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动机课件

电动机课件

时间:2023-05-30 10:56:50

电动机课件

电动机课件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学

如今,“傻瓜”型多媒体技术知识的普及, 从中学语文诗词的动画朗诵,到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抽象内容的动画演示,已经应用到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岗位上。其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电力系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已得广泛应用,但在学科课件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如何令多媒体课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有个合理的位置,接下来,通过对《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既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又是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新发展,多年来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大中专院校迅速推广开来。

然而,近年来各个工科院校开发的该学科课件,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后,感觉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磨合。从课件开发和课堂教学使用两个角度,能较好地适用于广大教师的《电机及电力拖动》多媒体课件,很难找到。因此,凭借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我个人认为在有必要谈谈多媒体课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合理位置。

首先,目前的多媒体课件使用侧重点不明确。课堂教学型多媒体课件,侧重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学好学懂这门课程。这也是容易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混为一谈,结果使《电机及电力拖动》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的侧重点分不清是否是用于辅助教学的,不利于老师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现阶段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种类很多,但质量很不乐观,主要是位置没有摆正。《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的课件就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在多数情况下它是作为教师教学改革试验的副产品而由任课教师在有限的工作空余时间独自完成的,再加上《电机及电力拖动》课件制作相当繁琐、工作量极大、大多数老师的计算机水平趋于入门水平,造成适用于《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只能处于勉强凑合能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学校的重视,使得任课教师加大投入资本,通过借助外力,在多媒体行业的专业人员或擅长多媒体制作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的一套媒体丰富、界面精美的多媒体的课件,但因版本单一,难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和不同层次的《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完善它需要更大更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分析各种直、交流类型电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基本电磁关系、运行特性以及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特点是“概念抽象、理论繁琐、公式和结论较多”的特点,并且涉及的基础课程多,课程难度较大,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基础课程。同时,高职教育课时安排不足、教学内容繁重。为了不架空中楼阁,使学生能前后知识衔接流畅,就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讲解,大量的文字、公式、图形和图片需要板书和绘制;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必须逐步画的图形,如直流电机单叠和单波电枢绕组的跨面展开图、相量图和机械特性图等。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中需结合《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的这些教学特点,既要把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文本、依据公式、图形录入时间缩短,增加教师的课堂讲述,又要做到重点突出,知识结构清晰,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因此就一定要由该课程专业老师亲自指导、计算机教师帮助(例如制作直流电机基本原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和变压器空载磁场的运行特性图合成的动画)制作,才能把握课程特点,按需要采用各种媒体把上述任务完成好,使学生在课堂上缩短理解、掌握该课程的时间,把课程学习好,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再者,就是制作课件时选用“傻瓜”型的软件以适用于大众教师群体。比较简单常用的就是采用媒体创作工具,如PowerPoint (PPT)、PhotoShop等。其中的PPT是普遍使用的office 2003 的一部分,一般的教师经过短时间的自学或培训,都能掌握,而且能较好地适应《电机及电力拖动》的课件的制作和课堂教学。比较难的则是程序设计语言,如Visual Basic 、Visual C ++ 等;虽然它们都比较专业,却属于工科类高校计算机普通教育的必修课程,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熟练运用它,是比较容易的,唯一的缺陷就是制作时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容易将教学侧重点转移至课件的制作上去,其适用性差。

课件使用的软件,要根据实际,合理地选用。力争操作简洁。实践证明,PPT 被确定为课件开发的主要工具。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结合课程特点选用高效的开发软件和工具软件。选择VB 作为开发环境,这是因为简单易学、使用方便,易于处理图形、图片,便于实现动画和多媒体效果;在图形的制作中,对复杂的图片, 使用AutoCAD中文版来制作,再通过PhotoShop 等工具软件来加工,最后结合PPT实现。

一线的教学实践表明,要真正上好《电机及电力拖动》这门专业基础课,在当前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课件只是辅助工具,这就要求《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体现实用的原则。如果教师不能把《电机及电力拖动》课讲得生动、透彻,学生则听得似懂非懂,再好的课件也是浪费,课件是不能代替老师教学的。因此,课件的开发不能追求所谓多媒体的高技术含量,而应更多地在满足不同教师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力争能简则简、以适用为原则,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反之,会造成教学目的与课件制作目的的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课件的脚本内容要结合教材,只要抓住主题、层次清晰就越明了越好。最好能让学生一看屏幕上的文字就能准确把握相关重点信息。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易于迅速掌握和理解所讲述的内容,而且能给主讲教师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把《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中的“惑”解决掉,也使教师能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把握课堂节奏或讲解相关内容。切忌把课件做成“电子版”的教科书,使主讲教师忙于念诵般的展示课件。

