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

科研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08 11:18:06

科研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答辩;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42-03

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制定科学的考评细则,规范课程研究与答辩的运行机制,是确保该考核方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学员对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升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与答辩在30分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中占到了15分,对学员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使它能更客观地反映学员平时学习的效果,探索科学化的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的科学化需要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科学考评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知行育理念、创新型教育理念等都是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一)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

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通过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牵引并组织课堂教学。在考核中,我们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重建师生的角色地位,实现从以教员中心到以学员中心的转变,从简单划一型的考核评价向全面综合型的考核评价转变。通过考核,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加深学员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使其深刻感悟政治理论的魅力和实践价值。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通过学员自主选题、拟纲、撰文、答辩,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力;通过学员自主设计题目,自主开展研究、自主表达思想及自主展示成果,充分展示其个性。通过研究、答辩等环节,教员能及时、有效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并反馈学员,使学员进一步改进完善,真正做到以考促学。

(二)坚持知行育理念

坚持知行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注重对学员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法制观念、历史观念及国际视野,增强学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中,不仅把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且把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目的,强调通过考核提高学员的理论践行力、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等各种能力。课题研究与答辩,要求学员围绕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选择研究题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进行阐释,撰写论文作为课题结题报告,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结题验收。学员既可以对理论问题进行思辨性研究,也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这就使考核成为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成为学员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困惑的过程。教员作为引导者,把握着课题研究的方向,掌控着学员思想的动态,能指导学员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三)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

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全要素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坚持创新,就是要实现考核评价理念、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等的创新。课题研究与答辩,在考评理念上,要注重学员的可持续性发展。不管是研究环节的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还是答辩环节的主考与考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之下。评价结果是在评价主体、客体双方最大限度地认可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根据评价结果学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习,教员可以改进教学,实现教与学的效果最大化。在考评内容上,不仅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学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的考查,实现对学员全面评价引导。在考评时间、空间上,更加有弹性,更加灵活。学员可以在充分准备后迎接答辩。这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制定与实施科学的考评方案: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

在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明确考评目标、规范考评方法与考评细则,能使考核评价不断规范化、标准化。

(一)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

明确考评目标。根据党中央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将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评价目标分为四个子目标。在知识获取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学”,是否准确掌握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战略态势及主要力量对比关系。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懂”,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在政治认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信”,是否认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能否深刻理解我军的强军目标,正确认识我军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及忧患意识。在理论践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用”,是否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制定考评细则。课题研究与答辩占考试总成绩的15%。在开课之初,教员给学员提出若干选题方向,由学员自主拟制题目开展研究,教员全程指导,期末结课前以口试答辩的方式结项。为避免学员“搭便车”,要求学员4人一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考评方案的实施效果

学员学习自主性强了。实施科学化的考评方案后,学员开始主动思考如何选题、破题、解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学员选题时首先要确保准。准,就是属于课程的研究范畴,没有跑题。学员在开课第一周、在不熟悉课程内容体系的条件下,想选准题目并不容易。学员要想准确选题,必须提前看、自主研,吃透教材。这在一定程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选题还要确保时代感强。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关注现实,追踪热点、焦点动态,在大量收集、分析研判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题目。2013级有几位学员曾选择“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作为题目,虽说这都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但并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研究范畴,因此是无效选题。后来经教员多次引导后,学员选题变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香港占中事件浅析”。为了选好题,学员开始自觉研究教材内容体系,关注时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学员学习效果好了。课题研究与答辩,从选题、列提纲、撰写文章到答辩,教员与学员都会不断地沟通。每一次沟通既是学员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汇报,也是教员对学员阶段性学习的考核与反馈。通过汇报――反馈机制,使学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有一组学员的选题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危害及应对措施”。选题初衷是因为2014年“伊斯兰国”制造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这使他们对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问题很感兴趣。为了做好题目,学员上课时非常认真,特别是在教员讲到相关内容时,他们主动与教员交流,思考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对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影响等。而且,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员对知识的关注度高了,听课更认真;与教员的共鸣多了,课堂气氛更好。

教员引导作用强起来了。实施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评机制后,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员“主动灌”、学员“被动听”的情况,学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课间提问的学员多了,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也多,探究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教员不再是课堂上的孤独的讲授者,而是一个引导学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领路人了。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对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深深感觉到,要想顺利推进、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必须教、学、管协同作战。

(一)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实现小班化教学

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每个教学班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上百人。实行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核方式后,教员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员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对学员进行课题研究辅导。学员课题研究小组一般是4人一组,一个教学班大概有20个的课题小组。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教员与学员要反复沟通,反复修改。而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辅导答疑课。答疑时间只能由教员与学员队协调后自行安排。而军校学员的学习训练任务安排得很紧凑,教员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很难找出共同的时间来答疑。这无形中会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答辩环节也需要时间来保障。目前,100个左右学员的班级,需要3名教员同时开始,历时4个小时才能够完成答辩任务。因此,在现有组班方式下,想保质保量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困难重重。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即再增设1-2名助教,由“一名主讲教员+两名助教”共同完成任务。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学员营的支持配合

应在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下实行高低年级学员的混编。同一个教学班的学员被编入不同的学员营、分散在不同的连、排、班之中。学员课下在一起集体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而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团队行为,需要各课题小组在课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而同一小组的学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学员班之中,如果各班活动安排不一致,就难以确保课题研究小组集智攻关。这就需要学员营出面协调,给学员提供时间、空间及网络学习资源,确保学员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三)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需要教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与答辩重在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员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仅要讲好课,还要能指导学员开展学术研究。教员科研能力强,才能有效指导学员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反馈―答辩时给予学员高质量地启发、辅导、点评,才能使课题研究与答辩发挥育人的最大效益。因此,政治教员要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应增强持续学习的意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打牢理论基础,掌握认识、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时刻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前沿动态,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组织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与答辩,确保考核目的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红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第2篇

