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

时间:2023-07-13 17:22:46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1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依据东北寒区地缘优势,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突出寒区特色,培养具有一定寒区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寒区特色”体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地域特色及特点,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能够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从长远角度分析,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符合具有寒冷气候特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的要求。为了建设具有“寒区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次深入知名高校进行调研工作。文章结合黑龙江大学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寒区特色,立足于工程教育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些具体措施进行阐述。

二、“寒区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与举措

在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木工程的寒区特色,在课程模块设置、学分构成比例、专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构建黑龙江大学“寒区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

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道路与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岩土与地质工程三个培养方向。在教学中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在道路桥梁、工业和民用建筑、隧道和地质勘探等领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寒区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的需要。寒区工程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学科中基本的力学、地质等问题,同时又与水文、地理等学科领域交叉,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口径和知识领域。针对寒区地域特点,主要设置冻土力学、冻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启发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寒区地域特征和分布、寒区课程的应用范围、冻土对寒区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寒区工程建设技术难题等概念性和基础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教学,主要讲授寒区课程研究的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已有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方向的能力,通过深入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寒区工程建设思路及方向。第三阶段是案例实践教学,通过设计寒区工程冻害案例或列举寒区工程冻害实例,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冻害防治对策、防治措施等方面引导学生研究和创新。

(二)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为培养解决寒区工程实际问题的土木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理论学习的检验与升华,实践效果与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的设置密切相关。我院将“寒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基础实验操作、基地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基础实验操作主要针对冻土力学等寒区重点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定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实验主要由学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内容等,通过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基于所完成的基础实验操作环节训练,进一步开展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基地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成果,实现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学校通过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设置了寒区实践基地,直接面对寒区工程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寒区工程技能与素质。例如: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测冬季冻土对施工及已有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讲解冻土层上已有建筑物因季节性冻土产生沉降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观察多年冻土层和季节性冻土层的区别等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实践基地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冬季冻土受力性能分析试验。在毕业设计环节专门设置寒区工程项目设计方向,在冻土覆盖的寒冷地区,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建地的冻土层分类、冻土深度、冻土温度等,充分考虑冻土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施工存在的技术难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要求学生设计时提出防治建筑物冻害的具体方案。

(三)打造“寒区特色”精品课程

基于寒区地域特征,重点开展冻土工程、冻土力学、冰雪灾害分析、冰雪灾害防护四门课程的研讨与增设工作。在“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冗赘,二是要注意课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除了针对学科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讲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以工程案例形式阐述其在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这四门课程是“寒区特色”课程体系的代表,以突出寒区地域特点的工程实际应用为教学目的,针对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开设学生论坛,交流课上遗留的问题或表达自己见解,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该领域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拓宽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根据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打造土木工程精品课程。

(四)“寒区特色”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整合

基于寒区地域需求,为实现“寒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安排侧重具有“寒区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保证“寒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将冻土工程、冻土力学等寒区特色课程充分整合、统一规划。冻土工程等寒区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当前寒区工程建设的需要。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涉及寒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需的最基本力学知识,同时包括了冻土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寒区环境、冰雪工程、冻害防治、新型抗冻害结构、抗冻害材料等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此外,加强寒区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难点系统化分析。例如:根据寒冷地区钢材的特殊性要求,明确低温焊接施工质量保障措施和使用过程中防止脆性断裂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钢结构课程中的钢材低温冷脆特性,进一步了解施工技术中钢材低温焊接方法及措施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置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保证寒区特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做到始终与寒区工程领域先进理论接轨,使学生了解寒区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培养寒区工程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

三、结语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E2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木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学科,里面含有几十个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技术要求。不同的项目其技术力量的发展可以为后续的施工工序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技术创新对工程建设的进行、工作效率的提高、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都有较大的意义。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概述

(一)推动工程的生产效率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辅助作用下,能够降低不必要的人工费用管理成本,以及机械费用,使工程施工技术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渗入到各个施工环节中去,提高土木工程的生产效率。

(二)推动建筑工程施工自动化进程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关键环节,施工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土木工程的飞跃,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建筑施工并不能满足当前建设工程的发展需要,因此,自动化便成了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比如互换性和流水线的活动,工厂化和标准化的成套技术等,都为我国的建筑自动化提供了必要可行的途径。

(三)促进能源节约的重要手段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度加强,社会生态化的需要日益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生态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和改进应时顺势,在土木工程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得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自动化技术,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利因素的发生,力求做到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平衡。

二、土木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科技投入的欠缺

严格意义上讲:土木工程指的是一切与水、土相关的建筑规划与工程施工活动,土木工程设计领域广泛,包括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系统识别、反馈分析等一系列内容,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其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但目前我国对土木工程的研究还停留在个别的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技术上,对关于土木工程的系统性科学理论与集成管理理论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使我国的土木工程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水平来说依然有所欠缺。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这也恰恰是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最缺乏的部分,因此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科技投入的欠缺成为了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一大限制性因素。

(二)土木工程验收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还不是很完善,旧有的一般性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由于其指导理论的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土木工程领域里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由于我国土木工程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中一些甚至已经脱离了实际,这就使得这些标准无法继续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无法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

(三)土木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所需的劳动力多、投资量大、材料设备耗用量大等特点,使得我国对其实行的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同时有由于我国对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的欠缺,导致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一直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土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由于目前实行的承包制工程施工形式所导致的多头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三、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

(一)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

在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中,监理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实施科学的监理技术,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真正落实,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良好的开展和应用。在土木工程中,科学监理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土木工程若没有必要的管理技术,就会想一盘散沙,那么要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是天方夜谭。

(二)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

低碳建筑技术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创新技术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在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开展此项技术,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在建筑领域应用新技术,改变当前碳基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目前,太阳光电、光热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了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的世界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且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土木工程技术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土木工程的施工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加满足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重新思考与分析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形成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

四、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环保方向发展

建筑施工设计的目标,设计的进程和施工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污染,减少能量的消耗,选择适当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

1.降尘的技术创新

传统的降尘措施是采用洒水车来清洗工地的路面和洒水湿润,但是这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和水量,并且效果不是很好。

灰尘的途经主要现场的灰土太多,在起风或者有车辆经过的时候,就会飞起而形成灰尘。最有效的突进就是在现场对裸土进行覆盖或者绿化种植,将这些松散的土体进行固化,同时还可以美化现场的环境。

2.降噪的技术创新

工地噪音的主要来源是大型的施工机械和设备运行发出的声音。因此在新型的施工技术中,应该采取从源头上降低噪音:即选用噪音低的设备,而且可以加装降噪器和稳定设备的基础来减少噪音产生,特别是对于木方$钢筋等加工机具,可以采用设置隔音棚内作业的方式来降低噪音。还可以在现场设置噪音检测点,随时监测工地噪音的情况,来及时对相关工序进行调整安排。

3.建筑垃圾的技术创新

建筑工地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垃圾,按照状态可以分为固体垃圾、液体垃圾、气体垃圾等。处理这些垃圾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由于工程建设时间较长,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成了一个长久性的难题。

我们可以根据垃圾类型的不同,采取回收利用和掩埋、固化等方式,将其进行处理,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而且可以形成长久的处理方式。

