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时间:2023-07-10 17:35:02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第1篇

新媒体 新闻编辑 媒介素养 信息产品经理 知识管理

肖娜,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讲师。

“取得控制权,是媒介素养的全部内容 ”,[1]媒介素养绝不仅仅是受众的事。在新媒体时代,控制权对新闻编辑更为重要和根本。以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使得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崭新的变化,高高在上的“把关人”已从神坛走下,被拖进了新媒体所构建的信息海洋中,被其制约。新闻编辑信息控制的能力和意义被削减。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应受到关注。

新闻编辑这种职业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信息这种稀缺资源需要持续的管理,专业人士变成看门人、控制者,同时提供和控制有关信息、娱乐和通信的通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新闻编辑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其信息控制的能力大不如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暂且不去诟病定义的规范性,却可从中窥见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主客体的关系,尤其是对新闻传播而言。今天,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信息的占有不再是新闻专业者的特权,人人都可成为信息选择的主体,人人都具有报道权和对新闻发表评论的权利,“公民新闻时代”宣告来临。

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最重要的权力,即信息控制权,他有权决定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这一点体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而新媒体的个人化双向沟通替代了由上而下的大众传播,接收者主动地“拽取”(pull)信息替代了新闻编辑将信息“推排”(push)给受众。新闻编辑的信息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议程设置转而成为微博大V的信息传播武器。“朱令事件”“表哥事件”以及“房姐事件”等正是由于微博大V的跟进、转发和评论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这些事件中,原本对新闻及新闻如何发酵具有控制权的新闻编辑却被公众牵着鼻子走,变得迟缓而被动。

2. 改变了新闻编辑“幕后制作者”的工作方式

传统新闻传播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渠道,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与记者互动,在幕后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加工和设计。这样的工作方式不要求与受众直接交流和互动。而今天,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以其快捷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的舆论热点来看,“郭美美”“故宫被盗”“大学生投毒”“表哥事件”“校长猥亵”等事件都由微博引发,或微博成为公众舆论主阵地。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而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媒介融合则进一步将新闻传播的阵地简便化。手机、掌上电脑等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传统媒体也纷纷借助新媒体手段企图守住阵地。

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从幕后转向前台,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具备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尤其是对公共论坛互动的控制能力,以及通过公共论坛收集数据分析受众需求的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新闻编辑还不能适应这样的角色,当受众评论偏离预设方向或传播偏离预定轨道时,新闻编辑常常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受众互动,要么删除微博、评论,要么关门大吉,更不用说利用这样的反馈引导受众或升级信息产品。如4・20芦山地震期间发生的“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福建新闻频道本欲通过其官微发声谴责厦航,网友却一边倒支持厦航,批评福建新闻频道记者特权思想,最后编辑只得删除微博。

专业主义是西方话语,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进入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视野。经过历次的改革和新闻从业者的努力,到今天为止,新闻专业主义基本精神即“新闻媒介须以服务新闻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2]在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中已成为其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发展让这一认知甚至实践受到影响。

从认知角度来讲,编辑方针受到了冲击。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独家报道”“议程设置”等能够实现,媒介受到市场的引诱相对得到控制。然而,新媒体削弱了新闻编辑的控制权和议程设置的能力,一些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这一切使得新闻业的市场性进一步凸显。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产生了巨大干扰,冲击了编辑方针。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走上娱乐化之路,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减少,娱乐新闻大量增多。 这就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从实践来讲,编辑方式被迫改变。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为初审复审终审发排。新媒体时代,这一方式被迫改变。如“文章出轨”事件,《南都娱乐周刊》在得到充足事实的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新闻规律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展示事实,而是选择了通过微博发起“周一见”的话题发酵事件,进而炒作事件,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眼球。这一过程中,当事记者和编辑在事件的发酵中成为新闻人物,媒体也沦为逐利的工具,走向了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一边。此外,面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杂、乱,一些新闻编辑为了占领传播高地,往往对新媒体内容不加验证和甄别,简化甚至省略审核,而直接在官方微博或者在传统媒体上直接照搬,原以为是控制了信息,实际上却是被新媒体的信息浪潮绑架。如新闻界熟知的2013央视乌龙“英国维珍集团玻璃地板飞机”事件。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新闻传播应达到的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受众获得了知晓权,以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新闻应该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综观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是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对社会进步究竟作出了哪些贡献、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自由论坛媒体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埃弗里特・丹尼斯称,媒介文盲即不具媒介素养的人“对人类精神具有潜在的破坏作用,就像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对肉体的损害一样”。[3]新媒体使受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但也更加模糊了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边界,身在其中的新闻编辑似乎也无法廓清两者的边界,正在或已成为这种破坏作用的推助者。 犯罪、灾难、战争等等破坏性的事件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受众在选择中变得不知所措和压抑、浮躁。社会似乎因为新媒体变得更加方便了,然而,新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则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综上,这些挑战均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4]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面对新媒体时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重构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

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技能和知识结构。[5]个人定位是能量与目标,知识结构是原材料,技能是工具。

1.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产品经理”

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通过目标,形成信息处理的任务,决定信息的去留。搜寻信息的动机越强,就越会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传统媒体语境下,受众被理解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因此,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把关”,传或不传什么;新闻编辑控制和主导新闻传播,不用太多考虑受众的信息使用感受。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无法控制传什么,他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形形的信息产品使用者和检验者。如果专业媒体想继续影响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就需将其工作职责定位从“信息把关人”转向“信息产品经理”。

信息产品经理意味着要接受信息如其他产品一样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售卖,并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这一转变。因此,他要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按时完成和。具体来说,新闻编辑要如企业产品经理一样,倾听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负责信息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另外,还要认真搜集使用者的新需求、竞争产品的资料,并进行需求分析、竞品分析以及研究产品的发展趋势等。总之,新闻编辑要注重信息产品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了解其需求,满足其需求,根据使用者的体验设计产品的呈现平台、呈现方式,并不断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升级信息产品质量。“新闻媒体是否能够像社会化媒体一样重视和尊重用户体验,将决定其内容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最终能够发挥到多大。”[6]当然,信息产品经理很容易让人觉得过于市场化和经济化,过于迎合受众,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2.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从“幕后制作者”到“公共论坛主持人”

