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时间:2023-06-04 10:47:40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1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 案例教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德育课程。其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章节之前,都会配有具体的案例,然后由案例进而导入正文,且正文中也穿插着很多案例,降低了课程的理论难度,并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一特点为案例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并对现实问题或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适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助于落实能力本位,提高德育课的亲和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将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它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还是案例评价,甚至在案例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3、情境性和现实性

案例教学是以真实具体的案例为教材的背景,有的甚至可以对号入座,使学生感觉像是身临其境。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其主人公大多是职校的毕业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会使学生感觉分外亲切。

三、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突生变化,要求师生之间具有很高的配合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实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面。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将不同观点产生的分歧向着纵深方向引申,指导学生去研究案例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深化知识体系。

现阶段,很多老师都缺乏对职业理论的认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讲课时总是照本宣科,与实际生活脱轨,使课堂沉闷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案例的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努力求知。案例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好案例,这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材,虽然每一章节都引入了案例,但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生活差距甚远,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常把考试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即使不认真学习,不积极思考,只要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也可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懒于学习,疲于思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有许多教师太过于目的化,只一味的引导学生去追求正确答案,使学习趋于教条化。还有老师只单纯的注重形式,表面上热闹生动,实际上却并未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触动,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的,是不可取的。

四、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1、学校应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软硬件设施水平

学校应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配合和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

2、学校应开辟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1)必须改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的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促使学生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注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

(2)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有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3)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认知”那一部分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应用”的部分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判断,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本身,应该积极的接受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各种案例,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案例的收集,关注时事,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苏龙来.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2]蒋俊凯.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为例[J].教师,2010,(04).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2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六方面典型问题决定了中职教师师德修养的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用心待人;适应需求、改革教学;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行途径主要有: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基于这一目标定位,面对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激荡,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也随之改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各种思潮和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中职教师队伍中来,使得中职教师队伍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对中职教育生源的特点认识不足。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一般是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人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缺乏自信、恒心与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部分中职教师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片面责怪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能力不强,将教育不力的原因归咎于学生方面。

2.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和人格上的尊重,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中职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一些中职教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偏爱优等生,而对待后进生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甚至还有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做法,做不到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

3.教师对师德修养认识不到位。师德建设本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意,有些中职教师却误以为专业化仅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因而只重视发展教学业务能力,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出现了偏颇,由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这些错误观念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4.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有的中职教师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 教敷衍了事,上课得过且过,甚至热衷于校外兼职,注重个人功利,工作拈轻怕重、斤斤计较。还有一些教师个人素质低下,课堂上说脏话、粗话,仪表举止不端,接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或者是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导和规范,不重视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

5.师德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项目不健全、不规范及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基础条件较差,职前培育不够系统,在职培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高等职业师范院校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师德培养模式。

6.师资管理制度本身不够健全,教师录用程序的不公正、不透明及不规范的教师任用制度,使得中职教师师德的发展缺乏切实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二、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师德?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中职教师要忠于职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不搞第二职业,不出现无教案上课等敷衍塞责现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根据专业特色,以具体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人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规范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引导学生诚实学习、诚实做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2.关爱学生,用心待人。

一直以来,受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思想观念和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的影响,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使得很多中职生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用“爱心”去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耐心去做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失落感。

3.适应需求,改革教学。

中职教师要了解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运用创新教育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中职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中职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5.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成长中的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中职教师在工作中言行举止要文雅大方,谈吐文明,不说脏话、粗话等,衣着端庄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拖鞋等进入教学区。

三、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中职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创新意识强、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保证。

1.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首先要把师德建设制度化,学校党政部门应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及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例如《中等职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等来规约中职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树立“立德树人、双师素质”的教育理念,把师德建设纳人中等职业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当中。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宣传,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师德先进个人集体,来激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最后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中职教师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自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

2.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系,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职前培训中,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强化师范生对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是解决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其次要重视师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课程,采取间接渗透的方式,将教师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日常道德教育中。最后要强调道德实践,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职后培训中,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人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修养计划,有序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师德行为的自觉性。另外,中职学校也要重视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连贯性和科学性,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中职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

3.改进中职教师的职称考评和晋升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制。

一直以来,职称与教师的经济收人直接挂钩,成为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直接依据。制定公平、合理、科学的职称和晋升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积极性。首先是制定和改进相关的评价制度,如《中职教师岗位责任制》、《中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中职教师奖惩制度》、《中职教师师德修养考评》等把师德纳人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体系来激励中职教师道德行为的实践。其次是实行民主、公平、公正的评价,运用学生直接参与和企业参与的考核与评估,设立月考评、季度考评制度及长期不合格者末尾淘汰制等常规评估,并和中职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报酬、待遇、晋升都有直接的联系;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实践,并参加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师德专项的评价,对于师德总体评价中不合格的教师,在其当年的晋升职称、聘任职务中给予一票否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制约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师德建设的民主管理。

4.借鉴国外相关的教育管理经验,严把中职教师职业入口关。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3

关键词:金融教学;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渗透策略

目前社会金融行业快速发展,虽然为金融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但对于金融中职院校来说,在专业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职业道德教学没有达到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从中职金融教学的传统观念来看,其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金融知识,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这种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应从教学工作入手,积极培养金融专业实用性人才。

一、中职学校金融教学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从基本素质方面看,主要就是指社会发展当中社会文明方面的内容,而从金融专业的职业道德方面来看,则需要工作人员遵守相应的工作原则,这让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与金融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其一,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的实际发展现状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基本要求,而因为中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他们在整体上不论是在掌握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有着差距,因此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深入到金融专业当中。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其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职业道德也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中所需要遵循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二,职业道德成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素养的重要方式。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素养方面不够完善,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其不仅需要掌握到专业的金融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金融道德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修养,所以在中职院校当中,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金融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等到学生进入金融工作岗位后就会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金融教学中的现状

