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7 09:09:18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1

1.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陈旧。物理学科应该是生动灵活的,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现实性。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物理教学课堂,往往把物理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物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技术训练,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知识的获取欲望下降,这对大学物理教学极为不利。此外,很多物理课堂教学中依旧采取板书教学地方式,缺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

2.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是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物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拓展和延伸。然而,由于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缺少对单科成绩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不高。很多学生的物理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学学物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吃力等问题,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极为不利。

3.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

大学物理教学中,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目前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在对物理教学进行评价时,往往按照应试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考核,侧重于笔试、解题等方面的考量,忽视对学生地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考察,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实现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

1.丰富教学形式。

想实现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就必须丰富教学形式,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将内容展示清楚,又能使许多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易教易学。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再现物理教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化的教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2.实现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层次化教学,根据学生物理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对有潜质的学生开放实验教学平台,让他们进行物理研究,提高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创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实验模型的建立和模拟,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创建实验室,实现素质教学。

要实现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为学生创建与理论课程教学相匹配的实验教学环节。大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必须加强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实践平台的打造,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水平,从而为理论教学服务。增加资金投入,设立开放实验室,以培养个性、激励兴趣、现代学习方法培养、拓宽知识面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实验环境,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通过实验室验证和实施自己的想法,不断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物理水平和物理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2

【关键词】差异教学;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前言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学校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差异教学管理在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而从根本上发挥了职业教育学院的优势特点,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行人才。

一、差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院建设规模逐渐增大,针对我国社会实际需求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加快了我国素质大众化目标实现的脚步。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差异性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差异性教学理论以个性化教学为基本,主张学生个人特点与学习优势的发挥,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常新思维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从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继而培养了真正的社会适应性人才,体现了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意义[1]。

二、差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问题

(一)缺少差异性教学意识。差异性教学强调学生个体发展,充分肯定了学生自身的价值意义,但是从差异性教学实质性含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差异性教师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教学课堂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选择权利,没有找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准确定位。与此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2]。

(二)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的有效手段,在差别式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从全面的角度了解差异性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学者对某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以学生的实际感受,以及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主要调查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开展了访谈活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发现,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到互动活动中,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互动教学活动形式不新颖,互动教学内容也过于死板。除此之外通过调查发现,课堂互动教学互动设计合理性较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仍旧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开展交流活动时,善于表达的同学积极性比较高,表现相对活跃,而比较内向的学生不会主动的表现自己,很少发表自己的感想,由此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被抑制了,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出实际的效果,也没有达到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3]。

三、差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差别式教学管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通过差别式教学管理方法的应用,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优势特点,但是差别式教学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划分学生的能力等级,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萌生一种差异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发挥出差别式教学管理方法的实际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差别式教学的应用特点,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辅导,消除学生内心的不平衡感。首先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学习态度,判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在适当的时期,开展团队式讨论活动,通过制定不同形式的奖惩制度,加强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参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继而实现缺陷互补和整体性成长的目标[4]。

(二)区分性辅导教学。设计合理的课堂互动活动能够提高差别式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从最真实的角度反映出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而为教师开展差别式教学管理,制定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具体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差别式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就应该围绕差别式教学方式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区分性辅导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因材施教的理论特点。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初期阶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保证问题情境在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注重课堂教学气氛的控制,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探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指出学生的优缺点,肯定学生价值的同时,鼓励学生克服恐惧感,勇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继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5]。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差别式教学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主张从学生个人性格特色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基础能力之上,进一步发掘学生潜在的能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内在价值,发挥了教学的实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贻宏.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沟通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安源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罗家国.高校教学目标管理评估系统(ESTOM)建立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万庆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3

