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寄生虫影评

寄生虫影评

时间:2023-05-31 09:10:11

寄生虫影评范文1

关键词:猪;寄生虫;调查;防控

中图分类号: R7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3-100-01

猪寄生虫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不仅在中、小猪场危害严重,即使在管理良好、设备先进的大型猪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1】寄生虫是感染猪的一类主要病原,不仅可以引发猪寄生虫病,降低猪的生产性能和机体的抵抗力,一些严重的寄生虫病还会引起猪的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有些猪寄生虫病还是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期对本地区猪场的生猪进行抽查,结果发现寄生虫感染十分普遍,个别猪场可以用流行十分严重来形容,这一调查结果直接说明了规模化猪场在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寄生虫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但不管是体内寄生虫还是体外寄生,都会降低饲料报酬、影响猪的生长、导致猪只生病甚至死亡。【2】本次调查分析目的在于有效控制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保证本地区养猪业健康发展,提高养猪综合经济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 粪样采集

调查猪体内寄生虫以粪便检查为主。在本地区6个规模化猪场(每个场年出栏数都达1万头以上)中存栏的一月龄猪随机抽样调查采集粪样。按母猪、公猪、育肥猪、保育猪几类抽查,共采集了315头生猪的粪便,每头一袋,编号,采集后当日送到检查点。粪样取当天清晨猪栏内的新鲜猪粪,每猪30克,采后编号登记,送化验室检验。每粪三检,即涂片、水洗沉淀、饱和盐水浮集,并结合集卵和镜检,使各类虫卵尽可能不漏检。

1.2检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常规的寄生虫实验室检查法来检查粪样,这些方法包括饱和盐水漂浮法、尼龙筛淘洗法以及直接涂片法等,根据实际检查需要使用。【3】

2调查结果以及分析

2.1调查结果

2.2数据分析

根据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可以确定本地区规模化猪场寄生虫优势虫种为:猪疥螨、猪蛔虫、猪毛首线虫等几种寄生虫,特别是猪疥螨可能成为流行的最主要寄生虫病,应作出重点防控。

在检出结肠小袋虫的几个规模化猪场中, 在地区畜牧研究所种猪场结肠小袋虫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一般在腹泻的猪只中都可以检出大量的结肠小袋虫,尤其是小猪;同时在腹泻的小猪中,也检出了大量的类圆线虫和鞭虫虫卵;本次调查仅在地区畜牧研究所种猪场检 出圆形似蛔线虫卵、猪血虱,感染猪也没有临床症状,感染率也比较低,分别为3.9%和3.5%; 6个规模化猪场均检出猪球虫卵囊,但猪临床症状也不严重。

3讨论

经综合分析评价,可以预见今后影响本地区养猪业的寄生虫主要是:猪疥螨、猪蛔虫、猪毛首线虫等几种寄生虫 ,特别是猪疥螨可能成为流行的最主要寄生虫病 。随着结肠小袋虫抗药性的增强,防治难度将进一步增加。【4】因此,有关生产单位应对这些寄生虫病 的潜在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这些寄生虫的检验和监测 ,及时了解寄生虫病的发展动态, 采取科学管理和完善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其流行和暴发,减少危害 ,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的效益。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发酵)处理,以杀灭寄生虫和虫卵,其次是消灭寄生虫中间传播媒介,如昆虫、蚯蚓等。这些都是控制寄生虫病发生的有效方法,如果由于防治措施不得力,导致大面积发生寄生虫病时,将给规模化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当牢牢把握防重于治这个原则。

有条件的猪场,应建粪便发酵池,及时清理粪便等排泄物,于粪便发酵池中发酵后,粪便才能出场使用,不具备粪便发酵池的猪场也应及时清理粪便,选择适当的场地堆积发酵,尤其是驱虫后3天内(排虫期内)的粪便,必须单独收集,堆集后用泥土封盖,发酵后再使用。【5】

参考文献:

[1]刘子权,陈西宁.广西猪肺丝虫病的流行情况及诊治 [J].广西畜牧兽医,1986,(3): 65~68.

[2]安健,江明.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特点和控制战略[J]. 当代畜禽养殖, 2002, (II): 46~49.

[3]何国声,朱顺海,曹杰,顾越星,徐梅倩.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1999.7(2): 27 ~32 .

寄生虫影评范文2

脑囊尾蚴病是囊尾蚴寄生在人脑部的寄生虫病,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严重危害,临床根据其寄生的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4型[1]。其中脑室型囊尾蚴病约占脑囊尾蚴病的10%[2],其病情严重,治疗中反应大,病死率高,一直是脑囊尾蚴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室型囊尾蚴病4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囊尾蚴病患者117例,均符合“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的建议”[3],按照脑囊尾蚴病分型分期标准[1],均为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8例,发病年龄30~6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者117例(100%),恶心呕吐者98例(83.7%),迟钝健忘者65例(55.6%)。腰穿117例,脑脊液压力在180 mm H2O以上者115例;视乳头水肿者103例;有绦虫病史者68例(58.3%)。临床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病例分为结合组(48例)、中药组(39例)和西药组(30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17例患者全部做头颅CT、MRI检查,脑室可见囊尾蚴病灶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张,MRI检查多数病例伴脑实质内大小不均囊状病灶。117例患者全部进行血液囊尾蚴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HA阳性者112例,阳性率为95.7%,其中IHA效价在1∶8~1∶64者115例,占98.3%。ELISA阳性117例,阳性率100%。脑脊液囊尾蚴IHA和ELISA试验均为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结合组

住院治疗,采用口服中药囊虫散胶囊(雷丸、干漆碳、全蝎、僵蚕、水蛭、川芎等,由本院制剂室生产,每粒含原药材0.5 g)、灭囊Ⅱ号(泽兰、槟榔、茯苓、川芎、大黄等)。其中囊虫散胶囊(每粒含原药材0.5 g),每次服7粒,每日3次;灭囊Ⅱ号水煎服,每日1剂,每个月连服10剂;配合小剂量口服吡喹酮或丙硫米唑,每疗程总量50 mg/kg;静点活血化瘀、脑细胞活化剂及降颅内压药物。21 d为1个疗程,间隔3个月,再重复下一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3个疗程。

2.2 中药组

口服中药囊虫散胶囊、灭囊Ⅱ号,囊虫散胶囊每次7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灭囊Ⅱ号水煎服,每日1剂,每个月连服10剂,3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

程之间停药30 d,共治疗3个疗程。

2.3 西药组

住院治疗,口服吡喹酮或丙硫米唑,疗程总量150 mg/kg,同时静点降颅内压及脑细胞活化剂。21 d为1个疗程,间隔3个月,再重复下一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3组均于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评定疗效;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肝、肾功能和患者耐受性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病灶及脑室扩张的变化。

疗效标准:影像学复查病变消失,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为治愈;影像学复查显示原有病灶明显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为显效;影像学复查显示原有病灶改善,头痛、眩晕症状好转为有效;影像学复查显示无变化,眩晕、头痛等症状无改善,或者恶化、死亡为无效。

4 结果

(见表1~表3)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2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囊尾蚴病灶及脑室扩张变化情况比较(略)

5 讨论

囊尾蚴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侵入脑后的一种疾病。我国为高发地区,以东北、西北、华北多见,农村多于城市。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4],此次调查表明,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囊虫病调查了96 008人,阳性率0.58%,推算全国囊尾蚴病人数达110多万人,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目前,多采用西药吡喹酮和丙硫米唑治疗脑实质型囊尾蚴病和皮肌囊尾蚴病,疗效好,安全可靠,但对于脑室型囊尾蚴病患者,如果服用吡喹酮和丙硫米唑,虫体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的虫体会对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障碍,并释放出大量的抗原和毒素,使颅内压骤然升高,易致患者出现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脑囊尾蚴病属于中医“痫证”、“头痛”、“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囊尾蚴病史因饮食不洁,误食虫毒之物,停于中焦,蓄于体内,伤及脾胃,致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日久积聚成痰,痰浊与虫毒或流窜于经络,或外溢与肌肤之间,导致气滞而痰凝瘀阻,阻痹脑脉则发为头痛、头晕、痫证或神志不清;积于肌肤,则发为皮肌囊尾蚴结节。囊虫散胶囊杀虫、化痰散结、熄风通络,治疗脑囊尾蚴病效果显著[5]。方中雷丸、全蝎杀灭活动囊尾蚴,实验研究也证实全蝎有杀伤囊尾蚴的作用[6];僵蚕、地龙熄风散结,促进囊尾蚴钙化灶吸收;水蛭、川芎活血通络,减轻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灭囊Ⅱ号通腑泻浊、杀虫散结,减轻脑积水。

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与单纯应用囊虫散胶囊及西药相比有显著改善头痛、头晕症状,不仅可杀灭活动期囊尾蚴,还可进一步减轻脑室扩张,且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 廉 辰,刘 晨,郑晓春.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4):285-286.