课件的制作要反映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学。课件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为主,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为辅,进行设计的。从表面上看,课件的脚本内容与传统的讲义内容相差不是很大,实际上,“教”与“学”的中心已发生了质的迁移。它是把传统教学中的写和画所花的时间缩短,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电机结构、原理和相关理论的讲解,做到重点突出,真正发挥现代高等教育技术理论在《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为了保证足够高的课堂效率,所用的媒体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合理安排的。一般而言,对结构和构造,如交流电机的定子、转子,应首选图片类素材;而对原理类,如直流电机的原理,则应首选动画类素材;在“概述”、“理论推导”和“理论应用” 等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文字媒体,一般要力求精短,以免喧宾夺主;而在“设备简介”和“应用”环节中则应精选一些既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又具学科代表性的精美媒体,甚至选用少量代表未来科技走向的数控机床、先进的电力机车的图片,以引发学生对未来工业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浓厚的学习《电机及电力拖动》的兴趣。在本门课中,不要过分地贪“异”求“新”,采用音频媒体和大量的flash,做成科普读物或者是自学课件,而不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不利于课堂教学。同时制作要保证舒适素雅的界面,为避免长时间观看屏幕造成的眼睛疲劳和延长投影仪的使用寿命,界面的设计必须非常考究。不仅要做到布局合理、配色得体,还要充分考虑色相的透明度和纯度。要正确的处理好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使用者,只有让他们的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课件融为一体,才能充分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把《电机及电力拖动》学好。因此《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编写要保持充分的弹性,课件要在某些拓展弹性较大的章节,准备了几种教学方案及相关的备选素材,并具有良好的可更改性,以便不同层次老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班级授课时进行灵活的补充和删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在许多《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不足之处。这样在另一方面也是“逼迫”主讲教师在授课前必须重新按自己的教学思路整理教学课件,从而有效地避免老师对课件的被动接受,进而影响《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前都能将课件的相关内容主动整理一遍,既有效地减少了老师在低级水平上重复的工作量,又提高了老师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水平,同时激发了老师对内容翔实丰富、表现淋漓尽致、效果十分满意的理想教学状态,从而很好地完成《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任务。

随着多媒体技术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适合《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的辅助教学多媒体 课件也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在《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要坚持适用原则,不要为做课件而做课件,而忘记是为了辅助《电机及拖动》的课堂教学这一服务宗旨;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更新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认识,要领会课件的设计目的,要采用先进的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技术来制作和使用课件,编写时要始终围绕为《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服务、使学生学习好这门功课的主题。只有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的合理位置,才能最大可能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对教育教学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旭东.电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电动机课件范文2

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杜怿(1979-),男,江苏无锡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肖凤(1980-),女,江苏仪征人,江苏大学工业中心,实验师。(江苏?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工业中心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XJG200900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52-02

“电机学”作为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关键性地位,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与深造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机学”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等特点,因此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数学、电路和电磁场等多门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还需要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与后续课程、生产应用等方面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传统“电机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授课形式、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手段等多个方面对本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在不同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丰富的颜色、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交互性好和共享性强等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功效的关键所在。

1.精心设计PPT课件

PPT课件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高质量的课件不仅能帮助教师很好的传达信息、突出重点,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精心设计的PPT课件将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在制作“电机学”讲课PPT课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设计风格简洁统一。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而PPT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项辅助工具,因此其设计力求简洁,以免喧宾夺主。制作时不要使用过多的修饰图片,特别应避免使用动画作为修饰物,这样会使整个页面显得杂乱无章,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文字简练,重点突出。课件上大量的文字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并且不利于掌握教学重点,因此PPT内容应以重点知识点和必要的图、表为主,对于必不可少的公式推导应尽量结合板书一步步的演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三,适当选择字体及文字颜色。合适的字体及文字颜色不仅可以使整个PPT课件显得美观大方,层次感清晰,还能凸显教学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整个PPT课件的字体设置要尽量统一,并适度使用Flas、照片和视频。各类电机内部的机械结构复杂,电机内部的磁场分布不仅取决于磁极结构、电机类型以及通电情况等因素,还会随时间和转子位置的变化发生变化,因此初学的学生往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相应的知识要点。因此,可以在PPT课件内适度的使用Flas、电机实物照片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建立对电机结构和电机磁场的感性认识。

2.现代有限元方法与传统授课相结合

“电机学”是一门涵盖电学和磁学、稳态和瞬态、时间和空间等内容的复杂学科,而电机内部磁场的瞬态分析始终是传统“电机学”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学生很难迅速理解三相旋转磁场的概念。目前,现代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了形形的商用有限元软件,为各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比较常用的电机设计商用有限元软件有Ansys和Ansoft等,利用这些软件能很容易得到各种常用电机的磁场分布、气隙磁密、绕组磁链和磁密云图等结果,进行相应的稳态和瞬态分析,并可以利用图形和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教科书上静止的图片更为生动、形象。与传统理论推导相结合,将这些图形或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电机内的磁场随电机结构、转子位置和通电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过程产生直观的认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上述软件示意电机零件的受力、形变和发热等情况,可以使学生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也更加接近电机设计和使用的实际情况。

电动机课件范文3

一.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课件的选题:如何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为教学内容服务,课件的选择可从这几方面来考虑:

1.宏观世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可借助计算机来压缩空间呈现其全貌。

自然这门学科涉及到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如地球与通信卫星信息的传递、月相的变化、四季星空的运动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由于现象受空间限制我们无法看清其全貌,那么我们就可借助多媒体电脑来压缩空间,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露在我们眼前。