技能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技能主要是新闻的“幕后制作者”,他们对新闻进行加工、提炼成品。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已被动地被推至台前,那就应重新培养其所应相称的技能。

第一,作为论坛主持人,应具有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整合技能。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关关系,即新媒体、大数据促成了人们对于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所谓整合,“就是将一些零散的、有意义或看似无意义的内容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编排组合到一起,形成系统化的整体”。[7]具体来说,新闻编辑的任务就变成根据受众的需求,从新媒体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中,提取相关的新闻素材和资料,采用集成、配置和深度加工等编辑手法,围绕着单条新闻、单个话题或问题、单个新闻事件的相关新闻或多篇新闻报道进行编排、组合,并通过适当的渠道到受众那里,从而提升原有内容的价值,或创造新的价值。同时,掌握相关信息统计和处理的能力。如果说议程设置的时代是影响受众“想什么”的时代,那么新闻整合的时代则是影响受众“怎么想”的时代。

第二,作为公共论坛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如何与社区参与者打交道,创作出高质量的报道,是下一个时代新闻业走向繁荣的最终方式。”[8]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性增加了传播者之间的沟通,也考验着新闻编辑与受众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能力,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沟通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包括利用网络进行采访,如利用e-mail、facebook、微博等,搜集新闻的能力,进行调查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新闻来源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发起话题讨论方面的能力应作为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主持人,应该能够把握好话题内容、掌控话题的进度以及引导好话题的走向。这一点,《人民日报》官微的“你好,明天”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三,作为论坛主持人还需具备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是为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新闻效果的实现绝不仅仅是新闻编辑等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是社会互动产生合力的结果。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够优化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可通过人际策略、呼吁公共教育等手段来实现。

3.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从“知识复合型”到“行知并重型”

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更多被看做“剪刀加糨糊”的专业型人才,新闻的确认、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已成为编辑思维里的流水线工作,这样的工作要求新闻编辑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作为幕后执行者,新闻编辑几乎与真实的世界相隔绝,总是置身于新闻记者建构的“现实世界”中。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工作方式的转变,知识复合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等行动力与复合型知识同等重要。

新媒体时代,新闻来源多样、复杂,报道失实的发生,往往与新闻编辑过于迎合受众需求有关,进一步说是与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丧失有关。由于新闻编辑对受众的知晓权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新媒体时代――信息产品经理时代,媒介专业知识更加强调的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美国“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宣言:新闻学教育的蓝图――培养21世纪新闻领袖的专业学院》 中指出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尤为重要。[9]同时阐明聘请业界精英的目的不只是职业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是治疗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内容无序、效果不明等顽疾的良药,也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法则,只有如此,才不会被信息浪潮制约,被动地随波逐流。

一个人在真实世界拥有越广阔的体验,在欣赏与分析信息时就会拥有越牢固的基石。如参与过政治活动的人比那些在现实世界从未经历过政治活动的在分析关于政治活动的信息时,就拥有更好的深度。同样,参加过文体活动的人,在解析娱乐活动时就要比那些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更有发言权。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已转变为产品经理,因此,新闻编辑不能只躲在幕后仅仅凭借专业知识控制新闻,而应不断增加现实生活的体验,以便在新闻解析、整合的深度上下工夫。

当然,复合型知识储备仍要加强,我们拥有的知识越广阔,在感知信息时就越自信。央视“愚人节事件”“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凤凰卫视“高官留学子女毕业一年内回国”事件等均与新闻编辑知识结构单一、狭窄有关,因不了解国外愚人节习俗、不了解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造成。因此,新媒体时代,除具备专业知识外,新闻编辑应尽可能地储备各类知识,要具备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甚至市井习俗等。

4.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素养拓展――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传统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占有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因此,大多数媒体都有管理信息的战略。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超载,信息的获取不再是成功的包票。知识的内涵比信息丰富。媒体的生存之道、新闻编辑的生存之法应转变为对知识的掌握,即正确利用信息以达到目标。因此,新闻编辑须学会在泛滥的信息中披荆斩棘,找到重要的信息,尤其是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即学会知识管理。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sak) 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并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知识。[10]这一论述对于媒体同样适用。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有知识管理的战略。

新媒体一方面冲击着新闻编辑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知识管理的新战略,即借助新媒体所建立的知识管理网络,包括知识学习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等,从而保证新闻编辑的理念、知识更新和职业生命力。

结语

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媒体的时代,它从根本上模糊了新闻生产者与受众的界限,缩小了二者的鸿沟。新闻编辑应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重新定位,成为信息资源的重构者;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成为海量信息的望者;学习新的编辑技能,成为舆论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探索新的稀缺资源――知识的管理策略,成为知识管理者。

参考文献:

[1] [3] [5] [美] 詹姆斯・波特. 媒介素养[M]. 李德刚,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

[2]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48.

[4] 张开. 媒介素养概论[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173.

[6] 蔡雯. 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J]. 国际新闻界,2011(5):6-10.

[7] 詹新惠. 新媒体编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2013:19.

[8] 新浪传媒. 美国新闻院校改革:键盘和摄像机成新闻教育基础[EB/OL]. http://.cn/m/2011-08-24/172223044784.shtml.

