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icu护理措施

icu护理措施

时间:2023-07-25 17:17:17

icu护理措施

第1篇

【摘要】对ICU护士进行调查,发现ICU护士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为:工作性质、环境、对象特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的应对措施有:培养ICU护士的心理素质;合理的休息与锻炼;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良好的人家关系以及对ICU护士的关心与理解。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提高危急情况下的工作适应能力,因而ICU护士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ICU 护士 心理问题 应对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是护士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处于抢救患者的第一线,危重病人集中、病情多变、先进医疗仪器集中,也是医院内唯一无家属陪护的地方,并且家属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会使护士陷入心理困境[1],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如调节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心理疾病[2],因而ICU护士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对ICU护士心理压力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形成因素

1.1 工作因素

1.1.1 工作性质特殊:ICU是收治复杂、危重患者的科室,突发事件多,疾病往往横跨多个科室,要求护士具有全方位的护理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以及准确快速的决策能力。ICU护士长期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一旦调节不合理,便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

1.1.2 工作环境特殊:ICU是一个全封闭、全方位的精细护理场所。ICU护士每天频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许多有毒的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核辐射等潜在的致病源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拥挤工作空间中的不良空气,各种监护抢救设备发出的噪声污染,会给人体造成不良危害,增加护士的紧张度和焦虑感[4]。

1.1.3 工作对象特殊:ICU病房是无陪病房,繁重的护理与复杂的治疗使护士很少有时间与其他人交流。患者医疗费用较高,患者对费用的支付与疗效的期望难成正比,家属有时会将不满情绪向医护人员发泄,会使护士陷入心理困境。

1.2 家庭因素:ICU护士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妻子、丈夫、父母、儿女等重要社会角色,肩负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是往往由于工作需要,与家人团聚、交流的时间较少,护理中的负面情绪如果调节不当带到与家人相处中,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气氛,可能会影响家庭的幸福。这些都容易致使护士的情绪波动,造成心理冲突或者心理疲劳。

1.3 社会因素:社会对护士职业的高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高期望都会给护士工作增加一定精神压力。ICU护士要面对护护关系、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等等,如果不能合理协调这些关系,会出现不同的矛盾和冲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逐渐实施,护士在医院人事改革中成为主要变动对象,加大了同样也给护士带来了心理压力。

1.4 自身因素:为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要求,ICU护士要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抢救技能,因此护士们自身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及能力。这给她们学习上带来了压力,工作上带来了危机感。

2 应对措施

2.1 提高心理素质: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或对护士进行 心理理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地看待工作生活中的影响和干扰,减轻或消除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支持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并给于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她们的压力,护士所在组织给与有效支持,也有助于工作压力的减轻。

2.2 合理的休息与锻炼:ICU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应合理,以保证繁重工作后的休息。护士长根据科室情况尽量安排休息或调班,使护士拥有一定的自由时问,保证了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良好的工作状态,从细微之处关心和体贴护士。在节假日及患者较少时可安排轮休或组织人员集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放松紧张的心理状态,以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2.3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病室的清洁卫生,病房设施采用隔音材料,尽量降低室内噪声。如降低说话声音,关闭暂时不使用的仪器,做好灯光的管理等。

2.4 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问题向他们请教,缩小医护之间的距离;多与医生谈心,互相交流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多与家人沟通,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家人分享工作的快乐及困扰,获得家人的理解及支持。正确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总之,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5 增加对ICU护士的关心及理解:通过媒体对ICU护士工作进行宣传[5],增加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工资、福利待遇,增强白衣天使的自豪感。

总之,ICU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护士工作的压力, 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护理人员缓解工作压力,从而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戴琴,王开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J].护理杂志,2009,19(3):14―16

[2] 米娜,李洪艳_夕 科ICU护士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4):284.

[3] 许毓娜,林石娣.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大的原因分析f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3(14):1925.

[4]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音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6,17(5):311―312.

第2篇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8月~2009年12月入住ICU的病人1 855例,男1120例,女735例,年龄5~86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754例,多发伤286例,各类肿瘤108例,其他707例。

2护理问题及措施

2.1  身体不适及护理

2.1.1  各种管道及监护设备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ICU各种监护仪器的导线会让病人感觉不舒适,尤其是术后放置的一些引流管,如胸管、胃管、中心静脉导管等,还有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的应用等。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1) 将各种导线适当约束放于合适部位,尽量不影响病人的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限制。2) 向病人介绍各种导管的作用及放置原理以及如何保证引流效果。3) 遵医嘱按时服用止痛剂。4) 定时帮助病人更换卧位,尽可能使病人舒适。

2.1.2  噪音: 我院ICU病房有12张床位,病室面积约100 平方米,床距1米,无隔栏装置,各种各样的机械声、报警声、吸痰声甚至夜间谈话及走路声可成为噪声来源。据报道[1],危重病房是医院噪声最强的地方,可达5~80dB,而超过60 dB时,对环境会产生一定干扰。我科调查发现,60%的病人感到噪音使他们烦躁不安。噪声可刺激人的交感神经,使病人的心率上升,心情烦躁,影响病人睡眠。护理措施是:1)医护人员谈话轻声细语。2) 严格做到四轻。3) 根据情况夜间调小报警音量。4)所有治疗尽量集中,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2.2  精神方面的不适及护理

