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弈读后感

学弈读后感

时间:2023-05-30 10:37:29

学弈读后感范文1

今天,我读了《学弈》一课,让我懂得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认真去做的道理。

本文讲述的是弈秋教导两个学生,而学生最后的成绩却不同;原因只是一名学生三心二意;现在想想,其实与学习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导我么这么多年,同学们都一样:两只耳朵,一双眼睛,一张嘴。可是成绩落差却十分的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那些同学的智力不如其他同学吗?实际上不是的,只是那些同学没有注意听课罢了。

就算智力不同,如果他们能用心学习,比别人多付出一些,那么他们就不会得出这个结论了。

中国有个成语“笨鸟先飞”,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超过那些人,得到胜利,所以大家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啊!同时也要学会辨认对错,如果老师讲错了,就一定要提出来,千万不要让老师大错特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老师,正所谓“学海无涯”!

阜阳市颖南小学六年级:张月

学弈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Flash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55-02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具有生动有趣、立体形象等美学特点,但是,小学生毕竟语文知识储备薄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很多课文尤其是言简义丰的古诗文等,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不但可以顺利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给语文课堂带来新奇和活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1 开阔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

拓展语文专业知识的视野 多媒体电教技术介入之后,教师的备课容量和课堂教学容量都会远远大于传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泊船瓜洲》还是《杨氏之子》或是《北京的春节》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文化或者古代汉语文化或者说明文知识等的过程中,均会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而使教学内容显得更加专业、广博。以教学《北京的春节》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将在网络搜集到的与北京春节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展示给学生观看,以此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如此既超越了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的局限,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拓展语文教学技术视野 还以教学《北京的春节》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精心制作的PPT课件或者Flash课件。学生在学习、欣赏PPT课件或者Flash课件之时,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同学们学习《北京的春节》,其学习资源不能再局限于教科书中的课文和《语文学习同步资料》中的课文详解,而应该学会精选与《北京的春节》内容相关的各种网络资源开展自学,学习地点也不应该完全局限于语文教学课堂,而应该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技术教学平台,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与《北京的春节》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增强教学内容的精准性、形象性

普通话领读的标准性和引领性 以教学《学弈》为例。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均具备国家普通话考试甲级水平,但是在朗读课文《学弈》的过程中,在普通话语音、语调、语句的逻辑重音等方面,与网络中精选的《学弈》情境音画视频中的名家配乐朗诵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更何况,《学弈》是文言文,其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代学生日常阅读文本的表达方式差别巨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之内自己读通、读顺、读懂课文,而需要教师反复地引领学生诵读,直至学生熟读、背诵。毋庸置疑,这期间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口舌等都非常多。而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从网络下载的《学弈》情境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跟读、学习等,就可以轻易解决上述难题。

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录下每位学生的《学弈》课文朗读,然后再逐个播放出来,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课文朗读与教师从网络下载的《学弈》情境音画视频中的名家朗读相比较,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在朗读过程中在语音、语调、逻辑重音等方面与名家朗诵之间的差距。

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还以教学《学弈》为例。相对于教师的逐句讲解而言,多媒体电教技术的介入会让《学弈》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和立体形象性。教师在课前从网络精选下载的《学弈》课文情境音画视频,因为具备图、色、形、声、像等多维元素并茂的立体化审美特征,无论是对《学弈》课文中描写的故事情节的讲解和演绎,还是《学弈》情境音画视频中对《学弈》故事情节的真人演示,或者对《学弈》故事情节和人物动作的动漫化艺术处理等,都呈现出《学弈》内容的直观性与立体形象性。

3 突破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而呈现出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特点,但每篇课文都设置有一定数量的生字、生词以及内容理解方面的难度等。这种情况对于语文知识储备尚欠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由于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制作的PPT课件具有既直观又易于翻转的独特功能,因此,只要充分利用PPT课件这一特有功能进行辅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轻易地突破这道学习障碍,快速地吸收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以教学《北京的春节》为例。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这篇课文的下列教学难点、重点等分别做成微课课件,教学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翻转技术将之反复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强化记忆或深入思考。1)下列生字生词的读音与释义:“旬”“黏”“瓣”“榛”“浒”等。2)本文的写作顺序如何?3)课文写了北京春节期间的哪些活动?4)北京的春节具有怎样的民俗特点?5)作者为何要写北京春节的民俗而不写其他地方春节的民俗?6)北京春节的民俗与我们当地春节的民俗有哪些异同?7)比较而言,你更憧憬北京的春节还是我们当地的春节?理由是什么?

当学生每回答一道预设题目之后,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的翻转技术将这道题的答案展示出来供他们参考和对比;而对于上述开放性极强的预设题,则不设参考答案,只要学生的回答不脱离教学内容和言之有理即可。

4 重复运用精品教学课件

网络精品PPT教学课件的重复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多媒体电教技术应用方式,就是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的精品教学视频资源。比如教学《藏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课前从网上精选后下载的《藏戏》PPT教学课件供学生学习。学生则会利用具备下列诸多美学特质的PPT课件学到更多的知识: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重点突出;3)教学难度适当;4)教学过程清晰;5)预设问题难度适当;6)画面优美、动态感强。从网络下载的制作精美的《藏戏》PPT课件,既可以在教学播放,也可以在复习时再次播放,更可以在下一轮教学时再次播放。如此,教师既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件教学资源。

校本精品PPT课件的重复使用 以校本PPT课件《文成公主进藏》为例,这是凝聚着多位学校语文教师心血和智慧的PPT课件。学校的各位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科研活动中,通过反复观摩与学习该课件,挖掘蕴含于其中的优秀元素,发现存在于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等,对之加以改进后运用于教学之中。如此,既可以节省每位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为学校的语文创新教学积累宝贵的原始教学资料,学生也可以在精益求精的课件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介入多媒体电教技术,既可以拓展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又可以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精准性、生动性、形象性;既可以轻易突破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又可以重复运用精品PPT教学课件资源,真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基于新课程背景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实施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学弈读后感范文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现代文教学,还涉及了文言文教学。不管从文化传承还是从文学熏陶上来讲,文言文教学都不可偏废。因而教师要积极研究文言文导入的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向来进行阅读指导,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网络,优化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优化

