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学专业

审计学专业

时间:2023-06-06 08:59:39

审计学专业

审计学专业范文1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 25岁(1988年3月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10个月]

公 司:XX工程有限公司

行 业:其他行业

职 位:审计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审计学

学 校:上海金融学院

自我评价

多年审计经验,精通内部审计的确认项目:财务,内控,业绩审计。掌握咨询项目:舞弊审计,管理和,绩效审计,掌握流程审计。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和优秀的职业判断力。工作稳健高效,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沟通及团队协作,逻辑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强,并曾在著名内审报刊上发表过专业文章。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钻研新业务及加强自我培训与提高,能承受较大压力下的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审计经理

工作经验

2011/8—至今:XX工程有限公司[ 1年10个月]

所属行业:其他行业

审计部 审计经理

1、负责建立健全适合本公司的审计体系和系统,撰写、完善审计程序;

2、负责根据公司目标制定年度计划并分解,组织计划实施;

3、负责对部门员工进行管理和绩效考评;

4、负责根据公司目标,管理控制部门费用;

5、负责招投标评审,鉴证流程,在评标答辩中提出个人问题和意见;

6、负责对审计实施进行直接督导,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结果进行判断;

7、负责选择工程审计中介机构,对公司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并监控付款进度;

8、负责汇总、整理、沟通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对内部审计后续事项进行监控。

---------------------------------------------------------------------

2010/7--2011 /7:XX食品有限公司[ 1年]

所属行业: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内部审计部 部门经理

1、负责制定部门目标与计划并促成计划的实施及目标的达成;

2、负责内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3、负责COSO各流程的定期测试,确保各流程控制符合集团内控要求;

4、负责将各项最新内控要求传达至各部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内控培训;

5、负责对各营业所及公司各部门的常规审计;

6、负责审阅审计小组工作结果及内部审计报告,并督促问题整改;

7、负责同中国区内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教育经历

2006/9--2010 /7 上海金融学院 审计学 本科

证 书

2008/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7/12 大学英语四级

审计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由于审计专业实践性很强,注重强化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推动审计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及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审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势在必行了。

一、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场地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内审计实训室供学生进行专业的课程单项实训以及审计的综合实训,同时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训协议。但由于会计与审计数据处理的特殊性和单位商业秘密的原因,学生在校外实习中很难接触审计业务,更多的是从事销售、其他服务性等工作的实习,这就使得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即使是校内的综合实训也会出现高职审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比如,审计案例分析简单过时、实践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及漏洞现象。这些现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极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一致,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水平

从目前看来,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区别不大,基本上还是传统上的课程设置方法。审计的实践教学还是会计核算的那部分实训内容,很难涉及到现代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的技术实务。那么加大审计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建设与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三)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实训教材不适用。有的实训资料与实际审计工作不配套,有的实训教材太简单达不到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专业的实训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审计的实训教材很难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核心能力。

二、改革高职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以审计工作过程为载体,完善实训教材

基于审计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训教材建设应坚持“工学结合”为原则,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行业与企业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和编写审计专业的实训教材。特别是审计专业教师应该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流程和审计专业的程序,了解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搜集整理编写实训教材,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请企业内部审计专家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审定。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避免简单照抄照搬等现象的出现。编写的审计实训教材在教学中应进行分析评价以获取反馈信息,然后定期由教师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修改,如此循环,不断完善实训教材。

(二)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样化的实训教学项目,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实践能力

1.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改革目前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等)、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构成。这四个组成部分纵向上由浅入深,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审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应包括以下方面: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习、校外定岗实习、撰写毕业设计等。

2.设计多样化的实训教学项目

根据审计专业的职业技能特点,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发相关核心实训课程。同时根据审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与审计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标准,规范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与行业及企业共同开发的内部审计实训教材以及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发的审计教材,同时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改革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

1.审计工作项目迁移到课堂,努力达到教学工作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根据审计工作的审计总计划及具体计划、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到编制审计报告为止的过程,将涉及的审计工作项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到审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审计课模拟实训上,也依次按照审计流程进行编制审计计划、进行审计测试业务以及编制审核审计报告等实务性的操作。另外,对于繁杂的审计业务,如:实质性的审计业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货币资金的审计等业务,我们要按照实际审计工作中对被审计单位办理审计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来组织教学,最大程度的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最终实现将来学生从事审计工作的零距离目标。

2.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导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审计专业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的是每一个具体的审计工作项目,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每个审计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审计专业的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对每一个审计的具体项目,专业教师只要作基本的讲解和点拨,给定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每一项任务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审计工作不解的疑难问题做启发式答疑,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

审计专业的业务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审计实际做的过程,课程需要有配套的业务操作系统做支撑,另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及相关设备(如模拟被审计企业的盘点表、债权债务对账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软件、重要空白凭证等),因此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不可能在普通教室完成,因此,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条件。所以本课程全部安排在审计专业综合实训室组织教学,除教材和操作指导书以外,本课程为学生配备了审计操作软件及大量的审计业务的相关的资料及设备。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答疑以及操作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审计业务的各种工作项目。

3.寻找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工作迁移的途径

通过审计专业课程的模拟项目与审计工作真实项目之间、社会实践和课程教学之间、工作与不同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实现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工作的迁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年的学习周期中,多门课程和实习项目的交替。为实现审计专业教学的工学交替,本专业安排在1学期完成审计的学习考察任务,通过这次审计的专业体验,让同学们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流程有所了解,第四个学期的第11-14周学生开始进行专业综合审计实训,第六个学期进行审计专业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学生参加审计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会计与审计相关岗位工作。二是通过模拟审计综合业务项目、审计项目中心实训及半年的顶岗实习以及审计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交替,实现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另外,定期聘请企业审计专家给学生作专业讲座。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模拟场景中完成的,在这个层次完成的工作项目都是模拟的项目。为了实现真实项目教学,各专业在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成立“审计项目中心”等做真实项目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审计项目中心”,可以同会计事务所一块完成真实的审计工作岗位任务,学生在这里进行的是“真项目真做”,这种真实项目教学是与审计综合业务课程的模拟项目教学同步交替进行的。该课程完成以后,后继的半年顶岗实习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的交替是在三年的周期中进行的工学交替。

