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通用六篇

时间:2023-07-12 17:07:12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8-02

随着多药耐药菌(MDROs)甚至泛耐药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重要关键点[1]。国内研究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与ICU病死率密切相关[2]。为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抢救成功率,笔者对2012年1-12月ICU多重耐药菌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联合防控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ICU 252例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学标本累计1085份。25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81例,其中年龄≥60岁246例。1085份病原学标本中阳性菌株582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其中常见的MDROs菌株393株。

1.2 诊断标准

MDROs诊断依据2012年国家质检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医院感染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鉴定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导入Whonet软件细菌菌株、耐药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株数量

阳性菌株582株,其中常见细菌种类551株(多重耐药菌菌株393株),占71.32%,耐药菌株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常见细菌种类、多重耐药菌数与耐药率

细菌种类 细菌数(株) MDROs(株) 耐药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12 54.55

大肠埃希菌 54 52 96.30

肺炎克雷伯菌 311 216 69.45

鲍曼不动杆菌 106 94 88.67

铜绿假单胞菌 58 19 32.76

合计 551 393 71.32

2.2 多重耐药菌部位分布

393株耐药菌主要分布呼吸道和泌尿道,呼吸道229株,泌尿道137株,血液5株,皮肤软组织13株,导管2株,器官/腔隙7株。

2.3 多重耐药菌与医院感染

582株阳性菌株发生医院感染菌株340株(58.41%),551株常见细菌发生医院感染346株(62.80%),393株MDROs发生医院感染273株(69.47%)。

3 讨论

3.1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

表1中为ICU常见五种病原菌,在551株常见菌株中,MDROs菌株393株,占71.32%,ESBLs-KPN、PDRAB位居多重耐药菌前2位,这些MDROs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通过污染的环境和医疗仪器表面导致接触传播[4],很多研究均证实,手卫生在MDROs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5]。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占69.47%,感染主要见于呼吸道与泌尿道,MDROs不断增加趋势,也与ICU患者60岁以上老年人占97.62%易感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加以控制。

3.2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医护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MDROs流行趋势、分布特点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意识,养成良好的医疗行为习惯;(2)加强ICU进出人员管理:ICU工作人员穿专用工作服,每天更换,家属限时探视,进入时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帽子;(3)严格消毒隔离:MDROs必须实施严格接触隔离措施,有条件的尽可能放置于单间,病室门口和床边挂醒目的隔离标识,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听诊器、口表、血压计等物品专用,复用医疗器械送消毒供应室集中消毒灭菌,地面、物表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两次,经常接触的医疗设备表面每天用75%酒精擦拭,接触患者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吸痰等操作有可能喷溅时,戴防护眼睛或面罩,患者出院后床单进行终末消毒;(4)保持层流空气洁净度:ICU层流应请专业的维护人员依据规范进行层流的维护与保养,定时清洗、更换滤网,每月进行洁净空气沉降菌监测;(5)重视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接触传播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ICU配置了充足的洗手设施和用品,每床、ICU患者入口及工作人员通道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插管、静脉置管等各项有创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污染,并做好各类导管的护理,插管第4天开始评估是否可拨除导管;(7)加强基础护理:笔者曾对有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皮肤采样,发现皮肤上有相同的病原菌,ICU用银离子口腔护理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4次/d,用0.05%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皮肤擦浴,1~2次/d,使用抗菌耦合剂床边做彩色多普勒;(8)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对新入住ICU患者主动开展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院感人员每天对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一旦发现有暴发趋势,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制定落实控制措施,防范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陈振华,刘文恩,邹明祥,等.ICU多重耐药菌定植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3):155.

[2]王雪文,顾克菊,金珠,等.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及控制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11-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局与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北京:GB 15982-2012.

