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27 16:23:14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民生工程;社会工作;自理环境;作用

一、绪论

我国正处于人口高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这一发展阶段的社会往往具备两大特征:社会主流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效率,对存在行动障碍的老年、残障、由于生活、精神压力限制行动自由等群体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对这些人群的行动特征考虑。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青壮年依附力增强,导致青壮年行动自由度下降,对老年、残障等行动自由受限群体的照料能力降低。在我国当前13.26%的老年人口、8296万残疾人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数量逐步减少的青壮年等一系列现实因素下,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的人群不断扩大,成为“行动难民”。风险社会学家贝克曾指出: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会出现大量风险。风险也会导致“难民”的出现,例如,现代交通和商业的发展使更多的老年人独立出行、购物不便。这也扩大了行动难民群体数量。

行动难民是指在日常生活区域中,由于住房、道路、公共建筑物等设计规划的缺陷从而导致失去行动自由的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因生理功能的衰减加之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巨大的行动难民群体;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导致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的中、青年也属于客观存在的行动难民。

创建自理环境是解决行动难民行动困难的必需工作。目前在创建自理环境视角下,针对性特别强地开展的相关工作较为缺乏。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并开展的民生工程中有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并解决了行动难民的问题。例如,深圳市政府针对当前物价高涨而专门推出的平抑物价惠民工程——流动平价商店。商店采用的是“门店+车”模式。由于专售蔬果、肉类,市民称之为流动卖菜车。

为了达到平抑物价的作用,流动卖菜车按照政府承诺的价差幅度,蔬菜价格原则上低于市场零售价30%、粮油肉禽蛋价格低于市场零售价8%。深圳市对此提供了一次性财政补助4500万元,并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挑选并划出900个专门的售卖网点作为项目配套设施。

民生工程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现状有深刻关联的。民生工程包括安居、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十项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与民政工作相关,与中组部、民政部等十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中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有很大联系。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及目的上看来,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和吻合性。

民生工程和社会工作是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的两大工程,这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二、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的契合

民生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现实意义已毋庸置言。如此系统、庞大的工程不仅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同时涉及多个社会群体和人群。要想做好民生工程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整合、配置工作和良好、专业、能够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措施的知识和技能。而此两项要求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相一致。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和技能社会工作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及配置,同时,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困难群体,而民生工程着重解决的正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面临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成员多为生活困难群体。因此,在服务对象上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知识技能,使其具备了能够灵活多样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合适的专业。民生工程是针对我国全体居民的保障性工程,政府在其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深入了解居民基本的多元化需求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真心实意助人”不是仅仅出于助人者自己的感觉和价值,而是从受助者的角度、从理性的角度、从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深入沟通的角度来看待助人行动,是为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要促使其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王思斌,2012)因此,民生工程为社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社会工作发挥其良好的协同作用和技能以促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民生工程、社会工作的现实作用

(一)对行动困难群体的帮扶作用

深圳市落实民生工程的关键工作是惠民工程,流动菜车即是一项典型工作。根据民生工程的定义,流动菜车在安居、就业、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上面案例可以看出,流动菜车受到多方群体的欢迎。报道中强调了菜价较低是群众称赞的重要原因,体现了“惠民”这一主题。报道特意强调了“不少刚下班的市民”,这一群体对流动菜车称赞的原因是实惠、方便,即“晚上超市卖的菜都是别人挑了一天剩下的,这里很多菜都是按袋包装好的,下班路上顺手买点回去,省时省力。”从行动难民和创建自理环境的视角下来看,这一句话反映出了其背后庞大的行动难民群体对自理环境和行动自由的需求。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行动难民有不断向身体健康、年龄较轻的中、青年群体扩大趋势。报道中“刚下班的市民”是新型行动难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对青壮年依附力增强。年轻人平时多忙于工作和生计,缺少闲暇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身和家庭生活的细微环节。仅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满足自身和家庭需求。大多只能面对“晚上超市卖的菜都是别人挑一天剩下的”的困境。流动菜车在食品方面满足了青年行动难民的需求,这是民生工程的重大意义,对创建自理环境有启发作用。

老年群体在报道中并未单独出现,但老年群体是类似惠民措施的重要受益者。我国已提前完成老龄化过程,进入老龄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13年老年人数量将超过两亿。我国进入了有史以来老年群体最庞大的时期,老年人将成为最庞大的行动难民群体。伴随着生理机能退化,老年人对他人照料和环境的要求提高。同时,我国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青壮年依附力很大,年青一代忙于工作,养老精力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养老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年轻人的约束,要实现养老、经济协调发展我国需要大力倡导创建行动、需求无障碍的老年人自理环境。

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功能缺乏或忽视了对老年人行动特征的考虑。老年人是行动难民,又是购物难民。在日本等发达国家,着力解决老年人居住环境不便和出行、购物困难问题。近年来日本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龄者住宅”区房间内都是无障碍设计,厕所都设有老年人专用扶手,便于起立和坐下。此外,一般家庭如果想把现在的住房改造成适合老人生活的无障碍空间,也会获得政府的补助。日本在城市规划中设计出专门的老年人购物街解决“购物难民”问题,从老人街到高龄者住宅区、老人城市,日本老人的各种需要在为老人们专设的地方都得到了很大满足。