(四)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训环境建设

1.构建以审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训教学环境

构建基于审计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运作过程的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一般情况下,该环境应包括会计与审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审计软件实训室等。各个实训室要配置必须的硬件、软件及实训材料,实训室布局要按审计部门的现实分工来设计,体现审计的职业性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模拟实训外,还必须在校外建设完整的审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方式共同研究审计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与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财会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措施加强校企合作,逐步与企业建立起互信、互助的良性关系,使企业相信成为实习实训基地对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允许学生到企业里进行实习。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对单位的会计与审计的机构、岗位、工作职责、财务管理、生产经营与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业务。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会计与审计工作岗位、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能力。

(五)完善实践性教学考评体系

为了使审计实践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既要重视过程考核又要注重结果考核,采用“过程+结果”的实践考核方法。过程包括任务内容考核和出勤考核两项内容。结果考核是教师将工作任务内容整理成题目,采用抽签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答辩,按其正确程度给予成绩。工作任务内容是对学生理解每个审计阶段的任务的做法是否正确,工作的内容是否完整进行的考核。出勤是对学生参加工作态度的考核,同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答辩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真实性的考核,避免只采用结果确定成绩可能带来的抄袭现象,同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种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孙素梅,张志平.建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

[2]秦少卿.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规范研究[J].会计之友,2006(4).

[3]姜希梅.浅谈内部审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4]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审计学专业范文3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专业建设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设审计学部级特色专业的实践,全面介绍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化及实践过程,包括总体目标的确定、建设思路的凝练与实践、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计划的调整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措施。

关键词:审计学 特色专业 质量工程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推出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项工作。具体项目包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部级教学团队、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9个项目。其中,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则表明该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优越性。

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专业于1986年设置并开始招生,后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与会计学专业合并按照会计学专业招生,从2003年开始又恢复独立招生,是全国第二家恢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第一家为南京审计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恢复设置审计学专业并且招生最早的高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 200多名审计优秀人才,目前在校生400人左右。

我校审计学专业于2009年7月被批准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又被批准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河南省内唯一的省级及部级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学校背景,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依托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审计学专业的“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完善并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将审计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鲜明、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部级特色专业,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的审计学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先进行列。

三、审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为了实现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审计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及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主导思想,我校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中心,彰显两大特色,协调发展三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四种能力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教学有关的其他活动都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实训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来促进审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彰显两大特色

“彰显两大特色”是指构建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和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包括面向企业的管理过程以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向企业生产过程以生产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审计学专业“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审计专业的金工实习、会计综合业务实习、审计业务手工及信息化实习、参与审计项目作业、参观生产与基建现场流程、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

“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是指在审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审计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而在培养目标确定及实施过程中,受到学制及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兼顾,面面俱到,而只能统筹协调,有所偏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现状,我校审计学专业建设着重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业领域为发展重点。

(四)重点培养四种能力

“重点培养四种能力”是指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较高的开拓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围绕审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审计学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因此,我校将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审计学等知识与能力,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审计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审计组织中从事审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

该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并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至少应修166+8.5(第二课堂)学分才可以毕业。其中各类课程应修的最低学分下限如表1所示。

(二)健全师资培养及使用机制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作访问学者,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寒暑假选送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实践。还以重点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依托与中航工业企业的渊源关系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水平。继续执行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及专业主干课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与修订步伐较快,该校确定了教学计划每4年大调整、每2年小调整的要求,因此,该校也与时俱进地调整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些考虑,将审计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等6大部分。

1.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各校差异并不大,并且全部为必修课,此处不再赘述。依据该校审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完成55个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对于管理学科相关课程开设的统一规定,并结合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并做了细微调整,如表2所示。调整内容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增加了16个课时的课程实验,即会计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

3.专业主干课程。基于审计学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密切关系、专业发展领域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总学时容量,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经过2―3年的实践,为了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后来又对这个体系做了微调,将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门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了对调。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18.5个学分。

4.专业选修课。以前的专业选修课不进行分组,根据先导和后导关系分学期依次开设,这样设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选课急功近利,到第6学期末基本上修完了专业选修课所要求的学分,多数学生第7学期没有学习任务或者仅剩下1―2门必修课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学生选修课程主要以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选课较为随意。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将专业选修课进行了分组,如下页表4所示。第Ⅰ组为限定选修课,学生至少应修满20.5个学分。第Ⅱ组为任意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学分累积情况及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自行选择,即至少选修14个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5.拓展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着重体现该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及航空工业管理背景,同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选修课中学校特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航空概论及机械制图,必须修满4个学分;艺术类课程包括美术欣赏及音乐欣赏,必须修满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门类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完成6个学分即可。

6.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按照“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四种能力”培养的要求,共计开设了8个实践教学环节,如下页表5所示。表中的总学时表示实践教学周数,共计25周,总计25个学分,全部为必修。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进行。

另外,第二课堂教学的8.5个学分虽然不计入总学分,但也是达到毕业条件的要求之一。其中,四大讲座全部为必修,总学分7.5个,包括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河南省省情农情专题。创新学分1个,通过社会调查和公益劳动获得,由学生所在的会计学院随机组织实施。

(四)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和实验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审计学专业逐渐形成了“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内容,涉及8个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总量已经达到25周。目前,结合学生规模扩张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还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3门省级精品课程,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6门校级精品课程。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会计学系列精品教材共计21部,同时,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审计精品教材《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些成果都为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六)继续强化审计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

