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融资

民营企业融资

时间:2023-06-05 10:16:04

民营企业融资

第1篇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历史见证,其“异军突起”使得中国30年改革成就更加辉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迅猛爆发,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和资本结构优化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理论学界和现实当中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石家庄经济学院牛建高教授及其课题组撰写的《民营企业投融资与资本结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是一本系统研究民营企业投资、融资与资本结构等重大问题的专著。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紧紧围绕民营企业投资、融资与资本结构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以上、中、下三篇的篇幅,从“投资总量变动与民营经济发展”、“投资结构演变与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演变轨迹与特征”、“浙江民营企业融资经验借鉴及其启示”、“产权制度与民营企业融资”、“公司治理与民营企业融资”、“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及资本结构特征分析”、“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优化”等多个视角对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其内容基本涵盖了民营企业投资、融资与资本结构优化等问题的方方面面。这种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所构建的较为完备的体例结构,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该书在应用创新方面有几个突出特点:通过构建企业融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就不同产权制度安排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最大障碍,明晰并切实保障融资双方产权成为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的结论;以我国转型经济为背景,基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优化资本结构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绩效”的观点;通过构建银行合作模型,就大银行和小银行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的合作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大银行和小银行的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并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思路;以经济转型为背景,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了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机制,探寻了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难的症结所在。

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突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作者以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为案例,对民营企业投资、融资和资本结构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在充分借鉴我国民营企业发达地区的融资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理论研究的结论,结合案例,针对完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的结论、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可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民营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可为有关金融机构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参考;可为今后深化民营企业投资、融资、资本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观全书,该书对民营企业投资、融资和资本结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定位精准,所做的大量调研工作可贵,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可行,无疑是一部研究民营企业融资的力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教授)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外汇融资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这样描述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整个中国经济的GDP55%以上是民营经济创造的,整个国家的税收60%以上是民营经济上缴的,整个中国的就业80%以上是民营经济提供的,而且2012年、2013年中国技术创新85%是来自民营企业。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财经综合报道》了民营企业2013年困境地图显示,在无论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环渤海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困扰民营企业的主要五大问题:资金短缺、人工成本高、行业不健康、政策波动和人才短缺等,然而2013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为1.15万亿,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2.26万亿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困扰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本文从民营企业外汇融资的业务基础、融资方式和途径以及外汇融资的风险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营企业进行外汇融资具有良好的业务基础、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功能

据报道,2013年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13.7%,贷款余额达7769亿美元,因此在目前国内贷款规模紧张、资金成本高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外币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民营企业是否具有外币融资的基本面呢?

1.民营企业具有较好的业务基础: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6%,纵观我国进出量4.16万亿美元和外币贷款余额7769亿美元,民营企业利用外汇融资应该具有广阔的业务空间;

2.外币融资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现在国内人民币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在6%,实际放款利率视企业实际情况,上浮10-30%不等,还可能需要支付各种类型的中间业务费,实际人民币提款利率非常高,但是外汇贷款以美元为例,2013年Libor变动区间为0.55%-0.73%,一般外汇融资的成本为Libor加100-300BPS,再加100BPS的其他成本,综合融资成本远低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6%;

3.防范汇率波动风险:民营企业对外出口销售后将取得一笔外币资产(外币存款或应收账款),如果公司没有相应的外资资产采购,则该笔外币资金将被保留或者结汇,但企业持有的外币资产可能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波动,导致企业持有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外币资产和负债以抵销汇率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其整体业务规划、分步实施,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

通过对民营企业基本面的分析,充分说明了中国民营企业外币融资具有较强的业务支撑、融资的成本优势,而且是很好的外汇风险防范的工具,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可以从国内外汇融资向海外外汇融资转变、从内保外贷向海外独立融资转变、从间接融资向债权和股权的直接融资方式转变,逐步将民营企业外汇融资推向深蓝。

1.民营企业在出口业务起步初期,可以与国内银行开展出口订单融资、出口应收账款保理(买断或非买断)、出口T/T押汇、出口买方信贷以及LC福费廷等国内外币融资业务,有利于规避人民币贷款规模的限制,提高了民营企业提款自由度;有利于平衡外币资产和负债,降低了外汇应收账款持有期间汇率波动风险;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推企业发展。

2.随着民营企业出口业务的发展,公司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成立子公司,搭建贸易平台和融资平台,而这个平台运行初期,由于业务发展尚在成长期,海外金融机构对公司的认知度也比较低,直接以海外子公司融资难度比较大,因此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内保外贷的方式,由合作银行将国内一部分授信额度,采用保函的方式将授信额度切割给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利用保函从海外合作银行取得外币借款,这种业务模式有利于海外子公司建立与海外银行机构之间的互信关系,为未来独立融资打基础;有利于发挥母子公司的综合融资能力,实现出口业务同时在海外和国内进行外币融资,拓展了融资渠道;且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的税率一般比较低,有利于民营企业降低税负成本。

3.随着民营企业海外业务平台业务量的运行和发展,通过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以及偿债能力等核心财务指标、以及促进与海外金融机构互信、互利的合作模式,逐步培养民营企业海外业务平台的独立融资能力,企业可以采用的方式:(1)利用自身信用和资产融资;(2)利用境内母公司的担保融资;(3)利用其他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融资。

三、民营企业外汇融资具有较好的业务基础、成本优势和风险防范的优势,但是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外汇融资的风险

1.汇率波动风险。如果融资规模超出业务规模,日常外汇收支业务无法满足外汇融资还款时,企业不得不采用购汇的方式,则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大被推高;

2.收汇风险。由于外汇管制,海外融资平台资金运行相对独立,如果收汇规模和时间不能与融资相比配,则可能存在到期不能还款的风险,但如果在海外保留大量的美元存款,则将大大降低资金运行效率;

3.政策风险。我国是一个外汇受管制的国家,且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人民币存款利率比较高,大量套利资金从各种途径流入国内,具有一定的政策风险。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外汇融资,有利于民营企业逐步走出国内人民币融资的单一渠道,不但可以利用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合理配置,降低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而且可以同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融资平台,有利于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以及减少安全货币资金的持有量。然而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民营企业在享受外汇融资的好处时,同时应该关注外汇融资的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应综合分析自身业务规模和特点,及时关注外汇政策变更趋势,合理利用外汇融资的手段,以推动民营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民营企业融资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10).

