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时间:2023-06-22 09:38:02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1

【关键词】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教学;前景;问题

阿拉伯语源自一种古老语言闪米特语,公元5世纪前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语文学语言。此外,阿拉伯语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标准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各国的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语成了《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从而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同的宗教用语。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存在,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个性,展示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它包容着阿拉伯民族的文明,伴随着阿拉伯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立法、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保证了这些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因此,阿拉伯语教学不仅被阿拉伯国家高度重视,且被广大穆斯林所重视,还为各国政府和世界上许多教学研究机构所重视。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值得学界作更多更深入的总结与研究。

一、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概况

继1946年北京大学创建阿语专业之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洛阳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先后开设了阿语专业。至今己经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目前,这些高校中共有6名博士生导师,19名正教授,41名副教授,18名讲师,13名助教,在校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400多人。

这些学校在注重阿语基础教学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

革。它们除开设有关经贸方面的课程之外,还积极推行阿语、英语双语制教学,为满足国家

政府机关、对外经贸部门、科研单位的需要,提供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

二、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教学概况

各高校都实行四年制的学制。与此同时,各高校一方面科学地调整原有的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拓宽专业方向,相继增设了经贸、外交、新闻、国际政治、对象国研究等方向的课程,同时还强化了第二外语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对外交往的需要。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10册、《基础阿拉伯语》4册、《阿拉伯语实用口语》、《阿拉伯语基础语法》4册、《实用阿拉伯语语法》2册、《阿拉伯语阅读》2册、《阿拉伯语听说教程》2册、《经贸阿拉伯语》2册、《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2册、《新编阿拉伯语》6册(已出版6册);北京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教程》5册、《阿拉伯语三百句》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当代阿拉伯文学选读》、《阿拉伯语应用文》、《阿拉伯语汉语口译教程》、《新编阿拉伯语教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出版的《阿拉伯语报刊阅读》、《阿拉伯语常用句型》等。

此外,各个高校为提高阿拉伯语在读本科生的整体素质,相继开设了诸多课程,比如,阿拉伯语写作课,阿拉伯语阅读课,阿拉伯语精读课,基础阿拉伯语,中阿文化交流,阿拉伯语翻译实践,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修辞,当代阿拉伯语文学选读,经贸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经贸翻译,阿拉伯语翻译理论教学,阿拉伯语工具书,阿拉伯语语言学,中阿经贸往来,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艺术等课程,通过对以上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对阿拉伯语的掌握和运用更加熟练,同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国内高校选择开设的这些课程,不仅从听说读写译上锻炼了学生,而且还对他们的文化认识有所提高。

三、国内高校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凡事不可能完美,除了具有以上诸多优势之外,国内阿拉伯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和解决。首先,师资不足,出现断层。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应作为教学一线主力,年龄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难承担更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中的阿语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另外,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也是造成师资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一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其次,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目前,一些高校仍在使用着五六十年代的教学设备。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教师很难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学活动,使高校的阿语学生很难找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限制了水平的提高。另外,各高校目前的教学重点仍以基础教学为主,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还太少,从未来对人才需要的角度讲,显得力度不够。因此,努力提高阿语教学层次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作为22个阿拉伯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2亿人。而阿拉伯语又为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在全球范围使用者总计目前已经突破4亿人。由此可见,阿拉伯语使用范围之广之大。在中国,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外语,它的学习和研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中阿交往更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因此,阿拉伯语教学作为学习阿拉伯语的重要支柱,国内高校应不断改善并且完善阿拉伯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希提(美).《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2

犹太人“矮化”阿拉伯语

以色列是个犹太人居多的国家,犹太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其次为巴勒斯坦人居多的阿拉伯人,占了五分之一,数量大约为170万。此外,以色列还有一些德鲁兹人等。以色列宪法规定,以色列的官方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犹太人说的希伯莱语,另外一种是阿拉伯人说的阿拉伯语。此外,英语在以色列境内通用。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阿拉伯语作为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应该在以色列全国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许多阿拉伯人注意到,最近几年来,阿拉伯语在以色列的使用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态势。一方面,以色列收紧了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另外一方面,由于担心犹太人的敌对情绪,阿拉伯人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少使用阿拉伯语。

以色列主要城市特拉维夫市政局最近要更换一批公共场所的标识。一些阿拉伯人担心,由于巴以之间的敌对情绪,以色列许多城市把阿拉伯语视为一种“不受欢迎的语言”。在这种气氛下,特拉维夫市政局不会把阿拉伯语纳入公共标识的语言,而只采用希伯莱语和英语。以色列议会议员、阿拉伯人贾迈勒・扎哈尔卡说,以色列政府部门公布的文件和材料很少使用阿拉伯语,更别提在公共场合的标识了。许多政府部门和公司也警告员工在与同事和客户对话时,不得使用阿拉伯语。而最近几个月来,有关阿拉伯人在以色列遭袭击的新闻不断见诸于报端,而且呈现增多的势头。例如,有的以色列青年骑着摩托车,在街道上飞驰而过,高喊,“阿拉伯人,去死吧!”

在官方层面,犹太人对阿拉伯人也不友好。扎哈尔卡指出,在以色列议会里,近年来不断有人私下提出议案,要求减少阿拉伯语的使用程度。如果这种趋势继续蔓延下去的话,那阿拉伯语失去国语地位是早晚的事情。与普通犹太人一样,以色列议会里的犹太人议员大多听不懂阿拉伯语,而以色列议会开会时不提供翻译服务,加上犹太人议员在议会里占多数,因此,以色列议会里的工作语言是希伯莱语。

为了抗议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扎哈尔卡和其他两名阿拉伯人议员8月份在议会里发言时使用阿拉伯语,而没有采用希伯莱语。结果,以色列议会以“违反有关规定”为由,对扎哈尔卡等3名议员做出了“临时停职”的决定。扎哈尔卡指出,如果以色列议会对阿拉伯语缺乏应有的尊重,怎么指望以色列普通民众对阿拉伯人友好呢?

针对这种现象,巴勒斯坦人、民权组织成员贾法尔・法拉赫说,阿拉伯人议员长期以来在议会里一直使用犹太人的语言发言,是在牺牲自己说阿拉伯语的权利。这种悲哀的现实说明,以色列各界,从政界到民众,都对阿拉伯人充满敌意。

以色列最近的几份民意调查结果证实了绝大多数以色列人对阿拉伯语的敌意。特拉维夫大学去年12月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7%的犹太人说他们懂阿拉伯语,而被问到是否看过阿拉伯语的书籍时,比例一下子降到了1%。以色列语言专家亚纳坦・蒙德尔说,目前懂得阿拉伯语的犹太人大多是以前出生在阿拉伯国家、后来移居到以色列境内的,年龄很大,而这代人正在很快消失。

更令阿拉伯人担忧的是,有一半的以色列人在调查中要求取消阿拉伯语的“国语”地位。这些以色列人大多具有西方教育的背景,而在从阿拉伯国家移居的以色列人中,要求取消阿拉伯语国语地位的比例竟然更高,达到了60%。

另外一份民意调查结果印证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敌对情绪:48%的以色列犹太人要求把“爱国”的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境。

“国语”地位难落到实处

不少阿拉伯人指出,阿拉伯语在以色列的“国语”地位是在以色列建国时就确立的,但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是“空洞的”。而与此同时,英语虽然不是以色列的国语,但在以色列社会被广泛使用,远远超过了阿拉伯语。

