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时间:2023-07-19 17:29:40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1

做好“三农”工作,村级是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集体经济不发展,村级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吸引力就无从谈起。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富民强村的重要保障,是增强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增收、控支、减债、扶持”四管齐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力增加收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收入首当其冲。一是运作集体“三资”促增收。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收入。对集体资源和资产承包、租赁经营的,都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合理确定发包期限。二是发展物业经济促增收。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货币性资产转化为物业经营资产,推动村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以及村庄整治、集中居住点建设、宅基地复垦节余的土地,发展物业项目。鼓励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综合设施或商业广场出租,支持有条件的村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抱团式发展模式,在城镇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建设标准用房、商业用房等物业项目,增加物业租赁收入。三是加强为农服务促增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牵头兴办各类为农服务实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增加服务收入。

严格控制支出。村级支出过高不仅影响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干群关系,最终将影响到上级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一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减招待费、报刊订阅费等其他非生产性开支。严禁镇向村下达硬性协护税指标,严禁向村摊派各种费用,严禁挪用村级“一事一议”资金,严禁截留村级财政转移资金,严禁强迫村级举债搞项目,努力从源头上减轻村级负担。二是切实减轻村级项目建设负担。进一步明确县、镇、村三级事权和财权,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由各级政府承担的各类支出,不得转嫁给村级负担。三是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健全完善村民主理财制度,深化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开各项支出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各镇、街道都应结合本地实际,完善细化村级支出控减制度,经常性地开展督促检查。

着力控减债务。坚持不懈、坚定不移、下大决心控减村级债务,坚决做到严控增加新债,逐步化解陈债。一是坚决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建立严格的村级举债审批制度,村集体原则上不得举债,严禁借高利贷,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在确保还债资金来源的前提下,一律上报审批。严禁村级组织为单位或个人提供借款担保。建立健全债务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加大对新增村级不良债务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规定举债、担保,特别是借高利贷的,严格追究,严肃处理。二是去虚债定实债。组织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对村集体与单位或个人之间形成的三角债或多角债,鼓励债权人、债务人自愿结对,相互置换,冲销集体债务;对债权人已不存在或已放弃债权的呆账,依法依程序调整账目,核销债务,挤出水分,轻装上阵。三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经济薄弱村债务化解支持力度,逐步化解陈债,让其轻装上阵。

加大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发展,在起步阶段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在确保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足额到村的同时,县级财政应逐步增加转移支付,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县(市、区)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债务化解。市里可以有计划重点选择一批经济薄弱村,明确市领导挂钩,每个村,市里安排一定数额专项资金,县、镇两级实施相应配套,帮助发展物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二是加大土地政策支持。要将国家和省关于农村土地征用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并确保全部落实到位。征收村级集体用地,按规定给村安排发展留用地,或将新征收的经营性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的一定比例转为集体经营性资产,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村级组织利用政策在农村宅基地整理、村庄整治和改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土地整理中新增的耕地,所形成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三是加大要素集聚支持。各金融机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应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研究制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优惠政策。逐步将村级公益性事业发展纳入县、镇公共财政预算,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强化组织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离不开村级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一是明确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责任。逐步建立“市级宏观指导,县(市、区)负责,镇具体实施,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责任机制。明确镇是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主体,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采取“提、选、派、请、挑”五种方式,从优秀村干部中提,从科技专业户、致富能手中选,从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中派,从民营企业、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中请,从回乡的大学生村官、复原军人中挑,下大力气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和引导县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不断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三是优化完善激励制度。强化政治激励,通过选拔进镇级班子、定向招录镇机关公务员等形式,重用群众公认、实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村支部书记。强化经济激励,研究制定完善村干部报酬补贴逐年增长机制,逐步使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待遇达到镇事业单位负责人工资待遇水平,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平均工资标准达到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水平。强化保障激励,逐步将村“两委”委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县、镇两级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补贴,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管理、考核奖惩机制,确保村级班子“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副书记)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2

