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教育好孩子

如何教育好孩子

时间:2023-06-02 09:57:28

如何教育好孩子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1

家庭教育学校化的趋势,将会使孩子厌学,并习惯在学习上依赖家长,对孩子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也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为家庭教育要怎么来启蒙呢?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当然要关心,要督促,放任自流是不对的,但包办代替以至当作唯一的任务则更加不对。家长不能只重孩子的学习,而是要为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无论孩子和父母都必需明白的是双方的沟通能力的强弱是通话的桥梁,也就是说作为家长必需是能理解孩子,而孩子能理解父母的难处,双方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家庭教育的开始是很容易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长和孩子既是家庭成员,又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接触面也日益扩大。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处世态度、思想观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如何,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环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成员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孩子。 对孩子进行早期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其一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小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征,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为他们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们常讲:“先做人,后成才”,如果做不好人,也成不了才。一个无德之才,对社会是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的,相反,损失性更大。那么作为家庭教育要怎么来启蒙呢?

第一,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是最初时期必需的条件,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作为一个刚有意识的人生观的萌芽趋势,是好是坏都要看家庭是不是和睦,没有夫妻之间的争吵,没有棍棒的教育方式,是做为一个合格的父母的必备品质。这个时期注意的是锻炼孩子的自强能力,这点是很有用的,例如孩子跌倒之后会哭,不过只要没有受伤就锻炼着不要哄,孩子的思维定势是看父母的溺爱程度,溺爱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不容易改变,所以这时期除了基本的教育自强的性格也需要改变。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是很关键的。

第二,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童年的时期孩子比较喜欢玩耍,现在的孩子很早的时间就需要去幼稚园了,所以要在童年时期教育需要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这个时期孩子一般都比较懂事了,在以后的时候也会有模糊的记忆,如果想用毅力来进行艰苦的教育,那么这个时期由父母或者帮助孩子记下这段时期的生活对将来是很有帮助的。上面也说了童年的孩子喜欢玩耍,可能在这段时期因为孩子贪玩,被老师批评等等想惩罚孩子,这是不对的。无论是什么人,快乐的童年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他的成长的记忆从这时候开始,所以说作为父母的要经常带孩子去玩耍,尤其是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在逛公园的时候教他识别花花草草,看水中的鱼,天上的鸟。虽然这是很普通的事,但是一个好奇心强烈的童年时期能早早的接受类似学校方式的变相教育是为小学做个帮助,这时期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和娱乐结合来实施家庭教育,并不是一味的指示孩子只学习。这时期还有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定义是孩子说的喃喃细语自己要认真的听取,而不是厌恶或者叫孩子闭嘴。这种信任的关系是为了将来的教育做个铺垫。

第三,作孩子的朋友,聆听他们的声音

小学时期的孩子一般在学校里度过的,大部分不能解除到孩子了,所以和孩子做个朋友是最明智的选择,做朋友首先要放下父母的架子,来认真的听取孩子的心声不要拒绝或者不听。这时孩子有了尊严,孩子的尊严是比大人还要重要的,孩子的尊严包括被父母严厉的训斥,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不是等等不照顾孩子想法的事。所以作为孩子对父母依赖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把握这点是非常的重要。代沟是这时期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了取消代沟要和孩子不定期的谈心。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即使拒绝也要婉言相劝,所以说良好的朋友关系是父母和孩子的重要课题。

第四,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锻炼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望子成龙;自信心;知心朋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61-01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也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我认为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给孩子以自信,这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做到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孩子克服困难受到赞扬时,孩子自信的品质可以得到强化,他会更加努力的去面对困难。如果孩子经常失败,一旦有点成绩能得到家长及时的表扬,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加强。孩子往往很努力,但总是失败,这时家长如果进行呵斥或责备,孩子就会减弱独立地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我们的家长往往过于急功近利,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能看到孩子出现一点点的失误,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就大发雷霆,轻则责骂,重则痛打,这样做,可能会造成孩子扭曲的心灵性格。

二、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获取成功的能力。

学习上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包办,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自已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更有信心。

三、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

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行,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给子女。

四、家长要消除子女对自己所产生的恐惧感。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就会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也就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骂,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五、与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孩子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孩子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孩子说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孩子,冷漠孩子,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六、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做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3

【关键词】家长 做好 文明 礼貌 教育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说文明礼貌对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作用。全世界所有人,都把文明礼貌视为做人的头等大事。在当今时代影响孩子品德形成的因素日趋复杂,但父母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德育最早的地方。在孩子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文明礼貌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要从生活小事做起

在我女儿小的时候,女儿班级的一些同学来我家玩。临走时,除了韦婷,其他同学都忙着拿书包、穿鞋子,韦婷这位女孩子留在了最后,她把自己坐的椅子认真摆好,把弄乱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一瞬间的细小行为令我和丈夫很感动。这件事虽小,但反映了一个孩子良好的文明习惯,说明这个孩子养成了文明礼貌习惯。

第二,培养孩子文明礼貌,就要教育孩子哪些

哪些不该做?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容忍孩子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为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张日常行为准则,贴在孩子容易看见的地方。比如,见到成年人时要打招呼,说“您好”,进入别人的房间时要先敲门,主人准许才进入,等等。一旦提出这些日常行为规则后,如果孩子做得好,则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则应该予以批评纠正。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合力抓好家庭道德教育

1.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的品德对孩子有着影响。子女道德品质发展的好坏,取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好坏,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教育子女不仅要明理,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作为父母一定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与孩子经常生活在一起,相处时间较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影响的作用。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上进,品行优良,这样,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

