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时间:2023-06-16 16:05:47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复习教学;整体优化;有效

如何提高九年级科学复习效率是每个九年级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经过几年九年级科学教学,找到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复习教学的整体优化。

一、科学总复习整体优化的依据

(一)九年级学生情况分析

1.九年级学生认知起点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此时九年级学生已有大量的科学概念,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密度,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惯性等等,一个个概念基本孤立地在大脑里有明显的印迹,但是这些概念的相似点及本质区别等还不能把握。例如,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比较:

以上表格为两个知识点的比较,学生对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较难以理解,更难以独立分析得出。在此认知起点的基础上,九年级复习必须加强对每个概念的理解,明确某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概念进行新的深刻的认识和深化。

2.九年级学生技能起点分析

此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能力有了更高的发展,但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思维成分仍起主要作用。他们能理解一般的概念和规律,但从感性材料中独立地抽象出概念并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时常有困难。此外,对有些相近的概念,如质量和重量、压力和压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等内容难以区别。基于学生上述技能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逻辑整理与直视形象结合起来,这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应得到反映。

(二)九年级科学复习内容分析

九年级科学总复习按教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概念和规律的复习;实验复习;概念及规律应用的复习。事实上,某些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方法又有相通之处,例如在对速度:v=s/t;功率:P=W/t 的复习时,可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根据两个定义式的相同形式,打破章节界限,揭示知识结构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纵横关系,有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再比如对于“水和溶液”的复习,就可以对其中的溶解度、浓度、饱和程度、酸碱度等进行整合优化,建立相关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科学总复习整体优化的实践

(一)复习目标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优化

目标定得过高,内容过于复杂,会降低学生积极学习的意愿和情趣,使学生不能正常地接受任务,每次的复习任务都不能完成,导致他们的学习意志力会迅速下降,从而使得复习教学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同样,目标过低,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也不会表现出应有的意志和情趣。

例1,在“密度”一节的复习课中,依照常规复习思路,则是将复习目标定位为密度公式及公式变形的应用上。这样,在复习课堂上,学生就会觉得只要熟悉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进行简单公式套用即可,于是学生便会觉得乏味,复习动力缺失,学习效果特别是发展性结果必然低于本来可能达到的水平。笔者在具体复习目标呈现时,将复习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理解密度为物质的一种属性,具体理解密度、质量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于是,通过对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分析,学生从过去的不能理解或半知不懂到现在的真正理解。

(二)复习知识巩固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整体优化

基于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判明因果关系,理解基本概念,因此教师除了在复习中运用直观教学法外,还可广泛利用问题探索教学法、演绎教学法、分析比较法等。因为,根据复习知识点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是提高复习效率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2,在对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的复习整理时,笔者对部分有相关性的物理量进行了整合与梳理,如对“密度、比热、电阻、燃烧值”等基本概念的复习就可以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之处,用列表法进行类比,一同呈现。

(三)教师教学引导与学生学习主动的整体优化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师的分析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关系。教师只有科学地履行好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反之,学生主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又能促进教师将复习知识引导到更深层次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在复习课中最忌讳教师表现为不放心地大讲特讲,而学生则表现为毫无生气地大听特听,结果是教师徒劳无功,学生颗粒无收,谈何复习效率呢?

例3,笔者在一次复习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基本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确了二者确实能发生反应,也能熟练地书写相关的反应方程式,自我感觉在这块知识内容上已经过关。此时,笔者顺势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通过大家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学生共设计出了十几种方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六种:

1.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3.把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即可看到溶液上升到试管中,注意与倒插入水中对比(如图1)。

4.如在一个装饮料的塑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塑料瓶瘪了(如图2)。

5.拿一个玻璃管,在其一端套上一瘪气球,另一端插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的单孔胶塞上,然后,往烧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烧瓶中的气球膨胀起来(如图3)。

6.用一根玻璃弯管,一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另一端插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广口瓶的双孔胶塞上,然后用分液漏斗往广口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看到烧杯中的导管里有水上升(如图4)。

■■

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学习,不但巩固强化了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更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更深层次的复习目标。

(四)复习内容安排与课堂教学组织的整体优化

九年级科学复习的内容繁多,按教材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密度、力和运动、声和光等等,笔者认为在总复习时,复习内容先后顺序可以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技能起点的分析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将学生有限的复习时间利用好。而且,将同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复习与比较,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显得相对直观,有利于学生在寻找差别中探求真知。

例4,笔者在复习“力的基本知识”一节时,从力产生的原意出发,将重力、压力、弹力、拉力、支持力、摩擦力、浮力等相关知识点一起复习,这样既可以通过对各种具体力的分析对力的概念作深入理解,又可以明确直观地比较各力三要素的差异,从而为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复习教学内容和学生作业练习的整体优化

作业的训练和反馈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技巧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不同的复习教学内容应配以不同的作业进行消化。在复习概念和规律、公式等内容后,应配以概念和规律及公式的应用练习;在复习内容为知识的加深理解及应用时应配以较复杂的练习或综合性练习;在实验复习后可配以课后小实验或实验操作等练习。同时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可布置不同难度的分层练习,分层练习的设计,既要激发优等生、中等生的思维火花,又要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复习的效果。笔者认为,作业练习层次化主要是指习题的难度层次化、作业的质量层次化和作业的数量层次化。因此对复习课的课内外作业,要按难易进行编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配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对A层次优等生可适当减少作业量,增加难度,作业练习以综合运用为主,对B层次学生作业练习以理解应用为主,对C层次的学生作业练习以记忆领悟为主。

(六)实验探究复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

所谓思维,就是将观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抽象的过程,最终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通过实验复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5,笔者在“电阻实验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设计一个测电阻的方案,学生很快画出电路图,肯定之后,要求学生再设计一个方案,条件是只用一只电表(电压表或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若干,去测定未知电阻Rx的方案,并讲解设计的步骤。为了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的束缚,笔者启发他们从公式R=U/I来考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设计很快出来,如图5、6、7、8。在讲完图8后,有个学生设计出了图9。图9不仅将知识联系得更紧密,而且为思维的纵向延伸提供了空间。在图9的启迪下,一个学生画下了设计图10,又一位同学画下了设计图11。笔者对此一一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并建议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分别去操作一下,体验一下。通过测电阻的实验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得复习效果更加明显。

三、科学总复习整体优化的思考

笔者在这方面的探索中选择了两个平行班,即2007届九年级(1)班和九年级(2)班进行对照和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明显感觉到课堂复习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这两个班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的成绩(即总复习之前成绩)对照如下:

因为这两个班的成绩相当,所以在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上课之后的成绩有说服力及参考价值。笔者选定九年级(1)班为实验班,随后在该班的复习中,从内容的安排、课堂复习目标的选定、复习方法的选择上均从整体优化的策略来实践,而九年级(2)班的复习则基本按教材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复习,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以教师复习讲授、整理知识形式为主。一个学期下来,这两个班的成绩对照如下:

实验结果是明显的:即在复习中从整体优化上考虑的教学,能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方法和得到学习的兴趣,并在自我动力的驱动下,自觉地学习和复习。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其成绩提高也是显著的。对照班的复习以教师的知识整理为主,因此,其复习的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班,所以,即便整理的知识内容很系统,学生也易于识记,但由于以教师的讲为主要的复习方法,因此让学生觉得复习课很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自我提升的原动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在第一阶段后已具备优势,但并不很明显,而到了第二阶段后,其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班。

参考文献:

[1]邓集春.初中科学情趣导学五环节.物理教师,2000(7).