(二)复杂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传统的机械制造、运输、园艺、地质勘察、冶金等活动也不断被应用于建筑施工设计中。因此,这些外沿学科的相应的技术形态也被纳入了建筑技术体系,无限扩张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外延,体现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而复杂性是建筑施工技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三)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建筑施工技术的高技术化发展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渗透,凸显了现代特征。这样的渗透推动者建筑施工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快速拓展。出现了功能多元化、驱动电力化、布局集约化、控制智能化、操作初械化、结构精密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新技术是建筑施工高新技术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形式,研究主要包括有空间结构技术、开发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地下空间技术等。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工程的建设技术、信息服务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尤其对质量和安全性要求很高,这些都取决于施工技术。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创新施工技术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等方式应用于土木工程行业中,并融合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施工技术与先进科技,进一步促进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发展中,施工技术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完善施工工艺,提升设计水平,强化控制管理等,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丰润的发展环境及深远的发展空间,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土木工程建筑的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6:196.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3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际情况;工程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一般而言,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固定性。指的是土木工程的施工地点相对固定,在选定施工区域后,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变动;第二,流动性。指的是进行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在同一工程进行施工,人员往往需要很大的移动空间,而不只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进行施工;第三,多样性。指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具有多工种联合施工的特点,这些工种的施工过程,劳动时间和施工方法都是有所差别的。

一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推升了土木工程中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大量出现,而土木工程的设计和建筑也越来越复杂。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遍布全国的大量工程从技术层面和经验层面促进了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土木工程与一般的工程施工和组织程序有所不同,每个分项工程都要单独进行计划,并在最后将所有的单项工程汇总。所以,土木工程施工中,组织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甚至决定工程的成败。一般而言,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具有的特点包括固定性和流动性。所谓固定性。指的是土木工程的施工地点相对固定,在选定施工区域后,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变动;所谓流动性。指的是进行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在同一工程进行施工,人员往往需要很大的移动空间,而不只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进行施工。在土木工程的组织中具有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和综合性。多样性表现在工程的各部分几乎各不相同,需要多工种在同一时间进行不同的施工作业;综合性指的是在施工的组织过程中,要对设计、建筑、监理、材料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把控,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由于生产周期长、投资额度大,工程的组织协调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2.1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在施工的研究方面,我国在高校以及企业的实验室进行了多种分析,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如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分析、边缘反馈分析、系统识别理论以及材料刚性柔性分析等等。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对于土木工程的理论建模有一定帮助,但是仍然不能够将这些分析的成果集成应用,对于实际操作的意义较小。

2.2缺少验收标准与规范

我国对于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研究投入有限,使得一些领域没有成型的标准,在施工中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施工工程控制参数的制定,是涉及到土木工程行业长远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工程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目前我国缺少这方面的质量标准,在没有工程标准借鉴的工程中,需要监理部门以及质量主管机构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避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避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2.3管理体制问题

多头管理一直是困扰中国土木工程发展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管理责任不能够准确的落实,对于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不高,各部门只对工程所带来的利润感兴趣,使得一些特大工程忙于上马,前期研究不够,对环境、社会以及政策等客观环境不能够进行很好的解读。目前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净化工程的承包思想,使权力和责任明确,避免在问题面前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1、地基基础施工

桩基施工是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关键。在设计桩基时,可以考虑两类极限状态的承载设计,分别是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极限以及承重状态下的承载极限。根据建筑物的特征、施工要求、工程用途等引述,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变形程度,具体标准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桩基设计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桩基按照承载的性状进行分类,摩擦桩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我们将其称作端承摩擦桩。该种类型的桩基,在承载能力接近极限时,桩体顶端所受正压力,桩体的侧面不受压力,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第二种我们称为典型摩擦桩,这种摩擦桩在承载能力处于极限时,主要是由桩体的侧面对力进行分担,而桩体的竖直方向几乎不受力。在制作桩体时,成桩的方法有木桩、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制作基础桩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下,材料是由木材、混凝土和钢筋混合而成。具体应用那种材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2、混凝土结构施工

在施工中,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为现浇法,主要是在施工的工程现场进行浇筑混凝土,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浇筑混凝土,适用范围很广。另一种为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首先了解工程的钢筋结构以及刚性的延展性。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节约成本,浇注之后的质量较好,在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使用该种方法时,要保证在预置模的准确性,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

3、钢结构施工

钢结构施工在土木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制作构件的吊装。这项工作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场地的清理、相关道路的修筑、基础建设的准备、吊装的相关设备检测、运输等。在钢构运送至场地后,首先用木托进行垫底,防止钢构损坏和偏移,并且对于表面进行清洁,之后进行钢构的安装工作,在安装过程中准备好氧气和乙炔等焊接设备和材料,并且要同时准备好灭火设备,要提高对火灾等的防护等级,做到安全施工。

此外,在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关于焊接点、螺栓等部分的施工。在处理该类连接问题时,要注意连接方式的选择,如果是经常拆解的部分,最好使用螺栓进行固定,若该部分相对固定,并且需要承载多方面力的荷载,则可以进行焊接作业。总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钢构的具体连接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1 深基坑施工技术

为了保证土木工程的地下结构稳固,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对于深基坑施工要求就相对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基座进行深度挖掘施工,同时对深基坑的周边进行必要的支护工作以及加固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我国高层建筑逐渐普及,深基坑技术也有了相对成熟的实际施工经验,并且在一些工程中已经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深基坑施工进行分析,保证了深基坑的施工效率以及施工精度。

2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我国的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多,钻孔灌注桩施工也被大量的使用,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家缺乏对该方面的标准,使得灌注桩的设计、施工、用料等有着随意性。这样一来,工程标准没有办法统一,工程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国家以及有关部门需要对灌注桩技术进行行业标准的制定,使其更加完善和成熟。

3新型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技术的运用是现代土木工程的进步。而这种预应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体外预应力上。体外预应力指的是对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在混凝土的截面之外,与传统中布置在混凝土截面中的预应力钢筋相对应。这种预应力筋的设计,使大跨度的混凝土结构建设成为可能。其中对于粘结体外预应力的应用,是体外预应力最为典型的方式,这种结构的预应力筋,布置于管道外,使施工更加简单,并且在受力分析时发现,钢筋的承载效率很高,几乎没有应力损失。是一种结构合理、经济实用的施工操作方法。

四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施工智能化。在新时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充分的运用计算机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进行施工,提升工程的技术含量;第二,设计多样化。在今后的设计中,会越来越多的体现设计的灵活性;第三,施工生态化。在施工中,会更多的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进行生态施工、和谐施工。

结语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较强,安全性的要求很高,这些都取决于施工的技术。对于工程施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土木工程整体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且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才是解决土木工程相关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刁立明,浅析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J],华章,2011(19 ).

[2]胡晓武,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02)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4

段波涛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北分院 430056)

【摘要】根据国家推行信息化战略的基本要求,土木工程的信

息技术决策便是要把当代信息科技同传统意义上的土木工程有机结

合,进而整体推进土木工程的经营管理水准。现如今,在信息化条

件下,推行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

过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特征和目标进行一番论述,系统阐明土木

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发展时期;阶段特征;趋势

引言:我国正经历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新时期,早在

2002 年,国家就确定了“以信息化拉动工业化”的新战略决策,

科学施行土木工程信息化技术战略正是这项决策的生动体现。土木

工程主要包括水利、公路、矿山、机场和建筑等诸多行业领域,具

有行业规模大、从业人员众多、技术要求高的基本特点,更是我国

重点培育的支柱性产业。

1.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特征

1.1 知识经济色彩凸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各项科技、信息和知识

较多,这些也是土木工程生产的核心要素,它以互联网作为载体,

不断整合土木工程的信息资源,促进该类资源的生产、传送和运用,

从本质上更加凸显土木工程的信息化。

1.2 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地影响

土木工程的信息技术往往经由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得以实

现,并且信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这便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

基本功,方可对信息开展识别、处理工作。在这期间,无疑会给人

类的思维模式带来极为深远地影响。

1.3 打破了时空限制

土木工程的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的实现远程交互,也就是说,在

任何时间、地点,均能给土木工程领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服

务,极大地方便了土木工程技术的交流与互动,也彻底破除了时间、

空间的限制与约束。

1.4 对从业员工的技能要求空前提高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便是人力资源,从这个角

