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时间:2023-07-28 17:33:08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投资管理;风险;市场分析

在美国爆发次级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进入到一个寒冬期,特别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都转入到一种新常态之中。而随着当前资产逐渐走向证券化经营,金融风险也就随着市场的演进和变化而产生。因此,不管是进行资产经营,还是投资管理,实际上都应该关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动态。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触底,而且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增长周期到来之前,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市场行情,从而做出更适应当前后金融危机条件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全面分析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并且结合后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投资规律,谨慎做出投资方面的决策。因此,投资管理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行为,作为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方,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推动自身的投资发展。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挑战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表现出的资本市场特征,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市场表现,特别是从本质上看,其资本的特征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投资过程当中,投资方应该全面分析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全方面分析当前的市场主要表现,抓住契机推动自身的投资项目得到增值。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管理也需要重视对其面对条件的解析,才能够把握住市场趋势,最终拉动自身发展。从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上看,投资管理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前整个世界生产和商业格局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将会深刻影响整个市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正处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存在发展停滞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对当前资本在整个世界各种市场当中的流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贸易壁垒,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往往是质量较低,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等,这些都对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第二,整个世界的金融投资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当前已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的占有份额不断下降,而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地位也逐渐动摇,这些因素都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金融投资市场出现比较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所以当前市场金融投资管理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盲目发展资本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充分支持,金融不断扩大缺乏实体经济的充实基础,因此,投资方面的监督管理的强化,对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第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成为一项重要补充。金融危机和次级贷款危机等都充分表明,对于金融危机的监督和控制,实际上不能够仅仅依靠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投资者或者资本运作的相关单位出现的道德自觉,而是应该采用各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监督之间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作用。此外,从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科学技术未必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必然会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第四,当前经济也从过去的污染性逐渐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之所以有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方面的快速提升,是因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自然环境以及资源。但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绿色和低碳的理念范畴当中,特别是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方面,全世界都正在付出努力。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投资者应该充分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状况,从而把握住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把握好投资的方向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投资方在把握后金融危机时的投资方向,以及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方面的一些管理调整上,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的把握,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抓住当前后金融危机的发展契机,特别是没有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具体趋势进行投资调整,就可能给当前的投资行为造成损失。因此,投资方对于后金融危机条件的分析应该是真正到位的,投资行为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方管理,应该还是围绕投资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管理,也就是后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应该放在首位。一旦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有预先的措施降低投资方可能出现的损失。所以金融方面的安全是整个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重点和难点。从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风险类型上看,主要包括市场上产生的投资风险,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问题、投资操作方面的风险这三方面。从本质上看,当前的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市场和自身存在的风险,特别是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自己的预测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投资方需要围绕当前市场的价格波动状况进行管理,并且要对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避免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和冲突,这样才能够推动投资管理的科学发展。从当前后金融危机的条件看,投资管理的主要路径和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投资方应该对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状况有自己的评估体系,特别是根据当前后金融条件之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适当地调整和优化投资方的融资结构以及投资产品优化等,提高整个投资方的投资效率。因为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投资方最大的目标实际上是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投资方的损失,或者利润的减少等。因此,投资方应该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状况来看,将当前的融资渠道进行充分拓展,将直接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优化投资方的资本来源渠道等。资本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已经出现萎缩,所以资本市场已需要进行转型,很多投资方实际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而这样的一种融资结构并不是直接融资结构。对于投资方而言,应该解决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要从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出发,开发一些直接投资渠道,真正意义上将投资行为的资本直接管理作为核心部分,降低银行内部出现的资金效率相对矛盾的状况,真正让投资方的资金得到活化。第二,投资方也应该对自身做空以及做大的工具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市场特征。从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看,股票市场也经常会出现相对比较大幅度的调整状况,尤其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处在一个波动期,这些都要求投资方要根据投资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规定,调整自己的做大和做空工具,让自己做大和做空行为更有依据,真正符合投资方的基本利益。特别是当前投资方应该完善自身的做大金融衍生工具,只有投资方都具备了完善的做大和做空工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稳定整个金融市场,避免各自受到局部金融因素的波动而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对于未来金融市场而言,企业应该全面分析当前金融杠杆的规律和表现,抓住金融杠杆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地推出全面性的金融投资工具体系,从而更好地平衡投资方在进行金融市场投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而拓宽金融投资渠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当前的融资方而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相对应地提出一些配套的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当前整个资本市场出现金融产品同质化的状况,真正意义上保障投资方和融资方的利润和效益。因为当前很多金融基金产品,特别是投资或者融资类的产品其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投资方都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性。所以面对当前状况,金融产品的差异化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以及银行业也应该创新自身的中间业务等。从金融茶品的创新角度上看,应该从防止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失衡状况作为基本条件,从优化当前的投资和融资工具,推动当前信用贷款工具的证券化等方面进行防护。尤其是当前信用贷款方面,鉴于之前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次级贷款问题,所以应该强化信用贷款资产的流动性,真正转变当前投资者的资金质量等,以此更好地规避当前市场可能出现的金融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人民币的衍生工具,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第四,投资方应该对风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够盲目相信投资过程当中的低风险。一些融资和投资者往往推出所谓的低风险债券,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低风险。投资方应该分析各种债券和基金的风险状况,从金融市场和整个实体经济的状况看,真正将主线投资和当前辅投资划分清楚,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投资利润率,规避风险。当前的金融脱媒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银行对于债券的持有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对地方债务或者是传统的低风险国际金融机构债券等,投资方应谨慎持有,不能盲目相信其没有风险,要强化自身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等,真正做到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结语

当前金融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特别是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现的经济现状和问题,所以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当前的投资需求,要形成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模式。投资管理的模式应该和投资方的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也应该和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充分融合,只有把握住风险的种类和来源,才能够让投资方的投资行为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危机。防控投资风险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特别是投资方应该形成风险评估团队,对于当前市场所推出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进行甄别和分析等,只有具备真正具备实践意义的投融资判断力,才能做好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文雯.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高晓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全球经济;现状;走势

引 言: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逐渐恢复,但是存在的威胁还是不容忽视的。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仍不稳定,但应该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仍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则相对宽松。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大,外需也严重紧缺,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形势令人担忧。

一、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但是仍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2012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再度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美国经济复苏的后劲严重不足,日本经济出现停滞现象,欧元区经济严重受制于世界形势,连续出现负增长,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都放慢了增长的步伐。2010年世界经济在政策的支持和刺激下快速回升,但是自2012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相较于以前,投资和私人消费在经济中的推动力不断增强,这些都表明经济增长对政策的依赖作用减弱,经济复苏的根基较为稳固。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态势喜人,房地产市场打破市场泡沫,呈现回升态势,就业率增加,失业率不断下降,国内就业形势趋于乐观,美联储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不断朝着好的态势发展。日本经济复苏仍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但是由于国内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政府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日元适度贬值,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砝码。欧元区经济复苏仍存在相当难度,目前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逐渐缓解,金融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加强,但是欧元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仍不稳定,失业率逐渐增加,负资产状况严重,经济发展瓶颈难以突破。新兴经济增长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外贸出口严重不足、国内市场疲软,这些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国家已经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向,采取积极政策扩大内需,希望借此改变经济增长颓势,促进经济快速增长。[1]

纵观全球,世界经济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较多,下行风险仍不容忽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小幅增长,发达国家的增长幅度约为1.4%,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幅将达5.5%。

二、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年初以来,在世界经济出现回暖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形势明显好转。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连创历史新高,日经指数刷新4年半高位纪录,欧洲股市亦温和上涨,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上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涨,西班牙、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去年7月份高点大幅下跌,与德国国债收益率之差分别缩小2.9和2.2个百分点。虽然近期塞浦路斯爆发银行业危机,但欧洲金融市场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形势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国际汇市总体平稳,虽然近期日元贬值和美元汇率趋于走强,但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贬,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和墨西哥比索分别升值0.8%、3%和4%,韩元和俄罗斯卢布则贬值5%和1%。

