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婴儿腹泻原因

婴儿腹泻原因

时间:2023-05-31 09:32:53

婴儿腹泻原因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1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微生态制剂;联合用药

近些年来,婴幼儿腹泻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且病因复杂,在临床治疗方面也很困难。虽然利用抗生素以及各类的止泻药对于部分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有着良好的疗效,但对于非感染性的腹泻依然无法对症下药,并存在着服药时间长,复发率高的特点,而大多的婴幼儿腹泻均为非感染性腹泻[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前来就诊的腹泻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月~2岁,平均年龄为11.27岁。100例前来就诊的婴幼儿主要临场表现为:腹泻、量多、次数多、黄色水样,有的婴幼儿伴有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取饮食调整、口服补液、化痰止咳等方面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培菲康,具体用量为:1岁以下婴幼儿2次/d,1粒/次;1~2岁婴幼儿3次/d,1粒/次。婴儿健脾散具体用量为:1岁以下婴幼儿2次/d,1g/次,1~2岁的婴幼儿2次/d,2g/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在72h内腹泻与次数恢复正常范围的可以判定会显效;72h内腹泻与次数得到明显好转,无发热症状的可以判定为有效;在72h内腹泻与次数均为得到好转,甚至有加重可能的,可以判定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患者在进行血液检验后两项指标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即P

2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中可以得知,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下所采用的加服培菲康与婴儿健脾散联合用药的方法,在显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方法。

在以相同的疗效判定标准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观察组的显效人数为36人,占据总比例的72.0%,对照组的显效人数为27例,占据总比例的54.0%。两者在治疗的显著疗效方面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是急性腹泻亦或是慢性腹泻,病因都各不相同,在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在婴幼儿患者中,患儿肠道菌群的平衡均遭到了破坏却是共同的。如此一来,则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致使病菌大量繁殖,最后致病。而一旦出现了腹泻无疑又进一步的加重了肠道菌群的失衡以及紊乱,并且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过去曾有学者认为,新生儿至六月以下的婴儿由于接受到母体抗体,故而会很少发病,但当今的学者认为,脐血中的轮状病毒抗体以及刚出生的婴儿的初乳并不可以保障婴幼儿免受病毒感染[2]。

近10年来,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应用方面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临床的治疗效果方面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培菲康属于微生态制剂,并含有多种益生菌,其中,双歧杆菌由于与肠粘膜上皮发生相互作用,与其它的厌氧菌在肠粘膜的表明组成了带有保护方面的屏障,以此来阻止病菌的侵入与定植,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乳酸与乙酸,最终抑制病菌生长[3]。尽管,培菲康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疗效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但是如若单独使用培菲康治疗腹泻则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是,因为肠道菌群大多是分布在婴幼儿大肠,但是小肠的长度占据整个肠道的80%,故而培菲康存在一定的客观劣势,而且由于是培菲康是口服药剂,所以活菌难免被消化液所破坏。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只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可能原因之一,包含着其它的病因解释,故而也不是对所有的婴幼儿腹泻都能达到显著疗效[4]。而经过临床发现,只有当培菲康与诸如婴儿健脾散等进行联合用药,方能进一步更好的提高疗效。前者可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后者则能致病原微生物排除,两者同时作用,疗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易辉.奥曲肽三种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133-134.

[2]章云生.奥曲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45.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2

关键词 社区医生 婴幼儿腹泻 防治 母乳喂养 作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89

腹泻病是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有限的预防和诊治工作中,如何提高婴幼儿腹泻病防治水平、降低发病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以及如何预防婴幼儿腹泻病的发生应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对腹泻病的发病特点、社区医生在婴幼儿腹泻病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婴幼儿腹泻病的易感因素与预防

婴幼儿易患腹泻病主要与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生长发育快;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失调和人工喂养等易感因素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与气候因素有关,尤以寒冷季节的病毒感染后腹泻为最常见的原因。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所以对食物的耐受力差。

婴幼儿机体防御功能差,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肠黏膜免疫的防御反应及口服耐受机制均不完善,若病原体进入胃肠道就会导致腹泻。婴儿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变化,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导致肠道感染性腹泻。而母乳喂养时母乳pH 3.6,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有利于酶发挥作用。母乳中的催乳素是一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成熟。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母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母乳中的双歧因子促乳酸杆菌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母乳中特有的低聚糖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黏附抗体的结构相似,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黏膜,促使乳酸杆菌生长。可见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腹泻病的发生。

