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类项目管理

科技类项目管理

时间:2023-06-07 09:30:38

科技类项目管理

第1篇

第一条  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增加科技在土地管理中的渗透程度,促进土地科技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土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根据国家科技管理有关规定,结合土地科技管理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科学技术管理,是指由土地管理科技主管部门对土地管理科技政策、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成果的验收、鉴定、奖励和推广以及对科研机构和人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第二章  科技项目管理

第三条  土地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科技项目的立项应紧密围绕土地管理中心工作,本着急用先上,应用研究为主的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立项项目。

第四条  项目立项的程序:

(一)国家土地管理局各司室、企事业单位和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有关院校与科研院、所,应在每年11月份前向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提出次年度土地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同时上报科技项目立项报告。

(二)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交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技委)进行咨询,报局领导批准后,确定立项项目,并下达年度科技项目计划。

第五条  项目计划管理。计划项目实行合同制,重大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项目计划及实施,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一)项目一经确定,由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具体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并于每年十二月底前向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提交当年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项目完成后,提交研究报告及经费决算报告。

(二)在项目执行中,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检查、调查,视情况进行必要的项目计划调整或者撤销。

第六条  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开支范围包括:调研、资料、技术性会议、试验及技术检测、成果鉴定、评审等费用,不得挪作他用。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合同书做出具体开支计划,并严格履行财务、审计制度。

第七条  未经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立项的项目,国家土地管理局一般不组织鉴定或评审。

第三章  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审

第八条  土地科技成果范围:

(一)对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成果;

(二)为解决土地管理事业某一科技难题而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进行中取得的有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三)对土地管理自身规律认识的基础研究成果;

(四)土地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

(五)土地科技著作,主要指公开出版发行的杰出土地科技专著、优秀土地科技教材、优秀土地科普图书。

第九条  鉴定和评审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主持。

第十条  组织鉴定或评审单位和主持鉴定或评审单位可以根据土地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或评审形式。

(一)检测:指由专门的技术专家组或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指由同行专家七至十一人组成评委会通过讨论、答辩等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

(三)函审: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

第十一条  土地科技成果的综合评价,采用下列指标:

(一)对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

(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性;

(三)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

(四)科学价值和意义;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四章  科技成果推广

第十二条  土地科技成果推广,是指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土地管理工作实际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并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第十三条  土地科技成果推广,实行分级管理。国家重点项目或有普及指导性的科研成果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管理,地方项目或区域性科研成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局负责。

第十四条  推广计划的编审程序,采取“一上两下”的办法。即首先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司室,于年度开始前,提出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初步方案,经局审定后,下达各有关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局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下达的初步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推广计划,并纳入土地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国家重点推广项目由国家土地管理局审批,地方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局审批,并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备案。

第十五条  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的项目,由国家土地管理局安排专项资金,地方的推广项目,由各地在资金上给予切实保证。

第五章  科技成果奖励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分类及奖励范围。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分A类(研究奖)和B类(推广类)。

土地科技进步奖A类奖励范围:

(一)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土地政策、法规等软科学研究成果;

(三)土地管理应用技术成果;

(四)土地管理技术标准、规程成果;

(五)土地科技专著、土地科技教材成果。

土地科技进步奖B类奖励范围:

(一)推广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效益的成果;

(二)土地科普图书等;

(三)土地管理实践中,工作量大,技术性强,覆盖面广的成果。

第十七条  申报条件。申报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报项目科学技术水平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申报项目应是获得省级土地管理部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优秀项目;

(三)申报项目无重复报奖内容,无争议;

(四)重大项目申报奖励时应包括子项目,子项目原则上不单独报奖;

(五)凡属科技著作项目,科技专著、科普图书须公开发行两年以上,科技教材须为多所学校选用。

第十八条  奖励标准

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一)奖励标准

一等奖:

A类,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类项目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很大,推动土地科技进步作用重大。

B类,对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影响非常大,成果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重大。

二等奖:

A类: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同类项目的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大,推动土地科技进步作用很大。

B类:对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影响较大,成果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较大。

三等奖:

A类,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同类项目中属国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推动土地科技进步作用较大。

B类,对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影响大,成果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二)奖励等级        荣  誉      奖  金(元)

            一等奖    奖状、个人证书    10000

             二等奖    奖状、个人证书      5000

            三等奖    奖状、个人证书      3000

(三)奖金来源:

国家土地管理局按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2000元,三等奖1000元支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解决。

第十九条  申报、审批程序

(一)申报程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有关院校与科研院、所及国家土地管理局直属单位为土地科技奖励的申报部门。申报部门统一组织本地区(单位)成果的评审,并将符合本办法第十六、第十七条规定的成果报送国家土地管理局。

(二)审批程序

1.形式审查:由国家土地管理科技主管部门对申报条件、鉴定办法、有关证明等进行审核。凡形式审查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当年评奖。

2.初审:形式审查合格项目进入初审。初审由局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

3.终审: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初审结果进行全面审核,最终确定获奖项目。

第二十条  主要完成人和单位(一)主要完成人

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对象是对项目的完成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主要人员。主要完成人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设计项目的总体方案;

2.对项目的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

3.对项目的开发、推广有重大贡献。

一、二、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限额数分别为15人、10人、5人。

(二)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单位是指项目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一等奖10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5个。

第二十一条  异议处理

(一)从获奖成果公布之日起,两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对获奖成果持有异议的,可向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主管部门提出异议。超过异议期,不予受理。

(二)提出异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写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匿名异议不予受理。

(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取消受奖资格,追回奖状、证书和奖金,并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  则

第2篇

关键词:科研类;项目档案;归档方法

科研类项目档案是科研院所在发展科技事业中形成的重要档案资料,是引领科研发展、创新科研事业的宝贵资源。科研类项目档案是指在科研活动中承担的项目、课题和其管理全过程形成的原始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项目、课题的提出、立项、审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中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实验数据、图纸、图表、照片、声像、电子等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文件材料。

近年来,我所申报和承建项目、课题越来越多,包括省部级、市级和区级和与高校企业合作实施各类建设项目、科研课题等数十项。其中,2016年完成验收的省部级项目有5项、区级合作课题结题的7项、自立课题结题15项,待结题验收的2项和正在实施建设项目11项。我所科研项目建设繁多,其归档办法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归档五花八门,在科研项目的归档和验收时总有那么一两个小问题,要么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注意搜集相关资料,或资料准备仓促,验收结题时存在档案资料不全、不齐等缺点,影响了项目验收和档案归档。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类项目的验收结题率,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本文就以我所承担的市科委应用开发类项目《大鳍规模化繁、养殖关键技术及中试研究项目》为例,浅析科研类项目档案归档的一般方法,以此指导我所科研类项目归档管理工作,提高科研类项目的结题验收率和归档率,确保科研类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以此提高项目档案的利用开发率,促进水产科研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1 项目简介

《大鳍规模化繁、养殖关键技术及中试研究项目》是我所2013年申报的市科委应用开发类项目,经过2年的研究、实施,现已完成了项目研发全过程的科技材料的收集、整理,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荣获专利受理书和科研成果证书,并已初步完成项目档案的分类、组卷、编目等归档工作。以此为例,具有科研类项目档案归档的集中代表性,浅析科研类项目类档案归档的一般方法。

