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2:59

理工类核心论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1

1、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2、什么是部级期刊?省级期刊?

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3、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4、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5、什么是ISSN类刊?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6、什么是核心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现在一般院校承认引用的核心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年一次制定的简称北大核心和南京大学两年一次制定的南大核心。

二、核心期刊名称由来与评定方法

1、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评定和奖励科研成果(论文)的依据,那么,为何做出如此决定,核心期刊又是如何定义的。“核心期刊”的理论来源于“布拉德福定律”,这一定律是上个世纪的1934年由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基本观点用文字表述为:对于其个学科或某个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集中分布在少数的期刊中,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则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如果我们这些期刊按发表该学科或主题论文数量的多少递减顺序依次排序,则可以划分出对该主题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呈1:a:a^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第一次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布拉德福提出的这一定律又被称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后来的研究者就把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

2、在我国对于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时国外的学术期刊价格大幅上涨,使各地图书馆难以按原来照单全收的方式订购国外科技期刊。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中有选择地购进数量有限的外刊,成了我国外刊采购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开始了对外文期刊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目的是找出一种规律,以便用最少的钱购进最好、最多的国外学术期刊。此项目的系列评价定量和定性研究课题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进行,此后核心期刊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就从国外引入了我国,并在90年代后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成果以参考工具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形式出版。按《中图分类法》的类目系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划分为7编74个学科,收录了近1万1千种期刊名称和详细的分类细目。其中,核心期刊占专业期刊的15%左右。此书一出版,就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有很大影响的参考工具书,并有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我国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选择了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评定科研成果(论文)的依据,并把核心期刊及其排序作为成果(论文)奖励的依据。据了解,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作为标准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遴选核心期刊的过程中采取了严格全面控制、定量排序和定性结合的评选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定方法。最初的整个的研究课题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下划分的三个子课题组成。由北京大学负责组成了百多名期刊工作人员和近在咫2000名各学科专家评审,历经多年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如2000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取了定量排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定方法。它们分别由

一、七个评定指标:

(1)被索量,即某一期刊发表的文章被题录类、索引类刊物收录的情况。(2)被摘量,就是某一期刊的文章被文摘刊物摘登、转载的情况。(3)被引量,就是某一期刊发表的文章被“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4)它引量,发表的文章被其它作者引用的情况。(5)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测度指标。即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的总篇目数之比。(6)被摘率即在统计期内,某种期刊刊载的某学科(或某专题)文章被摘转总次数与发表文章的总篇数之比。(7)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录用这七个评价指标组成。

二、三个多指标主要影响的因素: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了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众多能揭示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因素中,选择了那些核心效果明显、统计源收录全面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检索工具选择要具备学科全面、选刊恰当、编辑规范、数据正确、卷期齐全、用户量大、权威性高、统计方便等条件。(3)采用多种数学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如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等)。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2

目前国内出版核心期刊目录的主要有四个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生师范类院校

一、当前师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范类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师范类院校基于严峻的就业压力,把关注点集中于教师技能的教育,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随着师范类院校的不断扩张,师范生的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逐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关注度持续升温。各个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日益成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指挥棒”,注重专业课,注重教师技能,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化。相应的,在价值取向上,树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责任感,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价值观就成为必然。这种以职业价值观教育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做法,是以偏概全,不可取的。应该将职业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框架中,并在其指导下加强教育,方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同时,部分师范高校在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时,认识不足,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甚至出现了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只掌握了理论思想而无法将理论落实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使实践环节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

2、师范类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教育教学方法不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实现教育的效果,过于呆板的教学模式不易于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映入学生的头脑,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因此,进一步将社会现实与教学环节相结合,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然而,在师范类院校现有的教育过程中,虽然原有的说教式教学法与现有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结合,但仍然无法改变形式枯燥、缺乏互动的教学状况,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虽然教学中使用了较为生动的案例,但过度“高、大、上”的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环境,无法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很难产生共鸣。此外,教学模式的单一,实践教学的不足,也使得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这不仅忽略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也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使课堂互动交流成为摆设,无法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思想波动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3、师范类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校园文化环境不佳

师范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和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任务,其精神文明状况尤为重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虽然高校都已重视且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其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泛滥的主要表现,同时还伴随其他形式的不良风气,如互相攀比、及时行乐、好逸恶劳等等。“一切向钱看”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以是否使自己获利、是否利于自我发展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连入党这样严肃的事情也被冠以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所谓“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是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真实写照。

二、当前师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在师范类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高校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职能。核心任务还是在人才培养。对社会主义师范类院校来说,落脚点就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才的传递贡献力量。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与高校工作全过程,至关重要。而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范类大学生的工作中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次,它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使其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最后,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不艰险、吃苦耐劳、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其不断增强爱校、爱国情怀,从而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从而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

2、在师范类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社会和谐进步,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知识的探索和把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工作的开展,将促进整个社会求真求美求善,从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因此,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个体性工作,而体现出很强的社会性、公共性,会对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在我国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随着每年百万的师范类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在教师岗位认真工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传播到下一代学生中去,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可以使师范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执行者和传播者,间接影响社会人士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3、在师范类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需要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时代,精神文化生产愈加成为决定一国盛衰的主导性因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生产和提升能力,如果不能形成高度的自我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则很难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引领时代潮流。在整个精神文化生产系统工程中,核心价值观起着基础性和统领性作用,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普及却不是任其发展而得,它需要一定的群体作为研究者、垂范者,肩负起传道与解惑的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中央在总结以往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即展示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认识,也体现了国家、民族精神、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它与马列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升,又彰显了时代的主旋律,用它作为理论教育基础,有利于发挥先进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师范类高校基于自身的社会功能,无疑天然地负有这样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在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需要日益迫切的当代中国,培养和教育处下一代优秀教师的这一责任可谓愈加凸显。

