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

时间:2023-06-02 09:19:28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率

0 引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业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与目标。因此许多高校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并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大纲。作者所在院校,理工科类所有专业的班级均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需要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或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类专业一般选择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学院为学生掌握该类课程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题目、题目类型和NCRE相符。

1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核内容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期末考核是以检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否实现为目的,且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与时俱进,考试时间可统筹安排。考核形式也可灵活多变。两者的目的、考核内容、考试时间、考核方式、对象都不同。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和二级的考试大纲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相对应,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作为学生就业的一个筹码,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学校有一个较好的通过率,各高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放到重要位置,并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便适应计算机等级考试。

2.2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负面影响

2.2.1 等级考试内容不全面

等级考试系统的制作和题库的建设方面不能根据高校不同层次和专业特点,从难度、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也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等级考试内容的不全面与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有限,两相作用,使得教学内容只能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进行,从而导致许多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无法讲授。比如VB等级考试几乎不涉及文件、数据库、多媒体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确是VB的重要应用领域。

2.2.2 应试教育阻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有些院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有些院校把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分与等级考试合格挂钩;有些院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因此这些院校的部分教师就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演变成了应试教育,在教学中只重点讲解考试相关的知识点及内容,不考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讲,学生也将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标,只学习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内容,而忽视相当一部分与应用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演变成了应试教育,从而偏离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设的初衷,也无法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性特征。

2.3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可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制定,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班级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辅助检验,也考查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使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关注教学效果,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3 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是以应用和操作为主的一种技能性学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以等级考试大纲要求作为教学参考,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是在实验教学,除了加强上机课程的指导,还应该对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做相应调整,减少课程中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在课程结束前让学生独立完成涉及文件读写等方面的小程序,完成程序打包及完整的可视化界面等。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3.2.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注重操作,大多数同学都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基础,但理论知识不足,大部分学生打字速度可以,但正确率不高,对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操作基本不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案例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个或两个较完整的案例,让学生试着去做案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详细讲解案例,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上课、上机时各小组成员坐到一起,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这样即为教师分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和同学的交流逐步提高,逐渐减少差距。

3.2.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对大一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听几节课后赶到一头雾水,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思维方式与他们以前学习课程的思维方式不同;二是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只是做题,缺乏思维,没有自学能力;因此要想上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多媒体、板书、上机等,教学内容讲解上也要采用多形式,比如讲课式、讨论式、引导式、案例式等。讲课式是教师多采用的基本方法,但不能整个课程都用,要根据课程内容变化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写出判断闰年的逻辑表达式,可采用讨论式,教师可询问学生判断闰年的条件,总结判断闰年的条件,和学生讨论判断闰年的表达式,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出表达式。

3.2.3 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和程序设计课程都有对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供学生查看和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素材等,针对大一新生入校时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在线答疑,平台上题库的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的,题目形式接近计算机等级考试机试方式。

3.3 考核方式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考试方式最好采用机试方式。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包含平时考核、实验考核与课程期末考试三大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有上课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目的是要求学生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完成内容情况,因网络教学平台作业练习和考试是一个题库,但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是随机抽题,完成平台作业是掌握教学内容,以便顺利通过期末考试的保障;期末考试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考试题型是多样化的,包含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改错题等等,因网络教学平台题库丰富,每个人的考题是随机抽取的,相互之间重题率较低,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证。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4 结束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会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也相应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处理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花.处理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J].现代计算机,2012,10下:50-52.

