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变色龙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12:12

变色龙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1

学科:  九年级语文 

课题 《变色龙》 课型 新授 所用课时 2课时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抓住人物在狗咬人事件中的态度,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一、 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只需一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2、写作背景 

《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作家刚24岁。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à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       )满   筛(     )子 魁(     )梧 畜(     )生  

恐吓(      )  中(       )看  

4、写出汉字,并解释词语。  

(1)无精打 (   ): 

(2) (  )想天开:   

(3) 无(   )无故:  

(4) (   )自: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追问: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什么? 

问一:本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 

过渡:这场诉讼案件中,法官、被告、原告分别是谁? 

追问:作者在对人物性格刻画中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 

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过渡:小说中除了奥楚蔑洛夫外,还有那些人物?当年,这些人上演了怎样的一场闹剧呢?演读课文6-27自然段,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一共变了几次?变化依据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并完成表格。 

狗的主人  对小猎狗的态度 对赫留金的态度 

1

2

3

4

5

6

问二: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光天化日之下断案,六次判定,五次变色,作了淋漓尽致的丑恶表演,那么,她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 

问三:这条“变色龙”除了这个“变”的特点,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明确: 

问四:在众多“演员”中,你认为谁演绎的最棒?为什么? 

拓展延伸------续写 

过渡:这场闹剧的结局怎样? 

明确: 

追问: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请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发生的事,100字以上。

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一)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1、上文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 

A.席加洛夫   B.叶尔德林    C.奥楚蔑洛夫    D.赫留金 

2、《变色龙》借一种动物为题而实写人,这种写法是:(      ) 

A.借喻     B.借代      C.双关      D.暗喻 

3、写警官多次脱穿大衣,充分表现了他的:(      ) 

A.胆小怕事的奴才身份   B.内心恐惧和强作镇定,掩饰卑劣行径的心态。 

C.心情烦躁,不知如何是好。    D.官气十足的老爷作风。 

4、写警官由骂狗到骂人,表现了他的(     ) 

A.执法严明,断案如神 B.见风使舵  C.粗鲁无知,不知所措 D.严于执法,不徇私情 

5、文段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B.行动描写      C.对话描写      D.心理描写 

6、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是(      ) 

A.揭露走狗奴才的丑恶灵魂。 B.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说明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变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 

D.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7、契河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 

A.说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脱下大衣,一会又穿上大衣。 

B. 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 

C.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8、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有一条准则决定他“变色”,这条准则的是(    ) 

A.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脑子上哪去啦?    B.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C.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            D.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9、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反复无常,但始终有一点是不变的,这就是(    ) 

A.欺压原告的语言。   B.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C.狗仗人势的奴才本性。  D.只有一个随从。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个双关语,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指沙皇统治,具有讽刺意味。 

B、小说中每次提法律,说明沙皇俄国是一个法制完善的国家。 

C、“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这是故意发问,目的是在老百姓面前摆官架子。 

D、小说中的奥楚蔑洛夫,可以说奴性和官气在他身上是对立统一的。 

(二)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⑵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⑶四下里一片沉静。⑷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⑸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11、“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表明了(     ) 

A、这个小镇很富有,没有乞丐。 B、侧面写没有顾客,形象地写出了萧条冷落的景象。 

C、乞丐有损镇容,被赶跑了。  D、商店和饭馆穷得连乞丐也不来。 

12、这段文字读后给人的感觉是(     ) 

A.环境冷清,气氛压抑,市场萧条        B.环境安宁,气氛沉静,秩序井然 

C.环境稳定,气氛冷清,市面安静        D.社会稳定,气氛安详,买卖稀少 

13、对这一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是外貌描写。 

B、第一句话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并刻画出他神奇十足的样子。 

C、“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一句,说明乞丐怕警察,早就躲开了。 

D、选段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渲染了气氛,并引出主要人物。 

14、对第5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B、这一句属自然环境描写。 

C、这一句形象地描写出沙皇时期市场萧条的景象。 

D、这一句中“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实际是指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三)“不过也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15、文中奥楚蔑洛夫说“给我穿上大衣吧”,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 

A、内心恐惧不安。B、当时天气变得很凉。   C、他自己觉得很自卑。D、他觉得应该穿上大衣了。 

16、对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的沙皇统治者的走狗。B、欺上媚下、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统治者的走狗。 

C、迫于压力不得不追随沙皇统治的警察。    D、他是一个奴性与官气并不太严重的走狗的形象。 

17、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逐一阵子就走吗?”理解正确的是(      ) 

A、奥楚蔑洛夫的笑和情都是虚伪的、装的,表现了他的善变。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2

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

2010年,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部门创造性地提出“育人为本特色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及配套评估体系,由此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教学改革。

不同于取向制度修补、模式建构、方式创新的“点线式”变革,这场由“顶层设计”战略思想催生的区域教育改革,从教育诉求的本质回归和理想建树,到改革创新的系统谋划、整体建构,唤起了长期潜伏和压抑的教育潜能,渐次觉醒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能量。

时间回到2010年1月5日,龙泉驿区小学教育工作会上,龙泉教育部门基础教育一科相关负责人抛出“顶层设计”概念,并提出在全区构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立即引起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两个后的3月16日,全区召开首次“顶层设计”研讨会。与会者凭着“遵循规律,摒弃功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龙泉老百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激情,从龙泉教育近20年改革中追根溯源,寻找阻碍素质教育的核心障碍,对接教育改革的前沿走向,构思“顶层设计”框架。

也是这一年的7月13日,中央召开21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首次将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纲要的出台,无疑给了矢志改革的龙泉教育人一个极有力的支撑。

同年8月18日,历经半年调研论证,易稿12次,《龙泉驿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应运而生,教育部门随即做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决定》。

建构“顶层设计”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素质教育发展体系,不仅构建了龙泉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更指明了龙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几年后,回忆起当年参与《方案》起草的那段经历,李金鸣老师仍激情难抑:“几经苦行僧似的历程,让人疲惫却又信心满怀,犹如经历了分娩前的阵痛纠结,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明天。”

叩问教育本质的“顶层设计”

把“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引入区域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方式的创新、路径的优化,是龙泉驿区教育局的首创。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方式,无论最庞大的工程,还是伟大的社会发展事业,无不采用顶层设计。同样,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也需要顶层设计。它要求遵循规律、叩问本质,构建起引领改革的先进理念及其科学有力的规划系统和执行系统。

素质教育的本质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了“育人为本、特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小学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思想,把“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回答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本质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方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学校以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为突破口,在原有发展基础和坚守常规底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自主办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区基本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和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回答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本质问题――“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顶层设计”,一场“心”的革命

“顶层设计”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点燃了全区教育人的改革“心灵”。

作为一场对传统思维和行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给龙泉教育人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推行初女厶受到各种质疑也无可避免,然而,不同于以往的那些过分注重形式的变革,“顶层设计”触及的是教育的“灵魂”,因此自然也能唤醒教育人的“灵魂”。老师们也从最初的不以为然、有点抵触,到最后的高度赞同。

“记得那年秋天刚刚来到,‘顶层设计’就似一记惊雷,带着满心的迫不及待存龙泉小学教育的厚土上炸响。”对于“顶层设计”,龙泉第八小学校长秦文彬最初是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有所抵触的,但最终完全接受:“从质疑、反抗,到踯躅、徘徊,我的犹豫不前丝毫挡不住她那耍唤醒一切的力量。观望中唏嘘,试探中认知,收获中喜悦……她一步一步走进我的心房,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她的陪伴关怀、她的启迪引航。”

“顶层设计”要求学校一切活动都应唤起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充分激扬全体教师的生命激情和创造力量,共同构筑教育的梦想长城:教师要有教育理想。面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教师永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才能迸发激情与诗意、机智与活力。这也催生了“顶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不唯分数而教,要为发展而教;不为生存而教育,要为教育而生存。”

“唯分数而教”关注的必然是分数,必然导致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歧视学生……“为发展而教”则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其未来;既注重其全面发展,又注重其个性发展;既教书又育人。

变“为生存而教育”为“为教育而生存”是对教师人生的价值引领。“顶层设计”注重“唤醒教师对生命价值的意识和追求”,引导教师“珍惜自己的人生选择,爱上正在做的事情,让必须做的每件事都富于意义、正在做的每件事都更加精彩”,精酿美好的教育人生。

