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3-05-31 09:32:42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范文1

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标准体系的扩展;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价值链会计管理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System,ControlandAuditing)模型是AIS(AuditingInformation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发展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历史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师,2004年3月

信息化管理范文2

信息化项目成败的判定标准

信息化项目如何衡量其成功与否,一直是业内争论很久的话题。而且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以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如何衡量,确实是个大难题。

本文不想就此展开过细的指标体系的讨论,仅从几个可控的关键要素来分析信息化项目的成败标准。从我们对项目的定义,可以知道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要素只有三个,即时间、成本、质量。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三个要素落实到信息化项目的成败标准讨论中来。即项目有没有在进度上超出计划?项目在成本上有没有超出预算?项目在质量上有没有满足需求?后者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细的标准,如: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计划?系统的信息处理和运行方式是否合适?项目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适应企业的运营体系?等等。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失败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的,则说明项目的建设是不彻底的,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成功的。

信息化项目的失败,具体分析可能会发现很多种原因,而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归纳起来,还是可以有一些标准来描述的,比如:用户对系统满意,系统运行达到设定目标等。

信息化项目风险及失败原因分析

由于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项目的风险也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风险。包括项目的技术结构、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和经验。项目的技术结构设计过于复杂,项目的信息处理结构化程度过低,都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方对技术的把握,从而影响项目的质量,以及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项目的规模过于庞大,则会造成资源配置和进度控制的困难。此外,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直接决定项目开发的水平。

二是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人员的组织有效性,项目时间、资源的计划确定性和可控性,以及项目质量监控的力度和立场。项目五类角色如何有效组织,并协同发挥积极因素是一个项目组织的课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项目进度的计划和项目预算是否具有确定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可控程度。最后,项目监控的力度和立场在实际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

三是系统风险。系统在这里指的是由信息化相关要素组成的动态联系的有机体系。主要指的是用户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一个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做保障,很难想象项目不会面临风险。

项目管理方法及项目风险防范

针对项目管理的三个内容(项目规划、项目监控、项目评价),对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是:在项目规划阶段,重视第三方专业咨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第三方监理;在项目评估阶段,重视第三方的验收评估。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全过程地为项目管理保驾护航,减少项目风险。

针对项目管理的三要素,对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重视项目前期的进度计划和成本预算,强化过程的进度监控和成本控制;重视项目前期的需求分析和目标量化,强化过程的质量测试和阶段性评估控制。

针对项目管理的三大风险,对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强化技术能力,同时选择有技术优势和经验的开发商合作,以减少技术风险;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规范化,同时积极与开发方以及第三方专家组成高效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以减少管理风险;重视企业观念的转变和组织体系的转变,为项目顺利推行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具体来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项目控制,而项目控制的核心在对项目关键流程、关键要素和关键资源的控制。计划的指标是否可量化,是否可分解,是否可衡量,直接决定项目是否可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项目规划的水平。其次才是项目的后续监控。

信息化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内涵

所谓信息化项目,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定义,至少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时间、资源、目标。其中资源的最终体现是成本,目标的最终体现是绩效。因此,一个信息化项目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就是这三要素:时间要素、成本要素、绩效要素。而绩效的评价和控制往往量化到质量上,即质量要素。

所有项目的失败必然是失败在这三个要素中至少其中的一个要素,即要么是项目进度控制不够,要么是项目成本超标,要么是项目质量失控。

而项目管理正是对项目计划、组织以及对项目所需资源的控制,目的是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项目管理落到实处,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项目管理中有五个方面的角色在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是用户方的业务人员。他们是信息化项目需求的主要提出者,也是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最终评价者,因此,他们往往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是用户方的决策人员。他们是信息化项目立项的决策者和项目规划的拍板者,以及项目资源的预算批准者。因此,他们往往对项目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

三是开发方的技术人员。他们是信息系统的直接研发者和系统建设的实施者和技术支持者,他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管理范文3

为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做信息系统的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管理信息化为经营核心,以软件研发、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为主要业务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是中国自主软件版权最多的管理软件厂商,也是中国首款平台化管理软件和中国首款企业管理集成套件的拥有者,公司的管理软件实施成功率、物流软件市场占有率都居同行业首位。全国从事与博科产品相关工作的人员超过1000名,其中上海地区从业人员300多名。博科公司的软件产品和主要解决方案包括: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审计解决方案、商业智能解决方案、ERP解决方案、高端智能财务解决方案、B8通用财务解决方案。在各方高喊物流信息化的时代,博科资讯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致力于成为最好的物流信息化软件提供商。

在稳稳占据物流供应链软件市场第一的同时,博科人从未停滞。以提供最优秀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策略为己任的博科资讯,实现了物流供应链软件产业界理念创新的又一突破。博科物流供应链套件MySCM在融合C/S与B/S模式技术优势的同时,以最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实现客户物流供应链策略部属与应用,软件复杂条件下适应性的强化,全面提升企业物流供应链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随需应变的博科软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博科资讯的新一代物流供应链套件MySCM全面吸收的技术优势并应用于实践,优势互补,弥补台应用中的不足。从平台应用技术角度出发解决企业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实际需要。针对企业软硬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博科MySCM提出了后台J2EE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物流供应链策略部属的远程跨平台问题,使企业物流供应链策略部属不再遭遇软硬件的禁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NET平台技术的使用,实现人机良好交互,在前台操作中提供了诸如离线操作等一系列强大功能,使系统易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博科软件的多业态组织结构保证了其全方位适应性,实现企业管理体系与供应链软件管理方式的高度融合,能够建立最贴近企业组织结构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布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特色在于,当企业要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组织结构时,博科MySCM能与之同步适应。