当中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上时,由于其年龄学历较低,工作经验也不足,而若想在金融职场当中立足,就需要认真,并爱岗敬业。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概念,更需要的是一种行动,需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人人爱岗,人人敬业,从而让企业当中形成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氛围,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并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逐渐被重视,这需要学生严格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中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教材,现阶段中职金融教学中在学生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新的教学方法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所讲解的知识,也与职业道德教育很难产生联系,无法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金融知识有效的进行理解。教师也只是利用简单的理论来对学生阐明职业道德的概念。另外,部分中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氛围。中职学生思想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就想为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但有较多中职院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和环境,这就极大程度上的限制了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金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

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不仅与教师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关系,其还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低有着重要关联,为人师者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树立诚信为学的理念,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以亲情与爱心去关心学生,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从而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在中职金融学校中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并定期对教师实行培训,并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考核的标准,对那些考核结果很好的优秀教师应给予奖励,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加入一些实际案例在金融教学中,而“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可以通过对光大证券在ETF申赎套利交易时的违法与违规过程、证监会对其的出发决定和实践后续发展情况,向学生介绍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如何加强券商风险控制的措施,如此方可让学生对金融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记忆加深。

2.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

要利用好学生的实践环节,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度角色化与实践化的道德,其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领悟、体会与感受,从而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中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增大,使学生养成了职业道德习惯。让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话环节不断的加大,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条件。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分工合作、认真组织等,实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企业相应的管理人员或劳动模范人员为学生讲解岗位职业道德要求与规范。另一方面则需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践当中学生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对企业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这样能让教师从实践角度来对学生实行从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有效的推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的团结、友爱、自强和向上。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包括专业理论,还蕴含着专业的技能课程,这些都需要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师也要紧密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对职业道德工作的作用加以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各种活动,将部分道德要求转化为了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3.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目前大多数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参加过学校所举办的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规范性活动,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教学外,还应使用功能多元化且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与意义。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竞赛,或者让学生出板报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寻找一些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能让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理念在学生中流行起来。例如,可以根据比特币的疯狂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竞争这两篇案例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比特币的诞生过程、投资者如何取得比特币和比特币的高波动性,先向学生介绍比特币,并从比特币本质上是否为货币、比特币为何引起全球投资者的追捧和比特币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理解与掌握。此外,还可以引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案例,通过上好银行间的同业拆解利率、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让学生接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并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条件和我国利率市场化中所需要面临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加深离析与利率的理解,如此方可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到专业的金融知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积极实行心理疏导工作

在中职院校中需要利用学生的实际心理因素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行为、认知、意识与情感等心理因素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行为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不仅仅只需要背会相应规范条例,而是需要将其转化为自身在职业上的行为习惯。认知则是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前提,人只有懂得了善恶,才能意识到自身的道德行为。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创建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精神,使得道德观念在学生自身的思想上扎根。而意识一直是实现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而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使这些学生并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就需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利用寒暑假实践,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勤工俭学,积极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另外,情感则是激发学生领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驱动力,可以利用专业人士讲座、演讲会或企业案例分析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热爱这一专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金融企业对外开展的业务能力,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则与学校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相关联。在中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当中,对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职院校金融教学若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则应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并积极实行心理疏导工作,从而培养中职学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金融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志耕,罗琴,万大华.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分析与路径思考———以武汉市财贸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00(032):27.

[2]刘春明.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000(002):87.

[3]张云雪.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分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9):0092.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4

摘要: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职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值得广大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这门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职业职业与职业指导 德育 把握特点 创新 提高实效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教”又要求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特定的教学形式,它面对的是众多的、多层次的学生,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探索的永久性课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这门课的教材的编写有独特的见解,融入了很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知识,给教师的授课拓宽了思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素材。上好这门课在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上好这门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1.教材突出德育的针对性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把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处于的教育阶段的特点;二是掌握处于这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对谁?”“干什么?”

2.教材重视德育的时代感

时代感是提高德育亲和力的需要,这门课的教材在概念、观念方法及规格上都具有时代感。如教材编写图文并茂,内容“求实、求新、求活”,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

3.教材强调德育的实效性

教材根据本学科应承担的德育任务,以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切入点,处理好“认知”和“运用”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加大评析改革的力度,一改往常“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完之后全忘了”的模式,评价原则为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和行为习惯。

4.教材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专业的多样性

教材不但紧扣了教学大纲,而且在案例后的评析与思考,每节后的思考与训练,每章后的活动天地等板块中,都为结合本地、本专业实际给予了导向。

5.教材实现课程综合化

教材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两门自成体系的学科综合而成,以“完全综合化”的“融合方式”进行了学科间的综合。

二、把握中职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把握几种矛盾的心态。

1.失落感和得胜感

有的学生考上中职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认为有学上已经很满足了;有的学生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压力下,认为前途渺茫,陷入无可奈何的苦恼中。

2.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

这一矛盾的情感,不但一年级新生有,而且往往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

3.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

向往很实际,职业环境、职业收入、社会角色、生活水平等众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不甘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4.事业感和拜金思想

通过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事业感,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思想,也无时不在侵袭着他们。

5.对自主择业的向往和对就业前途的不安

中职生十分关心就业动态,更愿意按照个人发展的意愿去选择职业,但目前就业形势、企事业增效减人和人才“高消费”的现实,又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忐忑不安。

