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与创新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

时间:2023-05-31 09:21:12

技术与创新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1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于今年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个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的巨无霸,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这几乎让全世界感到了震惊。

一、战略管理的失误将柯达公司拖入了深渊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是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扼杀了柯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柯达进入数码摄影行业并不晚,而且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自己于1975年研发成功的,直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数码影像方面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只是,正当全球市场为数码摄像技术而激动的时候,柯达却不愿意过早放弃在胶片领域的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链条,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产业,从而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却用果断的决策抓住了机遇,努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言辞犀利的人们将柯达的破产形容为“亲儿子整死了好爸爸”。

应该说,柯达的破产是一个源于技术创新又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命题,正是在战略、管理上的滞后阻断了柯达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进程。其实,柯达并不是唯一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打败的企业。我国安徽一家企业在1993年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VCD机“万燕”,但却忽视了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因素,导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其他公司。

诚然,富士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敏锐地洞察了数码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这一条,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富士在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等方面也有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但柯达、“万燕”的案例依然让人感叹。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与柯达一样的对市场的错误预见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也有可能会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发展。苹果公司因推出了iTunes和iPod而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就在于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合二为一。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管理体制机制相当于“软实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包括方法、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注重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浅析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技术创新并付诸于产业化,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在为管理创新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也会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机敏的反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对管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如若墨守成规,将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若与时俱进,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企业的成长加速。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互相配合,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二是组织和推动创新活动,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激励,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三是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应该开展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不断丰富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新工作效率,推动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并使这一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倡导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要求,企业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提倡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

2.要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支撑科技工作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一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程序,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一管理。二要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跟踪评价制度,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科技咨询程序,提高创新效率。三是以部门业务信息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与生产、投资、财务、营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调互动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起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保证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五是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

3.要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技术创新要依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创新成果的渴望,而且有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到以情待人,对科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要对科技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

4.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使用、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市场和新技术支持。要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积极为个人的发展铺路,营造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成果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永远保持畅通。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保护创新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要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自有品牌的塑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带动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并选择正确的时机将创新成果送入产业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托尼·达维拉等著,刘勃译.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丹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EB/OL]. /n1180/n1566/n258237/n258854/13733191. html,2011-07-29/2012-8-10.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2

基金项目: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号)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

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

-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

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will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eve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ergy model is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项目思维 管理范式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40-01

管理范式现状

从2011年起,诸多企业受国内外大经济环境的影响陷入了困境。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仍在继续筑底。2013年4月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就明确围绕着“革新”、“责任”和“合作”三个关键词,其内容涵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发展路线的反思、改革、转型和创新,这表明企业的活力越来越成为诸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中心议题。

解决企业的活力,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则必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提供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关系在于 —— 前者领跑后者,后者对前者进行全方位的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使管理范式从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属生产密集型企业,依照生产型管理范式运作,其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内部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不断迈进,企业管理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从根本上仍未摆脱生产型管理范式的框架。

比如,一些企业单方面强调营销管理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如果产品的质量、功能没有进一步提高,仅靠营销是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以引进外资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但事实已证明,对许多外资方而言,所合资的企业更多只是一个加工车间,或者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跳板而已,外资方在合资企业外独资设立同类公司,打开自己市场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不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极大地增加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专利,并树立品牌效应,从而打开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所以,管理范式的转变才是根本点。

向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

由互联网拉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不断地被缩短。

在一种开放的经济体系内,所有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只有技术创新,可使企业取得一种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资产,技术创新是响应当今经济体系的唯一手段。

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产量多少不再被看作是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而产品及工艺的创新程度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部门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当自身产能不足时,通过外包生产来弥补,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

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于将市场与技术持续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产量,简单说来,就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持续开发潜在的市场,用技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

再次,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将只是技术创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需依靠自身努力,创造出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最后,技术创新的管理是系统管理,需建立现应的制度创新来配套及支持,提高创新效率。

总的说来,要进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附加值的组织”的核心观念,技术创新则是提供这种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要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统一到技术创新上来,用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特征

“创新”一词最早出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用以表示“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导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应用新型材料,实现生产的新组织模式等,由此演绎出来的“技术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及其他商业用途,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福特公司将流水线作业、传送带以及零部件的可交换性等科学技术组合起来,创新出汽车生产的新方式 —— 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装配作业,用技术方法解决了一个用可靠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大规模产品的经济问题。当汽车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后,人们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具有下列特征: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由于知识复制要比知识创造容易得多,所以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

(2)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要高得多,一种新方案往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及探索才能成功。比如,一个新药的研发通常需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新药面临着一研发成功就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

(3)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比如,航天技术至今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但是,当某天人类可以向地球外的适住星球移民时,航天技术就有了市场目标,就转化为技术创新。

(4)创新的系统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如研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二是指创新的实现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这包括经济、政治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技术创新与项目思维

项目是组织进行的一个临时性活动,在一段事先确认的时间内,运用事先决定的资源,产出一个独特且事先定义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把项目管理的思路推广到企业管理中,这就是项目思维。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临时性的任务,也是一次性的任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项目过程。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来对企业活动升级换代,动态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内的日常经营活动,传统上是由若干职能部门加上一系列生产部门来完成的,职能部门通过固定的流程设定来控制生产部门的生产,而生产部门通过执行流程来完成企业活动。对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对于大量以非重复性劳动(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运作,显然已不适合。

既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项目过程,那么项目管理的思维就可以助推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

项目思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价值在于:

(1)目标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是项目前行的驱动器。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简化或摒弃与目标无关的企业管理流程,且根据目标来排列管理事务的优先级顺序,就能保证在关键事务上的高效;与此同时,根据目标设置,可以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效能,使企业更能符合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经营活动。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计划的控制和调整占据了核心地位。

项目管理中需制定详细的子目标和里程碑来保证进度的实现。若目标中没有里程碑和检查点,计划执行中的状态和偏差将无法把控,当然也无法通过PDCA流程去调整和改进计划。

上述的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适合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在过程中逐步明确的。里程碑的树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雕琢,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阶段式(里程碑)的更新换代的过程,每一阶段的优化,可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一个细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计划,以及计划的动态适时调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都是非常必须的。

(3)在项目管理中,有项目就有项目经理,这就解决了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机制下,管理人员责任感被强调且定位在核心,这对于企业执行力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依照项目思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根据组织环境及团队人员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从技术、风险、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中层的管理能力。