由于我国缺乏类似的自理环境,老年人大多困于功能不完善的社区之中,成为行动、购物难民。与流动菜车相关的惠民工作将是老年人成为受益群体,既包括经济方面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退出”心理。

流动菜车及类似便民措施的出现对帮扶老年行动难民群体有显著作用。同时,老年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因素作为特殊群体而存在,要开展良好的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离不开相关专业知识。当前看来,社会工作与民生工作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合适的道路。民生工程注重便民,而社会工作中的老年社会工作从老年群体的特殊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服务,同时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专业方法为老年群体服务。因此,社会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对促进二者各自发展及社会服务均有重要意义。

(二)对创建自理环境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小区规模无限扩大,缺乏相应配套设施的现象。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密集存在着各种居民小区,桥华世纪村、学府花园、巨海城等居民区居民楼数量均在40栋以上。但社区内部功能不健全,人行道、盲道、无障碍楼梯、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缺乏。根据实地观察,学府花园中商业楼、办公楼、住宅楼总数在45栋左右,小区内停满了车辆,道路狭窄,出行不便。楼间的空地上更是堆满杂物,道路曲折,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残缺。

呼和浩特是西部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也是我国大城市的一个缩影。根据汉尼根的环境功能论,大到地球、小到一个房间在内的所有场域均应具备三项基本功能,即资源、储物、居住。我国的社区规划普遍偏重于居住功能,而忽略另外两项功能。由于储物功能的不足从而导致车辆乱停、杂物随意堆放,影响居民正常出行。小区门口、内部的堵车现象就是三项功能设计不合理、不协调的表现,影响到每一个居民的行动自由。资源功能的不足导致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居民购物、就学、就医均需走出庞大的社区,居民区逐渐被“孤岛化”,即除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功能得到满足,其他任何居民需求均需走出庞大的社区。

民生工程的开展,“流动菜车”的出现恰好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购物方便了、社区自理能力强了是社区居民的普遍反映和认同。

四、结论

以流动菜车为代表的惠民工程无法在根本上改变居民区功能设计不合理、不协调的现象,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些许不足。流动菜车的出现满足了深居社区内部居民的食品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流动菜车为启发点,今后的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在服务中增加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为各类群体提供更加合理化的服务。同时把握民生工作的灵活多样等特点可加入流动医务室、流动商店等多样化的服务设施,为暂时性改善社区功能、创建自理环境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寻求到了契合点,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在创建自理环境、帮扶行动难民等众多服务性工作中的着力点。相信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开展民生工程、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约翰.汉尼根.环境社会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2.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5.王思斌.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J].东岳论丛,2012(1).

6.赵瑞希.深圳街头:“流动”菜车惠市民 [N].新华每日电讯,2011-11-30.

第2篇

关键词:宗教人士;队伍建设;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1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总书记也曾强调,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对于我们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宗教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宗教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在青河县主要存在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其中伊斯兰教的教徒、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最多。

一、青河县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现状和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青河县共有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点)15个,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12个,基督教“三定”活动点2个,藏传佛教活动点1个。

截至目前:全县83名宗教教职人员中,哈萨克族78名,回族4名,蒙古族1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5人,高中学历的3人,初中学历的52人,小学学历的25人。全国伊斯兰经学院1人、新疆伊斯兰经学院4人,地区经文班学习的11人,宗教人士带培67人。年龄在71岁以上的有13人,占总数的15.7%,年龄在51-70岁之间的有16人,占总数的19.3%,40岁以下的有53人,占总数的63.9%。根据对年度考核和日常考察表明,青河县爱国宗教人士政治素质是合格的,总体上宗教学识是过关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信,但也必须看到,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宗教学识水平不高。因此,不论从抵御境外渗透的角度看,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宗教人士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

二、青河县在引导宗教人士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做法

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宗教教职人员的作用,团结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凝聚各方面力量建设美好青河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宗教教职人员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

近年来,青河县首先将文化水平较高,经文学识较高的宗教人士选送到自治区参加培训,确保培养一批综合素质、经文学识较高的骨干力量,其次,按地委统战部培训要求,及时组织宗教人士参加培训。再次,坚持开展县乡经常性教育,除每年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观摩活动外,我县还利用周五宗教人士相对集中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政策、法律和形势教育,同时要求文化水平偏低的宗教人士,通过自学及参加科技之冬、科技之夏活动等方式,弥补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2005年至今,有12名爱国宗教人士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培训班,58名爱国宗教人士参加了地区举办的培训班,两年来青河县举办了四期以形势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学习培训班,参加人数266人次。