摘 要: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章军.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 2010-02-04.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4

同志们:这次全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安排部署全市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做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刚才,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市直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代表和区(市)、乡镇(街道)、经济薄弱村代表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推进农村税费、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21.6万吨,比上年增长21.8%;农业增加值达49.54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59元,增长14.6%。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我市来说,仅有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没有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与稳定,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往往容易诱发治安、上访、、迷信等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对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无疑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保持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和谐发展的治本之策。第二,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市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列为“富民兴枣”十大工程之一,这既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又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市开展“四强”竞赛活动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强镇、强企、强园区和强村,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全市仍有一些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落后。造成这些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比较突出的是:一是基础组织薄弱。部分村干部思想不解放,村级班子软弱,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二是集体积累空虚。在全市2214个行政村中,村级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有1840个,占总村数的83.1%,其中,960个村收入为零,是事实的“空壳村”。三是自然条件差。多数经济薄弱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现实情况表明,经济薄弱村发展慢,是当前我市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经济薄弱村达不到小康,全市就很难达到小康;经济薄弱村发展不起来,就会影响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抓后进、促平衡,有利于尽快改变经济薄弱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强村带头富、弱村赶强村、最终共同富的目标;有利于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向农业倾斜,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形成支持农业、关心农村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促进机关转变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更好地为基层服务,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第三,加快经济薄醮宸3?******员先进性的具体行动。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做实事、做好事,农民群众就会真心拥护党,永远跟党走。各级一定要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作为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BR>二、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5

刚刚落幕的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而要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首先必须在“好”字上下硬功夫,真正做到好字优先。会议讨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建设步伐的议题。

会议上充分认识到河北的省情: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快”的方面还有差距,在“好”的方面同样存在明显不足,集中表现为两大主要矛盾和两个突出问题:

从主要矛盾看,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第二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高,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缓慢;其次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备,催生和激活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法人数量少、活力不强。

从突出问题看,首先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其次是社会融资能力不强,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因此,实现“好”对我省而言尤为迫切和紧要,对各级干部来讲责任更加重大,任务也更加艰巨。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省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经济建设的中心由求数量开始向求质量转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百分之十,经济发展由追求发展速度,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质量。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经济总量保持平衡,防止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缩小城乡差别;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改善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转变经济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完全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粗精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项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科技进步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的发展、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努力实现河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必须做到好中求快。健康的经济发展,"好"与"快"紧密联系、统一存在于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做到好中求快、好中求大、好中求强。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是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做出更大成绩,进一步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6

主基调――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建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落实到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个主基调的提出,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符合贵州实际。

赵克志指出,首先,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必须看到,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全国呈现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竞相开发的格局,纵向比我省发展明显加快,横向比多数省区市的发展速度更快。还要看到,进入“十二五”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将在前十年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其次,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和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非常突出,亟待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加快转型,真正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加快转型不仅可以促进当前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统一,而且可以为长远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第三,今后十年我省按照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跨越,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带动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经济总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阶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建议》进一步用“六个必须”指明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原则:必须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积极扩大消费、出口需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对此,赵克志要求,“六个必须”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这个奋斗目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突出‘快’,蕴含‘好’。既提出‘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均收入,是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机统一。二是立足于‘赶’,着眼于‘超’。既明确了留有余地的规划目标,又提出了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既有纵向的自我超越目标,又有横向的追赶突破目标。三是注重战略性、宏观性,体现前瞻性、指导性。除了对生产总值目标进行定量表述外,其余目标均是方向性、概括性描述,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指导和依据,又为专项规划和具体工作指明方向、留下空间。”赵克志说。

主要战略――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

《建议》指出,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基础和推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突破口,贵州恰恰这两方面都比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是当前我省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强调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可以起到牵头管总、抓纲带目的作用。

具体来看,赵克志指出,我省是一个有4000万人口的省份,工业化不可逾越。同时,必须看到,工业化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既体现在工业的快速发展上,又包含着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广运用,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工业上连一产、下连三产,工业可以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

