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时间:2023-07-25 17:16:27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语文是重要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学生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汉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实际教学却并非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低下。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语文课融入到学生的心里去,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氛围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加具备人文性和灵活性。

1.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1某些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需求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这个系列的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是教材文章在选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尤其是很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与小学生年龄段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教材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在新年的前夜,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而被冻死在大街上的故事,通过小女孩的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富差距之大,像这种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会体会到小女孩在新年前夜被冻死的可怜情感,进一步理解教材中所要讲述的深刻内涵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主要的兴趣点还是在文章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教材安排了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将文章作为一个悲剧故事去学习,其中深刻的内涵等到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后引导学生去体会。

1.2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改观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角色发生改变,由过去课堂的支配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上,教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还未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理念,问题还是强调标准答案。很多语文教师授课过程中,都是按照参考书中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而经常会忽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消耗,创新意识培养不足。

1.3学生主体地位未全面凸显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应用到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很多教师在理解学生主体性时出现了偏差,过于夸大学生主体作用,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导致了语文教学课堂热闹而效率不高的现状。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充分,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没有完全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小组讨论学习成为学生聊天的途径,课外学习未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2.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师职业能力,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终身从教的专业奉献精。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的素质和全新的要求,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保证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很高,很容易对一项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通过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又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环境,实现教和学的高效结合,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段的一种方法。

2.3合理增加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互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的成果。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教师精妙的加工和处理,将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影响,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4)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2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根据我的观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聚焦时间短

孩子最明显的特点是好动。由此,他们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我们时常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不少学生却左顾右盼,挤眉弄眼。从家长反馈的信息看,他们在家里的情况与此类似。

2.不会倾听

老师要提问,就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有的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嘴里还哇哇叫着,愿意在同学面前抢脸。随后,争到机会的学生满脸兴奋,急于发表见解;漏选的就一脸懊丧,努着嘴,恼于同伴抢了他的机会,却不仔细听同伴的发言。等老师问他:“这位同学的发言,你能补充一下吗?”他两眼茫然,因为他根本没听同伴的发言。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老师把题目解释了好几遍,却仍有个别学生没弄清题意,令人苦笑不得。

3.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往往问:“今天你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孩子却想了半天,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来。家长很纳闷,“怎么会不知道呢?难道老师没讲课?”

以上说的是常见的问题,分别是注意力聚焦时间短、不会倾听、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下面介绍我们我们常用的办法。

二、我们常用的办法

我们都知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存在“万金油”式的办法。借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一个办法也不能长久使用。我们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孩子专心听讲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养成这个习惯,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训导,需要老师授课时高超的聚焦能力,需要老师在与学生们的日常互动中形成对他们的心灵“磁场”效应。做好这一切,需要老师丰富的学识,需要老师不倦的耐心,更需要老师必须具有的爱心。

2.引导孩子学会沟通

语言表达能力是低年级学生的短板。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能娴熟地运用,与人互动就面临困难。在培养孩子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强调的是清晰、准确、逻辑。这是运用语言的要决,再简单的话,也包括这三个要素。

3.引导孩子认真书写

坦率得说,我本人苦恼于书法不佳。也正因如此,我本人特别注重学生们的书写。课堂上的举止规范,读、写、握、坐、站,其中间的三项都与书写有关。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书写,他们的可塑性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训练:①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②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头正、身直、肩放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拿笔留一寸)③教师鼓励或纠正。④音乐调节气氛。

要说明的是,我本人还比较重视学生课本和作业本页面的整洁。有时,我还搞一些作业展览和书法比赛,让学生们自己评比谁写的好,给写得好的发个小奖品。

三、注意事项

低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好动、好问、好模仿,针对这个特点,在培养方法上,应以激发兴趣、反复训导为主。主要做到:①耐心、及时的提醒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好树立榜样互相激励的作用③积极、恰当的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3

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英语教学论文常见问题

一、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 ”。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 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二、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见变换句式;训练策略;技巧

