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

时间:2023-07-12 17:07:50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住宅小区 建筑层级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层级特指不同层数的住宅建筑。住宅设计规范按层数对住宅有四种划分:一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补救难度等对高层住宅又做了进一步划分,即十层至十八层的普通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百米的超高层住宅。因此就界定出六个建筑层级: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10~18F)、高层住宅(19F~100M)和超高层住宅。

1. 整体性原则

1. 住区内部的整体性

1)住区总体设计

在住区总体设计中注重小区的建筑总体布局、交通系统、绿地系统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整体协调组合。而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中,住宅建筑在二维总平面的布局优化和住宅建筑层级的多样是建立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基础,以不同层级的住宅建筑与空间这一正一负要素的组合与变换有利于住区整体性的形成。

2)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以往的住宅小区建设,在处理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注重物质利益,违背了自然和生态条件的原则,不仅造成了损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局面,而且对自身创造的微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住区设计和建设应考虑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这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1]

3)物质空间与住区文化的整合

物质空间整合注重的是住区的物质特征与社会属性的融合,通过住区内部层级的划分和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使小区的物质空间得到改善,创造促进住区居民互动的物质条件。物质空间和住区文化整合需要考虑各层面文化和谐共处及相互映衬,通过在小区营建适合不同收入阶层构成特点的住宅建筑载体,为不用收入阶层居民之间的相遇交往提供可能,加强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

2. 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要素,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住宅小区的整体形态要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其外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各要素也应达到整体协调,能够让空间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这对小区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贯与统一是有利的。因此这就要求住宅小区内多种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上升到城市设计的层面,在保证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城市形态的整体秩序。

2.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矛盾,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其物质功能的实现,更应体现住区多方面的内涵。住区空间与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担负起满足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要求的任务,其表现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

大多数理想化总体规划的住区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于过度的图解式的城市规划理念。尽管单体建筑具有特色但却回避了住宅小区的系统性。[2]而成功的住区则具有不同的居民、空间、建筑层级、规模和社会机遇。在与其周围环境形成和谐联系的同时,它将考虑到自身的鲜明特征:一种既考虑住宅建筑多层级的有序布局又避免小区整体混乱的住区发展演变规律。

3.个性化原则

伴随着多样化要求,个性化的表达成为住宅小区精神面貌的灵魂。个性化原则以独特的居住文化为导向,在城市区块中彰显住区的个性特征。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里。当前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单一文化模式的危害性,在对城市住区的营造中,努力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以改变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的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在当今以多元化快速变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生产模式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转变,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以居住空间模式模糊化、精神化、表皮化为特征的居住文化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

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文化保护日益重视。传统的居住文化是历经千百年人与环境共选、共生、共建才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生态和人文经验的积淀,进入信息社会,虽然原有的生态基础已改变,但作为特定区域的居住文化,其价值将予以重新评价,并加以吸收和再创造。全球文化的趋同的趋势,更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保留自己独特的居住文化。只有保持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我们才能维持文化这一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3]对传统居住文化的承续及与现代文化的整合是我们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世界文化趋同,国内城市文化的迷失的窘况。

4.视觉化原则

住宅小区是一个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再加入时间这样一个四向度的空间系统。空间结构系统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相互组合,还有立面天际轮廓及群组关系的组合,将二维的平面结构组织向三维的立体网络体系发展,使居住主体无论静止观赏还是动态游行,都可以看到建筑层级丰富的现代小区。

尤其是近年来的高层住宅建筑逐渐增多,更加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网络体系及其绿化体系。通过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形成大小开合、内外空间相互穿插、整体感较强的立体空间网络体系,缓解由于高层远离地面带来的视觉单调感以及空间尺度不协调的问题。

5.集约化和综合价值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重视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也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更要发挥它的生态价值,只寻求单一价值,是不全面的。例如在城市住区的选址问题上,德国50年代到70年代的新建住宅区一般选在城市郊区,有较大的规模和独立性;而从80年代起,德国开始在城市中心,通过城市改造兴建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相混合的小规模住宅区。内城作为居住地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选址主要考虑的就是经济效益。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原则指的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住区各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同一范围内,通过建筑层级的合理搭配和优化布局来促进住区的多样化。

6.结论

通过以上设计原则的确立,将高、中、低不同层级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而把控小区整体设计朝着整体有序的方向发展,使住宅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王彦辉著. 齐康主编.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急照明;高层住宅楼;控制;防火规范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住宅楼越来越多,高层住宅楼具有面积大、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用火用电勇气量大的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都非常困难。高层住宅楼由于建筑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疏散到安全场所所需时间较长。对于大多数高层住宅建筑(除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没有相应可靠的避难层,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疏散楼梯,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十分困难。应急照明在火灾发生等特殊情况发生时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一、对高层住宅楼划分的理解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第5.1.1 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民用建筑的分类应符合表 1的规定。

对于住宅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建筑高度27米作为区分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的标准;对于高层住宅建筑,以54m划分为一类和二类。代替了原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中按9层及18层的划分标准。个人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高层住宅楼的户型和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很多层高较高(有的层高达5.9米),而一般住宅楼的层高大概是2.8米到3.2米,这样如果再用层数来划分高层住宅楼,会出现同样都是10层高层住宅楼,其建筑高度可能相差很多,如果再用层数来划分,可能造成有些住宅楼本应该属于二类高层,结果按照原有规范不需要按照二类高层设计,相关的应急照明设计也会出现问题。可见现有新规范用建筑高度来界定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的标准是非常人性化的。

二、高层住宅楼应急照明设置的相关依据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的第9.3.1条、第9.3.2条 、第9.3.3 条分别规定了住宅建筑应该设置的应急照明。

三、高层住宅中应急照明的常见种类

应急照明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如图1所示,灯1、灯2、灯3、灯4、灯5和灯6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应急照明的灯具。

其中:灯1代表着事故时刻强制点亮型的疏散指示通道照明,常用在高层住宅楼的楼梯间,这类灯平时不点亮,在火灾等事故时刻能够强制点亮。灯2代表平时兼做一般照明的疏散通道照明,常用在高层住宅楼的楼梯间,平时可以正常的开启或关闭,当事故发生时,如果该灯具处于开灯位状态则继续点亮工作,如何该灯具处于熄灯位置可以通过消防信号强行点亮。灯3代表常明型的应急照明灯具,常用在高层住宅楼的暗的楼梯间、电梯间及其前室中的疏散指示照明,此种应急照明灯,无论平时还是事故状态始终处于点亮状态。灯4代表常暗型的应急照明灯具,常用在高层住宅楼的明的楼梯间、电梯间及其前室中的疏散指示照明,此种应急照明灯,由于平时有自然光照明,不需要点亮,当事故时可以通过消防信号强行点亮。灯5代表采用感应型灯具的应急照明灯,此种灯具用于高层住宅的楼梯间,通过感应信号点亮,当发生事故时,无论是灯具处于感应点亮状态,还是处于熄灭状态,就可以点亮。灯6代表自带蓄电池的疏散指示照明灯,此类灯具一般用于楼梯间、电梯间及其前室中的疏散指示照明,其平时有双电源供电,为灯内蓄电池充电,当出现事故状态,由具有分励脱扣器的断路器控制,使其灯具强行点亮。

四、结束语

应急照明的设计是高层住宅楼建筑电气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最新建筑电气相关规范,提出了高层住宅楼应急照明设计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户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领域出现重大的更新,人们要求住宅的居住环境及舒适度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标准。高层住宅建筑建设是我国国家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着国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也一直是城乡建设的重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与国家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层住宅建筑需求的不断更新,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师必须更加仔细、深入地分析户型结构,努力做到功能舒适、造价经济,并且要兼顾到建筑造型的美观。

一、 住宅形式之简介

1.走廊式住宅

走廊式住宅的特点是户型面积不大,不需要占用太多的空间去设计高层住宅的功能,但是能容纳很多的用户,所以走廊式住宅一般被用作公寓式住宅。这种住宅将住户、电梯和楼梯有效地进行融合,以此来创造更多空间去容纳住户。这种住宅在建造过程中,要寻找方法去解决走廊占用太多空间的问题,另外,在采光方面,由于住户多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对采光面少的住房进行特殊的设计,在其采光面增加朝向采光方向的开口天井,可以有效改善采光面少的住房的采光情况。比如位于济南市奥体片区龙奥天街项目有两栋楼就是一个典型的走廊式住宅的平面布局形式。如下:

2.跃层式、跃廊式住宅

一般认为,跃层式、跃廊式住宅是走廊式住宅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跃层式、跃廊式住宅改变了走廊式住宅利用内外走廊的形式,相反地,而是利用小楼梯来加强楼层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减少楼梯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增加住户的空间范围。另外,跃层式、跃廊式住宅还存在着一个缺点,那就是增加了平面设计的难度。

3.单元式住宅

单元式住宅,是目前在我国大量兴建的高层住宅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住宅建筑形式。这类住宅与走廊式住宅的最大区别是每层楼面只有一个或两个(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层数不同要求设置)楼梯,可为2-4 户提供服务(大进深住宅每层一梯可服务于5-8 户),住户由楼梯平台进入分户门。如果住宅设计为点式,则各层住户围绕楼梯分布;如果住宅的平面是条形(板式)设计,则一幢条形住宅可有多个楼梯。不论是一梯二户,还是一梯三户,每个楼梯的控制面积称为一个:“居住单位”. 因此,条形的梯间式多层住宅又称为“连续单元式住宅”。点式(墩式或塔式)梯间式住宅又称“独立单元式住宅”。

单元式住宅的基本特点有:

(1)每层以楼、电梯为中心,每层安排户数较少,各户自成一体。

(2)户内生活设施完善, 既减少了住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又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

(3)可以标准化生产,造价经济合理。

(4)仍保留一些公共使用面积:楼梯、走道,保证了邻里交往,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5)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良好。

4.塔式住房

塔式住房是以一个楼梯或电梯为中心,在其周围布置若干个住户,使得住户能够接触更多的阳光,而且通风效果优良。另外,在外形上,塔式住房具有多变性,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对住宅外形有特殊要求的人群的需要。

二、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建筑领域,住宅建筑占有较大的比例。住宅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建筑业健康与长远的发展,因此不可轻视住宅设计。设计师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不同需求。

1.住宅建筑的套型设计不合理

目前的住宅设计在起居室、卫生间以及厨房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起居室过大,导致室内的净高不足,空间距离的安排不合理,让人产生压抑感。起居室的门洞设计数量较多,影响起居室的使用功能。一般在起居厅适合布置小于3个的门洞,过多会造成交通面积拥挤,使起居室功能受到过道的影响。对于卫生间的设计,高层住宅建筑卫生间的门正对着起居室的入口,形成一种不雅观的现象。高层住宅建筑厨房的设计中,因面积过小,导致高层住宅建筑排气管道和燃气管道的排列较为凌乱,且没有设立专用的管道通道,一旦出现问题,也给检修带来很大的难度。

2.住宅建筑过分重视造型美观,忽视其节能环保性

在当前的住宅建筑中,除了在户型结构上实现了多样化设计,住宅外部造型上也尤为重视。但是,在满足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通常会忽视高层住宅建筑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长久以来,我国将高层住宅建筑节能降耗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进行落实,列入了经济发展规划之中。但在实际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出现一些住宅建筑节能效果比较差的现象。比如在设计过程中有的住宅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而大面积开落地窗,使得窗墙面积比过大,不利于住宅建筑节能。有的住宅外墙凹凸转折过多,导致建筑物外表面积过大,从而影响的建筑体形系数,不利于节能。

3.住宅建筑采光不足,日照间距过小

目前有些住宅项目,由于受用地形红线的限制,出现了很多大进深小面宽户型,设计者在此类户型设计中往往采用户型中部布置起居厅的手法,来达到空间规整的目的。但是这也带来了起居厅因朝向凹槽部位开窗导致光线昏暗,采光不足的情况。还有一些住宅项目片面追求大面积的中心景观,忽视住宅的日照效果。出现了中心景观区域外的住宅间距偏小的现象,影响住宅的实际采光通风效果,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好性”。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1.朝向问题

即决定了高层住宅建筑采光的好与坏。高层住宅采光一般分为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两种。高层住宅建筑采光的窗户直接向外开设的称为直接采光。而高层住宅建筑采光窗户朝向封闭式走廊或者直接采光的厅、厨房等其他地方的采光称之为间接采光。在高层住宅建筑中间接采光效果显然不如直接采光。光线之于高层住宅建筑的意义如同呼吸之于人体。光线会直接使高层住宅建筑空间中充满灵动和生气。相对南向光线东、西向光线则显得更加富于变化。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吸收利用高层住宅建筑南向采光的同时也还应将东向西向的光线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

2.通风

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需要有良好的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和隔热、保温、隔声性能。高层住宅建筑窗户的设置要有利于组织良好的室内通风,并保证夜晚室外凉爽的气流进入洞口后能“覆盖”室内平面在人体高度范围内通过。相对于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版式高层住宅更容易组织穿堂风。好的朝向对高层住宅建筑室内通风也有很大的帮助。高层住宅建筑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可大幅度降低室内微生物菌群的密度。

3.干湿部分要划分得当

对于住宅中用水量较大的空间,比如厨房、卫生间,要与卧室、会客厅、储藏室分隔一段距离,避免厨房或卫生间的水弄脏卧室、会客厅,损坏储藏室内的储存物品。另外,在装修过程中,要做好防水的工作,对于卫生间,要做好防水防噪声的工作,避免厨房与卫生间的使用影响到其他功能空间,或影响居住者的休息。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住宅建筑设计是个长远的过程,而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地块内的景观、日照、通风等环境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于规划设计、小区建设与管理中来。在设计上需要提高运用新技术的意识,有效的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同时,住宅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的气候条件的影响,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断完善小区空间,将建筑的资源消耗降到最低,减少工程资源和材料的浪费。住宅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突出传统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建设,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将小区打造成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结合紧密的生态型居住小区。

结束语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要遵循有静有动、保护屋主隐私、分清主次、干湿划分得当的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增加高层住宅的功能,增加住宅内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实用性,增加其可变性,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对高层住宅建筑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瑜.高层住宅建筑户型设计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1.

[2]郝连波.PDCA在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中的应用与实施[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3]邢志祥,唐永,高文莉.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人员疏散仿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6:29-33.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字]:多层住宅;必要性;可行性;消防;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7-0668(2008)100013-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第四节,第8.4.1条的规定:"超过七层的单元式住宅,超过六层的塔式住宅。通廊式住宅。底层设有商业网点的单元式住宅;应设计室内消防给水"。从这条规范,很多设计人员得出"不超过六层的所有住宅(包括底层带商业网点),不超过七层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计室内消防给水系统"这一结论。另外,《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版)第一章,第1.02条规定:"本规范不适用于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宅"。从而使绝大部分的多层住宅楼(六层及六层以下)处于完全不设防状态,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是生活在这种不设防的六层及以下的住宅中的。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住宅也应设计消防系统。

一、设计消防系统的必要性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电器用品越来越多;装修档次越来越高;气体能源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从而使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1.1家用电器越多,用电负荷越大,再加上大多数装修施工的并非是具有资质的家装公司,而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个体水电工人。电气施工相当不规范,导致由于电路故障发生火灾的事件屡屡发生。

1.2装修档次越高,采用的可燃。易燃物品越来越多。家装物品火灾危险性大致如下:油漆(乙类),地板。天花衣柜书桌等木质家具(丙类),窗帘等纺织品(丙类)。这给火灾的发生、蔓延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1.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舍弃了木柴、煤等的能量来源,转而采用更为清洁。方便的能源例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显然,气体能源比固体能源要易燃得多,而且,一旦发生火灾而不能及时被迅速扑灭,气体能源供应系统随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使火灾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给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2. 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中贵重物品越来越多,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据新闻报道,一般家装的花费在五万至十五万之间,高档的则花费更高。家庭中的奢侈品(摄像机、数码相机、家用电器)、工艺品、收藏品的价值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现今,一个中档住宅楼发生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是很惊人的。而且,发生火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员伤亡,这部分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进行评估的。

3. 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难以及时到达和进行灭火扑救。

消防规范规定,消防车必须在接到火灾报警1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但正常情况下,人们发现火情并进行报警,是在火灾蔓延了相当长时间之后;再加上天气恶劣,交通拥挤,消防通道堵塞等不可预见因素,消防车很难及时到达火灾现场。另外,由于现在家庭的防盗措施严密,在房主不在现场的情况下,消防队员难以及时进入室内进行扑救。所以,学习高层建筑灭火经验,立足于自救,设计室内消防系统,是必要的。

