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风民俗手抄报

民风民俗手抄报

时间:2023-05-31 09:09:06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1

四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四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的图片1

四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的图片2

四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的图片3

四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的资料: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四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的资料:清明节传统习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2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一: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二: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三:元宵节的小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四:元宵节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五: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3

小协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三班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2019年6月16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开场白

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老师和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 2、了解民族文化

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

生: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生: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吃粽子来过今年的端午节。 „„

3、游戏开始 (一)吃粽子比赛

班主任: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粽子)

班主任:下面我们就来个吃粽子比赛,怎么样?(班主任讲规则) 参赛者以四人为一组,蒙好双眼,待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各参赛选手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包装吃完粽子,当完全咽下后举手示意,由小组长检查无误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为完成游戏时间最短的获胜选手鼓掌。

班主任:从大家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到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过节的快乐。

(二)缝香包

先由班主任讲解缝香包的要领和针法,然后同桌两人一组,班主任宣布“开始”后,再动手,同桌可以互相帮助。时间为15分钟。比赛结束后,由班干部推选出5个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制作人各自配戴自己的作品一块合影留念。

(三)撮五彩线

还是同桌两人合作,各自把自己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班主任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限时3分钟。完了之后,把自己的成果戴到手上,举手示意成功。

(四)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七、反思与拓展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4

简单好看的建党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简单好看的建党节手抄报的图片1

简单好看的建党节手抄报的图片2

简单好看的建党节手抄报的图片3

简单好看的建党节手抄报的资料: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自身的解放不可能通过工人的个人奋斗来解决。工人的个人奋斗,至多能使个别人跻身于统治阶级的地位,而工人阶级的整体地位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整个社会得到解放,工人阶级才能获得根本解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因此,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规律决定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共产党,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同时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同资产阶级政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历史上一些资产阶级政党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时期,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定的一致性,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历史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它的利益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的,与人民的利益是对立的,一旦取得统治地位,它就会逐渐走到人民的对立面。资产阶级政党的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的政党只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党。

简单好看的七一建党节手抄报的资料:建党节习俗1.召开建党周年纪念大会。设主会场和分会场,分会场进行电视直播会议实况;

2.组织开展以“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为主题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进月活动;

3.组织开展“当优秀公仆、创一流事业”征文活动;

4.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新党员宣誓仪式;

5.召开党务干部座谈会;

6.各基层党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

7.评选和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员;

8.开展送温暖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活动,机关组织青年党员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活动;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5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邕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13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6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1中秋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为了丰富全体同学的生活,同时让广大同学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融融氛围,加强各中队的团结意识。9月22日下午,沙溪镇虎逊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难忘今秋”的庆中秋节活动。活动将本着“相互关怀,快乐和谐”的宗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与,使虎逊学子都能过上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中秋节。

活动首先进行了“佳节中秋时尚过,资源回收利环保”回收月饼盒活动的启动仪式,由大队长向全体师生宣读了倡议书。仪式后,庆祝中秋节活动正式开始。活动以各中队为单位开展,一、二年级同学进行了猜灯谜比赛,活动场面热闹,一年级小同学认字不多,由老师读谜语来抢猜;二年级同学在挂满谜语的彩条走廊各显神通。三、四年级的同学在各中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剪纸活动,主要进行剪灯笼的比赛。五、六年级的同学进行了制作灯笼的比赛。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时,由高玉璇校长为组长的活动评比小组深入各比赛场所,对各中队活动进行评估。评估小组按照评估要求,经过严格地评比,五(1)中队、四(2)中队、二(1)中队荣获活动组织奖。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比赛后,全校师生集中学校大堂进行了展示会,同时对获奖中队以及各中队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当获奖队员拿着自己的奖品(一个精美的小灯笼和一个精装月饼),喜笑颜开,陶醉于欢乐海洋中。活动在优美的歌声和全体师生的祝福声中结束!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全校师生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参与整个活动中,使活动得以圆满成功。我们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虎逊小学全体师生会展现出更加精彩的一面!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2为了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活动,营造喜庆热烈、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根据市区有关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中秋情浓意更浓”为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和谐”的节日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按照区教育局的部署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各班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并利用班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了“迎中秋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

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齐唱名谣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开展“迎中秋、庆国庆,民族精神代代传”志愿服务活动。

师生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向居民们宣传中秋文化、中秋习俗,弘扬民族精神,并为大家带去了中秋祝福、国庆祝福。

3、举办迎国庆、中秋手抄报展评比。

全校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国庆、中秋节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和黑板报,由学校择优张贴宣在传橱窗供同学间交流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3一、活动目的: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中秋节也不失为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

围绕“独具匠心的中秋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活动日期:中秋节,也就是农历八五月十五前夕。

三、活动地点:教室、自己家里

四、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 :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相互协作,根据自己的爱好,组成相应的小组,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一同来体验共同的快乐。

五、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各班开展中秋诗文朗诵会,对班上的特困学生、留守儿童进行中秋慰问活动,对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家庭进行慰问。

积极参与社区联欢、市里组织的中秋文化庙会、民俗文化展、中秋赏月等活动。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4中秋节期间,为了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我校认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

一、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将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丰富教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召开专题会议对本次活动作出了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任务,并制定了专门的活动方案。

二、宣传引导有力。学校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在教职员工中内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大力营造节日气氛,扩大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使“我们的节日”更加深入人心。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按照活动方案,学校在节日前后开展了两大主题文化活动。一是“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中秋文娱活动。学校派罗先进、刘海蓉老师参加了步行街广场的中秋节大型文娱表演,并组织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情感。二是组织工会干部看望慰问离退休老干及困难教师,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与他们一起吃月饼、话家常,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是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活动,丰富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文化生活,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热情。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5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了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按照教育局的文件指示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株洲市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结合中秋节浓厚的文化内涵,我校于9月24日-10月7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营造节日的氛围

