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07-18 17:25:0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篇

    【论文标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o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作者】郭倩倩 【导师】苑世强

    【作者基本信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009年,硕士

    【中文摘要】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包括引言在内共有五部分。引言简要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释。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涵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且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从总体上探讨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三方面内容。第三,四部分具体阐述了网络环境现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并且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但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包括对传统教育主体权威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更多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一定冲击,并且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包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观,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满足大学生的思想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等对策。

    【英文摘要】 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hanged a lot,such as their study,their daily life or their ideas.It also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 to deal with the affects of internct and to car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effective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acing in the new period.This article includes a total of five parts,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elaborated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told u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s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cluding person's ideological and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更多he law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the environment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aspects.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specificly st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the means of modernization and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d the styles of education.But meanwhile,it also has raised a certain amount of challenges,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y of education,the negative impac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sh to the education content.At the same tim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of improvement of methods in urgent.Finally,the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 existed,such as,establish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twork,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he occup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new online positions to meet the ide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playing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of network and student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and some other suggestions.

    【中文关键词】 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

    【英文关键词】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vironment

第2篇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重要影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针,是决定国家未来人才整体素质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今天,我们以宏观的视角,统观世界,从国际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和反渗透,主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十分激烈;从国内发展看,这些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的格局深入调整,人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正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实现有的放矢的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中央指导文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发展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1984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国明确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理论指导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指明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举全党之力发表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意见》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文件精神,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等方面的作用。

(二)专业学者理论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大量的理论成果。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但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性的独到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这些论著在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丰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008年由陈义平主编的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时代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提高

党中央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有些方面尚存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理论课题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的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也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形式出现,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和目的是一致的,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达到和实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是相同的。二战之后,由于因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曾有过。所以,20世纪后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还是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把大力加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项首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二)世界多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不吝投资

美国1991年4月,“教育总统”乔治?布什颁布了振兴美国教育的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并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学生培养为好公民,许多州大学都硬性规定,思想政治科目的学分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同时他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英国也认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德育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都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绩。在教育机制上许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道德效绩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效绩的评价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分析介绍,我们对国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状况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因素。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客观原因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大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的问题。实现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国家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受教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获取科技知识和智力训练上,往往忽视对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第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符合度来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设计还没有完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依然存在理论内容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大道理多而空洞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从教育形式上看,简单说教、生硬灌输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鲜活、不生动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针对上述原因,为了找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措施,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些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就改进我国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水平而言,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客观原因为靶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总结我国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与成就,结合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与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结合上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笔者认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

(2)探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真正需求,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调整和改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3)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现实方案,挖掘新颖思路。

(4)为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时性提供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其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第3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

1.1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

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流行的通识教育相结合,力求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可以获得些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通识教育最早在美国开展,我国最早提出并实施通识教育的是台湾地区的大学,紧跟这样的发展趋势,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相继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通识教育势在必行的现实发展境况,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强大影响力,这必将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它自身独有的特点,它强调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简单的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和课后辅导员的班会、谈心等。这样的现实境遇也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再满足通识教育的发展需要。

1.2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欲获得新的成果或者新的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可以尝试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领域为突破口,通过开展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证调研,从中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空白领域的研究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在通识教育大力开展的教育大环境下,以调研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模式为背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是研究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阶段性成果,既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果的出现。研究通识教育这个特定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个性”研究,同时,这样的“个性”研究有助于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共性”研究的视域,创造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果。

2.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对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再次,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

2.1对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将通识教育划分了一个阶段,大学生入学先完成通识教育阶段,然后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有的高校则未划分阶段,通识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程。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北京大学模式―通选课+实验班(或书院);复旦大学模式―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本科学院;武汉大学模式―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等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的研究可以为其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2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识教育正是提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专业教育模式中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局限性,提倡大学生应文理兼修,获得综合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促使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首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素质处于三个素质的核心位置,只有政治素质合格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时代人才,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发展都必须要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

其次,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通识教育中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习范围扩展延伸到生活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接近大学生,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和集体活动,使大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勇于实践。通过走进学生寝室、组建学生团队、设置住楼辅导员等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随时为大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降低大学生精神负担。

再次,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①大学生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健康的个人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而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在个人心理健康的同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辅导员、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小册子等,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时在、处处在,使他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能在第一时刻找到可以寻求帮助和舒缓压力的正确途径。

2.3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

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

首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设置党员服务站、楼栋党团支部、党员活动交流中心、校园时政要闻广播等,为园区内大学生课外学习和交流思想政治知识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党员承诺、党员示范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以贴近大学生,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其次,维护学校的团结稳定。高校稳定团结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维护学校稳定团结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协调不同背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的矛盾,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给予大学生以思想表达的机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出符合大学生根本利益的选择和安排。二是,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同一和政治认同。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熏陶,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一致的思想同一和政治认同。