第2篇

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可能性极为丰富的时代。

没有谁会怀疑互联网带来的“媒体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正在改变中国官方和民间话语权的整体格局,一个“我们有话说”的自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谣言泛滥,推手恶意炒作,网络暴民的群体性动员,网络删帖的“有偿不闻”等等,这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理性无疑是一个考验。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的网络乱象提醒着人们,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而媒体的某些报道其实在助长着社会上的一些非理性情绪。人们习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就脱离了理性,有时还被新闻牵着走,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很多人观念还没厘清,便陷入了急匆匆的站队思考中。因此,对海量信息的真伪分辨,提高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媒体的建设也就落实到人的素质提高上。

胡乔木当年说,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那是对干部们说的。按照今天的现实,就应该要求人人都要有媒介素养——这是对所有公民说的。现如今,社会日益开放,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别有用心者甚至可以披着“马甲”在网上伪造舆情,误导公众,2013年5月7日一则“呼市新华广场的杀人事件”的谣言便是明证。如果没有新闻素养,可能就会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可能就会发表不当言论,进而导致触犯法律或身败名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媒体人、政府官员成为媒体事件的主角,他们的“雷语”、“雷行”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惊人程度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还有更多的干部是防火、防盗、防记者,害怕媒体或是记者耍横。当然,也有不少新闻人缺乏媒体素养,或是以“无冕之王”自居,想要包打天下;或是自以为是,挟媒体以自重,摆谱敲诈,横行乡里。普通百姓由于对媒体的认识不当,或是把媒体当做封建时代的包青天,遇事不找法院找媒体;或是把媒体说得一钱不值,一概不信。

面对纷繁复杂不可预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的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应提升大众自身的媒介素养,“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我们应该认识到,媒体的功能主要是为受众提供信息,提供事实真相。做宣传虽也是它的主要功能,但是要服从大局、服务于社会、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的。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应主动借助媒体,缺席和失语往往会造成事态失控、矛盾升级。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地,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既需要有自由的思想和存疑的精神,也需要在法律框架内作理性表达。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硕导)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媒介素养;新媒体

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传递着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呈现。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尚不稳定、认知及评断标准尚不成熟的年轻群体,对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保持着极高的迎合度与参与度,但他们缺少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的现实,使得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语“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达意义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解读、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树立大学新生科学的媒介价值观,从而使新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各类媒介。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优化大学新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发挥有利作用。早期的专家曾经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评的眼光来对待媒介信息,实现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实现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利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受众解码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摆脱媒介信息表象的影响,实现对传播者的意图的清醒认知。媒介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众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民众“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民众正确地认知并选择媒介信息。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大学新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对媒介信息独立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对提升大学新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大众媒介环境起到帮助作用。因为逐利使然,大众媒介为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通常会使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再通过受众的关注度来实现媒介的商业价值转换,从而获得利润。在传媒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过程产生了大众媒介环境,因此,和谐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习惯与观念,有助于建立大学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过滤大众媒介中传播的低俗内容,避免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产生的非理。当大学新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以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进入到媒介环境中,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者就会根据受众偏好和习惯来调整和设置媒介传播内容,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容的格调高雅,从而对民众的媒介素质进行再一次提升。

3.对大学新生理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促进作用。培养和锻炼受众传播与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内容。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传递高速与沟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话语权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发表言论。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受众的媒介适应力及表达技能,还担负着提高受众分析思辨水平、培养理性公民的责任。虽然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还未踏入社会,但是他们积极热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会事务与公共话题讨论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公民。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引入

信息时代,全民族都要提高媒介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大众都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作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媒体已经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媒体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大学生成长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关键是如何发挥媒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全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出借鉴和思考。〔1〕〔2〕

二、媒介素养的简介

(一)媒介素养概述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学者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与界定往往少补了对信息的涉及,甚至有学者将媒介素养划分为微观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直接取名为“媒介信息素养”,并分析了其内容。更有学者从教育视角深刻地解析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从概念的起源层面,内涵的变迁过程、培养的实施方式的三方面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相互融合之趋势是明显的,并提出以教育技术为支点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之桥梁。正如学者冯延群所言:“媒介素养倾向于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而信息素养则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4〕

(二)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播科技与媒介形态关系紧密,并且反映出人们文化观念、传播模式与媒介观念的转变,社会文化与科技技术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则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然而当人们体验数字化生存的同时,其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当代公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媒介素养的丰富和发展。不论是研究新媒介素养的理论,还是时间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或是测评公众新媒介素养的水平,都必须建立在对当代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并构建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体系,是当代传播与媒介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5〕〔6〕

(三)“媒介素养”引发的教育思考〔7〕

1、媒介素养的现实性

现代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的可能性

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可以利用手机、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

3、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容易被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四)“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8〕:目前《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9〕〔10〕: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青少年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青少年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第5篇

摘 要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而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重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知识技

>> 智慧媒体:媒介的新形态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教育媒介的形态演变及启示 试论全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介语言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老年媒介形象的构建 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 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 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责任担当 全媒体时代编辑媒介素养的培育 全媒体语境下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 试论全媒体视域下的媒介融合消费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 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全媒体战略下的媒介融合之路 浅议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教育媒介形态发展新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7-31.

[2]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n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

[4] Hug,T.Microlearning: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Proceedings of Microlearing 2005 learning & Working in New Media[M].Austria: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

[5] 手机二维码.百度百科[DB/OL].http:///view/1215

498.htm,2013-07-31.

[6]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作者:聂伟(1982-),女,河南永城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政法与传媒系讲师,硕士。]

第6篇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及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等。自媒体时代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特别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自媒体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自媒体是以自我为中心,利用电脑或手机通过网络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如目前最为流行的微信、微博、贴吧、BBS论坛等。这种网络形式的沟通渠道是开放式的,相比之前广播、报纸、电视等等相对传统的媒体形式的信息垄断而言,这种开放性的网络媒体形式会更加使人愿意使用。当前,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成为普通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通讯工具和生活用品,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促使大学生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交流、学习、互动的主流媒介。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了无限便利和交流空间,扩大了他们认知空间和视野范围。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严重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校针对学生自媒体依赖纷纷采取措施,通过课堂教育,进行媒介素质教育,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依赖。但是,如何实施有效的措施,使学生适度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目前高校尚未找到合适管理方法举措。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越来越受国家和学校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提高,是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合格人才重要组成部分。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紧迫性