学校按照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及时召开班主任会议,布置本次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并利用班晨会课、黑板报、广播台对学生进行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以及新中国成立x周年、改革开放x多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1-3年级主题:传唱优秀童谣,4-6年级主题:中秋诗文朗诵会。低年级由班主任或家长搜集有关中秋的童谣,中高年级搜集有关中秋的诗文。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唱童谣,吟诗咏句,通过诗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同时让学生阅读赏析、积累诵读与中秋有关的诗文,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活动

我校德育工作始终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线,利用团队、班级这两个平台,抓住重大节日活动,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秋节前后,各班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节日的氛围,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思乡情怀。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

1-3年级以绘画为主,4-6年级以手抄报为主。活动中孩子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孩子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最终,在各班上交的众多作品中,我们评出了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知道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传统佳节的风俗,让全体师生在度过中秋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给他们以不一样的文化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广大师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7

于是,“”一语,像传染病一样风行开去,后之作文者、跟帖者,无不骄傲地、愤怒地、鄙夷地予以滥用。仿佛不用“”一语就显得不时尚,就“土老冒”了,就不足以倾泻心中的万千情愫。鲁迅先生当年就呵斥过国骂“他妈的”,若老人家九泉有灵,不知对这新的国骂作何感慨?

指斥腾讯者,无非是其“从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抄袭大王”,“肆无忌惮地‘山寨”,“互联网创新者的杀手”。呵呀呀,腾讯对于别家的软件、游戏和其它服务项目,采取的是“跟随”、“模仿”、“决绝地超越”,硬要去分一杯羹,甚至把他人的羹全部吞下。这就犯了众怒,导致群起而攻之,“粗口”、“俗口”纷沓而来。

平心而论,商场如战场,理所当然谁都想占有最大的份额,原本就不可能互相礼让,各有高招只管使出。网络产业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产业,国内抄袭国外,后起者抄袭先驱者,是真正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斥腾讯“抄袭”者,自己又何尝手脚干净?只是腾讯行动稳、准、狠,在所涉领域中,频频奏凯而已。

值得我们注意的,不应是对腾讯的眼红;闹心、咬牙切齿、破口大骂,而是如何健全体制,让竞争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做到公平、公正、有序地进行。同时,增强彼此的创新意识,增强产品、项目的科技台量,变成“独一份”,令人无法“抄袭”,望而却步!

腾讯的掌门人马化腾,网络也有评介:“低调”、“务实”;当被骂为“”的时候,只是发出声明,表示将求助于法律来予以解决,这就是恂恂然君子之风。

二十多年前,北京作家刘恒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粮食》,其一这是文学作品,其二这“粗口”不是指向具体的人和单位,因此,没人去较真和贬责。但《“”腾讯》就不同了,出现在正规的公开发行的刊物上,锋芒所指的是实实在在的腾讯,粗俗不堪、横蛮无理,而且炫情、惑众,就不能不引起世人瞩目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说话、作文、行事讲究入情入理,合乎规范。“礼必大焉,人之至德矣。”讲究礼性,既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规范,也是个人操守的基本元素。

相声大师侯宝林和他的同行,在旧时代跑码头、走场子,以“口舌之技”面对观众,也力避“粗口”、“俗口”,决不有违世道人心。

作为肩负舆论导向的媒体:报纸、刊物、电台、电视、网络,既要坚持政治索质的纯正、坚定,又要反映社会大众的正当需求,弘扬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促进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即便是鞭鞑假、丑、恶的人与事,可讽刺、声讨、驳斥,但决不出“粗口”、“俗口”,进行谩骂、呵责,而是重在说理、劝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更不可利用自己的合法、权威的舆论地位,以势压人,造谣惑众;粗言俗语,以乱视听;导向错误,危及家国!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8

2019年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一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和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到来营造良好氛围,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时间:20xx年6月13日

四、活动地点:C103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 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比如来自甘肃、、安徽学生介绍。)

4、团支书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浣溪沙 端午》宋 苏轼

(2)《端午日》唐 殷尧潘

(3)《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4)《端午》唐 文秀

3、团支书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打算怎么过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我们的党有什么话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党的工作朝那些方面进行?(学生交流)

3、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4、团支书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班主任总结】

看了此次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继续努力。

2019年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二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2019年6月16日 四.活动地点:初三(8)教室

五.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开场白

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老师和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 2、了解民族文化

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

生: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生: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吃粽子来过今年的端午节。 „„

3、游戏开始 (一)吃粽子比赛

班主任: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粽子)

班主任:下面我们就来个吃粽子比赛,怎么样?(班主任讲规则) 参赛者以四人为一组,蒙好双眼,待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各参赛选手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包装吃完粽子,当完全咽下后举手示意,由小组长检查无误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为完成游戏时间最短的获胜选手鼓掌。

班主任:从大家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到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过节的快乐。 (二)缝香包

先由班主任讲解缝香包的要领和针法,然后同桌两人一组,班主任宣布“开始”后,再动手,同桌可以互相帮助。时间为15分钟。比赛结束后,由班干部推选出5个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制作人各自配戴自己的作品一块合影留念。 (三)撮五彩线

还是同桌两人合作,各自把自己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班主任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限时3分钟。完了之后,把自己的成果戴到手上,举手示意成功。

(四)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七、反思与拓展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9