再次,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校风、校情,接受校园文化,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文化元素有效渗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2]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01

[3]顾海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03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3,(2):3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5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的教育存在区别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惩罚教育又是怎样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呢?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惩罚教育方法是存在其合理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由来已久,在教育中也起到了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惩罚教育法的运用经过历史的验证,是可行且有效的。在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政权存亡的工作。因此,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成为胜负的关键。惩罚教育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行作为开端的需要。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说过:“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才能使犯错者不在去犯错或者说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呢?那就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既然行是知、情、意、信的外显,那么改变外显的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的知、情、意、信也必然要随之改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能把行作为开端的原因之一,惩罚教育法则正好符合以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端的需要。惩罚是一种具有威慑性的手段,在教育中则转化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威慑作用,有对行为人本身也有对行为人周边人群的威慑。惩罚主要针对外显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从而引起思想意识的改变。惩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只有具有艺术性的惩罚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到本质错误,从而改变内在认知,由好的认知再上升到良好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最终产生良好的行为。

(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名词,不同的研究学者对社会化有着多种解释。布卢姆认为:“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两种解释,总结地说:“社会化就是一个人学会适应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使用惩罚教育的路径

既然惩罚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合理的,我们就应该善于运用它,让其发挥最大效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以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惩罚教育大多从其特点,功能和惩罚教育的手段等方面入手,并没有真正指出如何正确使用惩罚教育法。文章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使用惩罚教育必须要做到几点。

(一)抓住时机,一击即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时机一直是一个研究的话题。在什么时候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最好的时机,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运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就必须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犹如病人用药,不同的症状在不同的时间就必须使用不同的药。惩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时,选择好时机非常重要,时机选的好事半功倍,时机选的的不好事倍功半。

(二)明确目的,教育为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它进行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惩罚教育法亦是如此,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本身,而是惩罚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

(三)力度适当,防止“两用”

《周易•系辞下》认为“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惩罚一定要适当,要注重对惩罚“度”的把握。质量互变关系指出:“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促成质变,质变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惩罚教育需要尊重质量互变规律,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惩罚的“度”,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不失教育本质。把握惩罚的“度”即惩罚“泛用”和“滥用”两个问题,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可怕的。同时,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威慑力将会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只有当惩罚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过度的惩罚教育会适得其反。

(四)根据实情,选对方式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力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因此针对研究生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愈发重要。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心理、知识结构、学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都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寻求适合于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则是目前高校实际工作的强烈诉求。

一、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的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进一步强化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主体、以研究生导师队伍为保障、以专业课教师队伍为补充的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支队伍”的建设。

(一)进一步增强研究生专职思政队伍的工作能力

     研究生专职思政队伍一般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要深入到广大研究生中去,全面了解研究生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配合系党委领导做好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研究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导师要注重与研究生班主任的联系沟通,交流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发现不良现象苗头要及时与上级领导汇报。

(三)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影响力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更加细致、深入,这使得专业课教师也是与研究生接触较为密切的人员之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学科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达为人处世的知识,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

二、建立健全机制,拓展有效途径,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障各项管理和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制定诸如《研究生离校申请表》、《研究生外出实习安全规定》、《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及《研究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丰富研究生主题教育活动

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等会议精神为指导,在研究生中开展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术诚信、开拓创新”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通过征文、演讲、座谈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做好研究生安全稳定工作

一是要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以展板、海报、公告、网络、座谈等形式,做好防火、防盗、防事故等安全宣传工作,同时加大研究生宿舍、工作室安全检查和违章电器查处力度。二是要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报送工作,为构建反应灵敏、扎实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系里在每个研究生班级设立网络信息员。三是要严格执行研究生请销假制度,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引导学生懂规矩守纪律,做到时刻掌握学生在校情况。

(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

坚持以党建为龙头,用党的力量凝聚研究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的支部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意识,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要与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学术科研、成长成才等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

(五)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预防、监测、引导和干预工作,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好情绪调节、环境适应、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和调研工作;二是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心理联络员建立机制;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宣传活动,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研究生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教育,采取展板、海报、主题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加强研究生各类社团的建设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各类社团干部和骨干队伍的力量,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各类研究生社团要及时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制定完备可行的社团管理方案,各社团分工协作,可设立研究生会、研究生心理健康协会、研究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社团,积极为各类研究生群众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七)树立研究生的优秀典型

