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沉迷的建议

网络沉迷的建议

时间:2023-06-07 09:24:52

网络沉迷的建议

第1篇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汇报

一、探究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网络游戏设计本身的易上瘾性。二是未成年人追求新鲜刺激的天性以及学习压力过大、自控能力差等自身叠加因素。三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网络管理不严,“黑网吧”大量存在;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娱乐的场所较少;受家长和同龄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等等。此外,独自子女缺乏玩伴的成长环境和越来越多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忙于工作应酬很少陪伴子女的现实,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可忽略的原因。

二、疏堵结合,对症下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我区采取封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对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立江苏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机制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贯彻执行的力度,既防止和杜绝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又让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1、采取封堵措施,加强网络游戏市场引导和监督管理。由新闻出版、文化部门联合开展“整治网络游戏市场专项行动”,进一步全面清理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市场,坚决封堵违法违规网络游戏,加大对违反者的处罚力度,整顿规范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全区网吧的清查,坚决取缔黑网吧,严格实行实名制上网和身份证件登记等制度,落实未成年人禁入网吧的法律规定。

2、加大疏导力度,活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学校加强指导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自护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或信息素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用好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建立、开放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性上网场所,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活动的组织力度,丰富未成年人文体生活和休闲娱乐内容。

三、建议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机制方法,加大治疗挽救网络成瘾未成年人和针对性预防工作力度。

建议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防止轻度上瘾未成年人网瘾加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帮助网瘾未成年人的公益事业,或者以共青团组织和高校社会学院系为依托,建立以未成年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机构,依靠社会工作者队伍和专业技能提供个人辅导和团体帮助,协助未成年人减轻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推进全市未成年人适度科学运用网络,健康快乐成长。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沉迷  网络文明  综合治理  校园文化  网络诱惑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不上网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了。上网本是一件平常而又正常的事,但很多同学却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上网时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上课时却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且危害健康。

    1 何谓“沉迷”

    上网绝不等于沉迷。如果一个人工作或学习中经常使用电脑,偶而也游戏一下,那么此人只能说是一个普通的电脑使用者或电脑爱好者;如果某人对电脑着迷,经常上网冲浪或游戏,但尚能自控,不影响工作或学习,那也最多称为网迷;若上网成瘾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可能到了“沉迷”的程度了。

    对于“沉迷”,国家有关部门已有明文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倡议并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从时间角度对“沉迷”进行了界定: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如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也就是说5小时是一个界限,超过5小时即为“沉迷”。

    那么这些“沉迷者”究竟“沉迷”在哪里?对此社会上的看法基本一致,是“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只有游戏才能使人上瘾,进而造成“沉迷”,而用电脑做其他事情时都不易上瘾。

    2 网络游戏的利弊

    好玩本是人的天性,适当地玩一玩本无可厚非,偶尔玩一下没什么坏处,可是一旦上了瘾就会后患无穷。

    2.1 网络游戏的积极意义 网络游戏并非一无是处,适当的网络游戏既可以放松学生学习的紧张压力,获得玩的享受和快乐,又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灵活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2 过度游戏的危害 对于以“学为天职”的学生来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玩游戏上,势必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以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散学生的精力,转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游戏、精彩的游戏画面极大地剌激了学生的感官,很容易上瘾,使其分散精力,从而影响学习。二是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电脑屏幕的长时间电磁辐射,会引发神经衰弱、视力下降、脊椎畸形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疾病。三是引发不良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学生中最流行的、最时髦的语言都来自网上,至其中当然不乏污言秽语;经常玩游戏的学生日常行为中可能还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网络中的黄色内容影响则更坏。

    2.3 理性看待网络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使用不当会贻害无穷;正确使用则会大有裨益,成为人的良师益友、必备工具。它不是洪水猛兽,没有必要拒之千里,而应理性地看待、科学认识它、高效地利用它。提倡科学上网、文明上网。

    3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要解决好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就必须首先找出原因,方能对症下药。据我们调查分析,大学生沉迷网络无非是下面几个原因造成的:

    3.1 网络的极大诱惑力 古代的书生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社会则不同了,大学生手中的书本怎比得上网络的精彩?网络中不仅有好看的、有好玩的,花样还不断翻新。可以说,网络的超级诱惑力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为之心驰神往、朝思暮想。

    3.2 校园文化生活枯燥 与网络的超级诱惑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园文化生活的枯燥乏味。当代大学生兴趣多元化、爱好广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力求多元化,避免单调。单调的文化生活和网络的巨大诱惑形成了悬殊的力量对比,好比用婴儿去对抗一个巨无霸,怎么打得赢?

    3.3 校园管理不到位 大学校园里都有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比如到课率的检查、晚自修的检查、按时就寝的检查等经常流于形式,留给学生的自由时间很多,给网络沉迷创造了时间条件。

    3.4 大学生心理及性格弱点 前面三项原因尽管很有说服力,但毕竟属于外因,学生自身的心理及性格弱点才是内因。大学生的心理弱点主要体现在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差,畏惧压力、逃避现实;追求刺激、好奇心强等几个方面。正是这些心理弱点给了网络以可乘之机,如果学生心理素质过硬、自制力强,网络将无机可乘。

    4 对策

    网络沉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问题也必须多管齐下,我院针对网络沉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面综合治理,效果比较理想。

    4.1 加强纪律约束 纪律约束可以维持正常的学习秩序,使学生按时到课、准时休息、定点起床,确保学习时间,同时也消除了网络沉迷的时间条件。

    4.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做了大量的工作,共建立了24个学生社团,社团的活动内容包括体育、艺术、旅游、集邮、文学、科技等各方面,深受学生欢迎。校内还经常组织各类大赛,如各种体育比赛、校园歌手大奖赛、辩论会等,都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4.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倡导网络文明 我们利用网络问题的典型案例,组织大学生讨论,使大家充分认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从而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鉴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习惯,倡导网络文明。

    4.4 因势利导,变玩为学 管理固然重要,正确的引导也不可或缺。既然上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玩一些实用的软件呢?为了让软件学习更有吸引力,我院举办了各类软件大赛,包括Flash大赛、Photoshop大赛、3Dmax大赛、AotoCAD大赛、UG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获奖作品挂在校园网上供大家观摩和欣赏。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从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空气,走进学生宿舍时常常看到学生为备战大赛而专心练习,网络沉迷现象大大改观。

    5 结论

    5.1 连续上网5小时以上称为网络沉迷。

    5.2 网络沉迷会荒废学业、危害健康。

第3篇

独生子女希望被关注

社交网站为何会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读者韩女士说,目前的中小学生群体是网络一代,是在互联网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一直在吸收和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社交类网站形式新颖,有游戏、信息、照片、视频、音乐甚至3D动画等,改变了单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习惯‘读图’的中小学生的胃口。”

