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

时间:2023-08-07 17:30:54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义乌副食品市场 SWOT分析 发展建议

一、义乌副食品市场简介及SWOT的概念

义乌市副食品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为浙江地区最大的副食品市场,在品牌商品集聚度、品牌创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义乌副食品行业起始于80年代中期,现农贸城副食品市场占地32622.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万余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共有商位2000余个,经营主体1429个。义乌副食品销售以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品种繁多,产品包括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酒类等。

SWOT 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strengths、weaknesses主要针对组织自身进行分析,为内部可控制因素,opportunities、threats主要针对组织外部环境分析,为不可控因素,人们只能去认知和影响它们。组织要通过四方面因素的分析,调整控制组织内部因素,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本文试图运用SWOT 分析, 对义乌副食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二、义乌副食品市场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义乌市副食品市场具备规模优势

义乌副食品专业市场在全国已经较为知名,中国制造的“副食品”通过义乌辐射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据统计,目前副食品行业配送车辆已达650余辆,有许多保健品、酒类的经营户已组建了销售队伍,奔走于各大卖场和超市之间,义乌及浙江省内县市众多卖场、超市大都已纳入市场的销售网络之中。

(2)新市场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

义乌新副食品专业市场于2008年8月建成,新副食品市场为框架多层式市场。整个建筑主体分为三层,局部五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层和第二层划为市场经营区,总面积为53576.9平方米,经营面积为27331.2平方米,可安排单个面积15~16平方米的商位1752个。地上第三层为厂家直销中心和精品展示中心,设有经营大户使用的接待、洽谈、办公等场所。地上第四、五层局部为商务办公区,主要安排税务、工商等市场配套服务机构,经营户不用出市场就可办理相关事宜。

(3)市场品牌集聚度较高

义乌副食品市场注重品牌集聚发展,在摊位招标中品牌优先。据调查统计,义乌副食品市场共有品牌5647个,中国驰名商标58个,中国著名商标43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2个,金华市著名商标3个,拥有注册商标1716个,其中本省注册商标占38%。

2.劣势分析(weakness)

(1)产品重复经营过多

义乌副食品市场内摊位众多,但品牌稀少,产品重复经营严重。新市场共有两千余个摊位,一千六百多的经营户,但产品的种类及品牌并不丰富,产品重复建设严重。就例如小食品来说,饼干、休闲食品,经营商户100多家,品牌却极少,只有乐事,可比克,雀巢等数十只品牌,众多商家同时经营少数几个品牌的商品,势必导致恶性竞争,导致相互压价,或者走违规路线,经营假货。

(2)市场知名度不高

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很大的知名度,但义乌副食品市场却没有很好的借助这一点,在全国副食品市场中知名度不高,很多采购商到义乌有多样化的采购需求,也包括一些副食品类商品,但外商到义乌副食品市场采购商品的却很少。

(3)市场经营人才缺乏

义乌副食品市场快速成长,但市场经营管理人员却不能满足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与两类:①老班子成员,由原来管理几十个商户的农贸城管理人员中转换过来的;②从社会新招的毕业生,比较缺少管理经念。这两类人员,前者没有相应的理论,无法对市场进行宏观把握,后者是新力军,但缺少经验。两类人员都不能有效适应市场的发展。

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义乌经济及消费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义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中有升。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00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亿元,增长15.7%。其中批发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5.8%,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5.8%。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义乌副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义乌日益成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

目前,有1万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82个国家的2124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联合国难民署以及家乐福等10多家国际零售集团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义乌商品已出口到全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成为副食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义乌副食品市场自2002年首次填补副食品行业出口“空白”后,外贸出口就开始稳步增长。目前,出口商品还较为偏窄,主要集中在糖果、巧克力、保健品以及部分酒类和饮料上,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东南亚及中东地区。

4.威胁分析(threats)

(1)周边市场的兴起

近年来,浙江省内的温州、萧山、宁波等地纷纷建设了副食品批发市场,分流了义乌的客商。其中萧山市场对义乌威胁最大,它优越的地理环境不仅覆盖了杭州,且大量拦截了本属义乌市场的北方客商。

(2)金融危机的影响

次贷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市场。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3)原材料的上涨

义乌副食品市场的商品生产原料来自全国各地,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的粮食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如粳米是率先上涨的品种之一,江苏粳米价格从1940元/吨上涨至2240~2360元/吨,涨幅为18.56%。

三、发展建议

1.加强市场内部管理

(1)规范区块经营产品

在市场内加强分类管理,每个区块经营相应产品。市场内产品分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等,每类产品有相应的经营区域,在某类产品区不得经营其他类产品,例如在糖类经营区,不得经营保健品、肉制品等。

(2)从摊位审核上减少同种产品、同品牌经营

市场管理部门摊位审批时,对同品牌同规格的商品设定限额,超过多少家之后,不予审批,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同品牌同规格商品的恶性竞争,另外,在某一区块内,由于上述规定,会一定程度的丰富产品类别,增加其他品牌商品的销售,可以拓宽客户的选择,最终达到带来新的客户,增加市场商品销售。

(3)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从大城市引进一批市场管理人才,以适应义乌副食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中强化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加强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使管理工作队伍在能力素质上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历史任务相适应。

2.加大义乌副食品市场电子商务建设

电子商务化环境下,专业市场改造势在必行。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方面对我国传统专业市场依靠产品集中获取优势的竞争逻辑产生严重冲击;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为传统专业市场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市场环境虚拟化、市场形态多元化、交易过程柔性化构成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改造的基本取向,义乌副食品市场同样要顺应这一趋势,顺势发展。

3.加大义乌市副食品市场知名度推广

(1)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义乌市副食品市场知名度进行推广。在浙江省各电视频道,投入相应广告经费,定期广告,介绍义乌市副食品市场的地理位置、规模、产品系列等方面信息,推广义乌市副食品市场,让各地商人了解义乌市副食品市场,起到招商引资作用。

(2)利用定期开展展销会的方式对义乌市副食品市场知名度进行推广。对市场内经营的各类产品组织进行展销会,展销会上可以对某类商品的全国范围内生产企业邀约,达到销售促进和市场推广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缪来顺:温州专业市场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J].2008年3月.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 市场准入 竞争效应

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研究概述

(一)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状况

在当前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市场准入是其农产品议题三大核心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将面临进一步的关税削减和配额放宽的趋势。在我国农业的入世承诺中,包括降低农产品的关税水平、扩大农产品进口配额及调整农产品的进口结构等条款。这些承诺的实施意味着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从而对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形成实实在在的压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就业,及食品的安全。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对农业的保护。我国在入世谈判中,对农产品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我国目前的农业保护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农产品关税结构简单,约束与实施关税相同,绝大多数产品关税的实质性削减,必将使国内市场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这就需要利用定性、定量化的方法分析WTO市场准入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程度、结构和方向,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选择。

(二)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研究综述

Josling and Rae(1999)提出协调关税削减方法对关税结构更有效。Waino,Gibson and Whitley(2001)提出既能够削减关税高峰也能够削减平均关税的方法:瑞士公式、鸡尾酒Ⅰ公式。Camilla Burman and Arne Karlsson(2002)指出农产品关税削减结果随国家和产品不同而不同。ECA(2005)设计了一个公式提案,能够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Martina Brockmeier,Janine Pelikan(2007)运用GTAP模型分析了多哈回合市场准入的影响。Helen Markelova(2008)研究了市场准入对小农户的影响及对不同种类产品的影响。Christel Elvestad(2009)比较了智利与挪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市场准入的影响。

冯宗宪等(1997,2001)较早分析了关税减让三个基本公式的特点。田志宏、姚蕾(2004)研究了农产关税减让对中国的影响。张利琴(2005)分析了关税结构的几个特点。程国强、崔卫杰(2005)运用弹性分析方法研究了WTO新一轮农产品关税谈判。刘合光等(2006)模拟了各种可能的减让方案对各国税率削减的影响。王东辉(2008)研究了中国在多哈农业谈判中的取向。牛艳红、王春国(2009)分析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刘宇、黄季 、杨军(2009)应用一般均衡模型测算新一轮多哈回合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现有的研究在关税削减与农产品竞争效应领域存在空白点,本文就是以此为突破点,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化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产品关税减让及其竞争效应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TC指数分析