[2]项红专.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与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2

    一、避轻就重 巧抓重点

    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进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例如,在初中阶段,一般认为电流表的电阻为零,电压表的电阻为无限大。把电流表当作导线,电压表视为开路;用字母标出电路图中三条导线相交的结点;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根据电流的路径及各个结点的位置画出简单的电路图;电流表和电压表复位。

    例1:请你画出如图1所示的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并说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作用。

    图1 图2 图3

    解:(1)把电流表当作导线,电压表视为开路。

    (2)标出电路图的结点A、B、C、D。

    (3)根据电流路径,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经过D点和R1来到A点,电流在A点分开两路,一路通过R2到达B点,另一路通过R3到达B点,两路在B点汇合到达电源负极形成回路。画出简单易看的电路图(如图2)。由此可知R2、R3是并联,然后再与R1串联。

    (4)电流表电压表复位。由电路图1可知C、A两点之间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可看作同一点,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连接D点和A点,所以电压表是测量R1两端的电压。电流通过A点分开两路,一路经过电流表后,再经过R3到达B点,所以电流表是测量通过R3的电流强度(如图3)。

    由上面例子,可看出分析电路的重要性。在复习中应特别强调分析电路,画等效电路图的必要性,使学生掌握这个基本技能。并能养成遇到电学问题,先画出电路图。遇到电路图先分析电路的好习惯。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计算的核心。它揭示了电学三个最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欧姆定律时,应特别注意:

    ①要明确定律中涉及的U、I、R。是同一部分电路的三个物理量。决不能张冠李戴把不属于同一电路中的U、I、R代入公式中计算。

    ②公式I=U/R、U=IR 、R=U/I,单从数学意义上并无本质不同,但从物理角度必须注意因果关系,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阻碍电流的内阻,不能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也不能认为“导体两端没有电压就没有电阻”。

    例2:如图4所示,有两个电阻R1、R2串联,电源电压为6伏,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为2伏。求:通过电阻R1的电流及电阻R2的电阻值。

    解: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

    U1=U - U2 =6V -2V =4V,I1= = =0.4A,R2= = =5 ?

    这道例题是强调运用欧姆定律时,U、I、R的对应性。决不能用R2两端的电压或电源电压除以R1的电阻值来求得通过 的电流,或用电源电压除以电流来求得R2的电阻值。

    二、精讲善导 启发智能

    启发教学是启发学生智能的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都明确了教学这一认识活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事实说明,只有把教学中的主体思维启发起来,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吸收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教学过程中,强化对重点知识的启发,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材中,只给出了“整体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而在电学综合题中常常会出现局部短路的问题,如果导线不经过其他用电器而将某个用电器(或某部分电路)首尾相连就形成局部短路。局部短路仅造成用电器不工作,并不损坏用电器,因此是允许的。因它富于变化成为电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局部短路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实验原理如图5,当开关S闭合前,两灯均亮(较暗);闭合后,L1不亮,而L2仍发光(较亮)。为了帮助初中生理解,可将L1比作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开关S的短路通道则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洞”。有了“隧洞”,电流只会“走隧洞”而不会去“爬山”。

    三、综合分析 总结方法

    在进行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他们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强化系列训练是巩固、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有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遇到困难头皮发麻、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除了概念不清、规律不明、能力薄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抓住本质去透彻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解题的经验方法。例如不少初中学生反映,电学习题涉及概念、公式多,解题头绪多,容易出错。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这里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表格的列,列出有关用电器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四个物理量。在一般计算中,出现用电器多为纯电阻,根据欧姆定律I=U/R,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在四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两个物理量;(有六种情况)表格的行,列出电流等物理量在各分电路和总电路的数值,或物理量在用电器的各种状态下(如额定工作状态、电路实际工作状态)的数值。而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或根据题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或一个,就可以求出剩余的物理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事实证明,学生不断积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和谐统一 遵循规律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考数学;九年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69-01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更有利于巩固、深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进而再学习的目的。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总复习是必要的,也是考察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临近中考,数学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短,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我根据《学业考试纲要》和复习期间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本人略谈自己具体做法和体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交流指正。

1.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由于现在的中考命题仍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教材原题的改选,后面的大题虽然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延伸、变形和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紧扣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体系。根据教材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编排的,所以在复习中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按照课标的四个板块将复习内容重新组织构建,将代数部分分成四个单元:《数与式》《方程(组)和不等式(组)》《函数》《统计与概率》。将几何部分分为四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和三角形》《四边形》《图形与变换》《圆》。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先研究每一单元的知识点,编写教案作好板书,然后指导学生按板书提要复习。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的知识重温一遍,加深记忆并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延伸和内涵,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然后进行典型例题讲解,教给学生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课后教师都要认真批改作业,由作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共性的问题集中讲,个别问题请学生解决。这样做既可减少学生做题的盲目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完成每个单元的复习之后要进行质量检测,查缺补漏,让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总结。

2.复习要讲究方法

数学的学习一般都是注重练习与复习,预习属于每个学科都需要的过程。因为要想彻底掌握数学的知识,比如其中的概念定义以及解题方法,就必须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完成。可以说,练习是学习数学的良方。但是,就因为重视练习,也让很多学生们步入了题海的误区。在初中数学的自习课上,可以很容易看到学生们抱着一本本的习题在疯狂的做。当然,做题练习是好事,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切记题海战术。做题是最需要方法的,尤其是数学的学习,更是需要掌握数学方法。有很多数学思想,都是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在这里值得强调,掌握一种数学方法,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的。但是不要把已经掌握了的方法,还在重复的练习,这样相当于在做无用功。在学生中,存在一种很怪的现象,就是学生们在做练习册的时候,总是习惯从头开始做,不管这题的内容,涉及的数学方法。其实,在做题的时候,完全应该先对试题进行简单的浏览,然后思考哪些题涉及了哪些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想。如果一些试题的方法已经非常娴熟,就没有必要重复地去做。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试题,更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做。所谓讲究方法,就是要以做题的方法出发,做一道题能够总结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直到最后能够总结出一套解题的方法为止。所以,建议在最开始的复习时,应该先采用分层次复习,也就是说,要按照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在不断地练习中,把每种方法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扫除知识点中没掌握的盲点。然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对于自己还欠佳的地方进行加强练习。最后,做的是整套的练习,可以买一些中考真题,进行考前模拟训练,可以进行计时作答,让自己体验中考的感觉。

3.了解九年级数学的特殊性,分析以及应对

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就要认真的去实施与实践。那么,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九年级数学的特殊性,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九年级数学不同于初一和初二数学的学习,九年级数学的知识量大增,并且还要求学生们在数学的学习上要有质的飞跃,不能够像从前一样稀里糊涂的进行学习。过去在遇到不会的知识的时候,有时候会采取蒙混过关的态度,然后等待老师进行讲解。但是到了初三的时候,就应该遇到问题,马上解决问题。因为中考确实是需要学生们抓紧时间,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予学生们去反复的强调。所以,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尽快解决。同时,还要做到复习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复习要有方法、有策略、有目的性。不能整天把自己埋在试题中,也不能总是纠结在一些概念定义上,复习要有效而实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们一起制订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科学的复习计划。这样,在面对中考的时候就不会慌乱。

4.定期模拟检测,教会学生考试

4.1 教会学生尽快适应正确、高效填写答案机读卷;

4.2 综合模拟检测训练,定位预估分析;

4.3 适当分层次、区别对待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十四年抗战;八年抗战;抗战历史研究和教育宣传

教育部一则关于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的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到底是“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其实一直是抗战史研究的争论热点。经过多年争论,“十四年抗战”之说日渐成为大陆史学界的主流认识,更由党的领导人在官方讲话中予以确认。2005年9月3日,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明确指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015年9月3日,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讲话再次强调:“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按常理推断,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顺理成章,不应引起热议,但事实却是相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7年1月3日在《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提出:“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凡“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规定是引发争议的缘由。

笔者以为,对教育部修改教材的这一举动不必过度解读而将问题复杂化。“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概念各有其适用语境,“八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则包括了局部抗战阶段,更加强调中人民抗日战争的整体性。在国民教育中强调“十四年抗战”与学术界继续围绕“十四年抗战”概念展开学术争论,可以并行不悖。

