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空作业探讨

高空作业探讨

时间:2023-05-30 10:55:20

高空作业探讨

第1篇

关键词 大工程观;专题研讨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32-03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 Topic Seminar based on View of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LIU Guofu, LI Hu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useful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iew of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special topic seminar,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 particles radiation, have been illustrat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nd seminar contents, the direct experience with megaproj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of macro-thinking.

Key words view of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 special topic seminar; teaching reform

1 对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大工程观由20世纪90年代时任MIT工学院院长的Joel Moses首次提出后,由于其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工程教育界的认可[1]。未来的优秀工程师应该具备大工程观,这既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学科交融的必然,又是社会的需求。李培根院士在Moses大工程观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大工程观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即大工程观包括宏大或复杂工程视野、工程的多学科视野及其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素养,此外还应包含相应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2]。他同时指出,树立大工程观是工程本身的需要,是工程孕育与成长的需要,是创新的需要,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涉及我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大事[2]。

大工程观教育是重视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是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辟的一条新路[3]。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学科视野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自学习和自教育能力、宏思维能力,给予学生较多的大工程体验机会。我国在大工程观意识培养方面刚刚起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最大化、最有效地培养工学专业学生的大工程意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一般认为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是践行大工程观的最佳载体和实现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加以体现[4-5]。相对于其他传统课程,专题研讨课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更适合在教学中贯彻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一是专题研讨课是以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创新型、研究型课程,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是研究和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一工程学术领域,并结合教师自身的工程研究经历进行选题,这就保证了学生能拥有体验工程的环境和接触到最新的工程科技前沿。

三是研讨课的交流方式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它可以激发学生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地对相关研讨主题进行细分、剖析和推演,从而深化和完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6-9]。

笔者从2011年起开始承担专题研讨课“空间粒子辐射探测技术与应用”的建设与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课程教材编写、教学与研讨内容设计、大工程体验、宏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2 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专题研讨课教学实践

基于大工程观的课程教材编写 大工程观的核心内容是:工程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与多学科进行融合,使培养对象具有整体的知识体系,并为其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这种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观克服了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工程本身的弊端,凸显了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体论思想是大工程观的典型特征,而一门课程的教材质量从教学源头上影响着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用大工程观思想统领课程教材编写恰到好处。

由于对空间粒子的探测是人们进行航天活动的基本技术保障,是人们进行空间探测、研究太空物理学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太空、向太空进军的首要条件,因而空间粒子探测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目前,基于空间粒子探测的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如国内的暗物质探测计划,美国主导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AMS-02)、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费米γ射线望远镜,意大利主导的帕梅拉(PAMELA)宇宙射线探测器,日本主导的CALET国际空间探索计划等,有的处在样机研制阶段,有的已经在轨运行,这些都为基于大工程观的课程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工程背景和素材。

基于大工程观思想,结合当今空间粒子探测技术的发展状况,编写《空间粒子辐射探测技术基础》研讨课教材,对空间粒子辐射探测技术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全书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分两章,介绍空间粒子辐射探测的基础知识,空间粒子辐射环境和空间粒子辐射探测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分三章,介绍空间粒子辐射探测器、空间粒子辐射探测电子学系统和空间粒子鉴别/甄别技术;第三部分分三章,介绍空间带电粒子探测方法、空间X射线与γ射线探测方法以及空间中子探测方法;第四部分介绍目前在轨运行的几个典型空间大型粒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为满足研讨课程教学的需要,全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习题与思考题,还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供了18个研讨题目,丰富和完善了教材内容。

基于大工程观的教学与研讨内容设计[9] 根据“空间粒子辐射探测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课主要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的教学内容包含四个模块(对应课程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每个模块中又布置了四个左右的研讨题目供学生选择。这些研讨题目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学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比如在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讲述了空间粒子辐射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对空间粒子辐射对卫星、航天器和人类空间/地面活动的危害以及空间粒子辐射探测的物理意义和应用意义没有过多阐述,就把这些内容作为研讨内容,让学生越辩越明。

另外,还将当年国际会议、研讨会以及期刊上的有关粒子辐射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经过整理给学生讲解并设计研讨内容。比如,2013年4月,丁肇中教授在欧洲核子中心召开新闻会,公布了ASM02实验的第一个物理结果,随后这个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随即给学生分析讲解这篇文章,并布置一道研讨题目:“怎么理解这次研究成果是朝着人类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的重要一步,但不是最终答案?”教学过程中,这些做法和研讨内容都非常受学生欢迎。

基于大工程观的大工程体验 在学校课程教学中,虽然让学生真刀真枪在某一真正的大工程中进行实践的机会很少,但结合科研条件,采取一些措施,有意识地建立起便于学生体验的大工程环境,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感受和想象大工程[2]。下面举两个教学实践案例来说明,分别针对在轨运行和样机研制阶段的大工程体验。

【案例1】2009年,美国NASA发射的月球轨道探测器携带的月球勘测中子探测器LEND,是第一台能对月球超热中子辐确成像的中子望远镜。LEND的主要组成是八个3He正比计数器和一个闪烁体探测器。尽管只能通过视频、录像、报导和论文来感受LEND的倩影和魅力,但实验室购买有3He正比计数器和闪烁体探测器以及相关的电子学线路。因此,在介绍LEND时把学生带到科研实验室,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使用这些设备。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组学生利用闪烁体探测器设计了一台办公环境中子/γ监测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虚拟仪器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案例2】目前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竞争激烈,世界主要大国都出台了相应的暗物质探测计划。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在间接探测、直接探测和加速器探测暗物质方面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科学实验,并比较这三种寻找暗物质的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去想象设计出暗物质探测器。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具有大工程观,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具有大工程观,想象空间才能扩大,创新和创业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基于大工程观的宏思维能力培养 宏思维能力是指对一些宏观问题、重大问题、事物进行整体联系的观察、感觉和思辨能力[2,10]。宏思维能力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需要哲学素养,需要人文情怀。所有这些恰恰是未来优秀工程师也应该具备的。在讲授空间粒子探测技术课程过程中,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宏思维能力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给学生讲清楚课程的性质和意义。空间粒子探测技术是一门探索宇宙空间奥秘的课程,它研究的粒子能量由10-4电子伏特(宇宙背景辐射)到1020电子伏特的硬γ射线(可见光光子只在大约1.6~3.2电子伏特的很小的一段范围内),这些粒子来自人类周围星体世界的大宇宙,从太阳系、银河系直到河外系,采用的技术手段却是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本门课程将人类对“小宇宙”和“大宇宙”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将课程的作用阐释清楚。正是由于现代的由人造卫星、航天飞机或空间站携带的各种X射线、γ射线、高能带电粒子望远镜对宇宙射线的探测能力很强,科学家得以突破大气层的屏障,系统地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各种高能粒子射线以及发射高能射线的各种奇特的星体,观测到许许多多奇妙的现象,使得人类对宇宙的起源、演变、结构以及支配宇宙的物理规律得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窗口也随之扩展。

