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实习研究

大学生实习研究

时间:2023-06-15 17:27:05

大学生实习研究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36-04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胡晓娟(1982-),女,福建建瓯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程,无论哪一次社会变革,教育都承担着同样的职责,那就是教社会成员“学会生存”。“学会生存”,首先要学会学习,而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源于良好的学习态度。上大学可谓是大多数社会成员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它关系到人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入学时存在的学习状态上的差异,将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再深造。本次调查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的一次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的方式,对四川省M大学360名文、理、工专业的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从而帮助新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研究设计

“态度是不可观察的一种假设结构,它必须通过对客体所做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结果来测量”[1]。态度的测定,是从个人的言论、表情、行为或与之有关的行为间接推断出来的,且态度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共同组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统一体”[2]。本研究采取的是有组织的态度测量,即为被调查者提供多种选择项目,以供其选择。

1研究目的

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影响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的可能性因素。

2.研究方法

借鉴已有的实证研究,围绕大学新生学习态度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征集四川M大学新生对上述问题的相关看法。

3.研究对象

四川M大学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大学,该校2010年全日制文、理、工三大专业的新生总数约为9000人左右,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3%。在309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3名,占593%,女生126名,占407%;文科生91名,占296%,工科生101名,占3267%,理科生117名,占3773%。

二、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现状

科学研究表明,“先天的智力差异并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学习态度作为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前途”[3]。经过对309份问卷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不难发现,新生进入大学之初的学习多处于一种模糊的、被动的、无目的的状态。新生中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相对较少。许多新生学习的目的性较差,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较强,学习准备状态与反思状态尚处于发展不完善的阶段。有许多学者虽然也注意到了新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的问题,但缺乏针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学习态度并不是天生的,它会随着学习者个体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后天所受的教育及其努力的程度”[3]。因而对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是研究新生学习状态的必要前提。

第一,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更需要有不懈的学习动力。

关于学习动力来源的调查结果见图1。有90位新生选择了“自主学习”,即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学习,该学习目的具有明确的内在性;有87位学生选择了“考试压力”,有145位学生选择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有164位新生选择了“找工作”,有35位新生选择了“报效祖国”,还有11位新生选择为了自己的男(女)朋友,这些选择结果具有明确的外在性。

在具有明确的外在性学习目的的学生当中,有503%的学生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仅有11%的学生是为了报效祖国。而选择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这一内源性动力的学生占291%,这说明,新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较强,他们的学习理想不够远大,没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应对新生进行学习目的、动机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

图1 学习动力来源专业兴趣也是影响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2),“家长的期望”是新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只有211%的学生是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专业的。

图2 大学新生专业选择的初衷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因素与新生的上课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学习动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0615**,p=0000;上课状态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系数r=0726**,p=0000。在积差相关性分析中,“两个事物之间线性相关检验的相伴概率[sig(2-tailed)值]小于005,表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达到了线性水平,其中flag-signifi cantcorrelations复选项表示是否对达到线性相关水平的相关进行标记(通常以“*”表示001水平上的线性相关,以“**”表示0001水平上的线性相关,此两项都可以采用系统默认值)”[4]。可见,新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学习动力与上课状态之间呈显著性相关。 第二,在听课过程中,有45%的新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果。更有学生指出,许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照着PPT或是教案念的,可听性不强,故常选择在课堂上看自己带来的其他书籍或是干其他事情;有37%的新生则认为,因对所听的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还有小部分新生在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以后,发现某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不严格,因而放松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许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较少,惯性地采用中学的学习方式来应对大学课程的学习。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认为高中时教师会通过小考、提问或把重点写在黑板上等方式,帮助学生确认是否了解了教材,并且会花较多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大学教师期望的是学生能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并可以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虽然很多大一新生也了解大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还是会因为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大相径庭,而产生“文化撞击”,导致出现了学习情绪低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在高中学习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了解进入大学后将要学习专业的内容,很少有学生会去考虑进入大学后,适应过渡期对自己的学习会有什么影响。为此,我们对新生在入学前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与学生入学后对教学的适应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2显示,学生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与其入学后对教学的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r=0542**,P=0000,二者呈显著线性相关,即新生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越高,进入大学后,其对教学的适应水平也比较高。

研究还发现,大学新生对新的教学方式、学习进度等的适应水平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业态度考核均会产生影响。大学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课后的一些作业来体现的,尤其是对于新生来说,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是其学业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偏相关分析得出的数据如下:

表3给出的是三个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和个案数,由于三个样本的记分规则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对它们的平均值的大小进行比较,但可以通过三个变量异系数的大小进行判别,从表3中的数据可知,三个样本的异系数依次为028、031、029,即新生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方面的差异最小,而在对教学的适应水平和学习动机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大。 表4中的数据是控制了教学的适应水平因素以后所得到的偏相关矩阵表。从表4中可以看出,新生学习动机水平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相关系数r=0408、p=0306,表明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并不明显。 为了进行对比,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学习动机水平与新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相关系数r=0558**、双尾P值为0000,二者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新生对新的教学的适应水平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r=0506**,P=0000)也达到了线性水平。将该结果与偏相关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控制变量“对教学的适应水平”在此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新生对教学的适应程度越高,则其学习动机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均呈现出了理想化的趋势,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在这里也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与培养时,应提高学生对新的教学的适应性。

第三,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大学新生扩展学习领域,深化学习层次。调查发现,有408%的新生表示在课余会抽出时间进行专业学习,有341%的新生还在课余进行了体育锻炼,有298%的新生积极参加了校(院)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虽然上网(218%)和聊天(317%)的新生不在少数,但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人上网并不完全是在娱乐,也有的是在进行一些学习和交流,但只是偶尔为之。可见,新生的课余时间较多,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他们愿意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与新同学进行交流,愿意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充实自己,但他们所制订的学习计划过于松弛,其内容以娱乐、运动与社团活动为主。

另外,大学对学生上课出勤的规定不像普通教育阶段那样严格,并且多数学生是寄宿在学校内的,家庭对其上课出勤的控制力降低,再加上许多公共课程和选修课多为大班教学,教师对学生出勤的控制力度显得十分微弱。

图3显示,绝大部分新生每周均会有一至两节课程不上,有22%的学生甚至只是上一半或偶尔上几节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很多种,据调查,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主观上逃课的同学,既有参加校(院)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也有一些学生是根本不愿意上课,而躲在寝室内玩网络游戏,他们所逃之课多为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客观上逃课的同学多为生病、从家乡来了朋友邀其外出游玩或将来打算出国继续深造而参加一些雅思或托福考试的培训班等。

图3 平均每周上课出勤情况第四,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专业学习难度的加深、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来自五湖四海等都是大学新生入学后要面对的客观环境。调查显示,有39.7%的新生认为,“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大一学习期间使自己最受困扰的问题,有31%的新生认为,所学专业的难度让其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21%的新生因期末考试而困扰,这中间既有对新的教育教学不适应的问题,也有因学习态度松懈所引发的问题。再加上要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一起生活与学习,因性格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免不了会有些小摩擦,有378%的新生会受到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这些都表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一些新生因不适应而感到困惑,一方面他们会想尽快去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又不知从何做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力。

第五,新生进入大学一年后,学校通常会通过考试来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目前,高校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以闭卷为主,开卷一般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对大一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考试作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品格问题,对于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也成为了衡量新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4显示,新生对考试作弊持坚决反对态度的占359%,持可以理解的占268%,持不反对也不提倡的占25.6%,持无所谓的占11%。上述选择反映了新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松懈、散漫的现状。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有增无减,且花样不断翻新。这种行为不仅冲击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了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真实性,而且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上述文件的出台有助于高校统一认识,正确处理考试作弊问题,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大学生已是成年公民,其应该也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图4 大学新生对待考试作弊的态度第六,学生的学习态度除了受内因的影响外,还要受外因的影响,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其中,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329%的学生在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有378%的学生在毕业后准备找工作,其余的有选择自主创业的,也有等待家人帮忙安排工作的,这些都是出于自身经济情况的态度选择。以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与新生的平均学习时间为对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6。P=0000,两者的相关程度很低,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到M大学中有957%的新生主要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到困扰,来自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次之。据调查了解到,M大学对入学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了初步的调查,并向生活困难的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或为其提供了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因经济上的原因给他们带来的学习压力,由于不少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到陌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到校外寻找兼职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更多的是依靠家里的定期汇款和适当地向其他同学借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就业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新生的就业困扰水平如图5所示。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2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习观;课堂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9-0075-06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内容,学生以学习方式作为实现学习结果的主要支撑。某种程度而言,学习方式决定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Marton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基于现象描述学(Phenomenography)理论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处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deep-level and surface-levelprocessing)。在1984年的研究成果中,为了突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加工方式不仅包括具体的加工策略与过程(process),而且还包括意图(inten-tion),Marton将“深层加工与浅层加工”的说法改为“学习方式”(approaches to learning)。自此,学习方式开始被用来描述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特定形式。“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相应转变为深层学习方式(deep learningapproach)和浅层学习方式(surface learningapproach)。深层学习方式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将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经历或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更注重找出文本、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更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注重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同一个学习内容;浅层学习方式则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功利性和现实性都比较强,如为了应付考试等,学习者更关注文本知识点的获取,并且不关注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内容,也不会刻意将相互关联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是关注零散的知识点或基本要点。