2.物体的运动变化受时间限制的内容,可考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而让其展现全过程或细节。

例如,自然课本中讲到金鱼游泳时鳍的摆动和青蛙跳跃时前后腿的运动,因这一过程短暂而迅速,学生无法清晰看见,就可利用电脑延长时间,拉大各动作之间的间隙,就能使学生对各细节一目了然。还有一些不适合课堂展示的缓慢的变化现象,如卵石、地层的形成,物体发霉、金属生锈等,可让电脑用缩短时间的办法来展示其全过程。

3.对于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计算机可以采用示意图、动画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化。

如小学自然“空气”单元中《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大气压力》,“热”单元中《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几课均可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

4.那些复杂的难以讲清的内容,可利用电脑动画进行剖切、定格、特写,分步演示的方法深层次地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

如“植物”单元中的叶的蒸腾作用、叶的光合作用,“人体”单元中血液的循环、消化过程、呼吸作用,“电”单元中的电铃、电话机的发声原理等。

5.需反复多次模拟展示的内容,利用电脑可方便地反复模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约教学用时。

如肌肉收缩引起人体手臂的屈伸变化、单摆实验、物体的热胀冷缩等教学内容就属于这一类。

6.一些较复杂的实验课,利用电脑辅助教学可有效地进行指导、纠正,甚至还可弥补一些缺憾。

如“水的过滤”实验,这一实验器材组装、实验操作步骤很复杂,使用电脑可进行分步指导实验,将会取得很大成功。用电脑演示闹铃在真空中无法传声的实验及马德堡半球等实验,可避免因环境因素或缺少一些贵重仪器而造成的实验空白。

二.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课件的设计:

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题选定后,有的有现成课件,但教学由于现成的课件不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设计制作的,所以大部分课件不能符合教学要求,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动脑来制作课件。正确地创意设计是课件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件要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也不是提倡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依赖这种手段来进行教学。如果一堂课从头至尾都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那么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且也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都只集中于屏幕,无法关注老师的讲解。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应该有侧重点,要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的。例如,在《热对流》一课中,水、空气的对流是教学难点,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将水、空气对流的过程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的理解;而对于热对流的应用通过看挂图学生就能理解了,就不需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了。

2.课件的设计力求体现交互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当重要,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容忽视。而计算机本身就具有人机对话的功能优势,如果在设计课件时考虑到它的交互性,让学生与计算机实现人机对话,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消化器官》一课时,就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巩固练习,请学生到电脑上,用鼠标将各消化器官的名称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做对了的学生由电脑奖励一个红苹果,并送上一小段动听的音乐,答错的学生电脑就送上一句鼓励的话,并请他(她)再试一试。这个小练习一出现,学生的学习劲头马上就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上前一试身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了。

3.课件的设计要突出主要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设计时要突出主要画面,无关信息如菜单、按钮应尽量减少或缩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学生重点观察的部分要摆在显著位置,颜色可鲜艳些,并可采用闪烁、画圈等方法提请学生加以重视。给学生阅读的文字要短小精悍,可设计成大号字体,颜色要醒目,尽量做到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楚看见。

4.课件的设计要加入智能因素。

以前计算机辅助教学侧重于演示,所以课件也常以线性结构进行设计,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现在提倡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课件的设计就要以非线性的结构进行,也就是要加入智能因素。例如,在《杠杆》一课中,由于学生在完成杠杆省力还是费力的实验后会出现三种结果,所以在课件设计时,就要预先考虑设计成三个分支,在教学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的灵活控制计算机,很自然地改变支点、重点、力点的位置,并正确出示相应的结论,这样也使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5.课件的设计要多学习其他电教媒体的优点。

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应多借鉴其他电教媒体的优点,将它们化为己用,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精确清晰的录像片段,只要选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火山和地震》这一课前我就到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借阅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录像资料片,从中发现有一段火山爆发的镜头生动形象,于是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我就把这一段镜头也放了进去,利用电脑重新剪辑定格、特写、放大,结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有助于对学生火山的认识。

电动机课件范文4

1.EDA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松散,重点不突出

EDA课程涵盖了电路板设计、PLD、通信、单片机、自动化控制、虚拟实验室等电子信息类所有专业,很多院校在开设EDA课程时结构混乱,跟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一味求全,在有限的课时里设置了过多的内容,分不清重点。

1.2现有的教材内容上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

EDA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课,它是依附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需要紧跟科学发展。计算机性能按照摩尔定律18个月提升一倍,计算机软件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而现有的大多教材仍然更新缓慢,往往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改版,比如现在很多高校关于电路板软件PROTEL的相关教材仍有大部分是针对PROTEL99版的,就算较新的PROTEL DXP版,其软件也有了十年的历史了。教材更新慢,缺乏时代性,难以全面展示EDA技术的新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1.3理论比重过多而配套的教学设备缺少

目前高校在开设EDA课程中仍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以课本为主进行内容的讲解,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应用;重软件,轻硬件;重考试,轻能力的情况。受投入的物力、人力等影响,实验设备缺失、老旧,实验课程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大部分同学按照顺序做完各个操作后就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导致学生对课程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对软件没有立体感,对课程内容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实验直接拷贝别人的代码就能完成实验结果,难以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因此,针对EDA课程要转变思想,作为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思想上应得到高度重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革陈旧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特色,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EDA教学改革