同时,应当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金融市场缺乏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美国财政悬崖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欧元区重债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仍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塞浦路斯危机的后续影响有待观察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金融市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再度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供求关系仍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总体趋向复苏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原油、铜、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总体上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大宗商品价格将处于高位;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其原油进口需求增速明显下降,新兴经济体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但总体看,今年原油等能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个别产品价格甚至可能出现小幅回落。世界银行预测,在不考虑地缘政治冲突、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2013年原油价格指数将下降2.6%,金属类产品价格指数上升1.3%,农产品价格指数则下降0.1%。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引发的市场投机趋向,将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期出现大幅震荡。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金融市场仍有可能出现波动,一方面,发达国家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东、东亚等热点地区局势依然不稳,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难以排除。[2]

四、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总体仍将趋紧,货币政策可望继续宽松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率仍在上升。欧盟最新统计,2012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7国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比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从86.8%和81.5%升至90%和85.1%。据IMF数据,2012年美国和日本政府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07倍和2.36倍。为降低公共债务负担、维持财政的可持续性,美欧仍将继续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日本虽然继续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但在中长期仍将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等方式稳固财政。

在经济复苏总体乏力、财政政策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只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根据目前形势判断,美联储仍将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近期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欧央行在继续承诺无限量购债的同时,可能再度降息以支持经济增长。日央行也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努力摆脱通货紧缩的状况。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和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面临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出路,因此相互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同时为了保护贸易,也会出现相应的维护和引导的组织。[3]

1.各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强技术交流与创新,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外向型,小国依存度大;自主型,大国依存度小。

2.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现了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一体化组织。在确保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互利互惠,在很多领域上相互合作和支援,成员国之间共同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渠道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跨国公司通过高质量和性能的产品以及优良的售后服务将更能争取到国家市场地位。

4.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个新的行业――国际服务贸易迅速成长起来。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

5.电子商务应用广泛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减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电子商务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

六、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出口增长仍将受到外需不足的制约;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将层出不穷,对相关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发达国家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全球流动性充裕,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可能吸引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跨境资本流向也可能出现反复,对我国跨境资本管理带来较大压力。[4]

在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既要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要努力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继续扩大我国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当前,一是要继续稳定促进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经营环境。二是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和”走出去”步伐,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和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和工程承包,积极促进出口。三是要完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应对贸易摩擦机制,维护我国企业正当权益。四是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妥善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继续做好控制物价上涨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玉成,童光荣.世界经济失衡与资本失衡:基于《资本论》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04)

[2]刘航,赵景峰,吴航.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J].经济学家.2012(06)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3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

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经济管理;管理学科;企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企业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表象之一。按照传统理论来说,企业的发展可以客观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等问题。在当下的“开放系统”中企业的发展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利共赢。当今的经济形式,使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对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又可以将经济管理落实到实处,所以对其进行探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企业发展现状对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近些年的研究热点问题。企业的诸多因素均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势头,比如生命周期理论,人为的将企业发展阶段分为企业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亡期,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判断可以发现企业现阶段的发展势头以及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因素与环境。并能够通过不断的打破企业生命周期来达到良性循环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国外的一些学者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比喻成为树木的成长周期,其在初生阶段是最为脆弱的,但是同时也是生长速度对快的,而在成熟期则是发展最慢,同时也是最为壮硕的。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将生命周期引入不断的循环层面进而能够在高速发展以及硕壮的企业规模之间不断的切换进而达到企业的良性运作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企业与树木的生命模式相类比,前人的研究结果为企业的发展界定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范围与空间,其利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也是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描述,具有客观性而与时间无关。事实上,企业的发展现状也正是呈现出如森林中的数目一样的高低参差状况,具有企业发展周期性。另外,从数据方面来看,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达1.1亿万元,比2007年增长6.9%,低于当年我国总体对外贸易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6亿美元,增长9.3%,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增速回落11.9个百分点。虽然这个数据相对较早,并且只是贸易进出口的统计,但是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我国企业的茂盛存在情况,以及其飞速的发展力度。

二、经济管理的内涵与外沿

(一)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繁荣同时危机并存的世纪。其在实际初始的10年中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随后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环境以及金融环境的恶化。世界经济主体进入了中要的转折期间。在2010年世界经济的情况出现了好转,为我国企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整体形势是,在经过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环境逐渐开始复苏,但是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不是特别乐观。世界经济错综复杂,形式多样,从整体来看仍然不太明朗,增速缓慢。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则相对较大,可是国际金融体系恢复正常运转的速度却相对缓慢,但是股市所呈现的一波强劲上涨,也在表明投资者信心的回升。对于就业形式方面,依然不是很乐观,虽然市场消费开始回暖,但是需求依旧不足,导致就业形式并不十分乐观。与此同时,国际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在价格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上涨所带来的后果和压力就是通货膨胀,这也造成经济发展难度上的加大。

总体来看,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式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有好的一面存在,但也是处处充满风险,对于以经济为依托的企业发展而言,熟知世界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形式,对于做出正确的发展判断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管理学科,它是融合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于一体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侧重点是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邓小平一直反复强调的是要对人类文明的一切理论成果进行采纳并加以借鉴,对传统的一些文化要加以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快经济管理的制度化以及定型化,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的建立做好铺垫,这也就是邓小平思想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思想经受住了经济发展的考验,已成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导思想,极其富有科学性。从邓小平同志的观点中,可以发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其强调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经济管理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之中,形成对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对于经济的有效开展、良好走势,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包括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渠道等,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的链条,并且也包含着经济分析、制定运营计划、财务监督等方面。这些环节层层相扣,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息息相关,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点,是领导者把控企业管理的核心之处。

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运营过程的调控,使企业发展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企业能否顺利运转、合理运转、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活动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助力。事实上,企业的经济活动始终是维持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如果缺乏或者静止不流,企业也便会陷入尴尬境地,无法运营,从而出现停滞不前甚至面临各种危机的局面。所以,经济管理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既承担着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又是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力量。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状况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利共赢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经济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而企业想要发展,其经济管理上也必须要统筹安排合理。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在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之时提到,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企业能否长久存在,经济是基础,是硬性条件,所以经济管理十分重要。虽然从企业现状来看,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还是不错的,但是企业中经济管理工作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管理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有些企业,企业法人代表人经济管理意识淡薄,而一些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或者偏重于企业业务的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方式认识不够,认为经济管理就是记记账,只要能够做到把账目做好,就可以把企业的经济做好。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带着这种错误认识,就导致企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运营资金缺乏,账目混乱,项目收入支出状况不明晰化,这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人员的安置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当、没有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等,都会造成企业资金难以有效利用和规划,也可能会导致企业收账工作缓慢,在工作业绩上造成一定的困难。经济管理在企业的战略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宏观控制与微观调配的作用,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没在市场环境不断改变的今天,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不仅影响了市场,也影响了企业管理模式。虽说新的变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经济管理层面而言,也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企业面临目前市场诸多因素的挑战下,如何更快地在当下获取和利用风险资金,合理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用人办法,严格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和监督,以及加大对企业经济管理环境因素的投入成为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建立之初就会怀有的目标,但是如何处理好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经济管理上与业务拓展上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每一个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企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笔者认为,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管理者通常都很难去重视经济方面的管理,因为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业务的拓展和人员的管理方面,并且对于小企业而言,经济管理的好坏确实无法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现状的改变,所以也很难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各方面的问题就涌现出来了,随着受益的提升、投入的增多,经济管理混乱的问题就会不断暴露出来。企业的逐渐发展,必然会产生如下一些变化: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章可循、井然有序的企业运行方式。在这个时候,经济问题、财务问题,也将成为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必须要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经济管理,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规划和执行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力度,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管理策略。比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将会引入一些财务自动化软件,协助专业人员,完成财务分析报表等常规性工作,并且将经营成果以图表等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对财务进行事中管理、事后分析,对人员工资福利情况统筹安排、合理发放,从而实现对财务的高校管理。当然,财务管理只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方面,但是思路是想通的,做好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会随之进步。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5

就金融危机来说,全球经济结构将在整合中向信息化发展。处在信息化产业核心部分的计算机、无形资产、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在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由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化,信息业蓬勃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逐步提高,物质资源的地位下降,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将会继续增大,它们将更加依赖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入和信息化推动,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由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可能性增大。

金融危机继续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份 债务额(亿美元) 债务出口率(%)

1980 1990 1998 1980 1990 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 6095 14728 24651 85.3 155.8 146.2

东亚及太平洋 941 2861 6978 93.1 113.4 107.4

欧洲及中亚 755 2210 4354 44.8 96.9 126.7

拉美及加勒比 2573 4754 7358 201.9 256.1 202.5

中东及北非 838 1830 2058 41.4 119.1 137.4

南亚 380 1299 1645 160.5 317.5 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 609 1774 2258 66.4 209.8 232.1

