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艺术创意教育

大艺术创意教育

时间:2023-07-05 16:58:15

大艺术创意教育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1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度强调创意能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而艺术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艺术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应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

1.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阐述及发展现状

1.1艺术教育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文化创意本身就是发挥知觉思维和实践感知能力的活动。艺术教育从解决了如何向文化创意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作用,同时也为实现人们拥有艺术化的美好理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家庭环境是影响艺术教育的因素之一。人的成长从幼儿阶段到青少年阶段,再到后来的成年阶段,家庭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并且决定着人的思想、品行、性格等。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创作者的影响,会引导其日后的创作中,赋予自己的思想及价值观。闲如今很多家庭的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学习,但是学习引导方式还不完善。艺术类考生是艺术教育的大部分教育对象,在进行艺术类考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与普通考生相比相对较低,但文化课成绩仍然占据总成绩的大部分分值,可见我国在重视艺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其文化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创作类应用软件,并掌握更为丰富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技能被大部分高校作为其培养方式,但这种培养方式会导致高校学生在进行创作时缺少原创性,所谓原创性不仅仅需要创新,还需要使其合适且恰当。这种创作方式都是针对某些要求的解决方案,是经过仔细分析现有产品,市场和目标人群之后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的创作方法带来的产品常常是对已有产品的改进。这样的方法限制了创作,创作出的作品很少能带来新的价值和意义。

1.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由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它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英国创意产业路径》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代是指通过使用电脑数字技术、网络、传媒等手段的背景下,具有文化艺术与经济相互结合的特征,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向大众提供的新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强调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文化创意型的人才除了掌握基础的艺术专业知识和艺术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较好的文化艺术素养。我国学者彭吉象也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2]

2.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关系

2.1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艺术教育与现代技术协同发展的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星星。文化创意型的人才需要大量投入文化创意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就在于艺术教育。为此,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之初就和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传统艺术迎来巨大冲击的直接原因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导致了传统艺术文化迎来升级、更新和换代,而且还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品种。

2.2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已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各种短板,意识到应大力增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有资料表明,艺术类专业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中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开办艺术专业的院校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一方面使得艺术教育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人的创意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的产业,人才是关键。目前,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就业人员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澳大利亚高达10%,加拿大占6%,芬兰占5%。[3]目前,国内不仅缺乏高素质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员、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还缺乏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创意型人才。[4]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创新性人才来源,发展艺术文化教育与技术培养、艺术创意科研的艺术教育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繁茂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可以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从根本上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完善。

3.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协同发展路径

3.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人文素养,在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课程中上过于强调某一种专业技能的学习,这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应强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理念大相径庭,应大力举办各类人文讲座从而推动艺术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设人文历史,艺术鉴赏等公开课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培养应多组织社会类活动,参观各类展览和讲座,培养其丰富的阅历从而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

3.2弥补艺术教育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应积极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艺术教育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同时加入思维训练方面课程和一些相关或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以适应如今艺术发展呈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创新型艺术教育并不是抛弃所有传统技能型教育的模式,而是更多和更广泛的扩展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它是一种发散性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规划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以创新意识的涌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方向。3.3采用产学合作办学的模式采用产学合作办学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一些院校开始采用的“工作室制”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办学模式。使艺术教育同社会发展与文化消费紧密相连,工作室可以很好的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得到最佳融合。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发展性的研究开发任务进行锻炼,或者直接参加媒体节目制作零距离接触媒介最前沿,让学生拓展眼界,极大地提高专业应用水平。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2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状况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内容的提供者,既包括设计师,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演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也包括艺术家,如画家、漫画家、作家、编剧、词曲作家、乐队指挥,以及演员、演奏、摄影、摄像、动画、魔术等艺术创作人员。文化创意人才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近年来,文化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从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等院校是教育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坚力量。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学理背景和人才的基础层面上有着传承相依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一般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之初就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延伸和新发展。

(二)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艺术教育是直接以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艺术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我们都知道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文化创意产业中对艺术的创意的诊释就是要探索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的艺术人才,而当今的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三)艺术教育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茂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创意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创意发展的最重要和有效推动力的艺术教育,同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从根本上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完善,一方面使得艺术教育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将艺术教育与创作性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了人文素质,一旦忽视了人文素质,那么就会与所提出的中心内容与思想相反,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高校艺术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硬件支持,通过营造一个利于文化创新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情智。

(二)与文化产业市场紧密联系,突现高校艺术教育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理念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尤其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将不断地使艺术教育的优势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教育内容。高校艺术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紧密连接艺术创作的本质,并让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产业市场。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个角度的,并且在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艺术教育发展急需加大步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高度结合文化产业的市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艺术教育能够具有新鲜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人文素养的锻造,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基础

高校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渗透与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其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第三,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五)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的前提

1.强化人才意识

一方面要着眼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懈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应根据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双促进、双提升。

2.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艺术教育者应强化创新意识,不仅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勇于开展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打造一套有效的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应强化市场意识

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把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教育、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研究、生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以后走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文化创意 设计艺术 教育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自然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心工作在于开发和发展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是较为缺乏的,导致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并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几种教育形式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涵盖或包容。德育给予受教者的是思想意识、观点、方法的教育,政治思想、立场、态度、信仰的教育,道德意识、观念、规范的教育,而艺术教育也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内容,不过这些内容大多蕴含于意象之中,与情感交融;智育给予受教者的是科学文化知识,大多以概念、理论形式诉诸受教者的理智。艺术教育也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信息,主要体现在智力开发层面。在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斯彻宣布了她有关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天,《今日美国》迅速以“音乐课可开启数学和科学的头脑”为题作了报道;体育给予受教者除了有体质、体能方面的知识外,主要通过实际体育运动来培养和锻炼受教者的体魄和体能、技巧等。艺术教育当然也有体育方面知识的内容,比如艺术观点、操作活动、艺术技巧的训练,有的甚至直接渗入体育活动之中,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就足以证明二者有相通之处,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总之,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

二、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

2000年2月,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在北京的一次“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的密切关联,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具有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同根共源,是互为条件的,并具有尼尔斯·波尔曾指出的那种‘互补性’(并协)”。科学与艺术在创造性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是二者能够联姻的坚实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粘合剂。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一次次重大发现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对150篇科学性传略文章的研究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并且达到专业水平,这已是举世皆知;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富有想像力的科学家,还精通解剖学、数学、力学、光学,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发现;俄罗斯音乐造诣非常高的“强力集团”五巨子之一的鲍罗丁原来是学医的,又是非常出色的化学家,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俄罗斯音乐在国外最早获得盛名的作品之一。在他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同时刻着他的音乐作品的主题和他所研究的化学公式。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点,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被载入中国音乐史册;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袁隆平教授,整天像个农民一样一天到晚在农田里研究稻子,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也会拉小提琴。可见,艺术教育对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起到重大作用。中外的教育史也证明,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那么它培养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1999年3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对象要从中小学生向大学生延伸。同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和推动下,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提高和进步。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得公共音乐教育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教育部相继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年)、《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7年)、《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1998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有力地加强了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2002年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更是为高等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选课热情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领导不重视艺术教育、教学环境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任重而道远。

