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时间:2023-07-25 17:16:28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 自主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9-06

一、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经济正处在向“自主稳定增长”转换的重要时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的“强劲反弹”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的重要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实施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进入谷底后强劲反弹,当前正处于向自主稳定增长的转换过程中。2010年下半年是一个转换期,经济增速从一季度11.9%和二季度10.6%逐步放缓至略高于9.5%的增长平台,2010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增长9.6%和9.8%,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长9.7%和9.5%。从一些先行指标看,经济增速还有放缓的迹象。这种向下的调整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是主动调控的结果。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和由此带来的需求因素的变化,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我们不能将政策刺激下两位数增长率作为一种常态。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缓物价上涨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从全年看,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虽然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正常状态。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果没有政策的适度收紧,物价形势会更加严峻。

(二)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烈动荡后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复苏势头有所减弱,主要经济体增速均低于年初的预测。第一,美国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失业率小幅攀升。受政策刺激效应减弱、私人需求疲弱,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慢,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8%,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长率,失业率从4月份开始重新回升,6月份升至9.2%。第二,欧元区经济出现明显分化,整体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德国及其周边国家增长强劲,一季度德国经济同比增长4.8%,是带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希腊和葡萄牙经济同比分别下降4.8%和0.7%。失业率持续走高,过去几个月维持在9.9%的高水平。第三,日本经济受地震和核危机拖累,短期内难有明显好转。日本经济一季度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5%。目前产业链尚未完全恢复,电力供给不足,灾后重建和事故赔偿使债务率持续攀升,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第四,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增速回落。6月份,俄罗斯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4%,巴西上涨6.7%,印度上涨9.4%。这些国家被迫加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势头。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同比增长4.1%,巴西增长4.2%,印度增长7.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份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调低为4.3%,比4月份预测值降低0.1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无疑对我国稳定外需将带来不利影响。

从下半年看,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第一,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美国公共债务已突破14.29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如果出现债务违约,对全球金融市场将形成巨大的冲击。第二,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蔓延。近期,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债务风险增大,信用评级下调,如果出现债务危机,波及范围和影响深度将明显增大。第三,全球通胀压力继续加大。美国二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5月份上涨3.6%,欧元区连续7个月突破2.7%的禁戒线,其中6月份上涨2.7%。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滞胀的风险加大。

(三)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趋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6月份居民小幅价格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3%,1至6月份同比上涨5.4%。这一轮物价上涨成因较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进和外部输入的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前,由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和外汇占款持续增加,流动性过剩问题就十分突出。从M2和GDP的比值来看,我国与主要国家相比都是较高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遏制经济增速下滑态势,我国出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和2010年实际信贷规模达到18万亿元左右。虽然这是应对危机必须采取的措施,但也推动了流动性扩张,增大了后期通胀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要素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成本上升正在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输入因素明显增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增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使稳定价格总水平的任务更加艰巨。除了消费和服务价格外,资产价格同样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房地产价格仍未出现“拐点”,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44个,环比持平的14个,环比下降的12个。虽然环比涨幅和降幅都有所收窄,表明商品房价格正在向平衡价格靠拢,但从二三线城市价格攀升的情况看,房地产市场调控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虽然我国经济增长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冲击而发生大的起落,2009和2010年仍然实现了9.2%和10.3%的增速,但这是在超常规大力度政策刺激下实现的。今后一个时期,2009年投资超常规增长和2010年出口大幅反弹的因素已不复存在,政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从投资需求看,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的项目进人尾声,加之信贷规模收紧、资金成本提高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从最终消费看,加强房地产调控特别是限购力度加大,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保持强劲势头。从外部需求看,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出口总体增长24%,但呈现逐月回落态势,主要因素就是,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出口企业也面临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和贸易环境恶化等各方面压力。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50.9%,连续3个月回落,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增速还可能放缓。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2010年消费率下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3.8%,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8%,均处于过去五年的最低点。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7.5%,仍低于资本形成的贡献率5.7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2010年第二产业增速12.2%,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2%,高于第三产业贡献率18.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长11%,仍高于第三产业增速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提高,“两高”行业增长仍然较快,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收入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31.2%和28.7%,仍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4%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2%的增幅,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第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趋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明显提高,一些地方电力供求矛盾加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和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逐月提高,前5个月达到40.1%,比1至2月份提高17.9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宏观层面上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三方面挑战同时并存,使得短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宏观调控面临短中长期三方面任务,从短期看,能否有效控制通胀和物价上涨;从中期看,经济增速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从长期看,在全球再平衡中,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四)关于我国全年经济走势的几个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尽管一些指标的增速在放缓,但是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正常状态,不会出现“硬着陆”,更不会出现“滞胀”,总体上仍处在一揽子计划拉动向自主稳定增长转换的阶段。

第二,全年4%的目标通胀率有可能突破。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下半年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左右。

第三,房地产市场不会急剧下滑。只要保持现有的政策力度,房地产市场回稳态势下半年会有所显现,部分城市商品房价格“去泡沫化”过程将逐步实现。我们既要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也要尽可能减小房地产降温对经济增长和银行体系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能减排压力明显增大。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9.6%,但电力生产增长13.5%,说明高耗能行业增速较快。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是3.5%,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总体上看,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半年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33.8%,明显高于固定资产平均增速,表明市场自主投资力量正在增强。支持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工资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带动下持续上升,这将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增强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综合考虑经济上行和下行两方面因素,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内在合理性。通常认为,我国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更加接近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需求过旺,必然引发物价上涨,形成通胀压力。相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到合理区间,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平衡,物价上涨就会得到有效控制,通胀压力就不会那么大。经济增速适度放缓,还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导到调整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效益上来。经验表明,在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下,增长速度过快,提高居民消费率、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等结构调整目标很难落到实处。

二、自主稳定增长的政策和战略选择

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是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控物价的关系,以控物价为重点。三者互为影响,相互制约。比如要控物价,需要收紧货币政策,这会引发经济增速下滑;稳增长,要求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会增大物价上涨压力;调结构,需要强化倒逼机制,加快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又会增大物价上涨压力,并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使经济增速受到影响。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之间找到“平衡点”,兼顾总量和结构、当前和长远,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的宏观政策取向

从各方面情况判断,总体来说,宏观政策取向还没有必要进行大力度调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政策过早放松,有可能回归到危机前的增长模式。要以牺牲一些速度为代价,来减缓通胀压力,倒逼结构调整。同时,又要考虑政策的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微调。