“孩子们在网站上互动做游戏,发表观点,正反映了他们希望被关注的心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普遍希望展现自我,被人关注、认可。而一些社交网站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话语权。“由于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同学,网络环境显得比较真实,也可以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中小学生假期泡社交网站,实际上也折射出他们生活的单调枯燥。读者吴路说,孩子不喜欢独处,而现在的居住环境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小孩子从来不缺玩伴,而社交网站正好给这些“笼中之鸟”创造了一个交往的环境。

不要轻易扣上沉迷“帽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沉迷于社交网站,从而引发另一种网瘾?心理专家指出,其实不必一逢网络事物必谈沉迷,也别轻易给孩子“扣帽子”。国家心理咨询师、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者何日辉说,诊断是否患有“虚拟社交依赖症”,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至少要表现出由于沉迷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影响到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第三,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有三个月。

市教科院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说,这是一个网络化时代,孩子们无法彻底与网络隔绝,对待社交网站仅用“堵”并不合适,关键是合理安排使用电脑时间。现在不少儿童社交网站引入“防沉迷”设置,家长也可以此为灵感,和孩子商议制订“上网契约”。一些儿童社交网站也有规定:晚上24点至早上6点关闭服务器;设定每个孩子的连续上网时限为45分钟,定时提醒运动一下;孩子们每天连续在线两个小时,就不能获得“摩尔豆”(一种虚拟的奖励),游戏速度也会变慢等。

乐善耀建议,家长可每周规定一定的上网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孩子要受到相应处罚,以此建立起“上网需节制”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顾骏认为,如果家长将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得丰富些,不只是弹钢琴、学画画等,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夏令营、社区活动,安排周末郊游等,这样,压缩了孩子在网上消磨的时间,他们对于社交网站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

不妨当作亲子沟通新方式

“番茄妈妈”许铭认为,无论何时,家长和孩子应该建立共同的语言环境,不妨将社交网站、微博等当作亲子沟通的新方式。许铭说,孩子沉迷于某样事物,其实源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断档”。孩子喜爱玩社交网站,起初都会兴奋地和家长讨论,如果家长表现得很反感,或者拒绝倾听,则会给他们传递“父母不愿了解自己”的信号。等到孩子再深陷其中时,就会对教导和制止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不愿意再作交流。“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介入,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了交流基础,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动向,及时纠正。”

第4篇

我无法忘记那一幕。

2001年暑假,我应邀赴成都讲学,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想不到,有一家四口人一齐来找我咨询。更想不到的是,个子高高的小伙子,竟是被北京大学开除的学生,因为他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各科成绩均不及格,虽遭警告也不思悔改。小伙子回成都以后,又考入一所高校,仍痴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为钱入室抢劫,被人家抓住揍了个鼻青脸肿……

我难以相信眼前的事实。可是,那位小伙子茫然的眼神,他那流泪的母亲,他那哀声叹气的父亲,他那焦急而不知所措的姐姐,都让我不由得三思:网络游戏如何变成了魔鬼?怎样俘获了这颗高智商的年轻心灵?

我忽然想起了一连串的相关事情。曾有好多个父母向我求救,救救他们滑向深渊的孩子--孩子沉迷于网络,而父母急得发疯却又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爱的孩子走向毁灭。这撕心裂肺的场面,让人何等的悲哀与震撼!

其实,让孩子从小接触计算机,往往是一些现代父母的选择。21世纪学习的特征是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怎能不会使用互联网呢?所以,专家们大都赞成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

问题在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人以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便捷,又存在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在这样一个容易失控的崭新领域里,许多父母偏偏放弃了应尽的监护责任。他们对孩子说:"我们这一代是不行了,只能省吃俭用买了电脑,靠你自己去学了。"

凭心而论,每一个孩子在初学电脑时,几乎都充满了神圣之感。他们小心翼翼地探索着,眼睛里充满了惊奇,内心被信息的大潮激荡着。这是人生之中的一个黄金时期,是一个需要播下健康种子的时期,是一个需要奠基立向的时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时期。不幸的是,许多孩子的这一黄金时期变成垃圾时期,他们在高速信息路上成了脱缰的野马,悲剧由此而频频上演。

人生的启示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是离不开路标的。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七单位,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以说,这就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网上路标,也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铭记。

据悉,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已有77000多所,并建立6000多个校园网。孩子们从小学习使用互联网已成大势所趋。那么,广大的父母与教师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从孩子学习使用计算机开始,着重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从2002年开始,在我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将陆续推出108个好习惯。这里,我向父母与教师提供五条建议:

一、父母和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如能先行一步更好。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二、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极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三、孩子上网之初必先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四、丰富孩子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诱惑;抵制;引导

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每个家庭,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网络,上网玩游戏、看视频已成为大部分孩子课余时间主要活动内容。然而,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孩子们的身心正处在成长时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特别是乡村孩子,家长对孩子上网监管、引导的意识不强,容易让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出乡村孩子沉迷网络、难抵诱惑的原因,正确加以引导。

一、沉迷网络、难抵诱惑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监管和正确引导

面对网络上各种既刺激又有趣的电子游戏、各家电商制造的豪华繁多又有诱惑力的电子玩具等各种诱惑,孩子们不能很快地明辨是非,很容易上当。轻的荒废学业,重的走上犯罪的道路,面对网络诱惑,乡村孩子的家长,既无奈又束手无策,很是头疼。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校、社会和家长缺少对孩子使用网络的监管,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许多农村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他们学习、上网、娱乐,让孩子们放任自流。再加上许多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比较低,没有树立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意识,不能教会明辨是非的能力,致使孩子们沉迷网络、难抵诱惑。

(二)课余时间精神生活单调

乡村孩子在课余时间精神生活不丰富,也是造成孩子们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乡村孩子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去公园、游乐场、少年宫、图书馆等地方去消遣娱乐,只能待在家里自娱自乐。家长没有时间陪伴他们玩乐,又不能培养他们读书、练字、唱歌、跳舞等其他的爱好兴趣。因此,上网娱乐几乎成为他们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玩的时间长了,就会上瘾,不能自拔,不能抵挡网络诱惑,也就在所难免。

(三)自我控制力弱,难抵诱惑

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思想还不成熟,明辨是非和抵挡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难以抵挡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不能丰富自己的课余活动内容。孩子们整天都是在学习、作业、考试的单调生活中度过,不少学生在情绪低落、抑郁、厌学时,又不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疏导,上网聊天,找他人倾诉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爱上网络。

二、抵制网络诱惑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正确引导

为了增强乡村孩子们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学校应当加强教育,让孩子们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认识到信息时代网络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更要认识到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毒害作用,给他们讲清网络诱惑的危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孩子们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正确引导孩子们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寻找资料、如何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教育孩子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争做新时代的好孩子。