众多研究者围绕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分别探究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学习观以及课堂学习环境等因素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已有研究较少探究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共同影响。所以,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作为“内因”的学习观和作为最直接“外因”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大学本科生学习方式的共同影响。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操作性定义量化处理与数据来源

学习观是学习者对学习及其过程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关于学习活动的基本观念系统。本研究中,学习观分为两个因子:因子1为“应用知识”的学习观;因子2为“记忆知识”的学习观。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学习观量表的两个因子之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考察量表结构的模型拟合度,发现学习观量表的双因子模型和两个单因子模型都有较为理想的拟合程度和较高的信度。

Fraser提出,课堂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义叫班级环境、课堂气氛、班级气氛,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任何一位希望提高学校质量的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因素。本研究中,课堂学习环境量分为四个因子:因子1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因子2为师生缺乏交流:因子3为同伴关系;因子4为教学组织。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个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基于学生学习方式是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组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量表的子量表可以构成两个因子。其中内在学习动机和深层学习策略构成一个因子,我们称之为深层学习方式;外在学习动机和浅层学习策略构成一个因子,我们称之为浅层学习方式。整个学习方式量表结构模型的CFI=0.93,SRMK=0.081.RMSEA=0.066,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深层学习方式因子的信度为0.886,浅层学习方式的信度为0.797。这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量表就组成了一个双因子的学习方式量表。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本研究抽取数据库中本科生样本数据作为分析数据,样本总量为74687,其中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58%,城乡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0%和60%,各年级、各学科(不含军事学)学生均包括在内。

(二)模型使用

本研究一方面探讨在不考虑任何外部环境因素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中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变化,使用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简称HLM)作为研究工具。

1.分层线性模型基本原理

分层线性模型是针对传统统计技术在处理具有多层嵌套结构数据时的局限所提出来的。传统的线性模型如方差分析或回归分析,只能对涉及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将涉及两层或多层数据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教育研究中,更为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正是关于学生一层的变量与班级或学校一层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在学生数据层,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班级或学校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学生层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班级或学校层的变量的函数。

2.研究设计

在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将学生作为第一层,学校作为第二层。将学习观作为学生层的变量,将课堂学习环境作为学校层的变量。将学生性别(女生为参照组)、学科类别(分为文理两类,文科为参照组)、父亲文化程度(分为未接受过和接受过高等教育两类,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为参照组)、城乡(农村学生为参照组)等变量作为第一层学生变量的控制变量。

根据分层线性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一般要对所有第一层自变量进行依组均值中心化转换,同时也要对第二层自变量进行整体均值中心化转换。使用HLM软件6,08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首先建立零模型,将深层学习方式总方差分解为学生个人和其所在学校两个层次,以检验各层方差(特别是层-2方差)的比例及其是否显著。

1.零模型

根据模型,得出表1的结论。

表1为方差成分分析的参数估计结果,随机效应的方差成分为6.1656,并且达到高显著性;根据运算,模型可靠性的估计比较高,达到了0.978,这就意味着把样本均值视为实际总体均值的可靠性比较高。根据跨级相关公式计算Y的总体变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第二层差异造成的。

p=Var(UO)/「Var(UO)+Var(R)

(1)

根据公式将数值代入计算得,p=4.54%,也就是说学生深层学习方式总的变异中有4.54%来自院校层面的因素。所以,不论是方差成分的显著性还是学生深层学习方式总的变异中院校层面因素所占的比例,都表明具有建立分层线性模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2.随机回归模型

在建立两层模型之前,首先要将第一层的预测变量输入模型中,得出第一层各自变量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标准系数,这是建立第二层模型的基础。因变量为学生深层学习方式,自变量为应用知识的学习观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观,性别、学科类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城乡)为控制变量。利用HLM6.08软件运算得出随机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回归系数来看,应用知识每增加1个单位,则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倾向将增加1.1579个单位: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方式的回归系数为0.4914,也就是说,记忆知识学习观每增加1个单位,则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倾向将增加0.4914个单位。

3.两层回归模型

在第一层模型的基础上,将学校层面的自变量“课堂学习环境”加入第二层模型中。利用HLM6.08软件运算得出学校变量对学生水平回归系数的预测结果,见表3。

在对应用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缺乏师生交流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缺乏师生交流每增加1个单位。则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减弱0.1842个单位。在记忆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学生为主体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学生为主体每增加1个单位,则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增加O.1169个单位。

(二)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采用与深层学习方式影响因素分析同样的方法探讨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首先,建立零模型,将浅层学习方式总方差分解为学生和学校两个层次,以检验各层方差(特别是层2方差)的比例及其是否显著。研究发现学生浅层学习方式总的变异中有3.51%来自院校层面的因素。所以,具有建立分层线性模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此基础上,在建立两层模型之前,将第一层的预测变量输入模型中,得出第一层各自变量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标准系数,见表4。

分析发现,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具有负向预测力,应用知识学习观每增加1个单位,浅层学习方式将减少0.2113个单位:记忆知识学习观每增加1个单位,则浅层学习方式将增加1.2189个单位。

在第一层模型的基础上,将学校层面的自变量“课堂学习环境”因素加入第二层模型中。利用HLM6.08软件运算得出学校变量对学生水平回归系数的预测结果,见表5。

分析发现,在对应用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缺乏师生交流和同伴互动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缺乏师生交流每增加1个单位,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将增强0.1001个单位;同伴互动每增加1个单位.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将增加0.3248个单位。

在对记忆知识学习观斜率的回归中.学生为主体和同伴互动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学生为主体每增加1个单位,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增加0.1052个单位。同伴互动每增加1个单位,记忆知识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将减弱0.4514个单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的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不同。在不考虑任何环境因素的环境下,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具有很高的正向预测力;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具有负向预测力。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和浅层学习方式均具有正向预测力,相比而言,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回归系数为其对深层学习方式回归系数的3倍,所以记忆知识学习观更促使学生倾向于浅层学习方式。

第二,在不同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力的变化是不同的,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作用力”会受到不同程度地增强或减弱。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增强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同时,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增强了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良好同伴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增强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力。同时,良好同伴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弱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弱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同时,在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负向影响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在教学组织较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中,知识记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会被减弱。

(二)建议

首先,转变学生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观。一方面,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转变学习观。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方式;在课程内容上,也以系统的书本知识和理论为主;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以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察为主。基于此“惯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倾向于知识本身,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倾向于获取知识。所以,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来营造一种利于学生积极探索、自主探究的环境,为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观提供适宜的“场域”。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综观已有的高等质量保证措施与手段,更多立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少着眼于学生本身。从而使得学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而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等只是一种外在的人才培养平台,只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资源和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平台和资源,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

其次,构建注重交流互动、强调学生学习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一方面,构建有助于生生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同伴互动总是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层学习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师生交流互动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来看,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弱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从而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构建课堂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根据研究结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了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通过深入访谈发现,过分强调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放任”与“偷懒”的机会,而真正促使学生深层学习的核心因子是“参与其中”。所以,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是促使学生倾向于深层学习方式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Biggs,J.The Role of Metalearning inStudy Process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1985,(55):185-212.

[2]Marton,F.,saljo,R.Approaches tolearning[A].F Marton et al.(eds,).The Experienceof Learning[c].Edinburgh:Scottish AcademicPress,1984.36-55.

[3]迈克尔・普罗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育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9-111.

[4]陆根书,于德弘.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26.