2. 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促进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爱护,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灵起着陶冶净化作用。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下,会使孩子形成开朗乐观的态度,积极进取的动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3. 家风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形成家庭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比如美国的爱德华的家族影响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好学,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一人当过副总统,有八十多位是文学家,有一位当过大使,有六十位多位是医生,有二十多位当过议员,有一百多位是教授,有十多位当过大学校长。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子女的成才与否,而且不仅是一代。

第四,在文明礼貌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就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变是从传宗接代、养子防老的封建思想向为国家教育子女的观念转变。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以养子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对待独生子女就产生了“四过”,即:过分溺爱,形成孩子太任性的态度;过度保护,影响孩子的社交活动;过多照顾,对孩子生活、学习、劳动等都帮他们做好,使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太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过高要求,对孩子要求更严,要求更高,造成孩子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不能自由地发展。造成“四过”的原因是封建思想引起父母过分心理紧张所致。他们一怕孩子不懂事,二怕孩子不成才,三怕孩子不成人,四怕孩子遭不幸,这种后果势必形成孩子的太任性的性格,缺乏社交能力,同情心,解决问题能力差,意志薄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要使孩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变革封建的家庭教育观念,走出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培养,把培养子女当家庭私事的误区,树立培养子女既是为家庭培养后代,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新观念,努力在“为国家教育子女”方面做出新贡献。第二变是要从重智轻德向全发展转变。当前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家长缺乏全面认识,只单纯抓考分,忽视对孩子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孩子不爱劳动,不懂得体贴他人,自我服务能力差等缺陷,以致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第三变是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总之目前在一些未成年人中存在的没有理想,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无不与这些密切相关,这是家庭教育内容的误区造成的。

第五,要明确家庭文明礼貌教育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主要内容是:1. 要注意培养健康文明生活的教育;2. 要重视进行感恩教育;3. 要重视勤俭节约教育;4. 要重视善良教育;5. 要重视培养良好的习惯;6. 要重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核心所在。

第六,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家长要教育好孩子讲文明礼貌,除了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懂正确教育方法。

总之,家长教育孩子做到文明礼貌,需要家长平时把道德观念灌输到子女的心灵里,不断提高和完善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八年级政治课标人教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4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教育理念;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幼儿应该学些什么?这是我国近年来对学前教育思考的重点。文章对德国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出详细介绍,希望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基本理念

(一)对教育的认识

学前教育是一项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只有在双方互动、主动营造友好交际环境的前提下,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学前教育应放眼到更深远、更广阔的层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人发展,即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以保障其日后积极正面的个性塑造。第二,互动培养,即培养孩子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互动和交际应变能力。第三,注重文化,即孩子应当将哪些社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应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系列合作。第四,培养认知,即孩子至少应当掌握哪些知识,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游刃有余,并能凭借这些知识开展自己的人生规划。第五,其他影响维度,即在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如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承担能力等)过程中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上文来看,教育应该把重点首先放在对孩子基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然后,孩子再通过这些已经形成的基本能力和价值观学习具体的知识。德国学前教育认为,能力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基本能力和价值观能帮助孩子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社会互动,应对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挑战。同时,能力的培养不能踽踽独行,而应始终结合特定的教育内容,将其置于当下环境和社会交际之中。由此,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密不可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能力为孩子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提供方向,进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家长在孩子的人生决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将长期影响孩子是否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此外,孩子将会通过多渠道发展基本能力、形成价值观和获取知识。而这些渠道可能只是在形式上有正式(如中学、高校、幼儿园、音乐学校、艺术学校)和非正式(如家庭、同龄人、朋友圈、媒体)之分。因此,所有能够提供教育的地方都应该引起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由此,教育是各个知识渠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这些知识渠道从孩子一出生起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除了教育机构之外,家庭和同龄朋友圈被认为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渠道。

(二)教育的核心目的

在知识型社会中,教育与学习是开放的、贯穿一生的主题。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六年和小学阶段被认为是最佳的强化学习和个人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与大脑的可塑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紧密相关。在此期间,孩子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巩固,他们将来的学习过程一般就会进展得越轻松,他们也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对学前教育核心目的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强化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当为他们创造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学会对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为孩子创造发表意见和进行选择的机会,增强他们积极参与对话的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或为他人作出决定;给孩子布置任务并赋予他们相关的责任,培养他们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的能力。

2.提高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入学前,孩子掌握的学习方法能为其日后的终身学习做准备。通过有针对性地督促孩子学习,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思考过程和对学习的掌控、调节能力有初步认识。要提高以上这些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需根据孩子所处的特定情况配合相应的训练。

3.提升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发现,有些人虽然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命运的打击或是窘迫的生活境遇,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茁壮地成长,并保有积极的心态,然而在同样的情形下,有些人则饱受心灵创伤。一项有关“抗打击能力”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这类现象。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缺乏前者所拥有的某些性格优势,如积极的思维方式、创造力、信任感、自我反思能力、社会能力和必要的社会交际资源。这些品质是保护人们身心平衡的“缓冲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这里提及的抗打击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们想要获得这种能力,其家庭关系和受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正是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联系起来。游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行为目的具有纯粹性,其二是能改变主体与现实的联系。在游戏时,孩子能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发展自身的行为能力,甚至是创造力。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简单地扮演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富有独创性地加工、整合与重塑。因此,游戏有助于孩子在社会大环境中成长,锻炼能力和塑造个性。