扎哈尔卡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以色列学校很少教授阿拉伯语,而选择学阿拉伯语的犹太人的主要目的是想进入以色列的军事情报机构。他说,“对绝部分犹太人来说,阿拉伯语是与‘敌人’联系在一起,因此令人害怕,导致仇恨。”

最近的几份调查发现,在以色列的文学、网站和几乎所有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福利院、医院、大学、税务所、电力公司、邮电局、体育和休闲中心的标识中,很少看到阿拉伯语的标识。2012年,当有人问以色列铁路局局长:为什么火车上的广播里使用希伯莱语和英语进行报站、而没使用阿拉伯语时,他是这么回复的:如果加上阿拉伯语的话,火车“一路上都会很吵”。

另外,以色列法院规定,如果有人在民事案件审判中不懂希伯莱语,而只懂阿拉伯语,那他必须支付翻译费用,法院才会提供阿拉伯语翻译服务,否则法庭上只说希伯莱语。

在巴勒斯坦人这边,一项调查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人在努力学习希伯莱语。巴勒斯坦民权组织成员法拉赫说,即使一些以色列的政府部门,如交通部在有些地方使用阿拉伯语标识,也只是从希伯莱语“拙劣”地翻译过来的,有的文不达意,有的逻辑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巴勒斯坦人只得学习希伯莱语。他认为,“以色列的精英们想终止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融合和关系正常化进程。阿拉伯语就成了一个牺牲品。”

在许多人眼里,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为开明、开放的城市。即便如此,“语言战”在这个城市里也打了许多次,尤其是在一些阿拉伯人居多的社区。统计显示,特拉维夫大约5%的居民说阿拉伯语。2009年,特拉维夫市公共场合的标识中除了有希伯莱语外,还加上了英语标识。但在2012年,特拉维夫市长容・胡尔戴拒绝再加上阿拉伯语标识。他认为,再加入阿拉伯语标识的话,“可能会使城市复杂化。”

目前,特拉维夫公共场合的标识大多是希伯莱文的,少部分是英语的,但没有阿拉伯语的。针对这种现状,一些巴勒斯坦人律师表示,如果特拉维夫市政局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的话,他们将把其告上法院,因为根据以色列最高法院2002年的一项裁决,所有公共场合的标识都应该有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3

关键词 阿拉伯语 词汇 发展措施

一、前言

阿拉伯语词汇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派生为阿拉伯语中尤为基本的一种构词法,这便使得其词汇蕴含较强的灵活性,将更广阔的空间赋予阿拉伯语词汇的不断发展,并且这还是阿拉伯语的灵魂。近年来,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阿拉伯语原词汇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除派生与引入外来语之外,创造词语的一主要手段为合成构词法。再加上,由于长期受到阿拉伯文化冲击与影响,对某些词汇的理解不能仅局限在对字面的理解层面上,还要结合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汇的意义。

二、关于阿拉伯语的概述

(一)阿拉伯语产生

阿拉伯语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闪族语都居住在同一地区,使用最原始语。但是,因闪族人数量逐渐增多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使得有些人便离开自己家乡。因分化以及和土著人相处,从而使得阿拉伯语语言发生较大变化。此外,因随着环境变化以及时间推移,他们之间差距逐渐变大,因此,逐渐形成了各方言都有各自独特性。直到今天,阿拉伯语主要是来源阿拉伯半岛纳季德与希贾兹地区,它们都是在古莱氏部落所使用的语言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古莱氏部落人都生活在主要贸易通道上,因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生活在此种社会环境中,要求他们能够相互聊天、吟诵诗歌等。所以,要求阿拉伯人也要使用同一语言、习惯,演说家或者诗人均是借助于流行表达形式以及公认的词语,以便于使得广大听众能够更为容易的将其所表达的想法和观点加以理解。从此之后,传述者把演说家或者诗人的一系列作品向各个地方传播,长此以往便在大范围和诸多区域传播了他们的思想及语言。

(二)阿拉伯语的词与词汇

词为语言中能够独立运营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其独立运用指的是词能较为独立的造句运行;而音义结合是指一种语音为词的表现形式,而语意为词是内在的一种含义,即语音形式对其语义内容加以负荷,而语义内容的表现则利用语音的形式。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语义和语义二者既相互依赖,又不可缺少。

三、阿拉伯语的构词

(一)派生

派生指的是由一个词产生另一个或者多个词,然而,产生的新词在结构以及意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阿拉伯学者从最初对语言的研究,便已认识到相似发音与相近意义词语,从而逐渐出现了派生。并且,词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即增加部分以及词根部分。这些研究成果被闪族语系学者予以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闪族词汇是在派生表达词义、新义词质以及词根等方面得以建立的。

(二)合成构词

所谓合成构词指的是把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此删节成新词,而最新构成的后词带有被合成部分含义。若将派生和合成构词相比较,我们便发现,派生大多数都处在新词结构的不断创设中,然而,合成构词是将多个句子或者多个单词进行删节。在古代时期,对合成构词进行描述时,一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词中将某个单词取出,主要是因为阿拉伯语中蕴含着为数不少广为流传的诸多短语,而这些广为流传的短语通常都作为格言或是谚语来使用。

(三)复合构词

具体而言,复合构词指的是合并两个词,亦或是在另一词中融入一词。就合并后的词而言,无论是外来阿拉伯化的词,还是阿拉伯语词,从语法方面来分析,都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名词。复合词都是用来表示人名、国家等一些专有名词,也或是表示声音等。

四、外来词的吸收

通常阿拉伯人借助于对外来词的吸收,进而使其能够将阿拉伯语词构成,也可以称作是借入构词。当借入时,阿拉伯人通常借助阿拉伯华方式,也称之为意译法;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阿拉伯化,而是直接音译借入词语方式,变成之为音译法;在阿拉伯语中,借助意译与音译相结合方法吸收外来词,将其称之为音义兼译法。

(一)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通过原有的阿拉伯语词汇,以阿拉伯语词组机构或者词式结构对外来词进行吸收,把阿拉伯语加以语化的方式,这是他们对外来词加以借用的一主要手段。

(二)音译

音译指的是借助阿拉伯语字母把外来词发音进行翻译。

(三)音义兼译

音义兼译指的是利用意译和音译结合方式来吸收外来词。

五、修辞

一般而言,阿拉伯语词汇得以发展的途径主要为对外来词的吸收以及构词,但是此类途径是远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词的构成不只是借助构词途径这一方法,而是要借助修辞途径所形成。借代是修辞手法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又和比喻有较大区别,借代本体与借体间有一定实在关联,比喻本体与喻体本质有较大区别,只是人类结合他们所具有的相似之处,将其进行联系,但事实上,两者没有其实在关联。其中,在阿拉伯语词汇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借代而转化得来的。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阿拉伯人创造出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在使用阿拉伯语的能动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将阿拉伯语所具备的诸多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且利用修辞手法逐渐积累下来的各种词汇,还能够将阿拉伯语词汇在逐渐发展中所得出的民族特点真正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葛勇.浅析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字母及语音的区别[J].丝绸之路,2009,2(22):134-136.