三是通过讲授宇宙射线观测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并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高能天体物理探测器,如阿尔法磁谱仪AMS和帕梅拉(PAMELA)宇宙射线探测器,使学生对粒子辐射探测器的研制与应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增强大工程意识,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 总结

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界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重大问题之一。大工程教育是系统工程,只有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改革目标。作为任课教师,首要任务是在所讲授课程中贯彻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改革。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改革健康推进。

参考文献

[1]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2]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

[3]孙立民.关于大工程观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8-19.

[4]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3-19.

[5]林华,曾鸿鹄.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71-73.

[6]李军.利用Seminar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75-76.

[7]白福臣.德国大学的研讨课教学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49-250.

[8]蓝江桥.浅析研讨课的教学方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6(3):219-221.

第2篇

王铮(2001)利用上海各区零售业平均规模的分布状况,对上海市区商业重心进行计算,发现上海市商业重心与cbd发生明显偏离,呈东西向移动为主。分析认为,由于“需求决定了商业的发展,商业重心必然追随人口重心”,进一步论证了人口密度因素作为背景要素对商业区位选择起重要影响。

孙鹏,王兴中(2002)介绍了西方国家社区环境中零售业区位选择的一些规律,引入远角(far corner)、近角(near corner)和侧角(swing corner)等概念,并分析在主干道与次干道,单向道与双向道,直线道与曲线道等道路类型中的可识别性、易接近性的优势度差异。

郭崇义(2002)对北京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外资零售企业分布模式图,结合不同零售业态的区位要求,总结出百货商店分布较分散,大型综合超市分布在城区周边和城乡结合部,仓储商店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

蔡国田(2004)就轨道交通区位因素,探讨其对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认为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将发生重组,部分老商业区实力进一步加强,新商业区崛起的同时,部分商业区也会由于人流减少而呈萧条趋势。

商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备受学者,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关注。目前研究成果,多为介绍新业态特征,探讨其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影响。

张素丽(1999)关注到零售商业企业发展中的市场定位与地理定位问题。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出零售商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地理定位相互作用,市场定位是硕士论文地理定位的基础,地理定位会因市场定位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特点;并认为不同零售业态的地理定位原则也有所区别。

许学强(2002)利用gis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零售店与其他业态存在彼此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其空间布局呈圈层结构,并逐步向多中心发展;交通因素对其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

管驰明(2003)介绍了新零售空间(new retail places,spaces and sites)概念,即“指包括超市、高级百货商店、仓储超市、零售园区(retail park)、区域购物中心和厂方直销店等新型商业业态构成的商业空间,主体是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并将其内涵归纳为“新业态”、“新区位”、“新近出现”三方面。究其形成动力,管先生总结出宏观背景因素(包括快速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城市土地市场化、商业全球化),商业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层次提高、居住空间演变),商业业态发展演变,城市交通改善现代物流出现这四个因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地理研究,正呈现逐渐细化、微观化的趋势。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城市中由于地价、交通便利性、人口密度等区位背景因素所造成的场势差异能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从而让我们从具体、复杂的微观区位层次,对商业活动的区位布局提供科学、系统、高效的理论支持得以实现。

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我国商业区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已较成熟,表现为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对现有商业网点的中心性和等级性进行分析,并提供建议。商业区位布局方面,以地租理论、规模经济等为理论指导,通过商业服务业设施的空间定点,探讨不同地域商业中心区位特点,预测各商业中心发展趋势。大卖场、连锁商店等新型业态的区位选择特征,很多学者也作过较深入的研究。

以上研究运用传统区位理论,并借鉴商业经济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商业区位选择过程、选择特点、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但更多从商业集聚的角度入手,对微观尺度上商业经营单位的相互关联及其区位效应尚未引起充分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重视。

第3篇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98.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

第4篇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工程;专业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着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的增长态势,较多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同时,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对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一些探讨。

二、国内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发展概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最初是由前苏联专家帮助建立的,并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几十年间,该专业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进步伐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这种“专业单一”、“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国以来所急需的建设专业人才。经过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在教育体制、教材内容上,还是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最初所设的专业已有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完整规范的专业教学体系和专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齐全的人才培养系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越来越暴露出先天性不足。

三、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培养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知识面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术型人才。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介绍(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提出了如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掌握该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基本的操作技能,能从事暖通空调工程的安装施工、系统调试、运行管理、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有: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工学基础、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小型制冷装置、暖通空调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与管理、供热通风检修实训、工程项目设计实训、制冷空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这一目标更加强调面向基层,面向施工和运行管理单位,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而更能清楚地反映高校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上的办学特色。

四、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要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注重研究、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要求,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态势。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按照实验技能、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三个层次构建实践训练体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的项目和学时,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3.坚持产学服务结合

在制订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与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专业顾问委员会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行业和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可以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推动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锻炼提高。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紧贴行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第5篇

2.MARCOZOL染料对蚕丝纤维染色性能研究唐菊

3.纤维艺术品制作技术的探讨轻纺工业与技术 闫承花

4.三维梯度组织机织防剌织物王志建

5.图像识别在羊绒羊毛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杨潇,季益平,张毅

6.针织大圆机面料的研究开发舒桂芳

7.服饰配饰针织女帽的设计杨仙

8.中空异形聚酯纤维开发及织物性能分析马小英,王宗花,宋艳艳

9.绿色环保新型纤维的开发利用胡家军,陆必泰,赖红敏

10.莫代尔纤维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刘一凡

11.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能研究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郭树梁