婴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人工喂养儿食物的量不易掌握,喂养不定时或个别婴儿对牛乳的过敏及每个婴儿对淀粉、脂类等各种食物成分的耐受力各自不同(如单糖酶或双糖酶缺乏)等均可引起腹泻。人工喂养儿由于牛乳等动物乳类中所含的体液因子(分泌型IgA、乳铁蛋白等)和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在加热时被破坏,且喂养的食具和食物易受污染,故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纯牛乳喂养婴儿时,牛乳中的甲型乳糖有利于大肠杆菌生长而引起腹泻。牛乳中的酪蛋白易在胃中形成较大的凝块,脂肪颗粒大,且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吸收。而母乳为婴幼儿最适宜的营养品,方便、清洁无菌,温度适宜。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所含酪蛋白为β-酪蛋白、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且比例适宜;所含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所含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消化吸收;所含的大量免疫球蛋白等抗微生物因子能够抵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而预防腹泻的发生,并使婴儿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健康发育,有利于抵御变态反应源的干扰,不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高原环境、气候寒冷多变,昼夜温差大,春秋季节多雨、潮湿及农牧业生产特点,农牧民生活习惯,婚姻风俗,育儿方式和卫生条件及农牧民对婴幼儿喂养、保健、优生优育等科学知识缺乏一定地了解,所以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老人们(婴儿的祖母在农牧区多为育儿的重点对象,青年女性们因繁忙的农事放牧等因素无形中间断或放弃了母乳喂养)普遍(习惯性)以高热量的酥油(牛乳中提炼出来的黄油)炒面(青稞炒熟后加工成的面粉)添加一定量的红糖调和成糊状食品,同时辅以纯牛奶进行喂养。因当地自然气候寒冷、多变、潮湿易使婴儿受凉而导致肠蠕动增加,加之老人爱子心切的过量哺养以及病毒性腹泻的季节特点,农牧民群众家庭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观念的淡薄等原因导致婴幼儿腹泻病在农牧区地区的高发病率现象。

婴幼儿腹泻病防治与母乳喂养及婴儿健康成长的关系

母乳喂养不仅能预防婴幼儿腹泻病的发生,而且母乳中的牛磺酸、激素样蛋白(上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为生长调节因子,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母乳中的电解质浓度低、蛋白分子小,最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母乳中的乙型乳糖、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婴儿脑发育和智力发育。母乳喂养不但提高婴儿智商还通过母婴频繁地皮肤接触,使婴儿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保护作用,促进婴儿情感的发育,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并有益于防止早期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生。有关资料表明: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生长迟缓的危险性比纯母乳喂养的婴儿高2.19倍。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3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229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94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阳性360例,阳性率为25.72%。在≤6个月,7个月~1岁,13个月~3岁,>3岁四个年龄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8.78%,24.33%,16.81%,7.81%,各年龄组分别进行阳性率比较,7个月~1岁组和13个月~3岁组阳性率较≤6个月组和>3岁组高(P均

【关键词】A群轮状病毒 婴幼儿腹泻 粪便

A群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RV的检测。为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本文检测2294例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A群R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急性腹泻患儿2294例,其中男患儿1314例,女患儿980例。年龄15天至6岁,其中≤6个月796例,7个月~1岁 480例,13个月~3岁714 例,>3岁304例。

1.2 检测试剂和方法:A群RV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X2检验

2 结果

2.1 229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RV检测结果:229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A群RV阳性590例,阳性率25.72%。

2.2 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男患儿1314例,343例阳性,阳性率26.10%,女患儿980例,244 例阳性,阳性率24.89%,男患儿与女患儿阳性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X2=0.197 P>0.05

2.3 不同年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在≤6个月,7个月~1岁,13个月~3岁,>3岁四个年龄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8.78%,24.33%,16.81%,7.81%,各年龄组分别进行阳性率比较, 7个月~1岁组和13个月~3岁组阳性率较≤6个月组和>3岁组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2.4 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在1~3月,4~6月,7~9月,10~12月四组中,A群RV阳性率分别为21.89%,14.04 %,11.33%,20.38 %,1~3月组和10~12月组阳性率较4~6月组和7~9月组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

3 讨论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4

关键词:患儿; 腹泻; 病毒 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00-01

腹泻属于婴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都可导致婴幼儿腹泻。腹泻患儿若不及时对症治疗,有效的消除疾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轻者可能会导致脱水、引发营养不良,重者威胁生命[1]。本文将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6例腹泻患儿的病毒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腹泻婴儿126例,本组患儿中最小年龄为5个月,最大年龄为4岁。男78例,女48例。取腹泻婴儿3~5ML粪便(自然留取)给予临床检验。

1.2 方法

采用玉米粉琼脂、沙保弱氯霉素琼脂、SS琼脂、碱性蛋白冻水等在检验室中作为实验用培养基。完成实验标本收集以后,马上采用准备好的培养基把病原菌分离并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依据临床实验操作的规范进行。待菌株分离培养出来以后,运用鉴定系统给予鉴定,并通过血清学给予证实[2-3]。

2 结果

126例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74例,所占比例为58.73%,其中有66例患儿病毒检验呈阳性,所占比例为52.38%,轮状病毒呈阳性的患儿40例,所占比例为31.75%,腺病毒呈阳性的患儿20例,所占比例为15.87%,轮状病毒与腺病毒都呈阳性的患儿3例,所占比例为2.38%。病菌检验呈阳性的患儿40例,所占比例为31.75%。其中检出沙门菌患儿18例,所占比例为14.29%,包含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患儿9例,所占比例为7.14%,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患儿5例,所占比例为3.97%,非伤寒沙门菌患儿4例,所占比例为3.17%;志贺杆菌患儿16例,所占比例为12.7%,包含宋内志贺菌患儿9例,所占比例为7.14%,福氏志贺菌患儿7例,所占比例为5.56%;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患儿6例,所占比例为4.76%;气单胞菌患儿4例,所占比例为3.17%;白色假丝酵母菌患儿2例,所占比例为1.59%。