二、设计消防系统的可行性

消防规范之所以未要求所有住宅都应设计消防给水系统和灭火器系统,主要有两条原因,A:相对于其他建筑,住宅遭受火灾时所造成的损失较小;B:住宅楼的投资相对较小,如果增加消防系统,势必增加投资,进而增加开发成本。对于第一条,已在必要性中作了详细地说明。至于增加投资成本,随着住宅小区化的实施,人们对于住房本身之外的投资越来越认同,如小区绿化,保安措施,电子监控等。为了维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增加部分消防投资,住户是会认同的。另外,随着消防器材的进步发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消防投入成本也在逐渐地降低。消防投资只占整个投资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具体设计方法的讨论

在国外,有在多层住宅中设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例子(主要用于高档公寓和别墅),而我国的《消办字(1996)108号文》规定,别墅宜设计消防卷盘,别墅宜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这种做法造价太高,仅适用于部分高档住宅,不适合于大面积的推广,也不适合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在我国,应考虑灭火效果与经济条件相结合的最佳方法。

方法一:按目前七层带商业网点单元式住宅楼的做法,在屋顶设置消防水箱储存十分钟的消火栓用水量,另每层设置室内消火栓,层层设置灭火器。这种做法对于消防安全固然是很好的,但增加水箱容易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水箱也难以管理。而且此方法对于投资的增加是相当大的,除非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适用。

方法二:层层设置灭火器,不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此方法投资很小,但灭火器的灭火能力有限,难以保持持久的灭火能力,故此方法不适用。

方法三:仅在一、二层设室内消火栓,水源由市政管网提供,楼顶不设消防水箱,另外,层层设置灭火器。设计参数:消火栓用水量5l/s,单枪流量2.5 l/s,同时使用2支水枪,水带长度25米。根据建筑设计规范,六层楼的地面的高度一般距室外地平15米左右(层高2.8米左右),利用25米水带的长度加上充实水柱的长度,能保证设于一、二层的室内消火栓对所有楼层(七层及七层以下)进行灭火。现今,各大中城市的市政管网压力保持在0.25-0.30Mpa之间,基本能够保证所到达楼层消火栓的充实水柱。在市政压力不够的地方,可以在管道上设计管道泵进行加压,以达到压力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时必须保证来自不同立管的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同一单元内的任何部位。而市政管网完全能够保证灭火时间内的用水流量。其实,仅在一层设置室内消火栓已能达到消防要求,之所以一、二层都设,是考虑到万一失火,两层消火栓可以在短时期内达到灭火效果,进而降低损失。再加上灭火器的使用,完全能达到扑灭火灾的要求。此方法相对于方法一,可以节约很大的投资,但从灭火效果上来说,并不比方法一逊色。

方法四:仅在一、二层设室内消火栓,水源由市政管网提供,楼顶不设消防水箱,不设置灭火器,此方法就是方法三不设置灭火器,可以节省下灭火器的投资。但室内消火栓的使用要经过一定的培训,而且使用的人员需要一定的体力保证。所以,笔者认为,在住宅消防系统中,灭火器的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所有多层住宅中设计消防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文章方法三所提供的设以室内消火栓和灭火器的消防系统,是能够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

参考文献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层住宅;住宅建筑;外观造型;外观设计

引言

城市里的建筑物外观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特征,也是城市人文景观和艺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水平较低、建筑开发商认识不够长远和财力有限的影响下,大部分建筑物出现外观类似、造型简单的现象。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对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从而为高层住宅的外观造型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1.高层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理论概述

1.1外观造型与功能的关系

从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在认识现代建筑物外观造型和建筑物功能关系问题上的意见并不一致。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形式追随功能”。从那时的背景中看,受到复古和折中思潮的影响,同时,这种主流思想中包含了革命的身影。在后来,这种主张过于强调建筑物的功能作用,使得建筑物暴露出更多的弊端和问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建筑物上的审美要求和精神追求。毕竟,建筑并不代表个体,而是融合了技术元素、艺术元素和价值元素的综合体,除了要满足功能需求之外,还要通过改造外观来完成创新实践。

1.2外观造型与材质的关系

在组织设计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观时,如果选择不同材质的材料,会给住户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这里举几个实例,若选用精美的花岗岩,住户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华贵和坚固的气息,若选用铝塑板材料,住户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简洁和富有现代气息的感觉,若选用粗糙的材质,住户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天然和文化的韵味,别具一格的感觉。同时,通过组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材质材料,带给人们的感受将会更加与众不同。

1.3外观造型设计与光和色的关系

在设计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时,不能将光和色区分开来,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使用色彩,可以达到收益大、花费低的效果。在使用中,既可以当成一种单独的元素使用,同时还可以与建筑的材质搭配使用。在常见的一些简洁线条中,若选择一些光和色彩的元素,建筑外形就能够展示出光和色的关系,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完美的视觉景观。

2.高层住宅建筑造型设计思路

2.1采用几何形态的设计思路

几何形体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缩影,可以让人们通过三维空间去认识点、线、面和体等,还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他们进行组合或者切割,以此来形成更多的美感。就单纯的建筑体来说,通常会选用直线和曲线的方式,采用对称分割或者自由分割,使其原有的形态得以改变,形成更多的新的形态样式,最后在美感形态法则因素的影响下,比如说简单和单纯因素、调和与对比因素、稳定和重心因素、匀称与平衡因素、节奏和韵律因素、比例与排列因素、多样与统一因素等,同时合理选用建造工艺和建筑材料,可以让建筑物拥有在心理上和知觉上的不同,从而让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2.2采用元素符号设计的思路

在设计建筑物外观造型时,设计者需要重视符号的运用问题。从符号的类型上看,主要包括了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在常见的建筑物造型中,大部分都涵盖了以上三种符号类型。具体来说,图像性符号主要是指在所指物之间的图像有一些相似的符号,比如说建筑物中出现的变形情况、抽象图案、简化的构件,以及一些纹饰和图案都可以归纳为图像性符号范畴。象征性符号主要是指所指物之间存在一些约定的联系符号,在约定的关系条件下,可以给一些特定文化的内容赋予特殊的含义。

3. 高层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策略

3.1 合理布局规划

在外观变化的途径中,体型设计是比较重要的方式。在组织体型设计时,搞好规划是完成设计的前提和先导。在具体的规划中,应结合建筑物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环境道路情况、日照间隔间距和通风条件等因素,对建筑的红线位置情况和错落的层数进行合理规划,才能保证住宅建筑发生体型变化,从而出现天际线。从国内的规划设计中看,也有很多典型的代表。

3.2 结合地方特色,吸收文化元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特色的挖掘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使建筑特色更加鲜明。“土生土长”的住宅,可识别性更强,更能够彰显城市的文化烙印和城市特色。因此,需要在高层住宅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地方特色的结合和对民族文化的融合;只有这样的设计出来的建筑才能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质。

3.3注重空能,巧妙构思

在对住宅进行立面造型时,尽可能满足空间的需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说住宅属于功能性强的建筑范畴,但是在精心设计和合理利用下,也可以让建筑外观造型更加丰富;同时要搞好突出物的合理使用。哪怕住宅的平面比较平直,同样离不开阳台、花台和雨篷等突出物。对于突出物的设计也不能忽略,如果设计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住宅的造型不显单调,在保证功能性的范围内可以让住宅具有变化感。

3.4注重色调和质感

作为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色调和质感也应该在高层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被有效的利用和考虑。色调和质感的选择应考虑心理的因素、地域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经济的因素等等。

结语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关注住宅的安全和内部结构设计,也逐渐的开始关注住宅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层住宅建筑外观造型的研究工作,对其中不完善的平面布局和单调的形象进行改善,以创造更加人性化的高层住宅建筑。

参考文献:

[1] 章贞强. 现代建筑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03) .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策略

近些年来,因人们思想不断提升,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选购住宅的时候,不再局限于楼层高低、构造合理、面积大小等问的难题,同时也关注住宅设计建设,住宅设备作为排水系统设计重点,设计是否合理对住户的使用效果具有直接影响。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多层住宅建筑的给排水设计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1 多层住宅建筑的给水管材选择