研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目前主要通过比价系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TC)指数和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等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利用贸易竞争力(TC)指数来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整体的关税水平及竞争力水平在不断下降,入世后下降更快。分类来看,各类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又有差异,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本文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商务部网站的相关资料计算出我国主要农产品TC指数变化情况。

我国农产品的TC指数自1998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主要农产品结构来看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的竞争力较强,粮食、畜产品竞争力较弱,油菜籽、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特别缺乏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以来,粮食类:大米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小麦的竞争力不太稳定,玉米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食用油籽 、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下降;蔬菜、水果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水产品的竞争力有所下降。2009年我国大宗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食糖的TC指数均为负值,而且后三种的指数值接进-1,表明其国际竞争力特别弱。

(二)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特点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畜产品、水果和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要高过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现如此特点是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密切相关的。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产品的附加值小,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适应能力不强,很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的阻碍。具体各类产品来分析:一是粮食产品。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竞争力较弱,今后我国粮食进口压力仍然较大。二是具有优势的非粮食产品。主要有花生、茶叶、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以及肉类总计。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水产品均属于这类产品,所涉及范围较广,我国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这类产品出口下降,竞争力减弱。三是不具有优势的非粮食产品。该类产品主要包括饲料、食糖、烟草、猪肉、牛肉、羊肉、动植物油、棉花和奶。

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竞争效应分析

(一)假设前提

关税减让的幅度应以农产品竞争力的大小为依据。如果某产品现在的市场份额很大,但零关税模拟后其市场份额骤降,这说明其竞争力较弱,关税率不宜做大幅减让;如果某产品零关税模拟后其市场份额变化不大,这说明其竞争力较强,可以减让其关税壁垒。

(二)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

本研究中使用的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经济学家P. Uimone设计的,其基本假定有:国产品与进口品是不完全替代的;进口品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即进口品的供给是充分弹性的;国产品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国产品的供给低于充分弹性;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模型的基本结构为:

国产品需求函数:

国产品供给函数:

均衡条件:

进口品需求函数:

进口品国内价格:

其中,edd和emm分别代表国产品和进口品的价格自弹性,edm和emd分别代表国产品和进口品对相关价格变动的交叉价格弹性,es为国产品供给弹性。pd为国产品价格,Qs为国产品供给量,pm为进口品价格,Qd为国产品年度需求量,Qm为进口品年度进口量,p0是进口品到岸价格,t为关税率。以上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关税减让的竞争效应。为进行关税减让竞争效应分析,需要首先估算出模型中的5个价格弹性参数。将原模型线性化:

本研究选取了4种大宗农产品作为模拟样本品种: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计算弹性的时间段为2000-2008年,所用资料均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2009年、中国农业信息网站、中国海关网站、国家商务部网站各年的统计信息(见表2)。其中:Qd为国产品年度需求量=当年国内产量-全年出口量。

由局部均衡模型得到:

假设关税降为零,则有:

在竞争力的评价中有许多指标,这部分应用市场份额指标,进行零关税模拟。是将“统一折算的关税率”模拟为零(见表3)。

(三)农产品关税削减的进口需求点弹性分析

Kee,Hiau Looi,Alessandro Nicita and Marcelo Olarreaga对117个国家按照6位HS编码共估计了315 451个进口需求点弹性。本文运用进口需求点弹性对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进行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

结论

从2008年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的零关税模拟结果来看,配额内大米、小麦、玉米的关税水平极低不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国内产品的占有率极高,因此关税减让对其竞争力影响不大;加之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国际粮食市场价格高于国内市场价格,大米超过33%,小麦超过27.5%,使国产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大提高,关税减让对其影响很小。而大豆却不同,局部均衡研究显示零关税后,我国大豆的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降为23.2%;用进口需求点弹性分析,零关税后我国大豆的国内产品占有率降为25.1%。这充分说明关税减让对我国大豆的影响较大,大豆属于竞争力较弱的农产品,需要关税或非关税保护。对其他农产品在资料齐备的条件下也可以作类似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竞争力强的产品可以进行较大幅度的关税减让,竞争力较弱的农产品只能不做或者少做减让,通过关税或非关税措施进行适度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宇等.新一轮多哈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2.朱晶.贸易保护、市场准入与农产品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4,2

3.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农业经济导刊,2003,5

4.仲鑫.适度贸易保护与培育企业及产品的竞争优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

5.翁鸣,陈劲松等著.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3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玉米: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玉米出口优势交替,到岸价相差不大。以玉米进口地韩国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基本与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接近。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出口至韩国到岸价已经低于中国。2009年3月,国内玉米出口至韩国到岸价为1474元/t,高于美国出口至韩国65元/t(4.6%)。

小麦:近年来,除2007年中期至2008年9月美国小麦出口到岸价迅速提高外,中美两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相差无几。目前,美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降至1846元/t,低于中国242元/t(11%),而最高时(2008年3月)美国小麦出口韩国到岸价达到3731元/t,高出中国出口到岸价一倍。

大米:通过比较黑龙江、广东和泰国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的到岸价可看出,2008年前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到岸价比泰国大米高20%以上,在2008年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扬时期,中国大米出口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如2008年5月,我国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到岸价分别约为3559元/t、4569元/t,比泰国大米出口到岸价分别低50.3%、36.2%。最近,泰国大米价格迅速回落,出口至非洲到岸价为3453元/t,比广东出口到岸价低13%,比黑龙江大米出口到岸价高7%。

2.粮食价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国粮食进出口关税在0%~8%,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粮食批发价格孰高孰低,直接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及中间成本特别是海运费的变化。而更深入分析,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2.1海运费是影响粮食进出口到岸价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海运费价格剧烈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始终占粮食贸易成本较大比重,2007年底巴拿马型船美国到中国海运费达到77美元/t,占当时小麦、玉米价格的22.5%和47.5%。2005年以来美国到中国(巴拿马型船)海运费平均为42.3美元/t,占美国小麦、玉米出口离岸价的19%、30%;泰国至中国海运费为29美元/t,是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的10%。

除去海运费因素,2005-2006年,郑州小麦批发价比美国小麦出口离岸价平均高15.3%,2008年9月至今高18.8%;2005年至今,国内玉米批发价比美国玉米出口离岸价平均高25%;2005-2008年,黑龙江、广东大米批发价分别比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高20.8%、34.9%。由此判断,国际主要市场粮食价格虽然波动剧烈,但是其粮食价格偏低,而海运成本直接导致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

2005年以来,美国到韩国海运费平均为41.3美元/t,比中国到韩国运费高25.4美元/t;泰国出口至非洲海运成本平均为44.6美元/t,比中国高0.9美元/t,海运成本的差距也成为粮食出口地选择的直接因素。

2.2美国、泰国等在粮食种植成本上具有优势,决定着其价格的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偏高是导致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高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离岸价的重要原因。以小麦为例,2007、2008年国内小麦生产成本分别为5545.95元/hm2、5466.68元/hm2,比美国分别高163%、129%;2007年总成本6579.15元/hm2,比美国高114%(表1)。具体分析,除2007年农药成本支出低于美国外,近两年中国种子、化肥、农具投人、灌溉成本等均大幅高于美国。其中2007、2008年,中国小麦种子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66%、186%;化肥投入比美国高131%、211%;农具投入比美国高64%、135%;2007年灌溉成本为72.2元/hm2,而美国仅为6.2元/hm2;由于用工量较多,2007年中国小麦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工人成本分别比美国高328%、15.8%。美国小麦生产成本较低,主要是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缘于其发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但美国在土地租金、保险费用方面支出较大。2007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约8203.35元/hm2,是美国成本443.97美元/hm2的2.43倍。根据统计,1997-1999年中国中籼稻平均生产成本为0.74元/kg,高出泰国20%;籼稻种植的劳动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为52%,比泰国高15%,而美国仅为9%。

2.3高科技推广使美国单产高于中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等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美国粮食单产大幅高于中国。1996-2007年美国玉米单产为8933kg/hm2,比中国高79%。而转基因尚未推广的中国小麦,单产优势明显。2007年中国小麦单产为4607kg/hm2,比美国高83.3%。