三、师范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在师范类院校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祖国建设者的基地和摇篮,理应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认知一认同一实践的过程。师范类高校应利用其教学环境资源、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发挥高校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对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以及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困惑、不解和迷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高校师生思想、认知和行为特点,深度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全方位的生动的深入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高校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渗透、课外主题教育活动三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不同的教学领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促进师范类大学生的成长,成为优秀的教师。

2、在师范类院校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首先深入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现代教育,不仅需要“高、大、上”的教学环境,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大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做好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教学内容融合的同时,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渗透式教学等最新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定期的党课教育和团课教育,开展理论课补充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执行力,并通过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实现课上和课下学习的互补。其次,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通过完善校内实践课程、增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升华。此外,高校还应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多方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实习指导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进而培养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师范类院校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工作,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程来抓,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外在力量。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是仅仅依靠广大教师所能完成的。正如民族精神一样,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不断熔铸在每一代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而成。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同样需要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作为。注重凝练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强大感召力的院校精神和校训,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展板、广播、校刊校报等媒介,加强宣传,进行正面引导,使广大学生从小处着眼,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形成以校为荣,热爱学校、为校争光的思想,进而将其引导到爱国、勤学、修德、成才的大学生价值观层面。

参考文献:

[1]马琳琳.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4

1. 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1)马列主义、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2. 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 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国内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专家咨询等途径进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第二版从正在出版的近万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1578种核心期刊,并做了简要介绍。在第二版的基础上,2000年又推出了第三版。《总览》是我们了解全国核心期刊的重要工具书。我馆藏书索书号为:Z87/Z65=2和Z87/Z65=3。馆藏地为:综合借书处和中外文采编部。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0—03



一、引言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高校排行榜炙热着人们的视线,高校排名的提升也成了各个校长和领导的工作目标,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将眼光放在了如何能增强高校竞争力研究的范畴上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展开,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向为高校的积极的竞争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方向。它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高校特征、构成要素和职责等高校属性逐渐形成了其多样的研究模式,评估方法也五花八门,为了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其评估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类型和结构,接着对其进行分析,再探讨了评价过程中评估方法的使用性问题,最后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展望。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针对专著、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

主要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朱明,2005);《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长春,2006);《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之视角》(杨树兵,2009);《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地方性高校的分析》(徐和清,2010);《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刘龙刚,201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卫良,2005);《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成长春,2005);《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任喜峰,2007);《知识管理视域中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徐学兰,2006);《中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金涛,2003)等。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分析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成和类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

一类学者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围绕着高校职能和构成要素所展开的,所以构成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各种能力综合、相互作用而成,正是其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理论,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搭建的评价体系如表2。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全国重点学科比例;博士学科比例:一级学科比例、二级学科比例;重点实验室比例;教师人均学科数。

学科梯队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科研人员比例。

资金教学经费占支出比例;收入支出差额占收入比;生均基建投资。

科研科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单位教师科研产出:单位教师出版专著、单位教师、单位教师取得科技成果、单位教师取得专利;单位教师科研经费数。

人才培养研究生比例;留学生占研究生比例;毕业生就业率。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文化力核心价值观办学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师的育人理念;

学生的人生追求。

精神领导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认知程度;美誉度;办学地位;教师的忠诚度;教师的道德素质;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

学习力学习精神领导者的学习精神;教师的学习精神。

学习机制鼓励教师学习的机制;学习机制对有效学习的促进程度;师生间沟通程度。

创新力创新精神领导者的创新精神;教职员工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机制创新制度的有效度。

创新过程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程度。

(三)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显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工具,具体指学术生产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隐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体制和方法,或者说目标,具体指管理和校园文化。基于这种观点,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显性资源学术生产水平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人均学术论文、专著数量;

特色学科数;部级、省级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

人才培养水平就业率;硕、博士比例;重点学科数、实验室数;师生比例。

隐性资源管理素质教育程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办学能力。

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精神;学术声誉、知名度、形象、第一志愿报考率。

综合以上三种评价体系,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从指标类型上看有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按照用途不同又有总量指标和比例指标,比如总量指标有专著数量、重点科研项目数等;比例指标有师生比例,就业率等。再比如校风,形象等就是定性指标。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是纯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评价过程及方法研究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是构造数学模型计算的过程,而是包括评价流程、定性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流程研究

通过归类分析,我们发现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要求我们将评估工作看成是一个层级性流程的整体评价工作。首先,从基层开始,逐层逐级进行,如果行进到某层存在问题则停止评价。以上文中的评价体系为例,评价先从最底层(三级指标)开始,逐步上升到二级指标,最后将二级指标汇总做综合评价。

(二)定性指标的评价

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大量的用到了定性评价指标,因此评价的方法和评价者的能力、知识结构、阅历以及对评价对象信息的获取量都直接影响定性指标的测评。所以,为了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要在选择评价小组的成员上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以找到最合适的专家、学者进行评估。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具体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个人判断法。

德尔菲法指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专家会议法指依靠一些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而进行的一种集体研讨形式;头脑风暴法指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形成宏观智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个人判断法指依靠个别专家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专家个人的判断。

(四)综合评价

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时我们需要用图表的形式明显的显示出对比来,比如两所性质相同的高校如果想对比其师生数量的时候;有时我们又需要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以此来为众多高校进行总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多元统计分析法就被大多数学者普遍使用。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汇总