从政策层面看,我个人理解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比较意义上理解,今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政策力度上应比去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所收紧,比如今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和新增贷款应该低于2010年。当然,在这个基调下,可以做一些结构性调整。比如信贷方面,在既有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之间,要做到合理配置。第二,适当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在稳增长方面,我国公共债务率相对较低,最近审计署公布地方融资平台10.7万亿元,与西方国家比较,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相对较低,说明财政政策的空间比较大。一旦经济增速下降过快,采取扩张性措施是完全有条件的。在调结构方面,财政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实行结构性减税,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当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慎重。第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务之急。要继续发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鉴于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的高位,而自2010年2月以来实际利率一直为负,可进一步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此外,我国部分商品价格较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间环节和物流成本高,要降低流通和物流成本。同时,还可以适度渐进地调整人民币汇率来对冲输入性因素的影响。第四,坚持不懈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比重,促进房地产市场缓慢降温。第五,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两个同步”的目标。第六,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推进重化工的优化重组,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二是加快生产业发展,培育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等生产环节,提升产业价值链。三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七,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落实《新36条》,抓紧出台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金融、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具体措施。逐步放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目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根本上还要靠发展民营中小银行来解决。第八,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适度扩大买方信贷适用范围和规模,帮助企业争取出口订单。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间的协调配合,帮助企业积极应诉,解决贸易争端。

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要把握好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平衡,从而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第二,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很多看是短期的现象,其实背后有长期的影子。要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协调,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第三,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但不能将应对金融危机时期政府更大程度地发挥调控作用作为一种常态,更不能因此忽视培育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后危机时期,政府应适当地退出,培育自主增长的力量,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二)自主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外部需求扩张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情况下,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第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加快发展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张的高度依赖。第三,在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高度依赖。第四,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下,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高度依赖。第五,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改变城乡不平衡的发展格局。第六,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的情况下,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体制环境。

三、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和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9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9.9%,明显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也一直高于国际组织最乐观的预期。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2020》预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从1985年~1995年的9.8%降低至2001年~2010年的6.9%,但事实上,2001年~2010年我国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7%。“十一五”中后期,我国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十一五”年均增长率11.2%,比“九五”和“十五”还要高,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既有“东亚模式”的一般特征,包括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低成本劳动力充分供给、重视基础教育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中,这三重特征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特征。

(一)从中期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

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相比,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加之城市化加快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较大和深化改革的巨大动力,从中期看,我国完全有条件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态势。

第一,内需市场加速扩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我国国内市场正在加快成长,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我国国内消费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刺激消费的政策,有效促进了国内市场规模扩大。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据瑞士信贷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中国的消费额占全球的比重将上升到14.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研发水平仍然不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尚未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且知识产权质量不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有条件在主要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新人口红利”加快形成。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放缓和人口老龄化加快,原来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与此同时,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将有所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可以抵消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每年毕业大学生约670万人,超过北欧国家芬兰的总人口。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保持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均人力资本的较快增长,就完全可以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后,创造和培育由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带来的“新人口红利”。

第四,城市化加速发展。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9.7%,但仍明显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可以创造出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的投资需求,以及巨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

第五,区域回旋空间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但在客观上也形成了要素和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增大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向内地转移。这种特有的回旋余地,使低成本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国内产业转移而继续保持,如珠三角、长三角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向环渤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渐次转移,使各区域在不同产业层次上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生命周期得以明显拉长。

第六,深化改革的潜力巨大。深化改革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放宽金融、电信等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可以使民营企业增加投资;资源价格改革可以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开发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国有企业上缴财政的比例,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由此可见,如果体制改革得以加速推进,就可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二)从长期看,我国潜在增长水平将逐步下调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和储蓄率逐步下降,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放缓,潜在增长水平将逐步下调,经济增速难以保持在过去30多年接近10%的平均增速,但这个过程将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

第一,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将发生向下调整。高储蓄率和由此带来的高投资率是支撑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010年我国储蓄率高达52.6%,比1978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6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决定储蓄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支出增加,以及体制政策调整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减少。实证分析表明,储蓄率与人口抚养比呈逆向变化关系。过去30多年我国储蓄率持续提高与抚养比不断下降是分不开的,但这种情况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而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的预防性储蓄趋于减少。这些变化将促使高储蓄率向下调整,并直接引致投资率下降,依靠投资高增长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持续。

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低成本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是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和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但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群现在已经开始进入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逼近峰值,劳动力的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近年来农民工中青壮年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看,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的趋势正在逐步显现,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科技创新的驱动。

第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难度较大。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很多,如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体制变革,但对处在高速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劳动力由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第二、三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5~6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速率持续下降,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减弱。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缩小,技术引进的“外溢效应”减弱,而自主研发能力受到人力资本和体制条件制约,短期内难有大幅提升,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第四,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是分不开的。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持续加剧。以能源为例,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32.4亿吨标煤,比2000年的14.5亿吨标煤翻了一番多。2000年~2010年平均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大约为1.7亿吨标煤,如果今后10年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仍维持在1.7亿吨左右,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这样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将对经济较快增长形成明显约束。

从国际机构预测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将经历一个缓慢下降过程。据世界银行专家预测,2011年~2015年我国年均潜在增长率将为8.4%,2016年~2020年下降到7.0%。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加快,今后一个时期储蓄率将有所下降,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速将逐步放缓。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2011年~2015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8%~9%之间。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将继续缓慢下调。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经济体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后,不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且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在生产结构中,农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在支出结构中,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在收入结构中,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同样,我国经济结构也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发生新的变化。但是,经济结构调整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必须以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创新为重要前提。

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关系当前,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发展方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来30多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由人口大国变为了经济大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走向未来,我们还要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二是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根本途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就能够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工业化现代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否则,结构性矛盾还会加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持续强化,经济可能出现大的起落或徘徊,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两种前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大踏步赶上时展潮流,开创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注:本文是作者在2011年7月16日交通银行总行举办的专题讲座的演讲稿,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发表,发表前作者做了部分调整和修改。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2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经济走势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进入2008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受其拖累,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第一,次级抵押贷款中仍有较大部分要在2008-2009年期间视贷款的风险情况调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是可调整的),由此将引起一定的贷款违约行为,加剧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及衍生产品的资金链条很长,随着其影响的逐步传递,衍生产品投资者的损失情况仍在发展中,近期开始在不少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年度”报表中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继续显现。在“次贷”等问题影响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预期总体悲观,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走低。2008年1月份美国新开工房产许可证数量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33.1%;全球采购经理指数中的先行指标综合指数2008年1月份为135.8,比2007年6月份下降了2%,是200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二,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问题依然突出;根据美联储2008年2月对国际主要银行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银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授信标准。第三,财富效应支撑的消费增长放缓。第四,对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势的担忧,国际资金流向开始调整。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外国政府投资美元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其中投资美国国债的规模还出现较大规模的负增长。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面临缩减压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世界经济预计将有明显反应。

