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3-08-08 17:10:11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窗口,普通高等院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应用科学发展观和整体思维的方式及理念,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处理好体育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体育必将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几点建议,为专家和同仁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1显性因素方面

1.1.1理论知识。学生了解体育训练项目有关理论知识,包括发展史,锻炼特点与锻炼原则及方法,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组织与裁判等。

1.1.2动作技术和技能。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和技能。

1.2隐性因素方面

1.2.1体育能力。体育能力包括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适应能力。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能运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

1.2.2体育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1.2.3社会道德品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

1.2.4心理健康素质。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丰富的内涵。运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体内内啡呔的释放。

2 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2.1高校体育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

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石,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发达,促进大脑的发育,提高心肺功能,改善机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作用。为大学生以后适应不同的环境,从事智力活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

2.2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很大。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抗挫折能力极低,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和活动内容也由过去的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改变成现代的网络化活动为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能力正在急剧下降。这些都是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所以要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并培养他们自立、自信的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2.3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品质的作用

社会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我国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传承着仁、义、理、智、信、孝等的民族美德,这些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大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冲击。高校体育教育是弘扬社会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这种精神也正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4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心理素质在人才成功中的权重指数越来越大,有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抽样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0.3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疾病,各高校的退休学生中,有近一半直接原因是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高校体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体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其这种作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据目前国外的研究认为,运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可使人忘掉忧虑不快。适当运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体内内啡呔的释放,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和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

2.5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作用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处处都充斥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高校体育教育以其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性情绪体验。因此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竟争意识和社会竟争能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的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的作用,注重大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终身体育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康茹萍.体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体育科研,2004,,(4).

[2]陈瑞琪.加强创新教育,提高人才素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0,(5).

[3]张红军.重视学生的创新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2000,(2).

[4]居向阳.现代体育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01,(3).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到来迎来了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深刻变革,是一次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学术界近年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素质的概念早就有了,而素质教育则国外没人提。国内的辞典也罕见。”有人认为:“提素质教育就是不科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既然是先天形成的,就谈不上教育问题。”有人则说:“现在提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没有什么新意。”还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搞得很神秘、很玄,其实很简单,凡教育都可说是素质教育。”确实,对于素质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惶惑不解。要搞清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1.狭义的素质

即生理学、心理学上所指的。生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得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相应的体能方面的特性;心理学上的素质,则指人得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它是人得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得发展。

2.广义的素质

即国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1)根本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为根本任务,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远大目标。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完善人的基本品质,使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性。

(2)全面性(即整体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单就其一方面或片面的提高发展;在教育对象上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或“精英”;在教育内容上力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促进、和谐发展,就这些方面来看,素质教育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3)基础性

素质教育着重于给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因此,该项任务从教育的层次上,通常是落实到基础教育的。

(4)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有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的特征。它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三、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如信息革命、新材料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并深刻地改变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不仅使许多生产工艺急速变革,而且促使产业结构、行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同时又引发了社会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此外,我国实现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呼唤着我国教育的加速改革,并要求教育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扩充新观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21世纪时展需要的新的素质教育的崭新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如教育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是“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在作祟。因此,一方面必须彻底批判“应试教育”,清除这一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又急需提倡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当然,我们现在提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并不是说我们原先的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是应试教育,都搞错了,或需要彻底改造,甚至连必要的条件也不要了。事实上,单纯的“应试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能把现行的学校教育笼统地称之为“应试教育”。我们只是把现行中小学中,仅仅以应试要求、为选拔的需要、以训练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为目的的选拔式教育的这种不正确教育思想和行为概括为“应试教育”。

为了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提高和优化全体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而“应试教育”只是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和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前者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后者则主张面向少数几个“尖子生”、“英才”,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挥,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依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质量;后者则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并以分数量人、以升学率论质量;在教育方法上,前者根据学生的差异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后者同按划一的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或以分数为唯一的尺度,使教学方法僵化。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 借鉴

1.引言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在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例如,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总的来说,我国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人本主义教育

提到人本主义,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某些方面观点的分歧。以下借用杨韶刚(2003)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两个主体进行说明: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由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把事实与价值融合,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是这一理想的充分体现。“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必须对其它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一些系统而概括的了解。人本主义的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

重视自我概念,突出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和成功感渗透到其学习活动中,变成一股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概念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人们普遍认为人本主义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这是对人本主义教师特点的误解。人本主义的教师具有民主化的性格,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不仅具有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而且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

