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

时间:2023-06-06 09:39:45

课堂教学实践

第1篇

(一)财经类实践课程的特殊性

实训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补充,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国家召开了第三届职业教育大会,国家领导人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为满足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财经类院校的财会实践课程和其他专业行业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行业保密性要求等,不能像工科专业、农科专业等更多地参与顶岗实习,财会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多的要靠学校规划设计、开发适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实训内容,方法。

(二)任课教师的特殊性

实训课教师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从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训课程中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也称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实训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学生实际动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靠实训教师通过实训教学来完成。因此实训教师有其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实训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点和特色,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保障,没有过硬的师资,很难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实训教师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一员,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训课教师要能够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需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实现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转向“传、帮、带”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手把手示范指导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实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这个职业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传道、授业、解惑”要求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过硬的职业能力,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训教师必须能够对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理论和实训课有非常清楚的了解;能够独立指导主持实训教学全过程,熟悉实训课程的各实训项目和内容的操作规范及操作步骤,能制定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实训内容,正确讲解操作要领,规范指导学生操作。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训组织指导能力是对实训教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实训课中教师角色的扮演

我们经常讲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结合管理学基本理论,在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管理的四个职能。管理是门科学、管理是门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教学活动也有其自身规律,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可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职能。

(一)教师在实训课中扮演的角色

(二)不同角色对学生的启发作用

实训教师要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培养目标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等。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开设的每一门实训课的目的、学习内容、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兴趣。教师承担实训授课任务后,首先对授课班组有一个基本了解,开课前要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组织安排教学方案。比如:《会计基础实训》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实训课,适合每人一组的教学方式;《财务会计实训》我们多采取的是按岗位分工实训方式,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岗位轮岗实训。在实训课教训中教师传授知识、示范操作,更多的是扮演指导者和合作者;发现问题,一对一指导,对共性问题统一讲明,个性问题单独解决。还要阶段性的对每个实训项目进行小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实现最终实训目标。

三、强化实践课程教师地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性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就业者具有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实践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实践经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老师们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提高专业性授课的教学水平。很多学校鼓励年轻教师,考博、读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实训课教师的培养方面投入甚少,实训课教师严重不足。

(一)加强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师资的培训上投入很大,但大多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每到假期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一个接一个,但真正对实训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我们必须要改革旧的观念,改革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进行职前职后职业生涯全程培训的规划,建立严格的实训教师准入制度,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训教师队伍;在企业中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来充实实训教学;形成专、兼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训组织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充分认识实践课程教师重要性,构建以教师为组织核心的实践课堂

1.教师是实践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者

所谓课程体系的设计,究其根本是分析课程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的问题。具体到我们的会计实训课程,要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组织教训工作、调整课堂节奏、安排课堂分工。一名合格的实训教师不仅能要上课,还要能设计课程,能设计实训项目,指引教学方向和目标,提供教学项目标准。

2.教师是实践课堂教学流程的组织者

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教学效率效能的过程,是实训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实训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课中精心安排,课后不断总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解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系统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3.教师是实践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教学的过程也是领导的过程,作为过程,教师教学是运用非强迫性影响,塑造学生或实践团队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形成学习氛围的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好的运用奖励、强制等各种手段方式,将教学过程艺术化,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学习,掌握实操技能。

4.教师是实现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控制者

教学目标是方向,课堂教学是过程,掌握技能是目标,全程控制是保障。教师要负责监督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和问题,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行动。显然,控制的最终责任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要注重控制的层次、控制的过程、控制的方法,最终实现预定教学质量要求。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政治 教学 实践 情景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政治课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与方法论。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习惯,不仅不利于政治课的学习,而且日后的纠正更是难上加难。

习惯是一点点培养成的,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好的习惯是受用终身的。如何学好政治,是一个新的概念。老师在向学生灌输新概念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在长期的教学中,老师难免出现程序化的重复,而不追求创新改变,变得墨守成规。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老师,更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自身的积累与提高。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应注意提高,在教学中,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认识不透的地方,要虚心向其他人求教。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时候,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和同学们多多探讨。这样老师不仅学到了新鲜的观点,而且在不经意间,了解了学生的关注方向,也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民主开放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情景的设置,将学生调动起来。尊重学生的发言与参与,特别是一些表现活跃的积极分子,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应该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同学的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思维的火花只有经过碰撞,才能绽放出更大的能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相对于课本枯燥的例子,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轰动事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引入正在发生的大事件。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和分析热点事件的能力。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该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变得便于理解,而且还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所以,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使得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

五、多媒体切忌喧宾夺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但是由于多媒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造成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注意到真正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自身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理念。对于多媒体的利用要恰到好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使用。

在使用多媒体资料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人的课件,而不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与思考。如果这样,则是浪费了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互动能力。在声、画、影的交错应用中,应该寻找到良好的切合点。

此外,《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政治教学,不是一门应付考试的学科,而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学科。政治老师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从而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德才.《论情感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教学参考.2010.6.

[2]簟孥,麓舅.《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3期.

