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3-06-01 09:09:45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

结题报告范文“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二、课题界定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七、课题的研究内容八、课题研究成果九、遗憾

课题结题材料的准备一、成果性材料1、主体:结题报告、阶段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著作、教案、案例、教例等2、附件:声像、图片、照片、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课件等3、成果效益、影响材料 ①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及社会反响②与课题相关的教师、学生的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子课题结题报告》是实验区(校)参加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成果形式之一。为增强结题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总课题组对其撰写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

怎样写结题报告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

结题报告格式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

语文结题报告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 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课题结题报告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收官”阶段,旨在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通过结题报告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执笔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

中学语文结题报告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表项 目 类 别:合 同 编 号: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负 责 人: 所 在 单 位:电子信箱(Email): 起 止 年 月: 填 报 日 期: 项目结题简表项目类别项目名称负责人职 称研究期限计划完成年月实际完成年月实际参加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

合作学习结题报告一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提出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

校本教研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作者:华土木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德育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家教结题报告在美丽的南淝河畔有一所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学校——合肥市三十八中,她遵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试行条例》为依据,确定了“规

关于礼仪的结题报告不是第一次做课题。仔细想想,自己先后主持了两个上海市青年教师基金会课题,一个区级重点课题,一个区级一般课题,并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这次不同。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前言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

初中语文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自主学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兴起于西德,后风靡于欧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我国虽自古就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远远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国家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

2008年,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南京举办。此后,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每届一个主题,目的是为广大高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院(系)负责人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围绕教学这一核心,搭建一个高层次、广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连续举办的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得到了广大高校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自今年起,“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更名为“大学教学改革系列研讨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始终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中的作用更为凸显,成为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两年来,项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广大高校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和广大师生真切地看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的方向。

本届研讨会将以“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为主题,组织广大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开放课程主讲教师交流、研讨建设经验,共享应用建设成果,更好推进项目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观念革新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本届研讨会也将落实筹建“全国高等学校开放课程共建共享联盟”有关事宜。

围绕研讨会主题,拟讨论如下专题:

1. 开放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转变;

2. 开放课程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

3. 开放课程与学习模式改革;

4. 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

5. 开放课程在学校教学过程应用与创新。

本届研讨会有关事项如下:

一、与会主要人员

1.高等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教学院长(系主任)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

3.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

为便于更多的高校直接参加研讨会,分享研讨会的成果,每所高校限报2名。

二、主题报告遴选与论文征集

研讨会主要内容分为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和会议交流研讨。

大会报告每人50分钟;专题报告每人40分钟,其中35分钟为报告时间,5分钟为交流时间。研讨会组委会已经开始向各高校和专家征集大会推荐报告、专题推荐报告和论文。

推荐报告须附全文或有三级标题的提纲。截止时间:2013年11月10日。

《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常设相关栏目,欢迎广大教师投稿。编辑部将遴选部分优秀论文连同大会有关报告分批分期发表。

三、论文要求

1.凡内容符合上述论文征集范围,且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均可投稿;

2.论文应依次包括标题、作者及单位、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正文、作者联系方式(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3.论文要求为Word软件.doc格式文档,A4纸版面,标题文字用4号黑体,作者及其工作单位5号楷体,正文5号宋体,行距1.5倍,三级标题、中英文参考文献及其序号等排版方式参照《中国大学教学》现有格式,全文字数在5000以内。

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13年11月10日。

四、参会注册与联系方式

为提前做好会议准备与服务工作,请与会代表务必于2013年11月15日前登录教研中心网站进行网上注册,论文请E-mail至研讨会组委会秘书处。

1.研讨会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

杨裕南 电话:010-58581590

王青林 电话:010-58582264

传真:010-58581676 E-mail: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120

2.研讨会承办方联系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申忠宇 电话:025-85891699

梁 中 电话:025-85891533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3

关键词:核心课程;高校;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54-03

新形势下,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质量30条)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简称:评估12条)为高校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是否完整有效,成为落实国家“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关键。从高校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是影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专项评估构成了高校教学自我组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1]。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课程。因此,开展校内核心课程评估工作是强化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加强核心课程内涵建设,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评估理念

(一)学院是核心课程评估的主体

学院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2]。当前高校管理重心普遍下移,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日渐成熟,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分配方面具有较大的自。核心课程评估应强化学院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评估新模式,学校制定评估标准、指导学院实施评估方案,学院组织核心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自评、自主聘请校内外专家评价课程、总结本院核心课程的教学成效与存在不足、制订并落实改进计划。

(二)以学生为本

首先,核心课程是高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主要形式,核心课程评估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摒弃“教学是知识的传递”、“学习是知识的积累”等陈旧教学理论,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点关注课程师资配备和课程资源是否保障学生学习需要,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课程考核是否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素质[3]。其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顾客、是消费者,学生对核心课程的评价和满意度,是检验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在标准。

(三)为教师服务

评估对普通教师而言往往意味着“折腾”,一是要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无休止的书面材料,二是评估结果常以负向激励为主,容易对教师职称晋升、评奖报优产生影响,致使教师消极地应付评估工作。核心课程评估应树立“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坚决防止和克服“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倾向,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评估工作的受益者。

二、功能定位

核心课程评估可以有效发挥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导向功能。学校能够引导广大核心课程授课教师以打造一流精品课程为目标,重视教学、投入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凝练教学特色,全面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二是诊断功能。核心课程授课教师通过课程自评、学生反馈、专家评价等环节,能够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不足,提高课程自身的竞争力。三是监督功能。学校从校级层面宏观分析核心课程师资配备、教学资源、教改成果、考试成绩分布、试卷评估质量、学生满意度等数据,能够准确鉴定全校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合理化功能。通过核心课程评估,学校能够有效检验相关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改进方向,促使教学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4]。五是对话功能。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能够围绕核心课程,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共同研讨“大数据”、“微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智能学习平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引领核心课程改革的方向,促进核心课程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核心课程教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评估内容

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核心课程负责人、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教务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在充分调研、深度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出核心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以保障和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为导向,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将原则性和抽象性的评估目标逐级分解,使之成为具体的、行为化和可测量的分目标,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静态评价和动态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参与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一)专家对核心课程自评报告的评价

