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04 10:46:42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1

《百年孤独》是我非常喜欢的的一本外国小说,从捧起这本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深深地被其语言的魔力所吸引——“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正是这别具一格的开头方式吸引我好好的把这本书看下去,从而获得了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年孤独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一样,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说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当时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内涵太丰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领略其中一二。我在顶礼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对其中重复使用的N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人名,以及错综离奇的人物关联也无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堕入一见钟情的情人的情网,被其富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外表,蕴含太多灼见的思想吸引,难以掩饰倾慕之情,急于了解关于他更多的东西。同时,受书中人物无望的孤独气质影响,我的心仿佛也逐渐冷却冻结。

第二遍,由于是紧之后看的,我依然处于热恋状态,在我亲自赋予情人的闪耀光环中,在其幻景环生、深邃宽广的怀抱中,我又一次忘情畅游,洞察人间细微、领略世间万象。而心中那份孤独,更加冰冷坚硬。

第三遍,还是紧之后看的,但由于见惯和了解的深入,情人头顶的光环已不那么耀眼夺目,热切的情绪也逐渐恢复冷静,我才能够按照自己明白潜质的节奏沥清人物的名字和关联,才能够用心领悟作者每一个表象后隐喻的事实。此时,心中冻结成块的孤独,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孤独,在我看来,就是指无亲情,友情,爱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间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的几代人都终身被孤独笼罩。他们并不缺少亲人,爱人,友人,只是这所谓的亲人,爱人,友人都是些单纯的冷冰冰的字眼,毫无感情。父子之间没有亲情,没有照顾与关爱;夫妻之间没有信任,称不上是爱情;友人之间如同过客,真挚的情感在孤独的马孔多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孤独,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之中的产物。他们的生活是孤独的,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无察觉,他们习以为常,对这种状态习以为常,却没发觉这种状态就是可悲的孤独。

初期的马孔多与世隔绝,自给自足,只有寥寥几十个人。这就已经决定了封闭的马孔多注定是孤独的。即使后来有外国人来到马孔多推销那些在人们眼里神奇,有魔力的新鲜事物,给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欢愉,但那毕竟是暂时的,况且,无论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无法改变他们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故事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回忆写起,写了关于这个家族轮回般的几代人的故事,伴随着马孔多的衰盛。从可怕的近亲结婚的诅咒——生出长尾巴的小孩开始,几代人都疯狂地与近亲发生关系。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与其说是愚昧,我觉得称其为孤独更加贴切。生活在那种日子里,要不就是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要不就是随着自己的天性,人类的天性,这也是孤独的结果。

写到最后,羊皮卷最后的预言正是刚刚孕育出的注定要终结整个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这轮回的诅咒,这孤独的诅咒连同这这孤独的家族被飓风抹去。

《百年孤独》通过颇有些魔幻味道的语言,书写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实又出人意料。尽管有些地方被夸大说辞,但始终不脱离现实,揭露了当时拉丁美洲出现的问题,讽刺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与麻木,并以孤独诠释。

马孔多的孤独是命中注定的,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如同设置了某种固定的程序,日复一日过着一样的枯燥无味的日子,如同轮回般的;思想的禁锢。这一切都是孤独的缘由,也都源于孤独,恶性循环。像这样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是团结的对立面。以这孤独为主题,借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多次战争的失败,讽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团结,并尽一个文人之力将其书写出来。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百年孤独》是我非常喜欢的的一本外国小说,从捧起这本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深深地被其语言的魔力所吸引——“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正是这别具一格的开头方式吸引我好好的把这本书看下去,从而获得了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洲文学作品。《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和小镇马孔多的兴盛到衰败覆灭。马孔多是哥伦比亚农村的缩影,也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

从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一代人来到马孔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家族发扬光大,最终还是难逃衰败的命运。布恩蒂亚家族的最后一人,长着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布恩蒂亚家族彻底消失在世界上。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孤独的,他们各自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尽管他们的心灵备受孤独的折磨,但他们内心深处同时又享受着孤独。孤独让家族的成员之间缺乏了沟通,关系变得冷漠而僵硬,一个无法同心协力的家族注定会走向灭亡。

孤独是什么?是羞于启齿的秘密?是不愿告知别人的想法?还是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却又享受其中的一种状态?孤独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也永远无法窥探到底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与我们的灵魂缠绕在一起。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每个人的孤独只有他自己能懂,其他人无法体会更无法真正明白。

虽然孤独无法避免,但我们无需担忧,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与人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这个小小的空间,孤独便不再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记得半个月之前,在看了余华的《活着》的作者写作的意图的时候,余华曾经提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终于在网上找到,并下载到手机中。

《活着》和《百年孤独》有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振摄人心的警句,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描述布恩迪亚7代人的命运,展示了这个家族的兴衰,以家族的第一代人乌苏拉担心生出一个长有猴子尾巴的孩子,到这个担心在最后一代身上出现为结尾。

当看到圣索非亚。德拉佩德把自己的所剩的两三件换洗的衣服捆成一个小包准备离开被小草包围、红蚂蚁侵蚀的老屋时,给人一种大厦即将坍塌的感觉,她为这个家族默默的付出,而她的那个高傲的有着贵族血统的儿媳妇却把她当成固定的女仆。尽管她从少女时代就居住在辞,但是此时她空有收拾房子的心,也无力了。在离家出走的时候身上仅仅带着一比索25生丁,还有可怜的几件衣服,看到这里,谁的心都不会不凉透的。其实在乌苏拉眼睛失明去世以后,这个家族就逐渐走上了衰退的道路,特别是她作为家族中的主心骨,在去世以后,衰退的趋势更无法遏制。这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连同如镜子般的马孔多镇,被飓风彻底抹去。

菲兰达她高傲、虚伪、懒惰,虽然这些都是她从小生长的环境所造成的。但是看看背叛她的丈夫、她不争气的儿子、还有被她毁掉的大女儿梅梅,这个女人着实可恶的很。

孤独很可怕,在总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中,容易走上自我的封闭。

读完这本书,感受了拉丁美洲人名所遭受的苦难。很奇怪,突然想到了南京大屠杀,至今日本政府都不承认。过去的100多年中,我们民族也遭受了巨大劫难,在国际上被孤立,还好我们没有走上极端。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2

《百年孤独》在“新概念”选手中颇受欢迎,因此我对它一直有着好奇的渴望和虔诚的心态。带着不成熟的理解和不内涵的见解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像是看着六代人扎扎实实地生活,却始终离不开孤独。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百年孤独阅读笔记,请您阅读。

百年孤独阅读笔记1“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梅尔基亚德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诺贝尔的颁奖词。他们说,这是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我在一口气看完之后,却忽然想到了《红楼梦》,对于《红楼梦》,人们褒贬不一。对于《百年孤独》,我也一直坚信这种说法,你也许能看到人性、爱情、亲情,也会看到战争、迷信、神幻,我只能说,这个由马尔克斯创造出来的世界足够现实,也足够真实,真实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也许,这就是一本巨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学,不知怎么,没有了华丽的文字,没有故作姿态的情节,每一个字似乎是越来越普通,但当它们相遇的时候,又会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舒适感。我不管这是否是现代文学的一种趋势,还是一种手段,我终究还是欣喜这种变化的,如同读完《百年孤独》时的那种充实感一样,就像经历了别人的整个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故事,可就是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堆积了整个人生,甚至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当初他在写《百年孤独》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有没有想过自己跨越了几乎一个世纪,甚至在获诺贝尔的前一年,他还在写一部凶杀案的小说,甚至在2年,他还在写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

他是幸运的,看看他上世纪早期的作品吧:《枯枝败叶》,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来演讲的》,只是看着这两个书名,就能感受到两个世纪文化的冲撞。我个人是很羡慕能够跨越世纪的人,也许我跨过,不过那时的我两三岁,没有激动,没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两个世界,没有像8后那样做一些纪念百年的事情。

而马尔克斯不同,他带着自己的记忆、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个世纪继续写作着。现今,我拥有了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思想,却只能看着那年份上个位数的变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数字何时会变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到那新的一天。

也许我不会见到,但若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会登上那高高的山顶,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阳,就这么垂垂老去。

我愿意去相信这偌大的天地间有一个世界平行于我们,我也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属于那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他们在我们不知道的空间里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个百年又一个百年,如同当初他们诞生那样,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消失不见