2.1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EDA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而相应的课时量越来越少,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开设。近几年普通高校改革提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立足专业特点,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体现市场需求、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针对这一要求,选取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讲授重点:

2.1.1电路板制作

电路板是实现电子电路功能的载体,电路板制作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现今使用最广泛的热转印法制作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又称印制板。用印制电路板制造的电子产品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机械强度高、重量轻、体积小、易于标准化等优点。Protel是目前电路辅助设计( EDA )行业中使用最方便、操作最快捷、人性化界面最好的辅助工具, 也是在中国用得最多的EDA 工具。大部分高校EDA课程中普遍使用的是PROTEL DXP软件,该版本在国内普及率高,但是无法兼容微软操作系统win7、win8,随着winxp系统的退出市场,win7、win8两种操作系统的普及成为必然,因此推荐使用该公司最新版本软件Altium Designer。

2.1.2电路仿真模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应用Miltisim、Pspice、Protel等仿真软件对具体电路进行性能分析已成为现代工程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电路仿真技术的出现,能极大的减少人工劳动,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Miltisim仿真软件是加拿大IIT 公司推出的一种专门用于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的EDA 软件,能完成从电路的仿真设计到电路版图生成的全过程。Miltisim拥有庞大的元器件库和分析方法,在功能和操作方法上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功能更加强大,用户界面友好,而且仿真分析设置简单,分析结果更为精确可靠。目前其最新版本为Miltisim12,它是该公司电子电路仿真软件EWB( Electronic Work Bench)的升级版本。

2.1.3单片机开发

单片机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等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能培养具有单片机应用产品设计、分析、制作和调试能力的实践型人才。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验,以大量的原理来引导学生入门,将软硬件分离介绍,不仅使学生理解困难,而且感觉枯燥乏味,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即使在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动手经验完全来自于加工成箱的实验设备,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孔连线,缺乏自主性。因此,采用软件Proteus来构建虚拟的单片机实验环境,通过软件仿真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系统的认识。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 公司出版的EDA 工具软件,该软件实现了单片机仿真和SPICE电路仿真相结合。它不仅能仿真单片机的工作情况,还能仿真单片机电路或没有单片机参与的其他电路的工作情况。由Proteus构成的这类试验平台可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的现有设备,减少了实验设备的硬件维护工作量。

2.2教学方式改革,增加实验比重

现今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主学习性、动手能力弱等缺点,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2.2.1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实验实践重要性

首先要转变教师在实验中的地位,对待学生以引导为主,尽量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批评、切磋和补充,强化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中。

2.2.2强化实践教学,组件完善的实验系统

改变传统理论实验教学比重,多给学生留在实验室的时间,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实验考评机制。一方面配套增设相对应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让学生能将软件设计与硬件实现能有效地联系起来;第二,更加鼓励学生利用电路板制作知识自我创建需要的硬件电路。比如制作一个单片机开发板,硬件电路成熟、成本低、精简易携带、制作时间也短。这样以学促学,激发了学生的层次设计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2.2.3引导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课程学时有限,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就能完全掌握EDA设计能力难度很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学习的初期就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整个学习过程就会轻松而且愉快。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EDA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对学生感兴趣内容的讲述,使得学生能慢慢的了解EDA,认识EDA,喜欢上EDA,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电动机课件范文5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必将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既是多项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又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机械工业的强势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的特色突起,特别是区域矿山装备制造与工程机械制造的优势,汽车制造的后发优势,培养大批具有机电专门技能、善于解决难题、爱岗敬业的一线技术技能型、创新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

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及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对当前企业进行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主要职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机电设备的装配和调试、机械生产设备维护维修、机械工艺设计、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机电生产车间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在岗人员要具有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下面对典型岗位分析并通过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机械零件图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机械工艺设计员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机械零件选型与设计、典型零件的工艺编制、工艺卡片识读;机电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配电线路、电器选型、机电设备配电线路、电器安装调试、设备控制电器选型、设备电气安装调试、设备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设备气动系统安装调试、设备机械装配调试、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自动生产线调试、机电设备安装和验收;生产设备维护维修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设备液压系统维修、设备气动系统维修、设备电气维修、设备机械维修、生产线部件运行与维护、生产线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机电设备售后服务;机电生产车间运行与技术管理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安全运行管理、配件管理。以上相应的学习领域(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零件的工艺设计与实施、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数控编程与加工、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

为了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机电人才培养方案中,技术落后课程要削减,新型技术课程要添加,有些课程要合并,同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要调整、增减、整合。主干课程的确立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但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还需序化、系统化。围绕这些主干课程进行扩展、还需先开设专业基础课,后续专业拓展课,有些课程应配有相应的实训。

三.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高职机电专业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为了提高学生实际的技能水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占整体教学时数的68%以上(其中专业拓展课只占4.2%),理实比例达到2:3,公共课和公共拓展课程只占32%。课程开设的先后、方式和理实教学时数比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