[关键词] 研究;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29-1.5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是以预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为依据,利用科研财务活动的反馈信息,对科研课题经费的收入、支出和耗费进行核算和监督、控制,随时发现实际执行中的财务目标、科研课题计划目标之间的变化与差异,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使科研课题的财务活动按照预定的研究目标,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进行。

目前科研课题课题经费预算管理从中央到省都十分重视。据了解,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正在征求意见,即将颁发《科学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省财政厅、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的《河南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暂定名)都将对科研课题经费的预算管理提出要求。这些制度办法颁布以后,将会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评价项目预算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契机。然而,要真正使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在科研单位被重视,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相关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1 认真研究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对不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不同要求

截止2011年末,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下达的各类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民间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有很多是相同的,但也有对不同类科研课题的不同要求。因此,建议科研单位的领导者,特别是财务工作者要对这些办法规定进行细致的研究,弄清其最基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办法中的相同点,各类科研项目要按同一规定执行;各办法中的不同规定、不同科研项目要对号入座,按各自所属办法的规定执行。这样既可保证国家规定贯彻执行,又便于研究所(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管理成效。

2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3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4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对预算执行的考评,一般情况下是依据核定的收支预算,检查考核是否按核准的经费预算执行,在财务收支中是否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章,预算执行结果能否保证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以及所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在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效益评估的依据与参照物如何取得,一个课题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取得科研成果后,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什么为依据或参照物来说明,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科研课题和公益性课题,都是无法用经济、社会效益的大与小,高与低来评价的。再加上科学研究活动属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课题效益评价也是关系到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的肯定,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说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结论。因此,如何确认科研课题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依据,课题经费预算是重要内容之一。

5 完善科研课题经费的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的数据,是反映财务活动的基本信息,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准确无误的反映其财务信息,以适应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真正管理好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搞好课题成本费用核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关于科研课题成本费用核算,自1987年财政部、国家科委颁布《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就提出要进行科研课题成本核算,至今已经探索了20多年,其中包括1997年财政部、科技部重新修订颁布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科研课题成本核算,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办法。为此,笔者也曾撰文等杂志上提出过一些办法和做法。然而,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上讲,它只能说是个人的见解与设想,不能作为规范性制度去执行。所以,要加强科研课题经费管理,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课题成本费用核算办法,用制度规范科研课题的核算对象,核算项目及内容,核算方法等等,也是当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3篇

关键词: 科学小课题 研究性学习 选题

科学小课题研究,狭义是指以初中科学为教学内容,针对自然科学范畴内提出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任务的研究题目。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以碰到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选择和确定适合的科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探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解释或解决所碰到问题的学习活动。参照初中科学探究的思想,完整的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确定探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框架建立理论假设捕捉预期现象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分享研究心得”等诸多环节,本文主要探讨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选题与指导策略。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是研究的关键,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对研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秧好一半谷,文好一半题。”我们鼓励和帮扶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中的独特科学做法或遇到的困难,选择研究课题。

一、激发兴趣,消除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神秘感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栏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要求、方法和意义,通过获奖者现场答辩、分发研究成果集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小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揭开“小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比如,研究小组以村里房前屋后比比皆是的棕榈叶为例开展小课题研究,最后撰写的研究成果《棕榈叶编制菜篮子的实践研究》取得浙江省第五届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三等奖、温州市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温州市首届初中科学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组员被授予温州市“小科学家”提名奖的好成绩。继而,同样采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包装袋,深入研究经纬法编织技能,设计编制许多生活用品,突出废物利用、节能减排的时代主旨,研究成果《包装袋编制生活用具的实践研究》有很大突破,最终获得浙江省第六届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学生了解到这些成果获奖之后,兴趣盎然,顿时间申报小课题的激情高涨。

二、阐述要求,明确学生“小课题研究”选择的方向性

学生申报的科学小课题往往是残章断简、夸夸其谈。我们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小课题研究选题的方向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介绍不宜选择的题材,比如不宜选择难以观察、测量、比较的课题,不宜选择药物、药理、药效等题材,以及需要研究时间较长、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题材等,保证选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为了增强学生选题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给出选题方向的一些建议。

1.创新实验类:实验的改进,探究实验的开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科学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科学实验的取材问题、实验的仪器、实验的现象等。如学生确立的《新型自动浇花机系统》《探究硫酸铜晶体的种养》、《神奇的魔水——探究植物中的酸碱指示剂》等,都是对教材实验的再开发。

2.实践探索类:低碳理念的实践应用、调查。如本地区污染的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营养与健康的调查,疾病与防治的调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学生确立的《澄田村果树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的调查》、《关于市场上各种纸巾安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等是代表。

3.小发明、小制作类:学习用具的改进或发明,生活用品的改进或发明等。如学生确立的《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竹炭净化器的制作研究》等。

三、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亲切度。

杜威认为:唯一正确的教育来自对学生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由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社会情境引起的。①研究小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完成研究的强烈兴趣。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我指导学生选题的要求和原则是:面向初中,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选择身边熟悉并感兴趣的题材。