。也许这就是《百年孤独》的魔力,他们太过真实,又太过虚幻,好似有时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只不过他们消失地快了些,我们消失地更慢了些。

22离我们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们的眼前,比起玛雅“22”我更愿意相信中国科学家的预言。忘了那数字,只记得那单位是亿年,现在想来的确是很远,若当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现在一样,告诉他们,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时的人们是否会相信。

也许,那个时候,会有第二颗“地球”,比现在人们的担惊受怕要好得多了。

这一切一切的天马行空,说到底还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难题,也许,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

百年孤独阅读笔记2一本著名的书,直到最近才决心翻开。一口气读到中间,却发现人名有点混淆了。赶紧在网上搜索,发现混淆人名的不在少数,也发现了网上早已有百年孤独家族的家族谱。对着家族谱阅读是很好的方法。

读罢此书,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像外界传的那样好看而有意义。静下来细细回想,却有一番风味涌进脑海。

像书名一样,作者讲了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有着孤独性格成员的家族的诞生与灭亡。家族的祖先在一片荒芜人烟的地方安定下来,在不受打扰的小天地里过着祥和、另人向往的生活。当外界的人或者物更多的涌进这片小天地时,它开始悄然演变,就像人类的进化一样,它也要发展,开始有了战争、工厂等等,甚至还出现。读至时,我恍然明白的由来,也佩服人类聪明的智慧,当然更佩服作者的博识。这分明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

由于外界东西的不断涌入,马孔多村逐渐受其影响发生变化。一开始外界的信息促进小村落的发展,后来就走向没落。我们自己也一样,一定、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好的与坏的统统都要接收,好在自己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决定哪些被接受,哪些被剔除。

不管活着的人生是充满精彩还是遍布不幸,人总会从出生走向死亡,这是规律使然;一个村落的发展,也会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开始建造、发展再到走向没落;……整个人类,当然也不会逃出大自然的规律。佛说,人生苦短,不应计较不愉快的事情。理论,谁都懂得,而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做到吧。就像上学时学习功课一样,书一看就懂,但是一考试就傻眼。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引发自己对生活更深刻的思考,理论再多,也只是理论罢了,顶多是加快、加深自己的反思。人是有感觉的,生来就是要体验人生的百态,体会各种生活的滋味。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理想,然而,恐怕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人才会知道自己更喜欢哪种口味,遇见这种味道时才会格外珍惜。

孤独,在我看来,就是自己心灵上的宁静超过了自己的底线。处在繁杂的都市中,往往期盼内心的宁静,最渴望能够拥有静静的一段时间,翻翻书,哪怕什么都看不懂。而宁静够了,却又向往回归纷杂的世界。就是这么奇怪。

百年孤独阅读笔记3《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曾经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

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己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么可能被爱?

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理想,而只不过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弃那些一样,坚定的放弃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后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人心如铁是否真的足以经受这样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命运,我们是否要逆来顺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毁了多少的生命?不,我们要有一颗平和慈悲的心,无畏的勇气始终坚定方向。

百年孤独阅读笔记4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阅读笔记5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我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这是本没有爱情却非常浪漫的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好……这里面包括了人类一切可以抵抗孤独的办法,如果有充满爱心的无聊人士,完全将这本书变成工具书,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有效办法》,换上蓝色白色的书皮,写好书腰,用大号字体和一点五倍行间距印刷,放在当当或者卓越的首页进行热卖推荐。

想来应该卖的比《百年孤独》好许多才多。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阳光也有雨水,有爱情也有孤独。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写一本书,做一次爱,去一个好地方,爱一个好姑娘,赚一百万以后再赚一千万……这些都不错,但不要把这些变成抵抗孤独的武器。不不不,各种各样的体验都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作为战斗的筹码白白被牺牲掉。孤独无法抵抗,孤独无法遗忘,孤独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孤独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孤独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3

就在最近,我读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时其实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现百年孤独的字眼,所以我才去书店买了回来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年孤独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前几天读完了两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从《百年孤独》这本书的背景去看,又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孤独。当时恰逢哥伦比亚内战,数十万人丧生,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也是在这个时代造就的英雄。战乱必将使人流离失所,孤独随之而生。

那个时代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在作者的刻画中以另一种形式,无形地抗议着这一切,然而最终无法摆脱的还是孤独。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人挣扎着去打破这份孤独,但终因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告终,走向失败。诚然,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作者希望广大拉美人民可以团结起来,战胜这份孤独,让团结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区也投入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顺流而上,并非逆流而下。不被世界所孤立,傲立于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打破封闭,展开新生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唯有孤独永恒。作者所说的这句话并非绝对,放眼未来是正确的,而孤独并非永恒。竭尽所能,摆脱孤独,纵使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难敌全军万马。在整体的推动下促使个人的前进,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也正有了整体,个体才不至于太孤独无助。这也正是中国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因之一。

有人问作者马尔克斯,在你这本书里,狂热昏愦的总是男子(他们热衷于发明、炼金、打仗而又荒淫无度),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这是否是你对两性的看法?而马尔克斯则回答,我认为,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到头来,人们是会明白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的。

我想,不是因为革命起义的危险,马孔多四年多连绵不绝的大雨,还是男男女女的畸形爱恋,而是害怕自己无法忍受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的那种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百年孤独》在“新概念”选手中颇受欢迎,因此我对它一直有着好奇的渴望和虔诚的心态。带着不成熟的理解和不内涵的见解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像是看着六代人扎扎实实地生活,却始终离不开孤独。

或许命中注定吧,尽管在“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这两个名字的循环中家族看似会繁衍下去,尽管吉普赛人、政府、战争、火车和香蕉种植园的到来曾一度让这个宁静落后的村庄变得繁荣喧闹,但整个家族还是逃脱不了“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一棵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的命运。

是文明促成了孤独吗?还是人的内心本来就属于孤独?

“怎么时间老是在打转转啊?”乌苏拉说道。或许这个家族乃至整个寰宇都是沿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圆圈运行的吧,所以人类才注定孤独,注定看见繁荣昌盛也只是看见了美丽化作的泡影。

在我看来,孤独的人大抵两种:自负与自卑。

自负的人通常有自负的才华。他们超出常人而用慧眼看世界,理解层次不同,交流自然成障碍。于是他们干脆自行研究,不理会众人,似乎形成了至极的境界而求新的突破,领悟常人所不能领悟的玄妙。在常人眼中,这便成了孤傲。而先驱大多是在这样不能被人理解的状态下产生的。就像布恩地亚是因为过早地知晓了家族的命运而被视作疯子一样,先驱总是孤独的。

自卑的人大多缺少自负的资本。他们在某些方面低于常人而用更忧郁的眼神看世界,自觉不如众人,交流也自然隔阂了。

当人们兴趣使然地谈论着一些话题时,他们只能蜷缩在角落里做听众。热闹是他人的,他们只会用冷漠的心态面对世人。在常人眼中,这便成了孤僻。就如奥雷良诺在自卑中挣扎一样,封闭的世界注定与世隔绝的。

自愿地停留在自我狭小的圈子里,自主地抵制着新事物的侵入,也难怪马贡多一直处在孤独之中,注定百年之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愿这最后到来的飓风,能吹散一切封闭自守的落后。“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希望如此。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后,一切归结于平静的绝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复杂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约半年的时间,总算把《百年孤独》第二遍结束了。虽说是第二遍,但仍觉得艰涩难懂。看完了全本,心里异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几分。放佛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或许是因为上帝不想让人们过于幸福;所以,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一切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着这样的一切:街上的女人会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斗鸡会让男人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会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4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年孤独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写下如此深刻的评论。因此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

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

尽管最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幸福美好的场景。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布恩地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本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看完了,回过头来想了想“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独”这个名字拆开来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长久,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呢?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型与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丁美洲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治的统治下。