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语文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好语文知识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常见变换句式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常见变换句式训练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地找寻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帮助学生更为良好地学习和掌握常见变换句式的知识,并且将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变换句式训练存在的不良问题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语言能力有待提升。首先小学生对于句子结构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间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用短句和省略句,句子结构成分缺失。受到这种不良情况的影响,学生对于完整的句式没有明确的了解。其次就是学生对于词语的类别缺乏明确的认知,在句子结构中不同的词句承担着不同的成分。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在“你在做什么”这一句式中,“你”承担着主语的成分,表示名称、时间和空间类的词语,“做什么”是句子中的谓语成分,主要是表示动作,或者是形态性的词语。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小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于词语的分类较为模糊,对于词语的应用范围没有明确性的了解,学生不能判断它到底是一个整体的句子,还是一个词语。对于句子的完整性,小学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不能进行明确的区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此不良问题必须提升重视程度,积极地找寻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二、小学语文中常见变换句式的训练策略与技巧

(一)把握句式结构,明确词语分类

1.严格地把握句式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变换句式的训练内容众多,例如句子的缩写,对句式进行仿写等。因为常见变换句式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化,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时很难在一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后知识容易混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分解句式的主要结构,将较为复杂的句式转变为较为简单的句式,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缩句教学时,可以举例“我每天需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去上学”,让学生把这句话缩减成十个字、七个字、五个字的句子。学生可以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最终将讨论结果向教师汇报。讨论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教师需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了解句式结构,找寻缩句的规律。

2.明确词语的应用范围

想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句式变换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学生词语敏感性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词语在句子中承担着怎样的成分。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思考有哪些词语可以相互替换,或者找寻句子中能够代表动作、形态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确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升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对词语的类别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而不是依据自身的感觉。

(二)句式训练以个例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掘句式规律

1.理解个例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学生掌握某种句式,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应句式的范例,使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范例,对于句式有直观性的了解,并且在实际训练中提升语感。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扩句训练时,可以列举以下范例:苹果挂在树上。红红的苹果高高地挂在树上。前者只是对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后者则是在苹果前面加上了“红红的”,在挂前面加上了“高高的”,添加了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得句子更加具有色彩。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句式转变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能使学生明确怎样阐述才能将内容表达得更为具体、形象,突出事物的特点。

2.发现规律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可以逐渐地发掘句式存在的规律,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句式转换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对葡萄等词语进行修饰,学生会回答圆圆的葡萄,紫色的葡萄等。由教师的引导,学生也渐渐能够理清思路,逐渐明确句式转换的规律。

句式转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小学语文句式转换训练中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使学生不能良好地掌握句式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严格地把握句式结构,明确词语的类别。以个例为基础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找寻句式的规律。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一是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二是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三是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同时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

二、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二是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三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还如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一是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余,走向成功!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8-01

1.小学语文阅读合作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以老师的"灌输式"讲解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跟随老师的节奏来进行对文章的学习。学生自己对文章理解不是很透彻,加上小学生贪玩多动,而小学阅读理解学习往往又比较麻烦。只有学生真正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内容印象深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大胆地去分析语文阅读内容,在让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又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2.小学语文阅读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会经常提问引导同学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自己思考出的问题可能会很片面,但是如果利用好语文阅读合作模式,学生之间相互结组,相互合作一起讨论问题,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全面的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补充对问题的看法一起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此时就体现出合作精神。通过阅读合作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小学语文阅读合作教学的有效组织方法

首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一般以4 至6 个人左右为一组,组成合作小组的方法一般是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或者由老师主动进行分组。选择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进行分组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性较差的学生组合困难的现象。而由老师主动进行分组,就常常会出现教师制定学习成绩好或者学生干部作为小组组长的角色,这样对学生的自主性及主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通常我的做法是先对组长的意义及责任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后自荐组长,再由当选组长的同学去选择团队中所需的组员,与此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选择去到自己所喜欢的组长那一组。选择组长是,要注意先提醒学生选择的关键是要关注其能力及责任心,而自己与其非关系的好坏。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是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第一,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挑选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及开发性的,学生可能一时间无法立刻解决,但是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及经验来开始对其探讨;第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仔细的钻研,精心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将合作互助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合作是必须要进行交流沟通的,沟通也要讲究方法,要教会学生交流及倾听他人的意见,不可争抢着各抒己见,要进行有秩序的交流。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相互鼓励,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地肯定其他学生发言的优点,同时又能提出中肯的建议,使学生能够真诚地去相信别人,与别人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和谐、宽松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进行。