[2] 廉 辰,刘 晨,赵学红,等.免疫学抗体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脑囊尾蚴病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4):207-209.

[3] 马云祥,薛晓玲,于庆林.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制定标准的建议[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9,7(2):134-135.

[4]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 Suppl):332-339.

寄生虫影评范文3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研究脑囊虫病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和脑脊液特异igg4阳性强度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脑囊虫病的病人行脑脊液igg4定性检测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42例病人中,igg4强阳性6例(14.3%),阳性14例(33.3%),弱阳性12例(28.5%),阴性10例(23.8%)。脑囊虫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不同时期病人的脑脊液igg4阳性强度检测显示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和钙化期等四期相互间的igg4阳性强度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特异igg4和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关键词】  igg4 脑囊虫病 神经影像学 脑脊液

本实验将对明确诊断的42例脑囊虫病病人,根据脑囊虫的病程发展来评估神经影像学和csf中igg4之间的关系。

临床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6月脑囊虫病病人42例,男25例,女17例,发病年龄10~66岁,平均28岁。脑实质型33例,脑室型5例,脑池蛛网膜下腔型4例。

影像学资料: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ct和mri,分为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和钙化期。42例病人入院后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脑实质型33例,脑室型5例,脑池蛛网膜下腔型4例。在脑实质型中表现为轻型者是5例,中型者24例,重型者4例。42例患者中有脑积水者5例,囊虫性脑炎者7例。

igg4检测:入院后通过腰椎穿刺收集csf 5ml,置-20℃冰箱保存。42例患者均使用elisa法测定csf中囊虫特异性igg4。特异性igg4测定依据试纸条是否出现特异的黄色条带及强、弱程度来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四个等级。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神经影像学的分期和特异性igg4的关系使用卡方检验。

结 果

42例中igg4强阳性6例(14.3%),阳性14例(33.3%),弱阳性12例(28.5%),阴性10例(23.8%)。脑囊虫影像学分期和特异性igg4的关系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x2=17.484,p=0.035。表明脑脑囊虫影像学不同时期患者csf特异性igg4阳性强度存在差异(p<0.05)。见表1。表1 脑囊虫影像学分期与csf特异性igg4的关系

讨 论

当前临床治疗上能够准确反映囊尾蚴在病人脑组织内寄生的数量、生存的状态和病理改变的方法主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machado[1]等研究认为脑囊虫病csf特异性igg抗体主要产生于鞘膜内,当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后,可以有少量来自于外周血液。当脑囊虫感染后可引起血清及csf特异性igg4升高[2],这已得到公认,但是在脑囊虫的不同发育阶段,csf特异性igg4的变化与神经影像学处于何种关系,目前研究甚少。本研究对各期脑囊虫患者csf特异igg4的变化强度和神经影像学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反映脑组织内囊虫的感染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csf中igg4的阳性强度在活虫期的阳性强度和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各期。多发型患者脑组织内囊尾蚴寄生数量多, csf特异igg4阳性率及阳性者比例均高;本研究中轻型感染者igg4阳性强度低,有的呈阴性反应,这组患者在ct或mri上多表现为单发小囊型,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产物比较少。此类患者可以结合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来综合评价其治疗效果。目前,igg4升高的最低脑囊虫负荷数尚无研究。在混杂期,活动性囊尾蚴在患者脑内持续存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igg4,但阳性强度相对较低(因其与脑内存活的囊尾蚴负荷有关);患者脑内囊尾蚴在钙化期被杀死、钙化,特异的igg4快速的降低消失,igg4检出阳性强度低或表现为阴性。从以上研究表明,从活虫期到钙化期脑内的囊尾蚴受到体内免疫系统杀伤和抗囊药物的治疗后,经过退化、变性、死亡、吸收或钙化等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同样csf中特异igg4亦呈现由强阳性到阴性的变化过程。因此,csf特异性igg4测定可对脑囊虫治疗效果做出客观的判断[3]。

目前神经影像学检查(ct和mri)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被认为是确定脑囊虫病的金标准[4]。所以说目前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亦多采用抗囊治疗后行mri检查来评估疗效。但是由于脑囊虫病复杂的病理过程,并且与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鉴别十分困难,而且这种评价费时较长和治疗费用较高,从而影响了脑囊虫病治疗后及时而有效的评价。通过检测csf特异igg4阳性者,绝大多数脑内有存活的囊尾蚴,且阳性强度与囊尾蚴在脑组织内寄生的数量,存活、崩解、死亡、钙化等病理变化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machado lr,livramento ja,vaz aj,et al.igg intrathecal synthesis and specific antibody index in patients with neurocysticercosis[j].arq neuropsiquiatr,2002,60:395-399.

2 吴观陵.人体寄生虫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3-524.

3 garcia hh,evans ca,nash te et al.current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neurocysticercosis[j].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review,2002,15:747-756.

寄生虫影评范文4

花绒寄甲是林木蛀干害虫天牛、吉丁、象甲、木蜂等的重要寄生性天敌[1]。经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2-3]、室内饲养和发育[4-7]、人工饲料[8-10]等的研究,花绒寄甲目前已经成功实现大规模繁育,在野外林间,对光肩星天牛[11-13]、云斑天牛[14]、锈色粒肩天牛[15]、栗山天牛[16]和松墨天牛[17-18]等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蛀干害虫,在野外主要是通过悬挂花绒寄甲卵卡和释放成虫来实现。明确花绒寄甲卵孵化率,可为野外试验中确定卵卡释放量,乃至进一步评价该天敌昆虫提供依据。在室内25℃,RH60%,12D∶12L的条件下,花绒寄甲卵校正孵化率最高可达82.73%(作者未发表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讨卵释放前保存时间以及雨水对孵化率的影响,设计本试验。

1试验

1.1花绒寄甲成虫的饲养

选用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敌繁育实验室饲养的花绒寄甲成虫,种虫由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提供,种源为从野外松墨天牛幼虫蛀道中采集的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成虫25头1组饲养于6.5cm×11cm×17cm的塑料盒内,内置防滑垫、人工饲料、休息室以及饮水管,塑料盒盖上钻透气孔4个。另将多张3.5cm×8.5cm的纸片绑于健康马尾松木段抛光做成的木块上,供其产卵。饲养盒置于室内,温度约25℃,RH40%,光照采用自然光。

1.2花绒寄甲卵的采集与处理

花绒寄甲成虫一般会产卵于塑料盒内的纸片上,检查并随机收集带有卵块的纸片以采集卵块。保存时间30,60,90d的卵分别于2011年8月8日、7月9日、6月9日采集。试验用卵均为新鲜卵块(0~24h龄卵)。卵采集后,置于8℃,RH60%人工培养箱保存。进行卵的孵化率测试之前,逐个统计每个卵块的卵粒数。将带有卵块的纸片对折,用订书针固定,制成卵卡,每个卵卡单独放入上述带透气孔的塑料盒。保存时间设30,60,90d3个处理;模拟连续降雨设1,3,5,7d4个处理;共7个处理。模拟降雨处理所用卵为8℃,RH60%保存30d的卵,从测试开始之日起,在设定天数内,每日用喷壶喷无菌水约5mL两次,使卵卡处于潮湿状态,对照不喷水。每处理设10个卵块,每卵块含卵数在23~255粒之间,平均76.27粒。装有卵卡的塑料盒,每个处理1组,放入塑料筐中,置于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树荫下(N31°51''''31.78″,E117°12''''22.04″),旁边放置温湿度表。2011年9月7日开始检查野外孵化率。