一、“十四年抗战”的提出及其主要论点

“八年抗战”本是无需论证的历史事实和习惯用语。在中国大陆,传统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革命史的时期划分,是将十年内战与抗日战争八年分成两个历史阶段。台湾方面则是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为十年建设时期,卢沟桥事变后则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十四年抗战”的意见。以下就是笔者摘录的部分持“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

1984年7月,何英在《抗日战争究竟应从何时算起》一文中率先提出:“把芦(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是不妥当的、不符合事实的、不科学的。抗日战争应当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算起为宜。”他提出三条理由:“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芦(卢)沟桥事变却没有这种作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以及一部分爱国官兵就立即投入了抗日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成了全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也把这段时间称作‘抗日时期”’。

1985年8月,简明在《“七・七”事变前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也提出:“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所谓‘地方性’事件。就‘九・一八’事变本身而言,它是日本对华侵略总政策中的一个战略转折点。”“东北军民的局部抗战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事件;‘七・七’事变以后的全面抗战,是局部抗战的继续和发展。”

1986年6月,王维礼、高二音在《论抗日战争的开端》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否认“九一八事变”作为中日战争开端的历史地位的不良后果:轻视“九一八事变”的作用,“就会抹杀六年间中日民族矛盾这个历史主题”、“把日本侵略中国的侵略手法的变化和阶段性割裂开来,势必割断了日本侵略中国政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必然地掩盖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全中国的侵略野心”、“就会人为地低估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的程度。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掩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包含的反民族的性质,减轻由于执行这一反民族的政策而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责任”、“以‘七七’事变为界,将中日战争分成两段,也不利于我们从整个中日战争的高度,全面地评价党在民族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并且也在实际上否定了王明路线控制的中共中央在民族斗争问题上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存在。同时,也贬低了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六年中全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意义和作用”。1991年10月,王维礼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研究――兼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强调:“事实上,推动阶级关系变化的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阶级战争;推动抗日斗争发展的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围剿’与‘反围剿’的胜负;最终被迫转向抗日的根本原因也是中日民族矛盾。”“九一八事变后某些地区‘剿共’战争的激化,并不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只是扭曲历史的一种表象。它并不象有人认识的那样,这是国内阶级矛盾为主的自然发展,而是悖国情违民意的倒行逆施。”

1987年6月,刘庭华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至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止,历时整整十四年。”其理由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七七’事变的爆发,则是对中日民族@个主要矛盾进一步加深与扩大,而没有使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改变。因此,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既符合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客观实际,又符合马克思义主关于划分历史不同时期标准的科学理论。”2006年2月,刘庭华在《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一文中再次重申了其观点:“我们在界定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时,就不能以政府是否主张、参加抗战作为‘标准’来评判。历史的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升级,由局部侵华演变成全面侵华的过程。”“任何事情的起点总是由小到大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事物运动的辩证规律。区别抗日战争的起点与规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无论从逻辑还是从历史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则是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扩大为全国性抗战的转折点。”

1987年10月,王秉忠在《“八年抗战说”之异议》一文中提出:“只承认八年抗战,而不强调十四年抗战,这对东北广大人民十四年来,出生入死、艰苦卓绝,同敌人战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否定。”“‘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人民、察绥人民,上海及其他各地人民的抗日,本来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所以不同意‘八年抗战论’,提倡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观点,不仅是个历史科学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

2007年7月,刘为钦、杨家英在《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一文中指出:如果将“卢沟桥事变”视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起点,“这样很容易淡化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很容易导致小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轻视包括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昂扬的爱国热情,无视爱国官兵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忽视东北义勇军自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功绩。”

2010年4月,程舒伟在《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几点认识》一文中针对“十四年抗战”说是否是历史真实的再现、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起点是否应该不同于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任何一种学术观点都是人提出来的,但与人为制造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正因如此,‘八年抗战’才成为正统观点、习惯语、通用语,成为不该成为定论的定论。”“承认‘九一八’事变史,东北十四年沦陷史、洲国史,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东北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史,‘九一八’事变至‘七七’六年间的局部抗日活动、抗日战事,都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内容的组成部分,却否定‘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如果抗日战争没有开始,哪有这些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综合“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学者观点,其主要考量是: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强调爱国将士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将士的牺牲与贡献。

二、“八年抗战”争鸣的主要论点

“十四年抗战”概念提出后,持“八年抗战”说的学者不断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学术争鸣。了解争鸣双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真实。

1991年5月,王桧林在《有关抗日战争史的三个问题》中提出:“作为专史,作为战争史的抗日战争史或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的着眼点是抗日战争或抗日斗争,从这里着眼,抗日战争可以从‘九一八’开始。”“作为中国现代史一个特定时期的抗日战争史,作为中国通史一个阶段的抗日战争史,我们认为应从七七事变开始,整个时期是从‘七七’到‘八一五’,共8年。”“从中国通史观点看,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思想、国际关系、国内阶级关系这个综合体来看,‘七七’以前对日抗战还不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还不是中国各阶级各党派各政治军事集团共同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内阶级斗争、政治军事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首要地位,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日两国矛盾还不是主要的。”2009年2月,王桧林在《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一文中再次阐述:“十五年中日战争论者,不管他们思想是否明确,实际都认为以九一八事变为标志,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史已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主题。此时日本的大陆政策已发展到灭亡全中国的具体实施阶段了。因此,中日矛盾当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年抗战论者对此问题持否定的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双方分歧的焦点,必须仔细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

2006年2月,张振鹃在《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一文中指出:“八年抗战之所以成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因为这八年间中国遭受的外来侵略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归结起来,七七事变以前的6年中,有3年中国发生过抗日战争,可以说‘三年抗战’,并没有‘六年抗战’;这6年是不能和‘七七’以后真正的八年抗战加在一起的,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就不存在什么‘十四年抗日战争’”“‘九一八’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有所上升,但并没有升到超越其他社会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地步;中日民族矛盾达到这个地步,是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的,是与中国的八年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人们为避免给人以某种‘错误印象’,为避免‘淡化’日本侵华罪行,为有利于‘宣传’中国的抗战而‘承认’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样的论辩恐怕未必有效,即使有人因此而‘承认’,也无法赋予‘十四年抗日战争’以真实性。”2011年9月,张振d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作“请拿出事实来――向‘十四年抗战’论者呼吁”的大会发言,言辞犀利地指出:“抗日战争就是中日战争,是中国、日本两国之间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国家行为,这个国家行为的具体化就是战争由唯一能代表国家的政府(首先是中央政府)主持领导,以国家的武装力量为战斗主力。”“实际上,作为当时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国民政府不只是‘参加’抗战,它一开始就主持领导了抗日战争。说它‘参加’,是有意无意贬损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从九一八到七七的六年间,前一半有抗日战争,主要是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后一半有抗日斗争,没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多少年,要看事实,‘十四年抗战’之说不能成立,是因为没有连续14年抗战的事实(主要是1934、1935、1936这三年没有抗日战争)。如果有人还坚持‘十四年抗战’,请拿出事实来吧,主要是请拿出1934-1936年真正抗战的事实。”

2009年8月,蔡双全、陈其贵在《中国抗日战争应以七七事变为开端――兼与郭德宏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局的关键,既不是抗日救亡运动,也不是以往史学界所简单认为的‘阶级矛盾’,而是国家的统一问题。”“因此,郭先生所主张的抗日战争应从九一八事变算起的观点,没有反映出当r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

2009年9月,章百家在重庆召开的“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抗日战争是‘十四年’还是‘八年”’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还是倾向‘八年抗战’的提法,我认为这个提法更准确。一个基本的史实是,直到卢沟桥事件之后,中国才进行战时动员,整个国家才进入对外战争状态。而‘九一八’事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并没有进入对外战争状态。”“这次会议提到一个概念,即‘15年战争时期’,这是就日本讲。因为日本人一直在琢磨怎么侵华,从1931年起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起来。但是,中国人刚开始的抵抗是很被动的,断断续续的,很难被看作是国家行为。当时,和国民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想通过妥协维持现状,推迟战争爆发。中日战争进行了14年,但中国方面前6年只能说是‘局部抗战’,转折明显地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