4.将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到阅读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设定课堂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并在课堂上清晰地提出??次阅读训练的目标,让学生朝着目标的方向去进行探讨,小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去分配每个成员的角色、任务,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进行思考解疑,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在知道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增强其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这种求异问难的氛围,传授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敢于问,善于问,并将这种质疑的精神扩散到其他的课外阅读中。在过独立思考以后,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在理解之后提出问题,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小组内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的过程,要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心中的疑虑,共同地商讨、解决。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教学方法,这种通过合理的分组、组长的选拔、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的一种阅读教学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这种方法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动机的同时,满足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获得的成就感,与此同时还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主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7

 1、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 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 1.2 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

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 1.3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 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还如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

 2、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 2.1 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 2.2 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

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的精神所激励。

 2.3 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 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再如教学 《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看法? 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同时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

 3、生成探究的问题

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 "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 3.1 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

 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 3.2 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

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

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 3.3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

 3.4 读思结合,探究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8

[关键词]教育期刊 选题策划 读者需求 热点 难点 常识 盲点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类刊物的选题策划,努力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对教育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对难点问题的“多向拓展”、对常识问题的“动态回归”以及对盲点问题的“理性透视”,可以较好地实现读者需求与办刊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深度挖掘热点

教育热点问题,必然为读者所普遍关注,也是教育类期刊选题策划的热点。但热点往往又容易变成“烂点”——一般说来,要抢到“第一落点”“第一时间”,成为“独家报道”的几率较小,倘若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人云亦云,便又成了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反倒败了读者的“胃口”,难以留住读者的目光。因此,只有从深度入手,牢牢把握最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等热点,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比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启动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于2012年年初正式颁布了2011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开展评价,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时间,各教育媒体争相推出2011版课程标准的“解读版”。这些“解读版”大多聚焦在宏观层面,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对变化加以分析等。事实上,从理念到行动,其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对2011版课程标准的解读,更需要立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对专家学者的宏观视野与一线教师的微观操作“全面接轨”,兼顾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帮助读者内化理念,进而有效地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中。为此,笔者所在的期刊《教育研究与评论》从2012年第4期开始,连续刊发专题研讨:在宏观层面,凸显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约请课程专家、教育大家等对2011版课程标准的本质做透彻的解读;在中观层面,强调观念更新,约请教材编写者、教研人员等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变化加以分析对比;在微观层面,面向教学实践,约请一线教师对践行课程标准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产生的困惑畅所欲言。通过这些不同层面的解读,帮助读者缩短了理念与行动之间的“距离”。

又如,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历来受到语文教育界乃至社会的极大关注。一度,社会对语文教材选文的议论颇多,其中,有指责的、辩解的、说明的。上海有位身为作家的博士家长甚至写了一本《对抗语文》的书。这些议论有“凑热闹”的,更有不少“乱起哄”的,其中或只看表面现象,或无限放大缺点,或片面理解所选文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辩证理性地看待教材,才能清晰地认识并不断地完善教材,进而正确地使用教材。为此,我们策划了一组“语文教材选文”专稿,分别约请文学院教授(也是教材编者)、作家(曾经是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等,从专家、家长、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角度来共同探讨问题。一方面,明确语文教材编写策略和选文标准,描绘理想中的语文课文蓝图,提出教材选文“要更多关注文化体系的建构”“做到文质兼美与适合教学的辩证统一”“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等;另一方面,理性地分析批评意见,指出全盘抵制和否定,既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建设,也会让教师、家长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此,通过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编、教、学三方观点的沟通,带领读者“走进”语文教材,有助于其从更加专业、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多向拓展难点