[2]张攀.东干语词汇特点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67-69.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4

内容摘要: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的文化生活、语言和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到阿拉伯人统治伊利比亚半岛期间,文化政策较为宽松,形成了多种文花并存的状态,进一步促进了西班牙文化的发展。研究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瑶曲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响,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词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阿拉伯文化 西班牙文学 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阿拉伯早期文学就已经诞生了。之后,著名学者伊本阿卜迪拉比编译了一本《串珠集》,这本书中,各个部分都以珍珠命名,此外,还比喻整本书连起来犹如珍珠。这本《串珠集》广泛搜集了阿拉伯众多地方法传说文献,涉及到音乐、社会、医学、伦理等方面,同时,其中还包含许多趣闻轶事和谚语。但其中部分材料的真实性具有争议,因此,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以这部著作为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若没有阿拉伯文化的渗透,西班牙文学很难迎来“黄金世纪”。

一、瑶曲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响

瑶曲是一种在西班牙土生土长的文化,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独特地风格,到了二十世纪则被广泛传唱。在瑶曲创作中时常会有意识的采用一些拉丁文学用语、地方方言等,以便丰富其文学表现形式,这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诗歌的特征。在之后的发展演变中,这些诗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还被用语基督教的赞美。由于瑶曲中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深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且处于文学多元化阶段,因此,其信息量极为丰富,内容繁杂,为研究西班牙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一千零一夜》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这本书搜集整理了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故事线索较为简单,且本身相当冗长,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趣味知识。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可以视为一部有关医学、文化娱乐、哲学、音乐、教法学的微型百科全书,其对西班牙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词汇的影响

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长达八个世纪,阿拉伯人一方面将阿拉伯语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另一方面也允许当地居民使用通俗拉丁语,这就使得西班牙语得以流传下来。与此同时,受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西班牙语种也逐渐渗透和融入一些阿拉伯词汇,这就对西班牙语言、词汇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对《西班牙语言史》的研究,阿拉伯词汇在西班牙词汇中的比率大约为8%。其中以字母A开头的阿拉伯外来语在西班牙中所占比重最大,这些词汇涉及到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调查显示,在西班牙中有六百多个以A开头的阿拉伯词汇。由于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的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许多西班牙词汇都与外来的科学技术有关,例如ajedrez(象棋)、alquimia(炼金术)和algoritmo(运算法t)等,这些词汇都是源于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也体现在其对西班牙词汇的作用方面,因此,研究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词汇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其对西班牙文学的渗透作用。

三、西班牙文学的阿拉伯文化渊源

就文学角度而言,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入侵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正是在长达八百年的统治过程中,西班牙文学汲取了阿拉伯文化的精髓,从某种程度上看,没有阿拉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就会被推迟。13世纪初,犹太人将《玛卡梅集》传播到伊利比亚,这就催生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以及具有批判色彩的人道主义小说。因此,西班牙文学的发展与阿拉伯文化具有密切联系。而十六、十七世纪的“黄金世纪”则是这两种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潮流的退去,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热情的高涨,在贵族和资本主义中逐渐产生了怀疑主义,人性蕴藏的丑陋,以及金钱的罪恶,促使初期的人性解放开始朝着反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西班牙文学以其多元化的特点、独特地创作手法、全新的审美视角逐渐脱颖而出,此时,西班牙的民族文学也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趋势,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西班牙逐渐统一,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的文学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文明也进入繁盛阶段。此时,欧洲也处在文艺复兴爆发时期。到了十六、十七世纪,西班牙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许多艺术家、文学家相继出现,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黄金世纪”。学界一致认为,西班牙文学的繁荣得益于东方文化的影响,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作用。其中,哈里里的著作《玛卡梅集》的影响尤为突出。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塞万提斯就用西班牙文创作了《唐吉坷德》,其故事背景就是阿拉伯文化,故事充分奇幻色彩,与广为流传的《一千零一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就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西班牙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阿拉伯文化的身影。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5

【关键词】商务口译;跨文化意识;中阿经济合作论坛;口译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语言的不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买卖双方为了促成交易,会通过译员采用商务口译的方式进行商务谈判。商务口译涵盖了金融、贸易、医药、生物科技、新能源开放利用等广大领域,商务交流双方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圈,对译员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与会者,其国籍、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这些因素时刻影响着商务活动的进展,甚至决定商务谈判的成败。

2004年1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在现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史上,阿中双方所迈出的最重要一步。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年多以来,推动了中阿之间政治、经贸、人文交流与发展,深化了中阿传统友谊,加强了双方互利合作。笔者参加2012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中阿经济合作论坛”,通过对中阿双方企业进行商务口译践,发现译员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中阿在商业来往时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双方以诚相见、以礼相待,才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一、商务口译中阿文化异同的表现

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商务谈判深受各自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制约,中阿文明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在口译过程中,笔者提前对阿拉伯文化了解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使中阿双方都能愉悦地进行交谈。

1.中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价值思维的差异

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的国教,古兰经是阿拉伯人精神的保障。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阿拉伯人表示感谢会说“愿真主喜欢你”或者“愿真主使你长寿”。如果谈判结果是积极的,他们会讲“赞美真主”。如果译员缺乏这一方面的文化意识,就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不知道他们要表达的是感谢和肯定的意思。

阿拉伯人喜欢形象思维,对于抽象介绍并不欣赏。口译译员在讲解中方企业提供的材料时需要按照阿拉伯人的思维习惯进行详尽的解释说明,如果只是一概抽象的进行交流可能会令阿拉伯人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另外,翻译在说明图表时应从右向左顺序排列,和中国人喜欢从左向右排序是完全相反的。

(2)文明习俗的差异

在谈判时,中方企业送出由中国特色的礼物表示友好。送礼时,翻译要注意提醒中方企业,不可赠送有关人体的礼物,因为这是伊斯兰教所禁止的。如果阿拉伯国家送与中方和外方企业礼物,企业最好收礼,否则会被认为是在羞辱阿拉伯人。谈判结束后,在预约下次会谈时间时要提醒中方及外方企业恰当合理安排时间。部分阿拉伯国家实行六天工作制,从星期六到星期四工作;有的阿拉伯国家规定每周四和周五双休。在任何情况下,要保持与身着传统服饰的阿拉伯女性的身体距离,不可触碰。

阿拉伯人做生意比较讲究,规矩繁多,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与追求。阿拉伯人做生意最讲求诚实守信,对客户大多热情友好。阿拉伯人认为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谈交易是失礼的行为,他们大多需要先认识寒暄,甚至是吃些糕点。阿拉伯人认为首次商务谈判时,先花些时间聊聊社会问题更有礼貌。一般情况下,把开始谈生意的主动权交给阿拉伯一方是能让对方感到愉悦,在谈判结束时,翻译也要有礼貌感谢阿拉伯人的慷慨好客,并及时发出再次洽谈的邀请。在交谈时,不要涉及中东政治、石油政策以及等敏感问题,否则阿拉伯人会认为对方不可信并拒绝与其合作。气氛友好且融洽的会谈能加大生意谈判成功的可能性。

2.中阿文化共同之处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指出:“一部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各种文明在其基本内涵中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中阿同属东方文化圈范畴。两者都讲求诚信。与阿拉伯人做生意最重要的信誉,他们普遍认为个人关系非常重要。译员在商务口译的过程中要注意首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这是和阿拉伯人谈生意良好的开端。并且,中国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热爱和平。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而伊斯兰教也追求和平。穆斯林以爱好和平自居,他们的问候语“赛俩目”就是和平的意思,“伊斯兰”一词本身也是“顺从真主、追求和平”的意思。

二、自主构建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随着大商务、大经贸格局的形成,跨国界的商务活动开展日趋频繁,国际经贸往来日渐活跃,其涵盖领域也越发广泛。商务口译译员对商贸谈判双方的沟通起着桥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商务活动的成败。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够使谈判顺利进行,避免由于不同语言背景带来的误解和尴尬。

约翰・迪尼在《熟悉两种文化和翻译》中认为:“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感情方面的习惯。”译员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郭建中,2000)”译员既要学习翻译的理论和技能,也要研究源语言与目的语所在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知己知彼,不仅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也要努力克服由自身文化带来的偏见。跨文化意识的建立要树立在对多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熟悉了解对方的文明习俗,避免自身文化带来的偏见,做到公正公平地去审视不同文明.