2010年4月,曾景忠在《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一文指出:“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东北三省沦陷,历时4个月零18天,中国军队在主要城市所作的抵抗,前后加到一起不到18天。沈阳、长春、吉林等中心城市,东北军或弃城而去,或不战而降。马占山江桥抗战和李杜、丁超哈尔滨保卫战,也只作了短暂抵抗。东北军主力几乎未作有效抵抗。马占山和李杜等也是旅一级军官自主地抗战,而非有组织的抵抗。……东北军‘九一八’抗战之说不能成立。”“一般地说,两国之间的战争,必须是两国政府间正式宣战,或者虽然未曾宣战,但实际上两个国家间已经进入交战状态,两国军队进行相当规模、持续相当时间的作战,伴以国交断绝(撤使断交)等武装交锋以外的斗争。”“‘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发生,中日两国之间并未进入战争状态,不能说中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至于日军占领东北地区后,东北义勇军和游击队的武装袭击骚扰活动,更加不能视为两国间的战争。这6年时间只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准备阶段,而未进入抗日战争阶段。”“将抗日战争的起点提前,并不能增大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将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改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长度,说明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时间长久,却并不能提高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1年5月,臧运祜在《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一文中表示:“就1930年代的中日关系史而言,作为中日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日本的对华政策及其由此产生的对华行动,无疑具有主导的地位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就本文以上所述‘从九一八到七七’的日本对华政策与行动的连续性而言,笔者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并因此赞同日本学界的‘十五年战争史’观。但在问题的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人民从九一八那个苦难的时候就开始了局部抗战而可以笼统地称为‘十四年抗战史’,不过,考虑到中国局部抗战的间断性而非连续性的特点,并从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演变过程来看,即使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举国、全民族的全面抗战仍然是七七事变以后的事情。笔者因此同意并坚持中国学界传统的‘八年抗战史’观。”

笔者不厌其烦地引用“八年抗战”争鸣方的主要论点论据,是想让人们了解在大陆学术界对“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运用有着怎样的争议,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寻求历史真实的艰辛。

三、“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争论之我见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概念其实各有其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按不同的标准来分析判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或开端,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认识分歧是正常的。“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两种概念一直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不同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1995年9月3日,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讲话涉及这一问题时的表述是:“日本1874年进犯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鲸吞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以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企图在整个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全面侵华战争。”这一表述其实可以很好地回应“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争:“八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而“十四年抗战”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派抗日力量和军队的奋起抵抗,包括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各种抗日斗争,其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击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5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概率教学内容编排上存在的瑕疵和不足,认为初中数学概率教学内容编排上要正确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要正确处理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关键词:编排结构 中心概念 实验概率 理论概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体系的编排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2.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基础数学教学发展特点;3.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编排上的合理性。笔者试以华师大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对概率内容编排的合理性作一番探讨。

一、要正确处理分步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关系

从总体结构上看,教材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时,把握得欠全面,造成了“螺旋有余,上升不足”的格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第三学段)概率的具体目标,比小学高段(第二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高出不少,这就是初中阶段所要实现的上升幅度。针对概率的具体教学目标,教材采用分步达成目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分步过多,分级过细。华师大版教材对概率教学内容的编排——七年级上:可能还是确定;七年级下: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八年级上:用概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八年级下:机会的大小比较;九年级上:概率的含义,概率的预测。Www.133229.CoM这样造成了过多的重复,甚至与第一、二学段也有重复,缺乏层次感,缺乏递进性,使有些“螺旋”叠加缠绕在一起,其症结在于没准确把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割裂了逐级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联系,出现了教学进程“又慢又费”的情况,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这种贴近生活的概率及其思想其实设置两组、至多设置三组螺旋就可以达到目标,不必设置四组、五组,为“螺旋”而“螺旋”,为分步而分步。

另外,在运用螺旋上升原则时,一要有一种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的东西(不妨称之元认知)统帅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对概率,不妨把“研究随机性现象”“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这一学科研究范畴作为编排主线。二要使每一组螺旋有头有尾,能自成较完整的体系,前、后组螺旋间要有联结的纽带。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思想,但这并没有否定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必要性。现在教材以交叉编排方法为主,其实交叉编排方式仍是要顾及内容体系的,仍是讲究系统性的,只是为适应学生认知特点而采用交叉编排。如果螺旋结构不完整,前后螺旋衔接性差,反而会出现诸多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交叉编排方式也定会失去适应性和亲和力。还有,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其成立是有条件的。合理地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螺旋之间上升的幅度过小,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刻意套用这一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

从概率概念的提出上看,教材延误了时机。教材到九年级上才提出概率的含义,真是令人费解。其实,现在的初中学生,即使学校里不学概率,已有“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某某同学有很大实力当选班长”等生活经验,也往往在媒体中接触过“概率”一词,何况,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内容,所以在初中阶段,概率概念的提出不宜过迟,宜在七年级、八年级之交提出为妥。因为此时,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阶段,并对概率的实质和实际背景已有了相当的了解、体验,这时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概率概念的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然后学习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则或原理,最后把原理或规则用于问题解决”,可见,概念具有一定的统摄性,何况概率是一个中心概念,只有适时地进行概率概念教学,才能“一览众山小”,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可能性”“机会”的含义。概念还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要素,有了一定的概念,并不妨碍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发挥,照样可进行合情推理以及其他瞬间性思维活动。古人提出“不悱不发”,要求我们不可“不悱而发”,也不可“悱而不发”。这套教材在概率教学中却出现了“悱而不发”的情况,这样会妨碍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义务教学阶段,概率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处于“犹抱琵琶半遮脸”状况,是很正常的,到了初中阶段,教材虽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迟迟未闻“大珠小珠落玉盘”,影响了教材编排

编辑整理本文。

上体系结构的和谐,不利于学生便捷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三、要正确处理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教学中,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发挥高明的组织者,高水准的合作者,高超的引导者的作用,并有良好的教学设备设施,的确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活动成为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但教材太器重实验概率了,有过分强调实验概率之虞,且实验概率的实验缺乏新颖性,“抛硬币”一抛就是三年,“掷骰子”一掷也是三年。

其实,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灵活,贴近初中生的真实世界,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增强概率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所以教材编排概率教学内容时,在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和空间上,还大有文章可做。在实验概率层面,可多创设与概率意义有关的新颖的情景,可创设一些新颖的试验;在理论概率层面,也要有机地渗透有关概率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完美结合。具体编排上,七、八年级宜以实验概率为主,九年级宜以渗透理论概率为主。如果教材一味用试验来呈现教学内容,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不灵活。

另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制定超出他们现有水平、同时又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准则,这也要求在概率教学中,正确处理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增加概率探索性实验的形式,并在时机成熟时加强理论概率的渗透。

华师大版教材是出版较早的课改教材之一,其中存在瑕疵和不足是难免的,客观上,为编辑同类教材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一线教师认为编写或修订教材时,应力求避免以上种种缺憾。总之,教学内容的编排要遵循课程知识系统的结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自然,概率教学内容编排上也应体现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8~119,4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1~327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6

一、“美丽中国”理念的解读

2012年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的诗化愿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体现了经济、环境、美学价值的统一和共赢。旅游业作为绿色、低碳的现代服务业,既能创造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自然,与“美丽中国”的理念相契合。旅游业良好健康的发展,将成为“美丽中国”愿景实现的强有力支撑。

二、九江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行业概况

九江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宜人居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古人誉之为“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号称“天下江山眉目之处”。