[2]万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第3篇

一、东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差异

1.具有特色的东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

(1)吸收民间资本的“温州模式”。截至2003年末,温州辖区内民间资本存量约2770亿元,温州人民银行称,近5年来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总额103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1.9%,相当于国有单位投资额的2倍、外商投资额的20倍。2003年,温州民间投资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7%,也就是说,在当年GDP增长的14.8个百分点中,有3.47个百分点是由民间投资来实现的。

温州民间资本参与的形态以自有资本扩张为主、以借贷资本为辅,形成了一套不同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表现为,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并不依赖抵押或担保,这实际上使放贷人对资金风险防范更敏感。并且,民间借贷在固定双方之间重复发生率较高,多重的社会关系和借贷活动的经常性都有利于借贷风险的信息沟通和防范。最重要的是,民间借贷资金一般用于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但借贷主体往往不是企业,而是作为业主的个人。借贷主体的个人化使债权关系清晰,从而利于风险损失的补救。

民间融资在温州大量盛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或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迫使民营企业转向民间融资和信贷的渠道,即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民间融资的存在是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2)浙江其他地方的租赁模式。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目前全球近1/3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我国,融资租赁是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既有效又快捷的方法。这种方式被东部的部分省市成功运用。

1984年,浙江省成立了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融资性租赁业务。随后,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融资租赁管理暂行规定》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租赁模式的发展,同时改善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其特点与流程如图1所示。

融资租赁具有“融物”代替“融资”的特点,可以帮助民营企业避开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尴尬,也可避开商业银行的种种限制,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不断跟踪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改造的节奏,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进而保持竞争优势。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金融工具,为2300多家浙江企业提供了融资租赁服务,累计投放融资规模超过320亿元。

2.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

(1)资金需求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目前,西部大部分民营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地发展。西部民营企业的自有资金占到企业资金的60%以上。

(2)融资渠道偏窄。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但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城市,金融组织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城乡信用社的框架,没有股份制银行,更谈不上外资金融机构。实际上,民营企业能从金融机构融到资金的微乎其微。对于直接融资,无非也只有向亲朋好友借一点,向业务方赊一点,向内部职工集一点,数量都有限。民间融资从数量上与规模上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

(3)融资规模偏小且成本偏高。西部大部分民营企业融资无论是单次融资量还是融资总量,其规模都是偏小的。从金融机构申请贷一笔款,一般只有几十万元,最多不过几百万元。虽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近几年调低又调低,贷款利率降下来了,但由于办一笔贷款既要抵押,又要担保,又要公证,还要房产过户等等,加起来实际利率要超过7%。其他融资(如民间借贷等)的成本一般还要高,向他人借款和赊购等,融资量更少,绝大部分是短期、临时性融资,利率总体水平要高于同档次银行利率,部分甚至是高息融资。

(4)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少。由于软硬环境不佳,东部企业的资金流入西部少,相对而言,西部资金的外流现象却很严重,西部资金外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流出,西部地区银行资金以贷款和拆借方式流向东部;二是隐性流出,西部向东部低价输出初级产品与从东部高价购买加工制成品中流失大量资金。

二、东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差异的原因

1.东部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的原因分析

(1)“人”的因素。首先,东部地区的人们素有“重商”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价值观和财富观,为东部地区民营经济融资创新提供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其次,民营企业家也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东部地区涌现出了大批锐意进取的民营企业家,他们不仅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和企业家精神影响并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民营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能锐意创新,克服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因素。

(2)“文化”的因素。东部历来都有经商的传统,善于“握微资以自营殖”,这种文化底蕴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才使得东部民营企业不断进行融资创新。

(3)“环境”的因素。一是东部地区较少受计划经济桎梏,加之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地区较多发展轻工业,而其主力军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缺乏要素资源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摸索,才能在融资这个瓶颈上相对于西部解决得比较好。二是东部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依托。政策的不断开放,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扶持以及对民营经济发展路线和方向的正确引导,在融资上的不断的放宽,融资政策不断更新,以及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都为发展民营经济消除了疑虑,坚定了信心,极大地推动了其飞速发展。三是东部地处沿海地带,与外界的交流更快更广,国外一些新的经营方式与方法被较早接受,外资也在优惠的政策下,投入较多的资金,使东部融资渠道相对宽广。

2.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1)西部民营企业自身因素。相对于东部的民营企业而言,西部的民营企业受传统社会思想束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惯性的影响较大,基础管理薄弱,缺乏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大多数企业缺乏完整、透明、连续的经营信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从而加剧了其融资的难度。同时,西部民营企业在融资创新的力度上也不如东部的民营企业。

(2)外部环境因素。其一,地位没保障。西部地区是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区域,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民营经济,效益低、比重大的国有经济占据了西部有限的稀缺资源,使民营经济的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较小,这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较小,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其二,在政策的支持力度上西部地区也比东部地区弱,西部地区对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也存在差异,这些都阻碍民营企业的融资通道。

(3)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又进一步造成资金的外流,加重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和中部有不小的差距,在资金上造成了两个特有现象:一是资金总量小,资本利润率低于东部和中部,呈现出向东部和中部净流:二是资金需求量极大,但是又“分配”不公。即使在中央给予西部许多优惠政策的现在,西部的资金依然大量流向东部和中部。基本路径是从西部农村流动到西部大城市,再从西部大城市通过股票市场、银行储蓄、经营利润等流向东部和中部。总量本来就少,再加之向外净流出,资金成为西部最稀缺的资源。在短缺的资金中,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更是雪上加霜。

三、西部民间企业的融资拓宽与创新

1.西部民间资本的潜力与启动

从民间资本供给上分析,民间资本供给的具体形态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居民储蓄存款、居民流动性金融资产、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民营经济利润。2003年陕西省民间资本供给总量约为3414.56亿元(其具体分布数量如表1所示)。2003年底陕西省现实的民间资本供给量为1700.3亿元,潜在的民间资本供给量大约为1313.54亿元。

2004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380.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665.92亿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48.34亿元,增长17.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829.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其中,短期贷款1783.09亿元,增长4.0%;中长期贷款1597.86亿元,增长17.7%。

从资金需求量上看,陕西省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旺盛。据西安交通大学李富有教授的课题组对西安、榆林、咸阳、宝鸡四地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有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占到了85.6%,90%以上的民营企业只得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民营经济2003年约有1582亿元的资金需求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民间资本供给充足,且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非常强烈。因此,利用西部民间资本解决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是有潜力的,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吸收民间资本的成功经验,同时,政府应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其民间资本,建立民间金融管理组织和民间金融市场,创新其融资产品,实现民间资本供给与民营经济对其需求的有效对接。

2.借鉴浙江租赁模式

(1)可以直接通过东部的融资租赁公司租入设备,为西部的民营企业所用,满足西部民营企业融资与融物的需求。

(2)在西部利用银行的资金,建立西部的融资租赁公司。虽然西部的企业可以从东部的企业租入设备来发展自己,但这只是暂时解决资金困难的措施,但投入的资金又以租金的形式流入东部,如果能够很好地发展西部的融资公司,既解决了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难题,又能保证西部的资金不外流。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借鉴东部在发展金融租赁公司的经验,利用银行的资金去发展租赁公司,无疑会在解决西部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加快步伐,从而推动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西部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如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辖区有金融租赁公司2家,1家设在甘肃,1家设在新疆。陕西省尚无服务本地的金融租赁公司。

3.吸引东部资金

东部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发展,有的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也在寻找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因此,西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东部的资金。

(1)东部有投资的愿望。东部地区的一些企业,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地区。据《今日浙江》报道,目前在粤创业的浙江人有50多万人,各类企业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10万多家,2003年商品销售额在20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在600亿元以上,在广东累计投资总额2000亿元。如果西部有较好的投资项目与环境,东部的投资者也会向西部投资。

