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业设计困难

毕业设计困难

时间:2023-07-12 17:07:15

毕业设计困难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1

(一)困难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困难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及面临的压力,从而更加合理地调整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首先在2016年5月运用问卷法对困难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的摸底调查,被测试者为48名,发放问卷48份,回收45份,回收率94%。本问卷共采用了7个项目,分别从就业态度、就业压力和薪酬期待值等几个维度着手,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动态。

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态度纬度上,我们分别从乐观到不乐观采用了5个级别,乐观有45%的比例,在较为乐观上占32%,在一般上占12%,较不乐观占8%,完全不乐观占3%,这说明困难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部分人持有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实现就业,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对就业持有悲观态度;在就业压力维度上,我们采用了从无压力到心理压力较大4个维度,经过统计,没有心理压力占37%,心理压力小占22%,心理压力中等占35%,心理压力较大占6%,这说明大部分的困难毕业生对于就业还是存在明显压力源的;在薪酬期待纬度上,我们设了4个级别,1,500元/月占10%,2,000元/月占27%,2,000~3,000元/月占53%,3,000~4,000元/月占10%,这说明同学们对工资的期待还是偏高的。

(二)关工委指导就业帮扶力度不够,多元化体系尚未构建。高职院校关工委在指导就业帮扶工作中,多重视经济上的帮扶,具体的帮扶流程参与度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实施省教育厅颁布的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比较单一,更多的从经济上帮扶困难毕业生,较多的把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混淆开来。另外,困难帮扶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经济上的帮助,而精神上的辅导力度还远远不够。

高职院校关工委对指导困难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应该贯彻始终的课程,在这一课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如何针对困难毕业生制定出一对一的生涯辅导计划是值得关工委思考的问题。职业生涯指导中,如果正确引导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培养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所在。同时学校也该推出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帮扶工作小组,思考就业帮扶的深层内涵,使得就业帮扶工作更加全面化和规范化。

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中就业帮扶机制的多元化体系尚未建立。从国家政策角度,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在保障困难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政策方面,对于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就业渠道保障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建议,从而导致就业帮扶工作未达到深层的效果。从社会支持角度,虽然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困难毕业生这一群体,但这些学生面临更多的是社会压力,社会企业招聘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招聘要求,比如有无工作经验、生源地区别、外形要求、学校类别等,这些对一些身体有缺陷、生源地隶属偏远地区和学校比较普通的困难大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公平就业的问题,这时关工委在如何建立多元化就业帮扶体系中起到指导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具体措施

高校关工委工作小组和就业工作小组通力合作,通过就业指导、推荐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措施积极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主要措施包括几个方面:

(一)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深入了解困难情况。高校要根据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当年的困难毕业生档案,区别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同时要细化调查就业困难的类别,关工委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就业指导,而不应该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对于自信心不足、身体有缺陷、就业目标不切实际的毕业生,往往及时的心理疏导更加关键。所以,关工委工作小组要深入了解每位困难毕业生的需求及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就业困难同学进行信息登记、咨询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记录推荐岗位、参加应聘、帮助指导、开展培训等帮扶开展情况。

(二)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讲座,高校要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针对这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从自信心培养入手,以目标任务为课程导向,让困难毕业生积极的参与到目标任务的分解与完成中,以任务促进步,以课程促发展。这类课程可以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展开,关工委工作要积极调动困难毕业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人生教育,从而起到增强自信心,树立牢固的正确价值观。

针对困难毕业生,关工委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来帮助这部分群体适应就业环境。一是调整就业心态、适应职场环境专题讲座;二是知已知彼、了解行业背景专题讲座;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专题讲座;四是培养职业兴趣与提升职业素养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困难毕业学生更加认清了当前的就业形势,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毕业生地顺利就业提供了感性认识。

(三)重视跟踪调查,加强就业推荐。高校应重视困难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关工委工作不仅要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收集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建议信息,了解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及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欠缺,从困难毕业生思想动态调查及用人单位对困难毕业学生的实习表现的评定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就业途径上来讲,用人单位通过学生自荐、熟人推荐以及校园招聘的渠道招聘到学校困难毕业生占主要部分。同时,关工委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困难毕业生推荐,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推荐高质量的岗位,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广泛调研与及时关注,与毕业生专业相关专业的企业积极联系;二是跟踪了解毕业生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当下的就业形式;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四是及时跟踪,对推荐工作的困难毕业生进行后续的调查,优化推荐方案。

三、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思考

(一)注重困难毕业生技能提升,培养综合素质。关工委工作在为学生开展专门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是应该思考的另一个课题。困难毕业生在目标趋向下还需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里面最核心的是技能的培养。对于以专业化知识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关工委在指导工作中应该鼓励困难毕业生积极参加专业化技能竞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不断的磨炼,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路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技能大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开展职业生涯与设计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达到强化技能、开拓创新的目的。

另外,困难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重点关注的方面。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三创”型高素质人才。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职业修养、文化素质,还囊括一系列非智力因素,比如人文涵养、人际修养、组织协调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学校在制定课程的时候可以加入隐形课程的设计,做到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今企业对“外语水平”、“实际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要求较高,部分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没有达到企业满意的程度。目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和成就动机,对于已把这个专业作为自己择业目标的毕业生来说,想在专业内长期发展,想成为未来策划精英,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工作能力外,还要注意要有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培养自己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熏陶。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业帮扶工作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就业帮扶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是需要人文精神的一项工作。高校关工委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主动找已登记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建议关工委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帮一”重点帮扶计划。学校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可安排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他们的重点帮扶指导教师,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优先推荐、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与此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困难毕业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同时,学校要根据困难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职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2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005年的21%,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7年达到495万,2008年将达到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社会对毕业生需要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因此变得更不平坦。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体现