四、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建议

1.加强艺术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联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的科学研究。我国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存在面上不够普及、点上缺少重大突破,有分量、有影响的艺术教育科研成果少的被动状况,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借鉴国外教育界的经验,如:美国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在哈佛大学创建的“零点项目”、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这些无不说明艺术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关系。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积极鼓励和支持自然科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同艺术研究者共同合作进行艺术教育研究。E·L·泰勒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高校内的多学科交叉、文理的渗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转变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实现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思想基础。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求“术”忘“艺”,过于追求技法,却忽视艺术的审美教育的育人价值。这种人为地割裂“艺”与“术”的教育观,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法提供全面保障。高校目前大多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培养艺术家的学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现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受众,在课堂机械模仿唱歌、绘画或跳舞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扼杀了广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鉴于此,高校必须破除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把艺术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克服孤立或片面实施艺术教育的做法;另一方面则是要坚持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根本,真正将学生作为艺术教育的主体。

3.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教育师资

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拘泥于规范。过于规范就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原则。所以艺术教育更适合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导引,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面对知识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作型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教师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自己就必须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并对学生个性予以尊重。然后在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创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双方互动过程是围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展开的,一方面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互动学习,从而从中学会思考,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创造,并及时提供参考意见,收回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4.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校园氛围

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环境和氛围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艺术特长生和大学生艺术团以及由他们带来的各种演出己经成为许多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确功不可没,但也致使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方面过于依赖于特长生的招收和高水平艺术团的成立,背离了艺术教育“普及”的初衷。艺术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依托校园文化是艺术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但活跃于其间的大部分都是艺术特长生,对于那些无艺术才能或艺术教育基础的人而言,自己只是艺术节、音乐会、艺术社团等等活动的局外人。反观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定期地举办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但组织最优秀的艺术人才一展其艺术才能,还会提供舞台给那些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至于那些过去与艺术无缘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各种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真正做到了通过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为全体学生提供体验艺术的机会,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 人才培养 文化素质

一、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对人全面素质的培养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系统教育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是通过系统理论与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的教育活动,也可称为公共艺术教育。本文所阐述的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是指广义的艺术教育。正如道德理想主义者费希特所说的:“国家是一个艺术机构,其目的是文化。文化是一种过程,凭借这一过程,人可以真正成为人,最充分地实现他自己,并且,正是这种实现才是完美的自由。”因此,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培养的能力,并运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目前,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兼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之目的是要创造美好、和谐的个体和社会环境,这与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环境下的艺术教育本质相吻合,都是以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一方面,艺术教育在根本上是审美教育,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审美功能。正是通过其审美功能的独特魅力对德育、美育、情感、社会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发挥作用。因此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德育的功能、智育的功能、审美的功能、情感的功能、社会的功能以及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以优秀的人文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艺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

艺术教育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十分紧密,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人才的未来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赖于个人创新素质的扎实程度。艺术教育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启人的心灵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又可以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才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所以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任何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艺术教育既可以看作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动机,也可以看作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催化剂。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具有其最基本的培养审美能力以外,也对人的道德品质、智能发展、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愉悦生活、提升品位。规划合理的艺术理论、结合多元的艺术实践、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作用,是推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造就少数的艺术家和大师,更要通过艺术教育帮助更多的学生发掘潜能,完善他们的人格,拓宽他们在行为、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开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一方面,这种教育的培养目标正适应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在高校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他们具备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观察的能力、综合实践的能力、多元文化的知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因此,建立并加强以创新为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就成为提高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三、东北大学在艺术教育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一)措施

东北大学围绕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努力实践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本科教学工作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构建了以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格完善为基本目标,以普及型艺术教育与提高型艺术教育相结合为基本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利用联合基地学科专业多样性的特点,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积极探索普及型艺术教育与提高型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艺术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增设了以艺术类课程为主干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人文选修课群。

1.普及型艺术教育

普及型艺术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面向全体学生、以学分制形式加以限制的选修课程。2学分(32学时)艺术类课程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指定性选修科目,每周授课3学时,着重提高和培养学生对各种艺术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如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的理论、发展史和艺术欣赏的教学,使学生对所修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较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2学分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使东北大学在校本科生人均艺术课教学计划达到32学时。

2.提高型艺术教育

提高型艺术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中有艺术特长或个人爱好的特点而设置的选修课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艺术类专项选修课程。艺术类专项选修课程一般为8学分、128学时。提高型艺术教育所采取的基本教学模式是第一课堂教学(选修课)与第二课堂实践(社团、艺术团、专项班)相结合,专项艺术教育课以学生为主体,追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使学习与创造得到很好的统一。目前,东北大学已开设合唱艺术、民族舞蹈、书法、陶瓷欣赏与制作、三维动画艺术与制作、话剧表演、竞技体操等艺术类社团和课程。

(二)成效

1.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艺术展演、创新竞赛等均取得多项佳绩。众多优秀学子的涌现和优异创新成果的取得推动了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引领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

2.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建成形体教室、音乐厅、体操房、多功能厅、欣赏教室、合唱教室、舞蹈教室、陶艺教学中心、动漫教学中心、版画教学中心、日本文化体验教室等文化素质教育专用教学场所,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

3.学生社团不断丰富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设计并组织了社会科学型、科技学术型、文化艺术型、体育娱乐型、公共关系型和社会实践型六种类型的学生社团100多个,社团成员达1万多人,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60%。繁荣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4.校园文化节更加多样

已形成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节和大学生创意节等校园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收到很好的效果。

5.校园文化风格持续提升

把精品艺术引进校园、把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引进校园、把国外高雅艺术引进校园,使校园文化形成高起点、高品位、高格调的特点。

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同时,高校教育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价值导向、思想凝聚、行为约束、素质提升等功能的发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而艺术教育的过程,是激发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是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把坚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加强艺术教育,努力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丽.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0).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孔宪峰,周秀红.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质及其载体意义[J].高教论坛,2008(11).