3 讨论

婴儿腹泻疾病症状复杂,病因各种各样,患儿的表现也有差异。按照患儿致病菌以及患病的原因,患儿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不同的粪便[4]。若能够按照患儿的致病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临床治疗,便可快速提高患儿的治疗疗程,从而减少腹泻患儿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5]。

在本组患儿中,通过检验发现,导致婴儿腹泻最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是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为52.38%,在病毒感染中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所占比例为31.75%,其次是腺病毒感染,这2种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也并不是很少见到[5-6]。换句话说,在对婴儿腹泻这种疾病的治疗中,检测腺病毒是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笔者还观察到,在不同季节的里,不同的病原体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病菌感染常常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这可能是和婴儿在比较炎热的季节里喜欢吃生冷食物,让很多不清洁的食物进入其肠胃,以致其肠胃功能出现紊乱有关[7]。对于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则常见于比较寒冷的季节,尤其在最冷的季节里更多见。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进入婴幼儿体内小肠的黏膜细胞,从而破坏其肠道内的绒毛,减少其对水钠的吸收,导致腹泻。腺病毒为一种较新的致病菌,临床上研究发现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季节、年龄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8]。

对此,笔者建议:在夏季腹泻婴儿可能存在不洁饮食的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对其治疗时,要重视细菌学的检测,而在秋冬季节里需要更加重视轮状病毒的检测,从而以更好地诊治患儿。儿科医生还要按照腹泻婴儿发病的实际情况,对其粪便的性质、每天患儿腹泻的次数等等情况给予综合判断,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再给予选择用药治疗[9]。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随意乱用抗菌药物。

对腹泻婴儿的诊治,也应重视从预防入手,结合其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家属注意患儿的食物卫生,并加强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卫生习惯。对于抵抗力比较弱的婴儿,应让其多运动,不断提高婴幼儿的自身免疫力,同时也可适当给婴儿使用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振林.周口地区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检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119-120.

[2] 姜凯,姜锋.腹泻患儿粪便检测结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6-17.

[3] 倪黎,曾正莲,宋江勤.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与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79.

[4] 郑建新,杨慧,傅启华.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检验医学,2010,25(8):652-653.

[5] 马建芳,洪国才.3年2484例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45):186.

[6] 马慧,黄敬孚,林书祥,等.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52-53.

[7] 郭承勇,高克玲,伍亚云.十堰市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调查[J].中外医疗,2011,30(5):47-48.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23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8年11月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459例,男864例,女595例,年龄0~5岁。

方法:粪便常规检查:按常规操作规程显微镜镜检报告细胞数(白细胞>5~10/HPF以上有意义)、寄生虫等。A群轮状病毒(RV)鉴定:采集适量粪便标本,加入9倍体积生理盐水,混匀2分钟,静置后在加样处滴加3~4滴上清液,平置10分钟判断结果:阳性(出现2条红色线);阴性(只出现质控线);无效(不出现红色线)。

粪便真菌检查:粪便直接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有较多的酵母样菌孢子及菌丝者方有意义。

结 果

轮状病毒感染情况:1459例0~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检出A群轮状病毒阳性140例,总检出率为9.6%(140/1459)。不同性别RV检出率:RV阳性140例,男81例,阳性率为9.4%(81/864)。女59例,阳性率为9.9%(59/595),男女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有关文献报道相同。

不同年龄组RV阳性检出率:年龄0~6个月5例,阳性率1.42%(5/352),6个月~1岁62例,阳性率12.8%(62/485),1~2岁62例,阳性率16.5%(62/376)。2~5岁11例,阳性率4.5%(11/246)。

不同季节RV阳性检出率:春季(3~5月)23例,阳性率6.9%(23/332),夏季(6~8月)15例,阳性率4.9%(15/306),秋季(9~11月)34例,阳性率7.8%(34/436),冬季(12~2月)68例,阳性率17.7%(68/385)。

真菌感染情况:1459例0~5岁小儿腹泻病患儿粪便中真菌检出率占2.9%(42/1459)。

细菌感染情况: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脓细胞(+~++++)检出率14.7%(214/1459)。

功能性腹泻1063例,占本次腹泻患儿的72.9%(1063/1459)功能性腹泻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另外1459 例腹泻患儿粪便常规镜检查到蓝氏贾第鞭毛虫活滋养体3例,这3例患儿均为外来劳务工子女。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也常会引起幼儿腹泻[1]。

