要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寻找到适合个人讲课的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例如语言风趣、涉及到图片资料可结合到某名学生进行发挥等等。另一方面在第六学期的实践课程中,如果集体上课会影响到教师辅导的效率,也就是说,学生多共同在一个工作室,完成造型后,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给每位学生进行辅导,所以采用“一合二分”式的教学方法。

(二)转换角色式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来担当教师的角色,即命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题目来给其他学生讲授,如今年的服饰流行趋势,职业类服装的搭配等等,学生在了解了题目后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找到素材再进行整理,准备好自己的着装,准备要讲授的演示文稿,还有自己的语言规划,用什么方式来讲,这样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重新审视该课程的计划,并在今后的课程中会主动思考、善于总结,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作业多样式

本课程作业形式采用上交论文、作业实践、汇报演出三种。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系统过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未来就业者的整体素质。因此,我校始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形象课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方法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其范围是无限的。可以通过改变化妆色彩、化妆品的质地和强调部位的不同变换丰富多彩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着装的风格,再紧跟时尚潮流,在任何场合都优雅得体,充分展现个人的风采。学习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后,学生应具备对色彩、服装搭配等的独到认识,对面部结构、人体线条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具有独特的审美观点,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在平时可翻阅关于服装、化妆、色彩、搭配、礼仪等相关的时尚杂志,可到服装展览会、画廊走走,或欣赏电影、话剧,陶冶自己的情操,体会其中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要能捕捉时尚的讯息

要随时掌握每年的流行趋势,准确地把握流行款式及调整色感等与服饰有关的流行领域的信息。

(三)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孜孜不倦的耐心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6

【摘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语法项目中常见的基本句式,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留学生较难习得的一种句式。因为它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句式,因此本文探讨针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以“形式焦点”理论指导为进行“把”字句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形式焦点”理论 “把”字句 教学设计

“形式焦点”理论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以意义为中心,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形式的注意,试图达到形式与意义的平衡的新的教学理念。汉语是高语境的语言,语言项目的含义十分丰富,一个语言项目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只有出现在相应的语境中才能知道。“把”字句就是这样一个高语境的语言项目,只有让学生理解“把”字句功能意义,在语境中教授“把”字句,才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用“把”字句。

基于“形式焦c”理论的“把”字句教学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以“教室大扫除”为主题,分为“打扫教室”和“布置教室”两个部分。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说出不同类型的“把”字句。

第一部分:打扫教室。预设的“把”字句:把书放在桌子上,把废纸扔了/ 扔到垃圾桶里,把拖把洗一洗/ 洗干净,把地板拖一拖,把窗帘拉开,把灯打开……

第二部分:布置教室。预设的“把”字句:把桌子和椅子摆整齐,把桌子摆成三列,把气球挂到墙上,把花递给同学,把花插到花瓶里,把花瓶放在桌子上……

通过执行这两个部分的任务,不同句式的“把”字句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一起把这些“把”字句的共同点找出来以后就可以归纳这种句式的意义,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把”字句的语义内容和使用“把”字句的范围。

2.实验过程描述。

(1)实验对象:10名一年级的留学生,他们在实验之前都做过第三章第一节的测试,且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自觉没有使用“把”字句的意识。

(2)实验过程。

1)组织教学。首先与同学相互问候,然后简单介绍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

2)讲练“把”字句。

第一部分:打扫教室。(图片和文字说明)“教室里又乱又脏:地板上有书和废纸;椅子和桌子被随意地放着;桌子和椅子上都有灰,脏脏的;窗帘是拉起来的,灯是熄的,显得很昏暗。”这里涉及到两种语义类型的“把”字句:“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或关系的转移”和“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在这里语境和提问都非常重要,图片和文字说明提供了一定的语境,同时可以根据图文里的说明把教室布置成类似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回答,与预设的“把”字句顺序对应起来,能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语境下应该用“把”字句来表达。在第一步的打扫教室任务中,展示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地板上的书应该怎么整理?”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第一种语义类型“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或关系的转移”,对应的句式是“S+把+O(把)+在/ 到”。学生们会回答出“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把书放在桌子”、“把书放在桌子上”。等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也会渐渐清晰地认识到最后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把书放在/ 到桌子上”。然后教师展示出预设的“把”字句“把书放在/ 到桌子上”。