为了保证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我们首先放手让学生选择生产生活中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独立完成的好题材。如科学小课题《八棱瓜鞋垫与普通鞋垫的比较研究》的研究缘起,学生在申报小课题时知道家乡的八棱瓜是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他们还发现,每当过了金秋季节,农民伯伯会把成熟的八棱瓜经太阳暴晒取出种子,留下很强韧的八棱瓜纤维。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一信号,进而引导他们对此进行再利用研究,交流中学生联想到洗碗的抹布、鞋子的鞋垫等,接着组建小组开展完整的研究,所撰写的研究成果再次取得温州市第三届科学小课题研究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制度激励,增加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产出量

科学小课题的研究,不仅要在数量上有充分积累,更要在质量有所突破。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海选)征集寻找闪光点,确立载体确立切入点,以小见大突出创新点,化有为优”。如农村的学生对房前屋后的棕榈树和棕榈叶再熟悉不过,在儿时的他们都有着帮爷爷奶奶“蒲扇纳凉”的体验,更有部分学生留下了玩弄棕榈叶编制小玩意儿的深刻印象。经过他们的小课题研究,居然萌发了用棕榈叶编制菜篮子创意,造就了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要顺利开展学生科学小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制度、资金的保障。我们通过努力形成《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学校小课题研究操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还专门出台《学校科学小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制度激励主要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展示性激励,即通过“现场答辩会”和“经验交流会”两种形式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收获和乐趣。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各个层次的评优领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把科学小课题研究作为对等级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万丈高楼平地起。鼓励和指导学生努力将生活、学习的小问题转化为研究的科学小课题的过程,是师生一同聚焦某一个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一旦入了门有了一个好选题,便游刃有余地开展后续研究,逐渐形成驾驭科学小课题的本领和科学再创造的才华。

注释:

①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转自George W.Gagnon,Jr.& 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7.

参考文献:

[1]郁波.STC课程实验——基于实践的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第4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2010.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2010.9-2010.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4、虽然学校经济并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满足科研需要。

第5篇

一、*6年度软科学课题研究方向

1.关于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研究;

2.关于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研究;

3.关于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问题的研究;

4.关于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

5.关于建立健全粮食产区和销区的购销关系和衔接机制的研究;

6.关于储备粮管理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研究;

7.关于开展粮食安全预警和粮食供求紧平衡指标体系的研究;

8.关于新形势下完善粮食法制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实现依法管粮的研究;

9.关于推进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本制度和配套制度建设的研究;

10.关于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的研究;

11.关于加强粮油加工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加工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的研究;

12.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的研究;

13.关于政策性财务挂账消化和企业经营性亏损处理办法的研究;

14.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15.关于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办法和有效监管形式的研究;

16.关于加强粮食统计和监测预警,完善粮食应急机制的研究;

17.关于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市场供应政策的研究;

18.关于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研究;

19.关于支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研究。

二、有关事项

为规范我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参评课题质量,现对申报国家粮食局优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提出如下要求:

1.课题选题。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的*6年度软科学课题研究方向,原则上各地可以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不要求一致),内容要围绕*6年粮食流通中心工作,结合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立意新颖,概念准确,语言简明,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2.申报范围。课题申报单位原则上为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在申报范围之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可根据各自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进行申报,未申报的或自行组织研究的课题,年终将不得参加评选。

第6篇

1.1 课题的核心概念 

1.1.1 科学素养 

OECD即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做出这样的解释:利用前沿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未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力量,从而可以使人类更加客观的理解自然的改变,并处理以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 

1.1.2 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学科优势。利用化学课程特别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将科学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化學课程中进行细化,是利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1.3 化学教学再设计 

是为了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合理的宣传手段,利用系统的思想处理遇到的问题、设置合理的目标,策划处理方案进行筛选,之后实施方案,依据所得结果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 

1.2 课题界定 

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研究,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准确解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学教学再设计科学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探寻化学教学再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法、原则和策略。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是吴江区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本课题的研究是从我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课例诊断的要素、方法、类型和化学教学再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策略。实现:(1)为高中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对与生活有关的理化生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研究重点 

通过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从科学素养教育与化学教学再设计的内在关系,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的特征、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问卷调查法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4.3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切实关注课堂实践,关注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筛选与研究采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以研究促行动,提高行动效益,加强行动改进。 

4.4 经验总结法 

第7篇

关键词: 省属普通高校 研究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 问题 解决思路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第8篇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明确科学目的,激发科学兴趣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科学小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使之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教师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去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

1.目标的双重性

小课题研究既然是一项探究活动,那么依据科学探究的本质,它的目标应当是双重性的: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比如《 绿豆、赤豆、黄豆制作豆芽菜的比较 》(以下简称《 豆芽菜 》)小课题研究目标,首先具体的问题是能够把这3种豆子制作成豆芽菜;其次未知的问题是这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后的结论。如果离开了这两个目标,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就如盲人摸象漫无目的了。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比如在《 豆芽菜 》研究中,要探索的具体问题是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从而得出这3种豆子最后制成豆芽菜时哪种时间最短、哪种产出率最高、哪种制作最为简单。这个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2.内容的趣味性

可以说,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原始的科学兴趣,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日常中,一些内隐或者外显的带有科学性的活动的频度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对于研究内容的兴趣是首要的,否则枯燥的研究活动,学生研究的过程必然是被动的,获得也可能是低效的。例如《 豆芽菜 》研究的缘起,就是科学课中“食物”课外的延伸。在这个研究中,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3种豆芽菜制成后,还要制作成菜肴,进行品尝,从而鉴别这3种豆芽菜哪种豆子制成的味道最好。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始终在一种盎然的情趣中进行。

3.准备的充分性

这里所说的“准备”,具体是指小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工具的使用、资料的查询等一系列研究前的工作。只有这样,接下来的研究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避免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小课题研究,最终结果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所以准备工作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二、研究过程与细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能力