目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直接经济困难。根据初步调查,由于经济困难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的缺乏差旅费,不能赴外地求职和参加面试;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购置不起一套求职面试的正装,不能自信地参加面试;部分贫困大学生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部分最为困难的大学生甚至没有钱打印简历和求职信。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除了直接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其表现在:一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弱势,由于经济困难造成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自信,就业期望值偏高,心理压力过大;二是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三是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贫困生专注于书本学习,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不够;此外,贫困大学生还往往缺乏求职的面试应对能力。如何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阴影、化压力为进取的动力,培养其综合能力成为扶持贫困生发展、解决就业困难最重要的任务。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还表现在,其自主创业资源稀少。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劳动带动就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在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和潮流。但是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主要用功于书本学习,没有经费和心思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他们的家庭更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极少有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提出自主创业计划。目前条件下,他们即使具有创业能力并提出创业计划,也很难取得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的途径

1.要加强指导,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组建一支由就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包括:(1)帮助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2)介绍本行业本专业就业现状及其趋势,帮助大学生挑选辅修课,填补个人能力的缺陷和不足。(3)讲就业前的学习准备、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解除就业困惑,增加就业自信心。(4)开展求职方法、技术、技巧的培训以及求职资料书写、面试语言等训练,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想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一方面,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实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鼓励“一专多证”,增强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4.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我校已经开展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了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增加更多的社会资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3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15%~25%,特困生占5%左右。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要低一个档次。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好与坏,不仅事关高等教育的成败与公平,还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

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爱岗敬业、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就业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耐挫力强。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相对弱势的地位时,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抑郁悲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感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处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逐渐对自己和社会都失去了信心,强烈的无助感涌上心头,由此引发抑郁悲观情绪,害怕竞争,对未来失去信心。

2.焦虑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父母乡亲的殷切期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内心较为敏感,因此焦虑和恐慌情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

3.逃避现实。随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过分夸大自身弱势处境,不敢正视现实,害怕竞争,为逃避就业挫折而采取回避态度,自我防御心理严重。

4.嫉妒攀比。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因为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强烈不满而生嫉妒。

二、高校促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

第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一”服务。教育部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高校从学生进校就应该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个人就业档案,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和预防性。对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团体辅导员和“一对一”帮扶工作。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时期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并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工作,通过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人辅导为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制定和完善求职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和创业奠定基础。

重视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了解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做好相应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准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相关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准备。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教育部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第五,开展个性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弱势,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应的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技能。

第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中的就业典型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人物来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关注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千方百计,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彭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云梦学刊,2010(4).

[3]翟纯纯.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5).

[4]郭薇,简福平,陈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0).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4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一)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二)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三)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llege graduate, the competi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becoming fiercel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oor graduates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promote poor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moothly, our country,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should do their duty.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poor college stud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Key words: poor;college student;difficult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高校的贫困毕业生在目前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上贫困生个人的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等特殊因素影响,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贫困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对工作具有强烈的渴求性,一个贫困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它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可以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甚至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高校和社会更是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于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且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建议:

1 制定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政策以促进贫困生就业

高校贫困毕业生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应该针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与规定;高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就业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使其在毕业时不要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如能让他们在当地基层就业,发挥聪明才智,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出一翻事业来。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贫困生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地区工作;同时逐步提高基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报酬,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贫困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规模,积极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工作,缓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减少毕业生失业人数。

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针对目前贫困毕业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高校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贫困毕业生要把理想与现实、用人单位的需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相互统一起来合理抉择。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理念,把握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强化贫困毕业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理想和信念教育,让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的理念,引导他们奔赴西部和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强化就业技能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贯穿大学生涯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贫困生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又要根据贫困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要在大学期间有规律地组织专家与学者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贫困生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并且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为择业有困难的贫困毕业生按照适当比例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对一对其进行帮助,使他们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贫困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案。重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简历礼仪、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就业政策与签约程序、就业形势与对策”等角度展开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就业训练营活动,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增强贫困毕业生就业信心,使其更好地了解面试程序,增加面试经验,提高随即应变能力,使面试成功机会增加。除此,还要积极推荐贫困生就业,特别注意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贫困生求职费用,减轻其就业压力。

3 建立校企联姻,提升贫困毕业生职业素质

通常,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和普通毕业生有较大的差距。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接触社会实际少、人际交往能力弱、实践操作不强等等。多数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是贫困落后山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通的闭塞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普通话较差,方言较重。贫困生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要相对晚得多。很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地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提出“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想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就必须使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相符,实现“零距离”对接。要做到知一点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校企联合。所以要想提高贫困毕业生综合素质校企联姻是重要途径之一。

要使校企联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证又有教师以外的执业资格证书(如法律执业资格证书、工程师等),同时具备两种职业素质。将合作企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到学校兼职讲学,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让教师走向工厂,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使师资队伍更具实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利用企业的实验设备,对学生进行到企业和工厂的实验和实训,使企业不断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用型研究所强调校企人员的互动、项目的联结,学科性公司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双方相互交流,企业提出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高校以此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

高校要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有没有培养,贫困毕业生自己也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就业信息,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应推广在毕业生就业中。按照合作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降低贫困生就业风险;严格审核“订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其进行培养,是贫困生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其培养不能只考虑企业的现实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加强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贫困生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 疏通信息渠道,增强贫困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相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来说,贫困毕业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较慢、较少,对就业相关知识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缺乏了解,这无形中给贫困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弱势。因此,通过疏通信息渠道,让贫困毕业生获取最新信息,增强竞争优势是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要广建人脉,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让社会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模式等,提高学校知名度;要把优秀校友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帮助母校的贫困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还要充分掌握成功校友的法杖状况,让他们回母校招聘人才,将优秀贫困生加以推荐;除此之外,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也要充分利用,让他们介绍一些企业单位来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利用好在校优秀学生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把学校宣传出去,让更多招聘单位了解学校。

其次,加强和各级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打造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与各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官方网站合作,整合有利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集各方之力,打造人才多层次、专业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社会影响大的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要。高校同时联合与各地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举办供需见面会,优先推荐贫困毕业生,帮助每一个贫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5 结束语

一个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贫穷和富有,但贫困生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利。贫困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社会对贫困生产生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困生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同样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西部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期待着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如真.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资讯,2008,(7).