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地板上的垃圾改怎么办?”因为这连个“把”字句是属于同一句式(“S+把+O(把)+在/ 到”),所以经过前面一个句子的练习,同学们基本可以回答出正确的句子:“把废纸扔到垃圾桶里”,但仍然会有个别同学回答出“把废纸扔垃圾桶”等这样的偏误句,然后教师用ppt把正确的“把”字句展示出来。

第三个问题“桌子和椅子很脏,怎么办?”在同学们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身体语言去引导学生回答,如做出擦桌子的动作等。这个句子涉及到第二种语义类型“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对应的句式是“S+把+O(把)+V+了”、“S+把+O(把)+V+V”和“S+把+O

(把)+V+结果补语”。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基本上是“把桌子和椅子擦”,少数同学能正确的回答出“把桌子和椅子擦干净”。教师可以接着问“桌子和椅子擦了之后会怎么样?”“干净”,然后展示出“把桌子和椅子擦干净/ 擦一擦/ 擦了”,这里要标注一下语法特征“干净”、“擦一擦”、“了”。

在问第四个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把教室的灯关了,然后问“现在教室里很暗,应该怎么办?”然后同学们会说出“开灯”、“把灯开”等句子,接下来教师把灯打开,然后展示出“把灯打开”这个句子。

由此类推,引出“把”字句:“把拖把洗一洗/ 洗干净”、“把地板拖一拖”和“把窗户擦干净”。

第二部分:布置教室。这里涉及到第三种语义类型“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上、特征上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把桌子和椅子摆整齐”这一句子学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出来。而“把桌子摆成三列”先在PPT上展示出摆成三列的桌子和椅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桌子和椅子的整体形状是三列,然后问“图片上是怎样把桌子和椅子摆整齐?”有的同学会说“三列”、“摆三列”、“把桌子和椅子摆三列”,教师展示出正确句子“把桌子和椅子摆成三列”,特别标示出“成”。经过第一部分,同学们已经能很快回答出:“把气球挂到墙上”,“把花递给同学”、“把花插到花瓶里”,“把花瓶放在桌子上”等句子。

归纳“把”字句式:引导学生找出同种类型的“把”字句,然后把相同类型的把字句式的语义类型进行清楚地说明,让学生能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把”字句式,为什么要用这种“把”字句式。通过设置语境,学生提高了对把字句的形式的认识。并且进一步地认识到“把”字句与一般主谓宾句的区别,对运用“把”字句更加有信心了。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7

(安徽三联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版式设计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是经常被探讨的一个课题.版式设计即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完善课程建设,文章立足于版式设计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创新能力;版式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74-02

基金项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10zlgc011)

版式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版式设计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过渡课程,本课程不仅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也是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艺术设计的核心,版式设计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的水平.因此,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版式设计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在多年的版式设计教学中,一直在探讨如何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性,如何在版式设计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版式设计基础,如何使版式设计教学通畅过渡到实践应用中去等问题.

新经济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量信息需要被各种媒体传送给受众.网页、广告、期刊、杂志、书籍、产品包装、样本等等媒体承载大量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版式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公共语言,成为大众了解社会和认同社会的重要界面.传统版式设计教学中的剪贴式教学、版式类型的理论教学等,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的需求.如何挖掘版式设计的核心力量?我想首先要保证版式设计视觉传达信息的清晰度,其次是版式设计视觉传达的力度,最后应该是版式设计应用的拓展度这几个方面的把握.