[4]胡必杰,宗志勇,顾克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8.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监护室;集束化干预策略;目标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59—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MV)的常见并发症,也是ICU感染的最常见类型和主要死亡原因,有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病率达5.00%~25.00%,占ICU感染的25.00%。其危害主要为病死率高,延长住院时间,预后较差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近年来,为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国内外已从单一的预防措施到集束化策略的综合性干预,并且在多项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12月收入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了一套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VAP,通过目标性监测的方法评价该方法对VAP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ICU超过48h和转至其他普通科室48h以内的所有患者。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入住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ICU入住患者作为观察组。

1.2 方 法

1.2.1目标性监测方法 ICU监控医师负责对入住ICU超过48h的患者进行监测,密切关注使用呼吸机患者。根据诊断标准进行VAP的诊断,通过HIS系统获取患者信息,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信息、医院感染病原体培养结果等有关信息;每日固定时间从HIS系统中自动生成“ICU患者日志”,由监控医师每周对ICU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转出ICU48h以内的患者继续跟踪监测。

1.2.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VAP的诊断即感染前48h内使用过呼吸机,并且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关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

1.2.3集束化干预策略 2011年我院通过JCI国际医疗认证,以 JCI认证为契机,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开展多项持续质量改进项目。为降低VAP的发病率,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了一套集束化干预策略。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开展手卫生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2)病情允许时,床头抬高30~45°;(3)加强口腔护理:采用口泰(葡萄糖酸氯己定漱口液),并增加口腔护理频次(每4~6小时一次);(4)气道管理:采用声门下分泌物持续吸引;(5)每日评估拔管指征:及时判断病情,尽早撤机;(6)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管路一人一用一消毒(交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且每周更换1次。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α=0.05。VAP的发病率采用每1000通气日的新发VAP例数计算。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对照组:共有机械通气患者268例,男性163例,女性105例,年龄18~91岁;机械通气349例,男性198例,女性151例,年龄16~87岁。两组患者原发疾病涉及内外科疾病所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等疾病,主要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发外伤、脑出血、心肺复苏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原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集束化干预前后结果比较 呼吸机使用率:对照组为40.52%,观察组为42.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率:对照组为13.87‰,观察组为8.39‰;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VAP的发生已成为影响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VAP 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VAP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一组简便易操作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与控制VAP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VAP,其发生率有所下降。

手卫生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方法,致病菌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交叉传播,手部清洁是预防VAP最简单而有效的措施。我院通过给ICU各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并给予ICU手卫生产品一定的经济优惠而保证手卫生有较好的依从性。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床头抬高30~45°,可有效防止消化道反流引起误吸而导致的VAP。ICU在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允许条件下,确保床头至少抬高30°。

对690例心脏外科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持续声门下吸引VAP的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7.5%,使用组VAP发生率明显降低。

机械通气每增加1d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增加1.0%~3.0%[1]。当患者临床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每日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及脱机指征,制定适当的撤机方案,缩短气管置管时间。呼吸机通气管路的清洁消毒质量对预防VAP的发生非常重要[2]。我院ICU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通气管路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处理。 除了上述集束化干预策略以外,我院ICU每床位配置专用听诊器、体温计等,加强环境物表消毒,适当给予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工作中要对所选择的患者持续、严格地执行集束化干预策略,而不能间断地执行或只选择其中部分措施来执行,否则就违背了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原意。

总之,通过集束化干预策略,我院ICUVAP发病率有所下降,表明集束化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3

