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时间:2023-05-30 10:37:47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1篇

【关键词】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手术室;护理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26-02

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直接影响着手术室护理质量,因此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1]。实践证明,护理观察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的应用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给予相应的改进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1年――2012年我院将护理观察用于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管理中,以手术室医生和护士为观察对象,将手术室环境、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器具消毒灭菌作为观察内容,定期对护理观察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1.2方法①制定完善的制度:在手术室护理中成立质量控制观察小组,按照当前实行的手术室护理手册、消毒管理办法等内容确定护理观察的内容,制定消毒隔离工作标准,然后将制定好的材料发给观察员,让他们以此作为学习监督的参考。②制定计划。制定出10周的计划,对手术室护士长、护士、手术科主任、医生进行观察训练,以观察结果为依据来改善手术室的消毒隔离技术。首先,要选定观察人,一般选择2名,1名护士和1名医生,护士负责指出手术消毒隔离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医生负责加强与手术科室人员沟通,对手术中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明确。其次,要进行观察,主要的观察对象为手术室的护士和医生,观察医生在手术区内对主导医生的每一个动作和步骤进行观察,看他是否正确程序进行手术。观察护士在手术之前要对手术室的环境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存在的问题,在手术过程中对护士的配合度详细记录。观察人员在手术区内集中注意力观察0.5-1h,观察完成之后观察员要将结果反馈给护士长和手术科主任。如果需要对部分问题单独交流看法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模式进行。③修订计划。在观察结束之后,在手术科室主任以及护士长的指导下,对观察到的问题集中讨论,同时修订工作计划。不同岗位的负责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明确修订时间表,确定在哪些工作中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作为观察小组则需要定期对工作计划的修订进行回顾,促进观察的有效性。

1.3收集资料总结在完成整个观察训练之后,需要用护理观察的方法继续搜集资料,及时进行总结,吸取好的经验,不断提高消毒隔离技术的管理水平。

2结果

通过2011年――2012年护理观察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主要的问题在于手术室环境、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器具消毒灭菌等三个方面。在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有八十多个,其中部分问题反复出现,如无菌操作技术不达标、手术器具消毒不合格等。通过观察结果共修订了35项计划,对八十多个问题进行改进,实现了对整个消毒隔离操作过程的持续性控制。在2012年最后一个观察周期中,手术消毒隔离操作中的问题有了明显的下降,只占到2011年开始实施时期的五分之一。

3讨论

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对手术效果的影响较大,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是确保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前提,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不到位会引发手术感染,增加手术的风险,影响患者治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2-3]。因为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需要控制的因素较多,所以管理难度较高,以护理实践经验来说,主要的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手术室工作环境。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对手术的影响较大,所以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除了保持一般意义上的洁净之外,还需要达到生物洁净标准,但是每日进出手术室的人员较多、流动性大,人员皮肤、衣、帽、鞋等物品对手术室环境的影响较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所以要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紫外线杀毒,每台手术完成之后,间隔1h作为清洁时间。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要穿戴无菌衣帽,做好防护措施。第二,手术器具消毒灭菌。手术中使用的器具种类较多,供应室需要的人员也比较多,很难对每一个人的清洗、打包、消毒灭菌等环节进行监控。作为手术供应室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器具的清洗、打包、消毒灭菌。在手术室应用中,护士要做好配合工作,传递器具要准确,避免手术器具在传递过程中被污染。第三,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在手术室中经常应用,但是因为每一个医疗工作者对自身要求不同,加上带教差异,因此完全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难度较大。医护人员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洗手工作要彻底,注重个人卫生。

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应用护理观察是一种有效提高手术是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水平的方式。其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明确了消毒隔离技术管理的目标,确定了相关的标准,鼓励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第二,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递,能及时将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保证了管理控制的实效性。第三,护理观察标准和制度的细化,使得消毒隔离技术管理能保持客观性,对每个人的活动进行准确评价。第四,在护理观察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对问题的原因、责任人进行了明确,指明了改如何改进。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应用护理观察能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能对消毒隔离技术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导性的改正措施,提升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玉荣,刘占芬.手术室消毒隔离的管理措施和办法[J].黑龙江医学,2010,12(10):789-790.