第3篇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制作关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外完成通过观看视频的任务,根据教师的讲解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完成检测的一种教学形态。(二)翻转课堂展开的可行性: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充裕。2.学习资源丰富教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学习资料等,而且还引进或者链接了优质教学资源,如MOOC、微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这些资源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师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作为教育技术学的教师具备设计和制作视频、文本等网络学习资源的技能。熟练使用网上交流工具的基本能力。而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大都比较熟悉,具备在线学习和交流的能力。4.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天空教室或moodle教学平台都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课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课后的检测。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

(一)调查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学习能力1.学习者分析通过对大学一年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使用网络搜索下载学习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习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网络工具,88%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上搜索学习资源说明学生具有较好的利用网络辅助学习的能力。2.创建学习视频教师的讲授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制作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微课程,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进度的把握。3.创建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的以知识点划分为每一模块,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学习应达到哪一程度、课前需要完成的测试题、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以及要求学生对此种学习模式的感受等。并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提供给学生。4.收集教师评价通过与授课老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翻转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化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5.调查学生翻转学习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况。

三、结果分析

笔者采用对比试验研究方法,将《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课程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另一部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评价和教师感受等评价方式从学生的改变方面来评价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情况如下:

(一)学生的改变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小组讨论过程、学生课前是否主动学习、课上的积极参与度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改变进行调查,满分为80分制,其中83%的同学认为其对自身的改变达到72分以上,其中75%的同学认为翻转对他们的改变在促进思维、团队意识、学习主动性方面都达到了满分。另外,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翻转课堂模式支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生支持使用该模式,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并认为学生的自控能力是课前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8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但也有5%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存在一些弊端,因此不愿继续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总的来说,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让自己变得主动学习,在师生、生生讨论、网上资源的搜索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学习交流能力,发现自己在学习、搜索、交流方面的更多问题。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利弊分析及对于弊端的对策

利:翻转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者,不仅让传统的沉默的大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且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课堂老师讲的是学生会的,学生不会的而老师没有讲解的问题,而是由学生用提出问题的形式的解决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个性的问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弊:由问卷调查中5%的同学认为不应该继续使用翻转课堂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1.看视频时间过长,伤视力。2.教师精力有限,很难顾忌到所有同学提出的问题。3.时间都浪费在小部分同学问题上,且有些同学表达不清,甚至可能浪费时间。对策:1.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学生才会更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2.鼓励更多的学生讲,扩大课堂参与面。3.小组组建时注意学习能力强、中、弱的搭配比例,让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基础稍差的同学共同学习,让每个组员在小组活动时都能获得提高。4.课前检测和课后检测注意题目难易程度的把握,给各个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结束语翻转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校教学满堂灌的弊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互过程中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对合作精神的理解,能很好的改变学生上课的氛围和学生的听课状态。另一方面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利弊共存的特点,如伤害视力、对课上时间的管理方面,所以对于翻转课堂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4篇

【关键词】初三数学 教学实践 自主学习 灵动课堂

初三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实践。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初三数学新课程的目标。初三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欢乐的学习过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把课堂变成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给初三学生一个广阔的数学天地,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初三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浅见。

1.设疑导入,诱思导学

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前奏。设疑导入法就是依据数学事实提出疑问的导入方法。疑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在脑中多画几个问号,以便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在有疑时,想方设法去解开它,去掀开问题的神秘面纱,寻求真正的理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时,才对问题产生刨根问底、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决不罢休的探究欲望。教师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励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三种解法――因式分解法一课时,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新面孔,学生没有一点儿基础,教师就要直接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引导学生解方程:(1)x?-64x=0;(2)x(6x+4)-(6x+4)=0;(3)(x-5)?-(8-x)(5-x)=0,学生尝试之后,教师提问:这组特殊的题目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简便的方法呢?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思维空前活跃,动手去解题,产生急于探究问题的欲望,并联想曾经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能否在此应用,引导学生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师生思维出现了共振现象。教师是数学教学的引路人,不断揭示数学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初三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在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探索场景,以体验、感悟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巧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发现”数学结论,成功获得数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探索,发现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升华。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教师创设情境,用“折纸问题”引生入境,提问:“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如果将它对折一次,厚度是0.1×2mm;如果对折10次,白纸的厚度又是多少呢?”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手折纸进行计算厚度,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很为难了。教师追问:如果对折20次白纸的厚度是多少?学生面面相觑,怎么算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把奇特的幻想变为符合科学的思维,使学生持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积极寻找一种简便的运算途径,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教师及时引出“乘方”概念,用乘方来表示0.1×2 比用20个连乘简单多了,它的值是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得多,学生为之一振,豁然开朗。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乘方”概念认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活用数学,感悟魅力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家关于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本身实践中去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课本中的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新课标强调“从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社会,数学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还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准计算,以及投资的明确无误。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托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个性。学生学会了某项数学知识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数学,达到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目的。如:同学们毕业后聚会,聚餐时,在同一个餐桌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向其他同学赠送一张自己的照片,给同学留作纪念,这个餐桌上的同学共送出了90张照片,求这个餐桌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解:设有x个学生,每一个学生收到x-1张相片,总数=学生数×每个学生收到的相片数,学生很快列式

x(x-1)=90

x?-x-90=0

(x-10)(x+9)=0

x=10或-9(舍去)

答:这个餐桌一共有10个学生。

可见,初三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感受数学的魅力。总之,初三数学必须牢固地树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践行自主学习,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灵活的把课堂教学向横向与纵向延伸,感受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当今,传统型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要回归教育应有的要义。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积累、提炼、总结,白云区提出了本真教育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

(一)教育理念:本真教育

“本真”,就是“立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 “本真教育”之“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真”,是指客观实际、规律、真理。本真教育,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坚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模式: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就是在充满成长气息的教学时空内,以生态的视角、态度与方法观察、思考、设计课堂,通过“目标生成、自主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真知学习和高尚人格培养的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是绿色的、健康的课堂;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是和谐的课堂;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多姿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整体性、多样性、协变性、共生性是生态课堂的典型特征。生态课堂的实施原则是:生本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生态课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架构与实践指引。