小课题研究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使他们能够真正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掌握研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方法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内容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着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决定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采取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讲,就小学阶段科学小课题研究而言,“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过程如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例如《 豆芽菜 》中,学生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芽菜是用绿豆做的,但是也有用赤豆、黄豆做的豆芽菜,所以作出的假设为“绿豆最适合”做豆芽菜,然后制订计划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黄豆其实更适合做豆芽菜”。

实验研究法还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加入特定的人工控制,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情况,比较精确地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实验研究法”可以重复验证,从而证明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工具的有效性

一项科学实验活动,不仅仅是使用感官所能解决的,要涉及多种研究工具的使用。实验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工具,就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使用的三种工具分别是金属筛子、金属饭盆、透明塑料袋。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豆芽菜到处乱长的情况。于是,塑料袋不能用了,需要使用一种四周不见光,只有上面能见光的工具。一开始考虑的是小的塑料桶,但是使用了几天之后,发现桶不是透明的不方便观察。于是找来了一种透明的塑料桶,终于解决了边实验边观察的难题。所以,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它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比如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实验的结论等。

3.证据的重要性

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以及对提出课题的验证,主要是表现在科学研究的证据上。所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收集课题研究活动的证据要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在《 豆芽菜 》实验中是对3种豆子制作豆芽菜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这个结论。那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关于3种豆芽菜的萌芽时间、长短比较、生长速度等方面,要记录相当多的数据,还要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对比。这对于最后的结论,就有了直观的比较,也能合理、有力地去验证这个小课题研究的正确性了。

三、研究结果与获得:领会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形成了科学能力。但是研究结果同样是终极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结论,学生在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科学本质的领会上会更加深刻,从而培养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

1.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应当是严谨的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虽然可以是形式活泼充满趣味的,但是其终极目的却是通过研究过程得出科学结论,应该有其严肃性。实验前,应该向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这个“严谨性”的特点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豆芽菜 》实验中,首先明确了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3种豆子制成豆芽菜的比较,任务是实验操作、过程记录、证据保存等一系列工作。所以,过程要求是细致的、客观的,因为它影响着最后实验的结论。

2.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必然是合作的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严格而紧密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提出的有关研究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然后得出实验结论,达成研究目的。《 豆芽菜 》实验中,研究小组内学生每天对研究所得进行细致的交流,在对比中进行问题的发现、变量的控制、条件的改变等一系列合作性学习。同时,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获得了锻炼与提高,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作这个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小课题研究的结论不妨是开放的

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但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可以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得出单一化的结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些现象的出现,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从而去提高研究的效率,得出科学的结论。在《 豆芽菜 》实验中,实验最后的结论是从萌芽、生长等因素去考虑,黄豆最适合做豆芽菜。但是在一些后续研究中却发现,豆芽菜的制作原料,受地域性的影响相当大。学生经过在网上查询得知,北方地区普遍使用黄豆制作豆芽菜,而南方地区的人们却偏爱绿豆做的豆芽菜。

第9篇

一、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小课题研究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学会观察、研究,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例如在开展小课题《扬州的桥》研究的时候,辅导员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桥的种类有哪些?再在父母、同学的帮助下对本地的桥进行考察,了解当地桥主要有哪几种。校少科院通过举办“扬州桥照片展”活动来加强对桥的认识,并利用牙膏盒、报纸等废旧物资开展桥梁设计活动,最后综合各种信息,归纳成桥的分类、桥承受力原理、扬州桥的历史故事等各方面知识,并用手抄报、海报、网页等形式进行展示。坚持学生的亲自参与,这是小课题研究强调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认识家乡的桥,树立起我爱家乡、我爱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课题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主题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比较、判断、归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有一种刻苦钻研、探究的“韧”劲,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去想,去追根,去刨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开展《校园资源浪费调查》的小课题研究时,学生如何开展研究?辅导员可让学生明白研究活动一般包括选题、制定计划、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四步骤。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就能自己开展研究活动,调查水、电、纸张等各种资源的浪费情况,校园内节约资源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该怎么做,存在什么问题,最后号召全校同学都要节约资源,爱护地球。通过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逐步形成质疑思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课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注重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体验,是小课题研究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特点。我们要在教学中,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三和四美酱菜》小课题研究中,辅导员首先让学生陈述收集到的三和四美酱菜资料,对扬州酱菜的形、色、味进行观察;第二个环节:师生交流、讨论扬州酱菜所需原料、工具,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知识;第三个环节:指导实践、追根求源,提倡创新;第四个环节:辅导员小结,揭示原理,激起学生的不断探究的学习欲望。活动中,辅导员在活动中“”下放,让学生自主探究:扬州酱菜品种、数量、特色、历史的调查研究;再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分好组、推选出负责人、分配调查任务、制定活动方案、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统计数据;最后组内动手协作,总结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实践说明:“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辅导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潜能,使学生获得新发现,提高探究能力。

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研究《蒿草河的水污染》小课题时,任务面广量大,不可能让所有学生一起做同一件事,辅导员先引导学生自主分组,有的组负责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工厂的用水情况,有的组负责沿着玉带河了解水污染的情况,有的组负责深入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活动,宣传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最后中队汇总,提出家乡河流水污染的防治与整顿方案。