第2篇

【关键词】产房;消毒隔离;产房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1-02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各项产房消毒隔离规章制度,给无数个家庭带来欢乐与幸福,为新生命的到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洁环境,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因此,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十分重要,医院感染工作被列入等级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院的各项消毒隔离制度都做了重新修订,使原来的消毒隔离制度更加完善。自从创建等级医院以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经常举办医院感染知识讲座,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督促落实使全体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要确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减少感染率,就必须制定一系列消毒隔离制度,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措施,而产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场所之一,应该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与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医院两间产房实行分组,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采用科学性的专门的消毒隔离护理工作,对照组只实行常规的产房护理工作。观察6个月,并对6个月间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产房感染度调查。

2 实验组护理措施

2.1 环境卫生 工作人员进出产房都要更换衣服鞋子,带好帽子手套及必须的眼镜。接触病人前后,要用消毒液洗手。产妇进入产房也要更换衣物,个人物品禁止带入产房。产房要求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生活区、清洁区、工作区、污染区。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产房的门窗、桌椅、床、早晚各一次,并且对病室进行每日通风、紫外线照射。

2.2 制度管理 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要求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管理办法》等条例,并安排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考核。

2.3 消毒隔离要求 医生、助产士进入分娩室接生前要刷手,清洗用具要一人一用一消毒。接生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生后所有孕妇使用过的物品都要严格进行消毒。产床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清洗,待产床上所有物品都换掉后才可以继续使用。对于有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的产妇要设置隔离产房,对隔离产房使用过的物品更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过期重新消毒。消毒液要进行检测并记录。对垃圾处理要分装并封闭运送。

3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房感染发生率对比结果如上表所示。

表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房感染发生率对比(‰)

由上表可知,产房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4 结论

产房感染的发生率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感染主要是来自环境和外界病原体通过衣物、手术器械、体液、血液、皮肤等媒介进行传播。防治此类感染的措施就是进行环境卫生的治理以及对无菌操作的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接产操作时需要对各种接产需要用到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并要求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细致,注意不被器械弄伤,若出现伤口要及时处理。内源性感染即正常孕妇在生殖器官附近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寄生的病菌在接产时发生继发感染,此时如果操作不当,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很有可能也被感染上的疾病。在助产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到病菌的手术操作,在进行阴道操作的前后医护人员要及时消毒。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掌握基本的自我防护知识,并了解到基本的产房防止感染的制度。护士长针对产房的护理干预定期进行评测,并对不合理的现象做出纠正。接产过程中为了避开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物品,处理时要分类。对于需要反复使用的物品则消毒需彻底,并定期消毒,过期后重新消毒。现将我的措施总结如下:

4.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产房工作制度、分娩室制度、产房保洁监控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并制订成册,人手一册。通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预防感染的发生,使控制产房感染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4.2 产房的环境

产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度26℃,湿度50%―60%。布局合理,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做到洁污分开。地面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桌面、地面每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且必须用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的标志,每日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使医务人员从区域划分上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4.3 进入产房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穿专用工作衣,换拖鞋,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戴帽子、口罩,换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晾干备用,污染时随时更换。

4.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灭菌,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产包为一次性,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进行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然后送至指定的地方进行高压灭菌。

4.5 隔离产妇的管理

对疑似患有传染病的孕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分娩时在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产房严格进行终末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4.6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产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洗手规范,养成自觉按规范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操作前后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接生时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并每月监测手消毒效果,以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发生。

4.7 被锐器刺伤的防护

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处理措施并上报,同时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体会:通过加强产房消毒隔离以及医院感染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工作人员转变了观念,达到了产房清洁、消毒、隔离的目的,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保障了母婴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蒋林平. 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和产房内感染率的影响.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年 06期

[2] 于风华,韩君.加强产科质量预防产房内感染的措施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35期

[3] 苏兰若, 赵敏.护理部与感染监控室在医院感染管理协同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4期

第3篇

[关键词] 手术室; 医院感染; 规范;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84-02

我院为降低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加强了手术室医院感染规范管理,现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手术室医院感染存在因素

(1)手术室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和健康,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好,医务人员手污染。(3)手术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4)锐利器械损伤:手术室工作人员由于经常与缝合针、注射器、刀片等锐利器械接触,如使用方法不正确,易造成皮肤黏膜的损伤。(5)其他相关因素:如手术室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手术室功能布局不合理,缺乏原有的防护屏障,或对防护屏障的使用不重视。

2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医院与科室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并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每月定时或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和监测,加强了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手术室也成立了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院感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等,每周随机抽查,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及时召开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2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医院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知识讲座,普及医院感染知识,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与无菌观念;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专题讲座,使其充分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自我保护、免受感染的认识提高到“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认识高度,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及改善,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率。

2.3 落实感染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保证,科室明确各项监测、管理、控制目标和内容,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逐项逐条地检查、评分,并与科室的经济目标管理挂钩。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总结一季度工作状况,总结经验,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月召开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会议,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成员加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有力地保证了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和实施,使医院感染工作管理走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

2.4 制定科室院感控制流程,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行为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流程,对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医院感染控制进行流程管理,还制定手术室环境卫生监测流程、外科洗手操作流程等,有效控制了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1]。

2.5 强化医院消毒灭菌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是清洁、消毒、灭菌,医院消毒灭菌措施的全面实施和消毒效果的监测是提高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的重要手段[2],是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内容。