当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师需要终身教育,医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静等[1]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是2l世纪医学教育的方向。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平低,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临床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对他们今后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实现我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为老区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行为也由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以理论知识、前辈的经验和实践为依据)向循证医学模式(以临床证据为基础)转变。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步:①确定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临床医生在准确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后,运用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仔细的分析讨论,准确提出确实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②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即针对所提出的临床问题,采用上网、图书馆检索、会议资料和专家通信等多种手段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系密切的资料,作分析评价用。③评价证据:要求应用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对收集的相关文献,从证据的的正确性、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决策。④应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而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⑤评价所做的工作:强调要对以上1~4步的实施效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下一次实施中加以改进。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在为病患提供最佳照顾的同时,也使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基于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认识,1982年McMaster大学首先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内许多教学医院已经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郑宏庭等[2]归纳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面:①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循证医学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②从机械学习转变为最优化学习。循证医学强调寻找最佳研究证据,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综合、应用所得证据,使学生在有限时间与无限知识的矛盾中实现学习的最优化。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循证医学更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将在教学中营造出教、学互动的气氛,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整个学习过程从获取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④从短期学习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更适宜终身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接受知识更新的挑战。吴泰相等[3]研究表明,让医学本科生参加循证医学不但促进他们下大功夫去深入学习和掌握所感兴趣的临床专业基础、临床知识和临床科研知识,还培养了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教学,对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合格医学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4]中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校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选修课,临床学院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教研室相继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开展基于循证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但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全面推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校虽然在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临床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循证思维者少,而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活动者更少。这一方面与我国医学教育长期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关;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太少,许多学生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不了解,以致于参加“循证医学”课程选修的学生较少,而在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学分而选修的。教师和学生认识的不足,是导致我校循证医学相关教学活动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

2.2对如何在本科院校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本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p#分页标题#e#

2.3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2.4对学生引导不够就医院而言,医疗工作的核心地位是无疑的,由于临床医疗压力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医生(即临床教师)重医疗、轻教学,教学意识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受扩招、考研、社会不良风气等的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布置任务或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就是在临床实习的临床医疗专业实习生也不愿深入探索研究,不愿深入临床一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对临床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甘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这些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者现在的学生虽然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但临床专业英语太乏味,学生多不愿接触,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阅读医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低。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建设常言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循证医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多渠道宣传循证医学理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循证医学并进行临床实践。开展循证医学的各种资源应逐步得到完善,具有获取高质量医学信息数据库是开展开展循证医学重要环节。任何一项工作,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循证医学培训(尤其是师资培训)和引入相关人才,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师资建设是我院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4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美健,张天立.《现代中学生素质结构调整》.《广州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9卷7期.

[2]林辉.《提高现代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大众心理学》2001.02.

[3]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07.

[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5]《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教育》2006.10.

[6]《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新课程教育网》2006.04.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5

一、提问和质疑:必须辨析的两个概念

通常,我们把质疑与提问视为等义,其实,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细微差别——质疑一定是以问句方式提出,怀疑、疑惑是主要的;提问则是提出问题的简称,提问中有些问题一定包括了疑难,很多时候这是常格,但是,如果就此认定提问之“问”必为疑难,则是对提问的窄化。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问,不能简单定格于以疑问句和疑义形式呈现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以陈述句形式直陈己见或主动提出异议的,也应视为学生的一种提问,而且是一种高姿态的发问,它表明学生在提出和发现问题后对问题作出了一定回答,希望自己的疑问和结论得到大家关注。所以,提问包括质疑,但比质疑的内涵和外延更广,质疑问难不能作为提问的代名词,更多的提问应是既有疑惑同时也有自我的一些思考。过分强调质疑,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学生问得越多越好;把发表不同意见、质疑问难简单等同于具有问题意识的表现,并以此视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第一要义,所以,课堂上一定要有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这个“亮点”。于是乎,有些教师为了质疑而质疑,学生很少作出深入思考,到头来提不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要么照搬课本习题,要么重复他人,要么乱问一通,“随问随答”“碎问碎答”的主角由教师变成学生(包括随之进行的“讨论”),教学效率同样不见得高。

因此,与其说我们的学生缺乏质疑的精神,不如说缺乏质疑的能力。我们经常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其实,爱因斯坦所指的是富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思维方法的熏染,学生是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必须避免和纠正那种把学生“质疑问难”之外在表现作为学生“提问权”切实发挥、课堂导学趋于高水平的主要评判依据的认识和取向。

笔者以为,课程标准中谈及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比“提出疑问”更为重要。对学生“提问权”的重视和落实,并非是外在形式上的谁提出问题、谁在牵引问题的讨论,而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表达、对话能力的提升以及问题意识的驱动和养成,关键是学生在什么样的认知过程、思维状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从自主提问中的“兜圈子”现象,管窥“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矛盾关系

让学生自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诚然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的较高层次的体现,然而,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自主提出和发现问题时很容易“兜圈子”(指向单一、简浅),以致束缚、影响了提问与探究水平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又在其中起了怎样的“引导”作用呢?