MySCM实现多数据库处理接口,除支持主流数据库SQLServer、DB2、Oracle外,还可拓展到其他多种数据库。业务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数据库产品作为数据承载平台。平台对多数据库的支持,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方便用户对系统的扩展、升级、维护,同时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复杂的应用环境常给软件运行设置障碍,但从百兆带宽的信息化都市到只有电话线的偏远乡村,MySCM“外挂式多平台”能全面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这都是其前沿设计支持断网续传功能的功劳,实现了物流供应链体系数据传输技术的巨大跨越。从高耸的喜马拉雅到平坦的东部平原,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到椰风习习的祖国南端,MySCM跨越系统障碍,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保证。

新理念与新技术结合之下的博科MySCM,通过配置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变更与优化,以复杂多样的规则机制控制物流供应链的数据处理。通过规则引擎的控制,全面调整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的控制、管理能力,真正实现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从普通物流企业到中国石油,博科MySCM的规则引擎全面满足、适应不同规模物流企业今天与未来的需求。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与销售分公司管理信息系统负责人评价博科:“博科资讯中石油一体化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支持中石油1000多个用户同时进行销售和物流业务运行,使每单业务处理周期缩短四天时间,半年内节约运输成本3000万元。”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小松制造所负责人说:“市场是最为公正的,我们感觉博科的产品性价比是最好的,所以我们选择博科。”

信息化管理范文4

(一)常见的舞弊手法

通常会出现的手法如下:

1、肆意修改输入的业务数据。即在数据录入前或处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篡改,虚构业务、修改及删除业务数据。会计数据要经过收集、记录、传递、检查、核对、转换等环节进入计算机系统,任何与之有关的人员都有可能篡改数据。

2、篡改应用程序、数据库或系统软件。通过对程序、数据库或软件的非法修改以达到舞弊的目的,如果通过对维护程序进行修改或暗中加入隐藏程序等。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从原始凭证的录入到会计报表的生成都由计算机系统自动产生,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特别是数据库产生错误或被修改,计算机以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业务,以及一旦系统被不法分子嵌入非法的程序,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3、篡改输出。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如通过修改损益表的输出数据以调整利润等。

4、采用其他方法。如违法操作,即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改变计算机的执行路径,或通过物理拍照、拷贝、复印等方法。

(二)舞弊出现的原因

1、财务软件及ERP软件的缺陷。现在所使用的软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很多漏洞和违反会计法规文件的功能设置,同时软件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给会计电算化的舞弊制造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很多软件缺少操作日志记录功能或者功能不全,对操作者、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查,难以留下线索。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进行必要的跟进,同时软件水平不高,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良好运转。内部控制薄弱将导致操作员可能超越权限,甚至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修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个人目的。

二、会计电算化下防范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

1、选择真正设计良好的会计软件或者ERP软件。购买通用软件的,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若是自行开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功能摸块的设计等;同时要注意系统的权限、安全性、保密性的设置。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强有力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措施。其中,一般控制主要是有关数据处理的政策和制度,它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主要包括软件系统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操作控制和安全控制。应用控制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应用系统而建立的控制,其主要包括数据输入控制和数据输出控制。在这里具体包括(1)完善操作管理制度。其任务在于建立电算化的运行环境,按各自的职责规定录入数据,执行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操作,各类信息的输出,做好系统内有关数据的备份和故障的及时恢复工作。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把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能授予不同岗位的用户,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用户访问。(2)完善岗位责任制度。针对各类人员的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录入员和系统维护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控制手段,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舞弊性为的发生。(3)完善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制度中应该明确系统维护的任务,维护工作承担人员的安排,软件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操作权限,软件的修改手段等。

3、强化审计监督。只有严格监督才能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从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严格内部控制,强化监督是数据安全的有效保证,也是会计电算化健康安全发展的迫切要求。审计人员对系统的每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并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弱点及时改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以适应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要求。主要包括:针对篡改输入的审计,针对利用程序舞弊的审计,针对篡改输出的审计,针对其他舞弊方法的审计。

4、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及运行的技术保障措施。首先,做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保障。因为,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是实施过程的关键步骤,配置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质量,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要做好数据控制处理保证。包括复核监控,修改控制和备份控制。最后,做好计算机病毒控制保障。用防火墙,杀毒软件等措施,严密防止黑客闯入造成财务信息泄密。

5、合理安排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出现舞弊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我们应该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大力培养既懂财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提高其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赵纳晖、高宁编著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和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张瑞君、蒋砚章《计算机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唐必琼《会计电算化相关问题讨论》事业会计2007年第4期。

[4]袁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出版。

[5]周启海、孙静华。《财务软件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信息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

大型工程项目档案是指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智慧,是工程建设过程、工程实体状况、工程建设质量的最原始,也是最真实和全面的记录。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随着我们社会生活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投资建设的都是大型工程项目。在以数字信息化为代表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突破传统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实现大型项目工程档案的管理信息化已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话题。

1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的特征

大型工程项目的档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的直接总结依据。做好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编撰、管理和使用,无疑对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工程项目投产后运行维修、管理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冯瑜.档案工作研究与创新[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352,353.]