2 科研类项目档案管理责任

项目立项申请后,建立项目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将项目档案管理与项目课题实施同步进行,纳入其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等的整个科研活动中,实行建档工作和科研工作“四同步”管理,负责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同步收集科研项目档案,为整理档案、验收项目作好准备。

“四同步”管理即:①下达科研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②检查科研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③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④科研成果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以及科技人员晋级考核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情况证明材料同步。

3 科研类项目档案整理一般方法

科研类项目档案按照项目和档案的验收要求整理档案,依据科技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结合内容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做到结构严密,系统条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其一般方法是:

1.项目编报通知。

2.项目任务书或实施方案(电子版本纸质化)

其中包含条款细项: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和研究内容考核指标项目主要学术骨干④项目主要技术骨干⑤项目实施月计划及验收计划⑥经费预算⑦各方主体责任约定及知识产权归属⑧任务书签订(协议或合同)。

3.下达立项计划书(项目及资金下达通知书)。

4.项目绩效考评材料(项目实施总结,一般项目5套、重点项目一式6套)。

包含: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图项目简介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有关制度④项目财务支出明细账目⑤项目进展情况⑥项目执行情况自评估报告⑦其他需要补充材料。

5.项目验收申请。

包含:项目验收申请表项目验收会议通知项目验收会议专家签到册④项目验收专家组专家意见⑤项目结题证书⑤项目⑥项目专利申请书或项目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6.验收结题材料(一般项目5套、重点项目一式6套)。

包含:收结题申请书项目立项申请书项目预算申报书④项目任务书⑤项目自评估报告⑥项目工作总结⑦项目技术总结⑧⑨专利申请或受理书⑩财务核算资料。

7.科技成果登记申请。

包含:科技成果登记表科技查新报告科技成果评价报告④科技成果证书⑤科技成果完成人证书。

4 科研类项目档案归档入卷

按档案规范要求,科研类项目档案亦遵循相关要求,产生的所有电子版本、图片文字材料等统一用A4纸打印,需图样清晰、文字排列整齐美观,页面整洁,四周留有空格,左测要留出2.5公分的装订线,不得乱画和污损,不得在正文上修改。遵循科研类项目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科技文件材料的成套性,以项目(课题)为单位,组合成一个或若干个卷盒。

5 科研类项目档案移交

科研类项目档案整理完毕后由承担项目科室移交给档案室归档,造具移交清单一式2份,移交、接交、监交手续齐备完善双方签字后各保存一份备查,以备科技档案利用、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第3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第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第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第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第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4篇

[关键词]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个性指标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45

[中图分类号]F224;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3

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对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以及经费的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

1 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概述

1.1 财政资金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核心竞争的焦点。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大增加了科技项目的财政投入,财政科技拨款稳步增长,到2012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1.99%,年均增长18.26%。财政科技投入的加大对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政府对科技项目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科技支出的绩效也越来越关注。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在完善政策、释放活力的同时,强调要规范管理,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可优化项目内部资源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的综合作用,提高使用效率,为制定财政项目资金使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项目承担单位亦可通过绩效评价优化自身结构、加强自我控制,提升研究质量。

1.2 我国的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亟待加强

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在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2003年,财政部出台了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试行办法》,并结合教科文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价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作出了明确规定;各部分省市财政部门也相继颁发了项目绩效评价的管理办法,并在相关办法的指导下开展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重庆市在2006年也印发了《重庆市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并逐步实施。

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在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还处于对原则、方式方法、程序、标准和规律的探索和实践阶段,较少开展系统的研究,尚未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相关绩效评价制度,无法满足在科技管理中全面实行绩效管理的要求。

2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2.1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分为业务评价和财务评价。业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立项目标的合理性、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项目可持续性影响等。财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管理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合理性等。

2.2 指标设计原则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除遵循客观、公正、科W的原则外,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应从项目绩效总目标出发,分系统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某一时期地方科技项目的执行情况,每项指标的权重设置需与项目定位及重点目标相一致。

(2)目标导向原则。绩效评价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结果导向,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导向作用,引导科技人员紧紧围绕项目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适应国家、地方科技发展需求,与科技目标一致。

(3)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要注重在实际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时的可操作性,力求内容简单,数据易采集,计算方法标准、规范。

(4)可比性原则。对同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需设定共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便进行统一评价和相互比较。指标体系设计时,须满足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可比、指标口径一致。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定量指标评价,通过实地的调查、测量,获得项目相关数据,客观性较强,但缺乏综合性;定性指标评价,通过评价主体对项目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评定,综合性较强,但主观随意性较强。加上科技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科技项目的绩效产出无法完全以价值形式来衡量,最终往往需要间接地推断或测定其效果。因此,评价指标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

2.3 指标体系设计具体内容

指标体系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的设计,共性指标设计包括项目的前期投入、过程管理;个性指标设计包括项目的产出及成效。绩效评级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1 共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本文对共性指标体系(见表1)设计进行简单的阐述。见表1。

第5篇

关键词 科技专项资金 资金管理 资金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迅速,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改善,有力支撑了科技事业发展。但在合理控制项目数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一、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西部某地级市C市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极大地激发了本地企事业单位科技研发积极性,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科技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专项项目分散,审批流程长,经费拨付渠道环节多,项目资金到位迟缓

(1)据调查,某西部地级市C市,2014年度科技项目资金4470万元,分属经信、发改、科技等部门管理。其中由科技部门管理的科技项目资金2590万元,加上省级科技部门拨入的省市合作资金500万元,共计3090万元,支持了176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4个,平均支持75万元,最小项目的仅支持2万元左右,项目数量多,较分散。

(2)科技专项的预算一般在上年8~9月进行预算,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再经人大审定后确定。科技专项申报、审批流程一般是:当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报指南―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初审―专家评审―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办公会讨论―报当地政府(本地项目)与上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批(联合资金)审批―科技与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下文―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下拨项目资金。项目承担单位是企业的,由财政先将资金指标下给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再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计划额度,然后拨给企业;项目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由财政部门直接下指标给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的财政部门,再由项目承担单位到所在地财政部门申请资金。由于科技专项资金审批流程长、拨付环节多,造成当年的科技专项资金经常在12月份才能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同时由于年底财政部门各项资金拨付事务繁重,有个别项目,承担单位多次到财政部门查找核对项目资金未果,甚至在几年后才获得项目资金,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

(二)科技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及项目自筹经费到位情况不理想

地方配套资金及项目自筹经费到到位时间滞后、到位率低。科技专项资金主要起引导作用,为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研发的积极性,一般需要当地政府配套和项目单位自筹部分资金。为“争取资金”,提高专项申报命中率,有些项目承担单位夸大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资金自筹能力。项目申报时按填报要求填写规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自筹资金,但配套资金、自筹资金从何来,申报时申报单位并未落实。有的地方财力有限,随着近年来各类专项逐年增加,配套压力也随之增大,配套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跟上。有些项目申报单位,“重申报、轻落实”,专项拨入后,配套和自筹资金迟迟不能落实,或者用其他专项资金冒充科技专项的配套资金,或者自筹资金完全没有,课题组仅用拨入科技专项资金开展项目工作。

