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满分记叙文

满分记叙文

时间:2023-06-06 09:00:11

满分记叙文范文1

600字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一:放弃包袱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免要做一些准备,准备的东西就像几个包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辨别出我们不需要的包袱,扔下包袱,轻装上阵。

我在最近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中失利了,这让我十分沮丧,它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难以专心学习。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子十分着急,对我说:“走,妈妈带你到外面去转一转。”

我和妈妈一边聊一边走,走着走着,我们就来到一个寄存物品的地方。妈妈对我说:“孩子,这就是我要带你来的地方。”我大惑不解,问到:“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存包处吗?这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对我说:“你不要小看了这个存包处,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能够让人们放下包袱,轻轻松松地开始他们的行程。在你的学习上也要像这样,放下你思想上的包袱,轻装上阵。

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明白了妈妈的用意,让我不要过分地在意在那次考试中的失利,而要认真地去思考自己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果然,不仅我在思想上的压力减小了许多,而且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开始向上抬头。这个现象令我感到十分地惊喜。于是我尝试着把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和事情从我的生活中完全抛出去,给自己的生活和大脑减轻了许多负担,这让我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又高效,让自己变得更加块乐起来。

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累累硕果的金秋。放弃一些没有用处的包袱才能够让你拥有更多的精力去干一些重要的事情,为快乐多腾出一些空间。

600字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二:春天的故事

冬随着一阵阵的飞走了,而大自然把春天派来接替冬继续四季的循环。春把一场绵绵细雨降临了广袤的大地,正是这场细雨,开启了一个故事:

细雨过后,河边的小草族群们都从土壤中探出头来,探望这这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而土地爷爷就不好受喽。小草们把他的身体啄的痒痒的,让伯伯大笑不止。但他并不生气,相反,他很快乐。因为不用在一个人孤独了,可以和这些可爱的小草们聊天了!所以,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这热闹的声音引来了河流爷爷和鱼儿们,他们也非常得高兴,因为他的身体不再被冰冻了,鱼儿们也可以欢快畅游了!“嗨!老土地!怎么这么热闹啊。”“哈哈,孩子们都出来了,当然热闹了”“河流爷爷,你好啊!”小草们齐声问候。“你们也好!哈哈。”鱼儿们跳跃上了,说:“呀!看,小燕子们也来了!”燕子们向小草们问好,然后又征求土地爷爷的同意,衔着泥土去搭巢穴。

小草们一天天得长大,他们吸吮着营养,不过,灾难来临了……。

河流爷爷的身体变得浑浊,他说是因为一些管道让他的身体变臭。接着,小草族群们也一个个枯黄死去,土地爷爷伤心得哭了,不过没多久,土地爷爷的身体也生病了。燕子们很伤心,昔日热闹的河岸寂静了,死寂一片。动物们调查了一下,发现原来是人类的工厂!其他的一些动物哭泣不断,想要拯救缺毫无头绪。一颗小草奄奄一息得说道:“人类!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但在这时,希望来了,一群人们让那些管道不在流臭哄哄的水了,他们又清理了河流爷爷的身体,河流终于重新畅通了,河岸又恢复了以往热闹的景象。

爱护自然,人人有责。难道你像看着大自然被我们人类毁灭吗?

600字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三:美丽的苹果

祖母爱吃苹果,尤其爱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削苹果的姿势很漂亮。她安详地拿起水果刀,飞快地在苹果上转着,果皮便宛如一只轻轻点过水面的燕子,时而向下,时而朝上,绕着苹果自由地飞舞。片刻之后,圆圆的苹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得就像一件艺术品。削完后,妈妈总会拿过碟子,将苹果一片片削好,递给祖母。那一瞬间,妈妈那写满微笑的双眼那么美丽。祖母每每递给我几块,而我吃完后总是不懂事地嚷着还要。望着妈妈那似嗔却笑的样子,我是乐滋滋的。不过,心里总想,要是自己能吃上一个完整的苹果该多好啊!

岁月流逝,祖母年纪渐渐大了,但仍然还和以前一样地搂着我看妈妈削苹果,妈妈依旧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沁人心脾的“艺术品”。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她亲手削出的大苹果。品着那甜甜的苹果,我时常想,要是自己也能够这样为祖母或妈妈削一次苹果,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满分记叙文范文2

1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更重要的事

我的手已经伸进了口袋,我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小本子,捏紧,慢慢抽出来,慢慢……讲台上一双鹰眼向我扫射过来,冷峻而严厉。对峙了几秒钟之后,我又把本子轻轻塞回去。

试卷上就剩下最后一个大题了,醒目的空白,让人窒息的紧张。我知道,只要拿出那个小本子,12分我就能轻而易举得到,我就能击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王一鸣。

我看到王一鸣的手伸向裤腿,挽起的裤腿里有一部手机。他在观察,在寻找时机,在等待那只老鹰转身的一瞬。

这道题我必须做出来,我必须考好。如果我成了第一,那就意味着,我可以拥有妈妈承诺过的手机。为了它,我必须冒险。我再一次将手伸进了口袋,左右看了一下,装作轻松地打了一个哈欠,我看到老师正在盯着王一鸣,也许这就是我的机会。

是的,我再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的屈辱。周围所有的同学都有手机,都是好几千块的。他们跟我要手机号,我说我不喜欢手机。贫穷像一根刺紧紧插在我的胸口,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不能忍受的还有妈妈的唠叨,我就没听到过她一次的表扬。我全部的忍耐力都来自于父亲。他一直在工地拼命,每次回家都要带礼物给我,微笑地看着我,仿佛永远都不会疲倦和悲伤。就算为了父亲,我也要做对这道题,我要成为第一。

我的手已经把本子完全掏出了口袋,我用手掌遮掩着它,就像保护着救命的神符。我知道,只要那个老鹰一样的老师稍微转过身去,我就能准确地把本子翻到我想要的那一页。我用余光观察着他,他坐在讲台旁边,好像已经完全遗忘了我。这时候他打了一个哈欠,眼睛在一瞬间闭上了,我快速出手,一下子将本子翻到了那一页,心理扑腾扑腾乱跳。这时候,王一鸣歪着头看了我一眼,那目光充满了讽刺,好像说:瞧,你连作弊都是那么笨。

讲台上的鹰忽然站了起来,吓出我一身冷汗。他轻描淡写地看了我一眼,说道:“希望同学们遵守考试纪律,诚实考试,不要抱侥幸心理。”

我赶紧合上了本子,将它放在屁股底下。我恨自己胆怯,恨自己无能。时间眼看就过去了,怎么办?就这么算了?不甘心啊,我怎么向妈妈交待?怎么面对父亲?

说到父亲,我也不是没有意见。他曾经捡到了一个提包,里面装了一万多元现金和银行卡,他愣是想方设法还给了人家,还花掉了自己十几块钱的车费。我敬佩他,但是我觉得一万元对富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损失。但是父亲却说:有比钱更重要的事。什么会比钱更重要?道德?荣誉称号?电视台的采访?冥冥之中,我隐隐地感到一些愧疚,不得不说,爸爸的人品那是响当当地。作为他的孩子,我当然不能给他丢脸。但是,如果被抓住了,那我就没脸见父亲了,我在班上也会名誉扫地。怎么办?抄,还是不抄?