(4)在项目管理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成功度。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基于项目思维的方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可使各部门间的协调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大为提升。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的信息传递基本上是上传下达,而横向及交互的信息很少。技术创新型企业因其性质,大量信息不仅从上往下,而且从下往上、横向、交互的信息也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树立项目管理中的观念 —— 把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且进行系统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巨大作用。

(5)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目标驱动观念可使得企业员工充满主动工作的激情,有目标驱动意识的员工会很清楚工作计划和目标,而工作则完全围绕目标而展开,且随时去检查执行和计划的偏差,查询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改进提高自我的工作效能。

(6)房地产企业及建筑施工企业是典型的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企业宣传以项目为主,与其他行业一成不变的产品广告相比,该类企业广告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其关键在于不断建成的新项目。

虽然其它行业由于产品限制,不可能经常以新产品来宣传,但是技术创新项目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创新型企业有可以展现的历史,比如微软、苹果等公司的历史回顾,特别让大众感受到企业对于人类历史的使命感。把技术创新内容充实到公司产品的宣传中,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就会给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将项目思维用之于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企业的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企业结构,权力集中于高层。企业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进行管理。该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到最有效的项目上去。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提出M型企业结构(事业部制),其发明者是管理学家斯隆(Alfred P. Sloan,JR)。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因这套新型的组织结构而起死回生。

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M型企业结构),即按产品、市场、区域和用户等要素划分,在集中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分权经营的一种组织形态。

从上可以看出,M型企业结构与项目管理密切关联,事实上,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框架,其结构中把“事业部”改称为“项目公司”。

在M型企业结构下,各个部门的创新、管理、生产的费用都可单独核算,这改善了创新的组织和激励方式,除此以外,企业在具备了灵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在部门协调、重大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优势。

比如,某电信公司把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分成两个事业部,移动电话的前景美好,但固定电话却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固定电话的增值服务因其价格相对移动电话低廉而大受欢迎,稳固了市场份额。如果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放在一个事业部,则固定电话的发展势必会受限及边缘化。

综上所述,事业部制发挥出较直线职能制更大的创新潜力,更能适应了现代市场的剧烈竞争,完全适用于技术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项目构成了事业部的基石,实现了层级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而事业部则定位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利润分配和投资决策上的很大的自由性,两者的结合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运作非常有效。

对于不断动态发展,持续创新出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由于采用了M型企业结构,既保证了有负责战略决策的集团公司,又保证了具有事业部性质的子公司,企业因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大为减少。

结语: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当今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变化相当快,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国内500家最大企业,十年前的排序与十年后比较,会完全不同,要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笔者以为:

(1)通过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持续创新,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体验,保持市场的新鲜度。

(2)通过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为市场提供多样性选择,力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3)运用项目管理思维去打造技术创新型企业,灵活应对信息时代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技术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宽广的未来。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4

【关键词】电力技术 监督管理 创新实践 举措

要进一步提升电力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本质安全,企业必须以提升设备健康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技术监督支撑安全生产的作用。加强对主设备的设计选型、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和退役环节的全过程进行技术监督,加强设备运行分析。健全电网设备技术监督异常预警、告警制度。而这些措施的顺利实践需要企业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视,才能从本质上对其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一、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概述

技术监督是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所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管理的电力企业,其技术监督管理更是面临着相对更严的要求。电力企业在不断重视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电力企业作为生产电能的重要产业,所以在电力企业不断重视技术监督管理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且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适应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创新实践的举措

(一)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提高保障与支撑能力

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即地市级公司专责与基层单位专责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各专业主导本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细化、分解、下达本专业技术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全过程指导、督促、检查、评价本专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市公司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负责组建该专业团队,完善三级技术监督工作网络,充实专业团队技术监督力量。通过月度协商制度,加强工作网络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动态。

(二)深化管控,提升设备安全监督能力

一要继续升华周计划对生产作业的管控,将设备带电检测、专业化巡检要求纳入周计划管控,并及时跟踪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督好设备。二是要求各专业上报年度、月度工作计划,具体到责任人、完成时间。市公司将利用月度会议实时跟踪各单位完成情况,同时开展不定期PMS中数据抽查,对发现上报数据不真实的将给予通报。三是强调对关键指标的上报,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变跳闸、断路器运行损坏、线路跳闸等重要指标,要求发生故障应第一时间上报市公司,对发现主设备故障未及时上报的单位给予严厉考核。

(三)坚持全过程技术监督,确保监督不留死角

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要参与规划设计,变电工程重点审查设计图纸,设备选型等工作,落实“十八项”反措和家族缺陷治理等要求。线路工程重点审查防雷、防污、防冰等技术措施落实,加强对线路路径选择、地线保护角选取、外绝缘配置、防雷辅助措施选择等环节审查。要加强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技术监督,隐蔽工程必须提前进行跟班验收。运维检修阶段,对新投运设备一个月内应开展、三个月内应完成带电检测和首次状态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设备试运行期间。

(四)细化指标,提升技术监督管理

各专业加强监督基础管理,细化日常工作开展,对PMS帐数据准确性、缺陷消除率、设备反措执行情况等应给予日常督察整改,市公司将结合技术监督检查、月度协商会、不定期下现场督查等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评比考核参考。要求班组建立健全的基础管理制度,按要求落实人员至具体设备,档案管理、原始记录要建立规范的记录本和归档流程。对各单位设备试验报告录入及时性、报告准确性、报告审核率、异常报告分析正确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试验缺项、漏项的要加大考核力度。

(五)深化状态检修,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

深入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设备状态检修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定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全面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管理。结合状态检修工作,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加大状态检修复查提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做到有计划、有整改、有落实、能闭环。全面清理绝缘、化学、保护试验计划,与检修计划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确保年度试验计划完成。全面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的健康水平。

(六)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实现人员设备可控

一是加强检修现场监管力度,各检修单位加强管理人员管控现场力度,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加强下现场督查、督导,提升设备检修、试验质量,确保人员设备可控。二是加强现场作业总结和分析,对现场出现各种设备、人员异常现象组织相关人员专题分析和交流,提高班组人员现场处理和故障分析能力。严格执行设备异常分析和跟踪制度,坚持故障设备7个工作日完成设备分析,异常设备跳闸等做好每月分析,严格执行技术监督异常设备跟踪制度,确保异常设备跟踪不超周期。

(七)健全工作考评机制,提升技术监督工作质量

结合公司精益生产年活动要求,完善技术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各专业工作情况直接与各专责考评挂钩,每季度就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考核;定期开展指标考评,以“小指标”管理,促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将技术监督与专业工作紧密结合,以各专业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评价结果纳入电网运行管理考核。