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曾华春感悟道,“面对当今教学质量的压力,很多老师关注学生上课认真不认真,发言积极不积极,能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怎么样,这些都没有错,但总感觉这样的教育缺了点什么。到底缺点什么呢?顶层设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老师们有豁然开朗之感。”

确立办学思想,构建“顶层设计”框架 办学思想是“顶层设计”的核心和灵魂,明晰办学思想才能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要求学校基于历史沉淀、运行现状和发展愿景,建树核心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厘清办学思路。

“顶层设计”启动半年后,教育局发现各校办学思想建构还不够深入,遂决定再用半年时间深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区教育局组织力量到各校开展校长、中层、教师三个层面的座谈会,看学校是否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是怎样开展的,开展得怎样,并及时诊断指导。

在办学思想大讨论中,各个学校分层面、分专题、分类别充分开展大论坛,每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自己在践行顶层设计过程中的所得和反思。这样的论坛带来了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思考,智慧纷呈。

讨论中,大家发现,有一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虽然很多校长都想当个好校长,但对做什么、怎么做却比较懵懂。

如何让“校长潜下心来办学,成为有思想、有理念、有作为的专业化校长”?“顶层设计”引导校长学会本质叩问、系统构建……提高办学的价值领导力、路径导向力和决策执行力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校长办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通过整整一年的建构,各校基本形成了相对科学系统的办学思想。绝大多数学校都基于人的发展,构建了各其特色的办学思想和“顶层设计”框架,找准了办学方向、路径和方法。

龙泉第四小学,作为一所从农村学校改造而来的新兴城市学校,与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上,还是生源与区位优势上,都无可比性,唯一能比的就是教师的勤奋敬业,经过专业提升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所以,四小提出了“关怀生命成长,共创幸福人生”这一极富时代特色的办学理念。

龙泉第二十小学,针对教师素质差异大,队伍建设出现断层、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观念滞后、育人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下降的现状,提出了“书香浸润,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立体式交叉的阳光教育学校发展特色目标――“四位一体,和乐发展”,完善了“走近经典”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各校紧紧围绕办学思想开展工作,以办学思想为引领,深度思考学校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统筹,中心突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落实具体,充分显示了有思想、有使命、有担当的领导团队精神。

如第四小学、第二十三小学等学校的《学校工作计划》,饱含深情和殷殷期望,既有精神引领,又指向明确、落实具体,体现了“有思想的办学”。第五深化学校办学思想内涵,深度诠释、努力彰显“用心成就最美的自我”……

在形成办学思想、顶层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各个学校上至校长、教师,下至学生,外到家长、社会,紧紧围绕办学思想思考工作、开展工作、指导工作,无形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办学思想、顶层设计方案的形成也使学校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落脚点、办学方法,促进了学校管理思想的形成,提升了学校领导水平和办学品位。

特色办学,各校精彩纷呈

学校特色建设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建设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2010年,区教育局提出的改革路径“确立办学思想一构建顶层设计一培育特色项目一形成学校特色一成为特色学校”,这是基于办学理念“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预设路径。近五年来的特色实践轨迹是“彰显特色一呈现特色一突出特色发展一走向特色发展”。

2014年,根据实施情况,区教育局将改革路径修订为“确立办学思想(方向)一构建顶层设计(方案)一落实三性课堂(载体)一走向特色发展(过程)一成为特色学校”(目标),各校必须明确这五大改革路径,并依照此路径开展工作,实现“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目标。

各学校围绕办学思想,努力走向特色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确定了思路和措施,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基础扎实、特色突出。

正如龙泉第三十小学曾贤志校长所说:“很多人只知道我们学校的足跑,我们不是只有足跑,我们是爱的教育。”校长们不仅仅满足于单项的特点,而是渴望学校整体品质的提升、办学思想的凸显、办学特色的呈现。

“学校在做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不是学校需要什么特色,而是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平台和机会,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着学生6年后的面貌,更要想着学生20年后的发展。我们需要以办学思想为统领,结合校情,不断丰富内涵,遵循规律,完善更新培育体系,逐步凸显学校特色。”这已成为众多校长共同的心声。

如今龙泉驿区的“特色办学”已渐成佳境,打造特色学校,使全区小学形成模式不同、风格各异、特色纷呈的新局面,特色办学已成龙泉驿区各小学的常态行为。

三性课堂,把顶层设计引向教改深水区

2010年3月,成都市教科院对龙泉课堂进行了调研,反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课堂相对传统陈旧,教师包得紧、牵得多,学生缺乏个性发展……”

在此之前,教师们一向对课堂教学颇为自信,从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创造教育途径和策略探索,到多元学习的高效课堂构建,龙泉课堂体现的教学思想是比较先进的,送出去的优质课、比赛课,也在全国、省市频频获奖。教科院调研的结果,让龙泉教育人开始反思。

2012年8月,“顶层设计”进入第三个年头。有了更多实践经验的龙泉人再度审视全区小学教育,认定:课堂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全区小学教育暑期干部培训研讨会上,首次把“顶层设计”引向课改深水区,打响了构建“三性课堂”攻坚战。

所谓三性课堂,是指彰显学科教育的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现代课堂。龙泉教育入主张的三性课堂,是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基点的,以公民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以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灵魂的现代课堂。它是着眼于民族振兴,将个人素养与民族未来、国家利益相结合进行顶层设计的课堂;是着眼于人的幸福,将教育与人类终极目标相结合进行顶层设计的课堂;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将育人为本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进行顶层设计的课堂。

在顶层设计下的学科教育中,学科性形成基本能力,教育性决定价值方向,创新性决定发展高度。三大任务同等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养育学生生命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性课堂的核心是“育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终身发展。三大任务的实现,以学科性任务为基点,以教育性任务为核心,以创新性任务为灵魂。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仰望星空,那么,三性课堂就是脚踏实地。

三性课堂将顶层设计方案的三大目标落到了实处: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能静下心来思教,研究儿童、研究课堂,有教育理想,成为师德高、业务强、受欢迎的专业化教师;学生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好学、好问、好思、好动、有梦想的阳光儿童。

几年来,各校工作重心全力倾向课堂,通过开展观摩课、研讨课、献课、赛课、行政听课等活动,在磨课、说课中多样化挖掘教材、从细节人手,实境研讨,尝试构建三性思想下的新型课堂。

三性课堂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方向,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民主的、和谐的。这是在顶层设计理念下对课堂的重新建构,而不是教学枝节的局部改进和优化。

在课堂上,第十三小学黎建君老师大胆放手、创新性使用教材;第十小学孙灵芝的课堂鼓励与引导如影随行;第四小学蒲艳情境化教学、游戏式教学游刃有余,深受学生喜欢;第十一小学的教师尝试学生质疑能力、想象力的培养……

教师们在课堂中,看到了思想解放带来的彰显着综合性、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感悟式、合作式、创新式、实践式的新型课堂。

第三十一小学的张睛老师说“教师找到了工作目标,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兴奋点到了课堂,到了学生,顶层设计、三性课堂让大家做幸福的教师、成功的教师、解脱的教师。”

“顶层设计”落点三性课堂,让老师们尝试了全新的教育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教育体验,也因此得到了全区教师的高度认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绝大多数老师的感受是:“犹如醍醐灌顶,方向性彻底明确了。”

教培中心郑大明主任对此深有感触:“这是龙泉历年教改以来最深入人心的一次,最取得高度认同的一次”。

一位专家如是评价道,“龙泉驿区教育在顶层设计思想指导下,展开代表课堂改革方向的三性课堂实践,走的是一条育人为本的课改务本之道。犹如一根双向互动的扁担,一头挑起教育的理想和梦想,一头挑起教育的实践和细节,势必释放课堂生命的活力。”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变色龙》 整体感知 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语文基础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就只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教育,毕竟,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育,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学会在阅读中观察,在观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从而实现思维的拓展。而在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基础性教育,或者说是知识性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索性教育,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下面笔者将以《变色龙》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一、趣味导入,整体感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的整体走向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力图为教学完成一个好的开始。课堂导入,是切入课堂的重要途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导入,是不是只能作为一个小的切入口,学生是不是从中只能对课文“略知一二”呢?显然不是。课堂导入,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一个小切入点,也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整体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堂导入,也能够让学生对本次课堂有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框架。