结合青河县举办的以形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组织爱国宗教人士在阿热勒乡塔斯托别村清真寺伊玛目马成华家召开了宗教人士勤劳致富现场会,现场会上,阿訇马成华指着家里的那台孵化机说:“我是一个阿訇,我相信‘胡达’,也相信科学,由于家里耕地少又不想增加寺里的负担,去年我买了家禽孵化设备,进行了试孵化,掌握了孵化技术,今年加大了孵化量,在大家的支持下,也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增收2万多元。”同时,参观了塔克什肯镇毛拉努尔兰·托胡托拜利用地缘和生产资料优势从事家禽养殖情况。观摩了青河县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绩,重点了解了阿魏菇、绒山羊、大果沙棘、优质小麦的种植技术和发展前景,考察了我县良种牛养殖大户、育肥大户、家禽养殖大户的经营情况。通过观摩,爱国宗教人士体会多、感想多,收获大,增强了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宗教人士通过参加自治区、地区两级培训班,进一步规范了“讲经”内容,使“解经”与“讲经”工作与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等方面结合起来,并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发放生活补助费等制度,严把宗教人士“入口关”,强化了对“两教”工作的管理,实行了“三定”,通过教育和引导,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有效的管理,宗教人士中呈现出“三多”的可喜现象。一是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爱国宗教人士增多;二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国宗教人士增多;三是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的爱国宗教人士增多。

(二)健全制度,努力使宗教教职人员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加强了宗教活动场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学习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小组工作制度》、《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小组职责》、《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依据“爱国宗教人士是肩负特殊使命的非党干部”这一论断,建立健全《爱国宗教人士岗位职责》、《爱国宗教人士工作目标责任书》、《爱国宗教人士生活补贴费发放管理办法》、《爱国宗教人士外出请销假制度》等制度,制定统战、宗教工作手册,确保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三)有效引导爱国宗教人士做好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为了大力发展青河县的大果沙棘、阿魏菇、特色养殖等产业,要求爱国宗教人士要动员家庭成员认真学习阿魏菇种植、大果沙棘种植技术,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带好头,家庭养殖重点要放在良种牛和家禽的养殖上,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组织家庭成员从事富余劳动力转移,在勤劳致富上发挥表率作用,引导信教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党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爱国宗教人士也是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争做勤劳致富、建设家园、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宣传员和带头人,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和事迹。如爱国宗教人士马成华孵化鸡苗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塔克什肯镇毛拉努尔兰·托胡托拜利用地源和生产资料优势从事家禽养殖情况;青河镇、阿热勒乡部分爱国宗教人士在县城穆斯林墓地搬迁工作中,按照民族风俗,既做好服务,又发挥了调解员作用,青河镇清真寺还为贫困群众搬迁墓地补贴了4 000元;基督教教徒宋爱梅投资35万元建成,填补了我县阿魏菇包装箱生产空白,为信教群众带了好头。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宗教人士自身作用发挥不够

宗教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社会性。宗教人士在实际工作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主动性不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不突出的情况,甚至还存在着与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不能够统筹安排的问题。

(二)宗教人士发挥作用没有一个好的平台

中央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号召,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就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工作,有意识地为宗教人士搭建一些发挥作用的平台,来保证爱国宗教人士想干事,能干事,有事干。

(三)党员干部的认识不到位

对待宗教,宗教人士和广大的信教群众我们的党员班干部认识必须统一到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上来,不可麻痹大意简单对待,更不可不顾大局,伤害爱国宗教人士的感情。但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如下三种错误的认识:第一,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统一战线建设,不注意团结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二,处理和看待问题极端,只强调信仰的不同,不管政治之同,不懂得只有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才能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第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错误地认为加入共产党与信仰宗教不矛盾。

四、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壮大统一战线,建议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宗教人士作为非党的基层干部纳入政治生活,增强他们参与政治、关心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一般作为宗教人士在当地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做好基层工作要注意引导他们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关心经济建设。

(二)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宗教人士宣传员的作用

对宗教人士进行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培训,让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爱民、慧民政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一些发家致富的方法和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回到信教群众中做好宣传工作。

(三)加强团结,发挥宗教人士调解员的作用

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把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平安建设的有效做法。在基层化解矛盾,调节冲突要采用多种形式。需要依靠和紧密团结宗教人士做好调节工作,让宗教人士成为平安建设的维护者和突出矛盾的调节者。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新世纪 社会 经济 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中,体育产业的重要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使世界各国都已把体育产业当作新世纪经济战中的重要战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开始的。在短短20余年中,我国体育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吸引、消化和利用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定市场规模。

20世纪的中国体育虽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创造了奇迹, 但是在体育与经济的融合上,只是到了世纪末才开始显现。新世纪区别于20世纪的中国体育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一、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被誉为“本世纪最赚钱的产业”,是以体育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手段为载体的新兴产业,是体育产品、服务的生产、分配、消费的总和,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服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的所有产业门类。

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在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石油化工业(533亿美元)、汽车业(531亿美元),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二、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的特征

1.经济包容性强、产业附加值高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体育发展水平, 而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尚没有直接的、充分的表现。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正是因为体育作为一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文化,已经强力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行为、健康意识、消费价值取向等诸多领域。不断壮大与发展的体育消费市场,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也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使体育产业边缘市场的经济附加值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这些相关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同步发展,说明体育产业具有经济包容性强、产业附加值高的社会发展特征。

2.市场潜力大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当代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于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消费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即“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消费”。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经常把体育产业比喻为“朝阳产业”或“绿色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因此,从体育产业的社会生产、市场发展结构以及体育产品社会消费的方式和方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来讲,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市场发展潜力大,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实践。