三、总结

对于电力技术管理日后的创新和实践工作中,实践和创新应该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而对于管理模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找出并采取措施解决,积极吸收国内外典型的优秀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公司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现状,合理地进行创新和实践,才能从根本出发让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得到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宏. 国华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创新与实践[J]. 电力技术,2009,12:15-17+29.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5

【关键词】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创新

0.引言

在煤矿的生产和运输等环节,机电技术管理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煤矿企业的发展,关于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和经济效益,机电技术管理的优劣将对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煤炭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如果煤矿企业想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它就必须针对机电技术管理作出相应的改善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煤炭生产的质量和煤炭生产的水平提升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最终促进整个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的发展下去。

1.机电技术管理

具体来说,机电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六点,分别是:①关于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管理;②关于设备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管理;③关于设备验收、安装、使用和维修方面的管理;④关于机电配件的管理;⑤负责机电技术业务大会的召开,并负责组织机电技术交流;⑥负责机电技术的培训和考核[1]。

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不达标

对于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说,其相关的机电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所以,煤矿企业为了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只能重新招聘工人。可由于矿井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导致煤矿企业招到的工人多半都是民工或是轮换工,这些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能或者专业的素质,有些能够上手的员工,其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素质也比较差,在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设备新知识上面,很多人都缺乏主观的热情和积极性[2]。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呈现出一种集体下滑的状态,对机电设备的保养工作和维修工作不能有效地做到位,最终影响到了煤矿生产的效率。

2.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国家的相关部门规定,煤矿企业需要为矿井设置十七种机电管理制度,可是在现实煤矿企业矿井生产中,很多企业都存在机电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举例来说,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电管理体系,可是大多数做的都是表面工作,而并没有将其落实到现实的生产当中,这对于矿井管理来说,很容易造成混乱的现象。也存在机电技术管理的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机电设备进行的检查不到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大致过了一遍,没有从实质上深入到生产一线,也没有将其中的安全隐患和整改措施指出来。

2.3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缺乏必要的综合管理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发挥着十分必要的作用,可实践当中,有很多的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综合管理的方面都没有做到位。例如,有些企业的基础管理起到的效果很差,存在机电设备的图牌板与帐卡物不齐全和机电设备的图纸资料与档案资料不齐全的现象。也有一些矿井的机电设备缺乏平衡的管理措施,相关的管理人员仅仅单纯的对设备的排水、通风和提升等进行关注,而对于采煤区设备管理的关注却很少重视。这样做会使采煤区机电设备的安全状态很差,为其埋下了众多的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引发很多的事故,对于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3.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举措

3.1提升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素质

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将优秀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留住,或者挖掘到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强的员工。企业要把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根本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寻找专业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对于无证人员拒绝其上岗,从而加强对其的培训,使其努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2创新机电技术的安全管理模式

如果想要将创新机电技术安全管理实现出来,就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将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落实下来。对于各级领导实行包机和包片的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的身上[3]。还要建立起专业的,健全的检察机构,布置专业的人员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等任务进行检查,寻找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矛盾,防范于未然。

3.3对机电技术管理制度的完善

企业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和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机电技术管理制度。对于质量不过关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更换,加大力度对机电设备进行投资,对于机电系统和设备做到及时的更新换旧,特别是对于一些改装过的,或者是老化了的机电设备要坚持更换,争取在最大的程度上将机电设备的质量提升起来。

4.结语

在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过程当中,机电技术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煤矿企业自身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直到最近几年,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方面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矿井生产的安全与质量。所以,对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机电技术管理的观念更新到另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机电技术管理制度要做到严格的落实,从而不断地提升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水平,使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朝义,丁玉兰,杨中.煤矿的本质安全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03).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企业想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做到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在快速发展的建筑业中以足够的资本迎接创新和挑战。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建筑业在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施工质量也有待提高,但只要真正的做到科学的对企业及职工进行改进就可以彻底的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1、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1. 1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

地基的施工在整个的施工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上层建筑是否牢固,地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基不好,建筑物极有可能会倒塌。因此,一定要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处理,即要对地基进行必要的改良或加固.使其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用来保证地基更为稳定,使房屋

不会过多的沉降,提高它的抗液化能力等等。对地基进行处理主要有一下两种方式:

首先,对地基进行换土垫层处理。为了使地基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改变建筑物基础下软弱的持力层,就要对地基进行换土垫层的处理。换土垫层就是首先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的较为软弱的土层挖去,然后将强度较高且压缩性较低,最重要的是没有侵蚀性的材料填充进去,再分层将其夯实便可成为地基的持力层。

第二,对地基进行砂井堆载预压处理。这种地基的处理主要适用于处理水工结构、机场跑道等深厚软土和冲填土工程地基。它是在含饱和水的软土层或者是杂填土地基中用钢管打孔,然后按一定距离打入管井,井中灌入透水性良好的砂,使其能够形成排水“砂井”,从而在建筑物施工之前,在堆载预压下,加速地基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第一种是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它是由我国的技术人员长期在实践中自行研发出的一种新桩型。它在施工的工艺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具体的操作原理是:首先先用螺旋钻机在其上钻一定深度的孔,通过钻杆芯管利用特殊钻头向孔内自下而上压力灌注超流态混凝土。当混凝土面升至地下水位或无坍孔危险位置处,抽出全部的钻杆后,再向孔内沉放钢筋笼至设计标高.最后补足混凝土成桩。用这种方法连续一次成桩,既无振动也无噪音,同时还无污染,是一种提高单桩承载能力的好方法。

第二种是人工挖孔灌注桩。这种方法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在桩位挖掘成孔,然后将钢筋笼安放其中,并灌注混凝土从而形成基桩。此种方式除无振动、无噪音等优点外,操作还极为简单。由于是人工挖掘的原因,它还方便于清孔以及检查孔壁和孔的施工质量。在此同时,为保证施工工人的安全要为工人采取防止土体坍滑的相应措施,例如:钢套管护壁以及钢筋网护壁等。

1. 3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首先可以采用先张法。先张法的原理是在浇筑混凝土前就张拉预应力筋,并在台座或钢模上临时锚固张拉的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直到混凝土达到了一定的强度且能保证预应力筋和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时,马上放松预应力筋,在借助于混凝土和预应力筋的粘结的基础上,使混凝土产生余压应力。先张法一般仅适用于生产中小型构件,同时有固定的预制厂生产。