二、过程与方法

(一)推门听课,诊断教学问题

2007-2009年,发现与诊断问题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全体教研员,以集体视导、学科教研与工作站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式的“推门听课”活动。所谓“推门听课”,就是不提前给学校打招呼,学校教师不提前刻意做任何准备的一种听课调研活动。课,是常态的,自然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提炼好的教学经验,诊断区域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顶层设计,构建理论体系

2009-2010年,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阶段。在区课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课题组成员、专家、部分校长与教师根据推门听课诊断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本原因,探究解决的根本途径。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区域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充分把握课改的本质,构建了白云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即“本真教育・生态课堂”。强有力的区域课改领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保证课改各方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课改愿景的实现。在区域课改理论的引领下,所有试点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区一领,一校一品”的区域、学校课改特点。

(三)全员培训,筑牢改革之基

2010-2011年,教师全员培训阶段。教师培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前置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从事课改的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应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应有勤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应有长于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能力。面向所有中小学教师,白云区组织了分层、分类、分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项培训。一是强化课改顶层设计的干部培训,提高课改领导力。开设了面向全体校长的“走向优质”的大讲堂,开展了名校长“领航课改”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开展了中层干部“诊断课改”专项培训活动。二是优化课改策略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提高课改引领力。组织了450名区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改专修活动,研修课程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知识(PCK)等。举行了“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云港系列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包括同课异构、课堂观摩、学术论坛等,参加教师达3000多人次。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培训,提高课改实践力。成立“白云课改宣讲团”,成员由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校专家组成,他们在实践中指导试点学校课改。开展校际间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催生了很多学科教学模式,孵化了很多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

(四)分层推进,整体提高

2010-2013年,分层试点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突出,学校差别大,决定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层次性。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区域课改规律,遵循学校课改主体性原则,从2011年全面启动区域课改以来,确立了三批试点学校,共116所,占全区50%之多。非试点学校,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改革样态,但各学科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过,并构建了一些好的教学模式。

(五)推广应用,评价深化

2012-2015年,推广深化阶段。一是评选优秀课例,提炼课改实践成果,收集了全区各学校的课改优秀课例,组织评选,并出版了优秀课例集。二是召开科研大会,总结课改理论成果,对全区近100项研究主题为课改的区级小课题与区规划课题成果进行了评审,对经实践检验产生效果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彰。三是举办展示活动,推广课改成果,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在优秀试点学校举行了各学科课例展示交流活动,在区内有效地推广了课改成果。四是举办课改高峰论坛和课博会,纵论课改,相互借道。五是拓宽课改视野,与香港学校同课异构,交流课改。六是全省交流,大面积推广。七是评价护航,深化课改,课题组组织开发“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编写《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

三、成果创新点及价值

践行本真教育理念,回应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本真教育理念统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改革中坚持教育返璞归真,坚持改革要符合人作为教育主体发展的规律,选择或构建了教育理论。由此,区域课改从教育的本源出发解决了改革中的基本坚持与方向。全区试点校选择或构建的教育理论能指导课改实践,如生本教育、生态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

第6篇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文章结合对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和现状的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

环境艺术;实践教学;整合;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系列课程作为贯穿整个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囊括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艺术设计及装饰文化、雕塑等多个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课程。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实践育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文章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教学中实践育人手段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西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与经验

西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德国包豪斯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不仅创立了基础课,还强调让学生进入工厂,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设计教学,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当代的西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主导理念依然是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但各国都在本土文化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着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即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各门专业的学习。项目包括虚拟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结合着重于对项目的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在欧洲的大部分院校,学生在项目课题上所用的时间约为50%,而在课题相关课程上所用的时间只有20%~30%,剩下的时间用作选修课。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实践课题工作,纵向上贯穿了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横向上有课题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环境,将公司项目制作过程和具体细节按实战要求在课堂上表现,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公司结合起来,聘用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到工作室兼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体验公司管理制度下的工作内容与环境,增加实战经验,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客观的认知。积极地研究和吸取西方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实践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有助于培养特色的综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二、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方法与现状

目前,国内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一流院校,如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丰富的实践育人手段。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构造节点模拟训练,学生将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材料、工艺构造亲手制作出来。这种将工地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与体验环节,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这些材料、工艺知识难点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照明实验室中进行灯光模拟。学生根据所上课程要求模拟现实照明,如模拟办公空间照明、居室照明等。这种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践手段,使学生在了解灯具的同时能够进行创意性的照明设计,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随时参观学院的材料与构造展厅,了解材料的应用范围、构造方式、产地、价格以及完工后的图例,使学生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结合现实进行设计,避免了设计课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问题。目前,根据国内各大高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与案例,我们能够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但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规律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弱、适应性差,缺乏创新能力与文化修养,难以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等等。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仍是一门新型学科,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与经验,一方面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与学科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1.实验方法的导入