(一)教师单维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1】《阿里山纪行》的点评交流

在“整体感知”并略作梳理之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围绕阿里山风光的描写部分,选择你喜欢的语言点,做精要点评,说说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好。请大家评点之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中,共有10余名学生分别选择文章主体部分的不同语言点交流了自我“体会”。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基本肯定,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反对意见和矫正建议,皆大欢喜。实际情况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也为了自我操作的简单正确,多数学生都选择在最好理解的语言点上作简单分析,“哪里好”说得多,“为什么好”说得很少,对文本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语言点基本未予涉及。

在“语言品味”上,教师首先作了一个存在问题的片面引导,其偏狭的单维定向(景物描写)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深入探讨。而且,在这一偏狭的视域内,针对学生的分析交流,教师又未深入指导。“窄口宽出”之下,进一步导致学生在提出和发现问题上的低水平重复,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徘徊不前。这种教学,看上去愉悦流畅,实则单调、肤浅。

(二)教师多维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2】《故乡》的“妙点揣摩”

师: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这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品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明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其中的一句。下面读课文(指“这来的便是闰土……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一部分),在里面找出妙点,然后揣摩。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先“自己给自己讲”,然后同桌之间商量一下,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68自然段写得特别好,文中把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下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随后又有六七位学生发言,教师穿插指点。)

师:好,下面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表现了什么?

生: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

(学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坏”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

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

最后,教师给学生分析了课文的“场景之妙”,对这一环节作简要总结、宣布“告一段落”。教师选点突破,向学生介绍了“妙点揣摩”的多角度品析方法,提供了一组明确而富有选择性的多维定向,提出的表达格式也很有层次性,训练要求具体明细,为学生多角度、深入提出问题奠定基础,首先从源头上扼制了“兜圈子”现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典型分析,通过必要的重复性话语,对其反馈评价、补充延续、深入指点,积极发表见解的学生越来越多,提出和发现问题的层次、水准也渐进提高,个别发言结束以后的全方位互动也有其必要。教师的引导从出场、中场、收场,都是在助推学生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显得比较灵活细腻。

(三)学生自我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3】《生命生命》的“品味研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发现?请用这样的句式来作答:我发现……好,好在……

生:我发现“冲破”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所包含的巨大的力量。

师:在这段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种子的力量,你能找出这个词吗?

生:应该是“擎天撼地”吧!

师:对,擎天撼地,力量之大,让作者震撼!

生:我发现“茁壮生长,昂然挺立”用得好,好在写出了小瓜苗健康生长的情态。

师:尽管只是几天的生命,也要活得乐观,活得灿烂。

生:我发现“肃然起敬”这个成语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作者的感动、作者的敬佩。

……

师: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进行了品味,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说。

生:我发现第三段中“可以……也可以……可以……也可以……”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角度换了,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品味。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很有特色,先写了三件小事,然后从三个故事中引出思考。

师:这个思路也是现在很多文章经常用到的,我们今后作文时也可以借鉴,先写一个或几个小事例,然后从事例中引发思考。

“品读,即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品析讨论”,“字、词、句、段、选材、结构、写法等都可作为品味、研读的重点”,“品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是对文章情感的深层次体验”。课堂上,教师对品读的导向虽然心里相当明确,但并没有为学生具体定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当学生出现根据格式、从词语角度“兜圈子”的情况时,教师转而提示学生变换角度,学生的发现随即多起来,理解也更为深入。

(四)学生自我定向、无格式的“自主”

【案例4】《口技》(复习课)的“考问答辩”

课始,教师先让学生自我总结文言文复习一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先后在黑板上列了出来(背诵、文学常识、字形字音、译意词义、阅读探究等)。随后,教师让学生据此复习浏览有关内容,再以同桌或前后为单位,围绕总结的几个方面进行互问互答。最后是全班性的提问答辩。这一环节中,学生争先恐后,纷纷发问。在学生提问、回答了很多有关文学常识、重点词意思的问题后,教师说:“还可以问什么问题?”学生又开始提问(学生回答略):

生:文中写宾客反应的句子有哪些?

生:文中多次写到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生:侧面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怎么老是抓侧面描写啊,还有——

生:(齐)正面描写。

……

生:文中都运用了什么修辞?请举例说明。

生:本文写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本文描述了哪些场景?

……

师:还有哪类问题没有提问?