推断统计分析法

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元统计分析在医学、生物、气象、经济、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想通过更为全面的变量集合去评估某一项事物,并试图用数学模型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纵观研究文献,一个全面的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分层次分目标的一个多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这种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主要分两类:描述统计法和推断统计法。

描述统计法指通过各种图形显示,对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以及分布分析。主要有5种图形表示法:散点图、折线图、条形图、雷达图和星座图。

推断统计法指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主要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其主要是用来给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的方法。

五、模糊数学在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1965年以后,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拓扑、模糊测度论等数学领域的统称。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在无法判断各评价指标与总排名的关系的情况下,且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并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为系统管理带来决策支持。目前,已有少数几篇的论文使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比如《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使用了BP算法的神经网络技术对13所高校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方法是固定的,为了达到不同的使用目的,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贴切、真实的体现其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为我们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16—144.

[3]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4]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10).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0,130.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6

摘 要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国企的基层组织,践行十精神责无旁贷。本文根据当前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中国石化管道公司基层输油站队现状,就基层站队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考核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基层站队 学习型组织 构建 考核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1968年,赫钦斯出版《学习型社会》一书,他指出:实现整个社会的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学习型社会。1972年联合国正式向各国发出了向学习型社会迈进的号召。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从学历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迈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成为世界各国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把学习型政党建设放在三型政党的前面。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任何个人、组织、团体和国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42年,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40年,而我们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3年,其中中小企业只有2.9年。在世界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的企业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8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部门和单位还没有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摆到应有位置。个别领导干部忙于工作,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学风不实。有的单位对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抓得比较紧,而忽视或放松对普通党员群众的理论宣传;有些基层单位的理论宣传学习却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单位普遍重视理论武装工作,而一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抓得相对不够紧。

(二)形式方法比较单一

一些单位在抓理论学习工作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形式、载体、方法、手段。一些部门和单位在理论宣传学习中,仍沿袭陈旧落后的运作模式,方式不活、效果不佳,理论学习灌输多,缺乏感染力。理论学习缺少知识启迪、文化熏陶,感染力和渗透力不强。方式不多,方法不活,影响学习效果。

(三)结合工作不够紧密

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个别论点、论断上,对整个科学理论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等往往理解把握得不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好,甚至学用分离、知行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四)监管考核兑现不力

一些单位走形式,应付上级,只倡导不检查;只安排不落实,只宣传不考核;对于实际工作没有促进作用,监管职能缺乏,缺少应有的抓手;学习型组织构建工作浮于表面,缺乏执行落地机制。机关业务绩效考核与党员学习的工作考核结合不够紧密,有偏重基层轻机关考核的现象。

三、学习型组织构建与考核的初步实践

(一)确定构建目标,做到学有方向

按照“围绕中心,提升素质,持续改进”的原则,荆门处根据基层站队的实际,运用系统管理基本原理,着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在基层各站队倡导团队学习,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改变员工心智模式。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以提素、学以广才、学以聚力,鼓励员工精一岗、会多岗。在无边界学习过程中,培养员工系统思考的能力,强化员工“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行为习惯。

(二)确定构建标准,做到学有依据

荆门处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全处职能部门、科室和基层单位,共141个岗位的《荆门输油处岗位说明书》进行修订,每个岗位从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权限、学历、职业道德、身体条件、心里品质等16个方面明确具体内容,让员工明确本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要求。使员工对自己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一目了然。

(三)界定构建内涵,做到学有目标

荆门处学习型组织建设包括三大体系,即党建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工团体系。具体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且还包括承包、合作等单位等企业外部合作员工。甚至包含外聘的劳务人员。做到学习型组织构建对象的全覆盖、无遗漏。

(四)确定考核内容,做到学有步骤

学习型组织考核内容,包括员工学历、岗位、职称、职业和素质等五个方面的教育。学历教育指员工根据各自岗位工作要求所获取的学历取证。岗位教育指员工从事本岗位的专业技能所需要的专业资格的取证。职称教育是指员工个人从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职称取证。职业教育是指员工胜任本岗位任职要求的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素质教育是员工指工作中的素养表现、工作能力和群众评价。

(五)确定职责范围,做到学有监督

荆门处对各职能部门都有明确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如经营计划科负责每次考核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负责学习目标、各类论文、成果申报、工作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统计汇总。人力资源科负责学习实施计划、学习层次、资格证书、学习培训等考核、统计工作。党委宣传部负责各站的宣传报道完成情况、企业文化的体系化推广、建设工作,各单位党支部中心组学习等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工作等等。

包括企业培训、员工自学和各类活动。企业培训是指由公司和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以及各部门组织的读书活动。员工自学由员工业余自学,岗位自学,网络自学(处网络基本功训练竞答、集团公司的远程教育网学习和其他途径学习)构成。各类活动是指由各单位或班组组织的学习活动。

(六)确定评价体系,做到学有考核

一是考核工作质量,即考核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上级赋予任务的能力。二是验证各类证书,统计审核员工通过国家或企业认可的各专业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和各岗位上岗资格证书。三是查看员工获取的各类奖项,指员工各类技术比武、竞赛和创新等获得的奖项。四是查看发表的各类论文,指员工各类学术论文、对外宣传和管理现代化成果论文等发表的数量。五是建立保障系统,包括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组织保障,由党委、行政和工团等组织根据任务目标,推进各类学习活动。资金保障,由处设置专项奖励项目,对学习型组织中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七)确定考核方式,做到学有约束