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为100%,有的拍照、有的摄像、有的调查、有的分析,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真正做到了以与人合作为乐。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分享共同的结论、成果,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我校本学期的小课题“店铺门前绿化带调查”、“市民闯红灯调查”、“史可法精神对扬州人影响”、“调查校园水资源浪费的研究”、“维扬实小食堂现状的调查”、“烟花三月旅游节看扬州发展”……涉及范围广、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选择好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带着新观念开展探究活动,用现代学生的理念表达出具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因此,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既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小课题研究活动具体研究过程中,例如在以“扬州园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中,活动伊始,辅导员便抛出“扬州园林的特色是什么”的研究问题,学生作为本地人,天天看着扬州园林,享受园林之美,但是现在才知道并没有具体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辅导员就引导学生思考,对扬州园林的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扬州园林的名称哪来的,有什么传说?扬州园林的的历史地位如何?扬州园林在扬州城的地理位置怎样?扬州园林有哪些与众不同设计等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可见,小课题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抛开众多拘束,独立思考,迸发创新的火花,探究出了扬州园林的众多特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课程;高校;改革

会计是门应用型学科,我国的高等教育己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应该在本科会计类专业中更加重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此外,频繁发生的会计丑闻也暴露了我们会计教育中诚信教育的薄弱;我们所培养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常常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的本科会计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本文在探讨会计类课程本身存在的特点基础上,分析现阶段专业教学的现状,指出当前本科会计教育存在哪些鱼待解决的问题,然后一一分析这些问题,并从各个方面包括高等教育的体制上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本科会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会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在高校与高校之间差别很大

虽然各个高校都大都设置了会计类的相关课程,但是,设置会计课程的各高校间学科发展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突出表现在财经类院校与非财经类院校间,国家重点高校与地方性普通高校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间。

(2)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未予重视

在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类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学会了学好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仍显得不足。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教授学生认识各个会计问题底层可能蕴含的经济本质、蕴含的会计理论的争议及可供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等。在会计环境剧烈变迁及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零散,很多信息均需会计人员自行发掘、获取和组织,不能依靠一套现成的固有模式取得、分析,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而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类课程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4)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

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该说掌握了比较深厚的会计知识,但这种知识可能更多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的知识,而于会计的实际工作而言,企业更加重视的是应聘人员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另外,加之这些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变化很大,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一些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因而即使面对广大的会计供给市场,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依然觉得少见合格的会计人才。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带来会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存在。

二、关于本科会计类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1)重视会计类课程教育体系。要构建弹性的本科会计类课程体系。院系根据会计知识与其他经济管理知识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板块的课程门类;各院系根据会计专业知识的拓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变化适时对专业知识板块课程进行更新和拓展,如目前根据会计学科发展方向可设置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会计、会计研究方法、预算会计、会计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会计软件国际化、审计理论前沿等课程,而在未来几年随着虚拟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等新兴经济形态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增强,可在此板块中添加虚拟会计、衍生金融会计等新兴课程,部分课程内容如审计理论前沿也必须根据审计理论发展而及时调整。

(2)改革会计教学模式。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只是为会计人员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而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则需要会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同时,会计又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只有通过实际动手锻炼才能逐渐熟练并掌握。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在会计教育中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通常包括校外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习两种方式。

(3)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拓展加深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具有创建性思维的专业判断能力,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资料中通过归类、筛选、分析和判断解决陌生的问题,应拓宽、加深现有的会计教学内容。在教授一般性会计原理、理论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教授学生认识各个会计问题底层蕴含的经济实质、会计理论观念、变革及可供选择的一系列方法;教授学生认识在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供遵循,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得出唯一正确答案,只能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寻求最优、最妥善的方案:应让学生在修完规定的会计专业课程后有自由选择学习其他学科的权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将其他学科的理论运用到本学科中,解决本学科的实际问题。同时增加企业调查等实践训练内容,增强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能力。

(4)提高会计类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业务水平。随着会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无法用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高校会计教师应密切注意会计发展的新动向,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如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使得合并报表的编制和外币报表折算成为一大难题;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一给传统会计带来巨大冲击,因而有必要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其在进行贸易往来时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探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问题;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如何通过会计反映出来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一大热点;资本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客观上形成许多特殊情况和问题,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融资结构和渠道、产权改革等,这些问题又与金融、证券、保险密切相联。会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时刻关注会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革.美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改革及借鉴[J].中国工会财会,2009(8):46-47.

[2]康金梅.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改革[J].成人高教学刊,2012(2):49-50.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新星计划 交叉学科 现状 问题

一、交叉学科资助现状

1.设立的背景与目的

作为新星计划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有其客观性。新星计划是一项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宗旨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专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选拔、培养、服务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特别是针对入选人员的培养和服务,除对入选新星自己选择的各种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资助外,新星计划还定期组织专门面向科技新星的培训交流活动,例如科技新星交流大会(每年春冬两次)、英语技能培训班、学术沙龙、实地参观考查等,供新星自愿选择参加。此外,新星计划还通过建设“北京科技创新论坛”和“科技新星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促进新星间的沟通交流。长期的沟通和交流,入选新星们不断进行着思想火花的碰撞,不仅增加了自身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水平,也逐步有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并自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鼓励科研创新,促进交流合作,市科委于2012年正式启动实施交叉学科合作项目,对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符合首都重点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资助。

2.组织管理方式及演变

(1)组织管理

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是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主管部门,在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协助下,具体负责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中,北京市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协助项目的申报、选拔、考核评价、验收、信息管理工作。

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组织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方式并无太大差别,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开展、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等流程。同时因是合作项目,要求合作双方在项目立项前自主签署“合作双方科研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任务分工与责任、经费分配、成果分配、协议的生效变更与解除条件等方面内容。

(2)项目申报

市科委人教处每年根据工作具体安排,择机申报通知,并下发至历年入选单位负责人手中,由单位负责通知有申报意愿的新星自行组织申报。申报通知规定了资助的具体要求,历年申报要求大致相近,略有微调。