同时也要看到,受多方面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高增长的支撑,世界经济将呈现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出现全球性持续萧条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第一,美国采取了降低利率、减税、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望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振荡,推动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第二,受美元持续贬值的拉动,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内消费者信心回升,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2月份的75.5上升到78.4;就业整体保持平稳,单位小时劳动工资还有小幅增长,这些情况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支撑。第三,流动性紧缩主要由市场信心引起,而不是货币供给不足,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美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为6.6%。只要房贷市场的信用危机不再大规模向其他领域扩散,随着美、欧、日等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松动,流动性紧缩状况有望得到较快改善。第四,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最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2-3个季度)将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世界经济也将有明显反应。但在刺激经济政策作用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支撑下,世界经济发生持续回落的可能很小。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走低、美元贬值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开始显现。1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仅为5.4%,从2007年10月以来持续走低(2005、2006和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0.4%、24.9%和25.7%),1-2月份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幅为16.7%,增幅明显降低。第二,美元贬值迫使我国出口商压缩利润空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离岸价格)2003年12月到2008年1月,提高0.4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美元对人民币则贬值13.24%,我国对美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第三,在美国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涌入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能会推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并影响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稳定。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需要密切关注。

(二)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恢复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分析

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部分地区和部分月份的价格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全年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预计会对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压力,对全国价格总指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雨雪冰冻、春节和价格翘尾等因素综合影响下,2008年1、2月份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扣除其中的价格翘尾因素(1、2月份分别为5.8和4.7个百分点),雨雪冰冻、春节因素等带来的新涨价因素为1-2个百分点。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集中在局部区域和全年的少数月份,因此估计对全年价格走势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

2、对经济增长水平既有降低也有推高的作用,重点需防范以灾后重建名义铺摊子、上项目的

问题。此次灾害发生在南方,但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影响很小,主要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农业、林业、电网、工业等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各方面的初步数据,导致的农业损失为500亿元左右,林业损失570亿元,电网损失200多亿元,工业损失200多亿元,加上旅游业、电信业损失,总计在1600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仅从农业成灾面积和其他行业直接损失对产值的直接、间接影响分析计算,对全年GDP增长率的影响为0.5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例如农业方面通过补种等措施扩大种植面积,工业方面通过提高开工率水平补回产值损失等,则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明显减小。综合这些分析,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的规模,估计此次灾害对2008年经济增长水平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灾后重建。如果仅考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在此次灾害中受到的直接损失,并以此作为恢复重建的投资额,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率提高0.28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上述两个部门,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仅是以上计算的程度。考虑到2008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在灾后重建项目申报中,不少地方显示出大思路、大手笔,要打造某某中心、某某基地等,都是大项目。这一苗头一旦蔓延起来,很可能引起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需要高度重视。

(三)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统计指标包含的翘尾因素,还有因大面积雨雪冰冻与春节旺销而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特别是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国内后续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大。从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看,伴随改革逐步深入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物质基础和企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房市和股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有所遏制,部分农产品短缺下半年可望明显缓解。随着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逐步减弱,预计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1、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短缺在2008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从这些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作用,预计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集中显现,供给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2、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消费价格上涨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看影响不大。随着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增加,预计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此外,价格监管措施也会发挥稳定作用。因此,即使大豆、豆油等产品进口价格提高,预计影响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小于2007年。就农产品而言,由于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不大,而需求刚性较强,因此,要素成本增加会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农产品价格呈现攀升趋势。但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变化看,2008年年中一些短缺农产品供给数量会明显增加,在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预计成本上升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将明显减小。就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而言,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近几年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有利于遏制工业品提价冲动。

3、总供求关系趋向好转,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随着新一轮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粮食连续4年丰收,基础行业供给紧张情况逐步缓解,总供给增长潜力扩大,这是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的基本条件。预计2008年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况将趋于改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趋于回落。根据我们对投资和生产资料价格周期性波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2007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2006年上半年投资增幅提高的滞后表现,由于2006年下半年投资即开始趋稳,因此从投资增幅回调趋势的滞后带动效应看,2008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有可能随之回落。

4、正确估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当前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涨幅明显提高,因此,推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相当审慎,以防加大涨价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很难正确发挥,不仅难以刺激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供给增加,而且会促使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低估,也非常不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努力节约利用资源。在供求平衡,竞争趋于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引起的成本增加,通常会迫使企业设法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创新技术等,进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适时平稳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不能回避的。

5、翘尾因素对2008年上半年价格涨幅的影响较大,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我们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是2007年翘尾因素的两倍。就是说,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份,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模型分析表明,考虑翘尾因素影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2008年消费价格涨幅将达到6.3%。中长期看,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呈现攀升态势,但不会十分剧烈。综合模型预测及以上因素分析,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估计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消费价格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全年价格上涨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四)高度重视股市、房市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展,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日本、泰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都难以避免资金过剩问题,并进而导致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严重泡沫化。我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合理的一面。从股市看,前几年股指偏低,存在价值低估现象。2006年股市的上涨带有较强的恢复性增长特征,而对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预期,也为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提供了持续的心理支撑。从房地产市场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用地结构扭曲和住房需求持续增长,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应该高度关注,我国 的股市和房市正在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大刺激和吊高了居民的购房需求。房价看涨预期又强劲推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票价格,这样开发商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股市上筹集巨额资金,从而不惜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竞相购地,结果必然推高地价和房价。而房价上涨和开发商土地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从而拖累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和国民经济的风险,导致经济较大波动。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开始改变,这是十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向下波动的可能,警惕其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的影响。住房和汽车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中住房的作用更加重要。近年来购房需求快速扩大与房价加快上涨相互推动,使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是推动经济增长高温趋热的重要因素。如果房市出现相反的变化,则也是引起经济增长向下调整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住房交易量在明显缩小,在信贷受到较严格控制,企业上市筹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近期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明显紧张,降价售房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市场房价下降,将改变预期,引起持币待购的现象。购房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少,与房价下降相互推动,导致房价进一步下降、需求进一步缩小。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将逐步减缓,对经济增长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预计经济增长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回调。

股市吸纳、筹措资金的功能和财富效应对房市的影响主要是:股市收益率高时,会分流购房资金,减少房市的需求;房地产企业通过股市可以筹措到运营资金;股市的赢利可以增加购房需求。从这些影响看,当前股市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增加购房的需求(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购房需求(资金被套在股市,家庭金融资产减少);同时,会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数量,缩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总量和购置土地、进行开发的能力。综合看,是起着引导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开发收缩的作用。

总结以上分析,当前房市股市的变化,潜伏着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的因素,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波动出发,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