学院聘请学术造诣高、作风严谨、熟悉课程内容的专家,审阅核心课程自评报告,系统总结核心课程教学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改进的对策与建议。核心课程自评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标准》和《河海大学核心课程建设任务书》等文件精神,开展课程团队、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设计、课程成效、课程特色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课程建设现状,推进课程内涵建设。

(二)专家对核心课程试卷的评价

根据学校规定,教学内容相同的课程应采用同一试卷,对未达到统一要求的课程,该课程所有的考试试卷要全部接受评估。学院应选取最新的核心课程空白试卷,完善开课学期、学生专业年级、考试方式、学分数、考试时间等信息,聘请校内外专家评估。专家从命题规范是否符合大纲要求、难易程度、题量与题型等方面评价试卷质量,规范试卷管理,提高试卷质量,推动考试改革。校内专家还需对试卷批阅质量作进一步评价。

(三)学生对核心课程满意度的评价

学校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开展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学习成效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注重学生参与,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满意度为导向的核心课程评价机制。

四、实施重点与难点

(一)设计学生调查问卷

一是核心课程的开课学期分布在大学四年,不同专业学生所学的核心课程不一致,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学核心课程也不一致,学校要根据学生所在专业、所在年级、所学课程设计出个性化的核心课程调查问卷。二是高年级学生所评课程数量较多,部分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印象不深刻。为保证学生调查问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学校为调查问卷设计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采用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评价具体课程的教学效果、认同度、对后续学习或工作的实际作用。第二个模块采用多项选择题,设计了六项指标:(1)课内教师采用案例式、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如: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社会实践、科研课题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课外教师投入精力较多的课程(如:课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交流研讨等);(3)考核评价比较合理的课程(如:重视过程性评价、考试体现能力要求);(4)教学安排不合理的课程(如:开课学期、开课周次、学分等不合理);(5)教学内容陈旧的课程;(6)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的课程,要求学生依据评价指标选出最相符的核心课程名称。第三个模块采用主观题,学生可以反馈核心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感受和建议。第四个模块是关于所有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描述,有利于启发学生更加准确地评价课程。三是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为提高学生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对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生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对刚毕业一年的往届生采用电子问卷调查。

(二)减轻课程自评工作量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衡量核心课程自评报告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填写课程自评报告时,部分数据难以准确收集,如:团队教师获奖、讲课竞赛、参与教师发展中心项目等,部分数据统计工作量大,如: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学生对课程组织与设计评价情况等。学校要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汇总整理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精品课程、教师获奖、学生评教、课程考试成绩分布、学生调查情况等相关数据明细,减轻教师课程自评工作负担,提高核心课程自评报告的质量。

(三)规范评估过程

有好的教学评估制度设计,不等于一定收到好的结果,关键在于有效的组织实施[5]。学校宏观指导、学院主动落实是规范开展核心课程评估工作的根本,要抓好、抓准影响评估过程的主要因素,保障评估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一是学校明确主要工作时间截点,如:学生问卷调查、课程自评、专家评审、学院总结交流会、学院核心课程评估分报告、学校总结交流会、学校核心课程评估总报告等。二是学校召开核心课程评估工作通气会,促进学院教学负责人、核心课程授课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估的目的、作用、办法和指标体系。三是学院根据不同的核心课程聘请相关校内外评估专家,并将专家信息报送学校备案。四是学院全面审核课程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学校随机抽查部分课程自评报告。五是学校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核心课程满意度评价,与学院一起做好毕业生对核心课程满意度评价,并最终提供在校生、已毕业学生评价的调查数据。

(四)学院与学校核心课程评估报告

核心课程评估的目的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管,旨在激发学院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事实和证据客观分析核心课程教学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学院层面以诊断个体课程为主,学校层面以解决影响和制约全校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为主。一是组建校级核心课程评估指导小组。依托校本科教学督导组,吸纳部分教学院长和教务管理人员,根据学院学科特点分成工科组、理科组、文科组。二是召开院级核心课程评估总结交流会。评估指导小组赶赴各学院,本着平等交流、实事求是、为学院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态度,与核心课程授课教师深度研讨,具体分析每一门课程专家和学生的评价得分和主观意见,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并提供个性化的改进策略。同时,评估小组专家还应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中肯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指导学院完成核心课程教学评估分报告。三是召开学校核心课程评估总结交流会。二级学院总结交流会结束后,学校召开全体评估指导小组专家会议。首先,评估指导小组总结各学院核心课程评估工作的成效与特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代表学院向学校呼吁给予经费、政策等支持措施。其次,评估指导小组从全校层面汇总课程自评数据、专家和学生评价数据,综合运用数据库、SPSS等现代数据分析工具,利用多种统计学方法逐一评价每个数据字段的质量。最后,学校全面总结全校核心课程教学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校内核心课程评估总报告。

五、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2013年,河海大学开展了校内核心课程评估工作。全校共有202门核心课程接受评估;共有161位专家参与评估,其中校外专家78位,校内专家83位;共有8691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大二学生2830名,大三学生2973名,大四学生2111名,刚毕业一年校友777名;学院与学校系统分析总结,完成了学院核心课程评估分报告和全校核心课程评估总报告。本次校内核心课程评估突出诊断性质,通过“亮家底”、“把准脉”、“破难题”、“抓落实”的实践方式,通过详尽严密的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受到学院和广大授课教师的普遍欢迎。

(一)推动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新教师研习营”、“教学加油站”、“名师成长苑”等项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着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服务咨询、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大力创新教学模式。

(二)健全教学常规

实施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由核心课程负责人牵头,定期组织团队教师研讨交流,厘清学生专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路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周历,增强课程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

(三)加强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以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有序推进核心课程转型升级,优先考虑面广量大的公共核心课程和名师领衔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教师协作完成全程教学录像、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等网络课程内容。

(四)完善公共核心课

大力改革公共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剔除陈旧的理论和知识,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考证、考级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面,部分优秀任课教师可采用300―500人大班授课方式。

(五)改革专业核心课

大力支持青年教师进企业、考取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合作平台,邀请企业、行业、校外专家协同开发课程,合力完成教学。

(六)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核心课程过程考核,推行以大作业、小论文、课程实验、交流报告、口试等多种方式为主要构成的累加式考试制度,杜绝死记硬背、“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式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鞠平.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概要

[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张清江,万小朋,支希哲.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状

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

[3]陈磊.基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教指标研究[J].现代

教育技术,2011,(10).