资助对象范围:交叉学科合作项目是新星计划的一项延伸工作,因此申请交叉学科合作课题要求申报人和合作人应为历年新星计划入选人员。 资助年限及额度:自实施至今,交叉学科合作项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资助年限为一年,经费10万元左右,允许申报人和合作人所在单位进行经费匹配。

资助课题要求:交叉学科合作项目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体现创新、强调应用”,因此实施以来,对申报项目的要求一直是“应属自然科学领域,为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应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但在课题符合方向方面,一直都有微小变化,但总体要求体现“符合首都阶段发展特征和要求”的特点。同时,历年均要求“项目申报人与合作人均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合作条件和基础,各自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团队。”

资助原则:优先资助原则,作为一项竞争性课题研究项目,交叉学科合作优先资助体现设置目的的优秀项目。历年的申报通知虽整体体现“综合素质高、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的原则,但仍有细微差别。

项目评审:申报结束后,进行项目评审工作。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评审最初采取两段式评审方式,即先由科委专业处室评审项目是否符合北京市及科委重点发展方向,再组织专家会议评审,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价,最后选出优秀项目进行资助。2015年的评审,取消了专业处室评审,直接进行专家会议评审。

项目结题: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结题与一般的科研项目结题并无二致,采取“项目组答辩+专家提问”的验收方式。但是在选择结题评审专家的构成方面存在反复,“领域专家+处室专家”的最初构成形式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后续管理:根据结题时专家意见,择优将项目进行推广,主要是面向科委各个专业处室。

3.实施情况

截至2015年,市科委共接受交叉合作项目申报225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资助入选项目40项。具体如下:

(1)申报项目概况

申报项目数量情况:2012年度,共接受申报项目99项;2013年申报项目为56项,2014年这一数字为45项,至2015年度,申报项目仅为25项。呈逐年递减态势。

涉及单位情况:从历年的申报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是申报的主体,每年的申报都占据75%以上的份额,在2015年度甚至达到94%的比例,相比较而言企业的申报量很少,并且多数企业作为合作方进行申报。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项目也是全部申报项目的主体。从历年申报的数据来看,事业单位间的合作占据75%及以上的比例,企业和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占比很小。

申报人员情况:从申报人员入选年度来看,主要为02年以后的新星之间的合作,老星带新星情况不普遍。从历年申报的人员来看,申报双方均为2002年前的入选新星的共有24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5.3%,单方为2002年以前的新星有8人,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1.7%,大部分为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之间的合作。

从申报双方入选时间跨度来看,合作双方入选年度跨度超过3年的,有37项,占总申报数的16.4%,入选年度跨度小于3年的,有188项,占总数的83.6%。可以看出,合作双方时间跨度较为集中,多数合作是相邻3年以内的合作,同龄人之间的合作占据主导。

从申报人员结题情况分析,四年中,已结题的人数比例为50.2%,其中申报人结题占申报人所有人数的比例为55.6%,其中从2015年要求申报人全部结题。

申报领域情况:从历年申报情况来看,交叉学科合作项目涉及学科多,按照首都重点发展领域,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药)、材料、农业、环境工程、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卫生(含中医)、建筑设计与工程、城市建设与安全等领域,主要为二级学科之间的合作,但一半左右的申报项目多为相近或同领域间的合作,这样的现象也涉及到对于交叉学科合作的标准设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具体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间或与其他领域间的合作较多,其次是电子信息、农业、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

(2)入选项目概况

截至目前,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万元,资助入选项目40项。

入选项目数量情况: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目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每年的资助规模为10项。

入选单位情况:入选项目共涉及44家单位。其中涉及企业5家,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有2个项目入选,其余企业单位均为1次。涉及事业单位39家,医疗机构共涉及17家单位,其中项目相对集中在总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友谊医院、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机构中。高校共涉及12单位,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入选项目较多,分别为4项和3项。院所共涉及10家单位、中科院、军科院系统入选项目较多。

入选年份情况:绝大多数入选者为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计划的。入选双方均为2002年前的入选新星的仅有1项,占总入选数的3.3%,单方为2002年以前的新星有3项,占总入选数的10%,剩余26个项目均是2002年以后入选新星之间的合作。

与申报项目情况一致,超过80%的项目的合作双方入选新星计划年度跨度小于3年。特别值得一提,2014年入选项目“乳腺组织和血液中PGRMC1检测方法及与雌孕激素相关乳腺癌风险预测的研究”,为两位1995年入选新星合作申请。

入选学科情况:从历年入选项目的研究领域来看,学科范围广,跨度较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中药)、材料、农业、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卫生、城市建设与安全等领域均有涉及。

具体分析看,医疗卫生(含中医)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较多,有14项。其次是电子信息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8项。材料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8项,制造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5项,农业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3项,城市建设与安全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2项,环境工程领域与其它领域之间的合作,有1项。

除“高速铁路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自优化研究”(信息领域交叉)、“重组胸腺素b4滴眼液剂型研究”(生物医药领域交叉)、“血清miRNA标志物的鉴定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医学领域)3项为相同或相近领域间的交叉之外,其余入选项目之间的交叉跨度较广,体现了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的设置目的。

(3)实施效果

目前,交叉学科课题资助项目已结题30项。本报告分析了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的实施效果,包含成果的实际产出,如研究报告、专利、论文等;研究成果的后续资助,如依托交叉资助项目新申报课题;个人成长方面,如晋升、社会兼职、培养人才等;以及成果本身的推广,如媒体报道、同行交流、应用示范、商业转化等方面。