1 “自我形象宣传”特定课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版式设计的视觉传达首要目的是具有高效率的阅读效果,一个良好的版式设计作品,应具有信息传达的高度清晰性,要与某一杂志封面或某一本书所具有的个性取得一致.不同视觉传达媒体,不同内容应该具有相映的版面形式,再通过创新观念,选择材料,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等系列设计手段来增强版式设计的信息清晰度.形式为内容服务,确定版式设计的主题内容,这是版式设计教学的开端设计.由于学生刚入学,专业设计能力较弱,创新思维方式尚未形成.很多学生还缺少创意的自信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我在具体教学中,选择“自我形象宣传”特定课题,来展开灵活有趣的版式开端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定位版式设计的主题,加强理解版式设计的主题信息,以便于对主题内容的准确传达.此课题给他们提供了有趣的学习情境和广阔的表达空间,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学生都怀有极大的热情总结自己,思考自己的特性,期待标新立异的展示自我形象.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确定“自我形象宣传”的题目,即也是版式设计的大标题.如何设计有新意的标题?学生投入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兴趣很浓厚,尽情的展示自我.创新、个性的标题,增添了版式设计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如有些同学的命题《我的世界》、《选择我》、《真诚告白》等等都是较有创意和个性的标题.“自我形象宣传”特定课题的设计,开拓了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主题信息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研讨会”形式的采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设计需要创新,版式设计尤其需要独创性,来促使版式设计的有效视觉传达,即提高传达的力度.在“自我形象宣传”的课题设计中,我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反复推敲和自我检验对命题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特设置“研讨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意图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PPT的方式,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汇报给大家,在欣赏和学习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思考意见和建议.让全班同学经历一次共同创作的过程,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寻求最完善的版式设计表现形式,使版式设计成为一种真正的沟通.经过版式设计方案展示、沟通、交流,以及老师的指导,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设计不足之处,如视觉中心不明确或中心较多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版式类型混乱,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明确,创意形式无法与后期的印刷制作工艺结合,结构难以实施展现等等问题.在大家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大多同学会继续突破自己,深入探寻创意的新颖性和表现形式的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需要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此阶段,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这个阶段主要以大量的中外经典版式设计作品为范例,对每个作品的内涵作详细分析,分析作品对主题的表达,分析版式类型选择的目的性,分析图形的处理方式,分析文字的字型、字号、字距、行距的运用以及色彩和空间的处理方式等等细节.通过作品的赏析学习,使学生提高了对版式设计的审美能力,并引导了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绝不是形式上的一种装饰手段,而是具有丰富设计语言,并且结合主题内容完成的一种多维度和多角度的视觉沟通,成熟的版式设计的内涵是意味深长的,是要打动人心的.学生会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设计作品内涵的角度出发,由大到小,由面到点,有内容再到形式的去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表达.如曾经一位学生为了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性,在内页打开的交界处,安排一个立体的造型,并结合剪纸课程的造型手法来完成造型表现,字体选用书法艺术元素,使作品的平面空间语言更为丰富了,内涵性上更加富有民族寓意和个性设计特色.不失为一件好作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有效地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转变.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版式设计是作者的一种思想表达,一种精神追求,是作者意味深长地与受众的一种交流.使学生理解到版式设计是有力度、有意义的视觉传达手段.

3 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创新版式设计教学的应用性

版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优秀的版式设计必须是能够突出主题,拥有完美的创意表达,并且具有实际的应用性.因此,版式设计内涵的应用性和拓展性设计,在具体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现代社会各类信息的井喷,受众的设计意识逐渐增强.因此,收集资料、筛选资料,主题的明确诉求和设计形式的独特性追求,往往都是可以打动受众的手段.在“自我形象宣传”的课题设计中,为了加强版式设计的应用性,体现到此课题的应用设计,主要以型录设计形式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当明确了主题定位和选择了恰当的设计语言后,重点设计是材质的选择、结构的变化以及互动元素的注入等等设计手段.在材料上,不同的材质给人完全不同的观感和触感,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主张是设计方案不能纸上谈兵,设计方案要紧跟市场,紧跟时代,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我就要求学生到市场中去了解材料,掌握一些材料的特性,尤其是版式设计常用的纸质材料,目前,市面的特种纸种类繁多,质感丰富,是强化设计表达的有效手段.甚至不仅局限于纸质材料,也可以穿插其他材质,如棉麻、布等.通过设计变化,带给受众多感官的体验.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外观造型、装订方式、印刷工艺和内页翻阅的各种变化等.在“自我形象宣传”的课题设计中,我主张同学采用不固定的开本形式,主张以异形开本表现为主,便于版式设计引起受众的视觉注意力,也意图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灵活性.当然,开本的选择要考虑成本、便于制作以及展示效果等.巧妙的折叠方式,让信息量较大的版式设计能够有效传达,并且便于被携带.曾有位学生,在他的自我形象宣传册的结构设计上,把内页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以不同色区来划分.每一部分打开之后又包含一个三折页或两折页的页面,使读者展开每个页面都有形式的惊喜,又读到了意想不到的内容,既创造了结构形式的创意性,也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版式设计还需要充分利用后期的制作工艺和注入互动元素等等手段,调动学生充分考虑观众的阅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版式设计中注入有效的互动元素增强版式设计足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受众的参与,给受众直观、可信的心理感受.借助版式设计有型的实体表达,寻求受众的认同感等等都是版式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