我看到王一鸣已经低头看手机了,时间只剩下十几分钟,再不下手,就没机会了,我毫不犹豫地把本子拖了出来。

这时候,老师从讲台上站起来,慢慢走向我,我已经魂飞魄散。他经过我的身边,对我微微一笑,转到王一鸣那里,从他衣服里拿出手机。我看到王一鸣已经彻底瘫了。

我最终还是放弃了作弊的打算。爸爸是对的,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比起手机、金钱、成绩,也许真诚、真实更值得我去珍惜。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考试,我涉险过关。

2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谈最遥远的举例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航海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在海洋里看不见海岸,找不到归途的方向。”攀登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山顶到山脚的距离,因为这一路的攀登是艰辛困苦的。”,面对亲人的别离,有人会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永别。”但是,我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心灵间的距离,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古今往来,有多少像这样的例子。你看,着名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个活生生的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就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也不免成为穷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视他人,不同情可怜之人。当孔乙己偷盗别人财物而被追打时,周围群众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时又指手画脚地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这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入木三分的人际形态便划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如果当时的人能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怜悯之心,多几句关怀安慰的言语去关心孔乙己,那么,也不至于他后来无故的离开人世。孔乙己和周围群众的距离便是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道划开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的距离。

2008年的那场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患难见真情,当巨大的石块压在受难者的身上,我们国人的心如刀绞,解放军展示也义不容辞的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帮助无数受难群众脱离苦海。此刻,人们血溶于水,用团结友爱的力量铸就钢铁般的长城,距离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语不再是障碍,只因你我心连心。

说到这里,我便想高声的赞扬那驻扎在灾情第一线的解放军和志愿者,是他们挽救了一条条可爱的生命,是他们众志成城的勇气缓解了灾情。然而,该批评的是那群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们,是他们腐朽的心灵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们。最亲近的距离,莫过于灾难下人们团结一心的精神。

最遥远的距离,是一条划不开的隔膜,是一道隐形的线条,是一根连接爱心、同情心和友爱之心的绳索。让我们打破这遥远的距离,用双手送给他人温暖,用行动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情感!

3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范文:父亲的布鞋

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

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

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的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又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上学。”

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父亲读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丁当作响了。父亲,以他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而此时的爷爷心头却升起了一片愁云:“娃儿这么争气,可到县城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

爷爷在炕头辗转反侧,他愁了一晚上也没愁出个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睛,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楞住了———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并且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们村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露了一回脸,咱脸上光彩……大家伙儿来送送娃儿……”

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儿跪下……”

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跪在了泥土地上……

满分记叙文范文3

静静的却不孤单,相依也是一种温暖。我们的空空的心,总是会被彼此填满。

简简单单的快乐,充满了温暖的时光。

从初一第一学期排座位就如蜘蛛盘丝一般开始的。老师的指挥令把两个不太熟悉的人拉在了一起,开始了我们的铁杆生涯。

我们并不相熟,坐在一起没讲一句话,你我都是慢热的人,而且都被朋友伤害过,背叛过。再也经不起一丝的伤害。所以都躲在自己做成的壳中,怕太阳灼伤我们的皮肤,怕坎坷的路会伤害我们,对我们而言,只有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但我们又是幸运的,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逃避别人的关心,才会发觉我们的相像,我们才会彼此靠近,彼此吸引,仿佛是时间的怂恿,我们每分每秒都在靠近,竟是这样,我们就变得亲密无间,在别人眼里,我们都很冷漠,其实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们并不冷漠,我们彼此了解,彼此依赖,彼此需要。

我们经常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在草地上用慵懒的姿势彼此依偎,聊天,开玩笑,讲在大家面前不敢讲的话,分享彼此的秘密。看着碧蓝的天,洁白的云,感受着微醺德裹挟着青草味的风,懒懒的阳光,心里平和得像两个安详老太太,坐在海岸边静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简单的快乐,总是喜欢这样的午后,和云和你一起悠然度过,静静的却不孤单,相依也是一种温暖。似乎无论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片心灵花园永远记载着美好的回忆。我会飞过你的天空,而你会在下一站等我。我们共同垂钓我们想要得结果,沿着思念的小道,延伸到重逢的终点。我们空空的心,总会被彼此填满。

只要我们在一起,每时每分,都有幸福的身影;每分每秒,都是温暖的时光。

我们已经分开了很长时间了,在最近的一次见面中,我们依旧熟络,吃饭时和以前一样点彼此喜欢的菜,逛街时会买姐妹装。聊天时我们发现,就在那温暖的时光中,我们的壳被温暖的阳光融化,同时融化的还有我们坚冰般的心,我们彼此都多了很多的朋友。

我想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回忆起那温暖的时光时,心头肯定会有一股暖流流过的。我会永远记着你的。

满分记叙文范文4

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成长的脚印深深留下,蓦然回首,长大的路上留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记载着欢乐,记载着忧伤,伴随我一路走来。

小时候的我总爱和伙伴们在楼下的沙坑里玩,踩着一粒粒极软极软的沙子,感到多么快乐,多么惬意。一不小心,摔倒了,努力地爬起来。身后出现了一连串的脚印,太阳照着我们一张张笑脸,笑容更加灿烂了。那一串串脚印记载着欢乐的,记载着我的成长。小时候就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好希望永远都是小时候。

上幼儿园了,那时的我最爱看书了。每天傍晚,总是缠着妈妈带我去书店看书,穿过繁华的步行街,来到书店门口。儿时的我总爱在门外印着的那几个大脚印上踩来踩去,多好玩啊。如今的我虽然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快乐,却有了另一种更充实的快乐,那便是读书。书带我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那书店门外的大脚印便是我快乐成长的见证。

现在的我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一个个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伴随我的还有一次次的失败。

今天,又考砸了,手里拿着那张不到八十分的数学考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着,心里烦透了。无精打采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又踏进了那儿时玩耍过的沙坑,一串串脚印印了下来,一阵风吹过,把我手中的那张试卷吹走了,吹到了那个沙坑里,我连忙去捡,忽然,我看见了那脚印,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这儿奔跑留下的快乐的脚印,也让我想起幼儿园到书店门前踩那巨大的脚印。想到这儿,我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啊,我明白了,其实快乐就伴随在我的身边,伴随着我的成长。

那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不就是一种快乐的提示吗?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只有经受住考验才有快乐,最充实的快乐。只有笑,才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存在。对,我坚定地点了点头,我一定要努力,我要考出好成绩!,我捡起考卷,大步的往家走……我身后印出了一串串脚印,在阳光的照映下,它成了金色,它是通向成功,通向快乐的脚印。

感谢成长的脚印,让我找回了自信,让我找回了小时候那种快乐。的确,你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而这快乐就像脚印一样永远跟在我们身后,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满分记叙文范文5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而我则认为,奶奶给予的爱,就像是一杯刚冲好的糖水,虽然只能给人以温暖和清甜,却能滋润人的心田。

我的父母在北京打工,家中只剩下一个年迈的奶奶,父母不放心奶奶一个人在家里,就把奶奶送到大姨家里。我那时上初三,学习紧张,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就在校住宿,一星期只回家一次,而我由于奶奶感情深,所以我每次都宁愿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大姨家,就是为了看看奶奶。

我记得我每次回来的时候,奶奶总是在家门口的杨树下等我。手扶着树,伸着脖子,还不停的往远处望着,每次奶奶看见我回来了,总是住着拐棍,一只手向前伸着,面带着亲切的微笑。而我看见了奶奶,也就兴奋起来,小步快跑起来,边跑边喊着:“奶奶,我回来了!”我一手扶着奶奶,脸贴着奶奶的脸说:“我可想死您了!”这是有一阵小风吹过来,暖暖的。我和奶奶边聊边走,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好快,不一会就到了家了,村庄里还回荡着奶奶和我的笑声。一回到家,奶奶就把刚刚炖好的鸡肉给我端了过来,还不停的把鸡肉往我的碗里夹,还笑着说:“多吃点,学习辛苦!”我也就不停的往嘴里塞,心里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在早上我总是能听到从厨房里传来的“交响曲”,我揉了揉眼睛,从房间了走出去,只见奶奶弯着腰,柱着拐杖的情景,和被油烟呛到的,不停咳骚的声音。顿时,我觉的心里很闷,脸热热的,,气息也变得有些不均匀,眼泪好像也被这场面打动,不停地往下流,奶奶好像听见了我哭的声音,直起了腰,问我在干嘛?我赶紧转身把眼泪擦干,笑着说:“没干嘛。”就连忙去帮奶奶做饭了,并在心里默默的许诺:“奶奶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长大了让您过好日子!“到了下午,我准备走时,奶奶从房间里抱来了好多吃的,说是怕我在学校不舍得花钱吃饭。还拿出一件红色的毛衣,眼里饱含着泪水说:”天气凉了,别冻着!”奶奶把我送到了树下,我与奶奶紧握着的手一直没舍得松开。到了大杨树下,我松开了我和奶奶紧握着的手,我边走还不停的回头张望,总是能看见奶奶手扶着树,向我挥手的情景。

终于等到了期末考试考完了,我兴奋地坐上了去大姨家的车。我急急忙忙的下了车,可大杨树下不再有奶奶的身影了。我回到家里我才知道奶奶已经不在了。我当时脑袋就空了,只知道哇哇的哭,手指着大姨说:“你怎么不告诉我啊?”大姨抹着眼泪说:“你奶奶说怕影响你考试的情绪,所以没说。”我难过极了。冲出家门,跑到了那棵杨树下,哭声传遍了整个村庄。大杨树下不再有奶奶的身影了!