12.生物酶在纺织品整理中的应用倪宏宇

13.特种印花的发展和应用瞿玉仲

14.泡沫在纺织上的应用王龙

15.浅谈生态染色新技术李向华

16.网络化三维虚拟试衣技术构架分析黄灿艺

17.面料性能对衬衫领下落量的影响朱旭明,王红

18.西服面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李亚娟,朱晔,张巧玲

19.电子智能服装的开发现状及其市场分析郭锐

20.服装基本功能与新型功能的发展与应用刘妍洁

21.国际形势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策略探讨崔丽娜

22.中国纺织贸易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研究李裕芬

23.新型生物涂层技术夏永

24.阻燃纤维与纺织品的研究发展概述凌海

25.针织内衣的选择、洗涤与保养蒙小晶

26.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王淑静

27.浅析高职成衣工艺的教学模式马燕红

28.太阳能应用于纺织厂空调系统的初讨张永东

29.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空调中的应用沙川

30.浅谈变频调速器在纺织空调中的使用刘玮

31.浅谈互联网技术在喷气织机上的应用,朱焕勇

32.发挥纺织特色拓展轻工平台——《广西纺织科技》更名为《轻纺工业与技术》启事

1.亚/黄麻混纺粗纱煮漂工艺研究陈天慈,王华,郁崇文

2.PTT/C混纺纱生产实践乌军锋

3.纯棉织物生物酶抛光整理工艺设计及分析封怀兵

4.牵伸不良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措施王圣杰

5.棉纺厂前纺工序棉结数量变化规律分析阿依米沙·吾布力,李惠军

6.多层复杂组织的设计技巧李美真,赵静,石大为

7.FA320A型并条机的使用实践乌军锋

8.绿色设计与竹纤维的开发利用陈书丽,姚桂珍

9.面料弹性测试及其分类陈晓玲,聂存云,刘驰

10.人体工效学在童装设计上的应用叶隐隐,徐军

11.国产和孟加拉黄麻耐酸碱性能探讨唐义勇,钱竟芳,郁崇文

12.织物组织对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性能影响赵晓芳

13.基于三维人体测量的女大学生皮肤滑移分析胡洛燕,王秀娟,马素琴

14.轻纺工业与技术 客家大裆裤的结构与工艺分析柴丽芳

15.户外运动服装的功能性设计肖柳庆

16.Petri网在服装生产线平衡中的应用张玉斌,陈雁

17.职业工装的功能特征与设计开发胡亮

18.新型材料在运动服装中的应用张晓艳

19.浅析创造思维在服装中的运用张丽波,徐军

1.T/R环锭纺竹节纱生产实践的探讨李宏

2.桑蚕丝绞纱染色工艺探讨李江

3.高支高密天丝棉混纺产品的开发牛建涛

4.锦纶66帆布与锦纶6帆布性能比较常伯阳

5.C14.6tex普梳针织用纱的纺纱实践乌军锋

6.高档针织纱生产实践张艳华,刘必英

7.气流成网非织造布产品疵点的形成原因及其消除沙志鑫

8.浅析色纺纱的工艺与前景朱明

9.甲壳素纤维与棉混纺工艺及成纱质量分析陈永恒

10.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开发与应用吴改红

11.高性能纤维的结构及其在防弹领域的应用刘伟伟,张维,崔淑玲

12.土家族婚庆服饰探析赵晶

13.论现代社会的服饰图案艺术风格崔丽娜

14.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会计探讨姬海华,王恒斌

15.浅谈"限塑令"为我国非织造布行业企业带来的商机马浩峰

16.人员对室内微生物(沉降菌)的影响及杀菌办法张振和

17.医用缝合线的研究进展张旭,景晓宁,李亚滨

18.虚拟现实技术对运动服装设计及发展的影响曹慧欣

19.棉纺车间通风设计中防治煤灰纱形成污染物因素分析刘金冶

20.针织服装原型变化规律探讨刘丁

21.浅析礼服的设计刘雪花hHTTp://

22.基于学龄期儿童体型特征的童装舒适性要素分析傅海洪,刘国联

23.论横机针织面料的创意设计潘早霞,葛永波

24.影响孕妇服装标准的因素轻纺工业与技术 王娜

25.美国《纺织品识别法》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侯彦林

26.过饱和置换通风在纺织厂的应用分析赵延增,刘志刚

27.冰蓄冷在纺织厂空调系统中运用前景分析李金保

28.浅谈纺织厂车间温湿度调节吴晓晖

29.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周文红

30.福建地区的服装教育改革初探黄灿艺

31.计算机辅助经编工艺计算卢晓燕

32.无功就地补偿在细纱机上的效益分析姜绍荃

1.竹炭纤维针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王亚伟,孟家光

2.碳纤维性能研究闫承花

3.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丝织物脱胶工艺研究王华印

4.细绒棉纺制特细号纱的质量控制翟金华,戴月萍

5.丝麻呢高档面料的设计和开发刘湘

6.牛仔布生产工艺的简便计算韦永慧

7.纯棉织物的改性及其染色工艺探讨刘文福

8.纺制纯棉高支低捻转杯针织纱的技术探讨陈春侠

9.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吴春华,方丽英,宿鲁杰

10.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织物疵点中的应用安冬侠,赵澍

11.筒析服装定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黄灿艺

12.徽之韵旅游纺织品开发设计陈炜,曹海灵

13.微波技术在麻业生产加工中的应用王玲芳,成功,覃将伟,熊重铎

14.多Agent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谢海静,季晓芬,陈炜,鞠超

15.变性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王亚君,张琳琳

16.裤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适体性探讨宋芝军

17.创造性思维的种类及其在服装中的作用张丽波,徐军

18.2008年世界化学纤维产量下降王敏惠

19.网络化服装大规模批量定制分析崔丽娜

20.纺织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困境潘勇军,刘晓洪,张尚勇,刘洪涛,赵三平,黄年华,林子务