[5][7][8][9]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3

关键词 三位一体 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五个原因。一是毕业生多,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五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单位出于利益角度考虑往往希望应聘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障碍。

二、“准就业”制度

(一)“准就业”制度的提出

针对就业难题,教育部麾下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LUPA创造并推出了大学生“准就业”机制,旨在最大限度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此机制不但打造了长期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有效整合了人才供应、培养、需求三大平台,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源整合中心。此举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

(二)“准就业”制度的缺陷

“准就业”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实现就业的“待业”大学生通过“准就业”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可获取“工作”与“学习”的双核实训,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学生可获得三方面的回报,即“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根据媒体上的报告,这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一到两年内实行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但浪费的时间同样是不小的成本。

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实训、实习教学体系的研究

(一)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实训、实习体系的提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尤其是经济管理系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笔者时刻关注着经管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调研,初步形成一个构思:即与企业联合,共同打造大学生就业平台。此举一是提供一个平台,提供在学期间的就业机会,同样可以使在校生获取“工作”与“学习”的双核实训,获得即“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三方面回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比其他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为经管系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不必为每年寻找实习基地耗费精力;三是为经管系多个专业、多门课程提供实训平台。

(二)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实训、实习体系的组成

所谓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实训、实习教学体系,就是将大学教学中三个基本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整体,并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形成体系,在学习中获取经验。

第一位是指理论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基石,通过理论教学,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以此作为另外两位的基础。笔者以所在院系的五门专业基础课为主,作为该教学体系的第一位,包括C++程序设计及应用、WEB开发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

第二位是指实训教学,即课程实验的深化。在以上述五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引入到实验课程中去,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位是指实习。笔者所在院校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具有电力特色的重点大学,学生实习多选取电厂或电力公司,这些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针对经济管理系的实习只是走形式,处于安全和专业上的考虑,经济管理系学生在上述企业只能承担日常卫生工作,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实训、实习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培养方案

我系与均衡公司合作建立一个小规模的公司作为实训、实习基地,该公司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公司的管理人员均由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组成(由学生自愿,我系推荐,企业接纳组成三过程形成),公司职员由在校各级学生组成。均衡公司上层管理人员和系领导充当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日常运作作技术和决策性指导。公司内部运行及与均衡公司和系的有关活动完全由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自主决定,但其他外交事务必须由均衡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审批,方可实施。公司确立之前,高校、均衡公司和公司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司管理人员将来的去留问题,公司的盈亏问题以及公司成立过程的资金和技术分配问题均要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确规定,以法律和信誉来维护三者的共同利益。

(二)实施步骤

1.从平台成立即日起,利用两周时间招收学生作为公司员工,并通过考试等一系列手段进行测试,选拔出第一批公司管理层。根据学生的年级、能力以及兴趣分配不同的工种。2.均衡公司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利用职业经理人、我系教师及各种技术人才对各个工种学生进行培训及实习,完成后交换培养,基本在六个月后培训完一轮,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再次进行分组,同时对第一批公司管理层进行考核,选出第二批公司管理层。3.利用半年的时间完成电子商务、gis系统、手机软件、零售、广告等工作的策划与研发,培养学生对公司开拓业务、管理、成本核算等各方面业务的能力,形成一个周期。4.一学年结束后进入第二个培训周期,由老生带新生,建立‘传帮带’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为我系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培训发挥作用。5.该平台为我系教师的教学及实验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作为我系毕业班的实习基地发挥作用。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21

Practice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Undergraduates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YI Jiliang, LYU Daoxuan, HE Wulin, CHEN B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An educational reform named "undergraduates' inquiry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gram" is carried out in universities for improving undergraduate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mplementation ways of project-based research learning are explored by developing the electrical project "Device development for high voltage electrification-display used on locomotive roof". The practice in subjec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are researched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show that good effects are achieved. Som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undergraduates'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of this typ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orm are given to provide helpful reference.

Key wor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practice

传授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①为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于2007年发起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改革计划,随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推进该项计划,②③并探索了基于研究性学习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专业课学习与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实施模式,包括延伸教学模式、科研引导模式、竞赛激励模式等,④⑤这些教研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认知度和创新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存在教师参与热情度不高、评价标准难统一及项目选题不当等普遍性问题。⑥本文结合电类教改项目“机车车顶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研制”,探索了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希望能给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1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立

本项目的实施恰逢本校电气学院组织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其中一项工作是以3~6名学生为单位成立项目组,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和项目组成员,导师在双向选择之前提供专业背景介绍和课题方向等信息供学生参考。本项目在设立课题时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地域产业背景和可实现性等几个原则。

(1)符合专业基础。在设立课题时首先要考虑专业相关性和学科交叉性,本项目针对现实项目对专业知识综合性和广度的要求,主要面向电气工程专业,同时也吸纳少数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课题组成员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课题研究内容也能满足所有成员毕业设计的需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达到毕业设计课题的工作量和创新性要求。

(2)结合地域产业背景。在课题设立时要让学生感觉所从事的研究是有现实用处和实际意义的。本校所处地区为株洲市,最负盛名的产业是轨道交通,该产业是多学科交叉、多专业高度融合的一个领域,对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专业的需求很大、要求很高,结合该产业设立课题,让学生参观实际场所,使其有专业应用的切身感受。

(3)课题具有可实现性。在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周期,选择难度适当、有实现可能性的课题。项目设立之初,指导老师基于科研课题加以改造,提供了机车车顶高压报警器、轨道交通电驱动试验系统、电力机车暖风机控制器等几个可供选择的课题。项目组通过研讨,结合学生提出的一些创新想法,最终形成“机车车顶高压带电显示装置研制”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2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根据研究周期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形成实施机制阶段、研究实践阶段、总结及成果申报阶段。

(1)形成实施机制阶段。形成良好的项目实施机制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要有效推进首先必须制定好一些规矩。本项目在具体实施前首先明确了学生主导、导师引导的项目总原则,确定某学生为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并考虑项目组成员的专业基础及兴趣特长形成3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一个功能模块;继而明确一些基本的项目工作制度,如定期课题讨论、进展汇报和困难解决机制等;然后安排每个成员的工作重点,如软件编制、硬件原理设计及制作、器件采购管理等。

(2)研究实践阶段。本项目在具体实施前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项目推进计划表,包括分阶段工作周期、工作内容、负责人等信息。本项目的总研究周期为52周,去除假期和前期准备及后期总结的时间,具体实施阶段为32周,分为6个工作步骤:①4周时间完成资料查阅与项目调研;②4周时间完成方案制定及论证;③4周时间完成原理图绘制、参数确定及器件选型;④8周时间完成模块单元电路调试,同时进行模块的软件编制和调试;⑤8周时间完成试验方案及系统联调;期间完成1-2次中期评审,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⑥4周时间完成样机制作及调试。上述项目推进计划各周期根据进度可稍作调整,但总周期不变。

(3)总结及成果申报阶段。项目实物制作完成后,需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并撰写论文和申报知识产权,在此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需要学习论文及专利的撰写格式及技巧,并经历反复修改过程,最后完成论文投稿和专利申报流程。

3 项目实践效果及建议

本项目实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为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学习,使其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并深刻体会到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场合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认识到理论知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非读书无用。(2)让学生掌握课堂难以学到的知识,扩展学生视野。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掌握了接近于实际项目开发的流程,从选题、实施到最后总结都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整个过程严谨有序,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风格,有益日后工作。(3)学生从项目中获得成就感。通过方案制定到实物制作,学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项目也取得其他相关成果,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学院素质拓展班成果展示3等奖、在校级项目的基础上成功获得省级和部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等。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发挥此类项目在教学中的作用。(1)项目实施需要指导老师足够投入。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性项目,若导师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引导,项目完成的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这需要指导老师具有责任心,也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增强此类项目的资助力度及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2)高校各教学环节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项目实施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某些同学的责任心不强,团队意识弱,因此在各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对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平衡课堂学习和项目研究的关系。因在项目开展的同时,学生还有课堂学习任务,需要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尽量抽出时间投入到项目中,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导师也需加强管理,多做沟通,使学生保持兴趣和动力。

4 结论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恰当的实施模式极为重要,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在课题设立、项目实施计划和推进保障机制等方面要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才能达到预期成效。

基金项目:2014年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1535006;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 湘教通[2014]248号314

注释

① 陈昌红,谢培中.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启示[J].科教导刊,2015(7):3-4.

② 项聪.在项目中深入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176-180.

③ 朱兰寸,李俊平,聂立勇,等.天然药物化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3):92-93.

④ 罗小燕,李晟,付莹,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活动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3):120-122.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3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1]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薄弱、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加上中小学阶段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还普遍存在“只知道教过的内容,学了却不会用”的现象。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知识更新、岗位转换等各方面的需求。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并进行终身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创新意识,抓住条件不断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论

自主学习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其中一个角度把自主学习界定为三种能力:进行客观的、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研究认为主要应包括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如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运用客观资源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过程中动机、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

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到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2]这样的方式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美国近些年教育改革中最具活力的就是对建构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在做中学。其对我们探索有效的自主学习人才培养途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实践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的驾驭和运用能力。[3]要求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与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1.刚入大学时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学方向把握不准

笔者经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采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不明确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觉得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考上了大学。经调研发现新生大部分专业选择不是自己选的而是由父母、亲戚代选的,或接受专业调剂来到学校后对所学专业完全不了解。

虽然新生入学后经过了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实践,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基于新入学大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原有空白状态,很难形成直观印象。紧接着就进入大学的学生生活,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真正进入应有的状态。经过三四个月的暑假彻底防松,几乎把学习扔到了一边,而面对大学一年级入学时校园的课外文化、社团活动,加上年青人的情感交错,致使突然脱离父母和中学老师视野的这一群体很难准确把握好自己的学习方向。

2.传统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形成强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还占主要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主要职责是备好课、顺利完成授课任务,由于授课学时的不断减少,而授课内容还是一个刚性任务,致使不少教师课堂上只能“满堂灌”,再加上受教学经验的影响,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得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学习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就学生来说,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上的事情习惯让老师包办,上课依赖教师的讲解,课后被动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自主学习课外知识、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自主性差,意识淡薄。

