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

时间:2023-06-07 09:22:01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和课堂学习的发展中,仍要重视“双基”训练。

论文关键词:改革;“双基”训练

为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国家教育部于20世纪末开展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语文课程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全新理念:一是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二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是强调语文实践。四是主张探究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论释。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培养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双基”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我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注重小学生“双基”训练,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

一、训练要为学生的母语发展奠定基础

以小学语文第八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为例。为确保语文基础训练顺利完成。首先,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新词。语速适中流畅,初步读出符号在语句中的作用。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形势下,这一环节很重要,关系到拼音能力的巩固和形成,查字典、使用计算机等问题。还有母语的语音面貌,教师一定认真对待。我重点指导的字音是“浙”是四声调:zhe,而不读zhe。新词“森郁”,反复读,直到让学生读顺口为止。并指导学生发音时的口腔位置,学习修饰声音,让语音动听,有感染力。同时避免学生根据汉字造字规律把“郁”yu读成you。还要进行生字、新词书写指导,继续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时的间架结构,字迹要工整漂亮。如“森”的结构是上下结构,但三个木怎样能写得更顺眼,让学生仔细观察、多练笔。因为汉字有书法美之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珠。因此,基础的训练要落在母语的发展上,不然训练也只能是顾此失彼,空中楼阁。"

二、训练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学强调训练,是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有起点、有过程、有结果。也就是要凸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能力”。要求阅读与字词的掌握相互结合、互相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在此基础上,训练本身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二、三自然段,叶圣陶先生写双龙洞的路两边看到的景物时,写有“新绿”这个词。表面来看,“新绿”是刚长出的浅绿色植物,使眼前一亮;但从深处理解,包含着作者一路上看到很多景物和即将游览的双龙洞,使作者心里一亮,产生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学生理解后几个自然段中,作者那细致观察、细微的感受、细腻的描写作了铺垫,可以说激起了学生随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热望。将对文本的理解产生极好的益处。阅读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并学会根据课文需要整理资料,如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映山红,后半句又提到杜鹃,还是家里的,怎么回事,从整理的资料来看,是同一种植物,而且映山红颜色很抢眼,因作者想表达“这里的比家里的更精神”的需要而同时出现。体会写作的精巧与用意。

三、训练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形式—习作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以“语用”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走出教材的编排格局,跳出每篇课文的语言训练各自为政的局限,整合单元教学资源,既注意内容的理解,也突出语言的训练,做到“言意兼得”,走向以“‘语用’核心”为统领的单元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呢?

一、整体把握教材,确定单元“语用”核心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要把一组的教学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在整体“语用”目标的指引下,对单元各种学习资源通盘把握和统筹规划。在单元“语用”核心目标的统领下,引导学生通过同一类别但又各不相同的语言材料学习,形成语文经验,提高语文能力。所以,首先要整体把握单元课文的“语用”表达特征,确定单元教学的“语用”核心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编排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本组课文都是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实际上包含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主题。通过对三篇游记类课文进行梳理、揣摩和比较,可以看出这几篇文章“语用”表达方面的特点:作者都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精心构段谋篇,并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句子更优美,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与作者一起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二是初步领会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学习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表达真情实感。三是能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课外的写景类文章,进一步感悟写景类文章的特征与“语用”奥秘;迁移运用单元表达技法,完成单元习作。

二、彼此承接贯通,凸显课文“语用”教学

1. 关注行文结构,学习言之有序。四年级下册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可让学生初步领会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三篇游记类散文,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但是因各自写作特色不同,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表达的顺序也各异。要凭借文中的语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感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做到言之有序。《桂林山水》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侧重介绍富有特色的景物。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再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最后又把山水融合在一起,与开头互相呼应。《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按照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层推进。透过文中表示作者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的句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行走路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游程图,理清文序;再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连缀每一处景点,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最后整合段落内容,说说作者带着我们移步换景观赏了哪些景点。这样,学生便能感悟这类文章的写作顺序,进一步把握游记文体行文结构的一般特点。还可让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构篇方式,用“重点渲染”的方法来改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写出外洞高大、孔隙狭小、内洞美丽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

2. 感悟表达技巧,学习形象表达。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排比句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最具特色的当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描写了。作者描写漓江的水,运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的句式,从“静、清、绿”三个方面写出漓江水的静态美。而对桂林山的描写更是令人称绝,作者运用“桂林的山真奇啊,……像……像……像……”的句式,排比中套用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千姿百态、色彩明丽的山景,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教学时,要抓住精彩句段,在品出丰富意蕴的基础上,悟出表达之妙。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两处景物的描述中。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大榕树,发现其高大、粗壮、美丽的特点,仿照《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的描摹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随文练笔,把大榕树写生动、写形象。

3. 领悟作者的感情,学习生动表_。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暗藏着作者的种种感受。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也参与其中。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做细细的品读。例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对“孔隙”的描写,细细品读“从……到……到……到……”这句话,关注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再通过理解“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学生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中,领悟作者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而《七月的天山》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句式,如,“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野花”,拉近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仿佛此景就在眼前,作者就在身边。这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了解其表达特点。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运用

1. 课外拓展阅读,学习迁移运用。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作者的写法,我们要让学生及时回顾学过的课文,通过列表、联系、比较、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阅读方法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在拓展阅读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将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中。如,课外阅读《趵突泉》《九寨沟》《阿里山的云雾》等,发现其经典的构段方式及行文结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迁移所习得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还可以通过“宽带网”,让学生搜集五岳或五大淡水湖的有关资料,借助画面、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

2. 进行主题习作,运用表达技法。有道是:“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本单元习作要求写校园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教学时,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校园内的景物,把握景物的主要特征,确定所要描写的方面,再选择合适的顺序进行介绍,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果选择的景物各具特色,可模仿《桂林山水》一文,采用“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如果想用游记的方式,则可以选择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范本,移步换景,欣赏一路美景。无论学生采用哪一种结构方式,都要引导他们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从景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并注意在介绍时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使文章更加生动。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3