我校审计学科研创新团队最早于1986年已经组建,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团队骨干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团队科研优势明显。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仅提升了科研层次和水平,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设立了科研奖励制度和学术交流资助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还将继续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扩大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

我校建有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资源整合和升级优化,又开发了OA自动化办公系统,集信息检索、成果登记、任务管理、制度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为一体,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审计学专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还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为审计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X

审计学专业范文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公众对财会出现了不信任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对会计进行监管、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对审计的能力以及执业诚信进行高度的重视,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带来了挑战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产品的纵深开发。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审计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与创新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1、教学实践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些只是单纯的教学内容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思路产生了闭塞,学生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培养社会性的人才相悖。审计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模式使得学生获取基本技能和更好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教育体系也有待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观念对会计专业的偏见。

2、就业发展导向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形势较为严峻,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距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程度上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提升和发展,并且能够很好的参加工作。

二、审核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会计专业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审计教学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还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兼顾审计实务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模式,教师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好的促进教学内容的进行。

(三)尝试审计模式训练的方法

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相关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的动手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就需要实施对学生开展审计模式的训练。

三、审核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总结与改进方法

(一)教师对教学前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助学导学的角色,并对教学内容做好前期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得专业知识。

(二)让学生对审计工作的整体流程进行理解和很好的把握。对于实物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学生要对整体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够深入的了解这种科学的审计模式。

审计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审计学; 课程建设; 层级化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及经济活动的日渐复杂化,审计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有52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为社会输出审计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审计课程设置种类有限

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有限,且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这三门课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电算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课程(刘世林,2006)。

(二)审计课程内容偏重社会审计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呈两类:一类是会计课程,这类课程约占主干课程的70%~90%;另一类是会计课程以外的课程,这类课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设置也不一样。从有关审计课程设置来看,其主流仍然是为培养社会审计人才而设置的课程;从有关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培养既掌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技术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审计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教育界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建设应侧重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刘世林,2006;时现,2006;曾晓红等,2009)。具体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案例教学,设置课程实习,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开设国际比较类的课程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语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现行审计以计算机为重要手段,不仅审计对象由纸质转化为磁介质,而且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的效率(阚京华,2008)。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部分内容(时现,2006)。但关于审计学课程体系四个部分的层次性,以及各部分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和高校自身资源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主线,无法建立系统的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课程设计缺乏一条主线,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使审计课的教学难有施展的空间。

审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等。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只开设与民间审计关系密切的《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和整体的学科体系知识支撑,导致审计课程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而且不成体系。现行常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课程比例高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审计课程中不成熟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和教辅资料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像“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审计相关交叉学科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则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教辅资料亟待完善,从而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界定与划分缺乏合理的标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现行的审计相关课程中,《审计学原理》和《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在内容上如何前后衔接以及在内容上各讲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门课程分别应讲述哪些内容,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适的界定标准,且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四)缺乏科学的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实验课程体系

当前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审计学课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的简单介绍上,课时的分配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均包含了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沙盘模拟等课程,为会计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审计的实验课程则相对较少。

这些课程的缺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材的缺乏,这也决定了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审计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体系设计

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对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标准,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次的审计课程,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体系应区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交叉学科以及审计实验课四个层级。通过反映不同层级审计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步实现对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以不断提高素质教育。

(一)专业理论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审计意识

基础性课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用基础课主要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审计理论基础课除了常规设置的如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内容要丰富外,还要包括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及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原理旨在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独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应用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控制缺失问题的能力;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旨在灌输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为培养和检查学生的审计方法知识和其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风险管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实际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

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保障。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这一层次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别介绍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是根据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间审计业务中的除年报审计外的另一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鉴于审计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契合。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应用则是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审计理论知识面

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审计、管理咨询、税务、审计伦理、审计法规等课程。

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介绍建设项目审计理论和实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知识;金融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法规和金融审计法规为依据,系统阐述金融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税务旨在培养税务基本理论及各类税务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税务基本规范;资产评估则通过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询课程则通过介绍管理咨询的程序,开展管理咨询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掌握对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展咨询、诊断的方法和程序。审计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引入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不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领域审计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审计实验课――增强对学生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审计实验课程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从而适应审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审计电算化实验;另一种则是根据审计实验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目前关于这两种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式都有相关的研究设计成果,而且审计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四、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选择

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会计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专业、学校规模、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在审计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层级化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全方位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实现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就课程设置来讲,本着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应力求保证第一层次“审计理论基础课”的全面开设。第二层次专业主干课和第三层次交叉学科课程部分则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资源、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有所选择的围绕审计的某一主线进行专业必修课的审计核心课程设置以强化办学特点。同时其他课程的开设根据自身资源有所选择的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因此第四层次审计实验课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于相关审计实验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薄弱。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2] 曾晓红,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 赵素宁.审计学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4] 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8(2).

审计学专业范文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也大多实施了会计信息化,这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从广度上还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会计信息化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在审计线索的获取、审计的内容、审计程序和方法及审计风险等多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计算机审计的前身是EDP(电子数据处理)审计,196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出版的《会计审计与计算机》一书就详细阐述了在EDP环境下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其后又相继了多个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准则和指南。在我国,审计署于1993年了《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之后又推出了一些规定和办法。2005年7月通过的《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才的队伍建设以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和联网审计技术今后5年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在2008年7月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学术会上指出,中国会计改革应朝着实现审计准则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技术国家标准三位一体的方向努力。2007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书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于2009年1月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等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高校会计、审计等财经类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计算机审计是融合财务会计、审计、数据库、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在财经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2005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特别强调,审计师应具备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技术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其中审计人员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有:处理财务会计和报告的信息系统,包括相关问题与发展;评价财务会计和报告的准则与实践,包括评估控制和风险评估;辅助计算机审计的组件和技术。饶艳超、陈建勇和袁也(2008年)通过问卷调查,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帮助学生进行观念和认识的调整,完善实验教学设计,增加计算机审计软件和技术工具在数据抽取、风险评估中的操作应用等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同时还发现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约有61%的学校还没有设置该课程),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受访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主导者和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的调查结果既表明学生对于审计实务工作了解的渴望,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模拟计算机审计实验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定位(包括教材、目标和内容)、软件的选择、教学方法三大方面来分析目前计算审计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