(一)旅游资源概况

1.现有景区景点。九江市现有景区景点有:庐山、庐山西海、鄱阳湖湿地公园、白鹿洞书院、东林寺、秀峰、石门涧、大口瀑布、三叠泉、天沐温泉、龙湾温泉、湖口石钟山、永修龙源峡、共青城富华山、修水南崖――清水岩、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百茶园和98抗洪纪念馆等。

武宁新光农庄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共青城云庐山庄、永修易佳河新村、星子三石生态园、武宁新光农庄、平尧农庄被评为“4A级乡村旅游点”;庐山区海会镇被住建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公共休闲绿地:南山公园、八里湖沙滩公园、观音桥、天花井森林公园等。

主题乐园:九江民生大千世界。

2.在建项目。九江市正在建设的旅游项目有:星子东林大佛文化游览区、华侨度假村、天恒温泉、庐邑温泉、庐山跑马场、归宗景区开发、星子庐山银河谷、星期8小镇、鄱阳湖国际生态旅游区中心客运港、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九江历史文化街区。

(二)旅游行业概况

2012年九江市旅游业总收入205.68亿元,旅游外汇收入9988万美元,接待旅游总人次3047.91万人次。

2012年度九江市旅游领域在建重大旅游项目36个,投资总额208.3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2年底,九江市共有旅行社87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2家,三星级旅行社12家,向省星评委推荐2家五星级旅行社。截至2011年底,九江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80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三星级49家,二星级17家,一星级1家;农家星级旅馆35家,其中:特色三星级18家,三星级16家,二星级1家;乡村旅游示范点25家,其中5A级2家,4A级11家,3A级12家。

三、九江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定量评价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是对旅游发展与城市各个因素之间协调程度的测量。对评价城市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

(一)构建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主要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旅游系统,一类是城市发展系统。旅游系统指标主要包括: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国际旅游者人次数,这些指标能反映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及对社会的贡献。城市发展系统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评价。经济子系统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社会子系统包括: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万人公共交通汽车数、人均道路面积、万人出租车数、万人实有道路总长度;环境子系统包括:城市绿地总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指标的选取参考了相关专家的意见,也参考了相关文献,认为该指标体系能较好的反映九江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也能体现旅游与建设美丽城市之间的相关作用。

(二)计算方法

TOPSIS法(也称逼近理想解的思路,即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技术决策方法。

(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有m个年份,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0≤i≤m,0≤j≤n),Xij为第i个年份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

(2)数据归一化处理: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X′ij=Xij/Xmax,Xij=Xmin/Xij。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年份的比重Pij=X′ij/∑X′ij(i=1,2,3,……,m)。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Pij×RPij(i=1,2,3,……,m),其中k=1/Rm。

(5)计算评价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Gj=1-Ej。

(6)计算评价指标j的权重Wj=Gj/∑Gj。

(7)计算第i个年份协调度评价值UQi=∑WjX′ij(j=1,2,3……,n)。

(三)数据来源

本文以九江市整个行政区划为研究范围,以2004年至2012年9年作为研究时期,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四)计算结果

九江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如表1

从表1可知:2004―2012年9年时期,九江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系数是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2004年以来,九江市城市建设的近程加快,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经济发展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九江市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市民公共休闲绿地及公园、景点的建设,因此九江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越来越好。

但从变化值来看,每年的变化幅度并没有呈现递增的趋势。从2011年至2012年的变化值最大,20004年至2005年的变化幅度最小。主要原因在于,2011年至2012年的国内旅游人次数和国内旅游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幅度较大;2004年至2005年国际旅游者人次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变化不大,且远低于2006年。

通过对正理想值和负理想值之间的距离(0―1)取值进行等级划分,一般可分为5个等级。

从表2中可知,九江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状态有“非常不协调”向“非常协调”等级逐渐转变,2004年和2005年属于“非常不协调”等级水平,2006年和2007年属于“较不协调”等级水平,2008年和2009年属于“一般”协调水平,2010年和2011年属于“较协调”水平,2012年到达“非常协调”水平。

这些数据表明,九江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九江城市的发展推动了九江市旅游的发展,而九江市旅游的发展又使九江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美好。

四、九江市城市发展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九江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虽然呈现出协调的态势,但九江市的经济水平、基础建设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等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都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对九江市城市发展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如下

(一)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

旅游景区景点环境容量严格控制,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城市发展新型工业,严格控制污染性企业,在环境保护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冲突时,以环境保护目标为先;严格控制九江市水体质量。

(二)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共同规划

随着九江市新型旅游项目的建设,九江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要素均需提升,除旅游饭店外,公共交通、银行、物流、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也应相应配套提升。同时,在城市的建设中,也应充分植入旅游和休闲功能,赋予旅游内涵,城市建设彰显个性化、人性化、风景化的特点。

(三)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九江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山水风光不仅让城市更美丽,也要求在旅游开发时,需要以保护性开发为主。

(四)开发旅游精品,挖掘更大旅游市场

通过对庐山、庐山西海、鄱阳湖等知名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和规划,做出旅游精品,吸引更大的旅游市场,使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7

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顾的是过去做了些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请笑纳!

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1时光如梭,本期又即将成为“过去式”。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每周9课时。回顾本期工作,本人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进取探索,改革教学。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下,经过一期的辛勤耕耘,已经圆满完成了全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抓好每个教学环节,上好每一堂课。

教学必须抓好每个教学环节。从制订教学计划入手,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对初中所有数学教材的课程体系作了全面的了解熟悉。因为本期是初中阶段的最终一个学期,所以本期的教学计划制订的十分详细,对每周的教学资料、作业设计、实验、复习、测试等教学事项都作了全盘研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时,我不仅仅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并且认真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兴趣、需要以及学习习惯、方法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和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充分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可能有哪些困难,应采取什么相应的预防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我围绕各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上课时多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模式。总复习课的设计更要有吸引力。复习课并不是几个例题和习题的简单直接呈现,而是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把例题和习题放在具体情景的实际生活问题中或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进取性,使九年级的总复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收获季节”。每堂课后,我都会认真写教学反思,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和试卷.

2、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提高,具备了什么本事。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看到学习的提高,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教研教改方面:

本期我进取参加教研活动,因为我认为仅有锻炼才会成长。在仅有一星期的准备时间的情景下,我仍然参加安庆市农远应用新星数学说课竞赛,荣获市级农远应用新星光荣称号。我还经常听课,虚心向他人学习。我常常备好课后就去听同年级教师的课,然后对自我的设计做适当调整再去上课,这样能够扬长避短。本期我还到枣市中学和景弘中学观摩名师的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的精湛教艺,不断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三、有待进一步努力的方面:

一期来,有收获也有困惑与不足。回想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1、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因为教室里没有黑板,所以没有处理好教师板书和学生板演的问题。

2、在学法指导上也有待加强,异常是“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应下苦功。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以后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妥善协调师生关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2一学期来,本人担任九年级(1)班﹑九年级(4)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普遍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程度,充实自我的头脑,构成比较完全的知识构造,严格要求学生,尊敬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育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程度和思想觉醒,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头是本人的总结与体会。

一、依靠团体智慧,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班的造诣突出,不能代表整体程度,整体程度高,才干真正打得出去。我们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团体,备课组的几位教师相互支持和激励,课组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保质保量。我们每周坚持一次团体备课,每学期坚持不少于20次的团体听课和评课,老教师的示范课和青年教师的研讨课给我们供给了彼此交换学习的机遇,积聚了不少好的经验。团体备课时,大家毫无保留,普遍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换和研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也强调个人的工作职责制,根据各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景订出了相应的奋斗目的。在我们的心目中,仅有打团体战的概念,没有单独冒进的念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考竞争的残暴,带来中考形势的严峻。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不管优生和学困生,他们的学习都是被动型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工作怎样努力也没用,这就迫使我去研讨学生的心理,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法。