其次还可以用后张法。即要先浇筑混凝土或制作构件,并在构件体内按预应力筋的位置留出相应的孔道,待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在预留孔道中穿入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利用锚具把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的端部,依靠构件端部的锚具将预应力筋的预张拉力传给混凝土,使其产生预压应力,最后在孔道中灌入水泥浆,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构件形成整体。

1.4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由于建筑工程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人们经常会活动的地方,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要对建筑中的电气通路实施适当的接地措施,尤其是一些高的建筑,其建筑层次之间都存在这一定的空间,但层次之间的空间较小,且都是钢筋、金属物、混凝土这些物质构建成的,其每个建筑物质之间的连接都是关键,必须要确保其连接处的结实与安全性。对室内一些电路和管道的设置要重点规划与安排,保证电路和管道的使用寿命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程度。电气接地施工设置的合理可以避免电闪雷击,避免其对建筑物的破坏。

1.5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时一定要对洗手间、浴室、厨房进行特别用材,以防水会渗漏,给居住者带来影响。在对这些地方进行施工时要使用合格高质量的防水卷材,运用高水平的防水施工技术,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的适用性。例如,在施工中要对建筑物的墙角、底部、拐角处进行特别的处理,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会造成严重漏水,给房屋的建设质量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施工时要严格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度去实施,对施工防水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且要对防水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防止出现建筑施工防水技术出现问题。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现代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对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进度、 整体施工质量, 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管理模式不合理, 行政和硬性指令的施工技术管理手段比较严重,建设单位对施工技术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施工技术管理并不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只是定性作出判断而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 这样的技术管理不利于建筑企业取得长远发展和不断进步。

3、建筑工程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创新

3. 1全面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对也其他的公司企业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具有非常的工程阶段性、相对流动性以及一定的工程季节性,此外建筑工程的生产能力负荷有着非常大的不均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建筑工程企业必须从整个建筑企业自身的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一定要吸收国际外的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整适应逐步的提高建筑企业自规范管理模式,同时经过调身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模式,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采取整个施工组织要科学合理并且与市场相靠拢,充分的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的弹性,以及整个企业生产的刚性,此外对于施工的管理职能和施工作业职能要逐步的是两者实现分离,最终达到两者各司其职,相互促进。 3. 2全面创新的施工管理观念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其实就是整个建筑工程管理观念方面的创新,这也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企业在当代激烈市场中生存下去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在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中如果建筑工程的企业管理者得到应有的重视,才会逐步的培养人才、_才能逐步的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创新的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管理当代的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非常大的紧迫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整个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整个建筑工程企业长远的发展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逐步的使创新工作实施到位。

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创新具体实施方法

4. 1 规范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要使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知法懂法, 守法用法, 自觉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 时刻做到警钟长鸣。要规范职业道德行为, 做到讲原则、 讲正气, 不违规、 不作假。要加强廉政教育, 提高自律意识, 经得起各种诱惑, 真正筑起一道攻不破、 打不垮的廉政、 道

德防线。

4. 2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他们熟悉技术管理的相关业务和程序规定,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使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更加规范, 更趋合理。

4. 3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监督

要实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全过程公开、 全过程监督, 监督部门要全过程参与, 严肃查处弄虚作假、 违规的行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 明确分工, 确保资料齐全、 妥善保管, 使每一个建筑工程技术项目都有案可查。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7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改进;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96

0 引言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营销管理是各项事务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的营销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直接关系着供电质量及其安全可靠性,管理措施以及服务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的必由之路。

1 创新理念,转变思想观念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思想工作是营销管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提升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思想观念创新过程中,应当坚持人本原则,以客户为主体、以其需求作为目标,将企业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企业营销管理与服务之中。实践中,电力企业所采用的营销管理模式,应当适应整体营销理念的发展和变化,树立市场和全面营销管理理念,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加强营销流程控制。电力企业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上,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应当以客户为主体,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尽力提供优质服务。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还应当知法、守法,按照行业规范和要求,以法律法规为指导,特别是涉及到市场竞争时,应当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2 创新营销管理方式和方法

就电力企业来讲,其营销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工作内容,电力营销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而且也可提升其服务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就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来看,若想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就必须对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在此过程中基于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跨越式提升。在当前的形势下,电力市场依然不够成熟,而且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此时需创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措施,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可供选择的供用电管理机制。 比如,为广大用电客户设置电费缴纳、容量增大以及电费查询和用电信息反馈等选项,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电力企业还应当建立健全起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服务技术体系,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方式,提升其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电费抄写与核算一体化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电力企业先进发展模式和营销管理经验,结合在地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抄表与催费模式。

3 优化和创新技术手段

科技在任何行业和企业中都是第一生产力,新世纪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更应当保持与时俱进,加强技术手段创新和改进。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营销质量和效率,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不仅能够有效缩减电力营销环节,而且能够加快电力营销过程。在电力营销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实现各级供电企业之间的信息对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鼓励消费者利用现代电子网络平台付费,采用电子网络付费方法及时提醒消费者缴费,以免因欠费而停电。 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应当采用高精度、长寿命以及功能非常多的防窃电表装置,以免出现偷盗电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力企业还应当采用智能化系统对电厂进行实时监控,对功率曲线加强管控。电力企业一定要严格控制电厂生产全过程,并且支持机组高速运作,提高企业工作水平。

4 创新电力营销市场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对电力营销市场进行创新,提高企业在电力市场上的份额。为了实现该目的,企业应当详细分析和研究本地电力市场变化情况,尤其要做好电力市场价格弹性变化趋势分析工作。为了能够有效吸引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客户,电力企业采用优惠电价的方式吸引大客户。比如,居民用电营销管理过程中,应当采用分时供电法对其进行供电。并且结合价格情况对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进行有效控制,以避免出现电力资源等现象。就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高功率设备而言,应当分时段进行供电。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当不断加快城乡用电建设,提高用电量。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环境形势越发严峻,则成本就越高,为有效适应该种变化,建议电力企业借助本地政府部门、电商这力,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从而促使消费者利用节能环保型电器设备来替代传统的电器,创新电力营销市场。

5 强化客户创新

电力企业若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对客户进行创新。在客户创新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定位客户,并且针对同客户的需求,采取多元化方式和方法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此,电力企业应对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各类型的客户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客户的需求为工作导向和着力点。各档次用到客户对电力服务所提出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大型企业关注的用电价格,居民则更加关注供电质量及其安全稳定性。实践中,应对切实对客户分析和分类,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并且针对客户的客观需求创新和改进。在当前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对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这是其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赢得客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朝着高品质、高效率方向发展,电力企业性质、服务模式等均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电力企业应当以客户为工作中心,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客户的客观需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方法,以此来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电力企业若想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加强电力营销管理,提供营销管理水平,与客户之间加强联系,以此来吸引更多客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8