游戏的形式要视孩子的年龄段、成长状态、兴趣爱好和自身需要而定。游戏是孩子内心感受和经历的外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游戏形式的难度也要相应提高。在游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如不同的游戏材料、成年人的帮助等。

德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游戏与学习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两者之间同大于异、紧密相连。游戏与学习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自由游戏的过程常常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去玩。甚至许多项目的开发灵感就是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学前教育阶段,对于自由游戏和有计划学习的传统区分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学习的过程往往包含着自由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也会独自思考学习内容或者和其他孩子讨论有关学习的话题。

二、主要内容

德国相关教育计划指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着重引导孩子获得一些基本能力,即在与其他孩子、成人交往过程中,孩子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性格特点。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个人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一)个人能力

1.自我感知能力

在培养自我感知能力方面,要注重孩子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两个方面。

自尊是人对自身特点与能力的积极评价。良好的自尊往往是建立自信的前提,譬如,当孩子感到自己很讨别人喜欢时,他就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学前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如何对自己感到满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另外,自尊的提高可以通过成年人对孩子的认可与评价,或是通过其他孩子友好的行为来实现。

自我认知,即孩子对于自身的了解。这种了解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认识自己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绩效和能力;“社会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情感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对特定情境下内心的感受有所领悟;“身体素质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了解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此,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有助于促进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意识。就以上四个不同的自我认知方面,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分别给予孩子积极的回馈、主动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注重仪容整洁。

2.自勉能力

自勉能力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被细分为自主能力、能力的感知、自我调节能力和好奇心的培养。

自主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人们渴望能够自行决定做什么事,或者怎么做。人们往往不希望被外在的陌生力量所控制,而是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行为。孩子同样希望在行事上有自,同时,他们期待能有机会来体验这种自,从而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因此,学前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自行决定想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去做。

在能力感知方面,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希望能感受到自己具备某些能力。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针对每个孩子的能力,为他们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孩子要学会独立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此作出相应评价。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首先教孩子如何计划、观察和控制自身的行为,然后通过评价孩子的行为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个性化的能力标准。

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将会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认知能力

德国孩子学前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幼儿教师会带领孩子通过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多方位地感知事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来描述事物(如大小、重量、温度、颜色、明亮程度),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最初的感知能力。

认知能力培养的第二个侧重点即思考能力的培养。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的思维能力相对简单,通常会将事物不合理地泛化,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或是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有时,孩子的思维是矛盾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基于这样的前提,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相应的思维训练题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引导方式,如结合实验、讨论来展示和解释相应的内容。

学龄前的孩子尤其具备良好的识别能力和方位记忆能力。但是,他们的复述能力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性尚有欠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准确定位和搜索能力还有待提高。此时,学前教育恰好给孩子提供了记忆训练的渠道。比如,幼儿教师会要求孩子复述故事情节,叙述自己一天的生活,重复学习内容等。记忆力的训练同样也能够通过一些游戏来实现,将玩耍与学习相结合,更有利于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记忆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还应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孩子要学习如何分析其面对的问题,如与他人的社交冲突、交通事故等;其次,学习罗列并权衡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学着选取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考察这个方案是否会取得成功。在这里,幼儿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鼓励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们一同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另外,“从犯错中吸取教训”也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建立所谓的“犯错文化”,即犯错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而不应当仅把犯错看作是能力欠缺或粗心大意的表现。

创造力主要体现为孩子在音乐、艺术、语言、创新等领域的独创性的表现。在这些方面,幼儿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创作曲子、讲述富有创造力的故事、描绘自己的构想等。

4.身体素质方面

孩子对自己身体素质方面能力的把握,通常也会提上学前教育的议程。首先,孩子要学习注意个人卫生;其次,幼儿教师要教授孩子如何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最后,教师要引导孩子构建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

另外,在身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孩子掌控自己身体的紧张程度。当孩子面对任务的时候,他们要学着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紧张、兴奋的状态;完成任务之后,他们更要学习如何使自己的紧张和兴奋的情绪重新回归到平和状态。

(二)社会行为能力

1.社会能力

学前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孩子与成人的良好关系、共情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于冲突的掌控能力。

在幼儿园中,孩子会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比如,在与其他成人建立社会关系时,教师会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地与人交谈,并介绍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

共情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共情能力是指人们身处别人的角度来理解别人、推想别人的做事动机和感受的能力。同时,孩子也要学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去证实对对方心理感受的猜测。

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在当今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德国幼儿园中,孩子就要学着如何交流,如何借助手势、表情等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也要学习如何让别人把话说完,倾听别人的观点,并提出质疑。

在德国幼儿园中,孩子还将学习如何与其他孩子和成年人开展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一起玩耍,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孩子要学着与他人共同协商,一起制定计划,并将协商好的计划付诸实践,最后总结经验。

孩子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所以,学前教育阶段正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化解冲突的好时机。在幼儿园中,孩子将学习如何避免冲突的激化、如何远离他人挑起的激动情绪、双方如何达成妥协。同样重要的是,孩子也要学会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来干预、调停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

2.树立价值观和培养个人定位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帮助孩子竖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他们的个人定位能力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培养该能力方面,幼儿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其他价值观和信仰保持公正的态度、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孩子通过对不同社会归属的向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幼儿教师在此期间要向孩子展示不同的价值观,如基督教或其他符合德国宪法的价值观,并与孩子讨论这些价值观分别代表着什么意义。