为了改变以往只有实验课教学在工作室中进行的状况,可以在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验方法,利用艺术学院模型室、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利用学院构造模型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及节点,通过对材料的分割、组合、安装,使学生掌握施工工艺;并让学生制作等比空间模型,研究空间组织关系,摆脱课堂教学中单纯依靠计算机模拟的状况,使学生切实体会从图纸到实物的整个过程;提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具有前瞻性与可实现性的环境设计模型室建设方案,以适应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实践育人手段的改进。第二,提出环境设计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交互式教学,即运用计算机技术营造虚拟现实场景,再现实践环境的搭建过程。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例,这门专业课以往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较强,手法单一,三维想象空间难以理解,使学生对施工现场、建筑物结构和施工过程了解不足。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将虚拟建筑建造过程实验教学软件运用到实验室中,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可以感知各种建筑物实际的施工过程。学生还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虚拟现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构思和设计,以全新的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室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教学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易于操作和拓展、更为高效和便捷的优势。虚拟建筑建造实验教学模式包括四大模块:基础知识概念、全景漫游、虚拟建造过程实验和创新设计。这是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代替部分传统教学,而且能够解决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教学问题,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作用。第三,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破传统的多学科、全方位智能交互式实验室教学模式。由于当今的艺术设计与新科技、新材料不断创新,多领域、多学科结合也日益紧密,进而产生集多领域教学、学术研讨、互动教学、作品展示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它结合了设计专业各个领域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领域。该项目利用屏幕融合式的多点触摸主屏和副屏的模式,它拥有一定的数据库支撑,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平台,可真实地模拟景观、建筑、室内外等场景,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动态演示,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需求,提供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平台,推动单一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手段逐渐向互动式的实验教学过渡。

2.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整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包含的基础学科,确立“跨界融合,皆善为用”的教学理念,将整体实践课程分为基础教学、综合设计、创新研究三大板块。在基础教学平台上构建“能力素养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又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根据国际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处于革故鼎新的动态发展平衡中。第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首先,强调多人授课,多课程、多元化教学,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乃至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合作授课,推进项目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理解,使其更多地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创办实践基地,聘请知名设计师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铺平了学生与企业、市场接轨的道路,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最后,以科研活动带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进入教师工作室,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合理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3.教学方法的规范与创新

案例教学是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实践育人手段。建立规范的案例教学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得前沿的信息资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结合环境设计系列课程,建成规范的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案例教学体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究发现设计方法。其次,与国内顶尖的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密切联系,获得国内前沿的设计案例,用于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最后,建成世界经典环境设计案例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包括背景资料、图纸资料、设计评价等。

4.考核方法的创新

更新考核方法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重过程、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制订详细的进度考核内容。环境设计系列课程是整个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主体,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中各类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由于新型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构造内容也较为复杂,再加上课堂讲授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手段,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结语

文章在调查、研究国内外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其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玲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艺术教育,2011(1).

[2]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然深入教师的心中。现阶段课堂教学情况,不再是单纯以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作为衡量标准,而更在于教学开展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笔者以学生作为研究核心,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旨在构建趣味性课堂,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制定教学策略。现整理成文,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

以生为本;趣味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探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营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打造趣味课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构建途径。根本目标在于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一)以了解学生为切入点

研究学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并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是核心,也是趣味性课堂构建的基本切入点。例如,小学数学“整十数”教学过程中,为把握学生对于该节课的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调查,最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整十数的组成认知不够透彻[1]。鉴于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通过道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整十数,以实践探究与游戏法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可见,充分了解学生是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也是教师设计趣味教学流程的基础条件。

(二)以客观分析教材为核心

研究学生固然重要,但想要开展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还需要教师能够客观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状况作出调整,更加科学地完成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例如,在“认识几十几”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小棒替代的方式,让学生用数字或者形状来表示班级内的每一个同学,班级同学共计32人,如何排列才能够让教师与同学更直观地看出你画出来的人数是32人,这时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明显提升,不断的思考与探讨方式方法。学生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探究的主动性则更强,表现出小学数学课堂良好的操作性。当然,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并非单单集中表现在趣味层面,也需要教师客观的进行教材分析,以教材、学生为核心,教材内容为主线并实现拓展与延伸,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

(三)以追求课堂实效为保障

不论是研究学生还是客观的分析教材,最终目的都是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传授的授课模式以单项授课为主,学生作为“学”的被动者,教师作为“教”的主动者,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学的侧重点发生偏移。笔者认为,之所以将追求课堂实效作为前提条件来分析,主要是小学数学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要通过多手段、多方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改变传统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学生为开展教学的根本,可运用情境创设、环节演示及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方法,开展趣味性教学,真正确保课堂教学实效的全面提升[3]。

二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途径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可以让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的构建,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时效。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教学实践探索,认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教学效果,因为感官冲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这一情境当中,学生的主动配合,有助于知识点的转化与吸收。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方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便于小学生重新定义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定义,真正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以生为本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紧张感、畏惧感,从心底接受数学学习。例如,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实践。百分数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存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首要难题。笔者对该课堂开展情境创设的方式,以全新的方法构建趣味性课堂,让参与主体,即学生增强亲切感。在情境创设的环境中主要采取逐层递进的方法,通过篮球趣味性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掌握。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将百分数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构成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的概念;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本班级男生在教学之前录制的投篮次数与投入次数的视频,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语言及结合学生日常完成情境框架的构建与创设,是其他学生产生联想,理解百分数教学知识点;最后,教师需要结合情景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对于百分比的掌握情况[4]。可见,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这一个新的情境当中,感受教学知识点。另一方面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好的配合教学开展。