3.素质教育及其现状

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强调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而组织教学活动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制度是不科学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但目前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众说纷纭。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是什么?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包括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部分;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应分为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尽管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存在着混乱和不成熟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体系提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是在声讨“填鸭注入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这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教育理想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由于具体操作的难度较大,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流于形式的条条框框,而不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所产生的自觉的、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提高自己的素质。

袁振国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是这种教育理想在中国大陆比较全面的概括。他认为,素质教育首先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在现代民主的社会里,我们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在这一点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没能充分体现每个公民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一些“重点中学”,政府教育部门大量的资金扶持使其得以蓬勃发展,而偏远落后山区的中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教育经费匮乏,它们更需要教育部门雪中送炭,让大量的失学受教育者重返校园。上述实际状况导致了教育领域的不平等。转贴于

其次,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正是凭借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这种理念并不是素质教育的独创。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一直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能力。但是,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考试大国,学生很难摆脱考试的压力,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当成满足源于内心的兴趣。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一些教师和学生依然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进行教学活动。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到考试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变成了只会考试的单质群体,他们缺乏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性,思维单一。

再次,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培养受教育者完整独立的人格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最终提高人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扩大人的价值,直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理想。

4.人本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之比较

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

1)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身求知欲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教育同样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改变以往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局面。教师的教学目标由让学生“学会”变成学生“会学”,即“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教育观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与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致的。

2)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罗杰斯认为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少时,学生的学习会取得进展。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我国的素质教育同样强调乐学的重要性,教育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3)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罗杰斯主张最有用的学习是知识外生活能力的学习。教育的内容不但有书本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素质教育的一大功能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把一个生物个体培养成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接替社会空缺、完善和发展社会生活的人。同时,大力倡导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5.借鉴

我国的素质教育由于自身理论系统的不完善和操作上的诸多纰漏招致了批评。但是,它毕竟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和更新,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用比较教育学借鉴的观点把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做一比较,从而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来充实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其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

1)素质教育要切实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台湾行政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在1995年颁布的咨询报告书中谈到教育人本化时说:教育是要栽培一个完整的人,使其能以充分实现自我为目的,而不应受制于职业市场、政治目标或其它意识形态等特定的需要。可见,台湾行政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的教育理想重视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他们把素质教育的个性化提上了日程。我们不妨从以上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中获得启示,改变社会上过多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人才的现实,更多关注大多数学生的主体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

2)素质教育要切实以人为本,提高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在人本主义思想指导的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生活上的朋友。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多样的教学才能,还要拥有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的人文品质。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彼此精神世界的交流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队伍的素养需要大力提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精神世界的指引者,教师必须接受系统化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优化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高教改革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体系 构建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erious negative effect brought in by the the universities' expansion, th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xists crisi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in the tide of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1]。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所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其它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4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2.5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3.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2 .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高校扩张和扩招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存在着种种危机。高校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视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高校素质教育体系。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1]。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所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其它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4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2.5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3.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重要性

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剧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素质教育已经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追溯起来,素质教育思想应当发源于20世纪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很多是与素质教育思想相通的。他的教育思想包括:(1)生活教育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2)普及教育思想:“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3)创造教育思想;(4)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初步建立起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但是,面临着21世纪的严峻挑战,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对此,世纪之交,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仅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而且还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的大中小各个级别学校中得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从2002年9月开始,全国约有63所高校开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其中以北方的著名大学居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够均衡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有”新人。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中小学担负着素质教育推广和深化的重任。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教育部和教委等相关部门先后通过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文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整原则、方向。评估体系和考试要求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文字。这些文件指出要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的效果如何呢?有调查显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部分师生已经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发觉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依旧存在,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阳奉阴违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探讨这个问题,应当从两者的概念开始说起。现在,中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育界基本上对素质教育形成了一些共识:素质应指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这个共识对素质教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素质教育立论的基础。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李岚清同志曾经讲过:“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1997年,国家教委引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政府文件第一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的明确阐述,该定义的提出对消除有关素质教育的种种争议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创新教育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现代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最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人格、智力、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并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同时反过来可以巩固和丰富这些素质。可以说,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人格,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也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

现在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说,素质教育是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指向创新教育。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讲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1.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和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剑仙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再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创新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还要求学生要把新思想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结合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现实问题,同时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实践中间去。目前,教育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教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的思想已经被社会各界接受并深入人心,相信随着发展规划的公布,创新教育也会相应得到的合理科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素质教育也会进入更深层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J].福建陶研,2007,(3):17-18.