一是重点查看员工工作业绩、各项活动开展和特色创新等情况。二是做到五个结合。即,与“三基”工作和经济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将学习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相结合;与一年一度的全员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于连续四年为被评A的员工给予奖励;与上级要求的各类专题政治学习和日常理论学习相结合;专项考核,即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专项考核。

(八)确定奖励方式,做到学有收获

一是考核时间,每年一季度对上年度学习型组织构建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二是考核方式,每年站队自评、处综合考核。三是奖惩兑现,经济奖励,由处对优胜单位及个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由处对优胜单位及个人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四是制定配套考核制度。如制定《荆门输油处学习型组织考核评价指标》《荆门输油处专业技术论文奖励实施办法》等。五是规范各项奖励的等级和数额,做到有制可依,奖罚有据。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初步效果

(一)员工学习活动频次增强

2012年,开办自办培训班23个,参加公司培训班26个,各种取证复审培训185人次,全年共培训2597人次。截止目前,员工后取学历 人次。

(二)员工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2012年,荆门处发表专业技术论文同比增加300%;发表政研论文同比增加100%;《8S在输油站的创建与应用》《四位一体人才梯队的构建》等5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分别获得公司二等、三等奖,同比增加150%。

(三)科技创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项目“锅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已经公司批准立项。完成“换热器增加串联流程”等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0项,同比增加900%。2013年“电机检修吊装装置的研制”等QC成果16项,实现荆门处此类奖项的零突破。截止到目前,荆门处完成处级技术创新108项、QC项目85项。

(四)员工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激励下,荆门处仅2012年综合单耗同比下降8%,节约费用约670万元。高阳站《KDY250型输油泵集油器的研制》项目成功解决输油泵现场落地油回收的难题;洪湖站《解决反渗透系统滤芯更换困难的问题》项目降低反渗透系统滤芯更换的劳动强度,换滤时间缩短至30分钟左右。洪湖站输油泵机组改造项目,更换了原来操作维护复杂、性能落后、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机组,避免了冷凝水的排放。仅循环水一项,每年节约用水10万吨。

参考文献: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司法类 狱政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体系 构建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监狱监禁与刑罚执行已不单纯是报应或威慑的工具,近代教育刑主义认为:监狱监禁的目的在于矫正罪犯,促使其再社会化。时代的呼唤要求监狱工作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改造罪犯的需要。

2008年,中央政法委等十一部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其根本目标是要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为落实中央政法委战略部署,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基于此基础,司法类警官院校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可见一斑。

一、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纵观国内司法类警官院校的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大多在理论上颇有成绩,实践方面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狱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基于一线管教民警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组织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分析监狱一线管教民警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有机融合,构建课程体系。

二、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1.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要素

核心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即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

理论教学是围绕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主要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以集中讲授方式完成。其目的是讲授核心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知识,强化巩固与提高。

实训教学是对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通过案例模拟、网络模拟、情境模拟等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

实习教学是学生对真实职业环境的重要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职业、将课堂上所学理论与技能向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

2.狱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司法类警官院校与各省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管理局建立战略联盟为基础,以“教、学、练、战”警学结合教学模式为指针,通过与行业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相融合,毕业考核与职业认证相融合,校内专业学习校外基地警务实战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监狱人民警察。

从职业岗位出发,基于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开发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加大气力完成省部级精品课程及部级重点课程的建设。

3.建立校内外结合的集“案例教学、模拟实训、实战协警”三位一体的实践基地

增建和改造已有的实验实训室,将部分传统教室改造为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实施模拟实训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在原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

4.组建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能教善战的师资团队

通过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专业进修、行业挂职调研等措施,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中央政法委两年制狱政管理专业改革的,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扎实理论素养的专兼结合、能教善战的专业教学团队。

5.建立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配合学院对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与课程质量进行监控,收集狱政管理专业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配合学院建成“毕业生质量反馈”和“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导师制”两个系统。

参考文献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8

1 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的发展背景

我国相对正规的教师考核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有所停滞,文革后得以恢复。1979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主要从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成绩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工作进行考核。1991年5月,全国第一次教育督导工作会议颁布《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教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全面展开。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文件的逐步出台,高校相继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的岗位设置与聘任制度,建立与聘用制和岗位管理相适应的高校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考核逐步向提倡尊重教师个性差异、强调人性化沟通反馈、构建发展性考核体系迈进。

2 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在指标设计中的问题

一是现有考核评价指标没有按照考核对象不同实施分类管理。院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的教师,其工作内容、任务要求、专业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考核指标和内容没有按照考核对象的多样性进行设置,全国各高校往往执行类似的考核评价指标,共性考核多,个性评价少,没有一个合理、系统、完善分类考核管理办法。共性考核指标和个性指标没有做到分层分类,造成考核时教职工不能合理对号入座,考核内容并不与教职工实际工作内容相对应,只能做出笼统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指标脱离实际,难以到位,造成高校间、部门间、岗位类型间的考核参差不齐。

二是忽视教师的“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两大基本使命。大学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前高校考核评价制度,一般侧重于对学术成果的检验,对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考核还远远不够。由于教学成果的显现存在明显滞后性,很难运用简单的方式去全面衡量教学工作的质和量,并给予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相比之下,科研水平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对进行统计和识别,比较容易判断。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直接就把教师业绩年度考核等同于对当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的评比。很多高校教师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标设计指引之下,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行为。