[2]李浩然.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分析 指导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然而,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8年仅为不到70%。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分析明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便于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

2.1 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2.1.1 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的教育体系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我国的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情况,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1.2 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的指导,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这些应付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忽视把职业生涯设计和自主创业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紧缺。

2.1.3 用人单位的人才准入体制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连年持续扩招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态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地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超越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普遍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读期间获奖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极为普遍。此外,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率的利益回报,往往在招聘时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忽视了大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2.1.4 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较高

一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五、六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能够在学生大学毕业时候得到可观回报,以及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大的城市、大的单位找到一份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希望。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岗位能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2.2 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

2.2.1 大学生落后的职业生涯观

我校对2009届2200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显示:85.12%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就业;10.25%的学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等地;只有4.63%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地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一句话,问题出在“职业生涯观念”上。

2.2.2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

2.2.3 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能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够所致。

3 就业指导对策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高校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2 建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既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要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目标中,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该与用人部门联动互惠的方式积极有效地拓展就业市场。再次,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

3.3 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以专科生为例,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时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个体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所以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大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5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应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以进取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首先大学生不能只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单位,而应放眼世界,结合自身特点,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新的突破点,其次,大学生所在家庭的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自家小孩在西部地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就认为小孩没有出息,这几年培养付诸东流。而是多鼓励,让大学生有一种强大的家庭支持感,使他们青春散发出灿烂光芒。

4 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努力做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推荐,构建全员职业生涯平台。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确保高素质人才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能量,同时学生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我相信只要学生、高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大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 李瑾.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和指导对策,今日科苑,2008(16),p38

[3] 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12):83~86.

[4] 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2005(4),p32.

[5]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p18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7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37-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众多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有巩固检验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渠道,同时也是拉近学生与就业环境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

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学风浮躁、高职教育发展不够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1)毕业设计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内容轻技能、重理论;(2)选题与工作岗位偏差大,有的甚至无关联;(3)具有实际工程经验及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4)没有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研究成果的可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难 学生就业是高校当前的热点、难点工作,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他们更难以就业。另外,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应聘大学生或专业水平过低,或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难以达成协议。因此,学生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化工设备与机械行业的特点 化工机械制造行业是个特殊的机械制造业。化工机械制造厂所生产的产品均是一些非标产品,因此,对于任何一台产品,必须有配套的设计图纸、工艺、检验等技术文件。生产压力容器的厂家必须持有相应的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设计单位必须有相对应类别的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任何一个环节均需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岗位所要求的人员必须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约有三分之二的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为此类制造厂,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这些岗位,是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毕业设计环节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我校实施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后,提升了整体毕业设计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同时,毕业设计成果又可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设计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以往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综合训练题目偏少,选题缺乏多样性,题目深度不够,致使学生训练不足。据此,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首先从选题着手,开发建立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系统中所有的课题均以学生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并进一步提升训练,以综合实践教学目的为基本要求,题目贴合工作岗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有能力完成的;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用价值的。指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专业岗位调研,设计、收集、整理出具有明确工程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组建了题库系统。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各类非标设备的设计(包括选材、结构设计及强度设计)、基于Excel的化工设备零部件强度系统设计、基于Excel的标准零部件查询系统设计、化工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工艺(包括焊接工艺)编制、钣金件放样系统设计、非标设备报价系统设计等,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兴趣,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优化毕业设计过程 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企业,有着数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中从事过压力容器设计工作,持有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审核资质。在学校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还可承担一些项目、设备的设计科研工作。因此,在辅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求他们必须选择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课题,这样对学生而言,学习与就业融合在一起,完成毕业设计不再是负担,而是就业前的上岗培训和试工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相当于某一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是对以后工作内容的预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可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收集整理的一些案例,同时督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一些实践能力如AutoCAD绘图、零件强度计算、正确运用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软件编程等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记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压力容器设计类课题的指导记录表如表1所示。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学生对于设计一台压力容器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也经历了选材、强度计算、使用SW6软件、绘图、压力容器分类等过程,基本可以“零距离”就业,从事简单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

推广毕业设计成果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阅读文献、专业译文、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内容、教师指导纪录、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这样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化工机械专业每届均有大量的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将这些优秀毕业设计进行整理、修改、充实、归类,并向企业推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的作者会因此而受企业欢迎,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在企业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就业。如我校2010届机电074班4位学生合作完成了管法兰查询系统设计。该设计以HG/T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为基本数据库,充分利用了Excel中函数功能强大的特点,将管法兰标准中繁冗的表格、数据、图形转换成简单清晰的查询界面,实现了钢制管法兰的实时查询。整个系统包括法兰的公称压力等级对照查询,各种型式的法兰、垫片尺寸查询,密封面尺寸及紧固件查询等。有了这样的查询系统,压力容器、管道等专业技术人员能快捷、准确地查找到法兰系统各个零件的结构尺寸,可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毕业设计中,这4位学生的AutoCAD绘图能力、查询标准能力、Excel编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以该毕业设计为桥梁,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且在工作岗位上干得也非常出色。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果

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几年来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100%,有时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在学生尚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时候就提前跟他们签订就业意向,甚至有的企业要求个别学生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周六、周日去企业上班,帮助企业绘制设备图或编制制造工艺。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一年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6个专业中,化工机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得优率最高。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展望

我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在改革研究与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有过一些疑惑。改革确实能够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学校增加了办学难度,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难度、教学工作时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要求都提高了。如果将这样的改革推广到其他专业,则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如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双师型”教师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成本增加等等。虽然改革困难重重,但实践证明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并明显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毕业设计既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又成为学生就业的桥梁。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改革是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这样的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周玉泉.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2]王梦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李玉香.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环节教育研究与实践[J].前沿,2009(12).