基于每个孩子不同的价值观取向,教师还需引导孩子对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公正的态度。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看法和习俗的不同不可避免。因此,孩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来自其他文化背景和与自身价值观相左的同龄人,这样更有助于他们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价值体系。在这方面,如何帮助孩子对本国文化产生归属感也是学前教育培养的重点。

最后,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一点,即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无论是否身患残疾,宗教、种族和性别是否相同等。因此,在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为自己争取受尊重的权利,以及如何尊重他人。

3.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相应的准备

在要求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方面,德国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把该能力的培养列入教育计划中。首先,教师会引导孩子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也包括对由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负责任。其次,孩子还需要学习如何对别人尽责,如对老弱病残人士伸出自己的援手,无论自己是否认识对方。最后,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对环境和自然负责,这一点尤其值得国内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借鉴。到6岁时,孩子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就要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怜悯之心,让他们学会去体恤身边的动植物。孩子要学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贡献。

(三)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是孩子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基础,同时为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石。伴随着这种重要的能力和一些基础知识,孩子能够不断扩大与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有助于他们滤去一些无足轻重和繁冗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不仅取决于内容的价值,同时取决于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如果获取知识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并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悉在什么情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样不容小觑。不然,知识在应用方面就失去了灵活性,也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基于许多上述基本能力,如思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价值观、责任感和交际能力。最终,它将这些能力合理地组织、协调起来。

在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培养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孩子要学会有意识地、自主地获取新知识。同时,对于新获取的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在大脑中不断思考、分析和管理。第二,在上述基础之上,孩子还要学会如何应用所获得的新知识并把它迁移到新的应用环境中去。第三,在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孩子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感知、把握和调节能力,即多元认知能力。

如上所述,学前阶段的学习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或具体技能,而是要让孩子感知学习本身,意识到他们学习了什么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强调对孩子抗打击能力的培养,抗打击能力是孩子日后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体格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的基础。同时,它能够帮助孩子自如地应对日后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变化和压力。与之相反,缺少这种能力的孩子则会在性格上表现得相对敏感,尤其是在遭遇艰难的生活处境时,更容易陷入心理障碍、疾病、厌世、暴力、恐慌、抑郁的危险处境。

然而,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仅具备所谓的抗打击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获得并始终保有这种战胜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面对艰难的生活境遇和挑战,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和适应挑战的积极性并成功地战胜它们,那么这才真正体现出抗打击能力的意义所在。

这种能力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现象,它产生的同时伴随着滋生危险的因素(如精神负担、外界的压力等)和抑制危险的因素(如个人资源、保护措施等)。其中,抑制危险的因素对战胜困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地抑制心理障碍等的产生。抑制危险的因素是每个孩子独有的资源,如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自己的长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有效的社会资源,包括家庭的庇佑和孩子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那些面对艰难的生活境遇仍然保有平和的心态,并且积极和自信的孩子普遍拥有以下个人资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学习热情,积极的自我评估、自信心和一定的自我价值感,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能力, 较高的社会能力(尤其具备同情心和社会角色换位思考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幽默感,积极的思维模式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保持强健的体魄。

对于孩子而言,抗打击能力将他们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效地联结起来。这种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同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境遇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变化。学前教育在这方面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获得抗打击能力,并借此应对各种变化和压力。该学习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一是让孩子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二是让孩子了解自己在这种压力情况下的感受和反应,三是让孩子熟悉和练习积极的应对策略,四是让孩子对负面的应对措施有所认识,五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应对措施和掌控能力做出评价,六是让孩子试着对事情的结果进行控制,并改变那些消极的结果,七是让孩子最终培养对危险环境的认识能力,并学会自我保护。

经过以上学习过程,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能力积极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与压力,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具备相当的抗打击能力和自助能力。因此,在幼儿成长阶段就着手加强培养这种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5

中国有句古话:“食不言,寝不语。”然而在英国,却是把“餐桌当成了课堂”。只不过,他们在这种“课堂”上讲的“课”,是另一层面的“课”。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年轻男女在结婚前到相关部门登记时,必须如实在结婚申请书上填写各自的学历,那种没有学历或学历不够的年轻人会被“叫停”。因为英国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足够教育的人是无法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开始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道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有绅士风度而著称,所以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不仅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而且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独当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英国的家长绝不惯孩子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毛病。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而且也拒绝购进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摘自《银川晚报》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6

    记者问: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目的?

    朔贝特女士答:通过教育,孩子应该变得坚强,而不是畏首畏尾。坚强的孩子是不受别人支配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并懂得考虑别人。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畏惧情绪,而且坚定地认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问: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呢?

    答:父母应该对以下5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1.教育在家庭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其中哪些是可以继续用来教育子女的?哪些是不可取的?

    2.应该如何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在每天忙忙碌碌的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对孩子不满意的地方。一个常常受批评的孩子,是不会产生自信心的。孩子需要得到承认和赞扬。父母应该看重孩子的积极方面,并给以表扬。

    3.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提供帮助?当孩子流露出愤怒、伤心或者害怕情绪的时候,重要的是父母要倾听孩子的诉说,并询问原因。就是在父母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时,也要倾听孩子,并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然后共同考虑,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

    4.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要求?父母有权利让孩子考虑父母的要求。但是多数情况下,父母是以错误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例如,您疲惫不堪地进了家,很想休息片刻,这时孩子出现在房门口,提出他的要求。多数情况下父母是不会给以好脸色的。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孩子说自己很累,需要休息片刻,然后再满足孩子的愿望。

    5.如何在家庭中共同解决问题?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好的。同孩子一起达成协议,孩子可以从中学会分析问题,锻炼表达能力。

    问:这样做的父母的确是完美的。但父母如何做到这些呢?