(二)共同监管,减少危害

减少网络危害、抵挡网络诱惑,加强对孩子们上网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学校教师要监管,学生家长也要监管。利用网络、手机、家长会等多种手段和时机,建立教师、家长联系“热线”,随时能够掌握孩子们的课余时间的动态。教师和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建立和谐的关系,当发现他们有不良上网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制止并做好思想工作,减少网络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

(三)自我控制,健康上网

要从根本上抑制网络诱惑,就要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自律,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把主要时间用在学习功课上,培养他们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一个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好“网民”。不听信网络上的谣言,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在网上谩骂攻击他人,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四)培养爱好,适度用网

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益智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如,课余时间开展读好书活动、练习书法、学唱健康歌曲、练习舞蹈、进行球类比赛等活动,转移孩子们上网的兴趣和精力,使孩子们不至于整天沉迷网络,养成科学用网、适度用网的好习惯。

总之,只要让孩子们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管下,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注重加强其自制力的培养,就一定能让乡村孩子们抵制诱惑,健康快乐成长。

第6篇

不论是社会上做人,还是网上做网民,坚守道德底线,都是一条最起码的要求。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上色情、网上攻击、网上暴力和网络恐怖一直充斥其间。不管是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跟风渲染的网民,都把道德抛到了九霄云外。以至于有一个时期,一提到网络,家长心惊,老师胆寒,有一点良知的人士都谈网色变。那些以网络的虚拟性为挡箭牌的网民,忘记了一个常识:做人无德,哪里有做人的资格?网民无德,何以在网络立足?

不良上网行为的危害

1. 痴迷游戏,影响学业

有的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到了废寝忘食的癫疯地步。玩游戏时精力高度集中,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再加上电游、网吧人口密度大,空气混浊,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有调查显示,平均每10名经常进网吧的学生中,至少有近50%的视力下降、有30%的学生心理出现偏差,10%的学生心态严重扭曲。

由于沉迷于网吧的虚拟世界,有的学生缺乏与真实社会、家庭的交流,造成性格孤僻、自闭,有的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学会了暴力、残忍,有的在网络聊天交友中学会了早恋,等等。

在很多学生中,上课睡觉,课余时间上网已成为一种“新风尚”,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成绩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更严重的是,学生进网吧有“羊群效应”和“从众效应”,一名学生进网吧会带动几名、甚至十几名学生进网吧,使学生上网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鹏飞两年前顺利考取北京一所大学,成为家里人的骄傲。然而,因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多次被劝退,这个寒假没有回家,手机变成了空号,同时家里接到学校准备开除鹏飞的通知。鹏飞老家在晋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靠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这样的打击无异于晴天霹雳。

有人说,好不容易放假了,也该让孩子们轻松轻松了。不过,在轻松的同时,还得注意一个度。浙江一名初二学生丁伟就因为长时间打网游,晕倒在网吧里。晕倒后的丁伟被同学和网吧负责人一同送到医院,经过抢救,丁伟脱离了危险。医生说,他晕倒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受到电脑辐射刺激,玩游戏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加之网吧内空气不太好,大脑缺氧造成,但具体病情还需进一步诊断。

2.夜不归宿,滋生是非

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导致这些网迷夜不归宿,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由于进出网吧的大多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弄到进网吧的钱,有的结伙敲诈,有的打架斗殴,有的偷盗抢劫,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由此可见,网吧已成为滋惹是非的一大聚集地。

3.网聊网恋,虚拟虚幻

网络比现实有更多的自由性,自由的来往,随意的聊天,不会产生什么直接面对的谣言,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坏的影响,而在现实中,如果你经常和一个异性聊天,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危机到你的家庭。因此,介于这些,网络为我们创造了交流的机会,也为网络感情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但网络聊天也有其弊端,我们不能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好的了解一个人,网络完全可以掩盖一个人的缺点。比如说一个内向的人,在现实中或许不能和异性自如的交流,但在网上,由于网络这层面纱的遮掩,这些障碍就会消失,当然,仅仅是聊天,这些都大可不必在意。但真正相恋,并打算走向婚姻者,这些问题却是必须考虑的,如果不回到现实,你永远无法知道他的真实,家庭情况、个人情况、以及社会关系,这些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一无所知,就直接造成了网络感情的脆弱性。有很多网恋的人,在网上感情真挚,生死相许,而一旦回到现实中,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也是大多数网络感情走向夭折的原因,所以,网络情感的可靠性就大大地降低,大多网络恋情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

4. 黄色网站,诱人犯罪

有媒体曾报道,在“百度少儿搜索”中用“激情”、“视频”、“聊天”几个关键词组合,便可以搜索到大量黄色网站的链接地址。记者在“百度老年搜索”试了试。当记者将这三个关键字两个一组输入搜索框进行搜索时,发现搜索结果的最上方显示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提示,页面中很难发现黄色网站的链接。但当记者将这三个关键字同时输入后,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在搜索结果中出现了大量“美女激情聊天”、“火辣美女”,甚至“成人”、“”等字样的链接。随便进入其中一个,不难发现这些网站很多都存在低俗的内容。

在一系列未成年人涉嫌性犯罪的案件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凡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过影碟或访问过。相关法律部门负责人表示,要提倡绿色上网,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刻不容缓。

“黄色网站不仅毒害了广大青少年,就是对成年人也是一个危害,可以说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危害……作为家长,我呼吁:政府要严厉打击网上的制黄者,决不能手软。”一位家长在给本刊的来信中写道。

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是一种日常工具,具有浏览新闻、阅读信息、聊天交流、学习充电等多种用途,我们不能片面地把长时间上网者均视为网瘾患者。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成瘾只能算是一种“行为依赖”。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新技术、新工具,网络本身并没有罪,只不过是欠缺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的青少年有时会使用不当而已。应该承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的确存在,尤其是很多青少年陷于网游的泥沼不能自拔,有评论认为,“网游瘾”才是真的瘾。

那么,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稍作反思,为什么有的青少年宁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把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不是家长与他们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是不是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陈旧?摒弃现实而沉迷网络,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实已经相对失去了吸引力,而网络世界里提供了现实中缺失的东西。上课、补课、作业、考试……他们的生活苦闷而单调,家长不理解,老师不体谅,学校不关心,可网络的世界里没有这些郁闷。

可见,就算真到了网瘾的地步,病根也是在网外,最该反省的不仅是那些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有人曾说,青少年是被逼到网络世界里去的。“望子成龙”的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老师和学校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社会上,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人际交流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又有多少?