奶奶,我想您,敬您,爱您!我会把您对我的好,对我的爱,全部收藏起来,这比无价之宝更要珍贵!

满分记叙文范文6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传记还有其他的一些表现手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要注意积累,立足文本,灵活地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满分记叙文范文7

高中语文教育长期集中于讲解知识和识记课文,高考的重大压力,使学生为了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成绩放在第一位,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逐渐冷却。课程改革开始后,将诵读引入了语文课堂,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的兴趣,也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符合我国语言学习的特点。因此,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诵读教学是十分有益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这里谈谈记叙文的诵读。

记叙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记叙文指具有记叙性的文体作品,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中人事物等描写和叙述一类的文章,消息、报告文学、参观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这个范围。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记叙文,都具有明确的立意,真挚的情感,小说多了虚构的性质。散文、报告文学、参观记和回忆录一类的记叙文更体现对生活对事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现真实性,给人以心灵上的感悟。因此,诵读记叙文首先必须做到抓住文章的线索,明确文章的主旨,确定基调。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根据赏荷的顺序,就能理出文章线索: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这条线索很清晰,而实际上文章中还隐含了一条线索,即作者的情感: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这才是作品真正的主旨,只有抓住了这个线索才能知道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要寻求精神的解脱和自由而又不能的苦闷心情。这样一来,文章的基调就可以确定是苦闷的,语调要较为平静,语速要慢,停连和轻重音的处理要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体现。

记叙文中除了小说具有虚构性的特点之外,其余大都是作者亲历,以自己的亲历亲闻记录人事的变化及情感的抒发,因此,真情切意是最本质的特点。在诵读时除抓住线索外,还要用自然的语调去读,对文章的描写部分要突出形象的立体化,加强形象的感受力度,但切忌夸张失真,要用真实的声音、真实的语言为听众描绘一个实实在在的影像。对于记叙文中出现的人物,要弄清楚人物的年龄、性格等基本特征,依据这些还原人物,但不能刻意模仿语调、音色等,以免破坏作者情感的表达与人物核心的本质特色。例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问“我”问题的一句话:“‘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里是需要表现出祥林嫂对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去的恐惧感,而不是要强调她声音的“低”和“切切的”,也不必刻意压低声音去读。

另外,对于回忆录、报告文学、新闻等一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具体确定怎样诵读。例如《小狗包弟》是巴金的回忆录,这篇回忆录里既充满了悲痛的记忆,也表达了巴金先生深切地忏悔,诵读时要注意那种悲惨与悔恨交织的情感表达。夏衍的《包身工》中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境地和资本家的累累罪行,揭示了罪恶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诵读时语调变化起伏都要能准确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严肃、庄重的感彩需要使用悲切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正视这段人类历史的罪恶,不能将愤怒之情太过于外漏,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

总之,对于记叙文来说,主要是掌握它的叙述主线与作者的真挚情感,从而把握诵读时的整体基调,语调的自然表达。■

满分记叙文范文8

关键词:梦叙述的虚构性;梦叙述诸要素;梦叙述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梦之于人类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在东西方的各类典籍中均有关于梦的记录。梦本身神秘莫测,光怪陆离,似乎是在人类社会的逻辑、伦理、秩序之外建构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但是梦同时又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因此人类一直钟情于探索梦的奥秘与作用。

古代的详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梦境来了解神的旨意,同时梦还可以预知未来,甚至到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人相信梦可卜吉凶。从心理学上来讲,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某种愿望幻想式的满足,它是通过幻觉式的满足来排除干扰睡眠的心理刺激的一种经历”。也就是说,人类压抑的各种欲望可能产生某种心理刺激从而影响人类的睡眠,而梦则通过幻觉体验的方式满足了人类的某些欲望,从而保证了人类的睡眠不受干扰。从叙述学上来讲,龙迪勇认为梦是一种为了抗拒遗忘,追寻失去的时间,并确认自己身份,证知自己存在的叙述行为。而赵毅衡则主张“人类十多万年的进化中之所以没有淘汰梦是因为梦有力地加强了人的叙述能力,帮助人类成为一个能靠讲故事整理经验,并且能够用幻想超越庸常的动物”。

从心理学方面来研究梦,自弗洛伊德开始历经一个多世纪,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而从叙述学角度来研究梦却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梦作为叙述的合法性问题,即梦是否是叙述。普林斯(Gerald Prince)认为梦不具备叙述的特征,完全否认梦是叙述;吉尔罗一方面主张“正在做的梦是经验,不是文本”,另一方面他认为不是所有的梦文本都是叙述。梦叙述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也长期被忽略,早期关注梦叙述的仅有龙迪勇的《梦:时间与叙述》,他认为“梦实质上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叙事行为”,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讨论了梦文本所具备的叙述特征:梦叙述包含了叙述所应有的基本元素:“人物、事件、空间、开端、发展、突变、结局”,从而肯定梦是一种为了抗拒遗忘,寻找时间的叙述行为。龙迪勇在国内率先肯定了梦作为叙述这个命题,但遗憾的是他研究的对象已经是被再次媒介化,通过某人讲述的梦,仅剩下了梦的部分内容,而失去了梦的形式,也就是说他研究的并不是此时此刻的梦本身。

梦叙述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直到赵毅衡《广义叙述学》的诞生,才让梦叙述名正言顺地回到了叙述学的怀抱,他把梦看成是“潜意识的一种意义文本”。赵毅衡认为“梦是媒介化(心像)的符号文本再现,而不是直接经验;其次它们大都卷入有人物参与的情节,梦者本人就直接卷入情节。因此梦是叙述文本”。梦叙述满足叙述的底线定义。在《广义叙述学》中,赵毅衡集中检查讨论梦本身的文本性与叙述性,不仅为梦之为叙述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从叙述学的角度探讨了梦的形成、作用及意义等重大问题,从而为梦叙述的研究打开方便之门。然而该书尚未对梦作为叙述文本的各要素系统展开讨论。本文详细分析了梦叙述作为叙述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并试图探讨梦叙述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过去被学界忽略的梦叙述的隐含作者与叙述可靠性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梦叙述的(文本)虚构世界与(文本外)经验世界

梦叙述与小说、戏剧等叙述形式同属于虚构型体裁。正在做的梦并非是经验,因为“经验面对的是世界,而梦者面对的是被心像再现的世界”,同时梦叙述“很难是纪实型的,接受者无权将文本与实在世界对证”。任何一个虚构型叙述文本都通过叙述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文本内虚构世界。这个虚构世界虽然独立于经验世界,却也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无限地靠近经验世界,却永远无法与之重合。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我们将自我同整个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做梦的人入睡隔断清醒思想,从而进入叙述的二度区隔。也就是说我们的梦世界与外部世界是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然而,梦的内容却又与真实世界分不开。无论梦是真实世界人类本能欲望的满足还是只对个人过去经历、记忆的重新组织,可以肯定的是梦跟所有虚构型叙述一样锚定于经验世界。我们可以通过梦世界去建构各种可能世界,从而更好地认识经验世界。

当然梦叙述与其他虚构型叙述相比又具不同的特点。梦叙述似演示类叙述一般,总是此时此刻感知当场发生的事件。但梦叙述作为心像叙述又无法被分享,一旦分享就改变了媒介,破坏了梦的此刻性,从而“此梦”也就不同“彼梦”了。梦被转述使梦的媒介由心像转为文字,使梦的时态由此时此刻变为过去时。梦的无法分享不仅是体现在形式被破坏,事实上梦的内容被再次分享时,也无法完整保留。

首先,叙述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没有一个人能够事无巨细地将梦中发生的一切完完全全再现。

其次,“梦中大部分的经历为视觉形象,对梦进行再叙述时,部分困难在于我们将用语言描述这些形象”。也就是说当梦者醒时,心像媒介发生了变化,梦已经变为过去时。而梦者在对梦进行转述时也需要将图像文字化,这使得媒介又一次发生变化。