作者描绘了马贡多的兴盛和衰亡,在这个小小的城镇里凝聚了哥伦比亚丰富的史实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哥伦比亚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经历着一个原始落后,但没有**骚扰的和平时期。想当初,马贡多何尝不是这样。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耕种牧畜,朴实勤劳,与世无争。用书上的句子就是“在许多村庄中,马贡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超过30岁,也从未死过人。”“这块天地是如此崭新,许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但是,其愚昧落后的现象之一就是近亲结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人。因为愚昧,社会无法进步,落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绝对不能闭关自守,这样只会让马贡多,拉丁美洲永远的孤独下去。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母之间,父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由于渗透了愚昧的思想,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世界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后来殖民者虽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似乎改变了它与世界隔绝的独立状态,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够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觉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拉丁美洲感到孤独的原因就是一位闭关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脱离孤独的状态的途径也就是孤独的反面——团结起来。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断断续续的读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读了大半本的时候还在为阿玛兰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愤慨,还在为双胞胎兄弟的放荡感到气愤的时候,在书的结尾却感到了无比的凄凉,从拉乌尔苏去世之后,小说也快走到了尽头,联系着他们几代人的纽带没有了,这也为最后的悲剧慢下了伏笔。

一个小镇从祖先开始的开拓,到最后整个家族只有那个猪尾巴小孩儿,尤其是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不光是他孤独的问题,而是他对整个家族的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无从知道,就是那种悲凉。带着这种悲凉整个小镇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小镇的历史,也无从考证。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5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一个英国商人,在航海时,遇到了大风暴,独自漂流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座荒岛上,他用自己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在某一天因救了一位船长,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国。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请您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1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看到了扉页上的“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这句话,觉得有点不服气,心里嘀咕着:“别小瞧了我们!我倒要看看,你凭什么这么说……”但是我读完后,我曾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鲁滨逊……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而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才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坚强。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努力求生吗?不,我不可能像他那样随机应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我更没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看到食人族用人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与鲁滨逊相比,自己是软弱与无能的。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品尝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处在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这句话。这本书向我展示了鲁滨逊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告诉我鲁滨逊靠自己的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我想我应该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地向他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为了父母,更是为了我自己的将来。他的那种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跟鲁滨逊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更应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崇尚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画上绚丽的一笔!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2寒假里,我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 , 战胜困难 , 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 , 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 搭木屋 , 吃了千辛万苦 , 生存下来。但想回人间的心切 , 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 , 结果还是失败了 , 最后于 1868 年回到阔别28 年的英国 。

“ 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 , 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 ” 当我从扉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 , 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反感。为什么 ,周围的人总要给我们戴上这顶“帽子 ” 呢 ?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 , 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 , 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 , 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 ,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 如果我是鲁宾逊……

如果我是他 , 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 , 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 ? 不 ,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 , 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 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 , 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 , 叫天天不应 , 叫地地不灵时 , 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 , 重燃生的希望吗 ? 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 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 , 积极自救 , 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我是他 , 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 , 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 , 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 ? 不 , 我宁可躲得远远的 ,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 , 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重重困难、克服重重困难,是鲁滨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 。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3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所乘坐的船在途中不幸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只身漂流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为了生存,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鲁滨逊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我会尽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付出了无数汗水、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换来的。这样的生活对于那时的鲁滨逊来说,可以算得上豪华了。相比那些遇到问题便退缩的人来说,鲁滨逊是多么的坚强啊!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问题便退缩,不敢勇敢面对困难。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冒险了,连小小的家务也不让小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他的就等爸爸妈妈做就是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都不会做,你能生存到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滨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获救吗?恐怕我早已被那大海所淹没,被鱼虾所吞食;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打猎做饭吗?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呢!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4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着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克鲁索舍去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度过了荒岛20_年的孤独时光。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没有因为漂落到荒岛上而失去踪迹,表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渴望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就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侍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情于创作。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机会,创造了物质条件。

身处困境的鲁滨逊用笔记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公正地记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滨逊在鼓励鼓励自己,不气馁,对于各种消极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极积的一面。是啊!在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把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5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却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等,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完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以一个精彩的故事吸引着读者,同时暗含着丰富的哲理,虽然现在还没能够完全解读它,但是其中我已知的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已经能够背出来了呢!这使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总之,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生活。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600字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全人类的老师。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懂得无限的知识。是书,带领我们进入广袤无边的大海。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书籍。其中我比较喜欢看《鲁滨孙漂流记》。因为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勇敢、有主见的人。而我就比较喜欢这类的人。

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把鲁滨孙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欢看的部分就是第一章了。因为这一段情节描述了鲁滨孙在遇难后的生活,与自己辛勤努力的结果,而且在这儿的从中体现出了他的机智与勇敢。

鲁滨孙居然能在荒岛上生活了20年,这个巨大的数字,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不能承受的,而且他在那个鬼地方无依无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来战胜困难,但是我觉得他也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在这么多人中,只有他幸存下来,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战胜了困难。在1868年终于回到了祖国,离别了20_年的祖国。

他的精神十分值得人佩服。这使我明白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是不可能战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

书能让我们从中懂得许多的道理与知识。

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想平庸地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孙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0年孤独的时光。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6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名着。我读了这本书后非常敬佩里面的主人公鲁滨逊,他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鲁滨逊就是靠知识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想想看28年,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啊,假如是我的话一天都有很大的困难,何况是28年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请您阅读。

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1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著的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克鲁索舍去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度过了荒岛28年的孤独时光。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没有因为漂落到荒岛上而失去踪迹,表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渴望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就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侍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情于创作。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机会,创造了物质条件。

身处困境的鲁滨逊用笔记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公正地记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滨逊在鼓励鼓励自己,不气馁,对于各种消极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极积的一面。是啊!在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把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2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看到了扉页上的“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这句话,觉得有点不服气,心里嘀咕着:“别小瞧了我们!我倒要看看,你凭什么这么说……”但是我读完后,我曾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鲁滨逊……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而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才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坚强。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努力求生吗?不,我不可能像他那样随机应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我更没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鲁滨逊,当看到食人族用人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与鲁滨逊相比,自己是软弱与无能的。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品尝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处在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这句话。这本书向我展示了鲁滨逊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告诉我鲁滨逊靠自己的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我想我应该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地向他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为了父母,更是为了我自己的将来。他的那种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跟鲁滨逊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更应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崇尚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画上绚丽的一笔!

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3船在海上遇上了大风,船员们全部遇难,只有他幸存了下来,在荒岛上整整生活了二十八年。他是谁?他就是不畏艰险,聪明机智的鲁滨逊。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一个人与死神较量的故事;这是一个教会我们如何生存的故事。

鲁滨逊是一个英国人,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在一次航海中,船被大风吹翻了,船员们全葬身海底,只有他幸免于难。鲁滨逊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他有幸在船上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鲁滨逊在荒岛上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帐篷。没有吃的,他就去打猎;没有喝的,他就养野山羊,挤羊奶;没有干粮,他就用麦子反复种收,烤面包吃。十八年过去了,他发现海滩边有野人的踪迹。后来,果真有野人出现。他们想吃人,其中一个野人被鲁滨逊救了出来,取名叫“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一次,鲁滨逊救下了英国轮船的船长,他们一起回到了英国。

如果你是他,你会这样的镇定吗?如果你是他,你会这样的机智吗?如果你是他,你会这样的勇敢吗?不会。21世纪的我们,已经成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连平时的整理房间,整理书包都不会,更不用说像鲁滨逊一样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我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根本不知道别人有多辛苦。

鲁滨逊的镇定,勇敢,机智,乐观打动了我,他竟然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可我们什么也不会,就像人们常说的: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了?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豢烧绞さ睦眩嵌嗝从赂遥嗝蠢止郏嗝创厦靼?