3.满足消费者的生活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体验体育运动,是基于人们对体育精神的追崇和对生命健康向往的文化基础。在人们从事社会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余,以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消费价值取向,成为当代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搭建了广阔的市场平台,体育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理念,也符合当代人们追求健康和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当人们以一种自觉的行动去体验和感受体育的精神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文化内涵时,其行为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影响下,成为一种价值转化的消费活动。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生活价值取向的社会特征。

三、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客观条件

1.经济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 是要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 没有GDP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是不可能的。因此,GDP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较快速度的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在年均3.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保持在年均5.32%,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的报告,“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到那时,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即相当于1997年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而GDP总量则可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购买力计算,则GDP总量可能接近当时的美国”。由此可见,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2.消费结构的改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那么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1992年~1997年的5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84元增加到211元, 年平均增长2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1994年~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这种在20世纪末已经展现出来的趋势,在新世纪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3.新的体育消费群体促进体育市场的形成

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的, 这种条件下的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必然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口将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增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4.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机遇

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 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但是随后,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慢,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如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GDP 的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是通过市场化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1)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2)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体育产业中投资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这就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3)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将会出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四、结论

体育产业,是近代体育在经济大潮强有力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以体育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手段为载体的新兴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并有着相同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影响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反映了以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生产和各种市场服务的经济活动为载体的发展特征。

体育作为一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行为、健康意识、消费价值取向等诸多领域,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社会向心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市场发展平台。因此,体育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并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判断,是有根据的。新世纪的中国体育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世纪中国体育肩负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建英 牛 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生产力研究,1997(6)

[2]胡爱军:体育产业与投资策略.中国投资,2000(7)

第4篇

一、农行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深化“三农”服务

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行西藏分行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明确的思想信念,凝心聚力,切实做好分内工作,将服务“三农”与支持西藏经济发展作为工作基础。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近百分之九十五的营业网点针对县域开展“三农”业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者奋战于“三农”一线,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财务资源为西藏“三农”金融保驾护航。目前,在西藏个别地区用作基层营业所网点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三亿元,而上述一系列举措使农行西藏分行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并深化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遵循全行服务“三农”的工作原则。

(二)保障金融扶贫的全面推进

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正处于治理、稳定以及振兴西藏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上级系统有关扶贫攻坚的政策部署,遵循总分行的相关扶贫金融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实施细则,以“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基本理念为导向。同时,“双联户”的“双基联动”贷款及领导挂点服务三农工作等多项政策,从根本保障了金融扶贫受益人群的广度。二零一七年初,西藏省部分农行分行投放涉农贷款超过十六亿元,余额五十七亿元,共发放1.09%扶贫贴息贷款近五亿元,余额超过三十一亿元,惠及多个乡镇。二零一六年开始发放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数十万户,超过二十亿元。

(三)扶持西藏贫困户致富

对于现阶段西藏的实情,农行西藏分行持续推陈出新,找到匹配于自身的普惠金融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与产品创新。对于农牧民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情况,农行推行“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小额贷款、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贷”等专属产品。在此基础上对个别县市的经济“融资难”问题,农行在和各级政府予以全面对接后,控制了准入标准,出台“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扶贫产业贷款机制,现阶段发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近百笔,金额超过十亿元。同时对于西藏信用环境普遍偏低的问题,农行出台三级信用机制,从根本深化了金融环境,构建了命中守信的还款观念。

(四)做实服务

西藏基础金融服务存在的内质弊病大多处于农牧区,而金融服务的基础也在农牧区。农行主动履行政治职责,通过非常高的成本深化西藏部分区域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期达到西藏地区偏远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根据“金穗惠农通工程”基础,构建有指向性的三农金融服务,进而达到西藏偏远行政村的金融需要,农牧民即使在村子中,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经建设“自助银行+物理网点+流动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五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西藏个别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率。现阶段,在西藏地区总计发放超过三十万张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超过三千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于高寒乏氧、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杂的西藏地区,农行西藏分行全体工作者均发扬“走村串户,背包下乡”的奉献精神,在个别地区通过“背包银行”以及“马背银行”等形式深化流动金融服务,而近年来,农行在左贡县下林卡区域,波涛滚滚的怒江上方,藏东农行工作者冲破千难万阻构建了“索道银行”,而“索道银行”从根本促进了此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二、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农行未来工作的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全面贯彻西藏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从根本落实依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方针,匹配于基层“三农”金融服务的实情,遵循对党与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持续深化和西藏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阶段性和西藏各级政府予以协调,构建周期性的沟通模式,主动落实普惠金融工作,同时为政府的扶贫方针提供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侧重于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做好基层工作者人文关怀,紧抓“三农”队伍构建。经各种有效的途径,切实深化三农条线业务工作者的培训,侧重于对现阶段业务发展所需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予以培训,让“三农”条线工作者全面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进而从根本促进农行西藏分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匹配于实情,在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三农客户名单管理体系与责任追究体系,做到奖优罚劣,进而构建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具有担当的高效“三农”队伍。

在未来的工作中,依附于西藏“带动两翼、强工重镇、构建基地、东西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林下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可复制、便于整体推广的项目。主动探索西藏农村产业金融新体系,同时了解相关政策,开发新市场,引导各级客户经理走进园区,了解企业,主动扶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将市场予以全面且精准的定位,要体现其专业化、产业化以及品牌优势,要将信誉有保障的特色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为推动西藏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农牧区创业就业服务铺平道路。