再次,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竞争总会对世界金融贸易和资本运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扰动和冲击。在世界经济不对称结构和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仅不会缓和或抵御这种冲击,反而可能严重化。如果实行金融和资本自由化,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种危险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分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危机发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实物经济严重过剩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西方经济长驱直入金融资本主义,也促使一些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金融危机的主导因素。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膨胀和交易为特征的经济,信用发展是虚拟资本膨胀、虚拟经济兴起的推动力量。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要求融资形式的多样化、融资范围拓宽、融资成本降低和融资的便利。虚拟经济发展表明一国金融活动和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积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经济或金融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6

关键词:伊朗石油危机;全球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从2011年年底以来,一场由伊朗核危机引发的战争一触即发。自从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开伊朗核报告那天开始,伊朗便以强硬的姿态出现在美国以及欧盟的面前。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为目的的军演,报复性对欧盟等国家的断油都将伊朗逐渐推向了战争的边沿。为了制裁伊朗,美国三大航母集聚中东,随时做出战斗的准备。与此同时,美国欧盟还采取了极其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

从表面上来看,伊朗危局似乎是由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引发的,但是认真追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很明显就能够看出,伊朗石油危机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一场石油之战,是西方国家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制造的一场危机。伊朗是一个石油大国,其石油储量大约是目前全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1%,是世界上位居第四的石油输出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如果伊朗战争爆发,那么势必引发第四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给原本脆弱的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一、伊朗石油危机的政治性因素

多少年来,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美国全球石油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国家软硬兼施,迫使大部分国家顺从他的全球石油战略计划。但是,伊朗不但不买美国的账,不和美国合作,而且还一直和美国唱反调,成为中东地区唯一没有被美国控制的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了迫使伊朗臣服,成为美国全球石油战略的一颗棋子,美国不但从政治上压制伊朗,而且在经济上还对伊朗实施制裁,还一直不从伊朗进口石油。这样就导致伊朗尽管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其石油工业却无法迅速发展,甚至因为提炼原油水平相对较低,反而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进口成品油。

政治上的压制不能控制伊朗,经济上的制裁不能使伊朗屈服,为了能够控制伊朗,尽早实现其全球石油战略,美国一直在寻找着能够置伊朗于死地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开伊朗核报告使美国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发现了能够实现完整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契机。

二、历史上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

石油危机是指当石油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世界经济随之而发生的幅度比较大的下行。从历史上看,世界上共发生过三次石油危机。

1.1973年的石油危机

1973年,引发首次石油危机的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为了有效打击以色列以及背后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等石油输出国宣布收回石油的定价权,同时将石油的价格提高到原来价格的3倍以上。石油价格的暴涨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场长达三年的石油危机中,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下滑,其中美国经济下降14%左右,日本的经济的下降则超过了20%,英国经济下滑将近一年,联邦德国经济持续则超过了一年。

2.1979年的石油危机

1978年年底,当时石油出口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伊朗的国内形势发生率剧烈的动荡,亲美派国王巴列维被驱赶下台,从而引发了本次石油危机。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严重影响了伊朗和伊拉克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国的石油产量,从而使全世界原油产量锐减到原来的20%以下。石油产量的锐减,导致石油价格迅速暴涨,1980年,石油的价格已经上涨到1979年的两倍多,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年增长率也高达14.8%。在随后的半年中,石油价格高位运行,正常贸易难以进行,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世界经济严重衰退。

3.1990年的石油危机

1990年,伊拉克一夜之间攻占了科威特,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为制裁伊拉克,西方国家不但动用了经济手段对伊拉克进行经济上的制裁,同时还采用军事打击的方法促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价格迅速攀升,使本来就处身于经济衰退中的美英两国经济快速下行,1991年,全世界GDP的增长率跌破了2%,出现了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石油危机。为应对石油危机,国际能源机构被迫实施紧急石油计划,以250万桶/天的投放量向市场输送储备原油,同时在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号召下,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加快石油的生产速度,快速弥补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导致的石油不足状况,石油的价格快速维稳。尽管这样,由于石油暂时性短缺还是引发了经济的严重衰退,造成了经济危机。

从历史上发生的这三次石油危机来看,工业经济是不是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与石油是不是充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工业血液“石油”的短缺,不但会引发局部的经济危机,而且还会迅速波及到全世界,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三、伊朗石油危机对世界石油整体状况造成的影响

1.欧盟石油禁运对世界石油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今年1月24日,欧盟宣布对伊朗石油禁运,禁止欧盟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这个计划的实施将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严重的石油供给压力,并且难以得到暂时性的缓解。消息宣布后,尽管有些中东石油输出国高调表示能够补充因伊朗石油禁运带来的差额,但是究竟能不能实现目前仍然充满悬念。首先,对于欧盟石油禁运问题,伊朗发表强烈声明,决不允许出现其他石油输出国能够出卖石油而伊朗无法出卖石油的局面。其次,沙特阿拉伯高调表示,沙特可以快速将石油的日生产能力提高200万桶,从而实现1140―1180万桶石油的产量,但是,如果沙特要想将原油的日生产能力提高70万桶,必须大约3个月的时间。但是,沙特能不能快速增加石油的产量,目前还只是各未知数。再次,国际能源署正在动员西方发达国家动用储备油以缓解因伊朗石油危机带来的石油压力,如果能够成功,按照国际能源署的计划,每天可为市场输送1400万桶石油,此项计划将远远超过历史最大输送值的五倍以上,但是该项计划能不能得以实现目前也是未知数。

2.霍尔木兹海峡如果被封锁将会造成世界石油运输瘫痪

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国家石油出口的必经之地,每一年都有大约7.5亿吨左右的石油、951.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被运输到世界各地。统计数字表明,每年经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石油占整个中东地区石油输出总量的大约90%,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0%,如果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那么石油运输将会陷入瘫痪状态,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将很难得到充足的石油供给,将会给他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3.世界各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状况

(1)亚洲生产型国家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状况

从石油的运输与使用来看,亚洲生产型国家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最强。随着亚洲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目前,中东地区所生产的石油中有将近85%的石油被运输到了亚洲。其中伊朗出口石油总量中,韩国约占其中的10%,印度约占其中的13%,日本约占其中的14%,中国约占其中的20%。

(2)欧盟国家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状况

从石油的运输与使用来看,欧盟国家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比较强,是伊朗石油出口的第二大对象。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每天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就高达45万桶。其中西班牙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14.6%,希腊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14%,意大利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13.1%。当前,这些国家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果出现石油危机将会使他们的经济雪上加霜。

(3)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状况

在历史上三次石油危机中,美国由于过度依赖外来资源变得非常被动,甚至无法掌控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了避免因为石油危机给每个经济实体造成影响,美国逐渐加大了页岩气开采以及乙醇染料的使用力度,从而逐渐减少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数量。在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过程中,美国采取了不从美国进口石油的措施,这样也可以避免美国受到伊朗石油危机的冲击。尽管这样,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石油进口第一大国,石油仍然是美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会因为石油短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世界其他国家因为石油发生经济危机,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美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数据显示,2011年高企的油价使美国进口石油的费用比上年增加了将近1300亿美元。如果因伊朗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连续攀升,那么,高企的石油价格将会使本来就处在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复苏困难。

随着伊朗石油危机日趋严峻,无论是否发生战争,伊朗是否对霍尔木兹海峡实施封锁,只要伊朗和西方国家不能达成和谈,对石油危机的预期将会不断推升石油的价格。目前,欧盟对伊朗石油的禁运将会导致全球石油供给量的大幅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每天减少150万桶)。如果伊朗一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势必会导致国际油价恐慌性上涨,其他商品期货价格顺势上升,原本就羸弱不堪的世界经济必将再次发生重大危机。