基层政府领导应高度重视县级医院综合性ICU的建立,由当地人民政府向上级部门提出帮助的申请;使基层医院能够得到ICU技术设备的资金,并建立一套收费合理的 ICU价格制度,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让广大干部群众都能承担起综合性 ICU的治疗费用。5. 基层医院ICU建设及发展思路创建 ICU,医护人员的技术是关键。ICU 室需要熟练运用各种监护器械和设备实施繁杂的治疗护理, 需要从事ICU的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多种临床症状及体征综合分析运用。5.1 医护人员组成:ICU医术人员要求是经过严格的挑选和专业培训,并接受包括品德、知识、技术及能力等方面的再教育。由拥有临床经验丰富与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副主任医师担任 ICU 主任,保证危重病病人的治疗需求。ICU的护理人员要求是具备健康的身体、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5.2. 建立健全ICU 制度:加强 ICU 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监护及治疗水平。不断完善ICU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体制,提高其整体水平。促进学术培训和交流,定期参加医院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定期到ICU组建较早和发展较好的医院进行培训,拓宽相应的学术组织及发展平台。用完善的制度来保证ICU工作队伍的培养和成长,用激励机制来稳定及壮大ICU的专业队伍,从而保证ICU队伍建设越来越强大。综上所述,基层医院ICU发展建设是可行的。不断地提高 ICU 的诊疗、护理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危重患者,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为基层医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层政府要保证对医院进行适当的财政投入,加大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力度,从而让基层医院真正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国民健康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转下页)提升急诊护理服务能力与心理对策彭风云(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湛江524008)【摘要】目的:提升医护人员急诊护理能力以及对找出对急诊病人的心理对策。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的420例急诊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各项护理干预,并特别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也没有特定的心理干预。最后对两组人员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定。结果:实验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定的指标均好过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人员提升护理能力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上参与护理实践。而对于急诊患者的心理对策的治疗则需要医护人员与病人的沟通,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急诊护理能力;心理对策【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56-01 急诊患者是指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急诊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不是特别的了解,而且由于疾病过程中的突况,因此患者往往对自身疾病带有强烈的恐惧心理。部分医护人员临床经验少、仅仅了依靠理论知识不能解决救治过程中的突况,研究和探讨以往的急诊患者护理病历有利于医护人员提升自身能力[1]。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人民认识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也提到了医院的治疗进程中。而且急诊救治水平也反映了一家医院的整体水平。因为急诊患者的心理活动呈现多样化,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及时沟通解决。本文就对临床医护人员护理能力的提升和心理对策作分析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的200例急诊患者420例,其中男189例,女231例。年龄19~79岁,平均47.1岁。分析实验时随机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其中有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龄以及生活环境上无明显差别,具有较强可比性,可参与比较。1.2

急诊患者心理:(1) 紧张和恐惧 急诊患者往往表现为病势紧急、病情严重甚至会出现休克、大出血、剧痛等疾病的严重不良发应。很多患者及其家人都没有面对过这样的病情变化,由熟悉的家进入医院,周围病友的症状也使患者心情变得紧张沉重。更为严重的是患者了解到自身所得的严重疾病,紧张心情恶化为恐惧。另有一些病人不清楚自身疾病,也不与临床医护人员交流,致使与家人或自己胡乱猜想,导致心灰意冷,不能极好的配合治疗,加重了疾病的恶化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2]。(2) 自我性 许多急诊患者由于疾病的轻缓重急而被安排治疗。往往有部分患者即使很早就医也被安排在后面,致使患者焦虑、不满,甚至对医护人员出现言语攻击和人身伤害。患者在这种自我性的心理中和外界的压力下,心情更为抑郁致使疾病的恶化,有的甚至不再配合医师的治疗,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患者健康的恢复。(3) 拒绝医治 本研究中发现39例拒绝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就诊原因大多是残疾人、自杀者、患了绝症的病人。残疾人因为自身的伤残而产生自卑心理,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刚刚残疾不久的年轻人。自杀者由于压力过大或者情感压力而对生活、工作、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拒绝治疗。而绝症患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减少自身痛苦也选择拒绝治疗[3]。(4) 陌生、无力感 急诊患者在治疗中由于多数处于医院特护病房中,面对空白单调的墙壁和周围不熟悉的病友,部分内向的病人极少与人沟通。这类患者心理中充满了对陌生环境的无力感。对自身疾病的未知和对将来生活的担忧都使他们产生无力感。尤其是对于无子女、配偶照顾的老年急诊患者,更为孤独无助。(5)不在乎 少数病人讳疾忌医,自认为没有什么病,或者即使有病自己身体健康不需要治疗,也不配合医师的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叮嘱都采取爱搭不理的态度,怠慢治疗进程,导致了疾病的恶化。 1.3