建议西藏省上级系统全面深化公共基础条件建构,进而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条件价差县域的调研,特别是农牧区,要对此类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掌握民众之需,进而因地制宜设计改良措施。持续加强对交通、水电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调整西藏公共基础水平,在便捷民众的基础上,也利于普惠金融的纵深,进而为深化西藏金融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加强对基层“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调研,第一时间制定出有关“十三五”的相关扶贫攻坚策略与实施明细,同时农行西藏分行需要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监督力度,进而使西藏金融业有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西藏上级系统要提高对农行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优质信贷以及存款等政策资源,因此确保普惠金融的全面进程。

三、总结

第5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第6篇

关键词:秦地;传统音乐;区域经济;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69-02

陕西乃古秦地,素有“三秦大地”之称,极具历史厚重感,承载着西周乃至唐代十三朝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东方文明。此地音乐文化繁盛,地杰人灵,留下了诸如:长安鼓乐、宫廷燕乐、宗教音乐、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印象中,秦地、秦腔、秦人是非常神秘、淳朴、激昂的,当今社会,如何运用我们的古代文化服务于经济建设,是“三秦人”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

陕西号称“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这里蕴藏着很多音乐文化瑰宝,她让我们看到了此地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和自豪感。陕西的音乐总体高亢、激昂,但是也有不乏陕北信天游的宁静和悠扬,不乏陕西山歌的缠绵和婉转。

当今社会,经济基础是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然而,“文化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文化与经济共同作用催生出来的新名词,且是以经济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的“文化的经济化”或“经济的文化化”共荣共和的新名词。文化产业带动经济产业的发展,当然文化对经济对政治的的渗透作用也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艺术也对经济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音乐更应该受到重视,这样使得当地的经济产业才能具有特色。

一、秦地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传统音乐老掉牙了,已经不适合灯红酒绿的社会发展,还是现代音乐更吸引眼球,其实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内容形式也不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并非水火不容相互对立,重点在于它们蕴含的思想情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凡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历史上,古长安是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是歌、舞、乐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市,2000年前在西安郊区秦遗址出土的“乐府丞印”等说明秦代已有乐府,秦汉时期的“鼓吹乐”“相和歌”“大曲”到“雅乐”再到隋唐时期的“教坊”“梨园”,从周时期秦国的歌师秦青到唐玄宗李隆基,都说明三秦大地传统音乐极为丰富。如何让传统音乐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三秦大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京剧这门艺术,其特殊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符,很难看懂,已与我们越走越远了。传统音乐作为国粹,是经过历史的检验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让我们值得骄傲的根本,是中国现代音乐确立独特乐风的重要途径,或许这就是立命之本。现代音乐的发展是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整合,是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一)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的传统音乐势在必行,也是当代中国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需要。

秦地传统音乐文化是秦地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这样的艺术特色是秦地生活方式的折射。它的艺术特色持续而鲜明,千百年来秦地百姓一直秉承着特色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经受了现代生活的冲击,秦腔作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已经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现实空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拘谨是生存空间已经把秦腔挤到了特定的场所――广场。如果不注意引导,恐怕慢慢的秦腔也会在广场上消失的一干二净了。老百姓心里的那种豪迈,那种秦地音乐特征产生的内在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是音乐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有根,必须接地气,秦地百姓是生活方式就是根,秦地传统音乐就是根,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势在必行,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二)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扶助。

秦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挤压下已经在生活中渐行渐远,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积极的扶助。

陕西的传统音乐也是一样的,有些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渐趋不适应,我们应该在这种冲撞下认识到人们的审美对传统音乐的冲击,借助于我们的传统音乐的本质来适应甚至促进经济的发展。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现代经济的冲撞,反映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我们应该实行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让传统音乐在发展中求得传承,成为一种“流动的音乐”。我们的秦地传统音乐,也正是由于融会了当代的意识才得以流传下来的,既融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当代的风貌。在继承中,把当代的艺术形式融入到秦地传统音乐中,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互补充的局面,让传统秦地音乐不断注入新的创作理念,源远流长。

秦地传统音乐的保护需要政策的优化,需要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性干预,更需要经济的扶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经济的扶助很难实现传统文化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政府应当拿出切实有力的措施,把保护、传承和弘扬秦地民族音乐文化的这而大旗高高举起,共创秦地传统音乐的繁荣时代。

(三)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与传承人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发展,秦地传统音乐的发展同样需要传承人的培养。应该加强秦地传统音乐的传承,在中小学校、甚至地方院校应该设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科目,使得本地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发展,这样一些传统音乐才能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二、秦地传统音乐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在对秦地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丰富的三秦文化,滋养了传统音乐的发展。这片土地艺术品种丰富,影响广泛、深远。陕西单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就有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戏曲乐种就有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汉调二黄、阴老腔、华县皮影、合阳线戏、陕北说书、西安鼓乐等等。仅陕北就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受人文风貌的影响,秦地传统音乐形成了豪迈激昂,粗犷且淳朴典雅,并以特有的形态与民众朝夕相处,生活即是艺术。如此种种都记录了百姓的生活,记录下了三秦大地的沧桑。