3.学校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校学院两级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实质工作,包括课程改革、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来说,形成了院级、校级、北京市甚至全国多个级别多个项目的竞赛机制,还组织立项北京市本科生科技计划,在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都给予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学生当中却并没有积极发展起来。从参与面上来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有时甚至多个项目都是那少数几个学生在参加,覆盖面很小。从参与学生构成来说,主要是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还不清楚在干什么,而高年级学生则由于考研和出国等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能满足。

4.受环境和客观条件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环境没有良性运行

近些年,随着教学经费的大力投入,学校在教学硬件平台的建设方面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受到空间场地的限制,相对于班级人数较多的现状,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可用于学生活动学习面积等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需求。另外,师资队伍相对来说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充分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要求,选修课的开设仍然是教学计划执行,难以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需要的选课要求。开放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方式,但是只能小范围开展,否则教师课时多、班级学生数额大,对于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指导、过程性检查评估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难以应付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学质量不可能得到保障。

三、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抓好入学教育,促使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目的,建立自主学习全体意识

上大学不是只为了考取研究生、出国或工作,入学教育要使学生深刻思考并认识到自己将来不管是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应该能够胜任自己想做的工作,进而促使其做好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

对此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专业认知、主题班会等形式,由班主任、辅导员主持邀请学长甚至已毕业学长开展专题研讨,让刚入学的大学生在认识大学生活各方面与中学不同的情况下,建立自主学习全体意识。

2.专业早介入,导向学生自主规划大学学习四年计划

目前大部分学校培养计划仍然是在学生普遍不了解专业内涵的情况下开展并完成了大一及大二的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学生不知道学习学得是什么、学了为什么、学了对将来有什么用,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导向其学习自主性。

对此,尽可能让学生早些介入本专业,了解自己将来能干什么、现阶段需要储备什么。基于现有条件,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专业教师科研项目转化教学等形式,依托实验室资源,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积极性,以为学生服务的姿态辅助大一新生及早认识专业内涵,并给所指导学生第一个课题,让其自主规划大学学习四年计划。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导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强意识

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制上,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学生主动性学习适当的指导。自主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自和自我管理权,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与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

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进而使学生学有所获。

对此采用严格管理与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结合,锻炼学生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5.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学习策略,教学生学会学习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讲授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实践锻炼法等,指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动机。并指导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过程中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要多讲,引导学生采取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如主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等。

6.组织好课内实验、课外实践,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开展好课内实验的同时,组织好课外实践的开展。比如开放实验,让学生从项目的角度,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同年级的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完成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选题可以从科研成果转化或联合企业需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状态和不足。

另外可由专任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合理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使学生的专项技能得到提升,所学知识得到转化,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7.转变评价方法、实施过程评价,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

逐步实施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使考核与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日常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如平时成绩要客观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必然会认真对待整个过程,每次完成作业后,都会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补救。调动了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清楚把握目前学生学习现状,找出影响培养效果的各方面主客观原因,才可以借助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总体来讲,大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按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运用科学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去不断实践与创新,使得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艳敏,卢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099—06

“体育自主学习”是指“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自选练习内容和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自从实施三自主教学改革以来,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有:刘云娜(2009)对女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抽取了大学一年级80名女生,将她们平均随机分配到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更高,对体育课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练习方法也更有创造性;实验班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林辛(2006)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效果较为显著;王秀英(2007)在体育院系速度滑冰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为体育院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刘鹏(2008)在武术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练法”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自主学练法”在武术成绩、教学满意度、实习效果等方面均比传统教学方法好,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纵观上述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效地推进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是仅仅集中在某一具体运动项目上,没有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目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何不同;另一方面,相关的实验研究几乎都是单因素的实验设计,显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因变量方面,都没有揭示出体育自主学习影响创新能力的规律。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因此,为了建设好“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主题。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运用运动训练学领域里比较成熟的项群理论,通过多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体育自主学习影响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的规律呢?这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教授(1983)以及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创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特征及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项群理论按照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划分项群,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将竞技体育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项群。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田麦久教授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项群理论”就是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可见,项群理论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因此,在体育教学研究中,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项目的共同教学特点,不仅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教学规律,也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不同项群的教学,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从而给高校体育教学以有益的启发,这样的结合研究,不仅能够拓展项群理论的应用领域,而且更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将基于以下两点假设:

1)自主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好,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2)体育学习方式与项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不一样,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要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并且不同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1

实验方法

1.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3的双因素实验设计。两个因素为:1)A因素,即学习方式因素,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两个水平;2)B因素,即项群因素,分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群三个水平,其中,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由武术(套路)和健美操两个项目组成,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由乒乓球和羽毛球两个项目组成,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由篮球和足球两个项目组成。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有学习方式和项群两个,因变量是创新能力,协变量是创新能力的前测结果;控制变量有实验教师和学生等。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和各种统计方法的原理,进行单盲法教学实验,拟运用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或方差分析技术,探讨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1.2研究参与者(被试)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三自主选课”中的武术(套路)、健美操(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乒乓球、羽毛球(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篮球、足球(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课初级班(指没有技能基础的班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被试),每个项目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30~35人。

1.3研究工具

1.3.1传统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理,设计了传统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

这里的“传统教学法”如图1所示。主要是指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以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辅导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法。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以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很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发表自己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教学评价仍然以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关注学习过程、进步幅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几乎是“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做你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里的自主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有利于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定练习目标、自选练习方法、自我监控练习过程、自我反馈练习结果和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等环节。为了说明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程序图上方添加了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情景导人、目标设置、精讲示范和答疑鼓励等,意思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扮演着“导演”的角色。

该程序图的主体部分包含两个闭合的环路。第一个环路主要是由自定目标、自选练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矫正练习构成。它所表示的意思是,在体育教师设置参考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练习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如乒乓球的连续颠球练习,教师可以先设置基本目标为每个人能够连续颠20次,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符合自己的目标(如10次到50次不等),在练习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垂直颠球、对墙颠球、两三人自由组合对颠练习等等。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练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遇到自己不能够解决的困难,主动请教同伴或者教师来解决,最终达到甚至超过自己设置的目标要求。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几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体育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第二个环路是在第一个环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师生共同评价和教师组织引导等环节。尽管如此,这一环路中还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例如,互相评价就是一种集体自主学习的形式;师生的共同评价既能够体现“课程即对话”的新理念,又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重新设置“教师组织引导”这一环节,为今后能够更好地“导演”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依据。

1.3.2体育创新能力评价表

本研究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设置特定的体育活动情境来进行,例如,以学生自己创编、设计准备活动或放松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设计、技战术使用的合理程度或临场应变情况等方式来进行。通过专家鉴定和筛选后,确定二级指标有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权重分别为0.3、0.3和0.4,由体育教师采用百分制的形式进行打分。此评价表具有较高的专家效度,重测信度为0.87。

1.4实验程序本实验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即:1)实验教师的培训;2)前测;3)实验的实施;4)后测阶段。

1.4.1培训阶段实验教师的选择关系到无关变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选择实验教师时,一方面,本实验要求同一项目的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是由同一个教师完成;另一方面,不同项目、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师都考虑到了年龄、教龄、性别、学历等方面的均衡。由于实验教师对实验设计和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研究者意图的贯彻程度等等,都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培训。

本实验的培训工作是在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学习材料主要是预实验成果材料、不同学习方式的理论材料、教案材料、视频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等,在教师们先独自预习后,再集中讨论、交流、总结,达成共识;在实践操作阶段,先由课题负责人演示不同教学法,再由实验教师们每人都结合自己所教的项目进行试教,一人试教时,其他人均模仿学生参与配合。

在培训期间,统一确定了前测工作的分工以及注意事项等事宜。

1.4.2前测阶段开学初期,每位教师都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了创新能力指标的前测工作。

1.4.3实施阶段

在正式实验前,由课题负责人亲自上了一堂体育自主教学法的展示课,全体实验教师进行现场观摩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培训工作,巩固了实验技能。正式实验的第一周,课题负责人和无课的实验教师观摩了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并及时进行了交流,肯定了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等,这也是保证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工作计划(每四周集中召开一次教学实验工作会议),实验刚进行了四周之后,召开了教学实验工作会议,总结了四周来各项实验工作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聆听了教师们的体会和困惑之言,同时从侧面了解被试的相关反应等等,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先后共召开了五次会议,每一次会议都是一个阶段性总结,确保了实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取了必要的激励措施,确保了实验的高质量完成。

1.4.4后测阶段实验接近尾声时,后测工作同前测一样,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进行了创新能力的测试工作。

1.5实验时间实验工作共进行了一个学期合计18周的时间。

2 结果

为了确认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对实验结果拟进行2×3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此处的协变量是实验前测的创新能力得分。正式分析之前通过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但是预分析和散点图结果显示,前测成绩(协变量)对后测成绩没有影响(p>0.05),说明了前测成绩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不能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因此,直接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a.R2=0.670(调整R2=0.668)。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法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3.956,ρ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自主教学法)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在实验班中,学习表现难美性项群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的大学生又显著高于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大学生。