一、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有力的情感因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受情感左右的成分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注意其趣味性。只有让学生认为即使是看上去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起来也是轻松有趣的,他们才会乐意翻开书本学习。由于新课的导入阶段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在导入环节多花心思,设计足够新颖、有趣的开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教材文本的研读上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世说新语》,将其比喻为小说、杂志、“知情人爆料”等形式,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压力。同时,再为他们播放央视制作的《世说新语》动画连续剧中的几个小故事,充分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接着,再以此为楔子进入到《杨氏之子》的学习当中。而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请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听了这首曲子的感受。这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很悲伤抑郁,有的说是清雅婉转,见仁见智,好不热闹。在充分抒发了听后感之后,教师揭秘:“据曲作者自己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正听懂了这首曲子,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吧。”从而得以让学生抱着一股好奇心去阅读这篇课文,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自我探究的意识也就更浓。同时,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价值,起到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作用。如在教《扁鹊治病》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趁机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中医和中药知识,以及适当地提一提神农氏、《本草纲目》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文言文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强化诵读理解,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的四十分钟始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阵地。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新课的导入之后,接下来就是该怎么教的问题了。在《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的诵读之中形成对文言文的语感,在语调和节奏的抑扬顿挫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语言之美。而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诵读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又正值记忆力的高峰段,很多文章多读几遍就能够背诵下来了。虽然有可能在现阶段对其深刻含义尚不能理解透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其中的真意也就渐渐清晰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以诵读为主。首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字、词、发音、停顿,向学生们示范标准的读法,让他们进行模仿练习。而在背熟之后,还可以将文言文章改编成现代文剧本,进行脱稿表演,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如在教学《学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网上的示范朗诵视频,让学生在听第一遍的过程中将句子的停顿、重音等用笔标示出来(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而射,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接着再播放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逐渐形成语感,同时也基本掌握了文章大意,锻炼了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剩下的时间即可用来做精读练习,教师将文中比较重要而学生又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拎出来,如“弈秋”的“秋”才是他的名,而“弈”则是因为他擅长下棋,所以才被称为“弈秋”,并不是他的本名。同理还有“庖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并以此类推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当中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整篇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布置小组任务将这篇课文改编成一个情景剧,要求表演过程中将两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台词尽量使用直译,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并纠正,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类似的部分进行强化,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舞台剧的模式也更能调动起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学习,进行自主学习。

三、课外扩展阅读,丰富学生文言文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习尤其注重积累,而新课标也规定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辅导,让他们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将文言文学习变成一种常态。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且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意识,因而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所学的内容向学生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言文文本,来巩固他们的课内学习,并开拓课外学习天地。

比如在讲到《春夜喜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搜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向他们推荐“三吏”“三别”这样的名篇。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自主选择阅读的篇目,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对文言文写作技法的熟悉度,增加知识积累。不仅如此,我们的教材中还特意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个板块,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诗词、对联、歇后语、名言警句等,教师应将其利用起来,作为拓展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一个据点。如在人教版语文新课标第九册中有一个“日积月累”的主题就是“名人名言――读书”,其中列举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诗句,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把这些诗句的出处查到,阅读全篇。并以“读书”为主题查找更多的相关文言文句子,选取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拿到班上来与同学分享。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票选所有这些句子中最有深意、最能启发人的几句,做成壁画的形式贴在教室的墙上,不仅做装饰之用,也时刻提醒着学生们要读书,起到一个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作用。而为了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论语》《三字经》《诗经》《千字文》等启蒙文言文读物中选择一本进行阅读背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四大名著的原著,更深入地去接触文言文,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

[参 考 文 献]

学弈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教学;课文教学

区别于其他学习科目,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在注重教学内容积极价值取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归纳。

一、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龄段语文教学的核心与重头戏,占据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识字教学这一有利契机,将德育有机渗透其中。

对此,我感受深刻。例如,在向学生分析、讲解了“骂”这一汉字的字形与具体意义之后,我询问学生是否能对“骂”这一汉字进行组词,学生积极性较高,纷纷举手发言,并回答出了“打骂”“骂人”“骂街”“痛骂”等众多词语。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发言,接着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骂’字的字面解释为: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刚才你们也用‘骂’字组了很多词语,那么,你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骂’是一个意义很不好的汉字。”“‘骂’字给人很不好的印象与感受。”“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骂人。”……

如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死板、单调的识字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更是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等的德育,真正将德育的渗透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阅读者同文本之间直接进行对话、交流与沟通的一个过程,通过认真阅读健康、内容向上的文本内容,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到正面而积极的信息,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领略到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正面阅读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在课文教学中有机而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了《学弈》这一古文言文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当时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什么同时跟他学习下棋的学生却在棋艺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这一问题如同钥匙一般,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大门,学生纷纷对此发表自身的认识与独特看法。有的说:“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自己心中,另一个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专心聆听弈秋的讲解,实际上他的心早就想着如何射天鹅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是导致他们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有的说:“那个人之所以落后于另外一名学生,并不是因为弈秋的棋艺不精,关键是他在上课时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讲。”

如此,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阅读、分析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有专心致志、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才能干好一件事。而这显然有利于其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以此为指导完善、规范自身的言行。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出发,适时、恰当、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德育渗透,这样才能在保证学生学会基本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从中明白、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为其身与心、德与智的平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参考文献:

学弈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经济博弈论;实验教学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60-02

“经济博弈论”是一门将博弈论原理与经济问题相结合,分析经济活动中各博弈方的对策选择的学科。传统经济学往往忽略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博弈论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的这一不足之处。目前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已经引发了一场全面的革命。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侧重对经济理论的阐述,忽视理论的具体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博弈论”课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经济博弈论”中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教学体系

在“经济博弈论”课程中,设计和组织适用于教学目的的实验,让学生作为被试参加实验,甚至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是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博弈理论以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好方法。

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首先在课堂上进行经济学实验。史密斯教授发展了一系列实验方法,为实验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目前实验经济学应用范围遍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博弈论是实验经济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经济学家对博弈论中许多著名的模型都进行了实验,出版了很多实验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经济博弈论”中的实验。

“经济博弈论”中的实验可以分为两类:验证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检验理论所设计的实验。在简化的实验室环境下,实验者能对被检验理论的自变量进行良好的控制,从而能比非实验方法更好地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加深对博弈理论的理解。

对少数拔尖学生还可以让其参与研究型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博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例如,在反复的试验中发现和前人不同的结论,这为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新的理论提供了证据。研究型实验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制度设计。过去的制度设计一般通过理论和逻辑推理得出,这可能会导致重大的制度设计失误。通过研究型实验可以借助实验室环境检验制度的效果,并进行改进。