二、近期经济走势分析

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未来经济走势,还是要从三大需求的变化着手。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有可能减缓,消费需求增幅有可能趋稳

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当然,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近期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影响。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需要注意到,在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加快发展的条件较好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潜力始终很大。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的变化,预计不会对近期投资增长形成明显影响。所以,重点需要警惕新的投资反弹。

(三)出口增长可能平稳回落

受外部因素影响,考虑到国内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的税收等有关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的影响,预计出口增长将逐步减慢,但在一系列支持出口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作用下,预计总体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因此对近期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明显。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房市股市的变化,主要会影响到更长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需要综合考虑,妥善调节引导。

综合以上分析,在合理调控各项需求的前提下,近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位稳定态势,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在10.5%左右,CPI同比涨幅在7%左右。

三、政策建议

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缩性的,也有扩张性的,既有影响当前的,也有关系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针对这些问题,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视问题的发展,择机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发挥好财政政策支持薄弱环节、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宜以结构优化为中心,根据恢复重建项目的环保、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安全等方面情况,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选择项目,重点推进重建基础上的优化升级。要继续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但应该尽可能少用额度控制办法,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针对美元利率不断下调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利率调整宜更加谨慎。

(二)继续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贸企业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宜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研究,通过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继续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抑制不合理出口增长,鼓励资源性产品、关键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方面的合理消费

在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注意按照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引导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房、汽车消费,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价变化对预期和需求的影响,促进形成稳定房价和购房需求的市场环境。为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近年来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应密切监测,深入分析房价和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与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稳定预期的措施。例如可以考虑从信贷资金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符合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适度降低其对售房款的依赖,提高房价的稳定性。

(四)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引起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非食用农产品需求过快扩大,以及总需求加快增长的苗头。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

在我国发展 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应当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客观压力。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和体制转轨型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审时度势,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和相关的公共规制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因素加以治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管理的各项措施,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延伸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总需求调控政策方面,宜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

(五)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两类因素,一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的趋势性攀升;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为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要把完善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的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时期,应注意其对当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监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把握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减小当期供给与下期供给之间的波动。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包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健全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更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粮食和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由此出现的效益损失,宜通过农业扶持政策予以补偿。

(六)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综合考虑2007年价格翘尾因素和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冰雪灾害等突发因素可能推高消费价格,既要坚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并应着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资源价格改革为例,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得到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可适时平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3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1 目前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

(1)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随着机动车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是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损害城市形象的大问题。目前,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其中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不经任何处理的直接排放,并且各个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建设很不相称。此外垃圾处理是城市又一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垃圾的产出量高,而垃圾处理厂都是简单、填埋式的处理、按照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几乎是“零”,不仅直接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3)工业污染严重,清洁化生产程度低。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近些年,各市采取措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力度不够,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工业企业都应推行清洁生产,重抓技术改造。如何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污染预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是推行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4)城市“高层建筑”影响环境质量。随着人类的进程,不断开发和城市发展,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它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正面临经济浪潮的冲击,过多的高层建筑“透支”着城市生态环境。高层建筑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然而发展却非常快。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建造层数也越来越高。1999年上海金茂大厦落成,共88层,高420m,是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从城市环境的价值取向分析,高层建筑密度无疑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负效应,高层建筑除以巨大的体积占据城市空间外,因其本身往往聚集大量活动的人流、车流而需要较大的外部空间,高层建筑用地的高容积率是用较低的建筑密度换来的。从城市空间环境来看,优美舒适的城市空间形态,首先要控制好建筑的外部空间尺度。一般来讲,建筑物体量的形式是决定其干扰性及其大小的重要因素。建筑体量愈大,外部空间应愈大,对已有环境的影响也愈大。高层建筑处于城市环境中,会影响到光线、日照、阴影,甚至于空气流动,造成倒灌风和突然阵风。风速随着楼层高度呈指数倍增加。高层建筑一旦建起来,街面上正常的微风轻拂可能会变成险恶的狂风。这在严冬季节是令人不堪忍受的,两幢高楼之间所形成的峡谷效果会使正常风速增强3-4倍。由于高度的关系,超高层建筑易受到巨大的侧向风力。有些塔楼可能在其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是很令人讨厌的。在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最好进行风洞实验,以便用协调其形式的方法尝试保持最小的环境干扰性。

2 生态城市建设

从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城市现阶段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城市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致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坚决杜绝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为此,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至少应形成以下几种机制。

(1)形成以生态型产业替代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依赖生态资源消耗才能发展的传统落后产业中解脱出来,把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生态

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城市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经济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这需要一种产业置换机制。根据我国城市自然、人文资源和地域、民俗等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能够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生态型产业替换传统耕作农业和污染工业,并以生态产业增量逐步“消化”掉污染工业存量。建议所选产业不仅要适合城市实际情况,而且要具备形成产业链的潜在空间,带动与之相关的生态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2)建设城市生态林业。“城市林业”一词自1965年加拿大EriK Jorgensen首次提出后,各国学者与组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城市林业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对城市生态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4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林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了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一体的高效林业。

(3)城市森林是发挥树木和森林在改善生态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城市环境。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或有毒气体,阻滞尘埃,分泌杀菌素等,调节和改善空气质量;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树木对小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毒素并将其转化分解为无毒物质,植物还有减噪作用。森林通过树冠和地被植物的截留、死地被物的吸收与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和减缓地表径流量和流速,从而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目的。设置防风林带可降低风沙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另一方面森林还具有生产功能和人体保健功能。树木的全株或其一部分叶、根、茎、花、果实、种子以及其所分泌的乳胶、叶液等许多是可以入药的药材或作工业原料用。植物还具有保健功能,如人到空气新鲜的森林中,心旷神怡,称为“森林浴”。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城市生态规划可分成两种,一是作为生态规划的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园林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城市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对前一种含义的生态规划,应该被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所掌握,使其在城市开发区、风景区、城市公园、乡镇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中发挥作用。对后一种含义的生态规划,应从定性描述和分析走向定量和模拟,使其成为可实施的对策规划,并真正成为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和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现代城市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5.25.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4

【关键词】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政策 分析探讨

引言:在以往宏观调控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目标较为单一,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对单一。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经济政策的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逐渐增多,将市场调控手段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发展目标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无法达到当前经济形式的预期发展目标,有时甚至会使得经济形式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从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的显著的提升,科学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加深,经济收益也不断的增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渐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因为全球的红利和制度红利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潜力不断下降。

(二)通货膨胀现象的存在,使得短期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商品限购、消费的跨期替代效应等对消费总需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短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措施,那么以房产为例,会使得经济形式发展逐渐减弱,商品投资的增长速度也相对较缓慢。同时,商品物价水平的涨幅逐渐回落,使得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进出口额和数量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