    答: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这次没做好,下次会做好。

    ·如何对待撒谎的孩子

    记者问:孩子经常撒谎,这是为什么?

    朔贝特女士答:孩子撒谎多数情况是因为害怕说出真话后父母会批评,或者担心父母伤心。当孩子撒谎时,父母应该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在父母批评严厉或者要惩罚时,孩子最容易撒谎。在父母的反应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时,也容易导致孩子撒谎。或者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不管怎么说你都是不诚实的”,这时候孩子也会撒谎。

    问: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不撒谎?

    答:父母不要做出极端的反应。因为,如果孩子害怕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那么他就不敢向父母讲真话。父母要向孩子说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让孩子懂得,犯了错误,向大人讲明白才是诚实的。

    问:父母应该如何说服孩子做家务?

    答:最好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帮助做家务的习惯。3岁的孩子就可以承担在餐桌上摆放餐具之类的小事。

    问:应该如何帮助爱说脏话的孩子改掉毛病?

    答:在幼儿园阶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个过程。他们是想看看在自己说脏话的时候,大人会做何反应。这时候,父母要采取冷静态度,对孩子说:“我们家里最不喜欢听这样的脏话。”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

    记者问:专制教育和非专制教育哪种是正确的?

    朔贝特女士答:两种都不对。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式教育”。父母是孩子的老板,是领导。但是父母并不总是能够实施自己的意见——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寻求妥协办法。  

    问:这是不是说父母是孩子的老板,而不是孩子的同事?

    答:是的。但是他们应该像所有好的老板那样:善解人意、热心、豁达、宽容。在需要时能做到严厉、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能力。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只有好的集体才能成功。

    问:父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答:在他们激动或者发火时,往往仓促做出决定,而且多数情况下这些决定是错误的,过后又对自己做法懊恼。正确的做法是:在不能克制自己时,先把事情放一放。尤其注意不要在这时做出伤害孩子感情的事。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7

虎妈 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采用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狼爸 萧百佑宣称“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他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鹰爸 何胜烈让自己四岁多的儿子只穿内裤和旅游鞋,在美国纽约零下13度的暴风雪中奔跑,此刻正值北京时间年三十晚上,国人欢度除夕的喜悦时刻,男孩带着哭腔哀求“爸爸,抱抱我”,但其父亲却依然坚持让他趴在雪地上做完一个俯卧撑才罢休。

猫爸 常智韬认为教育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主张个性化教育,家长要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不替孩子做选择。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权,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最终他的女儿考入哈佛大学。

羊爸 彭成离婚时,女儿不到六岁。小学六年,他没有检查过女儿一次家庭作业、报过一个辅导班,被戏称为“全校最不负责任的父亲”。父女俩感情相当好,女儿有什么事情,总会主动跟爸爸商量,彭成也是用“商量”的态度对待女儿,很少动用父亲的权威。用女儿的话说:“我是最全校最自由的孩子,也是最听话的孩子。

凶猛PK温柔,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

随着“虎妈”“狼爸”“猫爸”“鹰爸”“羊爸”等各类“动物”爸妈的先后登场,家庭教育何去何从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是让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场扑朔迷离,家庭教育应当何去何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呢?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在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虎妈”“狼爸”的横空出世,再次将“棍棒教育”摆在面前。用高压、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来促使孩子成才,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孩子靠近了名校,就一定是成功了? 棍棒教育在网上引来了诸多评论,其中持批评态度的占了多数。

教育专家表示,“狼爸”和“虎妈”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如果按他们书中所写的方法来管孩子就能成功,那么教育就变得太简单了,天下父母都可以是“成功父母”了。“猫爸”和“羊爸”的例子也告诉我们不用棍棒教育孩子一样能上名校,但是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同样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质疑:“孩子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就不做。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只要孩子需要就满足,以孩子为中心。”过度的自由和松散,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好吗?很多人心中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困惑中的家长们只是在寻找一条出路,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目的总是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

“动物”式育儿,该如何解读?

面对种种“动物”式育儿方式,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到实际家庭教育当中呢?这是无数家长的心声。

理性看待各类“动物”爸妈

对于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故事,家长应该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耐心读一读“虎妈”“狼爸”的育儿经,仔细听一听“虎妈”和“猫爸”各自的家庭教育故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主张“给予更多自由”的“猫爸”,在“像猫一样温柔地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圆舞曲”的同时,也有非常严厉的一面;而坚信“教育就要严格”的“虎妈”,在“严厉得近乎偏执,要求得几近苛刻”的表象背后,也隐藏着一颗温柔和慈爱的心。因此,要学会辩证地思考和看问题,正如“虎妈”自己所说的那样:“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关键在于平衡。”

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不可复制

每个家长都应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了解、研究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上,千万别老去比较、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狼爸”萧百佑认为“打的教育”后面,隐藏着一个“规矩教育”:他不是无缘无故地打,也并非发泄情绪地打,他事先给孩子定了规矩,一旦违背,才会受到惩罚。而“羊爸”的家教经则可概括为:平等、快乐、感恩,并坚持与孩子做朋友。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家长们切记不可复制,虽然这些动物爸妈的教育方式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是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需谨慎。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8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人员如何达成一致?