目前,我们所接触的大型工程项目大多数规模宏大,参加建设单位众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社会效益大的特征。在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对整个工程能否最终成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工程项目档案可以使管理者看清整个项目的进程,同时通过对工程档案了解来把握使整个工程质量,其不仅是项目负责单位了解工程进度、项目存在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为新工程项目的开发重要参考资料。

(2)大型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在实现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档案文件所开展的整理归档、鉴定保存,以及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活动。工程项目档案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确保归档项目文件能够实现数字化成套,并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1.实现工程项目档案完整和统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单位繁多而且彼此分散,建设周期长,这就造成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档案在管理过程中难度非常大,很难达到整个建设工程档案的完整和统一。在实现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作息化后,我们可以突破以上的种种限制,实现大型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2.为工程项目及时决策提供保障。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之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为工程项目人提供详实的档案信息和数字材料,依靠这些完整、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可以在关键的工程规划决策上节约时间,减少了失误。

3.实现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传统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和方式不仅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发挥自身信息资源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大型工程档案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工程档案管理走向逐步开放,实现向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吴玉婷.大型建设项目档案规范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模式[J].广东档案,2005(5).]

2当前大型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就当前的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整体情况而言,我们在工程档案管理上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一些大型的单位和企业甚至缺乏工程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运用不熟悉,对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方法与途径也不了解。具体而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一些大型单位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把档案只是作为一种文本和资料来保管。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也仅仅是对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但是,许多大型的工程项目本身档案文本的数量非常庞大,因而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手段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往往时效性比较差,很难做到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同步。[[]陈智为等.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14、515.]

(2)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后

目前,一些大型的单位和企业虽然也在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但整体而言还停留在计算机制表和查阅等初级阶段,没有完全走上信息化管理的轨道。在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上,数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造成工程电子档案失真,不能反映现实情况,从而影响了档案的使用,没有发挥出信息化管理本身应有优势。

(3)工程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

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整体没有明确的章程,造成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很多,工程电子档案的管理上缺乏程序化、规范化,直接造成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复杂,一些重要的电子文档和资料由于保存不规范而丢失和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4)工程档案信息化缺乏人才

在数字化时代,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但需要懂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悉先进的信息科学和管理技术。但是,目前许多大型单位从事工程档案管理的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少企事业单位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本身不够重视,缺乏足够档案信息化技能培训。[[]王晓莉.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流与探索,2008(5).]

3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1)工程项目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工程项目档案和资料的数字化工程是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利用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库原理、高速扫描成像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和图片档案等传统介质文件变成电子档案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范归档保存。在此基础上,按照各建设单位工程项目档案本身的特点,系统地构建成有序结构的单位工程项目档案的数据信息库。由于工程档案分类复杂多样,因此,随着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同时,应提高相应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创造条件。

(2)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

要使参建单位的工程项目档案全方位、多层面管理,及时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没有一个系统、规范、有序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是难以想象的。在工程档案信息网络上,可以提供相关档案数字化服务,还能实现工程档案机构网络化管理、工程档案质量网络化管理与工程整体进度监督的一体化。而在档案信息社会化方面,档案信息网络化可使档案资源成为社会的共享资源,大大提高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和利用效益。

4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技术支撑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多媒体软件和技术的应用是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档案管理上有了技术力量的支撑,不仅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维护,还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档案数据的准确监控。

针对在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特点,开发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文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侍文庚.试论大型工程项目的文件与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0(1).]相应的软件监控系统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工程档案数字化和网络一体化后,我们在档案信息的共享的同时,工程项目档案本身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新威胁,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技术防范措施。所以说,完全由国内某一家单位的档案管理部分自主研发相关的技术难度较大,要克服目前信息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当前可以采取大型工程建设单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研发的方式,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一些的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从而增强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同时提升工程档案管理手段的高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2)人才保障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改善设备和管理手段是实现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之路还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实现工程档案信息化需要培养档案网络服务、数据库分析与软件开发、网页制作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为了实现大型工程项目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让项目决策者能及时够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情况,档案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本单位的所有档案信息,还应该熟悉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给大型工程建设者提供更多的相应档案信息,从而提高建设者对整个工程的评估能力。

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首先,大型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提供专业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培训和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其次,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把培养工程档案高素质人才纳入到部门的计划当中,作为一项常规的内容来抓紧落实。

(3)制度规范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

和目前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相比较而言,原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本质上是为了方便查询,确保档案的信息安全。要实现大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核心在于档案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制定出新的符合时展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制度和规范。

例如,大型工程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能够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保障,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保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在实际操作中,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部门,都能够应按照工程档案管理部门程序和规范按时将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和材料,分门类、分阶段地整理归档,及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上传到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网络,或者递交至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以确保做到工程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使单位档案能够及时反映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情况,便于工程建设者和决策者实现全过程监控。

诚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传统的档案学面临着数字时代信息化的冲击与挑战,但就目前而言,新的一代适应信息化需求的档案学还没有形成。目前,在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和规范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这既为工程档案管理者带来了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管理范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项目管理方式