(三)科技项目实施存在进展缓慢,项目资金在项目使用单位挂账沉淀现象

项目资金使用缓慢,在项目单位长时间挂账沉淀。科技专项资金的争取和立项一般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立项成功后,研发部门一般只关注技术研发工作,忽略了经费预算和经费的使用。有的项目工作开展了,但未及时报销相关支出,造成项目资金支出与预算进度不相符。有的项目单位“重申报,轻落实”,在项目申报时,虚报项目配套资金能力和科研条件,实际上达不到项目实施的条件,或者因其他原因造成项目无法开展或进展缓慢,科技专项资金长期在项目承担单位账户沉淀。有的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资金用于弥补本单位经常性开支,应结题的项目不结题,将项目结余资金长期挂账。

(四)科技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情况

调查中发现,科技项目资金核算中存在有些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对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没有履行审批手续违规转拨经费;没有认真执行关于人员激励的政策;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经费,在职科研人员领取劳务费,项目经费中列支招待费、办公用车辆油费、购置办公用品;用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研发中形成的无形资产不登记入账等现象。

二、当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不解放,资金部门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

(1)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长期被“少花钱,多办事”的思想禁锢,科技资金投入有广种博收的思想,科技项目不是“少而精”,而是个数多、资金支持少,资金拨付环节也相应增加。同时,科技计划资金分散在各个资金配置部门,资金支持来源多,项目设置重复。对企业的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平台认定等,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各层级,有科技、经信、发改等多部门,造成各类专项资金重叠,一个项目可以在多个部门、多个层级获得扶持。同时,各部门在项目立项、监督、管理和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本部门的一套规范,没有统筹规划,也不便于管理和监督。

(2)部门间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不健全,造成了审批流程长,资金拨付渠道不顺畅。项目审批环节多,能层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减少腐败和避免乱花钱,但另一方面也易造成各部门间推诿扯皮,致使项目资金流转效率低下。

(3)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资金使用责任主体观念还不深入。部分项目承担单位的领导,对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个人不贪污,专款不专用、随意支出问题都不大,于是就出现挪用、挤占等现象。甚至有个别承担项目单位认为整个项目建设主要靠单位自筹资金,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所占比例小,不需要也没必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规范要求对整个项目资金进行执行。把争取到的专项资金仅仅看作是经济利益,而没当作一种责任来看待。

(二)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1)没有形成完整的全过程科技专项资金监督机制。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科技、财政、审计部门都有监督职能,省级、市(县)也有监督职能,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监督的具体责任不明确,监督难以形成合力。同时,科技专项资金监督的方式落后,专题调研多,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中、事前监督少。

(2)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项目调研、检查中,对科研业务进展情况关注多,对项目资金使用关注少。即使发现问题,也只是口头要求调账整改,但后续追踪没有跟上,弱化了监管效果,不能有效遏止科技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的浪费、违纪现象,间接导致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3)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对项目单位项目内部控制监督调研不足,监督工作形式重于实质,目前的监督力度已经很难满足。

(三)管理制度落后,内容不全面

(1)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的要求,2014年6月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对改进和加强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科研项目和资金具体的管理办法、规范,从中央到基层都还有待于修订更新。

(2)现行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多以项目申报管理为主,对项目资金设立、支持方向、申报办法等内容,规定得较为详细;对项目绩效评价、资金使用管理,特别是项目资金具体核算管理内容方面,则相对简单,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指导性还有待加强。

三、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科技项目管理方式

(1)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设立,应当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明确分工。建立各类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预算调整和项目终止制度。对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中定位模糊、重叠、实施效果不好的,进行必要的优化整合。项目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围绕科技计划功能定位,科学组织项目,提升项目质量,合理控制项目数量。

(2)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重大问题会商与沟通机制的作用,形成年度科技计划重点工作安排和部门分工,经审定后,分工落实,协同推进。财政部门要加强科技预算安排的统筹,做好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年度预算方案的综合平衡。

(3)改进科技项目评审和拨款方式。例如,建立科技项目库,年度内分类别、分批次评审项目,采用召开评审会议、视频、通讯多种评审方式,加快审批流程,缩短项目拨款到位时间,提高项目资金周转效率。变跨年度科技项目资金全额拨款方式为按进度拨款方式,采取项目滚动管理模式,分年度划拨项目资金,促进项目执行,减少项目资金在项目单位沉淀。

(二)加强科技项目监督管理

(1)制定更为详尽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并加强宣传培训。一方面,科技项目主管部门要在充分听取审计、财政、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和中介机构的意见,尽快更新管理制度、规范,增加管理制度中对项目资金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对科技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对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专项资金法规、规定、制度的培训,不但要求承担单位了解项目申报的方式方法,而且要求项目单位领导、项目申报人员、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了解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要求,充分认识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严肃性。同时,项目承担单位也要制定本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设专人管理科技项目资金,联合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组等各个相关部门,相互沟通、交流,从立项申报制订预算,到项目资金使用、项目结题验收等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效的联动机制。

(2)在科技项目主管部门下设科技项目监管机构(如科技项目资金监管中心),引入专业人员对项目承担单位资金使用和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切实对科技项目资金从事前(项目预算评审)、事中(项目进行中抽查)、事后(项目结题资金审计)三个时期分别开展监管工作。

(3)综合、借鉴预算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做法,建立科技资金财务公司。科技资金年初按预算直接从财政集中到财务公司(减少划拨环节),项目配套资金也由项目单位划拨到财务公司(确保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在项目核定项目资金额度内,项目单位提出付款申请,科技资金财务公司直接支付项目款支出给第三方(减少项目资金在承担单位冗余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为贵州省遵义市地震台)

参考文献

[1] 瞿学良,王胜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 (1).

第6篇

一、 管理办法:

⒈科技服务的主要内容为:横向科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非学历证书的技术培训)等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可从事的科技服务活动。

⒉学院所有科技服务合同一律到学院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登记立项、编号,财务部门据此编号进行建帐,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见附件1)。

⒊各种科技服务项目均应签订有关合同,该合同院内保留三份,任务接受部门(包括系、信息中心、处室等),科技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各执一份。

⒋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和合同执行情况,协助解决项目进程中的有关问题。

5.项目的完成以院财务部门结算工作结束为准,项目完成后才可进行创收分配。此前只能预支必要的项目支出。

二、创收分配方法:

⒈创收金额的核定:

科技服务的创收金额(毛收入)=项目合同金额-项目专用设备购置费和主材购置费-学院资源占用显性成本-以合同形式出现的外单位协作费和鉴定费-税金

⒉创收金额的分配:

⑴非培训类科技服务:创收金额扣除3%的中介费和5%的管理费(交学院),余下部分学院与部门按2:8分成(即学院提成20%,部门留80%)。

⑵技术培训类:创收金额扣除3%的中介费,5%的管理费,余下部分学院与部门按4:6分成。

⒊各部门在所得费用中包干使用。部门应留出包干费中的10%作为部门科技发展基金,该基金使用权归各部门。

⒋上述创收金中转入校基金部分的数额,60%转作奖励福利基金,30%作校发展基金,10%作科技主管部门开发基金。

5.科技主管部门开发基金的用途与管理:

⑴用作科技主管部门日常办公费、业务费及其它必需的开支。

⑵用作对外业务往来活动费。

⑶上述费用开支每年由科技主管部门提出预算,经分管院长审批后,报院财务部门备案,由科技主管部门掌握使用。

6.创收分配的支付程序:先由承接项目负责人(或部门)经科技主管部门核定分配比例,再由院财务部门进行结算,然后再到科技主管部门核准、清项,经主管院长批准后由财务部门支付清帐。

三、本院各部门及所有专职教师或工作人员从事的科技服务项目必须按上述有关规定归口管理,对于未归口管理的项目,学校将不承认项目成果的一切待遇。

为了推动我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起步,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凡2005年12月31日前在本校科技主管部门登记立项的所有科技服务项目,实行“学校免提成”的优惠政策(显性成本除外)。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二年五月十六日

主题词:科技服务 管理 创收 分配办法

主 送:各系、各部门

**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05年5月19日印发

附件1:

**学院科技服务项目登记表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所属部门

部门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非培训类

第7篇

[关键词]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自主创新

根据国家与地方对科技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的不同,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的对象也不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扶持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主要以资助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福建省也不例外。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从1986年成立开始,就明确了要定位在以资助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但不管是国家基金还是省级基金,都是要资助科学研究,培养壮大科技队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本文立足我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和发展情况,着重分析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创新,最后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发展及其主要成效

原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6年决定并设立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出台了试行管理办法,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受理处室等有关工作流程问题进行规范。

从1990年代初到2007年,针对省基金的试行管理办法,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细则,主要有基金计划项目的学科分类、项目申报、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对基金计划项目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至2007年底,经多年实施和经验总结,省基金计划根据资助目的和发展重点形成了三个资助类别,分别是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自由探索项目。通过20多年的持续规范管理,省基金计划以其客观公正和科学决策的典范在全省科技队伍中树立起了很好的权威,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把承担省基金计划项目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评聘科技人员正高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

省自然科学基金实施以来,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了一大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技队伍,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也为其它各类科技计划提供了大量项目源,同时促进了我省学科领域的全面发展和一些优势学科的跨跃式发展。一些基金项目成果经过中间试验后直接转化为工业化生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由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资助的、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科研人员完成的煤制乙二醇项目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重点项目得到了升级,而且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该成果在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公司进行转化,设计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品,2009年12月全线工艺流程顺利开通,生产出了合格乙二醇产品。中国科学院和工业与信息化部曾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世界首创万吨级“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示范项目的新闻会。该项成果转化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术路线和工业化应用,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技术,对国家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将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突出的技术创新性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总之,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的实施培养锻炼了我省科技队伍,整体提高了我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创新内容

在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有关管理规则实施多年并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讨论之后,省科技厅于2008年底修订出台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目的与定位重新作了规定,并对计划项目重新进行分类,分为三类,分别是面上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简称“青年创新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杰青项目”)。项目实施期限不超过三年,杰青项目实施期限为三年。同时,对基金要重点支持的研究内容及项目申报、评审与立项、过程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

2.1 目的与定位

基金计划设立的目的是:重点资助对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科学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和人才团队的形成;推进我省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领域的发展;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基金计划定位: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是我省为促进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而设立的科技专项基金,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资助应用基础研究,兼顾基础研究。

2.2 适应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1) 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技术创新价值,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2) 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发挥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的应用基础研究;

(3) 能推动我省有优势及特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开展的基础性研究;

(4) 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科技人才群体培养的基础性研究;

(5) 有助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性研究。

2.3 申报条件

基金计划项目对申报条件进行了规定,主要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我省有固定的受聘单位且聘期覆盖该基金项目的执行期限,也就是说,基金计划只资助中国人(含港澳台),是我省企事业单位的固定人员,不是兼职人员或客座教授。

各类基金计划项目的申报都要符合上述条件,同时不同类别的项目申报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其中面上项目申请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完成时间不应超过其法定退休年龄。青年创新项目的申请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申请立项当年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尚未主持过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杰青项目申请者还应具备以下条件:申请立项当年的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持过省部级或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未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或省杰青项目。同时杰青项目申请者特别注重申请者已有的成就,如已取得省内外同行承认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或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这些条件非常

重要,关系到杰青项目是否真正给予有重大成绩或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

2.4 申报要求

省基金项目申请每年集中受理,具体受理时间在福建科技网。申请者应登录福建省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填写、提交项目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审核、主管单位推荐提交。2010年起,面上项目、青年创新项目不要求提交书面材料;杰青项目要求提交书面材料,但不要求提交查新报告。总之,主要是想尽量简化手续。当然,主管部门还是要报送申报项目的汇总表。

2.5 评审与立项

省基金项目立项实行专家评审机制。收到项目后,首先要进行形式审查,主要是审查项目申请者是否具备申请资格,申请手续是否完备或申请书填写是否符合要求,申请项目主体内容是否符合省基金资助范围。申请经费超出省基金项目资助范围且未对资助不足部分做出自筹承诺的,也不能通过形式审查。省基金项目的立项评审采用网络评审的的方式进行。杰青项目还要结合会议评审,评审专家委员会要在听取申请者汇报和充分质疑、讨论的基础上投票产生。

科技项目立项实行专家评审的决策机制,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也是各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份。例如,英国科技项目的立项与评价情况是:(1)要成立科技项目评估委员会,由本领域的著名专家和有关政府、工业产业界代表组成。(2)开展三方面的评价,对申请科研项目要进行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评价;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成果也要进行评价;有时还要对某一科技计划实施若干年之后 对该计划进行总体评价,一般是委托中介机构或第三方进行评估,以便确定政府是否继续拨款实施该计划。(3)在评价指标方面,对于基础性研究项目主要以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依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主要参照项目合同所规定的内容和项目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政府各部门为此制定有一系列评价指标。(4)评价所需要的经费主要从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列支,一般不超过研发投入的1%。严格的评价制度保证了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经费投入的公正性、客观性。

2.6 实施与管理

一旦承担了省基金项目,负责人就要承担接受管理和监督的义务。我们要求项目负责人每年度都要上网填写、提交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情况表,并经主管单位审核通过后集中报送省科技主管部门。承担单位负责本单位基金项目的日常管理。项目主管单位应于每年底前报送本系统或本地区省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报告。

杰青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省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组织进行检查,也可以采用集中汇报的方式进行。同时,青年创新项目和杰青项目在项目实施期间不得更换项目负责人。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研究人员变动、研究内容调整、中止实施、延长研究期限等情况,都要上网填写变更申请并写出书面报告,经主管单位审核后报省科技主管部门审批。

基金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归属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但应标注“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项目” 或“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项目编号。

结题方面,比以前做了些简化。面上项目和青年创新项目通过网上申报审批,最后以批复验收方式结题,全年进行但要在项目到期的年底前全部完成。杰青项目以评审方式结题,要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2.7 监督