二、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现状

(一)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审计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实验教学在其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我国当前计算机审计教材来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数据库应用、数据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网络审计等内容,总体来看分为三类:一类是偏向系统开发、数据库技术,这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知识,而财会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知识是很薄弱的,不适于作为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二是偏向理论化的IT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电子商务审计和网络审计等,由于太过理论化或处于前沿领域,作为未成熟的理论或应用也不适合高校本科的教学;三是偏向审计从业人员培训的培训教材或某种软件的操作手册,因主要偏重于操作性也不适合作为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学课程。有不少高校的学者认识到目前计算机审计教材所面临的困境,近两年推出了不少新版的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教材,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等都推出了新版的计算机审计实验方面的相关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完善了许多。这些教材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审计概念及技术介绍、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某种审计软件的应用、信息系统审计的介绍、数据挖掘在审计中的应用等。有了这些教材,对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将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依赖于教学目标,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开设该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目标也比较模糊。很多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当前目标是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或就业之前学会一门计算机审计的软件应用,这一目标显然不符合会计信息化下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需求。而这样的一个低层次目标的限制反而局限了教学的内容,甚至将其边沿化,课时安排得也远远不够,很多学校的实验课时不到20学时。

(二)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软件的选择 在实验软件的选择上,一些高校选用国内专用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教学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和E审通等,也有一些高校选用实际的审计软件,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IDEA和ACL等。学生通过对审计软件的操作,了解审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流程,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线索查找,并学会使用审计软件的审计功能。

(三)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审计过程包括:确定审计目标、建立审计项目、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分析、出具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几个阶段。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难以模拟现实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都被简单化处理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一家模拟公司的数据完成一个计算机审计的流程,并且多数软件公司提供的模拟公司的数据都不需要复杂的数据分析,学生只需跟着老师完成操作过程即可。

三、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教学建议

(一)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定位 美国会计学会(AAA)对2000-2001年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188个大学共计262门审计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研,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审计课程增加了许多关于欺诈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就占到63.4%,主要包括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电子商务审计、连续审计等与IT发展相关的内容。反观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仅仅以一种审计软件来完成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一般操作流程,作为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目标还远远不够。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计算机审计实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应具备IT环境内部控制、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和审计数据分析技术三方面的内容。

IT环境内部控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会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不同的专业组织都了有关信息技术下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标准,如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ISAC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COSO、美国会计协会(AICPA)、IFAC等,其中,ISACA推出的COBI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标准,作为影响计算机审计的IT环境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及前沿知识,这也是学生应该了解的部分。

在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依然是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审计项目建立、审计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审计报告等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一般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流程。

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是审计数据的分析,在审计软件的教学内容中包含有审计数据分析,但我国目前计算机通用审计软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还较弱,因此有必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专项来讲解和练习。

如果从以上三大内容来实施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那么课时的安排与以往相比就应该有增加,至少应与传统审计课程的课时相当,才能达到现阶段对计算机审计人才需要的教学要求。

(二)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软件的选择 陈伟在《审计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比较了国内外审计软件的发展,将我国的审计软件分为四类:审计数据采集分析、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企业财务审计软件(EAS)和其他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中审审易软件等),国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IDEA和ACL。由于各高校的层次及经济实力不同,有些学校选择IDEA、ACL、AO等作为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软件,而更多的高校财经类专业选择的是国内审计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等。目前审计软件仅仅是把手工的审计流程计算机化,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对审计软件的选择一方面可根据学校经济能力而选择开发时间比较长相对稳定的通用审计软件,另一方面可根据审计软件能够提供的审计案例的情况来选择,一个好的模拟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审计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通用审计软件选择外,还要考虑审计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的选择。结合审计案例的数据,可选择Excel、数据库软件、SPSS、ACL等来作为审计数据分析软件。

(三)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机审计实验的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决定了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首先,第一部分的内容即IT内部控制,这是计算机审计领域的一个前沿性的课题,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新领域并借助网络搜索相关理论的案例来加深对IT内部控制的理解。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其次,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崔应留、陈耿(2011)提出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审计流程的教学,笔者认为现阶段难以实施。在现实工作环境中,无论是对银行、政府机关进行审计,还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确都是以团队的方式来协作完成。然而在目前教学资源情况下无法让学生以不同身份和角色来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主要原因是缺乏详实审计对象情景和财务数据,目前审计软件公司提供给高校教学用的财务数据往往数据量有限,缺乏相关背景介绍且时间滞后;且软件本身功能不够完善;此外,一些学生的审计知识比较薄弱,对查询出来的数据无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演示教学,让学生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深入掌握审计的整个流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其他审计软件的应用。

最后,关于审计数据分析,这是整个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其原因在于,审计方法可以详细讲解,但缺乏案例素材和支撑的分析数据。对这部分的内容,最好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或是合作教学,如请事务所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真实案例进行演示或讲解。对案例数据,分别用Excel、数据库SQL语言、ACL审计软件进行不同分析方法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分析方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以工作底稿的方式显示所分析的疑点问题。

综上分析可知,目前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审计软件发展不完善,缺乏真实的审计案例和详尽的审计数据。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下,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审计实务经验,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饶艳超、陈建勇、袁也:《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2]陈伟:《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期。

[3]陈波:《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年第10期。

审计学专业范文7

关键词: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定位

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也就是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会需求、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所处的相对位置、高校自身的条件等。

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况

从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情况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有相通及相异之处,我们对部分院校审计专业或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考察:

第一类是综合类重点大学,如中山大学在会计学下设审计学和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学方向以计算机审计和国家审计为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及其他与审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审计准则与规范,系统掌握审计的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内外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调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胜任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或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及其他经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注册会计师方向应用会计学和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管理咨询方面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咨询服务工作或金融证券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的专门人才。厦门大学在会计学专业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管理能力强、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高,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企业理财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原理,能在企业、事业、政府和教育等相关部门从事实际工作、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并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会计专门人才。

第二类是财经类院校,如东北财大会计学专业下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会计、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分别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等实际工作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山西财经大学审计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管理、法律、经济和审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鉴证、资产评估、工程预算、管理咨询、会计服务、税务筹划等工作以及相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

第三类是一般本科院校,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审计专业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为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较坚实的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具备审计和会计、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从事审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二、目前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比较单一,侧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

二十二所院校设立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其他独立设立审计专业的多数未明确的方向,或偏向于注册会计师方向,因此缺乏包括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所有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审计、财政税务审计、金融保险审计、工程投资审计等所有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

2.各类院校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追求同一质量标准,按同一要求培养人才。从上述表格中列举了部分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其他专业性大学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审计课程设置情况。从培养目标看,这三类院校差别不大,基本都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审计人才,兼顾会计实务、教学、科研三方面需要的“通用型”人才。

3.同类院校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中,培养目标缺乏特色,没有反映出不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没有明确自己的服务面向定位、层次定位,没有同当地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结果同一层次、同一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审计类课程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计算机审计为主,这主要是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设置的课程;其他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计算机审计、审计案例、审计专题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审计课程,针对内部审计开设的课程明显不足。

三、根据社会需要明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2006年以来,全国不少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恢复或新增了审计专业,如何实现有效的专业定位,尽快树立品牌,避免人才培养定位雷同,个性不足的弱点,是审计专业立足社会,为我国审计行业培养有用人才的关键。

1.根据审计人才需求前景,前瞻性地定位

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国家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我们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根据内部审计人员需求量大,其中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缺口又最大的情况,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侧重培养“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相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内部审计的相关课程,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2.根据开办专业院校类型的不同,差别性地定位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约有40多家开设了审计专业或注计师专门化方向,包括了部分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和其他专业大学等几个层次的院校,层次不同的院校在审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上目标上应有差别性的定位,综合性大学、老牌财经院校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国际会计公司、大企业等,这些机构最重视的是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较合适;一般专业类大学的审计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是中小会计事务所、中小企业等,这些机构更看重的是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审计学专业范文8

物象的审美价值来源于受众视觉体验上的情感共鸣。我们国家民众自小的成长环境普遍缺乏对美的判断与执着,缺少感性素质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感官训练,导致对于美感的存在、类型及其重要性浑然不觉。即使艺术类的考生亦是如此,技能与固定模式相关,而与审美认知脱节。选拔性考试的氛围与大众教育的经历,致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小欠缺视觉美学的熏陶与艺术思想的濡染,审美取向很容易被时尚、流行所影响,无法形成主观成熟的设计见解。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首先要使学生对美具有感悟能力,清楚了解两个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好的设计?

1.什么是美

美有具象的呈现,亦有抽象的概念,可以说一切令人愉悦或吸引眼神的事物皆谓之美。美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美和人造美。所谓自然美,是来自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审美经验,而不是说自然物本身就拥有美的性质。其形态、质感肌理、色彩、生长机制等都是构成美的基本元素。人造美则是以美为标准去创造,从而达到美的实现。自然美之所以美不在其自然本身,而是一种人造美与审美经验上的关系,然后才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所以说一切美皆具有科学性,是人为审美经验的体现。将自然美与人造美进行解构,可以发现决定其最终形态特征的是构成形式,即元素间的构成关系和逻辑关系,而非构成的基本元素。对于美的理解也需要从基本形态元素的结构关系入手,掌握形与形之间的韵律、均衡等原则,进而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创造出的美的风格与规律。

2.什么是好的设计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指出三个审美范畴:理想美、精神美,以及有用的或功能的美。理解好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概念和目的,学生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每个同学对于设计都抱有不同的想法。庄子《天下篇》中提及“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理”,很好地诠释了设计的含义,即将美学的感觉与理性分析、工程技术基础相结合,兼顾形式与功能。艺术设计的表现是审美的,目的是实用的,可以说设计就是创造一种联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契合关系。设计上的审美不只是外在的形态呈现,亦是内在的功能实现与用户体验的思考。既有精神功能,又有物质功能。所以设计必须以某种方式和某件事情产生关联,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视觉线索。设计对人而言,更像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是一门包含了各学科的综合科学知识。视觉因素不能脱离其他相关领域,譬如社会、历史、哲学、文学、工程、科技等领域。设计的过程就是寻找某种答案“,好设计”的概念就由此而得出。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心目中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是这样的:会让你觉得眼熟,却又是全然陌生,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客观地表达生活。好的设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现有需求,更发现并创造了其潜在需求。对于好设计的内涵来说,消费者在被设计外观的形态独特性所吸引后,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身观察和操作体验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习得视觉技巧,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丰富的阅历。想仅仅通过书本知识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是绝不可能的事情,试图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精美的设计亦是一个误解。做设计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社会价值观与美的感悟能力。现代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对于美的规律的认知,忽视美的经验积累,需要我们进行培养与引导。