科技发展和技术的更新,给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的机会和挑战,通过系统的对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确定相应的学习课程,及时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进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让学生学习过程不会凌乱和重复,知识不会过旧,技能不会与现实脱轨。在一二年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到课程设置的逻辑性、科学性并及时注入新的知识,调整实践教学的手段,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能达到零距离上岗。

电动机课件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具体任务下达以后,学生便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有效防止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但必须时刻坚持“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仅需在解决途径和思路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项目完成时,每位同学需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做出点评。各实验小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目标达成的结果作出判断,还对小组成员目标达成的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教师依据各小组评价、任务完成过程、设计方案、调试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成绩。

电动机课件范文7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电动机课件范文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束语

电动机课件范文9

关键词:机电英语;交互式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85-02

1前言

高职院校的公共外语课时不断被缩减,授课教师课时不足,面临转岗分流的压力。目前的许多专业英语课程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学上过分依赖语法翻译法,普遍实行合班或大班授课形式,其教学效果不近人意。公共英语教师如果能和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承担起行业或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开展课堂创新改革,才能保证自身不被淘汰出局。以高职机电英语为例, 国内各大出版社发行的纸质教科书选材陈旧,赶不上时展需求,加上课文难度过大,篇幅过长,缺乏听说练习,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接受。教师用书及配套的多媒体资源极度缺乏,造成了公共外语教师难以接手专业英语教学的局面,制约了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和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交互式微课程应运而生。利用交互式机电英语微课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开展混合式学习及课堂翻转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公共英语教学向行业或专业英语转型。

2基于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式学习与翻转课堂

Adobe Captivate,Camtasia等软件可以用来制作符合SCORM (Share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标准的交互式微课件。 SCORM的核心概念是“教材再用与共享”,其优势是课件可以透过统一的格式跨平台运行,还可以重复使用和追踪学习记录(百度百科,2016)。这种交互式微课课件可以到目前主流的学习平台,为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创造了条件。

混合式学习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它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 (赵国栋,2014)。 何克抗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整体与个别化等各方面互相混合,表现为课堂教学与虚拟学习环境有机的结合。

翻转课堂是指一种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利用多种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何克抗,2004)

3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 2013级电力专业, 201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 2014级电力专业,2014级电气自动化,及2015级的中美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除了中美合作班外,所有专业各2个班,每班人数在35-45之间。

2)使用材料

纸质教科书:自动化专业英语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力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力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英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网络学习系统:机电英语微课程网;机电英语学习平台。

网址:

http://115.236.75.19:8082/wordpress/ (互联网)

http://10.10.0.110:8082/wordpress/ (校园网)

http://115.236.75.19:8080/moodle/ (互联网)

http://10.10.0.110:8080/moodle/ (互联网)

(无修改权限的教师账号:teacher 密码:Tj.12345)

3)研究过程

(1)交互式微课课件制作过程

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和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教学内容,以电力英语为例,按照发电原理,变电,输电,电机构造,电力设备检修,及操作安全等内容顺序,确定主题教学单元。

其次,通过公开出版物和互联网搜集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相关文本、图片及音、视频材料。

最后,对相关材料进行分类、选取、剪辑和加工,制作成符合SCORM标准格式的交互式微课件,并存放在服务器中;在机电英语微课程网中建立链接目录。网络平台和课件自动适应手机移动平台和电脑平台。

(2)交互式微课件在混合式学习,及翻转课堂中的运用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按授课计划每周一定数量的交互式微课课件,要求学生登录系统,并在课前、课中、课后观看学习,最后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交互式微课件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概念导入,授课视频,巩固测试,反馈总结;教师通过后台了解每个学生的访问次数,学习时间以及练习成绩;在课堂上,针对教学知识点及信息点和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与学生开展口语会话训练。

4)数据采集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态度及学习效果,以下是网络问卷网址: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682534?lang=zh-Hans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682534?lang=zh-Hans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439836?lang=zh-Hans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146566?lang=zh-Hans

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传统大班授课,作为对照班;14和15机电一体化专业采用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作为实验班;14级的电气自动化及电力专业同样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正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5) 数据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满意度及课堂注意力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4 研究结果

1)问卷结果描述

课程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5),比较满意(4),不知道(3)不大满意(2),非常不满意(1)。

学生对于基于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大班授课模式,P

上课能否做到不玩手机及睡觉: 完全能(4) 基本能(3), 基本不能(3), 不能(1)。

实验班学生的上课时间利用率更高,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或睡觉。P

2)其他调查及访谈结果描述

网络问卷结果表明超过95%实验班学生能适应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反映所学的内容更加贴近专业;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都能完成基础学习包和拓展学习包;语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反映以前基础英语基本听不懂,但现在专业英语通过微课形式,能理解大部分内容,也能完成基本学习包的任务。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现在上课不好混了,不敢迟到和旷课;90%以上学生认可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任务都记录在学习平台上,最后汇总成为期末成绩。另外我们制作的机电英语微课件也得到了专业教师认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有助于提高自身英语能力,部分动画和演示录像可用于专业教学。