当今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个性的一族.他们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的潮流.他们强调自我,追求个性,期待自我意识和自我情感的传递.版式设计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过渡课程.因此,我在版式设计具体的教学中,会因人而异的个别指导,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思想表达和创意描述,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观点,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寻求多种设计方式和手段,促使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完成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目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紧跟市场,与时俱进,强调创新性.寻找版式设计教学的恰当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从而造就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最大强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老师很快融入学生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果中找到更多答案.

参考文献:

〔1〕王清海.字体与版式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罗雄,吴佳丽.广告字体与版式设计实训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8

1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人Pl。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人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拙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x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M。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人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pl。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人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5结语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9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其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学生们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串联,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到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并且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教学一直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三大构成的学习之后再进行教学。现今我国一些设计院校还依然运用植物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和风景图案等内容来进行教学,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从实物写生教学变为图案教学的形式[1]。而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来说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高校中学生无论是学习美术专业还是设计专业,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形式都是相同的,而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并没有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这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基础图案的设计与专业相脱节。基础图案是服饰图案设计的先修课程,对于基础图案教学内容来说,与三大构成设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重复点,与服饰图案设计课程内容脱节。这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三大构成后,更好地原因构成表现手法来进行图案的设计。所以在基础图案的教学中,应该对图案设计进行重视,而不应该只重视图案的绘画,要先了解行业流行趋势,在把握不同行业对图案设计的要求,而对于这一点在进行基础图案学习时就应该对其重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整体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其次,欠缺灵活丰富的设计手法,在传统的图案教学中,对图案的表现方法规定得过于谨慎,在基础图案教学中,比较注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却忽视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不仅要设计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也要提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1、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多元化教学形式

高校必须要对图案课程教学形式的导入阶段进行改进,增加整体的教学课时,将原有的两节添加到四节,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实现基础图案教学形式的有效进行[2]。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形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将传统的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改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

2、对图案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在基础图案教学中,主要就是由实物写生转化为图形设计,将立体的实物转化为图案设计。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化,很难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有效的对基础图案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抛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将新鲜的教学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这对促进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以不同课题的研究进行讲解,利用中国传统图案、民间吉祥图案、外国经典图案等为参考对象让学生参照设计,进行创新、创作。

3、对图案表现形式进行改进

在以往的人物图案设计中,多数都是注重于表现人物的外造型设计和图形表现的肌理变化等,在设计中通过运用点、线、面的分割形式来完成图案。这样的图案表现形式相对比较简单,这样的形式无法提升学生图案设计能力,因此高校基础图案中图案表现形式必须要进行创新。在进行人物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通过任务的不同方面来进行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表情特点、头发、鼻了、嘴巴、酒窝等五官形态,或是喜、怒、哀、乐等表情特征,来选取最佳的表现形式,再运用夸张的形式来表达图案,这样的表现手法会更加新颖,更加具有创新性,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基础图案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与服饰图案设计有密切的联系。高校必须要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特点和问题提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对基础图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基础图案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

作者:王芬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10

关键词:新民族图形;图形设计;项目教学

研究背景

“图形设计”是目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图形设计”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林家阳先生1999年出版的《图形创意》一书,率先在南京艺术学院开设“图形设计”课程,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其他艺术院校的重视和效仿。

目前在各院校的艺术专业,有关图形教学的课程名称大致分为“图形创意” 、“创意图形”和“图形设计”,而教材的编撰则多以“图形创意”为名。但是“图形设计”的翻译,目前最多的“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是广义的概念,注重在现代设计中图形的应用、传播,“以图传信”,这才是现代图形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图形设计”它既要求学生重视图形的创意,设计出表达特定广告意图的“创意图形”,也要求学生能研究图形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的运用,能设计出具有优美形式的新的产装饰图形”,并且能更好的延伸图形在包装、书籍装帧、环境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而单纯的“图形创意”是特指现代图形应用于广告设计中,为实现广告目的而将创造性的思维视觉化的过程,重要的内涵是创造图形的新意,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图案设计。所以目前很多学生经常会困惑学习图形设计的目的。而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步履艰辛。所以如何让学生重视图形的创意同时又能研究图形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的运用成为当代图形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民族图形设计。新民族图形关键在于一个“新”,虽然它是从民族、传统、地域性的艺术中走来,但绝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复制,而是民族图形创意的深层挖掘再创造与再想像,所创造出来的图形既保留本土的艺术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鉴于以上现实状况,苏州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从2010年起拓展了《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从图形设计到图形表现在结合实际产品、广告的基础上陆续开展课堂项目教学法,经过学习实践教学积累,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改思路。这里笔者主要对《图形设计》课程群中《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提出几点体会。