1.审美习惯的培养

台湾著名设计师包益民曾经说过,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就必须先知道“一样的”是什么。做设计最怕就是审美意识混乱,只有当经验增加、见多识广后,设计评判才会越来越简单。因为看多了,知道什么东西需要,什么东西不需要。大多数学生进行设计的学习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事物来说他们对美的视觉呈现更感兴趣。但目前高校学生所接受的设计教育除了明显表现出好坏之分以外,很难区分不同风格的设计、精美和劣质的设计,深入不到设计的细节,尤其是涉及自身创作的情况,而这当中并无通用准则去衡量。创造美,首先必须了解美的各种表现方式,好的设计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设计者的审美眼光和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审美习惯的培养不仅是翻阅设计年鉴,更需要博览群书,阅读除设计之外的科技、音乐、历史、民俗文化等书籍、杂志或其他媒体信息,以求打破思维局限。包括参观展览,其中的作品都是以外在性和物质性的成品形式存在对设计师进行美的启发。譬如美术馆让艺术脱离了日常经验,博物馆则是对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旅行更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审美提高的一个过程,到不同的城市去领略异样的风土人情,吸收他人的长处化为己用。对于设计之美来说,它离不开人的主体审美活动,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虽然对于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但同时美感也具有社会性,需要不断地寻找美、发现美、掌握美的规律,培养自身良好的审美习惯。

2.设计品位的培养

审计学专业范文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 审美素养 培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艺术设计相关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其所带来的室内装饰行业的持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过,就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录取的学生都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术类考生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美术基础能力并在高考前参加美术联考,但事实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激烈,很多不是美术类的考生也能被录取到艺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对于各个中学及高考考生家长而言,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需要寻找升学出路,最好莫过于选择报考一个市场前景尚好、容易就业的专业,而火爆的房产及室内装饰行业自然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对象,于是很多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就这样大批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属于“大美术”范畴,对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事这方面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状态、能否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入状态很重要。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想要在专业的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的确有点难度,也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在刚入校的环艺专业新生中开展绘画基础技能培训活动,利用周末重点培训非美术类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术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的绘画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即便是美术类考生,也未必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以笔者从事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育很有必要,同时为了顺应学情现状,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充实和调整。即便不是单单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多非美术类学生,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应该和必须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和市场状况,对基础课程教学作出相应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环艺设计和装饰行业还暂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是必然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前景大,因此更应当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与以培养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须强化基础课程教学,而教学改革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尽相同,同时各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工作的造型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专业方向上,其侧重程度和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就环艺专业来说,其对美术基础的整体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术类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更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提升,也即审美素养的积累,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于不同专业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总体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术基础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并具有较高水平,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开启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和积累。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例如环艺专业中的建筑方向对速写和立体构成的依赖相对大些,故基础课的教学即以基本满足其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立足点,素描基础课程也不必在临摹作品上花费太多精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明暗关系、懂得欣赏为宜,等等。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所属各方向虽然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都应当主动打好美术造型基础并以此提升自我审美素养,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有效推动针对当前学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提出了培育h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审计学专业范文10

审计学专业地位和建设质量

1.审计学专业地位。2011年,我国开设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60所高校中,据有案可查的38所高校,独立设置审计学院的高校仅南京审计学院1所,占2.63%;设置审计系的高校10所,占26.31%;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下级学科的高校27所,约占72%;对审计专业分方向教学的高校12所,约占32%;其余高校将审计专业命名为“审计学”不细分方向,接近68%。分方向教学的高校中,有的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方向(如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有的按照审计客体或方法分方向(如山东交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有的既按主题又按客体分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2.审计学专业建设特色和质量。(1)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2012年4月,全国共有7批3405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专业有6批47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会计学专业总数的8.45%);而审计学专业只有南京审计学院(第2批)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第6批)2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设置审计专业高校数量的3.33%,分别占部级特色专业总数和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总数的0.587‰和4.26%。与审计学同为“工商管理类”目录外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110209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物流管理”(110210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审计学”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数仅比“商品学”(110207W)和“国际商务”(110211W)(二者都是0个)略多一点,远低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从部级层面来看,接近97%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特色,在所有部级特色专业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从省级特色专业来看,以南京审计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为例,江苏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95个,其中“会计学”7个,占2.37%,“电子商务”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占0.34%,“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0个,占0%。河南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23个,其中,“会计学”4个,占1.79%,“审计学”1个,占0.45%。两省的“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合计只有1个,占0.19%。显然,无论从部级还是从省级来看“,审计学”专业建设还缺乏特色。(2)重点学科数目。根据2007年公布的第三次评估结果,有677个二级学科(专业)成为部级重点学科,有217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有5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是部级重点学科,占0.74%,而审计学和物流专业没有部级重点学科高校。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会计、审计和物流都是0。从省级品牌专业数量来看,江苏省目前建设有省级品牌专业187个,其中“,会计学”2个,占1.07%,“审计学”1个,占0.53%。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科规律,学科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关高校审计院(系),剔除偏向某个方向———如CPA审计、内部审计或工程审计———的高校信息,在设置“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搜集到有效审计课程设置信息的高校有30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约占30%,包括: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2)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5所(院系),占50%。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学院。(3)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占20%。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湘潭大学、广东培正学院。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半数高校按照审计内容设置和划分审计课程,只有30%的学校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2.审计学专业课程数量及频次。按照审计主体开设课程的高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最多,平均6.25门,其次是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设置课程,平均5.75门,按照客体分设专业课程的高校开设审计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平均开设审计专业课5.21门。总平均设置审计专业课5.73门。在以上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从必修课课程开设频次上看,开设“审计学”课程27所,占96.67%;开设“财务审计”22所,占73.33%;开设“内部审计”17所(剔除1所将“内部审计”作为选修课高校),占56.67%;开设“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10所,占33.33%;开设“经济效益审计”10所,占33.33%;开设“内部控制(学)”8所,占26.67%;开设“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8所,占26.67%;开设“政府审计”7所,占23.33%;开设“管理审计”课程高校7所,占23.33%;开设“内部控制审计(评价)”3所,占10%;开设“舞弊审计”2所,占6.67%;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1所,占3.33%;开设“责任审计”1所,占3.33%。“审计学(基础或原理)”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开设得比较普遍。从以上可以看出,“审计学”专业在60所高校中,多数已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舞弊审计”等课程。但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统一,也不规范,特别是独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较少,只占3.33%,还有些属于“审计学”专业内容的课程如“政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或专案审计”“、财政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尚没有开设。3.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总体看,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档次不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统计,2003~2010年本科部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课程名称包含“会计”的有7门,占0.27%;课程名称包含“审计”的有1门,占0.039%;课程名称包含“物流”的有9门,占0.35%。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站披露,属于“审计”类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4种,全部是“审计学”课程,占100%,且都是2007年前批设的。属于“会计”类的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25门,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中级财务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2007年后批设的超过50%。省市级本科精品课程中,“审计”类只有10种,“审计学”课程有9种。而“会计”课程有81种,除以上所有会计主干课程以外,还有“农业会计”、“林业会计”“、旅游会计”等课程。相对来说,开设审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普遍来看,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除“审计学”课程一枝独秀以外,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称得上“乏善可陈”。4.审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现状。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在国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开设双语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目前,绝大多数有审计学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双语课程,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有限。作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攻坚工程的一部分,2007~2010年,我国安排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其中属于“审计学”专业的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只有1门,仅占0.2%,而“会计学”专业有14门,占2.78%,其他财经类目录外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分别安排部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3门、6门,分别占总数的0.8%、0.6%、1.19%,都高于“审计学”专业,该指标说明了“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手段方面还较为欠缺。5.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现状分析。在设置审计学专业本科的60所高校中,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数包括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在随意抽选的20所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79.33%的学校开设了各类审计实验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划分,开设“审计综合实验(实训)”的占52.22%,开设“审计学实验”的占25.16%,开设“财务审计实验”的占10.05%。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审计软件应用或信息系统审计)”的占20%,开设“审计手工(模拟)实验”的占20%,开设“专业实验”的高校2所,占10%。目前,有近80%设置审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审计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简单,课程设置不够深入、细致、具体,实验实训课程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