2.2.1  恐惧与焦虑: ICU病房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除颤器、氧气、吸引器、呼吸机、监护仪等均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术设备。

这种过度的拥挤,使病人活动空间缩小,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压力,同时ICU内各种噪音,光线刺激,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或死亡均会对病人的心理、生理上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保护性医疗,护士避免谈及病情易引起病人猜疑。护理措施如下:1) 对术后清醒的病人讲解各种仪器使用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告诉病人监护对他的病情有利。2) 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的看法不同采取不同的解答病情的方式。给病人讲解如何配合治疗,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3) 对于术前联系的病人,由护理人员到病房进行探视,给病人讲解ICU制度及特点,询问病人有何特殊要求。4) 采用音乐疗法: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病人自己选择收听平时喜欢的音乐。通过和谐优美的音乐,通过对病人的心理和生理起到双重作用,产生情感效应及震动效应,以调节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郑春美[2]对设有对照组的鼻咽癌病人进行音乐治疗,实验组病人心理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2.2.2  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病人一进入ICU就感到精神紧张,调查发现有70%~80%的病人感到ICU的环境及复杂的仪器设备对他们是一种威胁,感到不知所措。如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既影响了病人语言交流能力,同时机械呼吸机的应用又加重了病人焦虑、孤独和疲劳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心理上的刺激,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很多病人认为医护人员更关心他们身旁的仪器,无法了解病人身心整体情况。ICU的护理人员往往被监护仪所指导,很少与病人交谈,他们关注的是疾病和损伤,80 %的病人认为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其他状态无暇顾及。。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家属穿上隔离衣探视,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2) 护士尽可能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3) 认真做好基础护理。4) 对病人多鼓励,让病人知道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病情稳定了就能转出ICU。

2.2.3  人格丧失:手术后病人转入ICU后,为适应监护和引流需要,病人几乎全身裸露,而护理人员为治疗,记护理记单,观察仪器而忙忙碌碌,医护之间也是谈论病情,这只会让病人以为护士更关心他身旁的仪器而不是病人本身。我们采取的措施是:1) 除了做好术前探视外,术后病人清醒后立即为他们介绍手术情况,,应询问病人有何特殊要求。2) 经常给病人翻身按摩皮肤做好基础护理,尽量让病人舒适,多与病人交流。3) 随时给病人介绍一些必要的监护情况,并介绍一些康复及饮食治疗方面的知识,让病人对自己病情有所了解,对康复充满信心。

3 体会

总之,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的医源性伤害及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避免的。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管理,经常深入实际,了解病人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解决问题,把监护设备对病人造成的心理及生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整体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问题;措施

基于国家对基层卫生医疗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扶持,我院通过整合资源于2009年起成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集中收治各类危重患者,经过努力,ICU病房现已具备一定规模,病床数量已达6张,护理人员13人,有力地承担起危重患者救治的重任,为当地民众安康提供了确切的保障。由于ICU病房尚属我院新兴科室,医护人员配备不足,经验欠缺,同时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护理安全问题突出,成了护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1]。这几年我们通过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根据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防微杜渐;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及专业技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基层医院ICU护理安全问题分析

1.1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大多数医院都存在有护理人员短缺这个问题,ICU病房作为各种危重患者集中治疗点,工作量大,护理技术繁多,操作复杂,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调查表明,医护人员的匮乏已经成为ICU发展的巨大障碍[2]。作为西部基层医院,人才资源尤其匮乏,我院ICU病房成立时的护理人员基本由其他临床科室抽调组成且严重不足,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有限,难以满足ICU病房日常工作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结构欠合理,流动性大,根据统计我院ICU成立3年来,外流护理人员多达12人,缺乏稳定性,难以系统执行相关护理流程,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1.2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虽然医院对新进ICU病房的护理人员进行了护理安全专门培训,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护理监控不及时,安全考核流于形式,缺乏约束力,导致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现时期患者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提高,一旦违反操作常规,就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1.3护理文书件书写不规范:ICU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护理记录繁琐,如果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一些抢救操作、用药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记录不全或漏记,而且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年限较低,缺乏书写经验,对一些专业术语及病情描述不当,进行不必要的删涂改,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则难以形成有效依据。

1.4职业素养缺乏及违反操作规程:ICU护理人员看护的多为危重患者,一旦疏忽,就会酿成差错,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及精神压力,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才不至于延误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时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若是思想松懈、缺乏责任心及对有关护理操作执行不严格:如有些护理人员违反“三查七对”制度,未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诊疗等,导致检查或给药错误,对一些侵入性操作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患者未严格消毒隔离措施等,从而埋下了重大的护理安全隐患,另外与患者沟通、交流不良也常常导致纠纷的发生。

2提高ICU护理安全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安全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安全系数:

2.1提高ICU护理人员配置:我院所在地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囿于环境所限,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为满足正常护理工作的需要,导致原有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生理、心理均需承受较大的负担,据有关研究表明ICU错误的发生和工作负荷过重密切相关。而且由于无法提供优厚待遇吸引高学历人才,我科护理人员学历结构多以大专、中专为主,学历层次较低,且多为80、90后,理论水平的差距和工作经验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对危重患者病情的预判、护理操作的质量。我们通过增加护士编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根据岗位特殊性,适当提高薪酬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降低工作压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即外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专科学习,同时定期请外院专家前来指导、培训以扩大视野,提高技术水平。通过一系列举措,我院ICU护理人员数量虽未能按照《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规定的患护比例配置,但已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高效的团队,满足了病房运转的需要。