[4]阚阅.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130-135.

[5]季平.聚焦质量,齐抓共管,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工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4

2013年11月23―24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原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8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出席开幕式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石鹏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宗本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义遒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等领导、专家。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陈懿院士主持。

开幕式上,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首先在致辞中向会议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省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尤其是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瞿振元会长结合学习领会有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讲话精神指出,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扩大教育规模、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民族素质的深远影响。当前,国际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美国三大公司以及法国、日本、英国等地相继建立MOOCs平台,国内一批学校积极关注、一部分学校已启动开放课程的建设,我们应该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他还高度评价了连续六年举办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现改称“教学改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工作,使论坛成为教学研究会的品牌活动,也使教学研究会成为“教务处长之家”。周远清教授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谈了他在多年教育管理工作中沉淀下来的感悟,要求高教战线的同仁念好“四本经”,深刻理解“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本科是基础,培养人的三要素是知识、能力、素质”。

石鹏建副司长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工作思路做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教育部已经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他介绍了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由高教司牵头,高教司、职成司、教师工作司、社科司共同完成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包括爱课程网http:///以及正在研制准备使用的爱课程校园端)组成,截至目前,视频公开课已经在“爱课程”网以及其联合的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教育频道推出405门课程。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目前已经有1291门课程批准立项建设,其中897门已经在“爱课程”网上线。他还特别指出,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动态的建设与共享过程,是否是“精品”取决于上网后的表现,包括与网上学习者的教与学的互动、课程的更新与完善。他希望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及门户网站“爱课程”网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我国高校全球影响力的有力抓手,并鼓励高校将“爱课程”网链接到校园网主页,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关注和使用“爱课程”网的课程,让国家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高教司还就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方案做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2014年继续建设4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包括高水平的更加适合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水平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由各教指委组织的专业导论类视频公开课,同时指导参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学校对视频公开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相继启动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他还希望,各高校、教指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和抓住信息化时代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切合实际地分析自身条件,自愿申请参加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培训,参与使用实践;充分认识网上开放课程的影响力,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课程质量和网上教学效果。

会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做了《传承与创新――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考与行动》的报告,回顾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介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大学MOOCs的建设要求,并倡导通过集成创新引领课程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组组长、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报告的题目是《构建共享体系 推动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以“爱课程”网为核心,以省级资源管理平台为依托,以“爱课程”校园端平台为基石,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资源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基于“公益性+市场化”的共建共享体系,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网易教育产品部总监孙志岗基于网易在线教育平台的运营,围绕“解决受众是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保持学习者活跃度?”三个核心问题,对在线课程制作与运营的实践做了探讨和展望。

研讨会随后邀请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主任委员袁驷教授、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宗本院士、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研究员、北京大学网络开放课程工作组副组长汪琼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傅康生教授做了大会发言。会议还围绕开放课程与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转变、开放课程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开放课程与学习模式改革、 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开放课程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创新等主题进行了18场分论坛报告和互动研讨。有关专家报告的PPT及本届研讨会的其他资料已上传至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

自2008年以来,“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每年一届,每届选取一个教学热点为主题,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得到了广大高校的高度认可和有关省教育厅、承办高校的大力支持。自今年起,“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更名为“大学教学改革系列研讨会”,会议将一如既往,为广大高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院(系)负责人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围绕教学这一核心,搭建一个高层次、广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5

学校支部书记个人述职报告(一)

一年来,我校党支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按照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的重大课题,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寻求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切实解决社会、师生关心的问题,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党员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1.认真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学习《廉政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大干开局之年。

校党支部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寻求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切实解决社会、师生关心的问题,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思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个目标”,“二个重点”,“三个突破”。 “一个目标”:着眼于建成一所在晋城市乃至全省内初中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一流校,一所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校,一所能带动全县学校发展,辐射改革成果的示范校;“二个重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项成才;“三个突破”: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名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2.坚持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好学习计划安排,明确学习要求,确定重点题目,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通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每月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并集中组织学习研讨,不定期地召开学习研讨会。每位支委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好典型发言,做好学习笔记。继续坚持支部委员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做的“三带头”制度,完善支部委员上党课的做法,坚持每学期上好2次党课,结合本支部实际,细化学习方案,把政治理论学习落实到实处。

二、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筑牢党的战斗力基础

1.以人为本,着力构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活力课堂。

学校以学科党小组为核心,立足课堂主阵地,引导教师实现由“讲堂”向“学堂”的转变,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我们实施“减负增效”策略:倡导“要让教师下题海,不让学生下题海”,规定布置作业要限时,分层次,当天布置作业第二天必须批改和订正,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针对班容量过大的现实,我们实行党员领导包班级,教师包学生制度,班班设立“学生学情日日清”公告栏,按照“分层优化,整体提高“的思路,在“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上下功夫,加强质量监测,为学生补差补漏,既带动了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又关注了学生个体发展。经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作为我市唯一的中学课堂教学经验被省教育厅专题收录,全省推广。《XX教育》专题报道了我校的课改经验。

2.开门办学,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党支部每学期开展一次“千名家长进课堂”活动。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和民主生活会、发放问卷调查、走访家长代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走访,围绕“转变作风,创新管理,科学发展,打造品牌”的主题,广泛征求社会、师生意见,先后收集到对学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共数十条、建议上百条。校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师生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讨论,对症下药,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

三、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不断深化作风建设

1.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提供党组织决策。广泛开展“学、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党员思想状况分析,及时了解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化解矛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奉献意识,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形成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团结协作的“四好”班子和“五好”干部队伍,提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我校先后有延XX等9位教师获“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省教学能手”称号;张XX等11位教师获“市教学能手”称号;吴XX等23位教师获“县教学能手”称号;吴红卫等14位教师获省、市、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称号;常XX等5位教师被评为“XX县名教师”,同时,有16位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走上不同学校的领导岗位,带动了兄弟学校的发展。