教育期刊的选题策划,除了顺应读者需求,更要引领读者、提升读者。现实中,对难点问题的探讨,由于其独有的启发价值,分外吸引读者的“眼球”。所谓“难点问题”,或是存在分歧(甚至相互“对立”),需要经历交流研讨,在求同存异中努力达成共识;或是理论抽象,令人难以理解掌握,需要多方剖析,慢慢接受和内化;或是缺乏相关知识和思维能力,理解出现误区,需要加以纠偏;或是理论接触实际问题后产生困惑,需要点拨指导;或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调整思路,等等。因此,针对难点问题的选题策划,应努力在多向拓展上寻求突破。

比如,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家办学”,随之在教育界掀起了研究教育家的热潮。对怎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教育家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个体和环境的因素。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开拓性,具有宽广的教育视界和胸襟;二是创新性,是先进教育思想的“领跑者”;三是引领性,其教育实践具有样本意义,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所认同和追随的。对教育家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其学术品格显然是不够的,而应从人格、精神、道德、品性入手,立足时间、空间和未来三个维度,全方位、全景深、全镜像展开探索,从中探寻教育家的生成路径、文化延续和教育品位,让教育家的精神光芒引领当下的教育实践,并观照未来的教育价值,进而影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据此,我们从2010年第9期起开设《教育家研究》栏目,每期推出一个人物,分五个板块:自叙、经典、综述、启示、评介,分别从“自我”和“他人”的角度,致力于研究其成长环境,探讨其如何面对特定时期所拥有的教育命题,如何逾越教育困境,如何改革与创新教育智慧,以及对国运民瘼的自觉关心和本能担当。该栏目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有读者致电编辑部,询问下一期推出的人物是谁。

又如,近年来,江苏省教育界启动了对苏派教育的研究,支持“苏派”者旗帜鲜明,但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而且,在支持者中对“苏派”的概念界定,有从地域来划分的,有从教学风格来区别的,也是众说纷纭、“乱象”频生。其实,“流派”的内涵是十分丰厚的:它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与发展,积淀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其风格既有标志性,又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代表性人物和标志性成果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立足《教育家研究》栏目,结合与江苏省教研室共同策划、举办的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策划了一期特稿,约请此次论坛中的“正”“反”“中”几方各抒己见。各方论见中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语文教育家洪宗礼的《我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有享誉全国的三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黄厚江、曹勇军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阐述,有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教学风格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其形成的分析,有大学教授从学理的层面讲述“关于苏派语文的几点思考”,还有强调教育启蒙、倡导“百花齐放”、反对“分门立派”的王栋生老师的《我的主张:慎言“苏派”》,带领读者更加科学、理性地审视“苏派语文”,不断开拓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三、动态回归常识问题

常识问题由于“司空见惯”,因而容易被忽视。常识问题看似简单,背后潜藏的却往往是本质问题、关键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常识问题的选题策划,更具现实意义和普适价值。然而,要把常识问题这个“冷饭”炒好,考量的便是选题策划的水平——如何另辟蹊径,或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故事,或以新的形式,让常识问题换上“新装”,让读者“过目不忘”乃至“流连忘返”。努力通过对教育常识问题的动态回归,引导读者关注、认识、掌握教育常识,进而恪守教育常识。