第三,从心理学上来讲,梦的审查机制,使得我们在清醒后,在记忆梦中发生的一切会出现一些模糊不清、不明确的成分,让梦者无法记起梦中的一切,当然也许是梦的该部分内容无法通过“审查”进入人的意识层面,所以当我们清醒时梦中的某些细节早已忘记。

最后,如果梦真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没有任何人可以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所有梦的一切细节。也许梦叙述所构筑的世界是一个比任何一类虚构叙述更丰富,更具有想象力的世界,因为它是个人的、私下的,可以充满各种奇思妙想、荒诞不经,各种逻辑混乱,甚至是各种有违伦理纲常……这个梦的世界无需向任何他人负责,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处罚。就算是醒来以后的自己如何觉得厌恶、羞愧或是震惊……那也是经验世界的事了。

从梦叙述与其他虚构叙述的对比可以看出梦叙述以及其所建构的虚构世界的特殊性。构成梦叙述的各个基本要素一方面具有各种虚构叙述中各要素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二、叙述者、受述者与人物合一

本文将叙述者、受述者与人物放在一起讨论,一方面是由于这三个因素在任何叙述文本中都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叙述文本都是某个主体把有人物参与的事件组织进一个符号文本,而此文本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叙述的底线定义中所说的“主体”即叙述者,“接收者”即受述者,可见任何一个满足叙述的底线定义的叙述都必须包含叙述者、受述者与人物,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与其他的虚构叙述文本相比,梦叙述文本中的叙述者、受述者与人物之间有着更为特殊而密切的关系,三者可以说是统一于同一个整体。

“任何叙述都是一个主体把文本传送给另一个主体”。在虚构叙述中,虚构世界的叙述者将一个有人物卷入的故事讲给受述者听。叙述者可以是虚构世界的人物,也可以隐藏于叙述框架之后,而受述者在虚构世界中可显身作为虚构世界的人物,也可以完全隐身。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的虚构叙述中叙述者与受述者必然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两者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关系。受述者对叙述者可以产生影响,受述者会对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方法、讲述的内容等产生影响,甚至是可以人为地打断或叫停叙述。事实上在一些叙事文本中也出现了对受述者重要性的强调,例如在《一千零一夜》中,受述者才是终极意义的阐释者。受述者对叙述者的影响在一些现场表演、即兴表演中更为明显,如相声艺术中的“现挂”。

然而在梦叙述中情况却有所不同,梦者并不是梦叙述的叙述者而是受述者。梦者在梦中犹如看电影一样被动地接收着梦。梦叙述的叙述者与受述者是同一个主体分裂后的产物。梦叙述是“主体的一部分把叙述文本传达给主体的另一部分”。即是说大脑分裂出了两个部分:孕育梦的部分和接收梦的部分。梦叙述就是人体孕育梦的部分向接收梦的部分讲述故事。在这个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梦叙述的叙述者永远躲在叙述框架背后不显身,但却掌控着整个叙述;而梦叙述的受述者永远显身,却“无主体性,仅是梦叙述的被动接收者”。受述者只能“观看”“经历”梦中的一切,既不能影响叙述者讲故事的方式,也对故事无力叫停,更没有选择不听的自由,即使是经历噩梦也只能被动等着被惊醒。在梦叙述中受述者永远显身,同时“观看”和“经历”着叙述者讲述的故事,因而成为了梦世界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梦者作为梦的接收者,也同时作为人物被卷入了梦世界。

作为叙述者那部分的“我”讲述了梦却没有看到梦,而作为受述者那一部分的“我”看到了梦,却大多数情况下,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虚构叙述中,虽然经验世界中的读者明白该叙述为虚构叙述,但虚构世界中的叙述者、人物和受述者却不会认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虚假的。虚构世界自成体系,虚构世界中的叙述者、受述者及各个人物按照虚构世界中的逻辑与规约来行事。弗洛伊德认为“梦常常是无意义的,混乱的和荒唐,但是有些梦也有意义,符合实际以及合理”。龙迪勇认为“梦里活跃着一系列难以用理性和逻辑去框定的事件”。而大多数人也都认为“梦的情节光怪陆离,神秘莫测,不符合人类文明生活的逻辑与常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断的来源都是来自“清醒”后经验世界的我们。我们有这样的论断是因为我们用经验世界的逻辑去对证梦的虚构世界。事实上梦世界与任何的虚构世界一样自成一体。对于经验世界的人来说,梦世界是虚构的,而且大都是非逻辑的。然而对于梦世界内的叙述者、受述者和人物来说,所有被经验世界认为离奇的、非逻辑的一切却自成逻辑。正如前文所说,梦者并不知自己在做梦,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他正在体验和看见的,都是真实的。在梦中的“我”即使觉得梦境离奇,也极少质疑它的真实性。只有清醒过来,回到经验世界后,“我”才发现梦中的一切不符合经验世界的逻辑和标准。

当然我们需要看到,从心理学上来讲,梦者(受述者)并不能完全获悉叙述者的所有信息。弗洛伊德认为梦具有显意和隐意。梦的显意会清晰地呈现给梦者,而梦的隐意却只有通过梦者的联想才能得到。从叙述学上来讲,弗洛伊德所说的获得梦的显意的“梦者”其实就是梦世界的受述者,而能够展开联想去获得梦的隐意的“做梦者”却属于经验世界。由此可见,在梦世界里的受述者只能获得梦叙述的显意,而梦叙述文本的隐意(隐含作者的意图)只能是文本的“理想读者”才能够获得。论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对梦叙述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进行系统讨论。

三、隐含作者、隐含读者与梦叙述的阐释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一对构想出的概念,在文本内无实体可依托。再加上梦叙述本身的特殊性,因此这一对概念至今无人问津。热奈特认为隐含作者是“作者在文本中的一个形象”,查特曼也认为隐含作者是“文本意图的体现”。申丹同意布斯的观点,指出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第二自我,他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立场来写作的作者,可见隐含作者代表了文本中真实作者的某种立场与观点。然而这种观点与立场又要依靠读者的解码来完成,因此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这一写作者的形象”。那么在讨论梦叙述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之时,梦叙述的作者和读者似乎也是无法规避的问题。与一切虚构文本一样,梦叙述的作者和读者也理应属于经验世界。然而与其他虚构文本不同的是,梦叙述的作者和读者也合而为一:做梦前清醒的我与梦醒后清醒的我。经验世界的清醒的“我”,入睡后分裂出一部分来讲述故事,又分裂出另一部分来接受故事和经历故事。因此入睡后不清醒的我就犹如虚构文本的执行作者,而这一作者在梦中通过叙述要表达自己的某个立场,即梦的隐意。然而他的这个立场并不是直接显示给接收者,而是经过各种伪装变形,只让受述者接收到显意。而他的隐意则需要清醒过后,再次回到经验世界的读者“我”通过对梦进行阐释才有可能获得。

任何叙述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梦叙述的叙述者也不例外。构成梦世界的材料极为丰富,不可能一一进入梦叙述。梦叙述的叙述者则需要根据自己要传达的隐意来筛选组成梦世界的材料。为了让受述者能够有效接收到梦文本的信息,叙述者则需要选择受述者所熟悉并能理解的材料。因此梦叙述“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个人过去经历的记忆,特别是最近的,最显著的材料相对优先”。这些材料都是梦的叙述者和受述者共享的材料。另一方面,梦本身所具有的审查机制也使得梦叙述者在讲述某些故事时,为了让梦文本的意义能够传达到梦者那里而不得不采取特殊的策略,进行隐喻式的叙述。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如本能欲望被压抑,遭遇某种压力或紧张情绪等,叙述者通过对相关素材的高度筛选,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故事讲述给作为受述者的梦者听,一方面通过叙述可以获得幻想式的满足或是释放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通过显梦的展示,将梦叙述的意图传达给梦者。

关于梦叙述的意图,即隐含作者的立场,并非是任何一个处于清醒状态的“读者”都能够获得,而只有“理想读者”,即梦的隐含读者才能读取。笔者认为梦叙述的理想读者很难成立,若有可能,也只能是那位经验世界的梦者本人。一方面是因为,梦的材料来源几乎都与梦者以往的记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梦的无法分享性。梦的隐意大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精神分析才能获得,然而即使是具有精神分析专业知识的专家进行自我梦的阐释时,也会遇到下面两个难题:

首先,梦是作为一个复杂结构进入意识层的,这个结构由许多元素混合而成,而各个元素间的连接是无意识的。我们对梦进行阐释是借助于意识对比去想象无意识,然而并不是梦的所有部分都具有可认识的性质,都能从它推论出意识的特征。梦是无意识的产物,它的形式与内容均复杂多变。而无意识依然是人类尚未完全认知的领域。这个领域有自己的标准和逻辑,而清醒后的梦者只能处于意识层面,也就是只能用意识(经验)世界的逻辑去理解、想象无意识世界,这之间总有无法跨越的障碍。然而处于梦中的梦者虽具备无意识逻辑,但却苦于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因此无法展开梦的阐释活动。因此我们的意识层面不仅无法在此时此刻分享我们无意识层面的梦境,同时用意识层面的逻辑也并非能够认识无意识或是潜意识的全部内涵。梦世界让我们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相信另一种逻辑的可能。

其次,梦的审查作用时常通过修饰、暗示和影射来伪装并替代真正的表达。梦者在醒来过后记忆可能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状况,这些无法通过审查的梦的成分根本到达不了意识层面。梦者甚至都无法忆起构成梦的显意的一切内容。如若梦者无法记起梦的内容,要通过分析梦的显意来获得梦的隐意就更是难上加难,那么也就是,梦叙述的隐含作者的意图也相应难于确认。

梦叙述的隐含作者与其他叙述中的隐含作者相比也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赵毅衡认为所有叙述的隐含作者原则上都比作者本人要高尚,但笔者认为梦叙述却是个特例。“叙述大多是一种‘社群文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群责任,要让听者得出伦理结论,遵从社群的规范与期待”。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所以一方面作者在写作时要对群体负责,建构一个高尚的隐含作者,否则该书可能无法通过审查与监管,从读者方面来看,读者在阐释时也会相应地根据社会的规范与期待来解读出一个高尚的隐含作者。梦叙述则不然,首先梦叙述完全是个人的,无法分享,也无需共享,因此不需要承担任何群体责任,梦者即使在梦中烧杀抢掠也与人无尤,梦者无需担责。梦世界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逻辑,它不受到经验世界的管辖,因此无需尊崇经验世界的规范与期待,那么隐含作者就不一定需要比作者高尚。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梦叙述的隐含作者甚至是比作者品质更为底下,因为我们的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从我们的文化规约来看,我们的本能是比我们的自我要品德低下的。

由于梦叙述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特殊性,也使得梦叙述文本的意义阐释具有特殊性。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符号的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三者常不一致,梦叙述尤为如是。梦叙述的符号发送者(孕育梦的那部分头脑)的意图是要发送梦的隐意,即是隐含作者的意图,梦叙述文本(梦境)包含了显意和隐意,但梦的接收者(梦者)在梦中只能看到显梦。要获得梦的隐意,则需要梦者醒后对梦境进行分析。然而醒来后的梦者已经回到经验世界,梦境的媒介已发生改变,内容也无法完全还原,因此即使是梦者自己也已经无法完全分享接收梦时自己所看到的显梦。当然也正是由于梦叙述的特殊性,使得人类对该类叙述的阐释相对自由。首先,由于梦叙述是纯粹私下,无需向公众问责的特殊叙述,那么在阐释梦叙述时也无需拘泥于要读出一个“高尚”的隐含作者。其次梦境是由人类潜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活动构成,它的世界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方式,并不受人类意识层面的控制。因此我们在对梦文本进行阐释时,需要打破我们的逻辑常规,自由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而对拥有不一样逻辑的梦文本的认识,也可以启发我们打破陈规,重新认识和建构我们的现实世界。

四、梦叙述的叙述可靠性

讨论隐含作者必然要涉及到叙述的可靠性问题,因为隐含作者与不可靠叙述是叙述学中很关键的问题,学界对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然而有关梦叙述的可靠性问题至今无人提及。在讨论了梦叙述中的隐含作者问题后,本文也尝试探讨梦叙述中的叙述可靠性问题。叙述可靠性是指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之间的距离问题。当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一致时,叙述判定为可靠,反之则判定为不可靠。

满分记叙文范文9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叙事风格;淡泊;静雅

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主体的解放,个人话语的确立,文学逐渐向本体回归,走向“美文”,在小说界出现了一批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却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和东方美学趣味,还包含一定新的文体实验的意向,影响很大,时人称之为“新笔记小说”。它既是当今文学新潮的产物,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用激情的态度来写激情的生活曾是过去现实主义小说的生动写照,而80年代有一批文学作品尤其是“新笔记小说”却是在平静、温和的叙述中回忆着平淡的往事。

一、叙事淡泊:平静的行文气度

叙事风度可宽泛归于叙事语调的范畴,有时也称叙述风气。它是“作家心理个性投射到小说词语与句法结构中的情绪性质,为叙事人与叙事视角的规定所共同制约的因素。”“如果从情绪的心理性质来分,又可以把叙事语调分为感伤的、愉快的、沉郁的……一般在描述作家风格的时候,多采用这种分类法。”[1]“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样式,平静淡泊的叙事风度也是一种重要标志。有人认为:“相等多的‘新笔记小说’的感情是平静的,如秋天,如秋水,叙事雍容温雅,渊源泊泪,孙犁同志可为代表。”[2]有人说“新笔记小说”“选语上力求平易近人,切近于生活”。“在冷静的叙述中,把人物的神情风貌透露出来。”[3]那么,平静、温和的叙述为何众人所取?它与创作主体关系怎样?其具体表现又如何呢?

总的说来,“新笔记小说”的叙事风度是平静淡泊,是作者心态成熟的自然写照,这归因于作者丰富的文化修养和人生体验。叙事风度与作者的心理个性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凡真正富有个性的作家特别是那种被称为风格作家的,其字里行间流露的氛围、语感、风度、气派都是作者的修养和人生体验的显现。

“新笔记小说”的作家们一是大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钟爱民族文化。汪曾棋说:“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4]贾平凹也说自己“又受着家庭儒家的教育”[5],孙犁、阿城等人更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如果说儒家追求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的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和谐之美的原则、静与虚的表现方式则是传统文化的特征。因此,这些作家总是以温和的目光来审视笔下的人物,强调个体的内心平衡,用平和的方式和解矛盾,进而达到一种和谐。那么平静、温和的叙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二是这些作家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尤其是孙犁等老作家。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十年动乱,洞明世事,彻悟人生。无论是孙犁表现“文革”时期经历的政治风云中的人事沉浮,汪曾棋笔下的民俗民情中的世道民心,还是林斤澜文中旧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世,无不凸现主体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自我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们能够超越个人得失、个人荣辱,正如李庆西评价:“自我的人生体验沟通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便超越了士大夫文人那种狭隘、封闭的自我意识。在人格意义上,‘新笔一记小说’与古典笔记小说的差异是值得注意的。”[6]于是他们获得了一颗观照世界的平常心,能够在平静、温和的叙述中回忆着平淡的往事。

二、回忆之流:静谧的书写风格

“新笔记小说”多是往事的回忆,追忆己经过去(甚至离得很远)的陈迹和生活内容,然而它又是那样地沉浸于生活的最深的潜流之中,象陈年发酵的老酒。这显然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远距离的审视态度,通过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意味的东西,使作者获得了一种叙述上的耐心。这份耐心也透露着中国当代文学开始成熟的气息。汪曾棋说:“但我认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7]于是,他们拒绝了以前那种激情的叙述方式,反对一切做作的、过分的矫情和抒情。“修辞立其诚”,对自己真正了解并具有较深的感情的往事作冷静的观照和处理,把自己从沉重如磐的情感中超脱出来,抽身事外,用一颗平常心,有分寸、有节制地完成对这旧梦旧情的叙述。这种叙述充分表现在作者对情感表达的控制和在具体的文本中叙事者冷静的叙事态度两方面。