3.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不断改进作风。开展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师德建设、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倡导教师“敬业、爱生、奉献”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育与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教、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努力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我们狠抓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先后修订并出台了《教职工管理制度》《全员岗位职责》《班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与每个教职工签订了《师德师风责任状》和《廉洁从教承诺书》。

对学生的管理实行“积分卡”制,形成了全员参与的“习惯养成教育”网络。每项制度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大到指纹签到、不定时查岗,小到不准在校园内抽烟、教师上课关闭手机等,做到了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公示。我校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查,把教职工的师德师风与评模、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学校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细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班级考核及相关人员的工资挂钩,严格奖惩制度。科学的管理和制度的严格执行,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四、开展主题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党组织文明建设

1.继续开展好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坚持集体学习、岗位培训、个人自学的多方渠道,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业务培训、晋职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研讨会、报告会、讲座、参观考察、课题调研、教学评比、论文评选、技能比赛等广大党员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在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先进讲事迹、党员讲体会,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先进学,学理论、学知识、学业务、学技能”的“四讲、四向、四学”活动,鼓励广大党员多读书、读好书,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向深入。

2.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点以党的十召开为时间节点,分四个阶段进行,主要是做好全面推进和深化提高这两个阶段的任务,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教育活动、开展建功立业竞赛活动、组织创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活动等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做好阶段总结、阶段考核评议、完善机制等工作,边实践、边提高,及时汲取经验,提炼成果,努力探索创新创先争优活动的新机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的独特优势,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队,带动整体提高。学校每年都要进行“星级教师”评选:教师全员赛讲,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使教师在创水平、创风格、创特色,进而创流派上迈出了一大步。

3.大力推进学校各项文明创建工作。校党支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的首位,把校园文化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让校园处处会说话,学生处处受教育。三中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点,自行车排放一条线……校园文化也是形式多样:开展了“尊师月”、“推普周”、“科技周”、“爱心日”“学生才艺秀”、“竞选学生会”等,每项活动都主题鲜明,组织得法,有实施计划,有过程记载,有调查报告。我们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针对独生子女实际,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感恩之心,与爱同行》,以感恩为突破口,通过德育熏陶、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礼仪知识和习惯养成教育。

五、今后工作思路明确:科学发展创品牌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理念问题。我校党支部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在管理方面,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第二,在发展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向优质名校转变。第三,在教学科研方面,向团队合作方式转变。

2.提高党员素质。要重点解决党员教师在科学发展、教育质量、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及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校深入开展以“加强师德修养、弘扬新风正气”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重点解决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不实干的问题,重点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3.创新管理机制。要认真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按照“继承发展,持续改进”和“制度管人,数据说话”的原则,探索适应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4.推进科学发展。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谋划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不断推进我校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进一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始终是三中师生工作学习的出发点和崇高目标,学校也正驶入“以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位”的科学发展快车道。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优教育发展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凝心聚力谋求科学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使学校又快又好持续发展,创造XX三中教育新的辉煌!

述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学校支部书记个人述职报告(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本年度本人被组织聘为五原二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主抓党务工作,分管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工作,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我一学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素质,保持廉洁奉公。

作为学校党支部书记,我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始终告诫自己,要保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坚持手中之权,为学校教育谋划,为职工谋利,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而奉献,决不把权力看成自己地位的象征,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亲自代课。经常与教职工交流谈心,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始终把学校工作放在第一位,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1、狠抓学校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抓干部的理论学习,按照局党委年初的工作要求,结合支部的创先争优和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活动。一学年中,全体党员干部坚持理论学习,提高了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修养,并且深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剖析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

2、切实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作为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导,我始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德育为主,育人先育德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广大教职工树立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培养,将思想教育工作纳入教师学期末、学年末的整体考核中,作为选优、评模、晋职的重要依据,并且建立起家校共建的教育体系,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方法。

3、抓好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和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活动,主要抓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抓组织生活,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努力使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组织纪律严格。抓岗位作用,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尽心尽职,勤奋工作,要做教育改革的模范。

4、认真做好分管工作。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能够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观念,掌握教育的动态发展。本年度重点学习国务院有关基础教育的改革文件,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等文章,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组织本校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以教科研为先导,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教法,探索新的育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各项工作。

今年按照市县教育局的要求,多次派多人赴呼市、临河、前旗以及五原兄弟学校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并且在学校召开两次大型研讨会,逐步推开以讲学稿为依托,学生课堂探究展示为内容,及时反馈课堂信息的高效课堂模式,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和我校实际全面整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今年的优质课评选中,以充分体现体现了课改精神,效果已初有体现,令人欣喜。

一年来,本人身体力行,不仅带初三毕业班的课,而且深入课堂,听评课达100多节,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老师们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理论学习深度不够;二是党建工作抓得不够扎实;三和教职工的谈心和沟通不多。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今后决心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制度,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努力思考学校改革发展的大事,为学校加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分管工作现状,积极探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路子,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五原二中的发展,为五原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述职人: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6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呆呆”为你整理了这篇校长(园长)培训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嘉兴市“十三五”第五期校长(园长)培训班自2020年10月20日以来,嘉兴教育学院师训处全体成员从科学培训角度出发,从培训计划的探讨与确定,培训科目的选择与取舍,培训教材的配备与指导,培训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培训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到培训管理的科学与务实,使整个的培训过程均建立在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之上,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学员们都能以较高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参加培训,并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措施,全体学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在短期内均有显著的提高。

本期培训班共完成300学时的培训内容。学员共164位,其中幼儿园69位、小学43位、中学(初中高中职教)52位。本期培训采取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分班制开展培训,培训学习时间长,学习任务重,除在学院的三个阶段的集中学习外,还有在岗实践和自我研修,其中培训内容主要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培训课程涉及国内外教育思想、学校(幼儿园)管理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心理、教育政策法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财经纪律等专题,小学组共听取专家报告22场,中学组共听取专家报告23场,幼儿园组共听取专家报告30场;实践培训内容均包括异校蹲点综合实践、主题论坛、教育专著研读交流、舆情应对模拟新闻会和撰写结业论文等方面,其中异校蹲点实践培训赴市内名优学校(幼儿园),就校园文化、德育特色和课程领导力等方面开展现场考察学习,三个班共赴14个学校开展异校蹲点实践培训,每位学员都提交了异校蹲点实践体会、读书笔记和结业论文,三个班共召开主题论坛四次,25位学员论坛上发言。