监督实际上是两方面的,对管理人员和项目承担者都要监督。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开展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项目承担者也要严格遵守管理规定,认真开展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各项工作。

3进一步创新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若干建议

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项目源,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队伍,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省科技厅于2008年修订出台了基金管理办法,提出了若干管理创新的内容。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此,本文提出创新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增加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资助范围,尽量让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都能从中受益。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类似,科技界在科技资源分配方面也存在着:少数科技人员拥有多数科技资源,而多数科技人员则仅拥有少数科技资源。这种状况对发挥多数科技人员的研发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利,因此我们必须从项目资源分配方面进行创新,扩大基金项目支持的资助面,让多数科技人员都能争取到项目,都能从中受益。

第二,在项目源的培育方面,要注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目前,省基金的资助是根据科技人员申报项目情况来决定资助数量的。这种情况有助于提高全省整体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培育创新资源,对于提高我省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培养科技队伍都十分重要。但是,同时也要注重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的科学技术问题。

第三,完善立足于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近年来,国家和省直有关部门都十分注重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安排了较多建设经费补助,部分创新平台的有关实验设备等与国外同类型的平台相比已不逊色,但对于其中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壮大则往往重视不够,一个和谐的、梯次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对于科技研究至关重要。此外,还要重视加强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团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让海峡两岸共同的科学研究活动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第四,要进一步创新科技项目经费的支出模式。我们目前的状况是,科技项目经费支出中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试验材料等比例较高,而用于科技人员加班补贴、奖励等方面的费用比例则较低,同时科技项目结题时往往要求项目经费不能留存,也要支付完毕。而实际上,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科技人员要申请新的项目立项必须有一定的前期研究,这部分研究也需要经费支撑,其主要来源应该是前一项目结题时留存的经费。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人员所需要的体面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我们应该创新科技项目经费的支出模式,让科技人员在为全社会进行科技创新时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使科技活动有长期的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这样才会有长效机制。

第8篇

关键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高校;预算管理;改革导向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1.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是: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需要的预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仍然是按照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设计的。这既不能体现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实际,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各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讲求公开、透明。政府预算必须反映公共需求,强化公共监督。但我国原预算支出类、款、项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科目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由于科目不透明,不清晰,导致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三是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受到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我国原有支出目级科目属于支出经济分类性质,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另外,原有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这些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综合预算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由于我国金融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分类方法一直存在较大差别。尽管财政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都要作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但还是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通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形成了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这个体系可对财政资金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办了什么事,具体花在哪些方面。因此,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原预算收支分类科目“体系不完整、分类不科学、反映不明细”等弊端,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一是有利于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合理把握财政调控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二是有利于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增加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实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建立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目标,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从分类方法上看,原收入分类只是各种收入的简单罗列,如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分类结构上看,原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

第二,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60多款、8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

第三,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费、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如基本建设支出进一步细分为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等。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导向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预算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此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并不改变现有预算管理方式,也没有根据高校教育经费开支的特点,相继出台新的符合高校预算收支特点的会计科目。在高校预算管理上,除需要进行新旧科目数据的转换工作之外,同时要重新明确支出功能性分类并细化高校经济支出类科目。相应的预算改革如下:

1.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科目明细了分类

依据新的政府收入分类,高校的预算内收入设置了类、款、项、目,而且高校的预算外收入也列入了政府预算非税收入类核算。并且高校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就是预算外收入)是按部门分类的,不论单位类型和收费性质如何,部门所属各预算单位的收费收入均在本部门对应的收入分类科目中反映。如公安部所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短期培训班收入等,在公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科目中反映,而不在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科目反映;同样,教育部所属北京大学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短期培训班收入等则在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中反映,清华大学所属的玉泉路医院、酒仙桥医院的收费不在卫生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科目反映,而是在其他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科目中反映,从而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全面、规范和明细。

2. 功能性支出科目发生了质的变化

改革前后高校支出的科目名称、口径发生较大变化,如新科目中的“教育支出-高等教育”,除包括原“教育事业费”之外,即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包括研究生)的支出、政府各部门对社会中介组织等举办的各类高等院校的资助,如捐赠、补贴等,还包括教育基建支出、教育行政费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不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统一按职能归集,对应到相应的“高等教育”项中,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高校的支出规模。

3.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化

依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高校将使用新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除将原目级科目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两大块进一步充实、细化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三大类外,还需补充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支出体系,可以独立反映高校所有支出活动。新支出科目数据上的衔接,可以按2006年科目名称一一对应衔接,只是归类有所调整的,如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等,则相应归入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中反映。

4. 离退休经费支出归属落实不变

依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增功能科目“社会保障和就业”类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科目,高校离退休经费理应归入此中,但考虑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实际情况,新科目“社会保障和就业”类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科目,目前只反映实行归口管理的离退休经费,对于未实行归口管理的离退休经费仍在有关部门对应的支出功能科目反映。而归属教育部的高校等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尚未实行归口管理,因此高校离退休经费支出还在对应的功能科目“教育支出科目-高等教育”中反映。

5. 功能性基建支出科目相应取消

依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功能支出分类,高校将取消原有的基建支出科目,相应的原基建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分别并入到“教育支出-高等教育”功能性科目中。但为了不改变现有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模式,高校将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单设“基本建设支出”类级科目,专门反映由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对于结转自筹基建以及使用其他资金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设备购置、图书资料购置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需要在“其他资本性支出”类科目反映。

6. 高校原科技三项费用支出重新规划

由于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取消了科技三项费用科目,原“科技三项费用”安排的支出,在新科目中分别通过“科学技术”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款下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三个项级科目反映。那么,高校原科技三项费用将反映如下:高校从国家发改委申请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要统一归入“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类中,归口科技部门管理的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项目资金,统一归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7. 高校行政运行的功能性支出归属明确

“行政运行”是反映国务院行政单位(即国家机关)和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而高等学校是国家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我们通常讲的高校行政机关,并不是国家意义上的行政机关,因此,高等学校的基本支出仍然在高等教育功能科目中反映。

[参考文献]

第9篇

(1)科技计划目标明确,科技计划体系化、综合化。美国政府制定的战略目标,是按领域制定的大型专项计划,每个专项计划又由若干专项子计划构成。无论是专项计划还是子计划,都有各自明确的领域和目标技术。每个计划又不简单以项目实施为主,而是构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部分,内涵建设含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和法律制度的宣传等。

(2)科技计划管理民主、科学、法制化。科技计划决定实行双决策制,程序环环相扣,杜绝权力寻租;计划执行实行第三方管理制,计划考核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了美国科技计划决策、运行、管理、考评的公开、公正、公平;科技计划的运行因项目而异,做到差别管理、分类管理和交叉集中管理,既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运行,又提高了资源分配的有效性与科技资源的融合度;科技计划以立法形式颁布,确立了科技计划项目的法律地位,实行法制化管理。

(3)科技计划间柔性衔接,政府差异化投入。美国政府在协调各类科技计划时,以分时段衔接保证了项目的延续性和持久性,用跨领域衔接的方法确保交叉点问题得以深入探讨,灵活高效。科技计划项目总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以是否关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长远发展为原则,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类的研究,政府投入占较大比重;产业推广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领域的研究,政府起到引导作用,撬动社会投资机构、企业、研究院所等投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2日本科技计划管理及其特点