我省城乡差距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贫困人口。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之,我省生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推进城镇化不仅可以优化要素资源空间布局,而且可以缓解自然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三个重中之重”――

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建议》强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个重中之重”的提出,是符合我省省情的。赵克志指出,我省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瘠薄,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

为保证将“三个重中之重”落实到位,《建议》具体提出了五项任务:一是合力推进扶贫开发;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五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服务业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指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拓宽服务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技术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总量、质量和素质。

对此,赵克志强调,一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产业,全面发展生活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新热点。二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按照打造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三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黔中经济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建议》提出,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黔中经济区作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积极争取国家指导和支持,科学制定黔中经济区总体规划,准确定位区域功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中部崛起、带动全省和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黔中地区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长江通道横轴的交汇地区,是西南地区连接华南、华东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区位和地缘优势明显,资源丰富,要素良好,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是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培育的经济区。

作为我省“十二五”发展的一大亮点,赵克志认为,黔中经济区的具体规划建设上面,有三个方面的重点要突出:一是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加快发展以贵阳为中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为轴线的黔中城市带。二是根据黔中经济区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及河运码头、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带,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三是加快搭建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平台,积极筹集开发建设资金,统筹布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市政工程。

“硬环境”和“软环境”――

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坚持一手改善硬环境,一手改善软环境。《建议》指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开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今年我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因此,“硬环境”的打造方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赵克志重新强调了总理关于我省水利设施建设的指示:要“积极谋划长远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把贵州的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贵州发展的问题。”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赵克志指出,有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通过资源优先配置、项目优先规划、政策优先扶持等措施,培育更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新增一批上市公司。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各项改革,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四是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借力发展、借梯发展。五是下硬功夫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营造亲商、爱商、敬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和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

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7

关键词: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1-0046-06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和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处理经济建设的好与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上实现了重大战略转变。十年来,我国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形成

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形成时期,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

(一)新理念、新概念、新战略的提出

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1]679。这与此前沿用10多年的“又快又好”①的提法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不同,“好”字当头替代了“快”字当头。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性调整。对此变动,特别做出了说明。他说:2006年底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这个重要调整,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3]。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4]17,并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

2007年12月,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又特别做出了说明,即“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4]107

这100多字的经典论述,突出强调了两个战略要点。一是超越快字优先的“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树立好字优先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不再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置于战略优先地位,而是要求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二是超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在这篇讲话中,对这个战略要点做出了详尽阐释,其中在“两个必须牢记”的论断中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4]106。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形成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5]274。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强调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希望我国科学技术在未来进步得更快;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5]377-378。多年来,始终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2008年6月和11月的两次讲话中,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6]。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7]。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5]377。多年来,始终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2010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二次会议上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新论断,提出按照“三个必须更加注重”的要求贯彻落实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力量”[8]1002-1003。

2.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

人们通常认为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早在199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9]。此后,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涵体现在,“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10]18-19。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两个转到”,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1]46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方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1]462-46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12];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10]429。

2006年8月,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并提出要继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592-600。

3.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这深刻地反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就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总之,这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一步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这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和外向型出口企业的冲击相当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过于粗放,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比较大,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生产能力面临过时甚至报废的潜在风险;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对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构成严重制约,也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从根本上破解这些课题的关键所在。

总之,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把握和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来的新课题新矛盾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7年10月至2012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渐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目标方向、基本要求、政策导向、工作重点、战略关键等诸项战略要点。

(一)目标方向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目标方向: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17-18。

(二)基本要求

200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即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即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坚持内外协调,即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76-80。

(三)政策导向

2009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方面的政策导向[8]285-286:

一是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强大的政策合力。

二是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三是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正确的政绩导向是关键。要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总之,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从而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

(四)工作重点

2010年2月,部署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个工作重点。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因此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四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六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七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八是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单纯靠量的扩张来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8]455-568。