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漳州地域拥有丰厚的人文地域资源,把漳州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再认识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可尝试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融合到语文教学各个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课程注入地域文化之水,使之更具有语文魅力。

[关键词]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收入了许多地域文化作品,如《赵州桥》《记金华的双龙洞》《索溪峪的“野”》《各具特色的民居》《藏戏》等。品读这些课文可以深深地感悟独特的地方文化、异域民族风情。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此,笔者以漳州地域文化为教学实例,将漳州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融入到语文不同教学内容之中,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亲近自然景观,在阅读与写作中进行文化洗礼

漳州拥有福建第一大平原,境内的九龙江是省第二大河,有天下第一奇石美誉的东山风动石,拥有多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还有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漂游的九龙江北溪等众多自然景观。为此,在长达6年的地域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完诸如《黄山奇石》《爬天都峰》《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描绘自然山水的课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们一起走进家乡的青山绿水或名胜古迹,游览“云岩洞”,观赏“风动石”,感受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风光,寻访土楼的云水谣古镇等。教师建议有条件的孩子可以去领略平和的灵通岩(即灵通山)风光。学生将自己亲手拍的照片精心制作成旅游图片,配上抒发胸臆的寄语给同学或朋友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新学的词语或描绘山水的语句,让学生巧妙地串联起来进行表情达意。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出发着手训练。比如,灵通岩景色可以用“游览、屏障、攀登、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危峰兀立”等词语描绘,根据学生游览景点多少都能说上几句话。利用家乡自然景观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资源开发,使学生对家乡的秀美景观产生由衷的赞美,这种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是普通课堂教学所难以企及的。

二、挖掘人文资源,在综合实践中感悟人文情怀

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的宝藏。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又将成为新兴发展的热土。教师需要让漳州地域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在学习课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运用的“基地”,不仅是对课文知识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也要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同样,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同学一道深入人文漳州。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漳州历史文化遗迹,开展“漳州文化历史展览”“漳州腾飞史”等融合历史人文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辅助学生制定课外活动实践计划,帮忙联系地区历史文化博物馆,让学生分组合作,带上相机、笔记本等工具,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例如,在云洞岩,摘抄或者拍摄人文题刻;在东山铜陵关帝庙,向当地历史文化博物馆了解当地建筑艺术、石刻石雕、贝雕等,记录建筑艺术、雕刻的历史发展史;拜访芗城区千年古刹南山寺,感受佛学宗教文化道义;走访漳州沿海或山区现存的圆形土楼,了解客家先民的古老的建筑艺术与客家中原文化智慧等。在条件许可下,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探寻中国女排世界冠军”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一同走进被女排姑娘们称为“自己的娘家”――中国女排漳州体育基地,在那里驻足留步,了解中国女排姑娘们及其工作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孕育出荣获世界“五连冠”的辉煌历史。在师生探寻走访之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探寻中国女排世界冠军”调查报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女排精神”小报设计,个人需独立完成“感悟女排拼搏”写作练笔。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态度、走访的积极性、调查结果等进行合理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公开表扬,并可以把优秀的小报设计、写作小练笔推荐到本地报刊发表。

三、感悟民俗文化,在阅读拓展中传承家乡文明

地域文化因其丰厚的人文性越来越深受学生的喜爱,用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为此,教师可以将漳州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视野,开设“探寻漳州民俗文化”的课外兴趣小组。

例如,六年级下册民族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漳州的“芗剧”与“潮剧”,还可以介绍漳州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如猜灯谜、闽南博饼、咏月思乡诗词文化等,从不同层面引领学生体悟漳州民俗的文化底蕴。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除了介绍漳州地域性的节日习俗以丰富其阅读经验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阅读教学方面的迁移训练,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可以从一些地方志里查找漳州地域民俗文章让学生阅读,诸如漳州布袋戏、水仙花及其雕刻的文字介绍,长泰明姜制作程序的介绍等;可以从漳州地区的报刊杂志挑选介绍地方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如《漳州皮影戏》《余音》《旧漳州的民俗文化》《海洋“神树”》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材料,既能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又能达到对说明文知识点的训练,同时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此外,为了更加丰富学生对漳州民俗文化的了解,师生一起在课余时间完成调查走访“漳州民俗文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分组,采用参观、调查、访问、制作等各种方式去调查,了解家乡独特的节俗、礼俗。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漳州“六大名果”、“漳州三宝”、漳州土楼群、漳浦的赵家堡、东山岛、天柱山等漳州特产及名胜古迹、风俗民情,使学生从最熟悉的地域文化环境中获得具体感受。在平时的教学检测中,可以从漳州民俗文化角度命题,通过练习、试题来检测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民俗文化知多少的语文课外延伸活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兴趣小组,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源于身边的民俗,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由衷喜爱之情。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漳州地域文化的兴趣,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继承,又促进了学生社会体验和自主活动能力的l展。

总之,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程学习的各个领域需要教师们长期不懈地探索,对其开发之路也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将语文课程各项教学活动置于地域文化这丰沃的土壤中,自觉地保护与传承,不断进行挖掘、利用与整合,才能使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道路越来越宽敞。

[参 考 文 献]

[1]罗克宏.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中学版),2009(4).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4

摘要:本文以中国“西游故事”为例,通过探讨其审美接受历程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指出《民间文学》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引导。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族文化素养;西游故事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式,演绎着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设置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对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以及《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随着学科和教学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以往对此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疏,如对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定位就是如此。教育功能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正义、善良、勇敢、智慧、同情、尊老爱幼等人格教育,如刚柔相济、取之有道、艰苦朴素、知错就改、为富而仁等生活教育,而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认知、教育功能却被忽视了。随着科技、通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村成为一种趋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消费渠道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在慢慢被削弱,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我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年轻一代。笔者据某大学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综合问卷调查得知,不熟悉自己民族民俗、民间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学生就占有很大比例,更谈不上对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热爱和保护了。可见,民族文化素养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到了值得注意并需要给予解决的程度了。民族文化蕴含在各门学科、各个课程中,只是显隐、强弱不同罢了,而《民间文学》是所有学科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以中国民间“西游故事”为例,探讨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不断传承和演绎,才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民众接受,最终被经典化。《民间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对作品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一、审美接受下的“西游故事”