三、结语

商务口译是跨文化的商务交际活动。口译译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双语甚至是多语应用能力,而且应该熟悉谈判各方的文化。译员在平时进行口译训练时,不仅要加强技能学习,还要主动通过大量地阅读报刊杂志书籍等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译员在进行翻译时,要学会真正对方的文化背景观察和思考问题,及时化解由于文化习俗不一造成的尴尬。译员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能推动商务谈判的成功,还能将中国文明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吸引外企来华合作,真正意义上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J].公共外交季刊,2011.

[2]劳凌玲.从日常词汇看中阿文化特色[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8).

[3]常华.“中阿合作论坛”的成长之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6).

[4]蔡德贵.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宗教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2002(1).

[5]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丁俊.在中国文化战略指导下开拓中东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1).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6

【关键词】 阿拉伯语 词汇输出 影响

一、引言

闪含语系是世界上古老的语系中,而阿拉伯语是这一语系中生命力最强、传播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阿语不仅保留了许多古闪语中的语言现象,如派生构词法、格位、双数等,还将它们日益发展并且完善为一个成熟的语言系统。阿语还具有三大突出特点:构词规范、词式富有乐感和词汇丰富。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伊斯兰扩张运动中,阿语与被征服地区的语言发生了广泛的接触与融合。阿语不仅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的词汇,同时也向其他语言输出了不少词汇,对世界多种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阿语词汇向欧洲诸语言的输出

在11 世纪,许多阿文的书籍文献经西班牙和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入中欧和西欧,在它们被译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许多阿语词汇被这些欧洲语言借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它们的词汇系统。其中,有约105 个词汇被许多欧洲语言共同吸收,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等。( 艾布 拉法伊,1986:127 - 128)这些词汇有的完全沿袭了阿语的读音,有的略有变动。从语义的角度看,可以将这105 个词汇划分为以下9 类:

(1) 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词汇:伊斯兰、禁地、哈里发、苏菲派、古兰经、宣礼员、穆罕默德、清真寺、穆斯林、穆夫提(法律顾问)、灯塔、先知的迁移;

(2) 与阿拉伯人有关的词汇:王子、贝杜因、东方人、阿拉伯化的;

(3) 与国家机器有关的词汇:海军上将、军火库、海关、权力、大臣;

(4) 与数学有关的词汇:代数学、花剌子密、零;

(5) 与天文学有关的词汇:天方、天顶、天底、角度仪;

(6) 与化学有关的词汇:点金石、曲颈蒸馏器、碱、酒精、炼金术、汞、滑石;

(7) 与动物或动物学有关的词汇:八哥、骆驼、灵猫科、长颈鹿、鹰、羚羊、胭脂虫、麝香、跳鼠;

(8) 与植物或植物学有关的词汇:枸杞子、咖啡、柠檬、檀香、棉花、芝麻粒、干草、芦苇、龙涎香、杏子、苔藓、莪术、燕麦、糖、药蜀葵、番红花等;

(9) 其他类词汇:水罐、精灵、烟草商、糖浆、玻璃、围巾、杯子、水烟筒、扬水车、税率、绿洲、仓库、热风、琵琶等。

以英语为例,阿语词汇输出在数量、类别、方式、途径和时间等几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可观。英国东方学家瓦勒特泰勒在对《牛津英语大词典》收录的阿语借入词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之后,在其专著《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中得出结论,认为英语中的阿语外来词约有1000 个,由此又派生出数千个词汇,其中最常用的有260 个左右。第二, 类别丰富。除上述9 类外,输出词汇还涉及大量与东方服饰、地理、旅游、航海、船舶等有关的词汇。第三,完全音译与同化改造两种方式并用,即借词的发音和拼写形式,或者与原型非常接近,保留了明显的阿语特征,或者按其自身的语音系统对原型进行了改造,使其英语化。第四,阿语输出主要以拉丁语和法语作为媒介。第五,从时间上看,古英语时期(从古代- 1150 年)借入较少,中古英语时期(1150 -1500 年)其次。公元16 世纪末以后,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贸易输出,英阿商人频繁接触,阿语词汇借用比率迅速增长,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 - 1603)达到了顶峰。

三、阿语对亚洲、非洲诸语言词汇的影响

1.亚、非众多语言中阿语词汇的广泛借入

在亚洲的土耳其语、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克什米尔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印地语、泰米尔语、印尼语、马来语、爪哇语、维吾尔语、库梅克语,还有非洲的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奴巴语、咯奴里语、普拉尔语等30 多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阿语借词,其中借用阿语词汇最多的语言是波斯语和土耳其语,在这两种语言的词典里有成千上万个阿语词汇。(艾布拉法伊,1986:125)以非洲的斯瓦希里语为例,由于历史原因,斯瓦希里语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阿语影响,从阿语中借入了许多词汇,如“斯瓦希里语”sawahiliyy 这个词本身,就是由阿语表示“ 海岸的”[sawa hil] 一词借入。其他的借入词还有:baridi(冷的)、fitina ( 骚乱)等。因为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古兰经》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因此阿语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传播,阿语对各伊斯兰教国家的语言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印尼语、马来语、波斯语等语言。印尼语中有大量源于阿语的词汇,它们不仅与相应的阿语词意义相同,发音也基本一致。例如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akhirat( 末世,来世)、fiil( 品行)、fitrat( 本性)等。还有一些普通词汇, 如: daur( 作用)、kahar( 残暴,权力)、kamus(字典)、kulub( 心脏)等。

2. 阿语对汉语词汇和姓氏的影响

阿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同样历史渊远,在阿汉两民族的接融过程中,双方的语言也互相融合。从阿语对汉语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阿语借词,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如 “ 祖母绿”[zumrred]、“ 蒜”[sum]、“ 古兰经”[kuran]、 “穆斯林”[muslim] 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汉语的姓氏上,汉语里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姓,与阿语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纳” 源自阿拉伯男人名“纳赛尔”[naisuir]“ 穆” 源自“穆罕默德”[muhanmod]一词。除汉语外,阿语对我国以回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10 个主要伊斯兰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语言有的用阿语字母书写文字,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乌兹别克语等,有的则引进了大量的阿语词汇,如回族语。在借入过程中,一些词汇完全从阿语照搬过来,如“色兰” 意为“ 祝你平安”,源自阿语“平安”[salam];“冒提”意为“死亡”,源自阿语“死亡”[mawt]。还有一些词汇在语音、词义或语法结构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哈里发” 一词_原义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但在回语中却指称清真寺的学员或辅导员,转义为伊斯兰教事业的继承人或阿訇的接班人。词汇在借入时,词义发生了转移。