度看,从业人员唯有及时学习专业常识、IT 技能,并掌握信息的识别、

处置和管理手段,才会立足于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最终使

土木工程在技术、经营和管理上达到质的飞跃。

2. 新时期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

2.1 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服务

打造一个可靠的、高效的、便捷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是各级行

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改革目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经由政务公开、远

程办公等手段,为行政主管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决策和管理水

平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与此同时,运用土木工程信息技术时刻将企

业效益的创造作为关键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企业必

会在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公正、合理的市场竞争

环境。

2.2 促使土木工程信息走向产业化趋势

当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是革新传统土木工程的重要工具,运用先

进的网络技术,信息的互动、共享会变得异常简便,这样一来,产

业结构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各项信息资源会得到系统地整合与配置,

并使新产业——土木工程信息化得以诞生。

2.3 大大提高国内土木工程企业的效益,支援国民经济建设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

无疑会带动土木工程的行业创新与进步,促使土木工程相关产业朝

着稳健的步伐前进,进而打造新的经济发展项目。同时,运用互联

网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土木工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

特别是在我国入世后的今天,土木工程一经实现信息化后,会引领

国内的土木工程企业纷纷“走出去”,为企业与国际间的接轨、共

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和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3.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嵌入式系统的大力运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延伸,嵌入式计算机无论从应用

数量还是发展规模上均超出了传统技术层面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

主要指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前提技术条件,以实际运用为中心环节,

软硬件可相互裁剪,满足系统对牢靠性能、成本、功率消耗、性能

以及体积等需要的专门化的计算机系统。科技发展为人类进入“计

算普及”时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条件,同时,相当规模的低成本、

效益高的嵌入式系统势必成为“计算普及”时期的核心组成要素。

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基础是“芯片”电路的设计与软件技术产品

的研发和问世,相应地,推行土木工程信息化技术战略,所要面临

的问题便是土木工程应用系统的开发,换言之便是嵌入式系统的研

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主要承担者,嵌入式系统会成为土木

工程信息化目标的重点发展项目。

嵌入式系统的实际运用集中于控制系统和各种信息采集检测设

备的研发,所以说,在不久后的将来,嵌入式系统的功能会变得异

常强大,极有可能会独立实现在PC 上的工作任务,土木工程的流

程任务分配进一步走向精细化。另外,借助于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信息采集能实现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再对这些信息加以分类、探析、

加工和处理,进而把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为开展智能监控和制定

决策提供诸多便利。

虽然嵌入式系统已在土木工程领域开始大踏步的应用,但从成

本和性能上仍与广泛运用的要求存在相当的差距,需要嵌入式系统

的持续改进。

3.2 国际互联通信技术的应用程度更为提高

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伴随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整合,

互联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在国际上的高速共享和快捷传送提供了

可能性。网络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

其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影响尚未深入体现,依照“光纤定律”,未来

几年内,广域网的信息传播速度会与局域网信息传播速度相接近,

人类无法明确地感知信息所在地域的差别,这一构想会随着技术革

新而成为现实。

获得信息可采用通信网络现存信息调用的方式,也可借由网络

上的信息取得仪器完成信息的采集,进而保存到网络上。运用互联

通信技术,可使人类轻而易举的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公众

可远程操控工程,进而完成土木工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除此之外,

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中,基于案例推理的专家系统的研发,要求土

木工程与网络技术相互交融,然而,就目前来看,该项研究在技术

攻关与应用上存在较大困难,也是今后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研究方

向。

3.3 计算机软件技术被大量应用

土木工程的专业技术软件是土木工程实现信息化的主导表达形

式,特别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尤为明显。首先,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

专家系统的应用可作为土木工程设计的研究依据,在运用神经网络

开展土木工程的模型甄别方面,智能技术同仿真、优化技术的紧密

结合会构筑空前规模的决策支援系统,通过正分析、预估分析等对

各类信息加以综合判别、探析和工程比对,发现相应问题及时提出

最佳方案,这类技术定会在土木工程中派上用场。其次,随着软件

技术研发手段的更新,软件的产出效率获得了显著地提高,研发周

期逐渐减缩,成本得到明显控制,能紧密依据用户需要快速安装软

件,为土木工程专业类系统软件的推广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地提(下转第

399 页)(上接第395 页)升了土木工程领域中信息采集、加工和

处理的水平,也从根本上变革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式和内容,

整体提高了土木工程的技术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 吴建明,于玲.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J].

森林工程,2012(01)

[2] 杨敏,肖珂,张俊峰. 岩土工程软件的发展方向[J]. 岩

土工程界,2013(10)

[3] 任秋荣,叶龙,李向召.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制造业自动化,2011(12)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技术;现代土木结构;建筑施工

Abstract: The modern structure application in the civil architecture is called the modern civil structure, the modern civil structures is the product that the computer science, materials science and autom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develop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also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 sublimation. Modern civil structure relates to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of the structure major changes, as well as the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c control and many other fields. Combined wit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to the civil technology, i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in the industr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odern civil structu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现代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进步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材料的设计、制造、销售一体化的体制的建立,各种具备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功能的材料及配件正逐步走进土木工程师的视野,各种控制电路、功率放大器、传感器驱动材料、逻辑电路信号放大器、现代计算机集成结构被人们用于现代土木结构中,使现代土木结构飞速发展,不仅有承受建筑荷载的能力,而且具有分析计算、自我感知、推理预测、自我控制的能力。

1.现代土木结构的概念

现代结构是传统结构功能的升华。现代结构可进行不同参数(例如温度、声音、压力、应变、化学反应、物理形变等)的检测及数据传送,同时具有包括人工智能推断处理的数据处理能力,即现代结构自身拥有处理、诊断、学习、分析、修复等功能。将现代结构运用于土木结构中,称为现代土木结构。

2.建筑工程土建技术常见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轻者回应此昂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展,拖延工期导致增加工程费用,重者可能会为后续工程埋下安全隐患,导致人身财产的损失。由于引发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对于这些问题的性质、原因、危害的分析判断以及处理也十分复杂。即使针对同一质量问题,引起的原因也不尽然相同。例如,盲目套取不正确方案的图纸结构,计算理论值与实际受力不符;内力分析错误导致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强度差;施工时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低劣;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差。

在处理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质量问题的不同外在表现做具体分析。例如,建筑物发生不自然沉降现象,可能是因为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相匹配,也可能是因为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导致不自然沉降。同一类型的质量问题,也能会因为不同原因而重复发生,因此,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考察分析建筑工程中的各项施工条件和因素。

3.现代土建技术分析

3.1土建结构的智能化

传统的土建结构是被动结构,在设计制造完成之后,其性能、使用状态存在着严重的不可控制和不可预知性,为土建结构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结构智能化的第一层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新。在线监测结构的发展可以赋予传统的土建结构以在线监测的功能机制,是工作人员探知土建结构内部的性能,便捷快速地掌握结构的内部物理形变以及化学反应的演变情况。在线监测结构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增加数据的只能处理体系,使土建结构自身拥有自我感知、自我诊断的能力,实现结构智能化的第二层次。

3.2现代土木结构的分类

按照材料的不同,现代土木结构可分为嵌入式土木结构与基体、智能材料耦合结构两大类。

3.2.1嵌入式土木结构

嵌入式土木结构是指在基体材料的结构中(例如钢筋混凝土)嵌入具有控制处理和传感动作功能的材料或者仪器,利用现代化计算机高端软件硬件的技术,将传感元件采集、检测的结构内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将处理结果通知控制处理器,最终由控制处理器激励指挥驱动元件以执行相应动作。这种智能结构建立在传统土木结构上,只需要稍微加以改进,无需额外研究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由于其便捷、易操作,可充分做到传统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平稳过渡,因此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所在。

3.2.2基体、智能材料耦合结构

部分土木结构材料本身带有智能功能,可以随着物理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相关性能,例如碳纤维混凝土材料,可以随着自身的受力情况不同改变导电性能,只要外界能探测出导电性的变化,便可以推测出受力情况以及内部结构的改变。