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深受大学生影响的自媒体出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CNNIC报告,2015年我国使用互联网的公民比例已经占到了一半,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数量已经飙升到5.57亿人,约合占所有使用互联网群众的85.8%,并且,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众中20-30岁的使用者为主体[3]。由此看来,手机网络媒体等互联网软件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据调查显示,手机网络软件目前被非常广泛的使用,因为像微博、微信。腾讯QQ等软件的传播速度快、传播的内容无边界、使用方便等的原因而被大学生们依赖使用,这种运用自媒体来实现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已经慢慢成为了当今主流的交流方式。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经调查显示,有49.8%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涵了解较少,35.6%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比较模糊,仅16.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4]。面对这一现实,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意识淡薄,面对网络铺天盖地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环节。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新事物新知识更新频率快,这就要求对高校学生提高媒介认知辨别能力,增强媒介分析理解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形成对负面媒介信息的抵制能力,理性传播信息,做好让媒介成为服务学习生活的工具。

3.自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使用者的自我发展,而且对媒介使用者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今,自媒体被赋予了超乎其本身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自媒体会对大学生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也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及展现自我提供平台[5]。随着媒介参与和运用越来越成为公民的重要素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应坚持“让大学生参与新媒介运用与体验并做出自己的决断”的“超越保护主义”[9],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平台,鼓励大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在媒介平台理性展现自我价值和观念。卜卫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较早学者之一,对媒介素养内容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媒介的使用方法及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何辨别媒介信息存在的价值及意义;以及传播信息的技巧与基础知识来学习创造媒介传播,通过大众传媒来有效提高自己。众所周知,媒介形态是传统的报纸、电视等获得,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形态和技术也随之更新变化,如现在的互联网、手机等。自媒体时代下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放在创造和生产能力及理性回应能力上,应当结合自媒体自身的特点和自有的传播方式,利用自媒体信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来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对所获取的信息还应有选择的判断和甄别,做到理性回应,不信谣不造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

4.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4.1坚持创新发展、注重求真务实见实效

借助各种校园媒介,提高媒介实践能力,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以校园广播为平台,让学生深度参与互动,通过开展新媒体辩论赛、邀请名家进校园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兴趣方向,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出现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艺术设计学院通过举办大学生艺术文化节,把丰富多彩文艺活动带进社区,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借助盐城市创卫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一系列志愿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展现90后热心投身公益的激情。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积累经验通过各种自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自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懂得劳动者的艰辛和汗水,使他们理解父母和家人对自己的付出,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4.2标本兼治,注重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把媒介素养教育贯穿教学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形成科学长效的良性教育体制。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媒介素养教学与多元渗透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校应多开公选课及必修课,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充分融入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内,多普及媒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比如我院以“自媒体的利与弊”为主题,举办辩论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去,通过辩论,提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使每个人对自媒体的利与弊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其它教育活动中。

4.3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要想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可多安排这些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专业人员培训、专家授课或者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组建媒介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加深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研究工作,使他们能够轻车熟路的驾驭大众媒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我校每年公派一批教师境外研修,学习国外媒介教育经验和媒介教育法有效地运用到国内教学实践中去。作为一名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管理者,应当敢于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约束,积极引导大学生,为其提升媒介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自媒体平台,在校园网站建立一些关于师生学习生活的网页栏目,力图打造成为思想理论的教育资源网站,组织一批学生和青年教师为网站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推进学生代表作为校长助理,理顺学生诉求和学校管理层交流渠道,加强校园微信公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公开学校各种先进育人管理模式。

5.结语

总之,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媒介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当前高校应对国家“互联网+”战略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在当今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量以及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为有效避免大学患上“自媒体依赖症”,必须正确认识媒介的工具性。提倡理性上网,在自媒体平台上理性发言,净化网络环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黄平,崔健.“对自媒体规范与引导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2(6).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7).

[3]周丹.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新闻爱好者,2012(5).

[4]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12(2).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6]郑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J].新闻知识,2011(4).

[7]唐筱童.新闻学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J].新闻窗,2011(6).

[8]包鹏程,胡田霞.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新闻世界,2009(8).

第7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将参与到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去,极大地丰富信息传播的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个人的成长方式,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面对媒介现实性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是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网络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意识形态上的挑战,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努力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道德准则,健康的伦理观念。

1、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逐渐渗透到每个角落,尤其在信息传播领域,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媒介。互联网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着新的媒介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介传播活动更加方便活跃,传媒手段多样化,传播信息多元化的趋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复杂的信息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作为网络信息的积极接收者和主要使用者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尤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建构。在时展的大潮中,既不能躲避,也不能拒绝,而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努力培育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在网络世界里有效驾驭信息,用批判的眼光挖掘网络信息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最终做出正确选择并采取有效措施。

2、立足国家需求,科学判断,积极推进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在全媒体时代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却也存在许多问题,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集中系统的一种观念表达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之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取向、标准、尺度和追求的具体化实现。

3、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参与,争做新时代新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精神支柱,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关注世情、国情、党情;又要关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诉求,积极倡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养成良好的媒介习惯;还要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甄别不同的媒介信息,做良性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和传播者。

二、优化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优化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从主体优化、过程优化、内容优化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重点在于主体优化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短缺向信息过剩的转化,在信息爆炸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媒介信息传播主体的优化。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从事信息传播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水平,有效发挥媒介把关人的作用,从源头上做好信息获取、筛选和发布工作,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传播主体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校园媒介环境,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学生发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保证传播信息的进步性、积极性、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同学,助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关键在于过程优化

美国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并不会决定人们对于某一个事件或者某种意见的看法,但常会通过提供特定的信息和安排与之相关的议题来影响人们对一些事实和意见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因此新闻媒介给大众提供的是他们的议程,一般情况下,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大众的关注程度是正比关系。因此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外新媒体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议程”的被执行力,[4]在线实时的交互传播,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方便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带有这种观点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影响大众的选择和行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优化有助于对校园主流文化及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媒介议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议程,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价值认同,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核心在于内容优化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发扬有利于全世界、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杜绝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传播正能量,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把人生理想、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品质等融合起来,以品质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个人美德、职业道德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价值为突破点,营造符合时代特点的精神价值氛围,让媒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统一思想、催人奋进的作用。创新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增添时代元素,充实媒介信息内容,改善媒介信息的碎片化趋势,打造完整性强,正确性高,主流价值浓厚、人们喜闻乐见的媒介信息。