比如说,在《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就从整体思路着手,将导入作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要义的一个关键环节。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变色龙在灌木林间爬行时,身上的色彩不断变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变色龙的肤色变化情况。这一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也顺势提出问题:“变色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然知道是“变色”,因此笔者接着提问:“变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变脸’吗?”学生思考,然后讨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会“变脸”的人。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对《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清晰的认识。而这也就完成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关键一笔。

二、理顺框架,整体把握

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关键的一种。如前所述,语文是感性的,但也是理性的。因此,教师从感性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文章的价值或者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理顺课文的框架,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也重视了对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笔者以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描述,找出这条变化的主线,以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这样的线索:听了赫留金的申述,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野畜生、疯狗弄死好了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下贱胚子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名贵的狗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野狗,弄死它算了厨师说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

通过理顺框架,学生就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故事的发展过程也有了整体的掌握,对文章的思想要义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文章的脉络上,对《变色龙》有了更多的阅读体验。

三、延伸训练,拓展思维

语文,是个宽阔的天地。可以说,语文包含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需要从更广阔的世界去解读文章,为学生开辟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这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贯彻执行的策略要点。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针对文本,进行更大范围的知识拓展,甚至需要超越文本本身,探索相关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就以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他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之下,自然会进行思考和探索。由于这样开放性的猜想话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对未知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着手,但更要从整体着眼,让学生在课堂中立足课文,并突破课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思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恰当的定位,并注意贯彻执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龙江特色文化资源;高校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56-0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影响着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无限的潜力。地方特色文化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理念,逐步将地方特色文化之精髓渗透到高校德育工作中,使高校德育扎根于地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能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既体验了文化的力量,又受到强烈的震撼。

一、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烙印。所谓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是指黑龙江省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龙江人民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龙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龙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本文所研究的龙江特色文化,专指优秀的龙江特色文化,如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它代表了龙江文化中最积极向上的一面,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鲜明的时代性,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

1.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龙江特色文化中的“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优秀精神能够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对塑造健全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二是龙江特色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作品,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大学生深受震撼、成为照亮他们心灵的火炬。三是龙江特色文化中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能够陶冶性情,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四是龙江特色文化资源中的风土人情,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社会共同生活的道德规、价值观,完善其道德修养。

2.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高校德育要吸引学生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人民群众创造的,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能促使教育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实地资料。龙江特色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龙江特色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应用于高校德育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距离,将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载体融合在一起,使高校德育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丰富高校德育资源

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人”相依的文化。将这种文化称为“资源”,是因为其作为文化层面的各个要素或特质,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丰富的实地素材和条件,以及鲜活的教育模型,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和积极地促进作用。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因地施教,不但直接,针对性强,而且本地人民比较熟悉更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校德育资源,弥补地方文化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不足。

二、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一直比较重视文化发展建设,2004 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口号,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了重要日程。2005 年,黑龙江省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现代文明公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道德模范”、“十佳公仆”、“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评选等活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这一文件的出台从政策上把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开拓了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局面。据调查,很多高校也陆续开始重视龙江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例如,对龙江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龙江讲坛深入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与家乡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起步还较晚,对龙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不足,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也不全面。一是由于经济环境欠完善,使得政府对龙江特色文化研究的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过小,没有充分的发掘、研究和利用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停留在表面功夫上,龙江特色文化还没有成为高校德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高校的教学理念还有待转变,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还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眼界不够宽阔,不敢或是没有能力去开拓新的教学资源,更谈不上将龙江文化与实际工作的有机融合。三是龙江特色文化应用于高校德育的教育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尤其是网络文化资源建设滞后,感染力不强,优势无法凸显,不被学生接受。

三、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实现模式构建

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和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德育的合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构建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使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有政策的支持,又有具体可行的方案。

1.坚持地方政府对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主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资源建设尤其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从宏观上对文化资源建设起引领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龙江特色文化建设,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深入挖掘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从微观上加大政策支持。比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教育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放开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场所等等。黑龙江省大庆市近几年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作为各地方政府参考的案例,比如,非常注重场馆建设,对群众免费开放铁人纪念馆、大庆城市规划馆和博物馆等教育基地,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2.促进大众传播媒介对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应用的推广作用

人类的传播活动是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手段。当前大众传媒主要分为两大类,以报纸、杂志、书籍为主的印刷类和以广播、电视、3G手机和互联网为主的电子类。一方面,我们应继续巩固印刷类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播作用,设定专刊专栏宣传主流龙江特色文化的精神,尤其要发挥各高校校报和宣传板的作用,时时刻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龙江特色文化更加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主动占领电子类产品的宣传阵地,尤其是要挖掘以3G手机和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潜力。新媒体有传播内容广、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各高校要主动占领该阵地,把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BBS、公众微信平台等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让学生参与龙江特色文化的建设,感受龙江特色文化的魅力,自觉的做龙江特色文化的传播者。

3.发挥各高校在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高校既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所以各高校应积极探索两者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首先,将龙江特色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意识地设置人文课程。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作为人文基础课开设,定期授课,也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某门课程中恰当融入龙江特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体现出常规化与灵活化的特点,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受到龙江特色文化的熏陶。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龙江特色文化注入校园文化中。比如,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或者聘请研究龙江特色文化的专家,或者是新时期推动龙江特色文化发展的带头人,来学校宣讲龙江特色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当代价值,让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龙江特色文化面。最后,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实现知与行的有效转化。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自愿者服务等活动,让他们一边受到优秀龙江特色文化的熏陶,一边接受着思想、能力和体力上的锻炼,在锻炼中逐渐成长为品德高尚、适应能力强、主动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材。

4.调动大学生在龙江特色文化资源传播中的积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主体性发展的高级阶段,如果方法得当,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掘大学生的潜力,让大学生参与到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方面,让学生设计文化宣传活动,比如自制手抄报、博客、微博、微信等,积极主动的传播优秀的龙江文化;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对学生设计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的

实施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1-10-31(1).

[2] 董鸿扬,张洪兴.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5

一、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活动内容

选择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民俗活动内容是开展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教师要精心筛选出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又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内容作为活动素材,并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

1.“云和板龙”

正月舞龙是云和民俗活动的一大亮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云和的“龙”和其他许多地方的“布龙”不同,不是用布制作的,而是用板凳、竹篾、纸等材料制作成的板凳龙,分“纸板凳龙”和“插花板龙”两种。

2.“舞狮”

云和正月的民俗节目还有“舞狮”,用意是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狮子通常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站立舞狮头,另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3.包山花鼓戏

云和包山花鼓戏是在安徽“凤阳花鼓”的基础上,经历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衍变而来的,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自成一体,长期以来在浙南山区一带享有盛名。

二、根据选择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

1.设计和创新民俗艺术活动课程。

以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为目标,根据选定的民俗内容设计活动课程,注意开发同一民俗内容的教育价值,将某个民俗内容作为系列活动,采取纵向螺旋式的教学形式,加强各教学活动的纵向联系,让幼儿循序渐进地了解、学习某种民俗艺术形式的操作过程并尝试创作作品。如以“云和板龙”为主要内容的大班主题活动,有音乐、舞蹈动作、道具、服装等多种艺术元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以下活动课程:说唱欣赏“美丽的龙传说”、绘画活动“画龙”、手工活动“制作龙头”、舞蹈活动“舞龙”。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亲历创作作品的方式感知、理解、体验,从中丰富“云和板龙”的相关经验。

有些民俗活动随意性较为突出。如包山花鼓戏是云和的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民间相传,这不仅给我们搜集整理民俗艺术作品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民俗艺术作品本身内在的构成也往往变化无常。花鼓戏音乐中的唱腔音域跨度大、舞蹈动作难度大,幼儿难以掌握,这给教师编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只有创新和改编花鼓戏中的内容和戏词,把花鼓戏中的方言改成普通话,才能让幼儿听懂并易学。

2.设置特色民俗艺术活动区域

设置特色民俗艺术活动区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创设的活动区有美术区、音乐区、表演区。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既考虑到民间艺术特色,又考虑到本园的特色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颜料、画笔、木棍、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等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幼儿已渐渐流露出对民俗活动的迷恋,并尽情地享受民俗艺术美的熏陶。在音乐区和表演区,我们摆放了锣、鼓、服装、扇子等道具,播放民乐,引导幼儿大胆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动手尝试,加强观察指导。丰富的材料和开放、自由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3.创设富有民俗气息的艺术环境