此外,中职生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状况。

大多中职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尚幼,涉世不深,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都有待形成。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以上对新教材的认识及对中职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分析,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大教法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实效,把书教活,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认知明理”“交流探讨”“学以致用”栏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1.寓德育于能力训练中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强调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模拟训练,如职业生涯设计、面试、招聘等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学期末举行的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优秀者再经面试,层层选择让学生体会到择业的酸甜苦辣。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德育亲和力

案例教学的益处在于对某些现实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交互式探索,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将职业教育落实到能力本位。所选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置思考讲座题目,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读完一个案例后,提问学生: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跟你现在的专业选择相符吗?如不相符你准备如何对待?教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并安排学生收集案例。

3.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实习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活动既能帮助教育者发现学生的潜能,捕捉引导学生将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的机遇,又能为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以及与社会、职业要求的差距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活动前,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指导,落实组织和其他准备工作;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后,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并予以反馈。如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学校在每年的“护士节”都要举行大型的护理操作比赛、护士授帽仪式,平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敬老院、社区为病人、孤寡老人、群众提供义务的护理服务。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能力,锻炼了意志,而且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学生在奉献中锻造了人品,充实了人生。

4.画龙点睛,展现本教材的德育主线

在每次授课完毕后,要精心设计小结,不唱高调,要朴实无华,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5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Occupational Moral C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FU Xiao

(School of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the critical el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Occupational Moral C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se texts' shared ideas of the provisions on teachers' morality,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us to further develop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ode; construction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是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发生问题,就会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此社会对教师的德性要求非常严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德性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国家从1984年到2008年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了四次修订,在对这四个文本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四个版本的《规范》具有三个共同点,即都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都体现出了时事针对性、都强调教师自我修养的发展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这也道德建设要遵循“两个要”,即要增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要形成舆论氛围。

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1 关乎学生的成长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还大都不满十八周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无限的模仿能力。从青少年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视自己的老师为自身学习的榜样,很多青少年学生也会出现因为某个老师的影响而立志以后也要从事教育行业的现象。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以用数值计量的,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以身说法,是道德表现的实体存在,学生能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启迪,更好的理解道德本质和内涵,从而保证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效果。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在学业上影响学生,影响学生学习道德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国家来说,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另有国家政策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有很多国家政策和法规提出了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社会来说,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为了培养更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时教师职业道德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即使是拥有一定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 四??版本《规范》的三个“都”

2.1 都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

纵观1984年《规范》一直到2008年《规范》,我们在分析其内容时可以看到它们都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1984年版的《规范》第一条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1991年《规范》第一条的内容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97年《规范》第一条规定“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008年版本的《规范》第一条规定“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其他的条例中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责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的详细的规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四个版本的《规范》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结构,最突出的是都着重强调教师的政治思想,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关于教师的政治思想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不仅能够规范教师的行为,而且能够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

2.2 都体现出了时事针对性

1984年版本的《规范》产生于文革结束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上需要加快发展的步伐,文化上急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各方面人才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因时所需,国家出台了第一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3年颁布了《教师法》。所以1997年版本的《规范》新增加了“依法执教”,同时,1997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师的职业判断,因此出现了一些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件,造成了社会对教师的“差评”,因此1997年版的《规范》加上了“廉洁从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对当?r的这种现象予以警示。

2008年汶川发生了让人痛心的汶川大地震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涌现出了一批无私奉献的教师,也出现了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著名的“范跑跑”事件。因此在2008年版本的《规范》中,新加入了一条“保护学生安全”,让教师在面临危险时,要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目标。这些条例的增加充分说明了《规范》的时事针对性。

2.3 都强调教师的自我修养的发展

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而且可以通过教师本身去影响受教育者。左璜(2014)等人认为师德自我修养维度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角色建构与个人形象建构在1984年版本到2008年版本都有对教师的衣着和言行举止的条例规定。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两个“要”

3.1 要增强教师的自我修养

(1)对师德有正确的认识。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知,即在人的道德意识中反映或观念的再现道德现象的认知。认识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并且知道行为发生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时,要明白教师应该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底线,是成为教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传统的道德认知中,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无私奉献的使者,给予教师以高尚的使命,把道德规范拔高到道德理想的境界,用最高的标准去约束教师。鉴于此,教师自身要转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明白自己应该是什么,遵循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基本的、必学的道德准则,将自己从传统的教师观众解脱出来,真正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乐趣,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情感,而情感产生于不用的生活情境中,支配者人们的行为,需要个体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而情感和动机之间具有相互的关系。作为教师,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会有更高的职业动机水平,将教育视为终身事业,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对来说,若不具有道德情感,就会机械的应对职业发展,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要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提高教师的职业动机水平,发展成就型教师,即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最大的热情,进行教学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职业道德情感,才能因体谅学生的错误而得到感谢,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而得到家长的理解,因个人魅力而得到师生的尊重。

3.2 要形成舆论氛围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6

关键词:财经法规;互动教学;教学目标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现状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会计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性强,综合了金融、法律、会计、思想道德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内容复杂难懂,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被动地传授知识,所以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和负面情绪,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不高。由于课程自身枯燥无聊,而且难以理解,教师的课程教学负担重,章节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给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抵触情绪比较高,造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道德教育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1.认真编写教案,细化知识点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对法规的掌握不能模棱两可,法规的记忆和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认真编写教案和不断改进、充实教案的内容,对课程中的重要节点都要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对课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具有全局掌控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以往的课程难点和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要重点提出,并反复检验。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并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验证,对于好的方法和建议也应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来。

2.增加课程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改进传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细致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进行自由讨论、辩论等,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发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积极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财经法规知识,记忆更深刻,为今后学校学习财经法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为今后学生参加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突出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增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具备会计专业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学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