研究目的

该研究对新拓展的《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形式进行探索研究,初探《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教授应用状况与学生学习掌握的状况,并了解图形的设计运用载体形式,从平面载体到空间载体的项目转换,以及学生对于图形设计载体的学习应该能力。通过结合身边最熟悉的主题为切入点,展开《新民族图形》的项目教学来探讨目前图形教育相结合项目教学的优缺点有哪些。并分析其优点如何继续与发展,提出建议。

研究形式

1.教学模式探究

长期以来,大部分院校都认为图形设计课程最好的教学模式是以游戏和课题训练相结合,作业时间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分不同长短的课时完成,最短的几分钟,长的可以是十个课时以上;作业表现形式分草图、手绘正稿、电脑稿等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艺术设计系开发了将《新民族图形》结合实际产品、广告项目的特色项目教学教育模式,为学生经过实践积累学习,能快的衔接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环境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板块,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很多院校都已意识到过多的理论教学对图形设计课并不适合,而着力培养学生思维“放”的过程。但是在这“放”的培养过程中往往过多的注重结果而造成“重技能轻创造”的现象,过分的追求结果而使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过程中只重视如何以最美观的视觉效果表现出设计元素,而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毫无新意。同时容易在培养学生思维“放”的过程中太强调“放”的思维过程而变成“灌输式讲解教学”,甚至具体到设计步骤当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最终制作出的设计结果常常大同小异。往往出现很多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的问题上,往往落入“贴标签”、“拼图形”的局面,摆脱不了旧模式的束缚,在创造上没有大的跨度,关键问题在于教学模式在创造意识引导上的局限。

学校艺术设计系紧跟21世纪新时代审美意识、审美需求的根本性变化,本着《新民族图形》的基本思想,以中国传统图形为元素,在此基础上“再造想象”、“二次原创”组构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新的民族图形。结合实践项目教学的教育模式来更全面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2.教学方法探究

“新民族图形”的教改设想,借鉴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这几种目前在教改中的热点改革思路,力求做到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轻创造”和“灌输式讲解教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新民族图形为设计主题,广告产品项目为实践载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图形设计项目教学模式。

“新民族图形”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借鉴项目教学法所有的将整个学习过程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氛围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分解工程或事件的特点,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项目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仅能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和设计思路的衔接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面对各种实际情景的设计判断能力,包括设计方法的应用、汲取概括本土思想文化内涵的能力以及实践项目的适用性调整能力等几个方面。

项目教学法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新民族图形”再生所需要的根本性问题“方法论”逐步的总结―创新―积累。培养学生自主的追求目标、实践探索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说简单的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方式方法按步就搬的学习其他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寻找打破传统概念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且在自我实践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寻找捷径,不断的探究寻找更好的捷径学习累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激发学生99%的积极性。

研究成果概述

《新民族图形》中传统图形的在创造是主体,产品广告项目是新民族图形表现的载体。该课程学习重点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必须要准确的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华,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图形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在视觉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

因此学生对现代图形设计理论与审美已有系统的认识。而中国传统图案的内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它形态多样、内涵丰厚、历史悠久,贮存了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蕴含着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源的精神。然后学生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自主探索学习,将传统图案赋子现代意义,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找到属于本民族的、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精神。本课程最重要的是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将内涵化为修养,在图形设计中自然流露,将精神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使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该课程解决以下任务:

(1)新民族图形在广告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2)新民族图形在平面导向设计中的应用。

(3)新民族图形在立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新民族图形在立体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现以“新民族图形”课程为例,介绍教学的主要过程以及现阶段成效。