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民俗艺术中的美,我们为幼儿创设富有民俗艺术特色的视觉空间环境,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如利用走廊楼梯等墙面或过道展示师生艺术作品、民俗艺术介绍、园内民俗艺术活动剪影等;各班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区域设置和园内民俗艺术专用室的开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装饰五彩缤纷、形态万千的各种龙和狮子形象,在墙柱上挂了龙头、灯笼等,让幼儿在环境中对民俗艺术增强了认识,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全园性亲子民俗艺术活动展示

民俗艺术活动展示可以作为幼儿园特色传统项目,如元宵舞龙节、亲子小戏院。家长和幼儿身穿绚丽多彩的服装,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板龙”“狮子”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唱包山花鼓戏、做游戏等,共同享受着民俗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

5.收集民俗活动设计方案和案例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古典纹样 室内设计 吉祥寓意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态分析

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种类繁多,并且区别明显,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按照题材形态区分则更能体现纹样的特点,根据题材可以分为大致几类:

(一)由动物演变而来的传统图纹

龙纹,龙是自古为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是一种幻想的动物。传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兴风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中国古代的四灵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以前只有帝王家才能出现龙的图案。

凤,居白鸟之首,是传说中能给人们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因此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曾被作为封建皇朝中最高贵的女性代表,与帝王的象征―龙相配,她那美丽形象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与运用。

麒麟作为一种瑞兽,也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装饰题材。其它一些如蝙蝠图纹,鱼纹样,仙鹤纹等,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二)由文字演变而来的图纹

回纹,明清以来回纹广泛的用于织绣,地毯,木雕,漆器及建筑装饰上用作边饰和底纹。由于图案整齐划一而 新时期幼儿体育教育的思考 轻装上阵 事半功倍 合作学习在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材视角下的偏旁教学 大学英语体验式自主学习型教材 英语教学中引发的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培养模式的思考 释意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改革探究 教师信念与独立学院英语语言学教学 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现状及对策探讨 浅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企业员工英语培训 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 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颐嘌臃岣唬笫辣愀秤杷钍律钤丁⒚喑さ囊庖澹魑恢旨榈南笳鳌

万字纹,万字纹就是“”形式的纹样。万字纹其实是古代的一种符号,通常被当作是太阳和火的象征。“”在梵文中的意思为“吉祥所集”。

(三)由自然或植物演变而来的图纹

莲花,有名荷花,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传说莲花不染尘俗,如有人以手触之,花瓣随之坠落。历代以莲花为瑞物。牡丹图纹

《濂溪集》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外形色彩绚丽,雍容华贵,古人谓之“花王”。历代以牡丹为奇花,常用于装饰器物。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又称秋花,季秋时月始开。古神话传说中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海水江崖纹在家具上使用较多。通常在有龙纹的图案中都有海水江崖纹相配合。海水象征大江大河,在海水纹的中间,耸立着山石。江水和山石组合,象征“江山”。海水江崖之上有双龙和祥云,构成真龙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寓意画面。

二.中国古典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一)了解纹样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都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有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时间不同,对纹样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我们选定某个纹样进行在创作之前,要弄清它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殊的寓意和内涵。尤其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以及和佛学宗教有关的题材,一定要了解在不同时代中纹样代表的涵义。

(二)再创造要遵循的原则

中国的传统纹样是中国几千年发展下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于一些传统的纹样图案急需给它们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使得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但是在加工创造时又不能太过夸张,或者偏离了原图案的基本涵义。设计中最要注重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掌握形式美的法则,我们在根据传统纹样的再设计中,应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

(三)增强传统图案的时代特色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天有许许多多新的东西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何给传统图案增加时代特色成为设计师的一个难题,如果只是把原有的图形简单的拼凑和堆砌,简单的换一种材质和体现,那设计就会显得庸俗不堪。首先,在传统纹样的运用上必须大胆创新,敢于摒弃一些古板落伍的设计理念,适时的融入现代社会的设计思想,做到不与现代社会脱节,我们对之前的设计成果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摒弃,取其精华为所用。还有就是设计的风格千差万别,形式、色彩、工艺、材料等都会影响设计的成果,设计之初就应做全面的考虑。结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充分考虑纹样的时代性地域性特色。

三.小结

时代是在不断前进的,但把民族化与现代化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在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图案的同时,要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感,要注意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紧跟时代潮流,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传统纹样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传统的成为一种风格,一种时尚,使得中国的传统纹样、前人艺术的瑰宝赋予新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 靳彦乔、田晓、刘春【明清家具】[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强【明清家具赏玩】[M]. 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59-03

2012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简单明了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而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最佳结合点。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1],清华大学探索和建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提出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是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选择[2]。华中农业大学刘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阐述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958年建校之初工程学院便开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此基础上,2001年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3年被省教委批准为“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农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农业机械化工程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和农业工程一级硕士授权学科点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具备培养工学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人才的能力。

然而,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家总体教育科技政策、资源配置,文化环境和市场需求,也涉及高校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教育多年形成简单划一的教育观念,如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授课方式、考核等,基本强调了教育统一,而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求知的欲望。笔者所熟悉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也存在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冲破旧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中培养创新人才,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际,就这一问题作出研讨。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改革[4],必须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刘延东副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育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技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结构类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黑龙江省正深入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推动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面向黑龙江省、垦区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攻关,在今年获批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规模优质水稻全程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同时承担了多项部级、省部级和总局级的科研项目,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先后成立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研究中心、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研究中心,分别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与科研融合、互促共进是一个学科能形成特色,保持优势,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保障。统筹安排研究生培养阶段,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精简课程设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研资源,将一流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用先进的研究技术更新实验课程,开设前沿课程,建立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研究生才能接受新思想,理解新要求,掌握新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科教融合体制下,教师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学术创新,进行科学研究。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构成了完整的大学学术活动,因此建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机制,要坚持教学的学术性。作者李祖超利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研究”,发表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值得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借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要根据自己特色和发展定位,科学制订协同创新战略规划,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环境氛围,突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人是导师,这是各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系统化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研究能力,对学生治学品格的培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意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做人。导师以渊博的学科知识,宽广的眼界,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才能引领和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2001年开始遴选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更需要提高。导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坚持走进实验室参与动手做实验,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同时要与学校、学院、学科相近的专家多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接受学术熏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一)设立完善的导师遴选程序

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导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其士生导师以学校管理为主,硕士生导师以学院管理为主。由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核实申请人有关申报材料,同时审核其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实际学术水平和能力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有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应进一步严格遴选过程,高度重视导师角色,体现导师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

(二)健全导师责任机制

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就业、创业等全方位的引导。具体体现在对课程讲授、论文开题、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等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内容及程序均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导师的指导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知识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继承,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任务。导师应熟悉学生的特点、思想、和生活背景,并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三)实行严格的导师考核机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三年按照考核机制进行一次资格认定。除了资格认定外,还应进行8年或10年的评估,包括研究生院评估、院系评估、学生评估和同行评估等。建立导师退出机制,保持整个队伍的活力和水平。

三、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实行弹性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应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分类设为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目的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开设的课程应把握本学科现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内外发展动态。专业外语和二外的开设,使研究生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研究生应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科专业设置深入研究,大力发展交叉学科[5],针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特色,设立机械、农学、畜牧、信息、生物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才能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学科交叉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指导实际生产,做到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中的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就是主要针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业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及其土壤和气候特点,根据农业生产模式、农艺要求,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制造工艺,采用优化设计、虚拟设计、并行设计和信息技术等现代设计方法,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技术”项目开展的与先进的耕作方式、先进的农业物料加工及处理工艺相适应的水稻生产机械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二)规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学校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学科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必须建立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来支撑。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通过聘选优秀教师担任管理机制岗位,使科研平台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最大效用。学校应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避免单一化,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允许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课题需要,跨专业选课。 在教师示范创新基础上,引导研究生实践创新,推进师生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6],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在严格的管理之中,健全监督机制。学术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学术质量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社会服务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产教结合,实施协同培养

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深度开展合作与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黑龙江省于2013年5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组建“校协同创新中心”,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发展规划,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探索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邀请国外高水平专家进行学术访问,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也可选派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以访学、交换生、攻读学位等形式,到国外大学学习或研究。拓宽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利用世界多元文化,发现前沿问题,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拓展课外平台,鼓励自主创业

建立课外平台,利用我们现有的垦区大农业发展的优势,开展科技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依托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基地,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创新的品质和创新的意识,将研究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生教育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担负起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能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7]。

四、加强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是学科,学科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8],在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期,面临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农业院校应加强学科建设,科学定位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学科实力,特别是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学科进行比较,找差距,确定特色,重点进行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队伍。学科队伍中要有领军人物,即学科(方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应该学术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同时学术民主、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对学科队伍起到引领、整合和管理作用。同时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形成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善于科学攻坚,能够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9]。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服务学科的作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面向和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学科来创新知识,通过专业去培养人才,将科技变成社会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立足黑龙江垦区,依托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等上述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提供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成果。

“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继承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0]。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很大困难,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创新的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

年大会上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12,(1).