(一)秦地传统音乐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新使命

秦地传统音乐作为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推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独特的使命。

首先,秦地传统音乐作为特色艺术形式是陕西形象的文化窗口。大家知道,音乐是一扇窗口,是一扇认识世界、认识人的独特窗口,是一个地域音乐文化和人类生活的表达形式。透过秦地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洞悉三秦悠久的区域文化。向世人展示自己富于特色的地域文化,恐怕惟有盛行于民众中的传统音乐。它音声依旧、风采依旧,能揭示出区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只有使世界认识自己,才能赢得发展机遇。

陕西应该借文化氛围浓厚、地域色彩鲜明的传统音乐,让世界了解自己秀美的陕南、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和具有浓郁特色的“陕北”,让世界认识我们三秦大地卓越的历史和文化。让世人感悟我们这个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三秦之子”。我们应该借助优美的音乐,开展良好的秦地音乐文化导向作用,不断招商引资,把陕西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发展宝地。

其次,传统音乐是陕西旅游、饮食经济赖以发展的一部分。秦地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仅秦腔就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冲动,诱发人们把这种冲动传递出来化为一种情感或意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也滋养的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秦地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载体,要映射出“此地”所区别于“他地”的不同之处,我们希望在陕西的旅游业、饮食业等方面都能和本地的“传统音乐”挂钩,这样既能继承了传统音乐,同时这些不同场合的表演也同样使得经济得以创收。

(二)运用传统音乐促进秦地经济发展的措施

经济发展赋予了音乐文化新的使命,我们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实施。

首先我们应该从传承方面进行努力,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艺术院校,要努力以一种新的文化思维,为传承传统音乐这一“新兴产业”建立一套新的文化政策和技术规则,保证其传承后继有人,可以在中小学阶段甚至一些地方艺术院校设立一些针对本地区的特色课程,这样使得传统音乐可以会更好的继承下来。

其次,应该由本地文化部门建立一支具有本地特色的表演队伍。这些表演人员应该定期去一些本地旅游、餐饮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演出一些代表本地特色并受当地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的传统音乐。从而通过不断地演出练习形成强大的传统音乐表演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另外,传统音乐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我们应该鼓励新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这样传统音乐在时代的驱动下也会融入新鲜血液。在旅游甚至文化产业上可以进一步设立“陕西传统音乐节”,使得八方宾客来观看我们三秦大地的音乐文化、历史遗迹、以及陕西每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通过以上这些资源,和政府大力的宣传导向,使我们秦地的传统音乐能够展示新时代的陕西形象,成为创造经济发展的文化“平台”。以音乐为媒体,来为发展经济营造良机,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引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新时代下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宪.治学之本实践第一―读[J]音乐研究,1994,(3).

[2]林谷芳,林大雄,靳捷.人类学与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重建[J]中国音乐,1994,(2).

[3]钱茸.古国乐魂[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低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4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赵帅(1990—),男,黑龙江克山人。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论述它们的相互统一层面上,很少顾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它们概念的内涵不同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型,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决定或基础性作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经济模式。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还分为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式。它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

(二)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

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研究的主要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配置的问题,主要强调市场在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属于一种经济模式,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建设、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系统构建等理论问题。狭义上讲,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广泛,除了上述基本两个方面,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

(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经济决定政治从而决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是第一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建设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盲目地排斥市场经济,结果是我国经济越搞越糟,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当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对市场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它们自身的目的不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大作用,并达到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外国文化,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二是提倡和弘扬先进的文化,反对腐朽和落后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三是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群众,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和提升,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动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当然,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双重的,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促进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是主要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验,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能够满足文化建设的这种物质需求,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加速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人们这些新观念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双重作用。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的自身素质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的自身素质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相比具有最大优势,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这就使市场经济固有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对文化建设不能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单纯追逐最大利润,牟取暴利,他们不择手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

第二,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制造大量的产品,出版一些书刊,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先进工具向人们传播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

第三,少数国家干部或工作人员道德失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利用职权直接或间接经商,行贿受贿,利用公款做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

上述这些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运行,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滑坡,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

实践证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着占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又存在着占次要地位的落后的低俗文化。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阻碍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主流和主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治地位。先进文化释放的正能量能够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3〕这种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它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不同,它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用先进文化指导市场经济,能够保证经济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否则它就不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了这种功能和条件,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偏差,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二)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上出现一种低俗文化。它虽然不是文化主流,但它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低俗文化是通俗文化被偏激化了,成为满足偏向动物性或生物性需要的一种文化。〔4〕通俗地说,低俗文化就是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一种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低俗文化产生的背景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满足一些人低俗的需求,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寻求另一种精神刺激,从而产生了这种低俗文化。低俗文化的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以低俗、庸俗、媚俗的各种色情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反对的“三俗”。低俗文化释放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对市场经济而言,低俗文化会引导人们去追求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进程,特别是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低俗文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抵制低俗文化的滋长和蔓延,提倡通俗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片净土。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报告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7-29.

〔2〕胡均宏. 浅谈发展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 文学, 1996,(12):123.