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特定的心理护理。实验组的具体护理措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国策。许多病人抱怨医院就诊手续繁琐、程序过多。对于急诊患者应在一定程度上入院基本治疗程序,先治疗再办手续,防止因为这些不必要的因素耽误了治疗试剂。另外,对于前来就医的急诊患者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应该温柔抚慰,尽量减少其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耐心为其解释病情和其他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医护人员注意不能使用过激的言语,这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等十分恶劣的后果。另外医护人员应定时与急诊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时告知医生,并针对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或更改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1、4 生活质量的评定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WHO生活质量量表, 分数范围为0~ 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均应用t 检验, 以P

结果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在比较前在年龄、性别、病史、病龄等方面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后可做比较。实施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下表。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x-±S,分)3

结论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内感染的特征,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8月间351例在ICU病房住院达到48小时以上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351例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34人81例次,医院感染率为9.7%,例次率为23.08%,感染的对象多以机体较大创伤、老年、治疗前体质较差、较多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抗生素等。结论:ICU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医护人员应正确掌握监测方法,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护理人员更应正确掌握各类标本的采集方法和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护理程序,才能把ICU医院感染降到最低点。

【关键词】ICU;院内感染;监测;护理;体会

ICU是各种危急重患者实施24小时全程疾病监察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1]。有文献报道其医院感染率是其他科室医院感染率的4-5倍,严重威胁着重症监护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了解ICU医院感染的各种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院内感染降到最低点,努力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经成为评价ICU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笔者有意对我院ICU开展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于探讨ICU病房患者内感染的特征,为积极开展临床其他监测和护理管理寻求有效措施。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51例患者,男性206例,女性145例。神经内科80例,神经外科80例,呼吸科90例,各类中毒性疾患29例,其它疾病72例。行各种侵涉性操作796例次,分别为气管插管188例次;气管切开33例次;使用呼吸机155例次;中心静脉置管79例次;留置导尿管341例次。住院时间在3-531d之间,平均8d。发生院内感染34人,医院感染率9.7%,感染例次率23.08%。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2例次;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11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次;胸腔感染1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3例发生2个部位以上感染。

1.2院内感染护理监测方法①建立健全CIU院内感染监测组织,认真学习ICU目标性监测的目的、标准和意义,正确掌握ICU的医院感染率、日感染率、调整感染率、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②诊断标准以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2结果

351例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4人,81例次,医院内感染率为9.7%,例次率为23.08%,感染的对象多以机体较大创伤、老年、治疗前体质较差、较多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3讨论

3.1ICU医院感染现与分析优等ICU病室的建立能直接彰显医院的医疗质量、人文管理品味,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级以上的医院,都以重金投入、高级人才培养,以加强ICU的学科建设。但在ICU病室运行时,院内感染及其监测却成为提升质量、高效运行、开拓发展、长足进取的瓶颈问题。有些医院,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绩平平。发生院内感染的比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本组患者院内感染率为9.7%,例次率为23.08%,与其它科室院内感染率控制在≤8%存在差异,与国内外ICU院内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

3.2预防感染的措施

3.2.1实施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进入ICU病房时,须戴工作帽与口罩、穿工作服与工作鞋,必要时穿隔离衣。对规定探视时间进入ICU的家属同样要求。

3.2.2加强消毒隔离①物体表面和地面,病房的病床、桌、椅、床头柜、墙壁、地面每日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仪器的台面用清水或酒精擦拭。②空气通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我院ICU病房为万级层流病房。2011年6、7、8月连续三个月空气培养均不达标。9月份开始使用空气消毒机24小时不间断进行消毒。其后空气培养均达标。③对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者切实做好床边隔离,并设有隔离病房。