(二)构建趣味性演示环节

构建趣味性的演示环节,演示法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涉及到的环节展示主要包括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及学生表演三个层面。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将三种演示方法融合趣味性教学的内涵具体开展,每一种方法所产生的教学实效显著。实物演示法:该方法是教师借助教学工具完成对知识点的展现与讲解,以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扭曲的概念。如讲解“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完成观察之后汇总正方体的特点,这种演示的过程看得见,摸得着,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演示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中,成为课堂教学一个必要产物。受到多媒体自身特点的影响,利用图片、视频等更直观的信息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好的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完成分解处理,立体化的演示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的神奇,用于探索数学奥秘。学生表演法:以上两种方法在其他学校也已经较为成熟,为全面增强课堂趣味性,笔者还通过学生表演法的方式去呈现小学数学知识点。在讲解“相遇”问题是,分别让两位同学扮演甲乙两人,根据教材当中的内容更好的还原情境[5]。上述趣味性的演示环节,即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与环境之中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方法与学习途径。

(三)营造趣味性生活教学

基于数学学科而言,人对于数学总是抱有一种远观的态度,认为数学遥不可及。但这种想法是对数学学科的错误理解,实际上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关键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趣味性生活教学。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中感受生活中能够常见的元素,使得学生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讲解“长方体”时,教师可以首先将长方体的概念与模型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后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搜集关于长方体的存在,如鞋盒子、粉笔盒、铅笔盒等等,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唯一相同的是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验证了数学来源于实际,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当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最后,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说生活中的物体是长方体,加深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理解。抱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当然也需要针对不足之处做出纠正,最终展现出趣味性生活教学的魅力与价值[6]。

作者:吴丽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飞云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建平.以生为本,让课堂充满趣味——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实践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23:90.

[2]倪晓艳.坚持以生为本,促进有效教学——对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5,98:75.

[3]王艳.以生为本快乐学习——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J].考试与评价,2016,01:37.

[4]赖志锋.试论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6,04:100.

第8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80-04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化,是木渎实验小学这所办学百年的省模范学校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向。从“八五”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九五”期间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到“十一五”期间进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研究”,我们始终依托学校的省级主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紧扣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的有效性及“优效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七优化、四关注、三联动”的优效化课堂实践操作样式,形成了优效化课堂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希望通过“学生先学指导”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希望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使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努力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开拓一条课堂教学优效化的校本研究之路。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倡导教师们绕开高深和玄奥的理论探索,开启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之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关注落到指导学生先学,探索态度、习惯和方式的优效指导,将视聚焦学习主体,寻觅质疑、交流、反馈的优效策略,聆听专家、同事、学生的评说和自我内心的声音,催发坚持、扬弃或改变的优效反思。

一、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稳步启动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实施伊始,结合区教科室校本性教育科研调查的开展,为了深入分析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学校针对性地制订研究策略,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为常态。我们选取本校90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4个方面12个子项,开展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在不断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增多,并在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强,能力不够足,素质也不够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力的增强和他们教育科研素养较低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也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薄弱点和局限性,薄弱点还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分析调查结果,为了使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为清晰、状态更为有序,针对课题尚属起始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校本培训,分层管理

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贯彻分层管理原则,学校按三级梯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一级是课题中心组成员,二级是学校骨干教师,三级是全体实验教师。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小组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助推课题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解读,分科实施

课题领导小组面向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十二五”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工作,明确“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地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是根据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研究、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优效化教学评价研究、优效化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资源优效化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等5个子课题板块,分解二级子课题,按照学科分组抱团研究,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长确立相应研究专题,扎实推进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组织课题开题论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回顾梳理、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对课题的认识更深化、更具体、更清晰。综合专家组的调整和修改意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课题由原来“基于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名为“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 修改后的课题方案,更为完善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二、规范研究过程管理,关注课题基础效益

课题研究必须求真、求实,加强实施管理,才能呈现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区教科室要求各校开展“十二五”省市立项课题基础效益调测。结合“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情况,我们围绕课前先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方法能力等四个方面制订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四年级8个班409名学生分两轮开展跟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合理指导学生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后,剔除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等各项指标总体来说是呈合理的上升趋势,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缺失,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多次组织交流和研讨,重点就“指导学生先学”和“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生先学要实现“四个明确”

1.明确先学的目的。即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明确先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先学方法的指导。

3.明确先学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先学的时间,课上先学花的时间不宜太多。

4.明确先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先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先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二)先学设计要落实“四个根据”

1.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先学。先学的设计,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先学兴趣、习惯;高年级侧重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2.根据教师的要求先学。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安排学生先学的范围。

3.根据课程的特点先学。先学的方式方法是精细的,还是粗略的,精细到什么程度,粗略到什么程度,都要在先学前想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先学方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4.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先学。先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以及个人学习的习惯来安排,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在时间分配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学生先学的时间和质量。

(三)先学后的课堂要掌握“三个注意点”

1.学生“学得会”,教师就“倾听”[1]。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先学后基本能够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

2.学生“说不清”,教师就“点拨”。有时学生通过先学还是存在问题,说不明或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组织教学。

3.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先学时难以理解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三、注重生成研究指导,推进课题实践研究

当研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问计科研专家和教育名家,开启研究的新思路,形成操作的新策略。

(一)构建“四段八环节”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如何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实现“优效化教学”这一困惑。对此,我们结合区教科室开展的教科教研“两课对接”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邀请省特级教师周永沛、周岳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全程参与研讨,探寻指导学生先学的优效化教学实践操作模式。在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段”是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八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厘清学习任务─先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疑难节点点拨─引导讨论交流─开展目标检测─延伸拓展练习。学校明确每一堂课原则上都要有“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四个教学段的呈现,其中每个教学段对应2个教学环节,但是,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增删。通过这一生成性研讨,突破了课题研究的瓶颈。