第8篇

【关键词】新闻传媒;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这就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所在。新闻传媒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共生的重要关系,因而必须对这种共生关系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否则新闻传媒就有可能出现“负能量”而不是“正能量”,这一点应当引起新闻传媒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的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对这种共生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深入分析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二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因而必须对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的履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有利于新闻传媒步入更加科学化、健康化、持续化发展的轨道。一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处于经济社会的“中介场”,因而新闻传媒直接受到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好就会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反之,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信息资源。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10%左右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达70%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这主要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为新闻传媒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这一点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更为重要的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新闻传媒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我国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媒体时代随之来临,使新闻传媒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中国新闻传媒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二是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传媒经济的规模和数量可以进行量化,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从GDP当中分离出属于新闻传媒的经济价值,但这并不能否认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由于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因而能够传播更加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进而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同样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前新闻传媒都高度重视民生新闻,大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样的传播,能够有效的解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进而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再比如,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通过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重大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传播,能够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预警机制,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比如新闻传媒通过广告,能够有效的刺激消费,这同样会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闻传媒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传媒要想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方式,特别是在改变过去零散的传播模式,将系统化作为新闻传媒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要紧紧围绕“走转改”和“三贴近”,紧紧把握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将其贯穿于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新闻传媒应当更多的选择“同期声”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二是重视新闻传媒自身价值。新闻传媒要改变过去孤立的发展模式,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新闻传播更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要高度重视自身“权威性”作用的发挥,既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同时也要重视服务老百姓,着力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既要推动社会治理,又要促进经济发展。三是体现新闻传媒平民情怀。所谓平民情怀,就是真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自觉地尊重并维护老百姓的各项权利,以提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己任的新闻情怀。新闻传媒要想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就必须将平民情怀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老百姓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又要善于用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方式进行播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媒已经不能孤立存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此要有十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使新闻传媒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作用,这一点应当成为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这也是新闻传媒重要的经济责任。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将更加紧密,新闻传媒也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罗以澄.新闻媒介是和谐社会守望者[J].中国三峡建设,2014(02)

[2]强男,张瑜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J].当代传播,2015(05)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

第9篇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主要指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还比较缺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水平、特点,是我们考虑和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这样的生产力实际客观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只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才能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我党的不懈探索,1997年党的15大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除了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资独营经济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事实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能提高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资经济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那种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活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其作用表现为: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3.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大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涌现出华为、海尔等一批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二、应准确认识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一、在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都应该提倡鼓励。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排斥另一种所有制经济。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高度适应。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决不能搞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取消或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公有制这个根基,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1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为我们坚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充分估计和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指出的是,从本质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在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还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我们今天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当前应如何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做到支持和引导相统一。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问题上,现在有一种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只讲鼓励、支持,而不讲引导,这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它们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存在雇佣和剥削关系,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须加以引导,以便使它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如果只讲鼓励、支持,忽视引导,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激化,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应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当前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非公有制企业鼓励支持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经济法律地位上,要废除、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平等地位。三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国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四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一视同仁,其财产权都不可侵犯。五是技术创新方面,国家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六是政策待遇上,对不同所有制经济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七在文化发展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积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八是在特许经营领域方面,国家要鼓励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比如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具体办法。九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是权利义务上,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同时国家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10篇

(一)经济管理方式不合理。

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许多企业都通过权力下放的途径来调整经济管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自利。但也要注意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经济管理责任下放到各基层部门中,各个部门均有一定的干预权利,可以对企业资源、生产资料进行调控,能够直接处理经济业务,很容易引发管理混乱的问题,甚至出现越权管理的现象,不仅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影响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企业传统的行政式经济管理模式,很难与市场机制相协调,必然不利于信用社会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不科学的、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会大大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改革定位错误。

信用社会企业的产权主体间对财产应用、支配、处置及占有等方面存在的关系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对改革方向定位上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后期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效果。企业只重视眼前短期的利益,没有树立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宗旨,就根本无法在信用社中获得发展空间,更不必说企业的壮大、繁荣。经济管理定位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遵循商业信用标准要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权,规避市场风险。

2有效解决新时期下信用社会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健全的信用社会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新时期下信用社会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重点要放在财务管理员工的培养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人才引进方式,注重员工技能的锻炼,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经济管理团队;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的经济资金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优化经济管理结构。在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下,有序、高效的开展各项经济管理业务,壮大资金管理人才队伍,使经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还可以起到约束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

(二)通过合作制、下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信用社会企业股份结构进行改革。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依靠以往权力下放的管理方式,还需要将其同合作经营管理模式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充分挖掘信用社会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降低信用社会经营风险。

(三)设置专项的企业自律管理机构,明确定位企业经济管理改革方向。

信用社会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投入了一些成本,但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无法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因此,信用社会企业在改革前期要做好规划设计工作,首先明确经济管理改革的具体方向,遵循改革原则、方针,循序渐进的增强企业对各项资金的应用、支配和管理力度。

3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内涵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发展观的转变,中国的发展观也经历着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时期内,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追求物质财富增加、经济增长是我国最初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发展观对我国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使我国在短期内摆脱贫困,实现经济上的起飞产生了历史性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发展观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发展观上还处于从经济增长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变革之中,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从总体上的小康向全面的小康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方面立体思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全面发展是关键,协调发展是核心,可持续发展是支撑,“以人为本”是基本价值取向。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它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等多个层次。“以人为本”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实现的这一创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解决了始终困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大理论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实现在我国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反映了社会系统整体性和有机性的要求,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