5 讨论及建议

1)优点

教师在每节课中必须设计和布置多项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大量交互式微课件的支持。为此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当微课程数据库建设完成后,能极大减少教师备课、批改客观题作业的工作量,系统具备自动批改及成绩汇总功能,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解答学生问题,师生交流的机会显著增多。

微课程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为混合式学习及课堂翻转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这就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交互式微课具备一定的人机互动功能,能即时反馈学习结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形成性评价更容易操作,也更合理和科学。

动画演示和视频教学降低了以往抽象难懂的专业英语难度,增强了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学习自信心。

公共英语教师通过制作和运用微课程教学,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网络课程平台也为其他的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创造了条件。

2)缺点

目前网络学习平台是基于开源免费的MOODLE系统开发的,其防作弊功能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存在刷机现象,尽管作业及测试采用了随机排列选项,限制提交次数等措施,但仍然无法防止学生抄袭答案、登录代学现象。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等形式能够发现作弊现象,但是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逐个进行检查和提问。

学生借助网络工具来理解专业文章,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工具,例如:有道和百度翻译。他们遇到疑难问题不仔细深入思考,也不愿化时间背诵专业词汇。在翻译作业中出现大量的类同作业,甚至类同错误。

学生的登录及交互练习需要高性能服务器的支持。服务器的中央处理器不停的读取数据库并进行运算。如果遇到上百名学生同时登录,同时做在线学习,服务器CPU不堪重负,出现系统卡顿现象。

3)建议

建议学校允许新生带电脑进校园,尽早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网络。目前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有限,学生往往抢不到位置。由于微课件存在大量的音、视频资源,占用手机流量较大,学生不太愿意来访问。

在制作交互式微课件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工作量很大,尤其是起步阶段。为此教务处在计算工作量时,可适当提高课时系数。

6 结束语

交互式机电英语微课程系统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转型打下了基础,它能消除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瓶颈。现在教学资源全部开源免费,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成员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更新和完善微课程资源库,推动机电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

电动机课件范文10

关键词:电子类课程;数学与信号类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

本论文受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研究基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0719)和四川省2008年精品课程《数字通信原理》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423 文献标识码:A

由电子与通信和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电子信息科学, 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最具生命力的技术领域之一。而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专业的技术体系,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它的更新换代, 该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其他领域的4 倍。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大。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接收更多的知识,我们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如何把电子课件等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电子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老师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研究与实践,并于2007年申报了成都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首先研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然后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研究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近些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相当大的调整,但仍可以将课程大致划分为三大类,即:

(一)电子类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统设计等;

(二)数学与信号类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

(三)计算机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

电子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部分,数学与信号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与处理》,计算机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这三类课程对学生的功底要求各不相同。电子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相当的物理知识;同时,对学生在实践方面也有较强的要求;数学与信号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数学功底;计算机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课程的类别难于划分。如《DSP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既需要信号类课程的基础,又离不开在实际电路方面的编程。在考虑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考虑。

二、针不同类课程的不同内容,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在课堂教学中,过去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都是被动接收知识。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 大多数的课程教授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有了更多灵活和直观的方式。

在具体的课程中,我们应根据情况来制作相应的课件。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知识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对电子类及数字与信号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考虑到它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我们要进行详细的、系统的介绍,在教学上要注意加强例题及定理的讲解,尽量板书书写推导步骤或将其动态地在课件中播放出来。例如在电路类的基础课程《电路分析中》,戴维南等基本定理的讲解就需要反复讲解,占用较长的时间。而对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课件内容则要丰富得多。

对于基于原理的应用等内容,我们则更强调其应用。如对电路的器件,则重点讲解其外部特性、作用、主要参数等,而简化其内部结构介绍。

对于基本方法,我们更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纯粹的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中,多次讲到信号的频谱成分的分析,我们则重点强调分析方法的使用,忽略推导过程,注重其计算结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课堂综合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案例进行互动教学,拓展了教学途径。首先,我们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先放置在课件当中,延长了课堂的有效讲解时间。这在各种课程中都有体现,其中电路类中的复杂电路图的讲解往往都将电路图预先画在课件中,节省了教师画电路的大量时间。其次,为了避免课件中信息量过多,对重点和难点,我们还注重使用Flash 等工具将静止的内容进行动态表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去思考。如我们讲解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时,就采用Flash将信号的传递过程动态地表现传来,让学生对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变换和处理过程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最后,由于课件不能回答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交流,设置必要的提问等交流过程。如计算机编程类的课程中,程序的设计就应当通过必要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将程序流程图逐步引出,逐渐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解答整个问题。

(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仿真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也在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模拟仿真实验的新的教学模式,如将EDA、Matlab等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仿真工具制作出的电子课件具有更多的功能。例如我们在信号类课程中利用Matlab制作出的系统框图具有信号的仿真功能,教学效果较好。还有我们课题组中的教师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的公选课,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性很强,其中电子类课程强调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计算机类课程和信号类课程强调学生的软件动手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实践及实习整个课程体系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对一些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我们将课堂教学直接引进到实验室。例如,原来的《电子CAD》课程是把讲课和实验分开,上完一次课程,然后在实验室上一次机,这样学生不能马上自己动手实践老师上课讲过的东西,教学效率不高。我们后来将该课程改为全部引入实验室,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二)在课堂实验方式中加强了学生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制定了支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鼓励政策,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认定,保证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质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知识、有深度、有难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际课程中,我们通过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我们设了个人制作网线,小组组网等内容,在《通信原理》课程试验中,我们就增加了设计完整的通信系统的任务。实践证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实验室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各种实验项目的开放实验。我校电子类实验室根据学生预约,及时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计算机类实验室在无课时基本全天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断得到提高。充分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为例,五年内,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国家及省市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12项,效果较好。