2.5.1 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区域划分应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原则。采用空气过滤净化系统来控制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普通手术室选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连台手术间空气消毒30min。隔离患者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严格隔离管理。

2.5.2 环境的消毒管理 加强了对地面、墙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手术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避免不必要移动,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每月清洁空调过滤板及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过滤网1次等。

2.5.3 人员管理 手术室入口洁污交替区域设有隔离带,并专人管理,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工作流程,严格控制人流量,认真遵守外科洗手程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连台手术之间必须严格实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更换无菌手术衣、手套;工作人员在术中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大声说话、交谈、打喷嚏等,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2.5.4 无菌操作管理 严格按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管理要求执行,如打开无菌包前先检查无菌包的灭菌标志、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完整,一次性灭菌物品及气体灭菌物品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及产品有无不洁净,手术开始后无菌台上的一切物品不得用于另一手术或作他用,手术中用过的器械要及时擦净血迹以减少细菌污染增生,无菌台上备用的器械盖以无菌巾(特别是时间比较长的大手术)以减少灰尘污染。手术中已用过的切开胃肠腔等的刀剪应视为污染,必须与其他器械分开,单独放置和处理等。手术一旦开始,所有工作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5.5 其他 在加强手术室医务人员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管理、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隔离手术间的管理等,才能有效控制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从而提高手术患者切口愈合率。

3 总结

手术间内最基本的条件是清洁无尘,在建造时要考虑到位置清洁,设置上要求门窗密封,有效果好的空气调节等条件,但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最终目标就是不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严格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通过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我院2008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15%、2009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无菌手术切口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董戌春.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 全科护理,2009, 7(10):912-913.

[2] 邓琳. 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09,6(7):156-157.

第4篇

消毒隔离制度

1. 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2. 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 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

4. 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5. 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6. 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7. 有严重感染及脏器移植的手术病人,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

8. 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9. 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 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10. 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到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11. 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12. 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病人用过后的器械、被服、房间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烧毁。

13. 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消毒处理。

14. 治疗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15. 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注射器盒及盐水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第5篇

关键词: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66-02

1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性

交叉感染是指医院内各种细菌、霉菌或病毒通过媒介造成感染、扩散、流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交叉感染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者密切相关,如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体的免疫机制即可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是各类病人集中的场所,病人带菌多,如果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无菌观念不强,可将病源菌通过自己的双手传播给健康人群而发生医院叉感染。

医院内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造成交叉感染的后果是健康人去医院,感染了某种疾病;或使原本有一种疾病的人又感染了另一种疾病,雪上加霜、病上加病。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不仅会给受感染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病人及其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严重威胁着人体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宁。因此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是我们广大医护人员的共同责任,是医院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衡量医院护理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2产生院内交叉感染的因素

2.1门诊急诊病人未建立预检分诊制度,使一些传染病人在就诊期与其他病人接触,如:通过挂号、化验、取药、照光及其他医技科室的检查,使病源体相互传播而发生交叉感染。

2.2医院未建立卫生处置室,没有健全的接诊和分诊制,病人入院时混杂集中在一个地方,有的病人未做洗澡更衣处理,将传染病人的东西带入病房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2.3门诊防治交叉感染工作主要由护士来管理和实施,如门诊护士消毒隔离观念不强,也可造成交叉感染。

2.4以工作人员的手为媒介是医院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在给传染病人作检查治疗后无菌观念不强,未经消毒就接触非传染病人,这样可将病源菌带给健康者而发生交叉感染。有的是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未经严格处置,造成交叉感染。

2.5医院可通过空气传播途径发生交叉感染。

2.6院内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及病人用过的剩饭、剩菜、剩药及其他污染过的物品,未经消毒进入下水道或垃圾堆,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及食物、便器,有的污染工作人员的双手造成交叉感染。

2.7医院内病理科、检验科、手术室将含有大量病源体的标本及溶液未消毒丢弃以致造成细菌繁殖而发生交叉感染。

2.8院内供应室、换药室、药房等工作人员缺乏无菌观念或消毒工作不彻底,通过给病人输液、注射、换药、导尿等操作时,接触病人黏膜、创面、组织而发生交叉感染。

2.9健康带菌者、陪伴者、探视者和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发生交叉感染。

2.10通过生物昆虫媒介传染,如蚊子、虱子、跳蚤、苍蝇等传播。

2.11医护人员缺乏消毒隔离无菌观念的专业知识,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发生。

3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措施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涉及面广,因此,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医院,为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成立了一个预防交叉感染检查组,制定医院预防交叉感染的具体措施,定期检查、评比,对已发生的交叉感染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3.2改善已有的病房条件:尽可能将传染病人隔离,门诊应建立预检科,分别诊治。院内应建立污水污物处置间,严密管理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等。