(1)给水管材选择问题。对于传统多层建筑而言,给水管存在水质易污染、管道易锈蚀、使用寿命较短等缺点,为解决该类问题,部分城市专门设定,给水系统设计必须采用塑料材质给水管,禁止使用传统设计的镀锌钢管,由于塑料给水管具有易于运输、易于施工、高抗腐蚀性、重量轻度问题,可有效解决传统给水管材的寿命短、易腐蚀等问题。

(2)解决对策。针对传统镀锌钢管问题,选择给水管材时,首先考虑塑料管材。而对于给水塑料管材具有诸多类型,例如钢塑复合、铝塑复合、HDPE、PEX、PCVU等管材。塑料管道选择也是难点问题,需按照经济性、技术性原则。对于高档住宅,可选择铝塑复合管,因此造价较高,相对材质也较好。对于安置房、廉租房等住宅,可选择PVCU管材,因其造价,符合经济型性原则,而且不影响使用效果。另外,尤其要注意住宅热管管选择,对于上述管道,除PVCU管、铝塑复合管,其它管道均和达到热水管道需求。

2 多层住宅建筑的管道敷设

(1)中立管敷设。针对给排水管道敷设,尽可能选择本层管道敷设方式,按照传统管道敷设,立管可选择三种敷设方式:①在厨房墙角、卫生间墙角方式安装,这种敷设方式因施工较为简便,因此广泛应用于建筑中,但影响了住宅整体美观。②在外墙阴角处安装给排水管道,该类敷设方式,虽然对住宅美观没有影响,却影响了建筑外观,在北方区域也无法使用,防止寒冷冬季发生管道结冰、爆管问题。③在管道井内敷设,可有效解决外墙美观、住宅美观问题,也都与使用管道井,却减小卫生间面积,且维修较为不便。

对于上述问题,可采用如下解决对策:采用第一种敷设方式,可选择材质较轻材料,给予隐蔽性处理,解决美观问题。采用第二种敷设方式,对于南方区域、室内面积较小住宅,可考虑使用,由于外墙敷设不占用卫生间面积。对于北方区域,必须在室内敷设,设计过程中,需确保不影响厨房功能、卫生间功能。采用第三种敷设方式,需考虑选择集中式管道井,在卫生间内设置,以解决水流问题,进而完善住宅环境质量。

(2)支管敷设。其一,给水支管。针对给水支管,若管径DN小于32mm,因管径较小,通常外形处于弯曲状,且热稳定性较差。所以,需在墙内暗埋给水支管。同时,若管径DN小于20mm,可将其在楼面找平层、地面暗埋,通常在楼面、地面上给予开槽处理,确保槽宽DN要大10mm,槽深比槽宽DN大1/2,选择半镶嵌式实行后管道入槽,选择管卡固定。同时,对于给水管道,当管径DN大于20mm,可在砖墙内设置,通常在砖墙面给予开槽处理,确保槽宽DN加20mm,保证槽深同槽宽DN保持一致。若为金属件连接,还需适度加大管槽尺度,在槽中直接镶嵌管道,利用管卡固定;其二,排水支管。对于多层住宅建筑的排水横管,可采用本层敷设方式,以便于管道维护,有效解决污水、污染问题。

3 多层住宅建筑的水表设置

传统住宅设计,均在户内设置水表,不仅影响了抄表工作,也影响了住户安全。所以,现代住宅均在户外设置水表,主要由如下三种设置方式:

(1)远传式水表。通过信号线,连接数据采集机与水表,数据采集机传输数据至计算机,再实施数据处理,设置方式较为准确,使抄表工作量明显降低,但其造价成本较高,因此限制了使用范围。

(2)磁卡式水表。通过磁卡,住户可预存金额,在水表插槽中插入磁卡,随着水量则的那个家,磁卡金额也逐渐减少,采用磁卡式水表,用户可提前预存水费。

(3)外置普通水表。通常在建筑底层集中设置水表组,每层住户在管道井内敷设给水支管,按照实际情况与要求,经过经济性、技术性对比,确定合理的设置方式。

4 多层住在建筑的其它问题

(1)管道穿过楼板。开展管道穿过楼板施工的时候,部分施工人员只给予简单遮挡,就将水泥砂浆填入至孔洞,忽略了支模程序的,由于管道外壁光滑,同混凝土不易牢固、粘接,经常发生楼板渗水问题。所以,若管道穿过楼板,需预设管套,接着给予支模处理,浇筑时,需保证浇筑密度,在管道周围,设置阻水圈,确保其宽度大于3cm,厚度大于2cm,进而防止发生楼板渗水。

(2)存水弯和地漏配合。为避免空气污染,若室内地漏与污水排水管道相连接,需配套存水弯,水封深度不应太低,若无法达到水封深度,可选择增加短管方式,进而加大水深,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3)空调凝水、结水管道敷设。为防止随意排放,导致墙体被污染,在施工时,均设置了排水立管,通常管径为32cm,以便于凝水、排水软管的接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建筑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排水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上述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策略,确保多层建筑给排水的合理性,进而确保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避免楼板渗水,确保室内、室外美观,合理设置水表,合理选择给水管道材料,加强存水弯与地漏配合,通过各项合理措施,最终实现小康住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家义,汪尚月.论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

[2]刘西平.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J].山西建筑,2005,31(3):113~114.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7

回顾多层与小高层住宅的

发展5部曲

住宅属于社会基础生活类消费品,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经历了时代更迭与换展过程。纵观近年来的高层塔楼及多层住宅,大致有5次划时代的变迁与升级。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是一组电梯服务8户的井字塔楼或一梯3~4户的多层住宅。平均每户面积约60~70平方米,除了较小的卧室与客厅之外,仅有阳台、厨房、厕所等基本设施,布置紧凑,尽可能降低公用面积。小区总体布局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服从高容积率,追求建造数量,户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经济适用型。这一代住宅无论高层还是多层,在上述经济节约型的基础上,开始调整住房起居室布置,争取宽阔景观,避免相互干扰。每户平均面积适当增大,注意小区总体规划,保证了住宅作为生存资料所需的基本居住与休息功能,并适量增加公用设施。

第三代:发展转变型。这一代住宅为适应、改善居住环境,户型避免正西朝向,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厨卫趋向半封闭空间。高层平均户型面积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层住宅,更是以一梯两户代替了一梯多户,接近绿地,拥有景观。小区总体设计方面,更注意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属于由经济节约型向舒适型过渡的转变型住宅建筑模式,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质量。

第四代:景观舒适型。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适度。高层的每层户数由8户减至4~6户,户型平均面积增大,并根据朝向和景观分别设置大小不同的户型。大户型的厨房和卫生间面积也相应增加,并设置贮藏室、工人房。多层则大多变为一梯两户的大户型,有的还增加了电梯,顶层、底层增设复式户型。此外,小区的基础服务建设更加完善,有会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车场及物业管理,小区绿化规模成倍递增,一般都建有小区内的中心广场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态文化型。这一代住宅不仅追求舒适,而是旨在创造健康、怡人的乐居环境,它从空间、布局、文化、效益四个层面进行综合性规划,打造人类、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环境资源(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良好协调。小区整体布局方式,努力营造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静美的生态之景。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户户能均享的精致庭院,还有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以及供人们居住、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环境。具体来说,住宅单元构成符合整体设计规划,地产商往往因地制宜构筑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减少户间干扰。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个性化住房选择需要。深层体贴构建户内生活环境,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工人房、设备间、服务性落地阳台等均有效组织、合理布局,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均能妥善安排。对于外部自然环境,有分层次的系列性绿色体系和生活配套设施体系。既有大的绿色景观,又有小区内的绿色庭院,以及每户的绿色生态阳台与户内庭院。小区拥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设施,有会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设施;小区内拥有良好的智能化体系,安保、通讯、物业管理一应俱全,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共同构筑现代化小区配套体系。

当今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住宅需求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运转,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这一切也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改良。住宅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畅想生活和空间的梦之领域,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去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建筑师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会生活的改变和需求,同时又要肩负创造生活、创造时代的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住宅建筑应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积极判断未来发展、未来模式与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家之所向的居所。随着现代住户对居住空间和氛围要求的提升,以往单一的行列式规划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多元化要求,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对封闭空间的住宅组团,更能给住户带来领域感和安全感。另外,住宅组团形式也在发生新变化,组团的规模经过了小组团大组团再次回归小组团的发展。人们在重视大环境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组团内部的空间环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间,这是最接近人们自身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对家的留恋要求越来越高,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一个过渡。同时,空间类型也从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间延展。