2.2加强风险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及责任心: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的行为。加强医疗安全制度的落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岗位职责,奖惩分明,做到谁出问题谁负责[3-4]。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并就已有或潜在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安全问题的理解,提高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地减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避免护理纠纷。基层医院ICU护理工作环境特殊,压力大,长期从事ICU护理工作,易导致职业性疲劳。而且我科年轻护士比例大,安全意识相对缺乏,情绪波动较大,抗压能力差,一遇波折极有可能产生退避心理,推卸责任。但是ICU护理是件严谨的工作,需要一如既往的专注和耐心。我们根据年轻人可塑性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及责任心。根据工作资历、性格特点及能力合理搭配排班,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好安全评估,严格查对制度,制定好各项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做好防范,以备意外之需。

2.3护患沟通、严格技术操作及规范护理文书:严格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成立了护理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操作考核,并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一旦查找到问题即督促进行整改。ICU患者多有焦虑、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需适时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处理,避免潜在危险因素的暴发。

3小结

基层医院ICU护理安全问题突出,现有环境无法有效改变,但是通过整合护理资源配置、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职业素养及责任心,深入学习及规范技术操作,使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预防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基层医院ICU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粱晓曼,童德军,李金凤,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9(21):2489—2490.

[2] 马朋林.西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危重病医学现状与发展—第l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PACCM)会议纪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9):518--519.

第4篇

[关键词] 护工;ICU;安全;防范措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164—02

重症监护室(ICU)负责全院危重患者的监护工作,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无家属陪护,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大,实行护工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1]。在很多医院,护工承担各种标本的送检、物品器械清洗,患者出入院的终末处理,医疗废物的回收、运送等工作,成为护士的得力助手,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是医院目前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由于护工每天与不同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物密切接触,穿梭于各病床,在护工管理过程中,某一环节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2—4]。如何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避免护工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护工在预防医院感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辅助作用,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 当前护理模式下护工存在的问题

目前没有一所专门的护工培训学校,也没有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护工基本未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就上岗[5]。这就造成当前医院的护工陪护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文化水平较低

护工多来自农村和下岗职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些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给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

1.2 护理知识薄弱

护工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不同于简单的保姆工作,要根据病情和治疗的要求来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懂一些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否则满足不了患者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更适应不了当前医疗市场改革后患者的高质量服务。

1.3 防护意识淡薄

在ICU病房,由于危重症患者集中,护工常常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容易遭到各类患者微生物的感染,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

1.4 卫生观念不高

护工自身无传染病,但是经常接触患者分泌物,未洗手又去帮助患者进食,细菌以护工的双手为媒介,容易带给患者,造成交叉感染。

2 加强ICU护工管理的几点措施

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避免ICU患者因医院感染而加重病情,针对ICU护工管理这一环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措施[6—9]:

2.1 做好选聘工作

要求护工具备暂住证、身份证及健康体检合格证,小学以上学历、年龄20~55岁、过往从事过护工工作或家中照顾过老人,有一定护理经验的人员优先,使护工队伍向年轻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

2.2 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成立护工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护工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如《聘用护工协议》、《护工工作职责》、《护工工作要求》、《护工工作奖惩管理制度》、《陪护人员工作行为规范(十不准)》等,合理的制度不但可以规范护工的工作,还可以保障护工的劳动权益,解决护工的后顾之忧。

2.3 进行岗前培训

护工上岗前要熟悉医院规章制度,学习各类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方法,掌握消毒液的配制及使用等知识,加强个人的安全防护意识。培训方式根据护工的特殊性,采取通俗易懂、口语化、问答式、实地操作、演示等易记易掌握的形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2.4 提高专业知识

护工上岗后,由责任护士亲自指导,先教会护工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使家属放心满意并得到支持。在日常生活的照顾及简单的护理操作中,注重现场培训、实时培训、床边指导,使护工能基本掌握基础的医疗常识和护理知识。

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对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提供优质的生活照顾;对部分生活能自理的患者,要设法让他们运用自身的残存能力,努力实现自立,为重返家庭创造条件。

2.5 规范工作细节

对工作细节予以规范,不讲与患者病情治疗相关的话,避免与医护不一致导致纠纷;不讨论患者的隐私,无故离岗;每护理一个患者后要洗手、换手套;不可戴手套为患者倒水,为患者倒水之前一定要冲洗水杯;指甲剪一用一消毒、胡须刀一人一用等,严格按制度规范行为。

2.6 加强防范意识

组织护工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他们个人及医院、社会的重要性。

2.7 在职继续教育

定期对上岗后的护工进行操作技能、生活护理知识以及预防医院感染等有关知识的培训,以利于更好地配合护士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同时,注重实际操作,自觉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增进其健康行为。对护工的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分析。

2.8 合理安排护工

有需要护工陪护的老年患者,先经护士长初步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适宜陪护患者的护工条件,安排合适的护工上岗工作。危重患者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工照顾,而病情较轻、生活能部分自理的患者则安排工作时间短的护工看护。如情况允许,可将他们安排在同一病室,使新护工在老护工指导下,较好地完成对患者的照顾,相互之间还能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各尽其才。