3.3贯彻消毒制度的具体措施。

3.3.1消毒的种类。

3.3.1.1随时消毒:对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地面或被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流脑污染空气后,应随时进行物品和空气消毒。

3.3.1.2终末消毒:当传染病人解除隔离或病愈出院、死亡、转科等,对病床周围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3.3.1.3预防性消毒:对怀疑病原体污染了的地方、食具、衣物和水,可作预防性消毒。

3.3.2消毒的管理。

3.3.2.1定人管理:对病室空气、便器、医疗用具及生活用品、隔离衣帽、口罩、被服等,应指定由专人负责消毒。

3.3.2.2定期消毒:各类用具应建立定期的消毒制度,如空气、地面每周消毒一次,食具每餐消毒,便器随时消毒,口罩帽子、床旁等每日消毒,被褥床垫作终末消毒。

3.3.2.3定期检查:建立检查制度,分别做出季度、每月、每周、每日的检查要点,也可在一定范围进行抽样检查。

3.3.2.4定期鉴定:用消毒液、无菌包、无菌机械等按周、月、季度作一定的质量鉴定,看是否达到灭菌要求,对换药室、治疗室、病房定期作空气培养抽样检查。

3.4贯彻隔离制度的具体措施:

3.4.1医院病室应有合理的布局。综合性医院应设立肠道传染病门诊、肝炎门诊,尽可能按病种进行就诊、检验、取药、观察、治疗。病室按病种安排病人,这样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4.2建立健全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病人就诊、入院、住院、出院等的隔离管理工作。

3.4.3发挥护士长及值班医护人员的作用,加强隔离技术知识的训练,教育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消毒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

3.4.4常用的隔离方法:由于传染病源与传播途径不同,隔离方式也各有所异,一般归纳有严格隔离、保护性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和昆虫隔离。

4护士在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中的作用

4.1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内容,又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医院中杜绝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消毒隔离工作是由护理人员来完成并具体实施。

4.2护士必须熟悉和掌握发生交叉感染的各种因素,尤其是与护理工作有关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及严密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搞好消毒隔离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护理工作不当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第6篇

【关键词】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与原来的传统手术相比人们更愿意接受微创手术治疗。这就对介入手术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抓好介入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使介入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1)介入手术室成立了院感管理小组,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工作,感染管理科定期抽样监测、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意见,促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2)介入手术室院感管理小组,负责介入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感染管理督促工作。每月对介入手术室进行空气培养2次,每周对无菌敷料、器械、消毒液进行监测,对各种无菌导管每月进行检查登记。

2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1)由于介入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业务上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直接领导,介入手术室的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包括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方能上岗。(2)认真参加院感科组织的院感知识培训,全科人员定期学习手术室一般制度、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医院感染意识与无菌观念,使大家都认识到介入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介入手术室控制感染措施

3.1无菌物品的有效灭菌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可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为此,对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对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消毒。每一个消毒包都贴有明显的消毒和灭菌日期,包内放有3M化学消毒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带,并分类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使用时认真检查有效日期、灭菌日期及包内外化学消毒指示卡变色状况。对使用的无菌持物钳也采用一用一消毒法,防止交叉感染。

3.2一次性手术用品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室内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室内空气含菌量≤200cfu/m3。由专人管理一次性物品,建立一次性物品登记本,确保无菌物品无菌有效,有利于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

3.3介入手术间的消毒隔离介入手术室需每日及术后进行清洁卫生消毒,用500mg/L氯三角泡腾片拖擦地面,每日用循环空气净化仪净化手术间的空气,每月做空气培养4次,使菌落数≤200cfu/m3。每周清洁空调过滤板1次。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流动,将手术人数控制在5人之内,对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穿戴无菌手术衣裤、口罩、帽子。对于干细胞移植手术,为确保手术的无菌和安全,对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禁止进入,谢绝参观。保证介入手术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无灰尘、无血迹污染。对辅助用间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做好登记。定期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3.4工作人员手的控制感染措施医院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手直接和间接传播,并且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2],有报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3]。洗手消毒称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手段”[4]。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脱手套后也要及时洗手。

4手术废弃物的处理

4.1一般废弃物的处理未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废弃物(包括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袋、办公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需要终末处理品的医疗废弃物如一次性使用的导管经破坏处理后用黄色垃圾袋放置,并将袋口扎紧贴上“医疗废弃物”,每日由专管保洁员统一收集,送往废物处理站统一处理。

4.2锐利废弃物的处理手术间内放置标有“针头和玻璃”字样硬塑料容器,用于收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动脉穿刺针、手术刀片、玻璃类锐利废弃物。每日由专人收集进行统一处理,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4.3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手术的处理将手术器械和导管用0.5%过氧乙酸浸泡15min,器械清水冲洗上油进行高压灭菌,导管进行破坏处理装置黄色垃圾,布类用黄色垃圾袋装好,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手术单元用0.2%过氧乙酸擦拭,地面用0.5%过氧乙酸拖地。

5讨论

通过对院感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医院感染监控的自觉性。加强了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控感措施,使介入室的工作人员都能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把好了消毒隔离质量关,加强院感和科室二级监控(及院感的随机抽样和科室每月定期监测相结合),对介入室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浓度及染菌量、医务人员手的科内监测与院感科的抽样监测均符合卫生学标准。全科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使我科自创建以来无一例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02,12(3):222.