未来住宅的综合发展趋势

建设部在面向、针对各大城市指导建设时指出,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住宅,是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其中,对于小康型住宅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套型面积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充足、住宅环境舒适等,并对厨卫设备、门斗、水、电、煤气、绿地、垃圾处理等问题都提出了指标性界定。

未来住宅的发展应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满足住户更多维、多层次的要求,不断改善住宅品质,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突出住宅的舒适性、节能性、智能性。未来住宅设计及小区规划,秉承人类宜居为核心灵魂方案,塑造自然优美的室内外环境,符合人的长远生活轨迹。住宅功能更合理,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的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住宅内部房间齐全,动静分开、洁污分离,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家庭最大限度的节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内涵,保护和发扬具有独特地区、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来的住宅设计标准的跨越式提高主要体现在:一重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行业主导力量的房地产设计,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限制,环境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快设计院体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设计师业务水平提高,是我国住宅环境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二是强调立体绿化。垂直面上多做绿化设施及小品,多种垂直植物,真正实现空间环境的绿化。三是讲求舒适性,舒适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不褪色。四是注重节能与环保。绿色建材的使用尤为重要,无论住宅设计还是在家居装修中都应大量采用绿色产品。细节设计的科学化,注定不论室内还是室外,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师以居者的身份来设计和研究不同类型的住宅设计。切身研究每一个细节,如窗的大小、位置、开启形式、所用材料等,选择、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师、设计师对住宅的未来使用具有前瞻性,在平均住宅使用寿命50~70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例如在空间上尽量不用承重墙,在电信、电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为今后发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来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发展。新式小区随处可见用户智能控制器,具有三表读数和报警功能;用户可视对讲机,有效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单元楼;声控、光控照明系统,控制电源自动开关;VOD视频点播,可在家中点播影视歌曲节目;智能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家庭办公、证券交易、远程医疗、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现代化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智能传输,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通过智能化综合布线进行系统集成。

社会科技进步,令住宅建筑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建筑护结构方面有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二是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三是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四是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五是智能化服务系统。如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六是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配套关键技术等。

目前,我国处在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加强,更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宜居住时代即将到来!

历练住宅人文生态篇章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因素,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这样的融入,并非只是简单的借鉴外型,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使居住在其间的人,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山地住宅;营销战略;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建设的时间、空间和布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选择自然环境优美、靠近都市的山地进行住宅建设,将成为城市住宅开发的一条重要出路。如今,山居已经不再仅是一种文人偏爱的文化,作为一种住宅发展的趋势,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本文基于对山地住宅的重视,在其营销战略与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1山地住宅的定义

山地住宅:我们一般定义为依山地而建,供人们居住的建筑物为山地住宅。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依山而居历史悠久,大量的山庄、别墅、书院、学舍、庵观、寺院等建筑,都蕴涵着深远的山居文化。这些建筑不仅依地而建,更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和诗情画意的融人。我国传统的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是山地住宅的典型。本文研究在现代房地产企业运作下的城市山地住宅项目,农村村民居住的山地住宅以及书院、学舍、庵观、寺院等建筑项目暂不在研究之列。

2我国山地住宅开发的可行性

1)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的扩大,一系列的矛盾和环境问题集中在城市里表现出来,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导致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希望能在城市近郊或城市外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

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高收入阶层人群出现,他们已不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开始逃避城内不良生存环境,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和生活理念。

3)居住环境是一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消费品,这样就使有较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城市近郊山地成为稀缺的公共物品,某些居民愿意出更多的钱而居住在更理想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合理的消费行为。

4)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回归自然”人居理念驱动下,使房地产开发商依据这种消费心理会选择这种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开发来构建市场,这样促使位于城市内部及近郊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地成为现代都市居住楼盘开发的首选。

5)我国大多数城市距山地较近的空间选址为山地住宅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必要的辅助条件。

3我国山地住宅市场营销与发展现状

1)我国山地住宅现阶段主要作为一个概念在积极推广,但是业界仍然有很多山地住宅的表现形式。如别墅、山地排屋等。山地住宅这种概念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2)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居住观念的改变,城郊房产迅速发展,适合中高收入阶层购买的别墅、排屋更是遍地开花。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附近的山区开发建设了不少山地别墅式住宅,购房者多为城市中较高收入阶层成员,购房目的多为购置满足度假、休闲等需要的第二套住宅。

3)作为山地住宅项目,国内房地产企业重点停留在开发别墅等高级住宅项目上。很多项目都是超级豪华的别墅住宅。山地住宅巨大的市场总量正在逐渐为市场所激活。

4)山地住宅项目开发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不够清晰,营销策略也是停留在普通房地产项目的营销手段的组合,同时强调高容积率,对原有生态破坏严重。这与山地住宅作为住宅发展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4山地住宅的营销战略

4.1 SWOT分析

1)发展山地住宅,与平地住宅相比其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居住优势:①环境优美的山地住宅,能最好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②山地住宅完全符合中国五千年来对住宅科学选址的居住总结;③山地住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④山地住宅的适应性广,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作灵活调节,这便确定了自身发展的潜质。山地住宅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其拥有的优势将是其他住宅远不能比拟的。绿色的山地住宅势必成为时代居住发展的趋势之一。

2)发展山地住宅,有其固有的劣势:①住宅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协调困难,景观设计有一定难度;②山上建筑的工程技术局限。

3)发展山地住宅,存在很多机会:①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山居文化。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依山而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②事实上,在国内许多城市近郊荒山已成为开发热点。近郊山地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③汽车的普及以及道路的畅通,缩短了山地住宅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距离,为城市居民迁出城市中心地区、到城市周边的山地住宅居住创造了先决条件;④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居家办公成为可能,人们即使远离主城区,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⑤科技的发展为山地住宅带来灾害防范、公共卫生等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山地、丘陵占三分之二,平地只有13%,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4)发展山地住宅必须注意潜在的威胁:①城市人们回归自然后,又想回归城市的心态难以把握。叶公好龙的本性又使现代人不能离开城市太远;②风水学是一把双刃剑,风水说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

图1中不同的因素不同的组合就成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在现阶段的中国具体市场环境下山地住宅有其特有的目标市场。经济收入状况是住房购买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职业构成不同所带来的收入差异在社会区域形成中将会起重要作用,并由此导致购买住房档次的差异。

我国现行住房改革相关政策中,将商品房大致分为高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价出租房三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所提供的选择。山地高级住宅区的开发正是上述机制在当前的城市住宅扩散中有很好的验证,考虑其特有的稀缺环境成本内部化所带来的经济成本的增加,导致其房价必然要高于普通住房,要求购房者必须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收入来源。

4.3目标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择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中产阶层”作为山地住宅的目标市场。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细分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基本分属五大类型:

1)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雇员。

2)中、小规模企业的商业精英阶层(企业家)是经济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中、小型私营企业主,国有、合资等企业的承包经营者。

3)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政治精英),行政职位大概是分属于局级、处级、科级。政治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据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官员已成为中产阶层。

4)专业人士(智力精英)。文化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涉及的领域很杂,包括教授、研究员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大、中学教师,建筑师,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科技人才。

5)新型文化人。影视制作人、编辑、记者、专业撰稿人等。大都工作在朝阳型的文化产业,并能从资讯中接触到大量的消费品位、潮流等信息,被称之为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的新型小资者的文化媒介人。

4.4品牌战略

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呈现这样一些倾向:时尚消费、品牌消费、文化消费、品位消费、休闲消费与享受型消费。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名称、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标志、品牌色彩、品牌包装以及商标等要素组成。如果用最简单的概括来表述:品牌就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又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心认同度。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山地住宅与平地住宅比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差异,山地住宅实施品牌就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实现品牌文化、居住文化差异化。山地住宅如何在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更进一步的差异化,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选择绿色营销和文化营销来构建山地住宅的品牌。