从机构设置看,日本政府设立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该会议是日本首相的科技咨询机构和国家科技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从科技计划决策过程来看,日本政府采取会议制与询问制相结合。一般通过科学技术会议的召开,采用科技部门向大会咨询的方式,经过数轮答与问后制定出科技发展纲要。同时,为确保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与公正、公平性,由常设审议会等机构做好科技调查、科技评估与风险预测,提供参考依据。从科技计划制定的项目来看,日本政府的基本战略由“贸易立国”向“科技立国”转变,近年来又进一步明确为“科技创新立国”,目标非常明确,先后制定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从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来看,政府直接管理基础研究、战略性导向性研究;委托社会机构管理应用和开发类计划。日本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

(1)科技计划法律体系健全。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和《研究交流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科技计划制定的范围。

(2)计划决策、实施、评估等体系完善。日本政府科技计划的决策建立“一个中心一批机构加多轮问答”的模式,以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一个中心,常设的审议、委员会、理事会等一批机构做好前期风险预评、中期技术评价、后期科技评估,为中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会上科技主管部门间通过多轮提问得以确定科技计划。科技评估体系完善。日本政府向来注重对科技计划的评价,政府部门不直接参与科技计划的评价,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委托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非常严谨的考评,确保了科技计划体系的落实执行,兼具务实性与高效性。

(3)有其独特的“官产学”模式。产学研合作已被列为日本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技计划中明确指出,日本政府将在过去技术转移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产学研各方立足于长远的观点开展共同研究,提高合作效果,建立产学研各方之间互惠互利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出台一系列法律推进官产学合作,如《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和《产业技术力强化法》。协调各计划间的资金投入、合作关系,吸引多方资金投入产学研合作项目。

3美日科技计划管理带来的启示

通过对美日两国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及特点的分析,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进一步加快我国国家科技计划法制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在制定国家科技计划时,可借鉴两国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充分发挥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实施专项领域计划,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美日两国国家科技计划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我国在这方面自上而下还没有专门的科技计划管理法,因法制建设的缺失,导致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科研现象时有出现,相关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模糊,不利于科技计划项目的贯彻执行。

(2)进一步扩大我国科技计划体系的辐射面,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多样化。科技计划不应单独以项目建设为目的,可借鉴美日两国先进做法,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人才培养、科研基地的建设,推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分类管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有关我国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项目,应由政府全额投资并直接管理或委托下属资信较高、权威机构进行管理。对这类项目的评审应更加审慎,可借鉴美日两国的双重决策制度,平行建设科技计划风险评估机构,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3)进一步吸引多元渠道投入科技计划项目。政府如何更加有效的配置科技资源,刺激各部门、各单位的内生动力,值得思考。关乎国际竞争力、公共基础事业且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计划,应由政府部门投入大额资金,同时立法规范科研资金的使用,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用。对于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风投机构、社会资金注入。

(4)进一步简政放权,将科技计划的执行、管理、评价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目前,我国科技计划管理的执行、管理、评价仍然集中于主要职能部门,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将职能部门捆绑住,无法集中精力做长远规划;另一方面,职能部门立项并由职能部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无法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的公正与公平。这方面,可借鉴两国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的建设,培育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营造更好的、更公平、公正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公益性;项目资源;部分成本内部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62―03

2008年农办科64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将农业科技培训纳人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层面,推动了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繁荣。基层农技人员是农业生产一线操作实体,农业科技又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是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和农民技能水平、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途径。 农业发展仅靠基层农技人员还不够。在实践中,不少地方的县、乡、村三级干部和一些农村公共事业单位的高级农技人员也被纳入农业科技培训的对象,为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使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内容和客体不断扩展。然而,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有其特殊性,正确认识和理解它的特征,是有效开展农业培训项目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在重新界定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并提出了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五项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有效开展。

一、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范围界定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一般是由省政府(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组织部等)共同组织,各下属市、县(市、区)农业局和财政局等具体实施,省直有关单位参与实施。主要对有参加培训愿望的思想先进的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各级农业干部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及农业政策、农业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务农技能、农业科技素质和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培养一批由新型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组成的多层次农业发展人才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外,还有少数农民合作组织和“企业+基地+农民”结构形式的农业企业为其组员提供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

二、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特征

l_培训客体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非自觉性。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客体具有激励不足的特性,在三类主要的培训客体中,第一类培训客体―一农民往往缺乏参与培训的经济条件和眼光,或许经过培训农民的务农技能会有很大提高。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农民培训一般是由政府或有经济条件、有能力的农业组织来承办,比如,政府组织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专业协会组织会员参与培训,龙头企业组织签约农户进行生产技能培训等。

第二类培训客体是基层农技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隶属于基层农业经济管理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掌握着某方面农业生产技术。虽然提高技术对于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很重要,但是对他们来说,参与培训也不是一项必需的投资。而对于这些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来说,更新和提高农技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推广能力,对于该职能部门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考虑,该单位会自己出资或向上级单位申请为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第三类培训客体各级农业经济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村干部和书记、乡镇长等科级干部、县(处)级干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经济仍是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这类培训客体都是区域农业经济带头人,一般发展农业的思想觉悟比周围群众都高,日常工作繁忙,因此,他们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主动性和激励性也不强。但一个省的农业发展水平正取决于这些区域带头人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因此,各省级政府组织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执行国家农业政策,探索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显得非常必需。

2.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是一类公益项目。一般来说,政府拨款支持的项目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公益项目,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就是其中的一种。

由第一个特点可知,农业科技培训对于培训客体自身的发展需要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驱动力促使他们参与培训,而与培训客体紧密联系的第三方则愿意花血本来做这件事,这主要是由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强外部性造成的。对于农民来说,小规模常规生产的技术需求非常少,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小窍门也来之不拒。而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联结的企业也正是看到农民参与培训后能掌握企业生产所需原料的质量和标准,为企业提供稳定、高质量的货源。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也会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培训的机会。

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各级农业经济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在提升他们自身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同时,可以为各职能部门,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是一类外部性非常强的公益类项目。

3.项目客户与项目客体相分离。这是由以上两个特点决定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客户是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承办方,主要有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级农业经济行政管理部门等;项目客体指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经济行政管理人员,这样就造成了农业培训项目的“三方参与,两方合约”问题。项目委托方和项目承包方是很强的项目委托协议,而项目委托方和学员是远距离、无监督下的弱行政命令关系,项目承包方――基地和学员之间的关系更是弱师生关系,更强的学员考核和评优的弱激励也算是基地与学员之间的约束关系之一,但学员对于能否参与培训和争取优秀学员的积极性还取决于对参与培训的意愿和机会成本。

如果项目客体的培训意愿弱,再加上培训成本外生化及项目委托方和项目承包方对学员之间的弱联系,这种项目客户与项目客体相分离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项目质量问题。在目前的农技培训项目中,学员的缺到率和缺课率始终存在,学习的积极性也受讲授风格影响很大,凭兴趣听课,培训基地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优制度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这都是农技培训项目这种“三方参与,两方合约”特征及培训成本外部化造成的。