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孩子是多数现代家庭的模式,平时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两代人之间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庭常会出现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况,有近五十年育儿经验的桂林市新艺幼儿园园长徐玉珍介绍,这种分歧其实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大,不过,在处理这些典型问题时有方法可循。那么这些隔代教育导致的家庭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应该如何协调?本报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

情景一:爷爷奶奶很“小气”

何女士宠爱孩子,给孩子买了很多东西,还报了兴趣班,但如果这些被一向节俭惯了的婆婆知道,肯定会心疼得唠唠叨叨。因此何女士要求幼儿园老师帮瞒着老人。平时,何女士的孩子也很大方,会把自己的糖果等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婆婆就会反对:“你怎么这么傻,我们家的东西怎么可以给人家呢。”这也让何女士很担心婆婆的“小气”思想会影响孩子,让孩子变成斤斤计较的人。

解决方案:借老师之口“教育”长辈

徐玉珍老师介绍,和别人一起分享是一种良好品质。因为公公婆婆们以前的生活很艰辛,他们小气可以理解,同时有的公公婆婆们的观点顽固,很难沟通,确实应该像何女士一样适当瞒着公公婆婆。

此外,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力量来解决。徐玉珍老师建议,当奶奶不允许孩子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时,家长可以教会小孩如此告诉奶奶:“这是老师上课时说的,自己的东西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情景二:奶奶溺爱会宠坏孩子

3岁的小强和别的小朋友玩时,喜欢抢别人的玩具,妈妈看到总会批评他没礼貌,但如果是奶奶看到这种情况,通常是一声不响,还认为“拿点东西没关系。”就算是小强打了其他小朋友,奶奶还在反过来维护小强:“别人孩子比我孙子大,怎么还会被打?”李女士生怕孩子被奶奶带得越来越没规矩,但是又不能当面反对,十分为难。

解决方案:分析后果,沟通提醒

婆婆认为孩子打人是长了本事,以后才不会被别人欺负。徐玉珍老师建议,孩子的爸爸和婆婆沟通更好,和婆婆分析这件事情的后果,如果孩子打人被其他更大的小孩反击时可能会受伤。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徐玉珍老师建议,孩子虽小也有自尊,也许孩子是故意拿着别人的东西,应及时制止,但是应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可以先和孩子沟通:“你的玩具哪里来的,是不是忘记还给别人了?如果你很喜欢,妈妈给你买。”公公婆婆常常不自觉地宠爱孙子,家长们也要常常和婆婆们沟通,提醒他们,孙子的教育也要严格。

情景三:老人观念太陈旧

桂林市民陈女士很郁闷,孩子一岁了,最近去医院体检时,医生说孩子的精细动作不够好,智力发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家长平时在家多做练习,比如教孩子拿杯子喝水等,并及时到医院进行体检评估。陈女士工作忙,平日小孩由婆婆带。婆婆却说:“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自己喝水,现在太小,没有必要教。医院也不必去了。”陈女士十分困惑。

解决方案:中间人“搭桥”化解矛盾

徐玉珍老师介绍,孩子的精细动作是应该进一步加强,也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评估。婆婆的观念比较老旧、顽固。媳妇儿和婆婆沟通需要有中间人,比如说孩子他爸,或者是奶奶平日很信任的人。只有得到婆婆信任的人才能说服奶奶。徐玉珍老师说,或者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让孩子取得明显进步后,婆婆看到了自然也会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

情景四:孩子到底给谁带

“孙子只要一和你在一起,就会生病,说什么也不能给你带孩子,一个晚上都不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带就怎么带!”“我给孙子出钱上学,他是我们家的根!”……3岁小明的家里,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发生婆媳大战。小明妈妈喜欢带上儿子一起搓麻将、打牌、喝酒,但小明第二天上幼儿园后通常会感冒、咽喉发炎。几次下来,小明奶奶坚决反对媳妇带孩子。而小明爸爸每天忙着做生意,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小明因此也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话,常常和老师说:“我不想回家。”

解决方案:在最有利孩子的立场互相配合

徐玉珍老师介绍,这样的家庭很多,有的确是家长做得不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建议小明暂时由婆婆带。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和小明妈妈谈谈,做好小明妈妈的思想工作,让小明妈妈转变思想观念,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和婆婆一起互相配合教育小孩。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9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合格的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能及时和适时的教育和指导自己的孩子。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呢?

一、主动实施家庭教育,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许多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他就要由学校来教育,教育得是好是坏都是老师的事情,出了问题也是老师的责任。”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家庭是孩子永远不毕业的学校,任何时候家长都对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孩子在上学之前,他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都在初步形成,在这段时间内,你有没有严格的教育,在进入学校后,差别已经表现了出来,更不要论以后的发展更是与家长的素质修养息息相关。所以家长时刻不能放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义务,在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在家庭中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具体地教给孩子做人和学习的方法,防止各种问题的出现。

二、注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孩子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长要创建良好的家庭气氛,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起居,讲究卫生,穿戴整洁,做事有序,文明大方,生活规律等。并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一方面我们在学校里要求学生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里言而无信,违法乱纪、生活奢侈,这样就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另外家长在注意自己言行的同时还应了解学校对学生提出的日常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强化好的行为,及时地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倾向,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经常与学校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发展动向

家长要明确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关注学校工作,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听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家长的要求和建议,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认真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还要进行“校访”,校访时侧重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不要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四、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及时教化孩子不良行为