21.纤维长度的快速仪器化检测研究刘宝晋

22.精检纱线条干的新方法及其数据处理与修正罗金荣

23.一种基于ADμC812皮辊压力仪的研制严国军,顾建华

24.节水、无水染色技术应用进展万爱兰

1.桑树皮工艺纤维化学脱胶工艺的优化李明,丁绍敏

2.国产磁性紧密纺装置在棉纺企业的研究应用及推广黎国行

3.细旦有光涤粘混并纱线的开发实践李红梅

4.大豆纤维针织物漂白工艺探讨王前文

5.PVA的分子量及醇解度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吴岳

6.优选皮辊,延长皮辊使用寿命提高粘胶紧密纺纱质量水平及产品竞争力黎国行,陈卫红

7.抗起球涤纶与竹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乐荣庆,吉宜军,王德根,邵国东

8.轻纺工业与技术 机织三通管织物的设计与织造董敬贵

第6篇

风电场动态无功补偿方案研究

开关柜局部放电暂态对地电压检测法的研究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探讨

多介质模拟环境电网金属材料加速腐蚀试验

微电网在我国电网的应用前景

对银行批扣电费工作的思考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控制器参数稳定域寻优

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优化及分析

超音速火焰喷涂WC/Co涂层的组织性能研究

电站高压加热器爆破泄漏原因探讨

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应用

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的应对措施

燃煤电厂烟气中脱除CO_2方法的探讨

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的配合及整定分析

500kV耐张塔平衡挂线施工方法探讨

山西电力骨干数据通信网优化方案研究

山西电力一体化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

基于四纤环同步数字传输设备割接问题的探讨

电力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2012年山西中部电网解网改造研究

数字化变电站的故障录波与通信记录

2010年春季山西输电线路大面积风灾故障分析

220kV线路双重化保护选型与配置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异常对线路保护的影响

预付费电能表结算电量时出现异常的探讨

油纸电容式套管的介质损耗因数分析

电网调度互联培训仿真系统的应用

分布式调度员仿真培训暨反事故演习系统应用

输电线路铁塔防腐涂层配套性能试验研究

炉内水工况的优化实践与探讨

空冷岛散热管外壁结垢的原因分析

反渗透膜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采取对策

INFI90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循环流化床锅炉布风装置

HG-1060/17.5-YM31型锅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锅炉低温过热器管频繁失效原因分析

凝结水系统的节能改造

600MW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改造

使用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对励磁参数的整定

500kV超高压并联电抗器在山西电网的应用

架空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分析及防护思路

临汾电网负荷预测分析与探讨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参数的测试方法分析

2008年山西电网接地网普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机组定压—滑压—定压运行方式的优化技术

燃煤电厂烟气监测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高压绕线式调速风机转子滑环短路原因探讨

变电站断路器柜改造探讨

6kV架空电力线路的防雷工程改造

220kVSF_6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设备故障处理

信息

变压器有载开关的检测

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中正弦波逆变电路的研究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主保护分析

2060t/hW火焰锅炉调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1205t/h锅炉省煤器特性试验研究

气动高压带电清扫机的研发运用

第7篇

2.中国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总序赵冰,ZhaoBing

3.地域技术的空间属性郑迪,张伶伶,孙洪涛,ZhengDi,ZhangLingling,SunHongtao

4.技术转移与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朱金华,ZhuJinhua

5.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诊断研究初探沈丽君,马文军,ShenLijun,MaWenjun

6.关于海宁市楼宇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刘学,张敏,姚磊,LiuXue,ZhangMin,YaoLei

7.从整体角度对城市特色的再认识——以兰州西关清真寺及周边环境的发展演变为例张小娟,毕晓莉,ZhangXiaojuan,BiXiaoli

8.华中建筑 上海M50创意产业园的使用后评价研究郭洋,张清,GuoYang,ZhangQing

9.信息时代下流动性的展示——以上海世博会建筑为例戴云倩,陈永明,DaiYunqian,ChenYongming

10.对城市交通门户的标志性与地域性的探索——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及T3航站楼建筑设计竞赛回顾郁枫,杨晓昕,YuFeng,YangXiaoxin

11."系统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宁波双鹿金座项目创作有感范须壮,陈冰,FanXuzhuang,ChenBing

12.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总部基地的策划与设计王少斌,WangShaobin

13.新制宜主义建筑创作——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工程楼方案设计鞠伟,马兰,张鸿飞,JuWei,MaLan,ZhangHongfei

14.中小套型住宅精细研究分析——以重庆市为例梁树英,LiangShuying

15.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住宅设计张蕾,ZhangLei

16.基于日常生活的商住混合住宅类型研究——以武汉汉正街宝庆社区为例夏鹏,XiaPeng

17.与创意产业结合的珠三角地区旧工业区再利用研究马航,祝侃,MaHang,ZhuKan

18.反思钢结构在小跨度建筑中的应用——以宝鸡八鱼中学宿舍食堂综合楼为例武毅,李慧芬,WuYi,LiHuifen

19.连通式布局的高校院系教学楼邢可,韩孟臻,XingKe,HanMengzhen

20.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李帅,敬鑫,于海漪,LiShuai,JingXin,YuHaiyi

21.高校新建食堂人性化设计探讨——陕西理工学院新食堂在人性关怀上的反思赵娟,ZhaoJuan

22.信息动态

23.乡土建筑价值认定的误区探讨——以傣族"竹楼"为例孔素美,KongSumei

24.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念与设计策略王扬,窦建奇,WangYang,DouJianqi

25.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空间形态及其人流交通组织的调查与研究贺元明,秦丹尼,HeYuanming,QinDanni

26.大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及内涵研究魏广君,董伟,WeiGuangjun,DongWei

27.低碳城市的空间形态探索——以恩施市为例黄明涛,汪小文,HuangMingtao,WangXiaowen

28."3D"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西安市高新区某公共空间设计为例苏原,杨卫丽,邹杰,SuYuan,YangWeili,ZouJie