(四)安排合理的实习课程,制定了一系列的实习措施,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组织与管理过程、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情况、质量检验和控制程序,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实习效果,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提倡使用网络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们通过机房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现有的网络平台搭建教与学的平台,将教师的课件等资料上传的网络上,有条件的课程还建立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同时还使用BBS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作为辅导答疑的手段,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其中四川省精品课程《数字通信原理》就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网站,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提升的机会。

通过以上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我们力求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旗,《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J],扬州: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2.4,P60

[2]王秋华,章坚武,骆毅,《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哈尔滨:中国科技信息,2006.17,P193

电动机课件范文11

关键词 网络教学;掌上电大;微课;移动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4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体系的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每个人一生相随的伴侣。而国家开放大学拥有最好的网络教育支撑环境,是在职教育的首选。从最早的BBS文字交互,到现在的双向视频会议,到微课、速课、电大在线、蓝卓移动校园学习平台等,各种软硬件配置层出不穷,而且每一个都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推崇,对远程教学起到一定促进的作用。那么,哪种教学效果更好,哪种更适用于基层电大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哪种性价比更高,更迅便快捷,更能促进教学相长,更受授课教师和学员的欢迎,怎样整合更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是基层网络工作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类问题谈下看法,希望能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网络支撑环境。

1 经典的网络教学平台――电大在线

电大在线是最早的电大网络教学平台,以其开放性、共享性、易操作、好管理而受到教师和学员的欢迎。

硬件构成 服务器端采用的是IBM System x3650 M4服务器,造价在三万元左右。客户端可以采用普通的微型计算机,只要网络畅通,就可以随时访问电大在线,进行学习和讨论。

软件构成 基层电大在线软件全称为电大在线分校版1.5版本。电大在线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管理简便的特性,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2003 Advance Ser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电大在线与CERNET之间的带宽为100 M,和公网之间带宽为4 M,无论对于大流量的流媒体播放,还是大访问量,都能保证网络的通畅和快捷。该软件价格为6000元。

运行情况分析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荣成电大在线2008年建成后,已平稳运行八年,实现了教学统一、教学相长的目标。从2008年12月份到现在,共实现总浏览人次达到197 929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达1500人次,教师共上传教学文本、教学视频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数量达11 476个,

学生访问量达十万次以上。在互动讨论区中,公共论坛发帖子数达9603个,其中学生发帖数达7289,教师回帖数为2314。课程论坛尤其活跃,发帖子数达107 715个,其中学生发帖数达到64 677个,教师回帖数达43 038个,充分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标。

主要优势 电大在线,总体上是个性价比较强、运行平稳、管理方便、比较实用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现今存在的不足

1)师生在线实时互动的机会少一些,教师对学员的网络实时监控功能相对较弱,教学效果反馈功能也相对弱些。

2)电大在线目前只支持电脑版的,有的手机虽然也能登录,但是分校版的只支持安卓系统,有些功能也不能正常使用,苹果手机则无法正常登录分校电大在线。

2 领先的移动教管平台――蓝卓移动校园平台

蓝卓移动校园平台是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用于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服务的平台,以发短信和彩信等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达到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目的。

硬件环境 服务器端:无需学校自己架设,由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撑环境,只花钱购买其服务即可。客户端:手机或电脑,学员拥有一台普通的手机即可,智能手机更佳。

软件环境 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是以短信、彩信、Web2.0、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应用,基于面向教育领域的SaaS模式,为学校提供集产品、技术研发、软硬件、培训支持、日常运营等服务为一体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现在使用的移动校园4.0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实现学习支持服务和移动学习两大体系的完美融合。

运行情况分析 蓝卓平台在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蓝卓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放送短信,提示学员按时上电大在线学习,完成作业,考前辅导,及通知考试时间、考试成绩推送等,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其次,学生方面,通过手机接收教师所发放的短信、彩信、微课件等,从而接受教师提供的服务。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0年开始使用平台,五年来累计发短信5000余条,学生回复4000余条。

蓝卓平台的优势

1)即时性:随发随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2)互动性:学员收到信息后可以回复,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学员接收情况,互动效果好,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

3)领先性:与传统软件相比,蓝卓移动校园在用户规模、建设投资、设备部署、服务模式、使用方式、网络接入、升级更新等多个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存在的不足

1)发彩信有一定的流量限制,一次发送最大数量不能超过40 K;不能发过大的课件,学生接受下载学习时需要较大流量。

2)费用较高,每个学生每年付费20元,按每年在校生3000计,每年费用6万元。彩信每条0.32元,还要另行计费。

3)学员彩信接收情况也不太好,由于受到手机型号、流量等限制,以及操作水平影响,50%的彩信学员不能收到或收到了打不开,导致教师做的视频、音频等课件不能按时到学生手里,这就直接影响到远程教学效果。