1.3花绒寄甲卵孵化率测试

每日定时观察记录卵孵化情况和温湿度,及时将初孵幼虫移出,统计总幼虫孵化数量。通过计算总幼虫孵化数与总卵粒数的比值,得出孵化率。

1.4数据分析

本研究所得孵化率数据均进行反正弦变换,均值比较采用一维方差分析(ANOVA),显著性水平为P<0.05,多重比较采用Tukey法[19]。所有数据的处理均使用软件SPSS13.0。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保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的影响

保存30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9.39%±4.45%;保存60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36.93%±7.67%;保存90d,孵化率为0。保存90d的卵野外孵化率显著低于30,60d;保存30d与60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保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2.2模拟降雨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的影响

保存30d的卵模拟降雨1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7.79%±6.01%;模拟连续降雨3,5,7d,平均校正孵化率分别为33.24%±7.83%,37.05%±7.10%,27.97%±5.19%;对照为49.39%±4.45%(图1)。模拟降雨与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拟降雨不同天数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野外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很小。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表明,保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影响很大,保存90d后,孵化率为0。李孟楼等[13]也曾报道花绒寄甲卵在5℃的低温条件下保存49d后不影响其正常孵化,与本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据此建议在花绒寄甲卵的应用过程中,保存时间控制在60d内为宜,以确保孵化率和防治效果。

模拟降雨虽然对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延迟卵的孵化时间,喷水保湿1,3,5d及对照的孵化前期均为16d,而保湿7d的,孵化前期为19d。从试验结果推断,野外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可能很小。排除雨水的影响,有利于花绒寄甲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至于卵的耐水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相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即0~24h龄卵,8℃,RH60%,保存时间30d,保存前后均不进行15℃缓冲处理,野外平均校正孵化率49.39%,与先前试验所得的室内平均校正孵化率47.57%(作者未发表资料)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f=19,F=0.053,P=0.821)。室内孵化条件为25℃,RH60%,12D∶12L。而野外孵化条件则复杂多变,根据所记录的温湿度数据显示,温度范围在13~34℃之间,相对湿度范围在20%~70%之间。由此可见,花绒寄甲卵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野外温湿度的变化不会对其正常孵化产生明显影响。

寄生虫影评范文5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县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3月~9月收治的86例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其中蛔虫病31例,钩虫病19例,蛲虫病21例,鞭虫病15例)的病例资料。

结果:所有86例患儿经药物驱虫治疗后,蛔虫病31例,钩虫病19例,蛲虫病21例,均完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在鞭虫病15例患儿中,1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8例痊愈,总有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只有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临床采取及时的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儿童寄生虫感染率,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鞭虫病临床表现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70-01

寄生虫病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甚大,常见的儿童寄生虫病可分为蠕虫病和原虫病两大类,其中在临床上以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以及鞭虫病最为常见1。现就我县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3月~9月收治的86例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其中蛔虫病31例,钩虫病19例,蛲虫病21例,鞭虫病15例)的临床表现及取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县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3月~9月收治的86例儿童常见寄生虫病患儿,男性59例,女性27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6岁,在86例儿童常见寄生虫病患儿中,蛔虫病31例,钩虫病19例,蛲虫病21例,鞭虫病15例。

1.2临床表现。

1.2.1接受治疗的31例蛔虫病患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甚至哮喘,营养不良、厌食、阵发性脐周腹痛以及呕吐等症状。经实验室痰液检查均有蛔虫幼虫检出,粪便检查均有虫卵检出。

1.2.2接受治疗的19例钩虫病患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黄、皮肤干燥、毛发稀疏且无光泽、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消化功能紊乱以及腹胀和腹痛等症状。经实验室血常规检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

1.2.3接受治疗的21例蛲虫病患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会阴瘙痒、烦躁夜惊,遗尿及磨牙等症状。经肛周检查均有成虫检出。

1.2.4接受治疗的15例鞭虫病患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头昏、头晕、恶心、呕吐、右下腹痛以及腹泻等症状。经实验室血常规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嗜酸细胞增加以及缺铁性贫血。

1.3治疗方法。所有86例患儿均给予阿苯达唑(商品名:肠虫清),进行药物驱虫。剂量为200mg,一次顿服。于驱虫后10天再重复给药1次。

1.4疗效评定标准。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后的改变,制定以下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改善但不明显。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改善。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为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痊愈率。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方式,以P

2结果

所有86例患儿经药物驱虫治疗后,蛔虫病31例,钩虫病19例,蛲虫病21例,均完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在鞭虫病15例患儿中,1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8例痊愈,总有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人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以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病等为代表的土源性肠道线虫病2,在儿童中感染率较高,以5~14岁最高,2岁以下儿童并不多见。

在众多寄生虫中3,①蛔虫人们最熟悉,也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感染率最高的就是蛔虫病,轻者可以没有症状,但当有大量蛔虫寄生时,症状就会出现。可引起咳嗽,甚至哮喘。幼虫成熟后通过支气管到咽喉,被再次吞入,进入肠道寄居。当肠道寄居大量蛔虫时就会发生消化不良、厌食、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等症状。②蛲虫是另一种儿童感染较多的寄生虫病。蛲虫本身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不是很大,大多数孩子感染蛲虫后都没有症状。但由于蛲虫雌虫会在夜间移行至周围产卵,引起和会奇痒,影响孩子的夜间睡眠。③钩虫主要通过吸附在人体肠黏膜上吸收血液而生存。由于钩虫经常变更吸附位置,使被感染者肠道黏膜多处受损出血,造成宿主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④鞭虫病是由毛首鞭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及阑尾部而引起的疾病。轻症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腹泻,感染重时特别是幼儿可有慢性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脱肛、体重减轻及贫血。

阿苯达唑类药物4(如肠虫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驱除肠道寄生虫的首选药物,该药物是一种广谱驱虫药,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感染,2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服用。服用阿苯达唑后并不能很快看到有寄生虫排出,要过两三天后才会看到,或根本没有寄生虫排出。阿苯达唑杀灭虫卵也很有效。

综上所述,只有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临床采取及时的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儿童寄生虫感染率,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杨莉.浅析儿童肠道寄生虫的危害与防治[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4):25—27

[2]彭新丽.9000例患儿肠道寄生虫卵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2(2):16—18

寄生虫影评范文6

    1风险评估

    1.1松材线虫在江西的地理分布管理评估

    江西历史上无松材线虫分布记载。2003年江西在赣州市章贡区首次发现松材线虫危害,到2011年全省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市、区)已达17个,江西共有99个县(市、区),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市、区)仅占17.17%。虽然松材线虫在江西分布不广,但在松材线虫疫情发生区已经造成大量松树的死亡,对江西林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各级林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并积极治理。按照《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vention)确定的地理分布标准,检疫性有害生物属于“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且尚未在该地区存在,或虽已存在但分布不广并正在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在江西的分布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管理标准。

    1.2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境内扩散的风险评估

    按照PRA原理,从寄主植物、传播媒介、气候条件、天敌、扩散途径等方面对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境内扩散的风险进行评估。

    1.2.1寄主植物松材线虫寄主植物范围十分广泛。国外有松属、冷杉属、云杉属、雪松属、落叶松属,国内有松属、冷杉属、雪松属、落叶松属为其寄主,共有70多种针叶树种,其中松属针叶树57种,非松属针叶树13种。国内则有包括日本黑松、马尾松、赤松、黄松、海岸松、火炬松、湿地松在内的40多种松属为其寄主[4]。马尾松为江西的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和适生性强等特点,是江西省重要的用材林和生态林造林先锋树种。马尾松在江西的分布面积达239.4万hm2,占江西有林地面积的26.06%,松林面积的78.36%,分布范围涉及江西全省的11个设区市,不仅森林面积大、分布范围广、而且集中连片。湿地松是我国从美国引种的一种用材林和采脂速生树种,江西省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大规模引种造林。据统计,江西省现有国外松造林面积66.10万hm2,主要为湿地松。除马尾松和湿地松外,其它感病树种火炬松、黄山松、黑松等也是大量存在的。这为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全省范围内的蔓延扩散提供了基本的寄主条件。