[4]张平亮,何永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践与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5]洪彤彤.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8

关键词:毕业生 困难群体 就业 服务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01-03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2009年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截止到7月份,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72.2%,比去年同期的68%高出4.2个百分点。尽管如此,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0多万,比去年增加近20万人,增幅近3%。另外,据测算,2009年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因此,2010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在710万人以上;第二,国际金融风暴产生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还处在恢复期,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增幅不大,许多企业在制定年度招聘计划时极为谨慎;第三,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今年我国城镇劳动力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和新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因此,2010年高校毕业生面对的仍然是“三峰叠加”(注释1)的严峻局面和“四大一突出”(注释2)的基本形势。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界定

首先,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界定范围是高校毕业生,衡量的依据是就业,是以在毕业阶段能否顺利、充分地实现就业作为分析和判断的标准,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畴。其次。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是一个“群体”,而非单个毕业生,因此,时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界定应该从宏观角度、从广义上去分析和研究,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界定结论。

此外,界定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还应该清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概括起来,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两大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一,是经济社会客观因素形成的现实境况不利于太学生获取工作岗位。这是客观因素;其二,是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导致自己无法正常顺利就业,这是主观因素。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现实可容纳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有限,与庞大的就业队伍相比,绝对数量显著不足;二是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有所提高,就业门槛提升;三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仍然不能及时更新和转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四是毕业生掌握就业招聘信息不及时,就业途径单一,不全面;五是毕业生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招聘环节淘汰率高;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就业成本过高,造成一些毕业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与可能获取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七是高校部分专业及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等与现时的社会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八是一些地域政策性限制条件致使毕业生难以顺利实现就业:九是部分省区市的相关就业制度及规定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往往带来的是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情形;十是政府、高校及社会在探索新的促进就业的制度和举措方面的工作力度仍然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扶持和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就业等方面需要继续加大措施出台的力度。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正是处于这种形势下的就业更为困难的毕业生群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指的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产生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相对于其他顺利就业毕业生而言就业更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他们因受主客观条件或因素的制约,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所认可或不得不放弃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就业出现困难。

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种具体情况。

(一)客观情况形成的困难群体

1、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近年来。一些专业对口的行业因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引入了新型的高科技手段,减少了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此,造成了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高校开设的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目前。大部分高校走的还是“招生计划运作,就业市场运作”的路子。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不协调,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或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数量,因此。这部分毕业生就业很困难。

3、部分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做的不够深入甚至几近空白,与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的期望相差甚远。一些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资金匮乏,措施缺失,连提供基本的就业信息都不能保障,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势必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4、部分省市的就业或者落户的限制性政策导致的就业困难。地方保护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只接收本地生源毕业生。另一种是满足本地生源毕业生后,带有附加条件地接收外地生源。特别是在市县级以下相关招聘中最为明显。2008年以来,各省陆续出台户籍新政策。目的是为了畅通我国毕业生就业时的户口限制瓶颈,但是直辖市的户籍限制一直没有松动。与之相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户口限制”政策趋向严格。

5、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致使许多用人单位普遍抬高招录门槛造成学生就业困难。麦可思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内主动离职率达88%。(注释3)如此高的离职率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我们在走访企业时经常有企业负责人谈到这个问题。较高的离职率、频繁的跳槽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不断增加。许多企业认为,同样高的离职状况,与其招聘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还不如找一些层次较高的,如此就造成了企业一窝蜂的提高招聘门槛。

6、全社会尚未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氛围,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缺乏,创业配套政策和措施缺失。当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极低,即使创业,成功的比例就更低了。从政府到企业、高校,尚未形成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在创业教育、创业配套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不利于“以创业促就业”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毕业生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工作,却不能走“创业―产生新

岗位需求―促进就业”这样的路子。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很有可能会在将来一直延续。

(二)主观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

1、就业观念偏差造成的就业困难。许多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设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一味地追求地域、工薪等方面的条件,一味地挑来挑去,往往会造成就业结果的“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的现状,久而久之会造成“无处可挑”的结局。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再跳槽的思路,往往容易给企业留下极差的印象,企业索性将视眼投向学历层次较低的毕业生或干脆提高就业门槛,给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2、综合素质低下造成的就业困难。综合素质低下有三个表现,一是只顾学习不顾其他造成的“眼高手低”、“知行不一”及动手能力差,二是不顾学习只顾其他的“拖后腿”或成绩较差不能正常毕业的情况,三是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堕落者”。这三种毕业生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竞争力较弱,实现顺利就业较难。

3、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就业难。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或城市里的低收入家庭,许多贫困生家庭连学生上学期间的基本费用都负担不起,学生在毕业期间有时辗转求职所需的高额费用就更难支出了。另外,或是出于自身的原因,也或是出于家长的希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急迫l心情和就业期望值相对于其他毕业生更激烈、更高,他们往往还不愿意回原籍或偏远地区就业,这样一种情况也很容易造成就业的困难。

4、身体、性别、民族、工作经历等条件导致的就业难。在各地区各级各类的招聘会中,我们经常发现企业在身高、性别、年龄、工作经历等方面对毕业生作出明确要求,有些是因为工作性质而提出的,但更多的是不合理的。这样的歧视性条件直接造成许多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另外。一些少数民族的毕业生因生活习惯的差距和残疾人毕业生因身体条件的不便也会造成就业机会的失去。进而甚至会给毕业生的心理造成压力,致使这部分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5、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造成的就业困难。有些毕业生,看起来很健康,内心却很脆弱。这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的锻炼很少,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经验缺乏和准备不足等原因,往往会被淘汰。在挫折出现后,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变得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迷茫,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对其就业极为不利。

三、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政府、高校、家庭和社会用人单位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指导、帮扶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有效解决就业困难。