三是考核评价指标普遍存在重短期、轻长期现象。目前大多数高校所运用的考核评价制度针对的是相对短期的任务目标,科学研究是一个长久、系统的工程,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能做出学术成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日益强化的短期量化考核对科研所带来了诸多负面作用,包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创造性成果含金量变低、学术成果重量不重质、教师与学校管理部门产生对立情绪。这使得科研工作者们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应付考核、完成工作量上,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对科研工作急功近利,不能潜心做学问。

2.2 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核评价办法受人情、权力、面子等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使得考核不够客观,缺乏公正性。有些单位考核结果优秀的,并不是那些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负责的同志,而是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老好人”。还有部分的高校则是领导拍板为主,有效沟通缺失,忽视了教职工的自主权利,考核评价结果由少数人决策。有些单位把考核作为平衡内部关系的手段,或者干脆搞起论资排辈、轮流优秀,其结果与考核初衷背道而驰。

考核程序不严,容易使考核评价沦为形式主义。目前考核评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到位和不规范的地方。高校的考核任务往往不能仅靠人事部门来完成,要将任务下派到学院和相关部门。由于考核程序不够规范化,导致一些部门存在对考核评价工作不重视的情况,有的以书面形式代替会议形式,有的省略部分环节,还有的干脆仅以投票方式确定考核等次。考核实施过程的简单草率,使部分教职工认为考核工作只是走过场而已,造成恶性循环。2.3 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在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多仅限于体现在工资上,对于与教职工所聘岗位升降、职称评聘、绩效奖励等相关因素挂钩并不明显,考核结果与教职工全面发展关系不密切。现在的考核评价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少数教师受到惩罚或给予奖励,绝大多数教师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考核合格成为默认值。由于这样的简单评价体系忽略了大多数教师的个体需求,教师对考核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管理制度产生质疑和不信任。

考核评价结果缺乏公开反馈环节,就会使得考核成了“空”的考核,考核评价的实施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没有绩效反馈环节,教职工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没有绩效反馈环节,领导层面就不能有的放矢地指出部门教职工的不足,更无法给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限制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没有绩效反馈环节,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整,影响人事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3 解决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

3.1 明确考核目的,实施分类管理,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的设计和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明确考核的目的,充分了解考核评价的对象。高校人才考核应该进一步贯彻落实分类管理,考核指标设计应针对各个系列、层次、岗位的所有人加以区分。一个完整的考核机制是建立在明确岗位职责、岗位分析和岗位权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类岗位的考核和评价要充分与岗位聘任条件相结合,根据不同岗位类型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体现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既要明确各类岗位应承担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任务,数量和质量两手抓,又要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和师德的关键性作用。各类岗位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 体现统筹兼顾、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考核内容在兼顾整体指标全面性的同时,通过不同的权重配比,实现考核评价指标能够突出体现各岗位职责特点。考核标准既要切合实际,照顾到全体教师的覆盖面,又能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教职工的引领作用,应当制定严格的分级分类考核制度。要用多把“尺子”衡量教职工水平,为教职工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职业发展平台。要加强动态管理,适当地为教师“减负”,使考核指标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

3.2 实行考核反馈机制,科学高效地运用考核评价结果

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健全的考核反馈机制,达到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考核反馈机制的落实,有利于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良性竞争,引领各类型教职工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应当把考核结果及时、有效、准确地反馈给教职工本人,使考核评价的效果得以强化。要从管理层面入手,建立、健全领导与教职工的沟通和反馈制度。通过面谈等方式,实现考核主体和客体对于考核评价结果的沟通和确认。

考核工作应当采取以聘期考核为主,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管理者要重视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聘期考核结果应作为续聘、解聘及岗位调整的重要参考,聘期考核不合格者,应当低聘、不再续聘或转聘其他岗位。被考核人员不同意调整岗位的,学校方有权解除聘用合同。每个聘期结束后,续聘人员可根据考核结果申请岗位类别调整。平时考核应该对年度考核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年度考核结果可以与绩效工资挂钩,作为职称晋升、岗位晋级、各项奖惩和奖励性绩效发放的依据。

3.3 构建发展性考核评价系统,实现个人目标、组织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要积极构建发展性考核评价系统,全面、科学、系统地考核高校教职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定位不应该是裁判,而是倾听者、对话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核评价中是平等的参与者,更应是考核评价的主体。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在考核评价中,对各级管理人员要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纪律,实行公示制,增加考核结果的透明度,让考核评价工作在群众监督中发挥有效作用。

高等教育工作者背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重责任,是培养高级人才、支撑高校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要群体,其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能力。要注重考核评价体系中教职工个体发展、学校整体发展、社会发展的目标一致性。管理者要通过考核这个工具,让教职工了解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学校整体目标和学校对其期望。积极引导、激励广大教职工围绕学校总体办学特点和发展要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定位,促进个人与组织的融合,使教师在发展提高的同时,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来源: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校教育基金“高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的分析与完善”,项目号52WT1305

参考文献

[1] 田一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政策思考[J].江苏高教,2010(6).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分类 研究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9―063―03

一、研究新兴产业统计分类方法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新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北京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文化创意、物流、会展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新时期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各种相关统计标准缺乏内在统一性。国内的制定和管理方面比较滞后。在缺少统一规范的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情况下,各地纷纷自行制定新兴产业统计办法,在分类原则和方法上随意性较大,导致地区内、地区间数据缺乏可比性,对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探索新兴产业标准的制定方法,加强标准制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对推进新产业统计理论研究,促进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产业分类及新兴产业理论研究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提出三次产业理论。联合国统计司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各种统计分类划分中,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和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影响最大。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分类由九部委联合制发“关于劳动计划、统计中的范围、指标、分类和计算方法的暂行规定》(草案),改革开放后了第一部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84)》,后经历了两次修改,形成目前的国标2002版。