项目课题一:艺术设计系标志设计。

课程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完成一份本校艺术设计系标致设计。

1.确立项目

①学生自行准备。

首先,教师提前为学生提供优秀标志作品的案例作为参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赏析案例,查阅资料,搜集必要的设计背景信息,并积极地思索,教师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框架参考,如标致的视觉目的,标致设计的文化背景,标致图形的使用范围分析等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前期调研分析的准备设计。

②小组讨论准备。

学生自主组合,2―3人一组,进行创意构思。

③小组集中讨论。

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项目制作的构思分析以及本组的创意构思草图表达。此时教师应针对设计说明进行点拨,对于特色亮点的部分给予鼓励以及肯定,对师生意见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提出讨论研究,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针对特定项目新民族图形设计上来。

④总结制作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接着让学生进行设计表现,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本校艺术设计系标致设计。并且以设计说明的形式对项目设计进行说明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这样学生的体会可以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项目课题二:苏高工校区平面导向图设计。

课程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完成一份平面导向设计图。

项目课题三:立体包装的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份完整包装设计图。

项目课题四:立体空间的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调研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各自独立设计制作出一组完整的空间布局设计图。

该项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要设计动脑,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还要动手操作制作模型,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图形结合材料(点状、线装、面装、块装)的具有可面性的物质性质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空间视觉效果。学生在自己进行操作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小组内部讨论,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取长补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从中领悟、摸索,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体会成功的。本课程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得到更深的体会,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项目研究成果的特色创新

1.项目研究成果的特色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系专业教师从未停止过对课程的教学研究。我们围绕图形设计的设计内容、范围、形式、载体,结合项目任务模块式教学,对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对《图形设计》课程群进行全面的优化,并制订了《图形设计》课程群的教学课程规划。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接触,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我校的逗号工作室,宏成基业工作室两个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课程需要的时候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实践技术辅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类图形修改、绘制、应该等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制作。得到企业和客户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项目研究成果的创新

学生学完本课程的同时及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可按能力与特点组合在一起,交叉搭配,分为几组,深入各校企工作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每次活动基本能够单独完成图形编辑、设计、布置等任务,效果良好。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现了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并及时将教研教改成果引入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公司另外对其培训或只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后就能上岗。

研究工作的自我评价

如前所述,“项目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克服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何斟酌新民族图形的选择

很多学生容易奉行“拿来主义”,对本土的优秀文化和传统表现出漠视、陌生和无力驾奴。这切实反映出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充分理解,对传统的学习太少、太不透彻。所以本课程对传统图形在实际教学中为传统的保护和推广做大量的多形式的工作。

2.如何安排“项目教学”课时

在的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安排为一个学期,一个“项目教学”约占课程四分之一的课时,整个课程项目制作教学时间安排快的同学和慢的同学就相差很大。面对这个问题本课程根据项目设计进行分阶练习。即对项目制作的每一小步都定期安排时间进行检查讨论,从而解决了拖拉的问题。

3.如何严格公平合理的进行考核

对干一个项目来说,为了给小组的每个成员一个公平的成绩, 可以将学生个人成绩分为两部分计算,70%由小组的作品质量决定,30%由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决定。并且,对于那些经常不参与集体活动或表现极差的同学,指导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将该生成绩记为不合格。以此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实践学习。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11

【关键词】形式基础 支架式教学 快题训练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的这句名言一语点中大学教育之精髓所在。具有想象力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一代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够真正的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能动学习的教学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对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创性研究,是近十几年来设计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何能够把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运用到真正的课堂中去,使形式基础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形式语言训练课程,达到形式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本研究的最终需求。我所做的课堂快速训练正是基于此种形式下的一种实践课堂的尝试,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我希望学生与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语言符号进行对话,加强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从事设计教学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有效教学向前发展的必须。创新人才培养之精髓在于培养其创造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这些东西想要落到实处,也就必需要在具体课程上进行不断地尝试与创新。

一、形式基础课程改革

来自于设计的形式是对自然高度的概括的形式,并且被抽离作为基本的设计形式存在,设计的方法学由此产生,并且也源于人类的基本视觉和触觉。好的形式使得设计得以推广,从设计的结果,我们也可以论证形式对设计的重要性。也因此形式与设计得以发生更多的关联。

形式基础课程是在三大构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更多关注于形式语言训练本身的过程,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引导但不干涉学生的学习与创造。中央美院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中的形式基础课程授课是以自然,艺术,设计为序,自然的形式实际上也是自然对形式最好的反应。也就是说形式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从自然形态的形式语言出发,对视觉形式的规律进行记叙与表现的研究。基于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了从自然中寻找课题进行表现。