二、“经济博弈论”中实验教学法的基本环节与内容

(一)基本环节

1.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指导语和实验变量的选择。在实验指导语中应包括实验的重要信息,例如资源与信息的初始存量、各被试可能采取的行动集合、实验各个阶段的简单的示例说明。指导语应该简明具体,容易为被试所理解。在实验中,可以直接控制多个变量。例如,博弈规则可以控制,博弈参与者的可选方案集合也可以控制。为了将无法控制的干扰变量从处理变量中独立出来,应该将被试进行随机化分组。

2.实验实施过程。在实验前教师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如用作实验的道具以及现金等。有时还应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实验规则。在宣布实验开始后,把实验指导语发到学生手中,由教师大声读出并向学生解释有关问题。实践证明,有的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容易误解实验规则,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然后按照规则进行实验。教师观察和监督实验过程,提醒学生遵守规则,做好实验记录。

3.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及其助手整理实验数据,得出结果。接着宣布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重点是比较理论预测结果与本次实验的异同,对不同之处认真分析其原因。

(二)基本内容

“经济博弈论”的许多理论都可以用实验来检验和发展。可以考虑进行以下实验:

1.协调博弈实验。协调博弈在许多经济问题中都存在。协调博弈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合作的困难以及给参与人可能带来的福利增加。例如,协调博弈实验可以通过扑克牌来进行。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两张扑克牌,一张红色,一张黑色,两个学生配对。选择黑色扑克牌的人得到1元钱。选择红色扑克牌的人则要根据对方的选择来获得收益,如果对方与自己选择一致,则红方得到5元钱,否则得益为0。

2.选美博弈实验。选美博弈是一种测量重复删除劣策略步数的工具,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们在博弈时是否具备完全理性。教师要求n个学生每个人i同时在区间[0,100]中选择一个数字xi。用p(0

3.最后通牒博弈。最后通牒博弈可以检验人们对不公平的反应。教师将参与的学生分组,每组两人,并任意指定一组中两人分别为A和B。先由A提出按一定比例分配一定数量的钱,而B有权接受或者不接受该方案。如果B接受该方案,则二者各获得由方案所决定的金额。如果B拒绝该方案,则他们都将一无所获。如果B最大化其收益,则他会接受任何分配方案。如果A最大化其收益,并且预期到B也追求收益最大化,那么他将决定分给B一个最小金额即0元。我们的研究表明A大多将总金额的30%~40%分给B,当A分配给B的比例小于20%时,超过50%的B选择拒绝。这个结果与理性经济人最大化其收益的假定不符 [1~2]。

除上述实验外,还可以进行囚徒困境博弈以及公共物品博弈等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博弈论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三、实验教学法在“经济博弈论”教学中的优越性

将实验教学法运用于“经济博弈论”课程,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准确掌握理论,提高创造能力。

1.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经济博弈论”包含大量的理论模型,对大学生来说,由于其实践经验较少,会感到很抽象,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单纯的理论讲解使得学生没有验证理论的机会,难以引起学习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好。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中模拟现实的一些情况,进入完整的实际操作情景,通过对实验程序和规则的掌握以及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可以归纳出其中所包含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约束条件并进行创造性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实验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26.

[2]董志勇.实验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7-81.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Economic Game Theory

YAO Tao,LIU Qian-qia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学弈读后感范文6

孙路弘通过对资深销售顾问全脑销售博弈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30条结论。他说,运用这些原理,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销售员。而且孙路弘用大量的案例来印证这些原理。我们摘选其中的几条:

左脑是利益,逻辑线索,理性思维;右脑是友谊,模糊意识,感性思维。

潜在客户用右脑认识销售人员,用左脑建立信任。

左脑是深思熟虑的地方,右脑是现场发挥的地方。

关注销售人员的左脑建设,左脑能力的内容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的。相对来说,右脑能力的内容和水平是难以通过培训来实现的,因此,需要识别销售人员的右脑水平。

右脑是有关沟通表现、处世能力的;左脑是有关思维表现、思考能力的。

全脑销售博弈的学术说法是LPRS(Left Brain Planning,Right Brain Selling),即左脑计划、右脑销售。

“我们访谈了100名各行业的顶级销售顾问,跟踪了各类销售员的销售过程,最终我们发现,如果你掌握了左右脑在决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做足了相关准备,达成销售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孙路弘说。销售前做什么准备,销售初期,中期和后期怎么做,哪些情况下人们一般用右脑思维,哪些情况主要用左脑来思考,如果你对这些都非常清晰,你将无往不胜。这就是《用脑拿订单》一书的主旨。

比如,中国女性购车者经常会依靠对销售顾问的个人印象来决定是否在这个车行买车,这就是一种模糊的决策行为。这种行为归结于右脑的控制。另外,人们对世界大品牌的盲目崇拜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你会看到《用脑拿订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3”:右脑是友谊,模糊意识,感性思维。

“另外,大客户销售又有所不同,我用了专门的章节来阐述”。大客户是左脑决策,右脑感知。没有一个企业的采购人员会说:“我觉得他们不错,就选择他们作为供应商。”大客户采购不是一人决策,而是多人决策,是客户内部多个因素、多种力量综合的结果。一个销售人员操控如此复杂的多个力量,需要有全脑博弈的能力。

孙路弘在书的最后附有“失败销售的12条歧途”。可以说,《用脑拿订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全心全意为读者着想的好书,而孙路弘是一个思考周密的人,是一个顶级的销售员。

《用脑拿订单》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实战案例,又紧紧围绕着全脑销售总结出的原理。结构紧凑,版式活泼,也能反映出背后出版方的良苦用心和专业精神。

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区总裁曹虎说,《用脑拿订单》是一本最有原创价值的关于如何提升销售绩效的书,的确,很多读者也对照着书中提供的技巧展开自己的工作。孙路弘说,在《用脑拿订单》出版后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读者反馈了大量的信件,而且都是近千字的回复。

学弈读后感范文7

关键词:博弈 语用学 不确定性 说话人 听话人

博弈语用学是将博弈论(game theory)方法应用到语用现象的研究中,通过对交际过程进行博弈建模,运用数学手段计算话语的效用,解释人们语言使用中的种种现象(吴炳章,2008)。它探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如何根据对方的意图和理解方式调整自身的策略,选择应发送的信息,听话人怎样对说话人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并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当把交际的本质看成是说话人通过发送某种语言信号来操纵听话人从而影响其决策的过程时,言语交际行为也就成为博弈行为。