四、结语

以上本文从语言输出方面考察了阿语对世界其他语言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阿语词汇的输出现象及其特点,目的是要了解阿拉伯文化同世界诸文化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所做出的贡献。与英语相比,阿语对世界其他语言的影响已经十分有限。但是,中东地区局势历来复杂多变,一些与国际时事政治密切相关的阿语词汇借助媒体的传播迅速渗透到包括英语在内的世界各语言中,从而对这些语言造成更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开古. 阿拉伯语发展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06 -133.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7

关键词: 阿拉伯―波斯语借词语 现代维语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维吾尔族接受伊斯兰教之前就跟波斯人有过各种来往,而之后(10世纪之后)他们之间的来往更密切了。维吾尔人受波斯人的影响远远超过阿拉伯人的影响,阿拉伯文化现象、阿拉伯语借词也基本上通过波斯人借进的。当时非常流行学阿拉伯语、波斯语,用这些语言写文学作品。所以到了15―16世纪,有些文学作品中波斯语、阿拉伯语借词占80%―90%。

当时使用的语言是察合台维语,而现代维语是察合台维语的延续。虽然在现代维语里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借词比当时少了很多,可是在现代维语一般词汇里仍然占相当的比例,而且它们成了维吾尔人们使用率最高的,不可缺少的词汇成分。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维吾尔人虽然接受了很多语言的借词,可是他们接受的大部分词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和部分附加成分,基本上没有动词,而且把大部分词完全维吾尔化了。那些词现已发生音变或词义转移、缩小的变化。现在很难分清楚哪个是本民族语言的词,哪个是外来借词。

本文主要论述在现代维吾尔语里正被使用的部分波斯语借词和通过波斯语间接借进的一些阿拉伯语借词的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特点。

一、词义缩小

现代维语对外来词进行了筛选,所以借进的时候没有把所有的意思都借进来,或渐渐地把一些意思淘汰,只留下少部分意思。如:

1.词义缩小的,发音上有变化的词。

2.词义缩小的,发音上没有变化的词。

二、词义转移

1.音变及词义转移的词。

2.发音没变,词义转移。

3.词义上有部分转移。

这类的词一半意思跟原语言一样,一半意思有维吾尔化的转义,维吾尔人借进这些词之后,给它们增加了维吾尔化新的意思,所以这些词有一半意思跟原来的不一样,这也说明词的转义有民族性。如:

三、词义缩小或转移,并指专门意思的词

总之,现代维语里正在被使用的阿拉伯―波斯语借词在形式和词义、发音上基本维吾尔化了,成了现代维吾尔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词语部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维语的词汇和提高了表达力,研究它们有很大的意义。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8

关键词:阿语专业本科生 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性的凸显,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倾向也日益明显。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我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在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迅速发展,对阿拉语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设阿拉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多。据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开设阿拉语专业的本科高校达到了30所,其中24所(80%)都是在2000年后新增设的。在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阿拉伯语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利用二语习得关于动机理论及动机激发策略的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国内阿拉伯语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能力展开量化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解决阿语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动力持续性差等突出问题。

二.文献综述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近十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以“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的二语学习动机量化研究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外语学习动机类定量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研究对象看:我国二语学习动机定量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本科学生(如高一虹等,2002至2012)。也有以非英专研究生(李淑静.2003,陈芳,秦晓晴.2004,郭继东.2009)、职业学院学生(朱振英.2010)和外国留学生(陈天宇. 2012)为被试对象的研究,但只占到了总论文数的1/4以下。此外,几乎所有调查项目都将英语学习者作为调研对象,“英语”成为了“二语”和“外语”的代名词。

2.从研究内容看: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动机内部结构和诸多动机变量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如秦晓晴和文秋芳(2003);二是对动机类型、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关系的研究,如高一虹等(2002-2012)、边永卫(2009)、朱振英(2010)等;三是对学习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间关系的研究,如李昆、余理明(2008)、倪清泉(2010)、郭继东(2009)等。

3.从定量研究方法看:一、几乎所有的量化研究都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除此之外,部分研究还综合了学习日记采集和学生访谈等调研形式(高一虹等.2008);二、多数研究(64%)的样本容量在100~499人之间,57%的研究抽样范围仅涵盖一所学校,即多数研究都是采用以研究者或同事任课班级为抽样对象进行数据采集,这可能导致样本总体代表性不够;三、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主要考察学习动机强度变化以及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如高一虹团队(2003~2012)、边永卫(2009);三、在数据统计工具使用上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相对于早期学习动机量化研究中纯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研究而言,近期研究对统计手段和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复杂。如秦晓晴和文秋芳(2002)使用了Lisrel模型分析方法来建立动机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各动机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其他研究均不同程度采用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较为复杂的推断性统计分析手段。

三.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阿拉伯语的动机类型,各类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具体问题包括中国高校阿语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这些动机类别对成绩是否造成显著影响,学生的阿语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及动机激发策略。

四.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涵盖全国范围内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五所本科高校的11个班级,分别来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和南京金陵学院,学生主要分布在三年级至四年级。施测时实际发放问卷232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1%。

问卷共包含三个部分,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第一部分为学习动机测项,共包含17个问题,测项来源为以往外语动机研究文献加上开放式问卷形式;第二部分为自主学习能力测项,包括15个问题;第三部分为测试者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级以及阿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

五.数据分析结果

1.学习动机的因子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人口统计特征如下:230名学生中女生152人(66.1%),男生74人(32.2%),不详4人(1.7%);学生年级其中三年级203人(88.2%),四年级22人(9.6%),不详5人(2.2%);阿语四级成绩60分以下80人(34.8%),61-72分51人(22.2%),73-96分以上63人(27.4%),96分以上1人(0.4%),不详35人(15.2%)。

对17个动机项目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阿语学习动机可归纳为五个因子,分别为“内在兴趣”,“社会评价”、“学习情境”、“家庭责任”和“宗教情感”。

“内在兴趣“包括“喜欢阿拉伯语”、“喜欢语言学习”、“对阿拉伯国家的人和文化感兴趣”、“对阿拉伯文学感兴趣”、“阿语是重要的世界通用语言”、“让阿拉伯国家了解中国”六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29。

“社会评价”包括“取决于我的阿语成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今后个人发展有用”四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70。

“学习情境”包括“取决于阿语课的成绩”、“取决于是否喜欢老师”、“取决于是否喜欢我的班级”三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47。

“家庭责任”包括“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父母要求”两个测项,因子均值为2.89。

“宗教情感”包括“对阿语一见钟情”和“对伊斯兰教感兴趣”两个测项,因子均值为2.86。

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我国阿语专业本科生学习阿语的最显著动机来自“社会评价”,即社会和父母的期许,其次“学习情境”对学生是否坚持学习阿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内在兴趣”动力则排在了第三位,这体现了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传统特色。

此外,通过学习动机与全国阿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1),“内在兴趣”和“家庭责任”两项因子对学生的阿语四级成绩构成了显著影响,内在兴趣均值越高,成绩越好,家庭责任均值越低,成绩越好。这说明只有提高学生学习阿语的内在兴趣,才能使学生的成绩获得提高,而过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阿语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结果