比如,作为“人之师”的教师,本当是读书人,但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浮躁之风,让一些教师忘记了自己是个“书生”,经常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考核或各类评比之需,才会勉强做一点“针对性阅读”。试想,一位教师即便原先“才高八斗”,失去了供给,终有一天会“江郎才尽”;况且教师自己不读书,又如何带领学生读好书?中小学课程,内容并不深奥,但教师承担的是“既教书又育人”的重担,必须有很高的素养,才能“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对这样的常识,教师应个个心知肚明,但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往往难以做到,特别是难以做到长期坚持。刊物如果大谈阅读的重要性,或再配上一些读书清单、辅以一些读书技巧,不仅单调老套,更难见其对教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策划了阅读专题,连续编发了一些学校的读书社成员的阅读故事和阅读思考,以读书心得和读书随笔的形式,大力倡导教师的“非功利性阅读”和“静养式阅读”,即倡导教师读书超越学科,不在乎是否有用,广泛涉猎各种门类的书籍;在个人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再“小范围”集体行动,交流读书的体会,反思生活的品质,探索教育的真谛。刊发的这些文章有的是与书中观点共鸣或商榷,也有对书中做法尝试的体会,还有对书中议题的链接和延续,更有从阅读中获得的成长与进步——通过这样纵横交错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成果展示,鼓励、带动更多的教师进入自觉阅读、自觉思索的行列,进而使阅读成为教师的内在诉求,成为其教育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又如,“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爱的艺术”“教育无小事,教育无小节”——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育常识,倡导的是教师要努力成为学识厚实的“经师”、道德高尚的“人师”、风格儒雅的“情师”。要达到如此境界,非一日之功,更要恒久修养与千锤百炼。于是,我们开设了《教师手记》专栏,以散文、叙事等形式,三五篇小文作为一组,展现可爱、可敬的一线教师们的且思且行——或回忆过往,或畅想未来;或反思遗憾,或分享成功;或抒发感悟,或提出疑惑……从生活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从学校到家庭,从课内到课外,从自我到他人,从失败到成功,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这些文章交织成一个个动人的“变奏曲”,有效地触动着读者的“视神经”,引导读者不断调适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素养,享受教育的成就和快乐。

四、理性透视盲点问题

所谓“盲点问题”,或是超越“当前”,还未进入视线;或是靠近“雷区”,不敢多加涉猎;或是脱离“时尚”,不受主流注目。然而,社会的进步、理论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技术的突破,大多源于对盲点问题的大胆、冷静、前瞻的分析和探讨;同时,盲点问题又最能够让读者“眼睛一亮”,可谓价值非凡。因此,对盲点问题的选题策划,最需要的是摒弃偏激、抛开盲从,拓展思路、开放视界,在理性透视中寻求对其本源的认识,进而把读者视线引向“前方”乃至“远方”。

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开展爱情教育,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实在是太早了些”。但不管你承认与否,身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不设防的网络等新媒体,中小学生已在朦胧中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了好奇。但丁说:“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莫里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我们重新做人。”事实上,爱情作为人类的重要情感,萌芽于儿童的潜意识,发育于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爱情教育可以而且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如果孩子们都能知道,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讳言爱情?而教师所要做的,是悉心地加以呵护,巧妙地施以疏导,促使孩子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此,我们在《热点透视》栏目,先后刊发了两期《爱情启蒙教育》专题,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中小学教师所作的思考和尝试——爱情教育不单纯是让孩子们理解两性之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通过爱情的感受和领悟,抵达生命的本源以及人性完满的境界;通过身边的“爱情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的核心要素就是爱的能力,“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倡导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勇敢地承担起爱情启蒙的任务。

又如,近年来,教育饱受诟病,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教育公平问题、德育转型问题、应试教育问题、教育行政化问题……似乎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于是乎,愤青们的大呼小叫、悲观者的唉声叹气,不绝于耳。面对问题,盲目自大、不以为然者有之,全盘否定、深恶痛绝者也不少,更多的人则选择消极回避,“高高挂起”。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体制问题、社会问题,立足教育又高于教育,跳出教育来看教育,更有助于对教育问题的本质理解和有效解决。基于此,我们在《关注》栏目,广泛呼吁和约请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教育家及其他知名专家(如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作家)、教育研究者、中小学特级教师等,从各自的角度,大胆地亮出观点,客观地指出病症,清晰地提出建议,明确地给出措施。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亚夫谈《文科的三种精神与三种能力》,从文科的概念界定入手,指出我国文科教育的缺失;强调文科教育对自由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反省的精神,以及对生活事实、社会经验的判断能力,对历史事实、深入认识人性的理解能力,对价值体系和流行思维的批判能力的培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论《“人”是怎么看不见的》,从人性出发,反思中国教育,分析现行教育的五大绳索(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科学主义横行、技术主义助阵),介绍自己的语文教学改良……这些文章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和看待教育问题,有助于教育问题的逐步解决。