本期培训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程结构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包含了新任校长必须掌握的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等基本知识,体现了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要求的“应知应会”的特点。

二、异校蹲点实践培训作用不断彰显。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把新课程的实践作为考察的核心,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为考察的根本。通过优秀校长的经验介绍、优秀教师的课例观摩、校园文化的不同展示,使考察活动更加全面、详实。

三、在强化实践中提高。本期任职资格培训每周一和培训中期(11月9日-23日)安排在校返岗研修,学员在工作中实践所学理论,完成反思,撰写论文和异校蹲点实践体会、读书笔记,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学习是短暂的,学员们作为学校管理者则任重而道远,希望学员们学以致用,开辟自己的工作新天地,为嘉兴的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7

一、解决思想认识

就当前来看,许多学校申报课题的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学校能达到某种等级需要课题装潢门面,有的是为了教师能参评名师骨干需要课题加重砝码,有的是为了集体能通过某项考核需要课题作为条件。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课题而课题,正因为思想认识的偏差,所以导致课题研究被部分学校与教师当作了绳头小利、雕虫小技,除了专门用于评奖便别无他用。其实,作为课题研究者,只有真正认识到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对自身进步有积极作用,才会主动、认真地投身于课题研究之中,积极思考课题研究中的一个个问题,努力攻克课题研究中的一道道难关,即使课题最后没能按期圆满完成,也能对学校工作与自身业务多少会有所促进与提高。假如思想认识不到位,那么就会觉得课题研究是份额外的工作负担,就会在课题研究中采取逃避与应付的策略,而不会将学校的课题研究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课题研究必须认识到位。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三大意义:一是能让教师有一个发展的载体与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许多名师都是凭借教育科研而成名成家,虽然他们所开展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些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也不一定经过课题的正式立项,但他们最后成果的取得都是有赖于课题研究的。二是能让学校工作规范化、特色化,某些学校被评上特色学校、某项工作被评为特色项目、某个主题形成了校本课程,无一例外都是依托于课题研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的。三是能让学生的素质有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园与小学,如果没有课题研究,幼儿园与小学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如今这样的局面,如果没有课题研究,小学就会像部分初中学校那样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加强前期论证

许多课题不但是申报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是立项之后也没有组织课题组的成员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研究思路,即使是课题组组长自身也稀里糊涂,更不要说其他的一般成员了,既然连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都不清楚、不统一,那么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呢?事实上,在申报课题时,光是课题的选题就需要反复的论证,因为选题的好坏与课题研究目标的制定、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也正由于此,大凡课题研究都需要申报论证或开题论证。作为基层学校在选题时务必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应明确研究目标,如《以新闻“课”为平台,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行为较小,而以期达成的目标偏大,正像一根小铁棒撬不起一块大岩石。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之间要对称、一致。二是应注重实践研究,如《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根据题目这是一个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课题,其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大学教授与科研机构,而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应该着眼于实践研究、应用研究,因此题目拟改为《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实践》。三是应遵循科学规律,如《以“竹文化”为载体开展农村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根据该课题的思路,是希望通过竹精神以培育学生谦谦君子的风度,通过竹实践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的责任感,通过竹课程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创新的精神,因此该课题宜改为《“以竹养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三、明确课题分工

许多课题往往是学校里请个会动笔的老师写个申请报告,立项之后偶尔开展几次相关的活动,然后东抄西拼编造出一份结题报告送交参评,虽然后来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也得了什么奖的,但这种粗制滥造、闭门造车的所谓研究,不但败坏了课题研究科学严谨的名声,而且也误导了部分教师的研究行为。真正的课题研究,应该根据研究的内容及其工作的性质,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全员参与、齐心协力,组长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方案策划者、课题研究调控者,而不是徒有虚名,坐享其成。那么课题组的成员该怎样来分工呢?一是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来分工。有些大课题有多个研究项目,在总课题下分设若干个子课题,那么每个子课题就必须由相应的成员来承担,这些成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子课题的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环节再次进行任务上的细分。二是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来分工。一般的课题,都有若干方面研究的内容,每一方面都是一个研究的领域,这些领域就应该由相应的成员去研究。如果某课题,课题组的成员较多,而需要研究的内容较少,那么可以由两个乃至更多的人共同研究一个领域,但也最好是根据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再细分若干研究点,千万不要任务不明一哄齐上。三是根据课题的研究环节来分工。大凡一个课题,其在研究中总要涉及课题的整体设计、培训组织、实施监控、文献查找、资料收集、问卷设计、经费筹措、数据汇综、报告形成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地位、特长进行相应的落实。

四、强化过程管理

剖析某些立项课题研究失败的原因,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过程管理。作为组长没有能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预设的思路与步骤,循序渐进地指导和组织广大组员开展脚踏实地的研究,或者没有能够根据课题假设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或者只是根据课题的粗浅设想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而没有进行必要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事先没有分析国内国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没有及时对各阶段的研究进行小结。到了结题的时候只有一些零星的活动记录与活动图片,而无法汇总每个组员各自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就形不成内容充实思路清淅的终结报告。为了保证课题管理的到位,一是必须认真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员、实施内容、完成时间等,起码应该编定一张课题研究的进度表。二是必须及时召开中期的自查会议,小结一个阶段的实施工作,并根据工作实际拟定调整方案,同时,通过中期的自查,进一步梳理思路、加深研究,为最后顺利结题奠定基础。三是必须全面积累相关的附件资料,与课题相关的各类制度措施、方案计划、过程记录、媒体报道、荣誉奖状、论文案例等等,都应加以及时的收集并归类。

五、撰写结题报告

当前各校课题的结题报告,多数是请本校教师中的写作高手,也有请高校的大学教授来操刀执笔,而且由于执笔者较少或从没参与过该课题的研究,因此写成的结题报告往往或者是事实拼凑、缺乏思路,或者是理论堆砌、缺乏事实。那么这种情况如何避免?课题组的组长应真正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必须提供课题结题报告的思路与框架,如果组长自己不能提供的,那么也应组织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研究,这既是让大家献计献策、提高研究水平的需要,也是对课题的最后梳理总结、提炼课题成果的需要。在大家充分讨论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方可由执笔人谋篇布局、选材组材,拟出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再由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教科研界的业内人士过目。切不可报告已经定稿木已成舟了,再去征求本校教科室、县市教科所的人员的修改意见。另外,一个课题一般都有几个课题组成员,这些成员在组建课题组时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即使没有明确的分工与研究的任务,那么在撰写总的结题报告的时候,也应该就结题报告的书写作些分工,根据列好的结题报告的提纲,把各块内容分解给各位成员。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执笔人的撰写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在共同参与中有所提高。其实,规范的课题结题报告应该是组员研究成果的汇总、集体智慧的结晶。