4.项目效果和效益难以准确评估。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项目最终成果是装备了先进农业技术、新型农业发展理念的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管理者,培训效果具有无形性。这些培训客体价值的实现受个人能力、农业生产模式和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且价值的体现具有间接性、长期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效果和效益评估难度大,使得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5.农业科技培训项目资源的稀缺性。目前,我国农业科

技培训项目的可用资源很少,主要集中在各级农业行政、推广、科研、教育单位以及产业体系各综合试验站等,如果再加上对培训教材、现场培训等的要求,可用的高质量培训资源就更少了,而且新的培训资源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培训客体,对资源的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对于农民大众的农技培训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即可实现,而对于农业行政管理干部的农业发展新理念培训则需要农业科教单位的专家、教授方能完成。

三、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项目需要注意的问题

1.农业培训项目要政府组织与市场激励相结合。一方面,对于政府,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是公益性很强的项目,且项目客体参与培训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培训主体隶属于级别不 “等的行政单位,因此,项目的发起、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及项目成本的支付都只能由政府来完成。政府在此过程中组建的培训基地,确定的收费标准、管理目标也是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基础。

另一方面,对于农民组织和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短期协议不符合它们的利益。因此,政府要鼓励和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和管理,帮助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它们才有发起农业培训项目的需求和能力;还要激励农民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协议关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减少合约风险,延长合约期限,稳定共赢机制,这样可以保障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投资持续地得到回报,激发其投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市场化行为。

2.探索建立对项目客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项目参与方主要有项目主体、项目客体和项目委托单位。由于项目本身存在“三方参与,两方合约”和培训成果难以度量的特征,就必须建立对项目参与各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项目客体是最重要的一方,沿着“标准化―度量―评估―持续改进”的管理路径,在对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展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考核和认证,引人岗位竞争机制;建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为农技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给予嘉奖,增加他们持续改进农技水平的动力。在项目设计上,将项目客体参与培训的成本部分内部化,提高他们参与农技培训的机会成本,成本内部化的限度为培训收益>机会成本>不在意资金①。

3.重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资源的开发和分配。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项目资源主要指项目承接方的培训基地,・其中包括培训基础设施、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和现场培训资源。对培训基地的管理要遵循“标准化一度量一评估一持续改进”的实施路径,政府要明文规定培训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模式,并组织对培训基地的度量和评估,并进行资质评定,对资质较高的基地相应分配更多的培训项目,对不符合标准的限期改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基地在我国中西部拥有较强的培训实力,实现了师资库、专题库、教材库和现场教学信息库等的“四库建设”和不断更新,并首次推出培训后服务,在不断的反馈中实现自身的不断改进…。但我国目前像这样的基地还很少,尚未建立起明确的培训基地标准规范,使农技培训项目的招投标缺乏依据和可选择性。

在培训资源的分配上,以培训成本最低和培训内容匹配为原则,就近分配培训资源。培训基地还要妥善处理农民组织和农业企业委托的农技培训项目与政府分配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

4.促进培训基地管理模式转变。由于项目质量不易评估和项目风险来源于培训基地的特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项目制管理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目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高效的项目团队。我国可用的农技培训项目资源少,培训基地都挂靠在农技站、农科所、高等学校等,承接区域内数量众多的农民、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人员提供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农技培训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而当前这些培训基地都沿用传统的直线一职能式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多、品类多样的农技培训项目的管理需要。客观上要求培训基地管理模式的转型和管理功能的拓展。培训基地应适应未来农技培训项目发展趋势,逐渐向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变,引入项目管理工具,提高承办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基地不但建立了职能明确的农村基层人员培训办公室、党政干部培训办公室、专业技术干部培训办公室、职教师资培训办公室等单项目管理办公室,还成立了项目研发办公室、项目督导办公室、对外联系办公室和训后服务办公室等,逐渐具备了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实现从继续教育学院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向项目管理部门的转变,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5.构建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工具。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不但可以监督项目基地和项目客体的行为,控制项目质量,还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仍是当前最成熟的模型,包括美国IBM公司的员工培训都在使用该模型,柯克帕特里克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即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效果层。在该模型中,不同的评估主体针对培训项目的项目客体感受、培训所得、行为改进和行为效果四个层面进行测评,对农技培训项目具有更优的适用性。

但在使用该模型时要进行必要的细化和改进。首先,由省政府牵头,各地方政府构建评估团队,负责收集评估信息,执行评估上报结果;其次,将评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在培训基地进行,后两个阶段分别在项目收尾后3―6个月、6―12各月在岗位上进行;最后,构建符合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实际的评估流程和评估方案。

6.政府投资开发多样化的农技培训项目。不同的项目客体适用不用的培训形式,新型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占据区域农业科技的制高点,与普通农户要有很高的技能势差,这部分人数量不多,农业技能和理念需求高,因此,通过集中到培训基地进行培训的成本低、效果好。对普通农户则可以用农户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为载体,不同地区建设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专题,将与本地区农业生产相关农业技术、农业发展先进理念和法律法规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播放等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陕西农林科技卫视的三农大视野、科技大篷车、三农信息联播、农村大市场、天天农高会、致富故事会等节目已成为广大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通道。

另外,还可以把一些配套项目纳入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比如,在开展农技培训项目的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建设项目,将“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基层农技人员(或新型农民)―普通农户”的农技扩散模式转变为“农业行政管理人员一基层农技人员(或新型农民)―农民合作组织”,无疑会大大降低项目成本,增强培训项目的效果,并具有更强的持续性。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 研究和实现

一、网络技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阶段

(一)以网络技术实现基本科研项目管理能力为标准的初始阶段

网络技术实现基本科研项目管理能力,是网络技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阶段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储存量大,数据共享优势,实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的简化和便利。目前,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的项目管理网络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降低科研管理人员强度为主要目的,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技术基本上满足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以实现网络技术远程操作,用户自主操作作为标准的发展阶段

以实现网络技术远程操作,用户自主造作为标准的发展阶段是目前国内网络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的重点方向。这个阶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远程操作特点,实现用户自主操作。目前,国内在这种发展模式中有三种主要方向:一是,利用软件进行网络操作。可以项目管理通过利用已经开发的管理软件,并通过数据库硬件支持,实现了管理过程中多用户沟通和操作。二是,以网站特色的网络操作。通过建立专业的网站,利用网络共享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管理,网站模式具有方便快捷,信息时间快,信息传递时间迅速等特点。三是,以系统为支撑的网络操作。将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利用过程利用现代系统,实现分割操作,将控制,提供,决策,立项等过程用系统模式进行处理,极大方便了项目管理过程。

(三)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集成信息管理技术为标志的三代管理系统

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集成信息管理技术为标志的三代管理系统是未来可预测范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三代管理系统不单单是将管理过程通过技术系统化,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利用技术将空间和实践虚拟化,摆脱范围和地域控制,通过全方位的共享优势,实现管理过程的无缝衔接。