首先作者在对感情把握的分寸上,尽量减缓情感的幅度,减免一切过激的行为,拒绝激情的侵入。有人曾总结汪曾棋的写作特点是“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8]。如:《岁寒三友》中,王瘦吾的草帽厂被挤垮,气得重病一场,人瘦得像一张纸。陶虎臣的炮仗店也关了门,走投无路的他上吊自尽而被救。靳彝甫为解救朋友主动卖掉家传珍宝三块田黄。此时,三人的感情、痛苦、悲愤、愁苦、感伤,可说到了极限,可谓一触即发。然而在汪曾棋的笔下,却看不到激情的渲泄。书中只淡淡写道:“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外面,正下着大雪。”沉重的感情被酒水慢慢稀释冲淡了,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化作平静淡淡的叙述文字。再如孙犁的《亡人逸事》是追忆亡妻以前的生活琐事的,颇有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神韵。文中记叙了托媒,见面,回娘家和临终前几件小事。为避免伤感,作者特意“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而每一个回忆的片断,也是尽量克制情感的。“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抒,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是写妻子在家辛苦劳作的,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完全凝结在清淡、自然的叙述之中。结尾处写妻子临终时向“我”提起“我”曾给她买过两丈花布。“她闭上了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这大概是全文感情最浓之处,也只是一幅朴素的画面,毫无浓墨重彩的渲染。

这种对感情的把握并不是放弃感情,而只是抒发那些温暖的、适度的、不激烈的情感罢了。我们不论是读汪曾棋的笔记小说,孙犁的《芸斋小说》,还是专门反映“文革”的新“世说”等,都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的关怀,只不过作者的感情是内敛的,激情与想象力并不流溢在外,这本身也是一种修养。李庆西说:“它不是少年才华的喷涌,不是那种纯粹的情感;而是作家成熟的心态的映象,是某种经过修炼的情感。事实上,以纯粹的情感从事创作,流露出来的情感往往显得做作,相反,经过修炼的情感却叫人觉得自然、质朴。” [6]

其次,这种叙述还表现在具体的文本中叙述者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上。“叙述者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真实作者与他创造的叙述者之间有诸种联系。”[9]应该说“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与他们创造的叙述者间合作是和谐的,作者对情感表达的控制相当完美地体现在叙述者的叙述中:即静默地观察,在冷静、温和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物的神情风貌。

如阿城小说的叙述,几乎全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观照的起点,“我”心静如水,心明如镜,不动声色地接纳和描述在“我”以外的现象世界,通过一个人具体的故事或生活片断的叙述,又返回到“我”的内心,在他的《遍地风流》中,呈现的是一幅幅简洁明快的生活画面。如《莽林》写“我”眼中的莽林及守林人老者和婆婆夫妇两人,尤其是会剪纸的婆婆。

“婆婆一脸欣喜,忽然消失掉,皱纹拙起来。并不马上铰,对着纸沉思半晌,才将剪移上纸边。之后竟再也看不出婆婆如何铰,只觉得游剪如龙,落纸纷披。看看老者,眼温温地虚着,忽然睁开,盯着一块落在地上的纸,探身舒手,枯指聚起来,纸便被捏到炕上,仍眼虚着礴回去。”整个叙述的过程,是按时序的先后进行,用笔悠游不迫,节奏不疾不徐,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孙犁的《芸斋笔记》中,也都有一个“我”。其中大部分笔记中叙事者“我”只是一个次要人物,通过“我”去感知主人公的行为,在温和、平静的叙述中散发出人道主义的关怀。《王婉》、《小D》中展示的是“我”眼中的主人公灵魂的扭曲与异化,小人一旦得志,则会丧失美好的天性,为虎作伥,不可一世;《冯前》则写与“我”相处最长的朋友冯前的印象:谁得势,靠谁,谁失势就整谁,人心难估。

《高跷能手》叙述了与“我”关在一个干校棚子的李槐不该有的悲剧。文中结尾精彩,李槐病重临死前向“我”透露他年青时曾远洋奔赴日本给天皇表演高跷的壮举,此时,“我”眼中的李槐是:“他在那里直直站着,圆睁着两只眼睛,望着前面,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在这些文章中,“我”性情淡泊,只作观察,对他人不作评价。

三、独立旁观:闲雅的作者立场

在何立伟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是旁观者、局外人。正如汪曾祺评价:“他凝眸看世界,但把自己的深情掩藏着,不露声色。他象一个坐在发紫发黑的小竹凳上看风景的人,虽然在他的心上流过很多东西。”[10]由于视角的限制,人物所不知道的事情,叙述者绝不会知道,而人物所知道的事情,叙述者也可能不知道,于是那人生故事中潜流的许多东西则无法得知。《小城无故事》中女癫子的爱情悲剧、小城老人吴婆婆与萧七罗锅心里知道却不讲,叙述者就不知,因为他与故事之间存在着时间距离。《雨晴》只叙述男女主人公在父亲墓前相遇的尴尬,而两人的离异原因,叙述者则不知,他与人物间是存在着空间距离。虽然叙述者心上流过很多东西,但他把自己掩藏得很深,最多偶尔借景抒情。如满街满巷都是那桅子花淡淡的香。然而用力一闻,竟又没有。(《小城无故事》)

李庆西的《人间笔记(二题)》也是这种叙述。《钥匙》写骆老师家放了一口红木箱橱,引起街坊邻居的好奇,但至于为什么放这口箱子,骆老师到底想些什么,叙述者不清楚。文中说:“太公,这话……真是无法晓得。”《锁》写一位做药剂师的老姑娘偏爱收藏钥匙,她的行为让邻居们觉得怪异,恰好领导家被盗,于是大家都很紧张,老姑娘就成了怀疑对象。至于被盗究竟与老姑娘有没有关系呢?叙事人是不知道的。文中结尾“弘庚老爹隔窗眺望,老姑娘的阁楼上亮着灯光。帘子后边影影弹弹,还是看不清楚……外边,月光如水。”弘庚老爹也想什么,老姑娘在深夜干什么呢?只有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两篇笔记写出了一些小市民爱打听隐私,爱管闲事等复杂心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却并不加在人物之上,只淡淡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因此,这种叙述的运用,也给文章留下了大量空白,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对读者也是一种解放。

参考文献

[1]孟锐,季红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关特性,小说文体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汪曾祺.新笔记小说选[M].作家出版社,1992.

[3]周献珍.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休特点[J].中国文学研究,1991,(2).

[4]汪曾祺.白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4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贾平凹,冯有源.平凹的艺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李庆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新笔记小说:寻根派也是先锋派,小说文体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孤蒲深处[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作家出版社,2003.

满分记叙文范文10

一、朗读

《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中 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培养语感,初步领悟内容,体验情感。例如:在《春》的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画面和情感: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二、略读

“略读”是指粗知文本大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了解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方法有: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 问题回答法。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6) 简洁概括法。人+事+结果。

(三)明白记叙顺序。初中学生只要求掌握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四)理出记叙的线索。叙述线索有多种, 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一些文章还有多条线索。比如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三、精读

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教师就应该给出适当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分析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一是通过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本义;二是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读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深刻含义;三是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体会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及作品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四是弄清词语所用的表现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的“聪明”就是褒义贬用,表现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二)分析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 理解语句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3.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4.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5.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6. 理解关键句子的作用,要了解句子在文种不同位置的常见作用。

如果句子在开头, 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伏笔;如果是在文章中间,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三)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末最后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抒发了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之情 ,感情真挚深沉。

(四)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过渡能起穿针引线,组织成篇的作用。②照应。阅读时要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③抑扬 。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④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表现手法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四、品读

(一)品人物形象美。例如《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描写:“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双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一段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写出了云南人民这一种纯朴美。

(二)品语言美。我们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文章享受语言的流畅美,韵律美,质朴美,华丽美,幽默诙谐美,辛辣讽刺美,修辞美等等。如《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拟人、衬托、自然环境的描写使文章中的人与物充满了一种淳朴本色的美,语言生动活泼,很是吸引人。

(三)品情节美。文章的情节或平铺直白,或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总能引人入胜。如《社戏》的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五、评价

满分记叙文范文11

关键词:图片故事 叙事策略 美学内涵

罗吉・福勒曾指出,叙事是指详细叙述一系列事实或事件并确定和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①摄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天然地具有讲述时间和空间的叙事功能,而以直观形象为载体的图片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文本更是大大拓展了“言说”世界的多种可能性。