2.4美国巨额粮食补贴政策巩固其粮食主导地位。

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建立了数额大、范围广的补贴政策,每年补贴200亿美元以上,涵盖全部粮食品种,直接拉低了其粮食价格。此外,近年来美元汇率逐步走低,2009年3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4左右,比2005年贬值了16.5%,也是导致其粮食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3.粮食市场关注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也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而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切实保障了中国能够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当前,需重点关注:

(1)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降低粮食种植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既有自然禀赋的原因,也受后期生产可控成本的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种植成本还有一定的降低潜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继续调控化肥、种子成本,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范围,创新补贴方式。

(2)加强粮食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粮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东盟和中日韩大米政策的对话,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小麦、玉米、大豆出口国政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粮食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3)重视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制、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品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世界各国均具有消费优质粮食的能力。在确保不与民争粮的基础上,可逐步开发粮食产后的精深加工研究。

(4)健全完善粮食价格和成本监测体系,密切监测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拓展粮食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并加强国际市场粮价监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险峰。国际市场粮价演变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J].农业展望,2007(9):3-7.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粮食经济;出口策略

一、黑龙江省粮食出口现状

目前来看,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各种粮食供求比较紧张,在这个情况下,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则比较温和与可控。黑龙江省粮食生产非常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一系列的贸易壁垒、品牌弱势等差距和各种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据海关统计,2011年间,黑龙江省出口粮食(包括谷物、薯类及含有淀粉的块茎、豆类)10.5万吨,总价值0.6亿美元,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571.4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研究黑龙江的粮食出口现状与未来走势问题,这些对今后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的生产和出口,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以及发展我国经济更有重要意义。

二、黑龙江省粮食出口特点

(1)黑龙江省粮食的出口主要遍布亚洲和欧洲。从出口的洲别来看,出口亚洲市场的粮食所占比例65.2%,出口欧洲市场的粮食所占比例29.1%;除此之外,出口非洲、大洋洲、拉美和北美洲市场的粮食累计所占比例5.7%。(2)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边境小额贸易为辅。根据黑龙江省海关统计,2011年1~10月黑龙江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了粮食(包括谷物、薯类及含有淀粉的块茎、豆类)5.8万吨,占全省粮食出口总量的55.2%;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粮食4.7万吨,占比为44.8%。(3)薯类、大米为主要出口商品。2011年1~10月,黑龙江省出口了薯类及含有淀粉的块茎4.6万吨,占同一时期全省粮食出口量的43.8%,出口大米5万吨,占同期我省粮食出口总量的30.4%;出口豆类1.5万吨,占比为19.7%。(4)国有企业主导出口。2011年1~10月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出口粮食11.8万吨,占同期我省粮食出口总量的71.2%;私营企业出口粮食4.5万吨,占同期我省粮食出口总量的27.3%。

三、影响粮食出口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和国外进口粮食相比,在主要粮食产品的商品品质,加工品质等方面,黑龙江省还存在差距。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安全和环境技术要求,来遏制我国农产品入口。我国农产品和加工品在出口贸易中时常被拒收,遭到退货、索赔,甚至终止合同、停止贸易,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过度使用农药和化学品。(2)农业基础建设不先进。粮食处理、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泥晒场、清粮机械、粮食仓储能力不足而且大量粮食露天存放,难以做到专品种晾晒、专品种储存、专品种销售,市场调控能力弱,不利于粮食销售、出口。(3)粮食产品加工水平低。黑龙江粮食产品加工企业的实力不强,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不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已达8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5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左右,而黑龙江省才为1:0.5。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滞后,造成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建库多、超储多、积压多、补贴多、亏损多等问题。(4)粮食的流通体制还不近完善。无序竞争、国营垄断、效益不高、分散出击、大宗农产品经营过于集中、流通环节过多、效率低、市场分割,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于商贸流通工作中,因此很难形成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接轨的市场竞争型价格机制。

四、改善黑龙江粮食出口策略

(1)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为了保证市场占有率,应多争取部分出口配额,以维系所建立起来相对稳固的国际市场关系。(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出口能力。通过引进高品质、高产量的品种,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创自主农作物品牌。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种植水平,在理念上,做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强国际知名度,从而增强我省粮食出口量。(3)推进粮食的深加工和附属产品的研发。在政策上支持广大农民学习新的农作物加工技术;在经济上扶持粮食企业,加快设备更换,提高员工操作水平,整体上提升企业实力;稳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完善农作物储备制度,大力扶持省内农作物加工、深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发展和推广。(4)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我省必须在确保粮食生产者和粮食消费者的利益基础上,以培育粮食价格趋于稳定的客观前提下,打破和各个省市区的区域性市场封锁和地区壁垒形成稳定的粮食价格。改变过去粮食的国家收购及其定价,扭转靠国家力量来平抑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来保护农民。黑龙江粮食流通要改革关税结构使之在流通体制上能更加合理。还要打破原有由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粮食市场。

参考文献

[1]钱贵霞.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人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57~60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5

美国联邦政府授权美国食品管理局(FDA)负责进口食品、药品、保健品的管理和监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需对任何进口的食品、保健品、药品的产品成份做定量、定性分析,并做大量的化学试验和临床研究后,才决定进口产品的放与留。如获得美国FDA认定后,不但可将产品堂堂正正地打入美国市场,同时也获得了驰骋国际市场的“绿卡”。由于许多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FDA法规的了解,在向美国出口产品时,经常会发生通关问题和法律纠纷,导致进出口商及销售商被罚款或产品被扣留的风险,因此仍要了解申办美国FDA认证手续的内容及方法。

中国中药进入美国市场需通过FDA认定,可以五种形式申办FDA认证手续,即食品、健康食品、食品补充剂、国家药品验证号(NDC)、国家析药(NDA)。以何种形式申报FDA需根据下列因素决定:产品的品种、成份、功效、使用方法和安全性;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企业的类型、规模和实力;国际市场情况及销售策略;美国法律规定、知识产权和文化背景;消费群体及民俗习惯等。

1.食品类(Food):指的是普通食品。FDA需对申报进口的食品进行成份分析,对农药残留量、微生物、杂质和毒素等进行监测,在外包装和文字印刷上也有严格要求,如需制作营养标签。对于罐头食品和碳酸饮料还有特殊要求,如需办理FCE(工厂注册)、SID(产品注册)等。中国的保健品口服液、保健茶等亦可按食品类报批FDA,但价位较低。

2.健康食品(Health Food):又称功能食品。FDA除要求其达到普通食品的进口标准外,还强调健康食品具有改善人体机能、预防疾病的功效,同时在外包装及文字说明方面要符合FDA的法规。如产品说明中只能表明成份的结构与功能,不能提及防病治病等疗效。中国的蜂蜜类、花粉类和人参精等绿色食品均属此类,属普通价位。

3.营养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这是近年刚执行的食品类产品的法规。它不同于前二类,接近药类,这主要包括氨基酸、微量元素、维他命、矿物质及草药类等几类产品,在产品说明中可提及该产品在防止疾病和改善人体机能方面的作用,强调机理,而非功效。此类产品可以不同的剂型在保健品商店中购买,中药以此类产品报批FDA较为容易,而且也能体现中药保健品的实际功能和价位。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突破口。在包装说明上,也有特殊要求,如应标明每种成份的名称、含量或成份混合物的总含量,并注册美国推荐膳食热量标准等。

4.国家药品验证号(NDC):这是一种无需处方的药,不需做新药论证,只需提供必要的材料进行申请,但要求较严,需达到美国FDA的各项法规,包括印刷文字及包装。获得美国NDC号的药品可在中西药房销售,如止咳糖浆、感冒药等,利润颇丰,中国具有药准字号的中药产品皆可申报美国NDC号。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6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简要概述了国际贸易中的漳州水产品发展现状与质量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漳州出口水产品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即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对漳州水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用分析、漳州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各国水产品安全管制下对漳州水产品出口企业的有利之处和消极影响。最后对国际贸易中漳州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水产品贸易 食品安全 管制机制 效用分析

一、绪论

从我国进入WTO后的十年期间,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食品贸易摩擦不断发生,美日欧等国家经常针对中国出口类食品制定了相关安全标准,同时对中国出口的水产品进行了更加严格地检测检验,导致中国出口到欧美日的水产品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其销售信誉,因此中国水产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时研究国际贸易中漳州地区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效用分析及其政策建议,紧扣当前的热点问题,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二、国际贸易中的漳州水产品发展现状与质量安全问题概述