3.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情景教学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财经法规知识积累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财经法规教学需要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会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遵循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秉公办事的原则,培养专业会计人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体现会计实务工作,再通过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案例中包括的财经法律知识,了解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增加案例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

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财经法规基础,对法律条文的理解相对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增加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知识情景,将枯燥、抽象的法规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实例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影像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再现案例内容,呈现教学所需情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案例的起因、经过和解决方法及技巧,了解会计专业学生所需的职业道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7

关键词: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案例教学 多媒体教学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根据财政部以26号部长令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大纲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并公布,由省级财政厅负责组织实施考试的具体工作。一旦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便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近几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有志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也年年增加。不论对于哪一类考生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都是必考的。而这门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理论性强,且又要考核实际运用

能力。所以,很多第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也包括中专以上会计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对这门课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以至于在考试中留下遗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一)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二)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三)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没有规定一定的学历条件。这导致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基本上从未接受过法规学习,缺少法学的熏陶,普遍存在入门难的问题。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做好种种细致的准备工作,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挑战。如何使没有法学基础和会计基础的学员获得突出的成绩,使学员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是教学第一线教师要不遗余力进行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鉴于上述因素,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思考。

二、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思考

因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统考科目,很枯燥,教师不好讲;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的都是填鸭式教学法,习惯于“一言堂”。出于应试目的,所以很多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师生联系不紧密。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因此,认真研究《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改革现行的教法,是每一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应试角度考虑。而应认识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单位的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和违法现象。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人们只有在娴熟掌握法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法律的应用才会游刃有余。财经法规作为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异常密切,也非常复杂,所以要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单纯地死记硬背法规的有关条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理解财经法规的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掌握的具体知识灵活运用。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奠基石,就无法准确理解法律。坚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业务知识,良好的感悟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的基本素质。所以,对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法律知识灌输层面。由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会计法律、支付结算法律、税收征收管理法、会计职业道德等,显得比较庞杂,而且章节之间没有系统性。单纯对知识进行灌输无助于学生全面化、体系化地掌握和运用财经法规的相关知识。要使没有会计基础的学生能够切实娴熟地掌握财经法规的基本理论,并且做到应用起来游刃有余,就要改变传统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贯彻“理论―知识―案例―知识―理论”为思路的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的中心地位。以精心设计的案例为核心,理论和知识的讲授是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案例中的问题解决后又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手段

1.以案例教学为主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宣讲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结合联系比较紧密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或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利用理论和规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没有法律功底,对法律没有一定的认识,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必定不能采用正规院校的方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案例诠释法律,使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使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案例是生活中的法律,法律是案例的抽象和总结,采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法学原理、法律规则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案说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实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养成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自觉分析、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和自觉依照法律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懂财经法规,运用财经法规,提高对财经法规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运用水平。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应该注意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所选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其次,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若选用过时的案例,缺乏时代特色,就会挫伤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案例选择的研究,不断更新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准备。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还可以辅之以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与教师探讨,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要探讨的题目、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学生通过分组提问、发言和讨论,课前进行准备,生生之间进行互动,上课后学生通过提问,教师通过要点讲授、纠错和答疑,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应用性教学课程的比重,融洽师生的关系,加强师生的能动流。

2.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和枯燥,加上考前辅导的时间少、内容多,学生又缺乏法律基础和会计基础,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立体感,给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法律知识世界,以图、文、声、色、形、影等多种手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性地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实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设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文字、图形、影像等方式直观地再现案例内容,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将校园教学系统与法院审判庭联系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开设多媒体课堂,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并开展网络讨论,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江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第1版.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8

目前,财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实际操作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致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缺乏,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因此会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脱节,会计理论素质高、职业道德素质低,这将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会计法律法规的应用性,以及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

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对于会计概念、会计课程以及会计工作性质十分模糊,对于会计专业的内涵没有直观的印象和宏观的把握,因此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处于迷茫的状态中。而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设置专业骨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理论素质,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明显不足。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中等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多门专业技能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会计专业教育来开展。其次,缺乏专业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目前很多中等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仍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侧重会计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未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最后,教学方式有待提高。由于所选教材内容侧重于法律法规,因此很多中等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而未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学生未来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工作的理解脱节。

(二)缺乏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都是教学课程任务都是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相一致的。那么会计专业教师可能是这学期教基础会计,下学期教财务会计,再下学期教会计职业道德等,致使大部分学校没有固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致使教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研研究与教学方法研究不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讲授不充分,造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不充分。因此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应该配备专业的老师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教育教学目标定义为致力于提高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质量当中去。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学生学习动机有待加强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法规、条例、道德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通常是理论的学习,通常是机械的记忆,而不对准则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实际财务问题未能进行深刻的思路,没有动脑思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动机。学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通常来说也是对理论的教学,更侧重于应试教育,较少的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和会计实务操作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教育,致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二、加强中等专业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系统地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意识到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的紧迫性性,逐步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理念,并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最新的会计规则,结合会计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合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既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配备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配备专业老师,由专业教师系统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衔接,并引入案例来丰富其教育教学内容,并致力于潜心研究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职业道德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不仅仅涉及会计理论的内容,同样也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且掺杂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尤为复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如何解决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案例教学,使理论和实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程的讲授,旨在要求学生充分把握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案例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引入与上述职业道德理论相关的案例,模拟会计工作情景,由学生自主思考案例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探索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进行教学总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执业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中识别虚假的会计信息,拒绝各种经济利益道的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并为以后会计工作中坚持会计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四)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9

论文关键词: 西方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

一、 关于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深度追寻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师德观