“西游故事”经历了民间、文人、再民间的累积,融进了中国古代社会广大民众、古代文人千百年来的对世界、人生、信仰等的观念,无论是取经精神,还是悟空形象,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因为其经典,西游才成为荧屏史上的常客。不仅20世纪80年代的《西游记》频频重播,西游题材更成为影视的重要素材,被改编为影视剧和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这种不断演绎的“西游现象”,其实也不是当代的专属,早自有“西游故事”之时就开始了。如果说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刊刻《西游记》文本诞生,到现在荧屏的百变“西游故事”,可谓绚丽繁复。当人类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四百多年的岁月,“西游故事”文本则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而这个变化过程,即是“西游故事”被经典化的过程,是民间—文人—民间、文本故事—舞台影视等演绎方式的过程。每一步的前行,都烙下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印迹。大唐高僧玄奘杖策孤征印度取经的知难而进,我们为之折服;百回本长篇《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师徒四人西天之路斩妖除魔,我们为之悬心、激动,它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也由最初沾染历史之实的取经故事,演变为玄幻神魔色彩的师徒历难故事。从此,西游、大圣、唐僧、猪八戒、红孩儿、牛魔王等,都因其无穷的魅力而被演绎得生生不息。“西游故事”从艺术类型上说,已经包罗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西游记》续书、仿作、笔记、杂记、野史等小说,取经诗话、平话等评书家的圈场“说话”,各类戏剧舞台造型、电台的评书、影视改编、动漫游戏、脱口秀、相声、双簧等,就其数量而言,极其繁多。“西游故事”从历史素材走向文人案头,从寺院诗话走向市井说书,从固定的文字排印走向视听俱佳的影视呈现。思想、人物、故事本身,在这些艺术中有对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的展现,也有戏说、大话、恶搞等无厘头的更迭、相杂。与其说是各类艺术在西游中获益了追捧,不如说是“西游故事”历练着各类艺术。西游人物也在故事经典化过程中得到永恒的艺术魅力。不管故事被如何演绎,悟空却总是那么刚健十足,灵性四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孙悟空大闹黑风山》(1928)、《无底洞》(1928)、《车迟国唐僧斗法》(1927)、《真假孙行者》(1928)、《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孙悟空大闹无底洞》(1980)、《真假美猴王》(1980),以及进入21世纪的《大话西游》《情癫大圣》、好莱坞的《齐天大圣》《功夫之王》等,都以新异的故事构思,品尝了“西游故事”中的轻松幽默滑稽可爱,更以现代的思想尝试展现着娱乐消费以外的存在价值。我们心中的孙悟空,也据1982年版《大闹天宫》和1982年版《西游记》电视剧得到了基本定型,成就了孙悟空在当代的定型。然而,20世纪80年代到当下的三十余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余年。生活富足的我们,有些人却迷失了自我。悟空又担当了拯救自我、找寻自我的荧屏英雄。由“西游故事”演绎的大圣故事,也就完全突破了以往的艺术叙事,成为落魄英雄找回自我的英雄叙事。它极大拓展了《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五百年的故事,并以此为开端,叙述了孙悟空被解救后如何真正回归齐天大圣的,他所面临的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尊严受到严峻挑战的自我否定,对傻丫头这个可怜生命的救与不救等,成了大圣能否归来的标志。大圣的成长,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见证了大圣也就在见证自己。因此,“西游故事”的经典化过程,也是我们对“西游故事”的不断接受过程。而“西游故事”之所以被中国人不断地接受,正是因其成功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记忆”,我们的根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

二、“西游故事”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

《大圣归来》在对西游经典故事的叙述中,融合了绚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风情,古意和禅意的传统审美尽显其中,使得它在艺术风范和审美取向上与经典故事实现了巧妙对接,拉近了人们视觉审美和民族情愫的距离,为我们了解、认知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如为我们熟知的大圣和白龙形象。孙悟空的造型最早出现在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中。①河北、广东等地出土的元代瓷枕中也有孙悟空手执金箍棒的形象。②《西游记》“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带“金冠”,穿“金甲”“云履”,手执“如意棒”,“圆眼睛,尖耳朵,满面毛,雷公嘴”。各种版画插图中成为尖嘴猴腮、火眼金睛、一顶软罗帽、一身虎皮裙、一双长筒靴的样子,跳在云端,一手握金箍棒,一手搭凉棚远眺的姿态显示了孙悟空人性、神性、猴性结合的特征。③现代的地方戏、京剧,当代的影视、动画等都有或多或少改造,如:人性和猴性相结合、写意脸谱、虎皮裙和黄罗战袍的打扮。60年代拍摄80年代放映的《大闹天宫》定型了孙悟空造型:身穿鹅黄上衣,腰扎虎皮裙,大红裤子,脚穿一双黑靴,一条翠绿围巾围在颈项;中国戏曲的脸谱造型:棕色毛发,月牙眉,眼睛和鼻子被红色的心形所包围,嘴角有着猴嘴的特点,一条线贯穿,纹饰简洁;“矫健”身姿,机敏幽默,永不服输。《大圣归来》的大圣对此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了矫健擅跳跃的猴性特征,以及形体装扮突破了脸部造型,由京剧脸谱、小猴头、雷公脸变为更具人的面部特征,正是由于“人”造型的突出,人性的多元和人生丰富的情感和遭际才有进一步突出的可能。这是影片大圣造型与故事演绎合一的必然选择。虽然如此,却没有远离经典,更贴近人心。白龙取自我国古代经典《山海经》,影片中的白龙,首先是中国龙的形象,出现在水里,腾空飞跃,是吉祥的象征。有学者考证,元代以前流行三爪龙,明代开始为四腿四爪龙,清代则以五爪龙居多。《西游记》原著的创作年代是明代,所以《大圣归来》龙的造型也充分尊重原著,经得起推敲。妖王的原型也来自《山海经》,它在洞里咿咿呀呀祭祀唱的是昆曲。唱腔、身段、咿咿呀呀的韵味,值得无穷尽地回味。还有皮影戏、京剧、中国年画、剪纸、说书等艺术样式,以及古筝、唢呐、锣鼓点子等中国音乐的元素。视觉上的中国美感,还逼真地体现在建筑、自然山水中。长安城,木质结构的房屋沿山势而建,重重叠叠,相当壮观。其建筑原型是令人熟知的苗寨吊脚楼,原始纯朴的少数民族风景给现代影片注入一股清流,沁人心脾。片尾处大妖王混沌的老巢、悬空的寺庙场景令人惊艳。事实上,我国山西大同就有一座真正的悬空寺,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可以说,《大圣归来》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唤起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三、加强《民间文学》民族文化内容的引导