2.9 提高护工形象

护工良好的形象、工作面貌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经聘用后的护工,应先进行岗前培训,参加护工学习班,由护理部指定两名以上护士长进行授课培训,主要进行职业道德、制度职责、礼仪、消防、医院感染、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护工都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最后经过考试合格者,发给统一工作服,佩戴工作证上岗。

2.10 创造人性化环境

护工在临床辅助工作中,从事着又脏又苦又累的工作,为护工创造一个“人性化环境”是对护工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及生活上的关心,使护工和医护人员之间有同等的地位,减少护工的流失,确保了护工人员储备,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

总之,针对ICU护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目的是为医院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护工队伍,在减轻护士工作压力的同时,充分保障了护工的权益,从而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黄莉. 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9):144—145.

[2] 宋巧仙. 护工存在及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护理与康复,2008,7(8):618—619.

[3] 黄丽琼. 加强护工管理减少医院感染[J]. 西部医学,2006,18(1):123—124.

[4] 冯爱素. 加强手术室护工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J]. 护理与康复,2004, 3(6):413—414.

[5] 罗彩花,胡杏娟. 护工存在及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86—88.

[6] 姚丽英. 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3—854.

[7] 崔仕臣. 我国护工管理发展趋势探讨[J]. 现代医院管理,2007,5(20):18—20.

第5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094-02

一般重症监护室(ICU)是对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最深层次的治疗,监护室就是患者治疗的病房,可以采取更好的方法治疗患者,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身体会处于一个相对较虚弱的状态,需要严格把关,对患者采取最有效的护理[1]。ICU患者虽然病情都比较严重一些,但是如果得到更好的治疗,患者病情也会恢复更快,且不需要家属的长期陪伴及照顾,避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为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重症监护室护士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心理安抚,让患者身心压力得到缓解,防止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的现象。本文对研究组40例ICU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主要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ICU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男18例,女22名,年龄60~90岁,平均(75.2±12.3)岁。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61~90岁,平均(74.8±1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舒适环境从视觉缓解压力。患者进入ICU后,为其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帮助患者快速熟悉ICU,让患者内心尽快接受并适应ICU的治疗环境,同时需要采用一些专业治疗设备做支持,能够快速帮助患者缓解紧张、高压的情绪。另外要保持房间整洁,保证周围环境能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帮助,努力创造更好更舒适更温馨的环境。同时还可以给患者放一些抒情音乐,用来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而拥有舒适的环境。(2)利用听觉敏感度提高舒适度。护士是ICU患者唯一的依靠,因此需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保持患者情绪处于稳定状态,还需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让患者了解下检查流程,证明检查是安全的,让患者放下一切负担,大胆接受治疗。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心理,应以真挚的情感安慰他。适当情况下可以用语言或者手势来鼓励安慰患者,避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过度担忧。(3)细节处满足患者自尊需求。治疗期间需要保证患者床单整洁,注重各个细节,保证患者有一个比较舒服的床位,同时还需要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减少患者赤裸的时间和次数。由于ICU患者病情的严重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保证24 h都能监测到患者的病情,以便遇到突发情况及时进行诊疗护理,护士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在护理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护理的操作过程,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才能进行护理,在护理中要在患者视线内进行操作,以免给患者造成恐慌,防止不良心理的产生。在护理的过程中只要对患者进行充分尊重,才能得到患者更好的配合,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3]。

1.3 观察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在患者入住ICU意识清醒后第1天、转出ICU当天进行焦虑程度评判并对比[4]。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ICU期间的抢救次数、病死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清醒后第1天SAS评分为(54.3±10.2)分,研究组为(56.2±1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出ICU当天SAS评分为(49.4±9.1)为,研究组为(37.2±9.1)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组患者抢救次数及病死率比较

研究组在ICU期间抢救4次,病死率为0,对照组抢救10次,病死率为5.0%,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6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防范

      护理风险指医院由于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可能的不安全事件。NCU因抢救的患者都是以各种神经外科重症为主,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护士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护理工作中易发生临床风险事件。因而,了解NCU护理风险的种类及特点,能够极大提高NCU护士的防范意识,更加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1-2]。对天津西青医院收治的654例NCU患者护理风险的种类、原因、处理措施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54例N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脑出血314例,脑挫伤96例,头部外伤84例,脑肿瘤45例,颅骨骨折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硬膜下血肿25例,硬膜外血肿21例,脑脓肿8例,脑血管畸形5例,颈髓高位损伤3例。

2 NCU常见的护理风险

2.1  非计划性拔管:由于NCU患者受制于多种监护仪器,且身上有多个管道,在进行翻身或护理时可能出现管道的脱落,甚至可能出现患者自行拔管现象。在654例患者中,出现自拔气管插管6例,自拔胃管5例,自拔脑室及创腔引流管4例,自拔导尿管5例,自拔静脉插管2例。非计划性拔管占3.36%。其中,气管脱落或拔出的风险性最大。由于气管脱落后需要重新插管,患者表现出缺氧烦躁情绪,会加大气管插管难度,容易造成气道损伤;由于患者自行拔管时因导管斜面的刺激,加上肿胀的气囊,患者无一例外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会引起较大血管出血。因而,重新插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不仅给患者增加了医疗费用,并发症的加重还会给患者又一重创。