2钟秀玲,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08.

第7篇

严格特异性手术的排查制度

当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时,首先应详询患者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受伤时间、位置、深度、场所、污染程度,受伤后的处理,发病时间、病情经过,有无破伤风预防接种史。观察患者有无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对有大血管损伤、大块肌肉坏死、开放性骨折、深部穿人伤及有异物存留的盲管伤,应高度警惕发生气性坏疽的可能。应严密检查。

建立特异性手术管理流程

感染控制管理:由于特异性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难以预见病情进展情况,要求临床科室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凡可疑特异性感染病例均不得进入层流净化手术间进行手术。对于已确诊为特异性感染病例、疑似病例和严重开放伤急诊病例,安排特殊感染手术间,术后安排相对安静及温度、湿度适宜区域进行麻醉恢复观察。

专业指导:监控相关部门和单位接到报告后须立即指派专人到现场进行处理。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科负责消毒、隔离和防护技术指导等工作。微生物学负责现场采样,并进行微生物学鉴定,提供后续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支持。

特异性手术的感染控制与管理

手术人员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制度,手术间内、外人员分开,相对区分,手术间内人员做室内供应配合,不得随意出手术间,由手术间外人员协助提供物品供应,内外人员必须分工明确。控制手术人员手传播感染的对策洗手消毒是控制手术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擦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外科洗手:整个过程不少于3分钟,保持双手高过肘部,避免污染。普通洗手:用肥皂或清洁剂认真揉擦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5秒,流水洗净应无皮肤破损和创伤,人员必须戴双层口罩、帽子和手套,穿隔离衣,穿双层鞋套。术中手术人员严禁出入手术间,需出入时应脱去污染衣物和手套,进行手消毒,更换清洁鞋。术后所有手术人员将外隔离衣、鞋套脱于室内,进行淋浴更衣。隔离手术标识,控制人员流动,禁止参观此类手术。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出入,以免交叉污染[1]。

手术间的准备:①安排专用手术间:外科特异性感染病例及疑似病例必须安排在专用手术间进行手术。②严格物品摆放:认真准备好手术用物,必须手术物品要齐全,与手术无关物品移出室外。

手术物品的准备:对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病例的手术,手术用敷料等均使用一次性耗材,用后弃之。特殊感染手术处理所需物品应提前准备齐全。

空气消毒:①手术间空气消毒:将过氧乙酸A、B混合液500ml为16%的浓度,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持续1小时,并做空气细菌培养。②通道消毒处理:外廊空气消毒用2%过氧乙酸8~10ml/m3喷雾[2]。

物品消毒:①物体表面和墙面、地面消毒:手术间地面及墙壁、手术台、器械车、脚凳、输液架、头架、托盘、垫及架等用0.2%有效氯消毒剂擦拭,作用1.5小时。抹布和拖布用后使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②物品消毒:气性坏疽、破伤风患者的污染物应在手术间经过氧乙酸消毒处理后方可送出手术室包装后经进一步焚烧处理。患者污染血、呕吐物须经过氧乙酸消毒后倒入下水道内。③器械消毒:医疗器械及复用物品使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按常规处理,进行清洗机程序清洗器械,对污物较严重的器械可行多酶液刷洗。由于有效氯消毒液对器械有较强的腐蚀性,注意检查消毒处理后器械的功能性,对腐蚀的器械进行及时更换。④肢体处理:需要焚烧的肢体、组织等经联系后,填写肢体焚烧登记本,确认签字后,直接送焚烧房焚烧,尽量减少在手术室的停留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M].2002:28.

2 胡晓霜.酸化电位水治疗糖尿病坏疽严重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07-208.