[2]常玉慧,等.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07-109.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wWW.133229.COm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3

0前言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时,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重要依据之一。鉴于此类客观的社会需求,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NCRE是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近年来,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高校在校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准备考试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迫切需要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证书,以此来证明自身能力,为将来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做好准备。

1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

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既存在显著区别,又彼此联系并相互影响。区别在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不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侧重考察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系统、全面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许多重叠对应的地方,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1.1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正面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强调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学校因此加大了硬件设备的投入。

计算机等级考试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等级考试,学生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习起来更有目标、自觉性也大大提升。

1.2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负面影响

如果过分追求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容易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变成应试教育,造成考什么就学什么,最终学生只是掌握了如何通过等级考试的方法,而忽略了考试以外的知识。

教师应该将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看作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2.1教学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并考虑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融入了各个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既要满足不同专业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需求,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充裕的教学和实践课时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与保障。但随着高校培养方案的调整,课时数有所减少,这就需要教师转换原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动手、多实践,否则将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的需要,造成教学目标实现困难。

2.2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中学阶段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的普及、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学生生源地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日常操作,而部分学生较少接触计算机,学生水平的差异加大了教学难度。

2.3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不足。部分课程由于学时压缩,造成理论课课时大于实践课课时,严重减少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如何协调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基础教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以考促学,让学生在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可供教学实践参考。

3.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二级考试有多个方向可供学生选择,结合这一情况,为了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现专业特色,并能照顾到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可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

3.2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忽略等级考试的要求。教学进度也可以根据等级考试的侧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某一部分内容在等级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学时也可相应增多。

3.3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精讲”,就是重点讲清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要点,而不必面面俱到。大学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引导学生更有效率的自学。精讲的内容,可以结合等级考试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难点进行强调。

“多练”,就是多让学生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掌握了课堂讲解的知识点之余,学生还可有目的地练习等级考试的真题,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考试之中。

3.4“任务驱动式”教学

对于90后甚至95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大学生而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大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尝试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人们使用计算机通常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先预设任务,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在执行这一任务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操作,然后逐一介绍操作要点,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念和规律的过程当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进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任务的选择上,可以历年等级考试的真题为蓝本,结合实际教学的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对等级考试也会大有裨益。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自从计算机等级考试出现以来,关于该考试与日常计算机基础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了一些研究人员的关注。纵观计算机等级考试施行以来的这些年,可以看出该考试对于日常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由一定促进作用的。但也难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及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指出了二者之间不和谐之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当前计算机等级考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国家开办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等级考试提高计算机操作者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一些基础计算机知识的考察,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将计算机等级证书看作是找工作时的一个敲门砖,还有一些高校甚至将这个证书与学生的毕业相联系,导致大学生完全失去了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意义,为了考证而学习,通过后就完全放在一边;第二,每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都会相应的出一套上机题库,但是纵观这些年的题库,不论是题型还是题目内容上基本没有什么改变,更谈不上创新。这种“一脉相承”的做法可以说已经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恰逢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计算机等级考试依然这样保持下去,就谈不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第三,计算机等级考试特别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在题型的设置上没有区别对待不同考生。实际上,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去考他们的编程能力意义不是很大,这部分学生最需要学习的不是编程,而是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考生考察不同的内容。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出现的困境:第一,计算机教学教材的过于单一,很多高校虽然也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但是没有针对性,往往是按照公共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算机现在已经涉足各个行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同。社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要懂得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第二,学生自身所已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简单的将玩电脑游戏厉害与否,来评判计算机使用水平的高低。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当地经济水平的落后,甚至于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时,很难以全面照顾到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对死板的教材内容毫无兴趣;第三,学生上手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很大程度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期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这个问题已经普遍出现在很多高校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此外就是高校负责人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误解,认为学习这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考证,只要把题库中的题型记住,能考下来证书就万事大吉。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二者的发展,这也难免会出现二者相互抵触的现象。也就是说,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自从计算机等级考试出现之后,大学期间在计算机方面所能考的国家承认的“含金量”最高的就是这个证书,不难想象高校和学生对于这个证书的重视程度。但是过度的重视就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为了考证而教课,为了考证而学习。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直接按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进行,大纲考的内容重点教授,不重要的或者不考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学生,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或者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很差。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存在,毕竟国家开办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只是部分高校和学生曲解了国家设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用意,没有达到通过考试来提高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效果。如何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改革与创新,调整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第一: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对不同计算机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区别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照顾到毫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同时也不能浪费时间对已经掌握基础技术的学生重复教学。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内的计算机技能考试,设计不同的全面的考试内容,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以便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此外,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很多考试方向供考生选择,所以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去学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学生既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对自己专业所需计算机技术有着更为深入的学习。高校也可以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提供的不同方向,开设不同的计算机知识教学,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