表2是阿语自主学习能力各测项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比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强,表现为及时完成课后作业、上课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及时复习课堂学习内容等项目得分较高,而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阿语水平的书籍和练习、主动阅读阿语的报刊、新闻、杂志和小说等项目得分较低;其次,针对语言应用性的训练不够,如课后经常和同学练习阿语对话、主动进行课外听力训练和积极参加阿语相关文化活动及竞赛的得分都比较低。

六.阿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建议

如何激发阿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阿语教学碰到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阿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持续性差等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尤为重要。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阿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阿拉伯语专业是我国高校“零起点”的外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及相关信息的了解很少,而且容易受到西方媒体对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妖魔化的影响,认为阿拉伯语国家落后、封闭、歧视女性、战乱,这对培养学生学习阿拉伯语兴趣是不利的。因此不少各高校都会在本科教学大纲中不同程度地设置阿拉伯国家社会与文化、伊斯兰概况等课程,帮助学生正确了解阿拉伯世界,同时也能提高阿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为语言学习预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此外,还建议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演习活动,如阿语知识竞赛、阿语歌唱比赛、阿语配音比赛等,在塑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同时,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专业教师还应利用学生暑期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主题研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语言学习目的的了解。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国阿语专业大都采取小班化教育,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25人,因此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对阿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阿拉伯语入门阶段很难,使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稍一松懈便落后于其他同学,继而逐渐丧失了信心。如果教师在这一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学生甚至会从老师关切的眼神和询问中汲取学习的力量。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促使学生情感迁移,由对老师的好感转向对阿语学习的兴趣。老师应经常利用学生希望获得认可这一心理特征,利用谈心、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心理加以引导,并不失时机地想他们描绘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此激发学生的阿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外语研究.2003(1):60-65

[2]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25-29

[3]高一虹.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对五所高校的跟踪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13-118

[4]刘璐,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跟踪――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样本报告.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18-21

[5]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1):51-58

[6]陈芳,秦晓晴.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使用情况的相关性研究.外语教育.2004(2):60-64

[7]郭继东.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性别之关系研究.外语界.2009(5):42-49

[8]边永卫.从“我得学”到“我要学”――涉外文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国外语.2009.6(3):54-60

[9]朱振英.职业学院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0(2):108-112

[10]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外语界.2010(3):30-35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

>> 珠三角地区会展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珠三角地区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珠三角地区英语口译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珠三角地区高尔夫人才需求现状和对策研究 珠三角地区建筑工程类人才需求调研 珠三角地区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谈“中阿合作论坛”推动西北地区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探析阿拉伯语的发展趋势 标准阿拉伯语发展前景探析 试析阿拉伯语语法与发音 珠三角地区 潮汕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比较思考 中国-阿拉伯文化旅游与经贸发展 珠三角地区酒店式公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珠三角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长三角地区应用韩语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探析 从阿拉伯语语言特点看阿拉伯语修辞 独立学院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阿拉伯语语音教学之三语教学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4.21

[4]搜狐-财经网. 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将大幅放缓,油价上涨乏力[S]. http:///business/d20170223/127067416_501591.shtml. 2017.02.2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阿拉伯语在珠三角地区的应用”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12620006)

作者简介:陈书乐(1994-),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阿拉伯语系2014级本科生。

杨建荣(1952-),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阿拉伯语教授。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10

【关键词】批评方式;诗歌鉴赏活动;批评特点

贾希里亚时期的阿拉伯诗歌,无论是格律,还是题材都己经很成熟,似乎有一种突如其来性,但是任何文学样式在以成熟面貌出现之前必然经历很长的孕育期和发展期,不可能一蹴而就,艾哈迈德・爱敏说过:“我们相信阿拉伯的诗歌达到现在成熟的阶段,是服从发展规律的,是渐进的。”因此贾希里亚时期的阿拉伯诗歌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尽管这还未得到文字材的印证。诗歌批评的产生在诗歌产生之后,但是诗歌若要达到成熟的境地,诗歌批评对其发展促进作用不能忽视,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阿拉伯诗歌的雏形诞生之后(诞生的最初应是无意识的行为,尔后向在特定目的驱使下进行诗歌创作发展),阿拉伯人并不满意其结构形式和格律表现,于是对这种新事物感兴趣的人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修改,不满意,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这样的探索绝非依靠个人之力,而是一大群人在一起切磋琢磨,基于这样的设想,同时基于贾希里亚时期大多数阿拉伯部落一般处于游牧状态之中这样的事实,可以推断只有举办集市这样部落间的集会,来自不同地域的诗人才能集聚在一起,吟诵各自的诗歌,交流创作的体会,在互相比较中形成一些关于诗歌的朴素观点。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集市是贾希里亚时期诗歌鉴赏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批评的方式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文学批评并没有公认的原则,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鉴赏性的观点和一己之见。它阿拉伯人从他们的文学禀赋、本能、感性品味、对自身语言的精确语感、对语言的奥秘的认识、对词语的本义和联想意义的了解所得到的启迪为基础,也以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知识和传统为基础。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批评家所作出的批评已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词语批评、意义批评、形象批评、对过分夸张的批评、对诗人的宽泛评判、对部分诗歌质量的评价和对诗歌韵律的批评。

二、贾希里亚时期的诗歌鉴赏活动

(一)文学集市

贾希里亚时期,半岛阿拉伯人定期举办集市,不同的部落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方面从事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部落中善于赋诗的人云集于此,当众吟诵他们的作品,除了展现本部落的功勋,还倾力表现各自的创作才能,并有人评点,这样的场面也被称为赛诗会,负责评点的人被称为“仲裁”。在所有集市中,欧卡兹集市最负声望,欧卡兹集市离麦加较近,通常在伊历十一月举办。”

(二)品第诗人

贾希里亚时期的部落逐水草而居,经常为抢夺水源或草场而大动干戈,这种好强不甘示弱的性格特征彰显在各个方面,就诗歌鉴赏活动而言,它体现为盛行品第诗人的地位和创作能力,这样的品第过程被称为“穆法杜勒”。在品第诗人这样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谁最富有诗才”,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且主观性、绝对性很强。据传,泰米姆部落四位诗人佐布鲁干・本・白德尔、阿姆鲁・本・艾赫图姆、阿布达・本・塔比卜与穆赫柏鲁・赛阿迪曾要求吟诗人拉比阿・本・哈扎尔・艾塞迪评论他们中谁最富有诗才,拉比阿说:“佐布鲁干,你的诗如烤肉,半生不熟;阿姆鲁,你的诗如同缀满饰物的外衣,乍看光彩耀人,再视则令人目眩;阿布达,你的诗如同水囊,缝制严密,滴水不漏;穆赫柏鲁,你的诗与他们相比有所逊色,却优于他人。”言下之意,佐布鲁干的诗优劣并存,瑕瑜互现,阿姆鲁的诗优美雅致,熠熠生辉,阿布达的诗结构严谨,疏密有致,穆赫柏鲁的诗则在此三人之下,其他人之上。

三、贾希里亚时期诗歌鉴赏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贾希里亚时期的诗歌批评停留于即兴的点评,取决于评诗人的现场感受,过分依靠个人鉴赏能力,缺乏固定的成熟的评判标准,这种批评可称为印象式的批评,即批主体重个人直觉感悟,往往把自己的审美判断用极度概括浓缩的语言点出来,并点到即止,而后诉诸读者的领悟,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理性判断,但更多的是只有结论而缺少通向结论的知性分析。