四、伊朗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

1.伊朗石油危机会不断推高生产成本

伊朗石油危机必将导致石油价格快速上涨,从而不断推升其他商品价格,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降低企业的边际利润。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相对比较低,石油危机对他们的影响没有发展中国家那么严重,但是仍然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而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对石油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伊朗石油危机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比较大。按照国际基金对石油危机的估算,如果石油的价格每桶上涨1美元,将会导致世界经济下降0.06%。对于欧盟来讲,一方面需要价格低廉的石油促进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却禁止伊朗石油外运。在当前状况下,由于欧盟成员国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必将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对于这些国家来讲,如果石油的价格每桶上涨1美元,将会导致他们的GDP下降0.1%左右。对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来讲,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英国、加拿大两个国家还是石油出口国,石油价格的上涨还可能使他们受益。对于日本来讲,尽管日本进口伊朗的石油也比较多,但是日本石油的利用效率比较高,而且核能在他们的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因此伊朗石油危机尽管也会对日本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相对比较弱,石油价格上涨1美元,其GDP只下降0.04%左右。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石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其GDP将下降0.1%左右。

2.伊朗石油危机会不断推高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率

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必将导致其他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从而不断推高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但是其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影响因素除了有关国家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外,还和生产者、消费者对利润和收入下降的承受力度有关。如果国家实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紧缩政策,那么通货膨胀率就相对较低,反之,如果国家实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宽松政策,那么通货膨胀率就相对较高。据世界经合组织的估计,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1元,并且持续一年,那么,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2%以上,而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1%以上。

3.伊朗石油危机会导致世界增长速度严重放缓

在石油价格的上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国家的经济都会下降,相反,石油出口国以及石油加工国还可以获取大量的利润,这样就会出现大量资金流入的现象。但是,由于石油生产国与石油加工国的消费倾向比石油进口国低,从而使世界的需求不断减少,导致世界增长速度严重放缓。

4.伊朗石油危机会严重阻碍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伊朗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会大大增加国家评估实体经济运行以及经济预期的难度,从而严重影响国家对经济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制定,影响国家对资产以及债权进行正确的评估,严重阻碍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五、小结

伊朗石油危机必将导致全球性的石油灾难,导致世界经济严重的下行风险。为避免石油危机的进一步升级,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促进伊朗和谈,只要是和谈能够成功石油生产及运输就会恢复常态。当然,这只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良好心愿。伊朗石油危机究竟走向何方,又将以何种方式收场,将取决于伊朗的态度,取决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李天德,宗建亮,熊豪.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01).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7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着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4. 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8

关键词:自由精神;国家主义;世界主义;商业联邦制;经济理性人;阶段性适当保护;贸易保护陷阱

中图分类号:F091.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3-0042-06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是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采用历史实证主义方法建立国家主义经济学,深刻影响了19世纪德国和日本以及20世纪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被誉为“所有追求独立和富强的后进国的先知”[1](P163)。1841年,李斯特在批判传统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阐述了以国家和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19世纪前半叶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层面极为浅薄,再加上德国没落的封建阶级不断地对李斯特及其经济思想进行诋毁和攻击,他们根本无法认识到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巨大价值。19世纪后期,德国和日本践行李斯特经济理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878年李斯特经济思想已经主宰德国经济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成为德国大学必修课程。1925年,中国经济学家刘秉麟把李斯特经济理论引入中国,至今已经整整90年,在该理论引入我国90周年之际,对李斯特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国家主义理念确立

(一)世界主义经济学批判

李斯特极力反对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创立、后经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的世界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他指出,亚当・斯密推崇的“世界主义经济学”旨在英国在大机器工业执世界经济之牛耳之际诋毁贸易保护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即在英国攀上世界经济高峰后,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摧毁与之有竞争力的其他国家的经济体系,使自己永远保持巅峰位置[2](P307)。李斯特认为世界主义经济学赖以存在的两个理论基础是虚假的。

其一,国际社会共同体是虚假的①。世界主义经济学旨在推动全人类发展,强调所有国家的商人都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制下,世界上所有国家组成的是一个持久和平的社会。一个国家要从未开化状态转化到最高的进步状态,无需考虑促进公共福利而订立国家规章,只要合理的租税、公正的司法和持久的和平,如圣皮埃尔神甫所说的那样――持久、普遍的和平[2](P120)。李斯特强调,世界范围内共和国本身是为了理解普遍自由贸易观念的一种假设,仅仅受到常识和宗教的拥护,世界主义学派却把这一假设视为已经存在的事实。从21世纪状况看,世界主义学派指称的国际共同体社会依然无法形成。另外,世界主义经济学倡导的所谓的持久的和平只是一种奢望,在19世纪以前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从1568―1714年,荷兰在这一个半世纪中只有20年和平时期;从1650―1815年,英国有一半以上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李斯特深刻指出,亚当・斯密深陷世界主义观念、自由贸易观念和国际分工观念的理论深渊,不可自拔[2](P134)。

其二,世界主义经济学阐述的“经济理性人”也是一种假设。世界主义经济学以个人私利追求、经济理性人和市场规律为基础,在理想的充分竞争和就业条件下,系统分析个人逐利行为,并把分析结果作为经济学的研究核心[3](P46)。亚当・斯密认为,任何个人作为经济理性人都尽最大可能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以使自己产品具有最大价值,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仅仅追求个人安乐和利益,结果却促进了社会利益[4](P246)。简言之,每个自然人都在经济方面是理性的,利用自己资本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李斯特对经济理性人概念深恶痛绝,他指出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不能独立于国家和社会之外,国家亦非建立在抽象个人之上。个人从国家那里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文明、教育、社会、科学和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个人发展以国家发展为基础。李斯特极端反感世界主义经济学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2](P171)。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指出,除了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和意义之外,经济人概念便没有实际和有益的价值”[5](P200)。

(二)国家工业发展史考察

李斯特审慎考察了欧洲工业发展史,为其国家主义思想提供了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继承了罗马文明和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和工业得以保存,渔业及与他国的海上交往频繁,12世纪和13世纪的意大利具有国家繁荣的一切因素,却缺少了国家统一及由此产生的力量,城邦之间互相残杀、互相破环,繁华瞬间就消失了[2](P10-19)。荷兰国家很小,人们非常珍视土地,具有吃苦耐劳和冒险进取精神。但荷兰地域狭窄,仅仅是沿海一片狭长的土地,只是由日耳曼渔夫、海员、商人和制酪者组成的少数人口,无法建立强大的国家,英法很容易采用战争和商业政策削弱荷兰的海军力量、国际贸易和国内工业,最终荷兰黄金世纪(17世纪)转瞬即逝。中世纪后期,西班牙具有一切走向强大、富裕的因素,毛织业、丝织业、棉织业、渔业、捕鲸业和航海业都有长足发展,但专制政治与顽固不化结合在一起,排挤犹太人和摩尔人,摧残了国民进取精神,诚恳的国民变成了奴隶贩子和殖民地专制魔王,人民自由和农业生产长期受到摧残[2](P63-65)。李斯特从德国经济状况入手,比较了同期英法两国与德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坚持认为德国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走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英国一直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采用国家干预方式维护国内产业发展,典型手段就是制定统一法律保护国内产业,《航海法》是最著名的代表。而后,英国国内城市勃兴,工商业发展,贵族服从法律,王权受到限制,国内和平,最终英国工业成长与进展登峰造极。中世纪的法国农业获得进展,宗教势力成为文化发展上的一大障碍。美洲的发现促成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在科尔伯特时代,科尔伯特采用保护制度,统一税赋,稳定市场,开辟对外贸易,干预农产品出口,开创了法国工业全盛时期。拿破仑时代,拿破仑认识到工业重要性,推行保护政策,并尖锐地指出在当时世界情况下采用自由贸易原则必将使本国工业体系全面崩溃。拿破仑去世以后,阶段性贸易保护政策未得到继任者坚守,法国开始接受并实施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推行世界主义经济学,使法国在贸易保护政策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继后法国不得不再次恢复贸易保护制度,最终1815―1827年法国工业生产力增长了1倍[2](P72-79)。美国工商业史更具借鉴意义,工业发展进程异常迅速,国内工业和国家行政整个演进过程清晰可见。1750年,英国议会针对马赛诸塞州的一个帽子生产工厂宣称北美任何工业都是“妨害公众”的;1770年,查坦伯爵声明北美殖民地就是一只马蹄钉也不准制造。北美独立以后,物质和精神资源都十分丰富,但各州组织制度欠缺,国家控制力很弱,北美战时兴起的工业因英国工业品涌入几乎尽毁。1789年,美国对进口工业品征收轻微进口税,1804年提高到15%,1812年开始实施禁运,1816年再次采用低税制,工业崩溃,农产品滞销,土地价格低落现象重现,1826年国会决定再次恢复高税制。在英法推崇自由贸易之时,美国根据对国家需要的正确认识,超越了对理论主张的盲从,推行被人唾弃的重商主义,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积累国家生产能力,使美国工商业获得了长足发展[2](P97-109)。