而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孕育而生,并具有科技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成长性、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模糊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产业边界模糊是随着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的产业融合而出现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交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间边界模糊和消失的情况。

三、北京市在新产业统计标准研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近年来出台的新产业标准及其作用

北京经济正处于由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时期,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为此,2005年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研究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新兴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已被各级统计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广泛应用,成为开展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评价的重要工具。

(二)北京市研制应用新产业标准的分类方法与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应用产业价值链方法,着眼于产业运作的全过程,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82个行业小类、6个行业中类和1个行业大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内容跨越第二、三产业。

2.文化产业: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九个大类的主导行业归入核心层,为之配套服务的行业归入层,将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活动归入相关层。

3.会展业:2006年,北京市制定了会展及相关产业统计办法,按会展业务活动的主体进行了范围界定。包括大型展览场馆、会展活动举办单位、宾馆饭店四大会展活动主体及为会展提供各类服务的会展服务单位。

4.旅游业:

《旅游(附属)卫星账户》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认可的国际标准,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在国民账户之外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制定特征产品目录,用账户的方法进行测算。

5.物流业:物流业分类标准是将与物品的实体流动的过程有关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活动有机结合。

6.生产业:2008年,北京市研制了《生产业分类标准》。根据服务的功能属性,将第三产业(服务业)全部47个行业大类划分为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对服务功能特征明显的行业直接进行界定;对既提供生产,又提供消费的行业,按照该行业中间需求率数据进行归类。

(三)新产业标准的分类维度

1.依据行业的功能进行分类

打破行业门类的界限,按功能将生产业划分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中间投入需求的服务;消费业为满足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公共服务业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

2.依据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进行分类

现代制造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的诞生体现了产业技术高级化的方向和向高附加值演变的特性。

3.依据产业活动内容进行分类

全球产业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带来了经济活动分工细化,分离出会展业、物流业等具有新的活动内容的产业。

4.依据产业价值链进行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分类以某些领域或活动为核心,辐射与其相关联的上、中、下游行业或活动,反映产品或服务形成的全过程。

(四)新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分类原则、方法不同,统计结果缺乏一致性

2.产业标准边界不清,范围相互交叉

3.“相关产业”数据测算难度大,精度不够

4.制定周期较长,难以满足服务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

四、对新兴产业标准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一)用明晰层次方法,解决产业边界不清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同质性程度分层归类和《文化产业统计分类》层次划分的启示:选择层次分类处理办法解决新产业特有的边界不清、行业交叉问题。核心层行业是最具产业特征的,能够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层是促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潜力行业,也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核心层和层各标准不能有交叉。各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区域为相关层,可以有交叉,但各产业所交叉的行业内容不同,交叉部分比重相加不得超过100%。数据应用时,企业排名和产业政策扶持应限定在产业的核心部分,即核心层和层。相关层只能代表产业链条的延伸。

(二)运用产业链理论确定新兴产业范围

按照产业链条向前、向后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科学的定义和界定,确定产业统计范围。

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了设计研究、创意创造,到制作和出品规模生产,到版权交易、传播及配套支持的过程。

(三)

“相关产业”的量化方法

对“相关产业”系数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全面调查的方法,由调查获得计算相关比重的系

数。当多个新兴产业包含同一“相关产业”时,各产业的“相关产业”部分相加不应超过100%。新兴产业之间若出现重合,应明确产业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年根据调查情况对系数进行更新。

(四)建立分类名录库和核算数据库,提高统计分类标准操作性和应用性

建立产业名录库和数据库有利于提高数据计算效率,规范各类产业增加值核算,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建立单位名录库的方法:企业的活动完全属于产业范畴,则纳入名录库;企业的活动不属于产业范畴,则予以剔除;企业的部分活动(或某产品)属于某产业,则通过调查对这类企业计算附加比例系数。

新产业分类核算库包括原始数据库、增加值初步核算库、数据查询库。将产业分类核算库与产业分类名录库关联,使名录库中所有属性指标满足各类分组加工需要。

五、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编制原则

(一)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根本依据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国际标准相衔接。该标准也是政府统计进行GDP总量核算和结构分类使用的标准。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一部分,其行业范围应在其框架下进行,这将有利于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客观地衡量新兴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

(二)标准的制定要充分研究新兴产业特征,标准之间关系协调

制定标准要充分研究新产业的复杂特性和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关系。对新标准与其他标准的不相关关系、完全包含关系、部分包含关系加以描述,使得标准之间没有冲突,标准内部层次明晰。

(三)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内在统一性,避免标准多、乱问题

应遵循同类标准具有统一性,地方标准服从于国家标准,有国家标准的,不再重复制定地方标准,而由地方申请外级为国家标准。标准要明确制定级别和适用范围。

(四)标准制定要考虑兼容性和可比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新兴产业分类应关注国际分类方法,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分类大体相近,力求与国际有关分类标准接轨。如有不同,要附加转换代码与之衔接。

(五)标准的制定要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标准的制定要具有易于操作、数据加]二方便快捷特点,便于各级管理部门使用统计数据。

六、编制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工作模式

(一)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三种类型

1.以需求为导向,按服务对象划分的产业分类

这类标准是从市场和消费需求的角度,按照活动的服务对象进行产业划分。如旅游产业。

2.以供给方为导向,按特征活动划分的产业分类

这类标准是从生产者的角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依据,按产业活动特征选出产业涉及的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