《大圣归来》这种源自历史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视觉审美,无疑是带给当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股清新气息。而这也不是横空而出的,它主要源自对“西游故事”动画艺术上的渊源与借鉴。1965年拍摄完成的由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成功运用,在中国、世界影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部动画极富夸张与想象,传达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融入中国的古代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元素,显示出中国动画创作人员高超的创造力。”④除此之外,还有中国水墨画、年画、京戏脸谱、皮影、剪纸、风筝、祥云图案、彩陶、青铜礼器、瓷器、敦煌壁画、如意、八卦、庙堂艺术等方面摄取丰富的创作养分,通过创作团队的精心设计,推陈出新,创作出既有时代特性又具民族风格的表现形式。⑤可以说,任何故事、文本乃至影视艺术的经典化,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大库中,能够得以流传下来,乃至被经典化的何止“西游取经故事”一个,这些被不断地传承,并不断地被各种艺术形式演绎的故事,都是源于它们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道德、生活愿望、民俗习惯、审美趣味等,还包括构成中华民族各个少数民族自身独特的民俗风情、宗教崇拜、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等。因此,在民间文学的作品选择上,应体现民族性;在民间文学作品赏析上,应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我们各个民族文化的各个侧面,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这样才是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热爱中华民族的前提。

作者:王双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5

本刊讯 近日,祁阳县教育局组织召开班子会和全体干部职工会,专题学习传达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在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报告、领会精神、统一思想、抓好工作的热潮。

该局要求教育系统结合本职工作,确保党代会中提出的各项教育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突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三项重点,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支撑功能;认真抓好当前的平安校园建设。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会后,该局全体班子成员深入到所联系的乡镇学校宣传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李新春)

树立行业正气 保持党员本色

岳阳县教育局扩大公开述廉对象

本刊讯 12月5日,在岳阳县教育局召开的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公开述廉大会上,5名学校校长及教育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在大会上公开述廉,这是该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党员干部防腐拒变能力,岳阳县教育局将公开述廉对象扩大到二级机构负责人。公开述廉通过听取述廉报告、宣读考察报告、现场提问答问等程序,对述廉对象进行现场考评,由局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对述廉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宣读测评结果,测评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

此次公开述廉大会邀请了该县所有县纪委委员及各部门纪检组长参加。该县纪委书记向风行介绍,县教育局组织的公开述廉开了该县二级机构负责人公开述廉的先河,明年县纪委将在全县各单位全面推广此做法,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防线。(周余庆 刘成文 陈亮)

绥宁县开展教育系统行风评议

本刊讯 12月1日,绥宁县教育局邀请县纪委副书记袁金艳等5位行风监督员,对教育系统进行行风评议。

评议组对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外出就读学生减少、回流学生增多的可喜局面等给予了充分肯定。绥宁县教育局局长杨芳斌对评议组所提出的特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发放要加强督查落实等有关建议,表示一定要认真对待,抓紧落实。5位行风监督员还到长铺民族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张先邵)

11月29日,邵阳县谷洲镇合兴小学学生在向民兵应急分队人员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邵阳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深入中小学校园,开展防火、防震、疏散逃生、急救安全避险演练,提高学生们的安全避险应变能力。李爱民 黄小平

麻阳举行廉洁奉公教师演讲比赛

本刊讯 12月6日,麻阳岩门中学礼堂灯光明亮,掌声如雷,该县教育系统“廉洁伴我行,铸我教育魂”教师演讲比赛岩门赛区预赛紧张进行。

演讲台上,选手们用生动的实例,阐述一个又一个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形象。通过角逐,岩门中学教师滕秀芳获得了本赛区比赛的第一名。

据悉,“廉洁伴我行,铸我教育魂”教师演讲比赛是该县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由县纪检、宣传部、监察局、教育局联合主办,全县共分为五个赛区进行预赛,总决赛于12月16日在麻阳一中举行。(陆亚 张军)

寒冬来临,怀化市洪江区政府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室全部免费安装了空调、饮水机,让农村幼儿寒冬不再寒冷。该区全面实行农村幼儿教育免费制度,幼儿上学、乘车、中餐一律免费,统一由政府买单。

刘文颖 蒋仕健

平江实现学籍网络化管理

农民工子女入学更方便

本刊讯 从今年秋季起,平江县中小学学籍全面实行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此举将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入学更加方便。

实行网络化学籍管理后,平江县每个中小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籍号,伴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就学过程。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学籍基础数据信息的科学规范、完整准确,同时也确保各地区所采集的数据信息无差异,为经费拨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提供了细致、准确的基础性数据。全县实现统一的学籍网络化管理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及时、便捷地入校就读。

(陈广文)

孩子们的“两型”行动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12月12日上午,长沙市雨花区桂花树小学的操场上堆满了孩子们从街道上以及家里带回来的废品。现场,孩子们有的担任谈价经理,有的担任会计,有的担任过磅员,有的担任打包员,各司其责,忙得不亦乐乎。结算后,孩子们获得了近两千元的收入,而这笔钱将捐助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