3.1.1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Project和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Project.Microsoft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ProjectPlanner.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

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

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信息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21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3

0 引 言

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到第三次信息革命阶段,社会、经济、生活、工作、学习等发生的巨大变化。早上坐公交车上班,扫个二维码,就知道所乘坐的公交车还有几站,是不是买个早点还来得及,当然主干道公交站台都有自助显示屏滚动显示;如果要出行,上携程网,一下搞定来回机票和目的地的住宿问题,不用担心到了目的地找不到满意的宾馆;上天猫或京东商城,鼠标点击几下就买到您所满意的宝贝,无需去商场或超市排队购物、排队结账。生活节奏加快,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们带到了信息时代。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产业。云计算被确认为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这不仅是数据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数据爆发的时代。2012年是云计算实践元年,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2014年是物联网元年,PC时代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而到了网络时代则是以软件为中心,云计算时代以服务为中心,物联网时代以应用为中心,最后大数据则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成为互联网的三大核心技术。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应用,无所不能的服务,正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走进高考阅卷现场,重庆市教育局运用物联网对阅卷现场进行全天监控;云计算对高考分数进行快速合成避免人为失误;大数据分析考生成绩,纠偏异常信息。

1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实施科学化管理。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到来,在经济全球化、生活数字化、计算机普及、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递、应用和共享是大势所趋,高校财务管理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以适应形势发展所需,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向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2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2.1 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来,在世界推进经济宏观信息化的环境下,“经济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概念应运而生。工作中应用信息化,个别人可能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的应用上,比如:工资发放系统模块、财务软件凭证录入模块、银行付款采用无现金方式等,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范畴,而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和程度均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校财务信息化仍有差距。1993年,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正式提出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克莱蒙特大学教授Kenneth C.Green在1990就提出了“校园信息化”(Campus Computing)概念;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在2002年共同启动一个国际性合作项目ACCS(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来了解亚洲地区各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构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对高校财务处内部工作而言,是如何规划业务流程,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对财务管理人来说,想了解资金动态存量、会计核算流程、对外服务情况,领导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具体情况。不管是领导、财务处工作人员还是教职工,都能通过计算机或移动通讯设备在财务处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查询到相关信息。

2.2 财务信息冗余

对会计相关信息要作出快速、及时、正确、全面的判断,并利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对外投资、筹集资金、资金调度等提供准确的依据。财务处大量信息堆积,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信息公开渠道不畅,信息了解存在不对称现象。比如:有关资金存量的信息有权限的管理人员应该随时随地可以掌握单位的资金状况而不是银行存款由甲提供、财政资金由乙提供、银行贷款信息由丙提供,一相工作的完成要几个人来进行,工作效率就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也失去了。信息社会是透明的社会,对财务处存在的大量海量信息要有效利用起来,能对外公布的要全部对外公布,财务处要主动利用财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教职员工服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找上门来去处理事情。此外,重要的信息要加强管理和应用。

2.3 复合型人才短缺

我国高校会计人员大都是会计专业出身的,也有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还有半路出家的,这就导致会计人员良莠不齐。如今信息化发展飞快,高校财会人员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懂财务的不精通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的又不熟悉财务会计知识。现如今既懂财务会计知识又精通相关信息技术的人才真的很少,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尚未注重对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对于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点落伍了。因此,信息化时代复合型人才短缺严重。

2.4 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财务和会计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其中会计法律有5个,会计制度有16个,财务制度有22个,会计准则19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2个,会计核算方法11个,会计处理规定35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6个,其他会计制度9个。而信息化方面工信部等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令51号,2011年2月17日,2011年4月1日施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广电总局令39号,2004年7月6日公布,2004年10月11日施行)。2000年11月6日,国家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9月国务院令291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信息产业部令9号《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2001年5月10日施行),1994年国务院令14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安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实施),共6个。“互联网”“互联网+” “移动通信”政府也在大力推广中,只是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运用方面的有点滞后,只能参照执行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法律法规。。高校财务工作者必须遵守财务、会计、高校、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

2.5 存在信息化安全隐患问题

信息化都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及相关财务软件来完成的,比如:要查询某部门个人的相关信息,其他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经过财务部门的授权就可以进行访问并调取相关信息,教务部门亦有权限进入财务信息系统查询或调阅相关信息。如此一来,统一信息库的相关信息,全校可能有好几个职能部门的人员经过授权进行访问。但是不稳定的局域网、存在安全隐患的互联网、个别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及网络病毒或黑客,都威胁着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安全。杀毒软件再多,版本再高,总有存在的漏洞,加之信息使用者不是信息方面的专家,软件操作不熟练,这都有可能导致计算机被攻击,故信息化安全尤为重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工作。

3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原有会计核算现代化、自动化的背景下,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到信息化社会的大潮中。当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应该是全校的大事,要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更有效地贯彻执行。