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工作的重点和工作办法: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优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我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讨,提高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本事,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舒展自我的见解,然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普通班是学习的主流,上课时我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习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对于差生,我本着提高一个算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烦从学习上辅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习进取性。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器重与学生的情绪沟通。比如给学生及时的辅导。给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的提醒。给有好的解法的学生及时表扬。给失去信念的学生及时的心理安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各种本事的培育和施展潜能的机遇。仅有教师与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情绪交换,才干在教学中在一种愉悦、竞争、合作的环境下完成。

三、增强对教材的研讨,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

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症结是每节课的高效益。当然期末复习的后期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两个周时间里,把一本书复习好,不讲技巧,不讲方法,不拿出有效的办法确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后一阶段,我很讲求“精讲”这一环,学校给我的教学时间与别的学科一样,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对教师来讲,要求是十分高的。我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比较,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讨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齐摸索研讨。

“练”这一环也是我工作重点,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而练习题必须是经过我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运用知识的本事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剖析的提高题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学生的解题精确度,应变本事,及技巧会有很大的提高。

造诣以成为历史,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从零开始,要不断研讨新形势、新特点,不断努力,争夺更大提高。

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3一学期以来,本人担任九年级7、8两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充实自我的头脑,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育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好课,上好课,提升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备好课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进一步挖掘,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此基础上,经过每周团体备课活动,讨论确定本周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研究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精心上课

以"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好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取参与课堂,进取探究,大胆发言,主动交流。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注意课堂教学生成,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坚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交流、展示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做好辅导工作。

个别学生缺乏自控本事,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住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放松,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了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抓住闪光点,放大闪光点,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三、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进取写激励性批语,如:"今日最佳作业","加油,相信你是最棒的。"学生的作业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进取参与听课、评课与团体备课活动,本学期听课18节,虚心向教师们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五、努力方面

1.努力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对"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模式的进一步打造,熟练"五步十环节"操作流程。

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本事的培养。注重"精讲"这一环,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比较,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齐探索研究。

2.做好"练"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而练习题必须是经过我们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

运用知识的本事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分析的提高题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应变本事,及技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数学的认识上有更大的提高。

4.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我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一学期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所任教的两班数学成绩有了必须提高。具体情景如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我,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我们仅有不断去应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个人努力=必须能成功。

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4一学期来,本人担任九年级(8)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充实自我的头脑,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育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头是本人的总结与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头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思考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准备多媒体资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状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潜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忙整理衣服。

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我工作的不足。

3、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资料注入新鲜血液。

5、平时用心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及教研组会议,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我,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九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5一学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坚持课堂“三不”(即课堂上不乱说话、不睡觉、不吃零食)来要求学生。为了明年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我的优势,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以来,我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各方面都取得了必须的效果。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十分注意学生的实际情景。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九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便,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教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研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本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教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进取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我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齐讨论教学问题。

4、作业与练习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景,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5、课后辅导

在课后,为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一样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本事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景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8

关键词:两型社会;集束城市;生态城市;九华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株潭城市群继浦东、滨海新区、重庆之后成为第四个获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主体、环境友好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体系、环境友好型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型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九华概况

九华经济区作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是未来湘潭主城区的重要组团,东临湘江,南接湘潭市区,北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交通区位优越,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潭西线高速纵行南北,并设有湘江千吨级航运港口(图1)。自2003年湘潭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启动九华经济区建设以来,现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区,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现实的发展,铸就了九华人的骄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九华经济区达到了一般园区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区陆续引进了台湾联电、韩国三星、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吸引了400多亿投资,建设面积达到10km2。

1.2两型目标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新的发展背景与诉求,要求从规划引入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引导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图2)。

2集约用地理念

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从20 世纪80 年代算起,我国已经进行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都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没有真正地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西方国家真正称为“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外延要比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小得多。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是县市一级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的代名词。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该理念是在欧洲可米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精明”(smart)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将土地保护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其内涵就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精明增长”理念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2.3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2.3.1九华用地现状

通过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基地的坡度坡向(图4-5)进行分析发现,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总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体开发。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规划将用地分为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三大类。基地地形总体上形成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楔形谷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华滨江新城的区域定位,九华经济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有如一双手,一只代表长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对称,两手汇聚,区域的发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华这颗长株潭地区的绿宝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业区为起点向湘江发散,符合九华经济开发区由内向型集中向外向型发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依据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将进一步整合规划区“山水合城”的生态特质,形成面向湘江开敞的城市空间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东发展,契合了九华由现代制造业向生产业,再向消费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逐步发展的态势(图6)。

在以上三个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未来的滨江新城中心将以七条功能集束构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轴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园、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对岸昭山景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两条商务办公集束和两条居住集束。北侧生态游憩集束指向兴马洲,南侧产业发展集束指向湘江对岸仰天湖景区(图7)。由内而外,由西向东、由陆到江――九华经济区的东向发展实现了九华新城内部功能的有机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可控状态下的最优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资源友好和环境节约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3生态城市概论

3.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的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国外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有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学规划理论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理论策略研究: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元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景观中任意一部分都无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里。三者构成的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对某一物种来说,较大的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发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图8)。

3.3九华生态城市规划

3.3.1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

城市环境需求:城市生态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生态灾害,提供生态资源,维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业态开发需求:在城市的开发中,自然风景条件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合理开发,创造经济效应的的基础。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策略的理论研究和“两型”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九华滨江新城的生态目标定位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开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态城

――“自然和谐、山水宜居”型人文区

3.3.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3.3.3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备选用上,充分考虑“环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音效、环保、健康型空调系统,避免使用有凝结水单盘管,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绿色环保制冷剂。禁用水冷式空调,降低能耗,采用环保的冷却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内部,也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考虑生态绿化,在屋顶或是建筑内部设置部分绿化设施,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图9)。

对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处理,也应当予以考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图10)。

4结语

作为湘潭大河西先导区的九华滨江新城,它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综合区位,它的交通优势,因而它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九华的研究,以及资料搜索,概念论证等等过程,坚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亦即对两型社会下的城市规划的认识,集束城市和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约、功能集约;生态景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旨在阐述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观点。

参考文献:

[1]周正华.浅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模式[J].金融经济.19-20.

[2]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3] 杨方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型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13-17.

[4]陈常优,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603-608

[5]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7]张占录,张占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9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是开展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定要加强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一、深入浅出,明确概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概念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思想品德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还存在着很多没有界定的个别术语。此时,教师一定要对概念进行科学的阐述,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这一内容的时候,因为“生产力”概念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了解:人类为了可以继续生存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人类需要做什么?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有何关系?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一定要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开展生产劳动;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生产劳动力越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生产力就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变化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感知、体验、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与实现相关的学习目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这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予以关注,并且对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森林面积减少等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在学习、生活中加以相应的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素质,形成主人翁意识,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改进与完善,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柞水县曹坪中学)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10

【关键词】 贝叶斯推理;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青少年解决数学应用问题认知水平与教学应对研究》(2011-2013,编号:10A017)的成果之一.

一、前 言

七至九年级学生完全不了解贝叶斯推理,本研究以实证的方法,考察他们对这类问题进行直觉推理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以便对实际教学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被 试

本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城中学八年级118名、九年级112名,合计共230名学生为被试对象. 为了使所选班级具有代表性,笔者随机选取了八、九年级每个年级各两个平行班,并把八、九年级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输入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每个年级所选两个班的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统计学上的同质性要求.

2. 问卷设计

本问卷分为A,B卷,各2道题目.