中秋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为了丰富全体同学的生活,同时让广大同学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融融氛围,加强各中队的团结意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2019”,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2019(一)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了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按照教育局的文件指示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株洲市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结合中秋节浓厚的文化,我校于9月24日-10月7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营造节日的氛围

学校按照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及时召开班主任会议,布置本次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并利用班晨会课、黑板报、广播台对学生进行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以及新中国成立__周年、改革开放__多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1-3年级主题:传唱优秀童谣,4-6年级主题:中秋诗文朗诵会。低年级由班主任或家长搜集有关中秋的童谣,中高年级搜集有关中秋的诗文。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唱童谣,吟诗咏句,通过诗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同时让学生阅读赏析、积累诵读与中秋有关的诗文,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活动

我校德育工作始终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线,利用团队、班级这两个平台,抓住重大节日活动,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秋节前后,各班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节日的氛围,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思乡情怀。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 “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

1-3年级以绘画为主,4-6年级以手抄报为主。活动中孩子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孩子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最终,在各班上交的众多作品中,我们评出了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知道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传统佳节的风俗,让全体师生在度过中秋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给他们以不一样的文化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广大师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2019(二)

一、活动目的: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中秋节也不失为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

围绕“独具匠心的中秋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活动日期:

中秋节,也就是农历八五月十五前夕。

三、活动地点:

教室、自己家里

四、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 :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相互协作,根据自己的爱好,组成相应的小组,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一同来体验共同的快乐。

五、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各班开展中秋诗文朗诵会,对班上的特困学生、留守儿童进行中秋慰问活动,对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家庭进行慰问。

积极参与社区联欢、市里组织的中秋文化庙会、民俗文化展、中秋赏月等活动。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2019(三)

为了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活动,营造喜庆热烈、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讲团结、庆团圆、贺丰收”为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和谐”的节日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按照县教育局的部署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主题,各班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并利用班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了“迎中秋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齐唱名谣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开展“迎中秋、庆国庆,民族精神代代传”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向居民们宣传中秋文化、中秋习俗,弘扬民族精神,并为大家带去了中秋祝福。

3、各班出中秋黑板专刊。全校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和黑板报,由学校择优张贴宣在传橱窗供同学间交流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2019(四)

一、利用国旗下讲话,认真开展宣传教育

9月__日升旗仪式,我校初三4班学生___作了“我们自己的节日——中秋”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及纪念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普及。随后,德育办__老师又对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做了补充,要求全体学生,了解传统、尊重传统、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9月__日升旗仪式,初三3班学生__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生动讲述了我国各项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勉励大家,发奋学习,回报祖国。之后,__校长就国庆节做了专题发言,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爱护校园内的各项设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二、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班会活动

1、“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

9月__日,我校召开班主任会议,向每位班主任老师下发通知,要求各班利用9月__日班会课时间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并通过《告家长书》的方式,请家长协助孩子,共同收集中秋节相关资料。9月__日下午第三节,全校15个班级以不同的形式分别开展了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猜谜语、讲故事、吟古诗、唱歌、吃月饼,使孩子们在了解中秋节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感受到中秋节时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

2、纪念“抗日战争胜利__周年”主题班会

9月__日下午第三节课,初二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__周年”主题班会,各班通过回顾抗战血泪史,了解了中华民族曾经受到的屈辱,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在面对亡国危难时,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同时,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图文并茂,用PPT展示了近期发生的钓鱼岛事件。通过此次班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感恩祖国——我拿什么感谢你”主题班会活动

结合第__个国庆节,初三年级六个班利用__日班会课时间,开展了“感恩祖国——我拿什么感谢你”主题班会活动。活动中,各班通过PPT展示了灾后重建___城区及我校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__的援建之恩。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珍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__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三、认真开展“感恩、奋进”大家唱活动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恩之情,我校认真开展了感恩歌曲传唱活动。

首先,德育办安排广播室负责老师在网上下载《___谢谢你》、《重建辉煌》、《__欢迎你》、《__依然美丽》、《我祝愿》等歌曲,分别刻录了两张光盘。广播室利用午休及下午放学时间,轮流播放以上歌曲。

其次,音乐老师利用音乐时间,教学生演唱《___谢谢你》、《重建辉煌》、《__欢迎你》、《__依然美丽》和《我祝愿》等歌曲。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同学已经会唱四首感恩歌曲。

最后,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开展每周大合唱活动,由音乐老师指挥,全体学生合唱一曲感恩歌曲。

小学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2019(五)

中秋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为了丰富全体同学的生活,同时让广大同学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融融氛围,加强各中队的团结意识。9月22日下午,沙溪镇虎逊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难忘今秋”的庆中秋节活动。活动将本着“相互关怀,快乐和谐”的宗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与,使虎逊学子都能过上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中秋节。

活动首先进行了“佳节中秋时尚过,资源回收利环保” 回收月饼盒活动的启动仪式,由大队长向全体师生宣读了倡议书。仪式后,庆祝中秋节活动正式开始。活动以各中队为单位开展,一、二年级同学进行了猜灯谜比赛,活动场面热闹,一年级小同学认字不多,由老师读谜语来抢猜;二年级同学在挂满谜语的彩条走廊各显神通。三、四年级的同学在各中队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剪纸活动,主要进行剪灯笼的比赛。五、六年级的同学进行了制作灯笼的比赛。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时,由高玉璇校长为组长的活动评比小组深入各比赛场所,对各中队活动进行评估。评估小组按照评估要求,经过严格地评比,五(1)中队、四(2)中队、二(1)中队荣获最佳活动组织奖。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比赛后,全校师生集中学校大堂进行了展示会,同时对获奖中队以及各中队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当获奖队员拿着自己的奖品(一个精美的小灯笼和一个精装月饼),喜笑颜开,陶醉于欢乐海洋中。活动在优美的歌声和全体师生的祝福声中结束!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10