这个故事告诉我: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是生活的弱者。很多高山,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难以攀登;很多河流,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无法跨越。生活中的强者,就像海燕一样,总会迎着风雨去拼搏,然后摘取胜利的果实。

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4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的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训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晒面做面包但想回人间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最后于1868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逊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就这样,鲁滨逊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现在,在西方,“鲁滨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着,还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不凡的艺术表现力。我们需要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刻苦奋斗的精神。

在他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鲁滨逊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的精神;告诉我鲁滨逊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5《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放假了,我翻开了英国小说家笛福的着作《鲁滨逊漂流记》,从中让我获益匪浅!鲁滨逊竟然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他还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因此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逊,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俗话说的好;上苍是公平的!他虽然给予了鲁滨逊许多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他,为了有栖身之所。他靠着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坚定的毅力,为生活奠定了生存的基础。他自给自足,不屈不挠的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解决了的吃饭问题,房屋问题……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我认为鲁滨逊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使他成为了一位不平凡的人物。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他似如高标挺立的大树,而我却是一个小草。如果我是鲁宾逊我肯定会饿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肯定会自暴自弃,更别想还会有回去的机会?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并不一定会像鲁滨逊一样,漂流到某个荒岛上,但是我们的生活并不会一帆风顺,有时还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心,也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地震,海啸等。但只有我们懂得采取正确的措施,我们才会从危险中逃脱出来。这本书教会我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阅读笔记鲁滨逊漂流记6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著的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克鲁索舍去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度过了荒岛28年的孤独时光。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没有因为漂落到荒岛上而失去踪迹,表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渴望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就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侍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情于创作。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机会,创造了物质条件。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7

在李娟笔下,这支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得以呈现。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

李娟和哈萨克牧民在极匮乏的物质环境里有趣地活着,看不到苦涩,更没有抱怨。“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这是李娟自己的感受。而于我,从书中看到的,却是孤独。

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奎屯建设兵团,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曾获天山文艺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及新锐奖、上海文学奖、人民文W奖、朱自清散文奖等。《羊道》系列是她在大西北哈萨克牧民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回到都市所写的回忆文章。正如她自己在自述中所说:“2007年春天,我离开办公室,进入扎克拜妈妈一家生活。2008年,我存够了五千块钱,便辞职了。去到江南一带打工、恋爱、生活。同时开始忆述那段生活。一边写一边发表,大约用了三年多时间。”那样的文字,正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慰藉心灵的童话。

人之区别于草木禽兽,就在于他有思想,人一思想,就孤独。

从本义解释,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孤独的基本含义是:孤立无所依附,常见的应用是:孤独鳏寡。

我们不是孤独鳏寡,但我们孤独。

人立于天地间,天地亿万年,人生不满百,亿万年的地球也有终止那一天,从这个角度讲,留取丹心照汗青,就和堂吉诃德奋战大风车一样,变得看似豪情万丈实则可笑。生死事大,生命孤独。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到莫言的《生死疲劳》,说的都是这件事。

台湾学者蒋勋在《孤独六讲》一书中,开头就写:“我拥抱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孤独的,我所有的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这真是说到现代人的心坎上了。有时我走在大街上,看着各种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面带各种表情,行色匆匆,我忽然会感到茫然,如同身处空无一人的沙漠;坐在会场、办公室里,大家各自忙着,说着,每人一个小气场,互不相干;即使与知己、家人在一起,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对方说的,不是你想的,你说的,对方没有回应……大家生活在茫茫无边的城市里,虚拟的伙伴虽可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聚在一起的,也习惯于把其他人视为站在对立面的敌手,而不是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乃至自己渴望与其友好相处的伙伴。

孤独如影随形,它总是在不经意间,提醒你它的存在。有时,耳边突然飘过一段熟悉的旋律;有时,一个酷似儿时伙伴的身影打身旁走过;有时,回到故乡面对今是昨非的风景……我不由想起孔子面对大川说的那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一切都回不来了。

然而,这种孤独,正是生命最好的馈赠。

我在读《逃离》的时候,就想,每个人都有一个逃离的梦。我的这本《逃离》是门罗还没获诺奖时的中文译本,收入包括《逃离》在内的8篇短篇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个个想逃离:卡拉,18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

由于孤独,他们逃离;我们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体会到,由于孤独,我们的生命是如此饱满、值得回味。《羊道》是作者的回忆文字,写的是昔年的往事,但已不是昔年的情感。夏目漱石在《草枕》中曾说:“我们穿草鞋旅行的当儿,从早到晚叫苦连天,一直鸣不平,可是对别人讲述经过的时候,一点也看不到埋怨的样子……这并非是自欺欺人。旅行的时候,是一副常人的心境,讲述经历的时候,则已经是诗人的态度了。”《草枕》其实也是一种逃离,是夏目漱石逃离城市的一次平常旅行。在他诗意的讲述里,我们觉得孤独是那么美好。

我曾经觉得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活得最孤独:他每天推巨石。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去,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永无止息。加缪在其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如此评价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他不好也不坏,既不道德也不伤风败俗。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陷入深思。我们每天上班下班,和反复推石头上山有何区别?我们循规蹈矩,不好也不坏,不就是西西弗吗?

幸亏我们在孤独的时候,选择了偶尔逃离。逃离其实就是和庸常的生活拉开距离。站在高处或远处,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支撑西西弗们荒谬人生的,正是勤劳、不屈和忍耐,这足以让我们的今生过得诗意。

我的老家有句俗语,叫“饱发V,饿发呆,不饱不饿是祸害”。小时候以为可笑,现在想来,不饱不饿,闲着可不就要生事!只有那些安安静静、喜欢独处、活得最像人的人,才能做到闲而不生事。

我喜欢杨绛,她的优秀品行之一就是爱独处。我还喜欢黄永玉,喜欢他画的荷,喜欢细细地读他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有句话形容自己的独处:狼才喜欢成群结队,狮子不用。

享受孤独的时候,我们渴望生活在别处。《羊道》是别处,《草枕》是别处,早些年,三毛的作品是别处。别处不一定在艺术作品里。一个人单纯旅行到别处,也好。当我站在山巅,摸着一棵古松、一块好几百年前被题过字的石头,闭目体会从古吹到今的风,我感觉尘世的烦恼都成了往事,甚至有点怀念。周日,同学来电话,想邀几人一起去看高中时的老师,我找个理由没去,不是无情,实在是见面不如怀念好,与其闹闹哄哄,说着不咸不淡的话,何如一个人待在家里,读一本闲书,把房间打扫干净,抖落掉心灵的尘土。倘再有闲暇,还能看一部电影。上个周日,我看完电影《父后七日》,看着电影中女主角孤独坐在火车站,不经意间照见内心深处的自己,坐在寂静的书房里大哭,把悲情尽数宣泄,然后,和电影中的女儿一样,擦干眼泪,该干啥干啥。是独处,让情感变得厚重,痛哭等于给心灵洗个澡。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8

他在微博上给自己的标签是:“读书人,作者,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他是著名书评人止庵,写过大量书评文章,他编校的《周作人自编文集》、他写的《周作人传》、他主编的《张爱玲集》,还有《小团圆》,广为知晓。

“一直都非常喜欢看书。我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五十多岁了,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这也没什么动力,就是感兴趣,纯粹的爱好。可能人和书的关系,就像是跟朋友一样的。”止庵对《望东方周刊》说。

印象深刻的书

望东方周刊》:各类书籍中,你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哪些?

止庵:主要是文学,特别是外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还有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外历史。主要是文史哲这个领域范围。

有一些是我不关注的,社会学、军事、科学、经济等我就不怎么关注。

《望东方周刊》:你对2011年的哪些书印象深刻,认为有价值的?

止庵:很多了。随便说几本吧。

第一本是《百年孤独》,它太经典了,影响了中国一代作家的一本书,许多作家都是按照《百年孤独》来写小说的。2011年,时隔二十多年之后,我又重读了一遍,觉得这个书真是好,还是很佩服作者的创造力。

第二本印象很深的是《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的最后岁月》,这是苏珊.桑塔格儿子写的一本回忆录,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的,这是关于生死的一本书,写到了桑塔格生命最后那段时间里,如何直面死亡,对于生死问题写得很透,我读了以后非常感动。

第三本是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著的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蓝英年和徐振亚翻译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跟《古格拉群岛》很类似的一本书,内容是关于苏联大清洗和肃反的事情,读了以后我觉得很震撼。

第四本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福尔克尔.魏德曼《焚书之书》。二战的时候希特勒把很多作家的书给烧了,目的是要大家遗忘这些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一些书现在大家仍然有记忆,但有些的确被大家遗忘了,作者认为这样是不公正的,就试图挽救这些被焚烧的书籍及其作者被历史遗忘的命运,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希特勒焚书之举而被遗忘。

第五本书是法律出版社出的伍德里尔的《冬天的骨头》,是一本小说,讲一个处于底层的女孩子,怎么寻找出路,解释人处境和命运的作品,我看了以后很有共鸣。

最后一本是去年读过的书,但实际是今年1月份才正式出版的,罗伯托.波拉尼奥的《2666》,我觉得这是一本伟大的书,《百年孤独》神奇地显示了拉丁美洲的昨天,而这本书面对了拉丁美洲的今天。今天已经没有神奇了,只有严酷的现实。

一年大概读五六十本书

望东方周刊》:你平常如何选书?