在语用博弈过程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意义上的不明晰或听话人解读的偏差均会造成信息传递的扭曲,从而导致言语交际中信息不确定性的产生。这种不确定性可能给交际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损失。在语用博弈模型中表现为对话一方或双方的损益值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优化。分析语用博弈过程的信息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有助于交际双方选择正确的语用策略,提高说话人与听话人的收益,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说话人首先根据交际的目标选择不同的语言信号发送给听话人,听话人对信号进行理解或解释,从而使语言信号变成有承载内容的信息。如果听话人接收的信息足够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则可达到交际目标;如果说话人发出的信号传递到听话人那里仍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则有可能无法实现成功交际。造成信息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说话人语言表达意义上的不明晰、听话人解读的偏差以及语境模糊。

一、说话人方面导致的信息不确定性

说话人的刻意模糊、表达形式上的语义或语法歧义等主、客观因素均会影响说话人语言意义的明晰程度,从而导致语用博弈时的信息不确定。

(一)刻意模糊

所谓刻意模糊(deliberate ambivalence),是指说话人在语用博弈过程中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因素的考虑,不便直言其意,而是采用间接表达方式,有意使听话人难以准确把握自己谈话意图的一种语用策略。在现实的言语交际当中,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会把原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吴亚欣,2006)。例如:

他(悄悄地):愿意作我的妻子吗?

她(羞得低下了头):我笨,又不漂亮。

男女青年谈了一定时间的恋爱,男方提出结婚要求,而女方出于矛盾或怕羞心理,巧妙地选择了刻意模糊的语用策略,使其回答具有明显的信息不确定性。她的不确定回答可以解释为女方常有的矜持、不自信,或对男方的考验等等。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该回答都是女方当时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表达,为下一话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期待男方可以增加一些要娶自己的理由。可以换一种方式思考,若男方就此失望地离去,她一定会因自己的错失良机而懊悔不已。

再看另一个例子——正在用餐的客人将饭店服务员叫到桌边说:

Waiter,there’s a fly in my soup.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个心平气和的陈述句,却暗含抱怨和指令等言外之意。顾客希望通过这种刻意模糊的陈述使服务员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口头致歉并赶快行动去换一碗汤。如果大动肝火地说“你们的服务怎么这么差,汤里竟然有苍蝇!赶快……,否则……”,很可能会影响自己及周围就餐者的情绪,并且在矛盾冲突尚不明了时,对一个服务生大发脾气也显得说话人不够绅士。很显然,说话人是希望通过这种低调的处理方法解决问题,从博弈的角度,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相对确定或较高的收益值。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说话人言语交际中的刻意模糊可以导致信息的不确定。这种说话人主动采取的刻意模糊语用策略为其下一话轮争取到了更多的主动权,使其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掌控接下来的对话内容,进而在语用博弈中带来更高的收益。

(二)语义模糊

自然语言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吴亚欣,2001),人们的逻辑、命题和假设等不能在自然语言中找到与之一一对应的词语来表达。这种由于语义的界限不清而造成的语义不确定称作语义模糊。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

The old man is bald.

“bald”的词典释义是“(of people) having little or no hair on the scalp”,那么头发到底少到几根时才算“bald”呢,人们对此并没有一个精确统一的标准,它的所指范围具有模糊性。再如:

She is a studying machine.

这里的studying machine涵义不唯一,既可以是对她读书刻苦的褒奖,又可以是对高分低能者的嘲笑。

由于说话人使用了语义模糊的词或句子,使得说话人意图变得难以确定。说话人之所以没有将模糊的信息以更加清晰的形式表述出来,是因为说话人预计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可以正确解读其含义,而过多的解释只会增加会话成本。然而,正是这种单方面的预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时的扭曲。

(三)语法歧义

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词汇层面,是语义模糊;当它表现在句子层面,就是语法歧义,即由于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法组合或切分而导致理解上的歧义。下面的例子是由于说话人在表达时短语放置的位置不清晰而引起听话人理解上的歧义。

The kids answered the question that the school master asked without hesitation.

在该句话的理解上,听话人很可能不清楚是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是校长毫不犹豫地提问。

类似的由于语法结构引起的语义理解歧义情况还有很多。据统计,汉语中仅述宾结构可能产生的多义句就达45种以上(曾剑平,2010)。例如:“骑了两年的自行车、热爱人民的军队、我看见他笑了”三个语句可分别做如下分析:骑了/两年的自行车(述补),骑了两年的/自行车(定中);热爱/人民的军队(动宾),热爱人民的/军队(定中);我看见他/笑了(我笑了),我看见/他笑了(他笑了)。

(四)修辞效应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经常会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突出表达效果,增强感染力。例如,“他过去了”中的“过去”可以是“死”的委婉语。由于修辞需要通过遣词造句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说话人的真正含义和字面含义之间一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当所述信息传达到听话人那里时,就可能存在理解上的不确定性。

以目前收视率较高的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笔者曾在一期节目中听到某女嘉宾在评价男嘉宾长得“老气”时,使用了“他长得太着急了”的表述方式。女嘉宾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修辞手段,是因为:其一,她必须正面回答灭灯(拒绝男嘉宾)的原因;其二,她可以通过幽默感的展示增强观众对自己正面的记忆为其加分;其三,女嘉宾没有直接指出男嘉宾的缺点,避免了与男嘉宾之间的正面冲突,得罪人的话可以通过主持人来陈述。结果是男嘉宾果然没能马上听懂,于是主持人就不得不直白阐述“长得太着急了”的真正含义,做了一回黑脸包公。

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上述语用表述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女嘉宾言简意赅、一箭三雕的巧妙回答,在当时语境下为自己赢得了最大收益值。

(五)信息量不足

言语表达往往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扩大其信息容量,拓宽想象空间,但也会因为信息的不足而产生不确定性。例如“我每月的工资为1万元”这句话,并非指说话人的月工资一定刚好是1万元,很可能是10200元,也可能是9800元。这种省略的表达方法符合交际活动中的最佳关联性(Sperber&Wilson,1986),说话人只想给出其工资的大致范围,无需对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断言。而此时若听话人出于某种原因特别想知道工资的细节,信息量的不足就会给听话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从语用博弈的角度,听话人不得不增加成本以消除不确定因素。

二、听话人理解偏差导致的信息不确定性

话语的意义不是由说话人或听话人单方面发生(Thomas,1995),因而语用博弈中的不确定性也会贯穿整个动态交际过程。听话人理解的偏差也往往会导致信息不确定性的产生。请看下面的例子:

(A、B 是同一个学院的研究生。按照惯例当天下午应该有一个讲座。)

A:你知道下午是谁做讲座吗?

B:是谁呀?

A:我不知道,所以问你呀?