[2]程炎明,黄少堂.规范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丁静,周峰.素质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现代教育论丛,2003,(5):21.

[4]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

[5]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96,(5).

[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289.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心理素质

前言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素质一般是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乃是学校体育的体质功能和首要目的。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现代体育科研证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一、早操场、课间操与素质教育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做早操,不仅能驱除学生大脑皮质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为之振奋,从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进而为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气中经常坚持认真地做早操,对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和发展身体素质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课间操是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通过认真完成课间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缓解在上课进程中产生的疲劳,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的完成早操和课间操,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具有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早操及课间操正是这一要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

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而体育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体育体育道德风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摩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在调动队伍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的风格;在短跑教学中特别是在起跑练习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诚实的品德;在中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跃、障碍和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及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编排徒手操,并付之练习;引导学生布置教学场地、自制体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其个性。

再次,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可开发学生的智能。比如,通过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与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蓝球投蓝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通过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运动本体感觉能力和时空感觉。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促使学生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可培养学生竞争、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健体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对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能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21-01

目前素质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尽管在我国已实施十余年,从校长到教师和家长对实施素质教育基本都持赞成态度,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而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确实未能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命运。面对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关系的处理,不得不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和讨论。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1 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陶宏开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2 素质教育的内容。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国家教委认为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等方面;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58%的被调查者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2.对中职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中职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间养成的各种思想意识、学习和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2.1 中职体育教学与健康素质。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中职阶段,青少年的各项身体素质都处于快速增长期,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够引导和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身体练习增强体质,预防身体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己责无旁贷的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体育教学鉴于自身特点,具有其它学科教学与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体育教学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体育卫生知识讲座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通过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实践课由于场地大、活动多,分组和个人活动多,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这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联系,也使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多,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得到积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若教育得当,可以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2.2 中职体育教学与道德素质。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孔子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从中可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成功,更在于高尚的人格魅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做人一做一个诚实、正直、可信的人。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参与人数不定,且体育项目、体育游戏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要求,仅凭一人之力获得成功的做法越来越不大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诚实正直的人格,乐于助人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对以后M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参加运动会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主人翁意识。

2.3 中职体育教学与智力素质。中职是学生接触并开始掌握运动技能阶段,通过中职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体育"三基" 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现在的中职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要求分项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求知欲望。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此外,中职体育教学蕴含着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能的训练和培养。

2.4 中职体育教学与审美素质。体育美是借助人的自然实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现实美。蔡元培说:" 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 在多姿多彩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等,把美蕴藏在各种形式之中,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主修、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审美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味出所喜爱项目的美的内涵,从中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达到体育与美的完美结合。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0

论文关键词:安全素质;素质教育;高校;作用与地位 

 

一、综述 

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精神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注重抓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向在校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做出安全行为。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准确到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那么首先需要明确安全素质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安全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系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是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日常的安全防范,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具备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增强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或者扰乱校园秩序行为的意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主要以如何防止财产受损,防止人身受到伤害,防止出现心理出现问题、违法犯罪行为为主。 

(二)遵纪守法。在校园内,要确保校园秩序的正常运行,遵守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打击不法人员,规范校园行为人活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应该学法、知法,并懂得如何依法办事,避免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安全素质教育,知道那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是不能做的,从而保证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准纪守法。 

(三)遵守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是我国发展和民族生存基本条件,是国家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环境让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将国家安全置之脑后,从而造成我国部分安全机密泄露,更有甚者,不惜出卖国家安全和利益,为个人谋求利益。因此,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要进行国家安全法制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价值观。其次,要进行民族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居安思危、维护民族团结,谋求国家稳定繁荣。再次,要进行对外交往保密意识教育,在对外交往中,注意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时刻注意保守秘密。 

(四)心理健康。在高校中,由于就业压力、生活节奏、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根据研究统计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都出现了心理上得适应障碍和不良反应,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断呈上升趋势,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疏导和解决,则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辅导、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性健康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等,都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安全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 

(一)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在素质

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体系中,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所有素质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形成素质教育,推进现代教育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要比进行素质教育中得其他教育更具备广泛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操作性,安全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失的课题。安全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安全素质都不具备,缺乏甚至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会聚到巨大的困难和考验,甚至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因此在高校中强调系统的安全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能够明辨是非,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 