(2)西部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越是不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投资的机遇也相对较多。我国西部地区有着许多宝贵的矿产资源,有着良好的光热条件,有辽阔的土地,大部分地区还有丰富的尚未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东部迁到西部,就能保持和提高其竞争力;西部一些城市如西安、重庆、成都、昆明等,在工业、科技、教育等方面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领域,西部完全可以与东部同步发展甚至走在东部的前边。同时,国家对在西部投资还有许多政策上的优惠,所以,正是这一系列的优势吸引着东部的投资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会东部地区的创新意识,才会有融资的突破。

(3)成功的实例。在吸引东部资金上,青海省可谓成功者,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共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300多项,引进省外资金227亿元,境外国外资金近5.7亿美元,其中东部民营企业投资占到引进资金的80%,成为青海引进资金的主体。青海省还确定2005年为“投资环境治理年”,并制定投资环境治理方案,切实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兆庆、姜桂兰:“影响民营资本西进的主要因素透视”,《学习论坛》,2004年第6期。

2.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永杰:“解读‘36条’——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3期。

4.李富有、刘奕:“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1期。

5.孙早、刘庆岩:“地理差异、战略约束与民营企业的发展绩效——一个基于浙江与陕西经验的比较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9期。

第4篇

一、解决浙江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的问题

浙江民营企业难以筹到资金,对于政府和银行都会有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和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解决浙江民营企业筹资难问题。作为政府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银企沟通合作。现在银行有钱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不多,风险难把握,当然不敢放贷。作为政府就要帮助做好信息沟通工作。二是在在金融政策上,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商业银行主动为民营企业贷款,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进行贷款的条件、方式与品种,以适应民营企业贷需求频率高、金额小、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等特点的要求。政府在制定面向民营企业金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以往政策的缺陷,并在制度等方面给商业银行松绑,改革某些不适于民营企业信贷服务的考核指标,使商业银行在没有制度壁垒的情况下将政策真正要求落到实处。商业银行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进行制度创新。根据民营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根据风险变化灵活地进行调整。银行要进行金融的创新,尝试扩大存货抵押贷款、应收款抵押贷款等新业务,以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

二、发展民间金融机构解决浙江民营融资难问题

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解决浙江民营企业筹资难问题。首先,与民营企业一样同属民营经济范畴的多数中小金融在为民企服务时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的问题;其次,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它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再次,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能有效地降低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重新细分市场,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自己服务的重点。有些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就比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完善浙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要加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商业银行和企业的“防火墙”。担保人对商业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以适当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从2000年开始,浙江省坚持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积极探索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目前,全省已建各类担保机构209家,注册资本金达37亿多元,其中66家列入了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在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活动中,担保机构认真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加强与银行合作,特别是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作。到2004年6月底,全省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累计为18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贷款总额达到254亿多元,为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解决浙江民营企业筹资难问题,必须是政府、银行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企业4个主体共同努力,而且是个过程,不可能一时就能解决的。只有在多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下,才能为浙江省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健康、有序、有效的融资环境。

作者:莫晓燕单位: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第5篇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和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型企业,除了利用内源融资方式外,很难得到银行等提供的外源性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解决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企业的融资环境大为改善。但到目前为止,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企业贷款、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中,银行贷款比例仍高达八成。然而长期以来,银行贷款都受“重大轻小”、“重国轻民”经营观念支配,银行贷款主要供给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在现行体系下,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等中介机构中筹措到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世行研究表明,中国私人公司的发展资金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银行贷款仅占1/5左右。有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据全国工商联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400家私营企业中,有约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仍然普遍较小,经营也有待规范,因此,在规模以及规范经营方面,多数民营企业无法达到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的最低要求。目前在沪深两市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融资难”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严重现实障碍。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其次,利用私募股权基金对民营企业融资有天然优势。第一,私募股权基金可以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发展壮大急需的运营资金,使民营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迅速推广。私募股权基金以股权形式投入资金,并不增加企业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减缓企业的偿债压力,减小企业运营负担。第二,私募股权基金最大的优势在于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私募股权基金委托专业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和项目运作。

基金管理公司不仅拥有金融投资策划方面的专家,而且拥有精通实业投资的专业人才和熟悉企业管理、营销、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基金管理公司会对企业的行业状况、治理结构、经营团队、经营现状、财务状况、核心竞争力、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等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的搜集和对比分析,基金管理公司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对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管理、财务流程等进行有计划的重组活动,加入企业董事会参与重大决策,监督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运行,帮助企业引进资金及合作伙伴,为企业上市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等。

第6篇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是融资难的根本

1、 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

2、信用不佳。

3、抵押难

4、担保难

5、新陈代谢快,稳定性差

二、金融部门“门槛儿高”,成为融资难的关键

1、信贷成本高

2、信息不对称

3、利率机制不活

4、贷款手续繁杂

5、风险防范要求高

6、信贷政策的偏向

三、证券业“迅猛扩张”,融资难受到间接影响。

四、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融资难题。

参考资料

民营企业即个体私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声援,有来自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但也有诸多难题横亘在其成长的道路上。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金融部门,从理论界到实际部门的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人由于从事这方面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重从政府、金融、企业三个方面来分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是融资难的根本

1、 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

第7篇

金融机构为确保稳健经营,在作出贷款决策之前,必须以所拥有的借款人的信息为基础,对借款人信息的“好”和“坏”进行甄别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Berger和Udell将企业不易观察、识别和传递的信息称为软信息(softinformation),如企业主的信誉、技能等人格化特征;将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信息称为硬信息(hardinformation),如企业财务状况、抵押资产价值、信用级别等。“软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取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但前提是与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多渠道的关系接触。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分散于各地且经营历史较短,在信用等方面缺乏历史记录并多有信息不透明问题。因此,银行获取其经营信息、资产信用状况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的成本很高。还有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很难在其组织链条上传递及贷款的“急、频、小”特点,使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不仅交易成本高,而且信贷风险也较大。因而大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往往是根据是否有足额的担保和充分的“硬信息”。这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比大企业更为困难,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这种关系型信贷获得融资支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其业务一般只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网点少,覆盖面不大,信息传递较快,经营重点为本地区中小微企业,且两者之间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外,还可通过各种亲情、乡情、友情等人缘、地缘关系或其他的商业关系得到有关中小微企业的各种“软信息”,降低他们获取中小微企业的各种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成本,减少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在向不能提供足够“硬信息”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可通过所获得的“软信息”进行关系型贷款具有信息成本优势和成本优势。由于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区中小微企业比较熟悉,与中小企业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可以随时了解并满足中小企业和客户对小规模资金的需求。能最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容易了解到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营销战略。同时,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决策程序相对简单,审批环节少,效率高,比较适合居民和中小企业“急、频、小、特”的信贷需求。