3.2 整合有效资源,实现高校内部信息化共享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关键点不在财务部门,而在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当然财务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也是最不易对外公开的。但是有关报销业务流程和报销的相关规定、报销手续的规定、不同业务的办理流程和手续等有关业务核算方面的相关信息均应可以在网上查询。如果实现了网上预约报销,那么报销单据的填写和提交以及提交单据目前状态(审核、制单、复核、付款),只要输入相关关键信息,立刻可以查询到,这需要借助计算机、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跨组织、跨部门的信息系统,把全校的相关基础信息(人事部门人员信息、教务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财务部门预算指标和项目使用进度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关于设备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实现无缝对接,使信息使用者(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凭借不同的身份享有相应的权限,对不同的信息享有不同的查询、采集权限,实现相关信息的有效的、有目的的、随时随地的弹性分享,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高校内部财务信息的共享,财务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即可查询会计业务的状态,公开、透明对外报销业务流程,教职工可以随时了解业务状态,增加对财务人员和财务工作的理解,以进行有效沟通。

3.3 合理配备财务、会计和信息化技术复合型人才

目前高校的财务人员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从干部管理年轻化要求的角度来讲,干部越年轻也好,但是做财务工作则是越年长越有经验,年龄偏大有业务全面、基本功扎实的优点,但也存在接受新兴专业知识方面不如年轻人思维敏捷的现象。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对于一个财务管理知识过硬的财务人员来讲,不管年龄多大,关键是要有目标和概念: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如何去做,从何下手,涉及哪些部门,怎样去说服领导层,最起码脑中要有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才有说服力。比如:要计划实行网上预约报销,首先要进行政策宣传,以前报销差旅费都是到财务处柜面上,当面等待报销,浪费了很多时间。实行预约报销后,出差人员必须自己在财务处网页上找到业务界面,输入出差时间、地点、城市间交通费用、住宿费、室内公共交通费及出差事由等,并输入项目代码,确认后提交,获取一个内部条形码,根据此条形码在财务处凭证预录入库里占有一个号,且自动生成,不存在插队情况,其他的就是财务处内部人员的工作了,不过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业务状态。其次,要在财务处内部进行整合,业务流程如何设定,对外服务窗口如何设置,既要考虑学校的资金规模,又要考虑人员的流水次数(一个人一周之内来报销几次),还要考虑财务处内部人员分工和岗位设置。再次,还涉及外部银行,是和一家银行合作,还是和几家银行合作,银行手续费如何结算。

在复合型人才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拥有一个团队也很重要:有会计人员、有专业技术人员、有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有目标,有流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可以建成的。当然如果拥有懂财务、懂会计、懂信息技术、懂管理、会协作,愿意付出的核心团队,应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4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这有两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首先,国家要出台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定。新华社记者王茜报道:最高法院2016年8月3日出台规定,对网络司法拍卖的平台准入规则、运行模式、个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具体竞拍规则行进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规范。据悉该规定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全面衡量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信息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模块的对接问题。这里主要阐述财务信息的要求,财务部门管理人员要全面考虑信息使用者的身份、使用权限、使用范围以及信息使用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财务内部人员要有详细的岗位职责和分工,信息范围和权限,信息维护权限和期限,在线解答的权力,信息、更新、维护、备份和恢复工作,电子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最重要的是安全措施要到位,详细制定这些信息工作的条例、规章或制度,使财务信息得到高效使用的同时,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

3.5 建立安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体系

在网络条件下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存在着安全隐患,这导致很多高校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积极。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对于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问题,第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第二,要加强财务处内部安全隐患的预警和预防;第三,要设置专业防火墙,建立局域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借口安全控制系统,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有选择使用;第四,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管理,预防内部信息任意传播到公共网络平台上,从专业角度考虑可以利用专业密钥法和公开密钥法来完成;第五,要和相关部门签订安全协议,主要有国际通用的安全套层协议(SSL)、网络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和安全的网络电子交易规范(SET)等,加强对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有效使用。

4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高校的教师,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可以在家里通过远程接入进入财务处综合信息平台,查询本月或本年的工资收入明细,可以通过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直接联系到公积金查询系统,了解个人公积金缴存情况,可以查询本人科研项目的明细或具体项目的详细情况;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项目的使用状态、支出明细及余额情况。

学生可以在家或在学校查询个人学费缴存情况,生源地助学贷款到款和发放情况,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具体发放情况,勤工助学酬金发放情况。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财务处综合信息平台了解该高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专业设置、学费收费标准、住宿费条件、几个校区以及对贫困生有哪些帮困政策等信息,还可以在线留言或提出问题。

财务处的领导要及时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资金存量,就可以进入财务处内部平台,查询关于国有资产状况、规模,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信息,一些非财务指标也可以一目了然,比如:某设备的品名、型号、规格、产地、购买时间、维保期间、维修历史记录、使用情况和性能情况等。

校领导(分管财务),要从战略高度宏观掌握高校的资金动态、实时地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银行贷款、银行存款、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个别银行贷款规模,或某一银行某笔贷款的详细资料(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到期日期),及不同银行间的贷款利率对比。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要求人的不同需要,更好地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信息化服务,全面提升财务处对外服务的质量,大大提高财务处会计的核算效率,为高校领导的战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来文,封智勇,林晓伟.互联网思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美]Bill Franks.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金明,康慧华,王璇.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结构模型及特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

[4]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5]许佳,隋春侠.浅谈数字化校园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外资,2011(18).