B:哎哟,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这个例子中的A是具体询问做讲座的人是谁。但是从B 的反馈话语中可以看出,B无意中把A的询问当作对方陈述事实的预示语列(何自然、申智奇,2004),所以导致B的理解性偏差。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类似的由于听话人理解偏差而产生信息不确定性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语用博弈模型中表现为增加了双方的对话成本。以上述对话为例,若非听话人的理解偏差,完全可以缩略为:

A:你知道下午是谁做讲座吗?

B: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两组对话的交际结果完全相同,但由于第二组双方对话的成本均降低一倍,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却大大提高了。

三、语境模糊导致的信息不确定性

I’m glad to tell you that John has just received a degree.说话人在表述该信息时将“degree”一词的类属范围说得很笼统(何自然,2000),没有具体提及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但是说话人在对话博弈过程中,知道听话人对John这些年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一语境很清楚,此处的“degree”指的一定就是博士学位。再增添任何信息都只能增加会话的成本,减少收益。

如果听话人接收的信息足够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则不确定性消除,交际达到目标;如果听话人理解错误,或者接收的信息不足,无法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则对话双方面临交际失败的风险,交际可能无法达到目标。可见,说话人在发送信号之前要对听话人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具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期,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语用策略,减少听话人接收到信息后面临的不确定性,降低其决策的风险,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将博弈论作为工具引入对语用学的研究,展示了语言使用的更广阔的共时、历时研究前景(向明友,2007)。在语用博弈中,交际双方通常会面临不确定性,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发出的信息后要对其言语内容进行分析、决策并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说话人根据听话人的策略进一步选择自己下一步应该发送的信息。说话人要尽力消除言语表达的不确定性,减少会话成本,提高收益值。听话人也要尽快决策,从多种可能的信息含义中挑选出概率最大的信息,使得交流可以顺利进行而不至产生误会,减少会话风险。

信息不确定性是语用博弈中的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增加会话成本、提高会话风险,但若巧妙加以利用,也可以成为会话双方语用策略的一部分,取得意想不到的高收益。对语用博弈中信息不确定性的产生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解释交际中的语用现象,改进语用策略,从而更加充分地反应人类交际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吴炳章.《博弈论和语用学》介评[J].现代外语,2008,(1).

[2]吴亚欣.含糊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6,(1).

[3]吴亚欣.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和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1,

(1).

[4]曾剑平.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以意义模糊和歧义为例[J].南

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

[5]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6]Thomas,J.A.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7]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3).

[8]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

学弈读后感范文8

予观弈①于友人所。一客数②败,嗤③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④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⑤之。甫⑥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⑦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⑨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o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注释】

①弈:下棋。

②数:屡次。

③嗤:讥笑;嘲笑。

④不逮:不及。

⑤易:交换。

⑥甫:刚刚。

⑦益:更加。

⑧赧:因羞愧而脸红,惭愧。

⑨讳:隐瞒。

【译文参考】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多次输棋,我讥笑他失算,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

过了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非常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就已经取得主动的优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思考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看到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省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袒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人人都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世间现在没有孔子那样的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解说】

作者用围棋作比喻,阐述了人贵有自知之明, 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寓意深刻,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观己之失难,为人要谦虚,不要太自以为是。应当“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事物。全文短小精悍,议论风生,能给我们许多教益。【赏读提示】

唐诗中有不少涉及音乐的作品,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往往借咏琴而言志,或借写听琴而抒情。李颀的《琴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与友人饯别的宴席上听琴后所作。

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席间主人邀请“广陵客”弹奏鸣琴,以助酒兴。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三、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般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好一派凄冷肃杀之气!这里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酒宴已入高潮,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初弹渌水后楚妃”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让人联想其意。《渌水》是著名的古琴曲,为蔡邕《蔡氏五弄》之一,清空淡雅。“楚妃”即《楚妃叹》,也是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名曲,属于深情绵邈之曲。

七、八句从听者的角度侧面烘托出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苍茫的高天之上,星星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那么快。“皆静”“四座无言”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时专注着迷的神态,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推移,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学弈读后感范文9

一、 溯历史,增强自豪感

“国运盛,棋运盛”。围棋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单就围棋起源这一话题,有神话版和历史版说法。撇开神话版“尧造围棋”的起源说,我们来了解一下能考证到的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吧。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代“弈”专指围棋。《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成为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了。

上述围棋起源说,可以说明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和日本。因此,社会上才有“中国是围棋的生母,日本是围棋的养母”的说法。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以围棋教育为载体,通过“围棋历史(典故)评说”、“围棋诗词鉴赏”、“棋谱赏析”、“电视欣赏”、收看喜闻乐见的围棋动画片、“历代棋星故事演讲”等活动载体,让学生了解围棋的发展史,了解中国历史上围棋事业的辉煌与落败,是一种切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培养。当年中国围棋追赶日本的时候,老一代的棋手陈祖德、聂卫平等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发奋图强,呕心沥血,才开创了中国围棋今天的新局面。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有责任将围棋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 练静思,养成好习惯

同志说过:“围棋是智慧的体操。”小学生学习围棋不但能开发智力,而且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这在围棋实战中,我们不难体会到。

比如:在对弈中棋手必须谨慎从事,步步为营,除了思考自己的棋路,还得时刻注意对手出招,想不专心都难。所以,反复的对弈练习,不断培养棋手的注意、思考等习惯。

又如:围棋是无中生有的游戏,棋子虽然在棋盘上平面移动,但布局攻守必须事先在脑海中有个全盘的方略,才有可能攻守自如。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局观念和统筹思想,这些都是生活、学习中的良好习惯。

不过,在黑白世界中玩耍,首先要让学生迷上围棋,才可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围棋活动的纪律。初学者,特别是低段学生,对弈中常常互相指责对方犯规,甚至乱丢棋子,大声喧哗,这是难免的。但教师要严格进行纪律约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尝输赢,健全心理品质

网络上有何铁勇老师原创的小学围棋课程标准,《标准》把围棋教育的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文化历史目标”、“身心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学校多年的围棋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围棋对弈是健全学生心理的有效载体。

鉴于此,让我们来看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它认为在人的生命意志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欲望。的确,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每个人都认为:“我是最出色的”。而围棋竞技,正是满足了人的征服与攻击的欲望。足球、拳击、所有棋类,莫不如此。它们是一种变相的战争游戏,为人类的攻击望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发泄渠道。在围棋对弈中,人类潜在的欲求得到了满足,心情就愉悦,就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其一。