1.国际贸易中漳州水产品发展现状

2011年漳州市水产品出口31.43万吨、20亿美元,出口货值超过长期位列全国第一的青岛市,首次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漳州市水产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从主打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为主逐步拓展到欧盟、俄罗斯、南美等全球市场。2011年出口目的地达全球五大洲近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越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货值超1亿美元。

2.漳州出口水产品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

但在过去的几年我国水产业不断出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导致我国许多相关水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和养殖者面临巨大的风险。例如,在2005年爆发的孔雀石绿事件,2006年出现的桂花鱼、福寿螺事件,2007年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对来我国水产品进行相关的进口控制,以及美国扣压我国水产品事件等,使得我国水产行业出遭受来巨大的打击。

(1)在贸易壁垒背景下漳州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效用分析。自2002年上述各国相继开始对我国水产品出口采取了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限制从而使得漳州水产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殖者和相关出口贸易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了漳州水产出口发展的最大瓶颈。如在2009年4月日本针对中国的水产品突然提高检疫要求,要求中国出口的活鳗必须在通过海关前滞留48小时以便进行相关的检验达到要求后才能入关,该事件导致漳州出口日本水产业中的主力――活鳗养殖业在此役遭遇到巨大打击相关从业者损失惨重,在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不到一年事件,漳州出口日本的活鳗数量从峰值的2万多吨直降至几百吨,而相关产业即烤鳗生产企业几乎全部停产。类似的技术贸易壁垒严重打击了漳州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使得漳州的水产业损失巨大。

(2)漳州水产品在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①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对方很难找到报复理由。因此相关国采取该手段对本国的贸易进行保护。②国外的水产品技术贸易措施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过去的单纯的只要新鲜和无致病菌就是质量好,而是涵盖了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包括:微生物学的有害病菌的控制、贝类、鱼类毒素的监控、化学物质的监控、渔用药物残留的监控、养殖捕捞、加工技术。③漳州出口的水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技术含量低,质量差,药物残留比较严重等问题,给进口国通过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进口创造了机会。④国外的某些做法,如擅自提高技术标准,安全检测标准本身具有歧视性,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协议和世贸规则。

三、漳州水产品出口主要目标国的食品安全管制及其效应对相关水产品的影响

1.漳州水产品出口主要目标国的食品安全管制及其效应

漳州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欧盟、美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对我国水产口进口进行食品安全管制。如2008年欧盟对2007/69/EC进行了修改,严格禁止从中国进口远洋捕捞品。又如2009年美国其以抗生素超标为借口将我国一些已经取得反倾销胜利的冷冻对虾企业再次挡在了美国市场之外。日本食品安全管制对中国的水产业出口也受到日本食品安全管制极大的影响。日本对中国出口水产品经常采取突然性的检验检疫手段,导致我国水产业难以应对。各国检验检疫手段的不断提高可以更加全面地禁止目标国的水产品的进口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

2. 各国水产品安全管制下对漳州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

(1)水产品食品安全管制对水产品出口企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促进企业提升食品安全理念。②促进水产品出口企业改进新技术。③间接上推动水产品企业积极地进入其他国家市场。

(2)水产品食品安全管制对水产品企业的不利影响表现在:

①出口目标国的水产品食品安全管制会导致国内外市场竞争过度。②水产品食品安全管制的出现极有可能出现水产品企业企业倒闭潮。

四、国际贸易中漳州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

1.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是协调、调整、修订及全面清理现有的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建立起以科学为基础、以预防为原则的水产品安全法律体系;其次是重视法律法规、标准的可执行性,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最后提高惩罚标准不断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2.成立专门的独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

目前漳州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因此最好建立一个独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授权其协调各监管部门从而可以对与食品安全有关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在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下明确部门间分工,调整部门间职责权限;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各层级间事权关系,并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以权限和责任相对称为目标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界定相应权限,规范办事流程。

3.建立漳州水产品相关支撑体系

(1)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最重要的支撑是科学技术。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产标准体系、水产投入品检验监测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检疫体系、环境监督体系、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及经费保障体系等。

(2)建立漳州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系。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能够提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性,两大体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依据相关的法律条文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职能,不断加大水产品生产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密度。把无公害水产品、药物残留、水产原良种场、水产加工品、水产品养殖基地、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和水产专业批发市场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结果来不断地健全行政执法体系,提升相关执法人员的素质。

4.建立严格的水产品准入制度

(1)设立严格的漳州水产品生产准入制度。通过实行对各级龙头企业、水产良种场、示范园区、水产外贸加工企业等单位的相关质量认证,并对养殖容量采取科学的规划,减少由于高密度养殖而导致的水产品质量的降低,以及对水产养殖周边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2)建立有效的漳州信息监管系统。对全漳州市水产品关于质量安全管理各类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审核、传递和发送等工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并以该系统为基础,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及时提出预警措施。

(3)建立漳州水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运用各中心的优势与特长分工合作,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和技术共享平台。以期以漳州市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为平台,通过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流程来及时化解漳州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预警系统汇总的检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科学分析,并对发现的异常数据深入研究,以此来分析并找出水产品链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更好地为水产品监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解决方案。

五、结语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漳州水产品发展现状与质量安全问题,各国水产品安全管制对漳州水产品出口企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既促进了漳州企业食品安全理念的提升也促进漳州水产品企业技术的改进。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即会造成漳州水产品企业过度竞争,甚至倒闭。通过建立法律保障体系、成立专门的独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建立相关支撑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实行严格的水产品准入制度等措施,不断提高漳州水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

参考文献:

[1]赵金城,关景奎.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江西饲料》,2004 年,第 1 期:29-30

[2]徐黎,郝云彬,叶兴乾.近年来国内重大食品安全案例的回顾与分析[J].《食品科技》,2004 年,第6期:7-8

[3]李凯年.国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动态与发展趋势[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 年,第 8 期:4-6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7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玉米: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玉米出口优势交替,到岸价相差不大。以玉米进口地韩国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基本与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接近。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出口至韩国到岸价已经低于中国。2009年3月,国内玉米出口至韩国到岸价为1474元/t,高于美国出口至韩国65元/t(4.6%)。

小麦:近年来,除2007年中期至2008年9月美国小麦出口到岸价迅速提高外,中美两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相差无几。目前,美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降至1846元/t,低于中国242元/t(11%),而最高时(2008年3月)美国小麦出口韩国到岸价达到3731元/t,高出中国出口到岸价一倍。

大米:通过比较黑龙江、广东和泰国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的到岸价可看出,2008年前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到岸价比泰国大米高20%以上,在2008年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扬时期,中国大米出口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如2008年5月,我国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到岸价分别约为3559元/t、4569元/t,比泰国大米出口到岸价分别低50.3%、36.2%。最近,泰国大米价格迅速回落,出口至非洲到岸价为3453元/t,比广东出口到岸价低13%,比黑龙江大米出口到岸价高7%。

2.粮食价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国粮食进出口关税在0%~8%,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粮食批发价格孰高孰低,直接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及中间成本特别是海运费的变化。而更深入分析,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2.1海运费是影响粮食进出口到岸价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海运费价格剧烈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始终占粮食贸易成本较大比重,2007年底巴拿马型船美国到中国海运费达到77美元/t,占当时小麦、玉米价格的22.5%和47.5%。2005年以来美国到中国(巴拿马型船)海运费平均为42.3美元/t,占美国小麦、玉米出口离岸价的19%、30%;泰国至中国海运费为29美元/t,是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的10%。

除去海运费因素,2005-2006年,郑州小麦批发价比美国小麦出口离岸价平均高15.3%,2008年9月至今高18.8%;2005年至今,国内玉米批发价比美国玉米出口离岸价平均高25%;2005-2008年,黑龙江、广东大米批发价分别比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高20.8%、34.9%。由此判断,国际主要市场粮食价格虽然波动剧烈,但是其粮食价格偏低,而海运成本直接导致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