29.基于PVEE方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调查与研究——以武汉汉正街晴川桥引桥空间为例许伟,刘炜,XuWei,LiuWei

30."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包头市友谊广场规划设计之本明文卉,明宝芸,呼宇,MingWenhui,MingBaoyun,HUYu

31.以市场为导向的温泉旅游区规划设计——以南阳莲花温泉规划设计为例万敏,李在明,马明龙,WanMin,LiZaiming,MoMinglong

32.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以昆明市交通路网和轨道交通规划分析为例蔡珺,王南,CaiJun,WangNan

33.中高密度居住小区设计方法探讨——以深圳溪山美地花园为例陈步红,ChenBuhong

34.老城区公共设施配建的思考与对策——以南京浦口老镇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方遥,FangYao

35.基于旅游开发的中药材市场规划探析——以云南东融滇西中药材物流经营中心为例王剑华,车震宇,WangJianhua,CheZhenyu

36.从圈层结构到多核结构——适应老年人群心理行为的社区户外空间丁炜,DingWei

37.容积率制定机制的合理性思辨及优化模式——以杭州"剑桥公社"为例汤婧婕,杨建军,TangJingjie,YangJianjun

38.自然秩序的表达——居住区景观改造对策初探华中建筑 罗瑶,LuoYao

39.涅槃重生——三线地区军工业废弃地景观保护与更新探析阙怡,裘鸿菲,QueYi,QiuHongfei

40.西安市秦岭北麓村镇生态化建设规划初探——以周至县为例王永胜,张定青,WangYongsheng,ZhangDingqing

41.从理水方式看东西方造园差异罗彬,杨大禹,LuoBin,YangDayu

42."无为顺道"与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张蔚,ZhangWei

43.中国古代行政建筑历史演进的思考岳华,YueHua

44.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王芳,杨豪中,WangFang,YangHaozhong

45.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师宏儒,张涵,李军环,ShiHongru,ZhangHan,LiJunhuan

46.昆明金殿望柱头造型与装饰特点探析董理,李纶,DongLi,LiLun

47.成都东区旧产业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吴昊,许颢,谢周立,WuHao,XuHao,XieZhouli

48.绍兴城市色彩研究马宝英,MaBaoying

49.海南书院空间序列及建筑特征解析——以溪北书院为例李玉堂,沈屹然,LiYutang,ShenYiran

50.拉萨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发展概况牛婷婷,汪永平,NiuTingting,WangYongping

51.奉国寺中轴线院落复原的空间构成王剑,赵兵兵,WangJian,ZhaoBingbing

52.闽南沿海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类型研究——丙洲案例林翔,陈志宏,王剑平,LinXiang,ChenZhihong,WangJianping

53.浙东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研究杨眉,陆楣,YangMei,LuMei

54.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研究之二:社区培育的起源与发展(上)于海漪,YuHaiyi

55.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熊国平,XiongGuoPing

56.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内容初探潘晓燕,汪利,PanXiaoyan,WangLi

57.景观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以广州原火车南站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及改造设计为例吴隽宇,WuJuanyu

58.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新探索——项目驱动下的"五阶段""四步探究""三体现"孙晓波,SunXiaobo

59.华中建筑 美丽的天山南北齐康

1.关于新艺术运动文化背景的研究赵前,赵鹏

2.震后临时安置住房的现状和思考樊全武,李嘉华

3.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创造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构思的启示吕健梅,刘德明

4.建筑与音乐的数学对位丁倩,尚涛

5.知觉过程中的环境艺术审美趣昧朱逊,张伶伶

6."基于性能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初探陈华晋,陈保胜

7.隐喻的含义和表达——詹克斯和文丘里的后现代建筑理论比较后盾

8.赖特美国风住宅的背景解读许迎HttP://

9.基于新地域文化视角的建筑构思——以太仓医药大厦为例张益峰

10.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设计方案宿晨鹏,周涛

11.黑龙江工程学院综合楼设计方案解析周涛,宿晨鹏

12.特殊时代的特殊建造——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与施工蔡晴,姚赭

13.场所营造的多样性研究——以混合用途为基础彭怡敏

14.公共建筑窒间中的动态信息及其发展趋势刘华伟

15.谈建筑式样中的"力"李明同,王璇

16.图像·媒介·建筑——当代建筑设计的图像化思潮储光

17.大型商业建筑的消费文化表征李翔宇,梅洪元

18.住宅卫生间整体设计研究高颖

19.建筑造型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尚涛,余骞

20."建筑领带"设计手法——整体规整局部变异的建筑设计手法探讨杨秉德,池丛文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某公建项目中的应用简析田军

22.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以及通道宽度的计算黄小进,唐志辉

23.南京新街口CBD的量化研究杨俊宴,吴明伟,张浩为

24.可拓学方法在城市用地规划中的运用张一飞,邹广天

25.旅游地产规划的思考——以皖镇旅游地产项目为例翁芳玲

26.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熊国平,杨东峰

27.街道与生活华中建筑 胡晓青,孙晓非

28.城市设计中的三维形态设计探讨王孟永

29.适应山地的建构——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规划与建筑设计竞赛方案鲍小莉,张小星

30.把脉城市系统——盘锦市中兴路步行街的整治策略张宇,于辉,孔宇航

31.城市设计中"整合式"与"拆析式"应对策略的并置——浙江富阳东大道城市设计罗卿平,高晓昧

32.城市居住小区"山水"概念传播论——以岭南为例袁忠,王娟

33.浅谈城市高层农转居公寓的建设特点——以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地区康桥单元R21-12地块规划设计为例邝洋,竺重辉,赵衡宇

34."百工坊"——安吉报福镇老街地块更靳改造模式的新思路魏薇,王玉英

35.触摸老街脉搏,体昧古韵重塑——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护与整治之思考毛彬,蒋献忠,徐莉君

36.历史环境中更新建筑研究——以苏州五片历史街区为例袁泉,张炯

37.湖北地域文化与汉派建筑的特征张振华

38.结合旧城更新的旅游资源挖掘——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谭瑛,杨俊宴

39.情感营造心灵栖所——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大楼景观设计庄苇,傅娟

40.空间形成组织交流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上海晨光集团景观设计为例周军,苟小燕