充分利用网站、海报、报纸等宣传平台,尤其要建设研究生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宣传研究生学习生活,重点表彰和宣传研究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一是做好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宣传工作,每个获得者的个人优秀事迹将通过校报、网站及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二是宣传思想先进、学业优异、自强不息的优秀研究生,树立典范,努力营造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一)上课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的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等科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课堂效果十分不理想。(二)教材选用不合理。有些学校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没有认真筛选该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导致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而且有些教材并没有系统地把知识整理到一起,不注意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导致大一学生学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学二的课程非常困难。(三)教师上课时理论脱离实践。很多学校的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高校的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有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用思想政治课中的知识来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即使专业技能非常出色,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不管开展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也就是育人。因此,在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就要把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去考虑,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考虑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它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素质更出色的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注意育人与教书相结合。(二)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很多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述上,没有合理地给学生安排与实践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仅仅听了理论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明白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人才。(三)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与目标。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分析教学方式与目标时,要结合社会情况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四)应用协同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比较复杂的,它牵扯到许多不同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独立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贯彻执行。详细地讲就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还需要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一起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时间、场合来展开教育,团、党组织与学生会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五)加大对互联网的利用。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很多信息,对于教育来说,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工具。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使用网络的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如果利用好网络,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心理走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促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社会人才。利用互联网来建立学校的网站,可以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是单一的,而要多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提高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要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与学生实际情况来改变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出对社会贡献更大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曹军 单位: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33-02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同于旧时古板的“八股文”教学,当今的教育注重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旧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对新知识的创新挖掘能力,比所有科学知识都重要的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这也是党的十明确提出的新教育目标。随着时代的变更,所有对学生有影响的东西都在不停的变化,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在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变化,诱惑学生走向歧路的因素在变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变化,唯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仅注重文化知识的层面上。

如今的大学生接触了更多新事物,一方面,这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长远的眼光和成熟的思维方式,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阅历不是特别丰富,经验不足,如果没有正确合适的引导,就很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信息带入不正确的道路。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身认识不准确,对政治信仰感到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无法融入集体,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且又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门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条例,使得高校的培养重心由书本知识开始向思想政治方面倾斜。各高校开始将品德教育划入教育重点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内容的主体中心,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方面受到和科学文化方面一样的良好教育。然而,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校会碰到不一样的困难阻力,再加上执行力、对问题认识深度的不同,使得实践育人教育并不能十分完美地被完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现存问题

(一)对问题认识深度不够

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古板的学校领导或教师可能依然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文化教育的附属品,认为只要教好了文化知识,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就可以了,依然把文化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起到一个多么重要的作用。

第二,没有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也就是除在教室内的教育时间之外的教学,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第二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娱乐休闲时间,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放松的玩耍时间。没有将“第二课堂”放在教育、教学的位置上来。

第三,没有分清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现在依然有许多学校认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上完政治课后的实践作业,或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条专门的教育线,制定一个系统的教育方针来全方位、全过程地执行它。

(二)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其成长环境十分不成熟,因此实践育人的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跟保障机制是否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保障机制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有组建一支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来负责这件事,导致重心分散,力度不够,也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教育。第二,即使组建了负责小组,由于小组内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硬,以及组内人心涣散,没有尽职尽责,大部分人都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做到“负责”小组。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更会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还会导致除负责小组以外的其他人没有任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意识,没有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自己的教育阵地,教育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稳定的开展,教育工作者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以上因素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统筹联动不完善

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好,就要保证在这个工作中出力的各个环节都要紧密联系,相互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即统筹联动。然而在实际实施中,却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主要阻碍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堂内外联系不紧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关于思想政治的内容,文化教育与“第二课堂”脱节。第二,在学校内的各个部门间联系不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一项较大的教育方式改革,涉及包括教学办、教务处、财务处等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好。第三,学校和社会联系不紧密。高校是向社会输送全面新型人才的地方,政府要保障输出人才的质量,但政府没有完全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明白市场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造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监管不严格的现象。

(四)评价机制不科学

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们在工作时更加认真对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却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首先,对于教师,物质上的亏欠是教师不愿意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奋斗的主要原因。老师们勤勤恳恳的工作,却没能按时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久而久之热情就会被消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停滞。其次,对于学生,一成不变的惩罚体制使学生早已麻木不仁,并且想到了各种各样逃避惩罚的方法,古老陈旧的惩罚体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会使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对策

(一)深化理念,使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将实践教育的重要程度深刻地灌输给师生。学校应该利用各种方法,从思想根源上改变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要让老师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程度,将它放在一个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两者齐头并进。其次,要全方位地从各个角度紧抓教育。不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应该每时每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文化教育时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去,达到“隐形教学”的目的,在不知不觉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刻下种种烙印。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比仅仅让学生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时自己领悟效果要好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小组师资力量