    1.2.2传播媒介据研究报导,至少有45种昆虫可携带松材线虫,分别属于天牛科Cerambycidae,吉丁科Buprestidae,象虫科Curculionidae,小蠹科Scolytidae和白蚁科Termitidae,但在45种可携带松材线虫的昆虫中公认能够作为传播媒介的昆虫只有13种[5]。在日本,松材线虫携带率高、数量大,并被证实可传病的为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和云杉花墨天牛(M.saltuarius)[6-7]。在美国有卡罗莱纳墨天牛(M.carolinensis)和Anmiscussexguttatus等,以卡罗莱纳墨天牛为主[8]。韩国能传病的仅松墨天牛,但在树干下部寄生密度高的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griseus)和在树皮下以成虫越冬的皮花天牛(Rhagiumrugipenne)也可能是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9]。在我国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昆虫主要有4种,即松褐天牛、云杉花墨天牛、褐梗天牛(Arhopalusrusticus)和椎天牛(Spondylisbuprestoides),以松褐天牛的传播效率最高[10]。在江西,松墨天牛是最主要的传病媒介昆虫,其余三种天牛仅在武夷山或井冈山有分布记载[11]。根据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供的2005年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报告,松墨天牛分布于江西省的赣州、吉安、宜春、景德镇、上饶、抚州、萍乡、南昌、九江等9设区市,发生面积3.84万hm2。目前,松墨天牛在江西呈现进一步蔓延扩散的趋势。传病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在江西的广泛存在,增加了松材线虫在江西境内扩散的可能。

    1.2.3气候条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温是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2],Mamiya报道松材线虫低于10℃不能发育,在28℃以上增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不能繁殖,并认为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作为该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的重要指标[13],根据宋玉双的研究,松材线虫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25℃,在年平均气温高于14℃的地区普遍发生,年平均气温在10~12℃地区能够侵染寄主但不造成危害,夏季的高温和生长季节的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据此,将我国年平均气温10℃以南地区划为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年平均气温14℃以南地区划为松材线虫病的易发生区[13]。江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8℃上下,且夏季高温持续天数长,可归属于松材线虫病的易发生区。因此,松材线虫病不仅在江西适生,而且可流行暴发。

    1.2.4天敌因素在北美,松材线虫及墨天牛属媒介昆虫普遍分布,但松材线虫病却十分少见。寄主植物、传播媒介和自然天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不引起严重危害[14]。而在日本,上世纪初传入松材线虫后,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5]。我国的状况与日本相似,1982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以来,松材线虫病流行猖獗。目前,我国有关松材线虫天敌的报道较为少见,江西则未见有关松材线虫天敌的报道。虽然在江西局部地区可能有松材线虫的天敌存在,但不足以控制松材线虫病在江西的蔓延扩散。

    1.2.5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途径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途径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两种方式。松材线虫在江西的自然传播最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松墨天牛传病的,而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在松林的自然扩散能力不强。在自然条件下,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后为寻找取食和产卵场所借助自身的飞翔能力向分布区以外地区扩散,这种扩散方式由于松墨天牛的飞翔能力有限而受到限制。一般来说,松墨天牛自然传播距离不超过200m,自然传播最远扩散距离为3.3㎞[16],自然扩散距离有限。松材线虫的远距离扩散靠人为传播。在松类植物的苗木、盆景、松树、松木及其包装材料、家具、电缆盘等的运输过程中,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可通过运输工具的运载实现跨地区间的远距离扩散,这种扩散方式突破了自然屏障的限制,人为加快了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的扩散速度。目前江西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扩散主要是通过松类植物的病材及其制品的运输造成的。松材线虫病的这种人为传播增加了以检疫手段来控制其扩散蔓延的重要性。

    1.3经济和环境风险评估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国际公认的林业上特大的毁灭性病害。在国外,日本是受松材线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每年用于该病的防治费用占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的93.6%,占林业总投资的20%,但每年因该病损失木材仍然达100万m3[17]。我国自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至2010年底松材线虫病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33.3万hm2,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严格的封锁、扑灭,仅2009年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经费投入达2.2亿元以上。但从全国情况看,目前,松材线虫病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灾情仍然十分严峻。江西是一林业大省,林业在江西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江西林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据江西省“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3.1%,针叶林和混交林面积达679.8万m3,蓄积32607.1万m3。一旦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各地蔓延扩散,将严重威胁江西的林业生产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江西境内有庐山、井冈山、三青山等众多部级风景名胜区,一旦松材线虫病侵入,对我省旅游业所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2风险管理措施

    鉴于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存在蔓延扩散的重大经济和环境风险,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植物检疫,二是对江西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松材线虫病进行综合除治,力求使松材线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1松材线虫病的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在松材线虫病风险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江西林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活动的日益增加,松材线虫病从国外、省外传入江西的事件不断增多。从江西目前检疫形势来看,情况十分严峻。松材线虫病已经侵入周边的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对江西形成包围之势。因此,加大森林植物检疫力度,已刻不容缓。

寄生虫影评范文7

应用IFAT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观察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周水茂,林新明,阳艳,刘勇

三苯双脒肠溶片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观察郑葵阳,吴中兴,刘宜升,陈明,杨宏茂,付琳琳,张恒仁,谷明

12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析钱翠英

川西高原藏区德格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田洪春,唐中玖,吴庆,刘常华,卢俊康,何兴军

贵州省晴隆县基本消灭疟疾后56例疟疾病例分析吴玉英,袁勇

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冯声正,唐书贵,宋志勇,徐中正,黄步治,胥本祥,谭开科,付成虎,王静,杨祥鹏

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杨尚君

复方阿苯达唑对肠道线虫病重流行区群体治疗效果评价陈闯,唐中玖,田洪春,陈亚伟,任义柱2吴成煜,游炎富,屈孺牛,陈必义,杨海波

金坛市疟疾病灶点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分析陈跃平

成都及周边地区5种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的调查廖宛军,陈建平,陈盛文,张雷,刘明杰

5种杀虫剂配伍对淡色库蚊毒力的测定王新国,王怀位,甄天民,孙传红,张佃波,刘风梅

四川省珙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结果分析赖勤,杨文

按蚊孳生环境变化对控制疟疾流行的作用张友德,黄定华,张学斌

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镇疟疾防治试点20年结果分析高佳方

眉山市基层临床医生疟防知识测试报告刘志荣,张学祥

重庆市嗜人按蚊分布区抗疟试点近远期防治效果评价蒋诗国,吴成果,晏维,肖邦忠,肖鹏,林晓光,田贵和,唐成田,彭泽宣,李继银,黄文利,赖杰

洱源县新联村感染性钉螺分布规律的调查杨文灿

大理市血吸虫病地区野粪的分布及污染调查王尚位,殷关麟,段所胜,杨光怀,赵甲

湖南省南县1个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疫情调查王杰星,刘建军,钟海军

宜宾市1999-2001年疟疾发病与防治情况分析郑静,刘少平,饶洪洋,张人杰,姚可

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监测、管理探讨凌勤芳,陆荣华

四川省邛崃市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栖息习性调查宋志勇,谭开科,唐书贵,徐中正,黄步治,胥本祥,付成虎,冯声正

葛洲坝库区2个血吸虫病流行村15年病情监测秦长梅

四川省邛崃市嗜人按蚊区生态与环境调查报告谭开科,唐书贵,宋志勇,徐中正,黄步治,付成虎,冯声正,周玉忠

肠道寄生虫病化学药物治疗概况吴中兴

急性血吸虫病13例报告马春华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网络中预防医学信息的组织和利用张卫

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李芹翠,黄明皓,李秀珠

宾阳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屈锦秀,蒙剑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状况—2001年抽样调查报告尹治成,辜学广,邱东川,钱晓红,吴子松

小儿脑囊尾蚴病135例疗效分析马巧荣,付婷霞,孔巧云,杨淑芳,李惠

四川省筠连等3县(区)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情况调查张富南,饶忠秀,张建,严大培,张学祥,王洪斌,何远东

胶体染料免疫渗滤法与IHA检测血吸虫抗体效果比较叶红专,陶有文,宁淦新,黎庆龄

广汉市双泉乡血吸虫病2001年监测结果邓启华,刘小波,代凯,罗光毅,黄明

硼镁石粉和灭螺灵的杀螺效果观察王尚位,殷关麟,段玉春,兰思雄,杨忠,李艳琴,毛桂林,杨树华,杨卓善

四川省黑水县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现状唐忠林,李国茹,张文华,高斌,谢先泽,唐远方,吴远祥