生:词义中的一词多义。

生:还有写作技巧上的,本文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

教师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基本能够自我总结、准确定位复习方向,目标实际,过程实在。当学生在提问中淡忘了自己总结的多维定向,显得单一浅进、有些“兜圈子”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学生的提问开始逐渐显得更有坡度,更具复习价值。

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时为什么容易“兜圈子”、徘徊于低谷?原因大致有四个:其一,这是人的思维常态和思维惰性使然,习惯于从简单的说起;其二,受从众心理影响,容易与他人的提问、发言雷同;其三,学生的思考角度、状态受限,有外在限制,也有自我限制;其四,教师的引导有偏差或者跟不上,这一点影响很大。

此外,教师也须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在横向上适当拓宽学生的思考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方向有适当的选择余地;其次,要通过必要、恰当的介入,引导学生实现思考角度的转换、提升,从纵向上拉动思考的深度;再次,要精心审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教学的指向性、规定性的正当结合。

上述四个案例中,学生的“自主”都表现出较大的开放性,但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方式、形态、背景有别:案例1、2中,是“先引后还”,即教师的指示性强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先行引导下提出和发现问题;案例3、4中,是“先还后引”,即教师的指示少一些,学生先行提出和发现问题,教师随后引导。两者的教学效度,需结合教学实际来作具体评判。而且,对多数教师的常态教学来说,采取哪种方式往往不可一概而论,需因课制宜、因需而定。无论哪种形态下的教学,之所以实施效果有别,关键还在于怎么“引”怎么“还”上。好不好的标尺,看的是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上的效用,而不是形式上的谁在问、谁先问。可见,要让学生自主提出和发现问题,无论怎么“还”,要想“还”好,必须“引”好;越是高层次的“还”,越需要高水平的“引”;“引而不还”“还而不引”“乱引乱还”,都将使学生的“自主”变味。

三、基于教学调研和经典论述的再思考

王荣生、郑桂华主编的《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一书中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在处理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走过了三个过程。一是‘教师讲、学生听’;二是‘教师问、学生回答’;三是‘学生问、学生回答’。”若就此认定“学生问学生回答”就是最理想的问题教学结构形态,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理解、片面的概括。笔者曾在专题调研中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在语文课上分析解答问题有困难时,你最想( )

A.让同学代替回答;

B.让语文老师给出答案;

C.在同学帮助、回答下完成;

D.在老师引导下努力完成。

几乎100%的学生选择了最后一项而不是C项。当学生面对疑难、有所困惑时,为什么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同学帮助、回答下完成”,这说明什么?说明教师的主导性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学生本身不可替代、无法与之比肩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那种完全希图“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学对话由学生自理自控的教学结构形态,根本说来,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其实质是由不合理的无视学情、独霸讲坛、排斥对话的“教师中心”,转向另一种不合理的“学生中心”,无原则地淡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刻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是对问题教学的曲解。

苏霍姆林斯基谈及教师组织讲解与引导学生提问两者的关系时,首先强调的恰恰不是学生的“质疑”,而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都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面对学生产生的疑问,他又常常自己来讲评,而不是“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更不是像现在有些教师那样——不管学生是否有相应的深厚的训练基础、不斟酌有无必要,放手就让学生“研讨”“互动”。为什么?因为这里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实情,考虑教学成本的支出,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见,强调学生的“自主发问”,教师的引导更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让学生有所知有所不知。这样,才可能从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真正的思维对话。

《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善待问”表明在师生的多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同时也不排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学生的提问,于漪老师也曾说:“面对众多问题,教师于喜悦的同时,须头脑清醒,立即分清主次、轻重,围绕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筛选,选择最需要的加以解答。”注意,教师的“善待问”“善答问”指的并非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都要由教师解答,这样只是由“师问生答”变为“生问师答”,仍停留于师生两方的单边互动。它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适切的方式解决来自学生本体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要得以切实提升并闪现思维深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和导引。正因如此,王荣生教授指出,“在课堂里,教学内容当然最好由学生提出,然而有些内容还是需由教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该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学其欲学,但是对身陷其中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因而就需要有站得比学生更高的教师来提出,或者‘有预谋’地引导学生去意识到进而能够‘发现问题’”。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6

一、问题表现

1.学校层面

学校最关注的学习内容是体现在高考升学率环节中,忽略数学建模活动.

2.教师层面

教师在求学时代学到过数学建模知识,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以及平时缺乏交流,这也导致教师数学建模知识能力不够.