二、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借贷关系分析

(一)双方博弈模型

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的博弈模型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分阶段的、在不确定性前提下信息不对称的非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要考虑的是借贷利率水平以及偿还方式,以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借贷,获得更多的贷款收益;而中小微企业要考虑是否借贷或者借贷后的成本及能否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因此,可以将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看作是一个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确定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度、预期贷款收益,选择受信客户;中小微企业选择是否贷款以及贷款后是否偿还。借贷双方的行为选择要考虑对方对未来行为的各种可能性而做出决策的博弈问题。该博弈的参与者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博弈方1)和中小微企业(博弈方2)。其中R为中小微企业利用贷款发展生产所获得的收益,A为贷款的本金,r为贷款利率,I(I=rA)为贷款利息,D为守信收益。若选择不还,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一定会追收,追收能否成功并不确定,成功的概率为P,交易成本为C(α),成本C与信用度α成反比,Z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追收费用,F为中小微企业因违约而受的惩罚,θ为中小微企业还款的概率。则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追收成功的得益数组为(I-C(α)-Z,R-I-F),其中,失败的得益数组为(I-C(α)-Z-A,R-I+A)(假设中小微企业贷款利息已还清)。依上分析,要使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能够长期合作,互利共赢,就必须:(1)提高F值,即提高中小微企业因违约而遭受的惩罚力度,违约受到惩罚的机会越大;(2)P值越大,即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越高,是防止借款中小微企业违约行为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3)利用正向激励政策提高借款中小微企业守信收益D,如给予连续贷款或优先贷款、适当扩大贷款额度等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借款中小微企业的违约概率。

(二)利率市场化与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融资主要依赖于难以编码、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这类信息具有很强的人格化特征,且通常很难在公开市场上获得,只能由融资双方通过长期的、多渠道、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的累积获得。在关系型融资中,利用各种“软信息”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可部分弥补中小微企业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息缺口,因而民营银行与中小微企业通过长期的交往与合作建立关系型融资能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市场失灵,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型借贷与市场化的交易方式不同,利率高低及借贷额度不仅由资金供求决定,还与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所获得的“软信息”有关。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关系型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根据上文所述,假设中小微企业贷款资金为A,在关系型融资初期,企业选择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资质进行调查、咨询和分析,交易成本为C(α),成本C与信用度α成反比。在关系型借贷中,金融机构根据从企业获得的“软信息”和前一阶段的信贷记录,决定是否为企业放贷及相应的贷款额度与贷款利率。基于此,假设市场利率为r0,则民营金融机构可依据与中小微企业沟通获得的“软信息”设定浮动利率r0±b。随着双方建立可靠稳定的信用关系,能更好地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前景,更加准确地评估贷款业务活动的风险,形成良好借贷的关系,就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根据①式在利率既定的情况下,则追收费用Z及交易成本为C(α)下降,中小微企业还款的概率θ与金融机构追收贷款成功率P上升,金融机构获得的潜在收益将逐渐凸显出来,其期望收益就会上升,主动建立关系型融资的愿望就强。同理,就中小微企业而言,可以从金融机构融通更多的资金,积极拓展其经营活动范围。根据②式不仅增加了投资收益,还增加了守信收益。

(三)关系型贷款收益与成本分析

尽管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通过关系型融资可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随着业务往来的增多,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会获得更多中小微企业的私有信息或商业机密,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具备获得与之交往的中小微企业信息的优势,易形成获取信息的垄断权,产生排他性,阻碍其他金融机构与其进行竞争,甚至还会严格限制中小微企业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从而获得更多租金的机会。另外,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也会增加中小微企业的机会成本,如金融机构倒闭,那么中小微企业就不得不重新寻找其他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关系。最后,如果民营中小微企业长时间依赖于某家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关系型贷款,不积极开拓或寻找其他融通渠道,还会产生更高的机会成本。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在发放关系型贷款时不是依靠财务数据信息或信用评级模式等“硬信息”,所以需要安排一些特殊部门或人员进行跟踪、了解、观察与本机构建立起关系型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收集这些不可量化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金融机构放贷的成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护这种关系的潜在成本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一旦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逐渐演变成相互制约、甚至阻碍对方的经营发展的局面时,就会导致关系型融资的隐性成本可能超过从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融资的成本。因此,关系型融资虽然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开拓了更多的业务员渠道,两者可以达到一种共生共赢的局面,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软信息”的维护成本相比“硬信息”更高,所以对于融资双方而言关系型融资的长期潜在收益比自由竞争金融市场获得的潜在收益要低,而潜在成本要高,也就是说在r0±b中,b>0(见图2-4)。综上分析,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进行关系融资时要充分考虑其潜在收益与潜在成本。因此,在注重关系型融资时,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开拓其他业务,而中小微企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硬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自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优化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完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防范道德风险

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与存款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实施,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道德风险仍然会存在。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市场准入风险,为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风险,为“圈钱”的关联交易风险。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存在自身抗风险能力差、操作不规范、制度欠严谨等不足,易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而不因降低行业准入条件盲目扩张,必须基于优胜劣汰的机制,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及银行破产条例,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以促进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规范经营,使其完善剩余风险自担的制度安排,确保在推进金融市场适度竞争的同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要防止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经营许可便利产生“圈钱心理”的动机倾向,为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出现的内部人控制、恶意的关联交易、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要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在准入、经营、退出等各方面做出严格规定,规范监管标准及监管技术,提高对不合格申请机构的识别率,防止不合格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同时,完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管措施,使其在运作时有法可依。

(二)确准市场定位

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主动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本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地方。应主动将业务放在为本地区有需要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自身的声誉。因此,在服务区域上,应基于本区域经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提供金融支持;服务对象上,以本地中小微企业和家庭为主;服务方式上,应以灵活、简易为主;服务优势上,注重“关系型信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金融服务。可通过金融政策导向,如税收、利率优惠等激励机制,使得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固守市场定位并服务于相应中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参与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保护它们的利益,对其贷款的方向和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本地区经济建设等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健全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组建途径

在政策上,降低民间资本组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适当降低注册资本金要求,扩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实施范围;放宽对股东的人数及资本金的限制,拓宽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尽管银监会于2012年5月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但15%的比例对欠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而言并不低,因此,对于民间资本组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或参与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重组与扩建的主发起人,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已规定的15%最低持股比例作适当调整,以扩大民间资本控股、参股的范围。

(四)中小微企业要力促提高“硬信息”供给

第8篇

论文摘要:讨论了我国非正式金融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形式,研究分析了非正式金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提出了完善非正式金融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的相关对策。

一、非正式金融存在的根源

金融有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分。金融体系通常包括两部分:①正式的,被登记、被管制和被记录的部分,简称正式部分:②非正式,末被登记的,末被管制的和未被记录的部分,简称为非正式部分。金融体系中的正式部分被称为正式金融,它包括正式金融中介体(如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和正式金融市场(如同业拆借市场、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等),正式金融处在官方的控制之下。金融体系中的非正式部分称为非正式金融,它包括非正式金融中介体和非正式金融市场。非正式金融中介体或称民间金融机构,如货币贷款人、货币经纪人和私人储蓄协会等,非正式金融市场又被称为场外市场、平行市场、地下市场、黑市、被分割的市场或无组织的市场[1]。