多年的办刊实践,让我们不断意识到,真正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面向教育现实,通过刊物的选题策划和组稿,落实与读者的需求对接,深入透彻地探讨读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强化读者对常识和盲点问题的再认识,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引领读者不断提升,就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使刊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朱桂莲. “编辑意识”新思考. 新闻前哨,2006(8).

[2] 陆惠芳. 专业类期刊的选题策划. 新闻记者,2010(7).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9

关键字:小学 课堂提问 有效问题

语文课是整个小学教育时期的基础课程,在这一阶段,语文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因此,由此可见,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个教育阶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加深印象,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不同的教学形式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教师的教学工具不再只是依赖黑板和粉笔,更多的开始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具象的了解。同时,在语文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主动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课堂气氛才能够更加活跃。而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恰到好处的,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跟着教师的思路,主动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效问题的提出,对于课程顺利的进行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提出有效问题的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

因为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让各个程度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知识。例如,在正式课程进行之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个生词默写的小测验,这时教师就可以叫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学习很用功的学生来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在课程进行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些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这类总结性比较强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表达能力很强,但是平时学习不够用功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同学和教师的赞扬声中也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选取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能够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1]。

(二)、让问题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

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都有一个非常明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讲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做到游刃有余。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讲《小小的船》这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课文当中的插图,可以提问学生,“这幅图画美不美呀?在这幅画中蓝蓝的天空像什么?而闪闪的星又像什么?那么小朋友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呢?如果有的小朋友见过美丽的夜色,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曾经见过的夜色,想象一下美丽的夜色具有怎样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实际的生活与课文结合起来,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更加扎实。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细心的关注身边的事物,还能了解文章当中所写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蕴含在文章当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提问中注重情景教学

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他们对很多知识都充满了好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在问题中结合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师讲授《海上日出》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看到海上日出那种美丽与震撼,让他们能够真的感受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2]。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回忆,在日出的每一个阶段,太阳和大海都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回忆想起光影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这些问题循序渐进的,也能让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当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学生能够牢牢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到《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在墙上准备好一幅壁虎的画,让学生们了解壁虎的外形。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小壁虎不是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吗,那为什么它还要借尾巴呢?”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有一种想到课文中了解答案的愿望。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更好的将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

三、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

教师在讲课时的情绪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积极的调动自己的情绪,学生也会感到精神振奋,对于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反之,如果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情绪低落,一带而过,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压抑,学生对于问题也没有热情。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只是针对对于错,要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都应该抱着一种鼓励的态度。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困境;突破;方案

1、引言

语文教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其具有显著的目的性。但是,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偏差,面临一定的困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所在。阅读因为其重要性,使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时中占具了很大的权重,而老师也会在阅读教学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心思。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学效率的高低。

2、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2.1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上都是采用的“讲授法”“问答法”。在课堂上,老师往往都会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之后进行回答,而往往这些问题都不具思考性,只需在本文中找出答案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和扩散,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问答模式的教学,只能让极少数学生回答到问题,致使绝大多数学生融入不到课堂中。这种模式广泛的存在于小学教学中,致使老师的教学效率非常的低,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2.2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衡量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学生是否对掌握了已学的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求将课本需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能力提高。而且课堂上课时间只有45分钟,在这45分钟的时间老师需要教授的知识非常的多,所以必须要压缩阅读的时间为代价。而且学生的早读时间也是被用来背诵课本课文,使之学生阅读的内容十分的受限。学生缺少了独立阅读的时间,更是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另外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的思维模式越来越偏向参考答案,以至于往往一个班级的答案都非常的雷同。而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于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该有的兴趣,在课堂上也只是在应付老师而已。