从图3的交互作用结果图可以看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法在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学效果不显著,自主教学法在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学效果不一样,从高到低依次是表现难美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

3 分析与讨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时代主题。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自主教学法)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自主教学法在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学效果不一样,从高到低依次是表现难美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并且各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基本上验证了实验假设(1)和(2)。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认知方式方面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是一个过程变量。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这是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体现了创新性;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等。有关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者比场依存性者更能有效地压抑或排除认知加工对象的整体场中的干扰刺激的影响,能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倾向于使用内在加工线索按任务要求对材料进行加工;可见,认知方式是一种认知控制水平,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性注意及其组织材料的方式上。场独立性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成熟的元认知技能,包括较强的注意监控技能以及信息的提取和组织能力,场依存性者在寻找问题的关键信息时,表现出被动的态度,而场独立性者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场依存性者在加工信息时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物或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场独立性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倾向于分析事物,反映出认知改组技能和自主性强。另外,祁乐瑛,梁宁建(2009)的研究还显示,场独立性者的心理旋转效率优于场依存性者,对于同样的心理旋转任务,场依存性者加工复杂,受暗示的程度高,体现在服从与被动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性学习者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习者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因此,场独立性学习者往往倾向自主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性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

本实验中自主学习法的实验干预手段符合场独立性原理,能够有效地训练大学生们的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教学法为实验班的学生创设了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自主创新机会,如在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让学生独自组织、带领同学们进行由他们自己设计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等等;在基本部分的练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创编练习内容和方法等。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现的是场依存性原理,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和放松部分几乎都是由体育教师亲自组织、亲自带领,而且每次课的练习内容几乎都是同样的一套动作,没有新意,大学生们甚至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接触的练习内容都完全一样,如此单一的练习内容和方法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剥夺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机会。本实验中,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们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师在结合每次课的实际内容和大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后,提出基本要求,采取激励措施,激发他们自己主动创编并组织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的内容与方法,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2项群特点方面

由于不同项群的特点导致自主学习对学习不同项群内容的大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一样。表现难美性项群(如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有许多不同的单个动作,而且不同的单个动作比较容易创编成不同的组合动作,这样就更容易发挥他们想象的空间,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武术套路的五步拳教学中,实验班的大学生们在掌握了武术的五种基本步型:马步、弓步、仆步、虚步和歇步后,实验教师积极引导他们把这五个步型自由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再用所学的拳、掌和勾三种手型,进行手型手法和步型步法的不同组合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练习的情趣,加强了自主练习的体验,也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更是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见,创新是体育运动的生命,尤其是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来说,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自主学习对培养学习表现难美性项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们通过思维活动创编成独特、新颖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运动技术动作及练习方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必要的传授。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积累,提高多方面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性地思维,发挥想象力,养成研究和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向他们传授一定的创编原则、知识、方法与步骤。例如,自我创编环节就包括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和完整套路的创编等等,具体方法是:1)单个动作的自我创编:根据动作的结构特点、含义和运动规律,自我创编单个动作和技术;2)组合动作的自我创编:学生在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其动作素材和创编目的、要求,自己创编出衔接和顺、搭配合理的组合动作。3)完整套路的自我创编:学生依据自身优势和套路的结构特征,按照套路创编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创编出自己能够演练的套路,并相互演示和交流推广。上述方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我创编是手段,提高创新能力是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基本上验证了实验假设。

2)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体育自主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好。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式与项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传统学习方式影响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自主学习方式影响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不一样,不同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要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

4.2建议1)学校要加强选课指导制度的建设,尤其要完善选课指南和规范选课程序等工作,努力创造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7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50-02

网络环境是指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上进行互联的系统。大的方面来说,网络环境是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环境的现实的世界,称为赛伯空间(cyberspace)[1]。从微观上讲,网络环境可以看作是为“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去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并可以进行交流合作的场所[2]”。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终端设备高度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而网络对于大学生已经成了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大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但是,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如今大学生在考入大学后,思想变得松懈,缺乏明确的目标,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难以进行自我监督和调控。

2.没有明确的网络学习计划

调查中有42.9%的学生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制定网络学习计划,41.5%的学生坐在电脑前无目的、不知道学什么或者怎么学。48%的学生经常会与自己上网学习、查阅资料的初衷相互违背,好奇心驱使其在网上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32.5%的学生觉得上网学习没有用处,既浪费时间,效率还低;仅有22.9%的学生会经常对自己的网上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反思,15%的学生能够制定详细目标,在网络的辅助下,完成学习计划。这一结果说明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3]。

3.学习的方法不够科学

大学生不会合理利用时间,缺乏灵活的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用不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浪费大量的时间。

4.学习的效率低

表现为在课堂上的学习利用率低和自习学习效率低。课堂上的学习利用率低是由于大学生大多数不做提前预习,导致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授不能及时吸收,接受的知识相对比较困难。自习学习效率低往往因为多数大学生喜欢边听音乐边做功课或者有一些风吹草动的事就导致精神不集中,这些都会让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功课。

5.网络学习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网络学习资源极其丰富,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主要的媒体形式:文本、视音频、网络CAI课件、网上答疑讨论。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或者用这些资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影响自身的学习。在一项调查中,大学生中主要是用于关注影视文艺动态、玩游戏,而将网络用于学习工作所需的仅仅只有52人,占26.7%,这说明将网络推广到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的学习中,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4]。(见图1)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利弊分析

网络环境具有大量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的特性、学习的内容以及教师的自身能力来进行合理的教学,刺激大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其网状信息方式和开放性的优势,把网络当成一种辅助学习行为工具。

1.网络具有海量的学习资源

利用网络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知识。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链接到最权威的网站上获取最有利的资讯;学生可以网络平台向相应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实际能力在网上选购教材和辅导材料,并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做完练习。

2.网络提供给大学生虚拟的练习平台

网络上有虚拟练习的软件,学生可利用其虚拟软件达到真实的操作效果。网络用其自身的多媒体化为大学生带来视听的真实感,既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又可以反复的练习,来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

3.网络可以促进交流协作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通信工具和老师面对面的交谈,和同学交换意见。学生可以在网络论坛上以将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并借助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人问题。让学生们将问题想得更全面,让学生们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4.网络可以发表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

网络是人人自由平等的,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会有更多的渠道如中国知网等去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获得相应的荣誉。这更能激发大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5.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有着积极地影响

大学生不光需要传统的纸制教材,还需要与课件学习相结合,这是网络学习的重要的环节,保证了网络学习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网络教育还不够完善,国外的网络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例如,牛津大学在使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研究和图书馆管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牛津大学的网络课程资源比较丰富,位居世界前列。进入牛津大学网站可以看到“继续教育”、“网络课程”、“Weblearn”、“图书馆”等教学资源[5]。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队伍参差不齐,有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也不可能经过系统培训。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习者很容易误入歧途得不偿失;有些网络教育系统不是以当今大家所认知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缺少科学性和正确性,开发过程中也不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而是大多数注重网络教育的技术性或者注重互动性,在内容方面过分关注表面性,从而导致网络教育缺乏质量,让学习者对网络的教育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学习者在选择网络教育时会感到犹豫,从而延缓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远程教学中还有一些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个人的智力潜能和优势都得不到充分发挥[6]。

三、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行为能效的实现途径

1.自我计划

大学生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态,提高学习状态每天有效学习的时间才会更长。其次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和自身的学习特点预先设定好网络学习计划,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有选择的通过网络使用相应的资源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扩大自身的眼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的学习漏洞进行有选择的补强,针对自己薄弱的地方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

2.自我监督

网络学习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对自我学习本身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是保证有效实施网络学习的凭证。不断在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打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纯粹把网络当成一种娱乐的手段。通过自我监督的策略对学习计划,学习成果进行反思整理,逐渐探索出一条高效便捷的方法。通过发现的问题检验和修正自身的错误,弥补自身的不足。每天做到“三省”自身的效果,更能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在一定方面上依靠的是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所以注重交流合作才是硬道理,自我封闭在网络中是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会阻碍自身的发展。本身能积极主动学习,又要主张与其他人和谐友好地学习,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真正的自主学习是由自身选择协助的对象共同达到更好的效果。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孤立学习,而是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老师的帮助,或由多名同学相互支持协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难以完成的问题。

4.自我筛选

网络环境良莠相杂,76.3%的大学生承认遭遇过网络“不良信息”,58.9%的人将其频率认定为“偶尔有”。并且有些网络上传的资源正确性也缺少权威机构的验证。况且大学生更是刚刚迈入成年的门槛,缺少信息处理的经验。所以大学生需要有锐利的眼光去选择对自身有用的资源,通过自我判断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寻找正确的信息,从而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最大的收益。

5.自我激励

时刻保持积极进步的态度,才能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收集庞大的网络资源。只有最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提高的效率。营造这种正能量,才不会对学习掉以轻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高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新世纪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手段。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才刚刚起步,其理论在经过越来越多的实践后必将完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动机;策略