(三)国家主义经济理念建立

世界主义经济学推崇全世界范围内商业绝对自由,却完全忽视了各个国家自身经济状况和国家利益以及他们为了改进自身经济状况应当遵循的政策,仅以单纯的世界主义原则来衡量不同国家的状况,忽视了生产力世界性发展趋势和国家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P127)。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否认国家原则,不考虑满足国家利益;死板的唯物主义,只顾及事物单纯交换价值,忽视国家精神利益、政治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生产力[2](P171),势必不能满足19世纪开始的全球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李斯特认为只有以国家为基础,在强大国家保护主义的基础上,民族工业才能兴起。通过对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工商业发展历史考察,加上在美国居住期间受美国经济学家(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幼稚工业”理论深刻影响,李斯特认为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而应建立与之对立的国家主义经济学,以国家和国家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国家(在当前世界形势下)通过合理利用国家力量推动本国工商业发展,从而取得国家富强、文化和力量。[2](P106)李斯特指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国家,与个人和市场相比较,国家是最为基本的经济发展力量和主体,国家把个人与整个人类连接在一起,国家塑造和发展了国内生产力和市场关系,同时,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6]。他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发展需要为依据,形成了以自由精神为内涵、以发展国家生产能力为重点、以阶段性贸易保护为核心的国家主义经济学,完成了以“国家”为基础的国家主义经济理念。

二、国家主义理念内核――阶段性适当保护理论

(一)历史发展阶段与贸易保护

李斯特认为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贸易保护政策是各国在追求独立和国际经济竞争的结果,国家间的利益分歧难以消除,国家利益冲突依然存在,所有国家还没有在同一个体系下合成一体之前,保护政策是不能舍弃的[2](P116),国家必须按照自己的发展程度改进和制定政策。一个工业上落后的国家,与先进工业国家进行完全自由竞争,即使其发展工业资源和条件非常优越,如果没有恰当贸易保护手段,这个国家的工业力量就无法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也不能争得独立自主地位。李斯特强调保护制度必须与国家工业发展程度相适应,依据国家工业发展程度,他把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2](P155)。

第一阶段是原始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一切东西都来源于自然力量;第二阶段是畜牧阶段,人类依然居无定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依然极低;第三阶段是农业阶段,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交通运输,出现“农业的残缺状态”,需要发展工业予以逐渐消除;第四阶段是农工业阶段,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和大工业的发展使国家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第五阶段是农工商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置身于复杂而激烈的商业竞争氛围之中,人的社交能力、智力水平、自由意识、政治制度都获得提高和发展[7](P111,170,180)。李斯特认为,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一阶段,实行自由贸易,汲取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使本国摆脱原始状态;第二阶段,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采用保护关税,使本国工业、海运事业和国际贸易在国家政策保护下得以发展,重点保护和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第三阶段,国家财富和力量不断积累,国家进入到发展程度较高的农工商业社会,此时国家恢复推行自由贸易,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7](P118)。

(二)阶段性适当贸易保护论

戈麦斯(Gomes)指出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并非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全部,贸易保护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是工业后进国家工业发展必经阶段,是实现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已[8](P270-271)。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是阶段性选择性贸易保护,并非普遍性贸易保护,贸易保护对象、保护程度和保护时期都要适当,该理论十分复杂,不仅需要国家恰当评估自身工业水平、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现状、产业产能和采用关税利率水平等有关方面,而且需要一系列适合各国本国国情的评估标准体系。阶段性选择性贸易保护理论是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最集中的体现,取向于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利益。

其一,李斯特指出“贸易保护”对象实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各个国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本国工业发展阶段和实际状况来选择。他认为实施工业关税保护必须有所区分,先要对工业技术进行鉴定,如果可以原来40%~60%的保护税率建立一个技术工业,而且可以在采用20%~30%的税率不断保护下存在发展,该技术产业就拥有工业力量的基本条件[7](P297),可以进行保护并推动其发展,而且,针对某项工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必须因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才可以实施。相反,不符合标准的产业不能实施贸易保护。其二,李斯特指出贸易保护对象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实施普遍性贸易保护,贸易保护对象必须是具体的、针对的和有选择性的。国家仅应保护产业是生产最主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且组建和运营对资本需求巨大,需要机械设备规模庞大,需要高度技术密集和经验丰富的众多高级工人的部门[7](P175)。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对机器制造(工业的工业),国家应对复杂机器进口避免进行关税保护,对此进行关税保护会影响本国工业进程;当本国机器制造业获得独立发展条件和资质后,国家应对机器制造业进行贸易保护[7](P297)。国家不能对谷物、牲畜等普通生活必需品征收关税,但可以对热带奢侈品征收关税。其三,产业保护是暂时的,而且保护程度必须保持在必要限度内。过度保护对工业发展是有害的,工业发展只能是一步一步进行[2](P307)。如果一开始就完全排除外国竞争,使国家完全与其他国家隔离,这不仅仅与世界主义经济原则相悖,也与本国国家利益相悖[2](P175)。贸易保护必须恰当适度,如果国家工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关税保护必须与该阶段相协调,采用相当轻微保护政策;如果国家精神、物质资本和进取精神不断增长,保护政策也要随之调整并逐步提高”[7](P175);如果本国制造商基本完全控制国内市场,国家应削减关税保护,允许外国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限定范围内竞争[7](P115);如果国家工业力量已经充分强大,而且有了稳固基础后,应该逐渐取消贸易保护,推行自由竞争政策[8](P298)。”

(三)李斯特“贸易保护陷阱”

李斯特提倡的阶段性适当贸易保护政策是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现状相协调的贸易保护政策,需要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产能和采用关税利率水平等有关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果评估失实或不准确,不仅不能有效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甚至会对国家工业进程造成损害。19世纪后半叶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推行幼稚产业贸易保护政策成功培育了本国工业体系,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推行汽车和电子产业扶持政策取得了“有限的成功”[9](P27)。但是,19世纪后期中东欧国家和二战后很多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试图推行李斯特贸易保护政策,由于市场体制存在缺陷和产业评估失准,却大多深陷“李斯特贸易保护陷阱”,被保护产业并未获得应有的物质资本和自由精神,却滋生经济腐败,国内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10]。通过调查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工业保护状况,经济学家梅尔(Meier)发现,第三世界国家保护政策荫庇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未被保护工业的发展速度,而且第三世界国家政府为实施保护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浪费了巨额外汇储备[11]。经济学家吉利斯(Gillis)通过对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工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美洲和非洲国家一些产业,如哥伦比亚石油工业和肯尼亚纺织业等,由于政治因素原因,即使对其实施永久性保护,它们也不能获得自身发展能力;土耳其工业发展也深陷这一魔咒,贸易保护并未使土耳其幼稚工业获得发展[12]。忽视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盲目推行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13]。

三、国家主义――通向世界主义必由之路

(一)国家主义――国际贸易根深蒂固之传统

从整个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看,国际贸易为国家利益而存在,国家主义始终是国际贸易根深蒂固的传统,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所有国家和个人,包括极端反对国内贸易的国家和贤人,如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无一例外承认国际贸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都积极主张国家推行国际贸易,换取国家所需。他们的出发点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推崇和支持国际贸易,本质就是国家主义。国家贸易的出发点和真正受益者就是国家,国际贸易是谋求国家利益的某种表现形式。李斯特国家主义经济学的建立有着深厚的国家主义传统。李斯特是一个绝对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深入他的血液。他背负着国家经济统一、民族富强的使命,以致他在祖国德国遭受迫害不得不流亡美国,加入美国国籍受到美国总统礼遇的时候依然心系祖国,以美国外交使节身份回归祖国,希望能够振兴德国经济。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必然渗透到他的经济理论之中。李斯特以德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站在工业发展落后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抵制特定阶段国家间自由贸易,保护工业发展滞后国家免受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品冲击。李斯特批判世界主义经济学带有极强的倾向性,具有浓重的爱国主义情结。国家主义经济学以国家为基础,依靠国家有意识地积极地采用国家力量准确地保护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幼稚产业,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为终极目标。即使是以贸易自由为目标的普遍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WTO)都有针对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发展的条款(包括过渡条款),李斯特贸易保护思想依然存在[15],国家主义在普遍经济组织中理应得到尊重,否则一些国家会因为自身国家利益放弃国际社会共同寻求的国家间贸易自由。世界各国争相加入WTO,从现阶段看,世界各国依然是为了寻求国家利益。国家主义是各个国家低层面不可抛弃的需求,世界主义是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和国家间高层面的追求。如果我们从李斯特国家主义经济学整体理论看,李斯特寻求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国家间自由贸易,只不过在国家工业化过程这一阶段主张阶段性保护。从最终目标看,国家主义经济学和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一致的。