健康上网,专家建议

1. 给青少年网民的建议――做个“网络新公民”

合理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选择在家里上网,减少去网吧上网;避免对网络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重视和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本刊建议青少年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优势,吸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把自己培育成一名健康的“网络新公民”。

2. 给家长朋友的建议――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网瘾只是外在的表现,背后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性格和心理障碍。调查报告提醒家长要从七个方面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培育: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家庭管教方式要恰当;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学会科学上网;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54%左右的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他们在谈起网络时,可以用谈网色变来形容。科学地讲,家长们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要学习怎么上网,上网该做什么。谈网色变没必要,谈“网瘾”色变是正常的。只有家长自己做到健康上网,才能去引导孩子。

3.给学校的建议――发挥学校本身的优势和作用

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无疑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对此专家的三点主张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留意青少年通过网络逃避现实;通过老师的鼓励与认可,避免青少年寻求网络认同;开展丰富的网上活动,引导教育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

近来,许多学校都鼓励老师开博客。博客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促进了资源的共享。有家长称,老师开博客会让喜欢上网沉迷游戏的孩子们感受到别样的互联网魅力,拉近师生感情,共享许多专业教师的共同辅导。取代网络游戏的将是生动有趣的网络知识系统化。

4. 给网瘾治疗机构的建议――强化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网瘾看作一种“病”,并把“治病”当作一项产业,那么,互联网本身就面临被妖魔化的境地,而上网的青少年也面临“被网瘾”的尴尬,甚至变成戒除网瘾这一产业的牺牲品。

网瘾治疗机构要树立对社会及青少年的责任心和爱心,不应只看到网瘾治疗所蕴含的巨大商机而忽略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网瘾治疗机构需要花大力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从深层次彻底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要加强与心理、教育、医疗等科研院所机构相互合作。此外应加强网瘾治疗行业管理和行业内的经验分享交流。

5.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大家共同努力

对于网络成瘾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宜过早下定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法律,设立国家级预防救助中心;政府应该在网瘾治疗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开发健康网游,加强防沉迷系统的建设。

另外,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站的建设,让青少年浏览到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

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认为:预防重于治疗,预防网瘾首先不要拒绝网络,要学习如何健康上网,家长不要谈网色变。全社会都要努力净化网络文化,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如何上网,同时家长、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让孩子学会如何选择上网方式,健康上网。

如此看来,“网瘾”化解之道,终究还是在网外。

网络新公民10礼节

1.记住别人的存在

互联网给予来自五湖四海人们一个共同的地方聚集,这是高科技的优点,但往往也使得我们在面对电脑显示屏时忘了我们是在跟其他人打交道,我们的行为也因此容易变得更粗劣和无礼。因此《网络礼节》第一条就是“记住别人的存在”。如果你当着面不会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

2.网上网下行为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遵法守纪,在网上也应如此。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不要以为在网上与电脑交易就可以降低道德标准。

3.入乡随俗

同样是网站,不同的论坛有不同的规则。在一个论坛可以做的事情在另一个论坛可能不宜做。最好的建议:先爬一会儿墙头再发言,这样你可以知道坛子的气氛和可以接受的行为。

4.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带宽

在提问题以前,先自己花些时间去搜索和研究。很有可能同样问题以前已经问过多次,现成的答案随手可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你寻找答案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

5.给自己网上留个好印象

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质,别人无法从你的外观来判断,因此你的一言一语就成为别人对你印象的唯一判断。如果你对某个方面不是很熟悉,找几本书看看再开口,无的放矢只能落个灌水王帽子。同样地,发帖以前仔细检查语法和用词,不要故意挑衅和使用脏话。

6.分享你的知识

除了回答问题以外,你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得到很多回答,特别是通过电子邮件得到以后,你应该写份总结与大家分享。

7.平心静气地争论

争论与大战是正常的现象,要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

8.尊重他人的隐私

别人与你用电子邮件或私聊(ICQ/QQ)的记录应该是隐私一部分。如果你认识某个人用笔名上网,在论坛未经同意将他的真名公开也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不小心看到别人打开电脑上的电子邮件或秘密,你不应该到处广播。

9.不要滥用权利

管理员版主比其他用户有更多权利,应该珍惜使用这些权利。

第7篇

数日前,某网瘾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春良在新闻会上宣布:他将代表张潇艺父母游戏《魔兽争霸》的开发商――美国暴雪娱乐有限公司,请求法院确认该公司开发的该款游戏具有致人成瘾的内容,与受害人的死亡有一定因果关系,这是国内首例以“网游致人成瘾”为名状告网游运营商的公益诉讼。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网游少年,其中260万有网瘾。“网瘾少年”已成为一个相当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对于国内的网游市场而言,眼下这个季节,确实已成为一个多事之秋,冬天也许马上会到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游戏的法律法规基本阙如,关于网络游戏的规范只有几个政府文件。事关上百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实在呼唤规范网络游戏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

网游立法迫在眉睫

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游戏是造成青少年沉溺网络甚至抢劫斗殴、跳楼自杀等悲剧的主要原因,而网络游戏还在继续繁荣,这就不能不引起了各方面的焦虑和关注了。不管是对防沉迷的争议,还是张潇艺事件的诉讼,透过这种纷乱得出的,只是一个结论:对网络游戏的立法已是迫在眉睫。

2005年8月23日,新闻出版署出台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试行),这个文件尽管可能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还有待于修改完善,但重要的是,管理部门为建立一个网游行业良性运行的新体系而‘开天’,这才是这个首创文件的意义所在。

权力之手伸到哪里,法律的制约就跟到哪儿。而目前规范我国网游市场的,仅有200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产品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2005年7月颁布的《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净化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等仅有的几个文件。相关法律的不明确甚至欠缺,再加上网游管理法规的位阶过低,给网游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甚至消极的因素,这也是引发青少年网络沉溺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而一个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往往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为了规范和发展网络游戏,有必要加快进行相关的立法。

规范网游文件引发争论

今年10月20日起开始实施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测试――限时游戏。这是国内对规范网游的首创文件,尽管仅仅出台3周,但专家、玩家、家长,各派阵营各执一辞,不同的意见被置于许多游戏论坛的头条。而企业则谨慎地控制着自己的对外口径。一向都不冷清的网络世界,近期更是由于网络游戏频频成为关注热点而喧闹非凡。不仅在虚拟世界激起巨大的波澜,在现实中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8月23日,为防止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 盛大、网易、金山、光通、搜狐、新浪、九城等七家网络游戏运营商签署了《北京宣言》对网络游戏实行时间管制:每日累计游戏3小时以内为“健康游戏时间”;累计3-5小时为“疲劳时间”,玩家的游戏角色收益将减半;5小时以上为“不健康游戏时间”,收益为0;下线5小时之后重新累计在线时间。但是在上述几家第三季度的财报上又显示,网易股价下跌近22%。盛大股价下跌了10.52%。于是,华尔街随即传来了“中国网络游戏环境已出现恶化趋势”的论调,认为股价下跌缘于中国的网游监管政策越来越严;而公众则认为这个文件并没有真正触及网游成瘾的痛处,是治标不治本。这个限制仅仅是对网游玩家单方面的,对制造开发网游的营运商的社会责任却没有从根本上加以限制,一方面依然“制毒、贩毒”,另一方面有怎能有效地“限制”毒瘾的蔓延呢?