二、课堂快速训练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我们凝练了形式基础的基本法则之后,学生对于形式的内容有了基本的认知,在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往的教学反馈往往是以课后的长期、成熟的形式提交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呈现出来的是整体的,完善的,注重细枝末节的;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是漫长的、痛苦的、不断尝试与不断否定的。而短期的、快速的课堂训练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够快速的对某一事物作出反应,并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讨论、想象、绘图。

(二)教学主题

学生已经完成了形式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对于设计中的点、线、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及手法也已经进行了简单的训练。这时我们可以从基础的知识点着手,确定了每次训练的时间后,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主题。

(三)课堂顺序

(1)引导

旧课复习时间将学生之前对于基本形的构成方式的学习记忆重新回到他们脑海中;针对课程所学习的形式法则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案例讲述,明确形式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根据学生的绘画基础,展示黑白绘画形式的作品给学生欣赏;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联想,然后进入到大脑飞速运转的课堂快速练习阶段。

(2)课堂训练、讨论及点评

老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不对正在创作的图形发表任何意见,不干涉他们所使用的任何方式、方法,遇到思维瓶颈时鼓励自行快速解决,因为时间有限,完成作业及时上交,不得拖延时间。作业完成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互相之间对“形式”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面对新事物的无限想象力。

三、课后反思与启示

(一)有趣的课题

教师在设定教学环节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想要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完成很多知识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学生也有疲倦的时候,往往疲倦时作出的作业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这样既花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课堂快速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由于短时间内大脑高度集中,学生课后普遍反映仿佛一瞬间回到了高考期间,学习强度大。这时,合理的寻找有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吸引着学生以无限的时间浸泡其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早已经不合适了;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学习简洁、清晰、准确、精炼的信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平等的与小组的成员和老师进行探讨式,独立的发表个人意见。教师支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比单纯的讲授更起作用,学生能够受到我们的启发与引导,向着我想要达到的目标前进。

(三)学习习惯的建立

学生有“惰性”,在应试教育模式成长出来的学生总是习惯“解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而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形式、手法、规律、需求入手,进行专业的学习。市场上对商品的选择性往往更多样,我们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服务业,要想让这个服务业更好的做下去,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设计行业的淘汰率如此之高,我们的学生投入到社会之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都同样重要。

课题来源:遵义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课题

教研课题:视觉设计形式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3-21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12

[关键词]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 创意思维

[作者简介]吴志坚(1982-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室内空间设计、艺术设计教育。(河南 新郑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34-02

工业设计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在当前设计思想不断发展革新的大环境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组合,出现了工科类和艺术类两种教育模式。作为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核心体现之一的设计素描教学,成为当前高校本专业教育者重点研究与探讨的课题之一。作为工科类的设计素描教学,须根据生源的艺术审美观念、基本艺术创作技能、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对设计素描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实践与研究改革,借助设计素描的图形式化语言表达设计,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化、系统化设计实训,使工科类学生的设计能力、水平迅速与专业相接轨。

一、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理念对专业培养的局限性。19世纪中期,契斯恰科夫提出素描应体现事物形体、透视、光影、材质的写实性与科学准确性,提倡写实的绘画技法,并形成了一套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该体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我国的素描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所谓“设计素描”的教学理念仍深受这种以侧重绘画写实为目的的传统素描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侧重追求绘画技法的熟练性、形体透视的准确性以及光影、材质表现的真实性,忽略了设计素描教学的真正意义以及其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教学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创意设计意识、专业认知度、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特点体现的不明确性。设计素描虽然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高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一种通用名称,但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中体现出了不同教学目标的方向性与特点。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构造、造型等方面的设计思维与表达。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训模式须根据其专业特性,明确其教学目标,突出其课程教学的专业特点。

目前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工科性”特点体现较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学大纲。据调查,许多高校工科类本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大纲,普遍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是直接使用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致使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工科性”课程教学特点较弱。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纯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特点是绘画功底、能力较强,但对专业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科学准确性与写实性的实训项目单一训练,导致课程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与本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相脱离,不能很好地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奠定服务基础。