关键词:《宣讲拾遗》 宣讲 善书 劝世文宝卷 劝善

善,应该说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民间广泛流传的善书以劝善教化为目的,宣讲善书更是民众追求善的一种体现。善书的编者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有效地发挥了善书的教化功能。同样以劝善教化为目的的劝世文宝卷的出现,与善书的广泛流传紧密相连,也成为民众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善的追求并没有改变,只是我们需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借鉴宣讲善书与劝世文宝卷在劝善方面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公民自身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

一、宣讲善书

善书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广泛来讲,所有的劝善之书均可归入善书。日本研究善书的学者如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气太、酒井忠夫均持此观点。[2]与日本学者对善书研究的宏观视角不同,我们在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是善书的一个狭义的概念,即“宣讲”,这种宣讲也称“说善书”。车锡伦先生对宣讲善书这样解释:“但在民间也出现另一种‘宣讲’(其出现的时间不详),即用‘俚语歌词’讲唱一些传说故事、时事传闻,表彰民众认为的美德、善行。它们也倚称‘宣讲’:‘不拘乎地,不择乎人,不限以时,不滞以礼。宣之而如歌词曲,讲之而如道家常,因较之设学谨教,尤便于家喻户晓也。’这种宣讲也称‘说善书’”。[3]民间宣讲善书是受到了宣讲圣谕的启发而产生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学界的公认。但是,民间宣讲善书与官方宣讲圣谕又不同。首先,它们的性质不同。民间宣讲善书是民间自觉的、非官方性质的一种自发自我的教化。而宣讲圣谕,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带有官方的性质,即是“在地方官的指导下,由各地乡绅、士人、耆老富裕阶层合作开展的官设宣讲。”[4]

其次,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同。民间宣讲的内容加入了深入人心的故事,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娱乐性。而官方宣讲圣谕则条目固定、形式较为刻板。[5]因此宣讲圣谕在各地方宣讲推行时,身处社会下层的民众难以理解,很难收到实际的教化效果。也正因如此,民间宣讲善书受其启发,通过改变内容与形式,更加地贴近民众生活,广泛被民众接受。《宣讲拾遗》[6]作为代表作处处体现着上述宣讲善书的特点。

《宣讲拾遗》刊印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从卷首的自序中可以推断,《宣讲拾遗》的作者是出版乡村善书的书肆、兼任同善会的乡村书塾主人,姓庄,号跛仙。庄跛仙是在看到“乡党邻里间,有厌《集要》之故”的现象之后,希望借助更通俗易懂、更容易实践的《宣讲拾遗》,使之为民众重新听闻宣讲,从而达到宣讲教化的目的。[7]

围绕这一目的,《宣讲拾遗》在内容选择、表达形式、印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体现了其民间性的特点,顾及到了教化对象的广泛性和文化水平的局限性。

《宣讲拾遗》所采集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朴实简明,也更加容易践行。它采取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如:“燕山五桂”(即《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娘教子”“安安送米”等。故事紧密结合民间(城隍、土地、灶王等),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孝亲、友善等思想。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所反映出的人生道理,成为民众日常所秉持的一种生活行为规则,使他们行善弃恶,安分守己。正是因为故事中这些平常人的事迹,使得劝善惩恶的思想从认知的层面上升到了实践的层面,行善不再是有钱人、上层阶级的专利,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孝顺父母、与人为善等行为来获得福报,做到知行合一。

《宣讲拾遗》中的故事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说唱唱。“说”指散文,前面有“宣”字作为标注,内容通常是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起、人物介绍等;“唱”一般指七字或者十字的韵文,前面有“讲”的标注,内容一般为人物的独白、对话、所想所见等。

此外,清代书坊的兴盛也成为《宣讲善书》广泛流传的有力推动者。从地域上看,《宣讲拾遗》广泛流传于甘肃、山西、江苏等18个省市。许多善书局,如上海广益书局、大成书局、章福记书局,济南同善书局等都曾刊印发行。清光绪癸未年季秋(1883年9月)的新镌木刻本卷末有详细的捐资人的籍贯、姓名、捐资金额。捐资人中陕西、山西人较多。最后有捐资金额的总数“六十四千五百文”,共印《宣讲拾遗》二百部。由此也可以看出,《宣讲拾遗》主要以善人捐募集资的形式流通。这种方式同时也是《宣讲拾遗》故事中所宣扬的捐资行善以获得善报思想的体现。

二、《宣讲拾遗》与劝世文宝卷

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晚清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的丧权辱国、,经济的衰弱,人民生活困苦,更加体现在给社会民众心理造成的伤痕。面对内外交困的社会局面,想要修复这种创伤和破坏的民间人士,发挥善书的传统,自觉地捐资刊印善书,劝善教化民众,为民众提供了他们急迫需要重建的精神家园。

与《宣讲拾遗》在同一背景下流传和发展的宝卷也发挥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8]由于演唱宝卷一般都“照本宣扬”,因此演唱宝卷称为“宣卷”,它集、娱乐、教化功能于一身。宣卷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9],因此它首要的还是民间信仰的特征。宝卷的教化作用可以概括为“劝善”,宝卷发展到后期,劝世文宝卷出现,其教化功能得到加强。