我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反复探索和认识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作为建设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的与时俱进。

三、 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总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使市场经济服务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提供保障,不断推进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并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道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突破了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思维,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从本质上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这些要求并不否定社会主义现阶段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我们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各类体制改革,保障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保障

同志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表明,理论的创新是离不开实践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实践的过程需要理论的支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取向,在发展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提高了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人的发展经济学;经济体制;生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78 ― 02

一、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内涵

“经济”最初的涵义是“管理家庭”,源自古希腊。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将“家庭”和“管理”相结合理解为经济。“经济”在中国古汉语中是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例如经世济民、经国济物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学问。

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怎样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怎样开展社会经济活动,是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当中来揭示人的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经济发展是根源,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人的发展经济学核心内容是人的发展,指导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二、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形态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约束

(一)计划经济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约束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的每一个时代,经济的发展都烙上了计划的印记。现如今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中都蕴含计划。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其局限性,即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约束。这里主要以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体现的局限性为分析点。

1.不利于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计划经济对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难以进行合理调节,容易产生动力不足、活力缺乏和效率低下等现象。在计划经济实践中,劳动产品没能很好地以按劳分配原则执行分配,平均主义倾向严重。造成生产者的劳动支出与劳动报酬相不一致,长期便影响了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以致整个社会生产积极性下降,从而限制了经济发展,使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保障未能更好地得到改善。

2.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主体性的发挥

计划经济容易造成生产与实际需求之间脱节,容易脱离实际,因为社会的需求复杂多变,那么微观经济活动在计划经济下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协调更明显,容易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只有微观企业富有活力,国民经济才有活力,从而才能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在社会生产与分配中却缺乏主体性。计划与实际缺乏灵活性,与实际需求脱节。生产的企业缺乏主体性,生产经营成果与其物质利益关系不大,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生产经营方式僵化,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3.不利于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职业比较固定,一定范围上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劳动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也不利于劳动力结构的及时调整。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能力发展和发挥受到地域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限制,社会成员按部就班地完场任务,从而滋长了社会成员的依赖性。

(二)市场经济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约束

市场经济主要以市场主导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分配,目的是为了让生产资料占有者尽可能地获取更多利润的经济形式,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对社会生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有更多机会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市场经济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消极影响。这里主要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体现的局限性为分析点。

1.减弱了家庭保障的功能

家庭保障在人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包括个人劳动力、个人衣食住行、个人事业基础、个人身心健康、家庭无劳动能力成员等的保障,这些都依附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报酬。

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的正常结合下,活的生产要素劳动应该是社会分配的决定因素,并且不能因为任何利益群体所作的产权规定而利益受损。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本身具有收益最大化这个特点,使得个人劳动力保障、个人身心健康保障、个人事业基础保障、家庭无劳动能力成员保障等这些需要的费用,很大一部分被外化,工人劳动报酬被尽可能地压低了,仅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从而加大了工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危机。

2.降低了社会保障功能

社会越发展,社会保障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越重要,社会保障的支出来自于社会分配中。市场机制具有唯利性,资本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旦追求剩余价值,即利润最大化时,也就危害了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社会底层弱者的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3.增加了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代价

资本主导下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下,社会发展市场化过度,比如水源、空气、电磁场等公共资源也都市场化,资本使得部分人用少量的付费就污染了水源、空气、电磁场等,而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是以平民为主体的整个社会。为了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惜代价和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市场机制作用具有被动型和滞后性,会出现信息失灵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难以对投资经营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等到市场供求关系极端恶化、产品大量过剩才可能做出相应反应,但一般为时已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了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代价。

三、从经济体制视角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现路径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还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市场,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积极作用,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计划经济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积极作用

首先,合理的计划使劳动在分配中比较平稳、平衡,所有的人都能有工作岗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保障社会各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因为人生存和发展保障条件的好坏,除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外,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就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也要出台措施克服计划经济中分配平均主义严重的弊端,防止压抑了企业以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等。其次,生产和供应国计民生的必需品,解决了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来进一步稳定社会,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收入分配的计划和产出计划两者的平衡来保证总供求的平衡,免于经济发展剧烈波动导致经济失衡、资源浪费,从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后,调整物价,控制物价不乱上涨,使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水平一致。

(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积极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根据价格信号反应供求缺口从而指导企业的生产,发挥资源的有效使用作用,在配置资源上具有灵活性和很强的应变能力。而且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竞争性,这样有利于创新、采用新技术,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市场经济使得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市场经济打破了人在地域流动、单位转换、人员迁移上的桎梏,使人在流动上自由了,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由空间,人的自由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人的自由发展。再次,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关系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那些推行社会改良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这些都将保障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后,市场经济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有效利用好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邓小平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好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要有机结合起来,若不能有机结合,人和社会都将得不到很好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就不会有保障。这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人”的位置的正确方式。生产劳动是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只有计划和市场进行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工作岗位,参加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参加社会生产的机会更多,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