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与图书建设情况

1.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084种,其中“,审计”类教材共20种,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中“,审计学”教材10种“,基础审计”3种,“审计原理”1种“,审计”2种,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总之,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品种也比较单一。,除引进教材外,审计学科优质教材数量占比与会计学科优质教材占比悬殊较大,而且也低于同为目录外专业的物流学科优质教材占比。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可见其相当缺乏。2.审计学专业本科图书建设。除教材之外,图书资料数量也影响着审计专业的建设发展水平,根据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数据,“审计”类图书有1256本,“会计”类图书有7278本,“物流”类图书有351本。“审计”类图书中“,审计学”类图书最多,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政府审计类图书最少,只占0.88%;内部审计类图书占3.82%;社会审计类图书最多,占4.3%。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类图书占3.26%;经济效益审计类图书占3.35%;责任审计类图书占1.43%;工程审计类图书1.91%;计算机审计类图书占0.96%;审计案例类图书占2.87%;国际审计类图书占0.48%;西方审计类图书占0.64%;环境审计类图书占0.24%;审计史类图书占0.48%;审计理论类图书占2.15%。按照时间进行分析,2000年前的审计类图书占73.71%,2000年以后(包括2000年)的审计类图书占26.29%,虽然图书资料较陈旧,没有近5年的图书资料。五、审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随机选取的26所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网络搜索发现,83.35%的高校把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98%的高校要求培养对象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其中,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占38.34%,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占11.67%,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占40%(其中,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0%,具有“创新精神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在26所高校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6所,占61.53%,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5所,占19.23%。2.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明确提及“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标准的占40%,仅提及“文字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标准的占6.67%,明确提及具有研究能力条件的占40%,提及文献检索、获取信息能力标准的占46.67%,明确要求“实际工作能力”标准的占26.67%,提及具有“创新能力”条件的占13.33%。东部高校侧重沟通、协调能力,中部高校侧重分析研究能力。对基本研究能力和文献检索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比对沟通协调能力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略多。3.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要求。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明确提及“诚信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占60%;仅要求具有“责任意识”的占20%;要求有“为祖国和民族奋斗志向”或“树立远大理想”的占26.67%;要求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占6.67%;仅要求通过思品、科学、人文和艺术类课程的占6.67%。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占40%,提出“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占33.33%,要求“遵纪守法”占26.67%。值得注意的是,对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的高校是大多数,其占比为60%。4.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现状。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扭转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偏向,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要求被资助项目必须培养目标明确,有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07~2009年,共有42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资助,其中会计学类7个,占1.66%,物流管理类1个,占0.24%,审计学类为0。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在6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根据各高校网站师资披露情况,按照审计学、会计学师资信息配比原则,剔除最大值和最小值,检索并筛选了16所高校的师资信息,基本情况是:从师资规模看,16所高校有会计学全职教师376人,每校平均近24人;审计学专业有全职教师197人,平均每校12人。根据前文30所高校的统计结果,平均开设专业必修课5.73门,专业选修课5门,总计不超过10门,平均每门课程需要1.2人,审计学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从师资职称结构看,16所高校的会计学教授职称占21%,副教授占40%,审计学专业教授职称占22%,副教授占40%,差异并不显著。从学位结构看,16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4%,拥有硕士学位的占60%,而同样这些学校的审计学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9%,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3%;审计学专业稍强一些。但是,由于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偏低,与之配对的会计学专业高校也只能选择层次偏低的高校,如果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没有明确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师资也统计在内,结果会有所变化。如加上中央财经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教授比例就达到23%,这个结果超过了审计学专业的22%。与其他相近专业相比,根据可以搜集到的信息,物流专业博士比例高达76%,教授比例占13%,显然,审计学专业职称比例相对较好,但博士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网站2010年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正高职称占14%,副高职称占29%,与之相比,审计学专业职称结构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质量工程维度看,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统计,2007~2010年部级教学团队共1043个,其中会计学6个,占0.59%;审计学2个,占0.2%;电子商务2个,占0.2%;物流1个,占0.1%。相对于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审计学专业部级教学团队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但远低于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七、总结总之,我国普通高校审计学专业招生的规模较小,而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远少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数量,层次也偏低,但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在逐年增加;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系)下;近70%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下不细分方向;绝大多数高校(90%以上)设置的审计学专业没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审计学专业数量也很少;本科审计学专业部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不统一;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开课较普遍,但内容种类不统一,且较单一;优质教材贫乏,图书资料较陈旧;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较为传统,创新性培养模式欠缺。而师资规模和质量基本上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作者:商思争 李学岚 周雯 单位:淮海工学院江苏连云港 北京红马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审计学专业范文11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 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审计学专业范文12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应用型;审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33-03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要求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基础设施等,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所对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按照高起点、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思想改变审计专业的建设面貌。面对教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哈尔滨金融学院于2012年9月招收第一届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审计学专业确定了建设精品专业方向,在师资、课程、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学科发展方面做出许多改革举措。总结哈尔滨金融学院审计学专业发展和改革历程,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启示。