止庵:我选书很严格,看一本书,会先找些背景材料,有些书是我知道的,像《百年孤独》,这个就不用找资料了,而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就要找一找相关的文学史记载。

另外是我感兴趣的书,我会选择。一般不太看别人的评论,不太管别人说好或坏。

也有的是朋友之间互相推荐的,都是买书的朋友,大家有时候约着一起去书店。有的(推荐)是我听的,有的是我不听的。

《望东方周刊》:你一年的购书量大致有多少?主要购书方式是什么?

止庵:一年买两百多本书,有便宜有贵的,平均下来一本20到30元钱,一年就是4000到6000元之间。

我都在书店买书,从来不在网上买。一般去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这些书店比较容易买到我想要的书。

《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不在网上买呢?

止庵:这完全是个人习惯问题,我两个礼拜去次书店,花几个小时转转,感觉真好,网上买书太容易了,而且送过来可能已经摔坏了――我对书的品相要求高。

《望东方周刊》:买的书都会读吗?

止庵:买回来的书,是我可能会读的,不一定都读,搁在那,可能明年看。

我一年读的书大概有五六十本,平均一周一本,不做笔记,但要细读,坚持把它读完。我从来不翻书,如果要读一本书,就读完,不半途而废。

《望东方周刊》:读电子书吗?

止庵:不读。我现在还在读纸质书。我没有看过电子书。这是个习惯。我是一个不愿意改变自己阅读习惯的人。原来的生活状况,能不改就不改,可能电子书我也会读得特别好,但我目前没有这个兴趣。

《望东方周刊》:会借书给别人吗?

止庵:不会借给别人,平常也没有人找我借,我跟人来往也不是很多。我也不会向人借书。

读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

望东方周刊》:你觉得2011年的图书出版状况怎样?

止庵:我关注了一点儿。肯定出版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因为有电子书和网上阅读。但出版业也会活过去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图书质量有好有坏,有的是特别不好的。有些书是我买的时候特别想看的,但是看完发现太差。

《望东方周刊》:能举个例子吗?

止庵:我现在记不住了。我不喜欢插图本的书,开本太大,纸张太差,板式太花哨,或者用些比较奇怪的字体印的,我都不看。

《望东方周刊》:你作为评委参加了几个2011年度的好书评选活动,觉得哪些比较客观,也有影响力?

止庵:我参加的那几个都还可以,深圳读书月、凤凰网、新京报、新浪等,我自己觉得都还可以,都挺认真的,一轮轮投票,投好多遍,当然结果都有差异,因为榜单的形成过程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望东方周刊》:你自己选书的话会看些榜单吗?

止庵:不太关注,只是偶尔看看推荐了哪些书。我不太根据榜单看书。

《望东方周刊》:你生活中感到的目前大众阅读状况怎样?

止庵:我的感受是原来一块读书的朋友现在不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不看书了。这样的挺多的。而我还没有遇见一个人原来不读书的现在开始读书了。

《望东方周刊》:会去主动影响别人,引导其他人开始看书吗?

止庵:不会。没法影响,不想读书的人,没有一个听你的话开始读书的,我也不去说这些话,没用,读书花时间花钱。我觉得所有关于书的宣传活动,都没有什么大用,只是对那些已经读书的人的一种鼓励,对于不读书的人没有用处。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9

一、读书目标

1. 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 通过阅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与一本好书作伴,就像是与高尚的人交往,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收获成长。

3. 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教学,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计划阅读书目

时间

阅读书目

1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2月

《美的历程》

3月

《上课记》

4月

《给孩子们的诗》

5月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6月

《班主任专业成长》

7月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8月

《赏识你的学生》

9月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10月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11月

《百年孤独》

12月

《闲话中国人》

三、计划与安排

1、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培养平和的心态。阅读内容尽量广泛,涵盖教学教育、文学、心理等。

2、做好笔记,记好随笔。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跳出书籍,获得更多。勤读、勤思、勤做、勤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10

关键词:“孤岛”;抗战;图书出版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了上海的“孤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完全沦陷。上海“孤岛”时期,在极其艰难的斗争条件下,中方许多爱国文化人士出版了大批抗日救亡的进步书籍,宣传进步思想文化,在舆论前线为抗日救亡鼓与呼,鼓舞着上海和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民众的必胜信念,为全国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孤岛”时期图书出版业依然繁荣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上海一些有实力、有影响的出版机构,大多因战事蔓延而迁徙到后方各地,但是,由于租界内暂时保持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秩序,一批文化精英、艺术名家仍然留在租界,使得“孤岛”的文艺、出版活动依然活跃,因为租界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思想和言论自由在这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另一方面,受日本扶植的汪伪政权在租界内大肆捕杀革命群众和抗日爱国人士,暗杀和恐怖活动盛行。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租界内的爱国文化人士和共产党人仍顽强不屈,利用英法等国与日本的矛盾维持着生存斗争的一点空间,积极出版进步图书,宣传抗日救亡,出版各种图书有五六百种之多。①

上海沦为“孤岛”后,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为了领导“孤岛”的抗日救亡运动,重建了江苏省文化界运动文员会(江苏文委),成立了复社、北社和新知书店等秘密出版机关,翻译出版了大量抗日进步图书。一些社会知名度很高的出版社选择了坚守,如上海读书生活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仍活跃在“孤岛”,出版了很多进步书籍。上海读书生活书店历来是以宣传抗日、出版进步书籍而知名的,为了在“孤岛”生存下去,书店“乘福州路上的神州国光社收歇之时,承租下来开设了远东图书公司”②,改头换面之后,继续出售读书生活书店和其他书店的进步出版物。另外,上海“孤岛”没有随众撤离的各书店留守人员,还肩负着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的印刷造货任务。因为上海的印刷技术和印刷机器先进,上海印刷的书籍字体清晰而精美,价格又很低廉,所以许多内地的书刊选择在上海印刷,再通过海路辗转运到全国各地,这极大支持了大后方和根据地的抗日出版事业。上海“孤岛”图书出版的繁荣,使得一些在上海失陷后已迁往内地的出版社,也纷纷派人返回“孤岛”设立办事处。

二、以“抗日救亡”为图书出版基调,鼓舞民众的抗战斗志

“孤岛”时期的上海,人民生活困苦,为了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守的出版机构主要以抗战为基调出版图书、报刊,鼓舞人民坚持斗争。1937年,复社负责人胡愈之得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英国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部报道性文学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的实地采访,介绍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的情况,报道了中国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胡愈之认识到将此书介绍给中国人民的现实意义,他克服经费短缺的种种困难,约请了十余位共产党员和进步学者,不到一个月就将该书翻译完成。为了躲避租界的出版审查,胡愈之将此书的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改成了《西行漫记》。1938年2月,《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迅速在中国读者中流传开来,不到一年的时间连续再版四次,轰动国内外,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和威信。许多热血青年看了此书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的道路。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说:“在人们政治上思想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就像火焰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那本书里没有什么宣传,只有对实际情况的报道,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③中国红军和领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内容,给遭受侵略的国人以极大的鼓舞和胜利的信心。

《鲁迅全集》的出版也是“孤岛”时期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上海沦陷后,由于担心日军进攻租界,可能导致鲁迅书稿毁于战火,鲁迅的友人和弟子打算将《鲁迅全集》尽快出版。鲁迅全集有600万字,20卷,每卷有500页,出版需要一大笔资金。胡愈之、许广平等用出售预约券的形式筹集资金。胡愈之“亲自携带预约券,前往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沿途用茶话会的方式,介绍《鲁迅全集》,当场销售预约券,效果很好”④ ,各地书店都经办发行,全力以赴,使得《鲁迅全集》在抗战困难时期预约销售的很成功。如“当时著名人士邵力子就预订了20部”⑤。《鲁迅全集》的出版不仅使鲁迅的遗稿得以全面保存和流传,更为抗战中的民众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武器。