[3]方露娜.略论校园艺术教育的价值意蕴[J].江苏高教,2008(5).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6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国家对于我们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大力发展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大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艺术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35-02

一、艺术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

艺术创新就是人们进行艺术性质的创造,因为人们只有大力进行艺术性质的文化活动才能构成得上完整的人。人们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得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才能使我们成为见解独到、富有更高审美情趣、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人性的发展就是我们的不断更新观念、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可以说我们的创新不一定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只要我们感到有新的价值新的经验就是我们的创新,这就是人的创新本质。

二、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的主观的思想意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要的就是要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就要大力地发展我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即是个人根据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个性特点的需要,根据某种契机表现出来的创新意愿,这种意愿即为创新意识。可以说现代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艺术教育使艺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渗透到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人们心智健全的一个内在指标。这种创新精神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创新意识对于我们学生、老师、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就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关键。

1.增强学生艺术活动的主体性。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的创新意识,因为艺术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特点而不同的,它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标准,因此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性的创作,因为任何形式的活动都需要学生自身加强他们的艺术细胞。

2.大力满足学生的艺术创新需要,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理想。学生是一个时代进步的后备人才,创新是一个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大力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新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艺术创新的理想。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洞察力,艺术创新必须是建立在我们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上,培养我们的艺术洞察力就是我们通过对于世界的观察从而创造出艺术性的世界,以此来促进世界的艺术发展,也正是因为世界的艺术性才被人们所认知。所以我们要时刻增强学生洞察力的培养。其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就是一个学生艺术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它是学生艺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保证我们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最后就是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就是我们要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通过发散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艺术意识,调动我们的学习主动性。

3.加大艺术创新教育机制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对某一学科具有比较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其学习动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艺术创新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改变我国现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完善我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意识相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我国旧的教育体系下,我国的艺术创新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在追求升学率的当下艺术教育形同虚设,甚至成为辅助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为应试而学,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艺术性质的创新被现代的恶性教育模式扼杀了。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艺术创新意识培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少数的艺术生中,它还面向所有的学生。

三、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创新精神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动力,它是学生的主体表现,在以往的我国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体系下,我国的艺术创新精神是很难发展的,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直有老师牵着学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习主动性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因为这种单一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丧失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素的阻挠才会产生我国的教育创新精神的缺失,才会使得我国的教育科学家对我国以后的创新人才数量担忧。因此现在我国对于现在的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看做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使得我国的艺术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艺术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制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之艺术创新精神培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其培养方法有:

1.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教育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单一,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具体就是老师我们的教学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创新,因为我们只有自身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其次老师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也带来新的艺术教学形象,但它不是随意的堆积拼凑,而是掌握最新信息,掌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并在审美上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

2.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我们要多举行一些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建立合理的评价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艺术的创新,培养他们积极地艺术创新精神。

3.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在艺术授课内容上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地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而且我们的授课内容要与时俱进,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时刻都有艺术创新的意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精神,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体验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产生新思想,促进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更新艺术教学评价标准。艺术教学应该改变那种以课本知识为重的评价标准,因为这种评价标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教学的独特性和学生个性的不同决定了艺术教育也必须实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不能搞“一刀切”“唯一论”。而是应该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师的这种评价应该更加包容,且这种包容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公正的态度上。另外,还应该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几个层次间的评价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促进现代高校教育改革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艺术创新能力的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宇.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2006,(2).

[2]章玉荣.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广西高教研究,2000,(2).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7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从最初的艺术类课程只在艺术学院开设,到艺术类公选课走入高校,再到学生在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至少2门艺术类的选修课,虽然有了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以艺术课的技法、技能训练为主,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从技能入手,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匠人”或者“艺人”,和过去社会的“师傅带徒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致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并且对相关的艺术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重心偏向了“技”,这就偏离了艺术教育最初的功能和目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随意修选,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一直存在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很多高校的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都是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这对现在所倡导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只有一些比较顶尖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在推行艺术教育时,真正地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予以明确。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把理智和情感贯通起来,辐射到各个学科,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我国高校的硬件建设中,很多高校还缺少多媒体音乐厅、展览馆、音乐广场等设施,这样不利于实施艺术教育,也无法提供交流的场所。另外,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经常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束缚,很多老师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集中化、程式化授课,使得课程枯燥、单调,使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很多艺术类的课程都只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才能接触到,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的话很难实施,这也限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对接与融合

(一)艺术教育要融入创新理念,转变教育模式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任何时候,不论是从事哪种学科、哪种工作,都需要时刻有创新的理念。联想公司贴着一句话:“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改变。”由此可见,不论是艺术学科,还是科学发展,都时时刻刻倡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之路。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承载着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综合培养,通过艺术心理学、艺术鉴赏等课程,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作为高校受教育的群体,任何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任何一门艺术公选课时,都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个任务。首先,艺术教育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人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表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初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理论等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然后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增强创造力,这样才不至于说我们的高校教育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人才都是单一而非多元的,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其次,现代教育是人生的整体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艺术教育,高校里的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我国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已经忽略了“素养”,而进入狭隘的“艺术”层面,使得艺术在很多学生的概念当中是神秘而又另类的,有非课程化的倾向。而这其中重要的艺术教育渐渐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愉悦,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从而激发我们改造世界的创新能力,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创新是最重要的理念。高校应当在管理机制上、课程设置上、师资培养上以及校园艺术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把创新的观念纳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

(二)高校艺术教育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理念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是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统一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填鸭式”的讲授,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记住的东西几乎为零,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听一遍而已。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根本,使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教育需要科学的方式,科学教育当中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就像北大物理系教授王义遒说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至少表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对知识的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科学中充满着美。”[2]我们应当发掘科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教育时,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新颖的、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艺术教育,体验艺术教育带来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此外,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大部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偏重知识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在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课和其他课程在比例上非常不均衡,导致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就会有倾向性,限制了学生修读艺术类课程的选择。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积极调整一些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将人文艺术教育更广泛地深入到教育中,形成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建筑、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加深学生们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解和消化,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使他们从艺术教育的课程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正是承担着这个任务。[3]另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启迪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如,通过画一个圆,让学生进行联想绘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冲动,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当中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设定一个相关的主题,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不设置任何的形式限制,通过想象扩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教育中,可以把文、理、工、艺术等等学科进行交叉,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把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类文化等等融入一个领域当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渐地理解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在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黯然失色、没有地位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沦为“附庸”和“奴婢”,似乎它仅仅是为了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存在于世间。[4]在综合性大学中,本身艺术类课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只是上完主课之后的一道点心,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质量再不高,随时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一方面缺乏高水平、有创新性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艺术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堂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也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探索发展新的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难以真正体现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致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遭遇夭折,或是毫无效果。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填鸭式”“统一式”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式”“发散式”的大众教育,这就十分需要高校教师队伍的正确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潜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高校应当给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出去学习交流,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吸收回来再传授给学生,与时俱进,最终切实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5]艺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只能针对文科的学生,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泰勒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大学里多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绘画艺术和光速产生的效果,通过对光速产生出来的效果进行创造,运用绘画的技法表现出光的效应,这都能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比如数学符号和艺术设计的结合等等,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高校周围的艺术资源,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8