第二:计算机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达到真正的与时俱进。给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计算机基础教材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很难以和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匹配,无法第一时间介绍给广大学生。作为教师就要时时的了解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之前的技术内容相比较,把区别和优化之处介绍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了解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遇到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时主动地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向学生更多的讲解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第三: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相整合,实现二者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协调同步。考试大纲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说,教学按照大纲开展。我们可以将等级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和基础教学中的上级内容相结合,找到共同之处,让学生通过日常实践练习或者学期考试来进行实际的演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对等级考试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要想更好的实现考试大纲与基础教学完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硬件设施的提高。高校领导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里所说的重视并不是将等级考试证书与学生的毕业相挂钩,而是在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上给予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地去升级优化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尽量去给学生营造更好地计算机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给一些生活条件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专家们研究的热点,国家也在这方面做着努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模式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只有学生真正的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才是二者存在的最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5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该方案与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相适应,结合了当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重应用、强实践、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原则。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与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开始步入正轨。为深入了解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实现大学计算机教学与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对接,我们对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多次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得到以下分析结果:在理论层面上,入学新生基本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实践环节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高手”和尖子学生占到入学新生的近20%。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在我校的入学新生中,有98%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但由于高考不考计算机方面的内容,学生感到收效并不大,认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这一比例占到78.5%。但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总体上讲,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所涉及的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的了解却很少。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必须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使我们的教育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也告诫我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在构筑高起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通过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北京地区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在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1+X”课程体系,探索并实践了与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逐步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转变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我校2004年在电类专业新生中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试点教学工作,2005年开始为全校所有专业新生开设该课程。

新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区别在于“入口”提高,教学内容上了一个层次,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课程更加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更加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

对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校开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告别“Office”时代的条件尚不具备,但采取何种方式保留“Office”内容,则需要认真研究。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差异。由于基础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的内容对基础好的学生吸引力不大,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反映内容太多、难度太大,老师讲课太快,上机实验内容根本无法及时消化。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的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出来,通过优化整合,组成“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采取“任务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方式组织教学,基本不占用课内学时进行讲授,而以学生自主练习及网上学习为主,教师通过辅导、答疑及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监控。为了确保这一教学环节的质量,专门构建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考试平台,全部采用无纸化的机考考核方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计算机基本技能测试。

通过实验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除了不占用课内学时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外,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安排了16学时的课内上机实验,主要内容是网络配置与网页设计、数据库基础实验、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及程序设计基础操作实验。在教学安排中,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而将课内上机实验安排在后半学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地进行调整。对那些明显过时的、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应当压缩或取消,对一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或课程则应当补充或设置。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探索并实践了新的教学运行模式,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图1),实现了由“三层次”模式到“1+X”模式的转变。

图1 计算机基础教育“1+X”课程体系

在新构建的“1+X”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必修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具有强制性)。二是通选课,它是由信息基础学科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安排更新灵活,因此能很好地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发展快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几门课程。三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主讲,其目的是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渗透,解决好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新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 设立“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环节,并且采取“任务驱动+自主练习+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方式组织教学(任务驱动法),破解了如何实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对接”这一难题,优化了教学组织过程,节约了课内学时。

(2) 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构建起语言类课程群。将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作为基础课,Visual C++程序设计及Java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构建起层次化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群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各种语言就其本质来讲都是相通的。作为第一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其教学重点就是要将那些各种计算机语言中相通的知识点讲深、讲透,在后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不再重复这些基本内容,从而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熟悉编程工具,熟悉开发环境,并结合所学专业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开发规范的、实用的软件产品。

为使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程序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律及用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咀嚼与消化,去体会程序设计领域的纷繁灿烂的世界,大有裨益。