第8篇

血液净化室消毒隔离制度

1.对血液透析机定期消毒,严格监测;一次性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

2.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隔离。加强个人防护。

3.进入血液净化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严格洗手。

4.应对病人常规进行血液净化前肝功能、肝炎病原学等化验检查。

5.传染病患者血液净化在隔离净化间内进行,固定床位专机透析,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急症病人应专机透析。

6.加强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监测。

7.对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的病人,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8.每月必须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1.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2.进入病人的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3.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操作时必须带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4.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5.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形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6.用后的敷料等感染性废物应及时清理、密闭、焚烧。

内窥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1.内窥镜室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划分明确,保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2.不同部位的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3.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内窥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消化道内窥镜、阴道镜等必须消毒;活检钳应灭菌处理。

6.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再用多酶洗剂刷洗,清水冲洗清除管道中的残留组织,沥干水分后再进行消毒。

第9篇

一、检查内容

(一)安全生产情况:院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对全院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包括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用电及消防情况,易燃、易爆、麻毒药品等危险品管理以及医疗安全管理等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组织领导

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良好,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值班人员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2、预防医疗事故方面

落实了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措施到位。医疗安全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善,供应室、手术室等科室设施建设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处理方式符合标准,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并责任到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制定有相关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保持通讯畅通,建立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应急物资储备。

4、治安保卫和消防方面

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治安保卫和消防职责、工作制度,人员值班落实到位。重点要害科室的防护责任措施落实。

(二)医院内感染及消毒安全

1、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有具体的办公人员,工作人员职责明确。

2、制订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医院感染控制、隔离措施》《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治疗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毒隔离制度》《产房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3、制订了医院消毒隔离登记制度,对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

4、全院医务人员均参加了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二、发现的问题

1、消防器械未落实到位。

2、感染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毒效果监测不够及时,登记不全,未作监测分析。

3、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不够重视,存在麻痹思想。

三、整改措施

1、立即安装好合格的消防器械。

第10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3

医院感染也称之为医源性感染,隔离、灭菌及消毒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医院感染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及院方的重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中的绝大部分工作由护士承担,为此其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关键[1]。近些年来,我院护理部与院感办在工作中密切配合,通过有效强化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一切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查对、消毒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全部护理人员均能做到职责分明,正确洗手,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对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进行加强监测,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护理人员是医院预防控制感染工作的主力军,应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预防控制感染规章制度,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以降低医院感染率。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护理人员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肩负的重要作用

强化对重要环节及重点科室的监测:重点环节包括认真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消毒供应室、内镜、产房及手术室等重点科室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以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感染率。

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种抗菌药物: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每种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常用剂量及药理作用等知识。为患者注射药物时需严格遵照主治医生嘱咐,务必做好“七对三查”,掌握药物用药间隔时间、剂量、有效浓度及性能。给药前遵照主治医生嘱咐及时进行采样并送去药敏试验,为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在给药前,给药中及给药后均严格一一核对,患者用药中与用药后严密观察其对药物反应及病情变化。

严格贯彻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做到无菌物品必须单人单用,无菌操作前与操作后务必进行规范化洗手消毒。认真、严格地执行隔离,无菌操作,灭菌及消毒各项环节。

责权分明,落实到位:将预防医院感染每项方案具体落实到各个班次及每一个护理操作环节,责权分明。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最大程度上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规范化管理:护理部应密切与院感染办,不定期或定期的对重点部门及重点科室进行督查、考核工作。这有利于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确保各项感染预防及控制方案落到实处。

对护理人员强化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网上学习及座谈等各种形式,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2]。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标本的采集及运送;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对灭菌、消毒的药械的强度监测;隔离、灭菌、消毒及清洁等措施的进展在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中的重要性。

护士掌握并执行正确洗手方法,做好自身感染防护及控制。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手要经常间接或直接地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因此掌握并执行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养成手消毒的良好习惯。一旦感觉有自身感染的危险,应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应戴上防护面罩、手套、帽子及口罩等,必要时穿上隔离衣。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管理工作: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中护理人员有主力军的作用,无论是隔离,还是灭菌、消毒等预防医院感染的技术都离不开护士。因此,在任何护理或治疗工作中都应严格执行隔离,灭菌及消毒,这也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3]。

结果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消毒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等措施,全部护理人员均能做到职责分明,正确洗手,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对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进行加强监测等,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

讨论

预防医院感染是有效呵护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4]。护理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预防医院感染工作贯穿于护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为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尽可能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知识。严格认真执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完善每项操作防护措施。只有每位护理人员掌握了扎实的医院感染知识,人人都有责任感,预防医院感染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有效成果,医院安全与护理质量也才有可能得以保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花兰.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监护中的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0(2):204-206.

2 马新梅,姚桂莲.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208-210.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76-02

为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和医源性感染,本院对HBV、HCV、HIV、梅毒职业暴露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几年来取得良好效果,现就其采取的措施简要总结如下:

1 严格隔离

1.1 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应做常规四项检查,即HBV、HCV、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严格按相关方案进行处理。急诊手术不明患者情况时,按污染手术处理。

1.2 严密隔离措施,手术应配双套人员,室内、室外分开,手术器械、敷料一律使用一次性用品,以够用为原则,术后敷料用消毒剂浸泡后装入黄色塑料袋中放到指定地点回收处理。

1.3 凡上述项目有任何一项阳性者,应在手术间门外悬挂红色标记,使手术人员能够自觉地、严格地、有针对性地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凡与手术无关的人员一律不准入内,同时谢绝一切参观。