[3]刘震,黄巧云,刘凡等.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赵文春.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制度[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13,(5).

[5]刘丽娜.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与借鉴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6]张慧茹,赵红月,赵银丽等.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创新人才

的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7]龚旋.学术评价标准的国际化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实践

[J].社会纵横,2009,(10).

[8]徐迎红,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江西社会科学,2005,(4).

[9]刘向华.都市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

[J].高等农业教育,2014,(5).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装饰纹样;文物纹饰;平面设计;创意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意外发现了南越文王墓,该墓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持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我国古代的南越王时期,其历史文化在当时的气候、政治、宗教、制度等影响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装饰所用的纹样蕴含了中原、土著、海外异域等艺术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1]其中“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金釦象牙卮”“铜印花模板”等文物的装饰纹样对现代平面设计极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在充分了解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后,展示了设计应用成果,以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平面设计、文创设计开拓更宽广的设计思路,从而激活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审美中的魅力。

一、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玉器、金银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等文物上发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纹样,涉及的内容有植物、动物、几何形状、大自然、人物等。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中的动物类的装饰纹样极为多样化,其中包含不同造型特征的龙纹、凤纹、虎纹、双龙纹、双凤纹、龙凤纹、龙虎纹等,另外还包括马面兽、方头兽、朱雀、饕餮兽、犀牛等兽纹;动物形象有:牛纹、鸟纹、羊纹、猪纹、蝉纹等。植物纹样涵盖了蒜头纹、谷纹、篦纹、蒲纹等。几何图案纹样包括弦纹、涡纹、绞索纹、菱形纹、堆珠纹、线纹、戳印纹、绳结纹、山字纹样等。与大自然有关的纹样有:月亮纹、山纹、云纹、火纹、雷纹等;与人物的活动相关的纹样有:羽人纹、体型各异的舞人纹、力士人操蛇纹等。纹样是一种装饰图案的统称,在艺术的本质上,它并不是独立的,必须要依附于物体,而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装饰的含义。其内涵包括符号的意义、功能的基础、美学价值。[2]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造型独特,从纹样、器型、工艺上看,不但大量糅合了中原汉文化和楚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了波斯、西亚等海外文化的影响。文物的装饰纹样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设计师应当深入研究传统纹样,将其与现代平面设计建立亲密的联系,发挥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价值。

二、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思考与应用

在十九世纪晚期的欧洲,以英国为代表开始将平面设计从美术领域中分割出来,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平面设计的概念,在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才初具现代意义的平面设计概念。我国的平面设计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整体起步较晚,从设计思维角度看平面设计元素具有典型的西方特色,盲目顺应潮流,制约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也面临在现代视觉创达设计中如何传承再发展的问题,较为简单的复制、单纯的模仿,会让我们的传统技艺停滞在表层,丧失活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积极地把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注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之中,形成了自己的原创的设计品牌,为中国原创设计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设计师常常会从我国的传统纹样中寻找设计灵感,以便创作出更加符合国情的中式审美的作品。但是,从具体应用的作品情况看,一些设计师在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上忽略了传统纹样的内核——民族底蕴。对纹饰纹样的内涵不甚了解,对纹样出现的历史时期及地域文化分析不透,设计出的作品还停留在表象,这样不利于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因此,平面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通过对原有模式的再创造,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传达元素,从而提升作品的质量。

三、透雕龙凤纹图案的平面设计创意思路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图1),材质是一种青白玉,土沁以黄色为主,是一种圆璧形状,通过一个圆圈分成内、外两个圈。内圈中是一游龙,两爪、尾伸向了另一区;外区则是一凤鸟,在龙爪之上,鸟冠、尾羽者是卷云纹样,在外区的上下均有呈现,图案的构思非常奇巧。[3]此件玉佩镂雕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卷曲流畅的线条使此璧造型更具有动感和灵气,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图1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展现了南越王时期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以“透雕龙凤纹”为例进行设计应用的探究。设计思路分为三个设计步骤:一、将原本纹样构成规律打破,提取原纹样的符号重新依附在一个新的载体上,在原有的图形基础上重新整合元素信息,构成新的模式。二、在新的载体上进行延伸设计,在充分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保留原图案的象征意义同时传达其思想。三、用现代色彩美学的概念以及文字的解构重组对传统纹样进行再创作,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感官。这种设计思路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演变,将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民族内涵、传统的美学观念演变为可视的形态呈现出来。传统纹样、图案经过逐步设计演变,是不能完全摒弃原始图形结构的,而是将设计师自身的审美意识,给图形美术以新的形态,再对其进行再塑处理,以使其逐步达到充实、完美的效果。

(一)提取原纹样的符号,寻求新的载体

为了突出动作的张力,南越国的工匠们采用了镂空雕刻技术,将动作的线条勾勒得更为清楚,并以阴线刻画出了动物的腿部、脚部。[4]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被选为南越王博物院院徽,整个作品采用了线雕刻和雕刻工艺,对龙凤纹、卷云纹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加工,以削弱了龙、凤的身体轮廓,凸显中部位置。龙的威武庄严,凤的柔美华贵的姿态跃然于璧上,使平面图案更具立体感。南越国的雕刻师也巧妙地处理好龙凤与卷云纹的关系,在雕刻中不仅体现了元素之间轻重、疏密、聚散等节奏韵律感,而且使“形”与“意”达到高度完美结合。《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一(图2)单独提取了原文物中“龙”和“凤”元素为纹样的代表符号,将两款设计搭配成系列作品,寓意着吉祥美好。“龙”“凤”的头部、胸部以及前爪还保留原纹样的特征,以提高辨识度。打破原有的双环型框架,将龙的尾部以舒展的姿态呈现,还原龙、凤的写实形象,让开阔的空间作为新符号的载体,原纹样的云纹也从框架中分离出来,以自由的形态穿插在龙的四周,设计线条流畅生动,向四周延展扩散开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扩张力,给人一种凤舞龙蟠的灵动感。在细节上依然部分还原了纹样刻画的线条,同时增添了龙身及尾部的毛发感,使形象更为生动。强调凤鸟的元素中的凤尾部分,以夸张的设计延伸为两个部分,与卷云纹呼应,突出了凤鸟形象的温婉柔美。传统的龙凤纹经过巧妙的现代设计手法加工后,将符号本质从烦琐的龙凤图案中抽离出来,从而使平面视觉传递出一种欢快简单的现代美感。图2《龙凤呈(二)延伸设计——对纹样内涵的理解及传达思想在中国古代各时期龙凤不但具有丰富多变的外在形态,还蕴藏着独特的内在文化。汉代初期,信奉道家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5]《易•乾卦》载:“云从龙”。云为水气,从龙以致雨。龙是水神,是水中灵物。[6]凤鸟,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尚书.益稷》中记载,大禹得胜,“箫韶九成,凤凰来朝。”《尔雅•释鸟》中郭璞将凤凰写成,鸟首、蛇颈、龟背、鱼尾、五颜六色、六尺高。由此可见,凤鸟在古籍中的地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得更为明显。总之,凤凰最大的特点就是五颜六色,突出的是天地一片祥和,是不可多得的吉祥之物。[7]龙凤表达了阴阳交合、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汉代的龙凤图案造型具有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的特点,在设计上也更追求龙凤纹样的完美性,极具张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不仅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也是寄托了精神信仰的符号,具有特定的意义。在此件文物中“凤”头部位置靠下站立在龙爪之上,回眸与龙相望,意味着对龙的归附。在古代,艺术品不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实现君主的政治理想,所以其装饰中所包含的具有权力威严的象征意味。但在现代龙凤纹早已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在玉佩中“凤”作为整体纹样的次位,图案小且不完整,刻画精细度和“龙”相差甚远,凤纹常体现出优雅的神韵也是为了衬托龙的矫健与力量。在我国古代,龙多代表男子,凤多代表女子,所以,凤纹一般都会和龙形图案相匹配,而龙形图案则是位于中间,而凤凰则起到辅佐的作用。但是重新设计后,在《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一(图2)中,提取凤鸟视觉元素独立作为系列设计中的一款,突出其主体地位进行设计,不仅提高了作品的丰富性,更符合现代人的性别平等观念。对于“凤”的处理,依旧采用了“还原主体”“舒展尾部”的方式,使新的两款设计风格是互相映衬的,提高了两款设计的关联性。在主体造型上都采用了云纹与龙、凤纹通过形式美组合在一起,形象舒展优美、风格灵动、突出主题,蕴含了“祥瑞之兆”“龙凤呈祥”“龙凤双喜”等文化内涵。“透雕龙凤纹”在再造的同时,将中国的传统资源、先进的思想、流行的元素以及对传统审美和现代气息的浓缩糅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创意、个人的创作才华相结合的过程。