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小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核心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大改革的基础。要想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够提升,首先就要提升这个教学小组的水平。教学小组内分为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两部分。首先要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管理队伍是给教学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的人,要求有精湛的头脑、长远的眼光、缜密的思维,能够把握环境时刻调整发展策略,只有引好了路,引到了正确的路,不引弯路,才能使教育队伍的工作者们不做无用功。教育队伍是教学小组里最具行动力,也是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教学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们能接受知识的多少,低水平的教学队伍会浪费管理队伍辛辛苦苦制定的发展计划,因此,教学队伍的水平应该跟上管理队伍,甚至高于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

(三)合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系统联动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一起努力的工作,只有当学校里的各个部门,所有老师、学生以及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各部门齐心协力,起好自己应该起到的作用,从领导者到实施者都抓好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联动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高潮。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高校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和督促。一套合理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的制定十分不易,需要收集参与这项活动的各种有关人员的意愿。高校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向下属单位下发调查问卷,征集各层人员的意见。统一各种意见,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以后才可以正式的实施。

高校中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不仅制定的时候需要各方参与、广集民智,在实施过程更加需要学校领导、院系教师、各院师生共同参与。领导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为下面的教师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考评激励中应该包括群众考评、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和领导考评。不管是对优秀分子还是下进分子,他们的考评奖励都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平考评。各种考评应该分开匿名进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各种考评应该定期开展,保证整个过程的连贯性;各项考评最终所占的百分比应该一定,保证考评的透明性。考评完成后的奖惩实施也应有一份详尽的实施规范,做到一切公平公正,按章办事。这样一套公允的考评机制运行起来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会从中涌出一些优秀分子。这些优秀分子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影响,大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结语

新社会需要新人才,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就是培养新人才的开始。我们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地采取行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全面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2]杜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者角色定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6):34-37.

第9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取向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已经开始逐步实施。针对新方案的实施,学界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近几年来,学界从开始比较宏观地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转到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具体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研究也不断拓宽,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都是学者们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的重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始终强调鲜明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宣传和维护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抵制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是学者们的研究都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和反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研究者们更加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关论著较多。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近年的研究看,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中,除了强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正面灌输的作用以外,学者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研究间接的、隐蔽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和载体,比如校园媒体、校园网络、校内社团、校内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努力挖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正面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

3.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对立。前者以书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只讲抽象的理论,忽视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只注重文本逻辑性,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强调文本意义阐释,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矛盾,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其产生了质疑与疏离。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把代表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近几年来学者围绕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丰富,但通过何种方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学者结合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更加紧扣时代背景和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和文化环境、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内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者们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既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大力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理论创新成果服务,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学者们还注意运用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能和凝聚人心、引导发展和稳定社会的功能的发挥。

2.研究中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渗透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内容、环境、手段、效果等进行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研究,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学科的交叉研究呈现出研究者思维活跃、视角独特的一面,但有的学者也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已的地”的倾向,这种情形走向极端是不可取的,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缘化”和“空壳化”。

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步兴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进行着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非常相近的思想教育活动,由此学届也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外,借鉴和利用国外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来改革和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随着国内外交流活动的日渐深入,一部分学者利用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对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论著和调查报告不断涌现,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中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的公民教育问题上,比较研究的内容多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成效等。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必将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成分。

第10篇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本文将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具体分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状,根据目前的现状,提出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085-02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竞争愈加激烈,而这种竞争的实质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

一、研究生群体呈现出的新特点

近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进行逐步地调整,其中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就是这些调整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1.生源构成复杂,思想呈现层次性。

目前,研究生生源构成较之过去更为复杂,生源构成的复杂化导致其思想状况呈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生源构成类型主要有直接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工作经历的非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委托培养的在职研究生。直接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思想活跃,敏感性强,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新鲜事物,易于接受新的观念。但因为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是非问题并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那些有工作经历的非应届学生,他们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生活阅历,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渴望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够给予应届本科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他们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大都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少自我奉献精神。而委托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由于工作的原因,参与集体活动的时间较少,对于集体观念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研究生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这也就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层次展开的必要性。

2.重视学术和科研,忽视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搞好学术和科研对于研究生而言固然是教育的最重要方面,但是如果只注重学术和科研而忽视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也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当代研究生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在高中和本科阶段已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所以在观念上不愿接受研究生阶段的“再教育”,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和党组织、团组织的活动存在逆反心理。许多研究生甚至存在相当的抵触情绪。所有这些就大大增加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承受压力较本科生更大,心理问题严重