(一)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更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并落到实处

1、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引进相结合,避免某些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无用武之地情况的愈演愈烈。

2、切实加强时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尽快出台新的人才招聘指导标准。规范人才招聘选拔条件和标准。督促部分地区尽快取消户籍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为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扫除障碍。

3、出台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老少边穷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拓宽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大力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4、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资金帮扶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划拨和监管工作体制,拓宽帮扶面,丰富帮扶内容。

(二)高校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力度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并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譬如,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及装备见长的燕山大学,近年来树立“回归工程”的理念。探索和实施“CDIO”(“CDIO”指的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行)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通过“CDIO”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实践关口的前移,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另外,燕山大学精心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的就是为河北乃至全国培养大批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当然,不同高校有各自的特色,应该将自身的特色和国家、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努力找准适合自身发展、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发展思路和途径,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高校各级领导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事关高校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校的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树立“大就业”观念,广泛调动全体教职人员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4、创新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体系,将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做细。做出成效。高校及其就业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并将国家及省市的相关就业政策、规定和举措及时详细地传达到学生。要切实理顺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管理体制,充实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人员,不断丰富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内容。要通过就业、职业指导课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现场就业服务与指导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求职就业的本领。

5、高度重视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从教育、指导、培训、帮扶、保障及后续跟踪几个角度切实抓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要分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毕业生以及因心理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制定“一对一”的帮扶解决对策,根据不同的毕业生困难群体类型制定相应的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鼓励,增强求知择业的信心。帮助他们提升提高其求职的成功率。

6、探索并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利用高校的大学科技园、孵化园、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及师资、科研和专业优势,对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度创业团队进行精心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创办企业,扎实推进“以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家庭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后方”辅助作用,协调配合政府、高校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家庭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就业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我认为,家庭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引导,积极帮助;二是施加压力,强行干预:三是消极对待。置之不理。这三种影响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积极引导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毕业生就业,消极对待或强行干预所产生的影响不利于甚至有害于毕业生就业。因此,应该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消除其不利影响,协助做好毕业生的“后方”辅助作用。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1、发挥家庭的积极引导作用,消除其消极或不利因素,帮助毕业生正确定位,理性择业,端正就业一心态。毕业生家长及亲戚应该根据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结合各自的家庭实际情况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直面职场,养成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

2、不要盲目给毕业生施加压力,要培养毕业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毕业求职期间,家长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压力。更不要强行干预毕业生的择业决定。在毕业生的想法和家庭意愿出现不一致时,家长应该更多的给予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切忌盲目地给学生施压,造成学生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其顺利就业。强行干预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在毕业生求职就业阶段,家庭应该对毕业生的就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不能消极对待,更不能置之不理。家庭的态度会对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质量乃至日后的工作情况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家庭对毕业生的就业消极对待或置之不理,会使毕业生感觉到很孤单,很无助,也很无奈,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即使找到不错的工作,也不一定能够心情舒畅的去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经济困难或者教育素养不高、社会关系缺乏的家庭而言,从资助、教育、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方面所能够做的工作很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家庭可以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精神帮助和支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鼓励和理解,同样会极大地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四)社会用人单位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载体”作用,在实现单位自身价值的同时,勇于担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各行各业的广大用人单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归宿。他们应该发挥好这个“载体”作用。在做好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单位生产经营效益的同时,勇于担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为毕业生就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1、广大用人单位特别是占毕业生去向比例较大的企业单位,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将引进吸收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和大力引进人才结合起来,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广大用人单位应该合理规定人才招聘条件和标准,不得人为设定一些歧视性的条件。而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帮扶各种类型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和帮助毕业生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

3、广大用人单位应该将人才招聘工作和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在每次招聘时同时举行就业宣传、教育、咨询和指导等就业服务与指导活动,并可以尝试开通“就业绿色通道”,免去毕业生参加招聘等活动的相关费用。为他们提供“一站式”的咨询和指导等服务。

4、广大用人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既可以扩大在校生的实习实训范围,也可以方便单位考核遴选人才。同时要给予高枝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必要的支持,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施展的平台,为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条件,促进以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政府、高校、家庭和社会用人单位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奋斗!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就业专项立项课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Zx201032。]

注释: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2

2.我国就业领域目前存在“四大一突出”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大、困难群体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3.麦可思.2009届各类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10,6.2

参考文献:

1.吴晶.教育部:截至7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2.2%[OL].新华网,2010,7.21

2.尹成基.人社部: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OL].中国新闻网,2010.1.22

3.人社部.今年城镇就业缺口1200万[N].扬子晚报,2010.2.17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9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对策;核心就业竞争力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和专科大学生中在学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11万人,今后每年的增幅将达到20万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数以百万计的贫困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贫困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贫困生能否顺利求职,不仅关系到本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还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政策趋向。因此,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上的困难

经济问题是制约贫困生发展的最大阻碍。一是他们无力购买相关书籍、复习资料、电脑等学习工机具,也没有能力参加就业培训和各种证书考试,这就导致他们综合素质不高、兴趣面狭窄。二是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需制作精美的简历,需要多与用人单位接触和沟通,需要往返于各地的人才招聘现场等。而参加这些活动所需的交通费、餐饮费、材料费、服装费等各项成本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这就导致经济拮据的贫困生不得不放弃那些就业成本较高的就业机会。三是经济上的困难影响了贫困生的求职价值取向。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较为常见,选择考研、留学等提高后再择业的较少;在就业地的选择上,贫困生选择到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的较少;另外,贫困生为了追求安稳,往往倾向于选择较为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对一些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关注较少,例如自主创业等。