叙事时空下的人性观照

叙事学认为,一个故事的发生必须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事件构成,并且这些事件必须要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可续性的叙事文本中,序列性是由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产生的。由于摄影特有的瞬间属性,单幅照片叙事中的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这一点在图片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不同的拍摄或编排思路,摄影记者可以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叙事性视觉文本。图片故事叙事中时空这对孪生兄弟已经成为研究其美学特性的理论支撑。

叙事时间。叙事性的图片故事中每幅图片都是一个事件的瞬间提取,图片与图片之间大多通过时间连接成一种线性的运动过程。实际上,故事言说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偶然到或然再到必然,谜底慢慢揭晓的过程。而图片故事的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摄影记者运用多种手段来控制图片故事的时序、时距和频率,让读者在叙事时间的谱写中感受人物个性的完美诠释。

2010年普利策专题摄影的获奖作品《美国大兵》,是摄影记者克雷格・沃克花费三年时间用镜头讲述的一个美国大兵的成长故事。显而易见,沃克以顺序的叙事秩序对大兵伊恩从应征入伍到结束训练生涯做了全景式的刻画与描写,让读者从形象语言当中深刻体会到一个大男孩参军入伍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从伊恩应征入伍时的犹豫、到分别时的依恋,从军营中第一次想家、到对军营生活的不安到最终的习惯军营生活。摄影记者跟踪拍摄伊恩参军成长的主题决定了这个图片故事具有完整的叙事性。叙事性图片故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要反映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组图片故事提出的问题是伊恩面对全新的军旅生活是否能够适应。按照这样的叙事主线,记者的拍摄工作分成八个章节:入伍前、初为新兵、基础训练、首次任务、感伤军旅、在国内、伊拉克生活、返回美国。这组图片故事的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它言说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性故事,而在于自始至终贯穿于叙事脉络中的人性张力。读者可以徜徉在每一个提示细节的镜头中,仿佛和伊恩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一起经历了一次命运的洗礼。这种叙事时长和故事时长等同的全景式叙事方式,增强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审美追求。与其说摄影记者记录了伊恩的成长历程,不如说是其心路历程的微观写照。

在第六届华赛中获得银奖的日常生活类图片故事《7岁“男子汉”撑起一个家》如同《美国大兵》的叙事时间策略,摄影记者运用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等同的方式讲述了小男孩郭家宝因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忙碌而繁重的一天。摄影记者尽管只选择了“某一天”作为叙事时间,故事的时间跨度虽不长,但镜头下的众多细节却完整地重现了孩子平凡生活中的琐碎、繁重的不平凡生活。这里的“一天”已经具备了普遍的叙事意义,承载着孩子满当当的孝心和志气。由此看来,在图片故事中,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统一的叙事方式能够帮助摄影记者有足够的时间对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做细致的刻画和描述。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把叙事文本中时距概念解释为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长短的比较,事件时间长,叙事篇幅短,叙事文本的节奏就快。在文学叙事中,一般通过省略、概要、场景、停顿来实现叙事节奏的变换。②在图片故事的叙述中,常常借鉴文学叙事中省略、概要来压缩叙事时间。具体表现为:一是摄影师对故事发展脉络中不起关键因素或与主题情感表达不协调的因素,往往干脆省略不拍或即便拍摄也不将其纳入组照中。在《美国大兵》这组图片故事当中,摄影记者策划的八个章节可谓面面俱到,若每一部分都细致描述刻画,整组故事就显得拖沓冗长。摄影师沃克将重心放在了初为新兵、基础训练、首次任务、感伤军旅等章节上,这样主次分明的叙事安排能够让读者很快走进伊恩的军旅生活。二是借鉴电影蒙太奇剪辑手法,在结尾或叙事过程中省略一些事件发展的元素,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三是摄影师面对大量前期拍摄的画面,在编辑时多会选择能够说明某个事件的典型画面。例如沃克在讲述伊恩入伍前的状况时,只着重表现其与家人送别的场景。沃克侧重抓取反映人物性格和心态的瞬间加以诠释,画面中充满真实的人性力量与读者的内心世界碰撞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共鸣。

不同于文学叙事的天马行空,摄影记者的图片故事必须以客观现实为拍摄依据。这种现实主义的记录方式使记者在追踪某一人物或现象时发现,很多时候故事时间周期太长,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文本叙事。于是,将一个事件或人物自然发展需要的时间周期拆分到不同的个体身上之后,故事的叙事时间就轻而易举地被压缩了,大大缩短了摄影记者获取叙事文本的时间,同时也使反映的问题具有更普遍的人文意义。例如,拍摄年轻人在戒毒所漫长戒毒过程的图片故事,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个体戒毒是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若以表现人与病魔抗争中出现的种种心理为主题,故事的进展未必如摄影师所愿。这时候摄影师就可以分别拍摄处于不同戒毒阶段的个体,抓取各个阶段不同个体的典型细节同样可以达到极具人性感染力的叙事效果。

此外,在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中还存在着第三种关系“频率”。热奈特把频率概括为,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换而言之,频率在图片故事中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比如故事中类似的画面可以多次反复出现,它是扩展故事意义的常用手段。例如图片故事《中国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孕妇》用肖像照的方式记录了在汶川地震中丧子后再生育的孕妇。反复出现的孕妇形象在叙事上相对独立,但让读者在黑白影调之间强烈感受到从死到生的矛盾和反差,揭示了灾区人民在大灾大难后的平静,他们从死亡的边缘走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柔弱、平凡的外表下内心却依然坚强和伟大。

叙事空间。在文学的叙事文本中,多以通过空间的切换发展叙事的脉络。图片故事也不例外,空间成为连接图片的另一种叙事因素。上文中曾提到,图片的直观性特点决定了读者在解读图片故事时是以空间方位的变换为显性参考的。在图片故事中,若在同一叙事空间中纳入不同的事件,让空间环境成为连接事件之间的逻辑主线,往往会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叙事效果。例如,获得第52届荷赛自然类银奖的图片故事《西湖边的一棵树》(图1),每张照片都框定了几乎一样的拍摄视角,即背景是西湖四季的景色,主体是西湖边上的一棵树,树旁出现的人物则随着时间的更替不断地变换,有外来打工的人,有早晨锻炼的人,年轻人,还有情侣,等等,反映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西湖在画面里就像一个大舞台,这棵树花开花谢就像舞台的幕布不断变幻,冬暖夏凉、春去秋来,四季的更替在相对固定的空间环境中上演着不同人物的生活故事,而人生的五味杂陈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这也仿佛就是当下中国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缩影。静态空间和动态时间如此完美无瑕地结合在二维影像上,着实让读者倍感生活的“亲切”。安静、祥和的镜头语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绪的表达,更是一种民间叙事的人文关怀精神。

象征:叙事的诗意情怀

隐喻这种修辞格在叙事本质上是诗性的,叙事作品中的隐喻可以丰富和扩大故事内涵。如果一个隐喻在叙事文本中反复出现就会构成象征。有学者在叙事文本中提出主题性象征的概念,即通过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贯穿整个故事的情节,使之成为一条叙事暗线,统摄全局。③这个意象并不只是在文本中重复出现就可以称之为主题性的象征,其本质上还必须要与表达的主题内涵密切相关。在文学、电影叙事中,这个意象多数是通过具体物象来表达,因此,可以说它有了符号所具备的所指意义,即某种社会、文化内涵(如电影《红高粱》里的红高粱等)。图片故事中由于摄影语言的多样性,除了可以通过具体物象指代以外,还可以通过影调风格进行象征意味的表达。