在出版《西行漫记》和《鲁迅全集》之后,复社又陆续推出由梅益、林淡秋合译的斯诺夫人的《续西行漫记》,记录和反映上海各产业经济状况、工人运动历史和现状的《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等等。为了宣传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初,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北社编写出版了小册子《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通俗讲解的《新民主主义论》,通过报摊出售了一万册,受到广大工人、学生的欢迎。北社又陆续以《现代史资料丛书》的形式,翻译出版了《第三国际纲领》、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等一批小册子,向广大青年宣传共产国际。江苏省文委还秘密翻印了部分《列宁全集》以及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出版了《中国的游击队》《华北前线》《西北特区特写》等书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大众以极大的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宣传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把《资本论》全部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很早就是我国革命志士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热切期望,译者郭大力和王亚南1928年就商定了合译《资本论》的事宜,读书生活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每月向作者预付40元版税用于生活开支。“孤岛”时期,郭大力、王亚南都远在内地,他们把译好的稿件,辗转带往上海,边译边带,好几年才完成。1938年八九月间,数百万字的三大卷《资本论》秘密在上海出版。我国经济学界的前辈许涤新在回顾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这段历史时说:“在那个被反动派摧残得奄奄一息的出版界里,有谁能有条件把这部二百多万字的巨著全部译成中文呢?有哪个出版社有决心、有胆量敢出版这一部使资产阶级反动派发抖的《资本论》呢?感谢郭大力、王亚南二位同志的劳作,感谢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⑥

为了躲避租界和日伪特务的审查,爱国文化人士借助翻译外国作品来出版进步书籍。这一时期各种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百花齐放,以战争为题材的进步文学作品尤其受到重视,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人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明书局出版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龙门书局出版了美国作家米歇尔的《飘》等,许多翻译作品都成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之作。如李健吾译罗曼・罗兰的剧本,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的剧本,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东华译《飘》等,这些作品对战时的上海乃至中国,甚至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出版后,就迅速成为青年的励志之作。众多文学作品的出版,对于日伪统治下的上海人民来讲,既是文化上的熏陶,更是精神上的激励。

这一时期,开明书店还出版了巴金的旧著新作,如“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体现了“孤岛”时期文学艺术的高水平。世界书局出版的郑振铎、王任叔、孔另境主编的《大时代文艺丛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还有林迭肯主编的《拉丁化新文字丛书》,包括《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国语拼音课本》等,对中国的文字改革提供了研究资料,具有进步意义。虽然“孤岛”时期也有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出版了一些迎合富商、市民需求的低俗读物,但这不是出版的主流。

四、不畏迫害利诱,与日军斗智斗勇

上海“孤岛”时期的进步出版活动,受到日军的极端仇视,他们把留在上海的文化进步人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不仅通过租界干涉,而且直接制造各种绑架、暗杀活动。据许觉民回忆,当时意大利人范士伯写了一本英文版图书《日本的间谍》,揭露了日本间谍活动的残酷内幕,翻译家罗稷南看到此书后,感觉这是一本暴露日军暴行的绝好读物。他向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编辑部申请由他来翻译此书,并署以笔名“尊闻”。该书出版后在“孤岛”销量很大,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军通知租界的工部局追查此案。工部局查明此书的批售来源是远东图书公司,就将经理黄晓萍抓走。黄晓萍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拒不交代实情,书店经过多方营救将他赎出,但他不久即病重逝世。

打杀迫害文化进步人士的事件自然不止这一件。上海沦陷后,日伪找到世界书局的原负责人沈方知要求合作,遭到断然拒绝后,1938年日军将定时炸弹携带进世界书局在福州路的发行所,造成职员一死一伤。当时沈方知在病中留下了“近遭国难,不为利诱,不为危险”的遗嘱,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文化出版书店的负责人陆蠡先生,因出版进步书籍被日军抓捕,在狱中坚持正义、毫不屈服,惨遭杀害。“孤岛”内的文化志士除了面临着政治迫害,还受到严酷的经济威胁。受战争影响的上海租界,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人满为患,很多文化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穷困生活,可是拮据的经济条件,并没有消磨文化志士的爱国意志,当日军指使汉奸企图用一张支票收买郑振铎时,即被他严词拒绝。

“孤岛”内的有识之士没有被侵略者的凶残吓倒,他们巧妙地利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敌人斗智斗勇。为了躲避审查,他们给出版的图书取了隐晦的名字,有的出版社不公开地址,秘密出版进步图书。为了将出版的抗日图书运送到全国各地,他们经常把书混杂在章回体小说或日伪图书里带出,或把后者的封面撕下,贴在进步图书的封面上。此外,他们或改用托运书刊的办法,“托常跑上海的零担商船运送……也有交通员在运书途中被日寇捕去杀害了”,或打通邮局的关系,“直接由支局封发,能避免日方人员的检查”。⑦通过各种方法,“孤岛”出版的进步图书被运送到上海沦陷区和大后方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孤岛”时期的上海,由于靠租界的庇护和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交通条件,出版业仍然有着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出版的图书迅速反映现实,针对性强,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出版物的数量也远远超出沦陷区其他城市。图书的出版虽然不能像报刊那样及时地发表抗战的檄文,但是其传播更广泛,影响更深远,更能深入地影响民众,鼓舞他们抗战的决心和追求光明的信念,“孤岛”时期的图书出版,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纪庆芳,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

① 吕亚平.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报刊与图书出版活动[J].图书馆杂志,2012(2).

② 许觉民.孤岛前后期上海书界散记[J].收获,1999(6).

③ 孙华.《西行漫记》的传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9.6

④ 王锡荣.许广平为出版《鲁迅全集》奔忙[J].世纪,2008(5).

⑤ 范用.在“孤岛”上海出版的三部名著[J].出版史料,2003(4).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11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一本很厚的书, 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并不亚于我国着作《红楼梦》,但它又与《西游记》一样,充满奇幻色彩。我花了整整一个寒假,才能勉强看懂。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最伟大的魔术师,他用魔幻的笔写出了一个堪称传奇的百年世家,一个现实又奇幻的历史故事。

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着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我对男性几乎一致性悲惨结果实在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可理解,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于是我对女性成员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其中乌尔苏拉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她活了一百多岁,几乎是整个家族史的见证人。“如果让她死去,小说也就‘半途而废’”。这说明没有她的存在,这个家族就无法延续。乌尔苏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类)的始母,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她美丽p聪慧p坚强p勇敢,在丈夫退缩脱离男性统治秩序时,她又建立了一个与原男性统治秩序有继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统治秩序。乌尔苏拉支撑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统治秩序并不臣服于男性统治秩序,她反对暴力、权欲、空想(也许有一定价值)、纵欲(女性也不可避免)等消极因素,她努力使后代成为“永远听不到战争、斗鸡、生活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的人,虽然最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徒劳,但还是在力图阻止男性统治带来的恶果。而这个家族其他女性更是“乌尔苏拉”的延续和补充。其中阿玛兰坦的高傲、丽贝卡的野性、雷梅黛丝(俏姑娘)的美丽、丽贝卡·雷梅黛丝(梅梅)的热情,以及雷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第五代阿玛兰坦·乌尔苏拉是“创世记”时期第一代,是经过历史发展变迁,赋予了新的女性意义的,融入家族历史上女性特点的总合体。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但在我看来,布恩地亚家族所留下的最大财富莫过于女性们的精神,它给我们一个启示:男性统治秩序社会里的强权p不公平p绝望终有一天会崩溃,女性的觉醒何其重要,这样或许会出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像乌尔苏拉幻想那般,美丽若天堂。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12

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

陈独秀幼年丧父,祖父陈章旭担当起对他启蒙教育的职责。这位晚清候补知县性格孤僻古怪,周围邻里的孩子都怕他,背后叫他“白胡老爹”。他教孙儿读书,纯用传统的灌输法,恨不得七八岁的小孩,一年内就能读完四书五经。旧时读书就是背书,而一旦背不出来,祖父就会痛打手心。无论祖父怎样打骂,他总是咬紧牙关,不吭声,不掉泪。老人气得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气恼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陈母见此情景,常常以其父一生读书而未中举之恨事劝其向学,边说边流眼泪,倔犟的他这时往往失声痛哭。及至晚年回忆往事,他感慨道:“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之命令。”

他对理想的追求和主义的信仰,向有一股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时,面对旧派人物的围剿,他毫不胆怯,发誓为文学革命,“予愿拖四十二生之大炮,为之前驱”。文学革命正因为有他担当前驱者,才能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的朋友胡适是这样评论的,文学革命得到陈独秀“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运动了”。

时,他有句名言:“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他自己正是如此实践的,一生的四次牢狱之灾,根本没有损及他的意志力,相反却泰然自若,一身是胆。