成果产出情况:交叉学科课题资助目前的周期为1年。根据对结题项目的统计,在资助期,几乎所有项目都发表过学术论文,平均1.75篇(其中74.8%的人发表过SCI/EI论文,平均0.74篇);49.3%的项目申请过专利,平均1.3件;47%的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人均0.9次。

成果的后续资助情况:依托交叉学科课题资助,后续又申报过相关的科研项目平均为1.43项。与此同时,超过70%的研究项目,后续都有持续研究的计划。

入选人的个人成长情况:一些入选者在项目执行期间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学术任职,平均来看,约有40%左右的入选者获得了新的不同层次的社会任职。

成果推广情况:实际调研发现,交叉学科合作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的案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科委没有后续支持计划,也未积极促进较好的成果向科委专业处室推荐;二是,入选者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成果转化能力和经验,同时成果本身多数处于预探索阶段,成果持续跟进的成功案例很少。

但也有部分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成果推广效益。例如2014年入选课题《基于TD-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2015年3月两会期间,央视专题采访报道,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经济频道、新闻频道两会特别报道,创两会期间收视率新高)。同时,在中国通信网、CTI论坛大唐电信集团官网、大唐移动官网等网络媒体也持续报道,另外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多次合作交流。同时,该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示范,提供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一站式诊疗、用药指导、健康监护、康复指导、健康咨询、心理干预等医疗性健康服务,以及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非医疗性的健康相关服务。

二、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从实施情况来看,交叉学科课题资助在新星群体里引起了广泛关注,新星们对此项目比较推崇,认为项目的推出十分有必要。但是实际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我们认为,结合目前实际,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1.项目定位

交叉学科合作课题的项目定位应作出如下调整:一是,预探索研究项目与有一定应用前景的项目,均应纳入资助范围。具体应资助如下两类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叉领域新科学发现或新方法,需要尽快明确转化与应用可行性的项目;紧密结合北京市科技发展需求,以各类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目标的预探索项目。二是,交叉学科应旨在鼓励、引导、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新星计划入选人员进行合作。合作双方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研究领域应存在一定差异。

2.项目评价

在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上做出如下设置:一是,评价指标。交叉学科资助项目的评价指标应处处体现交叉性。一级指标设置为:项目研究意义是否合理可行、研究者本身是否具备完成项目指标的素质、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是否具备、科研环境是否完备充足。二级三级指标应根据实际再具体确定。二是,评审方式。采取互动式评审。评审专家直接向申请者提出问题,在与申请者问答的过程中,评审专家进一步向申请者提出自己的意见。申请者可以对评审专家的意见予以回应,或对申请进行修改以完善其项目申请。最终由评审专家对修改后的申请作出评审意见供资助部门参考。三是,评审专家组成。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注重专家领域的覆盖性。专家无人数限制,目的是充分涵盖申报者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方向,并在评审中注重交流和探讨。

3.项目管理

一是,资助对象。仅要求历年入选新星计划人员即可,不对是否结题作出要求。二是,资助年限及额度。资助额度和年限应该适当增加,结合具体项目研究目标动态决定。三是,研究成果形式。不对研究成果的提供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限制。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入选的资助项目的研究指标进行考核。四是,后续资助形式。对于结题后的交叉学科资助项目,市科委开展评选,对优秀的课题成果颁发荣誉证书,并根据专家意见,推荐北京市科委相关处室给予进一步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长杰.试论交叉学科的组织与管理[EB/OL].http:///ReadNews.asp?NewsID=565,2014.

[2]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13.

[3]刘仲林.交叉学科分类模式与管理沉思[J].科学学研究,2003(06).

[4]龚轶,王峥.交叉学科及其研究资助的五个关键问题[J].科学学研究,2015.

第12篇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课程 多元专题讲座式 教学方法

Abstract The teaching model of "multi subject lecture", which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aking "advanced fluid mechan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thought and process of "multi subject lecture" teaching mode, and highlights the new idea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lectu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curriculum related aspects put forward opinions, so as to carry out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e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Keywords course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multi subject lecture; teaching methods

“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指在遵守课程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即几个专题),然后分配给不同学科背景且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将每个部分视为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①②以教学计划为根本,将学科要点与学生的实际思维相结合,对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科前沿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分析。近年来,“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较为成功的应用。周莲芳针对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并构建了“专题讲座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通过科学设计教学专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③王同起在“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中设置专题讲座,发现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时效。④袁建萍详细分析了影响专题讲座课吸引力的因素和环节,研究J为教师必须掌握“专题讲座”教学备课讲课的方法和艺术,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讲座课的吸引力。⑤

对于绝大多数工科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庞杂,头绪繁多,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譬如申请者所承担的研究生《高等流体力学》教学,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流体力学的思维特点,还要学会处理实际中有关流体力学的问题,对将来涉及到的流体力学问题奠定理论基础,以便应用到学科课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研究生,现行的教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客观而言,在高等流体力学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即过于强调基本理论的内容,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但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方面的应用,讲解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这一内容却几乎空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到笔者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的学生,目前选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强调高等流体力学中势流理论、理想流体流动等方面,与自身科研的课题的联系比较有限,学习兴趣也难以调动起来。如果在课程设置中采用“多元专题讲座”这一非常规的教学方法,根据选课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需求,结合教材和学科发展选定几个主要专题(如高速水动力学、气动叶栅流动、湍流燃烧等),进行专题讲座,并将工程实践内容引入课堂,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更好地了解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将来在相关课题研究或工程应用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讲座教师在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中加以生动丰富的工程实践解说。⑦对于“多元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往往需要不止一位授课教师,每位授课教师在对应的专题方向已经进行了长期、系统的钻研。“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合理的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效的结合了起来。⑧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我知识。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教师才能授人以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应该紧跟科技的脚步,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了解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各方面最新的科学知识,在提高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可以进行知识的积累,深入了解所教学科。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加直接、全面的获取学科前沿知识。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站在学科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进行把握;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对本专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着眼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所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化,使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相辅相成,同时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采取“专题讲座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了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实施更有效的教学。随着教师主动性的提高以及教学内容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学质量会随之上升。YZ[