信息化管理范文8

一、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将元数据转化为数字形式,从而存储在相应的设备软件上,然后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效率,有效的实现了档案数据资源的共享。虽然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是未来我国档案管理事业主要的发展趋势,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该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

我国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整体不高,这就使得各个区域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均衡,有些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并不高,而有些区域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却相对较高,无论是基础方面还是在硬件设施上,部分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甚至超越了国家的平均管理水平,这些地区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构建有效的平台来实施对档案的高效管理,使得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速度相对较快。但是部分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其还有待进步的发展,甚至有些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已经出现了发展停滞的情况,与那些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一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建设并不平衡。

2.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低

我国一些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来说较为快速,而且管理体系也较为健全,但是就整体来说,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是相对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上,要比国家的整体水平还要高,这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发展档案馆本身,其主要是针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发展。其在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时候,主要采用采用的是集成化的管理方式,在档案管理的平台上,将档案馆作为发展的核心环节,从而带动其他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多数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发展上还只是局限于对图书馆本身进行管理。

3.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我国的档案查询在一些地区还需要本人亲子办理或者是委托人到专门的档案馆进行办理,还无法有效的实现线上查询,这样就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变得较为复杂,使得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利用率相对较低。

4.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人才的配备也不健全,基础设施也相对较为落后,这就使得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高效的开展。另外,我国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识程度也较低,无法有效的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低,档案馆的管理人员多为年龄较大的人员,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管理知识,责任感也不强,这就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二、构建低碳理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领导应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大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档案信息资源作为衡量我国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构建低碳社会、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领导支持档案信息化模式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

2.转变传统观念

我国部分地区认为档案利用率较低,档案信息化建设意义不大,使得档案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转变观念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管理观念,提高自身认识水平,树立低碳理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积极探索低碳理念的档案信息化模式新思路,进而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保证,也是相关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者,要想能够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高效的开展,就需要选用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在低碳理念的影响下,不断的构建健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对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从而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此外,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有利于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进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加快档案网络化进程

利用网络化对档案实施管理,将档案转换为电子形式,以减少对纸张的应用,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节省资源的目的,而利用网络化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使得档案资源实现共享,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在网络的档案库中,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档案资源,从而提升档案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有效的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范文9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管理;作用;研究方向

企业集团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点,要增强其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能力,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真正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聚合效应,必须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提高监控的实时性,有利于加强集团总部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监管。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

(一)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化要求人们以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站在当今科技信息迅猛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全面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适应市场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建立会计信息化推进组织机构:一是领导小组负责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协调与推进工作;二是工作小组负责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三是验收小组负责进行会计信息化的评审与验收工作;四是基层企业成立会计信息化应用小组并设立专职信息化会计岗位,负责组织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与具体实施工作。

制定会计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办法;二是制定会计信息化评审验收标准;三是规范会计信息化软件管理;四是健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考核。

强化会计信息化培训系统:一是制定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信息化培训规划;二是实施会计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素质,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范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在会计电算化起步阶段没有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使得目前企业中采用的许多会计软件门类繁杂,五花八门,相互间无法兼容,这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往往是满足于现状或应付了事,没有建立高效便捷的统一管理标准,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

(二)缺乏先进必要的硬件与软件,人员素质低

硬件技术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大多仍停留在简单会计信息输入输出等单机运行状态,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数据分析共享,完成大业务量会计事项处理的能力明显不足。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发展所面对的巨大问题之一就是人的问题。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真正适应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需求,缺乏利用会计信息化功能的主动性。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目前科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需要向全球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网络化趋势转变。建立标准化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我国应尽快制定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标准,以推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环境系统,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吸取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通过整合企业研发、生产、营销、仓储等会计管理信息资源,加强与企业间国际互联网厂商的合作,建立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电子转账、信息交流管理平台。尽快建立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软件平台。以集中式管理平台确定会计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会计信息处理速度,降低会计信息处理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还要大力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利用国际会计信息化管理先进管理技术,采用最新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成果,改造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如何填制记账凭证[J].农村・农业・农民,2004,(9).

[2]任亚琴.浅议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12).

[3]郝丽华.记账凭证“附件”的计算[J].农村财务会计,2004,(3).

[4]玉华.要坚持按记账凭证登记账目的规则[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2,(3).

[5]李斌.会计信息化管理――记账凭证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6]江信奎.介绍一种新型记账凭证汇总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9,(8).

[7]宫承利.怎样计算会计凭证张数[J].农村财务会计,2007,(5).

[8]胡贤敏.审计人员如何分辨被审计单位会计凭证的错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9).

[9]张榕.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9,(10).

[10]徐忠.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7).

[11]严谆.电子商务发展与企业信息化的互动关系探析[J].中外企业家,2009,(6).