(3) 动态选修课群的层次性。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主,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动态网页设计等课程;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包括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第三层次: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主,包括Visual C++,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 计算机系列基础课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系列计算机通选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安排与必修基础实验是配套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计算机某一专业领域的应用技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例如,与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及“动态网页设计”两门课;与数据库基础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实验相衔接的通选课程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很多学生在完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某一实验任务后,便对该计算机应用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向老师预约相应的通选课程。避免了过去那种进行选课指导时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4案例引入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我们探索并实践了以程序设计为主,语言知识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中按教学内容分主题,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编程应用为驱动。各主题的教学过程采取“案例分析-要点讲解”的教学方法。这是从教学理念上进行的深层次改革,也是我们多年来教学思考的结果。目前,全国只有浙大等为数不多的院校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同层次的院校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采用浙大的精品教材,结合我们一般本科院校生源层次的特点,编制了与案例引入的主题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课件,编写了从错误程序修改起步,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编程和调试技巧的独具特色的实验指导书。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预期效果。

5革命性的C语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备受争议。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后,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中用到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只学到软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一部分内容,另外还有一大块内容(如库函数等)并没有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涉及。为了使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体验到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我们构建了革命性的C语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 在机器人AS-UII/UIIP上完成C语言编程训练, 实现直观有趣的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并将其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我校低年级学生踊跃参加C语言创新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引导及每周一次的定期活动,学生感到C语言不再是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而是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利用创新实践训练平成C语言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C语言的理解,提高了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单纯的程序验证、编程调试到现在的基于机器人的由学生编程控制的研究活动,这是C语言实践教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呼唤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变革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

计算机应用能力机考工作组织实施以来,通过凝练试题,完善考试环境,实现了从试题生成、成绩评定到分数导出的全程自动化,使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更加公正、科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考试平台功能完备、结构严谨、安全稳定、标准统一、操作简便、使所有考试按统一标准进行试卷组织,节省人力物力,考卷安排合理,且重复率低,易于进行考试管理,有助于增强考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考试系统包括:考试服务器、考试客户机、评分系统、题库制作系统、试卷定义系统、成绩处理系统以及试题库组成。试题按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是非题、改错题、操作题等。

7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由教师机、学生机、信息终端控制器、多媒体网络设备及教学管理软件组成,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机房功能于一体,能完成电子举手、师生对讲、屏幕监视、黑屏肃静等多种教学功能。以技能培养为主及可视化程度较高的课程采取了全新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提升我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让师生充分体验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撼,从而改变了学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状况,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

8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我校北京生源比例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大,课堂纪律有恶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急需花大力气引导与培养。我们通过采取课堂座位班级轮换及学生助教助课等策略,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交流知识观点,并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采取“同题异卷”考试组织模式,树立了良好的考风。

9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任务。为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以力求探索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8-01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2.1.1 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

2.1.2 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

2.1.3 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

2.1.4 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2.1.5 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

2.1.6 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

2.1.7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2.2.1 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

2.2.2 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

2.2.3 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三、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当前,对该门课程进行无纸化的网络考试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减少繁重的试题评分和试卷印刷外,还能够实现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考核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本质,即具实践操作性。在保证考试方式有效的同时还起到环保的作用。其中,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更为公正、公平、客观和准确,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为学校教务工作节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TPACK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黄凡.广西师范学院.2014.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朱越来.吉林大学.201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7

关键词:课程体系;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校逐渐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和条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院课题组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研制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软件、考试系统、智能化课程网站。

1明确目的,确定核心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工作原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课程具体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2]:1)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2)较为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3)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为了强化“双基”教学,课题组设计了下列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包)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和“建模与编程能力”。这些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需要,课题组设计了计算机基础的核心内容――“1+4”课程组。这里的“1”是指计算机基本使用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4”是指:1)程序设计――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理解算法的概念,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2)数据库技术――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作用,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的体系结构和它们的差别,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功能,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掌握防范病毒的基本方法。4)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结合不同学生兴趣,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2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零起点与操作熟练并存的问题;2)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问题;3)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内容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的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研究建立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是通常意义下的常规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自己的设计题目,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完成个人的“大作业设计”。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使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都有很好的认识,从而解决相应问题。