讨 论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

导致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食量过多、喂养不当、气候变化、消化道分泌功能失调、牛奶或其他食物过敏等。另一类是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结合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电镜检查等作出临床诊断。须判定有无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按照腹泻的病期和症状的轻重,作出分期、分型;并判断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与性质、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注意寻找病因,如喂养不当、肠道内外感染等。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发展中国家,腹泻是引起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1459例腹泻患儿粪便检测结果分析看出婴幼儿功能性腹泻占腹泻患儿的绝大部分,功能性腹泻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食量过多,喂养不当,气候变化剧烈,消化道分泌功能紊乱,食物过敏等,但2岁以下者以喂养不当最为多见。因此在预防过程中应注意对婴幼儿的合理喂养,杜绝功能性腹泻的发生。另外海南为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较高,细菌性肠炎引起的幼儿腹泻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细菌性腹泻患儿我们应以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诊断依据,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后真菌引起的小儿腹泻。真菌也是当前引起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这主要与幼儿年幼、体弱、机体抵抗力差,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不够完善,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杀灭了肠道中大量敏感菌,引起肠道菌群比例失调,真菌等乘机大量繁殖,导致内源性感染或机会性感染。本次检测出42例真菌感染性腹泻患儿均有过频使用抗生素史。另外在引起腹泻的感染性因素中轮状病毒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至今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一般人群感染的RV分为A、B、C三组病毒,其中以A组最常见,是婴幼儿重型腹泻的首要病原,RV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缺乏特异的抗病毒治疗手段,主要以补充水和电解质为主进行对症治疗,因此其预防工作尤显重要。本次检测结果表明秋冬季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较高,但病例基本上终年不断。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人群主要集中在0.5~2岁儿童。0~6个月儿童因母乳喂养中母乳中抗体保护作用发病率较低;2~5岁儿童可能由于曾经有过感染史,体内产生了抗体保护,相对0.5~2岁儿童,发病率有所下降。A群轮状病毒在本地区引起的儿童急性腹泻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2月和11~12月,在秋冬寒冷的高发流行季节,建议A群轮状病毒检测应作为急性腹泻患儿粪便的常规检查之一,从而避免临床误诊,保证治疗方案的准确有效,防止抗生素的不当和无益使用。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位于我国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第2位,以小儿排便数增多,大便性质改变(不消化的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粪便标本的性状与腹泻儿轮状病毒的阳性率有明显的关系,尤其以蛋花汤样稀便的阳性率最高,原因是轮状病毒侵入机体后,感染小肠绒毛远端上皮细胞,受损部位表现为绒毛变短和脱落。由于细胞黏膜损伤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肠道分泌与吸收能力失衡,引起腹泻。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1-0063-02

【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的具体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56例腹泻婴幼儿大便的量、次数、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大便类型并结合症状、体征及喂养史进行原因分析,同时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饮食调护。结果非感染性腹泻,适当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无需药物治疗,腹泻也可以自然好转。结论非感染性腹泻可以不用药物治疗进行饮食调护即可。

【关键词】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原因分析护理

非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症状。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消化酶活性差、胃酸少、抵抗力差,常常因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气候变化等造成腹泻,这种腹泻称为非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消化不良性腹泻和秋季腹泻。2011~2012年我院收治4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2011~2012年我院收治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456例,1岁以下226例,1~2岁197例,3~5岁33例;消化不良性腹泻265例,秋季腹泻187例,其他4例。针对本组4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的治疗情况分阶段进行随访,结果显示,1周后痊愈数为370例,81.1%;好转86例,18.9%;2周后痊愈446例,97.8%;好转10例,2.2%。

2病因分析及护理

通过对456例腹泻婴幼儿大便的量、次数、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种腹泻类型并结合症状、体征及喂养史进行原因分析,同时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饮食护理措施。

2.1奶瓣蛋花样便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出的稀便如蛋花汤,其中夹有淡黄色如半颗米粒大小的奶瓣。主要是由于婴儿的胃肠道对蛋白质、脂肪消化不良所致。如果出现奶瓣蛋花汤样大便,就应该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延长牛奶煮沸的时间,这样可以使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变小以利吸收。对于增加辅食的婴儿应减少喂辅食的次数和数量,暂停增加从未吃过的食物品种,使胃肠道得到休息。

2.2发酵性腹泻排出的大便稀,颜色发绿,混有泡沫,散发出酸臭味,并可夹杂少量食物残渣。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到8次或更多。大部分婴儿喝过甜的糖水、牛奶或喂食含淀粉量高的食物导致胃肠消化吸收不好。此时应减少(或暂停)加糖的甜食和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饮食可适当喂一些煮苹果水或苹果泥、胡萝卜泥、土豆泥、开水煮苏打饼干等。

2.3脂肪过食性腹泻大便变稀薄呈糊状、白色夹有小米粒样白色奶瓣,外观发亮似奶油量较多臭味较重。患儿多进食较多油腻食物或过食巧克力(巧克力含脂肪41.5%)或母乳含脂肪量较高,或反复消化不良及肠道内消化酶减少所致。这时应注意缩短母乳喂哺时间。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暂用3天到5天脱脂牛奶或半脱脂牛奶对已增加辅食的婴儿,暂停进食含脂肪多的饮食如猪肉、蛋类等,改喂谷类食物如大豆、胡萝卜等。

2.4稀水便起病急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无特殊腥臭味量多,1天可达10次以上,常伴有腹痛、呕吐或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症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常发生于秋季,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半岁以上的患儿可选用米汤、稀饭或烂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并给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不吃生冷的、硬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呕吐严重的要暂禁食,口服补液,多饮水。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①保持清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

②细心观察病情,每天均应记录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及其混杂物质等,按时测量体温。

③测量体重:患儿入院后,要准确测量体重,以便依据体重估计脱水程度、决定用药剂量。

3.2补液护理

①服用ORS溶液,向家长说明和示范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

②静脉输液护理掌握输液的速度,对伴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速度宜慢;在输液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有无皮肤潮红、皮疹、寒战、恶心、呼吸困难、青紫或体温突然升高等药物及输液反应。