3.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差异性带来的制约性。教学过程涵盖了“传”与“受”两个基本概念,“传”的导出主体是教师,“受”的导入主体是学生。我国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部分高校设计素描教学学时较少,在教学的安排方面基本上以学期阶段性与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由此导致美术基础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地认识、理解设计素描的含义以及教学的目的、意义。其次,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对理科生对艺术的认知度、理解性存在一定的误解,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高其绘画表现能力为教学目标,满堂灌输造型、明暗、透视等绘画要素表现的技能与技法,忽略了学生形态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的培养。最后,教学对象的研究分析度低,在教学过程中未对工科类学生思维方式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据调查,在高校现有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套用以往教授艺术类学生的模式与方法去强制教授工科类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茫然、信心不足、拘谨和无从下笔的状态,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产生。这些给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艺术设计思维、设计认知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1.从现代设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要求的角度分析。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数字读图时代,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形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下,设计理念出发点由单纯的感知设计逐步向理性的综合创新设计推进。发展创意性设计思维成为现代设计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作为奠定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石,设计基础教育应随之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与组成形式。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组成类型,应顺应设计教育理念的改变,在区别于“纯艺术绘画”方式的美术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提高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为思维到设计搭建意识桥梁。通过改革其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内容,才能实质性地推动工科类学生设计意识的形成和今后专业特点的形成、深化发展。

2.从构建本专业工科类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角度分析。构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以及构成设计教学等。设计素描教学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体现出“启下”的理念作用。工科类学生毫无任何的绘画基础与功底,这就要求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学生最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基本素质抓起。如果学生的造型能力较差,创意思维弱,就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难以从事今后的相关设计工作。所以,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内涵精神体现,是构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构建、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因素。只有通过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合理化、优质化地构建本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从而带动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从加强工科类专业设计理念认知的角度分析。在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理念中“造型设计”占有较重的地位。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设计素描教学是引导学生从专业设计理念认知层面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启蒙”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造型”的观察入手,在造型外在所表达出的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其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分析“造型”中“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寻找设计构想,培养造型创新思维意识,设计表现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造型。包豪斯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推动者约翰内斯・伊顿在其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以洗脑的方式把学生入学以前所有的视觉习惯全部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甚至是宗教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在含义上已超出了其本身的表达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训练,也是一种“洗脑式”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工科类学生对专业理念的崭新认知度以及打破固有定向思维模式的方式。所以,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已脱离了对专业设计理念的认知,对学生专业领域的进入与设计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实施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式

工科类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践须在更新现有教学理念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对象“工科性”特点基础之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设计与实施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在具体教学时段与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体现连贯性与针对性原则。以“学时”为基本单位,“日”“周”“月”为组合元素,设置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同时,引入具有一定教学、培养针对性的阶梯教学内容与训练模式。例如,教学总时间段为2个月(总学时96),分每周4个连续日(日学时3)共计8周(周学时12)的模式进行。在此组合中分为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内容:第一阶段的结构素描(36学时),第二阶段的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24学时),第三阶段的创意设计思维。通过此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与创意设计思维。

2.实施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训练模式。工科类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工科性特点,侧重以“线”为分析、表达方式,以“造型”为对象的线性结构素描,正确引导学生明确结构的分析与研究是为解决产品造型相关设计问题的设计理念与意识。可采用较有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事物观察分析的训练以及多样性造型组合构造表达等多种训练方式。

3.增设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训练方式。意象构成式素描是运用构成设计原理,通过素描的形式表达心理对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以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结构、形态、质感等)以及相互关系为分析、研究及设计的对象,通过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打破固有物象局限,进行系列性视觉构成艺术训练。教学过程中把体验、认知、感受、试验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重点对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解构、重组、重复、比例等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再设计。意象构成式素描的增设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意设计思维,这也是早期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理念体现之一。从工业设计领域来看,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恰恰是今后产品设计元素(造型、材质、构造)要点的研究体现,同时,也是今后专业教学的延伸,这对构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到基础作用。

4.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辅助的教学手段。在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以直观的方式演示设计素描中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以及构成模式。通过此教学手段对工科类学生进行造型设计元素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互动性与热情积极度。

四、总结

社会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要求我们在工科类工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把握改革动向,逐步建立具有一定专业特点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真正达到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使工科类学生的设计能力、水平迅速与专业相接轨,提高学生在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德)保罗・克利.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M].周丹鲤,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杭间,靳埭强.包豪斯的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