这次对美国暴雪公司的诉讼,其实也是善意提醒国内网游运营商:必须得具备应有的责任理念,明白对青少年而言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担子。虽然政府、社会都号召企业自律,要求其肩负起社会责任,但自律是一种道德义务所以很难落实。网游运营商的经营界面,充其量在一些很不起眼的地方标了“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玩此游戏要适度”之类的话,所以说,产业界一开始就没有以成熟的心态来面对网游带来的直接危害,那么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立法先行,用法律来给网游产业的天平上加个“责任”的砝码。

玩家绕道而行

11月6日,在防沉迷系统测试半个月之后,记者在北京多个网吧调查发现,由于这一系统的实施范围有限,网吧生意并未受到影响。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网吧内,记者看到约60%的用户在玩网络游戏,游戏种类上述7厂商的11款游戏都有涉及,不过人数最多的仍是《传奇》、《传奇世界》、《大话西游2》、《梦幻西游》、《剑侠情缘》和《魔兽世界》。

也有玩家对此系统不屑一顾,一位正在玩《魔兽世界》的玩家对记者表示:“如果《魔兽》里面也全部加装了防沉迷系统的话,我一个账号玩了3个小时之后,我再用我的另一个号玩3个小时。”也就是说,他将在一个游戏上花费多一倍的时间和金钱。

有趣的是,防沉迷系统上线不久,很多网站的游戏论坛就出现了破解沉迷系统的“攻略”和外挂。“攻略”中有一条颇为引人注目:即玩家在一天的晚上7时开始玩游戏,到凌晨0时,正好5小时;而从0时开始,新的一天又开始计时,玩家可以重新再玩5小时。外挂则更加明目张胆,宣称“防沉迷系统就像泥墙”。

采访中,一位已经连续玩《传奇》游戏5小时的玩家告诉记者,如果国内的服务器被限制时间,他将会登陆韩国的服务器,“可能速度会慢一点”。

实际上,玩家普遍抱怨的是防沉迷系统并未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区分开来,这样成年玩家所希望的长时间在线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也有玩家表示,一款游戏被限制了时间,他可以选择玩其他游戏,这并不能限制其选择的自由。由此可见,仅仅用限时的方法显然不是万全之策。

网游实名与分级制

国外一些游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科学严密的游戏分级制,根据游戏中暴力指数、成人指数、不良话语指数、反价值取向指数等标准,把游戏分为不同年龄阶段适用的级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那些年龄段不适应某种游戏的玩家沉迷、成瘾。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宋奇慧透露,我国对于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型的网络游戏将实行实名制,对于以PK(玩家之间在游戏中的杀伤性比武)为升级条件的游戏,要对青少年说“不”,这是政府对于网络游戏监管的最新消息。

网络游戏实名制的具体含义是:游戏运营商要采用可靠方法保证注册信息真实,并根据注册资料对玩家进行区分对待(如对特定年龄段的用户群架设特定游戏专区、进行适当的时间限制等)。网游实名制,是一系列立法的根本。简要地说,实名制后,许多网络游戏将限制未成年人登陆,其次,因为用户名称和身份证绑定,玩家将在一款游戏内随意换号等现象将不复存在。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要想保证实名制的切实有效,还必须配套出台相关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的游戏分级标准。国内一些行业协会早已开始研究探索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如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出台的《游戏软件分级标准》,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游戏专业委员会出台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绿色游戏推荐标准》。这些分级制度由于制定部门本身的局限,都还仅仅是建议性和推荐性的,不具备强制力,目前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所以急需政府部门牵头,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分级标准,才能给网络立法以坚实保障。

新营收模式尝试

对于网络游戏运营商来说,以出售游戏时间为唯一收入的模式将不得不变革。一旦限制了玩家的在线时间,如何让玩家享受到除去在线游戏之外的乐趣和黏着度,是今后游戏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今后要出品的网络游戏中,就可能包含有非PC终端的交易,以及非纯以在线PK或杀怪获取经验从而获得级别提高等等模式。此外,网络游戏公司还必须适应时间限制所带来的玩家感受,从而对游戏的某些情节设计进行修改。比如说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够完成的剧情任务,就需要重新改短,让玩家对游戏继续保持兴趣。一位网络游戏开发商透露:“目前许多开发商都在观望防沉迷系统实施的效果,一些已经设计好的游戏,在正式推出的日期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目前,各运营商正将测试过程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汇报。有消息称,新闻出版署将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试行)进行修改,具体的修改内容目前仍未确定。

最新的政府对于网络游戏监管的消息是,在11月1日至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四届中韩日文化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宋奇慧透露,我国对于MMORPG类型的网络游戏将实行实名制,对于以PK为升级条件的游戏,要对青少年说不。实际上,这也是文化部和信息产业部于7月12日联合下发的《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中的部分内容。

第8篇

最近,网络游戏产业又成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关于网络游戏产业的报告纷纷出炉,数据显示,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 而另一方面,网络游戏产业所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升级,以至于人大代表、社会名流频频质疑,政府各部门更是高调表示要强力监管。

亦正亦邪的身份,冰火两重天的评价,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游戏产业走入迷雾。

边缘徘徊

“用户超过4000万,直接收入破百亿,间接收入冲破400亿元。”这是近日公之于众的一份由IDC参与调查的《2007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所描绘的中国网络游戏产业飞速发展的景象。

此份报告称,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总规模已经达到4017万,比2006年增长23%,其中付费用户已超过总数的一半。预计未来5年,我国网络游戏付费用户年复合增长率为17.6%,付费网络游戏用户占的比例将逐年增大。

迅猛的发展给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据调查,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05.7亿元,同比增长61.5%。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68.8亿元,占国内市场总份额的65.1%。未来5年,我国游戏市场还将扩大一倍。预计到2012年,我国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262.3亿元。

同时,由于网络游戏的带动,其周边行业也赚得盆满钵满,至少增收464.5亿元。其中,IT行业由此产生的直接收入达114.4亿元,电信业务由此直接产生的收入更是高达299.2亿元。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正散发着勃勃的生机。然而,就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频频报捷的同时,“不良网络游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却再一次提醒我们,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还徘徊在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在过去的2007年里,伴随着网络游戏产业同时壮大的,是“不良网络游戏”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在传媒的镜头里,公众看到了越来越多因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的不幸: 猝死、跳楼、盗窃、退学、逃课……他们大多还是学生,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

进入2008年,悲剧依然在上演。

1月7日,北京一名39岁男子,因寻子心切遭遇车祸身亡。而此时,其15岁的儿子正在网吧内,沉醉于游戏世界难以自拔,得知噩耗其子痛不欲生。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网瘾比例为7.57%和8.69%。