(五)战略关键

2010年2月至2012年期间,多次强调,加快转型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战略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0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8]455这里的“加快”,之所以加上引号,就是为了与过去几十年偏重于追求速度、数量上的加快相区别,是特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2010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2012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2012年7月23日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转型发展的十年进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和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和要求,推动转型发展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一是内需、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在扩大内需方面,党和国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增强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冲击能力。在着力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坚持把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结合起来,促进外贸进出口趋向均衡。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向增强。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实现连续9年增产;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

三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居世界首位[14]。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和国家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能耗和环保等准入门槛,2009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始终低于全部工业增速,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五是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党和国家全面部署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任务,印发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系统制定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党和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迅速崛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继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转型发展步伐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强,在三次产业中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可持续发展上资源环境约束还在强化,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很突出。

总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5]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提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自觉性和创造性。

注 释:

①关于“又快又好”的提出和使用:1992年12月18日,在全国计划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又快又好”;1994年6月20日,在考察广东时在深圳的讲话中又一次使用。1993年12月21日,在昆明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首次使用“又快又好”;2006年2月1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又一次使用。1992至2006年,共计15年。

②这种不实观点得到普遍传播。举一例:“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卫兴华《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热烈的讨论 真情的交流——记同江苏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党的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7.

[3].推进全面合作,实现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7-09-0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4.

[7].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0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3-195.

[10].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83.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8

摘要:要落实科学发展理念,就要统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进程中,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更加幸福。

一、统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确立科学发展新理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确立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友好等多方面相统一的发展观念,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等续的发展道路。二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华龙区要实现各项工作争一流,就要使发展的速度更快、效益更好、质量更高;必须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使经济总量有较大规模的扩张、人均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强力实施“工业强市”等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走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高产出的集约发展之路。在工业发展上,重点提升产业聚集区的规模和档次,努力走出一条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技术为动力、适合城区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商贸业发展上,主要是围绕濮阳市建设濮阳商贸流通中心的目标,着力打造濮阳市中央商务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积极拓展服务业领域,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和能力 ,使城区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农业方面上,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培育壮大出口主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指出,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大力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改善民生上。按照构建和谐濮阳市的目标要求,坚持把改善民生与加快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以解决群众所想、所急、所需为切入点,投入更多的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开展市直单位驻村帮扶活动,逐步建立起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村和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二要把更多的政策落实在改善民生上。进一步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从制度和体系建设上破解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障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享。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在改善民生上。坚持把经济发展的“增量”更多地体现在民生改善的“质量”上,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认真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好事、实事,把可用财力更多地向民生倾斜,真正做到一手抓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一手抓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民生项目,让群众在加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与此同时,继续加强平安建设,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着力打造平安华龙区,切实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必须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观念,大力实施“城乡一体”战略,全面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按照“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要求,以完善城乡规划为先导,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形成“规划统一、资源共享、处益共得”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统一规划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管养及公交等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农业投放,基础设施向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继续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并重的原则,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不断增创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准补偿”原则,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以及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四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9

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个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通过建立共同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超区域经济调节,达成经济或政治联盟。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腹地,与北部成德绵地区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发展架构。川南经济区[ 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包括宜宾、泸州、自贡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幅员面积42395平方公里,人口占四川省22%,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17.89%。

川南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战略地位重要,是四川省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重要必要条件,也是成渝经济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三区”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川南经济区发展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地,受成都和重庆都市圈双向辐射;毗邻渝滇黔,是四川南向开放,联系南贵昆、泛珠三角,进入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西南战略节点。

(二)特色资源丰富

川南经济区地处攀西-六盘水战略资源富集区,煤炭、水能、页岩气、硫、磷、盐卤等资源富集配套。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50%以上;页岩气储量巨大,是国家确定的重点示范区;硫、磷资源占全省比重大,盐卤资源储量达200亿吨以上;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

(三)经济快速发展

川南经济区开发历史悠久,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饮料食品业、机械制造、化工、能源等产业特色突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4.88亿元,是全省增速最快的区域板块,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8.16%。宜宾、乐山、泸州三个城市GDP总量陆续突破1000亿元,自贡、内江市将2013年实现突破千亿。