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面临比本科生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如由于学费、生活费造成经济压力;由于繁重的学习科研任务产生的学业压力;由于研究生的扩招产生的就业压力;由于钻研学业,不擅交往,产生人际交往的压力和因婚恋产生的情感压力等。这些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和释放,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强迫、敏感等。

4.集体观念淡薄,注重个人意识

研究生教育特殊的教学模式使研究生淡漠人际交往,除了一起上公共课,其它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工作室做课题,研究生期间集体活动也相对较少,这些因素导致了研究生集体观念淡薄。研究生在处理事情时,由于过分强调个人意识,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状及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相互联系、协调运转的体系。研究生是高校中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适应研究生的特点,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了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现状,是对其进行创新的必要前提。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现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相关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其中以专职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组成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耐心细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的专业课老师和学校的服务人员都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责任,自己只要做好分内工作就好。这种思想很容易造成理论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负担过重,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协调领导体制

只明确教育的主体尚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要有相应的组织来协调这些主体进行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前高校大都采用的是由校党委统一领导,研究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具体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把压力都放到研究生学院,且分工过于笼统,不能很好的达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

介体主要包括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目前高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主要手段,方法也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这使研究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观念上,并未与实践相结合,更别提用所学的理论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指导自己的工作了。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笔者认为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学术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方面。研究生虽然身处校园之内,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不同于本科生,从业的压力重于本科生,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也更多。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多种社会思潮也冲击着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增加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其次,相比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作用更加直接。但目前来看,校园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作用非常弱。第三,学术环境;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研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又是他们最接近的人,所以良好的学术氛围会对研究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由于高校研究生招生形势和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变化,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暴露了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亟需对现有机制,进行调整和创新。

三、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想

1.建立更新主体观念的机制,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

研究生院应该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通过开研讨班、讲座、论坛、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更新高校全体人员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只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为仅凭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只有所有人各尽所能,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需簧包括辅导员、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等在内的全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2.构建纵横两奈线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纵线上由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院系从上到下形成一条管理链。具体分工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制定长期目标;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将校党委的指导思想传达给院系;院系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横线上以研究生院系为中心,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的社会团体组织、导师相互配合,形成一条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阵线。这两条线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一定能完成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

3.建立激励机制,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现实,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现在各高校都在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把心理辅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适应新形势发展产生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应用于现实,使研究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同时,我们应该发挥网络平台的巨大作用,通过网络平台的专题研究、热点讨论,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升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面对研究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较好的疏解研究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所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方法和手段予以奖励,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第11篇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大致经历了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过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应是我们关切与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应当在人学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关联,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哪些内在要求和一般逻辑,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人本价值;以人为本

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同时又创造着价值世界。人是在价值世界中,或是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发展性地成长和完善。人作为价值性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在于价值探索、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人类价值世界的建立和对超越性存在的追求,把人提高到真正主体的地位。当代世界处在诸种矛盾之中的人,也在不断地寻求在社会发展中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价值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是一种创造价值的目的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类价值追求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根基和客观依据。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大致经历了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过程。目前人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挖掘和发展的空间。