2.2  NCU护士应变能力低或责任心不强:一些NCU护士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无法对危重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如脑出血患者术后突然出现尿量增多,每小时250 ml以上,此时,护士应该尽快报告医生是否会有尿崩,以便尽早采用垂体后叶素,防止尿崩加重[3]。

2.3  院内感染:危重患者由于免疫力低,在治疗时侵入性操作多,一些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还不强,没有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不合理的消毒隔离设施等,使得患者出现院内感染。在654例患者中,出血颅内感染5例,肺部感染17例,尿路感染9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4%。

2.4  窒息:NCU患者大多是昏迷患者,无法进行咯痰,当气管插管患者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误吸呕吐物等都会引起窒息的发生。在654例患者中出现气管插管半堵塞4例,经及时吸痰处理后,未造成窒息。

3 预防措施

3.1  减少和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如果患者神志清醒且比较配合,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其讲解人工气道正常的不适反应,以及气道处理与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如果患者比较烦躁,不配合或神志不清,护理人员要随时关注患者的情绪,防止患者乱抓乱拔,在必要时遵遗嘱采用镇定剂。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时要注意防止管道的脱落,并检查管道是否固定在位[4-5]。

3.2  加强NCU护士的责任心与专业知识培训:应严格教育NCU护士严格贯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以患者为中心,认真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对NCU护士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对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病症的观察注意点与方法以及重症患者的抢救技术等能够熟练掌握。在需要对病情危急的患者抢救时,护士需要有熟练地急救技术与沉稳的心态以缓解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

3.3  防止院内感染:严格贯彻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每个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等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后用于另一患者;为防止交叉感染,给每一位患者治疗完后均需彻底洗手后才能给另一位患者进行治疗。

3.4  防止窒息发生:尽量让患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将呕吐物清除,在床边准备好吸引相关物品如吸引器、吸引物。气管插管以及气管且开患者需要将气道充分湿化,以防止形成痰痂,注意翻身时要扣背,使痰液易吸出。

4 小结

由于NCU患者的特殊性,且NCU护士处于临床第一线,精神状态长期高度紧张,在护理工作中易发生临床风险事件,因而掌握此类风险的种类,特点以及防护措施对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以及患者护理的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NCU护理面对的对象特殊,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6]。因此,要定期对护士进行规章制度的加强与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与仪器操作要点,将患者安全牢记心中,提高其观察患者病情的能力与紧急应对能力,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

5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5):375.

[2] 钱淑清.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护理研究,2007,19(3):69.

[3] 金  燕.重症监护患者气管导管滑脱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19(3):532.

[4] 祝敏芳.浅谈新形式下护士的自我保护[J].护理研究,2006,17(3):301.

第7篇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综合护理;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01-01

气管切开手术是直接迅速解决气道阻塞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及途径,已经成为危重症患者抢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1]。但是气管切开会使得各种细菌直接经气管切口侵入患者的支气管及肺部等部位,加上患者自身机体抵抗力低下,从而引起患者肺部感染的出现。在对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2]。本研究将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用于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院ICU行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00例,将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9~78岁,平均(62.19±5.49)岁;其中脑出血11例,脑梗死18例,颅脑外伤10例,呼吸衰竭7例,心脏骤停复苏术后4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77岁,平均(60.28±5.67)岁;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19例,颅脑外伤9例,呼吸衰竭8例,心脏骤停复苏术后4例。经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保持ICU室内空气流畅,温度及湿度保持适宜的程度,每日定时对ICU室内装置与地面进行消毒,减少不必要的探视与陪床人数,医护工作人员操作前后勤洗手并注意佩戴无菌手套,预防患者出现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健康宣教。患者在入住ICU之后,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实际病变发生部位、文化程度以及疾病控制等针对性较强的健康宣教活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对肺部感染进行全面地了解,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先兆症状,应立即告知值班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急救措施,确保呼吸道的畅通性,预防窒息的出现。(2)药物使用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告知患者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药物应用的必要性,提高患者配合度。如:患者在输注抗生素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强调输液滴速的控制情况,千万不可自己调节滴速。若出现心慌与脸煞白的情况应及时地向值班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通报。(3)针对性护理。对患者气管切开创口的恢复情况进行密切地观察,并仔细检查是否有出血症状的出现以及创口是否清洁,按照分泌物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敷料、消毒等。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包括[3]:(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以及生命体征恢复至正常水平;(2)有效:患者肺部感染症状出现显著好转,且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水平;(3)无效:肺部感染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改善。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转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n(%)”的形式进行表示,其他指标以“ X±s”的形式进行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临床情况观察对比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转出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正常生理上的防御功能被完全打破,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后合并肺部感染不仅对于临床疗效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5]。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以及长时间应用抑酸剂等原因均可导致呼吸肌力下降,使咳嗽功能降低,引发排痰功能障碍。患者在术前如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吸烟史等均可使患者储备能力与呼吸代偿力减弱,手术治疗后易发生肺部感染。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术后因应激反应血糖水平可出现异常升高,从而加大了肺部感染的治疗难度。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转出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冯玉琳,王建珍.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实践[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73-3574.