3.学生层面

(1)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信心.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和纯数学问题的表达方式差异化很大,前者更注重于文字描述的概括能力,这也使得其问题的表现形式更富生活化气息,在分析问题时表现出长题目、多数量以及隐密分散的数学关系等.由此,会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2)对实际问题的术语感到陌生.以实际问题为题材的数学应用题有着更多元化的专业术语,它们也是涵盖着其他领域的知识.由于学生平时和社会接触不多,常常会对很多名词术语感到陌生,不知所云,因此,不能有效了解习题所要表达的数学内容.譬如现实生活中常会碰到的金融词汇,学生几乎很少了解到其具体含义,这会直接影响解题的效果.

二、解决措施

1.学校层面

(1)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后续学习,可以采用专家讲座和指导的方式进行完善.教师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所以,能够借助于开展继续教育课程,以此不断完善专业知识能力,显著提升数学应用教学理念.(2)邀请多种行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这不是局限于教育学领域的专家,而是需要各行各业专家的广泛参与.通常情况下,学术报告中所包含的实际应用内容,更是体现出科技中数学知识的前沿应用.教师通过多参加相关的学术报告,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数学学科在现今社会发展的应用和前景,这样也是可以反作用于教学的环节.(3)拓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广泛参加.

2.教师层面

(1)教师要将新教材应用于数学建模的环节中,找寻到对应知识点所能够引入的模型内容.譬如教授数列时,讲解储蓄贷款概念.教师要在授课环节中有效融入数学建模知识,这也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诸多建模应用问题中了解到其具有的应用价值.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重要性时,会强化学习的关注度.(2)在课堂教学中,要用结合实际的方式进行数学建模的知识传授.新课改标准中已经提出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这是需要借助于大量多样的实例导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借助于数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头脑有这样的观念: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实际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不仅对学习有推进作用,更是会对生活有着指导作用,所以要学好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让数学知识赋予重要的生活属性.学生会突然发觉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原来是这样的有意义.这种理论和实际的关系构建,能够产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3.学生层面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7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 解决 教学策略 分析

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多且比较抽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寻找解决化学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与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其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策略

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化学比较吃力,针对化学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此,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首先,当学生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分析法,及时寻找到问题切入点,提高化学问题的解题效率。其次,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专题训练,加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认识。最后,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教师教学实践中,注重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运用所学知识有效的解决办法。

另外,高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参观为学生讲解企业生产应用到的化学知识,并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

二、提高学生提问意识策略

提问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正确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教师采取有效策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不敢提问,一方面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较多,未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提问时间,另一方面因没有提问的氛围,很多学生害怕提问。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首先应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同时,教师应认真、和蔼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提问的问题被重视,尤其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置之不理,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有效性,避免提问时间的浪费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逐步深入的提问,提问时找出与其他知识点的区别,以对比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以来,教师可进行针对性的回答,有助于学生问题的及时解决。

表1小组回答问题统计表格

另外,除了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外,还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提问。为此,教师可举行竞赛活动,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其中某个小组成员向另外小组的成员进行提问,并说明每道题目的分值,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回答的正确性情况列出统计表格(如表1所示),最终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活动过程中当学生无法解答提出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开展这类“你问我答”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了解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使学生认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后期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弥补。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为此,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应重视从以下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1.借助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蕴含着化学知识,而且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因此教师应注重生活内容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结合硫酸泄漏事件,讲解硫酸化学性质,以及降低泄漏危害的处理方法,以此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化学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优秀的化学家,这些化学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

可适当讲解一些化学家的事迹,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探索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讲解苯知识点时,可穿插讲解法拉第发现苯的故事,在扩展学生化学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借助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学生可对化学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探索化学知识兴趣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的安排化学实验。例如,教师在讲解钠知识后,可安排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探索钠的性质。相对理论课,实验课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从自己动手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3.借助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讨论不仅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可更加清晰的了解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讲解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在讨论之中,学生可找到知识理解误区,从讨论中弥补所学知识的不足,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也因此会大大提高。[3]

四、总结

总之,针对学生反映的高中化学学习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分析原因所在,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自己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为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亚军.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及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问题 分析 解决