3.3心理护理

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是患儿及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的前提。

3.4控制腹泻次数,预防继续失水

①饮食管理:调整饮食、继续进食是必要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需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限制糖量。

②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时送检。

③控制感染:严格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5发热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鼓励多饮水,体温过高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6健康健康

①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

②教给家长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③示范清洁口腔、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的方法。

④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⑤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98-999.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7

【关键词】推拿护理;婴儿腹泻;治疗

在儿科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便是婴儿腹泻,对于婴儿腹泻来讲,可以分成两种,即:非感染型婴儿腹泻和感染型婴儿腹泻[1-2]。对于非感染型婴儿腹泻而言,使用推拿护理进行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为了分析使用推拿护理婴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我院对收治的50例腹泻患儿进行了对比治疗,现将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共50例,所有患儿都符合《儿科腹泻诊疗标准》。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5例,年龄4个月-12个月,平均年龄(7.5±2.3)月;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个月-11个月,平均(8.3±1.2)月,病程1-3个月。通过统计学处理软件之后,发现该两组患儿无论是在年龄、病程以及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均使用推拿护理方法进行治疗。推拿顺序为:脾经穴、大肠、肌、腹、鱼尾穴、足三里穴,根据患儿的自身情况医生可以考虑是否增加配穴。如果患儿出现呕吐,则可以加上板门穴;因风寒导致的腹泻患儿可以增加推三关穴;对患儿进行推拿时,其步骤为:(1)帮助患儿取卧位或坐位,使用拇指绕偏锋面从患儿指尖逐渐向指根靠拢,频率为150次/min,每次推送时间为0.5min。(2)用拇指从患儿食指尖端沿食指逐渐推向虎口,或是从虎口逐渐往指尖方向推动,推动的频率为130次/min,时间为0.5min。(3)将患儿腹部充分暴露,取仰卧位,顺时针方向缓慢、轻轻的按揉患儿腹部,持续30秒,频率为110次/min。用手掌的前鱼际或掌根紧贴婴儿肌周,与此同时逆时针方向在患儿肌周处小范围按揉,每次按揉40次,然后逐渐向患儿肌周周边扩大按揉范围,最后向肌周扩摩150次。重复4次。(5)在患儿的七节骨上,使用拇指螺纹面往上快速推动,频率为80次/min,时间为1min。(6)在患儿双侧的足三里穴上,使用双手拇指轻轻按揉,频率为110次/min,时间保持0.5min。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单纯使用药物思密达进行治疗。

1.3 评价指标

所有患儿都符合《儿科腹泻诊疗标准》中的相关评定标准。具体指标为:显效:患儿粪便镜检查无异常,大便成形,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儿粪便含水量明显减少,且大便逐步成形,次数相对减少,在镜检结果下显示粪便中偶尔含有脂肪球,临床症状得以好转。无效:患儿腹泻症状依然存在,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或呈现更加严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有20例痊愈,5例患儿出现好转,护理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儿中10例患儿痊愈,5例患儿出现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65.6%。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

观察组和对照组效果比较[n(%)]

3 讨论

婴儿腹泻也是泄泻的一种,大致可以分为寒湿泻、伤食泻、脾虚泻以及湿热泻四种[3]。如果婴儿出现腹泻,则会影响婴儿的气阴,使婴儿出现伤阴、伤阳的情况。如果长治不愈,则会让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婴儿的生长发育。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当婴儿出现腹泻情况时,使用推拿治疗效果良好,可以帮助婴儿提升脾胃阳气,加强婴儿肠道蠕动,使婴儿体内的阴阳得到充分调节,从根本上保证能够帮助患儿提升食欲,强健患儿脾胃功能。

通过推拿方式帮助患儿治疗腹泻早已被广大家长得到认同,其机理是医生通过辩证取穴,在患儿的穴位上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技巧,对患儿失衡的脏腑等功能进行调节,激活患儿的自我修复能力,最终帮助患儿得以康复。和其他疾病一样,婴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则泻之。根据婴儿的病情,使用升提、益气、温肾等多种补法。在对婴儿进行推拿护理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找准穴位,达到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博. 婴儿腹泻的护理观察和体会[A]. 河南省护理学会.2011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2:5. 125-128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8