[2] 何衍花. ICU 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6):272-273.

[3] 付伟.348 例ICU 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先兆观察及护理[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0(2):175.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8例,其中气管插管者120例,维持时间2~72 h;经鼻插管者8例,维持时间7~25 d。有4例发生意外脱管,其中2例为急性有机磷中毒,2例为脑出血。其中3例在脱管0.5~24 h内重新建立人工气道,1例成功脱机予以撤离人工气道。由于发现及时,经严密观察治疗,无一例死亡。

2 原因分析

2.1 烦躁或意识不清,痛苦、舒适改变

当患者意识处于模糊、浅昏迷或麻醉苏醒前期,患者大脑的网状上行组织受到损伤或抑制,运动中枢不能控制行为的改变,并常有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对异常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加上不能忍受人工气道通气、被动、长时间压迫、疼痛难忍等舒适的改变,极易发生脱管行为。

2.2 固定不当

临床上固定气管导管均用胶布交叉固定在面颊部,但由于胶布的黏性容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患者出汗和面部油性分泌物多,胶布易被沾湿松脱,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固定过松、过紧,均存在意外拔管的隐患。

2.3 呼吸机管道牵拉

呼吸机管道过于固定,缺乏可伸展度,患者和呼吸机管道的相对位置发生移位时,容易对气管导管形成牵拉而导致导管脱管。

2.4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过浅、过短在移动或咳嗽时导管易脱出。

3 紧急处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非计划拔管者可发生低氧血症,应严密观察呼吸的改变,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皮肤颜色,以防止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患者非计划拔管后,在吸氧后能够维持血氧饱和度,则可以不必二次气管插管。

3.2 吸痰

一旦发现患者非计划拔管,马上给予吸痰,患者如不配合,可以在嘴边放置牙垫防止患者咬伤,迅速吸取上呼吸道分泌物,尽可能减少痰液吸入引起误吸。

3.3 重新气管插管

若患者在非计划拔管后出现上呼吸道阻塞、麻醉及肌松药残留致通气量不足、肺不张、肺水肿等,则需要重新气管插管。

3.4 加强护理及监护

立即协助患者变换,降低头部位置,以利于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各种急救设备,加强患者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皮肤黏膜颜色等指标检测。根据SpO2、血压、心率、血气分析进行处理。为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

4 护理体会

4.1 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意识清醒的患者行机械通气后,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及语言交流障碍。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主动使用非语言交流手段,如为患者准备卡片、笔,让其将想法写于其上,再配合简单易懂的手势交流,还可以教患者用一些特定的手势,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对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气管插管知识教育,向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拔管的危险性,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患者认识到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解释无效、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应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

4.2 气管插管的选择、固定

4.2.1 导管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导管,一般成年男性选择导管内径(ID)7.5~8.0 mm,外径(OD)9.3~10.0 mm,成年女性选择导管内径(ID)7.0~7.5 mm,外径(OD)9.3~10.0 mm,导管内径越小,经过声门越容易,但气流通过导管的阻力也明显增大,引流分泌物困难,内径越大,阻力越小,分泌物易引流,但是通过声门困难。插管前仔细检查气囊有无漏气。

4.2.2 导管固定用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将长约30 cm、宽约1 cm的胶布交叉固定于双侧峡部,然后用寸带再次固定,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并用薄纱布将双侧口角用寸带隔开,以防长时间插管发生口角溃疡。胶布和寸带如有潮湿和污迹应随时更换,保持清洁。每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一般成人经口插入深度22~24 cm,经鼻插入深度24~28 cm。

4.3 合理使用镇静剂

对于烦躁不安及不耐管的清醒患者,为了减轻插管带来的不适感及减少脱管的发生率,如病情允许,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同时注意观察血压及呼吸的变化情况。

4.4 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

对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适当做腕部约束。约束时,采用附有软垫的约束带固定双手,松紧适宜。防治皮肤过紧而造成皮肤损伤或局部水肿,以患者手无法触及气管插管为宜。每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并协助被动活动,使患者躯体处于舒适位置,防止压疮。

4.5 正确的头部固定和呼吸机管路支架固定

在为患者翻身、移动患者时,为避免患者头部大幅度活动时将气管插管脱出,如患者病情允许,尽量分离呼吸机管路。在使用呼吸机管道连接气管插管时,要有一定的移动范围,并使用呼吸机螺纹管,支架及呼吸机管道的衔接处应尽量靠呼吸机方向。翻身时头部位置相对固定,翻身叩背后需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以判断导管是否移位。

4.6 做好监护和急救准备工作

气管插管患者床头常规备插管物品及简易呼吸器,一旦停电,机械通气患者立即脱管,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气管切开患者,术后24 h备气管切开包,一旦导管脱出,立即用止血钳开通气道,再放入导管,而不是等医生到来再处理。严密观察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患者烦躁、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听双肺呼吸音,判断导管位置,一旦发现导管脱出,立即放出气囊内气体,拔出气管导管,并通知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紧急插管。