(四)城镇分布密集

川南经济区人口、城镇和经济密集。在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个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28个区县、351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为508人/平方公里和828万元/平方公里,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和2.4倍,已初步形成多中心大城市聚集为特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三、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西部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川南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第二,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构建南向开放大通道,随着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川南经济区水陆交通条件便利,要素成本较低,科技人才环境较优,将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第四,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为川南经济区突破长期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提供了难得机遇,川南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条件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实现异军突起、跨越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川南经济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除酒类外,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第三,产业同构化问题较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缺乏协调合作,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第四,产业创新不足,内泸自宜四个城市均列入了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转型升级尤为迫切;第五,城镇化质量与水平不高,总体规模偏小、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育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第六,一体化水平不高,要素合理流动与区域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严重制约川南经济区整体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同时,川南经济区还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开放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严峻挑战。

四、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合作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路径

图1 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图

1.确保规划一体化

第一,本着“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本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加强五市之间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重大专项规划的衔接,从源头上实现一体化发展;

第二,各经济部门间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沟通协调,推动区域内部关联产业相互衔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区域产业溢出效应;

第三,共同开展区域性政策研究,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共建政策洼地,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共同研究出台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建立互惠的投资促进机制。

2.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共商共建,加快对外通道和港口建设,增加川南经济区连接川东、川西、川北、重庆、云南、贵州的快速通道,扩大岷江、长江港口吞吐能力,提升区域运输通江达海功能;

第二,水利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工程等重点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相邻城市之间主要供水管网的联网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体系。共同推进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主要江河和中小流域重点河段堤防统一建设和治理,促进流域一体化防洪体系建设;

第三,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区域内电网、输油管道、LNG燃气管网及接收站等能源项目建设,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提高区域内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第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实施区域内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跨区域便民公共服务平台。

3. 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10

[关键词]“又好又快”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

[作者简介]王洪梅,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2-04

一、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当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2007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议强调了“六个必须”,第一条就是“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次序的变化,蕴涵了深刻的意义,它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也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自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说法,十多年来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自2005年以来,“又快又好发展”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热门话题。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六条重大原则中,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列在第一条。这条原则的具体要求是,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06年的经济工作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006年1月10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所谓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此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成为热门话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以快代好”和“快而不好”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十多年“又快又好发展”过程中,

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越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都成为废弃物。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我国每年生产上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高附加值的物质没有综合利用。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必然是低效率。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即使我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1/12和韩国的1/7。我国水泥企业的人均年产量不到500吨,世界先进水平一般在8000吨以上。我国重点煤矿原煤生产效率每人每天3.4吨,而美国44吨、德国11吨、俄罗斯9吨。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源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产出率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每吨标准煤的产出率,我国只有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率,世界平均水平是37美元、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而我国只有2美元。

此外,企业组织结构和专业化分工不合理,在一些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等等,也影响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组合,造成粗放经营。

上述问题表明,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将难以全面落实。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早在1995年在制订“九五”计划时,党中央就曾经明确提出,必须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从总体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有一定的空间,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再加之政府职能也一直未能完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把它作为“十一五”期间最突出的任务。经过十年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要求等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提出了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明确了具体要求,增加了新的内涵。因此,“十一五”时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取决于其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观。增长方式是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完善核算体系。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要加紧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继续按照“十一32'’规划确定的结构调整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服务业。要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避免每个地区都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转变政府

职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解决此问题,就要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但这并不是说削弱政府的经济职能,而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路径要改变,要适应今天经济发展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尽快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同时,政府的职能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环境和老百姓的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能。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引导合理消费。提倡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不健康、不文明的、奢侈性的消费,不但对人的身心有害,且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耗产品和服务。对大排量轿车、过度包装等,要研究采取经济办法适当限制。修订和完善产品、服务以及公共设施的标准,在扩大合理消费的同时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国经济必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