一、从社会哲学范式到人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理论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石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立场和方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认知层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方面要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立场,这是学科成熟的表现。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史短暂且缺乏直接国际借鉴等诸多原因,作为学科基本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却是一个目前研究者几乎都感到棘手的问题,甚至几乎没有人能够自称并同时被大家公认已经毫无异议地找到了答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中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存在的分歧所导致。从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灵魂和方向,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和发展,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标确定、内容选取、方法选择、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行动逻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在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自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以来,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三十多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中既有理论共识,也有理论冲突与争鸣。众所周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殊往往依赖于研究范式的各异。“范式”这一概念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话语体系等。可以认为,研究范式即是思考问题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方向,它决定着理论建构的基本框架。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价值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范式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代对人的认识的发展态势和社会的文明进化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大致经历了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范式的逻辑发展轨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普遍性存在的现实基础。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社会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社会哲学的研究视野”[1](P89),或者称为“社会哲学范式”[2]。社会哲学范式发轫于革命战争时期,大致延续至上个世纪末。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必然发生重大转换。特别是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社会成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发生重大调整、人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充分显示的新时代,在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时代,需要用新的范式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3]人学研究范式肇始于21世纪初,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直接促成的。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P294)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人学意蕴,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维方式。伴随着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人学范式的转换逐渐走向明朗和自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也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逻辑。也就是说,在较长时间内,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主要是在社会哲学范式下来认识和把握的;而“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其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开始由社会取向逐渐向人本取向过渡”[5](P137)。纵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范式的逻辑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哲学范式还是人学范式,都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整体框架和话语体系,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哲学范式侧重强调社会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进行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或者说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普遍价值导向来阐述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社会历史作用,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实体地位得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得到承认,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行中不再仅仅服从于政治需要,而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这对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和“无用论”两种错误认识和实践倾向,都是十分必要的。概而言之,社会哲学范式侧重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适性的一面,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必然性。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社会哲学范式是由革命战争时期夺取政权这一中心任务决定的,这种研究范式的出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哲学范式建构的理论体系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并不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是“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学的空场”。比如,注重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无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关注,只不过囿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其理论体系更加侧重于阐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之,社会哲学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所以,我们“不能抛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认识,不能割断历史”[6]。但是,社会哲学范式侧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联系,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但未深入探讨人的存在和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无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则无法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联。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发掘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这一命题应运而生。人学范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很显然,人学范式“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推倒重来,而是改革、创新、拓展、深化,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全面深化中实现超越”[7]。人学范式在社会哲学范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关联。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所谓“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辨析。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很多学者便认为其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唯社会需要”与“唯个人需要”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对立与冲突,并把对立与冲突的根源归之为研究者的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的对立;提出要克服这两种错误的或片面的研究取向,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非常普遍的一种看法,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分析。很明显,这里所谓的“社会取向”所指的就是社会哲学范式。需要厘清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存在着与“社会取向”截然对立的“个人取向”的研究范式?首先,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几乎看不到“个人取向”这样直接的表达,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冠之的称谓。其次,从“个人取向”提出的语境来看,所谓的“个人取向”也只是针对社会哲学范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研究、个体价值研究不足的研究现状而提出的,强调现实的个人是社会主体的基本存在形态,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可见,研究者并非忽视或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只是更加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之于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个人取向”实际上就是人学范式。其三,“个人取向”中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孤立的、单子式的个人,这就说明“个人取向”的研究也是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预设的,是以实现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为前提的。正如所指出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8](P710)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促进个人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使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安排得到普遍认同,以形成持久的利益认同精神支柱和社会心理基础。综上可以认为,“个人取向”的称谓是对人学范式的某种误读,所谓的“个人取向”以及其与“社会取向”的对立是个伪命题。特别需要澄清的是,严格说来,研究范式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研究取向,并不代表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正如个体心理学立足人的个体心理进行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社会心理。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个体视角冠之于“个人取向”,无疑是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等同于了研究者的价值偏好,这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厘清这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把“社会取向”与所谓的“个人取向”“截然对立”的原因归之于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的对立也是有失公允的。众所周知,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是西方学者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社会主体主义和原子个人主义两种相互对峙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进路。前者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个人只是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后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不过是个人的集合体,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关涉及的是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的历史观与思维方式,而“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实际上是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不同侧重点而已。相同理论框架下两种研究范式之不同侧重,与两种“本位”观之对立冲突,差之千里。另外,从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和研究者的素质来看,经过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浸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基本已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础的共识,不大可能还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个最基本的历史观问题上存在如此重大的分歧。因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西方学者在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问题上的对立与冲突,否则将会否定或遮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取得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二、人本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向度

作为对社会哲学范式的超越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从总体上说,研究者一般是按照社会主体的分类,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这两个层面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9](P134)。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终结”,人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挖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应是我们关切与思考的问题,这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与立足点。1.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与价值产生的根源及本质相契合。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是相互映照、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方面,是社会价值产生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视野中,人才是终极目的,人是各种努力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都是为了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都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显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趋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0](P137)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应当在人学范式的基础上,立足于人这个社会主体,进一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关联,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哪些内在要求和一般逻辑,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所谓人本价值,即是说,相对于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所具有的价值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前提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这与价值产生的根源以及本质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产生于人与对象物的关系,人是一切事物的价值主体和价值世界生成的主体性根据,也是价值归属的对象。人在处理客体与人的关系时,价值始终是指向人的,价值对于人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超越的指向意义。[11](P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也是指向人的,人本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向度。2.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作为时代精神总结和升华的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近年来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这些研究涉及的主要观点,是把以人为本看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了以人为本原则在实践层面的落实,还尚未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高度,探讨以人为本何以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从世界观和本体论的高度对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层细致的解读,还没有真正触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价值基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何以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仅仅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种策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而不是从世界观和本体论的高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的价值与意义,这就大大降低了以人为本作为世界观和本体论的理论品格和意蕴。事实上,以人为本并非仅仅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方针,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内在要求。那么,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的高度,研究以人为本何以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进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具体实现路径,便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内容 结构体系 结构论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民族性、阶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质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施加思想意识上的影响,把一定的政治信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纪要求和心理品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种结构形态。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系统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容古今中外,知识内容贯通历史、现代、未来,实践范围总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原则、方法、管理、评价,是一个全方位的研究领域。伴随着新的时代、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还是实践活动,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固有规律和理论体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日渐成熟,在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原理阐释的逻辑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生机勃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宽广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而基础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开始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范畴、规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现有成果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等。这些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意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在这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形成了某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律性认识,这是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良好基础。