(二)世界主义――国家贸易发展最终取向

亚当・斯密世界主义经济学“正好出现在世界主义时代,因此受命于世界主义精神的经济学体系自然得到这个时代的厚爱”[14](P218)。亚当・斯密出生时(1723年)的英国是欧洲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贸易中心,工业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时英国产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机械大工业时期已经到来,而当时的法国和德国仍然处于封建家族手工业阶段。英国经历了从14世纪开始到19世纪初期结束的5个世纪重商主义积累时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然非常成熟,亚当・斯密主张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背负着时代使命破茧而出,他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基本成熟的状况下,打破封建主义世俗秩序、封建经济制度、农奴制和行会制,强化世俗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力量。世界主义经济学以个人和整个人类为中心,本质是尊重自然秩序,从自然秩序中引导出贸易自由主义,自然秩序本身是超越国家地域界限的,世界主义经济学旨在推崇国家间自由贸易。建立在地域分工和比较利益基础上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主张经济上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贸易自由,不断推动国家间贸易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发展。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说)以其合理内核至今仍在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家间贸易政策的走向。国家间自由贸易始终是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从当今国际社会看,普遍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存在本身就是世界主义的一种体现,世界主义是人类的最终理想,也是国家主义的最终归宿。

(三)自由精神――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切合点

自由精神是国家产业发展之前提条件。李斯特指出自由精神对国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由精神是国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最为珍贵的精神资本。人类文明演进史已经阐明,无论何时何地,社会财富随着公民智力、道德和勤奋程度增加或减少,但如果缺乏政治自由、法律完善和国家政策的支撑,个人勤奋、创造和进取绝不会有任何重大成就[2](P11)。历史上古今相同的公例证明:自由与生产事业总是分不开的。工商业发展会推动和促进地方自由获得,而自由的获得会构建生产事业发展的精神基础,并推动生产事业长足发展[2](P11)。意大利、荷兰、英国和美国发展史表明,自由和政治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个人生产力的发展和增长比例,并为个人物质财富增长和个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2](P109-118)。英国公民自由的获得推动了英国工业迅速增长,与之相反,自由丧失致使威尼斯、西班牙和葡萄牙工业崩溃和国家权力极度衰弱。公民无论如何的勤奋、俭约、富于创造力和智慧,缺乏自由制度,都于事无补。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和商会本性追求自由,它们受到迫害和压制时就会到赋予自由制度的城市和国家去寻求自由和发展。驱逐它们的总是专制虐政和理性缺失,吸引他们的总是自由精神。最初的英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社会制度并未充分发展,采用限制制度、特惠制度和奖励制度等措施,把外国人的财富、才能和进取精神移入本土,英国经过几个世纪不屈不挠的努力,变成了世界最富有的国家[2](P109-118)。没有自由精神,任何国家经济和工业都不会顺利发展。自由精神是人类的本质,自由精神的逐渐发展和积累,会把国家推向最终的世界主义,在世界各国间推行完全的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个人价值不断地被给予更多的尊重,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将在自由精神基础上相互协调,以自由精神为本质追求的世界主义终将会主导国际贸易领域。自由精神,国家主义之基础,世界主义之追求。

世界主义经济学肩负冲破封建制度樊篱的历史使命,国家主义经济学承担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责任,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诉求。李斯特亲身经历了美国工业发展历程,深刻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全球和德国政治经济背景,提出以国家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理论,崇尚自由精神,倡导阶段性选择性贸易保护理论。然而,从李斯特经济思想整体看,阶段性选择性贸易保护并非李斯特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李斯特国家主义经济学本意是通过贸易保护,发展国家生产力,提高国家工业水平和层次,使国家最终融入到世界主义自由竞争的大潮中去。国际贸易发展史本身是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共生共长、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历史。国家主义以世界主义为归宿,世界主义以国家主义为基础,二者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

注释:

①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在1849年出版的《法律冲突与法律规则的地域和时间范围》一说中同样提到国际社会共同体,明确指出世界各国和整个人类存在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Henderson,W.O. Friedrich List:Economist and Visionary 1789-1846[M].London:Frank Cass,1983.

[2]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乔治・斯蒂格勒.斯密教授的成功与失败[A].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四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亚当・斯密.国富论(英文版)[M].英国:伦敦丹特公司,1955.

[5]宫敬才.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贾根良.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地位、性质与重大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5,(1).

[7]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Gomes.L. 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Mercantilism and Class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7.

[9]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Goto Hayami. Development Economics:From the Poverty to the Wealth of Na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1]覃成林,李超.幼稚产业保护与“李斯特陷阱”――― 一个文献述评[J].经济研究,2013,(1).

[12]李秀香.开放式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13]E.Karo & R.Kattel. Is“Open Innovation”Re-Inventing Innovation Policy for Catching-up Economies?[EB/OL].http:// hum.ttu.ee/tg/,2010.

[14]李斯特.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P.Dhar. Evolution of Economic Policy in India:Selected Essa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9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 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

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 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

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城市竞争力;创新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99-02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能否跻身于现代化强国的行列,从根本上取决于民族与国家的创新力,而这一切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回顾世界各大国崛起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时代的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世界强国,中国起步较晚,再加上科技日新月异,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不利。因此,如何用教育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国家间如此,地区间也是一样。

一、人才问题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1.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力资本与科教兴国密不可分,只有高科技及其载体才能为科教兴国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中国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才会有可靠的保证。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马歇尔曾经说过:“一切资本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投在人身上的资本。”[1]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中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把人力资源大省转变为人才大省,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关键是英美两国聚集了当时世界上一大批最优秀的人才。国际间的经济科技中心的转移是这样,一个地方发展、一个企业成功也是如此。谁拥有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2]

3.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靠的是人才的推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物质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认为物质是稀缺的,注重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知识和技术则被视为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而现代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入是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信息社会,人力资源超越了一切。世界发展的事实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重心业已转移到以知识信息积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

二、河南省人才基本状况分析

根据河南省2010—2020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显示,到2010年,河南人才已经规模进入全国前10。有数据显示,河南省的人才贡献率在全国排名第12位。2004年,河南省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靠人才兴中原崛起大业。几年来,河南的人才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但还远远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整体来看,河南省的人才状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人才资源亟待加强。作为有着上亿人口的大省,河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把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资源的优势,对河南今后十年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当前河南省的人才工作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河南提出了人才强省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看来,河南省人才总量仍相对不足。今后十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正确应对挑战,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人才队伍,聚集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关系河南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1

长期以来,“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在经济学科中既具有广泛涵义,又十分抽象且难以定义;但是,许多学者的贡献已使得世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古典经济学者衡量或比较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以生产统计为主,注重土地、资本、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亚当·斯密曾提出比较利益的概念,强调在国际间,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李嘉图则强化了比较利益的概念,其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 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 )已在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国家间的竞争。 20 世纪初,熊彼特( Schumpeter )引入创新概念,建构出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论点,熊彼特突出地强调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是扮演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角色。索洛( Robert · Solow )通过研究 1948 ~ 1982 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要素,特别强调专有技术( Know - How )和劳动力教育的重要性。 90 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波特( Porter )强调指出了微观经济基础的作用,认为当从国家的层面衡量时,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他利用“钻石模型”( Diamondmodel ),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并且有系统地展示各项竞争力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国际一些知名机构依据其对于国家竞争力广泛涵义的理解,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从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有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经济自由度的评比、投资利润风险的评比、国家风险的评比。其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 ,简称 IMD )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 WorldEconomicForum ,简称 WEF )是国际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中国从 1992 年开始参加其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瑞士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目前,两家机构在评价原则、指标体系与评比方法上均存在一定差别。总体说来, IMD 强调竞争力是一国先天资源与后天生产活动配合下,所能创造国家财富的能力,较侧重静态的评比;而 WEF 则强调竞争力是一国提高经济成长率,并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注重一国未来 5 ~ 10 年的经济成长潜力,较侧重动态的评比。虽然由此产生的最终评比结果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各自评比体系的年度变化中看到参评国竞争力要素的消长状态,并且有助于我们以不同视角观察和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两机构 1998 年的评比报告结论 [1] ,并侧重于对于中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一 .IMD 的评价

IMD 评价机构认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竞争力的评估工作在于正确测定国内环境如何持续支持本国企业展开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因而,他们将各国所构建的环境归结为 4 对竞争力要素的运行。即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 ProximityversusGlobality );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 AttractivenessversusAggressiveness );国家资产与国家经济过程( AssetsversusProcesses );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 IndividualRiskversusSocilCohesiveness )。在此基础上, IMD 构筑了世界竞争力评价的 8 大内在要素。其相互关系如下图。?