3.3现代土木结构研究内容

3.3.1土木结构的智能化设计

现代土木结构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和对于传统结构实现智能化的概念性设计。针对不同的结构类型以及相关性能,利用现有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在兼顾现代技术先进性、节约经济费用以及实用性等前提下,合理地确定现代土木构件研究的智能化目标,

在智能化目标确定之后,需要对土木结构在使用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预测,对土木结构在受力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进行预估,研究确定结构中需要实现智能化监控的关键部位,最终确定整体监控方案。

3.3.2利用传感元件实现智能控制

传感元件是现代土木结构研究的另外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利用在传统建筑材料中安装性能稳定、可靠耐久、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与基体结构有着相同的使用寿命的传感元件或者传感结构耦合材料,采集各种信息,将信息经过处理,则可以实现自我诊断、自我控制的功能。

3.3.3对于作动材料分析

现代土木结构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结构智能控制。作动材料可以实现这种控制,它利用拥有物理耦合现象的材料,尤其是拥有机械量与热、光、电、磁等非机械量的耦合材料作为结构的作动件,通过控制非机械量的变化来控制位置、形状、应变状态、刚度、阻尼、频率、摩阻等结构特性,最终达到作动目的。

3.3.4现代土木结构的智能结构信息处理

现代土木结构必需借助于信息的流动控制、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只有让信息在传感器信息处理中枢和作动系统之间有序地流动并进行处理计算,结构才能具有智能功能。

建筑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土木结构依托于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发展,可以影响到结构和建造的重大变革。现代土木结构及智能建筑不仅对于未来土木界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它涉及到当今材料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信息通讯等领域内的前沿科技,它的研究和发展必将进一步带动此类高科技领域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国海. 浅谈在建筑工程中对土建技术的探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05)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6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土壤容重;Meta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4905

1引言

植被建设是生态恢复与重建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1]。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以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和恢复植被为代表的生物工程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2]通过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极大的改善土壤质量;作为植被生存基础的土壤,可以给植被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3],植被的恢复与土壤质量的演变相互制s,互为动力。随着植被逐渐恢复,植被覆盖度增加,植物生长产生的枯枝落叶和根系腐解物在土壤中积累、矿化,一方面把大部分无机营养元素归还土壤,另一方面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和通气状况变好。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类物质又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物质向有效性方向转化,供植物吸收利用。植被恢复使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因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首先要恢复生态系统的植被,通过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土壤结构也得到改善。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一个基本物理性状,土壤容重与孔隙状况等土壤物理指标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植物根系的穿透性,是土体构造的重要指标。土壤容重的大小和土壤质地、结构、腐殖质含量等有关,受质地、结构性和松紧度等的影响而变化[4],加之受到生物作用以及耕作等的影响,土壤容重是一个高度变异的土壤性质。土壤容重反映土壤的松紧度,容重小,表明土壤疏松多孔,结构性良好;反之,则表明土壤紧实板结而缺少团粒结构。

通过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改变土壤容重,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能够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使得土壤表层土壤容重减小,从而使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得到很大提高。然而由于人工植被种类不同、植被建设区域以及林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使得土壤容重增加,降低土壤质量。为了综合衡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建设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后果,本文基于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前人发表的相关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合并分析,量化植被建设对土壤容重所产生的平均响应程度,并通过深度的亚组分析,讨论不同降水区域人工植被建设中,植被类型、建植年限等因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征,揭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普遍性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植被建设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土壤质量性状的调查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材料与方法

2.1文献来源

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有关中国北方植被建设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文献主要是以中文形式发表;部分以英文形式发表的,也可以在一些中文文献中查到相关结果。因此,本文的主要文献来源是中国CNKI学术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通过建立严格的文献筛选标准(表1),本项研究共搜集到33篇涉及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文献作为再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表2)[5~36]。

表1文献检索标准

序号 文献筛选标准

1文献的数据资料里至少包含一种植被建设(乔木建设、灌木建设)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文献的数据资料里必须具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3文献资料的数据应是具体的数值(包括图表),数据包含平均值和标准差或者标准误

4具有重复报道的数据值选用其中一种

2.2数据处理

用于Meta分析的数据变量包括人工植被恢复前后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数据处理原理参考文章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北方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37]。通过计算,获得ES(通过合并单个研究的效应值所获得的结合效应值),SE(结合效应值的标准误)。当结合效应值ES>0时,说明植被建设对土壤容重含量有增加效应;当结合效应值ES0.05);置信区间不包括0(均大于0或者均小于0),即说明P

2.3数据检验

一般地,所发表的文章都存在发表偏见[39-41],即几乎所有的作者及编辑部都有更愿意报导统计检验显著结果的趋向。一般只对已发表文献进行综述的Meta-analysis常常会带有系统性的正偏差[42-45]。因此,在进行Meta 分析之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判断所选用的33个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建设后土壤容重的Meta分析无发表偏倚,表明Meta分析结果可靠。

3结果与分析

3.1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

如图1、2、3所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均呈正态分布。植被建设后容重变化速率为0.0053 g/cm3・yr(95%CI=0.017),乔木和灌木栽植后土壤容重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023 g/cm3・yr(95%CI=0.017)和0.0079 g/cm3・yr(95%CI=0.017)。说明人工栽植灌木以后,土壤容重变化速率最快。

3.2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Meta分析

由表3可知,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变化的影响显著。所有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为-0.209;乔木栽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为-0.199;灌木栽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为-0.222,说明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恢复都会降低土壤容重,并且灌木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效应大于乔木。

3.3不同降雨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Meta分析

由表4可知,不同降雨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均具有降低作用。人工乔木栽植后,在0~400 mm以及大于400 mm降雨区容重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205和-0.155;人工灌木恢复后,在0~400 mm以及大于400 mm降雨区容重的变化效应分别为-0.931和-0.213。说明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该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的降低作用越大。其中降雨量超过400 mm地区,人工灌木栽植之后其土壤容重的降低效应大于该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效应。

3.4不同林龄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Meta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林龄阶段的人工乔木、灌木对土壤容重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除建植10~20yr的人工乔木外,0~10yr、>20yr的人工乔木以及各林龄阶段的人工灌木对土壤容重均具有降低效应。其中人工乔木栽植后,各林龄阶段的乔木(0~10yr、10~20yr和>20yr)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效应值分别为:-0.160、0.215以及-0.320;人工灌木栽植后,各林龄阶段的灌木(0~10yr、10~20yr和>20yr)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效应值分别是-0.368、-0.388和-0.363。各林龄段人工灌木栽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效应均大于相对应的人工乔木恢复。

4讨论

目前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物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容重、孔隙度、土壤水分、土壤渗透性等指标的研究上, 其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以及土壤容重是用于评价的重要指标[46]。

Meta分析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所有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为-0.209(95%CI为:-0.415 ~ -0.004)。说明人工植被栽植后能显著地降低土壤容重。不同区域大量的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主要原因有:a.植被恢复通过增加地表凋落物和地下有机物( 细根及根系分泌物) 输入,从而显著降低土壤容重[47,48]。b.土壤容重的大小和土壤质地、结构、腐殖质含量等有关,受质地、结构性和松紧度等的影响而变化[4]。一方面,土壤容重对植被根系穿插产生影响,反过来,植物根系穿插也会对土壤容重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植物生长对于土壤结构、腐殖质含量等的影响,植物间接的影响土壤容重。容重小,表明土壤疏松多孔,结构性良好;反之,则表明土壤紧实板结,并且缺少团粒结构。c.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能够使土壤形成多级空隙的团粒,而根系的穿插也使得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加,从而对土壤容重产生影响。d.良好的植被恢复能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使表层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从而使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得到很大提高[49]。姜培坤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了植被恢复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极大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量明显降低,土壤总孔度、通气孔度增加和大于大团聚体与大于水稳性团聚体总量的增加[50]。