安全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得重中之重,而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素质教育包括了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做好安全素质教育,有效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目前社会各界及高校管理和教育人员均清晰认识到,校园安全已经不是一个无关紧要,随意忽视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内外传来不少高校出现枪击、谋杀、抢劫等恶性事件的情况下,校园安全正以其社会的尖锐性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维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维护校园秩序的有效进行,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秩序,保证大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它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 

(三)安全素质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安全素质教育是维系高校生活、学习和工作活动正常进行的可靠保证,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项安全事故(事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安全素质教育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活动训练和课堂教育来达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安全素质和意识的目的,使得安全意识持续有效深入地扎根在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中,时刻不忘自身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等方面,做到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安全素质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和高效素质教育的其他各项内容一样,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经常性活动之一。安全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安全活动经常性发展成为可能性,在素质教育中要摆脱安全素质教育可以脱离实际的社会环境,不需要考虑素质教育具体氛围的错误观念,确立起安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是安全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的正确观念,这样,安全素质教育才能够时刻进行,不断推进,并落入俗套,流于形式。 

(四)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面对诸如交通事故、火灾、伤害、被盗、骚扰、诈骗等突发的事件时,能够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如果高校能够抓好安全素质教育,那么高校的素质教育则能够在学生安全的保障之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设施和机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有研究指出,我国内地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安全健康管理相关的公共课程以及管理机构是导致我国高校不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该尽快制定和建立安全健康教育体系和专门管理机构,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从而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机制,加强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在课题申请和资金申请上给予保障。其次,高校中要开设安全素质教育的公共课,并定期召开安全知识讲座,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是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带到社会上,开展参观学习、案例讲解和宣传普及等形式的学习,走进来则是请安全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和课程,使得安全素质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1

论文摘要:安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和形式发展需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更是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安全素质的主要内容,指出安全素质主要包含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遵纪守法、遵守国家安全、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安全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明确了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安全素质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国高等院校安全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指导。

论文关键词:安全素质;素质教育;高校;作用与地位

一、综述

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精神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注重抓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向在校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做出安全行为。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准确到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那么首先需要明确安全素质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安全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系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是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日常的安全防范,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具备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增强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或者扰乱校园秩序行为的意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主要以如何防止财产受损,防止人身受到伤害,防止出现心理出现问题、违法犯罪行为为主。

(二)遵纪守法。在校园内,要确保校园秩序的正常运行,遵守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打击不法人员,规范校园行为人活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应该学法、知法,并懂得如何依法办事,避免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安全素质教育,知道那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是不能做的,从而保证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准纪守法。

(三)遵守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是我国发展和民族生存基本条件,是国家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环境让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将国家安全置之脑后,从而造成我国部分安全机密泄露,更有甚者,不惜出卖国家安全和利益,为个人谋求利益。因此,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要进行国家安全法制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价值观。其次,要进行民族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居安思危、维护民族团结,谋求国家稳定繁荣。再次,要进行对外交往保密意识教育,在对外交往中,注意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时刻注意保守秘密。

(四)心理健康。在高校中,由于就业压力、生活节奏、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根据研究统计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都出现了心理上得适应障碍和不良反应,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断呈上升趋势,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疏导和解决,则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辅导、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性健康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等,都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安全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

(一)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体系中,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所有素质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形成素质教育,推进现代教育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要比进行素质教育中得其他教育更具备广泛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操作性,安全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失的课题。安全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安全素质都不具备,缺乏甚至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会聚到巨大的困难和考验,甚至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因此在高校中强调系统的安全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能够明辨是非,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

安全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得重中之重,而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素质教育包括了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做好安全素质教育,有效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目前社会各界及高校管理和教育人员均清晰认识到,校园安全已经不是一个无关紧要,随意忽视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内外传来不少高校出现枪击、谋杀、抢劫等恶性事件的情况下,校园安全正以其社会的尖锐性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维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维护校园秩序的有效进行,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秩序,保证大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它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