表1 测试问卷对应题目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讨论

1. 初中生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数据分析

本实验采用2(被试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 2(概率表征:标准概率、自然频率) × 2(题目背景:出租车、乳癌)三因素混合设计. 因变量为后验概率估计准确性,以“后验概率估计值”与“使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出的标准值” 两者之差的绝对值(即后验概率估计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距离)作为判断被试估计准确性的指标,距离越小,表明被试估计准确性越高;距离越大,表明被试估计准确性越低. 将被试答卷的后验概率估计值a代入式子b=|a-标准值|,将所得数据b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由于需要根据在多个因素(被试年级、概率表征、题目背景)影响下观测到的数据去推断多个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差异,笔者采用Univariate对上述输入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

从输出数据发现,九年级被试在各背景、表征下,算术平均数均小于八年级被试,表明九年级的估计值更为准确,尤其在“乳腺癌自然频率”任务中最为突出. 从整体表现上,“出租车问题”八年级被试提供数据较为平稳,“乳腺癌问题”则相反. 关于被试后验概率和标准值之差的绝对值的方差分析见表2,3.

表2

Levene’s Test of Equality of Error Variancesa

Dependent Variable:数据

经Levence检验表明,F = 27.816,P = 0.000 < 0.05,方差不齐性. 背景因素、年级因素:P = 0.000 < 0.05,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认为背景、年级分别对学生正确估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 初中生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认知分析

研究表明,完全不懂贝叶斯原理的初中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直觉推理时,有14%~54%的八年级学生,12%~40%的九年级学生选择放弃,在选择放弃的这部分学生中,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与传统上认为男生更勇于挑战难题的观念有所偏差. 但整体上,男女生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这与美国的Fennema观点一致.

A卷第1题(自然频率形式表征的乳癌问题),此题共有12人答对,占调查总人数的5.2%.

B卷第2题(标准概率形式表征的乳癌问题),此题共有1人答对,占调查总人数的0.44%.

A卷第2题(标准概率形式表征的出租车问题),此题共有2人答对,占调查总人数的0.87%.

B卷第1题(自然频率形式表征的出租车问题), 此题共有1人答对,占调查总人数的0.44%.

这部分调查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在给出正确解答的这部分被试学生中,有43%的学生数学成绩仅处于班级的中游水平.

从本实证调查中发现,问题呈现的具体内容、背景材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本实验材料中,“出租车问题”有3人正确解答,占1.3%. 其中,题目用标准概率表征的正确解答人数为2人,题目用自然频率表征的正确解答人数为1人,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这与Gigerenzer和Hoffrage(1995)的结论不一致. “乳腺癌问题”有13人正确解答,占5.7%. 其中,题目用标准概率表征的正确解答人数为1人,题目用自然频率表征的正确解答人数为12人,显示两者有着显著差异,使用频率表征时的正确估计要远高于概率表征,这与Gigerenzer和Hoffrage(1995)、Cosmides和Tooby(1996)的观点是一致的. 据此,本研究发现,严肃地、被认为不可掉以轻心的背景材料会引起被试更多的关注,其正确估计的比例会有所提高.

3. 初中生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时采用的非贝叶斯算法分析

被试在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时,会使用其他的非贝叶斯算法来作出估计. 在本实验中,被试使用较多的非贝叶斯算法是[A],[B],[E],[G]这4种. 其中,算法[A],[B],[E]和[F]是前人的研究中报告过的(吉戈伦尔和霍夫雷戈(1995)、梅勒斯和麦格若(1999));[C],[D]在徐媛的论文中有所提及,但本研究中没有学生使用这两种算法; [G],[L] 在朱莉琪与Gerd Gigerenzer(2006)论文中报告过;算法[H],[I],[J],[K], [M],[N],[O],[P](算法类型见下表)则是本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

Gavanski等认为判断一个事件出现的概率时,人们从什么范围抽取一个样本有一种自然的抽样倾向,他们称之为“自然抽样空间”. 如果直接从自然的抽样空间中抽取的样本对判断事件的概率是无偏差的,则被试较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但若要求被试从非自然抽样空间中抽样才能正确判定事件的概率,则被试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在“出租车问题”中,被试从所有蓝色出租车中抽样来判断证人正确辨认的概率较为自然,因为受到“80%”数据的影响,被试更容易认为蓝色出租车中证人大多数能正确辨认. 但实际任务是要求被试从证人认为是蓝色的出租车中抽样来判断真实是蓝色的概率,这与被试自然抽样的方向相反,导致被试对问题进行了错误的表征,而对照贝叶斯公式,被试是错误地把P表征为P,刚好与问题的要求相反,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被试在“出租车问题”中忽视基础概率-“15%”,这与Kahneman、Tversky和Eddy的结论相同. 算法[G]P(H1)P + P(H2)P集中出现在由自然频率形式表征的“出租车问题”中.

在“乳腺癌问题” 的典型非贝叶斯算法中,[E]P(H1)算法的人数明显增多, 即被试注意到基础概率的人数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在正常的“恐癌心理”下,学生感觉不容怠慢,他们并不想癌症发生,因此格外重视顺从这一心理暗示的信息. 其次,“1%” 这个概率值明显感觉比“99%”要小很多,正是这一数值差距也促使他们觉得患癌症的机会不大. 由此可见,题目的背景材料以及数据大小的差距会对被试是否重视基础概率产生影响;也正因为被试考虑到了基础概率,所以“乳腺癌问题”中单纯地被击中率误导的人数大大减少.

总体说来,初中学生的直觉推理大多不遵循贝叶斯定理,这主要因为贝叶斯推理问题与自然抽样方向相反,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规律不符合贝叶斯推理规则.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 论

(1)初中学生在条件概率问题中忽视基础概率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会随呈现问题的背景材料、数据差距等因素有所改变. 特别是在严肃的或与学生自身有关的问题中,被试学生对基础概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2)男女学生在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3)在“乳腺癌问题”中,学生在自然频率形式表征下的解题正确率明显高于标准概率形式表征时的正确率. 而在“出租车问题”中,两者的差异并不明显.

(4)问题的背景材料、数据差距等因素会对被试的策略选择、正确估计产生影响.

(5)部分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初中学生也可以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

(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认为背景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对学生正确估计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在“背景 × 表征”、 “表征 × 年级”、 “背景 × 表征 × 年级”这几项任务中,交互作用则不显著.

2. 建 议

笔者认为,条件概率一直没能引入中学课堂,一方面是因为概率作为一个崭新内容进入中学课堂不过是几年时间,所占内容较少;另一方面,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使概率问题相应简单化. 通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探讨,及对教材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将条件概率引进初中课堂,作为阅读材料或课题学习将条件概率问题结合具体情景、具体例题介绍给学生,这将有助于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模糊认识及错误观念.

【参考文献】

[1]傅小兰,赵晓东.信息表征形式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11

一、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的准确性强,数学用语又规范,因此在一些孩子看来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儿歌由于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儿歌,就能成为一把打开这些孩子探索求知之门的钥匙。儿歌教学是孩子成长中最常见,也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途径之一。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数学教学中采用儿歌,让孩子有亲切感,儿歌的童趣增添了数学的魅力,让孩子更愿意去了解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一年级的凑十法教学中,我用凑“十”儿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十的朋友要记牢。

短短的一首儿歌,引出了数学知识新篇章,孩子们被这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吸引,不知不觉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害怕与困惑的心理一扫而空,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二、儿歌朗朗上口,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由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低年级应用题也就成为了中高年级两步运算、四则运算应用题的基础。但低年级孩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发展还不完全。对于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只能依赖反复练习和讲解。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应用题也索然无趣了,更可能因此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和厌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适时地采用儿歌进行教学,则可少费许多周折。因为儿歌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如在二年级应用题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儿歌:

解决问题莫着急,认真读,细心想,找出条件和问题,数量关系要看细;谁和谁共有多少,请用加法算一算;多几少几和相差,准是减法来求差;知道每份和几份,要用乘法求总数;平均分和等分题,少了除法可不行。