(三)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效果不明显。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甚至会使得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逐渐下降,不能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同时,如果继续以加大投资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会使得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得更加恶化,严重影响着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弹性也会不断的下降,影响着原来就业政策的实现,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发展中,原来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为了迎合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环境,积极的完善财政政策来过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效的抑制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缩短了我国对经济形势的稳定时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实施相关财政政策,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国要实施加大供给和扩大需求并存的经济政策,在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改善我国出现的供给问题,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划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采取相关的贴息政策,引导民间进行投资,促进我国投资水平的提高;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

(二)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可以支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以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金融风险的问题,促进我国货币信贷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快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增加相关短期流动资金的贷款,合理的控制长期资金的信贷,有效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信贷难的问题,提高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积极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核心技术也较少,在政策的扶持方面也不合理,同时减免设备进出口的税收,使得我国设备的竞争力较为低下。所以,要合理的运用调控手段,完善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形式的稳步增长。其次,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造传统企业的发展技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最后,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改革融资体制,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发展问题。

结论: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仍是不容乐观,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等问题突出,依然需要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稳定经济形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完善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理论学习 ,2012,10:10-17.

[2]秦成令.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J].民营科技 ,2011,02:60.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7]王多宏。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05.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 经济政策 未来经济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全球的经济想要恢复快速发展的步伐,应该有更好的经济政策的刺激。全球经济当前较为低靡,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状况,采取更适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新形势来看,经济政策应该从财政和货币双重出发,结合相关环境,让经济市场得以更稳健的发展。未来中国的经济应该从当前的政策角度出发,才能够未雨绸缪,避免遇到更大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用理性的观点,看待经济政策的短期和长效的作用。在国外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冲击下,才能够从这些环节中,对本身的发展给予更好的弥补。

二、当前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从当前经济形势上来看,从国家的经济调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了缓慢增长的势态。考察了国内总产值,相比这些年的经济比较。到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这和2014年的不平稳发展,呈现出经济较缓和的趋势。从这些年我国GDP的数据统计上看,季度环比增长率也从之前的迅猛势头,趋于经济的平稳。这一经济增长的情形,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平稳的体现。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从中国消费总额上看,扣除经济因素,2015年和上年同比消费品总体增长了18.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3.8%,进出口总额也增长了百分之34.7%,贸易顺差则比去年下降了6.4%。如图为2013、2014、2015三年的消费总额增长率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从2013到2015年,对社会总体需求,的变化是较大的。出口经济增长的影响下,对消费的内需是提升的状态。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消费到投资,进出口贸易,都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从当前经济的平稳发展势态来看,经济的发展应该从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出发,通过对高新技术的产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体经济形势的稳健态势。通过对全国几十个技术创新产业的调查上看,对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制上,应该进一步增强,这样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才能够促进经济形势的更好发展。

三、当前经济政策所面临矛盾

(一)通货膨胀的管理问题

当前的货币形势,由于受到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制约,从而可以看到来自GDP和CIP的变化来看,对货币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问题。从2015上半年变化趋缓,到了2015年下半年部分城市的价格上涨幅度偏大。虽然还在通货膨胀的温和增长范围内,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百分之三以上的CPI增长率,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性,这样的社会反应,得到的后果是会较为严重的。下图为2013、2014、2015的消费价格变化率:

图中可以看出,三年的消费价格,是同比变化幅度有高有低的,这样的情况是在经济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发展可能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一。从这样的形势上看,当前中国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二)就业形势面临的压力

从全国经济形势稳步发展上看,各个工作人才需求是有回暖之意,但是对于人才结构需求,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当前经济状况出现了工作与岗位匹配问题较大,这就促使整个社会人才结构培养出现问题,通过对新岗位的人才招聘压力,会存在这样结构问题加剧的情况。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稳步增长,导致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大,而对于各种劳动力的结构性分配,这样就会使得各个行业的结构数量调整不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所提供人才的匹配化,这些都是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

当前的产品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从品牌竞争力上,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应该从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上看,促进中国产品的品牌效应。应该从价值链低端的位置,从分工角度上看,对于利润高端的争取。出口的产品,应该在制造大国的标签上,多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做到产能与利润的综合增长化。应该从产业结构优化上考虑,传统产业的盲目扩张,应该被新兴产业的发展所引导。

(四)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风险

从经济财政上看,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注意到整个财政发展的势头。财政的收支上看,应该从整体基数上看,对进出口贸易和整体市场消费的增长放缓态势,能够有所防范。针对这种财政收支问题,带来的各种风险,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通过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才能够起到对财政政策收支风险的预防,从而及时作出反应。对各个省市的财政收支数据的调查,就应该结合各自财政措施,从而对风险隐患,给予防治。

四、采取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一)深层次通货膨胀治理策略

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经济问题上看,对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也慢慢减弱,以此达到经济市场化的目的。通过对这种危机的预防,能够对价格进行干预。首先将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中国的内需和经济的消费上看,应该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做各自政策,扩大内需。从城镇化的措施继续实施,这样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对二元经济城镇化发展来看,对经济的一体化构建,从而对城镇化的发展,给予更好的关注。在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的高新技术,这样的政策促进,能够更好的引导产业升级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应该结合实际状况,减少干预,促进经济市场化的态势。这样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对通货膨胀给予更好的治理和防范。

(二)完善收入分配改革

从2013年起,针对前十年的基尼系数调查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在国际警戒线中,应该针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出发,从而进行较大的经济政策,给予改进。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分析,经济对收入分配机制从而对通货膨胀的势头,给予压制。对货币的刺激能够对投资和消费的总量影响,从而对物价的影响,从而在一部分范围内,促进这种相关系数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应该注意到价格问题。从收入分配中,应该对居民的收入进行有条件的让渡,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对低收入者,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攻坚,从而达到收入差距缩小化的效果。

(三)完善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

通过对利率和汇率上的改革,从市场的波动上出发,通过对市场活力的激发,从而推动改革,治理通货膨胀。首先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它与供求的关系,应该考虑到整个市场的金融机构出发,对货币市场化和政府对贷款机制的影响,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如果市场化,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但这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不仅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同时对汇率水平的波动,应该根据市场而定。对于汇率的升值,应该结合通货膨胀的传导性,从而增强货币的交换力。汇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全球性的推进,是不容易的。正是这种改革的难度加大,从而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以及经济的增长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加快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应该遵从这种趋势,从而促进这种经济交流,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种自由贸易的交流,是国际化的要求,更是国家间的平台促进。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中国针对东盟的自由贸易已经开启了,在当前的各个城市的自由贸易区申报中,应该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对这种市场的自由度开发,金融发展的加速和政策监管的放松。

五、总结

总之,对于当前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政策,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才能更有利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才能有稳步前进的经济发展未来态势,才能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储德银,黄文正.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1,(10).