其二,学生在反复的围棋竞技中,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影响整个人生。同时,竞技是残忍的,输赢是常事,学生在一次次体验成功与失败后,会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像一部电视剧中的台词一样:“笑一笑,没什么过不了!”。其耐挫力不断增强,逐渐做到如苏轼所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坦然。这对目前的这一代在蜜罐里泡大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历练。

第三,棋逢对手,为了取得一局棋,棋手必须耐心、细致、自信;面对一盘棋的失败,棋手必然要反省失误所在。这样,棋手在一次又一次的竞技、成功、失败等的体验中,不仅培养了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还培养了平静、耐心、细致、自信、竞争、自律、自省的心理品质,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了意志,磨练了性格,有助于心理健康。

四、 品内涵,感悟人生哲理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同样,手谈艺术变幻莫测,生中有死,死中有生。人生如棋,有进有退;棋如人生,胜负寻常。我们认为,学习围棋,从文化角度而言,主要不是去争胜负,而是去取势,去悟道。多年来,学校在普及围棋教育的基础上,还定期组织“棋理人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组织围棋竞技活动,收集和赏读富有哲理的围棋故事、格言、棋理,这都让学生在品读棋道中品味人生。

围棋要穷其变化究其内涵,其中的人生哲理,禅味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学校近期组织了一次“学围棋学做人”的征文比赛,下面是我们学生对棋理的点滴感悟:

金子展同学在文中写道:“……就这样,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我输了这一盘。通过这盘棋,我知道了:投子就得无悔。棋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人生不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吗?我们每走一步都得慎重,世上没有后悔药。……”

李思聪同学在文中写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会遇到荆棘绊路,也许会碰到礁石挡道,也许会遇到一个一个的陷阱……但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些看来不可逾越的绊脚石,终究会被我们踩在脚底下,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就像在下棋时,对手会给我们设置重重的障碍,让我们的棋局险象环生。但只要我们不怕困难,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的败局就会有转机。我们的人生也一样,面对困难不垂头丧气,乐观向上,一切不如意就会过去,就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学弈读后感范文10

一、逆向物流概述

由于物流在我国兴起较晚,物流传入我国的同时逆向物流在国外被提出,因此我国在正向物流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在进行逆向物流有关研究,有关研究还处于非常浅显的研究层面,主要是针对逆向物流概念与兴起原因做出有关解释。但近年来逆向物流慢慢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对逆向物流进行了大量的探究,李军等(2010)在EPR制度框架下研究我国逆向物流的状况与缺陷 。张保银等(2006)以构建委托-模型为桥梁来分析政府行为的变化及企业道德风险问题,并以此促使企业开展逆向物流活动。宫大庆等(2013)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构建契约激励模型用以研究逆向物流供应链中的委托-问题。

二、逆向物流利益主体概述

逆向物流利益相关主体既是逆向物流的关键参与主体,同时也是受益方。在刚开始的逆向物流研究中,把逆向物流的主体定位于企业这个单独的个体,认为企业单方面的就能建立起逆向物流网络,如王长琼(2003)、程广平(2007)立足于逆向物流系统运作模式来探讨我国企业逆向物流模式,最后提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此时研究的主体只有企业,而在实际的逆向物流中,牵涉到的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相关任务,还牵涉到政府和消费者,成功的逆向物流系统单靠企业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逐渐开始有学者把逆向物流纳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范畴中来进行研究,并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间的责任、义务与利益协调机制。同时,由于三者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相抗衡的,进而博弈论开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逆向物流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逆向物流利益主体博弈分析概述

1.逆向物流博弈主体划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博弈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业、消费者等。覃艳华,曹细玉(2006)认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间多方博弈是企业是否开展逆向物流活动的关键。只有当政府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企业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消费者提高环保和回收意R,才能确保逆向物流活动顺利开展。姜燕宁,郝书池(2012)认为逆向物流的发展与社会、企业及公众紧密相连,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作为逆向物流利益相关主体,对逆向物流的发展具有不同驱动力。且其博弈结果会对发展逆向物流产生直接影响并为其提供有利决策依据。因此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主体间博弈过程,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参与逆向物流的不同动机。

但也有学者只将政府与企业列为博弈主体或称“局中人(Player)”。如:李金勇,刘威等(2007),郑克俊等(2009),季京京(2011)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在生产者责任制基础上建立政府和企业间博弈模型,分析了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的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与行为,并对政府如何有效促进企业开展逆向物流,企业如何积极应对政府的相关政策高效地开展逆向物流活动进行了详细探讨。

还有学者认为博弈应包含多方主体,如:王启慧(2013)认为逆向物流的发展过程是利益相关主体即政府、制造业、消费者及第三方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过程,并运用博弈论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该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博弈模型,以及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委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恰当积极地介入其中对逆向物流活动的顺利开展十分关键。黄雪茜(2010)提出再生资源逆向物流的概念,并指出其主体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利用博弈论有关理论及方法,分别建立政府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公司间等一系列的博弈模型,再通过分析得出各实施主体有关决策,针对各方和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实施逆向物流的建议。

2.逆向物流博弈分析应用领域。由于我国有关逆向物流的研究兴起较晚,因此逆向物流的应用领域也比较狭隘。一般以废旧家电和其他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为主,逆向物流利益主体博弈分析在这些领域应用较广泛。许颖(2006),杜茂康,陶波等(2014)以废旧家电为例,构建了以政府、家电回收企业和消费者为参与主体的废旧家电回收逆向物流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发现废弃家电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决定了政府是否对废旧家电逆向物流进行管理,而企业是否对逆向物流采取积极态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是否干预,另一方面取决于实施逆向物流的成本和收益的高低。而学者陈国兵(2010)对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研究是通过将其发展分为建立期和运营期。分别探讨并分析了政府和企业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博弈中各自的总收益,以及政府应采取促使企业构建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的策略,最后以废旧电视机逆向物流为例来说明博弈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付小勇(2012)运用演化博弈建立了针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政府激励生产商演化博弈模型,并以DEMATEL方法为基础分析生产商实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制约因素,为处理商选择回收渠道提供了方法支持,也为政府科学制定激励政策和生产商有效建立回收体系提供了建议支持。