我国在出现了储蓄大于投资因而货币资本并不短缺的情况下,之所以还存在着体制外资本市场,主要是因为政府垄断了体制内金融资源的控制权,而政府在分配金融资源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严重的所有制偏见。信贷额度一般都分配给了政府优先考虑的大型项目或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诸多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很难从有组织的政府正式资本市场中获得体制内的资本,因此,依靠有组织的银行信贷和股票发行,这些企业是不可能抓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在正式融资中,除了所有制偏见外,还存在着规模歧视。在政府正式的融资安排中,大部分都分配给了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是难以从政府正式金融中得到金融支持的[2]。

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是非正式金融的形成,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对金融的市场需求与政府对金融行政干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政府面对我国新旧体制磨擦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得不加强金融调控,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以及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使政府不得不采用金融管制的方式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又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者,如果不放弃对金融的管制那么市场化改革就不可能进行到底,如果放弃金融管制,就可能因严重的失业或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震荡和社会的不稳定,进而葬送市场化的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正式金融能够提供一种信号,表明正式金融的功能是否健全以及何处不健全,并且可以从某地非正式金融的发展程度、活跃程度判断该地正式金融功能的缺失程度。

尽管金融市场不健全和金融管制是非正式金融的主要根源,但是在金融市场健全以后以及金融管制解除以后非正式金融仍然可能存在,这是由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的某些差别所决定的。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金融业高度开放的美国,非正式金融仍然在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非正式金融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形式主要有:

(1)银行间不规范拆借。包括拆借资金用途不符合规定,如拆借来的资金不是用于补充短期头寸之不足,而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甚至用于炒股票、炒房地产;拆借期限及拆借利率不符合规定;收取拆借手续费不符合规定,如乱定标准,甚至索贿受贿等等[3]。

(2)将低利率贷款以高利率贷出。一些能够获得低利率贷款的部门或企业将贷款以更高的利率再贷放出去,从而赚取利差。这些部门或企业以借贷之名行放贷之实,因而被称为“假贷款”。

(3)民间金融。包括通过民间金融中介类型的组织的民间融资,如“银中”、“钱背”,聚会(浙江有些地方称“台会”),甚至规模更大的地下钱庄;也包括保障性质的互济互助,如救灾互助储金会;还包括商业性质的资金融通,如民间直接借贷,农村互助合作基金会和金融服务社[3]。

(4)以高利率为诱饵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

(5)以大量现金进行交易,如地下经济交易等等。

因此,非正式金融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非法的,既可能是民间金融机构的行为,也可能是正式金融机构的行为。

三、非正式金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

①中小民营企业的部分资金来源依赖于非正式金融 在扭曲的金融体系下,潜在借款人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同时,潜在储蓄者发现银行对其存款不感兴趣或者对存款支付的名义利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潜在借款人和潜在储蓄者就会主动寻求其他渠道来满足各自的需要,一条渠道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另一渠道就是本文所关注的非正式金融。即使在金融受到严重抑制的国家,市场力量也不会消失,它只是移至它能生存的地方——未被管制的市场。从银行获得的资金通常又在末被管制的市场上以高得多的利率贷放出去。对许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得不到政府优惠政策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所需要的资金中至少有一部分必须依赖于末被管制的市场,并且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它们以未被管制的市场利率而不是以受到控制的银行利率为决策的依据。这也是那些得到银行贷款的当事人为何迟迟不愿偿还这些贷款的原因,银行问题贷款的积累不利于正式金融对非正式金融的替代过程。

②非正式金融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正式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正式银行部门为投资项目提供的资金很少,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非正式金融部门发展势头一向良好,有时在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融资需要方面甚至胜过正式金融部门。我国一些中小民营企业,银行对它们的内部情况不甚了解,加之这些企业一般不是政府的优先发展对象,所以它们很难通过正规渠道(如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而它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时又不得不从外部筹集一部分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金融无疑成了它们的救命草。

③非正式金融对我国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我国的农村正式金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产的信贷资金需求不能从正式金融那里得到满足,另外,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又找不到很好的出路。这为非正式金融活动在我国农村的日益活跃提供了基础,非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高利贷、民间直接融资和扶贫小额信贷等[5]。

非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非正式金融天然地具有市场亲和力,其存在和发展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二是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和适度发展对正式金融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助于正式金融挖掘内部潜力,改善金融服务,争取从非正式金融那里夺回一部分客户,同时,正式金融的这种自觉行为也有助于非正式金融把较高的名义利率降下来以使增强自身的部分力,非正式金融和正式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息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三是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属民间自发性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经过政府的引导,对我国金融制度的积极演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非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中的作用是阶段性的,即使政府不干预,正式金融也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自然地逐渐取代非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的相对地位会不断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四、促进非正式金融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的对策分析

(1)建立和发展我国非正式金融服务体系

非正式金融并不是正式金融的一个补充,它是与正式金融相并存的融资制度安排。即使正式金融相当发达,正式金融也不能完全排斥非正式金融而独立存在。非正式金融解决了民营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获得资金的缺口,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非正式金融过于分散无组织也会降低其应有效率,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各种各样的非正式金融服务体系,这些服务体系旨在为非正式金融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提供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信息,为投融资双方牵线搭桥,降低双方各自的搜寻成本,从而提高非正式金融的效率。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是抑制而是支持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建立社区性的非正式金融的服务体系,以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和逆向选择,促进非正式金融及民营企业的发展。

(2)推动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

在我国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适度的金融管制是不可避免的。而从深层次看,体制性非正式金融的形成也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非正式金融部门是与其他行业市场化部门(如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对资金的需求分不开的[2]。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金融上来了,政府在金融改革问题上采取较慎重的政策是正确的。在我国其他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未到位的情况下,过快地放开金融部门的步伐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但是不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又会转过来强化其它部门对旧体制的依赖。深化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处理好宏观金融调控与金融管制的关系。不能把金融管制与宏观金融调控混同起来,金融管制是以牺牲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为代价的,而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应该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尤其要以股份制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国新型的商业银行。

三是处理好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的关系。在我国非正式金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发展中的非正式金融,一种是体制性非正式金融。前者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交易费用因素决定的,而后者是由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所决定的。应该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逐步地把非正式金融纳入到正式金融中来,这实际上是金融深化的过程。包括为各种非正式融资提供合法的载体(如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法制的、规范化的管理,任何强化行政干预的措施只能加剧金融管制,从而只能使非正式金融部门的规模越来越大。

(3)促进符合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改革以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形成了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由于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较高,加上固有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向民营企业贷款。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逐渐向大中城市收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乃至县市的分支机构纷纷撤离,国有商业银行已进一步远离了农村中小民营企业。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理应成为乡镇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和自身经营等方面的原因,其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应该是在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导力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区域性民营金融机构,为农村民间投融资创造合法的渠道,并以此引导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健康发展。

加入WTO后,金融业逐渐对外开放。首先可考虑将现有的农村非正式民间金融机构纳入国家正式金融体系之中,使其具有合法性。在法律上或制度上保护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的财产权利和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减少它们经营上制度的不确定性,进行公开的而不是隐蔽性的地下业务活动。同时,依法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其次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组建新的区域性的有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参加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的金融机构。一方面,由于农民或乡镇企业真正成了这些金融机构的所有者、股东或老板,有利于产权明晰和治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增强和乡镇企业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区域性的金融机构能较容易和充分地了解本地区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易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降低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宁.试论中国的非正式金融状况及其对主流观点的重大纠正.管理世界,2003(3)