三、加强媒介素养培育的协同探索

在素质化教育趋势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大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需首先在理论层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媒介素养标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媒介素养知识传递;其次在实践层面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全校上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多途径展开媒介素养培育协同模式的探索。

1、媒介素养理论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辨识和批判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为人师表就要加强自身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要自觉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做到教师和网络一同更新,正确认知和运用媒介,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正能量的媒介信息,在传授网络新技术的同时扩展学生网络视野,自主更新网络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运用媒介,如教室中的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的积极作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为学生解决困惑,让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性、思想性的基础上变得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和辨别意识。

2、媒介素养实践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获取和使用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离不开实践探索。高校要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介,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丰富除专业理论课外的“第二课堂”文化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高校应充分整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介的实践能力。[6]尤其是校报、广播站、新闻网页、海报、校园橱窗等由大学生自主运作的校园媒体,虽然规模较小,但也是依照媒体技术的要求而建立,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则来运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良好平台,在参与校园媒介运作的过程中,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作和发布的技巧,理性区分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区别,进而感知并获得媒体信息的价值以及使用媒体的能力。

3、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参与和发展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既是媒介信息享用、媒介功能使用的主体,也是媒介环境丰富、媒介系统发展的主体,我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媒介表达,促进媒介生态的良性发展。作为媒介信息享用者,要努力学习媒介素养知识,阅读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书目,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和辨别意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积极融入媒介实践过程中,掌握获取和使用媒介的技能。作为媒介系统的发展主体,在媒介环境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贝克汉姆曾说:“媒介即讯息”,意思是说正是媒介技术本身而非媒介所承载的信息与内容对人起决定性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正确使用媒介,理性对待媒介信息,作为未来媒介技术的发展者,关注媒介发展的趋势,倡导建设健康的媒介环境,让媒介在传递社会信息、整合社会意见、传承知识遗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机制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时应对出现的新挑战,是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诉求,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机制是对之前媒介素养教育成果的维护,也是之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和参照。就目前我国媒介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延续机制缺乏,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资源集约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总结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宏观把控媒介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结构体系,比如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任务,规定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要求、原则,以及运行方式的设计和规划等。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为实施过程提供机制保障,为教育成果提供绩效评价,扎实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占据媒介信息舆论导向、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使媒介素养教育产生更开、更广、更深入的影响。尤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纳入重点,找到更加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2、促进资源通融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媒介素养教育要促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合理整合。在媒介信息发布方面,整合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公共服务,例如信息采集者外出时,可以携带录音笔和相机,为互联网和广播同时提供稿件,保证了稿件内容的一致性。鼓励学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深入调研,优势互补,扬优去劣,探寻符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宣传有效的媒介素养知识;政府加强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建设健康的媒介信息传播平台,同时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场地、教育人员的支持。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联合多项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相应的实操训练等。

3、完善绩效评价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环境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如今的信息社会,媒介对于人们的生存像水和空气一样,对伴随媒介发展而长大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具有影响。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一)中国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

1.社会转型与媒介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大众传媒经历了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的飞速发展。在与我国社会转型互动共生发展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正在发生数字化转型、市场化转型、民本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传播活动网络化、传播渠道复合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产品形态多媒体化、信息流通全球化等特点。市场化转型中新闻传媒业的身份企业化了,新闻传播的理念、观念变了,经营方式和运作手段市场化了,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开始显现,传媒的娱乐功能开始释放。民本化转型使得媒介角色从单一的向信息传播工具转型,民众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媒介、积极地选择和接触媒介、有效使用媒介,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2.媒介文化全球化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成为一种工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技术手段,利用媒介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其他国家渗透。文化的多元,带来价值判断的迷失,面对全球化,一个国家要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传播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以及对媒介的认知、批判、运用能力,让他们了解传播环境,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提高面对外来信息的免疫力和回应力。随着中国进一步走向富强,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舆论形势,意识形态的交锋在所难免。通过媒介教育提升青年一代的媒介素养,放眼全球接受和吸纳来自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同领域的前沿信息,缩小信息鸿沟,同时加强对西方媒体舆论的辨析和防范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突出问题

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形成的低层次状态,对媒介的功能、作用及影响认识不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明显。

一是对新媒介过密接触、过度依赖。特别是现在手机功能日益强大,与互联网“联姻”后移动上网十分便捷,大学生渐渐疏远印刷媒介,远离书本。部分大学生无节制地接触新媒介,沉溺其中,耗费大量时间,漫无目的地浏览信息,寻求感官刺激,把消遣娱乐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

二是对媒介的认知和对媒介信息的评判辨析能力不强。在主动辨析媒介信息和自主解读媒介信息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对他们产生误导,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媒介对他们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以致不能正确、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三对媒介及媒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不能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能提供的内容联系起来,缺乏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对媒介强大的学习功能使用不足,媒介技能单一,媒介信息制作的能力较弱。有时在网络信息时缺乏责任意识和成熟思考,造成不良结果。

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确立原则

(一)“防御”与“建设”并举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率先提出并倡导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30年代以保护主义立场抵制、抗拒媒介;60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80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批判性解读;90年代以来开展参与式社区行动,即基于新媒介技术及互动性推进积极的公民社区,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以促进大众媒介与公众的相互培育和造就。

早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是以“防御”和“保护”为出发点的。但随着时代和传媒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增添了“建设”和“使用”的目标和内容。就中国而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使公众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地削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公众自主利用媒介,创造自身平等占有信息资源的机会,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通过“防御”与“建设”并举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信息时代清醒的“媒介公民”,成为媒介信息负面影响的自觉“抵御者”,以及媒介信息积极、主动的“获取者”、“解读者”、“使用者”。