2.3 学生课外阅读过于繁杂

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是非常大的,但是受课堂阅读教学的影响,学生并没有积累到阅读的经验和能力。以至于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非常的随意,只是看自己喜欢而已。而且阅读的过程也非常的随便,遇到自己喜欢的就认真读,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可能就直接跳过了。而且很多老师认为课外阅读不重要也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故而学生无法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课外书籍,也没办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

阅读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告诉学生怎样去做阅读,而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和思考。因此,我们针对现阶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解决办法:

3.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被运用到教学中来。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电子设备,对声音、图片、文字进行展示,是之形象、逼真的显示在我们眼前。这些图片和影象的展示,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我们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丰富起来。课堂趣味的增加,也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使用了多媒体展示之后,我们可以集合班上的学生召开一个班会,谈谈大家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看法。总结大家的意见,在对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善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了解到大家的心声。

3.2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严格的监督学生的读习惯,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改正。比如说,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对自己不太懂或者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做标识,改掉学生阅读不动手的习惯。而且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当阅读时遇到那些比较优美的句子可以摘抄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小板报,每周进行更新,同学之间进行传阅,各自发表对板报的意见。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虽然,可能这个实施过程比较艰辛和缓慢,但是它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坚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3 培养学生有序化的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内在动力。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对文章作者和故事背景进行了解,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小组成员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此同时,作为老师也可以推荐一些适合的文章让同学们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老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老师的指导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老师并不单单只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去阅读和思考。阅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的学习中,老师不要太在乎课堂的纪律问题,因为严谨的课堂氛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而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11

关键词:英文写作;阅读;思维训练

社会生活信息化随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顺畅的交流问题被摆上台面,愈发突出了英语的重要性。因此,应当把写作练习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始终,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一、学生在英文写作中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英文考卷中,写作的命题越来越开放,学生也越有力不从心之感。主要存在中心不明确、书写不规范、结构残缺、表述不清等问题。例如:

1.中心不明,言之无物

很多学生语言功底挺扎实,表达也很流畅,但是往往因为篇章意识太差,“切题”不准确,分析信息不全面。在议论文中缺乏论据或论据力量不足:在记叙文中顺序颠倒,重点不清;在说明文中描述事物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明等,最终导致文章拿不到高分。

2.写作随意,基础知识薄弱,误用标点符号,存在明显用简单字词拼接成句凑字数出文章的普遍现象

有学生对基本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对固定词汇搭配和用法记忆不清。出现诸如主谓不一致,单复数不清,从句使用不当,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乱用,时态语法混乱等各种让人头疼的现象。也有些学生斤斤计较于文章字数,以为自己已经符合写作要求。然而此类文章往往单薄无力,毫无美感,自然也不可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3.受汉语思维影响较多,表达语句不伦不类

一方面是学生的词汇限制,致使他们有口难言,欲说不能。另一方面缺少语言环境,没有接触足够多的英语文章、期刊、小说和电影等语言材料,不能模仿使用地道的、自然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导致写出的文章从整体而言,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性不够,有较为明显的割裂感,生涩而生硬。

以上所列举的中学英文写作弊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只有在了解初中生常见的写作弊病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后,才能在英文写作训练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进而有效帮助并促进初中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破解中学英文写作困境的对策

1.加强阅读,重视教材

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词汇面,接触地道的书面语言,充实写作素材,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文素养。

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提炼写作框架。“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都包含有预先存在的记忆结构,都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一般都是语言地道、话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范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应当采取精读、精讲的方式,做好点、线、面教学。

2.进行思维训练

面对一些学生经常运用汉语思维进行英文写作的情况,应该对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进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接触原文和背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英语文化的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形成了较好的语感才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这种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在英文写作中真正运用英语思维的状态。