“都市繁荣的生活使废弃物越来越多,在创建‘两型社会’‘两型学校’的号召下,我们成立了‘红领巾废品中转站’,由大队干部发出倡议,号召每位少先队员将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报纸、易拉罐、塑料瓶、旧图书、旧教科书、纸板箱等进行分类收集,周五带到班级统一变卖,废品变卖的款项,一部分捐助给慈善机构,一部分直接捐助给社区五保老人。”学校校长蒋智清这样对记者介绍。

桃江32所学校创建“两型”示范学校

本刊讯 桃江县灰山港中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收塑料瓶,所得收益用于订阅报刊、充实图书角、奖励优秀青年和团员。12月1日,在该中学创建“两型”示范学校阶段性总结大会上,教导处、团总支、后勤办公室等部门被学校评为“两型”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团队。

“两型”示范学校创建是桃江县教育系统“两型”社会建设中一项全新的工作。自今年8月以来,县教育局在全县15个乡镇30所中小学校和两所县属中学进行全面试点。全县32所创建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建办公室,由总务室牵头,把重点放在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上。目前,桃江县教育局正着手进行第一阶段对32所创建学校的全面督查,以推动创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丁星凡)

耒阳3年创建91所合格学校

建设触角伸向村小

本刊讯 “我们的校园更美了,教室更亮了,图书更多了,课堂更精彩了”,耒阳市坛下中心完小的学生这样称赞校园的变化。坛下中心完小是该市合格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以来,耒阳市以乡镇初中和中心完小为主体,共创建了69所合格学校,累计投入资金4700万元。今年,又创建合格学校22所,其中有6所村小,这是该市首次将合格学校创建的触角伸向村级小学。截至目前,22所项目学校的装备条件已全部达到《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办学标准》的要求。预计到2015年,该市将完成214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匡顺华 曹晓晖)

龙山公示食堂菜谱 荤菜每份不高于2元

本刊讯 “荤菜每份不高于2元,素菜每份不高于1元……配菜至少是一荤一素一汤,现在伙食真便宜。”龙山县洗洛中学一位学生高兴地告诉记者。近日,龙山县出台了《关于核定全县农村小学及九年制学校在校就餐学生伙食费标准的通知》,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伙食做出规定。

《通知》规定,学生在校用餐,必须坚持自愿原则;餐饮成本依据“保本不赢利”的原则,按不同行政区域作出在校就餐学生伙食费标准的规定,荤菜不高于2元/份,素菜不高于1元/份,汤菜不高于0.5元/份,米饭不高于0.5元/份。据悉,龙山县各中小学校已经在实行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县教育局在近期将对各中小学校进行检查。(向超 徐扬)

怀化排查非法运营校车38台

本刊讯(记者 石先铁)自甘肃校车惨剧发生后,怀化市按照“不漏一校一园、不漏一车一人”的原则,重点从接送学生车辆安全技术状况、校车驾驶人资质、学生上下学所乘车船的行驶状态、师生和驾驶人员教育开展及责任落实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大排查。

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排查人员1850人(次),查出擅自改(拼)装校车、未年检车、报废车、货运车载客等非法运营车辆38台,发现未具备准驾车型驾驶证行为15起,发现并纠正超载、超速行驶行为141起,校车管理单位与使用校车的学校补签校车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书312份。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求以县为单位建立台账,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在校内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怀化城区还免费发放了20000多份《学生安全知识简明读本》给学生。

1万7千余毫升

11月28日下午,桃源八中57名师生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献血17100毫升。(裴以杰)

45万元

溆浦县沿溪乡烂泥湾村学校由于年久失修,设施简陋,被列为D级危房,全校三个班级被迫租用民房上课。怀化长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佳惠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获悉后,共同捐资45万元修建新学校,明年秋季开学前建成投入使用。(向延金)

2万元

近日,隆回县大水田乡广坪小学的同学们拿到了崭新的图书和图画笔,这是长沙六名年轻老板组合助学给他们带来的礼物。六名青年老板给孩子们送来了课外书162本,铅笔、圆珠笔、图画笔500支,作业本1000个,文具盒12套,总价值两万多元。他们还为该校贫困学生廖沙和陈鑫分别赠送1000元助学金。(廖国凡 杨小岐 陈自北)

86000元

日前,湖南有线湘西州网络有限公司向吉首市二中捐赠20台总价值86000元的电脑,用于筹建该校电子备课室。(龙家治 尹勇进)

大桥小学把实践课搬到田间地头

本刊讯(记者 刘茜)有机生活正成为潮流,那什么是真正的“有机”?带着这个实践课题,日前,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的同学们,变身“有机侦探队”,来到回龙湖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植物“聊天”,和土地“交朋友”,把“有机蔬菜”的来龙去脉搞了个一清二楚。

“学校结合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地,让孩子们动手学种植,此次组织同学们到农场考察,希望能取经学习,为开辟校园有机菜园做准备。”枫树山大桥小学副校长朱鸿雁说。

12月4日,湘阴县老年大学的部分学员,到岳阳市新农村示范村――樟树镇文径村送文化下乡。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湘阴县老年大学精心组织了文化下乡活动,一行20多人获取了第一手素材,交流创作经验,还创作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张洪波/摄

12月9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乐群小学组织3至6年级的3000名学生开展了一次冬季长途野外拉练活动。同学们团结互助,奋勇争先,历时3个小时圆满完成了20公里的行军拉练。谢真燕 余水/摄

日前,岳阳市岳阳楼区花板桥小学8岁的向周阳同学因获得第27届亚洲国际邮票设计大赛儿童组头奖而成了大名人。向周阳两岁多开始画画,先后获得2010年湖南省第六届生肖(庚寅年)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铜奖,2011年湖南省第七届生肖(辛卯年)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金奖。方西河 吴赛平 吴佳奇/摄

短波

双清区:邵阳市双清区教育局于11月30日在华竹小学多媒体教室召开了全区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会。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机关干部,区教育系统行政管理人员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曾国杰)

洞口县:12月1日,由洞口县教育工会、县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小学名师 教坛新秀送教下乡”活动在城关一校圆满落下帷幕。全县22个乡镇四百余名中青年教师就近观摩。(达华丽)