云南省元江上游影响居民疟防知识的因素调查许建卫,杨煌,龙思伟,杨国灿,杨学文,汪丽波,刘行知

广西宾阳县1954-2001年疟疾防治简况屈锦秀,蒙剑,丁亥升,黄燕宁

贵州省2001年疟疾防治及流行态势分析徐建军,王小力,周光荣,李宁

洪灾后结合防汛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观察蔡建新

湖南省2001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姜琼,蔡凯平,李以义,李晓阳

云南省勐腊县勐伴镇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肖育江,蒋云春,李树林,张志勇,向增华,杨文林,岩扁,刘江云

常州内陆地区血防“达标”后十年监测效果与分析顾雪明,陈纪龙,朱艳琴

汉寿县白鹤洲村傍堤建镇3年血吸虫病疫情试点观察马异凡,王一林,彭继东,徐永安,周华,夏友谊

重庆市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李继银,晏维,吴成果,肖鹏,赖杰,黄文利

株洲市区发生10例急性血吸虫病报告陈茂生,李伟

血防监测查螺中设置假螺点的效果评价杨宏斌

疟疾DNA疫苗的研究进展杨松

生吞活蛙感染曼氏裂头蚴1例报道陈华良,雷昌球,陈颖,黄学敏,余可根,姚立农

氯喹抗药性的分子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杨亚明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刘长太,孙道宽

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病住院治疗中的应用陈健,李燕青

10例肺吸虫病的误诊分析顾文超HttP://

施甸县中小学生、幼儿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邓永元,李加全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季虹,周利,尹小梅,刘晓明,李启扬,沈光金,王勇,吴维铎

重庆市不同媒介区1997-2000年疟疾监测蒋诗国,晏维,李继银,肖鹏,吴成果,黄文利

浙江省苍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10年监测姚立农,杨道余,谢炳良,蒋妙根,曾云超,陈廷瑞,王祖主,陈华良,余可根,朱善冰

南京市1997-2001年疟疾发病率及血检疟原虫结果分析李燕青,高原,陈健

四川省疟疾不同时期防治策略的效果分析刘群华,曹昌志,李彦,康万民

纯化抗原和粗抗原诊断包虫病的效果比较何金戈,邱加闽,陈兴旺,曾明安

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血清学监测汪丽波,许时燕,黄国珍

关于本刊更名为《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的通知本刊编辑部

黄石地区2845例孕妇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检测陈华明,乐周萍,柴辉,吴文权

茶皂素现场杀螺效果观察张楚霜,唐光明,陈家其,王君

两种饲料对丝光绿蝇产卵的影响许兵红,贾俊清,艾予川,杨献军,彭冬君,李合生

甘露醇导泻驱牛带绦虫的临床体会孔凡布,李里

上海市浦东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特征陆敬清,蔡凤珠,江西均

成都市双流县疟疾流行与防治概况谢贤桂,蓝晓辉,石绍荣,贾永宣,郑红,刘德忠,翁贵武

仁寿县1991-200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廖红兵

浙江省海宁市中华按蚊传疟作用调查姚立农,潘平涛,季学,杨文康

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2001年疫情监测结果李炳桂

恶性疟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致死1例报告胡宗慧

2001年双流县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车仕琼,常镛,孙荣全,吕天萍

大理地区近10年旋毛虫病流行情况报道李自平,杜月娥

杭州市区一家9人感染肺吸虫报告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王芃芃,雷昌球

综合干预措施控制中小学生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观察惠伟东,李纪宣

安康城区幼儿园蛲虫病防治效果分析群,储小平,刘安兰,刘新英

南充市人体寄生虫虫种及感染率调查苟铁军,陶斯象

某些人类遗传病与疟疾的先天免疫张再兴

浙江省台州市1990-2001年疟疾流行特点分析张作忠

肺吸虫抗原研究进展王光西

嘉善县1986-1999年晚期血吸虫病死亡原因分析薛美娟,李国华,陆荣华

植物杀螺剂的研究概况耿辉,徐明星

三峡葛洲坝库区钉螺传播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秦长梅

中文Google与中文Excite检索寄生虫学专业文献的效果比较刘国栋,刘群华,张卫

眼蝇蛆病1例报告杨尚君

35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B超声像图表现及分析李彦,钟桂华,段明

漳州市1996-2000年残存钉螺分析许国防,曾海勇

粪类圆线虫病高热1例报告赵庆莲

福建省寿宁县肠道线虫感染情况林陈鑫,程由注,金江基,叶于钦

脑囊尾蚴致腹型癫痫2例报告李登俊,岳继娥,刘玉磊

血防健康教育预防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的效果刘建民,刘净

枣庄市市中区人群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孙宝剑,王运明,秦梅

四川长丘山区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效果比较钟波,邱东川,文松,魏继炳,山建中,龚庆,李水泉,辜学广

成都市1996-2000年疟疾病例分析石绍荣,谢贤桂,陈刚,蓝晓辉

四川省疟疾防治中的环境因素分析陈怀录,杨文

上海市卢湾区社区居民学生肠道线虫感染调查分析周红芳,徐慧华

硼镁石粉灭螺研究徐国余,陈广梅,庞浩,吴蔚庆,谢朝勇,杨惠敏,裘伶,胡鸿宝

南京市江宁区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孙卫星,王根宝,赵家慧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与控制疟疾流行效果刘群华,曹昌志,李彦,康万民

采用询检法确定血吸虫病化疗对象的研究余水生,刘春风,汪弋,张杰

两种饲料对丝光绿蝇蛹长和羽化率的影响许兵红,杨献军,贾俊清,艾予川,彭冬君

重庆市中华按蚊对溴氢菊酯和二氯苯菊酯敏感性监测结果蒋诗国,吴成果,李继银,王卫国,赖杰,彭泽宣

麻风树籽甲醇提取物浸杀钉螺上爬的实验研究杨燕,黄四喜,程忠跃,徐明星,毛重喜

“螺灭杀”室内浸杀和现场喷洒灭螺效果观察殷关麟,王尚位,戴文新,段玉春,李远林,邱宗林

广汉市2001年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抽样调查陈汝南,邓启华,刘小波,代凯,罗光毅,黄明

1992-2000年云南省疟疾IFAT纵向监测许时燕,黄国珍,汪丽波

宜宾市翠屏区17年疟疾血检监测杨质英,杨杰顺,杨光锃,卢勇,徐晓希,任安有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云南省2000-2001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罗天鹏,方文

云南省玉溪市疟疾流行和防治工作现状调查李华宪,陈国伟,范波,毕艳

常州市(郊)消灭血吸虫病后病情监测效果分析顾雪明,姚志康,谢伟英

长宁县龙头村钩虫等肠道寄生虫调查结果分析谢红,刘常华,郑德福,田洪春

山东省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治刘仑华,董红,刘玉磊,曹新春,史保权,赵中平

寄生虫影评范文8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结合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寄生虫学检验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 寄生虫学检验 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卫生职业院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纠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增加实验、实习课时,明确实验、实习教学目标,切实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1]。

医学检验专业的目的是培养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为了培养临床检验医师而设立的一门检验专业课程,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情况、防治原则及其检验技术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寄生虫检验技术,进行临床及卫生标本的寄生虫检验,以了解或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或污染、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防控效果,为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2]。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在《寄生虫学检验》的教学中重视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学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我国寄生虫感染现状[3]

卫生部于2005年10月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寄生虫病在牧区和农村广为流行,农、牧民的寄生虫感染率、患病率较高,并导致一定的病死率,尤其是女性和儿童。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显著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的检验和诊断是治疗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卫生院校中开展寄生虫学检验的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1.2 目前《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现状

《寄生虫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的《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在前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虽然有操作的内容和动手的机会,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达不到临床工作的要求。而在后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寄生虫感染以隐性感染多见,加之部分临床医生对寄生虫病不够重视,故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寄生虫检验的项目并不多,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因此,如何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 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