古希腊、罗马时期师德观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教师对学生应该严格,使得学生绝对服从,提倡对学生实施体罚。柏拉图提出必须使儿童服从教师,由教师对儿童进行经常监督,如果他们不服从,就使用“威胁和殴打”。甚至对于儿童的游戏,他也非常强调纪律,认为“如果游戏中缺乏纪律,儿童与之同化,要求他们长大后成为严肃而守法的人们是不可能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应对学生友善,应依靠自身的才德把学生教育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认为教师应教育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应该尽力想得更多,而不是知道得更多”。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是西方最早提倡“习惯成自然”的人,他还要求教师必须在学习、品德、人格、习惯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人师表。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系统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的人,他认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昆体良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在道德上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不能允许学生失德,更不能允许自己失德。其次,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自己的学生,既爱护备至,又严格要求。

(二) 中世纪的师德观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智活动状况和学生的个人经验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避免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在与一位修道院院长谈话时,阐发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见解。他说:“一个著名的教育制度却正在把人变成牲口。告诉我,如果在你的庭院中种一棵树,你紧紧地把它绑起来,不给它生长枝叶的地方,结果会是什么呢?这些可怜的孩子交给你了,你就应该帮助他们成长,使他们思想成熟;但是如果不给他们自由,其身心发展必遭挫折。如果从你这里得不到温存,他们就将从错误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师德论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家反对教师的权威主义和对学生的体罚,崇尚自由精神。他们期望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并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主张对学生实行自治,减少惩戒,禁止体罚。维夫斯要求教师尊重儿童,在他看来,“没有比教师用残酷和威胁、发怒和鞭打,要求幼小儿童做这做那,更为愚蠢的了。这样的老师,他们自己就应该鞭打”。伊拉斯谟认为教师应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要鼓励与严厉并重,采取“中庸之道”,在对学生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去说服教育学生。文艺复兴时期关于师德问题还非常强调教师自身素质,强调教师要德才兼备。夸美纽斯在《组织完善的学校的要法》一文中宣称:“教师的职责伟大而光荣,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充满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品德修养,成为道德卓越的人;教师的职责在于用善良的范例,以诚恳、积极、顽强的态度去诱导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应当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愈会显得热心。”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有的学校规定了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教师还必须教导并热爱所有儿童,不论是富家子弟和贫苦孤儿,或是那些街头行乞的丐童,都应一视同仁。教导儿童应该视其才力之所能及,不得对某些学生努力教导,而对另一些学生教导不力”。

(四) 近代师德观

近代师德观强调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使其形成良好习惯,怀抱德行和智慧,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他力量、活力和勉励。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善,激发他们纯洁的、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善,具有纯净的心灵。他明确指出:“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及它们的完全平衡。”另外一种观点是教师要顺应儿童成长的层次性、规律性组织教学,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教育。卢梭在《爱弥尔》中,比喻道:自然自由地发展就意味着植物那样生长发育。这样教师也就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给儿童提供一个“自我开拓心灵”的空间。福禄培尔也认为,教育要遵循适应自然万物发展的正确道路,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的。

(五)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苏联的教师职业道德侧重于教师自身的品质培养,强调教师的集体主义。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的工作变成集体的劳动。要求教师以尊重和人道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不管他们家长的社会出身如何,还认为教师的道德修养具有很大的意义,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本身。马卡连柯特别强调教师集体,还认为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为学生做榜样。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还认为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说”,他强调为适应民主主义新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方面的理论修养,要求教师尊重、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天性。美国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大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一些学者用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教师的品质人格,概括了25项教师职业应有的品质,如诚实、热心、好学等。1948年,全美教育委员会所属的师范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教师发表了题为《我们时代的教师》的报告,对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提出了13项详细的要求和指导。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正式制定了《教育职业伦理准则》,这个准则成为受到学校聘用与获得教师许可证的基本条件。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教育界继续对教师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研究,实现了由重视“专业地位”提升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关注“专业素质”提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转变。随着各国对教师素质的关注,一些国家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建设。如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现代教师培养制度,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校本培训模式等。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教育改革以《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建立了全国标准培训课程和统一的评审制度。

二、 关于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深入分析

(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走向专业化

在西方,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这个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美国。美国早在1896年,美国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就颁布教师专业伦理规范,随后,各州相继仿效。1929年,美国通过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1941年和1952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正式制定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也称nea准),大约有200万教育工作者签署表示赞同。1975年,全美教育协会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的结构和陈述做出了重大修改,并沿用至今[13]。在此次修改中,有关师德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专业化思潮的影响已经有所渗透,使得美国教师职业伦理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与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伦理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从行为规范层面的职业化道德要求上升为将教师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一种伦理考虑。随着专业化的进一步开展, 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工作小组又相继出台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之后“美国的《新世界的教师》(1989)、《明日之学校》(1990)、《明日之教育学院》(1995)等一系列报告,都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构想和实质性的政策建议,并由此带动了西方教育界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热情”。受此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均得到加强。1996年美国出台了《优秀教师行为准则》,在总共的26条的规定当中,有21条都涉及教师的专业伦理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美国一些专业团体组织也颁布了适合自身的伦理规范。

(二) 教师职业道德结构层次不断趋于专业化

根据郑金州、黄向阳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3个层面的内容。师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师德原则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师德规则是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1975年修订之后的《规范》内容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承诺和对专业的承诺。这一转变初看起来似乎在内容上有所缩减而不是增添,但实质上却是站在一个更为开阔、更为宏观也更富层次的角度,“包括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3个层面,从上到下体现了《规范》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而这种对师德规范结构层次的划分,使得最高理想与最低规则相互作用,这也正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的体现。以具体条文为例,前《规范》当中规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应展现教育事业的崇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活动中,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和专业”,类似的规定基调较高,崇高化的师德要求使得相关规范更多地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操作性,也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与功效。修订之后的《规范》当中类似的具有崇高性质的条文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政策规定,比如“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不得故意压制或是歪曲反映学生进步的事实”等。而在1996 年出台的《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当中,具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甚至要求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姓名”、“不得当众发火”、“少提批评性意见”等等。