一、调查概要

为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我们研究小组在2011年9月对云南省4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2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根据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开始英语基础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水平,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以后通过四六级考试。大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它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英语学习和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时期,转换到以提高实用能力为主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已经基本成型。另一方面,学生也同样面临着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任务。尽管四六级考试也强调了听力测试,词汇和语法考试仍然是其中主要的考试内容。二年级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尚没有通过这种考试,所以考试压力在他们身上仍然能清晰的感受到。通过对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就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基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从而为进一步的基础英语教学提供学术支持。

接受调查的学生分别是来自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理工大学和昆明冶金专科学院的17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调查内容

(一)学习动机

在调查中,我们把英语学习动机分为以下7种。1.通过英语考试,取得学分以便毕业;2.掌握基本口语,以便和外国人对话;3.掌握阅读技巧(包括词汇),以便阅读英语文献;4.提高听力,以便收听英语广播电视;5.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今后用英语写作;6.提高翻译能力,以便今后从事翻译工作;7.参加TOFEL,GRE,GMAT等考试,以便今后出国留学。在这7种动机中,我们又可以归结为考试动机和实用动机两种。前者主要是是指英语学习的动机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包括动机1和7。剩下的则是实用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便今后能更有效的使用英语。图1列举了这两种动机的分布情况。

图1 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单位:%)

从图1可以看出,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占了全体样本的56.7%,而实用动机的样本只有43%左右。根据对有关数据的交叉分析,我们没有发现学生的性别,民族,出生省份,出生高中(是否重点中学)以及高考英语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别。

(二)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

不同的学习动机必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从学生所喜欢的课程,所喜欢的上课方式情况来进行考察。

在实际开设的精读课,口语课和网络课中,学生们最喜欢哪一种课程呢?调查表明(表2),最受欢迎的是网络课程,有40.7%的学生选择最喜欢网络课。其次是口语课,占32.0%,比较不受欢迎的是传统教法的精读课程(23.8%)。但是,不同学习动机的同学所喜欢的课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考试动机的同学最喜欢的是网络课程(44.9%),其次是精读课程(31.6%)。与此相对照,实用动机学生最喜欢的是口语课(47.3%),其次是网络课(35.1%),而喜欢精读课程的学生不到15%。考试动机和实用动机的同学在所喜欢的课程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别表明,传统形式的以讲解语法和词汇为主的精读课程有利于通过考试,而不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在当前四六级考试和GRE考试已词汇和语法为中心的情况下,精读课程在应对考试上仍然具有口语课程无可替代的功能。

注:合计百分比是指两种动机的学生之和与全部有效样本学生之比。考试动机的比例是各类学生与考试动机学生数之比,实用动机的比例是各类学生与实用动机学生数之比。以下各表比例的计算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用此法。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发现,有37.1%的学生认为与同学一起学习最有效果,超过上课(30.9%)和一个人自学(24%)。这说明同学们对上课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保留。具体到不同学习动机学生所认为的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实用动机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相互自学是做有效率的,这应该与他们主张对话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三)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不同,必然会带来学习效果的不同。怎样来衡量学习效果?一般研究者都把期末考试成绩或者英语4级或6级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指标。但如前所述,大多数期末考试成绩或英语四六级考试主要仍然是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考试方式。因此,传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充分的反映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在这里,我们不采用考试成绩,而是用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进步状况的自我评价来作为学习效果的指标。在问卷中我们问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我们提供了:①进步很大;②有进步;③不好说;④进步不大;⑤没有进步和 ⑥其他等6个的答案供学生选择。在汇总统计时,我们把进步很大和有进步统计为由进步,把不好说及其他答案统计为没有进步。听说读写的进步情况请看表3。

我们发现,通过一年的学习,在听说读写方面有将近40%的同学没有感觉到有进步。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在表明有所进步的各种技能上,考试目的和实用目的的同学的进步方向是不同的。总的来说,考试目的的同学在阅读和写作上进步较大,而实用目的的同学在听力和会话上进步较大。这种进步方向的不同恰好放映了不同学习动机下不同学习策略的不同学习效果。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策略直接受学习动机的影响。考试动机的同学更倾向于以词汇教学为主的课堂学习,他们更愿意上讲解课文的精读课。实用动机的同学更倾向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自学,也更愿意上以听说为主的口语课。同时,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同学的学习行为也产生重大影响。与考试动机的同学相比,实用动机的同学预习和复习的时间更多,学习更加自觉。结果,不同学习策略的同学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进步也有所不同。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的现实,教师要结合考试动机和实用动机的优点,有的放矢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增强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探索适合他们学习英语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Wang Yimin 2007 On the teachability of learner strategies in ELT,CEL EA Journal,Vol.30,No.1.

[2]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第39卷第1期.

[3]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年第2期.

[4]高一虹,赵嫒,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年第26卷第1期。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课题:《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因素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0V11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9

关键词 大学生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全英导游实习

一、引言

目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要远远多于课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利用好课外的学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也是每个教育者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本文诣在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将实践英语教学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调查问卷,跟踪采访等方式,研究担任全英实习导游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本身自主学习能力有哪些影响以及从中得到的教学启示。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

学习者自主的概念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有关其定义的不少方面还没有得到统一。首先是其名称,国外外语教学界除了“leaner autonomy,’外,还有“autonomous learning”、“self directed leaning”、“self-access leaning”、“self-monitoring”、“self-direction”和“independent learning,’等比较流行的说法(Hedgez 2000)。而国内外语界在引进这一概念时,译文也并没有固定,目前所见就已经有“学习者自主”、“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及“自主性学习”等不同的名称(徐锦芬,占小海2004)。早期的外国教育研究者对自主学习深入的研,Henri Holec(1981)第一次将“自主性”这一概念引入了英语教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负责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Holec,1981)。也被定义为“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能力和意愿”(Littlewood,1996)。Benson(2001)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的能力”,因为在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控制会呈现出多种形式,也会遇到不一样的环境,所以这也是一种综合的,多维的能力。

三、问卷调查

(一)调查背景。

从我国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能力差异很大,所以学习者课外学习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素质,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Andrew.D.Cohen 1990)。孔子言“因材施教”。即使教育工作者们不能达到对每个学习者的因材施教,那么至少也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些“能够让学习者自主施教的有效方法。

为了让学生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各高校也就此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试图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机会。其中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以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本次全英实习导游是指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全程使用英语同游客进行讲解和交流,经过面试,参加此次实践的大学生都具有很高的英语运用能力。本次调查选取某师范大学学生为对象,就学生在进行导游实习的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出问卷调查,找出更适合本类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调查内容。

本次对60名参加此次中旅全英导游实习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使用的语言是汉语,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本次待查问卷采用的是Likert7级量表,每道题根据情况,答案分别设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一定”,“有点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七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回答。

(三)分析与启示。

根据学生做好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担任全英导游的实践活动确实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影响。

在研究之前发放的问卷中,有一题为:

在这道题中,60位同学中,11位同学选择选项7;13位同学选择选项6;26位同学选择选项5;9位同学选择了选项4。

在这一道题中,60位同学中,21位同学选择选项7,25位同学选择选项6,12位同学选择选项5,2位同学选择了选项4。一共有58位同学选择了含有同意的选项。

从以上选项结果中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所不够。

在以不记名形式的后续采访调查中,有学生反馈说:

“在课堂上上课,即使我没有预习,老师会讲解的。所以也不用每次都预习,只要能跟得上就行了。一般我们自己只是预习新课中的生词啊什么的,不会去查相关背景知识。但有时候,老师提问别的查过的的同学,也确实对理解课文有帮助。”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积极的语言学习者还是重视课堂教学。而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还不够完善,自主学习的目的也不够明确,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不知道怎么学。所以,本篇文章中的全英导游实习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课外积极自主学习意识。在这一题中:

你在接待工作中遇到用英语交流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从此题中可以看出,在a选项中,没有同学选择含有不同意字样选项;3位同学选择4。在b选项中,选择4的同学有3位,没有同学选择不同意的选项;c选项中,最多的选项是6,有27位同学选择;18位同学选择7;6位同学选择5;4位同学选择4;3位同学选择3;1位同学选择2;一位同学选择1。

a选项的设置是为了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普遍都有一个良好的,自信的心理状态。b选项的设置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全部依赖老师的帮助。所以自主学习者需要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实验与实践,尝试与体会,从而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c选项可以看出,学生能容忍自己的一点小错误,这些小错误也激励这学生努力学好英语,可以归为自主学习的动机之一。

通过实践调查,由于在短期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明确,所以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更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要比在课堂上的效率高一些。

在后续的采访调查中,有一题为“请你讲述一下通过参加本次全英实习导游得到的感受和收获。”

学生1:“这次的实践是检验自己英语学习情况的平台,只学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也要多学习。”