2.1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就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参加中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而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课业太重和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起点很低,对计算机应用掌握程度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针对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就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通过测试和调查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学生对自己现有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就引导他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模块的学习;对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出新生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关内容,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跟不上的问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要激发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因此,在新生入校时,我们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所做的成果(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提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

通过这些模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教师座谈,讨论确定第三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目标,并依照此目标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什么和如何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阶段有了初步期望,自然主动性会有所提高。

2.3内容多课时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内容多主要是指对教学基本要求涉及宽泛,学时少主要是指受本科生总学时控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课程内容的增加,时间相对越来越少。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教学和新考试模式的引领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2.3.1丰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种资源

课题组开发了近4G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全部资源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生动活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网络平台上,建设有12个资源子库(如图2所示),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查寻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作业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和教师测验教学成果,以不断改进教学。

2.3.2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4]。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教案和教学资源等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组织力量和探索求解。此举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查找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实际操作更加丰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4实践环节薄弱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等问题[5]。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考试方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2.4.1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校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为学生上机提供了大量的软件资源,实验软件覆盖了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授课学时之比不低于1:1。

计算机实验课程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比如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实验指导库,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更充裕的时间逐步完善各种实验。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研究与创新型实验[6],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4.2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采用以考核基础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水平为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平时考查、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考试模式,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根据考核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试题库。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都可以使用机试系统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系统会根据题型和知识点设置,随机抽题、随机组卷。这种机试考试系统有效实现了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同时,学院在第三阶段增加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提出选题,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性能指标,供学生选择。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最后给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成绩。题目可能是一样的,但答案是多样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四个以能力测评为主的机试考试系统。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2000道试题和答案。在试题库中,题目类型有多种,设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有可以区分难易程度的不同题目。每个考试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三种方法的随机选题。

3教学成果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在2005―2009年连续5年的省大学生“Flas制作”大赛中,一直保持总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创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图3所示。

课题组讲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课程(/jpkc/)。与成果配套的两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分别在2006年、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果提供的教材、计算机考试系统、CAI 教学系统、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分别在河南省、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等九省市,52所高校得到应用。受到了各用户的好评。

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经过多年总结分析,确定了“1+4”课程体系,建立“三阶段开放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需求,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学习,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使毕业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徐久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M].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

[3] 王宏,吴文虎. 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4] 吴文虎.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13-14.

[5] 朱勇.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3-364.

[6] 宇缨,胡天明,侯爱民. 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07(10):135-136.

Research on Reform of the Network-Based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GE Wen-ying, WANG Ai-min, LI Peng-wei, GUO Lei, LI Qing-she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考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试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已成为当代许多高校作为新生人校必修课程之一。无论哪个专业,每个大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属其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属全校性课程,一般统一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因此,同时参加考试的学生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大。

目前,这门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计算机的应用结果,亲身体会计算机应用的优点。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理论中深入掌握实践的本质。

期末考试同样也分上机操作试题与理论试卷试题。现在的上机考试多采取实验课随堂出题测试,上机考试的分数计入期末总成绩。

另外,在学校考试周中,再统一组织所有相关学生参加笔试考试。主要形式是提前由教师预先出好几套试卷,由教务处组织印刷。到了考试周,学生考试。考试结束后,教师立即开始手工阅卷工作。

二、考试方式的客观约束

(一)上机考试的客观约束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全校性考试,普通高校每年参加这门课考试的学生人数都有上千,甚至更多。然而,大多数学校的机房数量有限,不可能同时提供如此之多的机器设备用于上机操作考试同时进行。因此,现在的上机考试多采取实验课随堂出题测试,上机考试的分数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