同时也应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思想理论体系、社会政治观点和宏观综合问题,这就难免使人们在认识中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更改的,更是无需重构的。由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研究,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重内容的给定性、原则性,轻内容的选择性、科学性;重内容的灌输,轻内容的有效组织。目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手段的更新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不够。事实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极富活力的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弊端,即忽视按一定的层次(如人的思想基础、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涵养、接受能力、社会经历等)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忽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亦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递进关系,强调高度,忽视梯度;同时,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杂、空、变”的状况,教育内容比较宽泛,内容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甚至牾,缺乏内容的科学组合和整体联系,内在逻辑性不强,影响了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说是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的工作,是合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与合理想的美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真的内容、善的宗旨和美的形式的统一,通过教育使人受到真的启迪、善的诱导和美的感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必然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保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导向、价值干预和精神影响的问题。要使教育对象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坚定政治信念,端正思想观点,建立道德理念,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行为规范,这都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血液”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都显得相对缺乏和薄弱。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全面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任何理论研究都应该站到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从结构的视野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与范型。

结构是现代科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事物基本的存在方式。现在人们所指称的“结构”,一般来说是指客观事物构成要素间的稳定联系及其作用方式,包括组织形式、排列顺序、结合方式等,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现代系统论的研究表明,凡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结构是系统内在的、微观的、分析的特征,功能是系统外显的、宏观的、综合的特征,结构从系统要素的关联中把握,功能则从系统与外界的联系中体认。

第一,结构具有整体性。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在要素与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之中,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整体性是指认识主体始终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由各要素合乎规律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系统都是由其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系统的要素只有依靠结构的联系才能变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也只有通过结构的中介,才能把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属性和功能变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和功能。任何结构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和其他部分的关系存在的,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有序性,从而使结构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事物内部,一种最为常见的结构是“关系”。所以,事物整体的性质不是从整体以外去寻找,而是由互相依存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来说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对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方法。所谓系统分析,就是把事物置于系统中加以研究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把构成一事物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系统,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更科学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运用、丰富和具体化。

第二,结构具有层次性。结构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层次性。结构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纵向结构的等级性,二是横向结构的多侧面性。纵向结构的层次性即上下、高低等纵向等级关系,其中低一级系统是高一级系统结构的有机部分,具有包容、递进、发展、深入的动态变化关系;横向结构的层次性则是指同一级复杂系统可以横向展开的若干既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平行的部分,具有相关、相联、相互影响的渗透融合关系。结构的层次性是复杂的,在同一纵向层次上有若干横向层次的交叉,同样在同一个横向层次上又贯穿着纵向层次。总之,结构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因而总是呈现出时空上的层次性。因此,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人们可以按照质量标准来划分结构的层次,可以按照时空尺度来划分结构的层次,也可以根据组织化程度来划分结构的层次。结构的层次性实质上是客观世界层次多样性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统一性之中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多方面的统一性。

第三,结构具有有序性。它既可以表现为层次和比例的关系,又可以表现为前后衔接的连续性。有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客观条件,无序就是混乱,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结构的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构的层次性和等级性,是指事物诸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如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序列、时间上表现为发展的顺序等。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秩序,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秩序和规则,就是结构的有序性。结构表征事物的有序度,即系统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是一个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的链条。当然,有序并不是机械静止式的绝对平衡,而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平稳。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把握系统的有序性,就是把握系统的结构。

第四,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是指系统某一状态的持续出现。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外界作用下具有的一种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和自我更新,从而保持和恢复既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或系统不仅都有一定的组成要素,而且这些组成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稳定的相互作用和联结方式。实际上,任何系统状态中都包含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和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前者构成系统的结构状态。而结构在本质上是系统的稳定联系,是系统要素的内部关系,是关于构成、联系、秩序和时空的内在规定性,实质上是一种相对“固化”了的内在联系。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源于结构的有序性,由于结构的有序性,就会使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产生某种惯性,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即显现出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论”既是一般世界观,又是一般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界。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中,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构论”是一种新的思维,即“结构思维”。所谓结构思维,就是用系统、结构、要素、层次的观点,将纷繁复杂的事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客观事物,并从中寻找最优结构,以获取最佳系统效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所谓分析问题,主要是系统分析,而系统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分析事物的结构,就是深入到事物的结构中去探究事物特殊矛盾的过程,通过这种分析来认识结构、改造结构、优化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系统,它与其他任何系统一样,不是由其各个要素机械堆积而成,而是按一定秩序、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结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指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的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地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中诸要素按一定的时空位置、比例关系、纵横系列有机组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的观念再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逻辑反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旨在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体系,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梳理,从而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科建设的逻辑必然,也是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理论建构和实践概括的双重价值意蕴。