3 便捷的课件录制系统――速课录制系统

网络教学的支撑环境,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管理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环境,就是课程录制系统,它帮助教师把传统的课堂―学生―黑板式讲授,转化为网络教学视频以及IP课件,从而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

现在网上提供的视频录制系统很多,像Lectora的录屏、CS(Camtasia Studio)的录屏等,对计算机教师来说,使用起来不是难题。但除了计算机教师以外,其他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很高,计算机水平却非常有限,要想短期内精通这些软件的使用,是个较难的问题。如何让教师快速简便地录制教学视频,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问题。

速课录制系统全称速课便携式智能课件录播系统,是由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发的一套简单、易用、便携的随堂授课内容录播工具。它是集成了录制与编辑、学习内容与进度控制、个性化设计等一体的智能课件录播系统,是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分中心资源库建设的工具,包括便携式主机一套、速课编辑软件一套,可以进行视频、音频、文档三分屏录制,也可以只录制音频和文档以及视频和文档,还可以用编辑软件进行修改,操作简便,对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尤其适用,也减少了大量的教师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时间和精力。

硬件系统 一台便携式移动录播系统,以及外设调音台、音频控制器、无线话筒、摄像机。

软件系统 速课录制系统suke_Setup_V10_offi。

优点

1)外形小巧,方便携带,生成的课件容量小,录制完毕的课件比原素材容量更小。

2)录制的课件可自由拆分、组合。

3)课件播放过程可师生互动交互。

4)支持多种课件类型,可生成包括三分屏、综合型以及公开课模式在内的九种不同类型的课件。

5)多种格式课件文件,能成符合国际标准的AICC认证准则和SCORM标准,能成普通的HTML文件和.exe文件。

缺点

1)除便携式主机外,录制音频时还需接相应音频设备,录制视频时也需接录像机,虽然这些设备都作为便携式主机的外设由供应商提供了,但是接口较多,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安装,比较麻烦,且易出错。

2)造价较高,一台速课录制设备价格在18万左右,前期投入较大。

3)图像录入时色差较大,导致颜色略有些失真。通过本机器录屏时,文字和图像不够清晰,有少量失真的感觉。

4 先进的教学理念――微课

微课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并不是一种上课形势,也不是某种交互平台,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理念。也就是说,要把一门复杂的课程分成很多细小知识点,或者叫知识碎片,然后针对某一知识点做成3~5分钟的视频进行讲解,这些视频最终通过网络和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到达学生手里。微课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硬件环境 可以是一台电脑,也可以是一间教室,采用摄像机或白板等电子设备。

软件环境 各种录屏软件,像Lectora录屏、CS(Camtasia

Studio)录屏速课录制设备等,都可以使用。

微课优点

1)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3)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4)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5)自主学习为主,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适合一对一的学习。

微课的不足 知识碎片化,不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5 比较与整合

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大在线作为一款经典的在线教学和教学管理软件,虽然在前些年中给电大学员提供了相当多的学习和帮助,但其偏向于电脑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移动时代,特别是手机客户的要求;蓝卓移动校园虽然实时快捷,但是对于在线学习,尤其是利用彩信进行视频、音频文件的传输播放,难以达到远程学习的要求。因此,急需开发出电大在线的手机版,或者是增加和改进蓝卓校园移动平台的功能,希望能够拥有一个集电大在线和移动校园功能于一体的APP,暂且叫做掌上电大,它既能实现电大在线的学生学习功能、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功能,也能实现蓝卓群发接收短信、实时反馈功能。

从教学角度来讲,普通的课堂讲解和IP课件也难以适应现代网络教学的要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是,教师把一门课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知识点,做成短小精悍的、吸引力较强的微课,通过速课录制系统进行录制,转化为MP4等网络流媒体形式,传送到掌上电大,便于学生上传和下载、学习和使用。

现有资源整合示意图(图1)

整合后掌上电大功能结构 掌上电大项目包含Web端和APP端。

1)Web端后台,主要为后台操作,涉及系统管理、电大教务、电大教学和移动办公等。作用:①基础数据建立及用户管理,用于师生数据的后台导入,为APP端提供数据基础,同时方便批量生成系统用户;②教师移动课堂的课件管理及相应的课堂答疑解惑。

2)APP前端可设计为三个模块:①电大教务,包括招生指南、专业课程、课表安排、辅导教师、成绩查询、学分查询、毕业查询等;②电大教学,包括我的课程、在线教学辅导、课程论坛、在线作业、考前资料下载等;③移动办公,包括电子邮件、公告通知、短信群发反馈、考前提醒等功能。

6 结论

通过以上整合后,教师可以以新的教学理念,用微课的形式,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上传到掌上电大,学生通过手机版的软件――掌上电大随时接收这些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还可以在掌上电大上实现以前电大在线的所有功能,教师也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从而使远程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章国英,等.试论Internet远程网络教学及其网页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1999(4).

[2]韩锡斌,刘英群,周潜.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电动机课件范文12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部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

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