云南省红河州地处元江流域,属南亚热带,少数民族众多。该地有很多常见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猪带绦虫感染、旋毛虫病、疟疾等,尤其是疟疾,流行范围广,感染率较高,症状较严重,是该州长期以来致力于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利用当地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课堂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行动中。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操作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更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中去认识、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2.2 利用第二课堂和假期社会实践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充分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检验技术。红河州卫生学校自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以来,一直利用第二课堂和假期社会实践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我们曾多次带领学生到城区幼儿园进行蛲虫感染检查,到农村中小学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在流行季节到疟疾流行区进行发热病人的血涂片检查,使学生在课堂外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寄生虫学检验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后期学习临床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时,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其他学生明显提高,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也更能得到患者和带教医生的好评,在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中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成绩。

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培养新型卫生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观念,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是顺应时展,符合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卫生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寄生虫影评范文9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B超;病理学检查

【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6-01

血吸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引起的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1]。

为了使血吸虫感染者更明确更有效的得到病原消除和病情康复的治疗,故在临床病例诊治中希望能对感染者的诊断和评估即有病原确诊标志又有病情及预后确认指标。长期以来在病情和预后评估方面主要依靠肝B超和生化检查的结果来判断,亦有肝穿刺活检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的手段。本研究在高低剂量复方清肝(DHT)口服液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影响研究[2]基础上,对被血吸虫感染后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家兔的B超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模型

选择体重2.0~2.5 kg/只的日本大耳白兔34只,每只兔子经腹部皮肤感染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血吸虫后第13 wk开始,每周作肝脏超声显像检查,达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声像标准,确定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3]。

1.2 实验动物分组与治疗

感染后18 wk,同时用吡喹酮杀虫治疗。将34只兔子随机分为以下3组:A为吡喹酮+高剂量组(n=11),每日以16.7ml kg-1复方清肝(DHT)口服液喂药。B为吡喹酮+低剂量组(n=11),每日以1.67ml kg-1口服液喂药。C为模型对照组(n=12),只给吡喹酮杀虫治疗。

1.3 评估方法与指标

1.3.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兔子肝左叶下段组织10mm×10mm×10mm,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分级采用Scheuer法,分为S0、S1、S2、S3、S4 5级[4]。

1.3.2 超声诊断 分别于感染血吸虫后服药前及16wk作B超检查,观察肝脏声像变化情况。主要观察内容:观察肝实质及其包膜状况,测量肝脏的各径线和肝门静脉的内径值(PV)。血吸虫病肝硬化的超声诊断:按照文献[4]肝实质的改变程度分为0~3级。

1.3.3 资料分析 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2结 果

2.1 34例感染血吸虫的家兔肝组织纤维化分级结果:肝纤维化分级为S1组14例,S2组9例,S3组8例,S4组3例,S0级无。

2.2 血吸虫病不同肝纤维化分级与B超肝脏测值比较:随着S1~S4期肝纤维化程度的加深,肝脏长径、厚径、横径和PV内径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 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与B超肝实质回声分级的比较: B超肝实质回声分级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χ2=21.035, P

3讨 论

肝脏正常时,肝内血管呈自然的树状分布,管壁薄,回声较弱,肝静脉越近第二肝门,管径越粗。肝硬化时,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肝细胞再生结节和重建的肝小叶挤压肝静脉,使得管壁较薄的肝静脉直径变小,管腔粗细不一,走向不清,部分肝静脉分支甚至闭塞,许多小分支回声消失[5]。

本组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检查肝长径,肝厚径,肝横径,门静脉内径和B超肝实质回声分级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是较好的临床诊断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组合,对肝纤维化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无疑对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体系的建立做了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晓钟.我国血吸虫病的分布及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2):3766-3768

[2] 何永康, 喻鑫玲, 孙可英, 等. B超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及单味药治疗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评价[J]. 热带医学杂志, 2006, 12(6):1289-1290

[3] 罗江龙.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5,13(1):51-56

寄生虫影评范文10

关键词 短须突瓣叶蜂;危险性分析;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S4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36-02

Abstract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found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is a new record defoliator.By means of risk assessment,the risk value of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 was 1.92.The pest was a kind of moderately dangerous pest in China.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rantine and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control its spread.

Key words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risk analysis;risk management

短须突瓣叶蜂[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是2014年在甘肃省临夏县北塬乡发现的一种中国新纪录种,属膜翅目突瓣叶蜂科,是一种暴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时将柳树叶片侵食殆尽,仅剩柳枝,树冠通透,树势衰弱,后期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环境景观。近年来,短须突瓣叶蜂危害呈急剧扩散加重之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柳树育苗产业和造林绿化成果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该害虫扩散蔓延,在观察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1 危险性定性分析

1.1 分布情况(P1)

短须突瓣叶蜂国外分布于日本、西伯利亚和欧洲中北部,国内分布在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县和积石山县,部分乡(镇)严重发生,发生面积1 250.93 hm2。

1.2 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

在临夏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干基部土壤中越冬。该害虫是一种暴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时将柳叶全部食光,十年生柳树平均每株虫口密度高达360头,最高达3 000多头,林冠层叶片侵食殆尽,柳树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造林需求增加,柳树育苗面积加大,苗木调运频繁,短须突瓣叶蜂危害呈急剧扩散加重之势,对我国森林资源安全和林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极具潜在经济危险性。

1.3 寄主植物经济及生态重要性(P3)

1.3.1 受害寄主种类。短须突瓣叶蜂为害柳树(速生柳、垂柳、大叶柳)、杨树和桦树。

1.3.2 受害寄主经济及生态重要性。杨树和柳树被广泛应用在保护森林、农田防风固沙林和“四旁”造林等方面。杨树因为生长迅速的特点,已成为中国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随着三北工程、造林补贴、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和道路、园林绿化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柳树栽培面积、规模不断扩大。杨树和柳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4 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4)

随着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力度的增加,柳树需求量增加,因而苗木流通频繁。但是由于监测不到位、检疫手段落后等原因,为短须突瓣叶蜂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

1.5 危害性管理难度(P5)

短须突瓣叶蜂属食叶害虫,不论是卵、幼虫还是危害状都很容易识别,且农药防治效果较好,但是成虫容易扩散蔓延,除治难度较大。

2 危险性定量评估

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短须突瓣叶蜂定量风险分析评估各指标赋分见表1。

利用下列各式计算短须突瓣叶蜂综合评价值R值:

计算出的短须突瓣叶蜂危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1.92,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短须突瓣叶蜂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3 风险管理

一是由于柳树种植面积大,短须突瓣叶蜂易发生危害,且防治困y,应尽快实施综合治理。二是对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防治,确保不扩散蔓延,再逐渐扩大防治范围,逐步减少虫口密度,达到控制灾害的目标。三是加强监测和检疫管理,严禁携带短须突瓣叶蜂的寄主植物调运[2]。四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或10%阿维・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防治幼虫,效果达90%以上[3-4]。

4 致谢

承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武星煜鉴定了短须突瓣叶蜂标本,谨此致谢!

5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肖育贵,李荣伟,等.松叶蜂对四川岷江上游引进树种辐射松风险性分析和风险管理[J].中国森林病虫,2005,24(5):10-12.

[2] 郝虎,陈国文,吕海元,等.祁连山区丹巴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风险控制[J].植物检疫,2008(1):37-39.