(三) 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但从具体规定看,尤其强调师生关系这个维度。强调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它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乃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西方各国普遍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强调教师对待学生首先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等各种情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对学生以诚相待,以礼相待,力争公道;要记住学生姓名;不得当众发火,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们的每个细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等[注:参见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

(四) 将内化渗透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美、欧等西方国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但在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从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课进行简单的灌输或者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融入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其教师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取:

1. 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西方国家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采取“价值澄清”、通识教育、隐形教育等方法,把教育内容寓于各学科教学及日常社会活动中。

2. 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责任公民”教育之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和尽责尽义务的“公民”。美国的道德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体现美国精神的公民,这种美国精神主要是指爱国、修养、诺言、纪律、伦理道德、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与观念精神。

3. 强调道德践行,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对于教师或者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品行不是单靠学习某些规范原则就能促成的,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工作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来内化形成的,把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喜爱升华为人生的职业追求。

三、 关于他山之石的借鉴

在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时期,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更加呈现出相对滞后性。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构成了师德建设的主动推进力量,又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当代师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从抽象、模糊、未分化的教师职业道德走向具体、明确、专业化的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文的操作性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高尚的师德固然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导,但仅有“理想”是不够的。由于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处于理想层次的条文占较大比例,所以操作性较差。正如某学者所言,偏重理想性、缺乏现实性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可以说,我国师德规范更类似于行为原则,而如何贯彻执行这些原则却需要教师各自去体会。另外,我国师德规范在用词方面有许多抽象的表达,模糊、笼统地确定某种品质,难以付诸实践操作。美国的《教育职业道德规范》占最大比重的是师德规则层次,它作为对教师最基本的需求,规定的内容明确而具体,表述也多采用限制性语言(如不应、不让等),少了理想,更多的是可操作性,实用主义思想表现得较为明显。此外,美国的师德规范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也更强调其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以往相比,在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教师的教育劳动社会责任心、反对教师的职业利己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道德要求。由此可见,美国的师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避免了师德规范的无效性。因此,我国的师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具可行性、更朴实的方向发展,坚持底线伦理要求与最高伦理准则的统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

(二)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法制性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的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相当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其实,这种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缺乏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

在西方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基于社会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义务要求,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制定。例如,规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等关系的处理准则,都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样,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和践行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作为一个公民或公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规定和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三)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渗透性

众所周知,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或硬性灌输,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打模式。不容置辩,它曾起到过应有的积极作用。然而,今天我国社会的就业机制与劳动力市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业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的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教师职业无吸引力,队伍缺员,后备人选不足,从教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师范生被迫等着派遣等状况已发生逆转。一方面做教师不再是被动从命,另一方面在城市、在经济发达地区,谋到一个教师职位已不再是轻易之举。愈演愈烈的教师职位的角逐竞争,将使一些求职者想“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还要受到资格与机会的限制。这就是说,对于师范生和已上岗的教师来说,教师职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仍然采取那种传统的强制的灌输方式进行师德教育已经不合时宜,而应该顺应时代变化,注重教师职业及师德的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备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专业,使从教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如此,师德教育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四) 完善教师选聘及工作制度的严密性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思想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会损害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因此,重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兴起,但主要是重发展,重在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1878-1965)已早有论断。他曾针对职业教育仅仅着眼于技能培养的弊端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吾人更愿郑重声明职业教育之宗旨曰: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通过上述发人深省的教育思想,可见当时黄炎培先生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职业教育不能仅重视职业技能本身的教育,更要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这和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谋而合。那么,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如何,又应该如何有的放矢?

一、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包括本科高职、行业(部门)所属院校、市属及民办高职目前已达到50多所。据广西区教育厅估计,到“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广西高职高专在校生有望达到33万人。2006年教育部出台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但辅导员的配备数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条件限制,离该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除了设立辅导员岗位,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有任课教师担任的兼职班主任。此外,高职院校大多由普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本身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多,与专业教师相比,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学历、职称层次更低,而且许多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与规律不甚了解,同时也缺乏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很难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做细、做实。而担任兼职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同样对班级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师生思想交流不够深入,思想工作难以做到位。

同时,广西区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在高考招生分数上平均低于本科院校100多分。广西由于少数民族较多,不少考生可以享受民族优惠政策的照顾分数而被降分录取。在综合素质测评上,无论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还是思想认识水平,均与本科院校学生有较大的距离。这无形中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另外,笔者对我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反馈出当前广西地区高职高专学生总体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持认同态度,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优秀传统公德得到了较大的弘扬。但是部分学生出现一些道德滑坡,道德失衡现象。这些问题主要如下: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道德知行不一,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问卷调查中,约30%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好,但可以原谅。人际交往中功利化明显,追求纯洁爱情,但缺乏责任感,约40%的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2.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校园集体生活反应冷漠

35%的学生在学习上有“60分万岁”的思想;46%的学生感觉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对校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50%的学生对将来就业形势悲观,并伴有焦虑心理。