此时,新旧之间的角逐已是短兵相接,作为新派势力的领军人物,他的处境十分危险,朋友纷纷劝他南下,以暂避锋芒。他却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狱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他与此恶浊之社会已不共戴天,必欲决一死战。他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青年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他不拘泥于北大文科学长的身份,亲自去公开场所散发,而不做叶公好龙似的人物。他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九十八天的牢狱囚禁,使他第一次体验了“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而正是这第一次被捕,使他声名鹊起,成为妇孺皆知的新派人物。

1932年10月,他被中统特务逮捕,在由上海押往南京的途中,他竟“酣睡达旦,若平居无事者然”,其处危不惊、置生死于度外的气节,一时传为佳话。到了南京,何应钦在会客室传询他,他挥毫题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传询毕,军政部的青年军人团团围住他,向他索书纪念。他欣然应允,挥毫题赠,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直到墨汁写尽,方才解围。

次年4月,江苏省高等法院公开审讯陈独秀等人的案件,指控他有“危害民国”的“叛国罪”。闻名全国的大律师、他的故友章士钊主动当他的辩护律师。章士钊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并以陈独秀被中共开除出党,成为托派为辩护的基点,指出陈独秀与“取犄角之势以清共也”,即此一点,陈独秀已是的同盟军,于不仅无罪,而且有功。这样的辩护对于他来说,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他听罢立即公开声明:“章律师之辩护,全系个人之意见,至本人之政治主张,应以本人文件为根据。”使章士钊尴尬难堪。

这个“本人文件”就是他写的《辩诉状》。这份文件从法理上将政府与国家作了区别,称“才是‘危害民国者’”,政府是“误国政府”,这样的政府如不早日下台,“则必定会丧失国家前途”。他从不掩饰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反对当权腐朽的政党,误国的政府”。如此义正严词的声张,而毫无回旋转圜的余地,显然,他早已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

他始终不承认自己已经偏离了共产党,背弃了自己所信仰的主义,说到底,自己是个党内反对派,即他的诗中所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当有人硬要把他往的线上划时,那他是万万不能答应的。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对此就有过亲身的体验,陈独秀被捕后,徐恩曾曾对中共进行了研究,自作聪明地以为陈独秀既已被共产党开除,自然会放弃原先的政治主张,于是,便满怀信心地前去劝降,可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谈话中,徐恩曾惊异地发现,陈独秀“仍不肯放弃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虽已被中共,但仍以真正马克思主义者自命”。

终以所谓“叛国罪”判处他十三年徒刑。他在法庭上大声抗议:“我是叛,不是叛国。”事后,老友柏文蔚曾对他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说:“你父亲老了还是那个脾气,想当英雄豪杰,好多朋友想在法庭上帮他的忙也帮不上。”

独秀先生的是外竖一面大旗

鲁迅是这样评价这位《新青年》同人:“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光明磊落和坦诚率直的性情,伴随他的一生。

1911年初,他在杭州陆军小学堂任教时,结识了江南著名文人刘季平,并常到刘家做客。一天,他看到贴于壁上的一首署名沈尹默的五言古诗,不禁反复吟哦并询问,沈尹默何许人也,家住何处,刘季平一一作答。隔日,他找到沈尹默家,尚未进门,便大声地自报家门:“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即刘季平,作者注)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其字俗入骨。”沈尹默听后,颇觉刺耳,心想:自己与此公从未谋面,以前曾风闻其名,可谁想第一次见面就毫不客气,直陈人短。然而,仔细一想,他说的也有理,自己的字写得确实不好。

“陈独秀当头一棒的刺激”,给沈尹默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三次撰文回忆此事,感激陈独秀的“药石之言”,并从那时开始,“立志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执着笔”,如此这般,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悟到自有毛笔以来,运用这样工具作字的一贯方法”。这样也就成就了一代著名的书法家。

中共初创时期,北大学生作为“南陈北李”的联络人,来往于京沪之间,曾在陈独秀的上海的家中有过一段居留时间,零距离地接触了陈独秀,对其个性有过真切而又生动的描述:

他是中国当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好学深思,精力过人,通常每天上午和晚间是他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下午则常和朋友们畅谈高论。他非常健谈,我住在他家里的这一段时间内,每当午饭后,如果没有别的客人打扰,他的话匣子便向我打开,往往要谈好几个钟头。他的谈吐不是学院式的,十分的引人入胜。他往往先提出一个假定,然后层出不穷地发问,不厌其烦地去求得他认为最恰当的答案。谈得起劲的时候,双目炯炯发光,放声大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轻易让步,即不大显著的差异也不愿稍涉含混,必须说的清清楚楚才肯罢休。但遇到他没有考虑周到的地方,经人指出,他会立即坦率认错。他词锋犀利,态度严峻,像一股烈火似的,这和先生温和的性格比较起来,是一个强烈的对照。

陈独秀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期间,南通的一位专注文字学研究的程姓老先生,久仰陈独秀的文字学造诣,慕名前来探监。两人一见如故,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两人大论滔滔,专言文字的训诂,起初都还不免客套,语气也还比较平缓。随着讨论的深入,两人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们竟为一个“父”字,争得面红耳赤。一个说,“父”字明明告诉你,一个人以手执杖,指挥别人行事。另一个却不同意,说那分明是一个人捧着一盆火,在教人炊饭。两个人争来吵去,谁也不让谁。一个讥讽对方不通,另一个嘲笑对方浅薄。两人吹胡子瞪眼睛,拍桌子打板凳,几乎动起了武。在场的濮德志看着笑了,随口诌了一首打油诗:“一曰执杖一曰火,二翁不该动肝火;你不通来我不通,究竟谁人是浅薄。若非有我小濮在,遭殃不只是板桌;异日争论平心气,幸勿动怒敲脑壳。”

其间,刘海粟受蔡元培等委托,来狱中探视。两人久别重逢,分外高兴。刘海粟握着他的手,连声说:“你伟大,你真伟大……”陈独秀也很兴奋,激动地说:“你伟大,敢于画模特儿,和封建势力斗争……”接着,他又大声地说:“要我反省,我有什么可反省?”两人高谈阔论,旁若无人,狱卒和囚犯无不惊讶。临别时,刘海粟提出是否有什么留言给蔡元培。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写的是“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他还为刘海粟所画黄山《古松图》题词:

黄山孤松,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与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图。

此非调和折衷于孤与不孤之间也。 题奉 海粟先生 独秀

在此前后,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也前去探视,并向他求字,他写了两张,其中一张写的是:

天才贡献于社会者甚大,而社会每迫害天才。成功愈缓愈少者,天才愈大;此人类进步之所以为蚁行而非龙飞。

他借《古松图》抒发自己的孤傲率直的个性。黄山古松兀立于山巅,遒劲挺拔,一枝独秀。看似孤立,可它却气象万千,超凡脱俗,已与天地山色融为一体,是那么的统一而和谐。孤与不孤的关系,他已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他对“社会每迫害天才”的现状,特别不满和痛恨。尽管无奈而又残酷的命运降临于前,为人类进步之龙飞,他也会屡踣屡起,一往无前。

他真是一个硬汉子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陈独秀的一生是在艰难困厄中度过的,清白素朴,自成风骨,保持一生的气节是书生本色。二十世纪初,他到芜湖办《安徽俗话报》,寄宿在中长街科学图书社的楼上,这是一间破旧的楼房。这里,一天两顿稀粥,工作极为艰苦,除了撰稿、编辑外,还要做分发、卷封、付邮等琐碎小事。为砥砺自己的意志,他在楼下客厅挂着一副对联:“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他一直怀念这段艰难的生活经历,二十年后还回忆说:“我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为革命感情所趋使,……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物臭虫,虽布满吾衣被,亦不自觉。”

中共“一大”后,他辞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职务,来到上海,走上中共领导岗位。当时,脱产的党务工作者,每月只有三四十元的生活费,他一家的开销,自然是入不敷出。他虽然每天都给党刊写文章,可那是义务,是没有稿酬的。于是,他只得来亚东图书馆,预支《独秀文存》的版税。每当他来亚东时,老朋友相知有素,经理汪孟邹先和他闲聊,然后便主动开口说:“拿一点钱罢!”这时,他点点头,拿走一元或二元,再略坐片刻,便走了。亚东图书馆的职员多是安徽人,对他的家境十分了解,但逢此时,总要私下议论:“他家里有钱哩!但是,他不管怎样,再也不要用家里一个钱。他真是一个硬汉子。”