关键词:审美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开拓创新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个目标进行。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科技兴国”的战略任务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正处在教育改革中的高等院校如何面对变化的形势和时展的要求呢?必须结合国家新颁布的《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要实行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行大力改革。

一、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状况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几乎都设有公共艺术学科,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大纲》中这样写着:“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就像呼吸时没有空气一样,这样的社会和民族迟早会消亡的”1998年,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98北京美术教育研讨会”上,大力倡导全面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给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强调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为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美国大学的艺术系为非艺术学科的学生开出很多选修课,比如:钢琴课、舞蹈课、美术史、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而艺术院系又规定学生选若干的学科和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另外,战后日本的美术教育受盟国及美国的影响,以自由主义教育为指导理念,日本第一次将艺术列为必修课,重视艺术教育的系统性,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创造力的培养,办学层次发展到大学以上,教学中采用艺术教育规定课程,普通综合性大学均可招生培训。九十年代,美国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日本紧随其后,配合适应1998年教育改革中“培养生存能力”的目标设立了艺术综合性学习,期望能通过各领域统合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社会的人,以及和自然协调、能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当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能够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和创造。

回顾我国的艺术教育,近现代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突破性发展,总的来说,我国有一批有识之士、长期以来热情关心艺术教育事业的学者,在广泛的领域对艺术教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开拓创新,支持和推动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成果显著。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主要是人们在观念上对艺术教育持比较保守的观点,长期以来,从中学到大学都是“重理科轻文科”,“重文科轻艺术”,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规律等认识不足,导致艺术教育比较滞后,虽然现在许多大学陆续有了艺术系和艺术课程,但大多数是缺乏系统性,有些出于营利的目的,在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后做出调整而产生的艺术专业,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不大,即使有一定的艺术课程安排,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很不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就更加滞后,这显然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在普通大学较普遍,但在重点大学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比如清华大学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的经费进行艺术教育投资,本科生在四年内,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以上的艺术课程,否则原则上不予毕业,这说明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受到一定的重视,教育状况也有所改善,这就为其它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树立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1.公共艺术教育是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围绕“育人”这一主题,把培育人才置于艺术教育建设的中心,营造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艺术氛围,使学校的一切有益活动、一切改革都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随时展而发展,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国际之间的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及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使之适应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要求学生用心体会人类艺术文化的精华,并运用艺术教育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众所周知, 艺术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智育功能、情育功能等功能,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具有教育作用,例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指出:艺术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还可以“监戒贤愚,怡悦情性。”艺术作品和教材中无不充满着德育教化的内容,优秀的作品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觉悟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国际歌》、《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命运交响曲》等歌曲或交响乐,美术作品中如《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江山如此多娇》、《父亲 》等作品通过社会性历史性题材来表达人与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作品体会到人生的悲欢苦乐,了解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所以,接受艺术教育能使学生不容易成为一个“片面”的、视野狭窄的人,相反会使学生获得人生意义的全面体验,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和灵魂,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格丰厚的人。

3.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艺术学习和训练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发展创造才能,尤其是美术和音乐的学习和训练,在开发人类大脑和脑潜能方面有显著的功效。艺术教学可以对人脑在音乐、图形、立体空间等能力方面进行较直接的锻炼,从思维的互补关系看,由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开放性、想象性、更直接地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可以弥补一般智育思维的封闭性、狭隘性,这种训练是启迪心智必不可少的,通过艺术创造所培养出来的想象力,是诸多科学所不可比的。现代科学已证明,只有通过同步地开发左右脑,共同并重参与,才能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所以适当的艺术教育是必须的,它可以提高智育的效率和质量,也是提高智育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美育的艺术训练过程对人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启迪心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智慧是有激发作用的。音乐各方面的技能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乐器的训练可以同时促进手、眼、脑的协调性和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育,有效促进智力的发展。

4.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的学习和训练使人获得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升华,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完善人格的发展。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位美学家曾说:“美育是心灵的体操”。 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最终成为艺术家,而是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意识形态的发展,提高审美品味有密切联系,一旦它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命享受之中,就会使每个受过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人生充满非同一般的意义。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过程还有助于促进个人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完善,因为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养成高品位、高素质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

5.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个性充实完善人格。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训练过程还有利于促进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充实完善人格。这是由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挫折性与艰难性,不断考验着每个人的毅力、不断进取的决心和不断创造的能力,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利于人们养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习惯。人们在追求艺术美的丰富性、多元化、创新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所努力达到的成功感,增强了人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和创作成功的满足感。

总之,音乐和美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艺术教育,让自己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人格、素质等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仅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审美教育,全体大学生都必须接受艺术熏陶,加快公共艺术教育的步伐,才能使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高校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和学生面临社会竞争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切实可行地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措施,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拓展。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必将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一起获得蓬勃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79-181.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9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个性化 艺术管理 创意创新 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85-01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类专业在高校开设范围较广,艺术类考生数量逐步增多。但是相对于市场需求状况来看,落后于各高校的扩招速度,导致出现供大于求的社会现象。随着艺术类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显得更为严峻。

一、创意、创新与创业、就业的关系

1、创意、创新与创业

创意是指以往经历过的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性的新构思与新观念,它是一种具有突变式的思维方式,自由性特征明显,信息来源渠道广;创意是创新的基础。

创业是指某个人或某团队通过一定形式的组织力量去寻求机遇的过程, 运用创新的形式满足愿望和需求,以达创造价值与谋求发展的目的。

创意来源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意的本质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创业的形式结合并赋予其 “有形的翅膀”。任何一种创业均要有创新点,否则将会失去顽强的生存能力,终究被社会淘汰;相反,仅有创新与创意却不能以创业的形式表现,同样也会削弱相应的创新价值。

2、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

高校应按照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状况不断对其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调整,使其艺术类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更加贴近社会、市场与实际;应对现社会环境下的就业市场进行评估,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对相应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加以调整,有利于高校艺术类学生更加了解职场情况,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3、艺术创意、创新与创业为就业提供机会

经调查了解发现,解决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全面实施与引导学生激发创意、结合创新,促进创业;并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化目标。不断从创意、创新与创业三者角度出发,以素质教育形式全面推动艺术生就业。

二、基于就业创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与创新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就业之源,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艺术类学生的优质创业成果。创意与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表达,与创业密不可分;形成以创意与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反哺创意与创新良性循环的艺术就业教育。

1、以创意与创新为理想信念的价值观念

艺术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要以创意元素为支撑,创意、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以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创意方法来实现增强创意、创新的目的。