“网络游戏只是充当了财富转移的手段,把孩子、家长的钱吸过来,变成了网游商和利益集团的囊中物,盲目发展网络游戏,其实是在透支未来。” 全国“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宏开一语切中了不良网络游戏的要害。

据统计,国内青少年学生网民约6000万,其中60.8%玩网络游戏,而在大学生中这样的现象更为普遍。据陶宏开了解,高校里因沉迷网络游戏退学的例子不在少数,国内某知名大学一次就清退了200多名学生。

“一些网络游戏的不健康特质越来越明显,变相赌博、暴力杀戮等充斥游戏。”中国反不健康网络游戏志愿者同盟发起人明宗峰称,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的极端个案日渐增多,网络游戏健康状况仍在恶化。

“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潮流中,国内网络游戏产业还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如果不能想办法扭转这状态,产业很可能在某天走到一个下滑的拐点。” 新闻出版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在面对网络游戏产业所创造的巨大产值时,冷静地分析道,尽管网络游戏行业发展十分迅猛,但截至目前始终没能摆脱产业边缘化的危险。

期待规范

“网络游戏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互联网资深分析人士刘兴亮认为,2008年对于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来说将是非常重要的调整之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搞垮整个产业。”

网络游戏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扶植。2007年,各地都纷纷建立起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把网络游戏产业列入其中加以重点发展。

然而,政策的宽松虽然给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营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但也使得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大打球,在游戏里设置“赌博系统”、“杀人系统”、“不健康交友功能”等,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已经是潜规则了。”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网络游戏企业在设计游戏时,所要考虑的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如何吸引玩家留在游戏世界里无休止地花钱,而玩家的身心健康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十分重视。在2007年4月,为了防止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新闻出版总署与教育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于当月15日起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行防沉迷系统。

“八部委将针对不良情况采取严厉措施,直至直接通知电信部门,停止不良企业的接入服务。” 据寇晓伟介绍,目前已经有4家网络游戏公司受到了严厉查处。

然而,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被动的防沉迷系统和查处,很难从根上有效改变网络游戏的边缘化倾向。一些个人、企业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规避防沉迷系统和查处。最近发生的几桩惨剧就是明证。

“要发牌照,这样更有利于监控。就像SP行业和网络视频行业。”刘兴亮称,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迫切需要一场规范化的重构。

刘兴亮认为,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需要从内容到玩家规范化,从盈利模式到游戏产品本身,都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制度。

从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状况看,很难将正常盈利模式和网瘾套钱加以区分,单纯遏制网瘾难免投鼠忌器,从根本上规范产业,或许效果更为明显。

“网络游戏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应该明确提倡和推动绿色网络游戏的发展,让它变成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推进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今年管理会更加严厉。”寇晓伟的表达耐人寻味。

产业转型

或许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或许是感到了监管的压力,最近,一些企业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近期,盛大网络(下称“盛大”)高级副总裁、主管游戏广告业务的陈念端,已悄然手持盛越广告(下称“盛越”)CEO的名片出现在媒体面前。这意味着,盛大正通过其控股公司盛越暗中布局网络游戏内置广告市场。

“盛大看到了把网络游戏做成内容供应商、做成媒体的机会。”陈念端说。

除一些传统游戏公司开始尝试新型模式外,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做着自己的探索。1月24日,优万公司与IBM公司正式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 IBM宣布在进驻美国“第二人生”虚拟世界后,将进驻优万公司开发的中国式“第二人生”――由我世界,并与优万共同研究虚拟社区交互平台和下一代3D互联网的应用。

优万公司总裁叶篷认为,“第二人生”部分理念的引进将为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启新的思路。

有专家指出,免费模式对收费模式的替代已经无可逆转,但在免费模式的基础上,内置广告、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盈利模式迅速兴起。此外,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越来越多现实中的盈利模式将在游戏中体现。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游戏沉迷;强化理论;预防与矫正

一、引言

网络游戏的发展势如破竹。其用户急剧增加,年龄跨度之大,从儿童到青少年、工作白领、待业青年等。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玩家,没有应有的运动和正常的休息时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人们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多心理学家从玩家的身心特异性上探讨其动机。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游戏是个体对现实中无法满足愿望的一种替代性补偿,由于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个体的本我可以得到自由释放,不用受超我的道德监控和现实规则的制约。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玩家的人格、社会支持等与网络游戏沉迷显著相关。本文从游戏自身特点着手,以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分析其对玩家的心理冲击。

二、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理论基础是学习的强化原则。所谓强化,是指对紧随行为之后的正向或负向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的可重复性,一种行为之后紧随着积极正向的结果,该行为下次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即是正强化,反之,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负向的结果,那么该行为下次发生的概率会减少甚至消失,即为负强化。

1.奖励(Reward)

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们沉迷于做出某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对奖赏的偏爱或是对惩罚的厌弃。首先,无论是进阶升级的小目标,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力,在游戏中实现日常难以做到的行动,还是逃避现实的烦恼、痛苦,消磨时日打发无聊,都能奖励我们继续游戏这一行为。只要我们完成任意的任务,奖励都会紧随其后,成为强化我们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其次,游戏中的无限可能性、竞争(包括挑战和通统治他人)、来自游戏社区中其他玩家的羡慕和荣誉等游戏成就,都是奖励我们继续沉迷游戏的重要因素。最后,游戏中的社交因素也促进了人们的网络游戏沉迷。在游戏中,人们可以与旧友聊天叙旧,也可以交到新朋友组队共同抗战。最后,逃避现实的糟糕生活也会让人们沉迷游戏,逃避主义是情绪调整的一种方式。沉迷某一行为的人往往通过沉迷于某种行为从而获得情绪的主观转变,而这最终成为他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应对策略,形成相互强化和奖励。

1.1固定比率强化(Fixed Ratio)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斯金纳(Skinner)凭借斯金纳箱(Skinner box)响彻整个心理学界。其原理如下:一只老鼠在箱子里活蹦乱跳,里面有一根摇杆,每次正确按压之后,老鼠都会获得食物奖励。经过多次尝试,老鼠学会正确按压摇杆。最终领悟到了“执行――奖励”的关系,从而乐此不疲地压杆以获取食物。

同样的行为类推到人类身上,游戏就相当于一个庞大丰富的斯金纳箱,而玩家相当于其中的老鼠。每闯过一个关卡,都有相应奖励,可能是诸如装备、武器、金币、宝藏等外在奖励,也可能是荣誉、技能精进、排位上升等内在奖励,还可能是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情绪的释放、无聊时的消遣等精神奖励。游戏之初,玩家们只是出于好奇和新鲜,在箱子东游西逛,偶然地碰到了“杠杆”,打败了几个对手,杀死了几只怪物,随后收获了奖励,他们很快就能领悟到其中的关窍,于是就持续地沉浸在游戏中以不断体验获得奖励的兴奋感。

1.2可变比率强化(Variable Ratio)