・阿里夫・马哈马哈茂德・侯赛因在他的贾希利叶时期文学批评的表象与标准一文中将该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总结为四点:

(一)宽泛性就是说批评家做出评判或发表个人观点时不提及原因和理由。

(二)简洁性就是说批评家常常用简短的句子提出批评性的判断,其所指可从中悟出,却不作解释或细化。

(三)局部性

就是说批评家仅涉及诗歌艺术中的某些局部,如词汇方面、语义方面、格律方面,而不像现代文学批评全面涉及诗歌的整体。比如说,贾希利叶时期的批评家涉及某一语义或某些语义时,仅说明正确性或错误、清晰或模糊。

(四)感受性和主观性

就是说评论性的判断通常是以批评家对诗歌在他的内心所产生影响的感受为基础,是以话语对他的触动力为基础。评论是与这一感受的强弱密切相关的。阿拉伯人对诗歌影响的感受是本能性的,对它的鉴赏也是很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因此,他评判常常是以他的鉴赏和本能为基础,并引导得出话语艺术中的精品和诗人中的良才。这意味着他在评判话语中的精品和诗人中的良才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公认的原则,惟有他的本能和品味。“

参考文献:

[1]王有勇.阿拉伯古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9

[2]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译林出版社,2010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11

关键词: 摩洛哥 殖民 伊斯兰 宗教教育

一、“民族联合”为主的殖民教育思想

1912年3月,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殖民者在教育上主要采取“民族联合”的思想。通过保存一定的摩洛哥本土伊斯兰宗教教育,把摩洛哥穆斯林和殖民者联系起来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调整,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的方式来达到用法国的文化来取代摩洛哥本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目的。

二、“民族联合”思想下的伊斯兰宗教教育

整个殖民时期,法国殖民者对摩洛哥伊斯兰宗教教育采取的政策主要是:1. 打压伊斯兰宗教教育。2.分社会阶层改革伊斯兰宗教教育。

1.限制农村传统伊斯兰宗教教育发展

法国殖民者迫于摩洛哥人民的压力保存了摩洛哥偏远农村地区的传统伊斯兰宗教教育,并且承认“现代初等学校中应该包括《古兰经》、伊斯兰宗教知识、阿拉伯语、摩洛哥的历史和地理。这些课程在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和农村的初等教育机构中实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教学。

伊斯兰文化教学主要针对《古兰经》进行,农村初级学校中教授《古兰经》,宗教教育必须由接受过传统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教师讲授,其他非伊斯兰宗教的课程由从法国引入的对伊斯兰不反感的教师进行讲授。但是进行传统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教师得不到殖民当局的信任,在诸多领域受到怀疑与监控。

阿拉伯语言文化教学规定农村初级教学机构中可以教授阿拉伯语,但是阿拉伯语的学习又有严格的限制。阿拉伯语课程主要集中在文字、语法方面。教师为非摩洛哥人。学习时间为每天半小时。学生对于阿拉伯语的掌握程度较低。

2.设立精英学校

法国殖民者为了联合摩洛哥穆斯林精英,设立穆斯林精英学校培养精英家庭的儿童以此增加摩洛哥本土学生毕业后进入到法国社会殖民当局工作的机会。

精英学校教育模式有三种:普通模式、传统模式和商业模式。传统模式主要进行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的教学。商业模式主要培养能够在经济社会中有所成就的精英,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精英学校中主要教学语言为阿拉伯语,但法语作为第二语言也是必修课程。法语每天的学习时间为一小时,阿拉伯语课程为每天六个小时,包括阿拉伯语进行教学的学科学习和阿拉伯语言学习。文化课包括,《古兰经》学习、伊斯兰神学、阿拉伯语法、句法、逻辑学、阿拉伯文学、修辞学和伊斯兰法律。科学课程包括数学、自然历史、物理、化学和地理。此后鉴于学生对于法语的需求加大,法语课程逐渐增加,法语课程的学习时间成为阿拉伯语学习时间的3-5倍。

3. 在传统宗教大学中设立新课程

卡拉维因大学作为摩洛哥最重要的高等伊斯兰宗教教育场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法国殖民者对其教育教学的调整。课程中加入法语、科学等新课程。

卡拉维因大学的教学被分为四个不同的学科,每一学科根据不同的课程有所不同。司法科学包括法律,艺术学),以及基本的法律规则;宗教科学包括理论,圣训,宗教赞美;文法科学包括语法、句法、修辞和搭配,散文,诗歌和语法哲学。哲学包括逻辑课。生物、历史、地理、法语等课程受到了忽视。殖民者认为法语代表着自由、理性和进步,害怕法语成为学生的政治工具。但是学生对于设立法语课的呼声越来越高,个别学校领导也认为设立法语课是促进卡拉维因大学发展的需要。1923年,教师在学生的要求在卡拉维因大学设立法语课。由于法语课程的开设遭到了卡拉维因大学内保守派教师的反对,最初的法语课程在一所长期废弃的中学中进行讲授,教学设施落后,只有必备“垫子、桌子、椅子、黑板”。但是法语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这些现代化课程的改革并没有受到所有殖民者的鼓励,他们期望的是“抵制本土的律师和医生的繁荣发展”,“我们需要的就是他们的服从,而不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与能力”。但是新课程的开设大大扩宽了卡拉维因大学学生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且为他们在毕业后在当时的殖民社会就业提供了知识基础。

三、法国殖民对摩洛哥伊斯兰宗教教育的影响

法国入侵摩洛哥并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并在殖民过程中带来了西方文明。在教育上通过建立新式学校,设立新式课程等方式打压摩洛宗教教育。这些教育调整方式都促进了独立之后摩洛哥的现代化进程。这种不完全打压的教育方式,也在非常大程度上保存了一定的摩洛哥伊斯兰文化。

但是这些调整的目的是为法国殖民本身服务。传统宗教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且肤浅,传统宗教学校的数量削减严重。教师待遇低,宗教知识在摩洛哥社会中得不到重视。法国的殖民统治导致摩洛哥伊斯兰宗教教育衰落。

参考文献:

[1] 陶荣杰.摩洛哥的现代教育[J],阿拉伯世界研究,1998(04):142-146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范文12

关键词:东干语 借词 使用特点 语码混合

东干语是中亚东干族所操语言,在东干族迁居中亚之后,东干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多民族杂居与多种语言相间的环境中,渐渐将自己的母语与其他多种民族语言混合使用,吸收和借用了许多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形成大量借词。本文就东干语借词来研究其特殊的词汇特点。

一、借词的分类与使用特点

(一)借词的分类

东干语借词多借用于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等。本文根据东干语借词的具体来源,对其进行分类。

1.俄语借词

东干语中的俄语借词数量多、应用范围广,几乎涉及到东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职业名称、地域及政府单位名称、日常生活词语三类。如:

2.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

由于东干语中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借词都着重在涉及中亚东干族的宗教方面时使用,因而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来进行探讨。这部分借词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词语和与宗教有关的词语。如:

3.突厥语借词

突厥语借词在东干语借词中数量较少,词类多是副词或名词,名词多表示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乐器或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名称。如:

(二)借词的使用特点

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东干语借词中有90%属于名词,其他词类很少,只有少量属于动词和形容词。如:“диктант”,俄语借词,汉译为“底可坦他”,是“听写”的意思;“хараму”,阿拉伯语借词,汉译为“哈拉木”,是“禁止的、不合教法的”意思。本文着重讨论东干语名词类借词在语境中的使用特点。