3.道德责任感有所淡化

在面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时候,有36%表示敢于挺身而出指责无理行为;50%表示自己内心虽然想反对,但缺乏第一个站出来的勇气;还有14%表示明哲保身,对不良行为决不采取任何反对行为。这些说明高职学生更多关注自我,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己前途忧虑(2)学习与发展的矛盾(3)人际交往问题 (4)情感问题(5)贫困问题(6)对现状不满(7)感情问题(8)源自学习的压力和竞争

(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根据广西教育厅2005年的公告,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共开设有268个专业。结合我国社会和劳动保障部以及人事部规定的职业种类,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加强了专业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合力度。例如社会学科类的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投资与理财,文秘,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教育学等专业涵盖营销员,会计,咨询师,理财师,银行职员,部门主管,人力资源主管,物流师,导游,计调,外贸人员,秘书,翻译,教师等众多职业资格证书;自然学科类专业如工程监理,工程管理,汽车维修,应用电子,工程测量,模具,机床,计算机,游戏动漫,软件工程,机械制造,土木工程,临床医学等涵盖监理工程师,工程师,医护人员,设计人员,模具师,IT人员,汽车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1.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为公共必修课,而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却寥寥无几。上述两类专业,开设有本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例如《专业礼仪》或《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所占比例不到两类专业总数的10%。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仅仅涉及到很少的几种职业,例如医生,教师,导游,秘书等。

2.在教学中,由于没有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学好,拿到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可达到上岗的要求。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过程中,除了医生,警察,教师,导游,文秘等职业,其他的职业证书培训也鲜有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

3.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相关教材门类众多,而职业道德教育类的教材很少。图书市场上出现比较多的是大众化的图书教材,如涉外礼仪,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导游法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因此我国高职高专的教材规划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二、广西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双重教育的对策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方针制定上,加强对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双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出台具体实施措施。例如认真落实和贯彻高职高专院校关于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的评选工作,另外还可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职业道德模范标兵等评选工作。

(二)加强高职高专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广西教育厅可以联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职业特色,组织一线教师学者和企业专家进行该类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将该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三)转变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知,职业教育不是“器械教育”,它所要造就的不是“改良的艺徒”而是“良善的公民”。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之余,更要强调高职高专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更多的是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双重教育。

(四)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精神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者例如招聘,聘用和培训工作,切实做到职业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五)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通过多种教育模式,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志愿者服务社团,举办宿舍文化节,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礼貌礼仪评比活动,大学生活和大学生恋爱等主题讲座等,寓教于乐。

(六)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通过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勤俭自强,诚信守法,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等。

(七)加强法制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因此作为一种无法律约束的道德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应辅以相应的法制道德教育。

(八)“爱国勿忘服务,服务勿忘爱国”,融爱国主义教育于职业道德教育之中。提倡“重实践,少说教”的教育模式。

(九)改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就地缘关系以及就业环境而言,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于广东,这对服务广西,开发北部湾,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精神相违背。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服务广西广大农村,支援西部大开发,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

(十)避免职业教育功利化。举办职业教育者应了解自己“公益事业法人”、教育家和企业家的多重身份,避免以谋求经济利益为教育宗旨,并时刻对此有警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亦应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应切实贯彻和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善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双管齐下,做好我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双重教育。

参考文献:

[1]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

[2]赵明民.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J].河南教育,2007

[3]徐峰.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OL].教高[2000]2号

[5]蒙素华.走出象牙塔[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05

[6]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OL].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00]6号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11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虐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27-02

一、前言

教师是蓝天下最崇高的职业,而幼儿园则是祖国花朵成长的首个教育机构,但原本应该是孩子们成长摇篮的幼儿园,却成为“虐童案”的发生地:山西太原幼儿园掌掴女童70个耳光的事件还未平息,又出现浙江温岭幼儿园老师揪幼童耳朵的案例,这些“虐童案”频频出现瞬间将幼儿教育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禁要问:本应该是教书育人、可亲可敬的人民教师为何会成为“虐童”的主角。诚然,这些“虐童”的幼儿教师只是教师队伍的极少数,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滑坡。“虐童案”的频频发生和社会经济、教师道德有紧密关联。本文从“虐童案”出发,探究造成部分幼儿教师道德滑坡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提出规范和培养广大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见。

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不容否认,虽然我国教师群体整体素质较高,但依旧存在一些不称职的老师,尤其是一些没有办学资质的民办私立幼儿园,很多老师是无证上岗,这些幼儿园是“虐童”事件的重灾区。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发生“虐童”事件的幼儿园中,90%以上都是民营性质的,并且实施“虐童”的老师大多没有教师资格证,这些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很难保证。综合来说,目前造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幼教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业起到了指导、约束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却还未真正出台规范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和职业规章。虽然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会针对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幼师道德规章,但这些规定由于欠缺法律效力,并且内容也不尽合理;也有一些幼儿园则是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幼教进行职业道德指导。此外,行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确,没有将职业道德与幼儿教师岗位职责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相等同。这些状况导致广大幼儿教师没有了明确的法规指导其职业道德和操守。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诚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也更加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其一,由于如今的家庭大多是“4-2-1”的金字塔形式,这使得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教育问题成为每个家庭的重点问题,大部分有条件的家庭都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公立幼儿园。但这些公立幼儿园的师资力量都是有限的,为了满足广大家长,幼儿园只能进行扩招,这无疑让幼儿教师的工作负担成倍加大。其二,也是由于家长为了孩子能受到老师额外的照顾而给老师送礼,这对教师队伍的廉洁性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大打折扣。

(三)幼儿教师自身忽视职业道德的提高

除了以上两个外部因素外,幼儿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提高问题的忽视也是一些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后续继续教育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但目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却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对自身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的忽视,使得一些教师进取心不够。从幼儿园对教师培养方面讲,由于资金、人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幼师继续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素养;还有一些承担培训的进修学校的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也阻碍了幼儿教师后续教育的提升步伐。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对职业道德重要性意识不够,应试教育不仅在中小学大行其道,在幼儿园也未能幸免,这就使幼儿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方面,而没有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道德表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为深远。