(二)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

西方国家在大半个世纪的摸索中,积累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其内容体系建构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社会转型和媒介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欧美国家相同或类似的许多媒介问题,如内容低俗化、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方面的问题。同样的媒介问题,意味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内容和模式的可参照性,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然而,对西方经验的“拿来主义”必须遵循的前提是同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倡导是在大众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转型、全球信息革命带来新的不平衡这三重语境下进行的,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和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西方国家,简单照搬、套用是不可行的。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构成

媒介教育的内容丰富,借鉴发达国家的媒介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媒介环境和现有的媒介素养状况,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科学认知媒介

科学认识媒介,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是媒介素养的基础。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不同媒介形态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自的传播特点,媒介发展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影响,不同媒介的文本构建原则、意义生成方式和解读方式。了解媒介组织,媒介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媒介传播的影响,了解国际媒介霸权主义。区别“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比较媒介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境等真实社会关系。认识媒介对人的多种影响,审视与思考个人与媒介的关系,做具有主动意识、自觉意识的受众。认识媒介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当接触媒介对个人造成的多种危害,合理选择媒介,接触各种不同媒介,减少对新媒介的过度依赖,提高媒介使用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力。

(二)正确解读媒介

大众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其精心构建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大众传媒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立场、传播者的主观意识等因素筛选信息,从而使部分真相隐匿不见。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包括培养大学生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建立对媒介信息欣赏与批判并举的反应模式,充分理解媒体构建的本质,充分探究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媒介建构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各种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获得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结论。明辨是非,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自控力和抵抗力。

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信息鸿沟,提醒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开发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全球信息化使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有了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同时逐渐加深了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如何维护信息、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是一个严峻问题。我国虽然已成为媒介大国,但不是媒介强国,在资源占有、传播方法、经营管理等综合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导致信息的单向传播和不均衡的文化交流,给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文化观念等带来了方便。因此,我们应引导和教育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以高度警惕。

(三)合理使用媒介

在媒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媒介使用能力关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学会利用媒介提高自己,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我们应引导他们学会驾驭和使用各种媒介,熟练使用数字媒介又不疏离印刷媒介。能利用媒介接受教育,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自己的学习工具,有效利用传媒资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检索和下载有关内容,为个人学习、工作、生活服务;能利用媒介扩大交际面,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技能,更广泛地与他人交流、探讨;能很好地使用媒介的娱乐功能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格调和品位,做到不放纵自己,不沉溺其中。

合理使用媒介还包括善于利用媒介“发声”。知道如何利用媒介工具制作自己的信息,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即时有效,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善于表达正确思想,参与社会生活,影响媒体重建更好的文化品位,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这是对媒介素养较高层次的要求。

合理使用媒介还包括树立传播行为的责任意识。当今这样一个web2.0时代,网络的交互性赋予大学生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可以实现自我传播。但必须明确和强化的是任何个体信息时都应当遵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当今全球媒介素养教育如火如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也势在必行。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分析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际媒介教育的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媒介发展的国情,确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05).

[2]罗以澄,黄雅堃.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与对策[J].当代传媒,2009(09).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

第9篇

关键词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01603

0引言

随着Blog、Tag、SNS、RSS、Wiki等代表Web2.0新一代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核心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正在消失。数字化生存下的网民必须不断提高其媒介素养,才能在这个知识时代的信息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1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文献研究概貌

中国大陆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截止到2013年10月,在CNKI以“新媒介素养”为主题共搜索出44篇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新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时期。

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媒介素养研究在我国大致出现了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范畴:①针对特定群体的新媒介素养的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报告、现状研究等实证方面的探索;②对不同主体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多角度探讨,早前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但目前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对象上已开始多维扩散,关注的主体有泛众化趋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三大主体;③对社会热点议题和事件中媒介素养教育视角的解读。研究学者从社会热点议题和事件中来解读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例如微博事件;④对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和经验的纵深借鉴与分析。由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相对落后, 尚处于“婴儿期”(Infancy)[1],研究者在追溯媒介素养教育三大模式的基础上, 剖析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以及经验, 指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意识(critical thinking),为正在兴起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2];⑤对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本土化改造与创建的探讨。有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遵循防御模式与建设性模式相结合、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树立全民素质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原则和理念[3]。还有学者认为,以大学先入为主,自上而下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路径上的现实选择[4];⑥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例如,王帆等[5]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提出以教育技术为支点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之桥梁。传播学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从媒介效果转到媒介使用,从传者本位转到受众本位,从单一的经验研究逐渐发展到多元融合的文化研究、批判研究、认知心理研究等,从微观层面的行为研究拓展到多层面的认知心理、人际交流、群体影响、社会文化研究等[6]。目前,学术界开始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寻求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2相关概念内涵

2.1新媒介内涵

“新媒介”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 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 (电子录像,electronic recording )商品的计划,首次提出“新媒介”一词;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媒体的新旧更替,出现了“第五媒体”的概念,它是传播学者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这几种新闻媒体之后的一种新媒体的称谓。如今的手机已经成为“第五媒体”的代表。

李艺[7]认为,新媒体不能绝对替代旧媒体而存在。媒体的发展和擅变过程表现出“扬弃”的特点,新兴媒体总是继承旧媒体中富有生命力的成分。不适应社会发展,不符合传播要求的媒体将会在传播进程中逐渐衰退。因此,新媒介的发展在形态上是由传统媒介的相互联姻或与其它媒介结合而成,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概念。

2.2新媒介素养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个概念最先由英国学者ER·Leavis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于1933年提出,有80多年的历史[8]。新媒体( New Media)是在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首次被提出的。如今,媒介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经历了从最初了解认识媒介,到后来思考分析媒介,再到今天利用媒介参与社会生活,并创造传播信息的过程,形成了新媒介素养。