其中,人工乔木栽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为-0.199(95%CI为:-0.488 ~ 0.090);灌木栽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为-0.222(95%CI为:-0.514 ~ -0.070)。表明人工乔木、灌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但人工乔木栽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效应值的95%置信区间与0重叠,说明其影响不显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乔木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远大于灌木[51],即乔木类植物易导致土壤干旱,灌木次之。虽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但由于不同需水量的原因,栽植灌木后的土壤改良效果会更佳。此外,由于乔木根系较深,灌木根系较浅,二者根系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土层,一般情况下,灌木对于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大于乔木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降雨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变化的Meta分析发现,人工乔木栽植后,在0~400 mm以及大于400 mm降雨区容重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205(95%CI为:-1.934~ -0.476)和-0.155(95%CI为:-0.511~ 0.201);人工灌木恢复后,在0~400 mm以及大于400 mm降雨区容重的变化效应分别为-0.931(95%CI为:-1.422~ -0.441)和-0.213(95%CI为:-0.659~ 0.234)。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地区人工植被恢复都能导致土壤容重降低,其中在降雨量0~400 mm地区的乔木、灌木栽植都能够显著地降低土壤容重,而超过400mm降雨量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效果不显著。

不同林龄人工植被建设对土壤容重有一定的影响,其中0~10yr、大于20yr的人工乔木以及各林龄阶段的人工灌木对土壤容重均具有降低效应;而介于10~20yr的乔木栽植导致土壤容重增加。其中建植≥20yr的人工乔木以及建植≥10yr人工的灌木均对土壤容重产生显著的降低作用。一方面说明了,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越显著,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时间的累积,人工植被根系生长越旺盛,加之逐年累积的枯枝落叶层的作用,对于土壤容重的降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侧面应证了可人工灌木林地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效应是优于人工乔木林的,这与樊华等[5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本文将整个中国北方不同降雨量地区以及不同林龄的人工乔木、灌木栽植对土壤容重的影响量化、客观化,通过综合分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栽植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效应更为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灌木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效益也好于乔木。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的开展灌木植被恢复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平,康尔泗. 草原化荒漠带人工固沙植丛区土壤水分动态[J]. 水科学进展, 2004,15(2):216~222.

[2]张雷明,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J]. 干旱区研究, 2002,19(4):59~63.

[3]吕春花,郑粉莉. 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3:12~18.

[4]朱祖祥. 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张文军.科尔沁沙地活沙障植被及土壤恢复效应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杨越.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0.

[7]王思成,王月玲.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特性及相关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1):295~299.

[8]胡亚林,曾德慧. 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1):2391~2397.

[9]袁秉政,秦天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05(6):51~54.

[10]闻彦树,郝艳霞.不同造林方式对黄土丘陵植被恢复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山西省河曲县为例[J]. 内蒙古林业, 2011(11):12~13.

[11]张平.不同造林树种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济南:山东林业大学,2014.

[12]姜丽娜,杨文斌.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修复效应[J]. 生态学报, 2013(10):3192~3204.

[13]季宇虹,宁虎森.干旱区土壤理化性质与人工植被性状的关系-以新疆和田墨玉生态产业区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6):20~25.

[14]赵娜,张劲松.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351~358.

[15]蒋金平.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生态恢复中植被与土壤质量演变关系[D]. 兰州:兰州大学,2007.

[16]杨光,丁国栋.黄土高原不同退耕还林地森林植被改良土壤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3):204~207.

[17]杨光,汪季.黄土高原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修复效果的研究-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J]. 工程建设, 2008(10):552~557.

[18]张笑培,杨改河.黄土高原南部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干旱区农业研究, 2010(6):64~68.

[19]王莉,张强.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 2007(4):53~56.

[20]彭文英,科利.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72~278.

[21]张飞,陈云明.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有机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3):105~109.

[22]张晋爱,张兴昌.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柠条林地土壤质量变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3):136~140.

[23]王改玲,王青杵.晋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4,33(6):1487~1491.

[24]苏永中,赵哈林. 科尔沁沙地不同年代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01):93~100.

[25]曹成有, 蒋德明, 全贵静, 等.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水土保持学报, 2004,18(6): 108~112.

[26]黄刚,赵学勇,苏延桂,等.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微环境改良效果的评价[J]. 干旱区研究,2008,25(02):212~218.

[27]曹国栋,陈接华,夏军,等.玛纳斯河流域扇缘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J]. 生态学报,2013,33(1):195~204.

[28]关其格,浩必斯嘎拉图,杨越,等. 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5(4):648~652.

[29]段民福. 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时空变异规律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0]周玉珍. 柠条林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物理性质和肥力的影响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6):620~622.

[31]牛西午,张强,杨治平,等.柠条人工林对晋西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04):628~632.

[32]杨凤群,齐雁冰,常庆瑞,等.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34(2):57~62.

[33]杨丽雯,周海燕,樊恒文,等.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恢复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9,29(6):1116~1123.

[34]张俊华. 渭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质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5]孙海红,刘广,韩辉,等.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04(1):15~17.

[36]飞.植被恢复对黑岱沟煤矿排土场土壤性质和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7]李刚,刘立超,高艳红,等. 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北方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4,33(9): 2462~2470.

[38]刘鸣. 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9]Begg C. B. Publication Bias[C]// Cooper H, Hedges L V.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Synthesi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4: 399~409.

[40]Gurevitch J, Hedges L V.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independent experiments[J].Meta-analysis,2012(11).

[41]Desig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Experiments[M].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47 ~369.

[42]郭明,李新. Meta-分析及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沙漠, 2009,29(5):112 ~120;

[43]Ellenbergs S. Meta-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review[J]. Seminars Oncol,1988,15( 5) : 427.

[44]Arnqvist G, Woost ER D. Meta-analysis: synthesizing research finding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995,10( 6) : 236~240.

[45]Rosenthal R, Dimatteo M R. Meta-ANALYSI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literature review[J]. Annu Rev Psychol,2001,52: 59~82.

[46]周Z,张旭东,周金星,等. 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2009(2):56~61.

[47]Cao C Y, Jiang D M. Soi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along a chronosequence of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plantation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of Northeast China[J]. Applied Soil Ecology,2008,40( 1) : 78~85.

[48]Ma X H,Jiao J Y,Wen Z M,Bai W J,Jiao F. The change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abandoned lands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5,12( 1) : 17~21.

[49]王国梁, 刘国彬, 周生路.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稳定入渗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5):529 ~535.

[50]姜培坤,周国模,钱新标.浸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 2004,1:12~14.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国家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一般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贵州为全国传统的老少边穷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更是如此。组建毕节学院就是为了解决毕节市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缺乏问题。学校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着力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与毕节试验区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以基础学科为基点、应用学科为主导、重点学科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培养的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按照“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专业的拓宽,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使培养对象在结束本科学业后,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各个领域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能力,经过一定训练后,具有开展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对培养模式做出合理的定位、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相关方案和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它们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决定和影响整个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组成及综合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需要对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制定出合理的架构和有效的培养方案,以使所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合于当前工程领域的实际需要及其自身的发展需求。

一、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现状

(一)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立基础

毕节学院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按照学校定位的要求,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开办适应地方发展的新兴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所培养的毕业生已经遍布毕节试验区土木工程领域的各个行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毕节试验区,学校审时度势,从2009年起,就开始着手申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获得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资格,2012年第一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始进入培养阶段。由于本校是在原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科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这几年,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的开办为土木工程本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新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经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较详细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工作,以便所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更好地符合于本校的学校定位和毕业生培养的定位目标。

(二)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毕节学院成为综合型院校的时间相对较短,工科专业的发展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办学经验及条件不足,再加上毕节学院本身所处的地域条件,其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