(二)各项技能上的不足

一是学习技能不足,贫困生往往因家庭经济上的困扰而无法安心学习,再加上城乡差距和自身基础条件的影响,相当多数贫困生在校表现平平,缺乏明显的专业技能优势;二是基本应用技能较弱,贫困生多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以及城镇低保户家庭,少有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多数贫困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较弱,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三是缺乏特长,贫困生没有机会和经济能力去接受各种专长类的培训,上大学后除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又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勤工俭学,无暇参加学校开展的业余活动;四是就业综合能力弱。贫困生由于缺乏足够的锻炼,在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语言理解与表达、团队协作、创新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越来越全面的用人要求。

(三)求职观念趋于保守

贫困大学生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趋于保守,往往把读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作为改变自己、家庭乃至家族命运的象征。由于对经济上贫困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毕业后一般不愿回到家乡,不愿意去基层锻炼,不愿去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而是希望到经济发达城市工作和生活,追求安稳和高收入。而这种职业取向的功利化使贫困生的择业范围受限,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实际上由于贫困生自身的一些不足,又使得这样的目标难以实现,这就更造成了就业压力的加大。

(四)贫困生性格上的弱势

首先,自卑心理是贫困生求职的最大心理障碍,自卑导致他们在求职时难以很好地全面展示自己。其次,一些贫困生受怯懦心理的影响而恐惧竞争,在求职时不能积极地主动地与人沟通,遇到挫折又容易一蹶不振。再次,贫困生经常会因为错失就业良机而陷入深深自责,残酷的现实与改变命运的愿望交织在一起,容易诱发焦虑、抱怨等消极心理,致使他们不能客观分析自己在求职中的位置,对求职造成不良影响。

(五)国家就业政策上的弱势

就业政策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是薪酬制度方面,发达的地区工作收入水平较高,贫困的地区反而收入低。这种薪酬制度就加速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二是我国现行的失业社保制度与目标人群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偏重于生活救济,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功能不足。大学贫困毕业生作为新的社会失业群体在整个失业群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但在《失业保险条例》中却没有把未就业的大学生列入参加失业保险的范围。三是贫困生缺少自主创业的创业机会。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一种有效解决就业的途径,但是当前,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还不到位,贫困生既没有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又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经验指导,自主创业对高校贫困毕业生来说遥不可及。

二、解决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弱势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和健全促进大学贫困生就业的制度保障

第一,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络,实现毕业生资源和招聘信息的共享。政府和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这种宏观动态调控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网络,既能减轻毕业生的经济负担,又能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保证其充分就业。同时,各级政府要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毕业生凭个人的才能就业,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第二,政府要建立毕业生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要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种促进就业的专项基金,全面推动未就业贫困生的就业工作。

第三,政府要下决心打破官本位的社会等级观念,引导毕业生向国家急需的岗位流动。在现行的体制下,官职及政治待遇成了人才流向的坐标,官本位的社会等级观念将企业劳动者划入了较低等级,这种导向使优秀人才不是流向了企业,而是流向了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行政事业单位。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社会分配制度,提高基层的工资待遇,对公权力部门的权力要加以必要限制,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打破官本位思想,将更多的大学生吸引到民营企业或西部基层单位就业。此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促进贫困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解决村官、西部志愿服务计划、基层人才振兴计划从业者的待遇问题,并为他们指明服务期满后的发展方向。

(二)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资助工作干部队伍。

自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每年的资助资金都在308亿元以上。虽然新建立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资助范围基本能覆盖贫困生群体,资助资金也能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在贫困生自身劣势和部分高校领导及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下,仍存在着资助资金被非贫困生挤占或被挪用的现象。要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落实资助政策的各项措施,增强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杜绝非贫困生占用资助资源,维护贫困生的切身利益。而制度的落实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使辅导员不仅在贫困生的身份认定、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审、诚信及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工作中秉公执法,还要在贫困生的心理梳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中担当重任,真正帮助和指导贫困生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三)增强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真正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把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和能力培养问题放在首位,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所谓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形成的能战胜竞争对手找到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适合个人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的一种综合能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能够建立并维持大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判定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可持续就业竞争的优势,不能仅仅看他是否能够成功择业,而是要看他的就业质量如何。因此,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的择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结合。

1.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摒弃精英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和高尚的择业动机,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要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综合技能培养

实际上,贫困生的能力才是影响其就业的最大障碍。为此,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经费扶持和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活动;支持贫困生参加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此外,还要开展专门的贫困生技能培训活动,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营销能力。陕西理工学院在实施教育部和福特基金会联合设立的“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的过程中,探索了一些能有效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成立贫困生社团组织“阳光信息服务中心”,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项目负责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敢闯、敢拼、敢想的特点来策划活动,并让高年级学生带动和影响低年级学生,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真正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实施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要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就必须及早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使他们在大学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高校应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特质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始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个人与职业之间的适应关系,最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既能发挥自身特长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岗位上。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根结底源是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和贫困生自身在经济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给高校的就业工作,乃至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要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单单要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扶持,更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就业就更显得重要和紧迫。尽管这项工作还有很多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但是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再加上贫困生自己的进步,我们一定会把贫困生就业这项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施运华 施戊杰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重要途径[J].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13,2(43).

[2]毕明生 施运华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

[3]吴雨潼 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

杨庆丰(1976-),女,汉,安徽安庆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团总支书记。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10

【论文摘 要】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和职业指导的概念,分析了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并论述了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过渡的发展趋势。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据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比2011年增加了20万,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现状

人社部在2012会上指出: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 ,即2011年有将近121万大学生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在今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增速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

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根据《就业促进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理存在缺陷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不善交际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在就业时相对困难,造成了短期或长期的失业(1)。

3.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和外在客观原因两方面阐述:

3.1 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

3.1.1综合素质较弱。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专业知识技能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沟通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原因,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往往造成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较弱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3.1.2家庭经济贫困。由于近年来我国物价的不断上涨,学生学习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自卑心理、缺乏社会资源、缺少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机会、就业成本受到限制的就业劣势,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3.1.3身体存在缺陷。如因心理和生理等原因,部分大学生身体存在缺陷。当前,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越来越挑剔,他们在招聘人才时经常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设置门槛时对身高、形象等给予一定附加限制,使那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同学望岗兴叹,因此导致了部分毕业生错失了就业机会。