五句儿歌分别概括了加、减、乘、除常见的情况。孩子们从中了解到基本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又因熟记儿歌内容,而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三、儿歌浅显易懂,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等理解性知识,常常需要学生理解并运用。而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还不完全,对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仅凭老师的想象、推理,反复地说教,学生不能完全明晰地接受,久而久之,反而会对数学产生厌倦的心理。儿歌具有浅显易懂,语言活泼,易记易唱的特点,并且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儿歌,则可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得到适当缓解。如在三年级测量长度单位教学中,通过儿歌:

量长度记清晰,大到小放一起,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相邻都是十进率。米和千米也相临,进率1000是特例。伸开双臂是1米,八字手枪1分米,食指宽度1厘米,指甲厚度1毫米。

短短四句儿歌,不仅概括了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的大小、进率,并且还用自己的身体器官,同时配合学生的肢体动作很好地理解了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让学生在边说边做的愉悦氛围中掌握了抽象的概念,解决了这个看似很困难的问题。

四、儿歌充满智慧,帮助师生归纳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需要寻找规律,归纳特点。不可避免要用规范正确的数学用语,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用语的理解及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因此许多低年级学生对数学规律特点的归纳有些不知所措,有些甚至是害怕。儿歌同样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二年级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学中用儿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两步计算要牢记,发现括号要先算,没有括号要分类,混合运算先乘除,同级运算按顺序。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例题教学 有效性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与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例题是整个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教学应扎根于数学基础知识,例题教学应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融合。有效开展例题教学,不仅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问题的产生、变化,直至解决的过程,培养并增强辨析能力,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例题的教学演变成以学生为观众教师自导自演的“讲台剧”的不在少数,教师的“演讲”成为自我能力的展示。如此,难以得到学生的共鸣,各知识点间难以整合,学生解题思路狭窄,习惯于照搬例题,不易于方法的形成。作为巩固数学知识与形成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例题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例题教学突出和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内涵,掌握相关的数学方法,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提高。

一、角色定位准确,师生和谐统一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最容易出现的倾向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程式化,不引导学生探索。学生盲目接受,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课头头是道,学生做作业时无门可找。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又不能及时“回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的讲授不能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控。因此例题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研究,重点紧扣题目作有效分析、提问、启发。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思维螺旋上升的特点,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的讲为启发学生去想,从而使师生双方的思维发生碰撞,继而产生共振,实现例题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明确,例题选择精当

例题具有直观鲜明性、典型性、启发。它能够直观体现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内涵,使较为抽象、概括的数学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例题的典型性价值在于,它属于某一类习题的代表,对例题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前后系统串联整合,并在实际应用中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规律,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某些例题的教学,能够启发学生对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地思考和分析,形成方法。例题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挖掘典型题目的潜在教育教学价值,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锻炼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以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然明确了例题的重要性,那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例题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1)对新授课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化,连点组面,由面成体,构建立体认知结构网络;(2)丰富应用含义,增加应用层次;(3)概括提炼数学方法,进而形成数学思想,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第一,通过例题教学,对定义、定理、公式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化,连点组面,由面成体,构建立体认知结构网络。恰当的例题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具体化,加快学生对知识的辩证理解和掌握,正确运用相关知识独立解题的步伐。新授课例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强化概念、法则、定理的理解,以夯实基础为主,进行简单运用。譬如:

①在七年级《整式的加减――同类项》的教学过程中,选例: k取何值时,3x与-xy是同类项?

此例主要是对同类项概念的深层辨析,突出定义中的条件意识。

②在九年级《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选例:已知抛物线y=(m-1)x+mx+3开口向上,求m的值.

本例紧扣二次函数概念,知:()m+m-4=2m-1≠0,并结合其图像性质又得:()m-1>0。在强化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层次性,从“是什么”到“怎么样”理顺分析过程,强调隐形条件。

第二,通过例题教学,丰富应用含义,增加应用层次。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课型、难易程度都成为选择例题的参考指标,而所选例题在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上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譬如:

八年级《二次根式的除法》教学中,选例1:化简(1)(2)(3)(4)

选例2:化简a

利用此例体会二次根式的除法实质是化简过程,目的是根号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根号中不含分母,分母中不含根号。明白分母有理化不只是寻找分母的最简有理化因式,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实现,也可通过因式分解,利用约分实现,从而理解分母有理化真正意义,它实质上是最终目的,不是某种方法。例1中(4)不同于(3),强调-可能为0,建议利用因式分解后约分化简,而例2运用=|a|,注意其中隐含条件a

第三,通过例题教学,能概括提炼数学方法,进而形成数学思想。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例及类,以例启思,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富有创见,是我们所着意追求的目标。例题本身仅是一个引子,一个载体,那么它引导学生探寻、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是示例的真正目的,不同的知识内容涉及的解题方法不尽相同,而其中蕴含着许多共同的数学思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过程,应是从数学方法不断总结、不断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过程,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等。譬如:

①九年级《二次函数》教学中,选例:已知抛物线y=-x-4x+5.当x取何值时,y0?

本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函数的图像,并掌握y0图中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即可找出结果。

②八年级《轴对称》教学中,选例:

ABC中BC=8 cm,BC上的高AD=3 cm,求ABC周长的最小值.

此例许多学生往往通过设自变量,列函数关系式进行求解,复杂且不易求。不如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多次作图,利用图形叠加易发现所有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一边BC固定,顶点A是一条到BC距离等于3cm的直线上的动点。问题即为在该直线上找到一点A,使点A到点B、C的距离最小,利用轴对称原理即可解决。

③九年级《二次函数》教学中,选例:若函数y=kx+(2k-1)x+k+1(k是常数)与x轴有交点,求k的取值范围.

学生读题后,只在意形式像二次函数,而忽略了二次函数一般形式中k≠0的问题。由于题中未指明k的范围,因此此例需进行分类讨论解决。

④在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选例:如果a、b是实数,且a≠b,a+3a+1=0,b+3b+1=0,求a+b的值.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构造根是a、b的一元二次方程x+3x+1=0,并正确认识a≠b的意义。这样,本题就转化为了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求值的问题。

第四,例题的选择有一定的拓展延伸,教学要有灵活的变通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模式,在一定阶段他们往往会机械地按照这固定的模式去解题,对此,若不随时予以注意,就很可能形成某种思维定势,造成思维的呆板和僵化。因而在例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某种基本解法之后,可通过改变原题的条件、结论、情境或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变通,以达到活跃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对例题进行纵横拓展,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例题所阐述的概念、规律、数量关系或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拓思维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研究学生心理,把握教师介入方式与时间

例题的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积累,植根于学生对原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植根于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感悟。总之,应植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或生活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多留心学生的习惯做法,分析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例题教学的“色彩”多一些,能吸引更多双眼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融进探索性思考,以便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数学潜能。

例题的分析不只是教师自己对题目的解读,而是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形成“读后感”,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分析引导。通过设问获取学生对例题已有的认知程度与初步设想,如:提问学生“你从例题的已知条件中发现了什么?”、“根据图形结合条件,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量?”、“还缺少什么条件?”等等。利用一些开放性设问,让学生说出想法,找到学生思维的实际位置,继而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甚至可由学生分析完成。期间仍可由学生不断补充、调整,使得原本闭塞的思路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真实“距离”,教师才能知道需要给予学生多少帮助。教师先入为主“单口相声”式的分析不易于溶入、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能发现解题过程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会造成学生的生搬硬套。例如:

八年级《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过程中,选例:

若关于x的方程=1的解是非负数,求a的取值范围.

本例学生会直接求出方程的“解”x=-a-1,由题可得-a-1≥0,所以a≤-1。此时教师的提问:“解分式方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的给出,强化了分式方程求解时检验的重要性,未经过检验的结果不能称其为分式方程的解,起到点睛作用。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接收一种新概念和掌握一种新知识、新方法,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例题教学来实现。教师只有抓好例题的教学,学生才能由简单模仿发展到开拓思维,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突出和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2003.

[2]李士奇.数学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方明月.如何进行数学例题的教学.中学教研,1991,(3).

[4]邵光华,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