41.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丛考(下)——戏场建筑的实例及其建筑特征彭然,胡江伟

42.浚县古城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格局特征初探——兼论城市格局及其历史沿革研究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王炎松,张金海,陈牧

43.清末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类型研究董黎,杜诚

44.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马磊

45.传统聚落地域性的当代思考——从玉湖村事件谈起段德罡,王宁

46.贵州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态性分析白一凡,吕爱民

47.四川羌族民居中的院落空间罗丹青,李路

48.藏族闪片木楞房热环境测试与分析李莉萍

49.先秦台型建筑(连载十七)高介华

50.结合建筑设计与构造教育的整合谈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陈瑜

51.中国建筑史教育形式研究——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五玄峰,蔡军

52.华中建筑 阴影——建筑的时装曾立

53.从"正图"到"草图"——建筑设计教学和评价的重心转移张嵩

54.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林磊

55.谈本科建筑学建筑技术课程体系的完善孙跃杰,叶苹

56.建筑数字化之教育论题王一平,贾志林,张巍

57.2008年全国部分建筑院校三年级建筑设计作业的分析与思考叶鹏

58.传统建筑与园林发展的探求之路——记江阴市中国传统建筑及园林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杨洪

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军事航空;英语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已引起国内教育者的重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新生的教学模式对于军事航空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将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军事航空英语教学的中的具体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翻转课堂又称作为“反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初源于美国,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它颠覆了以往的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课堂成为了学生答疑、讨论、分析学习心得的场所,课下学生主要依托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总结归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角色转换与模式创新

翻转课堂将“先教后学”的课堂模式变为“先学后教”,课前教师布置视频任务,课下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前自学课堂内容,课堂中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研讨活动时间。翻转课堂模式在不减少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延长教与学的时间,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翻转课堂利用图文、声音、影像进行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更加形象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课前提供教学视频,课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总结学习内容,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课上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商讨过程中锻炼协作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与多元化评价

翻转课堂中,教学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和商讨的情况,教师网上在线解答并进行课后作业的批改,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完成情况。

4.翻转课堂在军事航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军事航空英语教学现状。军事航空专业英语是为了培养学员在军事航空领域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是一门专业的英语课程。同大学英语相比,军事航空英语涉及的专业词汇较难理解,学员记忆起来比较吃力,且许多单词已经偏离了大学基础英语原义,学员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才能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涵义。学生掌握词汇量少,英语交流存在障碍,课外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这些都给军事航空英语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以及自主学习时间里既解决专业英语的词汇掌握问题,又提高学员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困扰军事航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翻转课堂在军事航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军事航空英语目前教与学的现状,将翻转教学课堂模式引入军事航空英语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教员根据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创建教学视频。如讲到军事英语中有关飞行器的分类时,课前教员可以通过制作视频讲解飞行器的分类和各个类型的机型代表,同时要求学员课下和同伴讨论与视频相关的话题,并搜集资料了解飞行器的分类,为课堂互动做准备。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员都不再是被动的角色。同时,翻转课堂打破课堂限制,学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在自己喜欢的环境和时间进行学习。翻转课堂使得军事航空英语的教学更加人性化和灵活化,令枯燥的专业英语知识更易于接受。

在军事院校中,翻转课堂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军事院校的教员,我们要与时俱进,时刻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保持敏感,并结合军事院校学员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符合军事院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薇.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中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

2014(2).

[2]张金磊,土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

志,2012(4):46-51.

第9篇

一、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

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比如现在我们利用的“导学案”中,有的教师用大量浅层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让学生为忙于完成作业而作业,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多读多写,多积累,这样他们的积极性被磨掉了,也就没有兴趣爱学语文了,今后在教学中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合理地运用 “导学案”,真正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把合作学习落实到位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要完成这样的教学,我觉得利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较好。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广泛使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使学生学会思索,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次让激情朗读课文之后,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说:“我学会了象征、对比的写法,这种写法真好。”

有的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真的就是一首散文诗,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有的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什么大风大浪,我都不会气馁的,我要像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搏击生活的浪潮。”还有一生说:“我觉得《真心英雄》这首歌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它和《海燕》一样具有魅力……”(就这样你一言他一语的,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觉得这节课的效果较好。

但从目前讨论式教学的现状来看,在有些课堂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1)将“小组”与“合作”等同,称之为“小组合作”,有的老师让学生相对而坐,教学中大量的时间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小组取代了班级;(2)还有些讨论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小组中只听或只看好学生的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3)有的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在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小组间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4)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所谓“好”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得到如何的培养。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回忆、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要给学生提问题留有“空间”。因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短一些;思维量大的问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尽情地想。切忌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在思考时,老师就让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讲;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更要留有足够的“时空”,要让学生有探讨研究的时间,有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有创造的余地。如果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讨论难以真正实现。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仍旧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实施小组讨论前,成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目的。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真正做到“合作学习”。

三、探究中提升自己

第10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幼专;地理教学

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思路和学习态度,在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主动探索和思考后,亲身体验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思维都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态度,培养一种探索精神。

2、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和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多的机会,保证学生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由想象与思维空间为主,引入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学习技能,在探究过程之中学生要向老师请教存在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加强自主性,积极地思考问题,敏锐观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静态的教学结构还是从动态的活动程序来看,都是围绕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展开。第二,开放性和交互性,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与教师结合才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调查、制作、掌握等学习环节都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了解和互动。学生不能单独将自己置身事外,需要及时与老师联系,通过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探究教学模型中,讨论尤为主要.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指导,又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的协商和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探究教学模式中的经常.例如,经济地理课堂教学时,对韦伯工业区位论应用价值的探讨,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探究,甚至会争论不休,体现了明显的交互性。

二、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推出问题。探究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影视资料、研究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使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一个位于深山区,物产丰富,但人们生活非常贫苦的山村,改革开放后修通了公路,从此人们走上富裕道路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并提出党和人民为什么一定要把公路修通的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2、自主探究,鼓励质疑。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要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科学实验等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鼓励,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时,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到工厂、学校、医院、家属院和街道进行调查,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提出了很多处理固体废弃物和综合利用的方法,并给政府部门提出了处置废弃物的建议。