(一)劝世文宝卷

劝世文宝卷这一名称的提出见于车锡伦先生《中国宝卷研究》。[10]按照宝卷的发展过程将宝卷分为宗教宝卷和民间宝卷,劝世文宝卷就属于民间宝卷。《中国宝卷研究》中对于劝世文宝卷的介绍相比其他类型的宝卷来说较为简略。

根据车先生的阐述,笔者从《中国宝卷总目》[11]和孔夫子旧书网上历史拍卖的宝卷中,辑出劝世文宝卷共18部,其刊刻或抄写时间主要集中于清末民国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宣讲善书还是宣讲宝卷,都进入了一个兴盛繁荣的时期。

关于劝世文宝卷的编者和抄写人,在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定论。《潘公免灾宝卷》之后有“板刻捐资姓名”,详细开列了捐资人籍贯姓名,每人至少捐资刊印五十部。清末人民在生活困苦的艰难环境下,能够出资刊印五十部甚至更多宝卷的人士,应该属于当时的富裕阶层。木刻本《太上感应宝卷》,卷首的序文概括了感应篇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另有龙角居士的序文,其中详细介绍了“三教弟子各执其是,交相诋毁,是以旁门林立,异说风生,以致大道半明”的社会现象。手抄本劝世文宝卷,没有抄卷人身份信息的明确提示,但抄写文字有固定的字体风格,书面整洁清晰。其中的《善福报宝卷》还有校对之后,红笔修改的痕迹。

综上所述,劝世文宝卷的编卷人和抄写人应该是民间社会中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知识的人,他们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宝卷劝善教化功能的实现,希望通过编辑和传抄宝卷来使“愚夫愚妇”明白从善去恶的道理,使社会风气有所改善。因此,劝世文宝卷中所选取的大多是孝亲、友善、以及因果报应的伦理故事,采用的形式多为民间宝卷的形式,唱七、十字唱词。

(二)《宣讲拾遗》与劝世文宝卷

劝世文宝卷中,明显受到《宣讲拾遗》影响的是《佛说至孝成仙宝卷》和《佛说爱女嫌媳宝卷》。《宣讲拾遗》的刊刻年代为同治十一年,这两部劝世文宝卷的抄写年代是宣统年间和清末民国时期。《宣讲拾遗》与两部劝世文宝卷具有时间上的承继关系。

两部宝卷的内容与《宣讲拾遗》第一训“孝顺父母”中讲述的两个故事一样,都说的是杨一哭坟孝亲和爱女嫌媳(即传统的“安安积米奉亲”)的故事。其形式上的相似性,更加能够证明《宣讲拾遗》对这两部宝卷的影响。两部宝卷在抄写时,只是删去了民间宣讲善书中“宣”与“讲”的标注。很明显,这两部宝卷基本照抄了《宣讲拾遗》中的两个故事,并未做任何改动。

民间宣讲善书和劝世文宝卷,其共同劝善教化的创作目的,促使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交集,宝卷向善书逐渐靠拢,尤其是劝世文宝卷身上处处体现着民间宣讲善书的痕迹。但需要指出的是二者终究不是同一事物,它们的源出不同、性质不同。车锡伦先生在《中国宝卷研究》中,进行了全面的概括。[12]

三、《宣讲拾遗》与劝世文宝卷的价值和影响

天下之物,最动人耳目者最易入人心。《宣讲拾遗》与劝世文宝卷的传播使民众明白了什么是善、怎样行善。虽然《宣讲拾遗》与劝世文宝卷不是同一事物,于民间社会而言,它们都是劝善之书,其中所承载的许多伦理教化内容,比如力行孝道、取财有道、宽以待人等,都是历经检验所沉淀下来的中国优秀的思想传统。它们成为民众生活的行为准则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寄托,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普通民众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稳定的精神家园,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适合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我们需要富有时代精神的“《宣讲拾遗》和劝世文宝卷”来宣扬以“善”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相比之前,我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和途径,著作、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网络自媒体等都应该成为重要而坚定的力量,回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媚俗、商业化的成分,使人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充足的养分,弥补因现代化带来的道德和信任的缺失,帮助民众建立起自己坚实的精神家园。

注释:

[1]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2]刘岳兵,何英译,[日]酒井忠夫著:《中国善书研究之“序说”》,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4][5][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2010年版,第524页,第509页。

[6][清]冷德馨,庄跛仙著:《宣讲拾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

[7]以上参见卷首“宣讲拾遗序”:“愚才疏学浅,不娴文辞。适有冷君,号德馨者,晤言书乐堂庄君,号跛仙者,手集古人遗事数款,条切身心,病中世俗,欲附枣梨,以资宣讲。恨无序语,嘱余为文,以冠其篇。愚思庄君之善心可表,冷君之美意堪嘉,遂不揣谫陋,草彻俚语。”

“序”:“近世所宣讲者,有《集要》一书,就十六条之题目,各举案证以实之,善足劝而恶足惩。行之数年,人心有转移之机。考其书,乃潜江王文选先生所采集也。余心焉慕之,兹又于古今所传有关教化之事,择取若干条,仿《集要》之体,而畅其义旨,颜之曰《拾遗》,亦恐乡党邻里间,有厌《集要》之故者,为之一新其听闻焉。鄙意之所存仅此,夫何敢同《集要》之书,遍传宇内哉?不意宣讲诸先生,谬为赏鉴,怂恿付梓,余深愧言之不文,不堪行远,特于镌成之日,书数语以自表云尔。”

[8]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9]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10]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1]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12]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参考文献:

[1]王培元抄本.佛说爱女嫌媳宝卷[Z].清宣统辛亥年(1911年).

[2]佛说至孝成仙宝卷[Z].清末民国抄本.