3.1.4就业期望值脱离实际。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不结合自身条件,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求职的思想观念滞后,这就容易造成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值过高,无形中抬高了自身的就业门槛,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

3.2外在客观原因

3.2.1 就业市场因素。一是人才市场供求失衡。随着高校的扩招,市场尚需一定时间才能消化快速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势必造成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是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 三是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和限制机制。

3.2.2 高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模式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高校教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明显下滑。 二是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三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缺乏针对性。

3.2.3 用人单位因素。一是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二是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三是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不愿意招聘女性,导致女性就业困难。

4.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是指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法和手段, 按照社会求职者和学生的个人条件、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等提供咨询与指导, 帮助社会求职者和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职业结构和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 了解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 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职业能力,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并实现人职科学匹配的过程(2)。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有:就业观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适应社会指导等。目前,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职业指导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经常运用的技术与方法有: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等(3)。

5.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5.1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社会化。职业指导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并从这种需要出发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从而确定其职业理想,领悟社会对职业角色期待,增强个人适应能力。职业指导通过协助毕业生解决职业问题,促进个体的职业社会化,使个体获得一定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5.2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科学规划人生和发展成才。职业指导通过运用专业测评工具对毕业生个人兴趣、能力、个性特点等进行测评,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对个人职业倾向做出客观评估,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真正做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爱业,

5.3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走出误区。通过心理测评、能力测评、咨询服务、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求职者客观分析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和未来职业岗位要求,获取职业信息、学习求职方法、增强就业能力、确定求职方向。使得其在态度上更加实际,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择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5.4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使他们不再自卑,不再被歧视和排斥,不再是失业中的一员,从而获得满足与幸福。

6.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6.1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重理论、轻实践”在许多高校屡见不鲜,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职业指导为高等教育反馈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6.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我们的价值理念的一个新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方面的新意,它又是有针对性的一剂良药,淡化和逐步地消除长久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的冲突、纷争、动乱的后遗症,妥善地处理社会的不容忽视的各种新的不和谐的因素,努力达到安定、达到团结、达到沟通、达到有序地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4)。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希望,特别对于广大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了一个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6.3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基层、边远地区和一些艰苦行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觉悟人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人找工作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形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和令人痛惜的人才浪费现象。他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劳动力配置规律,要通过开展职业指导,给他们灌输新的择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到艰苦、偏远地区去建功立业的思想,以达到人力资源的再次配置。

7.结语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随着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已成为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指导的内涵,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大家都来关注、思考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问题,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措施得当、机制健全、指导优良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新局面,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芮.试论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70.

[2]廖轶涵.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07(5):26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68,72

[4]张丽妮.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8.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11

[关键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困难;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2019年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研究项目:针对成人教育的“毕业环节”教育改革研究(YE0125317)

[作者简介]王余(1981—),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2-0033-03[收稿日期]2020-03-02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成人学历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但成人教育学生为在职学习学生,他们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段集中精力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导师也因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研究,指导意见得不到落实而被迫降低要求,这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难以提高。因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解决学生的写作困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源头性举措。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困难程度评价、毕业论文的困难环节。其中认知评价部分采用Likert5级正向编码,分值越大表示程度越高。以必要性评价为例,完全不必要计1分、基本不必要计2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必要计4分、非常必要计5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参加答辩的2019届172名行政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得到有效问卷84份,回收有效率为84%。其中,男24人(28.6%),女60人(71.4%);21岁—25岁28人(33.2%),26岁—30岁33人(39.3%),31岁—35岁16人(19.0%),36岁以上7人(8.3%);已婚43人(51.2%),未婚41人(48.8%);工作单位为公共部门25人(29.8%),为非公共部门59人(70.2%)。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行政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知状况比较正面。其中,行政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评价的分数最高(4.62),其后依次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评价(4.51),撰写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评价(4.26),最后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困难程度评价(3.71)。

1.内部动机组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认知评价更积极。本次调查显示,行管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教育的原因既有获得专业知识(37.0%)、获得工作技能(21.7%)的内部动机因素,也有提高工资(39.1%)、晋升职位(39.1%)等外部动机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特征。本次调查使用t检验对比不同学习动机组别学生的认知评价。分析发现:获得专业知识组别的学生在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获得工作技能组别的学生在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方面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05)(表1)。

2.困难体验是普遍现象,与认知评价不相关。调查发现,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两两呈现出正相关(p<0.05),而撰写论文的困难体验却与上述认知评价不相关(p>0.05)(表2)。

3.论文写作困难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间环节,但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与未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毕业论文的困难环节调查中,勾选“收集数据、资料”选项51人(60.7%),其后依次是“查找文献”49人(58.3%),“分析数据、资料”46人(54.8%),“撰写文章”34人(40.5%)和“确定选题”32人(38.1%)。根据结果显示,虽然有四成学生选择了选题和撰写环节,但毕业论文的中间环节,如查找、分析与论文资源相关的文献、数据、资料才是更为困难的环节,尤其是收集数据、资料环节。

然而,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与未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在某些毕业论文环节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中,63.0%认为查找文献是困难环节,57.4%认为收集资料是困难环节,51.9%认为撰写文章是困难环节,近30%认为确定选题和撰写文章是困难环节,困难程度的变化呈现出相对高耸的“峰型”,在查找文献环节达到峰值,而后逐步下降;而在未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中,66.7%认为收集资料是困难环节,60%认为分析资料是困难环节,近50%认为确定选题、查找文献和撰写文章是困难环节,困难程度的变化呈现出相对平缓的“峰型”,在收集资料环节达到峰值,但始终处于高位(表3)。