国内学者宦成林[9]认为,新媒介素养是指在基于web2.0所构建的一个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主体性特征的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 学习者为融入和适应这种新环境所备的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陈敬新[10]认为,新媒介素养需在原有媒介素养的基础上,融入新媒介接触使用能力、批判取舍能力、互动交往能力和参与创造能力等方面。

从国外来看,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 2005 年曾把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力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11]。2006年,Jenkins 等人提出媒介素养技能包括扮演角色、行动、模仿、挪用、多任务、分布认知、概括智慧、判断、媒介导航、网络技能、协商。詹金斯[12]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的互动方式,而不应该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他将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新媒介素养总结为11大核心技能,即游戏能力、模拟能力、表演能力、挪用能力、多重任务处理能力、分布性认知能力、集体智慧能力、判断能力、跨媒介导航能力、网络能力、协商能力。也有学者将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看成是公民社会个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社会“通行证”。它通过对媒介资源的“公平使用”,帮助人们成长为批判的思考者、有力的沟通者和积极的公民[13]。

2.3新媒介素养教育内涵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指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的理解、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和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传播能力,以及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其目的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4]。21世纪,无论是新媒介的传播形式,还是媒介文化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本质性变化,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需要理智处理和协调政府、家庭、学校等各方关系,集结大众力量,争取让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有益于国民的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3网民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网民新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主要是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包括提升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家长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学生、教师、家长三者全面、积极参与学习新媒介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效果。

3.1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大学生媒介教育应遵循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认知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受动教育与主动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5]。从理论教育层面看,应该设置新媒介素养课程,发展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媒介组织、功能、生产、媒介生态等方面的科学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以及炒作、“伪”科学、网络诈骗、网络侵权、文化侵略等负面问题都存在于网上,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自动过滤”机制。由于人们在互联网上接触的大都是“碎片化”知识,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学生具备批判性地剖析媒介的能力和素质,学会辨清“真实讯息”与“虚假讯息”。从实践教育层面看,要求学生参与媒介作品制作实践,因为在参与性媒介文化下,实践与应用能力是根本。高校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介提升参与和交往能力。大学生新媒介应用能力培养包括对新媒体信息的准确搜集、整合及创造性的传播能力;对新媒体信息进行评估及综合分析的能力;信息制作与传播能力,如建立网站、制作视音频短片、有价值的信息;运用新媒体在虚拟平台进行表达、沟通的能力;通过自身读、写、制作等能动性的媒介实践构建“元认知(meta-cognitive)”,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并适时调整、改进与完善;深刻理解媒介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16]。

3.2教师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首先,教师应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自主学习关于新媒介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其次,学校对教师进行新媒体素养培训和考试,重点培养他们参与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教师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才能有效地将技术融入教学活动;最后,应该组织多样化活动,开展网络新媒介素养知识竞赛,开设讲座,组织专题研讨等活动,进行新媒介素养学习和交流。

3.3家长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家庭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路线。首先,家长自身要努力学习新技术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网络知识文化体系结构,通过线上和线外来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其次,家长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培训来学习更多的新媒介知识,可以观看最新的相关新科技文本、视频,收听新闻或者广播来了解新媒体,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介修养;最后,家长可以和朋友、教师、自己的孩子多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使用、评价新媒介,发现新媒介的优势与不足,共同学习和讨论新媒介带给自己的快乐或者苦恼。这种通力合作、互通式交互不仅可以使彼此的感情、关系更加和谐,而且可以达到共同提高新媒介素养的效果。

4结语

人类每时每刻都在参与新媒介文化,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成为大众的主流媒体。新媒体通过技术化的人际传播结构实现了异质化信息的广泛传播,任何人只要能够接触网络,就有机会成为终身学习的成功响应者和影响者。新媒介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新媒介的教育功能,研究者有必要综合考虑传统媒体的优势,新旧媒体两者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期待完全开放、免费、可复制、可重组、没有获取或者交互障碍的新新媒介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满足人类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DAVID M.Considine,media literacy,national developmentsand international origins[J].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2002, 30(1):71.

[2]张毅,张志安.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与经验[J].新闻记者.2007(10).

[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2329.

[4]荣建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J].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2010(6):3536.

[5]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6]邓新民.自媒体: 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4138.

[7]李艺, 刘成新.教育媒体的存在与嬗变论[J].中国电化教育,1998(11):1921.

[8]陈晓慧,王晓来,张博.美国媒介素养定义的演变和会议主题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922.

[9]宦成林. 2l世纪学习技能: 新媒体素养初探[ 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

[10]陈劲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11]A global imperative report of the 21st century literacy summit[EB/OL].http:// Newmediacenter,2005.

[12]李德刚,何玉.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3940.

[13]The code of best practicesin fair use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EB/OL].http:// Center for social /fairuse/relatedmaterials/codes/codebestpracticesfairusemedialiteracyeducation.

[14][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

第10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欧洲一般称之为“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称为“媒介素养”,西方也有人使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媒体识读”或“媒体素养”,我国香港地区习惯使用“传媒素养”。在中国大陆,目前比较通行的用法是“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1]其实,媒介素养、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本质上是同一概念,只是在运用上各有侧重罢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等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并首次就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做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建议。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教育走进了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学校课堂,成为这些地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媒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也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随之也展开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如何在新的媒介语境下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许多从事教育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内容。

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2]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主,信息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是媒介,媒介是信息赖以传播、交换、储存的设施和通道。社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大众,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包围的世界,传媒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媒介时代,人们通常是在信息中获取意义,形成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某种看法,这就对信息内容的真实与否提出了要求。其实,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事件之间存在着差异:“媒介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仅吞噬意义,而且在拼贴意义、制造意义,实际上,它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非真实事件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电子时代真实和意义被瓦解的基本方式。”[3]

媒介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需要媒介社会中的个体有一定的抗拒和辨别媒体的内容等一系列能力,也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有能力去运用(access)、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并达成沟通 (communicate)的目的。[4]而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媒介的特性、媒介的运作,以及媒介传输信息、娱乐大众的功效。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使人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媒介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还力图使信息社会的人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5]