又讯:12月1日,洞口县在养成教育示范区――石江镇中心校成功举行了养成教育现场展示活动,全县50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参观。(谢永凡)

另讯:11月1日上午9时30分,洞口县山门镇中学校园警铃急鸣,全校1500余名学生在80多名教师的带领下,迅速有序地撤离了教学大楼,整个撤离过程仅用2分45秒。山门镇中学注重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自2006年以来,3次被洞口县公安局评为“学校安全模范校”,4次被洞口县教育局评为“学校安全先进单位”。(廖名喜)

辰溪县:11月30日,辰溪县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在该县黄溪口小学举行,来自全县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课改样板建设学校的校长、业务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同民 朱遂元)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6

关键词:文本迁移;唤醒观察;养成修改

一、创设情境,有话可写

(一)文本迁移,片段训练

在教学《穷人》时,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心理描写与其他描写的区别;接着讨论(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然后总结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的特点;将课堂积极踊跃的氛围转移到“你有没有类似桑娜内心纠结的情景”,动笔写下来;然后适时评价;最后根据中肯的评价,静心修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群文阅读,开阔视野

《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而写。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游记中移步换景顺序过渡句的重要性,然后阅读多篇范文,让学生开阔视野、领会有序的过渡句写法的多样性。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情境渲染,激情迸发

教师创设情境也需要艺术,而且,这种情境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即兴而发的,灵机一动的,是充满真实真情的。

教学《山雨》时,正好那节课窗外秋雨绵绵,烟雨朦胧,于是我索性停下讲课,让学生边用心倾听雨的声音,边写出几个词语,然后连词成句,并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心情的句子。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沉醉在眼前的茫茫烟雨里。教学“祖国在我心中”时,因为历史久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我提前让学生收集清代爱国人物的故事和中国鸦片战争的资料。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各个激情荡漾,并记下印象深刻的词语;运用词语,评价这段历史(师生评价,将深刻的话语及时记录);然后组内分享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最后用历史资料充实自己的评论。课下布置补充爱国人物故事。

平时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正如“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即找到“动情点”,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抒发真实感情。

二、仔细观察,善于积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亲近生活,用心体味

平时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感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引导他们留意自然界的写作素材,从而实现有话可写,乐写真情的目的。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

(二)善于积累,厚积薄发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并讲评那些有新意的题材,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习作材料。通过写观察日记,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

三、养成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一)滴水穿石,熟能生巧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因此,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学生要多思考,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学生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

(二)改正与评价相辅相成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我认为从开始作文的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改变教师批改有劳无获的局面。根据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我事先定好一个中心主题,将篇章分成片段,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提前安排草稿或随时练笔一个片段,然后师生评价,最后自己修改,针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反复评改,重重奖励(个别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自选作业)。教师批改作文时应侧重勾画好词佳句,评价与众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创新。然后,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进行回复,师生的互动可以增进情感,更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师与其精改作文,不如细琢习作过程,让学生的习作根植于“生活”的乐土上,感受快乐的习作情景教学法,拥有“写”“诉”的冲动。这样,习作才会充满情趣,焕发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7

关键词 注重 阅读 提高 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农村的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基本技能及生活实际,探究新的阅读课堂新模式,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阅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做法与同行商榷。

一、以兴趣巧引导,为阅读教学铺路搭桥

伟大的教育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是在兴趣中高效地完成的,没有兴趣何为阅读教学,也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阅读教学就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我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根据教材的编排、学生的知识结构,精心设计每一节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从一个怕阅读到爱阅读和乐阅读角色中来,学生有了兴趣就乐于质疑、乐于交流、乐于表现,学生的阅读和素养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大大增强了。如在教学人教课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我先用课件出示精美的索溪峪图片,接着讲述有关它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后引入走进文本。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口述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那些陈旧教学手段跟不上教学前进的步伐,而先进的多媒体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它以强大的音、形、色、动画等感性资源占据着课堂,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好这一资源,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从无形变为有形,从无声变为有声,从难变为易……只要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感悟。

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首先抓住课题中的“野”这一字眼,让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自己的心目中,你觉得这“野”字怎么理解?有的说:“做事时不受约束和限制的意思。”有的说:“玩耍时忘记了回家。”又有的说:“这里指的是自然景物。”……学生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分别出示了山、水、动物等四幅自然景物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在返回文中去仔细阅读,把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等会围绕“野”字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看看感悟到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形成了共识,课文从山、水、动物和人这四方面展示索溪峪的野。 这一教学环节紧紧抓住“野”这一重点,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和交流,体会到了文本的真正内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三、精品细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老强调了语文学习贵在阅读,作为一名教者要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文的关键和重点处做好“导”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精品细读,品出语言的精妙及魅力,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推敲品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遣字用词巧妙的同时,也在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8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

1.借“六要素”概括

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时间”概括

有的叙事性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时间的顺序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从而大体把握课文内容。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学生很快圈画出“‘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我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3.借“空间”概括

叙事性作品还包括一些游记,对于这类课文我主要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即游览路线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经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最终确定了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游览路线说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问题”概括

有些叙事性课文还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探讨从而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如在教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问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发奋写作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朗读课文,之后用简要的语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最终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借“关键句”概括

有的叙事性的作品中就有能直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如《郑成功》课文的最后一句:“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又如《轮椅上的霍金》的一个过渡段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二、品读重点句段,深化阅读感悟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样的要求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关键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重点句段。重点句段指的是对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这样的句段主要包括细节描写的部分,作者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如何引导学生品析叙事性作品的重点句段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自主中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潜心默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思考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果是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关注描写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以及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等。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课堂上我选取了钱学森的三段语言,提出自学的明确要求:“读一读下面三段文字,在让你有感触的地方停一停、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在“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有的学生从“诚恳地说” “日夜盼望” “终于”“应当”体会到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把为祖国做贡献看做是自己分内的事,是一种职责,是天经地义的,等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环节更有话说,发言也更加踊跃。经过同伴提醒,教师点拨,学生们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认识相比较,总会获得一点灵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质疑中探究