1)重视“生态”概念,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房地产企业的卖点正向“生态”、“健康”转变。这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根本即是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也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对山地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尽可能的尊重、利用,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念,注重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充分考虑周围环境气氛,处理好单体建筑与环境及背景建筑群在风格、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绿化也是实现生态住区的重要途径,又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品牌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文化品味是超越产品实体层的抽象观念形态,它构成了品牌的灵魂。人居精品不仅给消费者物质上的满足,而且更多地是带来文化色彩和精神享受,其魅力正是植根于消费者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和崇拜,而使品牌经久不衰的秘密是隐含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力.文化并不虚无,要真正将文化融人到社区环境中,融人到建筑作品中,融人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融人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功地运用文化所特有的沟通能力,聚集具有类似文化素养的人群,通过项目的开发与之取得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使该人群成为公司忠实的潜在消费群。

5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4P&4C)

4P 4c都是营销组合理论,4P即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4c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消费者购买的方便性、有效沟通。许多学者认为4P理论的思维基础偏重于企业,它比较适合产品供不应求或竞争不够激烈的市场环境。4c理论的思维基础偏重于消费者,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4c理论并结合4P理论中的分析角度来探讨山地住宅的营销策略。

5.1产品与顾客

山地住宅项目不仅通过建筑要素为顾客提供核心利益,还通过环境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人文要素、形象要素为顾客提供附加利益。在统一品牌运作下的山地住宅项目以绿色营销、文化营销为主要营销手段,坚持以顾客为中心,遵循自然改造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和特有的产品设计原则倾心为“中产阶层”打造山地住宅精心之作。

1)山地住宅的规划原则。山地住宅的规划原则应是生态先行、景观先行。山地住宅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保护原生态及生态景观。山地的原生态及生态景观,大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有的还涉及水域生态系统。首先要求保护原生态系统,使地形、溪流、植被,鸟类与其他野生生物的活动路径及栖息地等都有其连续性。其次,好的土地规划要尽量地减少现存格局对各种“流”(气流、水流……)的干扰。

2)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是应该做到景观先行、人工与自然和谐。“先造景观,后盖房子”。“中产阶级”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他们对景观的要求已不是建筑单体中插入绿化,而是对成片规划的景观有着强烈的诉求。

3)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原则。建筑应是景观中景点的主题,故建筑纳入景观中。建筑设计要照顾其形体、色调、环境等要素(即处理好微尺度的景观),同时要注意住宅区的总体布局(即处理好小尺度到中尺度的景观)。住宅如果是联体,则需考虑风格统一的问题;住宅是各自独立、分散的,则可以林木和围墙隔离各座建筑,使其自成系统,其建筑风格可各异、各具特色。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要同步进行,使其风格一致、协调。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要通过对地块山形地貌的理解,找到最有效的构思方案。如建筑沿等高线随山体布局,形成了收放自如、起伏跌宕的局面;再如根据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台基面积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使每幢建筑顺应山势,与坡地交错,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住宅的场所,同时也避免了对自然山体的破坏。坚决避免简单地把平地住宅搬到山上,楼型呆板,色彩单调,不能充分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使建筑与山体有机地融为一体;坚决避免片面追求容积率,在山上建造高密度的小区,使山景住宅的舒适度大打折扣。

5.2价格与成本

“中产阶层”有强烈的品牌情结。品牌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增强企业形象的定价目标应该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山地住宅定价应该考虑品牌形象与品牌溢价、消费者物有所值的消费心理、与竞争者的差异化优势以及竞争者价格与企业成本。

5.3分销与便利

消费者的购房行为是一个程序相当复杂涉及面较广、跨度时间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投入的不仅是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山地住宅项目的销售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售楼部。售楼部的设置一般有现场售楼处、市中心售楼处、集团公司总售楼处三种方式,山地住宅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并用。售楼部是实现销售的重要战场,也是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必须重视现场形象的包装,使之符合公司的统一形象;必须增加对现场人员的培训,提高销售执行力度;必须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真正把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必须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定期分析整理,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现场售楼处便于客户现场参观考察,眼见为实,给客户非常直观的感觉;因为山地住宅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市中心售楼处很有必要,便于促进成交、便于为客户服务;集团公司总售楼处则把公司所有在售项目统一展示,整合营销资源,整体上给客户良好印象。

2)网络。选购房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慎之又慎,反复衡量比较的结果。“中产阶层”经常与网络打交道。选择网络销售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建设一个房地产企业网站,不过网络重点在于展示,让购房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全面了解开发商背景和楼盘产品特色,增强购房者的信心,这对于房产开发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特点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一、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及其背景分析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二、以港宏世家住宅规划为例探讨

1、住宅的环境与要求

用地位于佛山市南庄镇魁奇路西延线以南、紫洞路以西的地块。一条东西走向的25米规划路把总规划用地划分为南北两地块,北地块为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用地;南地块相对于北地块较小,为近似三角形地块。南面为河涌,东南为南庄村委和南庄幼儿园,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35米,东西向长约519米。规划的性质是主要用途是住宅也可兼容商业,办公,文娱等方面(如图1)

2、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对社会、经济、人文、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社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总体定位:打造一座最合适佛山人居住生活的社区,成为佛山人居的新样板;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

3、强化场所特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4、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

充分佛山人文气氛,提升佛山居住品质

三、总平面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

1、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用地被25米规划路划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2~3排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东侧、南侧规划路以及西侧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4排低层住宅。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多个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中间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中段设置通向两个地块的入口开放空间,使两个小区在空间上富有连续感,相对独立而又整体效果明显,风格统一。

2、功能分区

住宅小区被中间规划路自然分成两半,北地块主要安排高层住宅、商业、办公以及超市、肉菜市场、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站、居委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南地块布置低层住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建筑设计

A、建筑布局与建筑层数

北地块建筑以多个花园为中心进行布局,在保证景观朝向的同时兼顾南北朝向,对每户都考究景观的最有利布置。

南地块充分利用南面的河涌作为景观优势,尽量多的布置沿水低层住宅。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户型去适应用地的形状,节约用地。

B、建筑退线与建筑间距在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大园林的花园式设计,使小区达到优良的生活品质。(如图2)

城市鸟瞰效果图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小结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规划 ,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Zhongshan ocean city area residential A12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discu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district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中山远洋城A12区住宅小区位于中山市繁荣的中心城东区,北临兴文路,南为城市外环线,东侧为长江路。中山远洋城共开发17个地块,A12区为17个地块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块处于中山市的高尚片区,北与建设中的博览中心隔街相望,更可远眺紫马岭公园,西侧为规划中的金字山公园,环境资源非常优越。在充分考虑为城市积极多样化的商业、文化及社会服务以及为社区创造相对集中的文化交流、生活服务,同时亦为小区形成文化及社会服务中心。

A12区用地面积为123435.64 m2,中间被一条市政规划路分成南北两个地块,现状场地为坡地,最陡处高差约为20m。总建筑面积347931.87m2,绿化率达41.88%,容积率为2.13,居住户数为1716户,其中小于90 m2建筑面积有304户,每户90~120 m2建筑面积有233户,每户120~140 m2建筑面积有406户,每户在>140 m2以上的有773户,合计共需停车位数量为2165辆车,故小区固应套设施的需要建造三个大型地下车库为解决交通车位问题,地下车库总面积为89328.37m2. 中山远洋城A12区住宅小区是一个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的新型综合小区。

2.总平面规划设计

中山远洋城A12区住宅小区在理念设计上注重建筑的空间感及视线开阔。针对现时许多开发商一味地追求高容积率,将开发区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建筑布置以达到卖楼多的目的,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忽略了建筑规划原本的实际用意。建筑规划应该注重均衡化比例,住宅、办公楼与商铺之间应适量有机结合,而不是密集地相合并,这对于整个小区的空间感及视线开阔感有十分大的影响。综合对地块的性状分析,本方案将穿越小区的市政路设计为未来的商业休闲街,道路两边商业街互相呼应,成为积聚人气,休闲购物的场所;商业街西侧设置了连通天桥,天桥北端住宅底层架空,使南北两个地块花园相通。南地块内保留山体绿地作为小区的中心公园,并且把高层区和低层区分开,使得幢与幢之间的楼距加宽,视线更加开阔,北地块布置了水体景观,形成山与水的对话,成就一个山水园林居住区的规划设想。