(三)安全素质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安全素质教育是维系高校生活、学习和工作活动正常进行的可靠保证,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项安全事故(事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安全素质教育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活动训练和课堂教育来达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安全素质和意识的目的,使得安全意识持续有效深入地扎根在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中,时刻不忘自身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等方面,做到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安全素质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和高效素质教育的其他各项内容一样,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经常性活动之一。安全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安全活动经常性发展成为可能性,在素质教育中要摆脱安全素质教育可以脱离实际的社会环境,不需要考虑素质教育具体氛围的错误观念,确立起安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是安全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的正确观念,这样,安全素质教育才能够时刻进行,不断推进,并落入俗套,流于形式。

(四)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面对诸如交通事故、火灾、伤害、被盗、骚扰、诈骗等突发的事件时,能够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如果高校能够抓好安全素质教育,那么高校的素质教育则能够在学生安全的保障之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设施和机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有研究指出,我国内地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安全健康管理相关的公共课程以及管理机构是导致我国高校不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该尽快制定和建立安全健康教育体系和专门管理机构,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从而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机制,加强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在课题申请和资金申请上给予保障。其次,高校中要开设安全素质教育的公共课,并定期召开安全知识讲座,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是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带到社会上,开展参观学习、案例讲解和宣传普及等形式的学习,走进来则是请安全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和课程,使得安全素质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 素质要求

一、前言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完善的体制等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

二、讨论分析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向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它是人们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概括地讲,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讲,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内容和目标的系统教育。

2.目前体育教师的现状

(1)队伍稳定性较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部分教师的心态处于多元,错位,不平衡的状态,尤其是体育教师。由于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不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对学校体育投入非常有限,使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许多体育教师感到其社会地位低微,经济待遇差,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这导致有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着激励的思想斗争,心理矛盾,下海经商好还是继续教学好,有的体育教师就一边从事教学一边经商——则不免常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教学的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暗下决心,打算在合适的时候跳龙门,只是条件未成熟。这样可以说所有的师责,行规对他们就形同虑设。据有关资料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役体育教师流失最严重,而在体育学院就读的学生中,有大部分将来都不愿当体育教师,虽然近两年来,体育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已有所缓解,但队伍的不稳定,尤其是许多体育学院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应试教育影响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有大部分人存在着重训练轻教学,重技术的传受轻能力培养,重尖子生而忽视普通生的思想。在教学观念上,重教轻学,重技轻思,重重复训练而轻教学效率提高,重体能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与终身发展等。这些教育及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3)教学方法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

由于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从而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置之度外,导致教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有形无神,长期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的重负荷高强度,低效率阶段,使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3.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情感陶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等。因此,体育教师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和挑战,所以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高尚的道德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体育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体育工作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原动力。

①热爱体育教师工作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是体育教师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对它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热爱它,才能对事业深沉的爱,才能执著地去追求,还要全身心地投入。

②关心、热爱学生

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教师,肯定是不会去关心、热爱学生,也不可能自觉地爱岗敬业的。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教师才能尽心尽力去培养他们,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思想道德高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坚强毅力的一代新人。

(2)多元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而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要求教师自身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

①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另外,应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剖、生理、以及运动生理,运动医学、急救和应急处理、评价技术等一系列知识体系。并且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为教学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同时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专业最新的信息,知识成果介绍给学生,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②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体育科学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学论等。并且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③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书本,对于整个世界,凡是未知的东西,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作好各方面准备,以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要成为知识面宽阔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合格体育教师。

4.综合教育能力

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正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它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综合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技能是教育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组织教学、教学语言、示范、训练、创新科研等。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

(2)创造教育环境的能力

优美、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有善于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能力,使学生置身该教学环境并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还有利于师生相互探讨,共同探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充分体验课堂学习,健身练法,娱悦身心的乐趣。

(3)教育科研能力

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于课的改革,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深化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经验型”的体育教师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劳动特点及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素质。

①兴趣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事业能够建立和巩固的基础。体育教师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兴趣,能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更好地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方法,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②情感

体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力。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包含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育教师与学生熟悉、亲近、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可使学生产生依赖、仰慕、共鸣,进而去追求成为体育教师所导向的人才。

③意志

具有坚强的意志是每位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它对于一个体育教师的事业成败具有决定意义。坚强的意志表现在体育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坚定性和直觉性,百折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和克制不良情绪的自制性等方面。

三、结论

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还担负着教书育人,严于律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感召学生的责任;加强对体育教育的理解,精通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自如运用,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借鉴国内外成功教学经验,先进教学方法,并从中吸取和更新,在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其它科学知识,提高自己学科文化水平;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尤其是教育科学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新.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3).

[2]金林祥.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燕国才.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