信息化管理范文10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定义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将档案资料通过加工处理,应用数字化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就要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检索、分类、归纳和汇总,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其特征如下:①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②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③档案信息利用的共享化;④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档案管理信息化内容包括:①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其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所在。③档案的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主要包括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逐步形成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④档案信息化的应用体系建设。它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对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工作不牢

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设施的问题是指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工具缺乏,硬件设施主要是相关的一系列必要的工具器材,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缩微设备、复印机以及光盘、磁盘等等,由于这些设备的配备都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作保障,而且设备的后期维护成本也较高,资金缺乏往往就会导致设备配置紧张。缺乏了必要硬件设备,纸质的档案转换、加工处理、整理分析工作也会受到影响,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便无从谈起。软件环境是指档案信息管理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比如在把纸质的档案转换成电子文档这个阶段,缺乏详细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什么样的纸质档案应该采用何种转换格式,导致相同类型的纸质档案经过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处理就有不同电子格式,增加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还有一些电子表格,同一种表格不同部门或人员填制的格式互不相同,也增加了档案整理、归档的难度。如各类表格,其填写往往缺乏完整性,备注栏填写各式各样等情况大量存在。同时,在电子档案的保管、传递、调阅、使用等环节都没有统一的刚性的要求,存在很多人为主观因素。

(二)档案信息的保密安全性差

档案信息需要共享,这是由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档案信息共享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而信息共享具有限制性,即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共享;档案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密性。但是,在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档案信息泄密的渠道和风险不断增加,除了常见的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对管理计算机的入侵,工作人员无意泄露等情况外,电磁泄露、剩磁泄露等威胁更是防不胜防。此外,由于信息化管理下档案信息与载体是可以相互分离的,泄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几乎无法判断档案信息是否被非法复制,而且档案信息在泄露后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很难实现泄密后的补救控制。因此,档案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形成了矛盾。

(三)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少

档案馆承担着档案保管和档案利用的职能,但是,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试实体的收集,并且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即重视档案馆内部组织管理,轻视研究和预测社会对馆藏信息的需求;重视馆藏服务方式,轻视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重视馆藏档案信息的政治性和保密性,轻视馆藏档案信息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重视以实体为中心的“保管模式”,忽视以信息整合为中心的“后保管模式”。浏览网上档案馆就会感觉到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实在是太少了,读者不愿光顾。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输工具,而且还应具备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把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有效的传递给档案利用者。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那些既谙熟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囿于我国传统的用人体制,再加上现阶段档案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有限,这就使得现有工作人员接受培训机会渺茫,优秀人才又难以被吸纳进来,直接导致档案队伍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

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夯实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首先是要加强硬件设备的配置。由于档案工作向来不受单位的重视,档案部门必须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多方面争取领导的支持,并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整个单位信息化管理体系当中,才能更好的获得支持,从而改善设备条件。需要充分配备的硬件有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等。设备配备要把握一个原则:既满足工作需要,又节约成本。对于这些设备,档案部门要指派专人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电子设备进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不影响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

其次要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涉及到的岗位和人员众多。要确保收集到的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在电子文件的形成、流转、处置、直到归档的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确保同一类型的档案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之间产生的电子文档格式、大小、样式一致,方便对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如文本档案要采取tx t记事本格式还是e x c e l格式,必填的项目该如何填写,选填项目可否有填写者自行删掉,填写后由谁保管,保管多长时间,保管人要负什么责任,调阅的方式和办理程序等等,都要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严格电子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生成、加工、还有保管、借阅的程序,做到归档统一、保管安全、使用有序,使制度变成归档人员的自觉行动并及时做好软硬件设备的更新维护。

(二)保护档案信息的安全

网络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正常运行,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对信息利用安全,要建立层次分明、角色明确的信息利用机制,并建立权限设置的流程;对信息保管安全,要建立档案数据的保存、迁移及其校验机制,并建立功能和作用完全不同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处理工具,利用工具,确保信息的保管安全;在系统安全管理上,通过采用设置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硬件环节上阻隔不安全隐患,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效以及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安全;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电脑技术开发人才,解决技术上的障碍;此外,要加强对工作流程、文件信息以及信息保管方式的管理,确保信息运转流畅、安全可靠;最后,还要加强对信息工作人员的管理,由于信息时代,档案工作人员接触到的信息更加频繁和密集,其中包括企业的核心数据信息,因此,加强对信息工作人员的管理,建设一支高度自觉、遵纪守法的档案人员队伍,非常现实和必要。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核心的重要要素。一是要从丰富馆藏入手,狠抓信息的储备,开展广泛的收集、广揽社会信息、改善馆藏结构,增加档案门类。二是要在进行数字化的时候,不仅是把现成的档案数字化,还要对分散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把经过二次加工的信息同时进行数字化,才能真正扩充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常遇到过分强调本单位特殊性,管理方式不可更改的情况。这种无视标准化、拒绝采用标准的观念极其有害。曾有过高层政府机关,采用仅凭经验管理档案的方法,连续数十年不变,虽然也很有成效,但不具有通用性,无法实现必要的共享。采用标准意味着系统性的进步,对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共同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耗费巨大的部分标准,例如电子档案的标准更应统一领导,集中力量,不断推进。同时,相关的立法工作也应及时跟上步伐,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档案馆是一个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领域中会遇到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和网络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展。

(四)加强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始终要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档案工作,为了培养档案管理人才,必须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档案计算机管理。为了保证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档案管理者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档案计算机管理及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者都必须及早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否则难以胜任计算机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能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因此,必须对现有档案工作者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此外,对档案信息管理急需人才和高端人才加以引进,以解除单位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并且能即时调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沈运青.提高档案意识发展档案事业[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 郭敏.浅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档案,2008(05).

[3] 陈巍,王爱萍,张小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09).