[参考文献]

[1]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理论参考,2006,(4)。

[2]吴振坤,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转变的紧迫性[j],理论探索,2005,(6)。

[3]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4,(4)。

[4]吴振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四个必须[j],党政干部学刊,2004,(9)。

[5]迟福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企业管理,2005,(1)。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11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总结了2012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明确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如何理解会议精神?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当前经济工作所面临的

国内外形势

2012年,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总体态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已站在更高起点上。但就当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最突出的有四个:

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这些年经济虽发展很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我们既有北上广等发达城市,也有数量众多的落后农村。既有相当现代化的东部区域,也有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未根本改变,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逐步显现。

二是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当前,虽然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由于外需不振,加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居民消费增速乏力,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库存下降缓慢,价格低位运行,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与创新不足并存。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上升和创新不足的困扰。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成本上升。总体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未走出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导致大量能源、资源依赖进口,推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随着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呈低速增长态势,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导致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数量放缓,劳动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力供求形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无限供给逐渐转向当前的供求平衡,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此外,有节能减排的压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导致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再次,创新动力不足。由于科研评价体制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我国科研创新动力不足,很难大规模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倒逼”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各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这种深度转型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条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我国“走出去”的战略理解为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而是要深刻意识到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倒逼”挑战。如果我们能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挑战会变为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如应对不善,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很难再上新台阶,甚至可能停滞、倒退。

推进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推进今年经济工作,要把握三点:

一是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明确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首先就要毫不动摇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这种新的发展方式就是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次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中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是对十报告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们一方面面临高收入国家对我们的打压,另一方面面临低收入国家对我们的追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我们有可能痛失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将很难在未来十年内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所以,今年和今后若干年经济工作都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三是继续坚持稳中求进,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个总基调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相同的。稳中求进首先是要稳。这是基本要求。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稳,就是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工作。在稳的基础上还要进。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进,就是要沉着应对国内外挑战,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推进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提出了六项任务: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提出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宏观调控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扩大内需要扩大消费和拉动投资双管齐下。会议强调要处理好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另一方面要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

第二,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与去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同样基调,但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重点有所变化。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同时,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三,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二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会议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今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会议提出今年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好。为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是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六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在改革方式上,要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推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在对外开放方面,要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范文12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沿海强省的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应规律、科学发展,顺势而为、加快转变,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加速形成,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善民生有新突破。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富有成效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新情况新趋势。近几年来,我省长期积累的问题相当部分得到解决,但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缓解,随着形势发展开始凸显出来,并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但我们要看到,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依然存在,一定要坚定建设沿海强省的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应规律、科学发展,顺势而为、加快转变,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明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就是科学发展,调整转变,好中求快,保持势头。要全面准确地领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完善政策,深化措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第一,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出口拉动力;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和市场监管。第二,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和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后续支撑产业;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第三,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坚持发展与治理兼顾、疏导与防堵结合、增优与减劣并重,从最紧迫、最关键的环节抓起,合力攻坚,迎难而上,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节能减排,必须实行节约、集约、循环、生态保护并举,必须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加强法制保障。第四,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产业集群,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五,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搞好投融资体制改革。第六,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促进开放型经济大发展。要坚持发挥优势,产业对接;依托园区,筑巢引凤;引进龙头,协力配套;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区域合作,借力发展。第七,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又要支持重点地区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各展所长、竞相发展,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加快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第八,要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城镇职工收入,保持重要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维护公共安全,统筹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要求上来,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通过思想大解放,强化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意识,强化又好又快发展和赶超意识,强化节约集约和持续发展意识,强化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意识,强化沿海意识和开放意识,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特色的强省之路。二要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要按规律办事,善于在经济发展中学习运用现代观念,讲究科学方法,加强对新领域新课题的研究。三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执行力、落实力。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建设。四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落实对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办事,民主公开。五要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加强督导检查和协调调度,多深入基层少浮在上面,多想群众疾苦少想个人私利。进一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