一、要强化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其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在管理和使用上,以制度为保证,以“两率”为抓手,充分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

(一)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意识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管理工作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关键,也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上,我们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有统一的管理组织,又有各个使用和维护的管理职责,形成校长室主管,教务处主抓使用率,总务处主管完好率,教研组具体实施的管理网络,在实验室、图书馆、信息技术装备、教室区技术装备等方面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各专业室(馆)有专人管理,落实各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管理制度健全,有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能严格执行。

(二)规范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

规范管理重在抓“两率”,技术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一是教育技术装备的购进、验收、登记、存放、维修、保养、领用、外借、调拨、损坏、报废、赔偿等手续完备清楚。原始凭证齐全,帐、卡与登记相符,仪器设备帐册较全。能做到定期盘点、检查、核对,做到帐面与实物相符、总帐与专用帐相符、柜签与实物、专用帐相符;二是各项管理制度要落实,注重过程管理,即实验室管理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借用制度、赔偿制度等制度健全,做到实物有登录、使用有记载、借用有登记、损坏有赔偿、不足有补充;三是技术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修单等科技资料的整体归档。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技术设备的完好率。在“使用率”方面,学校要求有按学期、学科的实验通知单、实验教学计划、学生分组实验登记表、上机通知单、机房使用登记表等,通过这些要求来检查教学器材的使用情况。每学期进行“两率”统计,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兑现奖惩制度。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开始尝试用计算机进行装备的管理,学校行政各处室实现网络管理即无纸化办公。在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上,本着“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积极建设资源库和学校管理系统,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信息员和教学资源库,每个教师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源,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书籍、预定书籍资料。教师在实验室网站上可以查看实验课的开课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申请实验课的开设。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交流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力求使我们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实效性。

(四)加强队伍管理,提高整体素质

要使教育技术装备发挥出真正效益,需要一支稳定的、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搞好装备工作,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为此学校要求各部门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同时要求他们注重业余进修,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听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知识培训,及时掌握新仪器的操作技能,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鼓励他们写经验和总结,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实验、图书和计算机管理人员,并积极引进有专业特长的管理人员充实装备队伍,不断提高装备队伍整体水平。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技术和装备,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目前,由于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电教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要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新探索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进一步发挥教育装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益。

一是切实抓好实验教学的普及和提高,使技术装备工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实验室、计算机室、劳技室在活动课时间对学生开放;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将部分演示实验扩展为学生分组实验;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尝试和探索等。

二是让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标本室在课间甚至中午对学生免费开放,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智力资源;生产分配;综合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18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23

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能有四个部分,即:招聘、录用、调配、提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和活动;时常进行考核能够衡量员工的平时表现和所取得的业绩,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建立奖励竞争制度;不断的组织学习。因此,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不断创新是加强企业管理,确保企业有不断的智力支持,是提高高科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企业强大的关键所在。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现在,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滞留不前的正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因此,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有必

要的。

2 高科技技术企业

2.1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科技技术企业在研究方面投入比较高,科学研究人员比重较大,生产规模比较小,民营产业发展快,对其他领域渗透能力强、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当前人们认定的高新技术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多,并相对集中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子通讯设备、新材料的研发,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信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2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

2.2.1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在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结合。效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只有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进行优化,不断快速组合,才能够使高科技技术成为高效益的产品。

2.2.2 高科技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智力资源的支持而不是固定产值。要发挥智力资源的创造性,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高科技人才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

2.2.3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科学产值投入,不断鼓励员工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依靠。

2.2.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群体。高科技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资源规模小、运作资源能力小,创新能力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高科技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高利润,大量削减员工的组织学习费用,对员工只重视使用,培养学习次数较少。但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中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后在学习再实践才能跟够得上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

3.1.2 企业部门安排不合理。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企业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使相关职能时会出现停滞不前。同时,各部门无法将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更为深入的交流,人事部门的工作会停留在底层,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计划不完整的问题,高科技企业只注重效益的表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等。

3.1.3 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高科技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扩大等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影响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企业重视人员的重新组合及搭配。21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力,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力,特别是企业在对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的创新力和创造性。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够正确的组合人才,不断发挥技术人才的集体智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一直强调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对员工的使用,忽视其培养:对于员工的任用缺乏科学的选择方法,以至于导致人才的流失。

4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创新之路

目前处于一个智力资源与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成为企业中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企业更有发展潜力,使才能够使的企业不断地走向强大。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走创新之路就要:

4.1 建立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做好准备。实行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层次上的资源管理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参与,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产的关系。

4.2 完善业绩考核,建立激励制度

对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绩和提高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他们不仅需要更好的薪金,不断进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而且他们还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中民主比薪金更加重要。

5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企业家能胜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应对开发市场能力和素质排名是倒数的。这样的管理者队伍是不能够领导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的。

高科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主心骨和灵魂,高层领导者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成败的关键。对高层领导者的开发管理和对员工的开发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就要做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测评方法,评估综合素质,培养和挖掘其潜能;引进新型的竞争方式,考核其绩效,优胜劣汰;按照市场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定其应当享受的工薪报酬。做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开发管理工作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走向强盛,立于不败之地的希望所在。必须深刻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同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比较相关的著作,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能够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科技企业能够取得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应该认识到资源管理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重要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和开发,以促使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有效的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金章,孙可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侠野,,刘清田.试论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

[3] 千高原,肖胜萍.人力资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 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5]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刘希珍,王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 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任淑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10

关键词:模块化技术创新;架构维度:技术战略;技术创新

Starr于196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模块生产(modular production),其实质是所设计、开发和生产的零件能产生最大组合或通用性,不仅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生产,还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而Salvador等通过文献考证得出 Evans在1963年提出的模块设计概念。自此,产品模块化理论逐渐得到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重视和应用,如IBM、SUN等。

如果说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知识时代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资本结构,那么模块时代将改变企业或国家的生存规则.本文将通过对企业在模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思考,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视角,把我国企业的潜在边缘化危机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国家与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时可以作为有益的参考。

1 产品模块化的简要历史回顾

自福特汽车公司于20世纪初建立世界上第一条标准化生产线以来,大规模标准化制造成了国际制造业的基本模式。但随着人们经济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调的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追求个性化的社会需要个性化的产品。标准化优点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是缺点也和其优点一样突出,一是产品单一;二是产品一旦重新设计,标准也将随之更换,更换的成本非常高。