2005年以来,美国到韩国海运费平均为41.3美元/t,比中国到韩国运费高25.4美元/t;泰国出口至非洲海运成本平均为44.6美元/t,比中国高0.9美元/t,海运成本的差距也成为粮食出口地选择的直接因素。

2.2美国、泰国等在粮食种植成本上具有优势,决定着其价格的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偏高是导致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高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离岸价的重要原因。以小麦为例,2007、2008年国内小麦生产成本分别为5545.95元/hm2、5466.68元/hm2,比美国分别高163%、129%;2007年总成本6579.15元/hm2,比美国高114%(表1)。具体分析,除2007年农药成本支出低于美国外,近两年中国种子、化肥、农具投人、灌溉成本等均大幅高于美国。其中2007、2008年,中国小麦种子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66%、186%;化肥投入比美国高131%、211%;农具投入比美国高64%、135%;2007年灌溉成本为72.2元/hm2,而美国仅为6.2元/hm2;由于用工量较多,2007年中国小麦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工人成本分别比美国高328%、15.8%。美国小麦生产成本较低,主要是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缘于其发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但美国在土地租金、保险费用方面支出较大。2007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约8203.35元/hm2,是美国成本443.97美元/hm2的2.43倍。根据统计,1997-1999年中国中籼稻平均生产成本为0.74元/kg,高出泰国20%;籼稻种植的劳动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为52%,比泰国高15%,而美国仅为9%。

2.3高科技推广使美国单产高于中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等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美国粮食单产大幅高于中国。1996-2007年美国玉米单产为8933kg/hm2,比中国高79%。而转基因尚未推广的中国小麦,单产优势明显。2007年中国小麦单产为4607kg/hm2,比美国高83.3%。

2.4美国巨额粮食补贴政策巩固其粮食主导地位。

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建立了数额大、范围广的补贴政策,每年补贴200亿美元以上,涵盖全部粮食品种,直接拉低了其粮食价格。此外,近年来美元汇率逐步走低,2009年3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4左右,比2005年贬值了16.5%,也是导致其粮食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3.粮食市场关注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也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而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切实保障了中国能够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当前,需重点关注:

(1)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降低粮食种植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既有自然禀赋的原因,也受后期生产可控成本的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种植成本还有一定的降低潜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继续调控化肥、种子成本,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范围,创新补贴方式。

(2)加强粮食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粮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东盟和中日韩大米政策的对话,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小麦、玉米、大豆出口国政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粮食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3)重视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制、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品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世界各国均具有消费优质粮食的能力。在确保不与民争粮的基础上,可逐步开发粮食产后的精深加工研究。

(4)健全完善粮食价格和成本监测体系,密切监测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拓展粮食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并加强国际市场粮价监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险峰。国际市场粮价演变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J].农业展望,2007(9):3-7.

[2]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摘要(2008)。[论\文\网LunWenNet\Com]

[3]曹慧,等。关于小麦主产区农户生产及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J].农业展望,2009(1):22-24.

本文关键词:粮食价格市场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8

关键词:粮油 进口 展望 供给侧改革

一、我国粮油进出口现状

根据1月份公布的海关数据,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12477万吨,其中谷物进口3270万吨;大豆进口达创纪录的8169万吨。总体看,大豆占我国粮食进口的绝大部分,达65%。2015年我国出口粮食164万吨,其中谷物48万吨,大豆13万吨。进出口相抵后,我国粮食净进口1.23亿吨,其中谷物净进口3222万吨,大豆净进口8156万吨。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21亿吨,加上粮食净进口1.23亿吨,我国粮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16.5%,粮食自给率为83.5%。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大豆归为油料作物,则我国粮食自给率为95%。

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硬脂)进口676万吨,出口食用植物油14万吨,食用植物油净进口662万吨。当年我国进口菜籽447万吨,按照进口的菜籽和大豆折油以及直接进口的食用植物油测算,2015年我国有2374万吨食用植物油直接或间接来自国际市场。当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2960万吨,食用植物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80%。进口的大豆和油菜籽除了加工植物油以外,还加工为蛋白粕供给饲料市场。2015年我国净进口的大豆折合豆粕6402万吨,进口的菜籽折合菜粕250万吨。2015年我国蛋白粕消费量为7245万吨,蛋白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92%(未考虑少量的进口蛋白粕)。

综合上述情况,2015年我国粮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不包括大豆)为5%,食用植物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80%,蛋白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92%。我国粮油市场总体表现为谷物基本自给,植物油和蛋白粕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局面。

二、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

纵观1990年至今,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体可总结为几个方面:

(一)由出口型向进口型转变,且贸易量不断扩大

1990年以来,我国粮油国际贸易总体表现为由净出口向净进口转变。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粮油国际贸易有7年为净出口;2000年以后,除2002年为净出口以外,其它年份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均为净进口。近几年随着种植成本不断攀升,我国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同期国际粮食价格总体回落,进口粮油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粮油品种几乎呈全面净进口之势。因此,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为进口贸易研究。

从我国粮油进出口贸易总量来看,近25年我国粮油国际贸易总体呈扩大之势。2015年,我国进出口粮油总量为1.26亿吨,比1990年增加6倍。其中谷物贸易量为3318万吨,比1990年增加1倍;大豆贸易量为8182万吨,比1990年增加86倍。

(二)由谷物主导转向油脂油料主导

从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结构来看,从1990年至今,尽管谷物贸易量呈增加之势,但占比逐渐下降;大豆贸易量快速增加,占比也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以谷物贸易为主,谷物贸易量占粮食贸易量的比例为84%,大豆占比仅12%。2000年之后,谷物贸易量占比总体趋于下降,大豆贸易量占比快速提高。2001年至2015年,谷物贸易量占粮食贸易量的比例为22%,较90年代下降62个百分点;大豆贸易量占比则大幅上升至65%,较90年代提高53个百分点。菜籽进口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也呈增加态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进口量年均增加近100万吨。此外,近10年我国植物油稳定在750―950万吨,年均进口量为828万吨,90年代仅200万吨左右。

(三)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 “异军突起”

虽然传统谷物进口增速低于大豆,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玉米替代品进口成迅猛增加之势,主要包括高粱、大麦、DDGS(玉米酒糟粕)和木薯干。2015年我国进口高粱、大麦、DDGS和木薯干分别为1070万吨、1073万吨、682万吨、以及938万吨,共计3763万吨。2011年我国几乎没有进口高粱,大麦进口仅178万吨,DDGS进口169万吨,木薯干进口488万吨,共835万吨。5年间,玉米替代品年均增速达600万吨。2015年我国进口的高粱、大麦和DDGS,剔除部分用于酿酒的大麦,折算后估计能够替代饲用玉米2113万吨;进口木薯可以用于生产木薯淀粉或木薯酒精等,挤占部分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市场需求。大量的低价进口玉米替代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产玉米消费需求形成抑制,加大国内玉米库存压力。

导致我国粮油贸易格局发生上市变化的因素诸多,且相互交织。下面仅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阐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国内角度看,人口增长、经济转型、城镇化稳步提高促进我国基础粮油产品消费总量增长,促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肉蛋奶人均消费增加,粮食消费量下降。根据统计局数据,2014年,农村人均粮食、食用油、肉类及蛋类消费量分别为167.6公斤、13.6公斤、22.5公斤、7.2公斤,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36%,食用油、肉类及蛋类消费量则分别增长了162%、79%、200%。201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和蛋类分别为117.2公斤、11.2公斤、28.4公斤、9.8公斤,与199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粮食购买数量下降10%,食用植物油、肉类和蛋类购买数量分别增加75%、13%、34%。食用油、畜禽产品消费量增加,推动了我国对植物油和蛋白粕的需求,大豆和玉米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粮油市场联动性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这种趋势也对农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粮食流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动也逐渐加强。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放开,为国内外粮食流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说市场化程度提高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能,那么比较优势则是进出口的直接推动力量。以大豆为例,在大多数年份里,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产大豆,成本优势明显,导致用于榨油的大豆进口量从90年代的年均100多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8000多万吨。与此同时,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数量则不断减少。2015年,我国用于榨油的大豆只有250万吨,比3年前下降4成,比13年前下降7成。