六、课题附件处理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8

一、管理目标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由校长主管,下设分管领导。通过制定学校科研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课题申报、中期管理、具体实施、奖励等方面更加规范。

二、学习制度

1、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促进自己的观念转变和认识的提高,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为自己的科研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2、学校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创造条件,聘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平时加强与图书馆的联系,及时为课题研究的进行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

三、申报制度

1、学校及时区级课题的申报信息,并组织力量做好课题立项、论证等工作。

2、每年9、10月份,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并认真填写校级课题申报表,申报者要比较详细地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由学校审核批准为校级重点和一般课题。

3、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特别是骨干教师、青年教师(40岁以下),要做到人人有课题。

4、申报课题的形式可个人申报,也可以教研组申报,个人参与合作共同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要贴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小而实,要服务于学校的重点课题。

5、一经申报,课题组的教师或个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上研究课。课题负责人对情报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课题一旦结题,要做好归档工作,按时完成结题报告。

6、课题实施时间超过一学期的,课题组要做好中期的自查及汇报。

7、学校每年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教育科研,用于课题组购买图书资料、问卷及资料的复印等其它所需的支出。

四、奖励制度

1、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每一年举行一次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经有关专家及科研小组评审,获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在考核中分别奖励120元、100元、80元,鼓励奖40元。

2、教育科研在市、区、校级课题立项成功,校方向课题参与者发放课题开题奖,奖额视参与人数而定。教科研荣获市、区级成果等第奖的课题组负责人奖400元、300元,其他组员视承担课题的多少奖200~100元不等。

3、在区、市、国家刊物上的奖励为100元、200元、300元,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评为先进。文章在区、市会议上交流的奖120~160元。在校级汇报交流的奖30~60元。

4、教育科研获奖的将记入教师本人的业务档案。

5、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将评选教科研个人先进。

6、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科研研讨会,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流。

7、教科研成果评奖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基本按时,案几划完成课题方案;论文符合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论文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可读性。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9

这篇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例文的关键词是开题报告,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为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赋予蕴含个人色彩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就是怎样开辟新的途径,使学生能切入到德育过程中,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自主构建个人道德体系。

2、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口号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课题界定与模式构想

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广而言之,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互动模式是通过课程、规章、实践、评价等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从而让高中生体验道德美感,自拟道德准则,参与道德实践,强化道德意识,建构道德信念的一种德育模式。

德育互动模式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互动模式。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课程,积累和整合德育资源,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名生介绍、党校团校、心理疏导等。

(2)规章互动模式。通过学生参与拟定规章制度,形成简便易行的德育规范,如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考前诚信签约制度等。

(3)实践互动模式。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愿者活动、校园论坛、学生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

(4)评价互动模式。通过学校的评教、评学、评比、评选来研究德育评价的机构设置(如自律委员会)、德育评价的形式体系(如素质发展报告书)、德育评价的过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扬生自荐制度)以及德育评价的反馈机制(如公告栏、反思纠错室)。

德育互动模式,是对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的新发展,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学生的新要求,是对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征性描述。

“德育互动模式”课题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为基础,以时代精神的弘扬为支柱,积极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养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南京市第一中学有百年校史,是江苏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为江苏省模范学校,部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的“花季”也往往成为“雨季”。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道德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步入理性审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世易时移,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境尴尬,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造成强烈干扰,因此,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扬弃也就十分必要。

200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单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学校

的德育工作能扎实有序、生动活泼地迈上新台阶。

五、研究的整体思路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200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xx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0

关键词:广告产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85-02

江苏是经济和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广告大省,近年来江苏广告业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江苏广告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达24.5%,高于商务服务业平均水平。[1]但是与江苏广告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相比,江苏高校广告教育却不能完全顺应这种发展变化,尤其是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和提升空间。从江苏省教育厅问卷调研中获悉,2012届毕业生对所学课程不满意,希望加强的主要是“实习和实践环节”。另外,在回答“您是否有意愿参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课外培训与实践活动?98%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表明了学生对于提高实践技能的迫切要求。[2]可见,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压力,熟练地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的有效保障。

1 江苏省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实训条件和实践课程设置已经初步架构,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需提升的空间,其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用人需求存在距离,部分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把最新的生产技术性知识和技能引入教学。实践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把学生拘囿于课堂中,所授课程内容以概念和技能讲解为主,没有让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的实际操作中,造成学生市场意识较弱,实际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2)实践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尚不能完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就很少,专业教师重课堂轻社会、重理论轻实践。其知识、能力、素质与广告设计与制作实践教学需要严重脱节。在教学理念更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企业项目实战能力等方面都亟待完善与提高。

(3)缺乏校企合作背景下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乏质量保障监控机构、制度和运行机制。教学环节的过程质量管理和多形式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不够健全,未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合行业、企业用人需要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4)校企产学研用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现有的管理模式依然局限于校内课堂教学,而校外实习实训课程。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项目、专业竞赛、专业讲座等教学活动缺乏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5)目前,广告专业实践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常常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没有很好地结合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平台,发挥人才、技术、设备优势,服务于本地广告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宗旨流于形式。[3]

2 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为例

2.1 广告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校企双方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广告行业岗位职业技能需要制定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三年制教学以2年基础实践、1年岗位技能实践划分。前2年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造型和设计思维,造型基础训练从手绘具象造型到抽象表现,以造型的快、准、狠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大三学年实践教学紧密与市场接轨,“学校学生教师走出去,行业名家专家请进来”,学生走进实训基地或实习公司,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对设计项目的调研、策划、设计、制作、市场跟踪、项目评价等方面作出深入了解,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加强对项目的商业性和协作统一性进一步认知。专家请进校园定期做专题讲座,交流指导,把行业、企业的最新资讯和动态带进校园,同时与校内专家、一线专业教师、专业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实际项目或课题研究。[4](见表1、表2所示)。