3、共同探索,深化提高。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表不同的见解.然后,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统一全组意见,进行班级交流探讨.必要时也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络讨论交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问互答,相互启发,可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4、论文反馈,系统总结。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反思,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对问题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首尾呼应;对论文进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成功和不足,表扬先进个人和集体,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究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探究教学特别适合于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内容.本文中,笔者以经济地理导论“工业区位论”为例,分析、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本节课创设的情境:在教室内张贴世界工业分布图、沪宁杭工业区位图、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布局图、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图、中国服装企业布局图,并用多媒体播放鞍钢、宝钢、二汽的景观和生产图像.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快速进入探究角色.学习背景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例如:中国钢铁、服装企业布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1969年国家建设“二汽”时,为什么选址在湖北十堰?现在为什么要搬迁?通过这些递进式的问题,引出怎样客观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

第二,共同探究,深化提高.这是学生合作探究阶段,可采用小组讨论为主,全班交流辩论为辅的组织形式.学生对自主探究的假设和发现的问题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推选一个成果人,代表本组在全班探究成果。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幼专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探究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同于接受式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接受式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多是书面测试的考试方法,而探究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作为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测试.它除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做出多方式、多方位的全面系统的动态综合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指出的建议和方法,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种评价的内容,一是要对学生个体的纵向进步做出反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态度、能力、信念给以评价;二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以评价;三是在评价方式上,不是以一次评价为准,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给以表示,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闪光想法应及时给以评价,这种非正式的评价更能在探究过程中矫正错误,引导方向。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90-94.

第11篇

中日韩会展业合作滞后

“中国会展业近十多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会展业的一个大国。”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目前中国会展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的展览数量和面积呈上升趋势。去年,全国会展业办展数量达到9283个,办展面积达到1.1798万亿平方米。“这个数量和面积在国际会展大国中可谓是名列前茅。”袁再青称。

第二,场馆的建设持续升温,面积不断增加。据统计,2015年中国专业展馆的面积达到1120万平方米,已建展馆数量达289个。大型的展馆不断地涌现,包括上海国家会议中心,市内展览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展馆。

第三,境外办展和参展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去年,全国有98家主展单位共赴64个国家,展出面积达73万平方米,参展企业5.2万家,这些数字均高于2014年。

“在一些欧美世界最重要的展会上,中国参展团日益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展会中,中国展览的声音越发响亮。”袁再青说。

第四,中国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会展业创新、改革、发展的指导和关注。国际政府都把发展会展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并给予促进,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于开展国际会展业的合作热情高涨,包括对中日韩经济合作和会展业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五,中国会展业更关注新技术、互联网在产业中的应用,更加关注绿色会展,推动节能环保在会展业的发展。

袁再青指出,日韩两国均是会展业大国,其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并且拥有深厚的发展历史,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但是袁再青认为,相比于中日韩之间经济合作的深入,三国之间会展业的合作明显滞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会展业的合作对三国的经济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

对于三国会展业的合作,袁再青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在场馆的运营合作、资源探讨等方面开展合作;第二,在会展业和经济的行业组织之间探讨合作;第三,在行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互利共赢关系、探讨合作;第四,在一些具体的展览项目上探讨合作;第五,在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交流等方面探讨合作。

“在会议展览领域,可以合作的内容确实很多,空间巨大。三国可以通过在展览会议方面经验的分享、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来深入探讨中日韩之间会展合作的具体领域和项目。”袁再青表示。

日韩迫切希望连接三国会展业

“众所周知,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对老龄服务的需要不断增长。去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中国举办了以中日老龄产业交流会为主题的洽谈会,今年准备再举办类似的活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对外业务部部长藤本勉称。

第12篇

关键词:航空宇航;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01-04

测试技术课是工程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试验探索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兼顾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试验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两对矛盾[1]。通常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都会开设相应的课程。

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应将其贯穿于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 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3]。近年来,随着航空宇航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公众对航空宇航的认知提升,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从事航空宇航技术工作的基本条件,越来越多的学生跨专业进入航空宇航类专业的研究生行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航空宇航专业研究生对于提升我国航空宇航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测试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能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具有航空宇航特色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使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关于本科阶段测试技术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针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刘进志等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王丰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体系优化、优质资源开发、教学技术改进、实验内容建设、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4]。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李孟源等提出了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并在河南科技大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5]。贺德全对通信、电子信息、测控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6]。王鹏等对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测试技术课“自动测试系统”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7]。

不同于本科测试技术课程,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更强调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广度和试验探索实践。课程教学应充分借鉴国外顶尖高校的先进经验,强化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空间[8]。然而遗憾的是,如何对研究生测试技术课进行改革以适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在国内还是空白,更遑论航空宇航这样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为样本对航空宇航类专业研究生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在分析该课程的培养需求和教学目标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详细的教学环节设置,总结了依托课程网站、科研课题和实验室设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效果,以期对国内高校航空宇航类专业及类似专业的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一、培养需求分析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本科起点博士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课内计划学时为54学时,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在测试技术、航天技术概论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课程旨在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在航空宇航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培养肩负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重任、理论与工程并重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表1给出了近3年来课程的选课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除表中明确列出的四个方向外,学术硕士生和本科起点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还包括航空宇航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振动与噪声控制两个方向,专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发射理论与技术、材料与结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三个方向。因人数较少,为简化需求分析,表中将这些方向统一归入其他项。从表1可以看出,本课程的选课研究生逐年阶梯式上升,课程的重要性和效果得到了研究生的广泛认可;选课研究生涵盖了北京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因此课程内容需要精心设计,以满足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与其他类型专业不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针对工程应用背景设置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涵盖很大的技术范畴,跨越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相应的测试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表2给出了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背景和测试需求。事实上,就本科层次而言,机械、电子信息、测控与仪器等不同专业类型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方向研究生在专业基础、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表2 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背景及测试需求