(1)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要求不断对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意点加以指导,力求与制度、观念的创新结合,正确把握就业市场的要求与规律,建立符合实际就业趋势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做到适度理性扬弃,将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体系和教育环节调整运用得当。

(2)艺术教师应强化创意与创新的理想信念

艺术生的创新创意意识需要艺术教师的灌输,教师良好的创意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应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将创意创新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教学任务,总结分享创新创意经验,落实艺术生创意、创新学习收获。

(3)艺术生应强化创意创新的理想信念。在艺术教师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艺术生强化创意创新观念,提升自身创意创新动机与信心,真正为艺术生们开展创意创新的就业导向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2、开展艺术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意创新能力

实践是开展艺术创意创新和就业创业活动的重点,是提炼创意的唯一途径。

(1)高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实验资源,优化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建设,系统的为艺术生的创新教育课程改革并适应技术发展,多方面了解与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

(2)采取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积累更多的创意创新素材。坚持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外资源互相利用等方面,不断探索艺术类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的创新创意思路及趋势。

(3)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及学校组织的各项科研及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就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学习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强化。

(4)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联系社会创业导师进校园为学生指导授课,明确社会需求度,树立艺术创新意识,给予自身准确定位。同样,艺术类教师也应承担相应课程分配,从艺术的角度讲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使艺术生的自身职业定位更具普遍性与个体性。

(5)树立榜样,挖掘典型,以榜样促学习,以典型促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同学之间形成“老生带新生,先进带后进”的帮扶群体,分享在创意、创新和就业创业环境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与体会。

3、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建设,为学生的创业孵化工作奠定基础

在艺术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加大对创意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创业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加强对学生创意环境的建设与维持,为艺术类学生们提供有利于发挥想象的空间与激发灵动创意的氛围环境。

(1)设立扶持政策加大对艺术生创业保障。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得出其在自身创业阶段会有不同程度上的需求,如何解决,离不开各种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阶段的艺术生提供创新、创业保障的途径,促使艺术生的创业区域得以合理规划分区,形成以创意创新为导向、以创业催化为中心的连贯式孵化平台。

(2)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加大帮扶力度。联合院系学生社团、创意创新竞赛团体、创业学院等组织最大限度的为其提供必要场地场所、仪器等,降低租赁费用,延长使用时间,形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创意创新工作室,打造以教育、学习为方式,以高效运作为目的的实体运营中心。其次,对于计划性与可行性较强的学生创新创意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强艺术类学生的创意创新项目活动的帮扶力度。

(3)依托高校专业团队机构,给予合理化专业指导。进行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指导与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活动,完善经营理念,储备经营经验,提升艺术类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学校与教师同样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参与企业,融入社会,明确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及对接,依据艺术专业的鲜明特色开展相关针对性强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吉东风,周钢,李俊龙,李海燕,兰叶青,高务龙,王恬.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

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能力[M].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第2期

[2]傅筠,黄道平.创新、创业与就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10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新”成为一个热点词汇,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纵观教育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交相辉映。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在学校中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缪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通称。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所以,从教育活动的起始和萌芽来看,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

艺术对科学的渗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具有启发、发展人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世界上许多科学创造,可以说常常得益于艺术的启发。从文艺史上来看,艺术想象常常是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开端,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常常是在艺术的鼓动、启发下产生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杰出的发明和创造,相当程度上是与其所具备的高度的艺术素养分不开的。达·芬奇不但是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雕刻家、建筑家、工程师,在解剖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建树颇多。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14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领域创造出诸多契机,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

科学可以说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艺术则是自然的人的探索。离开了人,既谈不上科学也谈不上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艺术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

一、概念

1.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一是狭义的“艺术教育”,也可称为“专业艺术教育”,它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各种艺术院系就是如此;二是广义的“艺术教育”,也可称为“公共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审美活动。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非功利性。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文化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

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即专门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中的艺术系科以及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校。而理工科大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艺术院系,即使有,也是以设计为主的艺术学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全体学生,在每所高校它都是不可缺少的。近几年来,大部分理工科大学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室或中心,但还是附属在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或者校团委,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部门。

2.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由于“创新”一词概念的复杂性,目前理论界对创新能力还没有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刘丹对创新能力下的定义是:“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更通俗地讲,创新能力就是实现新设想的能力。”

不少人常把人的创新能力大小简单地归结为人的创新思维方法,甚至认为,只要学会了创新技法就可以进入创新状态,并取得客观的创新成果。但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表明,许多人学会了创造技法之后,仍然不能完全进入创造状态,甚至不知道创造活动从何做起。其实,创新能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提出创新能力由8个要素构成,这8个要素是: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毅力。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其中智力因素包含有观察力、想象力、辩证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含由创造欲、挑战欲、进取性、意志力等。创新活动是否成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有关,单一的因素是不能使创新活动成功的。

综合许多学者对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创新能力是由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构成的。内部要素主要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技巧组成。

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有利于创新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八个半的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脑子里的这些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尽管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全面发展的人。《零点项目》研究认为,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人的大脑的研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有非言语的、综合的、直观的、音乐的、几何图形识别的形象思维的功能。尽管它们分工不同,但由于脑胼胝体的结合功能,左右两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且,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而艺术教育对全脑功能的开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是适合空间加工的灵活、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是情感的接纳和表现,它主要由右半球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艺术活动,又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艺术加工的高级过程受右半球控制,但是新近的研究发现,在音乐方面,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在右半球,而对音乐性质以及乐曲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方面左半球起了重要作用。

转贴于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技巧的培养

艺术的本性是开放,是兼收并蓄、交融汇合,而不是排他。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它追求无穷的发展超越而不满足与停留于过去的成就。

(1)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形成

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多元化地看待世界。艺术文化基础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是完美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审美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美好心灵的人是永远也发现不了美的。

(2)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非线性跳跃式的艺术思维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很多研究都发现视觉想象能力同工程、设计、事业成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在笔者教授的《中外舞剧欣赏》课中,有些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对艺术教育的个人看法:

“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在别人看来很死板,只是单一的计算。但是我认为,做这一行首先要和建筑师合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比例与尺度、对照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它们的共同追求……”

还有学生写到:“科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艺术的美感。在我们高分子材料科学里,有许多抽象的分子空间结构,尤其在高聚物方面。它的分量可以是无机分子的成百上千倍,结构极其复杂。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断地在发现他们的结构……”

因此说,把艺术教育融入到科学教育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敏感力、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找到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3)艺术教育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实践技能

具有强大实践性的艺术教育使学生不再是“书本到文章”的学习模式,而是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意付诸实践,实践获得创新”。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实实在在地在纸上描画;想学雕塑就必须拿起刻刀凿石头……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无需实践知识就可以完成,这使得学生自然形成了轻视实践操作的学习态度。