[3]木刻本.潘公免灾宝卷[Z].咸丰八年(1858年).

[4]太上感应宝卷[Z].民国木刻本.

[5]山东刘明则抄本.善福报宝卷[Z].清光绪元年(1875年).

[6]真修宝卷[Z].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

[7][清]冷德馨,庄跛仙.宣讲拾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8]孙雪梅译,[日]酒井忠夫著.中国善书研究(增补版)[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0]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游子安.从宝卷道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J].文学遗产,2008,(2).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11

关键词:民间采风;课题;成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6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 引导学生开发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吸取其中精华,融会贯通,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2. 建设一支勤思考乐钻研的、能写高质量论文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与创新作文”研究时,必须积极撰写论文,养成思考、提炼、参读、随记的习惯,写作要有独到的命意、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发现、开阔的视野、精美的语言、新颖的手法,要求能公开发表。

3.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以课题专刊《玉荷》为平台,开设“创新天地”栏目,将选登的创新习作再择优选送至省级、部级报刊发表。

4. 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吸取乡土文化精髓,促进农村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 运用课文导引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镶嵌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鲁迅的《社戏》、琦君的《春酒》、萧乾的《吆喝》、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那些意趣盎然的民间口语、民间习俗如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到民间采风去”,就已经给我们指引了途径。我们在教学这些篇目时,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开展拓展延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口语、习俗,并利用手头的报刊资料搜集写节日习俗的文章,反复品读,感受乡土文化。

2. 利用网络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在网上搜索荆州的乡土文化,并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荆楚文化知多少”的手抄报,让学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的家乡。学生从网上搜到了丰富的资料,设计的手抄报内容异彩纷呈:有荆州说鼓子、花鼓戏、民歌、打莲湘等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荆楚饮食文化、婚俗礼仪、荆州民歌、荆楚大地岁时节令、民间殡葬习俗、三国文化、关羽文化等。大家兴致勃勃,对荆楚大地蕴藏的丰富的乡土资源津津乐道。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深入民间采风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如“智者大师”见下图册),请查阅资料,向你的亲戚朋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2)认识方言。同学们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歇后语、谚语、笑话(要求内容健康)等,编辑成专辑,在班上与同学交流,还可以说说自己亲历、耳闻、目睹的一件方言故事。如有学生搜集到了这样一则与方言有关的感人故事:一个流浪汉遭遇车祸,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始终昏迷不醒。有个细心的护士发现,自己查房时用方言与同事讲了句话,病人似乎手指动弹了一下。于是几个护士一起来到病人床前,分别用多地的方言与之谈话。结果奇迹发生了,昏迷多日的流浪汉竟然被公安籍护士的乡音唤醒。读了上述故事,引起你的什么联想?你有什么感受?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魅力。

(3)乡土发现。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民间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举办一期“民俗文化专栏”黑板报。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调查采访,教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尊重老人。

(4)节日探源。我们生活在多种节俗里,比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诗词、对联、灯谜,了解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4. 采集交流知识

组织学生将辑录的专辑、相关的资料在全体学生中交流,以交流的形式来传播文化,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全体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创新写作尝试

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自承担课题之日起,胡老师就积极地展开筹划工作,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对课题成员的研究专题进行了明确分工。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尽心尽力完成各自负责的专题研究:肖文玉老师负责作文“文体形式的写作创新”专题,裴春知老师负责作文“内容与构思的写作创新”专题,文力军老师负责作文“语言表达的写作创新”专题,陈志老师负责“文章角度的创新”专题,王迎春老师负责“整合研究与实验”专题。课题组成员从广袤宏赡的乡土文化中吸取精粹提炼观点,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试验尝试。学生听讲座进行创新试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拟定从文体、构思、语言、角度四个方面入手,借鉴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试验,让学生的作文既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在课题成员完成专题报告之后,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多功能教室倾听“乡土文化与作文创新”专题讲座。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水平。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钻研,不断地提炼总结,完成论文写作,收获颇丰。肖文玉老师对“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文体形式进行采集,撰写的论文《巧借乡土文风,剪出文体新叶》举例典型,论述透彻明了,对学生作文的体裁创新很有指导作用,文章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刊发。王迎春老师在研究中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收集了许多经典的乡土语言,并写成了论文《带点乡音添情趣》,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创新提供了翔实的创作材料,该论文被《中学生》《新课程导报》《农村孩子报》等多家杂志争相刊登,在作文论坛上引起了极好的反响。文力军老师撰写了《褒贬时事有高招》,裴春知老师撰写了论文《歌海淘金,妙绘文章骨骼秀》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刊发。雷芬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学生创作成功的经验,找出了学生创新失误的症结,并撰写了论文《披沙拣金拾乡土,听唱新翻杨柳枝》,对课题后期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成绩斐然,撰写的论文《让你的文章不同凡响》《沾染一点“乡土气息”》《巧选角度,文采新异》《作文创新可走乡土之路》《把写作的角度伸向乡风民俗》等近20篇研究论文分别刊登在《语文报》《创新作文》《农村孩子报》《今日中学生》等报刊杂志上。课题研究,让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研水平!