信息化管理范文11

1.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服务于产业运行和发展,其中信息化的目的和核心就是信息运用。为了有效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和科学合理地配置统筹各项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收集旅客信息资源、景区规划、旅游营销等各方面旅游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后,再及时反馈处理,促进旅游管理信息化,实现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在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内部系统、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建立内部系统,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内部管理模式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管理部门借助电子政务系统,扩展业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和传递渠道,信息自上而下的,促进信息处理信息化。与此同时,综合利用网络、现代通讯技术,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效率。

2.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管理信息化符合旅游业发展理念和要求,促进了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自主性,市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旅游业,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相关单位和部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及时地调整和应变。再次,旅游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且信息密集,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1.强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项综合性计算机集成系统,整合了现有的信息技术,能够一体化地处理地理信息。它可以实现对各种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各种说明信息的数据管理、分析、检查、咨询,通过存储、分析地理空间信息、输入操作,提供了人机交互对话的良好环境模式,用户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取到最优的旅游信息而做出决策。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分析处理结果,便于旅游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2.加强数据库资源的建设

作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旅游数据库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成本和效率。旅游数据库系统通过规范、科学地数字化存储旅游相关信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查询、检索、输出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旅游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旅游信息的数据一般包括图文数据库和地图数据库。图文数据库主要存储各种图片、数据资料、用于宣传营销等用途的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地图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上生成各种专题地图,同时还可以实现空间的规划和查询。通过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数据库,实现相关旅游信息和数据的数字化、储存、分析、处理、查询、输出。此外,旅游数据库还提供了旅游区域、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路线、旅游产品、旅游咨询等旅游相关信息和数据,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体验享受,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旅游业综合开发利用各种信息数据的要求。

3.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于旅游业这种服务业来说,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且意义重大,因此信息处理需要保证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效。由于旅游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需要及时有效地交流和定期收集信息,掌握实时变化的旅游信息,并充分利用通信技术及时有效地更新信息。另外,信息的准确性也相当重要。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检查旅游目的地或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制定和执行先关政策法规,严格监督管理信息提供者保证信息准确、规范和共享,确保有效控制相关信息数据。

4.更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

只有提供较好的硬件设备才能满足高效旅游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的要求,积极地推行和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网并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推进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各旅游景点、企业、相关管理部门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处理行政事务、建立信息网络并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意识。在软件方面,基于“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计划,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重视引进和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和旅游管理能力的双重高标准专业人才,提高在岗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理念的培训,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信息化管理范文12

1 ??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化是指按照―定的用途来进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或者把若干个档案信息网络进行整合、叠加的过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体现了信息资源的管理,网络化体现了档案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2 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

传统的档案接收是在档案部门内进行的,信息化后的档案部门则可以通过网络接收远程的文件或档案,并在系统内进行存储、处理,同时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远程传递与提供利用。

3 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

传统档案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往往只能提供一份原件或最多若干份复印件供利用者使用。而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在理论上则可以在同一时刻提供无限多的与原件质量一样的复制品供利用者使用。高度共享的另一个含义是利用者可以在有网络接入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刻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必像信息化以前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利用档案。

4 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计算机与网络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必然会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有所影响,有些部门或流程会缩小,甚至取消,也可能会增加新的部门与业务流程。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无论对于档案管理理论还是实践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也是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档案馆原有的馆藏传统档案数量非常庞大,把所有档案完全数字化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过程。在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供客户查询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采用两种方式逐步把馆藏档案数字化。

1、采用重要档案与永久性档案优先处理的方式。在鉴定的基础上,优先将重要档案与永久性保存的档案通过扫描进行数字化,进入档案管理系统与档案网站提供利用。

2、采用按需扫描的处理方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应对馆藏档案的借阅信息与利用者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利用量大或是重要利用者的馆藏档案,再对其进行数字化,并与其目录相关联以实现网上的全文查询。同时还可采用以下方式作为补充:当有客户查询要求时,将其要求的纸质档案通过扫描进行数字化进入档案数宁化管理平台,并且与其索引相关联。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既可以有条不紊地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又可以满足网络环境下档案的提供利用。

馆藏档案是一个实体信息库,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也是一个信息库,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是为提供利用服务而建设的,从节省人、财、物方面考虑,现阶段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馆藏的所有传统档案都进行数字化,应该说二者是一个不等量的关系。由于馆藏档案数字化的逐步实现,这个不等量值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还是比较巨大的。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而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有区别,领导认识有差异,这就决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搞一概而论。面对不同的经济条件,应该采用分级分步实施的办法。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不同的层次,对每个层次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制定不同的实施目标。对于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如中央与省级档案馆或经济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大小型企事业档案部门),可以率先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档案网站,开发自己的档案管理软件等。对于条件尚可的档案部门可以先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信息化建设每个阶段完成的任务,先构建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进行计算机管理。对于经济与技术条件较差的档案部门,主要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条件问题,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三个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条件成熟时,后面层次的档案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力争进入前面的层次。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一条重要标志就是信息共享,而信息共享的基础则是标准化。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相关的行政法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业务、技术三个层面。

管理性标准规范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工作人员、用户及设备管理规范,利用管理规定,以及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如《档案网站管理办法》、《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测试规程》等。

业务性标准规范包括术语标准以及相关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如《电子文件名词术语》、《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