(三)现代平面设计配色方案及文字设计对传统纹饰的再创作

传统纹饰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想要与现代的视觉传达理念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符号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精炼概括其形态,加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的配色和文字设计与原纹饰结合,使其富有时代特色。颜色的组合在图形的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颜色的改变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平面上通过调整颜色、亮度来表现情绪,在色调、亮度方面;多种颜色的结合,可以诠释一个人的情绪,让人从他的眼神之中,感受到了一股惊人的能量,感受着这三个字所蕴藏的含义。所以,颜色对平面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颜色是造型美和传达美的一个主要因素。色彩是文化、宗教和人们传统审美观念的长期积累,其内涵十分丰富,是历史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8]《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一(图2)大胆地将高饱和色度设计融合在其中,同时又有撞色的设计感,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烘托了祥瑞、喜庆的氛围,符合原纹饰的文化蕴含,也让受众更深刻地去理解其含义。文字也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文字与图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精炼的文字设计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内容。《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二(图3)中运用了解构重组的设计风格,将原“龍”“鳯”二字拆分,用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图1)中提取的元素代替具体的某些笔画,但又不影响原本文字的辨识度,确保人们可以准确地接收文字信息,同时增强文字的可观性和视觉形象效果。把龙的刚劲和凤的柔美融合在文字中,意形结合,既保持了原始汉字的基本构图,又使汉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文化意蕴。传统意义上的纹样,在当前的平面设计、重构再创造中,除了传统价值观念、艺术审美取向的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之外,各个时代的文字、文化等特征,通过融合的方式,也必然会使得传统的图案装饰艺术形式本身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内涵、形式之美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图3《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二结语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玉佩以精巧的工艺和富有艺术感的造型对现代艺术有多方面的启迪。本文以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上的装饰纹样为主要实物依据,分析研究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造型的独特性,内涵的传承性。深度挖掘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与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帮助设计师拓展设计思维,在增强平面设计作品观赏性的同时丰富意境,使传统纹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凌云.赵佗和南越国[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

[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广州市文管会.西汉南越王墓[M].1991.190.

[4]谷娴子.西汉早期出土玉器的标型特征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为例[D].广东.中山大学,2007.

[5]杨军,徐长青.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J].考古,2016(7):45-62.

[6]李新,朱存明.海昏侯墓“熊形玉饰”的文化解读[J].中原文物,2017(6):99-104

[7]胡田甜.南越王墓出土凤鸟纹玉器与巫文化[J].文物天地,2019(01):15-19.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9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疑难问题,设计的问题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哪些知识点需要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如何进一步提问,还要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培养何种能力与品质,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提问上,教师都应该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使每个问题都问得明确、具体、清楚、有用。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整体精心设计,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2.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喜从何来?悲的又是什么?3.苏轼是如何走出这种悲的感情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它们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目的明确,逐步靠近文本的深处,实现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情感的多重目标。

二、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问题设置要把握层次性和难易程度。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疑难问题向学生讲解得清楚明白,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散成若干问题讲解是必要的。教师为此要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阶而上,揭示出知识的理解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使问题有梯度。如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变色龙》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1.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怎样的?(善变)2.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一是变得快,二是变得蠢)3.奥“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4.是什么原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左右其反复无常的是将军的权威)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作者讽刺的不只是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直接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有梯度的提问,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文字表面逐渐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

三、课堂提问的思维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往往是拙劣的提问。中学生视野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吸引他们的不是课文中己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因此,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思维性。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价值,使问题富有思维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以《祝福》为例,主人公祥林嫂是必被分析的人物。如果老师总是问学生同一个问题“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位女性”,问题的分析肯定是平庸的,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如果变换一下角度提问:“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这就是极具有思维性以及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开始认真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品读认识了样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立春之日,丈夫去世;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命归西天。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祥林嫂的生命历程,还能意识到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四、课堂提问的反思性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是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走向成熟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行为,如果能够对提问及时反思,就会使提问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教师对课堂提问如何反思一直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反思:设计课堂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有助于实现课堂目标吗?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回答吗?提出的问题跟自己预设的目标是否一样,或者能否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不是有益的问题?以后课堂教学中在什么问题上拓展更恰当、更合适、更有效等等?如果我们每节课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弄彻底,那么,在此后的教学中设计出来的问题更加精要,课堂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效。课堂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所以,在每节课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教师课后对问题的反思渗透到自身的生活方式之中,并伴随着教师的专业不断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轨道,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N].光明日报,2005,(04).

[2]宁鸿彬.《变色龙》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1998,(18).

[3]姚维东.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三结合[J].课堂教学2009,(05).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10

【关键词】黑龙江;红色文化;抗联精神;剿匪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76-02

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文化也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龙江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如何赋予这些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内容

龙江红色文化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政治做为基础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其历史形成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阶段:即抗联与割匪文化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建设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

(一)抗联与剿匪文化

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在饥寒交迫的艰苦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形成了信仰笃定、意志坚强、忘我牺牲的东北抗联精神。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共有11个军,有9个军在黑龙江省的深山密林中抗击着日本侵略者,在此过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抗联英雄人物,如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还有如“八女投江”这样的东北抗联的英烈事迹。在东北抗战的实践中,抗联故事创作和抗战歌曲演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在当代抗联精神继续作为精神支柱指引着龙江人民共克时艰、再铸辉煌。

在解放战争的时期,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各部队陆续进入东北,同东北抗联进行了整编,逐渐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匪势猖獗,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底,东北全境土匪总数达10万余人,被收编加委的有16个系统,37种番号。”[1](P.65)匪患成为开辟黑龙江根据地的主要障碍,先期到达宁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代表要求东北局火速派老部队来参加剿匪,以便尽快稳定形势。在剿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剿匪英雄人物,如杨子荣等。描写这一时期史实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京剧《智取威虎山》等脍炙人口,形成了剿匪文化。

(二)建设文化

红色文化的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内容和形式。龙江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建设文化,它展现了龙江人民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文化风貌,形成了具有传承性的精神文化。

1958 年王震将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领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这片沃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北大荒开发的建设高潮。开发建设北大荒这场大规模的“会战”,是在国家非常贫穷,百废待兴,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北大荒”人以苦为乐,脚踏荒原,头顶蓝天,喝雪水、吃窝头、人拉梨、住马架,以苦为荣;克服了无数个艰难与险阻,不计名利,不计报酬,造福人民为己任,以报效祖国,开垦了数千万亩的耕地,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创业中,让“北大荒”终于由一片荒田变成了沃土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基地,由此创造了永放光彩、令人敬仰的“北大荒精神”。

20世纪 60 年代,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初始阶段,需要大量的石油能源做基础,而新中国没有石油能源,出现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这样,几万名工人与官兵来自全国各地,来到大庆开展了一场战天斗地的石油大会战。在挖掘石油阶段,生产和生活都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王进喜的带领大庆钻井队的队员迎难而上,忘我奋斗,用人扛马拉的方式将大型的运钻机成功地运送到目的地,耗时124小时用脸盆运水的方式成功打通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打破了国内油井打通的历史记录。在当时,他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解决了石油问题。员工的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被称为“铁人精神”, 由于铁人精神大庆钻井队成功完成了石油会战的艰巨任务,实现了中国的原油外运,对于国家经济、生产发展形成了有利的支撑,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龙江红色文化的特点