学生2:“通过参加这次实战演习,学习到了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虽然也会有一些小困难,但是通过努力都能解决了,而且游客们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以后我还会参加。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明,在本次全英导游实习过程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任务更清楚。有的学生表示,能够养成自己查缺补漏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能力是在课堂的学习中被忽略的重要部分。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通过参加具体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意识到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目前,大学生课外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通过参加实习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集思广益努力为学生创造更精彩更实用的实用英语的实践机会。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彻底的改变学生的陈旧的应试英语的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Self-Access fromTheoryto Practice(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Holec, H. 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3]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10

关键词:课程学习;实证研究;大学生就读经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立人才培养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可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专业理论学习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之一,主要通过大学的课程学习来实现。本文基于大学生就读验问卷调查,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试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课程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分析。

一、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工具是《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问卷》,该问卷的设计主要依据“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CSEQ)、“全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问卷”(NSSE)、周作宇修订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以及鲍威的“北京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等成熟调查问卷,问卷中选取能反映就读经验和学习收获的问题,同时收集了学校类型,专业,家庭年收入,成绩等级等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背景信息,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就读经验及自身发展程度设置问题,主要分为基本信息、校园活动(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对校园环境的感知、对自己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四个部分,共计92道题目。在问卷修订时得到了教育学专家、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这些都保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该问卷的两套变量上:一、大学生基本信息;二、课程学习活动。在《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中,课程学习参与情况通过14道题来测量,包括每周分配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等)的时间;利用图书馆查阅所需资料、在图书馆自习、上课认真做笔记、课堂积极提问,参与讨论、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完成课堂规定的作业、利用电脑及互联网获得所需信息或辅助学习;主要课程作业的性质;近一学年阅读指定参考书、自由阅读、参加课程考试、完成论文或报告的数量。课程学习变量的克朗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2,作为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信度。[1]

本研究的分析素材来自笔者对湖南8所高校实施的《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首先将湖南省高校区分为“211工程”高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三类,进行院校抽样,再分别在文科、理科、工科三个不同学科院系中分别从大二、大三、大四三个不同年级进行样本抽取。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数量1358个,其中男性为48.1%,女性为51.9%;92.0%的学生年龄在19-23岁之间;院校分布结构为“211工程”院校22.6%、一般本科院校56.6%,高职高专院校20.8%;年级分布为大二39.6%、大三38.7%、大四21.7%;专业分布为人文社科32.3%、理科41.2%、工科26.5%;66.6%的被测学生来自乡镇;研究对象父母的学历以高中、初中及以下为主;家庭年收入基本上在5000到10万之间;95.8%的研究对象住在校内宿舍;学习成绩在70-90分的研究对象占83%;有60.3%的学生选择毕业后追求更高学历;89.1%的研究对象学费来源于父母。

本研究依据以上数据资料,运用SPSS21.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把握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课程学习现状,考察大学生基本信息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二、调查数据与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从图 4.1 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各指标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参与的频率。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多,而在课外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少,这在统计学意义上验证了目前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高课堂投入低课外投入”的普遍状况。近一学年每周投入至少26个小时在课程学习上的学生有48.15%;投入至少26个小时在课外学习上的学生有16.74%,而22.97%的学生却表示每周投入在课外学习上的时间不足5小时,面对大学普遍比较大的课业压力,想要“术业有专攻”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每周不足5小时的课外学习时间,即平均每个工作日不到一小时的课外学习似乎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压力,这样的学习情况令人堪忧。

从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具体内容来看,课堂学习中参与频率最高的是“完成课堂规定作业”,次之是“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课堂积极提问,参与讨论”、“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这两项活动的参与频率不高,频繁或非常频繁参与这两项活动的学生不到20%,甚至有15.1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课外学习主要考察图书馆学习的情况,“利用图书馆查阅所需资料”、“在图书馆自习”的参与频率不高,主要以“偶尔”和“一般”为主。此外,从互联网的利用情况来看,有42.93%的调查对象“频繁”及“非常频繁”地利用互联网获得所需信息,这符合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认知,与目前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积极接触网络信息的主动意愿相关。

从阅读量、写作量和参加考试的数量来看,参加课程考试和自由阅读的频率较高,而阅读指定参考书、撰写论文和报告的参与状况不佳。近一年无论是阅读指定参考书、自由阅读、参加课程考试还是完成论文或报告的数量基本集中少于10本(门篇),其中参加课程考试11门以上的学生为29.77%,自由阅读书籍11本以上的学生为26.27%,阅读指定参考书和完成课程论文或其他书面报告的数量超过11本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仅为13.19%、13.41%,甚至有12.23%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写过课程论文或者其他书面报告。调查发现,湖南省被测高校的课堂作业性质以考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主,其次是考察组织综合能力。其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教育目标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能使课本知识更生动,更深刻,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吸收。从课堂作业性质可见被调查的湖南高校对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非常重视,这也符合目前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图4.1课程学习维度的基本情况汇总

注:图中选项 1-5 分别对应各题目中的 1-5 选项,如“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两题,选项1-5分别代表“≤5”“5-15”“16-25”“26-35”“35以上”这5个选项;“利用图书馆查阅所需资料”等题,选项 1-5 分别代表“从不”“偶尔”“一般”“频繁”和“非常频繁”这 5 个选项;“课堂作业性质”的1-5选项分别代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组织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而表中“阅读指定参考书”、“自由阅读书籍”、“课程考试”及“课程论文或其他书面报告”的 1-5 选项则分别代表“没有”“少于 5”“5-10”“ 11-20”及“20 以上”这5 个选项。这样处理能够更集中更直观地反映出课程学习维度的回答情况。

(二)学生背景信息对课程学习参与情况的影响

为了了解学生的不同背景特征对课程学习参与的影响,笔者将性别、民族、年龄、所在学校类型、年级、专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在读期间住宿情况、成绩等级等这样一些背景信息作为自变量、将反映课程学习情况的14个项目及课程学习变量看作各自独立的因变量,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学生背景特征与课程学习情况之间的关系。总的来看,表1数据显示学生背景信息与课程学习这一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将课程学习作为单独的因变量时,学校的类型、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成绩等级、更高学历追求以及学费来源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参与有显著的相关性(P*

从反映课程学习情况的14个项目具体来看,第一,学校类型与课程学习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投入在“课堂学习”的时间、“利用图书馆查询所需资料” 、“课堂积极提问,参与讨论”、“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完成课堂规定作业”的频率,“阅读指定参考书”以及参加“课程考试”的数目;第二,学生的年级与分配在课堂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利用图书馆查询资料或自习、利用互联网辅助学习、阅读指定参考书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等方面存在显著影响;第三,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课程学习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入在课外学习上的时间、利用图书馆学习、参与课堂学习如认真做笔记、参与讨论、做口头报告的频率、阅读指定参考书、参加课程考试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的数目等方面;第四,学生成绩等级除了在课堂作业性质及自由阅读书目上之外,对反映课程学习情况的其他12个方面都存在潜在的影响;第五,学生是否追求更高学历与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间、利用图书馆学习、参与课堂学习以及阅读书目(指定参考书或自由阅读)等方面具有显著相关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来源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利用图书馆查阅所需资料、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以及完成课堂规定作业这几方面(见表1)。

三、总结

本研究仅从整体上对大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及学生背景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上进行研究分析,没有就课程学习的参与情况对就读经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也没有从学生背景特征的具体分类对课程学习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没有对学校类型的具体分类进行研究,因而无法清楚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大学(譬如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里课程学习现状。这些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湖南高校大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参与度较好,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且学生所在学校类型、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等级、是否追求更高学历、学费和生活费来源等背景特征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有显著性影响。具体来说,大学生相对来说重视课堂学习,投入在课堂学习上的时间较多,参与也较频繁。但是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如在课堂上讨论或做报告等参与不佳。课外用功学习的比较少,投入的时间很少,很少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读书数目有限,风气不佳。这与学校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模式息息相关。教学设计应该在保障课堂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和独立研究,促进学生在课堂外的自主学习。而教学模式则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因而,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参与度,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外作业和学生独立研究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模式中增加双向互动和课后反馈,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超,邹滢. SPSS15.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37.

[2]孙庆雯.学生学习经验与本科教育质量的相关度分析, 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

[3]叶绍国,何英奇,陈舜芬.大一学生校园参与经验与收获自评―以淡江、清华、师大三校为例[J].师大学报教育类,2007.52(3).

[4]鲍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成果及其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情况的调研大学[J].大学研究与评价,2O08(3).