[关键词] 神楂止泻糊;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17-02

婴幼儿腹泻病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是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病与死因,在我国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常见多发病[1],是威胁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病程长,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差,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大。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是目前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2]。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应用自拟的神楂止泻糊治疗100例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取得很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儿科2007年10月~2011年10月门诊与住院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200例,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选择年龄4月~3岁,病程大于2周,经抗炎、对症、支持、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失调等治疗无效,腹泻次数无明显减少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08例,占54%,女92例,占46%;年龄4月~3岁,其中,4~6月57例,占28.5%;7~12月63例,占31.5%;1(不含)~2岁49例,占24.5%;2(不含)~3岁31例,占15.5%;平均11.9月。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喂养、病因、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感染、对症支持、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失调、饮食疗法及微生态疗法等。治疗组加用自拟的神楂止泻糊,组方:神曲3块、山楂30 g、麦芽30 g、鸡内金30 g、陈皮30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党参30 g、山药30 g、甘草10 g、大米500 g。将中药炒制,大米炒黄,共研磨成很细的粉末状备用。取神楂止泻糊20~30 g加水适量煮熟成糊状,加食盐或白砂糖少许,每天食用3次,腹泻停止后继续食用3 d巩固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1998年在北京制定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3]。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V 13.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χ2检验结果判断:P > 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 P > 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72例(72%),有效26例(26%),无效2例(2%),总有效98例(98%)。对照组:显效23例(23%),有效51例(51%),无效26例(26%),总有效74例(74%)。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差异同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有效和无效的病例继续使用或加用神楂止泻糊治愈。用神楂止泻糊治疗的患儿都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的常见发病因素为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肠黏膜损伤及修复迟缓、肠道菌群失调等,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肠胃功能失调及不能及时恢复[4]。常规西药治疗主要针对胃肠道本身,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十分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患儿机体整体机能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中医药有扶正固本,健脾和胃之效,针对患儿机体整体机能进行调节,中药健脾益气和温补脾胃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配合西药针对胃肠本身的作用,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国内学者多次报道[2,5-6],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总有效率在98%以上,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本组显效72%,有效26%,总有效占98%,显效与总有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与报道基本相符。两组有效和无效的病例继续使用或加用神楂止泻糊治愈。用神楂止泻糊治疗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说明神楂止泻糊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使用安全、效果肯定。

腹泻病在中医称为“泄泻”。引起小儿泄泻的主要病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多见,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湿留肠,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发病后易耗伤气液,如治疗不当,可转为难治性泄泻。治疗上应当以消食化积、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神楂止泻糊方剂中神曲、山楂、麦芽和鸡内金消食化积,和胃开胃;陈皮理气开胃,健脾化痰;薏苡仁健脾利湿;茯苓健脾和中,渗湿利水;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山药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甘草补脾益气;炒大米健脾养胃,固肠止泻。纵观全方有消食化积,养胃开胃,健脾益气,温补脾胃,渗湿利水,固肠止泻之功效,重在治本,标本兼治。经过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加用神楂止泻糊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对恢复胃肠道功能、控制腹泻、提高免疫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该药制成糊剂,味道可口,易于食用,与常规西药合用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重视与应用于临床,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神楂止泻糊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病有疗程短、效果好、无副作用、易于食用等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301.

[2] 黎华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56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2165-2166.

[3] 方鹤松,魏承,段恕诚,等. 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 方鹤松.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难治性腹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9):1281.

[5] 房玉祥.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86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28.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9

【关键词】 儿童; 腹泻; 病毒;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158-02

腹泻病是导致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病毒是导致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造成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人类星状病毒(HAstV)等。患儿患病毒性腹泻后,均需要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几乎所有的儿童3岁以前均患过病毒性肠炎。因此,预防病毒性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扩大预防接种的目标[1-2]。笔者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集了5岁以下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大便标本1305例,其中住院患儿705例,门诊患儿600例大便标本,分析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及流行特征,为治疗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腹泻病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就诊的1305例腹泻病患儿为对象,年龄均为5岁以下。其中男832例,女473例;年龄0~6个月336例,6~12个月598例,12~24个月334例,24~59个月37例;住院患儿705例,门诊患儿600例。农村患儿860例,城市患儿445例。

1.2 标本收集和保存

3 讨论

腹泻病是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小儿的身体健康,除了细菌和寄生虫外,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2],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单一病原体报道。本文统计提示,病毒性肠炎感染还是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与上世纪70-80年代报道的文献基本相同,本地区RV阳性感染率38.01%,与近期国内文献[3]报道的结果相似。

从两年多的病例收集检测结果来看,每一年的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及病毒学流行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本地区引起病毒性肠炎的病原体无明显的变异及变化。2011年1月-2013年4月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人类星状病毒(HAstV)是引起笔者所在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收集的1305例腹泻患儿标本中,阳性率48.27%。其中RV占38.01%,其次是HuCV占9.04%,HAstV占1.22% 。流行高峰季节与国内报道不一致,笔者所在地区流行季节推迟1个月左右,可能由于笔者所在地区处于贵州南部,寒冷季节比其他地区晚一个月左右有关。可见发病的高峰季节有地域的差异。

在轮状病毒(RV)感染中,发病年龄6~24个月最多共354例,占73.37%,临床症状重,如厌食、蛋花水泻、发热、呕吐、脱水等症状,与文献[4]报道的结果一致,总的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38.01%。婴幼儿腹泻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脱水等。另一方面,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接种在城市基本普及,而农村婴幼儿未普及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能是造成病毒性肠炎农村患儿多于城市患儿、农村该类疾病危重患儿多于城市的原因之一。

杯状病毒(HuCV)是次于RV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笔者所在医院监测的发病情况占9.04%,该类患儿临床症状不重,脱水症状轻,住院的61例患儿,是由于呕吐或家属紧张收入院的,该类病毒是笔者所在地区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体之一。

人类星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例只占1.22%,因病例少,呈散发状态,今后需继续观察评估。

总之,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较多,从笔者监测的病例情况来看,RV、HuCV、HAstV是引起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三种病毒检出率占48.27%,还有50%多患儿未检出,故今后对引起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探索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家蔚,生.湖州地区儿童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医学,2008,30(6):660-661.

[2]Kinpe D M,Howley P M.Fields Virology[M].4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nms&Willkins,2001:1787-1833.