3.体系化的产业分类标准

这类标准内容是以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形成体系化的架构。如生产业。

(二)编制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工作模式

为理清标准制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以下三种标准制定工作模式。

1.卫星账户模式

这种分类制定模式适用于以需求为导向、按服务对象划分产业范围的新兴产业。可以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模式做范本,测算旅游者消费占旅游特征产业总消费的比例,以此为系数计算旅游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这种模式汁算范围全面,但调查工作量大,核算复杂,时效性不强。

2.内容分类模式

内容分类法模式适用于以特定活动、特定对象为主体的产业分类。采用物流业标准编制方法为模板,分为物流业和物流相关行业两部分。物流业按各环节的活动物流形式直接取自国民经济行业,对批发零售业中的物流活动,则用物流费及调查系数测算属于物流业的部分。

3.产业链模式

这种分类制定模式适用于以供给方为导向,按特征活动划分的产业分类。产业链模式是一种适应新兴产业特点,应用性强的分类制定方法。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新必产业所提供的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内涵及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突出产业特色。

第二步:研究各个领域产业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步:对新兴产业划分核心层、层、相关层等不同的层次。

第四步:测算核心层及相关产业的比例系数。

第五步:按照所界定的行业范围建立产业分类目录,并做列示行业小类目录解释说明。

第六步:建立单位名录库和核算数据库。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专业人员 技术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02-02

专业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这些资料真实地反映专业人员个人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连续发展过程[1]。通过专业人员技术档案,一方面可证实个人的学历、专业技术资格、培训、成果业绩、专业技术年度考核等情况。另一方面则反映单位的业务工作的全貌和整体水平。

1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收集

1.1建档对象:各类专业人员是个人技术档案形成的主体。以我中心为例,凡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具备初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的人员均纳入建档对象。

1.2收集的内容

1.2.1专业技术证书:包括学历证明、专业资格证书、聘书及上岗证。

1.2.2培训证书:培训、进修等取得的鉴定及证明材料。

1.2.3考核:各种考试、考核成绩及年度考核。

1.2.4主要专业技术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

1.3收集的渠道主要分为实时收集和集中收集两种方式。

1.3.1实时收集:个人日常取得的有关专业技术证明和业绩成果材料,如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论文、专著、科研及培训教育形成的材料等,及时收集。

1.3.2集中收集:集中在年终考核后一次性收集。

2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

2.1根据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人员培训及考核管理程序》的管理要求,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建立《人员档案卡》,记录人员的基本信息。学历、职称、专业资格、工作及培训经历、仪器设备使用上岗证等需经中心主任对其确认或授权后才入册建档,确保每位专业人员均符合任职岗位要求,使技术档案完整、准确和规范。

2.2按照专业人员业务材料的自然形成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每人一卷为单位进行编号,标明姓名,职称及所属科室等,录入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目录。

2.3由于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材料的种类较多,按照专业人员的业务材料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五类:第一类:人员档案材料(人员档案卡);第二类:证书材料;第三类:成果奖励材料;第四类:考核、培训材料;第五类:专业总结、实例论文材料。通过分类,把种类较多的材料理顺清晰, 技术档案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2.4建立专业人员个人电子档案,以便于查阅、借阅、归档和统计等日常工作。

2.5做好保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一般不能借阅,如因特殊情况需调阅,应征得档案室负责人批准。

3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专业技术人员对技术档案认识不足。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它伴随着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培训教育、、业绩成果、考核等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过程,不断产生的技术材料,在这些证明材料逐步提交过程中,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长期以来, 部分专业人员对技术档案认识不足,档案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往往将个人的技术材料自己保留,不按时提交集中归档,经常需多次催促, 致使档案收集归档遇到了较大困难,部分材料因未及时收集或补充,使档案欠缺完整性。

3.2档案管理知识薄弱。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经过档案专业正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很少,专业知识薄弱,档案管理经验不足,且多是兼职,很难专心钻研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简单认为档案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保管材料,有人员职称晋升、评优等查查资料了事,只要档案不遗失就可以了,这势必会造成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分类不规范的弊端。

4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4.1领导重视和人员配合。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应高度重视,把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将档案的收集工作纳入的职责范围,并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制定出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并经常检查档案工作和定期进行考核, 将档案归档情况的好坏作为考核科室及个人指标之一,凡没有按要求而出现少归、漏归的将扣除科室或个人的考核分数,通过这种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使科室积极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只要领导重视和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档案人员认真负责,才能更加科学地规范档案的工作程序和管理要求,保证了档案资料的顺利归档。

4.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工作,通过考试、宣传栏多种形式宣传档案法规、档案知识,使全体专业人员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档案意识。只要加深专业人员对建档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科研、职称晋升、论著论文、培训教育等方面取得证明材料,是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技术财富,应该把它归档视为自己的职责,只有他们的档案意识提高了,才能与档案员密切配合,按质按量完成归档工作,从而保证收集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为技术档案在建立和管理中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4.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档案人员首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档案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是一个档案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做好收集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次,档案人员业务能力要强,为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安排档案人员参加档案管理专业培训班,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总之,做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收集和管理,为中心全面了解专业人员的业务情况和技术水平, 提供专业人员信息的资源,对促进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健康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莫若琦.健全疾病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对策与作用[J] . 医学动物防制,2008,24(8):864.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11

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集团公司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为契机,强化管理体系,夯实工作基础,拓宽培训项目,提升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继续教育、各类培训质量,努力打造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的教育培训品牌,为实现集团公司总体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优良的服务。