2.秦汉锋.非正式约束下的金融制度变迁.银行家.2004.8

3.刘民权,徐忠,俞建拖. 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世界经济,2003.7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融资问题;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民营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资金的融通。这是企业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来源于业主的投人,企业的自身盈余。据调查,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特别是初始资金,有90%的初始资金来自于共同创业的成员、家族成员或者朋友,并且企业规模越小,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这种融资途径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同时也因为其受到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资本分散程度的制约,其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很难满足资本迅速扩张的需要。

(二)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

当民营企业从银行筹资无路时,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些融资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等。民间资本多追逐高利息,企业往往以高出银行、信用社贷款利率1倍至数倍的利息进行民问借贷,特别是在小型企业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国家统计局2006年底对2434家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部分来自民间融资,年利息高达18%,如此高的成本使民营企业不堪重负。而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堵塞、融资成本偏高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及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因素

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是其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自身经营能力弱,缺乏融资吸引力。民营企业规模小,新陈代谢快,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为家族方式管理,很难留住人才,管理者的素质普遍较差,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匮乏,企业购买的设备和应用的工艺大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2.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缺乏透明度。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随意性大,银行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真实的财务信息,按照现代金融学理论来讲,就是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民营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还款能力无法评估,从而不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3.民营企业在银行的现金保有量较低。民营企业经营行为是非常市场化的,企业主很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资金,如果需要贷款,则一般不会将资金闲置在银行账户上。这样在银行普遍将存款和贷款结合起来考核的条件下,银行不得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有所顾虑。

(二)外部金融环境因素

1.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体系还是以国有形式为主导,实体企业更是一直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2.资本市场门槛高,层次不明。资本市场门槛过高使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失去了通过正规金融直接融资的机会。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这与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单薄相冲突,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发育阶段,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债权市场融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3.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经营决策灵活、应变能力强的特点,与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也只能把其业务大多集中于地方的民营中小企业。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均成立了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并且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银行业高度垄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70%的市场份额,其他银行仅占30%的市场份额,中小型银行的数量和资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国家宏观政策限制

1.金融法规不完善,直接融资空间有限。我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而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且大多数为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性企业,与上市条件相距甚远。对企业发行债券,《证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这一系列条件都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人债券市场。也就限制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国有经济垄断,法治程度偏低。在一些领域很大程度上被国有经济垄断,不向民营企业开放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而近年来,我国虽不断走向依法治国的轨道。但我国当前法治程度偏低,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的利益最易遭受侵害。当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全时,人们就会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趋于短期化,容易滋生机会主义倾向。投资者自然不敢轻易向民营企业出资。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障碍的措施及对策

当前,为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减轻经济增长及就业方面的压力,目前已出台并运行的常见举措包括,成立风险担保公司、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试行股权质押等,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但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及局限性,要深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消除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问题,对其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应从政府政策重视、商业银行配合、企业自身素质几方面共同协作创造民营企业融资新路径。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开展

企业融资问题具有公共政策事务属性.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群体,其融资状况如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口就业,关系到国家和地方财政收人的来源。要发挥政府在解决企业融资中的作用,首先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成立专门的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对待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在美国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提供政府担保还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公司:在日本,则成立了专门金融机构对口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瑞士,专门有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相应做法,政府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2.政府以经济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可以以经济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进行宏观间接调控。效仿政府近年来采取的支持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农业贷款优惠政策等,可以对那些把资金投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银行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倾斜,如果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能够获得税收优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改变银行对态度。

3.健全法制,改善金融体制。加强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要健全法律、法规。要改善财税优惠政策,改革金融体制,改进政府服务,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民营企业予以各方面的政策优惠。通畅民营企业的贷款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服务措施

1.转变观念、建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在思想观念方面,金融部门要冲破所有制束缚。银行可考虑设立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部,并确定专门人员从事此项业务,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发挥金融部门的行业优势,不断开拓新的融资手段,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2.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当前基层银行不愿积极发放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与信用担保体系缺乏,规避借贷风险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建立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义一举措。要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立法工作,尽早设立自上而下的民营企业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其发展战略,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在各级信用担保及再担保的机构内均要设立监管会,同时成立全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监管会。

3.下放贷款权限,改革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改变现行信贷管理制度高度集权的状况,适当下放授信权限,创新管理决策体制,科学地划分经营决策权,减少资金传递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决策责任制,约束和规范决策行为,充分调动基层行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拓宽金融服务的领域。

(三)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化解融资障碍

1.提升企业素质、增强融资吸引力。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普遍的素质不高是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从小作坊或者小单位开始发展壮大,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没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人才等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以争强企业融资的吸引力。

2.激活企业机制,健全治理结构。民营企业通过金融行业难以取得融资的最根本的症结在于缺乏信用保证,需要不断加强信用评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规范财务制度,引导民营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规范化。

总之,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当然造成融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企业自身、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宏观层面。因此需要通过国家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有效监控市场经济发展;银行等融资机构逐步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从民营企业自身而言,更是应抓住机遇、广泛开拓融资渠道,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为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2]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国富.民营经济的草根命运[J].读书,2003,(5).

[4]艾健明,柯大钢.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路径依赖[J].当代财经,2005,(4).

[5]张力.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4,(4).

[6]刘洁.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J].企业经济,2006,(5).

[7]李景春.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及其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06,(6).

[8]刘红英.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6,(79).

[9]李来字.我国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兴起及变迁[J].世界经济情况,2006,(4).

[10]梁鸿飞.企业融资与信用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寇晓惠.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资,2009,(4).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一、引言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就业,以及税收的贡献具有突出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民营企业的贡献大约占了三分之一;在江浙一带,甚至占四分之三。然而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今年以来,广东和温州等地部分劳动密集工业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出现了关停和倒闭的情况,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要么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一条又一条“猛料”狂风骤雨般袭击着浙江,搅动着中国的资本市场,每一起事件,都指向了民间借贷链条的断裂,融资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在信贷规模压缩的情况下,融资难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成为焦点问题。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且现行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都并不是面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

(1)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较为单一,限制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要求推出适于民营企业特征的、具有不同上市标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我国逐步确立的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转让市场构成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框架尚不健全。股票市场目前还是以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为主,创业板市场不够成熟,难以有效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设立的股票市场是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其制度设计是面向国有企业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考虑在内。这就从根本上导致民营企业被排斥在上市的大门之外。一些运行效率低的国有企业能够在证券市场不断“圈钱”,而一些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也较为完整的民营企业却无法在证券市场融资。可见,我国证券市场并未有效发挥发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

2004年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市场,虽然为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带来机遇,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仍难以让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圆创业之梦。原因在于,中小企业板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使之不可能为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为控制和防范风险,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的资格更为严格;加上上市评估的高昂费用支出,使该板块市场的融资成本偏高。