[5]陈琼琼.大学生参与度评价:高教质量评估的新视角――美国 NSSE“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的解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l).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11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团队精神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团队精神最初指一个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通过主动调节群体内部的矛盾和行为,而呈现出通力合作、一致对外的精神面貌。①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生存还是企业发展亦或是国家繁荣都无法抛开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可以说是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强盛的法宝。②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是首先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然后是业务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一些差距。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应用合作学习的5种方法对30个男生班和30个女生班进行实验研究,每个班级人数约为30人,实验对象共1795人,其中1512人应用实验班合作学习(男生768人,女生744人),283人(男生143人,女生140人)应用传统教学法。网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项目中各应用合作学习五种策略中的一种传统教学法,每种教学法共在12个班级中开展(男、女生个一个班级)。

1.2 测量工具

1.2.1 自编《大学生团队精神问卷》

此问卷参考了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建红的硕士学位论文《拓展训练对高中生团队精神的影响研究》中所用的《高中生团队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团队精神认识程度、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凝聚力、团队沟通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团队成员信任感六个方面 (即六个维度),每个维度四道题目,共 24道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选择 A 得 3 分,选择 B 得 2 分,选择 C 得 1 分,最后统计每个学生六部分的总分。如果总分在 0~24 分之间,则表明团队精神较差,如果总分在 25~48 分之间,则表明团队精神一般,如果总分在 49~72 分之间,则表明团队精神较强。

1.2.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评定:采用专家效度评定,聘请心理学方面的教授2 名、副教授 2 名、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 2名、二级心理咨询师4 名,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有 6人(60%)认为问卷的有效性为很合适,有 4 人(40%)认为问卷的有效性比较合适。

问卷信度评定: 采用重测信度。问卷回收后第 21 天用相同问卷对原 30 名被试进行再次测量,经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为 0.83,说明问卷信度较高。

1.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通过任课教师在上课期间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问卷 1812份,回收 1795 份,有效回收率为 99.1%。

1.3 实验干预

采用合作学习的5种策略对分别一个男、女生班进行教学,五种教学法分别为:学生团队—成绩分工法(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团队游戏联赛(Team Games Tournament)、共学式(Team-Assisted Instruction)、任务拼接学习(Jigsaw)、小组调查法(Group Investigation)。

1.4 实验流程

课前准备前测并确定基础分分组课堂教学测验 小组奖励总结分享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配对t检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团队精神前测分析

由表5可以得知:合作学习班级中团队精神的各个维度——团队精神认识程度、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凝聚力、团队沟通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团队成员信任感上实验前后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后的分数非常显著地优于实验前的分数。

我国学者佟立存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团队精神,而学校体育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③这一点深受笔者的认同。季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也曾说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舍弃了集体,体育课程的多数内容将不复存在。④这又一次说明了体育作为团队精神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欧美国家,针对培养团队精神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改教科书,将团队精神融入大学课本;二是进行一系列团队形式的活动,将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生活、课堂教学和日常的教育当中。⑤在日、韩、新加坡等国家一直重视团队精神。尤其在日本,团队精神被视为是事物的本质,并渗透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文化氛围中。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合作学习是提高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较之传统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该手段应该被广泛地使用和借鉴。合作学习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的。

3.2 建议

建议合作学习在更多的学科中进行开展,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团队精神等优良心理品质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合理土壤。

L芨咝?蒲谢?(名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编号:2010B26214

注释

① 张锡庆,卢亮球.论培养和强化球队团队精神[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127-129.

② 李慧波.团队精神(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26.

③ 佟立纯.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8-41.

④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120.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12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学习动机 策略

Abstract Most of the non English Majors'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learning are passive and passiv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ll learning activities.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strategy

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重要性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促使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自发性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令学生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一种自主督促,其诱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主体的热情、动力和主观能动性。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总体分类一样,一般认为有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种。内部动机源于学习者的内在需要和自发精神动力,来源于学习者对英语本身的兴趣和热衷,有的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产生了共鸣,深刻体会英语这一语言的可能性与美感。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之一,因为学生一旦对英语最本质的部分产生了向往,随之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与毅力,会自觉发奋努力地去学习,不需要督促便能自发寻找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也兼具了长久坚持的毅力。除了增长知识带来的自我满足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流利动听的口语,出色的写作翻译能力,往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羡慕,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形成了一种学有所得的良性循环,这种内部动机便是英Z学习动机的最优形式。

外部动机,如其表面意思,主要来源于外部诱因引起,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学习行为,最普遍的例子就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证或者通过某些面试而突击学习,做大量英语听力和笔试的练习。除了以上这些比较明确的目的,也有一些程度较轻的也能划分为外部动机,比如希望能够阅读英语国家的报纸,希望能通关全英文的电脑游戏,希望阅读尚未被翻译的文献资料,希望更好地观看美剧等而学习英语。外在动机,比起内部动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具有时效性和急迫性,学习活动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手段就需要见到成效。比较而言,内部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是持久稳定稳固的,外部动机对学习影响更短期并且不稳定。①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以正确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不如说,这才是最应贯穿大学四年英语教学的,最返璞归真的目的。这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教学计划的层次,考虑其阶段性与全面性,应用最恰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值得一提的是,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主次之分,即是说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内因为主、外因为辅的英语学习动机,但是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并不是说为了外因,为了达成功利性目的而去学习英语就是不好的行为,因为英语等级考试与水平资格证书是将来毕业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学力凭证,也是对自身的考察检验,在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英语等级考试,比如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四六级),英语专业的TEM考试,以及GRE、IELTS、T0EFL、BEC、PETS等考试,还有雅思和托福等面向国际的通用考试,学习不同专业方向的英语知识,增长才干与见识,锻炼专业素质与心理素质。②

2 目前在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现状

正如上面所说,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种类型,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而现在的高校学生中,英语专业学生的内部动机尚属充足,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外部动机明显占据了更主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社会与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加深,使用英语的实际需要与场合机会增多,英语水平早已成为各大企业衡量求职者学力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英语考试成绩与证书成绩好坏,已成为决定求职成败的一大关键要素,无疑是我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一记重要的筹码。生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据统计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天流通的邮件70%以上由用英语写成,75%以上的科研资料、70%以上的网页、5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40%以上的报刊杂志,主体语言都是英语。③

然而,即使如此,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依旧不算高涨。微观上来讲,这一部分是由其教育影响个人生活经历决定,但也有其普遍共同原因。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和自己专业的关联性有限,但是却在求职等领域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难免会感到学习英语的压力,再加上非英语专业学习高级英语的难度和资源不足,可能会遇到学习瓶颈,产生挫败感和烦躁感,甚至衍生出对英语学习的逆反心理,陷入恶性循环。宏观上来讲,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市场专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生来说,与本专业的课相比,英语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必备技能了,因此降低了学习热情。再者就是,中国学生多年来学习英语的目的以接受应试教育为主,对英语学习这一行为本身缺乏全面性客观性的认知。语言学习是一个与本国社会历史、艺术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甚至地理状况都息息相关的深奥学科,学习语言仅仅依靠书本,仅仅为了考试,那从一开始就是本末倒置的。因此,为了教导学生科学、合理、深入地认识英语学习,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教师必须要采取长期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④

3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实效性策略研究

3.1 以课堂为基础,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课枯燥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丰富手段形式,增加实践环节,加快节奏,让学生充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炒热课堂气氛,由此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们开展情景模拟对话,模拟法庭、记者招待会、商务洽谈、展销会、刑侦现场等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计台词,这可以极大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增加口语练习机会。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语言环境,最怕的也是缺乏语言环境。运用音频、视频、电影等多媒体文件,全方位拓展学生接受英语的视听空间,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尝试开展专题辩论、讨论、话剧等形式,充分利用小组互助优势与实践能力,勇于张口练习,互相发现优缺点,互相改正,相互提高。实践证明,此举不但增强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热情,也会唤起集体责任感,不希望拖小组后腿,进而努力学习。⑤

3.2 以课外为基础,引导学生讲英语融入生活中,以丰富的练习手段和英文娱乐活动,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它也有很多有趣的文化特性。结交外国朋友,使用Twitter,听英文歌曲,看英文节目,收听英文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看英文电视剧和电影,若想体验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文娱产品,体会其独有的魅力,掌握英语的话就会方便很多。

因此,教师应协助学生主动体验英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接触先行英文咨询。课间可以放一些发音动听的英文歌曲,或新闻节目,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英文剧目或者书目。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英文信息,鼓励学生上网结交擅长英语的朋友,甚至利用网络,跨越国界空间界限,结交外国朋友。这对于提高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热情,锻炼实用英语交流交际能力,浓厚班级英语学习氛围,都很有益处。

3.3 以学生为基础,以人楸荆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工作

满足学习者的成就感、满足感、成功需求心理,是培养内部动机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学习上获得成效,使学生感到成功,比任何自我鼓励和他人说教都要具有实效性。教师若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充实的学习体验,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学习知识信心,增强学习兴趣,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进而严格自我要求的标准。但学习上的失败和挫折总是无法避免的,这可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产生焦虑、自卑、烦躁等各种消极心理。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具体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思路:

(1)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能力界限,确立符合自己当前水平的学习目标,将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实感。(2)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成败原因,强化学生的抗挫折能力。(3)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学生布置难易适宜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尤其是团队性质的竞赛,锻炼综合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要制订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除了坚持几个基础方针外,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好奇心、求知欲、行动力,兼具良好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时刻牢记的目标。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2015GB149】最终成果

注释

① 崔晗,罗春战,侯月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② 韩骥.浅谈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

③ 付天军,付晓丽.新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8.

④ 包相玲.浅谈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