随着产品技术的日益复杂,模块化技术越来越得到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尤其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不同的版本、系统和网络的兼容性主要依靠模块化技术得以方便地实现在传统产业领域,基于辅助工具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制造业以较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大批量生产,即所谓的柔性制造;更多的是通过模块化设计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在不同的产业,对模块化产品的构成有不同的描述,如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有尺寸的概念,而软件业则没有。本文在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模块化产品的描述,提炼了产品模块化的三个主要要素——架构、模块和元,而且每个模块都拥有这三个要素,使模块化产品具备嵌套结构。模块化产品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元件按产品功能划分集成在同一个模块中,这为产品设计、制造、创新和服务提供了新的管理环境。

2 基于产品模块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架构

传统的技术创新研究一般按技术的外部特征或时间特征进行研究,如许庆瑞,郭斌等在90 年代的组合创新是主要以技术的外部特征进行研究;而Utterback和Abernathy的U/A创新模式,以及吴晓波的二次创新既有创新的外部特征,同时也有很强的时间特征。研究者们通常把技术创新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显性创新和隐性创新等,由于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管理研究者很少涉及技术本身的内部结构,所以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几乎当作黑箱来研究,很难从本质上解释当今企业在产品或技术方面全球化创新的战略行为。产品模块化理论为本文提供了新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思路,可以方便地解释目前企业的全球化技术管理战略。

在提出基于模块化技术创新(MBTI:modularity-based technology innovation)理论架构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一研究方向的历史成果。Henderson和Clark曾做过产品技术的架构与部件创新的研究,限于当时的条件,且其研究对象是机械产品的创新,该理论没有从产品的多样性角度去考虑。一些敏感的研究者意识到产品模块化趋势的重要性,提醒管理者在这一趋势下注意技术创新的变化。所以,国际上对基于模块化产品的技术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仍很少。

2.1 技术创新的架构维度分析

与传统的产品相比,模块化产品由架构和模块组成,模块用来代替传统产品的部件,使之在不同产品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模块化架构具有更好的柔性和灵活性,使之在产品族中具有更好的共用性。产品模块化特点为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很好的平衡手段。按模块化产品的构成与技术分类,模块化产品的技术创新也可以作相应的分解——架构技术创新、模块技术创新和元件技术创新。

1)架构技术创新(ATI: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通常可以视为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创新,在高技术领域里ATI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大多数领先型企业都拥有这样的核心能力,如IBM、微软、GE等。

2)模块技术创新(MTI:modular technology innovation)。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维度可以进一步分为核心MTI(即CMTI)和通用MTI(即GMTI),核心模块技术一般被少数专业化企业所垄断,如20世纪,Intel和AMD基本垄断了微处理器产业;或者被拥有架构技术的企业所控制,象SUN 微系统一样。而通用模块技术通常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模仿,也常被领先型企业为追求低成本或开发市场以外包或合作方式输出。因此,可以认为CMTI是垄断型企业(不包括自然垄断型企业)的核心能力,GMTI则因经济的全球化而表现出多样和繁荣的特征。

3)元技术创新(ETI:el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也可以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维度分为核心ETI(即CETI)和通用ETI(即GETI),CETI是产品的基础性创新,如在电子工业以硅晶体代替电子管,或纳米炭管在将来可能代替目前计算机的芯片,CETI往往导致相关产品的突破性创新、重大创新或全新产品的产生;GETI是元件技术的改良或改进,其作用是可以提高模块产品的性能。当然,CETI对于单一的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常通过国家或企业联盟等方式组织研发资源进行创新。

2.2 MBTI的架构模型

结合技术创新的传统研究维度——重要性和可显性对传统技术创新架构进行重新分析和研究,然后建立基于MBTI架构模型。

在图1中,以技术创新的架构维度为纵轴,在图的左侧从低到高依次为元技术创新、模块技术创新和架构技术创新,代表产品的架构维度指标;以纵轴为界,按技术创新的可显性维度,把 MBTI架构图一分为二,即左边的隐性技术创新和右边的显性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维度为横轴,在图的底侧依次为核心技术创新和通用技术创新,代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随时间的流逝而递减。这样以三个维度构成了MBTI架构模型。

图1中,所有箭头表示MBTI 架构模型的动态特征。从核心技术指向通用技术的箭头表示技术创新随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少数企业垄断的核心技术逐渐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使其核心技术创新逐渐演变为通用技术创新.如以硅晶体为基础材料的芯片制造业已正由少数几个企业垄断过渡到众多企业互相竞争的局面,其核心制造技术也逐步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从最终产品角度看,最简单的芯片是普通的电子元件,而高度集成的芯片(如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则是产品的重要模块。从元技术创新指向模块技术创新,表示随着元件制造技术的成熟,多元件向模块集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模块的功能,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则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模块技术创新与架构技术创新之间的箭头,表示模块技术创新将提高架构技术创新的能力,而架构技术创新也将推动模块技术创新。从PC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PC架构技术的演化带动其模块产品的创新,便携式 PC架构使原PC模块产品进一步小型化,而微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和增强使PC架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隐性技术创新与显性技术创新之间的箭头表示从知识视角观测技术创新的结果,显性技术创新得到的是以书面、电子文档或图纸等介质形式的知识以及实际的产品,隐性技术创新得到的是员工和组织的技能与经验,按Nonaka等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形成的隐性与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图1以三个维度把技术创新分割成12个创新模块,以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次序分别是通用元技术隐性创新(ETI_G_T)、核心元技术隐性创新(ETI_C_T)、核心元技术显性创新(ETI_C_E) 和通用元技术显性创新(ETI_G_E),通用模块技术隐性创新(MTI_G_T)、核心模块技术隐性创新(MTI_C_T)、核心模块技术显性创新(MTI_C_E)和通用模块技术显性创新(MTI_G_E),通用架构技术隐性创新(MTI_G_T)、核心架构技术隐性创新(MTI_C_T)、核心架构技术显性创新 (MTI_C_E)和通用架构技术显性创新(MTI_G_E)。

2.3 MBTI的架构模型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1)MBTI与传统的工艺与产品创新规律。工艺创新一般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是指通用元技术、通用模块技术和通用架构技术的创新;产品创新一般是指增进或重组产品功能,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主要集中在核心模块技术或核心架构技术创新。至于U/A技术创新模式和二次创新模式,是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工艺和产品创新的不同组合规律,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则是通用技术与核心技术创新的不同选择途径。