二、系统若干技术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计算机语言,具有良好的标准型和强大的功能性。一般而言,UML语言作为建模技术通常使用五种图进行规范:一是,例图。例图是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角度将操作内容进行规范和梳理,最大限度做好用户体验。二是,静态图静态图的范围较广,主要使用类和周期性进行时间段划分,通过关系的归属关系进行类的划分,实现功能的分层结构构造。三是,行为图。行为图与静态图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构造,但是行为图更多的是利用类的交互关系而非归属关系进行分类,因此有利于识别约束关系,更好的实现功能识别。四是,交互图。交互图主要包括合作和顺序两类。它通过调整功能结构和信息发送时空顺序,实现功能的交互作用,通过利用动态原则,实现约束性关系识别,比如上下级关系。五是,实现图:实现图主要是通过代码资源进行可执行操作,将系统行为利用不同执行模式进行规范,实现以上四种图的综合利用,保证整个功能性操作的完善。

(二)WEB建模技术

WEB建模技术虽然复杂,但是其扩展机制应用效果非常好。一是,页建模技术。页建模一般通过语言操作,比如NOFOLLOW操作可以实现,用户页面与搜索引擎页面不相同。在页建模过程中,通过将页转化为类,利用脚本语言和属性,实现用户页面与搜索引擎页面的单向链接。二是,表单建模。表单建模是常见的HTML语言操作的一种,目前很多用户页面都用CSS样式去掉表单模式,但是,这种表单建模方式通过自定义行为,实现用户对表单属性访问的要求,且具有双向性特点。三是,框架建模。目前这种框架建模利用比较广泛,业内已经取得较为广泛的共识。框架建模可以有效解决不同浏览器由于脚本语言标准不同而引发的读取错误,特别是404错误。通过动态方式,定义301转向,以及表决,进行类引用。

(三)NET技术

NET技术相对于以往的网络技术来将具有划时代意义,XML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分布式网络本质,特别是W3C的应用,极大方面了代码生产速度,解决了以往手写代码的困难和厂家问题。这里主要将ASPNET技术。ASP与PHP一样都是服务器语言,ASPNET语言可以实现多语言支持和多种网络环境,避免了搭建本地网络环境的问题,简化了系统搭建过程的步骤和配置,方便了用户使用。同时,这种技术通过权限执行提高了网络计算机运行安全机制,而且,还可以通过隐藏代码的方式,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实现与搜索引擎的友好度的提升。

三、评价系统的研究

目前,国内网络环境下评价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同行评议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评价方式。它通过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以民主为前提下,实现竞争环境下的方案和要素配属。二是,NET法.这种方法扩展了评价主体范围,通过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并参考专家意见总结形成。其他的几种主流的方法还有:模糊分析法,层次评判法等。

四、总结语

网络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未来项目管理的发展主要发展方向。通过网络环境构建,可以加快项目管理数据统计工作,降低人工数据分析难度。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涛,汪永益,刘克胜.基于J2EE构建安全报警处置系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2]刘鹏.设计模式在企业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徐溪虹,龚芳,李兴国.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评价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张俐,张维玺.基于Spring和JDBC的蔬菜运销管理系统在数据持久层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第12篇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各项财政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部门绩效考评和综合绩效考评四个层次,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可以分为:项目绩效考评、机构绩效考评、部门绩效考评和综合绩效考评四个层次,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则属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考评范畴。

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长,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金损失和浪费的现象。按现行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单位和个人申报的国家或地方科技项目只要通过评审、评估,都能得到财政资助,不论完成的科技成果质量高低,基本上都能通过验收。因此,科技界普遍存在的重申报、轻研究的风气极大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质量。开展科技项目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领域和方向,可以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把考评结果作为政府部门安排科技项目的重要依据,可以引导科技界把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水平放到重要位置。

科技项目不同于工程建设项目,也不同于通常意义的政府采购项目。与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相比,目前对科技项目的评价缺乏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成本信息,很难进行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成本合理性的定量评价。与政府采购法中规定的实物项目相比,科技项目对质量的要求高于价格要求,定量的质量评价要求科技项目的管理从任务书的内容到验收报告的结论,都要对质量水平有详细、明确的记录。然而,纵观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现状,还很难达到定量评价科技项目质量水平的要求。当前我国对科技项目经费的审计工作,也主要考虑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而对于科技项目实施结果所体现的资金使用效率,则一般不做评价。

针对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上述情况,在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经验和调研、咨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并尝试用以下方法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1.综合评价科技项目绩效

由财政资金安排的科技项目,按管理部门分类,可分为国家项目、部门项目和地方项目;从研究的目标出发,可分为战略性研究项目、自由探索性研究项目、公益性研究项目、条件建设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等;从项目的科技活动性质分析,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试验与发展项目等;从研究内容的重要程度和经费需求的大小划分,可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面上)项目等等。评价不同类型科技项目绩效的着重点不完全相同。

政府资助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大都包含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有的还进一步分为专题、子课题等三四个层次。课题研究的质量是整个项目完成质量的基础。因此,项目考评必须包括课题考评的内容。我们分别设计项目和课题考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通过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的考评来综合评价科技项目的绩效。项目和课题的评价指标体系都设计成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指标完全相同。对于同一个二级指标,课题的三级指标小于或等于项目的三级指标数,对二者都包含的三级指标的名称,内容则完全相同。在综合评价时,可以将课题缺少的三级指标的分值处理为零。将相应的课题考评分值计入项目考评之中,从而保证项目总评价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考评指标包括业务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业务评价是对科技项目(课题)专业活动开展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对科技项目(课题)经费支出管理的评价。在业务评价的三级指标中有针对所有类型项目的“共性指标”,也有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的“个性指标”。

2.考评分值的取得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有一种被称为“360度考核法”的方法,通过征求被考察对象的上下级和周围同事的意见来综合评价其业绩。我们在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中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即通过熟悉科技项目(课题)各方人士填表的方式,取得考评分值,综合评价科技项目的绩效。

具体做法是:根据考评指标体系,分别设计用于课题考评和用于项目考评的两套表格。课题考评表有四类,分别由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考评专家和考评组织方填写;项目考评表也有四类,分别由项目负责人、主管该项目的政府部门处室、考评专家和考评组织方填写。

项目(课题)任务书、验收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是填写考评表有关内容的依据,考评组织方填写的结论和数据,则取自验收报告和审计报告。综合评价前确定各表中同一指标分值的权重,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对于不同表中同一指标分值的处理,根据指标性质取其加权平均数。

3.评价指标的确定

我们设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质包含多个评价指标,它们对评价结果影响程度的大小被称为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采取排序法、层(级)次分析法、专家直观判断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三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指标排序法,是按照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级次,分级制定评价指标排序表,由专家根据主观判断对指标影响程度大小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再根据设计的指标排序分值,分级进行统计和归一化处理,最终计算出各级次指标的权重。

层(级)次分析法,先确定衡量指标重要程度差别的定量标度,再按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级次,分级确定进行指标重要性两两对比判断的矩阵,请专家在矩阵中填写指标对比判断后的标度值,经过归一化处理和统计计算,最终得出指标的权重。

专家直观判断法,是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级次指标,按其重要性程度直接给出权重分值,再采用数学平均法处理专家分值,对分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指标的权重。

4.评价标准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