寄生虫影评范文11

包x病属于慢性寄生虫病之一,亦属于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在临床上又可称为棘球蚴病,主要是指机体或某些动物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若不及时控制该疾病,易对人群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发展[2-3]。本研究对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四年级及以上的1200名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知识调查,以探究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包虫病的防治知识现状,见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四年级及以上的1200名学生(2014年11月11日至2016年11月20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知识调查,1200名学生年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4、10岁,1200名学生年龄均数为(12.12±0.43)岁,男女分别为655(54.58%)、545(45.42%)名。1200名学生的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均已自愿签署同意协议。

1.2 调查方法 由经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以《2011年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方案》[4]中《包虫病防治知识与行为问卷》为参照,并结合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调查问卷,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包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情况进行调查。

1.3 评估指标 研究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所有学生的基本资料以及数据均准确无误的输入至MicrosoftExcel表格中,结果用例数、率[(n、%)]表示。

2.研究结果

2.1 分析不同性别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统计发现,1200名学生中,535名学生合格,合格率为44.58%。

对不同性别学生合格现象进行分别统计可知,男学生合格率为45.04%,女学生合格率为44.04%,两者相差不明显,如表1:

2.2分析不同民族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对不同民族学生合格现象进行分别统计可知,汉族学生合格率为46.06%,藏族学生合格率为46.77%,羌族学生合格率为37.04%,回族学生合格率为41.45%,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合格率相差不明显,如表2:

3.讨论

包虫病属于我国西部农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群健康及农牧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2000年,我国将包虫病定义为危害西部地区人民健康以及发展的严重寄生虫病,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包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以及新疆等省(自治区)[5]。而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属于人口和农牧业较大的一个地区,亦属于包虫病的高度流行区。

目前,临床尚无可预防包虫病的疫苗和药物,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儿童是最早受到包虫病威胁的人群,应将其作为包虫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因此,为降低学生包虫病的患病率,提高学生的包虫病防治意识,在学校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对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四年级及以上的1200名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知识调查,以探究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包虫病的防治知识现状,对此次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发现,1200名学生中,535名学生合格,合格率为44.58%,同时对不同性别学生合格现象进行分别统计可知,男、女学生合格率两者相差不明显,且对不同民族学生合格现象进行分别统计可知,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合格率相差不明显,这提示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对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普遍不高,为增加该地区学生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应重点对其实施健康教育,但在对学生实施健康宣教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宣教计划,并使用当地学生易于接受的传播方法与技巧对其进行宣教。

综上所得,阿坝州松潘县热务区学生对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普遍不高,应加强对该地区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静妮,韩秀敏,雷雯等.青海省学生包虫病防治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28(5):578-580.

[2]刘洋,关文萍,皇雅军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包虫病流行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343-344,348.

[3]刘晓东,尚文杰,赵春桃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6):619-622.

寄生虫影评范文12

不同温度下甘草萤叶甲实验种群生命表张治科 杨彩霞 高立原 李月华(5)

不同病毒接种烟株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马丽娜 刘映红(10)

不同管理方式的茶园生境中茶尺蠖及其天敌密度的差异韩宝瑜 周鹏 崔林 周孝贵 夏艳(15)

卷叶螟绒茧蜂寄生棉大卷叶螟的行为及其与寄主密度的关系康晓霞 杨益众 赵光明 张小丽 杨进(22)

小麦细菌性叶鞘褐腐病及其病原鉴定徐福寿 沈筱玉 谢关林 罗远婵(27)

不同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类型和抗毒素积累能力分析陈怀谷 蔡志祥 陈飞 张凯明 陆维忠(32)

芝麻菜品种对尖镰孢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陈国康 Gilardi Giovanna Gullino M(37)

双价多肽抗生素转基因马铃薯的培育徐进 冯洁 何礼远 彭学贤 孙超(46)

螺旋毛壳ND35抗生素的产生及其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万慧 刘晓光 曹荣花 高克祥 (51)

寡雄腐霉分泌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王爱英 楼兵干 徐同(57)

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的半巢式RT-PCR检测闻伟刚 崔俊霞 盛蕾(61)

寄主植物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吴建辉 黄振 任顺祥(67)

拮抗放线菌A03的生防作用及其分类鉴定杨秀芳 刘伟成 卢形鸽 裘季燕 王慧敏(73)

实时荧光RT-PCR一步法检测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白静 陈红运 傅俊范 李桂芬 朱水芳(78)

斑蝥素与几种杀虫剂混配的增效作用郑胜礼 张雅林 安粉霞 张兴(83)

氟铃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制张穗 肖培英 温广月 曹黎明(87)

防治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有效药剂及其降解动态慕卫 张月亮 陈召亮 翟茹环 刘峰(91)

捕食性昆虫的标记信息素研究进展慕莉莉 李国清(96)

警惕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蔓延危害张朝贤 李香菊 黄红娟 魏守辉(103)

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高俊明 马丽娜 李欣 王建明 刘慧平(107)

西瓜内生细菌C18的内生定殖及对西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王刚 王俊芳 张颖 杨之为(109)

苦豆子提取物与甲氨基阿维菌素混合物毒力的温度效应于天丛 罗万春 丁君 高栋 闫磊(111)

《植物保护学报》征稿简则(F0004)

从子囊菌炭球菌中分离的活性成分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罗都强 唐宏亮 杨小龙 王飞 刘吉开(113)

枯草芽孢杆菌B-332菌株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定殖作用穆常青 刘雪 陆庆光 蒋细良 朱昌雄(123)

甜瓜采后拟茎点霉菌腐烂病及其生物防治蒋贤权 王伟 唐建辉 郭玉人(129)

壳聚糖诱导黄瓜幼苗抗灰霉病尚庆茂 张志刚 宋士清 李晓芬 董涛(136)

桑细菌性青枯病病原及其生化型鉴定徐丽慧 徐福寿 李芳 Praphat Kawicha 谢关林(141)

银杏内生真菌No.1028代谢产物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培养生物学特性申屠旭萍 陈列忠 俞晓平(147)

韩国栗疫病抗病品种的遗传变异分析朴春根 Kim Kyung-hee Lee Sang-hyu(153)

烟草环斑病毒RT-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杨伟东 郑耘 陈枝楠 章桂明 吴绍精(157)

秦岭地区白粉寄生孢的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高立强 杨家荣 商鸿生 李随远 俞征(161)

麦套Bt棉田的经济效益和对棉蚜及天敌的影响马晓牧 张惠珍 刘小侠 丁军 张青文(167)

珠江三角洲地区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及其卵寄生蜂的发生规律李敦松 黄少华 张宝鑫 王燕君 李惠陵(173)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的作用特性冷杨 肖强 殷坤山(177)

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董晓雯 王金信 毕建杰 刘迎 张晓岚(182)

抗褐飞虱水稻IR36活性成分及其对褐飞虱的拒食和忌避产卵作用董红霞 凌冰 徐迪 张茂新 王敬淑(187)

烟草黑胫病菌对三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许学明 王开运 林才华 段海明 迟志娟(193)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甲霜灵的SCAR标记杜洪忠 侯淑英 朱杰华 杨志辉 赵秀娟(199)

麦田不同杂草对苯磺隆敏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隋标峰 王金信 彭学岗 丁君 刘迎(204)

Insect Science入选SCI(203)

《植物保护学报》征稿简则(F0004)

作物混植和间作控制病虫害研究的新进展沈君辉 聂勤 黄得润 刘光杰 陶龙兴(209)

从荷兰进口植物中检出南芥菜花叶病毒马新颖 汪琳 任鲁风 高文娜 周琦(217)

食虫沟瘤蛛钠离子通道基因cDN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张丹丹 杨之帆 彭宇 焦彦成 王荫长(219)

小麦内生细菌对全蚀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刘冰 黄丽丽 康振生 乔宏萍(221)

昆虫围食膜蛋白抗体对重组AcMNPV感染性的影响李绪友 彭建新 洪华珠(223)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粘虫的抗性评价常雪 常雪艳 何康来 王振营 白树雄(225)

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消长关键因素分析郭建英 何华 万方浩 张桂芬 韩召军(229)

稻田中华稻蝗发生动态、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王华弟 徐志宏 冯志全 徐福寿 吴玉香(235)

葡萄跳叶甲和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的空间格局及其联系邹运鼎 李昌根 周夏芝 巫厚长 陈向阳(241)

中华草蛉幼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张安盛 李丽莉 于毅 门兴元(247)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8蛋白的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及其特性羊健 张恒木 陈剑平 戴良英(252)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动态预测肖悦岩 吴立人 胡家怀 万安民 常稳(257)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在甘肃的流行与发展趋势贾秋珍 金社林 曹世勤 骆惠生 金明安(263)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曹志艳 于清 范永山 姚晓霞 董金皋(268)

番木瓜环斑病毒南瓜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杨国慧 张仲凯 崔崇士(273)

土壤拮抗放线菌S-5210-6活性产物抑菌谱及其作用机制陈丽 疏秀林 安德荣 谢芳芹 李晶(277)

狭卵链格孢菌株AAEC05-3及其毒素对稗草的致病性姜述君 范文艳 鞠世杰 杨云强 金丽娜(283)

褐腐病菌三种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樊锦艳 朱小琼 国立耘 骆勇(289)

水稻抗性品种IR36甲醇提取物不同极性组分对褐飞虱的活性杨朗 梁广文 黄凤宽 曾玲 凌冰(296)