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中心。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命令的,结果怎样。《爱之链》一文中,乔依需要钱为什么又不要钱?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交流会更具广度和深度,也会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交流中提升

在引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交头接耳”的时间。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描写肖邦的词句――“悲愤欲绝”“倾注”“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以及对肖邦弥留之际的所说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进行了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学生各自谈论了自己的感受:肖邦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音乐创作上,为的是解救自己的祖国;肖邦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临死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祖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聆听别人的谈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感受到了肖邦的那颗炽热的爱国心。

4.朗读中升华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9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发现“精彩”处,以读仿写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范文,不仅字斟句酌,语句精美,而且表达方式也值得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把握文本精彩之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性强,能给学生一个语言支点,让学生在仿写中积累、运用、发展语言,既减轻学生习作的难度,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仿写精妙的句式。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词汇量相当丰富,优美的句子特别多,这些词句就可以作为学生习作训练的切入口。如《水乡歌》这首诗歌,诗歌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在体会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上顺势而导,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描写家乡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一学生写道:“家乡什么多?水果多。芒果,荔枝,龙眼,装满一筐又一筐,元江人民幸福多。”学生在仿写中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仿写“优美”片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为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片段的训练。如《广玉兰》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且段落首尾呼应。首句总述“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中间分述部分作者从“含羞待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凋谢”来突出广玉兰花开花时的形态各异。结尾句总结“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更进一步展现出广玉兰开花时的热闹景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推敲出作者巧妙的写作顺序,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一种植物开花时的景象,再按总分总的段式及首尾句照应的方法进行习作训练,使学生不仅对玉兰花开放时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还学会观察描写其他花的特点。

3.仿写“典型”课文。模仿是创新的手段和基础,创新是模仿的目标与升华。小学习作教学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仿写的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在学生学习课文时,抓住语言特色挖掘文本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依据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练习。如叶圣陶写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指导学生写游记的典范。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以及感受了课文语言的朴实优美之后,要求学生把游览过的地方也像大作家叶圣陶一样按游览顺序把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写下来,这样的仿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又有范文参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解决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烦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填补“空白”处,以想促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空白”,有的课文在描写人物语言时留下空白,有的课文在描写心理活动时留下空白,有的课文在描写场景时留下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如果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写”的训练,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内容、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习作能力。如《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写到这儿,作者对大自然母亲的抒写便戛然而止,这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进行交流,并仿照文中的句式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有学生写道:“巍然屹立的高山是她那凸起的鼻子,滔滔的河水是她奔腾的血液。”“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的绣花鞋,清澈的河水是她衣襟上的飘带。”……通过补写空白,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母亲的美丽与伟大,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咀嚼“细节”处,以读拓写

文本中有一些细微之处,特别是文中的关键词、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若能有心地去加以挖掘,一定会品出更深的意味来。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细微处,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原野,以小见大,使文本更显丰满立体,对加深文本的理解、主题的升华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语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是一句再简洁不过的句子,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一句大做文章:他挖掘着,时间在流逝,他挖了8小时,我们看到_____,他挖了12小时,我们又看到_____,他挖了24小时,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呀,我们现在看到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他的内心还会怎么想?这样的想象写话让父亲的形象愈来愈感人,愈来愈光亮,学生的心也愈来愈受到震撼,这真是一位如山一般的父亲,伟岸而又刚强。再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述性的话:“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品尝”二字,发挥想象,进行“写”的训练,让学生写一写李时珍是怎样品尝药材的。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地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嚼出了味,慢慢分辨,李时珍边嚼边想。当他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并挥笔记录下来。”这种抓住细节处进行习作的训练,不仅解决了学生习作内容上言之无物的问题,也使学生的习作技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语文教材是蕴藏丰富习作资源的“矿藏”,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话“宝藏”,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张开创作的翅膀在习作中自由翱翔。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10

【关键词】艺术画 小学语文 兴趣

一、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抓住导入环节,运用艺术画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教学《八角楼上》一课,在导入课题时,我先在黑板中画出(蜡烛),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我问:这是盏什么灯呢?对有预习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则容易回答,不懂的同学也无关系,相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老师板题后再激疑:现在,每个家庭都使用较先进的日光灯、各种美丽的吊灯,而为什么还要使用这盏清油灯呢?他利用清油灯干什么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二、加强对难懂词语的认识

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林山水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简笔画表示,如图1,生动形象的让同学们明白,桂林的山有什么别处,不是逐渐高上去的,而是仿佛从地面突起高出去似的,而且各不相连的特点。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理解“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两个词时,单纯用语言描述始终不够形象易懂。我便这样引导:海水的颜色怎样?学生边讲老师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平卧在黑板上画显示海水各种颜色如何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然后小结——这样形成的效果就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凭着直观,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再讨论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边看书边思考。

三、加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在《林海》教学中,第二段将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作比较:“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为了理解句意,我呈现艺术画,加强学生对此句话的理解,如图 2。图2

四、强化课文内容

学生想象力丰富,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理解巩固课文和创作。在达标测评中,我常常让学生有画画的机会,这不仅改变了训练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蜜蜂引路》教学中,课后题要求学生说出列宁所经过的地方名称。我则让学生根据列宁跟踪蜜蜂飞回的路线幅幅图画来,再通过大家评议,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再现课文情景

“情随境生”,一定的情境往往是激感的催化剂。某些课文,可适当运用艺术画创设情境,为语文文字训练铺桥引路。

在《我的战友》一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我”矛盾的内心去理解的危险处境,特别是通过的外表去体验他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这是教学的难点。此时,用红色粉笔画出烈火,直观形象地将被一团烈火包住,在烈火烧身的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坚持隐蔽这一外表展现出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学生一下子进入危急的情境。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这个伟大的战士的崇高精神受到强烈的震撼!