首先,“结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是一种“思想的规定”。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整体的诸要素之间在时空上相互联系的形式,它是一系统区别于他系统的内在规定性。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明,“现代科学更多的是研究一些关系性的、功能性的、结构性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在本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种种关系的综合规定,它在整体上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整体状态和性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中,树立结构思维,建立结构意识,形成结构思想,遵循结构研究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结构化”梳理,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获得了一种“思想的规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进程中,既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需要,与外界环境保持一定的张力,又应具有自身相对稳定的科学“内核”,具有较为“恒定”的内容,以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某种理想性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应有的理想倾向的观念表达,是为了寻求某种“思想的规定”,建立某种“逻辑的格式”。

其次,“结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解释力。结构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内在矛盾及其性质的前提,人们要完整地把握事物的质和量,就必须弄清楚事物的结构。结构论,就是把事物的点连成线、织成网、构成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规范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及其效果。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客观存在着内在的结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描述这种结构,剖析要素的构成,分析要素的关系,揭示结构的变化,探求结构的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结构、要素、层次、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它们相互间作用方式的诠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无疑具有一种规范和导向作用,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现实过程和内在机制,比较深刻和相对准确地揭示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认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是认识的普遍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认识不免带有很大的探索性,其中肯定有诸多认识“盲区”和疑难问题,必然有伴随着研究者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猜想和判断,也会有某些个人的不成熟见解乃至片面的认识。但是,正如皮亚杰所说:“当人们一旦做到了某个知识领域归结为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结构时,人们就感到已经掌握了这个体系的内在发动机了。”

再次,“结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必将展现出新的研究图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从构成论意义上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构成、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关系,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结方式和纵向承接关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是为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稳定的体系,勾勒和再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复杂的机制,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对象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恩格斯在阐述物质及其运动时指出:“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为“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结果来的”。正如不揭示社会的结构形式和活动方式就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属性一样,不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也就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客观对象只有在它的结构运动和结构关系中才能被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实践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为一个有着一定结构-功能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开放系统,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种进步,对我们认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建构原则、结构体系、结构关系以及结构优化,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描述,科学地揭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合理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化。

最后,“结构论”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规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给人产生“说教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研究者缺乏理性分析,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笼统性、描述性研究多,精确性说明少;主观判断、主观意愿多,事实求证、客观论证少;外在附加成分多,内在机理要素探究少。而某些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忽视客观规律和科学要求,机械照搬,生硬灌输。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免给人一种形势需要、大而化之、主观随意、泛泛而谈之感,缺乏学术底蕴和科学含量。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相关学科的科学化进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往的这种研究局限和实践缺陷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进步的深层障碍,迫切需要更新研究理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形式和表达方式向精确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活动、状态的模型化、模式化、要素化,通过内容结构研究,使零碎、杂乱、无序的内容得到系统、规范、有序的整合,使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在逻辑表达上变得更加客观、明晰和精确,从而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简明化和形式化认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列宁的这一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总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模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化”程度,能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进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要遵循正确的致思理路。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首先要解读结构的本质及其逻辑意蕴,解释结构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本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进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要经过一个选择、建构和整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建构,就是教育者对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多理论观点、思想体系、是非标准和行为规范所进行的比较鉴别、合理配置、筛选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机整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互动有序、协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建构,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它源自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人的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体现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使我们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知识支撑和科学的内容组合;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协调性;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做到教育目标上的分层设计、教育对象上的分类把握和教育内容上的分别实施;要坚持时代性原则,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坚持稳定性原则,即内容基本要素和基本观点的稳定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所谓基础性内容,是指社会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本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以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所谓主导性内容,是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所谓拓展性内容,是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而充实、调整和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结构关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关系的最高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认知性教育,重在启发、说理和引导;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规范性教育,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重在强化、自制和他律;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自励性教育,重在劝导、激励和体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更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整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关系、层次性关系和有序性关系。我们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划分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相对性,把握各内容之间的相互交错和包含关系,注意内容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交互性和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