在当前各科课程进行革新的大潮流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阅读习作、过程总结等许多方面。然而,这些都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当我们面对当前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务必要拿出一定的勇气进行探究与发现,认真分析并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并且积极的探究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语文作为一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可以帮助小学生开拓眼界,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与此同时,语文还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起点,因此学好语文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以此更好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发展。

一、小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水平

小学阶段是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迈向更高阶段进行学习的奠基石,它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具有好学、好动、好新的特点,正是他们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与认识。在当前的学习情况下,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接触到许多人文性的知识,也能够进行认字、识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小学生对语文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与认识。小学生们正处在对万物好奇的状态下,因此对语文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一些日常对话或者是一些常用部分,并且已经能够通过语文这门课程发现许多新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与其他小学学科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这一科目存在许多教学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只有对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快速发展,保障更多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通过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总结出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

1、讲授的课程难以消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小学生的内在潜力。另外,教师的讲解内容已经将课堂上的45分钟满满的占据,讲授的内容之多,任务之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生无法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无效。

2、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的一点,并且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这一重要原则对小学生进行培养。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讲解过程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将教材与教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结合,没有及时的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导致讲授的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当前情况下,需要教师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例如,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语文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制作成幻灯片,配以小学生喜欢的图案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为小学生们播放一些与语文知识相关的视频或短片,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新鲜的教学方式,从而对语文学习有更高的热情。

3、教学不够互动化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活动可以更好的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前小学生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的注重传授知识,并没有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互动,这就导致学生与教师并没有进行共同的学习,教师不了解学生们对哪些知识不理解或者是掌握的不好,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与学习。

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学会调动语文课堂的和谐学习气氛,使学生们提起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更多的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不解,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有利于教师制定出符合当前学生们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制定出符合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成绩均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4、教学中疏于培养学生的爱好

虽然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已经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到了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经过具体的调查来看,其中仍然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这个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导致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没有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应该单单将注意力集中在教授语文知识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们不同的爱好,使他们能通过语文这门课程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更能发挥自身存在的潜能。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育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倾注了众多的研究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这就要求众多的语文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索出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为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勇.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07.

[2]武维卫.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9

一、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q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k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具体地讲数学模型方法的操作程序大致上为:

实际问题分析抽象建立模型数学问题数学解释疑实际解检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要求学生不但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三、开放式教学和开放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样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失分率较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归纳总结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问题;加强对策;方法

前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英语的语言功能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英语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进行英语学习,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有英语学科的设置,高校也相应设置了英语专业。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质量还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数量并不多,大学英语教学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大学英语教育已经经历过多次改革,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选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作为分析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的。

1、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对于大学英语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不利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英语教学规划与管理责任不足

就国家的教育部门来讲,其对于英语教育的规划不足,更没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英语教学工作进行负责。我国的英语教学缺少相关的外语教育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只考虑到近期的利益,没有从长久的角度对英语教学进行思考。国家相关部门在英语教育的管理职责不尽明确,造成我国的小学、中学与大学的英语教学脱节现象频发,使英语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早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大。直到现在,这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这说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力度明显不足。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缺少时代性。

在许多大学,教师利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于不同的专业,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医学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对英语进行简单的了解,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求。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则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规划才能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2教学思想的落后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在相关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就可以开展质量高的教学活动,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傻并不难。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就是对课文的讲解,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就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从此来看,在许多教师的眼中,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应试技巧进行培养。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揣摸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建立起时代性的教学理念。众多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英语的知识进行传递,没有重视起学生英语学习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不利。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思想落后,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1.3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足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原创性不足,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还处在借鉴的水平上。许多教师不是理念的研究者,只是理念的使用者。一定比例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对自己使用的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创造出符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学理论。除了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不深之外,还存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许多教师为了评优一味进行科研数量的提高,而忽略了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论并不来自于其亲身经历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许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缺少理论研究的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理念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因为工作量较大而忽略了理论研究的作用。

2、大学英语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科学规划外语教学

国家对于外语教学的规划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外语教学规划时,要从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使大学英语可以作用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对外语教学进行规划与管理时,要考虑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社会的需求之下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另外,要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国情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对于具有不同教学资源与水平的学校,也要有不同的英语教学指导。在学校内,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外语教学规划虽然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会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活动指明方向,保证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责任,加强不同教学阶段之间的联系。