三、粮油国际贸易对国内供需的影响

我国谷物进口量不大,对国内谷物市场生产的影响不大。2015年我国进口谷物3270万吨,国内谷物产量为57225万吨,进口仅占当年新增供给量的5.4%,进口起到调剂局部市场余缺或优化供给的作用。分品种看,2015年我国进口小麦量301万吨,占新增供给的比例为2.2%。中国进口的小麦主要是国内产量不足的优质小麦,主要有加拿大硬质红春麦、澳大利亚硬质白麦、美国硬红冬麦和美国软红冬麦等,主要用于烘培蛋糕、制作糕点等。2015年我国进口大米338万吨,折合稻谷497万吨,占国内稻谷新增供给的2.3%。2012年以前,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是以泰国优质香米为主,满足我国中高端大米需求;2012年以后,由于东南亚普通籼米开始低于我国南方籼米,进口结构开始转向中低端大米,对南方籼稻产区造成一定冲击。2015年我国进口玉米473万吨,占国内新增供给的比例为2.1%。1990―2009年期间,除1995年以外,其他年份玉米进口量均值仅在10万吨以内,对国内生产和供给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0年至今,玉米年均进口量跃升到300多万吨,且玉米替代品擦迅猛增加,2015年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进口量为2011年的4.5倍,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快速增加对国产玉米市场的影响逐步加大。

我国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净进口8156万吨,占新增供给的87%,比2011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因此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供应依赖性很强,自给安全程度最低。由于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价格低廉,国内企业越来越偏好选择进口大豆压榨豆油,导致国产大豆用于压榨的数量不断下降。需求减少,种植利润下降,东北农户近年改种玉米和大豆的趋势非常明显,种植面积总体呈萎缩态势。

从另一角度看,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土资源压力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国情下,适当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我国稻谷种植成本不断上升,且局部产区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东南亚土地及人力成本低廉,稻谷生产存在成本优势,适当进口大米既节约成本,又可为国内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提供操作空间。我国东北地区,很多适合种大豆的地也适合种玉米,大豆种植面积与玉米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进口大豆可以有效满足需求,节省耕地资源。以2015年8169万吨进口为例,按照1.83吨/公顷单产测算,如果完全在国内生产,需要耕地面积4464万公顷,相当于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的38%。大豆进口还增加了我国豆粕供应。豆粕是畜禽养殖饲料中重要的蛋白原料,对畜禽畜养殖业意义重大。豆粕产量增加可以有效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201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45%;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33%。如果不是大豆进口增加、豆粕供应充裕,我国畜禽养殖业难以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

四、国内外粮油生产及市场价格比较分析

我国粮油生产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粮油作物单产与世界平均单产相比,表现为“两高一平一低”,即“小麦稻谷高、玉米平、大豆低”。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估计,我国以种植普通高产小麦为主,2015年中国小麦单产为5.39吨/公顷,高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3.27吨/公顷,远高于主产国俄罗斯的2.83吨/公顷和印度的2.91吨/公顷。中国大米单产为4.83吨/公顷,高于世界平均单产的2.96吨/公顷,远高于主产国印度的2.33吨/公顷和泰国的1.7吨/公顷。2015年中国玉米单产为5.89吨/公顷,较世界平均单产水平5.48吨/公顷持平略高,但远低于主产国美国的10.57吨/公顷。中国大豆单产为1.83吨/公顷,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2.64吨/公顷,远低于美国的3.23吨/公顷和巴西的3吨/公顷。如果不考虑品质因素以及生产成本,仅从单产优势加以比较,大豆不具备生产优势,小麦和稻谷生产存在比较优势,因此大豆进口量增长最快,玉米也存在扩大进口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小麦玉米的单产水平较高,但应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仍未摆脱小农经济模式,不少农户尤其是华中及南方地区农户,其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水、电、化肥、农药及人工成本投入远大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种植收益总体偏低。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下降甚至消失,未来人工成本将继续上涨。如果将此考虑在内,我国稻谷、小麦的生产优势将相对降低。我国粮食生产仍需要政策倾斜,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粮油进口政策应慎重制定或调整,尽量避免其对国内粮油生产及市场带来大的冲击。

再看我国粮油价格与进口成本对比,2010年至2012年间,约有一半时间进口玉米和小麦到港完税成本低于国内相近品质的玉米和小麦,存在进口机会;进口大米价格大多高于国产大米,主要进口少量泰国香米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需求。2013年至今,小麦、玉米及大米到港完税价持续低于国内,且价差呈扩大之势,进口利润增加,贸易商进口动力增强。2016年2月,广东港口美国玉米价格比国产玉米低662元/吨,美国硬红冬麦价格较国产小麦低1099元/吨,越南5%破碎率大米到港成本比国内相近规格大米低904元/吨。进口大豆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2个百分点,与国产大豆相比存在200元/吨的品质溢价。根据监测,进口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与国产大豆的差价波动频繁,但大多时间低于国产大豆,且大豆进口市场化程度高,物流顺畅,企业在资金运用及与期货套期保值方面均优于国产大豆,所以油厂一般倾向于采购进口大豆。

五、供给侧改革下粮油进口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根据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我国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在“去库存”这一特殊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粮油与进口粮油价差或将缩小,粮油进口快速增长势头或受到一定影响,进口增速或有所放缓。

长期来看,影响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前景的因素众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的粮油贸易政策及市场形势。近年来,我国对三大谷物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制度。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小麦为964万吨,玉米720万吨。即使企业将配额全部用完,大米、小麦、玉米进口量占国内供应量的比例仅3.6%、7.4%、3.2%。实际上,2015年三大主粮品种进口量均低于配额限额。美国农业部预计,从目前到2024年,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但进口数量趋势性小幅下降,约250―300万吨;受畜牧业发展及工业需求增长,中国玉米进口量将增加,到2024年将逼近配额规定的720万吨;随着收入增加,中国对优质小麦的需求稳步增长,我国进口小麦的渠道多元话,适当进口不会对国际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高粱、大麦、DDGS及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价格低廉,净进口量大幅增加,且不受进口配额制约,预计未来仍将存在增长空间。中国大豆进口从90年代开始增加,现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5%。我国大豆进口市场化程度高,受政策制约较少,主要受市场供需及价格影响。如果政府的政策思路仍是优先保证谷物等口粮品种的生产,大豆主要通过市场调整生产和供需,美国农业部预计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将达到1.077亿吨。中国的压榨产能扩大也将刺激大豆进口增加,过剩的豆粕将出口亚洲国家。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5

[2]国家粮食局. 中国粮食发展报告,2014

[3]李云峰.我国粮油进口形势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3(1):26―28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9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出口;监管;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秦皇岛市出口食品概况

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凭借着秦皇岛港和周边的港口,秦皇岛有便利的出口条件,从80年代开始就有了频繁的食品外贸活动。截止2014年年底,已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注册备案的出口食品企业有66家,另有出口水产品备案养殖场16个,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22个。对外食品贸易中货值较{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出口的食品包括动物源性食品、植物源性食品和工业食品等三大类,出口量较多的有冷冻水产品、淀粉、葡萄酒、薯干、粉丝、板栗等10余个品种。目前秦皇岛的出口食品企业大多分布在昌黎县和抚宁县,出口食品主要为冷冻水产品。2015年上半年,以水产品出口企业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共完成出口2亿美元,比去年增长65.9%。

二、秦皇岛市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

秦皇岛市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是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目前秦皇岛市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整体框架如下:依托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检验。秦皇岛市的出口食品检验监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入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一个模式+十项制度的工作制度,一个模式,就是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十项制度包括:对种植养殖基地实施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等。强化化企业生产资质审查,实施注册考核和管理。重视定期日常监管,今年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内水平品、淀粉、葡萄酒等企业实施现场监管80余次,提出不合格项30余项,企业限期整改率100%。

三、出口食品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及时有效应对新时期下新的出口要求

目前对于进口食品,各进口国家和地区不断出台食品安全新要求,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韩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欧盟新食品安全法规、美国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信息的不畅,导致出口贸易在技术层面或出现所谓的伪“技术壁垒”。

(二)工作量大,存在漏洞

但随着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口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种类繁杂出货周期越来越快,加上检验监管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检力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了检验监管的效果。秦皇岛检验检疫局负责食品企业监管任务的职能人员仅十余人,负责辖区食品企业和基地近百家,包括日常监管和定期监管,在旺季时候,抽样,查验平均每人每天需要赶赴5-8个企业,容易导致撒芝麻盐式的走过场、走流程,通常难以发现企业自检自控体系的质量安全隐患。