3.逆向物流博弈模型构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逆向物流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并构建模型,从静态博弈模型和动态博弈模型的角度来看:屈晓娟(2012)杜茂康等(2014)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构建利益主体静态博弈模型,并对各主体在不同策略下的收益进行均衡分析并探讨各方在逆向物流中应该采取的策略,最后为逆向物流的有效实施提供政策性的建议。汪传旭(2003)针对逆向物流的产生方和处理方之间存在对抗与合作并存的问题构建逆向物流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对其进一步修正,推出动态分析等式模型,为博弈双方取得最佳逆向物流效益提供参考。从有制度安排和无制度安排下的博弈模型构建来看:贾小玫,冉净斐(2005)针对企业在实施逆向物流时带来的回收成本大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问题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从无制度安排和有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对再生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制度安排下的逆向物流的博弈模型的一般形式。博弈模型构建的其他方面:孔斐然(2007)构建了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提出构建逆向物流网络时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有关应对措施及建议。牛晓冬等(2011)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三者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中的利益博弈关系,并分别建立各自的博弈模型并得出各自的均衡解,通过比较,给出了在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专业企业有偿回收废旧家电的新的机制体制。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逆向物流利益主体博弈分析的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在阅读文献之前的猜想基本一致,虽然获得相关文献不多,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以我国的文献为主。从文献阅读的情况来看,虽然国外文献不多,但足以看出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物流的研究起步早且已经相对成熟,对于逆向物流研究已经形成体系,对于废旧产品的再生产、再使用、再循环等具有一套独立且完善的处理机制,而逆向物流中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模型也相对完善。而我国由于引进物流较晚,故而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不多,或者说研究的不太深入。一方面,从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21世纪初,近5年来有关研究很少,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回收物流意识薄弱,故而对逆向物流利益主体博弈的研究面较窄,仅局限于废旧家电与废旧电子产品等领域,对废旧包装,尤其是今年来逐渐盛行的电商物流产生的废旧包装物等回收物流的研究几乎存在空白。

学弈读后感范文11

【关键词】博弈论 海盗博弈 数学模型 投票模型

在博弈论和数学领域,一直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海盗博弈难题:5名海盗找到了100块金子,需要分配。这些理性的海盗按下面的方式分配:最强的海盗提出分配方案,所有的海盗投票决定是否接受(包括提出方案者本人)。如果50%以上的海盗赞同此方案,那么提议通过。在只有一半人同意的情况下,提议者拥有决定权。如果没有通过,那么提议人将被扔出船外,然后下一名最强的海盗提出新方案。海盗们基于三个因素来做决定:第一,自己活下来。第二,得到的金子最多。第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把别人扔出船外。那么最强的海盗最多能得到多少金块?

研究这个模型的人很多,题本身也有不少版本,最重要的是华威大学的史都华教授。他将海盗博弈模型推广至无穷,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并得出了有趣的结论:“由于这些海盗所实行的那种民主制度,他们的事情就成了最强的一批海盗多半都是下海喂鱼……只有最弱的200名海盗有可能分得一份脏物,而他们之中又只有一半的人能真正得到一块金子,的确是若者继承财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思路:

首先我们把海盗按照实力逆序编号(1号最弱),然后从只有两名海盗的情况逆推(这是解题关键)。只有两个人时,2号的任何提议自己都会同意,这时他就有了一半的票数,而且又有决定权(即使按照实力来讲,他也足以仗势欺人),所以任何议案都会通过。他的选择显然是独得黄金。

三个参与人时,两人时的结论变成了已知条件。 3号需要一票就能超过半数,他知道无论如何,2号都会为了独得100块金子而反对,讨好2号没有意义。但1号只要得到微弱的好处就会支持3号。所以分配方案是99:0:1。

依此类推,4号的方案是:99:0:1:0。5号的是:98:0:1:0:1。而这之后发展到无穷参与人的结论都是在此基础上推导的。

其他对海盗博弈的引用或研究则常见于趣味数学题中。[3]篇幅所限,我们不多做论述。 然而,笔者见到这个博弈问题后,感觉原始投票比例的设定不符合现实社会规则,并尝试改进(事实证明,投票比例变动与结果息息相关)。我们现在看一种经典的投票比例:三分之二多数。

现在题目变成了“只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的海盗支持的方案才能通过,并且在同等效力的方案中,提议者会优先讨好实力强的海盗(这样会简化计算)。”同时需要改变的另一题设是:“海盗们将按实力顺序排序,由最弱的海盗先提出分配方案,并依此类推。”因为只剩两名海盗时,2号提出任何方案时,1号都不会同意,这样1号可以把2号扔出船外,自己独得100块金子。我们只有让方案的顺序发生变化来实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接下来3号依然会独吞黄金。具备基本的分析思路以后,类推时我们采用表格法:

推导进行到12号时,我们发现了规律:从6号的方案开始,实力位居前四的海盗们将稳得6块金子。其中编号能被4整除的方案,按顺序表示为:1:2:0:3。编号被4除余1的方案,按顺序表示为:2:3:1:0。编号被4除余2的方案,按顺序表示为:3:0:2:1。编号被4除余3的方案,按顺序表示为:0:1:3:2。编号大于6的方案从5号之后则进入另一规律,制定方案的海盗会按0:1:2的顺序,循环往复的给比自己编号靠前的海盗逆序分配金子,直至分配到5号。剩余的金块则留给自己。

99号是最后一个能自己留下一块金子的海盗。他总共得到66票支持,刚好达到三分之二。100号虽然一无所有,但他买通了66名海盗,加自己共67票刚好保住一命。101号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但他用实际行动挽救了102号。

学弈读后感范文12

论文摘要:当今劳动价值论受到诸多的质疑,本文运用现代博弃论的基本忍想与分析方法,分析劳动价值的成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劳动价值问题,并对它依赖的前提条件作了初步的讨论

一、引言

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在古希腊思想家的经济思想中就有了萌芽,后经古典经济学家的发挥到马克思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历经艰难。尤其是马克思之后100多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当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引起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总有人宣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在的情况更为如此,长期以来许多人由于对劳动价值论的庸俗理解以及误解,以致认为劳动价值论与当今的经济现实冲突。当然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科学理论必须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加以发展。故我们提出“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来关于“深化研究”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仍停留在概念之争上,或者只是引经注典,未抓住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深化研究”首先应准确把握“劳动价值论”的“源头”,也即是“劳动价值论”是解决或回答什么问题的?它的理论抽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现在还成立吗?如不成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众所周知,经济学中的“价值”反映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从逻辑上讲它更主要的是一个关系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交换时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量的比例关系即交换价值,背后即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回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到底交换的是什么?交换的法则是什么?表现在商品上就是量的比例关系是怎么确定的?劳动价值论的回答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劳动,量的比例关系的确定是基于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为什么如此呢?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构建的理论前提与假设就是:人是劳动的、社会的人;人是把劳动付出看作第一位的;在劳动中资源无限制,使用其生产要素的代价可忽略;劳动可自由转移。这些条件是对现实作的理论抽象,这种抽象与自然科学中“质点”“理想气体”的抽象是一样的,与实际的具体情况当然有“出人”。故劳动价值论在分析具体现象时,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抽象应用肯定会导致“冲突”。本文试图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运用现代博弈论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分析劳动价值的成因.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一种博弈论的诊释。