2.2 校企合作专兼职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1)专职教师下企业实践:专职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百名教师暑假下企业实践锻炼及奖励制度。广告专业教师在广告相关行业和企业与一线的营销人员、设计师、设计总监、总经理等一起对广告设计及广告传播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参与策划、设计与制作。从中积累知识与经验,实实在在地为行业和企业服务。

(2)兼职教师接受培训:高职广告教育教学可聘请企业一线设计总监、设计师任兼职教师,担任核心课程的教学。但兼职教师在授课前,学校需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对他们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教学文件规范等方面进行要求与指导。

(3)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教学:成立广告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共同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共同开发课程、申报课题、完成项目、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广告专业实训基地,专兼职实践教师团队形成合力优势互补。

2.3 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一套校企合作背景下可操作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校内外的实践教学都要有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报告总结,各类实习课程都需填写“实习报告书”,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载,制定实训教学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建立一套实践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广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制度上墙并严格规范执行。同时,结合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学年末给实践教学的教师写出评语,纳入人事考核之中。

实行实训基地、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校到离校的三年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类型,综合三年来实践课程的成绩和毕业设计综合应用与展示情况,综合评判。对于专业实践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给予重修补考。同时,安排专业教师针对性地培训或个别辅导,促进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顺利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和挑选。[5]

3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形成竞争优势――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为例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师资架构、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创新与实施,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得益于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1)促进改变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管理等方面做出改革,有效地解决现有广告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的弊端,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着手,以项目进入为实践平台,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做项目,学生在每门课中学到不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各类专业大赛中得以彰显与检验。多次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和专业赛事中获得奖项。

(2)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再培训再提高,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师资力量提升的关键所举,加强广告专业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各自特长的发挥,顺应国家对高职教育师资加强“双能型”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号召,有利于广大广告设计专业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教师通过几年的历练,实践教学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同时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成果得以明显提升。专业教师职称同时得以顺利晋升。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是广告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证。

(3)社会服务,行业认可度明显提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师生在校企合作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行业、企业各种活动,多次邀请行业名师来学院讲座,专业教师也应大学城管委会邀请多次外出做讲座,扩大社会影响。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学生“三级广告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广告摄影师”的职业资格考证的工作,三年来毕业生98%以“双证书”毕业。[6]

通过广告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动态实施,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广告调研、策划、设计与制作能力。根据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信息,就业单位对本校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本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于同专业的本、专科生,能够做到“上班即上岗”。部分优秀毕业生发挥专业特长,在南京、苏州、淮安等地创办了广告设计与制作公司,服务于社会。

4 结语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和需要动态性跟踪的工作,在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也感到具体的难度,发现了诸多问题。目前校企合作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突出现象就是学校热而企业冷,学校急于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路径,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学校热诚接轨相关行业和企业,但是企业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之中。在教师实践和学生实训过程中,企业方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或促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却需要在诸多方面为学校提供方便,确实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校企如何合作共同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国家如何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扶持政策和保护措施如何落在实处,高职院校从自身专业建设和发展角度如何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谋共化,资源整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等,都是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2012-2016年江苏省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博思数据研究中心[EB/OL].http://.

[2] 经贵宝.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能力[R].2013.

[3] 吴红.从广告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高校广告教育存在的问题[J].广告大观,2009(6):77.

[4] 刘宗红.构建高职“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教学新模块[J].职教论坛,2010(29):48.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1

印度历届政府都比较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把“科技立国”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现任总理瓦杰帕伊在独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也明确指出:“到2010年,印度要成为信息技术大国、核大国和生物技术大国,并力争到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重视科技离不开人才,印度科技人才众多,号称“世界第三大人才库”,人才优势十分明显。而人才培养依赖于教育,发展并普及中等教育因此成为目前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政策颁布及文本体系

为了论证并制定普及中等教育政策,印度政府于2004年8月对1994年解散的中央教育咨询署(cabe)进行重新改组,组建7个委员会分别处理印度教育相关问题,包括:免费义务教育法案及其初等教育相关问题委员会、女童教育及公共学校体制委员会、中等教育普及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自治委员会、学校课程中文化教育整合委员会、教科书管理机制委员会和高等和技术教育经费委员会。

中等教育普及委员会经过一系列严肃认真的商讨、辩论和研究,于2005年7月正式发表《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关于普及中等教育的报告》。该政策报告标志着印度政府自独立后第一次把普及高中教育提到国家日程上。

报告提出普及中等教育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力求到2015年为所有印度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初中教育(即到16周岁);第二步是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即到18周岁)。

报告指出普及高中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原则:

第一,普遍入学原则,即学生入学不应受身体、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条件的制约。普及入学不但意味着适龄青少年需要达到多少个百分点的人学率,为学生提供多少教室、实验室、计算机硬件设施等量的增加,而且也意味着学校系统包括学生、老师、课程计划者以及教科书编撰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摒弃性别、种族、阶层等歧视,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文化环境,给他们包括身智有残疾的学生提供足够均等的入学机会和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第二,平等和社会公正原则。这一原则在印度宪法中有明确规定,它不但要实现中等教育的平等和社会公正,而且要通过中等教育努力实现平等和社会公正。要保证高中教育的平等和公正,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性别、经济差异、社会(比如部落、种姓)、文化(包括宗教和语言多样性问题)、身智残疾儿童以及城市和农村6个维度努力。这6个维度要反映在学校课程设置中,不但用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也确保所有孩子完成高中教育。

第三,相关性和发展性原则。该报告认为,今天的教育不但要能发掘孩子的所有潜能,而且要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该报告认为,教育应当在以下4个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1)构建民主社会公民的职责和权力;(2)通过交叉学科掌握知识和概念体系并能将其批判性地或创造性地运用于日常生活;(3)发展多元社会价值;(4)掌握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四,学制及课程改革原则。学制体制和课程结构改革是印度普及高中教育改革力度最大的一环。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应与学制改革相一致。在高中阶段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该报告认为,要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双管齐下的改革,也就是:(1)必须把生产性劳动作为教学媒介引入到整个学校系统的课程中来,以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培养价值观和技能;(2)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vet),并加强各模块课程横向和纵向上的紧密联系。