(二)把握重点深化研究

为了使全体教师充分领会“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要义,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作了题为《教学设计与优效教学》的专题报告,请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作了《课题研究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后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进一步明确了推行“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关键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先学方法指导,是开展优效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疑难节点点拨,是实施优效化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引导讨论交流,是实现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着力点;开展目标检测,是推进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生长点。

四、重视团队深度研讨,优化研究操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究,我校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设计、反思、修改、研讨”相结合的操作流程。这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由个体研究到团队研究的转化。

(一)关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的实施,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精选10种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现象设计调查问题,对五年级共455名学生和小学部112名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意愿相悖。通过集体的反思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变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优化评价实施过程,同时,明确即时评价要体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有激励性和多样性,要有肯定性和发展性,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丰富优效教学评价体系

为化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优效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邀请吴刚教授作了《先学指导:课堂优效化教学》专题讲座。谈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吴教授认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好课,简单说就是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资源优质化、学科教学整合化。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多渠道听取意见,联系课题研究实际,确定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六个纬度”展开评价[2],并制订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把教科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无端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恰恰是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呈现出特有的专业素养,在保证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享受到春水浮舟的轻松与快乐。朱熹说得好:“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教科研正是那托举优效化教学之舟的潺潺春水。

在教科研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学校赢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苏州市第七次教育科研“优秀团队”等荣誉。“十二五”期间,教师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和《江苏教育》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35篇,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比638人次获奖,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2人,市知名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知名教师4人,区学科带头人35人。近几年,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霞.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反思[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2]许新海.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5).

第9篇

【关键词】现状思考;策略;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我们真切地感受着新课程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课堂被没有预设而生成的精彩所充盈;被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主宰;被张洋法、李果法等以名字命名的多样解题策略所惊讶;跳绳比赛进了数学课堂,DV进了数学课堂,抽奖现场也搬进了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上怎么也打起了电话?购物超市怎么也在课堂上模拟?数学课怎么讲起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数学课怎么搞起了“一亿有多大”的课题研究……新鲜事儿,新亮点,我们和学生一样感受着幸福与快乐:我们的课堂是多彩的,我们的数学是斑斓的。

这些课堂现状都给我们一种感觉:课改是大势所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当前,我们处在传统数学向现代数学的转型期,教学目标从 “三维” 到“四基”;教学内容从较为明确定型的知识走向开放的学习活动;教学手段从教师单项教转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及网络化;教学的基本任务从把已有的东西给学生转为提供条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作秀

观摩课、公开课、优质课评得多了,渐渐演成了习惯:一节课反复讲、听、改,这本来是教师研读文本的最佳时机,可有的教师用这一班学生反复排练,课堂上发言有份量的问题也往往定了名排练好的。这些课的内容选择,也常常是“自古”名课:诸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或活动课,或者象认识图形、统计、可能性之类的受宠课,而计算课、练习课却很少有人问津。细细思量活动课对于学生来说喜欢上,课堂上既能开展活动,又能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课堂气氛活跃,能较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计算课、练习课一般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翻不出什么新“花样 ”,课堂气氛较沉闷。所以一般这类内容作课的几率低。其实这些所谓似乎很难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推荐的新的教学方法相协调的课,却在学生的小学学习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事实上也就应当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另外,多次排练的公开课是否也给学生一种学习可造假的不好印象?这是否很值得我们思考?

策略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成名观,不要因为有了一节区、县、市、省级课,就觉得有了资本,成了名旦、名角,而更应该成为推动自己成为学校骨干、区、县、市、省级骨干的起点,向课改能手、课改先锋迈进,敢于向难、重点挑战,引领、探讨一条课改新路:“普通人上普通课”,而不是刻意地去制造样板课。观摩课更要有意识地围绕一些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策略二: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数学课堂教学。“好课应当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能以“新”“旧”取代了“好”“坏”,在实践中易导致对于形式的片面追求。

实践:例如,“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例:第一层,运动运动说一说。请学生课前一分钟做热身运动,建议两人搞比赛。但比赛的结果要求用比或者分数的形式告诉大家。学生的比赛开始了,有跳绳比赛的,有拍球比赛的,有玩游戏的,有口算比赛的……接下来是汇报比赛结果,我有选择的摘录了几个结果:

拍球比赛,宝宝拍球的个数比喃喃多1/2

踢毽子比赛,王申踢的个数比金明少1/4

李林的口算速度是张强的4/5

小花和小丽跳绳速度的比是3∶2

第二层:添添算算,议议比比。(请学生针对①②补充条件和问题,成为4道应用题)

拍球比赛,宝宝拍球的个数比喃喃多1/2

a 宝宝拍了30个,喃喃拍了多少个?

b 喃喃拍了15个,宝宝拍了多少个?