1.4 手术推车是疾病传播的载体和地面的污染源,所以设立专门的手术推车,推车用一次性大单覆盖,盖被下衬一次性大单,用后的推车用2%戊二醛或高浓度含氯消毒剂擦洗,被褥高压消毒。

2 做好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及终末处理

2.1 手术污染的器械一律用2%戊二醛浸泡30min,或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小时,或2%消佳净浸泡30min,或二氧化氯(90、99)1:100原液浸泡30min,后用流水冲洗或酒精擦拭,再高压蒸汽灭菌,严格遵守消毒―清洗―再消毒制度。电刀、电钻、血压计袖带、监护仪探头等,能高压消毒的高压消毒,不能高压消毒的用有效消毒剂擦拭消毒。

2.2 吸引器瓶、污水桶等术前按1%的比例加入“84”消毒原液,浸泡消毒2h。

2.3 凡手术接触的一切物品,均以1%的“84”消毒液擦拭,地面的血迹或排泄物,用2%戊二醛覆盖10min,再用沾0.5%“84”液的专用拖把拖2遍,拖把用“84”液浸泡1h,流水冲净,阳光下晒干备用。

2.4 室内一切物品均不得外移,手术车推回室内,一次性用品及切除的坏死组织等用清洁大单打包后封闭房间,用过氧乙酸(按0.75~1g/m3 )加热熏蒸2h,启封后将一次性用品放入黄色塑料袋内,集中运送指定地点焚烧,紫外线常规照射消毒。

3 加强自我防护

这不仅是医护人员自身保护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病人间交叉感染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3.1 所有参加手术人员和治疗护理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3.2 平时重视手部皮肤的保护,有损伤者不得参加该类手术,注意减少和避免心理、生理的过度疲劳。

3.3 医护人员的手在防止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手术结束后,凡参加手术人员用碘伏洗手3min后方可离去。

3.4 术中、诊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严禁血水溅出,尽可能减少污染范围,术者(操作者)要穿戴防渗透性隔离衣或一次性塑料围裙,双层手套,套鞋套,帽子下压齐眉,口罩内衬一薄层纱布,盖住整个口鼻以不影响手术操作为好,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以防手术及诊疗护理过程中污物对自身的污染。

3.5 加强业务训练,规范器械的摆放及传递方法,严格带教,既能有效地防止损伤自己,又能快速准确地传递器械。术中器械的传递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锐利器械引起创伤。术中密切注意手套有否破损,如有破口立即更换,破口处用0.5%的碘伏涂擦2遍。

3.6 高风险职业人员定期做肝功能检查,注射乙肝疫苗。

3.7 加强业务学习,合理安排工作,对部分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采用先讲课训练基本技能,后专人带教的方法,缓解和避免手术忙乱,巡回、洗手工作的紧张,减少术中污染机会,提高工作效率。

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4.1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进行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4.2 对HBsAg阳性患者在手术、诊疗及护理操作时,如不小心被刺破划伤,应立即脱去双手手套,挤出污血,同时用3%碘酊棉球反复擦拭,彻底消毒,检测抗-HBs滴度

4.3 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剂HIV也敏感,对其也有良好的灭活作用,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注意消毒隔离。

4.3.1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暴露的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3.2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接到报告后,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评估和确定的暴露级别、病毒载量水平确定预防用药方案。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预防性用药使用越早越好,即使超过最佳预防期,也应使用。

4.3.3 加强跟踪随访和咨询检查,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2]。

4.4 HCV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经1:1000福尔马林,37℃96小时处理,加热100℃5分钟、60℃10小时,传染性消失 。丙型肝炎预防基本上与乙型肝炎相同,但无疫苗预防。发生HCV职业暴露后,伤口处理参考HBsAg阳性者处理,同时必须加强跟踪检查,每月一次,发现血清ALT升高、HCV RNA阳性和/或抗―HCV阳性,早期用α―干扰素治疗,晚期转为慢性用α―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疗程一般为6个月。

4.5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消毒剂如升汞、石炭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其杀死。在41~42℃时1~2小时即可死亡。一般规范的消毒隔离可以防范。

4.5.1 医务人员自我保护,严防刺伤皮肤粘膜,设单人房间,床旁隔离,门口备用0.2%过氧乙酸泡手或手消剂,接触病人戴手套、穿隔离衣,医疗器械专用,用75%酒精或1%过氧乙酸擦洗消毒。

4.5.2 消毒方法。水煮沸、日光曝晒、肥皂水、普通消毒剂(升汞、0.1%石炭酸、酒精)均能杀死梅毒及淋病病原体。污染的衣物、用具可煮沸消毒,被褥曝晒,病人痰液、排泄物、残剩饮食用1:10漂白粉浸泡10分钟消毒。