报告还提出,要对高中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改革,以利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如:加强多元智能教育、青少年健康教育;改革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并更新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项目建设;改革公共学校体制管理制度;进一步实施“三语言模式”计划,即在印地语为母语的州提供印地语、英语和一种现代印度语言(主要倾向于南方语言)3种语言教学;在非印地语州提供印地语、英语和区域语言3种语言教学。改革教学与评估体制,实施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弱化考试,实行学生档案袋评价模式;还涉及到财政资助和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政策报告最后就政策实施的规划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二、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全纳教育”取向

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这一思想在印度的《普及中等教育》政策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注特殊教育,为所有残疾儿童提供特殊的就学方式和学习设施;关注女童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的内容,积极开设“性别和谐课程”,并积极解决女童早婚问题;重视教育平等问题,“根据印度宪法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之精神,所有高中适龄孩子,不分种姓等级、、语言、经济、文化、地域或性别的差异,都享有平等的接受国家公共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另外,为了加强民族融合和社会平等,将私人资助的高中学校整合到国家公共学校教育体制中,因为“在私人资助的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有权势的家庭,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学校的学生被剥夺了了解其他文化背景学生特点的机会,难以培养他们的平等和社会公正之意识,不利于多元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实施“三语言模式”。报告要求“中央政府要建立有效的‘三语言模式’实施机构和程序,要求各级政府给以充分的资金支持,加强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跨语言翻译工作,并将国际信息资源翻译成不同印度语种”。该报告旨在通过实施“三语言模式”计划,加强国家不同语言地区的高中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目的,从而有利于全国高中教育的提高和普及。在高中教育普及的评估过程中,加强“焦点群体”(如女孩、贫困地区的学生、残疾青少年等弱势群体)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工作,从而更有利于监控这些弱势群体教育的普及情况。另外,要求加大农村贫困地区高中教育机构建设的力度,将有条件的初中升格为高中。

(二)“管理分权”取向

在普及高中教育管理和规划方面,实行地方分权制。由于普及高中教育要涉足到不同地区,而且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管理和规划一定要具体到各个州、社区和街巷,以及不同性别、种姓、宗教和语言群体中。也就是说,必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立体式规划和管理。在国家公共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国家公共学校教育体制采取灵活性管理,维护学术自由,鼓励教育创新”。同时,加强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民间财团对公共学校教育体制的资助力度。

(三)“以人为本”取向

政策报告中多处体现了这一基本教育理念:首先,针对高中学生处于17-18岁生长的关键过渡期,根据其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教育,加强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女童健康教育;重视“多元智能教育”,积极研究和开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育思想,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充分的训练不同智能的机会,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增强每一个高中生的自信和自尊;另外,根据不同语言文化群体的特殊需要,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在教学方面,采取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在评价方面,改革传统的标准化考试模式,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袋,记录他们的学习进程,重视每个高中生的纵向进步而非横向竞争的评价模式。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2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目前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相当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探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1、问题导向式实践

任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具体内容拟出一系列适合实践教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征集相关问题,然后围绕问题研究组成实践小队,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就问题研究结果组成大组或跨专业学生的各层次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提供学生发表和交流研究结果的平台,教师也可在此基础上做总结性发言,促使研究问题更加明朗化。比如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时,可设问题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实事求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又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时,设问题什么是民主?你身边有哪些民主和不民主的事?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民主,认识民主。

2、音像演示类实践

音像演示类的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直观、实在,结合了现代科技因素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图文并茂的视频、录像、电影、多媒体课件等。通过音像演示的方法,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仅仅是在感受,而且已经是“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其中。比如在讲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时通过观看《建党伟业》,了解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通过、、陈独秀、蔡和森、、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

3、“项目主导”类实践

是指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以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原则,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扣党和政府的宏观战略,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创设实践教学调研课题(项目),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课题(项目)的设计、申报、调研和报告撰写工作,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时设项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证考察”,特别调查“我家的经济指标”,通过调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具体流程是:步骤一:向家长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步骤二:调查各类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百分比)。步骤三:分析数据,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并提出改善方案。步骤四:撰写调研报告。步骤五:教师点评。教师根据调研报告给予评价打分。

4、专题报告类实践

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国际国内突出的重大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专家、名人、校友等来学校做讲座或报告。比如在讲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时请私营企业家到校来讲“私营企业的成长”的专题报告,通过报告会,让大学生 对私营企业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对社会的贡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形象的了解,从而坚定不移地坚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演讲辩论类实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适时地选取相关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或辩论。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想信念道德篇时让学生参观理想信念导航平台、爱国主义平台、传统美德厅、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然后就中国有哪些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要坚定哪些爱国主义信念?大学生要具备哪些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通达参观、讨论辩论,一动一静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就弥补了思政课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和缺陷。

6、模拟庭审类实践

教师根据讲课内容设计一些案例,通过模拟庭审活动,加深对庭审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自学遵己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为了上课生动形象,最好采用今日说法里的案例,叫学生看案例视频。比如在讲刑法故意杀人罪时,举例今日说法里的“追凶十二年”的案子,案情是:2000年二月二十五日,周红被人并惨死在屋里,警方经调查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掌纹。学生看案例视频后模拟庭审过程进行断案,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理解。

7、网络虚拟类实践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与思政课教学有关的案例、视频、课件、重要人物、历史事件上在网上,网站图文并茂、声光交织,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查看,这样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学生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的理解,以便在课余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8、感知认识类实践

通过参观思想道德训育中心的实物和图片等感性材料,以强化和再现大学生课堂里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历史,培养他们热爱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守己守法意识。比如在讲毛中国为什么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让学生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训育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体验飞夺泸定桥、长征等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从而坚定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9、践履型实践

让学生参加相关的知识宣传或知识竞赛(比如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就业创业设计大赛等),帮助贫困家庭或贫困个人,自觉从事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救助等行动。通过这些行动既教育市民、帮助他人、影响社会,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锤炼。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要介绍活动经过,并写出总结报告,写出在活动中的感受及所受到的教育,这样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基地的建设和利用”(CJS13-05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