如果家长注重言传身教,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一般来说,孩子是会健康发展的,但我们现在很多家长缺乏学习意识,同时脑子理又存在很多错误观念,因此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一定要理智冷静,分析问题的症结,并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引导教化工作,如违纪问题:首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抽烟、酗酒、打架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可是有些家长总是强调别人打了我的孩子,或说:“我们那儿庄风不好,小小的孩子就。”这是一种姑息包庇的态度,不利于不良行为的矫正。其次也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如气急败坏地回家痛打孩子,或者用恶毒的语言辱骂孩子等等。正确的做法是先反思自己,然后再帮着孩子分析问题,最后制定正确的行为习惯,并监督执行,同时要理解学校的有关决定,让孩子在挫折中受到教育。

五、用心关爱孩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的关注不仅表现在外在行为的观察上,还应表现在对其内心情感上。国外孩子回家父母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而我们问得最多的是:“你学习怎么样,考得怎么样?”孩子的心情是否愉快,内心是否舒展,决定了他的身心能否健康的发展。家每位长都要用心关爱孩子,当他痛苦的时候,当他迷茫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就能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10

[英]利特尔著 青岛出版社 2009年1月

“谈人生系列”是青岛出版社不久前引进的欧美家庭教育畅销书,共分三册:《与女儿谈人生》、《与儿子谈人生》和《与父母谈人生》。主要作者为伊莎贝拉・利特尔,她是一位业绩非凡的IT业女强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更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一直是女儿的贴心朋友,陪女儿快乐成长。《与女儿谈人生》和《与儿子谈人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的指导读物。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青少年的梦想和困惑,通过本书告诉青少年要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用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应对成长的烦恼,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完美的人生。每本书分为“处世之道”“亲情、友情、爱情”和“人生挑战”等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话题,每本书共计约60个话题。作者就青少年生活中最常见的话题展开讨论,并给出具体有效的建议,为孩子由青春期向成人顺利过渡提供了人生指南。

《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东子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

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生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据对成功人士的调查表明:对其一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同样,对犯人的调查也表明:对其一生犯罪影响最大的也是母亲。中外历史和当代的教育科学都证实了这样一条规律:在早期教育问题上,相对而言,母亲比父亲更重要一些。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他们的共识是只有高素质的妇女才有高素质的下一代,才有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母亲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经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了母亲的教养态度和儿童性格发展的内在联系。因此教育应从教育母亲开始。本书致力于引导和帮助母亲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构筑“母亲播种爱、子女传承爱、人类充满爱、世界享有爱”的精神生态链;本书重视母亲教育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引导家长做一个有进取精神的母亲,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母亲,做一个不娇惯溺爱孩子的母亲,做一个能科学教子、会因材施教的母亲,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方晴朗的天空,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詹文龄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年8月

本书作者詹文龄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她的教育理念是:“尊重生命,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家长和教师要用心分析和研究孩子的个体情况,透过生命表象去追本溯源,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各地演讲和电台做节目的一手资料,通过大量对孩子教育的实例,介绍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书中例子极具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家长和教师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本书内容包括: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天性,研究孩子的潜能;②如何帮助这些“亮起红灯”的孩子;③差孩子是家长教出来的;④如何在孩子心中播一颗“好种子”;⑤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成绩;⑥帮助孩子过好学校生活;⑦父母与孩子如何“化干戈为玉帛”;⑧如何让你的孩子融入同伴;⑨如何从玩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特长;⑩生活中处处有教育。

《斯波克博士教子经》

[美]本杰明・斯波克著,宋苗译著 京华出版社 2008年7月

本书适于0岁~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阅读。《斯波克博士教子经》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继《斯波克育儿经》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针对当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对父母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生活中的焦虑、新生儿、睡眠问题、童年时期几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性格与态度的培养、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对孩子的管教、难以相处的关系、当今如何做父亲、健康与营养、离婚及其影响……在本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杰明・斯波克博士是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其名著《斯波克育儿经》自1946年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修订和补充,2005年已经出版至第8版,被译为39种语言,全球销量已高达5500多万册,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十本书之一,他因此被誉为“育儿之父”,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一位“养育”大师。

《21世纪家庭教育新理念丛书》

(共4册)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

《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美]斯蒂佩克、西尔著 李旭大译

我们怎样向孩子展示学习的乐趣?怎样激励他们学得更多?通过连续几年在学校中调查、验证最新的研究成果,狄波拉・斯蒂佩克博士和凯茜・西尔总结出来一套有效又易于实践的新方法。这套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以及自我完善和自主的感觉如何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别怕!帮助孩子应对恐惧和焦虑》

[美]布罗姆菲尔德著 周邦宪、周希译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把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和成长的焦虑幻化成恐怖的巨兽。9・11事件使他们意识到前所未有的恐怖,这加剧了他们的想象。所以,现在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坚强、可依靠和明智的父母。理查德・布罗姆菲尔德博士既是一位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又是一名父亲,他在本书中向家长提供了一系列明智、有效的建议,并且帮助他们扩大视野,以更宽容和富有远见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

《孩子的心声:倾听我,拥抱我,相信我》

[美]伍丁著 刘冬花译

“在孩子眼中,理想的父母该具有哪些特点呢?”斯科特・伍丁博士作为一名注重实践的心理学家和咨询师,曾向一些高中低年级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本书包含了孩子们关于这一问题的生动、坦率的回答。通过它,你可以了解在这些青少年心里哪些因素是占据首要位置的,了解他们在穿衣打扮、家庭作业、娱乐休闲和朋友交往方面的种种想法。通过它,孩子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喜欢父母做的哪些事情,不喜欢哪些事情,他们通过总结的12条理想父母应具备的特点,告诉你他们希望父母以何种方式来对待自己。