1.教学设施及教学条件的不足。毕节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建立的基础是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因此,专业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建筑工程专业方向。但是,当前的土木工程实际上包含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山建筑等诸多专业领域,这就使得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短期内实现培养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困难。在实践环节教学的投入方面,由于学校宏观发展的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就更少,这同时加大了土木工程专业现有指标与评估指标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样也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毕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中,行政及非专业人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高职称中具有土木工程教育相关背景的教师较少并且学历结构等也不合理,这些都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2.教学内容的陈旧与脱离实际。针对于目前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而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联系工程实践,指导生产实践。首先,目前在课堂上给学生所讲授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教学,一般教师都不讲授工程实例、工程图片相关的例题。这样的讲授方法由于脱离了工程实际,概念抽象,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为了考试的需要死记硬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整体工程的概念,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在工程中的适应性相对较差。其次,教材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成熟的模式,与当前工程实际的发展出入较大,不能反映当前工程领域中所运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等。

3.工程教学理念的相对落后。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所采用的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这样的教学理念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被动接受及积极发散思维的抑制。其次,重视课堂教学,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理论教学环节课时多,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少。再次,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鼓励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重理工,轻人文的培养模式,致使人文教育缺乏。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在毕节试验区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影响下,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主线就是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主线,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土建类学科传统主干专业之一的土木工程专业,完备的工程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原有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面向施工单位就业,这种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融会贯通施工、管理、运行及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人文社科及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岗位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毕业生具有实践动手、工程决策及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和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辐射西南,为地方及区域经济提供工程技术人才服务,确立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制定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确定的过程中,力求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工程教育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实用高素质人才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的,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来制定培养方案和确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确定的原则。基于应用型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必须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分析、检测、施工、处置等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常用的基本分析软件,掌握土木工程主要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能够独立进行安全性评价,熟悉土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对土木工程的不同安全状态能够进行合理处置。因此,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平台课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对于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依据这三个模块进行设置。

(1)公共课模块。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模块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修养及自然科学基础。

(2)平台课模块。平台课模块即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此类课程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大类平台内的课程,也即是在“大土木”的观念下进行设置。包括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

(3)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即是专业课平台。该平台构建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主要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路桥工程、建筑结构抗震、道路工程等。

2.课程群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合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分为人才素质、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素质等几大课程群来进行建设。前三个课程群的建设主要依据学校的整体发展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担。这些课程群包括了两课、道德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由学校层面进行建设。本研究主要探讨工程素质培养的课程群建设,这一课程群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小课程群进行建设:力学课程群、结构设计课程群、基础工程课程群及实践环节课程群的建设。

(1)力学课程群。力学课程的学习是工程类专业学习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关于土木工程材料基本力学特性、结构力学及变形特性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力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及毕业生以后的就业及个人工程实践来说,在本科学习阶段,主要开设的力学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弹性力学等,其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为专业必修课,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及岩石力学为专业选修课。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及岩石力学等的不了解,而这些课程对于以后的工程实践又十分重要。因此,这一课程群的建设重点在于师资力量的搭配及培养,教师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力学基础及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在前几门必修力学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将后几门力学课程进行专题式的讲授。

(2)结构设计课程群。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城市空间与地下结构设计等,该课程群建设及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3)实践环节课程群。实践环节课程群包括概预算、实验、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该课程群的教授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程实际的必要纽带,是学生工程教育思想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从室内和室外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室内实践能力包括课程设计、室内实验教学及毕业设计;室外实践能力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土木工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大量地消耗资源和能源,可持续的土木工程结构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超级工程结构的建设不断增多,施工控制及施工力学将不断走向成熟,并将不断应用到工程的建设之中为工程建设服务。

1.我国土木工程现在还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于施工控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控制、系统识别、材性分析等,目前既有一般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有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但缺乏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应用。

1.2缺少验收标准和规范。一些领域对施工控制缺乏概念和思维方式,更无标准可言。也有一些领域有一般性的标准,但对大多的创造第一的工程仍缺少足够的科研准备。对于施工控制的标准如何提出,不仅涉及到长期发展问题,也涉及到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但有一点就是要对没有经验借鉴的工程必须全面贯彻施工控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错误。

1.3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能落实,缺乏对施工控制的高度重视,对特大型工程前期研究不够,对工程的解剖不够细致。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设计、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思想,使管理责任明确并得到落实。强调施工单位应采取主动控制,使责、权、利能够达到系统的统一。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2.1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加强培训

目前,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然不足,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对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缺乏重视,而对绿色施工意识的加强,离不开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在基础教育中,应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在继续教育中使工程建设各方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强化建筑工人教育,提高建筑企业职工素质,承包商进行有利于可持续的行为方面的教育,并使其从中受益。

2.2注意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单位的设计图纸不可能完全符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此也就会出现两者发生冲突的现象,这样就需要在施工图中进行解决。例如:在某单位的施工项目中,对基础梁筏的地梁设计为一样的高度。虽然在基本的设计意图上没有什么影响,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情况,施工过程变得过于复杂。一个方向上的地梁纵向钢筋需要通过该地梁的垂直方向的纵向钢筋;而当地梁的宽度过长时,会有新的问题发生。施工单位需要与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理解设计单位的设计意图,还需要将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向设计单位进行反馈,以保证在施工前就能够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对设计图纸进行变更修改还是比较容易的;相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而言,就不需要进行停工返工,造成工期的延误或者不必要的浪费。

2.3可发利用绿色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在与日俱增,具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高达4000万吨,废弃混凝土高达1360万吨,造成清理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环境的污染也是越来越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水泥的第一大国,水泥生产本身就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其生产技术的改良已经势在必行。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钢材和建筑混凝土是绿色施工的最佳选择,应该大力发展这样的建筑材料。

2.4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通过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既避免可能出现的建筑事故,也可解决建筑过快老化损坏,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2.5建立持续有效的绿色施工制度和管理体系

持续有效的绿色施工和建筑管理体系是确保土木工程的绿色施工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时,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这对建筑施工将会是一个强大的推动。绿色施工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行业进行协助,应该逐步推进绿色施工制度的完善,对于政府部门的投资项目,应该在投标书中明确说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并在项目合同中加紧约束;建筑施工方应通过ISO14001环保认证的要求;要求施工方将绿色施工纳入施工技术中,将环境保护准则写入合同,并加强建筑施工的监督。

2.6发展展望

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者意图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施工技术。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施工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意图能否实现。就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存在着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因此,施工控制就是要进行实时识别、调整、预测,最终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实现设计最佳目标。施工控制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施工过程,求解其内力和位移,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若两者误差较大则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控制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不同材料、不同体系、理论分析、测试手段和现场组织等多个方面,实施中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工作。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宏观质量和施工状态宏观安全的保证。

3.结束语

对于土木工程来讲,施工技术及施工控制是其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面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控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必须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对土木工程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水平,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冬,张晶鑫.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9) .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9

1土木工程技术在地下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的地下工程施工随着近十多年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目前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展开了地铁系统的规划实施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地下空间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当前我国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有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注浆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为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地下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翔实的实践经验。

2土木工程行业的前景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文明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土木工程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功能、造型和相应的建筑技术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生态技术等日益与建筑相结合,建筑业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复合载体。而超高层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桥梁及作为大型复杂结构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则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2.1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建筑将成为今后行业内的重要热点课题。大跨度结构以及相关技术的现代设计理念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另外各类空间结构体系和巨型风格结构体系也将成为新一代结构体系中的重点研究对象;而针对各类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新型实用分析方法,即结构临界荷载的分析方法也已处于理论成熟阶段;经常用于分析结构实用抗震的曲面风载体型系数计算等最新的分析计算方法也趋于成熟;再者专门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主要有高空悬挑安装法,地面安装法,顶升安装法等多种施工安装法。总之从设计理念到分析计算方法,再到全新安装方法,整个土木工程体系都在不断地革新与发展。