3.2.3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对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对于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减少吸痰引起的污染而导致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患者,采用一次性螺纹管。对于有动静脉插管的患者,每周更换透明敷料两次。如遭污染、变潮时,应及时更换。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分别做好胸、腹腔和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3.2.4防止可能的污染对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要求操作穿无菌手术衣,并加铺无菌治疗巾。以扩大无菌面,防止操作时可能的污染。

3.2.5规范手卫生据WHO统计,经手接触传播病源微生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三分之一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手卫生进行预防。做好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在执行洗手指征的同时配合使用醇类快速手消毒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易为医务人员所接受[3,4]。

3.2.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351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为33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6%。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使组织抵抗力减弱。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医院内二重感染。

在做好上述预防感染措施的同时,加强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一数据有很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无菌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对有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采取早期主动干预,以防患于未然。

总之,ICU目标性监测的手段在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已见成效,实践证明可及时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规范各级各类人员诊疗行为,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流行暴发,提高救治危重症的医疗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熊淑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医学信息,2010,11:3382-3382。

[2]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与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5

【关键词】ICU;院内感染;监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42-01

ICU是各种危急重患者实施24小时全程疾病监察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1]。有文献报道其医院感染率是其他科室医院感染率的4-5倍,严重威胁着重症监护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了解ICU医院感染的各种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把院内感染降到最低点,努力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经成为评价ICU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笔者有意对我院ICU开展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于探讨ICU病房患者内感染的特征,为积极开展临床其他监测和护理管理寻求有效措施。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男性66例,女性34例。神经内科35例,神经外30例,呼吸科20例,各类中毒性疾患5例,其它疾病10例。行各种侵涉性操作169例次,分别为气管插管35例次;气管切开22例次;使用呼吸23例次;中心静脉置管22例次;留置导尿管67次。住院时间在3-12d之间,平均8d。发生院内感染9人,医院感染率9%,感染例次率17%。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例次;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3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次;胸腔感染1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1例发生2个部位以上感染。

1.2院内感染护理监测方法①建立健全CIU院内感染监测组织,认真学习ICU目标性监测的目的、标准和意义,正确掌握ICU的医院感染率、日感染率、调整感染率、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②诊断标准以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2结果

100例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9人17例次,医院感染率为9%,例次率为17%感染的对象多以机体较大创伤、老年、治疗前体质较差、较多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3讨论

3.1ICU医院感染现与分析优等ICU病室的建立能直接彰显医院的医疗质量、人文管理品味,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级以上的医院,都以重金投入、高级人才培养,以加强ICU的学科建设。但在ICU病室运行时,院内感染及其监测却成为提升质量、高效运行、开拓发展、长足进取的瓶颈问题。有些医院,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绩平平。发生院内感染的比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本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9%,例次率为17%,与其它科室院内感染率控制在≤8%存在差异,与国内外ICU院内感染发生率基本一致。

3.2预防感染的措施

3.2.1实施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进入ICU病房时,须戴工作帽与口罩、穿工作服与工作鞋,必要时穿隔离衣。对规定探视时间进入ICU的家属同样要求。

3.2.2加强消毒隔离①物体表面和地面,病房的病床、桌、椅、床头柜、墙壁、地面每日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仪器的台面用清水或酒精擦拭。②空气通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每日定时开窗通风。③对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者切实做好床边隔离,并设有隔离病房[3]。

3.2.3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对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对于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减少吸痰引起的污染而导致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患者,采用一次性螺纹管。对于有动静脉插管的患者,每周更换透明敷料两次。如遭污染、变潮时,应及时更换。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分别做好胸、腹腔和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3.2.4防止可能的污染对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要求操作穿无菌手术衣,并加铺无菌治疗巾。以扩大无菌面,防止操作时可能的污染。