(三)企业快速通关时效要求与抽批检验周期长的冲突

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当前进出口食品对交易时效性有了更快的要求。而目前的出口食品检验流程规定,对于抽中批的检验流程一般包括企业自检、报检、官方现场抽检、实验室检测、合格判定放行等环节,周期相对较长。因为时效问题,很多食品企业不敢贸然接受订单,只能望洋兴叹。“争分夺秒”快速出货与“按部就班”检验放行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四、提高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的对策

(一)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安全生产降低质量安全事故

检企携手,通过加强对出口食品企业的全过程监管,第一时间发现并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不断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卫生规范组织生产。国家检验检疫机构有义务就最新国外政策、标准、警示通报等相关时讯及要求,为企业及时答疑解惑。可尝试举办培训班、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食品生产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对其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监督,保证其正常运转,并对企业的监测与检测能力进行对比验证,以提高其自检自控能力。

(二)创新检验检疫模式,重点严控高风险出口食品企业

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比较死板,工作量大,效率低,可以推广风险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对食品本身质量稳定、安全卫生因素风险小、在其安全卫生质量体系运行良好并进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实行分类管理减少检验频率,可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对于此类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部门不再针对具体批次的报检产品另行抽样检测,直接放行出口。对于获得检验检疫部门备案未满1年、有出口实绩未满1年或发生过质量安全问题的出口企业列为高风险出口食品企业,在检验检疫上重点严控。

(三)加强自身检测能力建设,适当引入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

加强自身的检验与检测能力,是检验检疫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特别急迫的就是提高对进出口食品有害残留、农兽药残、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能力,不仅要准而且要快,以满足进出口食品检测的需求,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提高药物残留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解决检验时效问题,可以尝试建立引入第三方检验认证结果等效机制,例如:对大多数中低风险产品只进行日常抽查检验,出口报检环节采信企业自检自控或委托第三方检测的结果,不再进行检验检测,实现快速放行。

参考文献:

[1]李雪婷.吉林省出口食品的检验监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刘东炀.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3]姚小文,张惠钊.基层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探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5,15(2):39-40.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对策研究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1、农产品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统计农副产品产量呈连年递增的趋势,到2013年为止哈尔滨市农副产品交易量达500万吨。[1]哈尔滨雨润农副产品采购中心项目于2011年在哈尔滨双城区落户,据江苏雨润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道先介绍,作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强市,在哈尔滨的农副产品产量预期在未来仍将会稳步上升。针对农副产品的的交易规模,哈尔滨市需要食品冷链物流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其交易的完成。哈尔滨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个方向就是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导,而这将增大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预见,哈尔滨农副业的发展将为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促使食品冷链物流逐步发展壮大。

2、冷冻食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速冻食品将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就现实而言,国内速冻食品生产企业达1200余家,生产品种超过百种。这些速冻产品经批发经环节和零售环节走进消费者的餐桌。这种流通渠道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2012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户籍总人口99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可见,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城市,对速冻食品也有着极大的需求潜力,而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扩大必将对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连锁超市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连锁经营已经风靡全球。国内城市零售业经营模式中连锁经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哈尔滨的连锁经营企业中,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华联。这些大型连锁超市也将生鲜食品纳入到其经营范围之中,连锁超市在哈尔滨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也对食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潜力。虽然部分国际连锁店在其食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中主要依靠国际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提供支持,但这种物流的运作模式在进入中国后,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食品冷链物流运行成本在升高。这也为哈尔滨等城市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冷饮行业对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哈尔滨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该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在冷饮方面的消费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在增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冷饮市场的年销售额平均大约为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大约3%。哈尔滨市居民的冷饮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即由防暑降温型消费正在向四季休闲享受型消费转变。在国内的冰淇淋消费市场,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 1/30,而在美国,冬季的消费量为夏季消费量的1/2至1/3,中美这种季节性消费差异的差距反应出,国内冷饮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2]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差距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哈尔滨冷鲜食品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近年上升趋势。也即是说,哈尔滨的未来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特点将是需求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根据调查,目前哈尔滨冷库容量约为430万吨,各类冷藏汽车3.5万辆,各类冷藏船吨位10万吨,各类铁路冷藏列车1000辆。[3]这样的规模难以满足现有的交易量。该市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应该作出调整,应首先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而在这方面应发展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所以,做大做强专业化大型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成为关键。

二、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未形成链条

近年来,哈尔滨的农副产品的产量在逐年平衡上升,这些农产品有蔬菜类、水果类、畜牧类和水产类等产品。而就哈尔滨的第三物流依旧以库存

理、手工搬运和定点运输、提供货物等业务为主,很少有相关的物流企业能够能提综合的、供全面的、冷链物流服务。正是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度慢,相关物流服务覆盖的网络不全面,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缓慢,冷链物流质量、及时性都无法保证。食品冷链物流的这种不成体系的滞后现象某种程度上对哈尔滨市的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产品的有效流通起到限制作用。

(二)食品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行业质量差

在哈尔滨地区,速冻和生鲜食品有一部分为出口产品,其余大部分都在省内和市内,或在全国范围内销售,这部分产品流通所需的物流配送绝大部分由产品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来独自进行,其中包含的运输与仓储业务也都是由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独自完成,较少利用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服务。其原因是在哈尔滨市范围的第三方物流行业尚处于待发展阶段,特别是食品冷链物流的第三方服务行业显得相对落后,这使得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业务成本始终降不下来,食品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较高破损率,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损耗率。

(三)食品冷链的设备陈旧落后

以国际经验来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既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现代物流所需要的设施与设备在自动化方面和技术的先进性方面都已达到国际水平或接近了国际水平,但是,国内的食品冷链物流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包括冷藏车和冷藏库在内的冷藏系统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市场对食品冷链物流巨大需求。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同样有待完善,这种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的状态也是影响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四)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在哈尔滨地区,食品冷链物流基础上是由生产企业按照其本身具有的物流运营经验来运作的,这种运作方式在短时期内可以满足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需求,可就长远而言,由于缺乏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供应链,食品冷链物流上下游之间的节点就无法进行有效规划与整合,区域内的食品冷链物流具有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成本居高不下。

三、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形成链条

就目前而言,无论上食品冷链物流业中的物流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偏小,规模上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国内的中小企业目前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发展迷局,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同样受资金的困扰,难以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无法与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展开竞争。所以,从促进本地物流业发展角度出发,哈尔滨地区的政府在政策上应引导资金流向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尽快脱胎换骨,做大做强。国家已经将物流产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政策上发挥导向作用,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改善物流企业的金融环境,如创新信用担保机制,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更方便,确保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二)推行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标准化

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着手健全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使易腐食品在物流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测;国家也应加快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制定的速度,使食品冷链物流业具有准入门槛、实行企业诚信和资质认证,制定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冷链物流市场进行法律规范。

(三)企业应大力推进食品冷链物流业的技术创新,改进物流设备

食品冷链物流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哈尔滨市应在保鲜技术、包装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加强研发与技术推广。食品冷链物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很多性能独特的冷藏库和和冷藏车等冷藏设备,冷藏设备的运作就要涉及到能源问题。目前在冷链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方面关注的都是怎样提高效率,而节能和环保的相关问题却很少被关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冷藏设备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冷链物流设备能高效率运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四)对食品冷链进行整体规划,完善食品冷链系统各个环节

对食品冷链物流整体进行规划整合,政府、行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完善食品冷链上下游的缺陷,以多元化方式发展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其一,以哈尔滨大型食品企业和当地主要农产品企业为发展核心,形成哈尔滨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联通整个冷链的上下游供应链。其二,建立冷链质量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使其上下游能够及时取得沟通,获取有效信息,达到信息对称。

四、结语

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发生转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业开始兴起并获得快速发展。国内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时期,哈尔滨市的食品冷链物流既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冷链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应根据国内和本地区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冷链服务及相关技术,哈尔滨市食品冷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完善。探索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之途。将哈尔滨市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淑芳.rfid 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4)

[2]毕延彤,王心一.浅析现代水产品物流[j].渔业经济研究,2005,(5)