四、结论与建议

1.强化内部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出于“获得专业知识”“获得工作技能”内部动机而选择继续教育的学生对毕业环节的必要性、重视度、积极性评价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论文环节中,突出毕业论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实际意义,强化内部动机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配合程度。

毕业设计困难范文1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与育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全面推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林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的人数多,贫困程度大,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好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健康成才,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应坚持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努力构建并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贫困学生中实施以经济资助服务为基础、学习帮助服务为根本、心理咨询服务为保证、就业指导服务为关键的“四个服务”工程,有效地解决贫困学生存在的经济困难、精神困难、心理困惑、学业贫困、就业困难的“五难”问题,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帮困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据统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贫困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80元)有9366人,占国家任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44.68%;特困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00元)有2241人,占国家任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10.69%。准确把握这些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与思想状况,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校每学年初开展学生经济状况调查摸底与民主评议工作,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实现了困难学生管理工作动态化。

一、完善资助体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

面对如此多的贫困学生,我校采取了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资助体系,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实现了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1.全面推行专业奖学金制度改革。为了切实发挥专业奖学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对专业奖学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分等级评定专业奖学金的新制度,较大幅度提高了奖励力度,并为发挥学生专长专门设立了论文、科技发明、文艺活动、外语学习等单项奖,加大了对品学兼优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2.争取社会力量,设立多种社会奖助学金。经过学校积极努力争取,一批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我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如朱英龙奖助学金、先正达奖学金等14项社会和个人奖助学金,奖助学金总额也由1999年的不到100万元增长到了450多万元,每年受资助学生达5600余人次,有效地缓解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通过建立社会奖助学金,许多企业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成为师生们进行科学试验、教学实践或实习的基地,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健康成才,而且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社会市场的转化,实现了“双赢”。

3.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及中国银行中标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实行以前,2003年学校就与中国银行陕西分行通过多途径双向沟通,并合理利用经济杠杆,立足“银校双赢”的长远目标,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2004年3月与中国银行合作的助学贷款工作全面展开,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6年底,我校共有14235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全校在发放贷款过程中获益的学生共有8989人,发放金额7177.12万元,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8.3%。

4.实施学费减免,做好困难补助。学校在资助困贫学生工作中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多年来一直执行从学费收入中拿出10%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并且保证专款专用。一是扎实做好学费减免工作。研究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减免学费实施办法》,规定享受学费减免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生活困难、品行优良、学习良好等条件,并对评定程序、办法等作了具体规定。二是坚持做好学生困难补助发放工作。为加强对学生困难补助评定和发放工作的管理,学校制定了《困难学生补助条例》,按照生均每年50元的标准划拨经费,重点用于个别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突遭不幸或遇到自然灾害的贫困学生,切实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5.建立勤工助学基金,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50万元作为勤工助学基金,成立了以校党委主管副书记为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勤工助学领导小组,下设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勤工助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具体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制定了《勤工助学管理条例》和《勤工助学基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文件,不断加强和规范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二是各学院建立贫困生档案,学校建立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档案,加强勤工助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贫困生都有勤工助学的机会;三是实行贫困生公开竞聘上岗、用人单位与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双重考核的制度,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报酬均由学校财务部门直接划拨到学生的个人账户,保证岗位助学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

二、坚持帮困育人相结合,着力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

根据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建立贫困学生档案,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成立“自强班”、“爱心社”等贫困学生组织,加强群体教育引导。学校号召受资助的学生自发成立“自强社”、“爱心社”等组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贫困学生积极加集体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增强集体观念,融入集体生活。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英语角、篮球赛和乒乓球赛、社会调查等活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以实际行动汇报社会的热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2.建立“导师制”,加强个体指导。学校要求各院系选派专人作为受助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指导教师与受助学生的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他们合理使用资助款,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3.注重实践育人,增强责任意识。学校以“解困育人”为宗旨,充分发挥受助学生的智力优势,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受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同时,增知识,长才干。照料孤寡老人、帮助农民夏收、开展义务助教、参加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活动,不但培养了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回报社会”的观念,而且增强了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注重心理教育,解决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

为了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避免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内心封闭、不善于人际交往等内心压力引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引导与疏导工作。

1.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心理咨询辅导队伍,建立了“学校-学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机构。

2.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学校为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心理卫生与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通了心理健康热线,开展了网络咨询与电话咨询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咨询、他助与自助、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进于学科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进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媒介,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识别和自我调适能力。

5.开展计划性、针对性、专属性的各种心理与能力训练活动。除开展正常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外,学校坚持以“普及心理知识、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自身潜力”为目的,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坚持每月作一个专题报告,每月围绕一个主题举办2-3次集体心理辅导,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活动。坚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调查和测评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积极开展引导、疏导及干预工作,提高了他们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优化了个性品质。

四、加强学习指导,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业贫困

贫困学生往往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底子相对薄弱。加之经济、心理等方面困难的影响,导致许多贫困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后进生”。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贫困学生可能会成为学习的“问题生”。因此我们成立了贫困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加强对他们学习指导。由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指导员,开设咨询热线,接受学生咨询,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通过一对一的帮助、座谈、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以立志教育为手段,教育贫困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设立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如设立专门的贫困学生学习优秀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等,在贫困学生中树立榜样,带动所有贫困学生发奋学习。

五、强化就业指导,解决贫困学生的就业困难

为了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坚持“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市场调研,开拓就业市场,提高服务质量”的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鼓励教职工帮助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学生落实就业单位,把指导和推荐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纳入个人年终考核和奖励津贴的考评范围,同时作为院系学生工作考核、院系领导班子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

2.分类指导,增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教育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每年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摸底工作,分类建立毕业生就业意向档案,按照不同就业意向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指导。按照国家教育部“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要求,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建功立业。2004年,我校报名参加西部建设志愿者的学生有169名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6%,在西部就业的学生有157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0.6%。其中到新疆和工作的毕业生有1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