3.2.5规范手卫生据WHO统计,经手接触传播病源微生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三分之一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手卫生进行预防。做好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在执行洗手指征的同时配合使用醇类快速手消毒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易为医务人员所接受[4]。

3.2.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100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为9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使组织抵抗力减弱。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医院内二重感染。

4总结

在做好上述预防感染措施的同时,加强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一数据有很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无菌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对有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采取早期主动干预,以防患于未然。总之,ICU目标性监测的手段在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已见成效,实践证明可及时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规范各级各类人员诊疗行为,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流行暴发,提高救治危重症的医疗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熊淑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医学信息,2010,11:3382-3382。

[2]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与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医疗干预;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81.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188-03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内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区域,患者诊治过程中易合并各种继发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ICU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但越来越多的医疗干预措施成为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2]。本文笔者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48 h的实施了医疗干预措施的患者246例,其中,男208例,女38例,年龄≥21岁;入住ICU时间为3~35 d。

1.2 观察方法

回顾分析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观察期内对患者实施医疗干预措施的时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统计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菌株种类的构成,对比观察医院感染组及无医院感染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性,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

246例患者中继发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为17.07%,均为入住ICU后首次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尿道和颅内感染为主。

2.2 实施医疗干预的病原菌医院感染菌株种类以及构成

对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者分别取痰液、尿液、脑脊液、血液等标本检出病原菌感染32例,病原菌医院感染率为76.19%(32/42),其中,实施医疗干预措施发生的病原菌医院感染为21例,占65.62%,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9.980,P < 0.01)。

2.3 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通过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者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204例患者的干预措施比较,发现入住ICU时间长、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机械通气、开放性损伤、合并多发伤、气管切开时间长以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 < 0.05)。见表3。

2.4 医疗干预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

使用1种医疗干预措施的患者,其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39%,使用2种及以上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41%,两者经χ2检验,χ2=30.874,P < 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为19.65,此结果表明,使用的医疗干预措施越多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高。

2.5 医院感染的预后

发生医院感染组患者42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21.43%(9/42);非感染组204例患者,死亡19例,病死率为9.31%(19/204),感染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34,P < 0.05)。

3 讨论

随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但随之发生的医院感染又成为患者良好预后的障碍[2]。本文笔者通过分析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性,发现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17.07%),感染以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为主,感染的菌株种类以G-菌和G+菌为主;使用1种及多种医疗干预措施其医院感染发生率也不同,这就证明医疗干预措施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干预措施种类的增多,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高。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常见的为[4-6]:入住ICU时间长,这样交叉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加;开放性创伤使细菌容易入侵;合并多发伤:缺血缺氧,微循环受损,因而加重炎症反应;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气管切开等,生理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因而失去生理防御能力;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导致二重感染、耐药菌、新的致病菌生成;多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继发医院感染发生。本文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医院感染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因此,认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对预防医院感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熟悉医院感染的部位及常见的致病菌和耐药现状,对于准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降低炎症应激、减缓细菌耐药、保护脏器功能,阻断全身炎症反应并扩散向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多器官衰竭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8]。笔者还认识到: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强化医护人员无菌观念,提升无菌技术操作水平,确保消毒工作质量等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后可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率;入住ICU时间长、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机械通气、开放性损伤、合并多发伤、气管切开时间长以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针对感染因素进行积极预防。这就要求在综合衡量患者病情和治疗措施的同时,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尤其是侵入性操作,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9]。

[参考文献]

[1] 蒋景华.医院感染发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484.

[2] 张京利,赵霞,王力红,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87-18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2.

[4] 任南.现代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8.

[5] 李双玲,王东信,吴新民,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03-507.

[6] 吴安华,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09-912.

[7]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 2008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8] Gadepalli R,Dhawan B,Kapil A,et al. Clin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nosocomial meticill 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skin and soft tissueisolates from three Indian hospitals [J]. J Hosp Infect,2009, 73(3):253-26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