理论试卷考试比较容易实现同一时间进行。到了考试周,学生在教室里做试卷,教室数量充足,是完全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的。但是,在考试结束后,教师繁重的阅卷工作随之而来。

(二)课程性质与考试方式的关系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多为动手操作,例如:新建文件夹、制作电子文档、制作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等。所以,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动手操作能力应是这门课考核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考试方式以上机操作考核为主。

理论考试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对计算机本质的认识,对计算机基本原理的理解。如果没有理论教学,学生容易陷入在上机实验中“照葫芦画瓢”的误区,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理论考试现在多以纸质试卷在同一时间进行。试题类型包括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核,例如:排他选择能力、判断对错能力、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计算能力、操作过程描述等。试卷所有试题由任课教师手工批阅。由于理论试卷考试一般在学期的最后几天组织,试卷量较大,教师阅卷与统分工作显得尤为繁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考虑一些客观题采用机器批阅的形式,如选择题、判断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阅卷教师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机器批阅更不容易产生过度疲劳而出错。

三、信息技术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帮我们改进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方式,克服一些客观约束,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中包括的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都可以为我们实现机试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为机试提供的技术支持

我们先来看看程序设计技术对机试的技术支持。如今,有很多有效的程序设计工具,如Visual Studio系列、JAVA等。利用这些程序设计工具设计软件,将一些规范工作流程记录下来,可以代替一些手工的重复性劳动。如考试中客观题的批阅,是完全可以用机器替代的。手工批阅客观题,即使是一名很熟练的教师,批改40道单选题,平均需要60秒。如果用程序来实现的话,大约在1秒内就完成了。而且,即使一名熟练又细心的教师,在长时间重复劳动中免不了会疲劳而导致出错。反之,程序没有这样的限制。另外,可以用程序来严格控制考试时间,到时间由程序自动收卷。

其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也为考试方式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考试试题可分类存储于试题库中,这样在考试进行前,可以从试题库中随即抽取试题进行组合,这样更能有效地防止作弊行为。再如:在数据库中预先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等),试卷批阅后,自动将本试卷的分数匹配添加至相应学生记录中,从而减少教师登分的过程。

再者,网络技术可帮助实现试题于服务器端统一管理、试卷提交位置的统一分配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考试环境,比如考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用动态字体或语音进行适时提醒。

(二)借助MIS改进考试方式

MIS,即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基于信息技术针对不同应用,实现目标的用户一机器系统。针对不同的应用,MIS可以有其他一些名称,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考试系统”等。

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也可借助MIS来克月Ekes的一些约束,提高考试的公平度、考试效率、阅卷效率、节约纸张与人力。

(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功能流程分析

此系统将上机考试与理论考试结合起来,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学生不需要参加两次考试。考试以机试为主。上机操作题型基本内容可以不变,理论测试题中的操作描述题可以省略。由于学校计算机设备的限制,仍然不能实现所有学生同时考试,所以该系统要有丰富的试题库,以供随饥抽题。

系统考试模块功能流程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考试方式之前,我们要明确两点:(1)考试方式的任何变革,不能改变教学目标,即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基础的能力;(2)考试方式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本校可以利用的资源及客观约束。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177-02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Discussion

JIAO Ke-ying

(Zhumad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the dem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problem analysis, from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goal, a new teaching patter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reform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e; quality education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9-122,125.

[2] 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6: 38-40.

[3] 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4] 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1):104-10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以极大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操作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教学内容已涵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部分课程,这不可避免地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院大一的新生计算机水平因地区不同、城乡不同差别较大。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起点如何定位,如何与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如何解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2)整个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但也仅仅作为辅助传统教学的一个手段,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看、听、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教学方式。我们采用标准电子教案,教师授课时大部分时间为“幻灯片放映者”,局限了教师个人风格的展现,使教学质量处于平庸状态,加上计算机课件授课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忙于对知识的记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3)计算基础教学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极强、发展迅猛,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新的应用系统、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但是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明显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4)考核手段落后,难以起到督促学习的目的。目前,本院实现了全校统考,考教分离,考试方式以机试。上机考试仍然采用单机方式使得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内容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肯定,同时机试评阅时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也一定程度影响机考成绩评定的准确与公平。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本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势与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根据新生计算机知识起点不同。实行分级教学