三、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平时的写作训练可循序渐进

例如,先结合课文模仿写作,进行稍微容易的读写结合训练。或者改写、续写或编写课文的结尾。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消除其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2.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写英文文章也是如此。中学生常用的英文写作方法有很多,例如激问法、开门见山点题法以及句式变换多样性、语句自然连贯衔接等等。

3.让学生批改学生的作文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批改该组成员文章,或者各小组互换文章更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从而加深同学情谊。

参考文献:

[1]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2]佴启龙.学生英文写作常见错误“展览馆”[J].写作,2008(20).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12

一、当前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儿童本位”意识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是从知识出发,首先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方式,最后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至于教学内容儿童是否真正需求、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则经常被小学语文教师忽视。换言之,当前的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都没有真正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个性需求,儿童还未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无视儿童的现象更是处处可见。教师以课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烈发言作为教学成功的追求,以全班学生的“齐步走”而沾沾自喜,对于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则是置若罔闻。教师的眼中只有自己、只有教材、只有课堂,却不见得关注儿童本身,忽视了“这位同学”,热衷于“教过了”而非“教会了”,此般小学语文课堂没有学生的激情投入,难以享受到参与其中的那种成功和快乐,其质量必然高耗低效。

2.“伪儿童化”现象泛滥 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地方的教师和语文课堂都是表面儿童化,什么都从激发兴趣和展现能力的角度出发,看似尊重儿童,其实只是让儿童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几无所得,只剩教师独角戏般的“炫技”。

譬如说,教师在公开课上问学生:“你们刚刚自学了《钓鱼的启示》,有什么问题吗?”课堂下一片沉默。“你们真的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举手发言:“老师,我想问到底是谁和谁去钓鱼”教师应道:“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你们谁还有问题要问?”另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不把鲈鱼放回池塘呢?”教师回应道:“这个问题问得也非常好,你们谁还有问题要问?”又一个小孩站起来说:“老师,文中的‘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把鲈鱼放回池塘呢?”教师答道:“你们的问题问得都非常好,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开始谈论这些问题吧。”……我们不禁要问,以上的问题真的是这些学生真正想探究的问题么?这样的问题讨论有教学价值么?这种随便通读全文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明显是为了给教师解围。

诸如这种“伪儿童化”的现象在日常教学当中太过泛滥,不胜枚举。看似“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但是一些拓展资源和拓展内容与课堂文本教学相去甚远。有的教师甚至对于“白骨精孝敬父母”这样错误的价值取向拍手叫好,将学生引入歧途。一味地苛求标准统一的答案,拽着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只要回答和预设的不同就是错误答案,如此这般,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1.“科学”教语文 小学语文科学化的教法就是要以儿童为课堂主体,深挖教材当中的真知识、真情感、真思想,来引导儿童科学地认识语文教材本身。通过不断科学地与教材对话来汲取语文教材文本中的营养元素,形成语言鉴赏能力。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就能够抓住文中问句比较多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问句作为训练重点:从文章当中12个问句来体味文章作者心中的彷徨和困惑,再聚焦到文章当中第四段的几个问句,通过播放音乐和引读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到时代背景当中,感受朱自清那种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真实的思想情感。

2.“游戏”教语文 每次课堂结束以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反思当节课堂的有效性,本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哪些环节处理得当等等,却很少有教师会去反省: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否快乐?他们会不会享受我的教学?语文课堂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体,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同样要关注他们的生命发展。小学生由于其身心特点,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模式,更希望在相对自由的环境当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来积极、自由地获取知识,享受精神体验。游戏是小学生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的重要途径,儿童更喜欢在游戏当中生活和学习。在课堂当中就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设置游戏教学情境,实现教学与游戏的无缝对接。既能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又要快乐地完成学习过程,使整个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3.“自由”教语文 这种自由并非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放”,是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来让学生的身心都处于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状态当中。要提供大量时间来让儿童自己思考、自由阅读达到自我创造,自由心门自由敞开,学生才能更加自由地学习,学习效果才能更加明显。通过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解放学生思想上的束缚,让他们通过自己体验来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彻底摆脱传统语文教育那种“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更具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