总之,艺术教育能形成开放文化观念、未来文化意向等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学生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为创新素质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

2.艺术教育成功的典范

麻省理工学院(MIT)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成功的艺术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如此周到的艺术教育组织工作,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

第一,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MIT重视艺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1996年10月25日,在MIT艺术委员会的年会上,校长查尔斯·维斯特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深入而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因此得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可分的结论。

第二,“科学家都爱音乐”,这是美国的现实,也是音乐系对MIT为什么如此重视音乐教育的解释。在美国,教授们特别是理工科的教授,少有不喜欢艺术的,他们差不多人人都会演奏一两样乐器。MIT认为,要培养科学家,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一爱好和需要。

第三,信息手段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取新的科技知识和成果,MIT过去在这方面的优势已不存在。而向学生提供从信息高速公路上得不到的教育,可以保持MIT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这种教育之一。

第四,因为毕业于名牌大学,MIT的学生找工作很容易。但是他们往往刚毕业时感到专业知识不够用;而10年后开始感到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不够用,独当一面难免力不从心;20年后,当他们进入较高层次,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人类的命运时,则感到在校学习的哲学和艺术知识太少。

《美国新闻与世界周刊》排列大学名次的16项指标中,校友的满意率很重要。因为这一指标与学校的办学经费中捐赠的数量密切相关,所以各大学对此都不会掉以轻心,在教育改革时很重视校友的意见。据MIT的著名航空专家、我国多所航空学院的名誉教授、华人学者卞学璜先生回忆,为解决这一问题,自他就读的20世纪40年代起,就由当时任校长的一位管理学专家开始倡导艺术教育。

在国内,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都是现代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先驱。他们倡导在大学中实施美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增进文化之进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全发展的人”。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杰出科学家。

四、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11

艺术是“术”还是“学”

在笔者看来,艺术作为一个自足体系的学科,既有“术”,也有“学”。“术”是具体方法,是艺术活动的技能技巧,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艺术首先有“技术技能技巧”的含义,最早的艺术家可能首先是手艺人、匠人,或是精于一种技能技巧的人。但是,这是在艺术发展的某一阶段的情况。当有人研究和总结这些艺人、分析这些活动、分析这些技能技巧的能力构成和这些活动魅力美感的基本原理时,情况就发生变化。这时,“学”就出现了。

“学”是艺术活动历史的主要过程和艺术创造、欣赏的基本原理,是在“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艺术活动“演进史”的研究,以及对艺术生产“方法论”的总结。属于“学”的范畴的,就是研究艺术的发生、发展、流变的学说,是分析艺术现象、总结艺术规律的学说,是观察艺术活动、梳理技能演进、工具变化、技能提高的历史的学说,是将艺术活动的感性经验提升淬炼成为理性认识、美感学说的学说。

艺、术与技能、技巧联系在一起,艺,往往是某种手艺、技能,或者就是手艺、技巧、技能的泛指,所以常常称某种技术程度为技艺,如茶艺、棋艺、武艺等。此外,也常常称人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所掌握的方法为“术”,如巫术、法术、医术、武术、马术、拳术、棍术、艺术等。但是,应该用心辨别,在这里,艺术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前者的“艺”是一个领域限定,后者“术”就是方法、技能、技巧的意思。艺术,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与精神追求,因为对物质条件依赖大,所以是物质层面承载的精神内容。在物质层面的活动成为“术”,研究物质层面的活动承载人类精神活动的诸多方面情形的活动,就成为“学”的存在。因此,“艺术”可能既有“技术”的狭义指称,也包含有“艺术学”的活动内容和史论意义。艺、术、技能、技巧是“这样那般”。艺术是一个泛指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的笼统概念,“艺术学”是一个包含了艺术技能、技巧内容以及艺术史、论内容的学科概念。在艺术学学科门类概念语境中所讲述的“艺术”,就是包括学科实践和学科理论方面内容的概念。艺术学科,就包含了“术”和“学”这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与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宗教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学、民族学等学科交叉地带的内容派生。所以,艺术实践革新的历史内容、总结艺术实践这种特殊社会活动为何、如何、怎会、将会“这般那样”,就成为“学”,就是艺术发生学、艺术史、艺术创造学、艺术发展学等学说的内容。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现过的许多文化产物,随后都会分门别类,认祖归宗,各立山头。艺的技巧技能,最后走向艺术文明,发展成为艺术学,有其历史阶段过程和发展的必然性。艺术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还包括艺术史、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创造心理学、艺术欣赏心理学、艺术美学、艺术文献学、艺术发生学、艺术文化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要在艺术技艺基础上认真做好研究工作,研究艺术的“必然王国”,才能更好地走向“自由王国”。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上,云南艺术学院的办学发展,就希望在“术”与“学”双重并重下办好学。云南艺术学院鼓励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单位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双重并重”的重要性,既不能沉湎于“技能上达”“技高一筹”的状态,将艺术大学办成技能训练所,把学校办得“匠气”十足;也不能在“学术追求”“课题指标”的痴迷里,将艺术大学办成“研究所”“博物馆”,暮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原态的鲜活,只有样品的展览或标本的陈列。而艺术院校,研究“艺术”只是使命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艺术热情的诱导、艺术认知方法的传授、艺术创造能力的营养以及艺术人群的规范等内容集合成为的艺术人才的培养活动,是艺术教育、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展演“鼎足而三”的办学活动。因此必须认识到,艺术教育者原本是一些艺术家教师,他们自己就是一些原创能力旺盛的艺术创造者,艺术院校,同时还是艺术产品生产、创造的重要部门。

艺术教育教“术”还是教“学”

在艺术学门类学科背景下,要组织好“术”与“学”的教学活动,最终要用创作展演来检验“术”的教学效果,用研究成果来检验“学”的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能够充分体现“术”和“学”的成果。

艺术发生论、人类艺术能力的演进史、艺术规律的认识论、艺术品创作方法论和艺术生产活动的创造论、艺术技能培养、艺术技巧训练,都是艺术教育的当然内容。因此,艺术教育既要教“术”,也要教“学”。这是作为现代教育学科特点的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手艺师徒传授、师傅提高徒弟艺术能力完全不同的地方,艺术教育中对技能、技巧熟练专精的训练内容是“术”的领地,而艺术发生论、演进史、认识论、方法论、创造论等原理性追问与本质性把握,则是“学”的内容。艺术教育中,既有“术”,也有“学”。如果专科、本科艺术教育主要是“术”的训练,那么,硕士、博士阶段的艺术教育,就趋向“学”的内容。