三、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高的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幼儿教师法律法规体系

屡见报端的幼儿教师道德滑坡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也开始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问题加以重视。《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意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条例修订,使幼儿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还可以借鉴台湾地区较为完善的幼师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二)为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现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收品学优良的专业幼儿师范生,减少无证上岗幼师的比例。首先要解决好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结合这几年多起“虐童案”几乎都发生在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笔者觉得是时候打破这种僵化的人事制度,吸引更多幼教人才。其次,作为家长也应对幼儿教师给予充分信任,而不是利用“潜规则”来博得老师对自家孩子的关心。以笔者切身体会,绝大多数老师还是非常正直,对所有孩子能一视同仁。幼儿教师从教环境的净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尽管幼儿教师工作繁杂而又忙碌,但还是需要挤出必要的时间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怀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童心。幼儿总是把老师作为权威对象,因而在和幼儿接触中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做出好榜样。要求幼儿园老师要比中小学老师更有耐心,善于聆听幼儿的心声。幼儿教师都要保持一颗童心,老师和孩子们很多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只有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才能和孩子们在朝夕相处中真正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四、结语

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是平凡的,但同时又是伟大的,祖国的下一代,需要我们这些幼老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去细心培养。真心希望“虐童案”不再发生,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冲突。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12

其实,“教师即道德家”这种观点是受实体思维或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实体思维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脱离现象的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一种本质,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善”的,应该是完美的。而道德家是“完美”和“善”的持有者,因此“教师即道德家”。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批评。人们认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感。“学校不是庙堂,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必装作圣人”[3],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向善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

生成性视阈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嬗变

“教师不是道德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论认为,道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是向“善”的过程,是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一个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向“道德自由”发展的过程。

(一)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发展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5]。在服从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并以此作为判定自己和他人可以作为和不可作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然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外在规定的,是建立在外在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的,因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未必能内化为教师个体自身的感受。在此阶段,教师还处于他律阶段[6]。在同化层次,教师对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能够比较多的接受一些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监督,在许多情况下的遵守是出于主体的自觉。此时的教师处于他律和自律交接阶段。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内化阶段,教师对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已经完全不需要外部的监督,而是出于教师个体主体的自觉。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完全道德自律,完全获得道德自由。

(二)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识”道德认识作为对客观伦理的认识,同所有认识形式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7]。阿尔汉格尔斯基指出,伦理意识产生于经验过的道德认识转变为伦理的道德认识的过程中[8]。教师的道德感性认识以教师的道德实践为基础,是对教师客观道德现象的反映和对道德之间外部联系的把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客观环境(如教育事业、学生、教师群体等)都有着种种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这些反映到朴素的日常经验式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中,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构建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朴素的道德关系。国内学者许纪霖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未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9]简单性、自明性,以及阶段的概括性,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水平上从事道德实践的。但对于道德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更好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说,仅停留在此阶段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道德感性认知和一般感性认知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它会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因此对于教师道德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是一个形成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理性道德认知,才能认识教师道德为何物;只有进行道德理性认知,才有可能更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内化为内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由“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由”“道德”是由“道”和“德”组成。孟子认为,“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下》),可见,“道”的语义学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是“人所共由”的规范;“德”与“得”相通,古人称“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上》)。这也就是说“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对“道”的心得,是对“人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一般来说,“人所共由的规范”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制度规范),一种是内在的规范(即良心);“心得”也可分为形式上的心得(表面服从)和内心体验的心得(内心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而这一心得是由“他律”向“自律”,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自由”的过程。在他律层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和条款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道德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此阶段的教师还处于服从即成规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往往以“必须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虽然教师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教师条例,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意,未能从心灵上真正的认同道德规范,因而教师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往往因为来自外界的舆论和现有的道德规范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在自律层次,教师个体的良心发挥主导作用,良心对道德主体起监督作用,对于那些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道德意识及行为给予鼓励,否则便给予纠正和弱化。如果说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具有强迫性,那么教师良心则是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第一次的升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意识状态,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而难以满足社会普适性的要求,难免会走向道德唯意志论。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10]。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11]。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层次具有消极的被动性,自律层次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自由层次则扬弃了前两个层次所具有的片面性,把被动性与主动性融为一体。在这一层次,教师将道德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对象,为道德而道德,从而形成将自身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的道德绝对律令。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教师不是道德家,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性的道德。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道德,可以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教师是应该有道德的,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是否幸福。这也就是说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生成式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质主义(实体)思维支配下的道德观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抽象本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道德,是工具论的道德,而生成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善”为目标,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他律”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它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超越“预成论”、树立“生成”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成长,为自己设立好目标,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导致挫败情绪增加,太低不利于道德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和职业道德问题。对社会来说,人们往往对教师的个人道德持高标准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每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差异,泛化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底线道德,是对所有教师的最低要求,没有必要对教师私德提出高度理想化的要求,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道德家。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要降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而是应该理性对待。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道德自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道德自觉试图摆脱外在奴役,成为自我;同时把个体的道德和外在情景联系起来,试图把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行动融为一体进行反思。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首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道德生活的体验,倡导教师通过职业道德自觉不断地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环境和自我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挑战和变革。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职业道德的自我认识,对“我们的职业道德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将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给予思考和解答。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就是教师主体为自己设立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道德的反思和批判。唯有职业道德自觉被唤醒之后,教师才有可能觉察到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在教师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