2.2新兴高层建筑不仅要做到建筑技术先进,而且还必须要做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抗震防风减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土木工程行业中的不断发展,今后的建筑物必将向着越来越高、大、长的方向发展,对于这样的大型建筑,风荷载与地震荷载等以往传统建筑物不要求重点考虑的因素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控制因素。这一全新课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新兴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比如以柔克刚的抗震理念下设计出的建筑结构,将会在地震中体现更加强大的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能力,并且能够在地震中减震和吸收地震波以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对于此项技术的研究及实验工作也日趋成熟。该技术的应用将对发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灾害结构响应控制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2.3预应力混凝土的广泛应用。预应力技术在未来的土木工程行业的应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普遍,与之配套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施工设计方法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也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并日趋完善。

2.4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水土、空气污染的发展难题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的发展也必须肩负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绿色发展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中国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等现代建筑就是大量运用了绿色环保技术的杰出代表作。

3结束语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干旱地区;云杉造林;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1.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32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水资源缺乏就是影响苗木成活率的首要因素。此外还有大风、风沙、冰雹、病害以及虫害等等方面的因素会对苗木成活率形成冲击。因此,需要优化造林技术,提升造林工作。

1 云杉

云杉俗称为茂县杉,属乔木,高度可以超过45m,胸径可以超过1m,树皮呈灰褐色斑块状,可以剥落。云杉属于中国特有树种,主要产于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及白龙江、洮河流域以及岷江流域这几个区域。云杉耐寒喜阴,在凉爽湿润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云杉根系较浅,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其小枝生短柔毛,以褐色为主,叶枕会出现一定量的白色粉状物质。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云杉的使用频率颇高。这是因为云杉能够生长到很大尺寸,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但是,云杉的种植存在不少技术难点,病虫害以及外部因素都会对云杉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云杉造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云杉造林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整改,提升云杉的存活率,强化造林成效。

2 干旱地区云杉造林成活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2.1 合格率和成活率

合格率和成活率都是评价造林的重要指标,但是2者的侧重存在明显的区别。合格率主要是指成活苗木中质量能够达到造林要求的苗木占整体成活苗木的比例,而成活率主要是指成活苗木占整体苗木的比例。由于合格率和成活率存在根本的区别,在造林工作中,需要对其进行分别考量。总的来说,合格率一般都是低于成活率的,在造林工作中,有部分人员将合格率当做了成活率。降低了相关工作的标准要求,导致云杉的成活率不高。

2.2 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是影响云杉成活率的另一个因素,根据造林工作实际经验来看,苗木质量越高,成活的几率越大;相反,苗木质量越低,成活的几率越小。由此不难看出,苗木质量对云杉成活率具有直接关联。苗木质量可以通过地际直径来判断,如果是同一批苗木,还可以通过径高大小来进行判断。地径越大,径高越大,苗木质量越好。所以,在进行造林时,应该按照这2个标准对云杉苗木的质量进行控制。

2.3 土层厚度

云杉根系较浅,对土层厚度具有一定要求。土层厚度不够,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料和水分不足以维持云杉的正常生长,导致云杉生产出现阻碍;不仅如此,腐殖层的厚度也直接关系到云杉的正常生长。腐殖层中具有云杉生产所需的多种养料,如果腐殖层厚度不够,也会导致云杉养料供给缺乏,生长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很容易出现土层厚度和腐殖层厚度不达标的情况,很可能导致云杉成活率降低。

2.4 水供给

水供给是云杉造林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分为2个方面:土壤中的自然含水和人为给水。土壤中的自然含水可以通过含水率来表示,含水率越低,土壤中的水分就越少,可供云杉吸收生长的水分就会出现供给不足。人为给水是在土壤自然水不足以满足云杉生长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人为给水存在2个重要因素:给水量和给水时间。根据云杉生长情况的不同,给水量和给水时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不论哪一方面不合理,都会影响云杉成活率。

2.5 混种现象

混种现象主要是指将不同区域的云杉进行混合种植,由于不同区域的云杉之间存在些许差异,导致其在生长过程中逐步显现,最后导致云杉成活率低。比如亚高山和高山云杉,两者之间就存在差别,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具有差异,导致其中一类成活率大幅下降。这是因为自然环境对云杉存在以选择作用,所以没必要加强不同种云杉之间的竞争。混种现象在白龙江流域表现较为突出,需要进行整改。

3 提高干旱地区云杉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3.1 明确成活率与合格率的关系

成活率与合格率是2个不同的概念,在云杉造林工作中,应当对这2个概念进行辨别区分,以便相关工作决策正确。准确来说,就是以成活率作为大方向制定造林方案,再通过合格率对造林细节工作进行限定约束。

3.2 严控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控制对提升云杉成活率具有十分直接的作用,其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加强苗木选择时的质量控制,尽量选择地径、高径较大的苗木;加强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在运输过程中做好养护工作,避免苗木受损。;做好种植过程的质量控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种植。

3.3 改良土层

对造林区域的土层进行改造,对土层厚度和腐殖层厚度进行改造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云杉的生长需求。需要加强保湿处理,通过覆盖薄膜等方式保持土层中的水分,避免水分大量蒸发,影响云杉生长;要加强肥力处理,是腐殖层和土层中具备足够的养料,可以维持云杉正常生长。

3.4 加强水供给

水供给可以分为自然供给和人为供给。对于自然供给,可以设置集水设施,对自然降水进行收集,将其汇入人为供给渠道,避免出现浪费。人为供给需要对供给时间和供给量进行设计,针对云杉的生长周期,设计合理的供给时间和供给量,以便在正确的时间给云杉提供正确的水量,是其能够正常生长,提升成活率。

3.5 消除混种

混种现象会导致不同类云杉之间形成中间竞争,在自然条件本就较差的区域,种间竞争既有可能导致弱势一方死亡,进而表现为成活率较低。因此,需要消除混种现象,避免中间竞争。在造林规划时,就应当按照苗木类型进行造林规划,避免混种现象出现。此外,在苗木选择采购时,也应该对苗木类型进行仔细辨别,避免将不同类的云杉苗木送往种植区域,导致混种出现。

4 结束语

影响云杉成活率低的因素较多,其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云杉成活率造成影响。因此,在云杉造林过程中,应当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以便在造林过程中切实消除这些因素对云杉的影响,提升云杉成活率。

参考文献

[1]薛晓燕.云杉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探析[J].现代园艺,2012(20).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11

无论什么的生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森林也不例外,因此,森林立地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地域的差异原则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种类丰富的国家,但是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各不相同,森林的生长与区域内的环境密不可分。

1.2分区分类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森林的类型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森林立地的方法则先要采用区域划分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区域环境来制定与其相对应的规划方式。

1.3多级序原则

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森林的生长对土地有一定的层次性,会产生很多不同等级上的异同,这些不同会对森林经营的分类有着很大的影响。

1.4主导因素原则

立地分类所囊括的方面很多,要融合多种因素分析,由于分析过程的繁琐复杂,一般会找一些常用的、较为重要的一些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来进行分析,以便于以后辨识。

1.5科学实用原则

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森林利用的效率,因此,必须要保证其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1.6动态分类的原则

由于土地资源的动态共性,所以,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立地分类问题,不要单纯地只顾及眼前的短暂利益。

2立地分类的目标、特征、性质和优势

2.1立地分类的目标

对于不同的地域条件和潜在的生产力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分类和设计,然后选择该区域内的树木。根据不同的立地差异,确定不同的治理方式,提高森林的收益。

2.2立地分类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气候差异、地质地貌差异,森林立地分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树木,经营管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2.3立地分类的性质