2. 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文化,开拓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经过试验,学生写作已初见成效。

(1)活泼新颖的文体创造。学生从家乡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公安说鼓”“公安鱼鼓”“湖南花鼓”“千百转民谣”……)中随机化用、借用文体形式进行了巧妙创造,如刘欣同学创作的《八戒成婚》,文中八戒与嫦娥的对唱就是采用“千百转民谣”撰写的,此文现已发表在《大阅读》《少年作文辅导》《创新作文》上。类似的文章再如:《武松打虎后传》(花鼓戏)、《夸父逐日新传》(花鼓戏)、《狼》(课本剧)、《李元霸之死外传》(花鼓戏)、《刘海砍樵新传》(花鼓戏),学生的创作灵感受到了激发。可以说,家乡的民间文化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2)别具风味的乡土语言。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聚宝盆中采撷到了许多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乡土语言,有言简意赅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还有一些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方言俚语,情趣盎然,别具风味。如“你真是屁股上插扫帚――伟大(尾大)呀!”“养儿不读书,赛当养头猪”“你看这条路宽得可以走四条牯牛”“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语言直白爽口又不失俏皮,隽永耐品。如程欣同学创作的《听奶奶的话》一文中借奶奶之口道出了大量民间谚语,犹如一场谚语脱口秀:“吃不言,睡不语”“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不懂装懂,永世饭桶”“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这些朴素的谚语中富含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仔细思之,受益匪浅。

新奇巧妙的切入视角。学生从民间的许多故事传说中物也能够开口说话中受到启发,在写作时从新巧的视点、视角切入,从新奇怪异的自述主体出发来观览世界、描述感受,从而展示出“视角万花筒”的独特魅力。如张迅同学创作的《一支痛苦的毛笔》,就是站在毛笔的角度,借毛笔之口来表达被家长剥夺休息时间的孩子的苦楚,文笔沉重,引人深思,此文已刊登在《作文周刊・中考版》。再如:王莹的《猎枪与橄榄枝的对话》(现已发表在《优秀作文名师评点》)、毛明月的《月亮被告上法庭》、李娜的《成功与失败的争吵》《直线与曲线的媲美日记》《狼老师编位记》、徐向宗的《一群猪的理想》、李蔡的《聘用现在》、袁圆的《作业受审记》、周珊的《小白兔历险记》均已发表。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12

名家名师进校园,四两拨千斤

学校邀请文学名家、语文名师走进校园,通过事迹报告、社团指导、专题讲座、技艺传授、技能培训、座谈、沙龙、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和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家名师的人文素养和学者风范,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向学生传播艺术精神,培育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学校希望通过名家名师的言行感悟学生、激励学生、滋养学生,让优秀的文化传统、精湛的民间工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助推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2015年9月29日,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莅临学校,围绕当前的教育形势对好教师的四个标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报告。2016年3月12日,朝阳区教研中心初中教研室庄国先主任做《中考变化深度解读》的报告。2016年3月1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所所长章宏伟教授做《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馆》的报告。2016年4月26日,北京二中全国优秀语文老师常作印做《一辈子学做好老师》的报告。2016年5月26日,全国著名改革家魏书生做《民主教育与科学管理》讲座,魏老师指出,教育就是要敬畏、认识、遵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规律,不断经历从“无心无意”到“三心二意”,到“半心半意”到“诚心诚意”,到“忘记规律”,到“与规律融为一体”的过程……

名家名师走进校园活动,拉近了名人名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名人名师渊博的知识阅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当中起到了良好的反响。

听说读写齐上阵,才艺大比拼

学校本着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的原则,利用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遨游语文书海,进行学科深度拓展阅读 针对《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二十一条》的建议,学校备课组开展了“群文阅读”“主题阅读”“对比阅读”“名著阅读”等各种拓展阅读活动,并结合拓展阅读,开展了朗诵比赛、读后感写作、拓展阅读课、读书交流会、手抄报等相关拓展阅读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既增强了学习能力,也培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的视野,使其情感在活动中得到美化与提升。

第一,文言文拓展阅读。如《桃花源记》,撰写“桃花源导游词”;《核舟记》,按空间顺序完成说明文,介绍核舟;《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把栏杆拍遍》,品读辛弃疾,完成坡人生行旅途,为记承天寺夜游撰写对联;《答谢中书书》,仿照课文,改写《三峡》;《湖心亭看雪》,赏析楷书、行书、草书版课文,完成对联;《观潮》,学写宋词,观潮;《送东阳马生序》,读古人勤学故事,学习古人勤学精神;《马说》,读古人故事,论环境与成才的辩论活动,完成辩论稿;《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作品的系列阅读,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与朱元思书》,看写景名篇,赏祖国美景拓展阅读活动;《小石潭记》,看写景名篇,赏祖国美景拓展阅读活动;《醉翁亭记》,主题阅读,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对比阅读,体会苏轼与欧阳修作记侧重点的异同;《满井游记》,对比阅读,品味公安三袁的写作风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对比李白、杜甫诗歌风格,完成我为李白、杜甫点赞的推荐文……

第二,现代文篇目主题阅读和对比阅读。如《藤野先生》,鲁迅的老师拓展阅读,赞美我的老师活动;《我的母亲》,对比阅读名人写母亲,体悟母爱活动;《喂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科幻小说续写活动;《俗世奇人》,品市井人物,绘俗世奇人系列阅读及写作活动,进行精彩片段批读,书写身边的俗世奇人;《云南的歌会》,品味沈从文的写景手法和描绘人物的手法,改写刘三姐对歌片段,解读班歌,推荐最喜欢的三句歌词并点评;《春酒》,阅读系列作品,体味琦君对故乡、对母亲的情感,进行重点批读,查找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美食,向同学介绍家乡的名人,推荐家乡的美食;《吆喝》,整理老北京春节习俗、诗歌,推荐介绍北京小吃,书写心中关于北京的记忆;《端午的鸭蛋》,对比阅读汪曾祺美食文稿和梁实秋《雅舍谈吃》比较异同,体会其中的情味,介绍自己喜欢的北京小吃……