拟环纹豹蛛神经细胞的急性分离及其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膜片钳研究邱胜军 彭宇 焦彦成 方满 陈建(301)

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吴方丽 陈安良 张璟 冯俊涛 张兴(305)

新疆B型烟粉虱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性与分析马德英 Ian Denholm Kevin Gorman 罗(311)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牛洪涛 罗万春 江改青 朱秀凤(316)

左炔诺孕酮-炔雌醚对长爪沙鼠的不育效果霍秀芳 施大钊 王登(321)

烟粉虱Q型与B型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褚栋 刘国霞 陶云荔 万方浩 张友军(326)

红叶李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几种农药对群落的扰动林雪飞 邹运鼎 汪文俊 陈向阳 陶金昌(331)

小麦持久抗条锈性品种里勃留拉抗性遗传初步分析李强 井金学 王保通 周祥椿 杜久元(333)

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高瑞 刘金亮 兰玉菲 王洁 李向东(335)

《植物保护学报》征稿简则(F0004)

从子囊菌炭球菌中分离的活性成分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罗都强 唐宏亮 杨小龙 王飞 刘吉开(113)

枯草芽孢杆菌B-332菌株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定殖作用穆常青 刘雪 陆庆光 蒋细良 朱昌雄(123)

甜瓜采后拟茎点霉菌腐烂病及其生物防治蒋贤权 王伟 唐建辉 郭玉人(129)

壳聚糖诱导黄瓜幼苗抗灰霉病尚庆茂 张志刚 宋士清 李晓芬 董涛(136)

桑细菌性青枯病病原及其生化型鉴定徐丽慧 徐福寿 李芳 Praphat Kawicha 谢关林(141)

银杏内生真菌No.1028代谢产物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培养生物学特性申屠旭萍 陈列忠 俞晓平(147)

韩国栗疫病抗病品种的遗传变异分析朴春根 Kim Kyung-hee Lee Sang-hyu(153)

烟草环斑病毒RT-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杨伟东 郑耘 陈枝楠 章桂明 吴绍精(157)

秦岭地区白粉寄生孢的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高立强 杨家荣 商鸿生 李随远 俞征(161)

麦套Bt棉田的经济效益和对棉蚜及天敌的影响马晓牧 张惠珍 刘小侠 丁军 张青文(167)

珠江三角洲地区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及其卵寄生蜂的发生规律李敦松 黄少华 张宝鑫 王燕君 李惠陵(173)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t混剂的作用特性冷杨 肖强 殷坤山(177)

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董晓雯 王金信 毕建杰 刘迎 张晓岚(182)

抗褐飞虱水稻IR36活性成分及其对褐飞虱的拒食和忌避产卵作用董红霞 凌冰 徐迪 张茂新 王敬淑(187)

烟草黑胫病菌对三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许学明 王开运 林才华 段海明 迟志娟(193)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甲霜灵的SCAR标记杜洪忠 侯淑英 朱杰华 杨志辉 赵秀娟(199)

麦田不同杂草对苯磺隆敏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隋标峰 王金信 彭学岗 丁君 刘迎(204)

Insect Science入选SCI(203)

《植物保护学报》征稿简则(F0004)

作物混植和间作控制病虫害研究的新进展沈君辉 聂勤 黄得润 刘光杰 陶龙兴(209)

从荷兰进口植物中检出南芥菜花叶病毒马新颖 汪琳 任鲁风 高文娜 周琦(217)

食虫沟瘤蛛钠离子通道基因cDN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张丹丹 杨之帆 彭宇 焦彦成 王荫长(219)

小麦内生细菌对全蚀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刘冰 黄丽丽 康振生 乔宏萍(221)

昆虫围食膜蛋白抗体对重组AcMNPV感染性的影响李绪友 彭建新 洪华珠(223)

变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生长发育的影响唐超 彭正强 金启安 符悦冠 万方浩(1)

不同温度下甘草萤叶甲实验种群生命表张治科 杨彩霞 高立原 李月华(5)

不同病毒接种烟株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马丽娜 刘映红(10)

不同管理方式的茶园生境中茶尺蠖及其天敌密度的差异韩宝瑜 周鹏 崔林 周孝贵 夏艳(15)

卷叶螟绒茧蜂寄生棉大卷叶螟的行为及其与寄主密度的关系康晓霞 杨益众 赵光明 张小丽 杨进(22)

小麦细菌性叶鞘褐腐病及其病原鉴定徐福寿 沈筱玉 谢关林 罗远婵(27)

不同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类型和抗毒素积累能力分析陈怀谷 蔡志祥 陈飞 张凯明 陆维忠(32)

芝麻菜品种对尖镰孢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陈国康 Gilardi Giovanna Gullino M(37)

双价多肽抗生素转基因马铃薯的培育徐进 冯洁 何礼远 彭学贤 孙超(46)

螺旋毛壳ND35抗生素的产生及其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万慧 刘晓光 曹荣花 高克祥 (51)

寡雄腐霉分泌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王爱英 楼兵干 徐同(57)

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的半巢式RT-PCR检测闻伟刚 崔俊霞 盛蕾(61)

寄主植物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吴建辉 黄振 任顺祥(67)

拮抗放线菌A03的生防作用及其分类鉴定杨秀芳 刘伟成 卢形鸽 裘季燕 王慧敏(73)

实时荧光RT-PCR一步法检测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白静 陈红运 傅俊范 李桂芬 朱水芳(78)

斑蝥素与几种杀虫剂混配的增效作用郑胜礼 张雅林 安粉霞 张兴(83)

氟铃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制张穗 肖培英 温广月 曹黎明(87)

防治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有效药剂及其降解动态慕卫 张月亮 陈召亮 翟茹环 刘峰(91)

捕食性昆虫的标记信息素研究进展慕莉莉 李国清(96)

警惕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蔓延危害张朝贤 李香菊 黄红娟 魏守辉(103)

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高俊明 马丽娜 李欣 王建明 刘慧平(107)

西瓜内生细菌C18的内生定殖及对西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王刚 王俊芳 张颖 杨之为(109)

苦豆子提取物与甲氨基阿维菌素混合物毒力的温度效应于天丛 罗万春 丁君 高栋 闫磊(111)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黄东林 刘汉勤 蒋思霞(1)

欧洲山芥对小菜蛾个体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吕建华 刘树生(6)

环境因子对蔗扁蛾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杜予州 鞠瑞亭 郑福山 龚伟荣 刁春友(11)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真空渗入法转化不结球白菜获得抗虫性材料张军杰 刘凡 赵泓 罗晨(17)

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引655抗条锈性遗传分析赵文生 徐世昌 张敬原 万安民(22)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魏松红 曹远银 牟连晓(27)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北京分离物的鉴定及其基因组3’端特性分析张永江 李明福 相宁 李桂芬(32)

甘蔗花叶病毒HC-Pro基因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抗血清制备梁新苗 范在丰 李怀方(37)

辣椒疫霉生防菌的双重筛选司美茹 薛泉宏 余博 袁虎林 陈占全(41)

利用Monte-Carlo模拟再评估梨火疫病病菌随水果果实的入侵风险周国梁 胡白石 印丽萍 李尉民 许志刚(47)

葡萄金黄化病和葡萄带叶蝉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葛泉卿 温孚江(51)

安徽省潜山县栝蒌根结线虫发生危害及大田药效试验吴慧平 徐劲峰(59)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消长动态陈士华 吴兴泉 杜春梅 辛惠普(63)

4种戊烷脒同系物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陈安良 何军 廉应江 冯俊涛 张兴(68)

新农抗天山菌素的杀虫抑菌活性胡珍娣 林壁润 谢双大 徐汉虹(73)

我国西南烟区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抗药性水平顾春波 王刚 王开运 马惠 郭庆龙(77)

嗜卷书虱抗气性和抗药性品系选育及抗性风险分析丁伟 王进军 赵志模 张永强 陶卉英(81)

我国29种特有植物的杀虫活性初探周利娟 安玉兴 徐汉虹 杜晓英(87)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抑菌效应李芳 葛慈斌 刘波 陈家骅(94)

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方法贾忠明 刘峰 慕卫 魏光 刘彦良(99)

湖北移栽油菜田牛繁缕的发生规律及防除策略刘学 吴新平 朱文达 魏守辉 张朝贤(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