踢毽子比赛,王申踢的个数比金明少1/4

a 金明踢了16个,王申踢了多少个?

b王申踢了28个,金明踢了多少个

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明辨是非后,学生做起来很顺手。

课后评课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认为结合学生的实际上出了新意,对计算课、应用题的讲解提供了借鉴。

2 “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法宝吗?——忽略实效

有公开课就有多媒体课件,少了多媒体,好象少了靓丽的包装,出不了门,见不得人。传统的教具:小黑板、幻灯片、卡片等被渐渐丢弃。常常看到,数学课上为了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动画,把一些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在课件上,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教学就会本末倒置,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其实,教学中每一次活动策略的采纳,都要对其所关涉的正负面影响做出权衡。必须全盘考虑在学习结果上的质性差异和潜在利弊,要把握好“目的——工具”的关系。高花费、高技术不一定带来学习的高效益,传统的教具也并非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个好帮手,但不能无原则、无节制的用得过频过滥,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具有数学特征的活动少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就会成为虚幻的“海市蜃楼”。

例如,《图形的旋转》一课,旋转是一个动词:旋动、转动。学生只有在动态中感知和探索,才能深刻认识旋转的特征。课件动态的展示正好能产生旋转的效果。用课件比不用的好。

盘点“课改现象”,是为了剖析教学中的暗伤;质疑“课改现象”,是为了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清扫打理“课改现象”,是为了打造教学中的亮点。有针对性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提供案例警醒,提升理论和实践运用价值,提高课堂实效性,为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杨庆余[J].小学数学教师,2005,11:55-62

[2]郑毓信.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J].2005,5(175):80-88

[3]梁秋莲. 小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A].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64-81

第10篇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一个角色,那就是当好听众。学生坐在座位上规规矩矩就是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匮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观念也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中综合能力的提升,重教不重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应该具有多样性。

1.开放性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让学生自己悟;凡是学生能合作完成的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教师决不参与干涉,要敢于放下架子。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例如3、4月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确定活动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策划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中进行“中期交流汇报”,活动结束还要进行“汇报总结”。这样一系列完整的活动课程体系,学生通过观察春天植物、动物、天气,人的变化;访问蔬菜的种类、应季蔬菜的价格;调查春季养生知识、写调查报告。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学习中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学习的乐趣;交流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享受学习成果的喜悦,同时也学会对自己学习行为做出初步评价。学生获得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我感知,这种自我认同感会刺激学生心理主动学习。

当学生在课堂上能从不同角度感觉到自己有学习收获的时候,收获有时是成功的,有时是失败的,但他们自然会意识到课堂是真正属于他们的,他们才是真正属于这里的主人,这种空间的认同感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我要学什么”“我该怎样学”“我学到了什么”的认知归属感。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会促进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创造出更高的学习效益。

2.严肃性

有些课堂教学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表面看学生在汇报、交流甚至单纯的表演,其实许多学生没有入心去体会;表面看学生都在热烈讨论,仔细听他们讨论的结果毫无价值,学生的刻意表演来源于课前的机械性训练;有些学生迫于教师的强硬组织安排形成不得已而为之的形象课程;而有些课堂是教师没有事先充分做好准备,要么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要么没有根据发生的变化做及时调整,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茫然不知所措,自然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了。学生学习活动应在教师的具体指导组织下,科学合理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正值金秋时节,可以设计制作课《叶画》,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收集树叶、压制树叶、设计画面、制作粘贴、交流创作、标本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这样一个完整的活动让学生从知识积累,能力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得到逐步提高。好的课堂教学是课堂上学生探讨交流中产生新的疑惑、灵感,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自己会问问自己收获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懂的、我还有什么要问的、我还有什么质疑的,甚至于还有为自己的表现感到反思遗憾的……

无论是课前的活动准备,还是课上互动交流都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学习组织是有序的,学习氛围是轻松的,学习空间是广泛的;学习过程是科学的,思维是拓展的,学习态度是严肃的。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具有多重性,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要在教师合理、有序、科学的组织下进行学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学习活动内容。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若使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获取和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要落实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中。

1.指导要实效。

指导要有深度,指导在关键之处,有的放矢;帮助在困难之处,雪中送炭;点拨在困顿之时,茅塞顿开。学生说到的,教师不重复;学生能想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帮忙。当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遇到新的生成的难以解决和无法作出正确的、合适的指导也要本着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态度,再继续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要严肃、认真对待。特别是评价性语言,不随意、不夸张,更不能使用含糊、含蓄的语言。要恰当、合适、严谨,科学。使得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能从内心反思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在平时细节上的朴实、塌实、实实在在本着为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既是有效指导。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学习活动内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每次学习活动中真正有所得的。

2.指导要适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可替代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上并非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并非所有的问题一定都会有答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惑、碰到的疑难,要给学生留有广泛的思考空间和余地,留有继续探索的期待,这样学生能够向自己的生活深处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视野更开阔。学习的灵感触角主动伸向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际生活,即便是他们生活中灰色的记忆,在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下,也会变成健康成长的营养素。庶人捕捉言行,智者捕捉心灵。

三、教育理念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获得的第一手学习资料—学习资源,应于同伴共同分享,使得共享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以往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已经和生活、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利用现代化信息丰富教学实践。例如怎样整理搜集来的大量信息,高效率使用这些信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信息整理》就专门通过课程活动使学生如何把搜集来的大量信息进行如何归类;如何筛选;如何提炼,最后获得有价值可利用的信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获得的信息整理技能就会运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很容易做到高效率的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2、教学习惯的改变

新课标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最简单的学习,最质朴的学习,最实在的学习、最自然的学习也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上就能够很好地得以实践和应用。例如班会课提倡学生自己组织,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集体讨论班会课议题,确定班会课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内容,策划活动方案。3月5日学雷锋活动,学生在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少年”的主题班会活动,课前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有的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故事、有的小组搜集名言,有的小组搜集新时代雷锋先进事迹;活动过程学生自己主持;学生交流汇报;班会结束后,学生还要以记日记的方式记录本次班会,整个学雷锋活动过程是完整的。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方法