他日复一日地支取稿费和版税,早已透支。入狱后,汪原放前来探望,他十分内疚地说:“我欠亚东的钱实在不少,想想心里很难过。我打算将《独秀文存》重印,适之又一再催我写自传,我也着手准备。这样,以版税和书稿抵债,我也略为心安了。”但是,由于他的政治身份,《独秀文存》早已不能登报出售,以稿偿债的心愿也就难能兑现。为此,他一直牵挂在心,难以忘怀。

当时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位政治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位学问渊博的知识分子。他的学生王森然曾经感叹地说:

先生书无不读,又精通日文、法文。故其学,求无不精;其文,理无不透。雄辩滔滔,长于言才。无论任何问题,研究之,均能深入;解决之,计划周详;苟能致力于理论及学术,当代名家,实无其匹。

他对文字学尤有造诣,1938年8月,他来到江津,此时的他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是贫病交迫。还是在南京蹲大狱时,他就静下心,作音韵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他的这方面专长,在知识圈内人人皆知。所以,国立编译馆即时约请他编著文字学专著,并预支五千元稿费。

他又一次做起以文赚酬的生计。他承诺:“必有与钱相当之稿与之,不至骗钱也。”这个“相当之稿”就是《小学识字教本》上编。“小学”为文字训诂学,就此而言,书名是再确切不过了。书稿送呈审读时,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怕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此书既是小学的识字教本,主张去掉“小学”,改书名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他认为此议纯为多余,不答应更改书名。书稿因此而束之高阁,未能出版。直至他逝世,预交的稿费,都遵他的嘱咐未动一文。

他锋芒初露于辛亥革命,声名大噪于新文化运动,由此而结识了众多的同人和朋友。后,他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因此而与许多朋友成为政治上的对手。可是,当他因从事政治活动而身陷囹圄时,这些昔日的朋友、今日的对手竟然都能不计前嫌,不避利害,设法奔走营救,如蔡元培、胡适、章士钊、傅斯年、段锡朋等。他之所以能得此援助,除却他的传奇的人生经历外,则来自他书生本色的人格魅力。

“日白云黄欲暮天,更无多剩此残年。病如檐雪销难尽,愁似池冰结愈坚。”晚年在江津的诗句,最能反映他真实生活的窘境。高血压引起的脑疼痛,已使他不能握笔写作,以文赚酬的谋生手段,受到严重影响。战时物价飞涨,为了维持生计,老友柏文蔚送给他的灰鼠皮袍被典进当铺,一些衣物还卖给房东家。他的住房陈旧简陋,两架木床,一张书桌,几条凳子,地上码放着几个装满书籍的箱子,墙上挂着一张岳飞写的“还我河山”的拓片条幅,令人见了肃然起敬。

他此时的主要生活来源如他给友人信中所说:“月有北大寄来三百元,差可维持。”为此,他十分感激,把书稿《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和《连语类编》赠给北大,以资报答。可是,不多时,飙升的物价直接影响了他一家的生活,每月三百元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用他的话说:“居乡间亦月需六百元。”好在此时,他结识了新友杨朋升,正是这位新友及时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才使他渡过了难关。从他致杨朋升的信中得知,杨朋升曾三次予以接济,共计二千三百元。另有他人赠款二千二百元。一向孤傲清高的他,几至靠友人的接济而生活,他的心情是感动而复杂的,因此,在致谢的复信中,不乏如下字句:“既感且惭”,“且感且愧”,“不胜惶恐之至”,“寄回恐拂盛意,受之实惭感无既,辱在知己,并感谢字亦不敢出口也”,“屡承厚赐,何以报之”等等。

他收受朋友的接济,纯系生计所迫,而对待接济的态度自有严格的原则。“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缘受赐”。中共早期党员、后叛变的任卓宣(即叶青,作者注)曾给他汇去二百元,他当即退回。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赠以五千元支票,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他来说,不啻是雪中送炭,可他却拒绝了。朱家骅知道与陈独秀常来往,又让重新送去。他收到这张支票后,又让他的学生郑学稼退还给,甚至责怪说:“请国焘以后不要多事。”

据曾在四川省银行总行省库部工作的许伯建回忆,抗日战争期间,中央银行国库局曾以的名义,汇给陈独秀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可是,过了一个星期,“仍不见江津省银行办事处寄回陈仲甫(即陈独秀,作者注)的收据”。国库局还派员前来督查,催促尽早将钱交于陈独秀。江津办事处负责人又亲自去见陈独秀,陈独秀还是坚决拒收。“我们当即通知国库局:已将这笔钱原封退回。”

我只注重我自己的独立思想

1941年1月,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自来之论,喜根据历史现在之事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此种‘圣言董’的办法,乃宗教之武器,非科学之武器。”他还对友人邓仲纯说,他“一生就会作反对派,从反满清一直到反”。不时否定历史、否定自身,“既不厌生,复不畏死”,“相信进化无穷期”,“时间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空间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良方”。

在他担任中共早期领袖期间,作为共产国际下属支部的负责人,他与来华的共产国际或苏共代表维经斯基、马林、鲍罗廷、罗易、罗明纳兹等共过事,他对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钦差大臣”,极为反感,而对他们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更是不顾一切的反对,所以,几乎来华的外国代表都向共产国际告过他的状,从而在共产国际总部存有诸多他不服从国际路线的记录,这就为他早早地脱离中共领导岗位,以至被开除出党,留下了伏笔。

中共一大后,他履任中央局书记之初,便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发生冲突。马林认为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总部,中国作为下属支部,其工作方针和计划都应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进行。陈独秀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中共尚在幼年时期,万事刚刚开始,应该让中共独立地担当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没有必要早早地戴上第三国际的帽子。他还指出,中国革命离不开中国国情,目前我们不需要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以免引起流言蜚语,造成对我们的无端攻击。他和马林的几次会谈,都是在争吵中结束的。

张太雷奔走于马林、陈独秀之间,试图说服陈独秀。一天,张太雷借用马林的话劝说陈独秀,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之下,中国也不能例外。陈独秀不听则罢,一听就发起火来:“各国革命有各国国情,我们中国是个生产事业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做法,我们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我可以不干,决不能戴共产国际这顶大帽子。”

大革命失败后,是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将他拒之会外。他已被边缘化了,只得与黄文容、汪原放等乘船去上海,一路上脸色铁青,嘴角紧闭,很少说话,难得开口,说的也是反反复复一句话:“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到了上海,黄文容问他:“仲甫同志,鲍罗廷和中央屡屡让你去苏联学习,你为什么拒绝呢?”他回答说:“你懂什么?莫斯科让我去学什么啊?学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懂得还是外国人懂得?你以为中国问题还要请教外国人,难道外国问题也请教中国人,中国人能懂吗?”

正当他苦苦思索时,托洛茨基的理论悄然传到中国。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以及一些革命的策略问题,竟与他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似乎理更壮气更足,一次一次地给中央写信,批评立三为核心的中央,大胆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还要求把这些信公开发表,以期党内的公开讨论。

这当然是他的一相情愿,中央严禁他公开信件,可他却视如耳旁风,在基层支部公开传阅他写给中央的信。他已经认定自己独立思考所得的结论,乃是痛定思痛后的真理,于是,便不顾一切,以致游移于纪律的约束之外。中央一再警告,他一再违反,甚至公开亮出“党内反对派”的旗帜,声言:“我们的党此时正需要反对派。”

他恰如老朋友汪孟邹所说,是个“无法无天”的人。他在给中央的信中甚至胆大到要求“公布列宁遗嘱”,而列宁遗嘱的最核心的内容是:“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斯大林此时正稳稳当当地坐在国际共运领袖的位置上,可他却不忌这些,只要认准了的事情,那是“严气正性铁肠”,用他的话说:“我只注重我自己的独立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

晚年,他有意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却遭到年轻托派的攻击,他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击,他说:“这般极左派的人们,口里也说参加抗战,而同时却反对把抗日战争的意义解析得过高,他们的意见或者认为只有反对统治的战争才是革命的。”他揭露说,这些人已“不是抗日行动,而是在每期机关报上满纸攻击痛骂中国共产党和的文章”。他郑重声明:“我的意见,除陈独秀外,不代表任何人。我要为中国大多数人说话,不愿为任何党派所拘束。”他与中国托派已是渐行渐远,基本脱离政治的、组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