4.5.3 如发生梅毒职业暴露,皮肤、粘膜及伤口的处理基本与发生HIV职业暴露处理相同。但必须经过足够时间的追踪观察,每月做一次非螺旋体抗原试验(RPR或USR),结果如阳性,应进一步做螺旋体抗原试验(FTA―ABS或TPHA),此试验结果如阳性,可以肯定梅毒感染,应及早用青霉素治疗;如阴性,则是RPR或USR试验结果为生物学假阳性,下月继续跟踪检查。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患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

血液透析室是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场所,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部门之一,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1]。为此,我院血液透析室加强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制订了严格的制度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各项制度

1.1建立血液透析室感染控制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制定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预防控制措施;负责贯彻、落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措施实施情况及各项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年根据质控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1.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及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每年至少参加1次院外专业机构感染知识的培训,院内每季度培训一次,重点是法律、法规知识及本科室的制度、工作流程。新上岗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1.3制订血液透析室专科控制感染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

1.3.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防止交叉感染;操作时带帽子、口罩、手套,每次操作前后须按照六步洗手法先严格洗手或手消毒,更换手套、进行下一操作,每月进行手卫生学监测,保证医务人员手细菌数≤10cfu/cm2。

1.3.2血透室环境管理透析室环境是质量控制的支持系统[2],流程布局合理 ,符合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三区”划分,透析区分普通透析和隔离透析,感染患者在隔离透析区。认真执行“三通道”原则,及工作人员、患者、污物通道;坚持清、污路线分开,区域及通道标识清楚。

1.3.3房间及物体表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患者入室换鞋,床单元(床单、被套、枕套)一人一更换,每次透析结束对房间包括地面、透析机、桌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有明显血液等污染时,可先用含有效氯1500L消毒液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消毒擦拭机器外部;各室所用的拖把、抹布必须分开,有明确标识。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学监测,空气细菌数∠500cfucm3,物体表面细菌数∠10cfu/cm2,使用中的灭菌剂不得检出细菌。

1.3.4血液透析机的消毒管理血液透析机表面及内部每日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透析机表面,有血液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500mgL消毒液擦拭。每次透析结束后均应按照透析机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不同透析机使用说明书进行。新患者首次透析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输血前九项,每半年复查一次,保持原始记录并登记。传染病人及乙型病肝毒抗原阳性、丙型病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者要分区,专用透析机治疗,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建立感染性患者物品专用标志。

1.3.5加强透析液的监测 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透析液,浓缩液配制桶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一次,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并用测试纸确认无残留消毒液,保证透析液的质量。盛装浓缩液桶与透析机吸液插管接口要紧密,严防污染物进入透析液里。A浓缩液配制一次使用不超过120h,B浓缩液应现用现配,在配制后24h内使用。透析液出入口细菌培养每月1次,透析液入口细菌数<200cfu/ml,透析液出口细菌数<2000cfu/ml,透析液的内毒素监测至少每3个月1次,内毒素<2FU/ml。

1.3.6水处理系统的消毒管理反渗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透析病人的透析质量和生存率。因此,定期检修反渗透装置,水处理系统设定每周2次进行反冲和再生,定期清洗消毒储水罐;软水硬度及游离氯至少每周监测1次,每3个月对水处理系统及所有管道进行化学消毒。细菌培养每月1次,细菌数<200cfu/ml,反渗水内毒素监测3个月1次,内毒素<2FU/ml,化学污染物每年监测1次。置换液每天作内毒素自检,并定期更换内毒素过滤器,确保反渗水和置换液的质量。

1.3.7透析器复用管理提倡透析器、管路一次性使用,复用必须遵循卫生部颁发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可复用透析器,一次性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透析器复用采用自动复用机操作,复用专职人员须经过培训,能正确掌握有关操作规程,复用记录都应符合医学记录标准。乙型病肝毒抗原阳性、丙型病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的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禁止复用。对可能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人禁止透析器复用。

1.3.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垃圾及时清理,有专用的暂存点和运送通道;用后的一次性透析器、血路管按规定消毒毁形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穿刺针等锐器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内回收处置,并有交接记录。医疗废弃物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及时转运,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医疗废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3]。

1.3.9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按照透析室职业防护制度、原则采取标准预防措施,进入血液透析室时穿工作服、戴帽、换鞋,在处理使用后的透析用物时还要求穿戴口罩、袖套、手套、塑料围裙、防护面罩或眼罩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洗手或手消毒。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意外损伤后,立即启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追踪观察。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体检,重点检验血源感染指标,阴性者注射疫苗。

2小结

血液透析室严格的感染管理是血液透析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衡量医院感染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对血液透析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及措施的改进,加强了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控制和自我防范意识、增强了制度措施的执行力,强化了血透室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观念,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徐丹,张群,梁玉红. 大连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和透析用水及环境的细菌学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7(4):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