遗憾的是,中国的艺术研究生教育开展得较晚,大约20世纪80年代才开启相关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艺术教育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大约是在1981年批准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后才走上正轨的。实际上,获得这种批准的单位很少,仅有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少量几所艺术院校。

就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历史不短,但是艺术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办学历史不长。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1919年就开始了,那就是建立于1898年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据资料记载,那一年,北京大学招收了148名研究生。从1949年到1965年16年的时间内,北京大学培养的研究生不到2000名。而建立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建校10年后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65年,培养的研究生也不足1000名。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期,北京大学在1981年成为回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后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博士授权单位,1984年建立了研究生院。到2011年,已经有了4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校博士、硕士超过26000人。清华大学也于1984年成立研究生院,到2011年已拥有4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

综合大学非艺术院校的文学教育,往往拿到硕士点、博士点比艺术专业院校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单位更早,更容易拿到艺术教育的硕士、博士授权点和人才培养资格,这已经是专业艺术院校很久以来的心痛。

艺术学原来从属文学,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办学资格就远远晚于、少于综合大学。之后,中央戏剧学院1986年获得博士点,上海戏剧学院1999年获得博士点,迄今为止,专业艺术院校无论单科的还是综合的,博士点很少,综合艺术院校只有南京艺术学院拥有博士点,而且是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从硕士、博士授权资格的数量、历史看,专业艺术院校远远逊于综合文科大学或者理工科综合大学。

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既然“术”、“学”兼具,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的水准实际上是专门、专业、专一、专精的,但是为什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短、学位点少、学位层次不高?这种状况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对艺术教育的“术”的偏见,还因为文科教育“学”的傲慢。总以为艺术教育的艺术实践,都是一些技能技巧的“术”层面的内容,没有“学”的含量。所以,别人有这样的偏见,艺术教育圈内的人又缺少“学”的自觉。而这样的认识和实践,就在惯性思维里滑行太久,圈内群外的人难免产生艺术教育不需要“学”的错觉,这就耽误了“艺术学”作为门类学科自立、自足、自省的意识诞生,直接延缓了艺术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时代的到来,甚至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研究生教育历史短、学位点少、“专业”站在“学位”门外等候“非专业”权威召见的乱象才会出现。不必讳言,一些早早获得硕士、博士授权单位资格和学位点的办学机构,水平不见得上达,甚至能力不如没有学位点的专业院校专精。

面对这种情况,艺术院校一方面应该呼吁,教育部应该改变那种“布点”控制的衡量尺度与脱离实际的目标预设。另一方面,艺术院校的确也应该有“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要做出“学”的成就,弥补艺术院校办学重“术”轻“学”的历史“短板”。发展中国艺术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地迈向“术”“学”并重的教育。而艺术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就要将艺术研究生的教育过程变成导师团队率领下引领学校风气、壮大“学”的声威影响的过程。艺术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培养艺术高级人才的教育,而且是“学”的色彩很重的艺术教育。艺术研究生教育,不但是一个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问题,也是一个与此目标相关的艺术教育问题,而且,还是改善学科自理能力的问题。每一个开展研究生艺术教育的单位,必须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要让别的学科门类心悦诚服地感到,艺术学科的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的能力与基础。

艺术学学科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才

如果说,艺术专、本科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术”的基础训练。那么,艺术硕、博研究生教育,就是艺术知识、能力迈向“学”的提升。但是,这两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关系:前者是艺术学生“从艺向学”必要基础;后者是艺术学生“因艺能学”重要升华。这样认识的原因在于:专科、本科有了扎实的技术技巧的基本训练,还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能力有了基础训练的完备,对于想要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而言,本科时代的基础训练,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迈向“学”的“感性”的大门和走向“逻辑”的“经验”的桥梁,这是艺术教育中研究生学习十分关键、基础性的一步。而艺术研究生如果“通一艺”进而在“知其然”基础上学习“知其所以然”,就要比艺术上的“白丁”容易得多。

但同时必须强调,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教育难点,往往在于从具体的“术”当中将他们熟悉的“术”的思维方式打开以及“术”的实践能力的突破,走出“一艺”的局限,将“术”作为他们迈向“学”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导师能够讲方法、会引导,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人施教”,在“术”与“学”之间,致力于技能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的融通。通俗来讲,这就是想清楚一些问题并付诸教育实践:研究生艺术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因为,“教什么”是“培养人才”的目标设定决定的;“怎么教”,是“教师方法”与“教学对象”决定的。我们在研究生艺术教育实践中时不时会发现,教师不知道如何教的尴尬,带研究生如同教本科生一般,画画、练琴、排戏、唱歌……一如大学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一般,没有本质的区别。

此外,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没有很好地区分培养目标,更没有把目标设定的不同体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学生一样课程、一般要求,结果是学术无“学”,专业不“专”。

理性审视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电影学、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5个一级艺术学科的建立、专业设置、课程搭建和学科框架里的人才培养,不难发现,艺术教育自身学理和艺术知识体系的传承、更迭、创新的办学研究,较之别的门类学科,还是相对薄弱、苍白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术”与“学”的相互关系、相互区别在研究生教育当中体现的不明确,在为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设置的课程、培养人才过程的质量监控和中心所在不精心、不理性造成的。这就需要潜心研究,埋头耕耘,做好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否则,另立门户的艺术学,也有可能于惯性的运动、经验的依赖、无序的存在中陷入混乱,无法建立自己的学科品质与学理品格。尤其是在全国持续升温的“艺术教育办学热”的今天,在艺术学门类学科另立门户后,博士点、硕士点质量不齐、良莠莫辨、乱象丛生的今天,笔者呼吁理性开办艺术教育,讲求质量地开办研究生艺术教育。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自省的大环境,就像艺术学自立门户需要一个文化自觉的大环境一样;我们也需要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自省意识,还需要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内涵意识、个性意识,如同专业硕士和学术学士各有“术”与“学”侧重的需要一样,要有分类指导、区别发展的自觉意识。

艺术的研究生要有厚实的“学”的基础、理论能力;研究生的艺术,要充满创造性、创新能力,是“术”的顶端而不是基础。在研究生艺术教育当中,这可能是需要格外清醒的问题。因此,课程设计、过程监督和质量检验,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认识来进行,仍然是“术”的精进淬炼,仍然是“学”的厚积薄发与推陈出新,这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高级阶段的追求。

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是艺术研究生教育的

当务之急

艺术学成为第13个门类学科后,但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期刊,仍然是“中文核心期刊”说了算;仍然是北大、南大、武大、社科各处的“权威标准”说了算。