因此,“多元专题讲座式”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并参与到课程研究中去,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满足了社会对研究生的根本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但在“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亟待提出适合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考评体系,分析提高专题讲座课程吸引力的因素和环节,提出基于“多元专题讲座”教学模式的课程综合评价方式。\]

1 工科研究生课程“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开展“多元专题讲座”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分析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与选择,我们以“高等流体力学”教学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提出适合于北京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多元专题讲座”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特点,“高等流体力学”的授课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流体力学理论教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计算流体力学(CFD)教学。在课前,根据选课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通过调研、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实证分析在“多元专题讲座”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需求。

在理论教学方面,以研究生创新教材《高等工程流体力学》为依托,将教材章节的教学内容归纳为四个专题,分别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这一部分是学习的基础。

在验教学方面,将以选课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期间的实际需要,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研究方向,拟开展两到三个专题,分别为:《流体测试技术》、《复杂多相流动实验研究》、《发动机湍流燃烧可视化实验研究》。

在计算流体力学(CFD)教学方面,将着重贴近目前机械与动力能源领域前沿问题,开展四到五个专题,分别为:《叶轮机械与流体动力学》、《空化和超空化流动现象的研究》、《燃料与空气的匹配与流动控制》、《航行器喷水推进及其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上述专题内容的设置,主要考虑以下两点:(1)所设专题应基本涵盖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以满足教材编写的初衷;(2)基于机车学院的学科背景,增设了贴近机械与动力能源领域前沿问题的新专题,弥补了教材较为陈旧,偏重理论的不足。两者结合,在确保教学内容没有偏离总体教学目的的同时,又有所探索和创新。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

(1)流体力学理论教学:流体力学理论体系严密,从流体静力学、运动学、理想流体动力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到专题内容如旋涡理论、势流理论、波浪理论、边界层理论、机翼理论、相似理论以及管内流动问题等。在这部分的四个专题中,将由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的教师主讲。在课程的讲解中,力求严密而又不失流体力学的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讨论的方式将有关流动概念以身边常见的流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容的问题实质。针对工科研究生的学习,所创新的教学特点为:一方面应该对流体力学基本微分方程组进行深入讲解,另一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各类流体力学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本科生所学的相关内容,需要有恰当的铺垫和引用,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拟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将流体力学的实验课程分成四个层次:流动显示的形象教学、直接测量的定量方法、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开展、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四个层次,积极发挥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扩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部分的两到三个专题中,将由实验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配合相关实验的进行和研究。

(3)计算流体力学(CFD)教学:计算流体力学对于机械与动力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是学生后续科研、工作中必要的工具。该课程特点基础理论部分抽象,不易理解,对计算机绘图方面要求较高,也需要较好的软件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部分的四到五个专题中,将由精于CFD研究的中青年教师主讲,力求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专题讲座”教学中,探索案例式、研讨式、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 “立体化”教学模式,该种模式有利于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实践水平,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研究生个性的发展。

1.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多元专题讲座”课程考核中,实行多角度综合评价的方式。学生最终成绩由“文献综述”、“提问讨论等课堂表现”、“课程大作业”等部分综合构成。文献综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问、讨论等课堂发言体现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以及反映出该生的课堂参与度;“课程大作业”体现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这种“多元立体式”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正视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相比于传统的仅对考察信息记忆总量的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客观。

2 工科研究生课程“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工科研究生课程“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另一方面要将现代计算技术的新发展引入教学中,重点讲解其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笔者的实践和体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能力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对相关学科进行科研探究,能进一步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更新教学手段,丰富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专题教学”将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寻求两者的最佳搭配效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2)加强影响专题讲座课吸引力因素和环节的分析:采用“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除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该领域的前沿科学,还必须不断提高备课讲课的方法和艺术,了解提高课程吸引力的因素和环节。

(3)加强“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团队的建设:在专题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是力求达到研究生课程的科学性、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所以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知识理论内涵,还要在科研中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如何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功底硬、学科平台高、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也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结束语

将“多元专题讲座式”研究生思课程教学模式运用到工科研究生教学中,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的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日后工程、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L芑Y钅浚罕本├砉ご笱а挥胙芯可逃⒄挂话阊芯靠翁猓ū嗪牛YJYJG2015-B11)

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注释

① 杜东平,唐新明.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② 董文明,李凌飞,唐卿雁等.开设“专题讲座”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时间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90-91.

③ 周莲芳.探索实践“菜单式专题讲座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2015.31(1):63-65.

④ 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49-51.

⑤ 袁建萍.提高专题讲座课吸引力的因素和环节[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5.3:70-73.

⑥ 谢翠丽,倪玲英.《工程流体力学》本科课程引入CFD教学的探讨[J].力学与实践,2013.35(3):91-93.

⑦ 刘为民.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方式在工科“概论”类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2:65-66.

⑧ 张素莲.以课程组为基础的团队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48):257-258.

⑨ Shaffer P. S., McDermott L. C.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vector nature of kinematical concep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2005.73(10):921-931.

⑩ Dempster J. A.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technology[J].Usability Evalu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Programs.2003:128-158.

Z 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 江晓俐,阮先政,王丽铮.“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教学新模式探讨[J].船海工程,2008.37(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