2)MFYI与创新源。创新源强调的是个体创新和用户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当然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大部分集中在通用技术创新;至于突破性创新、重大创新或歧异性创新则主要集中在核心技术创新。

3)MBTI与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和全球化创新。对一些复杂的民用产品,越来越倾向于企业间合作创新,以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如汽车、计算机、软件等。但研究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和全球化创新仍停留在宏观的组织层面,很少涉及产品结构分析和微观管理研究。 MBTI架构模型将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MBTI架构模型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产品模块及架构的通用性更为关注,同时对产品多样性及设计与制造的经济性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对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和巩固技术领先地位有更多的考虑。由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源于对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研究,不仅渐渐显得不适应于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渐渐不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的重视。

3 基于MBTI架构的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战略

本节将以MBTI架构模型为基础,通过对西子电梯集团的模块技术创新战略和OTIS公司电梯技术的全球化战略管理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与合作战略;通过对华为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分析,提出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机遇;从行业角度,指出中国企业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挑战。

3.1 西子电梯集团的技术模块创新战略和OTIS公司技术模块化创新的全球化战略

西子电梯集团是一家创建于1981年的村办企业,起初主要生产农机配件及加工电梯配件;通过创业者们抓住机遇、开拓市场、边干边学、吸引和培养人才以及务实的精神,与美国OTIS公司合作迅速成为国际电梯业中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

西子电梯集团于1997年与OTIS公司合资成立西子-OTIS公司,从业绩上看,合资后的三年内平均新梯增长率仅6.8%,而OTIS控股后的五年间平均新梯增长率达45.6%。实际上,西子电梯集团控股时,OTIS公司除了投入30%的股份和引入产品的质量管理要求外,没有其他的投入,因为合作是临时的,显然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而不是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合作三年后,OTIS提出控股要求时,两子电梯集团技术战略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半途而废还是通过合作继续寻找突破的机会?两子电梯集团选择了后者,并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于2002年成功研制厂世界先进水平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这即使在OTIS公司内部也无此项新技术。技术上的突破赢得了合作者的尊重,顺利通过了OTIS严格的产品创新证书系统论证,这为西子电梯集团在电梯产品上的主要模块技术之一——主机系统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 OTIS电梯产品的技术平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西子电梯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合作的深入,OTIS对西子—OTIS注入了其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为西子电梯集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也为日后该集团凭借企业管理能力的资源优势进行多元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然,西子电梯集团所采取的是技术模块创新战略,在合作中创造了良好的企业经营绩效及发展机会。

OTIS公司是始于1853年的国际电梯业巨头,也是国际上最大的电梯制造企业,并于90年代初完成了基本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技术使OTIS公司产品技术的全球化战略管理游刃有余。OTIS公司以美国为母公司的基地,其产品制造以低成本、高质量为导向进行全球化扩张,并逐渐形成全球化技术创新网络,如新产品试制在德国的子公司、调试在日本的子公司、装潢设计在韩国和日本,而制造基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如主机系统和门驱系统的控制软件等;这样OTIS任何一个子公司都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全新产品开发,或逐渐退化成只能完成部分模块技术或架构技术创新的能力。

由此可见,多国公司通过产品技术的模块化分解,不仅可以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的控制,减少母公司向位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不必要技术溢出,而且同时以比较高的效率吸取各子公司的技术特长和能力,提高公司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显然遭遇了新的挑战,因为市场营销及管理模式不但易于模仿,而且通过本地化策略得以复制。所以,目前多国公司经过几年的中国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熟悉,倾向于独立投资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通过公司决策控制公司内部技术及创新能力的流动。

3.2 华为的模块化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90年代,国际通讯与网络设备制造技术的高速创新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创造了必要条件。华为创办于1988年,开始时员工十来个人、启动资金仅2万元人民币,但自1992年之后企业发展迅速。1993至2003年十年间平均年增长高达55%,2003年销售收入总额达317亿人民币;在中国企业中华为最独特的是其员工组成:46%从事产品研发,33%从事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 12%从事产品制造.几乎所有产品硬件的通用模块通过外包模式进行制造,仅硬件模块集成保留在华为内部;每年大于销售总收入的10%用于产品研发,和近一半的员工从事技术创新,使得华为的核心技术及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更新。华为通过控制产品的核心架构技术及架构设计能力,从而控制产品创新网络;另外,对产品的核心模块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品架构创新。这些不仅为华为走向全球化市场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与国际著名IT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如在美国逼平思科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与美国3COM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也获得了竞争对手的尊重。

目前,华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站在技术创新前沿的企业,以“硬汉”的形象活跃于全球通讯与网络设备市场,并与国际著名的IT企业——思科、朗讯等同台竞技,而且近几年的海外销售收入几乎以100%以上的增长率递增。同时,成功地运用IBM的集成产品开发(IPD)平台进行相关的产品技术开发,使所有参与产品开发的市场、研发和工程等人员在第一时间都加入进来,产品开发效率、速度和质量大幅度提高。IBM的IPD平台的核心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模块化技术创新平台,每个参与产品开发人员在公共的IPD平台上按产品架构及模块进行分工协作、共享技术信息,同时IPD平台对创新进度和成果进行实时管理。

与图1相比较,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高强度的技术创新投入(每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 不断增强着华为的核心模块创新能力和架构创新能力,同时IT业短暂的技术寿命周期使华为对核心技术实施动态管理,包括对现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及下一代技术的开发.华为高研发投入形成了众多的技术专利,到2002年底,其申请的发明专利达1 003件,在中国企业中华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居首位。所以,良好的企业绩效是基于杰出的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当然也必然伴随着企业不断进化的创新性制度和文化、营造人尽其才的企业环境和氛围。

3.3 中国企业在MBTI中机遇与挑战

模块化产品具备嵌套结构特征,使产品技术创新呈现复杂的创新网络和变幻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如何理解产品模块化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灵活运用模块化技术创新战略将是中国企业把握技术机遇的关键。

1)架构技术型创新战略。对于已掌握产品通用模块技术和基本掌握了非专有的核心模块技术与架构技术的中国企业,如部分专有技术创新缓慢的家电企业(冰箱等),可以通过对产品核心架构技术进行持续改进和技术创新网络进行领导与管理,以及相关非技术部分的创新协同 (如流程化改进等),提高企业技术竞争优势。