(3)与股票融资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且债券发行人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公司债券比重明显偏低。在理论上分析,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具有成本优势。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进行融资,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目前仍由大企业主导。2011年8月15日发改委印发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改进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

(二)银行贷款结构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1)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与目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我国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体系内生于国有经济,以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产品看,品种单一,且大都是为了满足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适应具有贷款频率高、数量少、时间紧等融资特点的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信贷产品的价格本应根据贷款成本、风险以及市场需求状况来决定,而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仍然缓慢,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定价自,不能因发放高成本贷款而相应收取较高费用或提高利率。而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大,贷款额度小,使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监督成本、审批成本等贷款成本增加,贷款定价自的缺失使其收益降低,阻碍了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大型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前者的逆向选择行为。实际上,银行与任何企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但在中国信贷市场上,国家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跟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系,以及由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性质给其带来的隐性国家信用,极大弱化了其在信贷融资时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比之下,民营企业没有国家这个强大的信用支持后盾,且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使其信息透明度较低且社会公信度不佳。在社会信用制度建立滞后的情况下,金融部门无法对企业的信用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这些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引发融资者道德风险,从而使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做出有违融资者意愿的逆向选择行为,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等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小,很难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虽然截止2011年12月,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0家城市商业银行、65家农村商业银行、71家外资银行等,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但他们的资产总量在规模上依旧无法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比,不能动摇具有规模优势和信用优势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我国的金融行业还是个管制行业,有比较多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行政性质比较明显,并且具有垄断性。真正由市场自发生成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这导致了合法信贷的稀缺性和垄断性,银行掌握了议价权,使其对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有限。

(三)其他融资渠道缺少有效引导

其他融资渠道中,对民营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有风险投资和民间金融。

(1)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也是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是一种更适合于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只是刚刚起步,规模偏小,投资主体单一,组织形式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推出机制不健全。使其对高科技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2)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比较而言的,指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从事资金融通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合会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财富逐步积累、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时的必然产物。它在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缓解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便、资金充沛、放贷效率较高的优势,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当地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满足中小企业、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正规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存在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大负面影响,可以概括为:1)建立在人际信任基础上的民间金融使其自身存在较高的风险性。2)民间金融对政府宏观调控活动产生影响,削弱货币政策效果。3)民间金融的“地下性”,使一些民营金融机构与地下经济关系密切,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因此,需要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规范,对其消极作用和风险加以控制。

三、解除困境的对策

(一)放松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

一方面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一些支持建立民营金融体系的政策法规,如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降低注册资本金要求、简化审批程序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退出对金融资源的支配和调用,并努力维护民间金融机构独立的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的自,以防止对民营金融的侵占和剥夺。

(二)建立与民营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对民营金融体系的管制,应贯彻开放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不能因为怕风险而严格限制民营金融机构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法规和制度,促使民营金融体系稳健发展。商业银行应不断改善内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简化审批环节,开发信贷品种,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三)拓宽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

应逐步放宽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条件,积极探索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省外资金、民间资金。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要把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重点范围,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出口创汇型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也要促使企业转变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试点等,改进对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的融资服务。

(四)主动引导民间借贷向规范化金融的转变,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经营行为

“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为等这些民间金融,虽然其存在有负面影响,但其产生发展有其客观合理性的,促进了当地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且实践证明,政府对它们的限制政策并没有使这些机构的消极影响减轻或消失。按照“新36条”的意见:“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可见,如何把民间资本有效引导到正确的投资领域将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使命。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困境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过去近4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60%的贡献来自民营经济,而民营企业占有不到30%资源,创造的GDP接近70%,中国的国有部分占有近70%的资源,对GDP贡献只有30%左右。2015年云南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已达到638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46.6%,根据大理州人民银行的调查,大理州内90%以上企业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不仅对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事关民生、就业、社会稳定等重大政治问题。

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近况有许多方面不容乐观,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十分突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中,为了解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的真实情况,2016年,我们组织了全省15个州市的人民银行、昆明辖区全部12个县市区人民银行,共投入60多人,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我省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在全省15个州市及昆明辖区12县市区内,各选择15个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共选择了405户民营企业样本,对2013~2015年近3年的融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选取的企业涉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15个行业。

这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走访、与金融机构座谈、典型企业分析等方式,就调查的405个样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样本351个,主要情况如下。

一、云南省样本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从样本企业近3年生产经营情况看,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经营特点的影响,各行业经济发展缓慢,传统行业经济增长吃力,盈利能力状况整体下降。

(一)颖酒笠挡值波动、销售值和库存值呈上升态势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云南省样本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呈波动状态,产值有所波动,销售值和库存值有所增加,经营压力加大。从样本企业的生2013~2015年,样本企业生产值分别为613.12亿元、610.36亿元和648.46亿元,2014年和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0.45%和6.24%,企业产值呈波动状态。2013~2015年销售值分别为663.66亿元、675.62亿元和720.54亿元,呈现逐年小额增长的态势,2014年和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1.80%和6.65%。2013~2015年库存值分别为133.65亿元、151.94亿元和162.39亿元,2014年和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13.69%和6.88%,库存值呈上升态势。

(二)样本企业利润额下滑严重,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市场持续低迷,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生产效益下降2013~2015年利润额分别为107.40亿元、104.21亿元和72.00亿元,2014年和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2.97%和-30.91%,利润逐年下滑,2015年利润下滑较快;近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56%、12.54%和11.38%;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17.83%、20.11%和13.45%;平均资本收益率分别为17.42%、17.01%和13.72%,2015年下降明显。

(三)企业资产收益率下降、但债务风险状况平稳

样本企业经营困难,资产收受益率下降,但资产负债率率尚处于平稳状态。2013年,样本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4.56%,2014年为12.54%,下降了2.2百分点,2015年继续下降,降到为11.38%;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2013年为47.16%,2014年为41.75%,2015年41.36%,呈较平稳的状态。

二、云南省样本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们从近三年样本企业的融资渠道、获贷率、贷款用途、贷款期限等方面来考察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

(二)融资渠道单一,以银行贷款为主

目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仍比较单一,向银行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方式。2013年样本企业融资总量206.11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占98.46%,2014年融资总量231.34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占99.25%,2015年,样本企业融资总量为231.4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98.03%,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占1.13%,民间借贷占0.84%(具体见下表)。

(二)获贷率较高,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样本企业总体获贷情况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在一程度上得到体现,近几年获贷率处于高位水平,但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惜贷、抽贷现象较为常见,样本民营企业获贷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年,样本企业贷款申请次数为802次,贷款获得次数749次,贷款获得率为93.39%;2014年,贷款申请次数为867次,贷款获得次数790次,贷款获得率为91.12%;2015年,贷款申请次数为819次,贷款获得次数735次,贷款获得率为89.74%。

(三)贷款获得总量和贷款余额增加缓慢,不能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

多元化的经济战略,使民营企业发展较为迅速,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2013年,样本企业累计获得贷款179.97亿元,累计归还贷款115.73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93.61亿元;2014年,样本企业累计获得贷款220.61亿元,累计归还贷款152.21亿元,年末贷款余额240.65亿元;2015年,样本企业累计获得贷款223.49亿元,累计归还贷款149.36亿元,年末贷款余额290.49亿元。部分企业表示,银行贷款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个人、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借贷途径融资,有样本企业一年内8次申请贷款,却一次都未能获得贷款。