1.属于名词的借词在语境中既可作主语,也可作宾语,如:“салйирд? дада шы шафыйл?”,即“萨利儿的达达是沙费勒”,“达达”是东干语中“父亲”的意思,“沙费勒”是俄语借词,表示开汽车的司机;这些借词多数都可以作定语和带定语,如:“фыйл?мад? тузы”,即“费勒麻的头子”,“费勒麻”是俄语借词,是“厂子、工厂”的意思,“чйич?база”,即“汽车巴扎”,“巴扎”是“集市、市觥钡囊馑迹是俄语借词。

2.属于名词的借词之前可加量词短语,不可加副词,如:“шыг? мандалйин”,即“十个满打林”,“满打林”是“桔子”的意思,俄语借词,不可说“非常满打林”。

3.名词类借词没有重叠式。

4.名词类借词有“数”的语法范畴,表人的名词类借词后面大都可以加复数词尾“们”(读mu音),来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如:“пйионэл?вамын”,即“皮奥涅勒娃们”(“皮奥涅勒”是俄语借词,少先队的意思),“колхозмын”,即“考拉号子们”(“考拉号子”是集体农庄的意思,俄语借词),但“们”很少用于表示人以外的事物。

5.名词类借词中的方位词在东干语专家著作里被称为“后置词”,因为它们的位置在借词之后,这主要是受俄语语法影响。在东干语中,单纯方位词用的很少,大多是复合起来的方位词,如:“сту?дия шон”,即“斯图垫底亚上”(“斯图底亚”是电视台的意思,俄语借词),“мотор шон”,即“冒套儿上”(“冒套儿”是汽车发动机的意思,俄语借词)。

二、借词的结构特点

由于东干语与其他多民族语言成分相结合,使东干语出现了语码混合的现象。语码混合即说话者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语码时,同时掺和混杂了另外一种语言的词语要素。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东干语借词形成的短语中,尤其是汉语与借词形成的短语中,它包含了主谓、动宾、偏正等九类短语,当然也有一些借词与借词形成的短语。

(一)阿拉伯语借词+汉语组成的主谓短语

在东干文学作品中,偶尔会出现阿拉伯语与汉语形成的主谓短语现象,如:“иимаму зу伊玛目走”就是阿拉伯语借词“伊玛目”和汉语“走”形成的主谓短语,其中“伊玛目”是“教长”的意思。

(二)汉语+俄语/阿拉伯语借词组成的动宾短语

在具体东干语作品中,汉语与借词组成的动宾短语结构随处可见。如:

“Жйин ду?зхэ进多灾海”,“多灾海”是阿拉伯语借词,是“地狱”的意思,与汉语构成了动名组合(《骚葫芦白雨下的呢》)。

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东干语的动宾短语经常在谓词后加“哩”“过”“下”“开”等词表示一种动作的状态,“开”表示开始的动作,“下”“过”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如:

“Чын щя йинженер成英然涅勒”,“英然涅勒”是阿拉伯语借词,是“工程师”的意思,与汉语构成动名短语(《雪花儿》);

“Нян кэ к?табу?念克塔布”,“克塔布”是波斯语借词,是穆斯林波斯文经典之义,与汉语构成动名短语(《雪花儿》)。

在汉语中,宾语前加“的”通常是偏正关系的代表,但在东干语中,动词、形容词后加“的”有时相当于“着”,表示正在进行。如:

“Хан д? вула喊乌拉”,“乌拉”是俄语借词,是“万岁”的意思,和汉语“喊”构成动宾结构(《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

(三)俄语/阿拉伯语/突厥语借词+汉语组成的偏正短语

在实际语境里,具有修饰关系的短语也时常出现,它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又可再细分为两种:

1.汉语+俄语/阿拉伯语借词组成的定中短语

在东干语中,和汉语相同,经常在表示定中关系的修饰语后加“的”来引出被修饰语。当然,东干语借词在不同情境下,既可以作修饰语,即定语,又可以做被修饰语,即中心语。如:

借词作定语时,“ш?танни д? дон筛团尼的当当”,“筛团尼”是“魔鬼、恶魔”义,阿拉伯语借词,和“当当”结合构成定中关系,意思是“上了恶魔的当”(《骚葫J白雨下的呢》);

“Колхоз д? ку?у?考拉号子的果树”,“考拉号子”是俄语借词,“集体农庄”的意思,与“果树”组合形成定中关系(《雪花儿》)。

借词作中心语时,“нйи д? ризги你的利兹给”,“利兹给”指上天给造下的光明,属于阿拉伯语借词,与修饰语形成定中关系,意思为“你的光明”(《骚葫芦下的呢》);

“Шо жуан д? жавота烧砖的扎卧他”,“扎卧他”是俄语借词,工厂之义,与修饰语组成定中关系,意义为“烧砖的工厂”(《雪花儿》)。

2.突厥语/俄语借词+汉语组成状中短语

东干文学作品里,表示状中关系的结构较少,同样,东干语借词在此种结构中既可作状语,也可作中心语。如:

借词为状语时,“Вужан бйин щя乌然病下”,“乌然”是“已经”的意思,属于俄语音译词,作状语修饰“病下”,形成状中结构(《骚葫芦白雨下的呢》);

借词为中心语时,“Го щйин выйнон高兴维囊”,“维囊”是“跳舞”的意思,属于突厥语借词,它和“高兴”组成状中关系(《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意思是“高兴地跳舞”,东干语中表示状中关系结构的短语间经常不加“地”字,这和汉语的语法使用习惯是不同的。

还有几个特殊借词,在自身意译为汉语词义时,借词本身就是状中关系的词,如:“бэг?р白可儿”,是突厥语借词,本身就是“白跑,白做”的意思。

(四)其他类型短语

除了上述三种结构类型外,与借词相关的结构类型还有很多,如:突厥语/俄语/阿拉伯语借词+汉语组成的联合短语,“Щинщю ?рлан星宿阿兰”,“阿兰”是“天空”的意思(《骚葫芦白雨下的呢》);汉语+俄语借词+汉语组成连谓短语,“На бйинта бо拿丙他抱”,“丙他”是“纱布”的意思(《雪花儿》);俄语/波斯语借词+汉语组成的同位短语,“Булйигаба лйиншу布哩噶达领首”,“布哩噶达”是“队长”之义(《雪花儿》);俄语/阿拉伯语借词+汉语组成的方位短语,“Дуня шон顿亚上”,“顿亚”是“世界”的意思(《骚葫芦白雨下的呢》);汉语+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组成的量词短语,“вушы?рг? милион五十二个米里昂”,“米里昂”是“百万”义(《雪花儿》)。

三、结语

借词是东干语词汇中独特的一类词,它的形成原因复杂、来源丰富、在具体语境下使用方式特别,不同于汉语,在与汉语交织的情境中形成语码混合现象,当然,其形成的短语类别丰富、结构多样,对东干语词汇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海峰.中亚东干语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10.

[2]林涛.东干语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

[3]林涛.东干语论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4.

[4]林涛.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M].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

[5]林涛.骚葫芦白雨下的呢[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6]林涛.雪花儿[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7]杨景.东干语借词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5.

[8]常文昌.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之定位及研究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常文昌.中亚东干学简论[J].华文文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