重复的物件。类似于电影、文学叙事,图片故事中贯穿始终的某个物件会发挥强大的“黏合剂”作用,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图片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为主题内涵的升华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在第17届“金镜头”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经济及科技类组照铜奖的作品《合俊玩具厂倒闭》(图2)。故事讲述的是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合俊公司在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的工厂倒闭。公司倒闭使得6500名员工瞬间失业,这也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摄影师试图从一个典型的个案来挖掘金融危机的深层危害,但记者似乎对倒闭后的工厂状况并不感兴趣,镜头下没有人们因失业而落寞、无奈的表情,也没有破败、零乱的厂房环境。让摄影记者着迷的是散落在厂房各个角落里的一个个小玩偶,它们倒在地上,坐在车间的工作台上,躺在办公室的桌面上,睡在堆满杂物的垃圾堆里。记者通过看似漫不经心的镜头语言将它们或微笑或痛苦或可爱的表情统统收入囊中。这是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故事,玩偶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符号,已经不再属于这个热闹的生产线,不再属于它们的主人,它们将永远带着它们最初的表情不知去向。此时此刻,它们已经失去了被称之为“玩偶”的物质意义,有的只是它们象征着惨淡经济形势或员工命运的所指意义。这种主题性象征的图片故事,总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一致的影调风格。摄影是一门造型艺术,影调是摄影造型语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影调有其不同的感彩,如高调的明快、淡雅,低调的庄重、深沉,中间调的和谐、平稳等。影调只有与具体的形象、物象相结合,才能赋予作品以鲜明、生动的感染力。和谐统一的影调关系在优秀的图片故事中已经不仅仅是画面造型的有效手段,更是一种新颖的表意方式。例如,新京报记者张涛拍摄的图片故事《黑暗中的舞者》(图3),图片讲述了北京盲人舞蹈队的40多位盲人组成了一支“盲人舞蹈队”,每周他们都相约一起学习拉丁舞的故事。故事本身已具有很强的人性感染力,但摄影记者对最初按照常规拍摄的照片并不满意,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传达自身的主观感受,他有意强化了画面影调结构,用闪光灯照亮人物主体,压暗背景环境。整组作品散发出的影调气质被作者反复强化之后不再只是光影本身,而是盲人世界的象征符号。在黑暗中读者看到了盲人舞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他们似乎在黑暗中摸索,却又充满生活的希望。复杂的人物精神世界在低调作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每幅图片相似的影调气氛会使整个图片故事看上去密切关联,并且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例如,摄影记者方谦华在荷赛中的获奖作品《被污染的桔子》。这一组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图片故事,运用了抽象的写意手法,将主题性象征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受到严重镉污染而变得畸形的桔子,在黑色纯净背景的映衬下宛如浩瀚宇宙中一个个被毁坏的星球。统一的黑色背景象征着无穷无尽的宇宙环境,桔子表面坑洼的精到诠释,给人一种拟人化的启迪和反思。

叙事视角:真实美的不同诠释

一般情况下,把叙事视角概括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两种。尽管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文本和叙事效果,但恰当的运用可以赋予图片故事真实美的特性。

全知视角又称零度焦点叙事。叙事者可以随时出现在事件发生的任何场合,对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了如指掌,叙事者还可以任意感知故事发展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叙事者脱离故事本身,以一种俯视全局的他者姿态将故事叙述成文本的叙事视角。它第三人称多方位的描述决定了文本带有某种意义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然而这种权威、客观也不是绝对的,必然会加入叙事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在图片故事的报道中,只有对一个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得到相对真实、客观的图片文本,否则在新闻报道中会歪曲新闻真实的本质属性。

这一类图片故事一般是围绕某一个社会问题展开全面调查后进行分析、归纳拍摄而成的。故事中的脉络较为复杂,不像有限视角相对单一。拍摄者通常在进行周到而全面的调研之后,才会对故事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独特的评论和思考。例如,杭州日报摄影记者许卓恒拍摄的图片故事《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运用有限视角会丧失整组作品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性,从而削弱图片故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有限视角也会给摄影记者跟踪拍摄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摄影记者没有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而是通过在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内(主要是杭州地区)寻找有暴力现象的家庭,并分别进行调查和拍摄。整组作品涉及了因各种矛盾引起暴力的家庭,并真实地呈现了因不同暴力引起的不同恶果。这种全景式的客观叙述,让读者一目了然地领会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有限视角又称内焦点叙事。在新闻作品中表现为“记者”叙述,摄影记者讲述一个新闻事件时多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用“我”的角度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也会带有偏见和感彩。叙事角度等同于作品人物活动的角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全知视角看似权威的消解。娓娓道来的一幕幕画面依然可以在心理层面上给读者营造出一种真实、形象、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

一个成功运用有限视角的例子就是普利策获奖者安妮・威尔斯拍摄的图片故事《与乳腺癌面对面》。威尔斯面对自己患上乳腺癌的残酷事实,选择坚强地面对,她拿起手中的相机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患病后的种种经历和情绪起伏。从一般的静脉注射到化疗后的痛苦,从剃去头发到戴假发后的大笑,再到放射化疗后的身心疲惫,最终到庆祝生日时戴上丰胸式胸罩的欢畅。读者在威尔斯个人的有限视角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威尔斯与病魔抗争的坚强和痛苦。大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毕竟不是故事的经历者,而只是目击者,即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故事依然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意识。但在这组图片故事中,威尔斯既是故事的主角,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她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摄影记者和故事主角之间,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模糊而暧昧。也正是如此,威尔斯才能够用镜头勇敢地直面命运的玩笑,深入地体会与病魔抗争的每一个细节,并诚恳而真实地将其呈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

综上所述,叙事视角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题材本身、进入题材的切入点等多种因素。选择叙事视角最终是为了能够表达摄影记者的真情实感,向读者还原一个符合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生活场景。因此,无论运用哪一种叙事视角,都需要摄影记者深入观察生活,找到适合不同新闻故事的叙事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叙事视角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注 释:

①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③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满分记叙文范文12

一、顺承式叙事的层层推进

顺承式叙事即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环环相扣,步步相随。就像要登高山,必须有一级级的阶梯一样,若要出现故事高潮,就得有情节的一层层推进和发展。依级设梯,让主要人物、高潮、主旨顺势而出,借风而上,这样逐层深入,既不显唐突,文章内容又会因之更显丰富。如鲁迅的《药》一文,按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写了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即药效)几个情节,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使“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题逐渐明朗。

与时间顺序相比,逐层深入更侧重于纵向的意义层面的逐层递进。

除文章的主体情节可以用逐层深入的方式展开外,文中局部事件的相关描写也可以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描写暴雨来临的片段,作者先写暴雨欲来又止的骇人声势:黑云铺天盖地,风带着雨星乱窜乱撞,远处闪电透出黑云,风小了,却利飕有劲。这是暴雨来临前的第一次作势。突然,天顶一闪电,大雨点紧跟着落下来,砸起尘土;但一会雨点又停了,黑云铺满了天。这是第二次作势。紧接着,作者用墨如泼,描写了狂风暴雨的凶猛:狂风横,尘土走,急雨下,“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有声有色有形地写出了暴风雨时的混乱情状。最后,作者描写了“扯天扯地地垂落”的大雨。“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逼真地写出了风过后大雨倾盆的情景。这一情景描写为其后写祥子的悲惨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节安排上悬念蓄势,层层铺垫

悬念蓄势,就是为了突出记叙重点,先设悬念,然后层层剥笋,把故事推向高潮。层层铺垫就是把重点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后边,先写相关的人物或事物用来陪衬,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这两种记叙文的写作技法都能较好地使文章层层深入。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的篇章,就较好地运用了悬念蓄势,层层铺垫的技法。先是水镜先生为刘备指引作引子,三次写刘备悟到自己缺少谋臣这一致命缺陷而更加思念卧龙;继写徐庶当军师,果然运筹帷幄,克敌制胜;又接着写徐庶被曹操骗走,引来徐庶走马荐诸葛。作者还觉得弄引铺垫得不够,又写司马徽来访,让他将诸葛亮的情况,来一番徐庶匆匆离别时言犹未尽的补充介绍,以加深人们对诸葛亮的了解。这里铺垫之势就已排开,写刘备诚心诚意“一顾”“二顾”“三顾”,就已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诸葛亮的才德可窥之一二。

三、细节描写上逐层渲染

记叙文离不开细节的描写,记叙文除了通过具体事情的叙述表现人物外,还必须灵活运用描写方法和技巧,着力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常常还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语言、动作、外貌、环境等细节的典型对比,来展现记叙文思想内容意义上的逐层深入。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三次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刻画,尤其是对眼神的刻画,可谓别具匠心。祥林嫂外貌和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外貌和眼神,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初到鲁镇,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当时对生活还有希望,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顺着眼”着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再到鲁镇,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的她的衣着和头饰与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临死之前,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打击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这些细节描写,逐层渲染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议论、抒情时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