[3]甄双平,黄永坤,侯兴柳,等.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353-356.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10

【关键词】 儿泻停;蒙脱石散;婴幼儿秋季腹泻

腹泻病(Diarrhoea disease)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急性腹泻可导致小儿脱水及各种电解质紊乱以致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统计,2002 年在发展中国家造成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中,腹泻居第2 位(占15 %),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占18 %)[1]。全世界每年约有48~64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于急性轮状病毒性腹泻[2]。同时WHO和UNICEF在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的“急性腹泻临床治疗”联合声明(2006年)中提出两个目标:①到2010年,将5岁以下儿童因腹泻而死亡的例数要比2000年降低50 %。②到2015年,将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死率要比1990年降低2/3。因此如何有效、安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儿科医生日常诊疗工作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们应用儿泻停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治疗67例婴幼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因腹泻到我院就诊的婴幼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3]。年龄6个月~2周岁;急性起病,腹泻病程< 48 h;大便次数≥4次/d,呈水样或蛋黄汤样,大便常规检查大部分正常,仅少数镜检有少量的细胞;脱水程度大多为轻至中度;大便细菌培养无生长;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测定40.30%阳性(67/27)。随机将120例患儿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67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发热27人,呼吸道感染36例,惊厥4例,呕吐37例,脱水42例。对照组发热20例,呼吸道感染32例,惊厥2例,呕吐29例,脱水31例,两组用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儿泻停颗粒和蒙脱石散剂。儿泻停剂量:6~12个月1包/次,12~24月每次2包),均3次/d,连用3 d;蒙脱石散剂:6个月~1岁,每次半包,1~2岁1包/次,3次/d,对照组仅口服蒙脱石散,剂量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 参照1992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及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原则及判断的补充建议。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的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两组临床表现恢复时间、疗效比较见附表1及表2。

表1 两组临床表现恢复时间(x±s)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不良反应观察 对照组有2例发生便秘,两组均无腹痛、发热、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RV)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多发于6 个月至2 岁的婴幼儿;RV感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2~4 d。临床表现为秋冬季节多发,大便呈蛋花汤样稀水便, 每日数次至10 余次不等, 常伴发热、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和/或上呼吸道感症状。感染后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造成不规则的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中医认为秋季腹泻属湿热泻,儿泻停颗粒是由茜草藤、乌梅、甘草等组成的纯中药处方制剂,它具有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作用,主治湿热内蕴型小儿腹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儿泻停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抑制轮状病毒,起到治疗病因的作用[4]。蒙脱石散是一种高效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主要结构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特点,对消化道内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提高黏膜质量,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不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可与口服补液同时应用;能扶植双歧杆菌的增长,促进恢复微生态平衡;仅作用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入血,无毒副作用[5]。资料显示:儿泻停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在大便次数好转、体温下降、呕吐停止的时间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在联合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总之,对婴幼儿秋季腹泻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防止患儿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关键,在婴幼儿被轮状病毒感染后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用儿泻停和蒙脱石散剂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能较快缓解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WHO/ UNICEF Joint Statement: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2] 柳颐龄,金玉,刘欣琪,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中IL-2 IL-15 及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6(13):24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294.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11

作者简介:岳颖(1978.12-),女,本科,检验医师。

【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沈阳地区腹泻儿童的轮状病毒(RV)感染状况。 方法:采集腹泻儿童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con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对5489例沈阳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5489例标本中共检出RV阳性1115例,检出率为20.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21.0%和19.4%,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5岁四个年龄段RV检出率分别为12.1%、30.5%、12.3%和3.9%,RV检出率最高为6个月-2岁年龄段;全年检出RV比较,1-3月和11-12月为检出高峰。结论:沈阳地区RV腹泻中6个月~2岁婴幼儿是RV的易感人群,以1-3月和11-12月为流行高峰。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儿童

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感染消化道易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影响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在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死亡人数约有50万人[1]。因此,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的病原学检测对临床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尤为重要。为了解沈阳地区门诊及住院腹泻儿童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我们对2011年01月-2011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的5489例粪便标本进行了RV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01月至2011年1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腹泻婴幼儿5489例,其中男性患儿2457例,女性患儿1917例,年龄在0至12岁之间,其中6个月以下的有1493例,6个月至2岁的有2614例,2~5岁的有972例,5岁以上有410例。

1.2方法

1.2.1检测试剂与原理:试剂由杭州艾康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轮状病毒抗体和包被在聚酯膜上的轮状病毒抗体胶体金混合物。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S)孔内,阳性标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与胶体金颗粒包被的轮状病毒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胶体金复合物,随之标本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抗原-抗体-胶体金复合物在测试区(T)内与事先包被的轮状病毒抗体反应出现紫红色条带,从而显示为阳性,阴性者反之。而无论阴阳性的标本质控区(C)都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来作为是否有足够标本以及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来确定结果的准确可靠。

1.2.2试验方法:取适量的粪便标本加入样品收集器,折断其尖端,弃去头两滴后向加样孔(S)垂直加入两滴,在十到二十分钟内读取结果。在质控区(C)出现紫红色条带证明试验结果有效的前提下判定结果,测试区(T)出现紫红色条带者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5489例腹泻婴幼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总的阳性率为20.3%,男患儿阳性率为21.0%,女患儿阳性率为19.4%,男女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3不同年龄组患儿RV感染率(见表3)