A12区根据现场的地形,从规划空间,景观设计,土方平衡等各个角度综合考虑,将地块按台地设计,同时利用地形高差设计开敞式半地下生态车库。高层住宅布置于地块的北侧及东侧,低层住宅布置于地势高差较大的西南侧,结合地势条件进行布局,结合周边优势资源;体现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强调视线、日照、通风,并讲究建筑的序列与肌理,在有限的用地上创造典雅的社区与建筑形象。

3.建筑设计

3.1建筑形态

A12地块建筑形式包括:幼儿园、双拼别墅、联排别墅、13至31层高层住宅以及局部底商等配套设施,用地西北侧为在建的A11地块高层住宅区。A12区地势中心处高、南北低,东高西低,利用场地高差在中间市政规划路两侧设有二层商业广场。幼儿园设于北地块最西侧,北地块步行主入口结合商业广场设于商业楼的中心处,底部有自动扶梯将住户送到花园内,机动车主要出入口设于幼儿园和商业楼之间。A12区南地块沿中间规划路设了两个出入口,其中西侧出入口和A11区住户共用,低层住宅区设了独立的门禁系统,高层区和低层区分开管理。南地块按台地设计,各台地之间有缓坡及台阶相连,增加人在小区花园里行走时的趣味性。

沿长江路一侧为40米控高区,主要布置13层高层住宅,沿中心规划路两侧主要布置了29至31层高层住宅,地块南侧主要布置了2至3层的低层住宅。

地下部分:在高层住宅的地下设计了的两层地下室,结合地形高差,上层地下室主要为半开敞的车库,下层地下室主要为平战结合的人防车库;双拼别墅每套住宅内有自己的独立车库,联排别墅地下设计了满铺的半地下生态停车库。

3.2消防及交通

本项目沿中心规划路两侧有部分地面停车位供商业使用,住宅主要为地下停车。车辆进入小区后,沿道路可直接进入车库,高层组团仅有消防车及救护车在紧急情况下才能进入组团内部,确保了人员在组团花园活动的安全,并为住户提供了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住户停车后均可通过地库电梯直接入户,高层沿住宅四周设有环行消防通道或尽端式回车场,消防登高面车道坡度小于2%,通消防车的道路坡度均小于7%;低层区有组团级车道穿过,并根据消防要求设置消火栓。消防控制室位于南地块西侧物业管理用房首层内。

3.3竖向

A12区地势中心处高、南北低,东高西低,根据地势的高差关系,北地块设计成一个大平台,南地块自北向南层层叠落形成台地,形成具有特色的台地建筑,同时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为开敞式半地下生态车库,减少了土方开挖量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地形特征和生态环境,不同标高的场地丰富了小区的竖向景观。

3.4户型设计

住宅类型有高层住宅、联排别墅及双拼别墅,所有户型以南向为主朝向,南北通透。

高层户型主要分为七类,其中A型住宅为一梯二户,其它高层住宅均为一梯三户或者一梯四户, 120以上户型均带入户花园,部分住宅顶层为复式户型。每套住宅随面积不同设有一间、二间、三间套房,小套房设有卧室、卫生间,大套房设有书房、卧室、衣帽间、卫生间,为不同客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动静分区,流线合理;各功能、空间尺度宜人,大户型,空间舒适,小户型,灵活实用;卧室区域与公共活动分区明确,互不干扰,大进深阳台方便实用,户内花园及大开间的客厅、主卧提升了居住品质。

联排别墅力求在有限的开间及进深中,营造丰富别致而富有情趣的空间,通过内庭院的形式将中部最不利的区域演变为绿色花园。在有效改善室内采光通风等居住条件的同时,亦令空间形态得以产生质的提升,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味为品味。

双拼别墅以平面中部楼梯间为核心将各层空间有序地串连在一起,为家庭厅及各类情趣空间的点缀,令整座住宅充满了灵动,每户设有独立的车库,270度花园围绕,赠送地下多功能室。

3.5立面设计

立面采用新古典风格,在传统的“三段式”基本形式上,增加凸窗、挑阳台、百页等现代建筑手法,使建筑既能体现经典的高尚住宅理念,又注入了时尚的元素。深咖啡色紫砂砖和浅咖啡色的文化石、白色粗纹的涂料、木色的花架以及深灰色的窗框、百页等不同色彩、材质的材料搭配,形成强烈对比,建筑群体透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现代建筑风格。中间市政规划路两侧为商业街,沿街布置柱廊、屋顶花架等设计,增加了商业建筑的休闲特性。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居住住房 建筑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有条件的住宅建设项目可吸引住户参与设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需求。然而,调查发现,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停滞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近100年来基本没有提出什么能够影响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观念,建筑学不能提出深远影响的观点,倒是从其他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变得不严谨,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建筑就可以说是一次纯粹的找风格上依据的需要。

二对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缺乏调研

建筑师在做住宅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居住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属于哪些阶层,收入水平如何,生活爱好怎样,从而制定住宅单元的设计方案。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发商或建筑师并不对这些问题去作细致的调查,而是凭自己的想象设计住宅,甚至是一上来就画建筑平面布置图,花功夫去追求构图变化,

把总平面图做好了再往里塞住宅。

三 套型设计不合理

1、起居室设计

①餐厅与起居室结合。目前,相当一部分住宅起居室与餐厅结合,造成气氛和气味的相互干扰,很不协调。

② 设计存在着起居

厅的门洞数量过多。在起居厅设计中门的数量与功能作用成反比,有2个~3个门的厅,对其功能影响不大,有4个门的厅,其交通面积增多,使用功能就会降低,有5个门以上的厅,作用很小,基本只起着过道的作用,门洞的数量与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面积太大。现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在“家”中,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应该是最舒服和活动时间最多的空间,甚至看电视、看书的位置也转移到卧室,起居室的一部分功能转移到卧室中。另外,起居室面积太大,会使室内净高显得较低,给人带来压抑感。因此,这种大客厅的设计不太合理。

2、厨房设计

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形及П形柜式布置较合理,同时其开间不应小于1.8m ,进深取决于水池、煤气灶、操作台面所需的长度,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放置如电饭煲、微波炉等这些家电。从厨房的实例调查中可以看出,现有厨房的使用面积太小,多数在4m2左右,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等排列零乱,没有统一专用管道井,检修也十分困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冰箱已不再作为奢侈品放在起居厅,微波炉、电烤箱等厨房电气产品不断增多,若将厨房使用面积增加2m2左右,使用功能却会大大提高,这样的厨房一定会深受广大住户的喜爱。

3、卫生间设计

在住宅设计中,对卫生间的私密性要求最高,因而卫生间的位置不宜正对入口或直接对起居室开门。卫生间的位置最好与厨房邻近,以便于管线的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又美观大方。目前,由于煤气热水器的普遍使用,用户有安装热水器时,不得不把煤气管道接到卫生间内,因此在考虑卫生间的位置时,不能忽略这一点。

卫生间窗户设计宜改为:宽1200mm~1500mm ,窗台在1500mm以上,窗上口提高至圈梁下皮,使原来的狭长形改为扁宽形,在墙面布置一些镜面,这样不至于因窗台抬高而形成暗光区。

卫生间各种功能的分离现象也较多,不少住户(住房面积较大住户) 希望将洗脸、便溺、盆浴分开,尤其在早晨使用时间比较集中,更显出分离的必要性。为了满足住户的这种需求,可在卫生间外设一前室,把洗脸盆和洗衣机移出卫生间,既可满足住户的需求,还可避免洗衣机的锈蚀,提高卫生间与前室的利用率,避免了相互干扰,达到了改善使用功能的效果。

四通风不畅

有关部门的调查测试发现,在一些地方住宅户内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在严寒冬季室内空气污染指标超标现象严重,严重威胁居住者健康,原因是户内通风设施配置不足和不畅所致。对此建议废除砖砌风道。

五 追潮流

1、小面积选用跃层

目前在多层、高层住宅的中间层大量出现的跃层式住宅,主要是为追求变化和气派的室内空间,并无其他功能的要求。在户内设楼梯的跃层不利于老弱及儿童上下使用,且楼梯要占用一定的房间面积,对于面积不太大的套型更不适用,为追求形式,在多层、高层住宅中间层且每户面积不大的套型做跃层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不少住宅户内楼梯坡度设计太陡,步宽尺寸不足,存在很大的居住隐患。