鉴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宽、创新性强和测试需求明确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深化有关测试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介绍相关研究方向测试技术发展前沿,兼顾深度与广度、经典与现代两对矛盾,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激发研究生的主动参与热情;(2)以测试系统设计和调试为手段,强化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3)以文献阅读和

探索研究为手段,通过体会和体验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在北京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对“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期望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过程,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堂授课内容,借助科研和实验室优势强化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和自选试验四个环节组成。

根据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应着力于深化测试与试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介绍本专业测试的工程需求,主要包括测试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和航空航天试验技术两个部分。具体内容为测试基础理论、数据采集与虚拟仪器技术、测试系统设计及评估、航空航天试验概述、航天测控系统、空间环境试验技术、飞行试验技术。其中,前三者主要着眼于深化测试与试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四者主要是帮助研究生了解其所在研究方向的测试需求。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的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在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中,部分是本校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修过类似课程,对专业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是跨专业的,对测试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较少,对专业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了解不多。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学时有限和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兴趣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理论性较强的、各研究方向有共同兴趣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对其他内容,依托精品课程项目支持建设的课程网站开展教学,以自学为主,通过网上测验和答疑等方式帮助研究生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专题讨论是兼具研讨性和前沿性特点的综合性重点教学环节,对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广度、提高创新意识以及体会创新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生人数的不同,本环节占本课程的教学总学时的1/3―1/2。专题讨论要求研究生结合专业方向、课题组科研项目、参研课题或者个人感兴趣领域的测试需求进行调研,以近5年内发表的重要文献为主,完成专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时长为20分钟的讲述以及现场质询。现场质询时,先由其他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提问和做最后的评价总结。原则上,专题报告必须有与测试相关的思考和分析,并应提交最终的电子文档。教师根据研究生的报告以及现场回答情况给出相应的评定成绩。研究生在他人报告的现场质询环节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将作为其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研究生完成选题、搜集材料以及准备专题报告,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自身的科研积累进行相应的专题报告,并给出选题方向和专题范例供研究生参考。

测试系统设计是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强化测试系统设计能力,是在本科课程基础上对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该环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若干个典型设计范例由浅入深地讲解,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加深研究生对设计难点的理解。课堂教学时共选用3个设计范例。其中,第1个范例较简单,教师通过仔细讲解使研究生对设计流程有所了解;后面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两个范例教学时,教师先给出设计题目,研究生若干人为一组讨论后推荐1人作为代表在黑板上写出设计结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各组的设计结果进行充分讨论后给出参考答案和总结,以突出设计难点和其解决思路。二是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生自主选择设计题目,教师通过对研究生提交的设计作业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纠正存在的共性问题。

不同于本科测试技术课程的实验环节,自选试验环节属于研究性的试验项目,是兼具前沿性和实践性特点的综合性环节,也是研究生体验创新的重要途径。整个试验过程,研究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自行组织管理。试验没有确定的答案和结果,要求研究生若干人(一般4―6人)1组围绕课题组科研项目、参研课题、实验室特定设备和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试验。自选试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研究生体验创新的过程。根据需要,学校可以适当资助研究生自行购置试验器材,搭建测试系统开展试验。教师通过选题讨论、疑难解答和报告评定等方式管理和控制试验进程和教学质量。

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后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强调知识广度和现代前沿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并且设置的测试系统设计、专题讨论和自选试验三个环节大幅增加了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效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航空宇航教学特色。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用与特色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沿并重的教学思路是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保障。一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强调通用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更注重航空宇航特色,大多与专业应用背景有关,能够有效激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并为研究生从事相关试验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安排注重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题讨论可使研究生了解先进测试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2)高度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独特的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创新意识。本课程超过1/3的学时是围绕专题讨论展开的,课程要求研究生必须主动参与讨论,同时,教师要将提问情况作为考评标准之一。此外,试验环节也要求研究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的试验项目。

(3)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实践型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以及自选试验三个环节占整个课程学时的2/3以上,为研究生应用测试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平台。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改革后的课程学时分配及考核情况如表3所示。借助于图2所示的具有良好互动性的课程网站,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被压缩到10学时。除了《测试基础理论》、《测试系统设计与评估》以及《航空航天试验概述》三章在课堂上讲授以外,其余的理论教学内容均被安排为自学。这种安排方式充分保证了其他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专题讨论环节)的学时,为优化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表4给出了近三年专题讨论选题的统计分析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结合研究方向”是指研究生所选的题目能够结合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应用需求。“结合前沿”是指研究生所选的题目能够结合测试技术的发展前沿。“结合科研”是指研究生选题为所在课题组此前开展的科研工作。研究生可通过查阅前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也可通过与导师或者高年级研究生的交流理解项目深层次的技术问题。“结合课题”是指研究生所选题目与该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的研究课题有关。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专题都能够结合研究方向,有助于研究生对专业前沿和工程需求的理解与把握。这主要得益于专题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严格把关和有意引导研究生尽量选择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专题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题目结合科研或者课题。尤其是结合课题的专题,由于研究生亲自参与了课题,有深刻的实际体验,报告效果极佳,也易于激发课堂讨论。需要说明的是:结合课题的选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后续选课的飞行器总体设计和航天器系统与自主技术方向研究生相对接触试验性质科研项目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生课题暂时没有确定的缘故。

表5给出了2014年度自选试验分析结果。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试验选题都是结合科研、课题和实验室设备进行的,并且有相当部分试验使用了专业实验室的重大实验设备。自选试验的调试过程对研究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参与自选试验,研究生了解了先进设备的用途和前沿课题的试验需求。由于所参与的课题是前沿的,部分试验获得的结果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这表明,通过依托专业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自选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依托互动良好的课程网站、反映学科前沿的科研课题以及强大的实验室科研设备,“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压缩了理论教学的学时,并通过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和自选试验等三个教学环节,为研究生构建了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开辟了新的航空宇航类专业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教学模式,也可为类似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进志,马怀祥,智小慧.“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

[2]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陈花玲,仇国芳,王俐等.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研 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

[4]王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李孟源,尚振东,郭爱芳等.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培 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6]贺德全.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 等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