《如何培养有教养的孩子》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11

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会好好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在家长学校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课,我深感受益非浅。在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同时也使我更加亲切地体会 到,当教师难,做家长也难,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更难。做一个好的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幸好有家长学校,通过她,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在尽力做好家长的同时,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提高,现将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第一是教育观念的改变。通过几个老师的讲座,使我了解了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知道了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因为我感觉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以前,我甚至这样认为,我将孩子送进学校,学好学坏就靠学校老师了,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家长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从而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教育的最好效果。通过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培养孩子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第二掌握了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了教育能力。通过学习,明白了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礼貌待人,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主动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假期带孩子出外旅游增长知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老爱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一些好的习惯。同时,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教育要有耐心,切忌粗暴,我亲身体会到,孩子有时的“不听话”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只要有耐心,一定能找出他犯错误的原因,也只有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第三提高自身的素质。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时刻充当着“老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通过听老师的讲座,让我掌握了一些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给孩子布置任务,如何处理孩子的要求和拒绝,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等。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入手,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同样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给孩子限定时间可以帮助他专心地做事情,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关于孩子成才的看法。通过学习,明确了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代要求社会造就复合型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单纯追求高分、高学历,而忽视孩子个性、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教会孩子与不同的人共同相处,培养孩子的交往、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及与人合作精神,让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总之,孩子毕竟还小,他分辨是非能力和良好的行为的养成,要来自平时生活中看到的,所接触的环境和接触的教育,对孩子要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做家长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在关心孩子的吃穿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各方面对他能正确引导,耐心的教育,让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反过来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长,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靠家校共同努力。

如何教育好孩子范文12

不能外包之1 夫妻恩爱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如果说这相似的幸福家庭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因素的话,那必定就是夫妻恩爱。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着无可比拟的安全感,往往阳光健康,孩子在感受到幸福的同时,也学会了爱与被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国际商务礼仪和儿童礼仪首席培训专家蒋佩蓉老师的观点是:丈夫第一,孩子第二。在家庭中,首要次序是配偶,其次才是孩子。一方面,只有对配偶重视和恩爱,才会有健康自主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是从这种原生家庭中学习人际关系及夫妻相处模式,成年后,组成自己的家庭,会无意识地受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的影响。因此,夫妻恩爱,是父母必须亲自经营呵护的,不能假手他人,亦无法外包。

小链接

美国家庭心理医生杰明·撒克博士曾经说过:“做父母的,能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彼此相爱。”

不能外包之2 习惯养成

把孩子外包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最常见不过的事了。但是,外包后,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当然,我们知道,把孩子外包给老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这种外包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老人对孙辈都是习惯性地宠爱甚至是溺爱;第二,老人还是旧时的抚养习惯,不容易适应新时代的养育理念。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错过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知道,6岁前是孩子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年龄,改变一个人的习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妈妈从小为孩子建立各种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习惯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两岁的孩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秩序感,比如,晚饭后会抢着擦桌子,把盘子送回厨房;每次一提外出,就会自己主动拿起外套围巾,这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各种习惯的开端时期。

不能外包之3 爱的教育

普天之下,恐怕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无条件的,愿意付出和牺牲。将这份无条件的爱传递给子女,也只有父母能够做到,学校、社会教育机构怎可替代?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如何在爱中建立规则,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和给予爱,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第一招:告诉孩子,无论何时,父母都深爱他们

明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有时候,父母却会人为地制造一些“伪象”,好似父母对

孩子的爱是建立在“表现乖”“好成绩”的基础之上。孩子做错了事、表现不好、没有及时学会某样本领,父母就会生气,更有甚者会恐吓孩子,诸如:“你还是我的孩子吗?你还怎么让我爱你?”之类。这种方式会令孩子产生无助感,长此以往,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爱,这对其一生都会有不利影响。不以爱来强制孩子去做某件事,不以爱来威胁孩子,不将爱与任何功利性的事物画上等号。最重要的,就是时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这和他们的成绩单如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第二招:平等对待孩子,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周国平在他的著作《宝贝,宝贝》中提到,作为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做

孩子最佳玩伴儿,与孩子玩得投入而开心,自己成为孩子;当孩子渐渐长大,能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无所不谈。

他的话简单来说,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盛

行这样一句话:“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最富于教育意义的家庭关系应该是“等边三角形”,即夫妻、父子、母子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过高,也不过低,过高的话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其日后适应社会生活困难;过低的话会导致孩子过分压抑、缺乏主见。

第三招:让孩子学会关心、谦让、宽容和付出

有人将爱比喻成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古语有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要让孩子不仅体会到被爱,还要告诉他们如何更好地去爱父母,爱同伴,爱老师,爱陌生人,爱自然,爱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要多带孩子去户外,让孩子感受到阳光雨露之滋润,感受到风的温和,草的清香,花的娇艳,让孩子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还可以通过阅读,通过小故事,让孩子学会如何关心同伴,如何爱自己的家

人,应该怎样谦让;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告诉孩子,如果作为家长的你,遇到和孩子一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付出。爱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但提醒父母们,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初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启蒙性。因此,无论如何,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爱的教育,自己首先要做到!

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在家长们身在职场、无暇全天候照顾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请老人帮忙,可以以培养孩子兴趣为目的而选择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但是,才艺、知识、技能可以外包,那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氛围、情感体验、习惯养成、价值观培养等等这些育儿的“核心技术”,非父母亲力亲为不可,外包可实现不了。

不妨,从现在开始,赶紧审视一下自己是否过度外包了,是时候“自产自销”了!

推荐阅读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作者:(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澳)詹姆斯·奥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