龙江红色文化根植于黑龙江的土地上,是龙江人民长期进行的伟大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晶,极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性。

(一) 地域性

在黑龙江这一地域上发生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拥有着黑龙江的地域特色,打上了黑龙江地域的印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龙江大地上的英雄们留下的抗战遗址,是任何其他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所没有的,如七三一部队遗址、杨子荣墓等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黑龙江地域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特色,是其他地方所不能产生的,如北大荒精神文化、铁人王进喜的英模事迹及精神等。

(二)时代性

c时俱进是龙江红色文化的特征,龙江红色文化是龙江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随着时代的快迅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它的内涵与社会功能也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如在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开放的文化特征和理念也深深地融入到了龙江红色文化的发展之中。在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龙江红色文化传承并弘扬改革和开放的创新精神,发展并创造出一些具有新形式的赋予时代内涵的红色文化。

(三)教育性

新时代背景下的龙江红色文化,在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方面有着浓厚的教育意义与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方面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如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中经常会带学生去杨子荣烈士纪念馆等、八女投江纪念馆去进行参观。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其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场感和生动性,可以弥补理论说教的空洞性不足。

(四)引领性

红色文化具有引领人民价值观、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如在革命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就成为了引领广大人民投身于中国革命战争和战后中国重建的伟大斗争中,成为一种文化的精神动力。比如,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革命文化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的优秀精神文化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的黑龙江省文化建设具有思想引导的作用,对于实现龙江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龙江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当前,中国向“两个百年”目标迈进,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中国的文化自信更强烈,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也不断创新,发挥其引领价值。在新世纪新阶段,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建设要从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做起。

(一)要不断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以资源为纽带来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零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体化格局。东北抗联文化可以成为黑龙江红色的一个品牌,由文化研究带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东北抗联纪念馆的建立,再到重走东北抗联路线的经典红色旅游路线。如2016年8月15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挂牌成立。牡丹江师范学院抗联研究中心的设立,有利于用生动的乡土教材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东北抗联相关的新产品的开发与挖掘。

(二)要规划红色旅游的路线,打造红色旅游的品牌

文化与旅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旅游带动地方文化的传播,文化也能提升旅游的品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且分布广泛。要超前规划和设计红色文化旅游的主题和线路,开发有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旅游的品牌。如牡丹江师范学院依托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的平台,合作开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学校正积极争取筹建东北抗联文化纪念馆,与牡丹江市、亚布力旅游区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旅游规划研究院,共同探索红色旅游与白色冰雪文化的双重融合。

(三)要深入挖掘内涵,打造红色文化城市品牌

根据各城市的自身特色,城市的红色文化的内涵要深入地挖掘,不断强化特色来打造城市的红色文化品牌战略。指出,“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的艰难岁月中,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血与火的、生与死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精神。同志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文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和强大的信念支撑,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这其中包含着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牡丹江的建设中东北抗联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庆的开发和发建设中铁人精神及大庆精神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在当前,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及其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用以打造城市红色文化的品牌。

参考文献: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11

【关键词】电子白板 优势 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83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逐步走进小学课堂,它为实现传统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无缝链接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它强大的交互作用、丰富的资源库以及使用时的便利引起了教师们的极大兴趣。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思维,交互式电子白板如英语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它激活课堂、激活教材、激活师生,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节奏明快、层层推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视、听、说并举,真正感受英语的魅力,使他们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激发相应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精心设计,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我常常在课堂上运电子白板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优于以往任何的多媒体设备,不仅屏幕宽大,而且影像真实清晰,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生动。如在教授著名地点的英语单词时,我用电子白板呈现了地点的图片,问:“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see? Today,let’s visit lots of famours places. Are you happy?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由此迅速切入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利用交互式白板资源里著名地点的图片,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犹如置身于地点之中,学起地点单词兴趣盎然,如鱼得水。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巩固。通过对一幅幅彩色画面的再造想象,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形象直观,同时激发了学生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至关重要。若教师想要组织一群玩心未泯,没有特别强的自控能力的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一门枯燥无味的外语,仅是靠教师自身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有了电子白板的帮助,那教师便如虎添翼了。网络上的英语歌曲,动画FLASH故事,不计其数,教师都可以加之利用。如在讲授变色龙和颜色单词时,我在土豆网中搜集到一个有关“变色龙是如何变色”的视频,当时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变色龙的视频所吸引,观看视频不仅巩固了颜色单词,而且还学会了变色龙这个单词,同时孩子们还了解了变色龙身体的颜色是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身体的颜色,整堂课教师也是轻松自在,真正的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创新设计教学活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每次做课件都要尽力去搜集资源,再组合利用,但是做到课件里之后,却是固定不能变动的,教师很多时候是将所有的资源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进行选择,然后在课堂呈现给学生。而电子白板有它独有的功能,教师可以把所要用的教学资源放进资源库里,但是这些资源都是未经过处理的,不是固定的模式化的课件,教师或者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在资源库中将所需要的资料添加到教学课件中,形成个性化的课件。这样多变化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的图像像素高,真实清晰,音影立体感强,更能刺激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如,在教授”red,blue,green,black,yellow”这五个颜色名词时,我想到利用电子白板现有资源的图片解决这一问题,果然一蹴而就。先在电子白板的图片资源里找到彩虹的图片,又在资源库中找到一个黑色的房子拖动到彩虹的下面,依次的教授这几个颜色单词, 再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一个五颜六色的大转轮,当我任意转动大转轮时,请学生们迅速说出相应的颜色。这时,已不用我多费口舌,学生便能很好的学会了五个颜色单词,再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出示不同颜色的图片,反复操练单词句型,最后还将学生请上讲台亲自涂颜色体验,我读单词句型,学生就根据我读的涂出相应的颜色。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五个颜色单词,通过电子白板的帮助,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12

关键词 龙岩学院 组织身份 红土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暑假期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2级教育博士生调研团来到地处闽西的龙岩学院。短暂的参观访问结合调研途中的“小故事”,以及学校网络媒体的呈现,构成了龙岩学院“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

1“社会认同”与“组织身份”

“组织身份”的概念在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探讨,各自有所侧重。社会认同理论对集体身份建构的研究,比较强调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对组织身份的塑形。大学作为社会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研究其“组织身份”应用这一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社会认同的英文是social identity。Identity 的原意是指“身份”,其相应动词为 identify,可以解释为“鉴别、辨认”,也就是把某人或某物在众多人或物中辨认出来,社会认同论用identity 定义 “将个人与他人分辨开来的个人和社会特征”;也可以解释为“等同”,社会认同论认为“当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时,自己的属性与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属性或会呈现相同关系”。Tajfel 和 Turner(1986)对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作了区分,他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行为主要受人格变量的控制,而在群际行为中,行为要受制于个体对群体的分类过程。个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一定独特性的意识,由此,个体认同使个体在时空上确立自己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其他人;而社会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处于一定社会群体、社会范畴的意识,由此社会认同是个体意识到进而强化自己在一定社会范畴上与其他一部分人同一或类似,而与另一部分人存在差异。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建者Tajfel(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社会认同论特别关注社会身份的建构过程,及其对社会思维和社会行动造成的影响。

当我们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一个组织,组织也获得了一个“社会身份”。有关的研究多数把组织身份的本质看作是对“组织是什么”、“组织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类问题的解答。Albert和Whetten将“组织身份”定义为组织所具有的核心的(central)、独特的(distinctive)和持久的(enduring)特征。它是基于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识别或者认知的,在认知和识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组织成员对共有的组织身份的清晰认识。组织的社会身份与个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在于组织通常是有多个个人构成,其社会身份的形成不仅在其与外界环境互动中建构个体的“核心的、独特的、持久的”的特征,还在组织内部成员互动的过程中识别与建构。所以,组织身份应同时反映组织间交往和组织内部成员间交往的特征。

2龙岩学院的“前世今生”

龙岩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龙岩学院校史馆前言:“红土地,创师专,白手起家,竭蹶艰难。惜哉!院校调整,四载停办。高考恢复,学子拨云重见天日。师专新生,选址建校凤凰山。”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龙岩示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龙岩学院的前身,是建国初经济条件最恶劣的时期举办的,正是靠着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的传统,这所学校才得以生存,“红土地”血统与生俱来。“新世纪……师专升格……市委市府‘举全市之力,创建龙岩学院!’资源学校并入师专。二零零四年之春,实现升本建院!老区人民撷手称庆,革命先烈笑慰酒泉。”以上文字记载了龙岩学院的成长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政府和广大民众将学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闽西文化之重镇,老区学术之芳园”,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融为一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龙岩学院“根接地气”的办学宗旨和“实践育人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3“红土地大学”是龙岩学院的组织身份