2)模块技术型创新战略。对于尚未掌握核心架构技术的企业,如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模块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专有核心技术;然后通过专有技术交换或技术创新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要时通过购并方式获得核心架构技术。

3)元技术型创新战略。以元技术创新作为技术战略组成的中国企业还很少见(如方正集团),但元技术是企业创新的起点,从平均水平来讲,起点高的国家,其技术创新优势也非常明显 (如美国),所以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及政府的相关支持,实施元技术创新战略。

4)混合型创新战略。对于大型企业,如华为、方正等,其技术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是多样且动态变化的,决定其技术创新战略不是单一的。

从动态视角看,伴随中国企业成长过程的模块化技术战略遵循如下特点:首先完成通用模块技术或通用架构技术的创新与积累;其次,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掌握非专有核心模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然后,通过创新网络的学习掌握产品的非专有架构技术,并形成创新能力。当然,也有极少数中国企业依靠独特的元技术创新获得技术领导地位,如基于王选汉字算法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

4 结论与建议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11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S85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58

由于畜牧行业的发展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护卫充分必要条件,当畜牧业发展前景较好时,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也将得到较高的重视度,当基层畜牧兽医技术较高时又将促进畜牧行业发展,而为了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更好的促进畜牧业发展,应从根本上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并找出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以防止体制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度不高

目前基层畜牧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未按照既定的要求与制度方案进行严格管理,也并未将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所建立的体系不够完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较为混乱,无法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此外,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本身知识储备能力不够,导致其无法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往往会受传统的规章制度及财政经费的影响,降低管理效率与质量,导致管理力度与重视度偏低。

1.2 各部门管理权限划分不够明确

在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体制较为分散,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基层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所实行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只能交叉现象,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相互推诿、不了了之的现象,降低整体工作效率,使改革速度非常缓慢。

1.3 基层认识的偏差性

目前仍有较多的人员将基层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定性为全保或全包,对体制改革中所提出的两步走部署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对机构职能划分、人员合理分流的执行度还不高,思想观念比较老旧,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接受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推广,致使创新与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2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近年来畜牧行业发展迅速,对兽医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兽医技术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应首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基层需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以增强其工作的演技性与相应的管理力度,以更好的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效果,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质量,还应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畜牧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与监管,以防止人们食用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对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能够防止质量不合格的畜牧产品出口到国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由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效率对畜牧兽医的发展前景具有较为直观的作用,在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还应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以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效果。

2.2 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问题,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根本,因此为了保证创新与改革的效果,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以提升管理效果与效率,在完善体制的过程中,应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能权限进行良好的划分,减少工作过程中因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发生问题后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出现相互推诿的状况,使工作人员之间产生嫌隙,对日后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而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制定出合理、公平、科学的奖惩机制及晋升制度,对能力较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并向工作人员展示良好的职业前景及平台,以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将人性化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体制中。

2.3 提升监管力度

为了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应设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管,更好的保证畜牧产品及畜牧产业的安全,对质量不合格或带有疾病的畜牧产品进行统一销毁,以免其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或通过空气进行疾病传播,对人体产生伤害,同时防止因质量问题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后对国内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为了保证执法的力度,相关部门领导人员应做好带头作用,以使改革创新的结果更为实际、有效。

3 结束语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实施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在对管理制度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感,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将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并搭建良好的平台,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减少人员流失,进而更好的促进畜牧行业发展。

技术与创新管理范文12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煤矿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对煤矿产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资金环境下,煤矿机电的技术管理现状堪忧,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缺陷,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现状为技术设备更新较快、信息化水平提高,但是其管理杂乱无序。传统的煤矿生产中,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在人工绘图后才进行施工,这样会造成人为因素影响绘图质量,间接对煤矿的生产产生影响。

1 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大多数工程制图已脱离了人工绘图,而采用CAD及AtuoCAD等软件辅助绘图,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高质量的图形,同时也提高了煤矿生产的技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煤矿的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中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旧技术和旧设备由于不能满足煤矿生产的需要而逐渐被淘汰,新设备及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他们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其经济效率和生产质量。煤矿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其机电设备和技术的更新相比并没有太大提高,管理方法仍停留在原先水平,这和现实需求相脱节。杂乱无序的管理会抵消甚至降低新设备和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从煤矿企业的管理发展来看,其缺陷是没有将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使得员工的素养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低,因此必须对管理方式进行变革才能发挥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相应管理体系,重视人才培养,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综合水平,最终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创新措施

煤矿企业的几点技术管理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加强机电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和监测监控、加强基础设施的质量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1 加大科技投入

实现办公信息化,购入AutoCAD和CAD绘图软件,实现制图和供电设计的微机化。运用FoxPro数据库来为大型设备制定检修履历,建立大型机电设备检修台账和技术特征,随时掌握设备的检修情况和技术特征。建立全矿设备技术库来随时查询和掌握设备的使用动态和技术状态。

2.2 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

关心技术人员的生活,提高其待遇,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增强技术后备力量。开展技术大拿评定活动,以鼓励职工积极学习,在全矿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的氛围。实行内部考核,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作用。采取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在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和培训制度方面有所创新,除了实行全员培训外还要采取分工种培训的方式,提高全员的培训效果。

2.3 加强机电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和监测监控

设别的检测要做到提前预防故障的发生,并使其进入周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机电设备逐台检修,要求其定期测量并记录其生产区域内的绝缘值等指标,根据结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进而提前预防。而且要加大排查井下隐患的工作力,建立层层把关、人人检查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

2.4 加强基础设施的质量管理

基础设施质量管理方面应规范化机电基础管理、严把设备及其相关配件的入矿质检关和安装检查质量关、严把设备的检修质量关。机电管理人员应树立机电服务生产的理念,根据生产需要,保证新设备按时按质投入使用以及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设备恒昌运行效率最大化。投入运行后要分配专人统计设备的数量、规格和型号,并汇总各几点舍不得图纸图表将其编入到工作手册,实现设备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管理责任制,选择设备时优先选择大厂家大企业并货比三家,认真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资质。采购重要配件时要到指定配件商或主机的生产厂家订购,对于修理后的变压器和发电机以及采购到的电器插件在存入库房及发放使用前一定要经过实验室的检验,否则应追究其相关责任。在安装设备时应要求安装单位指定安装工作流程,经审核并改进安全隐患后才能执行。在检查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边缘地带的安全检查,实行责任到人的规则,将某一片区域划分给相应的领导人,然后领导人为技术人员划分面的责任管理制。检修方面要严格执行停产检修制度,确保矿内及矿外的设备检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