第三,立足课本,延伸阅读,读写结合,开拓眼界。如《背影》,补写看父买橘时的心情;《阿长与》,补写阿长买《山海经》片段;《信客》,为老信客撰写墓志铭;《芦花荡》,续写二菱看老头子打鬼子的心理活动;《蜡烛》,补写老妇人放蜡烛时的心理活动;《亲爱的爸爸、妈妈》,反驳日本作家的看法;《老王》,为老王画像;《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故宫博物院》,完成故宫导游进阶手册;《我的母亲》,妈妈的小习惯;《岳阳楼记》,描绘我心中的洞庭美景……

第四,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如2015年12月15日,姜海才老师的研究课“感动你我”,刘雪来的研究课“千秋君臣我评说”,都是通过阅读、评价、整合的形式引领学生阅读名著,分享体会。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和平街一级教师王健龙、原东城109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素珍老师、朝阳区教委基教一科电子书包、写作课题组负责人刘唯老师听评课。2016年3月,学校结合假期阅读任务,开展了《草房子》阅读汇报展示活动,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整理阅读感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能力。2016年3月,全校组织“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朗诵大赛”活动,激发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朗诵和欣赏水平。2016年4月,组织“传统文化讲故事”比赛,推选20多名学生参加朝阳区比赛,包括演讲和相声等,分别获得了奖项。2016年6月,学校组织初一全体学生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知识笔试竞赛,多人获奖,并给学生赠送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各年级备课组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完成手抄报展示。

我手畅抒我心,开展个性化创新写作 学校结合“文学校园”课题,进行了影评、书评续写等系列的活动。如《红岩》,制作手抄报、主要人物心理活动扩写;《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制作人物卡片;《信客》,观看《那山那人那狗》为老信客撰写墓志铭;《品读坡》,完成坡人生行旅图;《三国演义》,对比阅读《易中天品三国》完成主要人物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对比报告,绘制三国人物关系图、人生大事记,完成三国人物简历;《海底两万里》,设计绘制鹦鹉螺号航海地图,设计绘制鹦鹉螺号的外观及内部结构图;《四世同堂》,观看四世同堂话剧,完成观后感《战争中的小人物》;雾霾天停课,撰写“北京市教委雾霾停课通知”;迎新年联欢会,撰写“工大实验全体学生召开新年联欢会”新闻稿,撰写一则说明文,介绍联欢会会场,帮助学生顺利按时达到联欢会场地……

细品传统文化,感受趣味无穷日常生活 学校结合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开展了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如“莲”文化,整理有关“莲”的诗歌,了解“莲”的谜题,整理我国赏荷圣地,收集对联;“桥”文化,收集关于桥的诗歌,互讲说桥的传说故事,设计未来的桥,并进行文字说明;“书法”文化,了解“行书”,了解王羲之,欣赏行书作品,并试写书法点评,了解“草书”,了解怀素、张旭,欣赏草书作品;“京味”文化,阅读老舍、梁实秋、汪曾祺等名家关于老北京节日、小吃、胡同、吆喝等文化的篇目,整理老北京春节习俗、诗歌,推荐介绍北京小吃,书写心中关于北京的记忆;“家乡”文化,阅读琦君、汪曾祺关于家乡的文章,搜集家乡的名人、美食,推荐介绍自己的家乡……

学生经过三年的锻炼,在活动中锻炼胆量,树立信心,做到“善于倾听识重点,谈吐大方有逻辑,读书万卷明真理,下笔如神有见地”。

综合活动多开展,乐趣在其中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培养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学校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2015年9月,初一200多名学生全员参与朝阳区推广普通话活动。学校在前期进行了推广普通话的海报宣传、书籍发放、学生阅读等。专家对老师进行指导,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朗诵指导、发音指导等。活动汇报表演包括成语接龙、绕口令、诗词朗诵演唱、书法音乐展示、专家现场朗诵示范等,师生参与热情高,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效果明显。2015年10月,初二师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撰写新闻稿《工大实验全体师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绘制“庆祝抗战胜利”手抄报,介绍“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结构(说明文),观看《在烈火中永生》电影,并撰写影评。2015年11月,初二社会实践活动“寻找秋天的足迹”,学生参观动物园,在秋天雨中雨后情境下口头作文,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对生活有所感悟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2015年12月,初三组织学生参加区里传统文化大赛。2015年12月,初二组织学生参观首都博物馆,撰写参观须知,介绍一种老北京民俗;初三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介绍一个最喜爱的展厅,并画出平面图。2016年3月4日,组织学生完成学雷锋手抄报。2016年3月8日,组织学生为老师写感谢信的感恩活动。2016年4月19日,初二、初三参观华夏名亭园,不但进行了名联书法赏析,还设计合理的参观线路图,完成八座名亭的介绍。2016年4月25日,在劲松电影院组织观看《奇幻森林》,收获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2016年4月28日,组织“圆梦少年新闻学院”社团11名小记者采访ID社团、生命、艺术、生活社团以及副校长周刚。2016年5月,初一、初二年级参观石刻博物馆,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书法、雕刻、碑帖等知识。2016年5月,语文组与美术组联合指导初一、初二年级书写大赛,制定《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首届学生书法比赛活动方案》,学校坚信书法不只是提高写字的水平,还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过程中,学校着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注重引领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书法大赛提高了学生准确书写汉字的水平,提升了对汉字的理解,弘扬了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9月18日,初一学生参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领略孔庙独特的建筑风貌,体会国子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学生们在孔子雕像前齐声背诵《论语》,朗朗的书声传递着对圣人的敬仰和对儒家经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