第9篇

关键词:ICU;心理护理;家属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86例ICU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ICU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体会,为改善患者及家属心理负面情绪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ICU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为47例、女性患者为39例,患者年龄在19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1±1.08岁,疾病类型:大型手术后患者36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27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7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11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86例ICU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ICU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例数、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ICU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ICU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情况(DAS量表 [1],对口腔科恐惧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价,总分在10分以内为无焦虑,总分在10至13分范围内表示轻度焦虑,总分在14至16分范围内表示中度焦虑,总分在16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ICU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以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研究组口腔科恐惧患者经护理后大多数患者未出现焦虑或仅出现轻度焦虑,而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大多数患者均存在轻中度焦虑情况,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重度焦虑;研究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3.95%,且P

3 讨论

ICU患者心理护理体会:ICU病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ICU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进行绝对休息并防止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而造成交叉感染,因此ICU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家属每天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探视,使患者与家属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和鼓励,或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并不了解以及过分担忧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 [1]。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将要实施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关心及照顾,及时满足患者日常需求,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并介绍临床成功治疗病例,给予患者适当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ICU患者家属心理干预体会:本文研究可知,两组发生护患纠纷原因均为患者家属对护理效果不满意。由于ICU患者大多病情较重,且患者家属无法及时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因此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增加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积极汇报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家属对临床治疗信心,为患者家属提供良好的病房外环境以及热情的服务,缓解患者家属紧张、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ICU患者心理焦虑情况,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蒲成英.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 02(2):411-414.

[2]杨红.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1, 32(3): 152-153.

第10篇

【关键词】 ICU;医院感染;监测;干预

ICU是疑难危重患者的聚集地,是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单元。由于患者均处于危重状态,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有创性操作进行积极治疗,因此ICU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和易感人群的多发区[1]。通过加强干预措施降低各种有创操作感染率。本研究回顾分析2011年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2011年1月――12月收住ICU病房>48h的1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患者感染情况。

1.3 监测方法 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设计出ICU病房医院感染情况一览表,其中包括呼吸机的使用率,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导尿管的使用率、相关感染率,由ICU专人填写ICU日志和月报表,医院感染科派专职医师每日到ICU病房进行督导,一旦发生医院感染由ICU管床医师24h内上报,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每季度汇总,整理分析,如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1.4 综合性干预措施 ①加强ICU医院感染相关制度的培训,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落实情况,制定并落实有创操作的标准操作程序,医生每日对各种导管进行评估。②加强手卫生的宣教,每位医护人员配备快速手消剂,每个床单元配备3M免洗手消剂。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③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如床头抬高30-45°,定时口腔护理,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的应用等。④如果细菌培养结果示耐药菌时,要求单间隔离或同种细菌放置同一个房间进行床旁隔离。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率 监测2011年患者数为153例、日感染率31.3%,调整后感染率6.70为%,见表1。

2.2 各种有创操作的感染率 2011年呼吸机使用率67.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日感染率为4.3%,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60.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日感染率2.86%,导尿管使用率78.4%,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日感染率为2.69%.有创操作中日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感染位置居首,见图三。

2.3 通过加强干预措施,随着有创操作使用日的增加,日感染率逐渐下降,7-12月三种有创操作的感染率有下降趋势,见图二、三。

2.4 医院感染检出病原菌分布 见表2。

3 讨 论

此次2011年医院感染调查分析显示ICU医院感染率为31.3%。调整后感染率为6.70%,从图表中可见,下半年7-12月ICU的日感染率较上半年有下降趋势,而7-12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日感染率均有小幅度下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日感染率最高4.3%,位居三种有创操作相关感染之首,这说明通过ICU医院感染的监测,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更有目标性,使我们认识到VAP是我院ICU主要的院内感染,上半年监测结果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通过加强手卫生的依从性、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尤其是有创操作时,床头抬高30-45度、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加强气道管理,0.02%氯己定口腔护理日四次,减少镇静剂和抑酸剂的应用等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重视监督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估,使我院ICU2011年下半年的感染率显著下降,因为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疑难急危重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长等,为提高救治的成功率,ICU使用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有创操作日益增多,因此成为医院感染的直接原因,使有创操作的感染率随之增加[2]。监测结果示鲍曼氏不动杆菌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首位,构成比为34.6%,其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这些菌是ICU常驻菌,当患者粘膜屏障受损,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它们即可成为致病菌,所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合理的镇静镇痛治疗,每日评估各种导管的存在性,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加强细菌培养的检测,严格按规范进行有创操作,这些都是减少院内感染的相关措施。

在ICU进行目标监测可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和预防ICU 医院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ICU;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常规性护理效果分析

人文关怀护理措施的实施,主要是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人性化关怀和情感上的付出。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相互信任,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的临床治疗配合度。近期我院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患者162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83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45.5±3.5)岁,所有患者均在ICU内进行监护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常规性护理方法 甲组患者8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主要是依据医嘱及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措施干预。

1.3 人文关怀护理 乙组患者8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主要是依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详细如下:

1.3.1 入ICU前人文护理干预 在患者进入ICU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将病房主要设施、治疗过程及入室后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某些患者由于对ICU的了解不多,对进入ICU治疗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以及疾病本身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容易导致烦躁心理。所以及时对患者讲述ICU内的环境和治疗方法及要求,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2 构建舒适的治疗环境 在ICU病房中的医疗设施及抢救器械较多,同时治疗环境为封闭环境,在这种治疗环境下容易导致患者感觉到孤独和烦躁,严重者甚至导致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在ICU治疗室内工作的医护人员,要避免大声说笑及谈论生活琐事,要多同患者进行沟通,态度和蔼、可亲,语气要平缓,使患者放松心情。同时还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尽量降低治疗仪器和护理操作中的噪音,以免引起患者焦虑的情绪,针对情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宜地播放一些音调平缓、清新雅致的音乐,舒缓患者的情绪,或是在治疗室内放置杂志和报刊,供部分患者阅读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磨时间。

1.3.3 增加心理干预 在ICU病房治疗的患者,为保证治疗时间、效果,同时减小外界刺激的影响,对患者采用的是封闭的治疗管理,因此患者常会产生孤独和寂寞的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的顾虑及随着病情变化而出现的不同问题,针对患者的困惑进行详细的解答。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自信心。

1.3.4 增加舒适护理干预 对ICU内治疗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措施,依据患者的情况,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适宜的进行调节以患者舒适为宜,调整患者的饮食,适宜增加患者创伤活动及增加按摩的频率。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 乙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能力 乙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能力评分均显著优越于甲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ICU内进行治疗的患者均为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所以发生危险及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较多。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对生命以及身心健康的终极意义上的尊敬与敬畏,从医学上来看,其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质量,人性化卫生服务,病人无痛或者少痛等[2]。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加及护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护理学干预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护理技术操作及遵从医嘱进行治疗,据相关文献[3]及本文中实践结果显示采用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康复几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4]。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还能有效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5]。

参考文献

[1] 李丽,沈乐,赵继军.国内外ICU患者家属支持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9,26(12):23-24.

[2] 赵志荣,陈苑平,王瑞婷,等.ICU综合征产生原因及护理进展[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6,13(2):92-93.

[3] 王芳.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7-18.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接收的52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5±2.6)岁,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2.9±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稳定,并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观察组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措施,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 成立ICU分级护理管理小组 首先,为保证分级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ICU科室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组建分级护理管理小组,ICU科室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挑选其他6~8名护理人员为组员[2]。组建小组后,应召开组内讨论会议,根据总结的临床经验,对现有的ICU护理管理工作和制度进行完善,制定行之有效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2.2 ICU患者分级 一般来说,ICU患者可分为4级,Ⅰ级:患者未出现生命体征问题,可转出ICU,对于此类患者,无需专人护理,但是应定时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出现异常情况;Ⅱ级:患者于ICU治疗,但无需进行ICU干预,对于此类患者,应由1名专门护理人员进行负责,或1名护理人员负责2~3名患者,这样既可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又能保证护理质量和效率;Ⅲ级: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需要接受1种ICU干预方法。对于此类患者,应由1名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必要时可以配备2名;Ⅳ: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较为危机,需要接受2种或以上ICU干预方法[3],此类患者需要1~2名护理人员在病床边看护,以保证及时抢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1.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ICU和其他科室不同,护理工作压力非常大,护理人员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为保证护理质量,应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的分布,将ICU的值班时间改为12 h制,优化排班时间,保证每一时间段内护理人员的数量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年资和经验不同的护理人员组合分配,这样既可以起到帮带的效果,又能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2.4 加强培训和考核 ICU护理工作较为特殊,因此,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传授先进的护理方法和理念,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使护理人员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工作热情,主动投身到工作过程中,减少失误。另外,还应该加强日常监督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到薪资评价标准中,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促进分级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调查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等内容,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统计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4]。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分别为(96.8±2.6)分、(97.4±2.5)分、(95.2±2.4)分、(96.6±2.3)分、(97.4±2.0)分、(97.1±2.1)分、(96.5±2.2)分;对照组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分别为(92.1±1.8)分、(93.0±2.0)分、(92.9±1.7)分、(93.3±1.8)分、(91.5±1.6)分、(90.3±1.7)分、(91.7±2.1)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P<0.05)。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中共出现了3例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压疮1例,引流管意外脱落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3/26);对照组中共出现了1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压疮2例,引流管意外脱落2例,输液外渗2例,坠床1例,跌倒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46%(1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5 6,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15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和结果十分满意,10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15%(25/26);对照组中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和结果十分满意,10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9.23%(18/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6 4,P<0.05)。 

3 讨论 

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ICU作为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更需要加强对护理模式的改革,以保证护理内容的实施效率和质量。分级护理管理是一种以高效管理为基本理念的护理模式[5],其目标在于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各类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危险因素的数量,保证患者的安全。通过分级管理,能够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小组,方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制定的相关护理策略也更加灵活,能够保障ICU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临床实践证明,分级护理管理优越性十分明显,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該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分级护理管理,成立小组,可以更具针对性,对ICU患者进行分级,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病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为ICU患者提供充足的护理人员支持,加强培训和考核,可以就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人员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估,从而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护理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患者分级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卞蓉婷,杨海燕,李倩,等.分级护理管理对ICU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8):102-105. 

[2] 邱丽娜.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7(24):164-165. 

[3] 刘蓉.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8(12):998-999. 

[4] 王素玲,刘维丽.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2(7):11-12. 

[5] 谢颖彬.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6(25):177-178. 

[6] 莫崇爱,左凤华.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9):1233-1234. 

[7] 黄海英.分级护理对ICU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