根据斯金纳的实验观察,当“执行――奖励”多次重复以后,老鼠们按压杠杆的期待会降低。因此,他将投落食物奖励的概率稍加改变,从正确按压后“一定获得奖励”转变为“可能获得奖励”,老鼠的热情又重新焕发起来。由于“执行”之后掉落奖励的不确定性,老鼠始终对下一次按压杠杆抱有期望,就这样按压杆行为的积极性得以维持。

可变比率强化的最大特点是使强化不可预测,这样的不可预测性对玩家具有致命的魔力,从而使行为更为持久,也最有效果。可变比率强化这一特点在一些赌博性质的游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对人们的心灵具有强烈吸引力:当赌徒把硬币塞进的时候,他们总是相信奖励下次就会出现,最终输个精光。

1.3内在奖励

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那就是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具体到对抗类游戏中,这种动机就是竞争与合作,网络游戏中的竞争、合作、沉醉感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当玩家取得胜利,就会产生实现目标的喜悦和自豪,这些正性情感的体验就是一种奖励。高文斌,陈祉妍(2006)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同时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不足,由于网络游戏也具有改变情绪的功能,所以个体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很有可能会驱动他们去接触网络游戏。”而这种内在奖励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屡屡失意不得志、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三、即时反馈

在游戏中,玩家的所有动作,都会得到视觉化、数据化地反馈。每次出招的音效、砍怪物头上飚出的数字、对手仅剩的残兵败将等,都给玩家提供了最直观的反馈。及时反馈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这种反馈提供给玩家一种可控感和确定感。

游戏的本质是一套人为设定的程序,无非就是完成一个预设目标再得到奖励的重复过程,但是玩家在玩网络游戏过程中,大脑获得良好感觉的奖赏,因为这在个过程中,大脑会产生一种让人兴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为了获得更多的这种愉悦的体验,人们就会不断地玩游戏,以至于沉迷,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四、预防与矫正

1.理性看待网络游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玩游戏就是丧志。这种强大的传统观念的偏见使得网络游戏从来都未获得正统地位,网络游戏就是让人生畏的洪水猛兽。而在信息和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和手机已成为必要的工具,网络游戏或多或少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和休闲方式,一味禁止显然不现实,主要的是适度游戏,理性游戏,合理管理时间。

2.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增M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自信,阳光,向上,有安全感,内心充满积极的能量。所以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陪伴孩子一起郊游、看书、跑步等,让他们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此外,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而且能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无穷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大有裨益于创造力的发展。当有了自己的喜好与特长时,孩子自然就不会到网络游戏上去寻求成就或虚拟的奖赏。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已让他获得了最真实的奖赏。

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恰当合理使用网络,了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尽量避免简单粗暴地训斥怒骂。信息化时代,人们都无法远离网络,恰当的做法是教会他们合理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为我所用的良好工具,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工具。对于孩子来说,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好奇和新鲜感,会让他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个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怎样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利用学习资源,充实和提高自己。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3.开展团体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常识,利用心理测量筛查出网络游戏沉迷学生,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

网络游戏沉迷由多方面因素引起,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游戏者的人格、情绪、动机等。所以大力开展团体讲座,通过时间管理、生涯规划、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预防,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拥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能恰当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正确进行在人际交往,增强他们抵御游戏诱惑的能力,能合理游戏。

定期开展心理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资料档案,对已经游戏沉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及情绪处理能力,学会正确理解网络游戏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不同,使之回归到正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魏华,周宗奎,田媛,丁倩,熊婕.网络游戏成瘾:竞争、合作体验与沉醉感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2):264-269

[2]魏华,范翠英,平凡,郑璐璐.网络游戏的种类、影响及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J].2011.19(20):1527-1533

[3]Daria J Kuss.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current perspectives.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6:125 137.2013

[4]Ayten Doga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of Games Addiction:Non-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for Game Addiction.Epidemiology of Game Addiction.March,2014

[5]Yee N.Motivations for play in online games.Cyberpsychol Behav.9:772C775.2006

[6]Griffiths MD.A“components”model of addiction within a biopsychosocial framework.J Subst Use.10:191C197,2005

第10篇

大家好!

我想大家都知道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眼界,快捷的方式,呈现给我们一个美丽而精彩的世界。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就像总有那么些同学屡教不改,沉溺于网络游戏,迷恋网吧,不能自拔。我记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因为能忘记,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以前的错误。”所以我想现在你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总有那么些同学会屡教不改了吧。

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我们就来讲两个事例给大家听听。

事例一:河北唐山市4名十六七岁的在校高中学生,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整天泡在网吧里,手头的零用钱远远不能满足上网需要,于是4人多次入室盗窃27100元及手机、手表等物(下手够狠吧,够劲吧),后来被警方抓获,再然后就是判刑。他们的一生就此就有了一个抹不掉的污垢。即使重来也必将落后于别人,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做事前还是要深思熟虑一下。

事例二:某县有一17岁少年沉迷网吧,遭父母禁止后,竟从五楼一跃而下,以身“殉”网。

听了这两个事例,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我想起码要深记网络也是有危害的。为此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分清善恶美丑的界限,把互联网当成探讨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不浏览不良信息,不沉溺虚拟时空,把握好上网与学习尺度,趋利避害,争做网络中的主人!

2 、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踏进营业性网吧一步;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倡导文明新风,争做合格的学生!

3 、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在家长的监护下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进色情、垃圾网站,不参与有害和无用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监督和防范不安全隐患,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第11篇

一、网络使用问卷调查结果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通讯交流平台,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的学生是那些尚辨别是非丑恶的中小学生来说,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了呢?网络建设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的便利,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也不可以盲目乐观的看待网络发展对学生的消极,在现实中,仍有学生还在网络的认识和使用上都有,关注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必要。

根据,河源市紫金县镇上贫困的农村,给孩子买台电脑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许多中学生只能是通网吧上网,可是‘网络’名词对尚青春期,自控力的中学生来说的吸引力,许多学生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无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中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对60名学生了问卷调查,分别来自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调查问卷设计了20个选择题,3个多选题,17个单选题。60名学生采用无记名填写问卷,的性和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收回60份,问卷56份,对这56份试卷的分析,了和详尽的材料,总体看来,中学学生使用情况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大学生能够网络资源,但也问题,网络素质有待。

二、网络认识及上网情况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它的好处也有不好之处,究竟青少年对网络认识多少,又是如何认识的,的上网情况又是如何?值得去关注。

将近有一半的学生接触来认识网络的,也有不少同学则是从朋友口中或在书上、杂志上电视上得知网络,总体来看。可是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学校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学生对‘网络’的认识陌生,甚至不知道‘网络’是,又有何作用?由图1知道,38的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网吧,这是高的数据,据,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经常逃课上课,这是不好的,学校家长需要格外关注这分学生,引领使用网络。