“红土地大学”,是龙岩学院院长李泽教授口中反复提到的用来描述龙岩学院特征的词汇。这一词汇集中反映了龙岩学院地处闽西丘陵红土的地质概貌、客家崇文重教团结互助的质朴传统、革命老区坚定勇敢的进取精神、还有海峡西岸闽台交流文化使者的特征。这可谓其独树一帜、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组织身份”。

“红土”的本意是红色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东南部,广东、福建北部等。在中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 “红色”代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红土地”即代表人民政权所覆盖的区域。闽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央苏区在这里创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在这里形成,党和军队建设纲领在这里制定,《土地纲领》在这里颁布,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福建省龙岩地区地处闽西核心,以“红土地”进行自我识别,当地的电视台以“红土地视频网”来命名官网,不仅突出红壤地质地貌,更突出龙岩是革命老区的“政治身份”。而今两岸关系交好,加之闽浙赣交界客家祖地血缘、地缘的优势使得海西地区对台交流的政治和经济作用日益凸显。“红土地”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红土地”是打在龙岩学院上的核心的、独特的、持久的文化印记,在学校的建筑形式、校史展示、官方网站、公共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红土地”是客家聚居地,体现质朴务实、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客家民风;“红土地”是革命老区,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红土地”是对台前沿,肩负两岸血脉相连、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红土地大学”不仅集中了龙岩学院的区位特征,更凝练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是龙岩学院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乃至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身份”。

学校官网简介开宗明义,称“龙岩学院是根植并成长于红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坚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学校先后与地方政府、经济开发区、企业等建立了校地、校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区域经济发展,为闽西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学校虽然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但在科研工作中也不忘“红土地大学”使命,围绕客家祖地、革命老区、海西开发等主题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动物医学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

4龙岩学院组织身份的建构

龙岩学院“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虽是“与生俱来”,却不是“生而知之”。2004年龙岩学院创办之初,学校教师、管理人员谁也不能清晰、完整地说出学校未来定位如何、发展方向和路径如何。在近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的全体成员(特别是校领导)才在学校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在学校内部的交流和研讨中,逐渐明晰了“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确立“坚持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4.1自然生长――“红土地大学”的建构历程

在管理学领域,美国Gioia(2010)等研究者认为组织身份是通过八个显著的阶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陈述愿景――进行意义建构――经验对比――一致身份的形成――身份诉求的协商――获得最佳的独特性――实行阈限行为(liminal actions)――吸收合法性反馈。经过上述的过程(大概十年的时间),一个新的组织从最初泛泛的愿景陈述发展成为具有广为接受的独特身份特征的实体,这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上述八个模块只是简单地概括了这一过程的基本形态,模块之间其实是互动的。

龙岩学院2004年在龙岩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更名,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这三个时间节点是比较外显的,学校在各个节点之间跨越时都会不断明确和完善自身的组织身份内涵。而组织成员(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层)和外界环境对学校组织身份的认知变化常常是内隐的。龙岩学院李泽校长曾提起初到龙岩学院任职,也以厦门大学等研究型高校为参照,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管理决策。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学校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特征趋于明显,国内一流研究型高校的经验显然不适用于龙岩学院,领导层开始重新审视龙岩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组织身份内涵, 与省内三明学院、莆田学院,以及省外嘉应学院、赣州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相比较,逐渐明晰龙岩学院独特的组织身份,而“红土地大学”就是这一身份的凝练。

2005年,龙岩市政府成立龙岩学院董事会的通知。通知声明,2001年龙岩市政府即着手成立龙岩学院董事会,当地政府早已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董事会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决策咨询和建议机构,是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构成人员包括教育相关的政府领导、当地知名企业人士、区域高教专家等,每年召开董事大会讨论学校建设工作。2012年,龙岩学院在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中率先获得市政府承诺,按照生均12000元拨款,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对于地方财政紧张的福建省来说,此举足见地方政府对学校的重视。龙岩学院董事会建立了一种院校和地方紧密互动的渠道,区域社会发展信息直接进入学校管理层视野,学校的社会使命不断强化了 “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

4.2实践建构的大学意象――“红土地大学”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类组织,其“组织身份”既反映在其与其他社会组织互动过程中,也反映在其成员――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实践过程中。龙岩学院的组织身份是其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核心的、独特的、持久的特征。从2004年正式升格建校开始,龙岩学院的组织身份在学校与政府、当地大型企业、其他高校以及社会群众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也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互动中建构而成。

4.2.1专业教学与科研推动

近年来,龙岩学院根据已有办学基础,紧紧围绕本市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等多方面,立足闽西老区地方需求,服务老区经济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装备制造业、稀土有色金属、旅游文化、畜牧养殖等产业,优先建设机械制造、新材料和矿业旅游、产品设计、动物医学等专业,形成了相关的专业群,大量优秀毕业生成为当地这些行业的骨干力量。此外,龙岩学院还与福建省煤监局、安监局共建“福建省煤矿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基地”,与龙净、福建能源、紫金等大型企业合作,与福建方圆智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与以上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

学校客家学研究中心于2008年由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该研究中心发挥原有区域优势,举办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 “客家文化与闽台文化关系”论坛围绕“客家文化与闽台文化关系”主题,发挥客家文化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闽台客家文化渊源、传承、发展的研究,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2.2校园建筑设计

龙岩学院2004年升格更名后,开始大规模建设新校区。新校区的设计不仅参考了其他高校的功能布局,还特别突出“红土地大学”的特色。学校的中心是依着原来地势节节上升的主教学楼群,呈弧状环绕成开放式圆形广场,白墙灰瓦大方素净。广场中心保留一棵原生古榕,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种设计融入了当地民居“客家土楼”围屋元素,兼具现代建筑风格。学校广泛征集了命名方案,最终确立中心广场为“同心广场”,教学楼群为“同心楼”。同样呈现土楼建筑特色的还有图书馆。龙岩学院的教师和管理者通过新校区建筑设计的研讨,将“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赋予建筑,力求呈现当地“客家”民风特质:质朴务实、团结互助。这些建筑从物质层面不断强化龙岩学院是“红土地大学”的身份认同,从它产生到未来,都会让学校的教师、学生,政府官员、企业人士,以及龙岩当地的社会民众,形成“龙岩学院与这一地区血脉相连”的认识。

4.2.3公众形象设计

学校官方网站是其公众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打开龙岩学院的主页,可以发现龙岩学院新闻主页面以“红土地视点”冠名,有“奇迈新闻”、“红土情怀”等专栏,大量宣传报道闽西老区的“红色”历史与革命传统。将“红色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亮点倾力打造。2010年之后,学校选送的《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打造红色育人品牌――龙岩学院持续推进“古田会议精神”进校园》、《汲取红土地营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打造“红・土”特色文化高校的实践与探索》连续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奖项。通过这些成果的凝练,学校“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一致性逐渐形成,在学校内部和外部获得广泛的认同。

4.2.4与台湾地区的互动

2009年,龙岩学院与永定县政府合作大型客家风情集《土楼神韵》,作为福建省赴台文化经贸交流的重点项目几次赴台演出,台湾超过万名客家乡亲观看了表演。该演出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有力推动了两岸文化交流。

龙岩学院还与台湾地区高校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中华大学、大叶大学、岭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12年4月,学校“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正式启动,与大叶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明新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生。奇迈学院是龙岩学院与台湾地区高校合作办学的教学部门,其挂牌成立标志着龙岩学院闽台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从根本上反映了龙岩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根植红土,服务地方”。这一组织身份虽然在政府官员的讲话中会有所涉及,鼓励学校积极响应地方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中根据龙岩地区的特点进行规划。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指导是笼统的,只有办学者主观上认同以上指导思想与自身教育活动的客观联系,才有可能形成具体行动。这一组织身份也不是仅由学校领导主观决定的,学校前身――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资源工业学校的办学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资源等),乃至建校后近十年的发展环境,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路径选择。而学校“红土地”精神正是在全体教职员工、社会各界互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惟其如此,“红土地大学”的组织身份将长久、稳定地影响龙岩学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