总的来说,立地分类实际上是依据生产力和林地差异对树木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它和林区划分的性质以及林业的性质划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整体上来看,后面2种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划分,林业分区或者树种划分区是最小的划分单位。立地分类是按照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进行的,立地分类类型是最小的划分单位,只有详细地进行划分才能更好地为森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4立地分类的优势

我国虽然区域较大,但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区分,在划分立地区域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划分,然后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区域管理,提升森林经营效率。

3立地分类的理论要求

3.1系统论

由于森林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很明显,因此,森林结构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气候、土地、地貌、植物,可以将森林看作为一个系统,只要协调好各个部分工作,才能保证整体的作用达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分类的时候,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并且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以达到每个环节的具体优化,提高林业经营的效率。

3.2生态经济理论

致力于发展林业最终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国民经济产值。所谓的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同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环保工作刻不容缓,做好环保工作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当然林业也不例外,为了保证林业资源技能够满足当代人的要求,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与此同时,还能促进不同地域间平稳发展,所以,进行森林立地,遵循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4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

4.1对于造林工作的帮助

面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基本国情,植树造林是有效的治理方式,然而植树造林工作,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技术来完成。立地分类是目前来说相对理想的选择,在造林过程中,选择所需树木的品种是首要问题,在选择时根据该地域的土质特点、气候条件、水分含量等特征进行分析,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树木种类,合理布局设计,以保证土地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森林一般可以分为经济适用林、普通建材适用林、水土保持适用林等。因此,在选择森林类型的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

4.2森利立地分类在森林生长以及伐木更新中的应用

森林的生长发育与外界的环境因素有着重要关系,对于森林的生长过程也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在各项环境都比较好的立地环境时,树木吸收营养相对多,并且生长的速度很快,适用抚育间伐的方法,该方法相对来说强度小,且间隔时间短,适合树木快速生长。面对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域时,一方面做好相应的树木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把人为的树木破坏降低。在应对次生林的改造时,立地分类法同样也比较适用。在进行森林伐木时,方案的制定过程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林场级别的划分也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立地分类来确定。大量的伐木会造成该地区气候、土质、植物等的条件化,面对林地换代小利的小班;沼泽、湿地、水位相对较高且排水量较小及坡度较陡、水土容易流失的小班;能够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小班,可以不用全部砍伐。草原中镶嵌的林缘,高山上的森林地带应该禁止采伐。

4.3森林立地分类在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在完成对森林的调查后,依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划分立地类型,然后制定出合理的立地表格,以便于后续的森林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在面对类似调查中,只要把各小班的数据分析与立地类型表进行对比,就能够得出小班最终的立地类型,在这些数据分析上进行面积统计,总结出每部分所占比例,对立地的质量作出合理、公正、正确的评价,然后绘制出准确的立地分类图。

5总结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12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细节;城市;场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艺术品位。园林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品,它是通过园林工程建设完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注重各环节施工细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完美,进而发挥园林的生态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1 园林施工概述

园林施工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施工过程,它通常都包含地形改造、场地铺装、建筑营造以及道路施工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建筑、绿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体系。在园林工程中,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园林使用效果,关系着园林建设的成败,因此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内容的复杂性、工程项目的多样性影响,其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工程误差,给施工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园林施工中容易发生问题的内容进行分析,有针对的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做到一丝一毫不放过的施工要求。

2 园林施工细节分析

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园林景观的最终效果,也决定着园林施工成败。通常来说,园林工程的施工都是建筑施工基础上,利用植物施工、艺术等手段为人类创造出和谐、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因此,做好园林施工意义非凡,但是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高度重视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妥善处理各种施工矛盾和问题。在具体的园林施工中,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方面

园林规划也被称之为园林设计,是工程施工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根据园林工程实际施工现场和绿化标准进行具体操作的环节,通过各种特定的方法将需要保留的树木维护、以免在施工中受到机械、高温的影响而造成这些树木的损伤。因此在规划环节,需要注意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工作:

(1)对于那些接近工程施工现场的树木,要将树干、树皮等容易受损的部位采用草袋等保护装置包扎起来。(2)对于人行道旁边的树木可以采用夹板、木材等垫层作为保护装置,同时为了方便工程施工,还可以对这些树木还可以采用围护栏将其保护。(3)树穴的防护是通过在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土堆、混凝土等材料将树木周围的土壤包围起来,避免在园林施工中因为水泥而影响到土质。同时在树木浇水的时候要提前对水源进行检测,严谨采用施工水源给树木浇水。(4)含水量的控制。土壤中的水分,是原有树木生长发育、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根据树种的差异以及其各自对水分的不同适应性和需要,灵活控制土壤中的含水量。

2.2 重视表土的复原及养护工作,保护土壤养分不流失

土壤是园林工程施工的基础,也是各类植物生存和生长的关键,其中养分的多少与植物生长息息相关。根据多年的工程施工实践总结得出,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土质较为输送,土粒的大小通常都在1~5mm之间,且存在一定的间隙,能够让水分等其他的养分顺利进入到土壤之中。而且这种团粒结构能够有效的和各种养料结合起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分的水、空气等养分,进一步促进植物养分的循环。为此,在当今的园林工程施工中,即便是因为地形改造的需要而处理表面土质,但也必须要及时的加以保护,避免因为施工方法不当而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具体需要注意的细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剥去、掘取表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重型机械,以免土壤因被压实而造成团粒结构破坏。最好是使用倒退铲车来进行作业,并按照一个方向操作;(2)表土的堆放,以直接平铺到规划设计中预定栽植的区域并及时加以耕耘为宜,不要临时堆放,以防止地表发生固结;(3)施工时,应保证地面相当干燥,切不可在雨后进行作业;(4)表土复原区域,应事先进行深耕,形成一定厚度的膨软地基,促进复原表土与地基尽快合为一体;(5)进行表土的耕耘和平铺时,要注意不能反复碾压地面,以免形成滞水层;(6)若发现复原区域的下层土质不好,还应该进行土壤的改良,深度控制在80-100cm为宜。

2.3 提高绿化地整理的科学性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对生物领域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逐渐被应用在绿化工程中。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整理土壤科学性,其目的是为了摆脱传统简单、反复的工作,将那些杂草清理、垃圾清除工作逐渐转变成为深层土壤的整理,是一个对土壤养料的吸收和增加,为各种植物的正常、科学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

2.4 林木的栽植

一般来说,树木的移植应选择其枝叶蒸腾量最小的时期,即树木处于休眠期(落叶后至萌芽前)为宜。

但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绿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园林施工中,受工期等条件影响和制约,树木的非栽植季节栽植(非季节栽植)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现象,为此还要加强对非季节栽植的重视,狠抓栽植过程中的细节,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树木成活率。

(1)林木的选择。首选根系不发达的苗木,以减少掘苗时的根系损伤,尽量少选择裸根苗。(2)栽植需带土球。土球的直径要控制在树干胸径的6-10倍左右,土球要以草绳绑扎以防止破裂。(3)修剪。运输前,要对苗木进行粗修剪,除保留顶端优势明显的顶梢外,重点剪去病虫损伤枝和枯枝,通过减掉大部分枝叶,以减少蒸腾作用。(4)栽植。事先做好栽植的各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随到随栽。栽好后,及时进行树木的支撑固定、精剪整形以及浇水等工作。(5)栽植后的管理和养护。栽植后,应加强管理和养护,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复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①重视浇水工作。浇水要浇透。对非季节栽植或叶片出现失水迹象的树木,要增加浇水次数。②喷洒抗蒸腾剂、发芽抑制剂,以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蒸腾作用。天气炎热时,应采取喷水等措施,增加空气湿度。

结束语

一个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园林景观离不开对每一个细小环节上的精益求精。无数的实践证明,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成就卓越、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重视细节,在园林施工中高标准、严要求,确立“细节优势”,才能真正建设出精品工程,打造出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钱海钢,王浩炼.园林施工中的细节考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