[2]晁毓欣.中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规范和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3]陈建奇,张原.美国赤字政策演化路径及债务货币化风险研究:基于奥巴马新雷?克拉克.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郭庆旺,赵志耘,何乘才.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姜波克,傅浩,钱钢.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7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经济管理

1新形势与医院经济管理

1.1新形势与医院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新形势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的描述,这里谈到新常态,应该依据以下两个路径来思考:首先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现实情况;其次人们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所购买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会导致人们对于今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预期变低,在大宗消费方面会呈现更加谨慎的态度。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医疗改革还正在进行中,因此当前城乡居民在接受医院治疗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承受相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在相对焦躁的社会氛围下,高额医疗费用和相对紧张的优势医疗资源,造成了当前我国医患关系恶化,有的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考虑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发展的时期,同时有赖于较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一部分家庭已经完成了财富的初步积累,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持续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城乡居民在就医、消费和购买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对价格的敏感度持续降低,转而对个人体验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优势医疗资源还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当中,这部分医院由于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医疗资源,因而吸引了更多的老百姓选择在此接受治疗。从这个角度上看,针对这部分医院开展卓有成效的经济管理,一方面能盘活医院的资金存量,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医院规范性地开展更多的非医药产业,增加医院收入,在减轻医院日常运营的压力,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方面,都会起到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1.2医院经济管理的特殊性

尽管医院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经营活动,但是从兴举医院本身的目的上看,其本质上还是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之内,治病救人还是医院的第一职责。因此医院经济管理就具有了特殊性,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制度的持续铺开,医疗费用的收取总会与报销等工作相互联结,这就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兼具公益性和复杂性,两相作用之下,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医院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对流程复杂、管理僵化、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正视和解决相关问题,是新形势下我国医院经济管理改革的题中之义。

2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路径和方法

2.1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

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应该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随着当前我国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医院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在经济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情况更加的复杂,借助更加严格的审计手段,可以及时发展和解决医院日常运行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引导和帮助医院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应该认识到,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是医院针对自身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自纠自查的起点。由于当前很多医院的效益比较好,比较宽松的财政环境难免滋生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诸如腐败、浪费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内部利益相关,如果仅仅依靠内部的自纠自查,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因此,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显然十分有必要。

2.2细化经济管理相关条例规则

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其次应该细化经济管理相关条例规则,用规则来约束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流程中个人的行为,力求在医院内部用“法治”代替“人治”,让医院本身的经济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进程。细化经济管理相关条例规则,首先应该在规则和条例的制定环节下功夫,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中延续下来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医疗环境了。特别是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造成了医院财富资源的浪费,从长远上看来,这种浪费本身是对医院经济资源的一种消耗,但是在操作层面来解决这种浪费的问题,事实上还需要在内部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减少由于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医院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能够做到精准问责,最终达到规范医院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目标。

2.3强化内部监督

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所应该遵循的第三个路径就是要强化内部监督。上面提到了,医院事实上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很多医院在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在内部实现监督管理的常态化和体制化,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增强医院内部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营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财政资源的优势,助力医院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强化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到明确权责。要秉持专人专管的经济管理理念,在不影响医院内部日常运营的前提之下,更加明确权责所属,一方面要杜绝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发生,绝对避免由医疗专业出生的领导干部直接从事医院经济管理一线的工作,同时也要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要及时调整医院的经营思路和管理路径,让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拥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和可能。强化内部监督,其次还要明确惩戒机制,应该对那些违反了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条例的人员予以一定的惩戒,用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心中亮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界限意识,以激发人们主管能动性的角度来提升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3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进行,寻找到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好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提升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8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经济管理

1新形势与医院经济管理

1.1新形势与医院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新形势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的描述,这里谈到新常态,应该依据以下两个路径来思考:首先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现实情况;其次人们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所购买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会导致人们对于今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预期变低,在大宗消费方面会呈现更加谨慎的态度。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医疗改革还正在进行中,因此当前城乡居民在接受医院治疗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承受相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在相对焦躁的社会氛围下,高额医疗费用和相对紧张的优势医疗资源,造成了当前我国医患关系恶化,有的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考虑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发展的时期,同时有赖于较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一部分家庭已经完成了财富的初步积累,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持续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城乡居民在就医、消费和购买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对价格的敏感度持续降低,转而对个人体验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优势医疗资源还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当中,这部分医院由于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医疗资源,因而吸引了更多的老百姓选择在此接受治疗。从这个角度上看,针对这部分医院开展卓有成效的经济管理,一方面能盘活医院的资金存量,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医院规范性地开展更多的非医药产业,增加医院收入,在减轻医院日常运营的压力,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方面,都会起到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1.2医院经济管理的特殊性

尽管医院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经营活动,但是从兴举医院本身的目的上看,其本质上还是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之内,治病救人还是医院的第一职责。因此医院经济管理就具有了特殊性,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制度的持续铺开,医疗费用的收取总会与报销等工作相互联结,这就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兼具公益性和复杂性,两相作用之下,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医院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对流程复杂、管理僵化、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正视和解决相关问题,是新形势下我国医院经济管理改革的题中之义。

2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路径和方法

2.1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

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应该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随着当前我国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医院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在经济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情况更加的复杂,借助更加严格的审计手段,可以及时发展和解决医院日常运行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引导和帮助医院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应该认识到,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是医院针对自身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自纠自查的起点。由于当前很多医院的效益比较好,比较宽松的财政环境难免滋生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诸如腐败、浪费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内部利益相关,如果仅仅依靠内部的自纠自查,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因此,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显然十分有必要。

2.2细化经济管理相关条例规则

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其次应该细化经济管理相关条例规则,用规则来约束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流程中个人的行为,力求在医院内部用“法治”代替“人治”,让医院本身的经济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进程。细化经济管理相关条例规则,首先应该在规则和条例的制定环节下功夫,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中延续下来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医疗环境了。特别是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造成了医院财富资源的浪费,从长远上看来,这种浪费本身是对医院经济资源的一种消耗,但是在操作层面来解决这种浪费的问题,事实上还需要在内部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减少由于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医院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能够做到精准问责,最终达到规范医院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目标。

2.3强化内部监督

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所应该遵循的第三个路径就是要强化内部监督。上面提到了,医院事实上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很多医院在日常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在内部实现监督管理的常态化和体制化,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增强医院内部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营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财政资源的优势,助力医院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强化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到明确权责。要秉持专人专管的经济管理理念,在不影响医院内部日常运营的前提之下,更加明确权责所属,一方面要杜绝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发生,绝对避免由医疗专业出生的领导干部直接从事医院经济管理一线的工作,同时也要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要及时调整医院的经营思路和管理路径,让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拥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和可能。强化内部监督,其次还要明确惩戒机制,应该对那些违反了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条例的人员予以一定的惩戒,用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心中亮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界限意识,以激发人们主管能动性的角度来提升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3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进行,寻找到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好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提升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杨俊.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03):45-46.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9