一、实践课堂的教学管理背景

传统意义的中职实践课堂管理方法遵循三个中心的原则,即实践基地为中心、教师示范讲解为中心、教学材料为中心,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是高分的理论知识模块和高效率的动手实操能力。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管理方法相对枯燥乏味,缺乏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型职业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课堂的教学管理方法

放手让学生去主导课堂。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站到课堂引导者角色的位置,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交给企业一线员工。在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带领中职学生走进企业厂房进行观摩、实习,这种结合课堂教师示范讲解的实践性学习方法,把学生当作企业的一线员工,课堂设在企业的生产流水线,让资深一线企业员工来传播现场的动手实践知识。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自管团队。单独的学生个体力量是有限的,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为相应的学习团队,人数6-10人不等,营造一种团队互助进步的学习氛围,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种团队自管式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既放开了学生,也放开了教师,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快速成长。

三、教学管理方法变更带来的现实意义

学生主导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企业主导的课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线实战经验传递给学生;团队自管式的课堂,培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三种方法协调应用,就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微型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 实践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微型化学实验逐渐被众多老师接受。在有的省份,甚至出现关于微型化学实验的考题。随着微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微型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更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微型化学实验的优势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微型化学实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定义。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绿色实验。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所需要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微型化学实验所需的化学材料仅仅是传统化学实验中所需材料的几分之一。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是微型化学实验的两个主要特征。

(二)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优势。

1.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导下发展出来的。通过利用较少的实验材料获得需要的化学信息,可以节约材料,减少资源浪费,起到了环保的作用。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可以利用井穴板完成微型化学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在井穴板中分别滴入几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水,再各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这个微型化学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节省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少。

2.微型化学实验成本较低,提高了上课效率。微型化学实验使用的仪器体积一般都很小(如井穴板),与传统化学实验的用具相比价格也比较便宜。且使用的化学材料只是原来所需材料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化学仪器,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微型化学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化学实验反应迅速,可以较短时间内得出所需化学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微型化学实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微型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4.微型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微型化学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在进行实验时,学生会思考“我如何进行这次试验?”“老师在上课时说过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或是在实验结束后会思考“我做的哪里出错了?为什么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形成实验前做规划、实验后反思的思维方式。

二、微型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微型化学实验与传统化学实验相比,具有传统实验无可比拟的优势。

化学课堂的教学要注重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应当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微型化学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工具,微型化学实验主要是运用较少的化学材料,或是寻找化学仪器的替代品进行实验的。教师可以将实验的基本原理教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自行思考,哪些化学仪器可以被生活中的常见品代替,由此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微型化学实验》便可直观体现出微型化学实验的这一教学优势。下面主要介绍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主要过程。

实验名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微型实验

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的成分按照体积进行计算的话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通过利用某物质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消耗尽氧气确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固体。实验中氧气的消耗量就是气体的减少量。在实验前,容器内外压强相同,但是随着氧气的消耗,压强减小,内外产生压强差。观察密闭体系内气体体积的变化。

实验用品:两个注射器(代替烧杯和瓶塞)、玻璃管、酒精灯、铜丝

实验过程: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一定体积的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密闭体系内体积的变化占总体积的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让学生直接体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直观易懂,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构建趣味性的化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微型化学实验可以产生更直观的现象且化学反应迅速。如《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微型化学实验》时,火焰燃烧、熄灭、燃烧,如此循环的实验现象足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性质微型实验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用品:酒精灯、酒精、烧杯、集气瓶、坩埚钳

实验过程:用坩埚钳夹住酒精灯灯芯的一端,蘸取酒精,把它附在烧杯的内壁上,点燃灯芯,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火焰自下而上熄灭。再用坩埚钳提起灯芯,灯芯自上而下复燃;再放入烧杯,又自下而上熄灭。学生在熄灭、复燃、熄灭的循环中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三)提倡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化学课堂应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些化学实验反应比较剧烈,可能会造成化学仪器破碎爆炸,影响学生的安全。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将危险的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降低学校进行化学实验所需的成本。粉尘爆炸是可以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的,在面粉、奶粉等粉末物资的仓库是严禁明火的。这主要是由于像面粉这样的可燃性固态物质的粉尘具有很小的直径和表面积,与空气有极大接触面积,当这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比例时,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设计了《粉尘爆炸的微型实验》。

实验名称:粉尘爆炸微型实验

实验用品:塑料吸管、洗耳球、蜡烛、淀粉

实验过程:在塑料吸管中灌入少量的干燥淀粉,在吸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洗耳球。将塑料吸管口对着一支燃烧的蜡烛火焰上方进行加温,迅速挤压洗耳球,使塑料吸管中的淀粉在火焰的上方喷发出,观察现象。若是加入更多淀粉,则实验效果会更显著。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粉尘的爆炸,对可燃性粉尘引起的爆炸有深刻印象,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有关微型化学实验的建议

(一)在课本中体现微型实验的理念。

在教材中体现微型实验的理念,根据化学理论,对实验进行重新规划,利用微型实验原理,改进原有实验过程。在书中列举经典的微型实验的过程及操作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例如,通过把气体的性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经典的化学实验微型化,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原理的同时,自己动手做一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有效性。

(二)推广和普及微型化学实验。

在学校开设微型化学实验的课程,提高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组织培训,加强教师在这方面的培养,使老师们系统地学习微型化学实验的相关性理论,鼓励老师运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创新。

总之,微型化学实验是现代化学实验的一种趋势,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微型实验同传统实验方式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