艺术学已经成为门类学科,但是艺术办学立规矩、成方圆的学科基础还不具备。不是没有,是不被承认;不是无法制订,是不被接受。因为,艺术办学单位、艺术教育专家、艺术行业专家往往没有资格为自己制订标准。我们常常习惯于让那些在自己的专业里是权威,但在他所评审的对象面前知识准备往往不了解、甚至根本就是外行的所谓专家去评审、指导、臧否和裁决行业规范。

当前应该是让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和艺术教育管理者们为艺术教育制订办学规矩、绘制发展蓝图的时候了。所以应该从艺术研究生的办学标准、质量监控、人才尺度等方面入手,从教育部本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入手,从全国艺术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开展,从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相关会议当中去积极开展工作,制定标准、规范行为、监控质量,让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2014年以来,教育部的各个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在制定专业的“质量标准”和“课程规范”,其实就是在进行教育的“行业整顿”。艺术学门类要在这次工程浩大的活动中积极行动,为艺术学门类各学科的发展制定“行规”,结束没有标准、缺少尺度的历史。

大艺术创意教育范文12

[关键词] 高校 公共艺术 素质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工具理性的教育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初衷相违背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如果没有受过艺术的教育,那是不完整的校园生活,他的人生将会失去很多的色彩。因此,我们的大学校园必须建立开放的、让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公共艺术教育育体系,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审美意向良性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艺术的美其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深入性思维。而艺术又能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会激发起一种思维性的整合,继而表现为思维的优化,同时有关研究证明,信息的新奇相异比信息的繁多、相同更有益于促进入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艺术教育的媒介――艺术作品,恰恰是这样一种信息源。因为艺术艺术的创作最忌雷同,最重创新。因此,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健康和健全,对于启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是具有独特作用的。

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培养人的良好的审美意向。培养良好的审美意向,实际就是训练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不同形态的心理过程中,以艺术现象作为它的特定反映对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特别是充分发挥人的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一种内心的感受,即对艺术艺术的理解与体会,并逐渐达到完美的境界。在这个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人对艺术的感受,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是在没有景物、没有画面、没有图像,甚至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仅凭听觉,仅凭声音、旋律、色彩等形象形式的表现来进行内心感受的。

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要善于将大脑皮层中的这些细胞唤醒,使人脑中的这些记忆复苏,然后不再通过直观形象,而在倾听艺术的过程中再现这一形象,从中寻求一种内心的感受,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身心、情绪,语言等方面的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情感的变化,积极启发学生的情感,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激发学生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与各种艺术语言的对话中,促进和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造就学生多方面的优秀思维品格。

二、彰显自身人文化意涵,推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发展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引导人们了解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还要引导人们认识和体会艺术艺术深刻的思想和道德力量,以发展人的高尚的感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完美的人格。例如,人民艺术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这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作品。它以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背景,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象征,通过一系列创作手法的运用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我们伟大可爱的祖国,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我们中华民族不甘外辱,不甘屈服,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它以昂扬激越的对比,气吞山河的音响,排山倒海的合唱,汇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呐喊。当我们翻开半个世纪前的那页历史,我们能不为作品中那深刻的思想性,富有时代特色的形式美和火一般的激情所深深激荡吗?我们能不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崛起而心同震荡吗?公共艺术教育教育的功效就在于它并非通过道德说教,而是完全以艺术自身的美的魅力,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特定艺术形象的陶冶下,以不同的心理尺度欣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艺术的基调,从中把握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深刻而稳定的优良品质。

三、带动关联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无论是对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还是对艺术作品艺术风格的认识;也不论是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剖析,还是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把握,都需要借助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和理论。可以说,艺术教育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知识广泛接触了解的过程,是一个大文化传播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得以同时孕育其中。例如,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大学生们共同探讨关于艺术风格的话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由于其历史阶段发展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均有其特定的文化性格,固定的审美方式,传统的心理定势。这一切必然深深影响着包括各种艺术的发展,必然在艺术发展中留下强烈的印记。铸成其稳定坚韧的品格,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诸如东南欧民族艺术的热情奔放,非洲土著民族艺术的彪悍粗犷,东南亚民族艺术的婉约典雅,都无不与各自民族的社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话题至此,教师可继续深入另一方面,研究艺术风格历来重视艺术家个人因素的作用。当然,不同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必然深深影响到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但这些影响最终还是要通过艺术家自身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心理个性起作用。例如在音乐学科中,如果不深入探究这点,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是意浮义露,情感深厚,曲势浩荡,横无际涯,震撼环字;而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则是深沉含蓄,清新如小溪流水,呢喃细语,抚慰心灵。也无法解释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什么会同时产生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和勋伯格的现代乐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话题使大学生们不仅了解艺术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了解艺术家的成长背景等个人因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相信好学的大学生们肯定会进一步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内涵、风格和价值,则势必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说,为了了解艺术艺术的风格,艺术教育只有将社会学、文学、美学、民俗学等丰富的知识引进艺术天地,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把真实、美好、博大、开阔、睿智、深邃等优良品质植入了大学生们的心中.也正是人们在对社会学、美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的了解过程中,在丰富的学识与智慧的沃土中,使我们大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得到了提高,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同时更是造就了他们多方面的优秀品格。

四、突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升

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活动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象和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是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独特的内心潜质。我们应积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使教师进人学生互动的角色中,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将文学、舞蹈、美术、英语等文化艺术中的共同审美因素,融会于艺术教学之中加以贯通,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发展大学生的欣赏能力与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在艺术综合教育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欣赏、学习、创造与表现的过程中,激发自身智能因子的活跃,充分感受艺术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益智魅力。

同时,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寓教于乐,以鲜活有趣的艺术教学为手段,使大学生的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向整体的方向聚合,使肢体的律动体验不断地从分散的向综合的的转化,以逐渐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创造的活动,获得美的感受、智的启迪和技的体验。通过经常性地培养大学生这种参与意识,使他们正确树立和突出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欢乐的艺术氛围。有效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偷快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得以发展。所以说,大学生是非常具有创新潜能的群体,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艺术教育成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新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主导作用是教师,而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以达到创新精神在课堂中的有效培养。因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到同他在一起、昕他讲课会增见识、解难题,这样就会专心的听他的教诲和接受他所讲的道理。反之,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吸引的教学效果了。例如,在艺术欣赏教学课堂,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创造性活动是通过欣赏过程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艺术想象和个性特征的即兴进行,教师可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己见,以达共识。同时艺术创作教学还可以培养其发散思维。如为音乐中的即兴创作、美术中的生活临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来感受艺术和表现艺术。通过创作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并且使其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描写事物的特征,养成发散性的思维疗式。还有就是歌唱教学,同样具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艺术唱歌也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有器乐的教学,也可以协调教育,以促进人脑机能,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训练方法。

总之,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学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创新思维,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技能,能够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依据学情,科学有效地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