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授和学习媒介相关知识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大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尤其重要。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1997年,卜卫在她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媒介素养”在西方演

变、发展的过程。随后,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在悄然展开。1997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研究所成立了“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卜卫在中青网“少年园地”频道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省略/kids/yuandi/021.htm);2004年10月1日,复旦大学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省略.cn);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开传媒素养教育课。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高校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但教学总体水平还很低,加上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是对国外研究与实践成果的译介,本土化水平还不是很高。[6]这些都制约了大学里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而有关大学生媒介自身媒介素养调查也显示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容乐观的状况。

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2005年3月,刘佳主持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2008年6月,毕秋敏的“昆明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2008年9月张男星等人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是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尽管这几个调查的时间、区域有所不同,但几次的调查内容都涉及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对媒介的认知、参与媒介传播能力等媒介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关于接触媒介的动机,刘佳的调查显示,上海的大学生中,近一半选择“了解信息”作为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35%左右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学习知识”、“打发时间”、“与人交流”的人都在8%以下。[7]其他调查的结果也大致相似。

对于媒介的认知的调查涉及到对媒介组织、媒介结构、媒介功能以及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鉴别能力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报纸对自己“有重大积极影响”或“有一定积极影响”,影响程度:网络80.4%、杂志77.8%、电视75.7%。[8]而“对媒体在报道任何新闻时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看法”调查上,选择“同意”的占66.28%,“不同意”的占19.84%,“不清楚”的占13.88%,这也说明大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反思能力。[9]

对于参与信息传播能力的调查表明,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12.1%的人点过歌;10.2%投过稿。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人数也是十分少的,数字显示,55.4%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21.2%的人曾制作个人网页;17.9%曾编辑制作数码图片;7.5%的人曾制作BLOG;6.5%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6.2%的人曾制作DV。[10]

从媒介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实际和大学媒介素养状况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任务是十分急迫的。其一、中国的大众传媒发展速度十分快,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媒介信息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区分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害的信息。其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比较差。其三、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起步晚,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其四、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符合中国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是应景式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在大学里全面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每个从事传媒教育和传媒研究的人无

法忽视的问题。

实行多管齐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1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利用大学中的各种教育方式和大学各种媒介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

借助校园的各种媒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大力宣传媒介素养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如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可以通过介绍,或者举办活动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利用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制作内部刊物或宣传资料,并在校内分发和传阅,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并强化媒介素养的意识。

加强师资培训和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水平的好坏,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媒介素养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课程的师资比较缺乏,而且总体水平偏低,所以师资培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培训、进修、或者学术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媒介素养教育的紧缺人才。此外,对媒介素养理论需要深入研究,强化老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小组、申报国家课题、或者是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推进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探索等。

开展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系统而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各门专业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这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名至实归”,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有之义”。[12]比如,在刚刚开始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或者通过大学生的活动、兴趣小组增强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而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应该将媒介素养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程,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明确教学目的,注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形式多样、又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以达到最佳课堂的效果。此外,分析当天报纸的版面设计、评价当天媒体所报道的事件、邀请媒体资深业者授课或讲座等,这样的具体活动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经之路。校内各种媒介尽可能为大学生媒介实践提供相应的空间。如校园广播、电视台和校报、记者团等组织和机构,可以给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记者、编辑及其它自由撰稿的机会;宣传栏上的海报制作也是一种参与媒介的实践行为;另外,还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成立读报评报会,共同交流和讨论等,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并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综合素质。当然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渠道,而且许多学校也在努力着手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高校与媒体组织及社会的联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另外一种途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高校单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服务于媒体机构以及全社会。因此,在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媒体或社会有责任与高校相互配合,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并赴媒体进行实践,而社会则也要尊重处于实践期间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作为媒体专业人员的某些权利等。此外,媒体通过出版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相关节目等形式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素养。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13]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技能素养、道德素养等各项素养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说,媒介素养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影响并制约着高校学生其他基本素养的获得与养成,是素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所必须实施的基础性教育。■

注释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204.

[3]汪明安.文化研究关键词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06.

[4]W.J.Potter(1998).Media literacy.Thousand 0aks,CA:Sage:3.

[5]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6]朱毅峰.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及构成[J].新闻界,2007(8).

[7][10]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

[8]毕秋敏.昆明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J].东南传播,2009(1).

[9]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1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426.

[12]“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组.论新形势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特征[J],现代传播,2008(6).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媒介素养的深刻含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沿革现状及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等方面,阐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色色媒介信息所包围,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考察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我国港台地区及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视角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三 、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

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第12篇

一、媒介素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涯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事物和多元文化的诱惑,大学生难免把握不住自我。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当今一些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流行文化,也往往带来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其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媒介技术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大众文化信息全方位、全天候地影响着高校,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令人耳鸣目眩的大众文化正在通过各种媒介逐步向大学文化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旨在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文化资源,进行媒介素养的系统教育,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有效利用媒介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从而对自己的媒介行为进行合理评价和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应当从现实出发,采取可实施的对策措施,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的优化必须跟随时展的步伐,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将媒介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个人素质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体系当中,同时,基于其重要程度,可将其列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第二,确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不局限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将媒介素养课程作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刚刚开始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可以增加媒介素养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而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内既可以开展独立的媒介素养课,还可以把它与其他人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对传播模式、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等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宏观视野,并能够利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第三,提高学生参与传媒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同时将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中的实践主体。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电视台等,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媒体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媒介的积极性,比如举办校报或校刊设计大赛、博客制作大赛和校园DV制作比赛,主题可以围绕高校和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形式多样的媒介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而且还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人文索质。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媒介素养教育还是它包含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一种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必须用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教育大学生,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自我约束,更多的责任意识,不使自己受现代媒介技术发展消极作用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获得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并终身受益的素质和修养。

作者:刘莉 单位:空军预警学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