[3]陈柳钦.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j].中国水运,2005,(11)

[4]朱伟伟,陈蓝荪.我国食品物流的发展模式[j].时代经贸,2006,(2).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11

对于国内农牧食品类企业来说,日本核泄漏引发的食品安全需求,将带来两个主要的市场,一是日本本身的出口需求市场,二是国内的进口替代性市场,在食品安全领域能力出众和已经在日本开拓市场的公司,受益最大。

3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质检总局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对当地食品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质检总局公告要求自即日起,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日本因核污染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可能诱发日本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从而推升国际粮价。

而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进口额为1533.7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进口贸易额的4%,而鸡肉制品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产品,占日本总进口量的50%以上。招商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黄也认为,目前日本海鲜供应紧张,已向大连市海洋渔业局请求紧急供应水产品。

“核危机”或推升国际粮价

“中信证券在周二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日本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故或重创当地农业,将加剧日本国内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在这份报告里,中信证券指出,由于地震灾区是日本主要的农业和渔业产业区,大米产量排在日本全国前10位内占7席,占全国总产量的35.23%;水产品出产比例约占总量的30%。因此预计,灾害导致日本国内粮食、水产、畜禽等产量下降的同时,核放射性物质扩散过程中可能导致水产品以及畜禽产品受到核污染。因此,日本可能会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和畜牧制品,以缓解国内的需求压力。

招商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的食品安全将长期被蒙上阴影。短期来看,日本目前已经出现了抢购食品的状况,在短时间向国民提供食品将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啸也将加大从中国进口食品以解燃眉之急的需求,给一些有出口资质的食品企业带来一定机会。

记者了解到,不少实力券商都表示,日本地震或将使国际粮价受到提振,并恢复上涨行情。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日本每年进口大约1500万吨的玉米,以及分别300万吨的大豆和小麦。由于地震及核泄漏等危机持续,市场预期日本将进口更多的粮食,因此未来粮食市场料将偏紧,这或将提振后期粮价。中信证券毛长青认为,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当日导致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幅下挫。但农产品价格的瞬时反应实际是来自市场对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全球需求减少的担忧,同时也是日元贬值、美元升值,引发的技术性下跌。但是实际上,地震以及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农业和渔业的打击较为沉重,日本东北部是日本重要的水稻产区和渔业捕捞区,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不但破坏农田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核泄漏可能引发粮食和畜牧业、渔业的污染,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食物的供应。“我们判断,日本在国际市场的进口需求将进一步放大,毕竟日本是美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二大小麦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因此国际产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中国相关企业或受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信证券毛长青的看法是,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有望受益。日本大约55%的进口鸡肉制品、44%左右的进口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以及8%左右的进口对虾来自于中国。中国对日本鸡肉制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85%,烤鳗占出口总量的70%左右,对虾占出口总量的22%左右。我们认为,由于核放射性物质扩散的不确定性、以及福岛核反应堆状况的不稳定性,加之民众对核物质、核辐射危害等相关知识的缺乏和对核恐惧,国内海产品短期需求或受到抑制。中长期来看,日本灾后重建过程中,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水产品、禽类、蔬菜等的进口量可能会有所提高,肉鸡养殖行业或受益最大。

“此次受灾的日本北部和东北部是日本水稻产区和虾夷扇贝、畜牧业的的主要基地,虽然日本水稻自给率高达90%,若海水浸泡农田可能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耕地适耕环境变差,而这些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短期恢复,导致水稻减产,进口需求增加,刺激国际粮价上涨。地震和海啸也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海洋养殖业捕捞业以及畜牧业,日本东北部是重要的海产品养殖和捕捞区,地震和海啸短期对该行业造成直接破坏,中长期也可能影响海洋和地质环境,影响养殖业生存环境,而目前愈演愈烈的核泄漏也将给日本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摸的后遗症。”黄称。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12

事实上,食糖价格在近半年的时间里,走势可谓冰火两重天。2011年7月,由于有消息称巴西食糖将减产,食糖价格创出9个月新高。一度上升至7600元/吨。但11月后,在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进口激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糖价一度跌至12月份的6000元/吨左右。即使2月23日,国储出手托市,但依旧有不少人士对此举是否能长期拉动食糖价格呈保守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海关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进口食糖量不断上升,而2012年年初的《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则称,种植品种的过度单一和依赖进口,增加了糖料种植风险,严重威胁到产业的稳定发展。两相对比之下,国内食糖企业的状况昭然若揭。

国储托市难改价格疲软

公开资料显示,在我国制糖业,南北方企业选择原料有所不同,北方主要原料是甜菜,由于甜菜单产偏低,运距较远,运费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导致其竞争力相较于砂糖而言较弱。因此,在国内的食糖原料市场,甘蔗的产量就具有了标杆意义。但是,即使连续发生干旱使云南甘蔗产量下降的消息多次见诸报端,但近期以来,食糖的价格走势却并不强劲。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在接受访问时认为,云南干旱对拉动蔗糖上涨的动力有限,这是因为“今年的旱情虽然会导致云南糖厂开榨时间延后,但德宏、临沧等大种植区气候正常,今年种植面积扩大,云南糖的增产预期不变,加上2月下旬逐渐进入白糖消费淡季,需求拉动有限”。

从价格情况来看,宋杰凝介绍,白糖产区报价维持稳定,中原、华东、华中地区中间商报价以持稳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涨跌互现,但是幅度不大。

在此背景下,国储于2月23日进行的收购则被业界视为对糖业进行“托市”,此次最高成交价为6820元/吨。但是,虽然成交价格高于此前各地报价,但多数分析人士对于此举对食糖行业价格长期影响,依旧持保守态度。

而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由于糖市过剩量激增,食糖贸易或将因此出现过量。道琼斯报道,国际糖业组织ISO称,预计11/12榨季全球糖市过剩量将达到517万吨,高于去年11月份时预计的446万吨。

糖价反复成因几何?

国内食糖价格究竟受何因素影响?综合分析数月以来的公开报道可获知一二。

2011年7月,由于有消息称巴西食糖可能减少,糖价创出9个月新高。有分析人士当时接受访问时介绍,国内食糖价格除了受国内食糖供需关系的影响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国际市场食糖价格波动的影响,巴西作为食糖的主要出口国,其食糖生产情况将成为国际食糖价格走势的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因此,巴西食糖减少这一消息直接影响国际市场食糖价格的变化。

而在当时,为稳定糖价,国储选择抛糖进行平抑。但是最终的竞拍成交价不止一次的超过期货价格,这反而为糖价继续维持高位提供了支撑。

白糖是重要的食品原料之一,在食品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例如在糖果生产中占50%以上,在糕点、饼干、含糖饮料等成本中占比达20%,因而此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会影响其产业链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也意味着,看似简单的食糖价格涨幅,其实背后关联的将是诸多食品企业成本是否增长及产品价格最终变动的因素之一。

食糖进口量同比大增

事实上,为使食糖能够拥有定价权,2012年1月初,工信部曾《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称主要目标要保障食糖的基本自给为目标,维护食糖生产和市场供给的基本稳定。

对于行业的状况,其实上述规划已标识得非常明确,即“比较效益差,竞争能力不强”。我国自主繁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糖料优良品种难以满足制糖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科研投入不足、资源分散导致糖料良种良法应用推广缓慢,台糖公司甘蔗品种和德国KWS公司甜菜品种已经占到甘蔗和甜菜种植面积的80%和90%。种植品种的过度单一和依赖进口,增加了糖料种植风险,严重威胁到产业的稳定发展。

为避免行业状况恶化,规划从原料(甜菜等)种植到流通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但即使如此,仍有以甜菜为主原料的公司对记者表示,由于甜菜种植成本偏高,在甜菜收储上,企业成本压力巨大。

2011年末,制糖上市公司华资实业宣布退出甜菜粮加工,理由是由于原料逐年大幅减少,单位生产成本攀升,致使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

与此同时,进口食糖的数量却大幅上升。郑州商品交易所官网称,据中国海关统计机构2月21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我国进口食糖14.1768万吨,较2011年12月份减少35.28万吨,但同比2011年1月份大幅增加12.74万吨,增幅886.73%。而在2011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糖高达292万吨,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