六、辅助经典背诵

背诵是积累并内化语言的一个基本途径。有些课文,可以根据要背诵的内容画出一些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看图,按教师的指点循序背诵相应的内容 。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可按书中艺术画的提示,看图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内容。 在古诗《泊船瓜洲》中,可用绿色粉笔涂抹大地,黄色粉笔画月亮。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画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被形象美所吸引,审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形象思维就会随之活跃而得到发展,为儿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架设了桥梁,放缓了坡度,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11

一、创设良好的自读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首先,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相应的问题,并将其提出来,然后将问题交给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最终共同解决相关问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分配小组方面要注重人员的调配,让每一个小组都具备互相帮助的条件。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整个讨论局面,必要时参与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化难为简,突破阅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最终实现阅读和讨论的有效结合。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归纳总结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杰出智慧;然后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选定詹天佑某一方面的优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解说词和展示板,最终将詹天佑的优良事迹完美地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与讨论中,真正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精读细读,深入文章中心,领悟内涵

理解教材内容只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领悟教材文章的基础上再深造、再创新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材只是“范例”,起到推动的作用,掌握“范例”只是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凭借“范例”,举一反三,推陈出新,让学生知道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用词?为什么那样造句?文章的布局逻辑结构的精妙之处又在哪里?试着将这些优点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例如在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会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分析,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理顺游览顺序,提炼中心思想。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摘录下来,学习其中的精髓,边领悟边积累,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课文精读训练为例,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词句理解、内容概括、中心归纳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概括归纳能力。

1.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阅读。

任何书籍和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事物的,学生只有经过阅读,弄清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才能更好了解大意,才能全面了解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课文中附带的图文来开展阅读。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应先从课文题目入手,认真审题,然后根据题目说一下在开始学习前想知道些什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附带了大量的图片,这些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采取先看图后阅读的教学策略来开展语文阅读。比如看到书名和封面,先让他们猜测一下书中可能包含哪些内容,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导学生读书和动笔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随时使用各种符号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标注。如使用“?”表示不明白的地方,“。。。。。。”表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等。在碰到一些寓意深刻的句段时,可以在一边用笔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方面也可以进行品评,表达自己的感想和对相关问题的见解,还可以对文章进行整体上的点评。写读书笔记也是学生学好语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可以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和疑问写在课本空白处,做成眉批笔记。把读书时碰到的优美句段摘抄下来,做成摘录笔记。把一些篇幅较长、内容深刻的文章写成提纲,做成提纲笔记。把读书时获得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进行保存,做成观后感。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范文12

关键词:简笔画;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形式,它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鼓励教师对课堂进行创新,探究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而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它本身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辅助方法,追求创新型课堂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在过去进行教学时,多是采用文字和语言,讲述和师生问答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式比较单一、乏味,缺少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动性[2]。学生易于接受的是形象性的东西,简笔画非常直观,并且能够把一些文字和语言难以说明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后趣味盎然,因此,将简笔画融入语文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运用简笔画指导识字、写字

中国的汉字大多是由图形演化过来的,教学汉字,要遵循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和一个象形字就像一幅画两个规律,采取字画结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生动形象的图和字之中。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时完全可以通过简笔画,使同学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字形、字义。如教学象形字“日、月、水、火、木”等字时,可以根据其象形特点在黑板上画出相对的简笔画。会意字如“休、明、从、众”等,要让孩子们初步理解它们的字形特点和字意,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在休息”、“太阳和月亮的图形”、“一前一后的两个人”、“重叠在一起的三个人”等,同学们一看便能由图想到义。指事字通过简笔画更能让孩子们理解了,如“一、二、三、上、中、下”只要我们用一幅简单的图画就可以让孩子们理解。采用简笔画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汉字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运用简笔画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初步阶段,受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单凭字典和老师的说教对某些特殊字词的意义理解会很难[3]。如果老师在教一些字词的时候,借助简笔画对字词的含义加以生动的展示,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消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则有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例如:课文中有些词的含义是采用借用的方式,如果按原意去理解,就会产生错误。如《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中,就有“树冠”一词,“冠”本身是指帽子。学生会产生疑问,树怎么会戴帽子呢?如果我们用简笔画描出树形,指示出顶部的位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有些词用文字说明非常复杂,生活中也不易看到实物,也可以用简笔画说明。如栅栏和篱笆,这两者学生在生活中都很难见到,也难以理解和想象,如果教师用极其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它们的外形,相信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有些物体的样子、质量完全一样,只是处在不同的位置,名称便不一样,学生很难识别。如课文《记金华双龙洞》中的“石笋、钟乳石”同是溶岩,但处在上方洞顶的称为钟乳石,地面上积起来的却称为石笋,如果用简笔画写意,学生就一目了然。

三、运用简笔画理解句子,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学生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阅读教学中,某些句子意思比较含蓄,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语感不强。恰当使用简笔画教学,则能很快领会,印象深刻。比如,有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根据最后一段揭示中心的重点句子(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中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老师很巧妙地在板书中添加了心形和小船,形象地表现”我”这艘小船在父母的”爱”的鼓舞下平稳地行驶,突出“爱”的主题。

4、运用简笔画,帮助理清文章思路,加深课文的理解

学生对视觉形象很敏感,教师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练地画出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强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自然理清课文脉络。例如《爬天都峰》一文,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天都峰的“陡”和“高”,由“我”与老爷爷的对话中体会鼓励的力量,养成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要突破本文重难点,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勾画一座山峰,在山峰侧面板书体现高和陡的词语,以突现遇到的困难,再勾画出爬山时的表现,体现出勇气和信心,在山顶上画一面胜利的小旗。由这样一幅简笔画,可以问学生:小作者与老爷爷的力量怎么样,面对高而险的天都峰时,心里都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爬上天都峰的?老师由图画再加以引导,最终孩子们便能自然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受到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的教育[4]。

在写景状物的课文常常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景,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头脑浮现事物的形态,产生美的体验。借助简笔画,学生更容易捕捉到这种美景。对于参观、游记、说明等一类的文章,学生对于空间说明的顺序往往很难把握,这时老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浏览的路线、观察的方位和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叙述的主线,并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字描述进入画面意境,触景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可用图示的方法把参观大会堂的顺序画出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总之,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针对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用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选择简笔画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时,要合理地选择,恰当地使用,同时还应该考虑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香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吴家萍.简笔画画法及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