【关键词】财政经济;财政体制;财政经济形势;体制改革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的深入执行,让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特别的迅猛,各项财政经济也都随之l生了变化。当全球金融都处于深度调整时,我国现在的金融发展也存在着很多比较深层的矛盾,所以就要面对着改革经济的压力并且财政体制改革是经济改革最开始的突破口,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心助推剂,而且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势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的财政体制改革就是适应社会金融形势,适应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现在我国经济现状形势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开始分析当前对我国财政经济所处的形式。

(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关于人们的生活问题是当前我国财政经济背景下主要面对的问题。就现在我国存在着三大项的日常生活问题。首先就是看病疗治问题。现在我们的工资收入与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在我们就医时还是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因为治疗的费用太贵的问题还是非常的突出的。其次就人们住房难的问题。房价高昂就带出了许多关于住房问题的事故产生。政府已经对于这个情况不断颁布相关多种政策来进行解决,但此难题还是像一座似的压得我们的国民上来不气。再次就是人们的就业难的问题。当前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从学校走到社会,在加年复一年的叠加产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了。在有就是失业等问题一直的存在也影响着就业市场的稳定。上述三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叠加着影响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因此要想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就要从各种生活民生问题着手,通过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们提供更加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商品价格涨幅特别突出

在生活中很多商品的价格近年来的涨幅尤其突出。引起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三种:首先就是全球贸易产生的因素。国际金融化的开始让我国众多企业都得到更多贸易机遇。我国的众多企业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但对我国内部市场来说这种贸易逆差就会在商品的价格上有所增加。其次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和过去的任何时代相比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都有特别显著提高。但是这种相应的提升也就说明消费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所以在这种影响下,各企业都把自己的商品价格都给提升起来。再次就是商品原材料的因素。除了国际的外部原因外,每种商品的所用的生产原料和加工费等投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企业为了保证自已的利益就为商品制定了与商品成比例的价格提升。

二、现在我国财政改革方案

我国以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来说为了加大我国财政经济的良好发展,就需要使用两种方式来对我国的财政体制实施深化改革方案。

(一)经济规模发展优化协调实施方案

让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的保证并加快壮大其规模,以此优化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就需要我们从经济发展规模的优化开始着手,我可以使用两类方案进行实际的经济调整目标:首先,完善我国的市场化调控实施。中小型企业是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就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形势来说现在的中小型企业本身解决和抵御融资难题的能力特别的弱势,所以在财政体制改革是就要利用我们的货币政策与开放性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案增加市场和经济结构全面实行进行优化调整。其次,就是税收控制的难题。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特别重要来源。如果要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科学发展为目标就要强化当前的经济发展规模,就需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政策和方案实施对税收工作造成的影响。就像当前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特困时期这个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使用方案造成的后果并影响了我国税收来源安全性,所以这样就让中小型企业根本达不发展壮大目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受了相应的波动。

(二)增加人们的工次收入分配结构合理优化实施方案

我国现在的财政经济势头而言全面优化总体收入分配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当前我国不同地域的差异性收入。面对着此种问题要现在现实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中,可以进行实施的方案有这么两种方法:首先就是对奢饰品消费这块的税率提高。在实施这个方案以后我国在奢饰品消费方面的概率就会得到控制,在一段时期后那么非常盲目的奢饰品追求者的习惯性消费就会改善变成良性消费观。从这种观念的出现就会有利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平衡参数的提高。其次优化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了减缓不同企业行业与地域的人们收入差距,政府根据现实情况相应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从本质的方式来说此方案的使用可以起到提高薪资满意程度的间接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就是经济连续不断综合发展的结晶,但是它必须要和我国颁布的政策有机的相结合使用,因此只要促进了城镇一体化全面的发展,就会建立起一个非常稳定有效的城市农村经济体系,让我们的国家变成真正的富国强民的有效计划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晓蕾.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财政体制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01):97+125

[2]邱雁.论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财政体制[J].经营管理者,2016,29(12):246

[3]韩金华.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外资,2013,03(02):3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10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899)

摘要: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金融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经济金融形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金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6-02

在当前比较复杂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并且增长速度和上一年相比也增加1.1个百分点。在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当今的后危机时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金融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市场生机不足,但是经济增长计划的色彩比较浓厚。在1977至1981之间,经济周期位势仅为8%,非常低。从1982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相应解放,同时也逐渐理顺生产关系,到1990年经济周期的位势已经上升到9.8%。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这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到1999年经济周期位势已经上升到10.7百分点。2000至2009年期间在房产业以及外需的推动下,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在此期间发生了经济危机,因此也导致经济周期位势产生回落到10.3个百分点。在2010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使经济有所反弹,但在2011至2012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经济周期位势有所下降,但当时的增长速度为8.1的百分点,这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其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快,另外,当时经济的适度回落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也是有所缓解的。从2012年到至今,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货币条件得到控制,工业品、农产品供应也较充分,物价总体上比较平稳。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面,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出口形势,另外,地产行业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处于控制的关键阶段。

(二)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1.金融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

从国际的角度看,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之后发展的几年中,致使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金融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在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难度提高。对我国近些年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仅有7%的耕地以及6%的水资源,但是却要养活占13亿人口,从而,调结构、保增长、控通胀难度。

2.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各类涨价因素判断,在近时期内,通胀压力将会有所下降,但是对物价的波动还是要提高警惕。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在资源性产品上以及劳动力产品上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外汇资金仍然会保持净流入的格局,其主要是在预期汇兑收益、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国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家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是美国高赤字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债务主权问题依然在欧洲发酵,财政赤字问题日本依然没有全部解决,国际上各种大商品价格依然还不是很稳定。在此种状态下,要想改变当前非常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

3.金融机制发展中面临防范风险和转型等问题

当今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补充以及盈利等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发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脱媒、加大流动性控制、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动。我国的监管部门针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系统重要银行的规定与要求是,其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10.5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从目前银行所公布的再融资计划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六百亿的规模,另外将去年积压的融资算在内,融资规模已经基本达到两千亿。2014年1到3月份,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其净利差基本达到1.2万亿,在营业总收入中占80%。从国际的角度看,1%是国外银行维持的贷款利差,3%是国内银行维持的利差。我们国内银行对于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因此银行放贷冲动是非常大的。