3讨论

腹泻病是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其发生率为40.0%-60.0%[2],本研究显示沈阳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率要低于这一水平,其中男性患儿阳性率略高于女性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轮状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该病毒感染并不因公共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而出现明显下降,营养状况与发病程度的关系也并不密切。5岁以下儿童几乎人人都遭受过轮状病毒的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为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婴幼儿胃肠道生理和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而此时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3]。本研究显示,2岁的儿童检出阳性率相对较低,6个月至2岁其阳性率较高,占71.6%,分析得出2岁的幼儿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而且2岁以上幼儿感染率较低可能是因为接触过抗原使体内产生了一定量的相应抗体,对一部分再次接触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故发病较低。因此,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应接种轮状病毒的疫苗,还应相对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提倡母乳喂养[4-5]。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多发于秋冬季节,所以又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本研究显示这一年的1-3月和11-12月为发病高峰,4-10月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这是因为RV腹泻的发病与寒冷、干燥和降水量少呈正相关[6]。综上所述,沈阳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率较其他地区相比较较低,其高峰期虽处在秋冬季节,但春季仍存在较高的发生率,因此也不容忽视。为了预防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应重点对2岁以下儿童进行早期疫苗接种。对于怀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患儿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避免滥用抗生素、降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死亡率。参考文献

[1]赵丹洋,邹宝兰,陈雄敏,等.儿童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6-2428

[2]陆惠强,李晓萍,姜妍妍,等.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10-212

[3]陈远平,黎金凤.623 份婴幼儿腹泻标本 A 群轮状病毒检测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157-158

[4]寿叶女,徐燕平,甄国栋.A群轮状病毒在呼吸道感染伴腹泻患儿中的检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0):85

[5]楼金吐,张世新.婴幼儿腹泻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4):10-11

婴儿腹泻原因范文12

摘 要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临床观察的急性腹泻患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消旋卡多曲颗粒且不使用任何抗腹泻药物,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为8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消旋卡多曲 腹泻 婴幼儿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多发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治疗不及时容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现采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0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160例,所有病例符合急性腹泻诊断标准[1],年龄3个月~3岁,病程在48小时以内,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无黏液脓血便,发病后未予以抗腹泻及抗生素药物治疗,无重度脱水者。患儿有严重合并症,或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对消旋卡多曲成分过敏,或合并其他病症,治疗药物可能影响观察,或患儿及家属依从性差,不能按医嘱治疗者均剔除。160例急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3~5个月10例,6~8个月19例,9~12个月26例,1~2岁12例,2~3岁13例,平均年龄14个月;有发热者30例,呕吐者27例,中度脱水者13例。治疗组80例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5个月12例,6~8个月20例,10~12个月23例,1~2岁15例,2~3岁10例,平均年龄15个月;有发热者35例,呕吐者29例,中度脱水者16例。两组患儿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微生态制剂,口服或静脉补液等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加服双蒙脱石散或(和)止泻中成药,治疗组加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商品名:乐度)1.5mg/kg,3次/日,餐前服用,并保证治疗中不加服任何抗腹泻药物。

疗效评定标准:两组均依照1998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中标准评定,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X>/sup>2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56.25%与88.75%,而对照组分别为38.75%与6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讨 论

婴幼儿急性腹泻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患,仍是目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腹泻是<5岁儿童死亡的一个常见原因,估计每年至少有200万的死亡患儿[2]。急性腹泻大部分由病毒引起,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腹泻其病理是各种病理因素使小肠黏膜受累,绒毛破坏,细胞分泌亢进,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导致大量的液体和电解质在肠腔积聚。因此治疗既要抑制肠道的过度分泌,减少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又要不影响正常的胃肠蠕动。现常用的双蒙脱石散与消化道黏液结合,吸附病毒、病菌及其毒素,螯合胆盐,促进细胞吸收改善,减轻渗透性腹泻,但不减少肠道分泌,不促进水钠吸收。目前已研究证实,脑啡肽酶在小肠上皮细胞呈高度表达,其作用为降解内外源性的脑啡呔等各种呔类[3]。消旋卡多曲化学名为(R,S)-N-2-[(乙酰基硫基)甲基]-1-氧化-3-苯基丙基-甘氨酸苄酯。本品即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口服后迅速入血,可逆性,选择性的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保护内源性脑啡肽酶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酶生理活性,减少肠道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迅速改善腹泻症状。其作用机理独特,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对胃肠道蠕动和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服药期间,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水平无改变,无成瘾性[4]。由此,消旋卡多曲仅在出现过度分泌时才有抗腹泻作用,而在一般情况下无此作用[2]。

消旋卡多曲治疗腹泻在国外已应用10余年,国内近几年已广泛使用,有关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腹泻已有大量报道,都有良好效果。本随机的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本药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出现皮疹,其他不良反应,如恶心、腹痛、嗜睡等无法判定与药物直接有关,本药疗效可靠,安全经济,服用方便,可作为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一线常规药物。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2 杨文澜,杭杲,徐孝华,等.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2):946.

3 周沁斐,叶子,郑优敏.消旋卡多曲与培菲康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反应的调控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