IMD 运用统计数据进行竞争力的评比。除了向有关国际机构收集统计数据外,每年还向参评国家和地区定向收集统计数据和发放调查问卷。他们将来自统计系统的数据称为“硬数据”,将来自调查问卷的数据称为“软数据”,经过标准化的统计数据处理,构成年度评比依据。 IMD 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1.1998 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的 46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竞争力评价,其中包括 28 个 OCED 成员, 18 个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变革中的经济。?

IMD1998 年的评比,确立了 29 项评价原则,共使用了 259 个细项数据指标,分别归入 46 个分项、 8 大内在要素。其中,直接由国际机构、区域机构、参评经济提供的硬数据 172 个,约占总量的 2/3 ,处理回收 4314 份企业家调查问卷得出的软数据 87 个,占 1/3 ;用于排名的指标 223 个,其余 36 个指标(均为硬数据)作为背景信息。整体数据评比,兼顾了近 5 年的动态变化;在指标体系上与 1997 年的对比变化不大,具有可比性。此外,在评比中还特别将评比指标归为引进吸收和输出扩张两个方面专项排位,其中用于体现吸收力的指标 134 项、扩张力的指标 131 项 [2] 。 1998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的竞争力评比共分为 5 个部分: 46 个参评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排序;各经济体在 8 个竞争力内在要素中的排序;国家(地区)竞争力结构;各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状态;全部统计数据。《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的 1998 年排名结果见表 1 。?

2 ?中国的评比排位

在参评的 46 个国家和地区中, 1998 年中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在第 24 位,比 1997 年前进了 3 位。从竞争表现看,中国在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且引进吸收的进步幅度大于输出扩张。《年鉴》中的综述专文也指出,在中国经济 1997 年继续快速增长中,保有世界最大的出口额并作为第二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者。从竞争力的内在要素结构看,管理、基础设施、金融 3 项大大低于竞争力的综合水平;与上年相比,金融方面退步 2 位、基础设施方面位次未变,其他 6 个方面均有较大进步(见表 2 )。?

从表 3 的 46 个分项排位可见中国竞争力要素的内部结构,值得结合国内经济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在国内经济中,最终消费和生活成本的位次落后,可以说是中国当前急需启动内需的早期信号;金融方面的各项指标全面落后,既有金融体制的问题也有现行战略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中的各个分项指标体现了企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严重结构问题:以劳动成本低廉补偿生产率的低下,既表明企业从事竞争的基础异常脆弱,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国内经济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3 ?中国的竞争力结构状态

IMD 评比 1998 年竞争力最强的经济是美国。《世界竞争力年鉴》也给出了各国家(地区) 8 大要素结构与美国经济相对比的状态图示。据该年鉴的刻画,从综合竞争力水平看,将美国经济竞争力定为 100 米的位高,测量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则在 66.19 米的位置,大约相距 1/3 。再从内在要素结构看,只有政府方面———政府政策增进竞争力的程度———超过美国,其他 7 项均低于美国。其差距按由小到大排序依次为:人口资源的能力与技能(国民),宏观层面的国内经济实力(国内经济),企业创新、盈利、责任方式的程度(管理),参与国家贸易和投资流量的程度(国际化),具有基础与应用成果的科技能力(科技),适应于企业基本需要的资源和体系的范围(基础设施),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服务质量(金融)。?

1998 《世界竞争力年鉴》还根据评比结果提供了各经济体竞争力优势与劣势的平衡表,见表 4 。其中,“优势”为国际排名 14 位以前的各细项指标,“劣势”为第 36 位以后的各细项指标。

二 .WEF 的评价

WEF 的竞争力评价以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测度国家(地区)短期内的经济成长潜力。认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在计算其初始收入水平的同时,拥有最高的人均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由此, WEF 以未来 5 ~ 10 年的中长期人均 GDP 增长为基础,致力于构筑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的竞争力指数,为全面反映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筛选数据指标,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

WEF 的基本看法是,经济实际增长率由 3 个因素决定:竞争力指数;初始 GDP 人均水平;以及不可预见的偶然事件。也就是说,除了偶然事件外,经济增长不仅与竞争力指数相关,也与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关,因而往往穷国比富国更倾向于获得快速经济增长。整体竞争力指数是建立在 8 大要素的平均水平之上的,包括: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动、法规制度。在整体竞争力指数评比的同时, WEF 还进一步评比另外 3 个相关指数:经济增长指数、市场成长指数、问卷调查评价指数。?

WEF 用于进行竞争力评比的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他们称其为定性数据;另一部分是通过向参评国家(地区)发放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由于侧重于经济的动态增长, WFF 更为强调企业家的意见,大约使用 2/3 的调查数据、 1/3 统计数据。 WEF 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1 ?本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包括对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评价结果,参评的经济总量约占全世界的 95 %。 WEF 的评比中,将 53 个国家(地区)分为 6 个地区或功能组:贸易中心经济、英美经济、欧盟经济、亚洲工业国、转轨经济、拉美经济,另将无法归入以上 6 组的经济放入其他类,共计 7 个组别。中国被列入到亚洲工业国组。该组的竞争力排序,在 7 个组别中位处贸易中心和英美之后,列第 3 ;按 53 个位次计,列第 21 位。?

WEF1998 年的竞争力评比,继续使用 1997 年的评价原则,仅在若干指标上小有改动,因而仍然具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评比所使用的 200 多个数据归为 8 大要素项目。各要素项目所包含的定性数据与调查数据的比重不同,其中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劳动 4 项,各自的定性数据占 3/4 、调查数据占 1/4 ;基础设施、技术 2 项各自的定性数据占 1/4 ,调查数据占 3/4 ;管理、法规制度 2 项,全部为调查数据。在进行竞争力指数评比时, 8 大要素项目又具有不同的权重,其中开放程度 1/6 、政府 1/6 、金融 1/6 、基础设施 1/9 、技术 1/9 、管理 1/18 、劳动 1/6 、法规制度 1/18 ,合计为 1 。?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评比资料分为 3 个部分: 53 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指数总排名;各经济体竞争力结构状况;所有细项数据的排序情况。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的排名结果见表 5 。?

2 ?中国的评比排位

在参评的 53 个国家和地区中, 1998 年中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在第 28 位,比 1997 年前进了 1 位,但从指数数值上看是下降的,并且低于所在组别的平均水平(见表 6 )。从其他 3 项指数的评比排名看,经济增长指数情况最好,不但指数提高,位次又前进了 3 位、达到第 1 ,但是正如《报告》中的综述专文指出的,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虽然经济增长率高,也只能具有中等的竞争力。市场成长与调查评价则分别较上年后退了 1 个位次。其中,市场成长指数仍排在第 3 位,是与大国经济中较大市场规模相关的,表明中国仍是世界上具有较大扩张力的市场。?

进一步从表 7 的 8 个要素排位观察中国竞争力的水平构成,政府、劳动、金融 3 项排名超前于综合竞争力水平,此外的 5 项要素均落后于综合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技术项的评比权重相对较小,管理、法规制度项的权重更小,其实际上落后于综合水平的状况,已不如开放程度项明显。与上年对比看, 8 项要素中有 3 个进步项,其中开放程度的进步最大、前进 3 位,政府项和基础设施项各进 1 位;退步项中,法规制度的幅度最大、退 11 位,由于这项评价源于调查数据,显示受访企业经理人员对于法规制度的需求更高。?