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在1至3次,将近一半的学生的上网次数选择了,这说明了大同学对上网都能够的控制住,不让沉迷于网络。的是,当地网络仍未普及,大约1/4的同学没上过网,这点当地学校和需要支持。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融入到人们的学习。

生活工作中,因其、快捷获取信息的功能,互联网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但使用网络的过长,会对网络产生的依赖性,网络的吸引,使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经常觉得无聊,会不自主的用网络来填补思想空虚,许多学生迷恋网络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那么,当初为何会使用网络,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结果可以看出,28的学生使用网络是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面的需要,也在程度上证明了网络信息交流渠道的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将近四成的学生是好奇而接触网络,可但询问上网主要是做时,许多学生都说是玩游戏或聊天交友,而查阅学习资料却少,这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学校和父母应该多加。

不可否认的是,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等活动,一借助网络手段来的,网络本身也有之处,是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呢?学生和家长又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

从三个图中可以得知,大约一半的学生上网的确对学习会有,只要的上网,不但可以,而且还可以放松心情,这也说明了能够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图8反映出了,超过一半的父母不鼓励孩子上网,上网会让孩子沉迷,而将近30的父母则不过问孩子上网情况,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护,父母对网络的认识还存有,的认识网络,孩子使用网络,网络素质有待。

如今是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的知识面,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在肯定互联网作用的同时,它的消极作用,对教育,学生容易沉迷网络之中,教育孩子仅是家长的事情,学校和社会的事情,在调查中,不可的问题,学生上网次数过于频繁,网络素质不高,容易沉迷于网络之中而无法自拔,以致学习成绩;孩子上网,家长的,可是家长自身对网络的认识,要么对孩子,要么就不过问,甚至会极力反对孩子上网,不好,对孩子学习生活会有。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一天中许多都在学校度过,校园文化建设没能够,学生是正叛逆期的初中生,不了精神需求,容易受周围而渐渐沉迷于网络之中,为此,学校文化建设,当地也要的支持,学生的业余生活。对那些沉迷网络或即将沉迷网络的学生,迫切需要措施来使用网络。鉴于学校还网络设施供学生使用,开设网络课,将网络知识培训经常性工作到位,调动学生们的性,告诉互联网宝库可以做,如何才能利好宝库,也要网络使用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比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整体学生网络的整体素质。

网络调研报告(二)

IPTV(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又叫交换式窗体底端网络电视,简称网络电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通信技术。网络电视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网络协议(IP)传送电视信号,向用户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交换式数字媒体服务。就其技术要素而言,国家广电总局给出了更详细的定义:网络电视是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据调查显示,网络电视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适应80后及下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网络电视的出现,使得这部分人的生活,逐渐从以客厅为中心转为以电脑为中心。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提速,网络电视发展前景会更好。网络电视运营商已经嗅到了网络电视散发出的诱人“香味”,正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打造更加丰富的播放内容,做大网络电视蛋糕。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在现阶段和未来几年内,带动互联网继续高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将是多媒体的应用。专家指出,在未来的5年或10年,网络电视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目前网络电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其中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内容缺乏。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制约,网络电视本身录制的节目并不多,很多时候是联合传统电视进行网络直播,缺少独立的节目内容。第二,整合不够。目前,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之间以及网络电视台之间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资源共享幅度还不够大。第三,利润较低。尽管现在网络电视通过收费观看,植入广告等方式已经开始盈利,但是跟传统电视还远远不能相比。第四,技术难题。目前的网络电视技术 还不够完善,比如播放流畅性、信号强度等诸多技术难题,甚至个别电视台为保持浏览量采用专用播放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电视的发展,需多部门联合协调解决。

第12篇

关键词:网瘾;教育引导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网瘾”问题日趋严重,据研究统 计,我 国 大 学 生 群 体 占 所 有“网 瘾”者 的 比 例 为10.9%,如此高的比例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案例简介

曹某入校以来时常旷课,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从不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经调查得知该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多科不及格,属于学业预警学生。于是我马上通知该生家长来校,面谈商量对策。在与其家长的谈话中,得知该生在入校前就爱玩网络游戏,经常溜去网吧玩。父母经常劝说,但是曹某仍旧我行我素,沉迷在网游中无法自拔,个性也变得易怒、急躁,越来越不喜欢与人说话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经常感冒生病。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多方调查了解,找出问题症结

曹某出生在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老家,其自幼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因为老人比较溺爱曹某,所以对曹某的要求百依百顺。在其读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曹某走进了网吧,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刺激的游戏立马令曹某上瘾了,之后曹某便经常旷课去网吧玩,成绩明显下降。曹某中学毕业,作为中招六年制免费师范生考入了我校,父母为了能联系上他,给他买了一台智能手机。曹某继而又迷恋上了手机游戏,经常在就寝熄灯之后偷偷地拿出来玩,次日上课总提不起精神,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据室友反映,曹某在寝室除了睡觉就是玩网游,很少按时吃饭,很少跟同学打交道,个人卫生习惯差,身体素质也很差,经常生病。

2.多方调查了解,找出问题症结

在我和他的单独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沉迷网游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对人生感到迷茫困惑,整天得过且过。加之入校时成绩比较靠后,觉得很自卑,干脆不跟同学和外界接触,用网游的方式麻痹自我。于是,我向其讲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如乔布斯、马云的故事,也讲述了许多活生生的有关青少网瘾危害社会和家庭的案例,为其分析了再不好好学习将会降级、甚至退学的严重后果。该生当即做了口头承诺,保证今后不玩游戏,按时上课。

3.细心教育感化,校正人生奋斗目标

我尝试着将该生的这一兴趣与计算机专业发展相结合,为其找了一位数计专业的毕业生,利用业余时间辅导曹某学习一些关于网页制作、视频剪辑、动漫制作的技法技巧。没想到曹某对此特别感兴趣,终于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曹某期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著名动漫大师。加之其电脑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不错,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动漫的制作越来越好。于是我趁热打铁,对其提出学业上的要求,要求其按时上课,按时作息,并邀请他为班级设计一款动漫吉祥物,曹某欣然答应。久而久之,曹某改变了很多,再也没去网吧,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多了,人也变得开朗自信了,身体才强壮一些了,因为各方面都进步显著,被同学们推选为宣传委员,曹某终于迷途知返,校正了人生奋斗目标。

三、案例思考和建议

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年龄小,尚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难免会迷茫困惑,作为零零后的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人沟通的渠道,又喜欢新鲜事物,往往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多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打乱了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学业,也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急需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多加以关注和重视。

同时,这起案例之所以成功是发现了该生关于网络有益的兴趣点,促使他将原有的网瘾爱好进行转移,帮助他建立起符合自己未来发展需要的兴趣点,鼓励和帮助他围绕新的兴趣点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处理此类案例时,发现要尽早,干预要尽快,措施要得当、正确,就一定能将网瘾学生从悬崖边上挽救过来。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