多层住宅的顶层可做跃层式住宅,可以扩大居住面积,丰富住宅建筑造型,并解决顶层排水问题。对于使用面积在70m2~80m2的大众住宅不宜选择跃层式住宅,以减少户内楼梯占据的有效面积。

2、“欧式”成风

一些地区住宅外观欧式成风,许多开发商不惜重金,在住宅外部做繁琐的欧式装饰,在顶部做几层高的穹顶,而且没什么使用功能。另外目前建筑市场不规范,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到位,造成人们对现代建筑有看法,又没有别的好形式,因此还是认为欧式好。而且欧式建筑不利于现代化施工,造价高,一些人对欧式建筑做法不熟悉,一味拼凑,设计不伦不类,建筑效果很差。

六小高层住宅不设电梯

国家现行标准《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或住宅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 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目前有的城市建成的住宅大多数为7-8层的住宅,而这种住宅几乎都不设电梯,明显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

七采光不足,日照间距不够

国家现行标准对住宅间距有明确规定,一些城市对住宅间距也做出了地方规定,而一些开发商为多出房,房屋的日照间距连最低标准都不能满足,使1 层~3 层住房基本不能得到日照。还有的住宅日照遮挡严重,使整个单元竖向用户不能得到日照。

目前一般常见到的大进深住宅,往往室内中部出现“暗厅”,或房间的形状狭长,中部采光不足。一些住宅为了避免出现面积大于10m2的暗厅,采取了中部暗厅开口,形成狭长的大房间的变换设计,不仅房间使用不方便,也不能满足起居厅采光标准中规定的侧窗采光要求窗地面积比大于1∶7的规定。还有一部分住宅套内居住空间均为不利朝向,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的规定。

八缺乏考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1、缺少必要的电源插座、电话接口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家用电器以及电脑和家庭办公用品的普及运用,住宅设计在这方面的设计缺陷就显现出来了,房间内缺少电源插座和电话接口,让在家办公一族和回家娱乐游戏的大人和小孩颇为苦恼,自己再在家中布线,不但造成室内线路杂乱,影响室内整洁美观,而且还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2、缺少存储空间

现在的中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也对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必须采取新的方式应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在今后的住宅设计中,建筑师们应充分考虑储藏空间的问题,解决存储空间的最好方法是建造内置的壁柜,让住宅设计更符合用户的要求。

3、没有考虑住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开间住宅户内无承重墙,可灵活分离,在设计上留有可改造余地,而又不至于伤筋动骨破坏结构,住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空间进行分隔,因而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一种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型住房模式。大开间住宅问世以来,在国内一些城市如上海、常州的居住小区中应用,取得很好效果。建筑学专家

通过对爱建上海新家园、新江浦公寓等大开间住宅的调查发现,住户非常满意这种大空间的可灵活布置的住宅,并发现入住后户内的平面分隔布局户户都不一样。可见,大开间住宅空间划分的灵活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目前在我们国家这种可灵活分隔的大空间住宅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哲.住宅平面弹性设计初探[D]. 天津大学;

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乡村住宅特点就是住宅面积大,建设量大,但是在我国寒冷地区需要考虑保暖问题,室内环境基本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供热,造成能源大量使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节能设计加入到各个行业中,乡村住宅护结构自然也不例外。针对乡村住宅的特点,可以设计出独特的节能措施,改善我国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护结构保温性能,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1乡村住宅护结构现状

乡村住宅取暖是北方必要的设施,在保温上,都是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形成,但门缝或者窗缝会造成一定的耗热。这里的围护结构指的是建筑物的屋顶、墙和门窗。乡村住宅大多是由砖和水泥构成,无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内外墙都是砖和水泥组成的。外墙在装修时普遍会进行多次砖墙、水刷石等工序,最终打一层白浆。目前,在寒冷地区中住宅散热比重较大的设施就是门缝和窗缝,但是由于外墙占据面积最大,外墙散热又是最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对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护结构的设计迫在眉睫。只有解决了护结构的散热现象,才能起到节能设计的原则。根据寒冷地区护结构的设计现状,可看出在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护结构的设计上有所欠缺。只有将相关问题解决,提高技术设计,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为节能环保的目标做出努力。

2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为了实现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护结构的节能,专家通过研究和探讨而提出相关节能设计。

2.1墙体节能设计

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影响,农民在冬天许多行动都受到限制,根据农民所需的条件,可以总结出室内温度适合保持在16℃左右。因为是面积较大的墙体,所以一般采用370mm厚度的多孔砖墙,可以将实心粘土砖放在,这样虽然能够加强保温但是并不经济实惠。复合墙体逐渐受到欢迎,复合墙体主要是将钢筋混凝土与绝热材料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节省许多费用,也起到了保温作用。复合墙体更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也对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接下来介绍三种最主要的复合墙体。(1)内保温复合外墙。内保温复合墙体采用的材料主要是单一材料,强度也比较低,一般都要在表面附着一层保护层起保护作用。其中利用的膨胀珍珠岩保温砂浆使得这种墙体更加经济且方便施工。保温砂浆的保温作用非常好,但是对墙体整体的保温水平提升还是有限,一般在墙体内侧贴上一层,还要加强保护,虽然起到的保温效果还行,造价低,但是仍旧有提升空间。(2)外保温复合外墙。外保温复合墙体主要是在墙体外侧形成保温层,通常是将聚苯板粘贴挂在外墙,再用玻璃纤维网布覆盖,形成保护。这种做法相比内保温复合墙体有更好的稳定性,也能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对墙体有着保护作用,增加了室内温度的恒定性,因此受到欢迎。(3)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墙体。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墙体就是将保温材料放置在墙体中,这种方法保温效果很好,不能进行修理,维修费用过高。但是本身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采取的做法是将保温层聚苯板等填入墙体,施工要注意填补严密,不要形成内部空气对流,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保温作用。

2.2门窗节能设计

在寒冷地区,门窗的设计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室内温度的高低。一般情况下,门窗能够消耗总热能的20%,门窗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节能设计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重要措施。(1)增加门窗的热阻,减少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门窗的热阻有两种,窗框和窗玻璃。寒冷地区所采用的窗户一般是木窗框或者铝合金窗框,窗框与窗户之间的交界处会有不严密现象。在增加门窗的热阻手段上,可通过在交接处添加保温材料来减少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这样可减少热能消耗和洞口的漏风。玻璃可以采取双玻璃窗,这也是最经济的方法,虽然成本增加但是增加较少。(2)控制开窗面积。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普遍采用单层,基本上不会有房屋紧凑的现象,污染也不严重,太阳辐射较强,考虑开窗面积也比较重要。为增加开窗的太阳辐射,可将南向的窗户适当增大面积,最大也不能超过百分之四十。在保温效果上,晚上通过拉窗帘进行保暖。(3)提高门窗保温性能。为获得更好的保温性,可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需对门窗质量要求,无论是制作还是后期安装使用都要求更高的专注度。尽量减少安装时的缝隙,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改造以前所用的木板门,中间添加保温层等保温材料,以此实现更好的保温性能。

2.3屋面节能设计

目前,在寒冷地区乡村住宅中选取的屋面大多选择传统的保温方法,也就是用干铺炉渣或者塑料薄膜上踩土。这样保温效果并不如新的材料强,可以采用更加保温的材料,改善保温效果。如果是平屋面,可以采用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如果是坡屋面可以用草泥或者麦秸泥然后再用吊顶。

2.4地面节能设计

农村住宅的地面都比较简单,一般都不会考虑地面保温设计,耗热量也不是很高。但是如果能够考虑地面的保温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比如说可以在地面铺设一些碎砖或者灰土等保温层,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经济实惠。另外,无论是从住宅环境还是住宅结构,都可以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改造,提高室内舒适度,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法,以此来达到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护结构节能设计的根本目的。

3结束语

由于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有着很大区别,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也都有着差别,因此在住房设计时还要考虑保温问题。在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护结构节能设计上不能只是直接改,而是要结合当地环境和经济适用性综合考虑,最后实现更好的改进。将外墙的材料多样化结合,实现复合外墙,在门窗的设计上多考虑气密性,在地面保温上也需要加入保温元素,这都是实现节能的因素。

作者:马合木提西日甫江 单位:和田地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1]董海容.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的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4,(6):101-102.

[2]王振辉.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J].建筑节能,2015,(6):61-62.

[3]董源红.某地区多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浅析[J].煤炭工程,201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