(四)融资成本贵,利率上浮30%的贷款占2/3以上,部分贷款利率上浮50%以上

我们对样本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作几个不同利率档次的分析,且考虑了融资过程中包括贷款利息、担保、“搭桥”评估费等中介服务相关费用。

调查显示:2015年10月24日,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调为1.5%,一年期贷款利率调为4.35%,2015年底,根据我们的测算,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83%,调查企业获得的贷款中,仅8.28%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及以下利率,68.06%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30%以内(含30%),13.44%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含50%),10.23%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50%以上(具体见下表)。

样本民营企业融资的价格水平年利率2013年9.34%,2014年为7.02%,2015年为7.42%,2015年,样本企业累计贷款总额17.18亿元,其中银行金融机构成本占比94.08%,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比0.89%,民间借贷占比1.68%,评估费、担保费等占比3.34%。2015年样本民营企业平均贷款成本为7.42%,全省平均加权平均贷款利率5.83%,高出27.27%。

(五)贷款多用于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居多

2013年,样本企业获得179.97亿元贷款,其中121.59亿元为期限1年内(含1年)的贷款,占贷款总数的67.56%,超过2/3;2014年获得220.61亿元贷款,1年以内(含1年)贷款为133.1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0.36%;为2015年,样本企业1年以内(含1年)贷款119.61亿元,占比53.52%;1年至3年(含3年)75.64亿元,占比33.85%;3年以上贷款28.63亿元,占比12.63%。

2015年,161.99亿元贷款用于流动资金,占当年累计获得贷款总量的72.48%。

(六)民营企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融资。一些民营企业缺乏诚信的内部动力和维护自身商誉的积极性,贷款到期后虽具有偿债能力也不愿意还款,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间,在经营困境的压力下,也千方百逃避债务、转嫁风险,部分民营企业的短期行为,使得一些优质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资金,从银行的视角看,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必然要有严格、甚至是繁琐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了融资成本。

三、解决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多样化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用好用活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不断探索创新,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民营企业。二是进一步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利用网点、客户等资源优势,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三是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客户、信息等优势,充分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惠农服务点的效能,节约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成本。四是引导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组织,为地方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便利。

(二)推进金融中介组织建设,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金融中介是资金供求双方的纽带和桥梁,是金融体系中

不可或缺的要素,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中介机构,扩大和延伸金融中介在支付结算、信息、抵押、担保、再担保等多方面的金融中介业务,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服务,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中介服务水平,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便利。

(三)完善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在现行的对企业信用评价基础上,将部门、行业的评价整合,建立对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企业信用查询平台,向社会公开企业的信用记录,建立激励机制,大力鼓励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以促进民营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四)积极拓展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间接融资,渠道单一,是造成融资难一大因素。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动各类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以此作为我省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点和突破口,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民营企业到“新三板”挂牌,支持挂牌企业利用“新三板”实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重组和股权激励,进一步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更多机会。

(五)完善银行贷款流程,贴近民营企业需求

一般企业从申贷到放贷,需要经历1~2个月的周期,遇月末、季末等银行考核时点,民营企业贷款或延期提取。这不适应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银行应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制定更科学、高效、务实贷款审批流程,贴近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

(六)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财务互信

民营企业应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正确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实际资产、销售、负债情况,对外展示可信的财务形象,积极营造与银行或其他资金提供方之间的财务互信基础。

课题组组长:张旭明

课题组成员:刘敏丽

课题参与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15州(市)中心支行、

昆明辖区12个县市区支行.

第1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探讨

中题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88-02

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一直受筹资难、融资难的制约,尤其是从2007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民营企业短期贷款缺口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60%的民营企业没有l-3年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境况,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民警企业融资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融资渠道问题。融资不外乎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来实现,从内部融资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内部提留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税负负担过重,企业折旧费过低,无法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从外部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由于民企通过上市融资的寥寥无几;多数又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因而民企融资主要通过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来完成。目前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渠道不畅通。

2.融资结构问题,融资结构不合理是指民营企业发展还主要依靠自身积累、严重依赖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比重小。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并且在外部融资中,民营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表现为银行借款;在借款期限方面,民营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若想申请长期贷款,则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

3.融资成本问题,融资成本是指包括利息支出和相关融资费用。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民营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民营企业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使许多民营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所有这些都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民营企业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从民营企业本身角度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信誉缺乏。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民营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缺乏、信用水平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倒闭率高、贷款偿还违约率高。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开拓新的市场难,不能有效地避免市场风险,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了其履约能力的下降。民营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与银行遵守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相抵触,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导致银行不愿放贷。

2.民营企业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增长方式粗放。由于多数民企产品结构单一,起点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增长方式粗放,没有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使得民企失去了向银行融资发展的机会。

3.企业融资意识淡薄。民营企业对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反映不够灵敏。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同时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金融市场生疏和不懂得树立和宣传自身金融形象,从而束缚自身开拓融资渠道。此外有的民企还存在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多存在。

4.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企业财务机制不健全。有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采用家族式的管理,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化决策机制,极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有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性,从而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缺乏信任感。有的甚至是一个公司内部有好几本帐,财会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大大削弱了企业的信任度。

三、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从企业角度看。应着重重视以下几点

1.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图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民营企业应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实现治理结构创新,抛弃“股东至上主义”,改变家族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管理向家族控股,职业经纪人管理的模式过渡,实施多元产权主体结构,打破家族式管理“瓶颈”。根据企业产权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关系。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体系。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信取资。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的同时,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包括信用担保和信用评级两个方面,信用担保主要解决的是企业间接融资的问题,建立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弥补中小企业的银行信用资源不足。信用保证制度是民营企业使用率最高,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增强企业的信贷能力。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赢得商业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同时遵循诚信原则,切实履行借贷合同规定的义务,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和企业的壮大创造条件。

4.民营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企业融资,不单纯是为企业发展聚集资金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自筹,二是直接融资,三是间接融资。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笔者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关键要创新融资模式,如设立民营企业互助基金,由会员企业出资建立,会员只需交纳一定会费,就可申请到数倍于会费的贷款额。还可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有限公司和行业自律组织,用以信用促融资和信用评级、第三方担保、银行贷款担保等作用。搭建起由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企业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平台,通过信用评级,融资担保。中介服务支持等措施,整合信用资源,培育信用基础,促进企业信贷融资。

(二)从政府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对民营企业融资给予特殊的支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组织支持、法律保证系统、财政支持系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胚,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值得借鉴。例如四川省政府在2007年8月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试办循环贷款、动产质押、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设备按揭贷款、创新贷款、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努力开发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以满足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明确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向社会融资,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资金的格局;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的政策。又如,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试行)。从2008年起,3年内,对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8%o的比例补偿;对为中小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5‰比例补偿。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搭建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组织引进省外、境外创业投资等。合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农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