二、商品交换与博弈

博弈论也可称为游戏理论(Game Theory ) , 1944年诺依曼(1V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研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一些最重要的博弈论的概念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如“纳什均衡”。现在博弈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科的接受与运用,贯穿了几乎整个微观经济学,并且已扩展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环境、劳动、福利经济学等方面研究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博弈即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竞争或合作,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就是系统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弈间题,寻求各博弈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弈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在博弈解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即是“纳什均衡”。现代博弈论分析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运用相应的数学工具构建模型,寻求并分析各种博弈方都不感或不会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策略组合,只要这种策略组合存在且是唯一的,博弈就有绝对确定的解。这种各博弈方都不愿单独改变策略的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它的现实意义就是博弈方在“纳什均衡’,下都感到相对“满意”。此状态是稳定的,否则博弈方就会调整各自的策略,是不稳定的。

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是一个利益相互依赖且相互对立与竞争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利益的得失,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且有可供选择的策略,双方的策略选择有相互依存性。这些都完全符合博弈的一般特征几故此,我们可对商品交换构建一简单的博弈模型,并运用基本的博弈分析方法。寻求其“纳什均衡”。从而进一步解读劳动价值论。

三、用博弈论分析劳动价值的成因

为使分析问题简化,我们假定在一简单的社会中,有甲、乙两个商品生产者,且都可选择生产A, B两种商品;各方对自己与对方生产商品的劳动付出是清楚的,自己付出的劳动为负的收益,获得别人的劳动为正的收益;从抽象劳动的角度,劳动付出的多少有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复杂程度相等。’

如此我们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假定A, B两种商品不按等量劳动相交换(比如生产A1单位时间劳动可以交换生产B2单位时间劳动);第二种情况,假定按等量劳动交换(即生产A1单位时间劳动交换生产B1单位时间劳动)。

1.情况一:博弈的纳什均衡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我们构造甲、乙两人在一次基本交换商品(即1单位A二2单位B)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1:

此矩阵的含义是:甲、乙双方都有选择生产A或生产B的两种策略,左上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A,乙也选择生产A。如此,不存在商品交换的可能,两人自给自足,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劳动相等,故双方的劳动收益为0。右上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A,乙选择生产B,按照1单位A=2单位B交换,则甲付出1单位劳动,获得乙的2单位劳动,收益为+1,而乙付出2单位劳动,获得1单位甲的劳动,劳动收益为一1。左下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B,乙选择生产A,仍按上方的原则交换,则甲劳动收益为一1,乙劳动收益为十1,乙劳动收益为+1。右下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B,乙选择生产B,则也为自给自足,双方的劳动为。

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求解“划线法”(图2)容易得出此博弈的解—纳什均衡为甲、乙都选择生产A。它的含义是:如甲选择生产A,则乙选择生产B的得益为一1,选择生产A的得益为0,对乙来说生产A比生产B得益多,故乙会选择生产A。如甲选择生产B,则乙选择生产B的得益为0,选择生产A的得益为+1,生产A的得益比生产B的得益多,故乙也会选择生产A。当然甲也会采取相同的方法选择他的策略,结论也是选择生产Ao

在这样的社会中,两人都生产相同的产品,当然就不存在分工,交换也不存在,价值也就无意义了。此种情况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符,用归谬法逆推,所假定的1单位A二2单位B的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是行不通的。

2.悄况二:博弈的纳什均衡

在此情况下,按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甲乙二人不论选择生产A或生产B,交换或不交换,劳动付出与劳动收益相等,故劳动得益都为0,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得益情况。比如甲生产A相对生产B有优势或有更多的心理满足感;而乙生产B相对生产A有优势或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应该说这种情况在社会经济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的。如此,甲选择生产A尽管劳动得益为0,但其它方法相对生产B有更多的得益,不妨记为+a,相应的生产B就会有更少的得益,记为一a;而乙选择生产B相对生产A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得益,记为+b,生产B相对生产更少的得益记为一b。这样双方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3:

此矩阵的含义是:左上方框为:甲选择生产A,乙也选择生产A,则甲的得益为+a,乙的得益为一b右上方框为:甲选择生产A,乙也选择生产,则甲的得益为+a,乙的得益为+b;左下方框为:甲选择生产B,乙也选择生产A,则甲的得益为一a,乙的得益为一玩右上方框为:甲选择生产B,乙也选择生产B,则甲的得益为一a,乙的得益为+b0

同样用“划线法”可得出(图4),此时的纳什均衡为甲选择生产A,乙选择生产B。它的含义与前一种情况相似,即甲的考虑为:如乙选择生产A,则自己选择生产A,尽管劳动得益为0。但其它方面得益为+a,选择生产B的得益为一a,两相比较,选择生产A。如乙选择生产B,则也为如此,故不论对方如何,自己选择生产A。依此,乙也会作同样的考虑,肯定会选择生产Bo

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中,甲生产A,乙生产B,就出现了社会分工,而产、品交换是按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进行的,否则就出现了第一种情况。

四、几点讨论

以上两种情况的博弈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在原初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价值生成的必然性。有同志可能会说此种分析只适用于原始的实物交换和诸多前提条件的限制,到货币资本产生以后及其它条件的改变,这种分析也许就不成立了,对此,我们作一点简要的讨论。

(1)关于“人是劳动的、社会的人,社会财富只有通过劳动的付出才能获得”。此点必须从唯物史观去理解,如不懂得唯物史观也就很难懂得劳动价值论。当然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不是产生财富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此点直到今天也是成立的。

(2)关于“资源无限制、无代价”。此点是为了分析问题简化而作的理论抽象。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尤其是现代,资源稀缺,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都是有代价的,如果考虑到这种情况,只要把资源及生产要素的代价折算成劳动,(所谓代价无非就是要通过付出劳动才能使用,尽管有些资源与生产要素也许是天然的,但由于稀缺性和现代社会的占有关系,占有者凭借对他的占有也要索取使用者的劳动),并不影响对问题的实质分析。

(3)关于“劳动可自由转移”。由于当今各种垄断情况的出现与行业门槛增高,从短期看此点并不成立。但从长期看,由于信息的扩散与竞争对手的模仿学习,除个别之例,此点也是成立的,否则市场竞争也就无从谈起。