一、用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来影响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改革是可行的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要求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基础设施等,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面向教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是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指引和影响下,国内许多高校包括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有许多先进和富有实效的尝试,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和手段创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建设改革也在改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进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育现代化在各地区各类高校的实现过程具有多样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优势条件,合理规划“专业群”建设,突出那些易出效果的小而精专业建设,打造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确立面向教育现代化办学思路,有利于迅速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现存问题,开拓崭新的工作局面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存在的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及跟不行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迫切需要从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制度、方法上加以促动和改变。

关于基础薄弱是审计学专业特有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合并相近专业,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的近似专业取消掉了。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演进,会计、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社会上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起开始逐步在全部财经院校恢复设立审计专业,此后国内开设审计本科专业的高校日益增多。因此,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都属于新建专业,专业自身呈现出人员少、经验少、设备少等状况。

关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特别是师资支撑值得关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审计专业大多是以会计专业为基础组建或是从会计专业中独立出来的,所以,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是原从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缺少具有较强审计实务能力的审计专任教师,具有审计执业资格或能力的师资匮乏。另外,审计类课程内容复杂,与相关专业知识关联紧密,教学难度大,学生的学习难度高,又因其主要面向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业面有限,从而削弱了审计专业发展的动力。

不适应对应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易被忽略的问题,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所面对的行业情况看,具有行业规则发展变化快、国际化程度较高、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迫切等特征。行业规则发展变化与会计准则变化、国家和行业监管政策及企业舞弊特征关联紧密,国际化程度与经济全球化及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密切相关,需要审计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扎实的法律、管理、工程、计算机及外语知识,才能胜任审计工作要求,这些情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办学导向为我们提供了绵绵不尽的动力,打开了工作空间,促进了校际学习和交流,使许多原来不敢想、没机会尝试的事情,现在都变成可以想甚至可以做到的事情,这必将大大拓宽工作视野和思路,促进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思想安排专业建设工作。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对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按照高起点、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思想改进审计专业的建设面貌。

三、对小而精的审计学专业定位高一点,理应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审计学专业面对的是复杂高效和充满竞争的行业,行业就业特征决定了这种专业人数较少,同时标准也比较高,所谓“船小好调头”,这样的小而精的专业能够建成怎样的专业,很大部分取决于建设思路的先进性,思路决定出路,相对而言,过程和成本问题不应是主要问题。

审计专业建设在思路形成上,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必须充分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要求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结合审计行业职业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条件,按照“高起点、育精品、出特色”的原则,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内容与方法,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极品”形象。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职业化取向。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日渐趋同直至等效,各国的会计、审计民间实务交流也日益加强,从而大大提升了各类审计人才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审计人才不再是为自己本国本地区培养,而是服务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应用型本科专业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职业化取向,以满足“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四、必须紧紧依托教学改革平台,打造富有特色的“一专多能”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应适应审计事业发展变化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条是专业建设诸多方面工作中的核心和主线。

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办法、审计工具和基本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可以设置作为主干课程的《审计学原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风险审计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以合法性、舞弊和任期责任为主的《国家审计》,以造价咨询中介机构为主的《投资审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适合审计需要的复合性人才,也可为学生打开不同的就业窗口。

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遵循“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课程内容应适应审计专业特色,注重业务流程。教学实施中打破章节的限制,运用“案例”解析实现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对某些实务色彩较浓的课程可以按照“案例”或“专题”进行设计,并与实习基地相结合,让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集团在亲历审计过程中去破解预设的问题。

专业教材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与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深人员合作编写,将专业性与实务性有机结合。

为营造促进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教学管理应树立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重视文化内涵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通过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选择科研水平高、审计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审计专业或所属学科的带头人,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发展;创新管理理念,改进教学评优和考核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方式,要将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结果与所在教学团队的社会声誉结合起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业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更新教学管理手段,依托校园网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五、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特征至关重要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们的先进性和利用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强化综合性实验所依托的实验室环境建设,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审计职业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锻炼系统审计思维和方法训练的目的。为此,应强化审计对象相关会计、财务和业务资料建设,努力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组织合作开发审计实验解决方案和设施;创造条件将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请到课堂,建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室,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使学生了解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现实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审计理念和方法;大力扩展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在原有大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大型企业集团、金融企业、审计机关等实习基地,以适应审计职业方向多元化的特征。

六、必须高度重视科研与学科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助推作用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应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使审计专业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直接助力于当地审计事业发展,如扩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提升当地社会审计水平,使当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貌发生积极改变等等。应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发展中汲取审计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本着联合共建原则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发展对外联系与合作,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学历教育合作、学术会议交流、学者访学、调研学习等形式,切实加强学科发展水平;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规划,包括中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实现有制度、有内容、有考核。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必须紧跟现代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本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不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要求,满足“一专多能”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化审计专业教学改革,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体系,依据切实可行的建设改革规划,助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

[2] 赵海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学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