4.金融结构不合理和金融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的来讲,我国股票市场全球排名第三,债券市场位于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的排名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是以银行信贷服务为融资的主体。2014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是从证券市场中筹措的。55万亿是贷款的总余额,而其中只有26万亿余额贷款是从债券公司以及股票市场中得到的金融机构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资产来自于银行,只有百分之八的资产是来自于证券基金和保险业。虽然资本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平衡。

5.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服务发展不相适应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城乡金融发展是不协调的,有百分之六十贷款余额都是来自于东部地区。急、频、小、短是我国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特点,这种情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很难满足的。精简业务人员、撤并县域这是当前四大银行的发展战略,在转向城市的信贷业务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农村金融机构,但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才刚开始,作用非常有限。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比例非常低,更多是担保贷款以及抵押贷款,这对提高农户贷款增长是严重制约的。

二、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调控

1.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

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的稳定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现逆周期性、更强大是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主要特征。

(1)在稳定金融方面、维护宏观经济方面中央银行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职责。要明确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央银行作用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欧盟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必须由财政部门,保、政、银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共同参与,其中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推进宏观审慎管理、评估系统性风险等等。

(2)对于审慎工具要逐步采取使用,其中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数量控制、资产风险权重、拨备、流动性、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单以及逆周期调控等等。

(3)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2.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若想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调整与制定的参谋与咨询的作用,那么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想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有所优化,那么对于整体价格的稳定就要更加关注,对于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应该更加关注。

(2)若想增强货币信贷的汇率、利率等价格杠杆在推动经济调整中的重大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货币信贷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完善。若想充分的发挥存款准备工具以及再贴现的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工具进行完善。以经济金融形式变化为依据,对政策工具组合要合理安排、各项工具之间要协调配合,提高流动性管理。针对信贷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不合理的信贷政策要及时改进。另外,提高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使其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使其风险定价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就当今这个阶段,以及今后的一个阶段,在金融发展与改革方面,除了要考虑金融机构本身的需求之外,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的需求也要进行考虑。促进经济社会与银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促使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1.对现代银行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大银行为主,大、中、小银行并存,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推动促使地方中小性银行、股份制的商业性银行、国际性质的大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等金融性机构科学合理的布局、分层配置。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提高中小型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建设、健全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2.针对银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公司治理要不断完善,强化、明确董事会、股东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此证机制必须要与风险责任相挂钩。建设内部管控长效机制,此种机制必须以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为核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抵御风险以及管理水平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的开展,但是要在具有科学有效防范风险以及详细综合经营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运营必须要在健全的、完善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界定、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相关业务范围。

3.针对银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要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我国银行的管理经营水平,要不断引进吸取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要积极的引进。实施走出去的金融机构政策。针对资本输出和相关产品的金融服务要不断完善改进,推动贸易金融服务向着投资金融服务的方向转变。金融机构要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业务,但是一定要在保障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贮备、吸纳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

三、结语

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最终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出发,再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6.

[2] 马静懿.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2(5):12.

[3] 刘向耘.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0):8-11.

[4] 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07.

[5] 李振华.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2013(8):115.

[6] 绍瑞.经济金融形势和问题与政策建议[J].财金贸易,1996(1):27-28.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11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创新的意义 

企业所从事的多项经济活动,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可以利用最低廉的成本来实现计划之内的经济效益。面对新形势下的激励市场竞争,只有不断革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才能有效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的策略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积极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是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做准备。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当前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需要企业充分的认识到经济发展应该向着知识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的方向努力发展,从而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的相关体制,确保企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各种挑战。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迎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现阶段,众多企业存在着经济管理观念落后的情况,为此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中的所有人员格外关注。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中,企业只是将重心放到最大化收益上,却往往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信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该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要出发点。 

2、组织松散 

企业就是一个团队,其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都关系到成功与否。在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松散,无法形成良好的战斗力,使企业发展面临内部危机。国家众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机构尚不完善,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和未来发展。 

3、缺乏制度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离不开制度条例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众多企业的发展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基本上都是在形式上过于关注,无法发挥实际效用,從而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可行性。面对新形势的到来,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制度的创新程度,这样将会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和实际发展状况不相符,使得很多棘手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创新 

1、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因此需要及时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积极引导企业成员参与创新活动。企业中的管理层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员工们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工作动力,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如果没有掌握先进的经济管理手段,将无法正视挑战。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机制,管理人员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发展布局,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2、创新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能够更好的维系企业发展。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制度,有效的对经济管理创新进程加以掌控,并且从根本上落实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的发展方向,共同筹划完善可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并且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奠定基础,由此推动企业不断的创新变革,确保其更稳定、更快速的增长。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工作条件,使他们的薪酬与劳动强度和谐统一。企业还应该建立监督决策机制,提倡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让员工们有权利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这个过程能够使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赋予企业源源不断的活力。 

3、创新经济管理组织 

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有效的经济管理组织才能确保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在新形势下,企业应该促进人性化管理组织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重视每一位员工的付出。同时还应该推动企业扁平化管理组织的建立,精减管理组织的层次,形成优质的组织结构,有效的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促使管理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及时反馈。建立虚拟化管理机制,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应该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经济管理组织合理规划,从而有效的整合管理信息和数据资料,实现无形化管理模式。 

四、结语 

新形势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经过适当的创新应该付诸实践验证其实用价值,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人员构成、制度条例、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适宜的经济管理策略,准确把握企业运营状况,在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创新经济管理的策略。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作者简介:杨秀财,经济与管理系管理科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4,34:49-51. 

[2]杨志学.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9:26-27. 

[3]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06:177.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12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创收;有效途径

一、农业经济创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防洪排涝能力减弱,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方式还沿袭传统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极其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村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

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对经济发展内容、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以淡水鱼养殖业为例,农民在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场地及鱼类销售等各个方面都不敢打破原有的模式,不敢或不具备创新能力,是淡水鱼养殖业止步不前,在遇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养殖业抗压能力较弱,有效甚至停止养殖。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创新能力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要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3.政府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战略,普及和鼓励全民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把鼓励人民创新用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策略。国家在创新方面应建立创新体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体,以产业、科研相结合为基础,不断鼓励和提高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努力集中和集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创新和在创新。推动农业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农业经济创收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发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和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

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

2011(07).

[2]暴振山,刘彦春,于金华.调整优化农业

经济结构的思考与分析月.农村实用科

技信息,2010(06).

[3]王金英.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

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

[4]张红宇,杨春华,张海阳,李伟毅,杨洁

梅.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农

业政策的创新[J].管理世界,2009.11.

[5]冯莉,王振,信敬华.深入推进农业和农

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认识[J].山东省

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6]阳武平,王记志.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

动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分析[J].中

国集体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