2.2加强英语学习理论与社会用人理念的转变

英语教学要从实际需要以及实际水平进行。对于英语学习来讲也是如此,只有按需学习,才能使国家具有的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英语学习理论的转变以及社会企业用人理念的转变。当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存在误区,盲目拒绝没有英语能力的人才。当代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进行人才的选拔,对于不需要英语能力的岗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要过多注意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学习,使英语学科得到正视,获得尊重。

2.3加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人性化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有一定影响。教学目标与课程的设置都需要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得多样化成为大学英语课堂设置的重要标准。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层次应当不断增多,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更要学会利用多媒体以及计算机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开拓网络平台为学生打造创新型大学英语学习方式。这样一来,除了课堂之上的传统教学,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其它学习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得到满足,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3、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人才观的影响,也受到学生学习需求的影响。笔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加强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当代教育工作者利用正确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力,郭迎福,毛征宇,等.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现状及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11

【关键词】大学物理;问题;对策

1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

物理学科是整个自然学科的基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要具有创新意识或者创新理念,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从课本出发,而不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物理教学仅仅是程式化,简单化,使得原本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枯燥无聊。同时,教师的教学模式讲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够生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1.2学生学习观念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就业,为了将来在社会能有更好的发展,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他们开始注重自身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毫无疑问,学生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以部分学生认为金钱至上,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往往把精力都投入到他们认为能对他们今后发展有利的科目上,而忽视了大学物理在培养他们自身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做到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1.3物理条件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人数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但是现有的教学条件或者教学规模却很难满足当前教学要求的需要。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或者设备都呈现老化的现象,还有一些器材损坏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很难满足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要求,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培养,缺少足够的操作训练使得学生在物理基础实验等方面的技能不够扎实,物理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2改进大学物理教学的对策与措施的分析

2.1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要求教师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物理课堂不能像过去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积极引导,并且对学生的发言技术评价,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1]例如,教师在讲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关于“时间延缓”这一概念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讲解的话,学生可能就不是很容易理解,特别是“运动的时钟变慢”这一概念更加抽象,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直观地呈现出来,还可以结合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不清楚的部分及时引导讲解,让学生的物理成绩得到提升。

2.2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态度决定其在学学物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其取得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发展为全面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的物理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人才。[2]例如,理工科学生中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大学物理学习中,应该对电磁学方面的知识学的更深一些,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应该更加全面。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要对力学的知识给予更多的重视,做到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3进行全面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物理教学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或者学生积极创新,做出改变,最终还是需要全面的改革,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在物理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可以使其与现代技术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才能体现物理的生命力。换句话说,大学物理教学的内容要做到革新,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更大的帮助。同时,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不能再仅仅依靠学生在几十道物理题方面的成绩,就判定学生物理能力的高低,还要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学生评价,还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操作,能不能独立完成必须的物理实验,才更能体现学生的物理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而且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基本运动都与物理学是机密相关的,物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必修得一门课程,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大学物理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也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前物理教学等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导致大学物理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物理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教师要与现实教学情况相结合,促进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少波,郭力.大学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120-122.

教学问题分析范文12

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由于应用题的变化形式多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使用有较高要求,使得小学数学应用题也同时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文章就应用题教学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分析

一、正确看待“应用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小学、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单纯地画上等号,认为学生只要能够解答出应用题就是学会了解决问题,这种观念认识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后演练上,甚至是数学测评也同样如此。随着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尤其在新教材删除了“应用题”这一数学用语之后,应用题才真正地与解决问题区分开来。简单来说,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深刻学习和整体把握,它更加强调和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含义也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数学问题的本身,它贯穿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从本质概念上来说,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应用题在新教材中不再以单独形式出现,而是“化整为零”,融合在数学教学的各个模块中。

二、应用题教学中听、读、写的有机统一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应用题就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只需要运用数学公式和计算就能够解答问题,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题,其次才是解题,因此,应用题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听、读、写综合能力培养。对于应用题的听力训练,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读”题的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和想象理解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读题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因混淆题意而导致解题思路偏差的现象,使得原本简单的题目变得复杂。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数字和问题,理清答题思路。另外,在读题过程中还可以将文字转化成相关的实物图、线段图和几何图形,通过简单的记录,能够抓住解题灵感,对于解答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三、关于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的区分问题

代数方法较之算术方法,简单而有效,但是,在小学阶段,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具有同样重要的存在价值。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都需要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答,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是,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是有区别的,算术方法建立在数的运算之上,方程方法建立在“式”的运算之上。

参考文献:

郝慧颖.小学数困生应用题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