3 ?中国的竞争力结构状态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各个细项指标的评比结果,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提供了各经济体竞争力的平衡状况,见表 8 。其中,“资产”为排名 15 位以前的各细项指标,相当于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负债”为排名第 45 位以后的各细项指标,相当于竞争力的劣势细目。其中,资产方面积累的优势 24 项,负债方面累计的劣势 51 项。仅就资产负债平衡表而言,值得指出的现象有:在总量上负债数目高于资产 1 倍以上,且在 53 个参评对象中排位在第 50 位(含 50 )以后的负债数目多达 20 项;从结构上看,在开放程度和管理 2 个要素项中,没有资产的积累,而负债的数目较多;管理和基础设施 2 个要素项中,排位第 50 名以后的数量共计 9 项。

三 . 对于两机构评比结果的分析

如前所述,瑞士两机构对于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的原则、手段、方法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评价内容侧重与评比结果上的差异。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不同的评价意见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人们广开思路、深入观察和正确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极为有益的信息。尤其在许多方面,两种不尽相同的评价系统所得出的一致性结果更值得重视。?

两家机构评比的国家竞争力前 3 强, IMD 为美国、新加坡、香港; WEF 为新加坡、香港、美国,并且连续两年没有变化。除了这 3 个经济体确有竞争实力的表现之外,两家评价机构见解的异同性则可见一斑。?

进一步看两家机构对于中国的评比结果,共同之处在于 1998 年比 1997 年有进步, IMD 评比进 3 位、 WEF 评比进 1 位。这表明中国的竞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跃升的表现。结合 1997 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状况看,中国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成果,但是在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中却未见到突出的进步。一方面,说明中国竞争力的增进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需要看到在国际社会普遍注重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背景下,中国应当继续加大步伐。?

比较两机构提出的中国竞争力平衡表可见,双方共识的优势项目,大体在于国内经济总量、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成效、财政金融状况的相对稳定、基本的交通设施、社会就业状态、劳动成本等方面;共识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人均资源量、高新科技应用、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中的、金融和贸易的开放程度、市场竞争表现等方面。这些情况基本上与国内经济运行的特征相符合。?

值得提出的是,上述优势和劣势的列项是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结果、并以其他经济体为参照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可以为总体把握中国竞争力的结构状况提供大致轮廓和重要线索,进而看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领域。但是,若就此直接得出对于中国竞争力结构的基本判断却明显不足,特别是从寻求中国面向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战略与策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结合中国经济运行背景及世界经济发展动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可以预见的情况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以 1998 年世界经济数据及情况为依据的 1999 年国际竞争力评比结果,定将出现较大变动。因此,对于中国竞争力优劣势的研讨,有必要继续透过现象形态求得本质上的把握。?

注释:

[1] 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 1980 年创建于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自 1996 年起,该机构分为两个独立的评价机构,分别发表年度评比报告:《世界竞争力年鉴》( IMD )和《全球竞争力报告》( WEF )。?

[2] 两机构均以参评国家(地区) 1997 年的数据和情况作为评比依据。?

[3] 因存在既反映吸收力又反映输出力的重合指标,故两项合计超过了指标总量。?

主要参考文献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2

网友:李主任,你提出用历史和世界“两个眼光”解读“十二五”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忠杰:所谓“历史眼光”就是把“十二五”及其规划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来考察。所谓“世界眼光”就是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当中来考察。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方位、任务和目标。

从“历史眼光”来看,我们将要制订的规划是“十二五”规划,就是说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有过11个五年计划。回顾以往的“五年计划”,可以看到我们走过的道路,看到我们的成绩,也看到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提高制订规划的水平。那么“十二五”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完成前十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这“十二五”就是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为实现2020年的目标打下决定性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扎实,下一个五年的冲刺就难以实现。

从“世界眼光”来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已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的外部环境对中国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果说,过去的中国经济社会是个相对独立的时期的话,那么,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条件和状况,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制订“十二五”规划,就不能仅看国内的状况,而要用更宽广的视野看世界的状况、看世界的机遇、看世界的挑战、看我们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的本领和水平。所以,要提高制订规划的水平,就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

网友:李主任,您认为“十二个规划之变”有什么特色?

李忠杰:把十二个五年计划或规划连接起来,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国发展变化进步的脉络。

比如说第1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是我们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6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所以,计划的名称改成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十五”规划,也就是上一个五年规划,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订的一个重要的五年规划,它的全部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制订“十二五”规划,可以以已经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吸取以往制订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提出更加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所以,“十3E'’规划,它的重要特点是进一步提出以科学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指导思想非常鲜明,非常清楚。紧紧抓住了“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如果能够实现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地方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集思广益

网友:请问李主任,“十二五”规划吸取了世界哪些建设经验与智慧?

李忠杰:虽然“十二五”规划还在制订过程当中,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还是建议,但这些建议已经充分体现了世界眼光,因为这些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充分肯定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充分肯定我们面临着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建议的各个方面都注意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力求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具体说,文件中普遍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低碳经济”等等,有的就是从国外学来的,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的产物,是吸取了世界经验或者智慧的产物。

网友:请问李主任,您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地方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的科学合理性?

李忠杰:全国的“十二五”规划确定之后,各个地方都要制订和实施本地的发展规划。如何提高各地制订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是各地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和课题。,各地提高制订规划的科学性,我认为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调查、分析本地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面临的课题、难题,具备的条件和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力求使规划符合当地的实际,能够解决当地的问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要与各种类型的规划衔接好。国家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整体的规划,专题的规划,以及各种区域性的规划。各地制订的发展规划,是大规划当中的子规划,所以,要服从国家的整体规划,还要与专题的规划、区域的规划衔接好,不能脱节,不能冲突,也不能雷同。

第三,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我们制订国家的规划,已经采取越来越多的方式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还要交人大、政协进行讨论审议。地方的规划,也应该以多种方式深入研究,听取意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可以以网络听政、市民论坛、群众讨论等方式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组织专家就各个专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案形成以后,要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当然,提高规划制订科学性的方式方法还很多,事实上各个地方都已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各个地方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断提高规划制订的科学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网友:你能分析一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内国际环境吗?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

李忠杰:总体上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机遇期当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分析我们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要始终注意到这两个方面。

从机遇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牵制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对我们形成一些>中击。

从国内来说,我们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所以,利用这些条件,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能够办更多的大事、好事,使我们的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网友: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于我们国家这样的“五年规划”吧?

李忠杰: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在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也或多或少制订有自己专题性的发展规划或者规划。原来的苏联、东欧国家搞市场经济,他们的五年计划历史比我们还早。但是他们现在已经转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计划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大大下降,从总体上来说,制订和实施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2008年我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与美洲国家组织的大使们举行会谈,介绍中国的情况和经验。他们在发言的时候,就特别肯定中国能够从比较长远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发展,制订“三步走”战略和“五年规划”,他们很想学习这样的做法,也让我给他们介绍了更具体的情况。

我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经验,但是我感到各个国家的制度和体制不一样,有些国家两党竞争,今天你上台,明天他下台,恐怕很难像中国一样有长远打算,也很难制订比较稳定发展的“五年规划”。所以,我们要珍惜中国自己这样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好“五年规划”的指导作用。要使反腐倡廉建设像经济社会建设

一样取得更大的成效

网友:请问李主任,您认为怎样才能提升我国产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李忠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个国家都在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面对能源、资源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些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上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种在全球经济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比如制造业,我们不仅要成为个“制造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关键就是要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提升制造业的水平,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尤其是要发展国际知名品牌,要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根据当代世界合作竞争的新态势,要特别注意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现在各国都竞相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方面下大力气,提高竞争力。所以,我们要瞄准这些目标,实施一些重大的开发项目,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把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所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十二五”期问我们需要进步实施科教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准能够有更快的提升。

网友:你说过今天的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要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那么你认为“十二五”规划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满足老百姓的最大需求?

李忠杰:“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里使用了十七大报告里面的句话“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望,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五个基本要求中,有一个就是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规划的《建议》里面,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专项问题提出来,在其他方面也都贯穿着、体现着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

比如说就业,是很多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当然也是个世界难题。政府在这方面将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并加强职业培训。当然,这是一种政策取向和政策要求,落到实处还要做很多工作。但在这方面做好了,做实了,对促进就业还是有很大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