由于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新生入学后,由学院教务处及信息系组织计算水平等级考试测试,学生自愿参加,考试成绩达到标准者编入提高班学习,未参加分级考试和考试成绩未达到标准者编入基础班学习。

基础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点开始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组成及软硬件系统等)、操作系统基本知识、Office2003、网络基础知识等。提高班:以应用人手,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班课程可分成几大类: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自选,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2.2充分利用校园网,创建网络课堂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创建一个实时交互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在这样交互式学习环境下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既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学习,也是对网络操作的一种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2.3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模式,提倡与相应学科整合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管理问题。面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挑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方面要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应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体现自身应用特色,提倡与专业学科整合,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相应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实际应用中,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本学科中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改革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开发有足够试题的题库、能自动组卷考试和判分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考试由理论知识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组成,既能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考察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在新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一支素质优良、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扎实,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那么要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合格人才,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所以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更应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要多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学术交流,参加相关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参观、观摩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模式,要求青年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培训和深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11

关键词:大学 计算机 基础教育 认识

当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竟争逐渐转向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竟争,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竟争,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任,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偏差,如何做好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行之道。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专业分类繁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有所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要确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和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服务于应用目的,不宜脱离应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际操作,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宜结合应用进行学习,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从不同地区来到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是有所差距的,加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我国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学生基础不一,学习存在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吃力,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问题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大学专业间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随着计算机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进入校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困惑,对计算机学习存在无用论的想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差。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索教学改革

认清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大学文理分科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程。

其次,综合专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侧重于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基础上,再发挥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起来,可适当多学一些专业实用软件知识。除目前课程中讲授的常用软件外,还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一两个软件,对软件的讲解应着重对软件的功能介绍,使学生了解所讲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必详细讲操作步骤,但要选择一系列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在做练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选择一个软件,较深入地讲解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全面兼顾,统筹安排,才可使内容既适应目前的形式,又适应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是期末一份笔试试题,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要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作为一次平时测试,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上机考试系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将老师从传统的判卷中解脱出来,按各部分比例计算出的综合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总成绩,达到改变考核方式,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个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提升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该从专业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基础的差异,制定相应合理的策略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12

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考生应主动接受监考员按规定进行的身份验证和随身物品检查。考生未带身份证或准考证,不得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考生入场,除2B铅笔、黑色字迹的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无封套橡皮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及其他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

考生入场后,对号入座,将准考证等证件放在考桌左上角,以便核验。考生接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在指定的位置和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填写姓名、准考号等栏目。凡漏填、错填或字迹不清的答卷、答题卡无效。

遇试卷分发错误及试题字迹不清等问题,可举手询问;开考后再行提出的,更换试卷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补偿;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考试时间

2017年天津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将于10月28日、29日举行

考试科目

1.高起本考试科目

①理工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以下简称理化)。

②文史类: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以下简称史地)。

2.高起专考试科目

①理工类:语文、数学(理)、外语、计算机基础。

②文史类:语文、数学(文)、外语、计算机基础。

高中起点的语文、数学、外语(外语科目语种分英语、日语)、理化、史地试题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计算机基础科目考试时间为90分钟。各科满分均为150分。

3.专升本考试科目按照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确定。

①文史、中医类[含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

②艺术类(一级学科)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艺术概论、计算机基础。

③理工类[含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心理学类等除外)]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高数(一)、计算机基础。

④经济管理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等]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高数(二)、计算机基础。

⑤法学类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民法、计算机基础。

⑥教育学类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教育理论、计算机基础。

⑦农学类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计算机基础。

⑧医学类(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专业考试科目:政治、外语、医学综合、计算机基础。

专升本考试外语科目语种分为英语和日语。

除计算机基础考试时间为90分钟外,其他各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各科满分均为1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