二、总体目标

根据集团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总体要求,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实际,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

1、职工理论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爱岗敬业,诚实奉献;

2、各党支部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

3、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中心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以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富有成效;

5、精神文明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创建目标落实,争创集团公司文明单位,为集团公司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做好基础工作;

6、全面完成教育教学、各类培训及经费管理责任指标;

7、中心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8、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确保良好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二、基本要求

1、责任书由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分别与各党支部、各部门签订。各党支部、各部门科长(主任)为精神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

2、各科室在抓各类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考核

1、结合平时中心考核办考核情况,年底按照《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表》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由***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2、考核采用千分制打分办法,按照内容细化标准和评分办法,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考核结果分为四个档次,即900分以上为优秀,800—900分为良好,600分—800分为合格,600分以下(含600分)为不合格。

四、兑现

1、各党支部、部门负责人的兑现=当年确定的奖励基数×部门考核得分÷1000。副职按正职的80%兑现。

2、教职工综合奖按本部门年终考核结果确定奖励标准(考核为合格不予奖励,考核为不合格予以处罚)。

理工类核心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 特色 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赢家,大多高校提出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思路。本文就如何构建多科性大学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发展作出分析。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自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西方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为显学,且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许多领域。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征:技能特征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

用户价值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也应该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如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

资产专用性。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市场资产。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校声誉、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分配状况等。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状况的评价与对专业教育的选择。毕业生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职业领域乃至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写照,通常综合反映出社会对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管理水平乃至大学精神的评价结果。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与分配,所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第二类是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资产形式,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等。因此,高校科技发明专利,著名讲座、讲演的录制与发行,学校校徽设计等,都是学校不可估量的资产,应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对其予以严格保护。第三类是人力资产,它是体现在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领导能力、管理技能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学校的竞争优势往往显性地表现为人力资产的实力,所以很多大学都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第四类是基础结构资产,是指学校得以运行的各种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校园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交流、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更是大学难以计量的精神财产。专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核心阶段

大学一般竞争力向核心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竞争要素整合”和“核心竞争力更新”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都要经历这些阶段。

在开发阶段,主要是确立价值目标,明确自身特色,“尤其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防止关键人才流失”。在整合阶段,主要是围绕价值目标将特殊技能、人力资本、领导才能、组织管理甚至大学精神等融合在一起。“要克服单纯追求科研成果、升学率、院士和教授拥有量的倾向,而以识别知识体系为前提,把技能追求放入整个知识体系中,在要素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切忌片面强调有形资产的投入,注意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整合。”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四条途径

第一,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有赖于各大学的自身努力,但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必须在宏观上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第二,知识管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来自大学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决定大学整体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创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具有学习灵活、风险小、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它可以让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院校间“同质竞争”将长期存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是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异质生存”,而并不是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都弃之不要,“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曾经形成的特色,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层次。”只有依靠优良的办学传统,才能培育出核心竞争力。

第二,对多科性大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学校定位

大学定位,是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国高校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兴起有多种因素,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五年一轮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学校定位”列为评估指标体系18个二级指标之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加速了高校定位的研究和实践。从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等不同类型,多科性大学又因其内涵的差异而有多种类型。

由于多学科大学所拥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多学科大学的类型是比较多的,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多学科大学,都不是多种学科平分秋色,而是拥有自己的品牌,有各自的主体专业。

以经济类院校为例,在当前情况下,经济类院校是一般性地定位为多科性大学,还是定位为在突出其中经济学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有其他学科的大学?笔者认为,突出经济类学科主体的办学定位,关系到经济类院校的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尽管目前不少经济类院校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大学,但经济类专业的设置,仍然是经济类院校的主体专业和品牌专业,是其强项,在相当一段时期之内,这一地位难以改变。这是经济类院校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安身立命之地。

高等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其中地方高校必须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它地区。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不一致性。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上,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此外,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所以笔者认为,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该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现代化,专业特色突出,教育教学质量高,科研成绩显著的阶段性目标。

办学理念

所有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世界著名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该校实施教育目的多重性和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及“自由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为办学理念,是该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依据。

随着经济市场化对有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的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所经济类高等院校,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成为高校在人才培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推动教育创新,因此,“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迎接世纪挑战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办学理念。所以,本文认为,建立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内涵是建设现代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理念。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首先要建好一批重点学科,要把目前具有一定优势的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等做大做强;其次要巩固和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第三要新建一批有适应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学科。在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要在用人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增强已有人才的凝聚力,发挥其创造力。引进一批新的学科领军人才;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队伍,要以年轻化、专业化、现代化为方向建设干部队伍。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纵观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未来10-15年中,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努力形成以下特色。

区域特色。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根据不同的地区理所应当地要具有地方特色。无论从专业设置上,还是学校的研究和服务重点上,都要突出地服从和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人才特色。这个问题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特色。如前所述,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培养有特色的研究型人才。所有的人才都应当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应当在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长处。另一方面,应当实事求是地对专家类型和层次作定位,多科性大学的学者也应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其理论研究能力则只要求达到足以应用。尽管如此,多科性大学也需要出名人,出学者,未来10年中,应紧盯着本行业中的前列人物,希望他们到学校来工作,或使自己的人才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创新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不求大而全,但求新和精,要以与时俱进的观点,瞄准国际学科和学术研究前沿,着眼国内和重庆实际来调整和考虑新的学科设置。不合适宜的学科要淘汰或合并,新的急需的学科应建立或突出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